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2024年6月体制内工作经验文章汇编

(13篇)2024年6月体制内工作经验文章汇编

(13篇)2024年6月体制内工作经验文章汇编

目录

(13篇)2024年6月体制内工作经验文章汇编

目录

1.体制内要甘于坐冷板凳………1

关于两办,你可能不知道的几件事儿……3

体制内,这几个口头禅,千万不要说………5

跟随秘书出身的领导,步步惊心………8

提拔一个科长,得多少钱?……10

体制内除了钱和女人不能碰,这些问题也不行……12

体制内,尽量不要在本单位找对象……15

体制内,容易得罪领导的几句话……17

:“两办”,是光鲜亮丽还是盛名难副……20

单纯的人,该怎么在体制内混得好……22

干部调动,就是一条主线、三个问题……24

12.体制内的明规则:上进心冲锋、平常心保底、感恩心守局……2613.国央企工作要务:保护好自己……28

体制内要甘于坐冷板凳

一、“冷板凳”,它冷不冷

  刚入职场,初入体制,我们会发现,那些梦寐以求的核心岗位似乎遥不可及,你想要的资源高不可攀,你所向往的未来一眼看到了尽头。日复一日的基础工作——整理文件、统计数据、上报材料、筹备会议、加班迎检、休息日突击……

当琐碎和繁杂充斥着你的工作和生活时,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坐到了“冷板

凳”上?

二、“冷板凳”有几种“冷”

  “冷板凳”说的一种体制内的态度,即体制对你的态度,也是你对待体制的态度。当你感觉“冷”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和你想的“热”产生的偏差,想想心中的火热,看看屁股冰冷,就一个词“拔凉”。

  各种“落差”让你的心理产生“冷”,找一找心中的热,就能看到“冷板凳”上有几种“冷”。

三、“冷板凳”——事情冷

  走出学校,刚进入单位、刚进部室的小白们,哪个都胸怀“鸿鹄之志”,想大有一番作为。只是事与愿违,招人来的目的就是招你来干活(打杂)的;从工作内容的某种程度看,或许文秘专业的人更适合这个岗位,比如办文、办会、统计资料,但是专业要对口嘛。

只有部分大家不想干、不会干、干不了的活,才会在某些需要的时候到你

手上,而你,只是个工具人。完成好相关工作,上报结果即可,没有其他。

  对你来说,世界是新鲜的,岗位是用来奋斗事业的!对部室来说,工作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标;对领导来说,工作是为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对同事来说,工作是用来兑换生活的快乐。

  这个阶段,如何更好地认识工作和生活,游刃有余地融入摸鱼大业才是能够继承“皇位”的关键。妥善应对直系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结果、桩桩有应对。

四、“冷板凳”——屁股冷

赏识自己的领导升迁了、手上轰轰烈烈的项目完成了、单位战略目标转移

了...如果你没站到权力的中心,那么各种变化,都会让聚光灯从你身上移开。

从舞台上下来的时候,到哪里都会和以前不一样。不管从领导的态度、同

事的交流还是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大腿和深厚的背景,就要习惯做体制内的“小拼图”,哪里需要哪里搬,太阳从东照到西,在某一刻确实是照在你身上,照不到时也正常。

  这个阶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时俱进也好,急流勇退也罢,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安安心心地上班,吃下一剂“思危、思退、思变”的良药,总能寻得菩提树下三寸清凉。

“冷板凳”——态度冷。

当你和领导唱了反调、当你和敌对派系走得很近、当你被人在背后打小报

告、当你驳面子了领导的面子...

哎嘿,你就能感觉这种态度了。

  安排点杂事给你,让你走远一点,眼不见心不烦;找心腹安排点事情,“冲突”一下,“争执”一下;安排点“大”事给你留着“犯错”,再找机会找场合训斥你一下。

态度有了,同事也会“适当”地远离你,明哲保身也好,看戏旁观也罢,

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这个阶段,必须清醒认识到问题,找到原因,和领导坦诚地沟通也好,“躺

平”“摆烂”也罢,务必立足岗位搞好本职工作,苟住、苟住、再苟住。

五、“冷板凳”怎么不“冷”

  “冷”的原因千变万化,“冷”的情况也错综复杂、不一而足,作为个体来说,“冷不冷”是你自己说了算。网上也有经典名言,“关我鸟事”“关你鸟事”聊以自慰。

怎么不“冷”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和方法论,就是我们最好的应对。

“不把自己当回事”调整自我心态。“不把别人当回事”调整对外心态。“把自己当回事”修炼好内功。

“把别人当回事”修炼好外功。

古人云“修得一身滚刀肉,千刀万刀刮不透。”足矣!

