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经验材料汇编(2篇)

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经验材料汇编(2篇)

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经验材料汇编(2篇)

  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经验材料(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xx市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深刻学习领悟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主席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工作部部长、信访局局长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看xx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意识,聚焦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着眼政治机关要求、立足xx功能定位,以首善标准谋划、以首创精神推进,从夯基础、重创新、善统筹三方面靶向发力、抓牢责任,推动xx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注重基层基础夯实,完善 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xx持续深化 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打造 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xx路径。新形势下,xx将突出补齐短板弱项、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xx“大城善治”。一是完善 引领超大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整合社区治理政策资源,打造具有xx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典范。推广跨区域跨层级建立 工作协调委员会,搭建更多“有事商量着办”的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探索整合使用社区公益事业补助、城乡党组织服务群众等各类经费,引导其他资金投向社区治理。二是着力推进基层减负赋能。贯彻落实《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统筹社区(村)准入项目和方式,着力抓好“为车减负”“为马赋能”,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情、抓落实。三是深化 引领网格治理。优化规范网格设置标准,依托“热线+网格”模式,建强网格党组织,逐步将社区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加快推进“京民通”社区治理服务系统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注重创新解题,持续探索 引领行业治理有效路径。针对xx优势行业聚集、就业群体数量庞大的特点,充分汲取xx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工作的经验做法,以 引领行业治理凝聚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引导各类主体更好融入和服务新时代xx发展大局。一是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探索优化行业协会商会 管理体制。压实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责任,解决“脱钩就脱管”问题。探索行业党委引领、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协同、行业企业党组织参与的行业 路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指导推动构建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针对社会组织发展各环节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建立“培育—赋能—管理—退出”的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平台,通过购买服务、完善内部治理等方式,激活社会组织发展动力,推动实现社会组织制度化、精细化、专业化监管。三是拓展 引领行业治理路径。压实“抓行业抓 、管领域管人群” 责任,推动行业部门党组织在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上发力,指导属地党组织在行业治理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上发力,带动两新组织党组织在推动顶层设计落地与群众有效动员有机结合上发力,以组织化方式让行业资源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

  注重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领导有力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xx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充分发挥统筹抓总职能作用,以统筹政策、资源、项目、力量等为重点,健全机制、加强协同,推动构建以市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六个专项协调机制统分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优化“统得起”的领导体制。在市委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完善议事规则和督查考核制度,强化统筹职能。在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六个专项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和牵头部门,推动形成分层分领域重点推动的工作合力。二是完善“落得实”的协调机制。六个专项协同机制具体包括:人民建议征集机制,整合群众来信来访、接诉即办等渠道的意见建议,加强系统性研究和分析,协调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 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聚焦基层减负、社区信息化等重点任务,统筹各部门政策资源和工作力量,汇聚治理合力;市委“两新”工委工作机制,推动网信、交通等重点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把行业管理、业务监管和 群团等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构建全面覆盖、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协调机制,以社会组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为牵引,形成社会工作部门统筹,登记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分层分类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格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机制,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做好人才培养和政策统筹,相关部门落实好本领域的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党委、政府、群团等资源力量,构建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各有关单位齐抓共管、志愿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新局面。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经验材料(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xx市委社会工作部自1月8日组建以来,紧紧围绕主席总书记对我省工作提出的“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等重大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 引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定位,以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引领·五化融合”为抓手,以“大治理观”统筹推进“大社会工作”,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凝心聚力推进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坚持统一领导,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和人民建议征集一体化。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纳入基层治理,融入社会工作新格局。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的制度化渠道,有效整合社会工作资源力量,支持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重点领域矛盾攻坚等,形成齐抓共管新时代信访工作新局面。建立牵头协调机制,推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办理体系,着力在打造专业化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优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汇聚更多的“金点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晴雨表”“连心桥”作用,围绕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点,精准谋划推动工作,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改革创新,聚力推进 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着力完善 引领特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领域规范提标、处置提速、协同提质、项目提效、创新提升,全力打造具有xx特色的 引领基层治理实践典范。深入推广仙林街道经验做法,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向农村版、企业版扩点增面。开展部门、街镇“双结对、双促进”专项行动,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未诉先办”“先解决问题再说”等做法,创新多社联动、多治融合,推动街镇“增协商、减层级”、村居“增协同,减负担”,努力让“小马健壮、大车适载”。建立首批全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实验观察点,探索开展基层治理成效评估。持续健全社区工作者“五统一”管理制度,评选优秀社区工作者,举办社区工作者宣传周活动,依托xx市基层治理学院加强智库建设和队伍能力培养,提升基层为民服务水平。

  坚持转型发展,创新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规范化。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 工作实施意见,着力构建统一领导、一方隶属、多重指导、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新工作格局。建立市级行业协会商会 工作协调机制和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探索建设 工作示范点和区域性党员活动中心。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加强创新链、产业链等重点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双走进、双服务”活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商会走进院所、走进高校,服务会员单位、服务园区企业。开展“牵手‘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在服务中心大局、参与社会治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提质增效,扎实推动“两企三新”党的建设优质化。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层面“两新”工委实体化运行,凝聚一批成员单位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 工作体制机制。遴选一批重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联系管理。深化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产业链党委以及 联盟作用,推进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作用融在链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集中攻坚,健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党的组织体系,深化开展“双找”活动,依规灵活组建流动党支部,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着力打造xx“聚心” 品牌,遴选发布一批 服务项目,聚焦载体和功能对“宁小蜂”驿站整体进行提档升级。扩大新就业群体关爱范围,探索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友好商圈、友好街区等创新举措。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做示范、到社区报到”,带动“两企三新”在产业振兴、企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作贡献、建新功。

  坚持融合联动,全面加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着力夯实“博爱之都、志愿之城”基础,分领域推进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应急动员能力。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共育,筹划召开都市圈社会工作座谈会,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联动机制,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充分发挥xx院校多、专业多、人才多的优势,强化专业教育,吸纳医疗、教育、心理、法律等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型、技能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服务人才,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注入新力量。全面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两企三新”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六朝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二十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六朝青博物馆课堂”“小雨滴红色课堂”“紫金草关爱行动”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共建“一带一路”等为重点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发挥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枢纽桥梁作用”,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联系,实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志愿服务“走出去”。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