关于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做好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机构编制支撑和资源优化配置,是党和人民事业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的初步成效、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前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服务体制更加有力。调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市委书记兼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强化了市委人才办统筹协调职能,落实了市委组织部归口管理市委编办制度。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完善。
服务机制更加灵活。创新推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职数周转管理制度,有效解决部分重点单位编制不足和人才需求迫切的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设立xx省xx研究院、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核定创新人才专项编制,建立完善人才编制“蓄水池”,搭建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保障平台。
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整合机关内部办事流程,协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促进实名制系统与关联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各部门审批从串联到并联、办事跑多个部门到跑一个部门、线下办理到全程网办三个转变,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服务重点更加聚焦。把服务xx新区高能级战略平台人才创业创新作为机构编制服务重点来抓,市级部门一次性下放60余项涉及服务人才发展的人力社保、公安户籍等方面审批事权,协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事权,全力保障人才居住生活、创业创新。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工作体制还需夯实。目前,市委人才办作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承担全市的人才工作。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人才工作的日常管理、统筹协调工作,虽然运转良好,但对标对表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总体上人少事多,统筹压力较大;相关市级部门人才工作力量配备还不够充足,区县人才工作力量也较为薄弱。
人才发展意识还需提升。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工作的主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xx战略平台等重点领域人才发展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后,少数部门还存在“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关于人才方面的机构职能整合和人员转隶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乘法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数据分析运用还需强化。目前,因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存储功能尚未开发,数据底数难以实时存储,使得人才方面的机构编制统计工作难度加大。囿于实名制数据库人员字段功能限制,当前数据分析缺乏对人员流动的动态研究。诸多相关系统之间也未能实现数据共享,人才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全市人才资源配置结构的整体分析研判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办事服务流程还需优化。高效的人才工作需要高效的机构编制审核审批流程支撑。事业单位职业生涯周期“一件事”中还没有将用编用职纳入流程范畴,“一件事”全流程办理效能还需提升。
市场化运作程度还不高。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总体上少散弱,党政部门关于人才领域的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还不多,主要还是靠行政力量开展人才服务工作,市场力量没有充分利用,导致机构编制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工作与市场没有深入融合,对解决市场短板的切入点还比较少、弥补力度还比较小,在配置人才资源面临市场失灵现象时办法举措还不够多。
三、下一步相关建议
持续优化领导体制。一是强化党委领导。机构编制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着力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加大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力度、理顺各部门职责关系,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科学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化部门履职。结合机构改革回头看,强化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对内设机构或事业单位人才工作职能进一步优化整合,明确每个单位人才工作分管领导及内设机构职责。对承担人才工作任务重的单位,可考虑加强机构和力量保障,夯实人才工作基础。三是完善归口管理制度。按照党中央关于归口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定出台归口管理具体实施意见,编制归口管理事项清单,严格按照归口管理要求开展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工作,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的无缝衔接,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效能。
提升决策参考效能。一是创新调研机制,深度挖掘素材。将人才工作调研列为机构编制重点调研课题,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市、区县联动开展,按年度形成调研成果。深化完善机构编制工作联系服务乡镇(街道)制度,深度挖掘基层一线的机构编制服务人才发展的创新点,逐步提高机构编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针对性。二是强化技术攻关,提升科学分析能力。对目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持续进行迭代升级,开辟人才服务专业化模块,从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从业经历、流动情况等方面开展技术统计分析和决策分析,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客观、更加专业的人才运行管理决策参考。
发挥市场配置优势。一是向市场要编制。优化市场化服务人才机制,达到机构编制减压和服务增效的双赢。一方面,坚持量质并举、结构优化的原则,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中介组织、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一时难以引进的可以采取异地合作的形式获取人才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引进培养需要,同时缓解机构编制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党政部门的技术性人才服务职能向人才服务机构转移,强化部门的指导监督职能,优化党政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市场服务人才的效能。二是编制为市场赋能。优化机构编制服务市场机制,为市场招才引智提供支持。持续深化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保障范围,完善民办事业单位报备员额管理制度,吸引体制内人才和社会人才到民办事业单位干事创业。
全力支持战略平台发展。一是持续完善管理体制。优先推进xx平台整合提升工程,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要求调整优化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机构设置,按照“扁平化”“大部门制”优化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整合,确保新区腾出更多精力开展人才和企业创业创新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赋予更大管理权限。进一步规范事权下放程序,探索进一步下放与人才发展相关的事权并做好人财物保障,通过内部挖潜等方式持续优化新区机构编制资源,提升新区人才发展主动权。三是建立组团服务制度。建立完善机构编制业务指导联系制度,市委编办业务处室对口联系新区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工作指导培训,进行业务监督检查,推动新区规范高效开展工作。
深化重点难点精准服务。一是助力重点领域引才。xx研究院人才专项编制、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周转池事业编制优先满足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招才引智需求,探索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置换的体制机制,想方设法挖潜保障重点领域人才需求。二是深化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权责清单制度,探索取消前置审批或者减少审批环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人才服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留才服务保障。深化“一条龙”服务,强化全链条管理,人才落户xx后,对其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就学等落实配套的机构编制服务,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内部流动机构编制政策保障机制,满足人才多样化发展需要。
探索机构编制审核审批创新。一是建立定量分析模型。一直以来,如何科学界定任务量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可充分吸收当前机构编制评估机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公益效能指标体系建设等有益经验,探索建立任务量定量分析模型,加强对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和优化调整的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资源配置曲线、效益地图,把机构编制供给与评价结果相挂钩,推动低效使用资源向高效产出领域集聚。二是探索审核审批新模式。在持续完善以任务量为标准的基础上,尝试探索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来控制机构编制规模和提高使用效益。一是倒逼部门不敢随意要求增加编制,减轻机构编制压力,减轻财政供养压力。二是反向引导各部门优化内部职能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增加机动性、流动性的机构编制资源数量,并推行部门与编办“双控”机制,将机构编制资源优先保障人才发展等重点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