关于两办,你可能不知道的几件事儿

提起两办,似乎带着天生的神秘感。

  同为核心部门,组织部已经成为显学,前有刘震云的《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后有网络上泛滥的“组织部的灯”等煽情文;纪委也一样,随着打虎拍蝇、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纪检干部已经成为体制内外、茶余饭后的时髦谈资;宣传部门最近火了起来,先不说中宣部部长凭借“学者资历”颇夺互联网眼球,再就是浙江宣传凭借有温度的微文迅速出圈。

但说起两办,好像没有话题度,用时下的话说,就是没有流量。真的是这

样吗,其实不然。

  两办作为党委政府的枢纽,其地位的重要、业务的广度是组纪宣所不能比拟的。在这里,说一说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几件事儿。

第一,都是哪些人在两办?

  有句话虽然粗俗,但是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语曰:两办,是屌丝奋斗逆袭的地方。说其奋斗,是因为确实苦,加班熬夜,无出其右。说其逆袭,是逆出身之袭。

第二,两办真的不用加班吗?

  两办根本不用加班,因为从来就没下过班!两办的加班程度用007来形容,没有任何的夸张。上到中办国办,再到省市的党办、府办,甚至乡镇街道的党政办,没有不加班的。也无论你是秘书、办事员、写材料的,更不用说那些秘书长主任们。毕竟领导没有来的时候就要到办公室,领导还没走的时候就必须在办公室坐着。对两办人来说,一天赶几篇材料、一周熬几个通宵、一两个月不休假是家常便饭。

第三,两办真的提拔快吗?

  想前途光明,就得灯火通明,两办很好地验证了这句话。两办工作人员,跟其他单位相比,个人发展前景上自然会优越很多,干部轮转较快、“快进快出”是两办的用人导向。有人就对体制内的单位打了个顺口溜,“金两办银组纪,按时下班群团见,累死累活乡镇怜。”这也反映了体制内,快速晋升的要害部门是什么。

第四,伴君真的如伴虎吗?

  有人说,靠近领导的地方,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没错,作为服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主要部门,有的时候一个错别字、一句话都有可能变

成重大失误。一旦犯错,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其他单位。而且两办的人在领导身边工作,自己的空间很小,如果是文字秘书、拎包领导秘书等岗位,更是根本没有私人空间,一切以领导的时间为准,对家庭子女根本无法照顾。

第五,天下文章真的一大抄吗?

  当然不是,在两办写材料真的无处可抄,百度那些东西是无论如何不能用的,你报给领导的材料,是作为参谋助手给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必须做到言之有物、符合领导意图、切合工作要求。

第六,两办真的是“擦屁股”的吗?

  有事不会干,那就找两办。加班加点就不说了,两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兜底。事情必须有人来干,但干到什么程度,往往是领导在衡量,因此,两办的同志夹在领导和部委办局的中间,往往要受一些夹板气、冤枉气。很多时候,部委办局干不了甚至不想干的事,推给两办就是了,反正有他们兜底。

体制内,这几个口头禅,千万不要说

古语云: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贵人语迟。在体制内工作,一句话让人笑,

一句话让人跳,一些看似无意的口头禅可能会无意中让你得罪人。

第一类,露怯的不说,比如“啊…对”

在体制内这个博弈场里,玩的是心态、凭的是智慧、靠的是语言,任何时

候都不要露出底牌,更不能露怯。

总说“啊…对”的人,容易给人留下不够积极、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的印

象。

特别是在跟领导交流、汇报工作的过程中,拘谨拘束么,有时甚至唯唯诺

诺,一点也不敢表现自己,更是大忌!

