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局党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局党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局党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
A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全市“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我区始终沿着A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区域发展定位的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区实践之路。
一、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
我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市中心城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是在超大城市繁华城区走生态优先之路的具体探索,是提升全市功能、展现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
(一)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我区独特的国际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功能定位,使得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承担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功能。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展示中国生态文明治理成效,是我区作为全市中心城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二)践行“两山”理念。作为超大城市发展的缩影,高质量发展是我区的首要任务。我区要坚持以A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绿水青山”的同时,更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与实现路径,让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区域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更新是为治理“城市病”打基础的过程,目的是让城市“永葆青春”、时刻充满“生机活力”。对于我区来说,要进一步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利用城市更新,让我区在更新中变得更美,在更美中推动持续更新。
(四)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开展A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区的生动实践研究,从更加系统和更高战略层面上谋划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人民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落脚点。
二、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在A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区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与特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融合与实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进“生态好、百姓富、环境美”,形成了亮马河滨水区生态效益与经济质量共赢发展等一系列案例,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繁华区域发展规律、体现全市功能和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构建“大生态”工作格局。一是加强党对生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2019年,我区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区委生态文明委作为区委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和组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区生态环境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在持续编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XX—2035年)》,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长远谋划。同时,研究编制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循环经济发展、花园城市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等,为“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细化日常巡查,开展联合执法,确保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印发《我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年度任务措施清单》,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建立街道和农村系统《环境保护考评实施细则》,考评结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评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评价,构建起完整工作闭环。
(二)推动生态空间品质改善。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20XX年我区优良天数为256天,比2013年增加94天,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浓度稳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取得“蓝天白云”亮眼成绩。连续实施三个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五水共治”,全区34条(段)、106公里黑臭水体和77条小微水体得到治理。以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为重点,切实保障区域土壤环境安全,20XX年全区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二是塑造多元优质生态空间。我区紧抓减量发展和疏解整治促提升契机,持续开展规划建绿、留白增绿等造林绿化工作,有序推动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用绿色织补公共空间,初步形成了“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截至20XX年底,我区城市绿地总面积1.6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409公顷,两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人均绿地面积46.7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9%,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8.08%。建成“大、中、小、微”四级公园体系,率先开展“无界公园”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休闲空间,让百姓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按照水岸同治、水城共融的理念,先后启动萧太后河、亮马河、坝河、通惠河等河道滨水空间治理,亮马河滨水空间实现了城市绿线、河道蓝线、生态红线“三线融合”,成为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绿道建设,形成了衔接区域、串联城乡、覆盖社区的绿道网络。三是扮靓城乡环境新风貌。我区先后实施三轮背街小巷治理行动,完成716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建成110条环境优美大街,完成约32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城市市容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制定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地区疏解转型、环境建设、产业升级、治理优化齐头并进,城市化空间形态持续完善。推动智慧乡村建设,建设完成8个乡32个智慧村庄。推进“厕所革命”,坚持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的理念,解决厕所脏臭、污水横流、粪尿处理不彻底等问题。全面建成第二批10个美丽乡村,小鲁店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四是推进多样生态建设。我区坚持亲近自然的理念,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适度留野,同时结合雨洪蓄滞建设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隐蔽地。按照“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植物选择原则,用高水平的绿化工程联通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我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区各类群物种1782种,其中,重点保护物种59种。
(三)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一是瞄准“高精尖”,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我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并重,一方面从源头上禁止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入,加快疏解商品交易等一般服务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深度融合。以XX为重点区域,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集群提升行动,成立全国首个互联网3.0应用场景研究院,探索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模式。我区单位GDP能耗由2013年的0.215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XX年的0.1182吨标准煤/万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精尖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协同推动节能减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区域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全面落实能耗、碳排放“双控”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完善节能减碳管理体系、生产消费体系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区内资源循环、区内区外资源互动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局面。全区基本实现“无煤化”,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依托垃圾焚烧电厂、污水处理厂等资源中心,建设循环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园区。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完善绿色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2条、车站数86个、轨道线网总长度达163公里,线网密度达0.36公里/平方公里,强化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衔接,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协调发展的绿色出行网络基本形成。鼓励私家车、企事业单位公车、社会车辆和其他燃油小客车置换为新能源车,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及布局。针对我区服务业用能占比高、楼宇用能集中的特点,支持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2020—20XX年我区新建绿色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四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探索具有我区特色的河长制、林长制,创新“检查发现—督促整改—反馈落实—复核检查—销号归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林长、河长、田长“三长联动、三长融合”。创新“我区小三长”(小河长、小林长、小田长)青少年公益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有序开展林、水、田生态环境保护常识学习与宣传等活动。2017年至20XX年,“我区小河长”志愿者达5500余人,巡河里程超13万公里,志愿服务总时长57053小时,该项目成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宣传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加强环境宣教,以各类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为抓手,展现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打造“生态我区”宣教品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引导青少年做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XX年我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志着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我区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认识,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A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探索“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带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与实现路径。进一步研究和梳理亮马河“两山”转化的实现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推动亮马河“五宜”指数与生态环境部“两山”指数的融合,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两山”指数评价体系。二是构筑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严格执行全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持续疏解非全市功能产业,大力推动存量产业绿色低碳改造。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建设一批“零碳”门店和产品体验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实效。三是积极稳妥落实“双碳”目标。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谋划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建筑、交通、供热等重点领域绿色化转型。发挥我区国际化优势,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GS)等国际碳减排认证机制本地化应用。鼓励本地企业、机构在绿色金融、碳交易、能源消费等领域参与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准则、方法。
(二)兼顾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持续向好。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更加突出源头治理,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打好碧水保卫战,更加突出人水和谐,建立问题预防、发现和处置的动态机制,全面开展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加强水网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推动北小河、坝河、通惠河等亲水品牌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实行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一体防治。更加突出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区建设。聚焦重点园区、企业、单位等固废产生源,以点带面实施“无废细胞”行动,推动源头减量。二是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控。深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推动形成以森林为主体、河流为脉络、农田湖泊为点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根据区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体系,制定符合区级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差异化环境管控和准入要求。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三是严控生态环境风险。建设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储备、常态演练、应对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推动跨区域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三)率先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形成“城园融合”的生态格局。一是形成优美空间形态。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和“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设。同时按照“一园一花一品”的要求,加大对植物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塑造一批繁茂花路、美丽公园和特色景区。加强绿道连通性,以绿道带动城市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慢行系统的丰富完善。在公园拆围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空间的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打造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二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以亮马河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实践为牵引,进一步构筑由滨水贯通向腹地延伸的公共游憩网络,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实现花园城市景观设计与城乡人居环境风貌的有机统一。积极推动零碳示范村建设,推动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塑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三是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进一步推进清河、温榆河等水生态廊道和物种停息地生态节点建设,高标准建设温榆河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我区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示范公园,促进生物迁徙。优化人工植物群落结构,适当营造和增加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四)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协同联动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加强协调联动。加大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关于生态问题的监督和协商力度。依托我区生态大脑智能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二是培育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加强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实施生态文化弘扬工程,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积极落实《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XX—2035)》,推动亮马河滨水区创建全国生态文化与自然教育基地。布局建设一批自然书屋,开展资源教育、美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广泛动员作用。创新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塑造我区生态文化交流品牌。把生态文化纳入我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总体布局,推出一批生态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展现我区生态建设成果。用好“亮马河畔话生态——全市我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等平台,开展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交流研讨。充分发挥我区国际资源聚集优势,以亮马河滨水区为核心打造“一带一路”会客厅,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