我们要在心理上乐观自信,手段上老练专业,语言上胸有成竹。

这样,才能够稳住阵脚、赢得信任、展示成绩。

  笔者就要这样的痛切经历。有一次和领导汇报工作,由于紧张,在领导询问文件的细节的时候,慌张地应答“啊…对”,领导立刻把手里的笔放下了。

“那具体情况是怎样的”,领导继续追问,此时他已经对我产生了怀疑。我虽然说出了个一二三,但领导不无厌烦地说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

道就不知道,不要吞吞吐吐的”。可见,我给他留下了“糊弄他”的印象。

对于这种不能说的口头禅要尽早改掉它。

第二类,抱怨的不说,比如“他们总是…”

领导最烦抱怨的人,这句口头禅,可能会让领导随时“炸毛”。

一边做事一边抱怨,就像割肉敬神,肉也割了,神也得罪了。

小张是我们单位刚来的小伙子。在一次重要的全市会议上,领导安排小张

负责收集发言材料汇编。

  按理说,这不是一件难事,谁曾想状况百出,发言的单位各有各的借口,会议第二天就要开了,材料还没收一半。

领导问小张怎么回事,小张支支吾吾说:“他们部门总是…”

领导当时就火了,质问小张“他们不报是不是会议就不开了?”

小张委屈的眼泪直打转,随口一句口头禅竟引得领导的勃然大怒。

工作遇到困难或者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其天天在领导面前抱怨,不如

给领导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类,看戏的不说,比如“我早就说过吧”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后视偏差”,意思是说一件事已有结果后,无论之前有没有做过“预判”,都会产生自己“早就知道了”的一种偏见,也就是常说的“马后炮”“事后诸葛”。

这种口头禅说出来,你可能很爽,得意于自己的料事如神。

但这种事不关己的“吃瓜看戏”态度,不仅让同事下不了台面,还会搬起

石头砸自己的脚,极可能会惹恼领导。

这是笔者亲眼见到的一个例子。

老王是办公室的有名的“马后炮”。一次,一把手提出一项工作,分管领

导当即安排相关单位研究举措,但是并没有明确时限。

没想到一把手第二天就要看,分管领导只能硬着头皮说还在准备。

一把手并没说什么,但是老王却来劲了,在分管领导面前来了一句“我早

就说过吧,应该让他们连夜准备”。

  他本意是为了宽慰分管领导,给其他单位压担子,殊不知,他这一席话,让分管领导当场就下不来台,真的很难堪!

第四类,拒绝的不说,比如“我没时间”

体制内,总有很多人和事包围着你,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

到,所以拒绝总是难免的。

  很多小伙伴常常不知道怎么拒绝,甚至谈“不”色变,其实拒绝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表达。

比如,单位里经常会组织集体活动,诸如学习讲座、文体竞赛、外出参观

之类的活动。

而你忙着手头工作,正晕头转向,顾不上这些活动,于是脱口而出“我没

时间,就不参加了”。

试想一下活动组织者的感受吧,整个单位就你忙,就你的工作重要吗?大家可能会满腹委屈,我就是没空啊。

虽然忙碌是常态,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他人觉得你轻视他们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比较适当的表达,是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情况,真挚地称赞这个活动,并诚恳地道歉。

“实在不好意思,这个活动确实不错,我很想参加,但手头有个急活,我

尽快完成,争取参加咱们的活动。”

你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不是就事论事、直接拒绝,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间接、巧妙、委婉地“柔性拒绝”。

写在最后的话:

  体制就像一个大舞台,你可以不是那个最能说会道的人,但你一定要做那个不说错话的人,能不说的话绝对不说,能缓说的话等等再说,必须说的话想好了再说,这样方能游刃有余,置自己于“舒适区”。

跟随秘书出身的领导,步步惊心

在体制内工作的我们,常常会遇到风格各异的领导,其中有一种与众不同

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导风格,便是那些从秘书岗位走出来的领导。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而在这些领导的手下做事,更是如履薄冰,

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踩雷”。

一、秘书之眼,能够轻易看穿一个人

秘书,这个职位天生就带有一种精细、敏锐的气质。

从秘书岗位起家的领导,都会练就一双敏锐的“秘书之眼”。

他们习惯于揣摩领导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于是乎,拥有“火眼金睛”的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后,能从一个人的言行

举止中看出其性格和想法,无论什么“风吹草动”逃不过他的双眼。

谁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谁是不完活的老油条,他一清二楚。

  哪儿有偷懒、摆烂的“划水躺平”,哪儿有提拔、调岗的“蠢蠢欲动”,哪儿有遴选到上级的“身曹心汉”,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二、秘书之细,真的让人很抓狂

秘书出身的领导,他们对工作的精细程度,简直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

容。

  比如,你上报一份数据,即使其中有些无法统计清楚,他们也会要求你拆解得清清楚楚,甚至要求你解释每一个数据的来源和含义。

记得有一次,小李上报的数据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问题被领导打回,要求重

新核对。

小李苦笑着说:“这已经是第N次了,每次报告都要像做艺术品一样,一点

瑕疵都不能有。”

秘书之笔,写不尽的酸甜苦辣

秘书秘书,一“秘”二“书”,“秘”是说他们接近领导,知道一些不为

人知的工作内情,“书”是说他们都会一点“笔头功夫”。

体制内,无论你是文字秘书还是事务秘书,舞文弄笔是份内之责。

  有些秘书写材料功底很高,他们把文字能力当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待材料就像虔诚的信徒一样。

等他当上领导以后,他就会就要求下属也按照他的标准去写材料。

某局新上任的张局长是一位“老笔头”,在前任局长身边担任文字秘书多

年,他对材料的口头禅是,“还要多磨磨”。

局办的小李也算是个老办公室了,但被这位领导折腾的够呛,有时是一个

词语的使用不当,有时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甚至是一个空格的位置不对。小王感到身心俱疲,深刻体会到了在文字秘书出身的领导手下工作的艰难。三、秘书之隐,成为“影子”的困境

  秘书是领导的背后助手,但又像领导的影子那样存在,并影响上下左右,承担影子领导的角色。

当秘书的还有句口头禅:“关起门来当领导”。但是当他们一旦当上领导

的时候,这扇门却不那么好开。

  于是,在面对下属时,他们往往缺乏自己的主见。这样的领导,让下属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样的例子,在体制内并不少见。

  某国企新上任的项目经理小李,之前是服务一把手老总的秘书,他工作起来求实求细,但在一些关键决策上,他却常常犹豫不决。

  当项目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会召集团队成员开会讨论解决方案,但在听完全部意见后,他往往无法迅速做出决定。

他总是说:“我觉得大家的想法都有道理,但我也不确定选择哪个方案。”

导致团队在决策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有时甚至会延误项目进度。

这种关键时刻的隐身,往往会让下属有一种“一拳打到了棉花上”的无力

感。

  总之,在体制内跟随秘书出身的领导,就像在走钢丝,每一步都走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秘”途之上。

  我们要做的,是既来之、则安之,从做好工作的角度出发,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提拔一个科长,得多少钱?

刚进体制内上班一年的小表弟问我:提拔一个科长,得多少?这一下把我

问得愣住了。

  问清原由,才知是他发现单位里的科长们,在年龄段、工作能力、处事风格上各不相同,很难看出什么规律,而且听说提拔都是要礼尚往来的,于是就想问问我这个体制上班十余年的“老人”。

  一听这个,我连忙给他提醒。现在的体制内,纪律规矩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现在的升迁还有明码标价?卖官鬻爵、收受贿赂承担的风险太大,容易得不偿失,万一哪天东窗事发,多年努力归零,还不比一个小科员。

廉、勤、能分考,全者为帅,单者为将。

提拔不是要看收了多少,是领导对你综合能力和价值的权重考量。

聪明机灵的一般会从贴近领导、精炼业务水平、搞好同事关系这三方面打

造自己,谓之升迁“诀窍”。

首先是贴近领导。

  主要做好贴近三个领导。首先是单位的一哥。现在的提拔制度还是上级任命制,就是谁提拔,领导说了算,虽说有组织程序,但主打一个小事会上定,大事会下定。

在本单位职权范围内的提拔都要由一哥拍板,如果能得到一哥的信任和肯

定,提拔就变得容易很多。

  但很多年轻人刚入职,多会分配到基层岗位,和一哥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如果有机会接触,就要有年轻人该有的样子,谦逊积极、吃苦耐劳,说话要经过认真思考再回答,领导们心思缜密,真不会说那就少说,避免多说多错。

  其次是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在提拔任命中有建议权,可以在关键时刻提出你的名字,让你成为候选人,或帮忙说句好话,都是很有用的。有机会可以多汇报工作,增进了解,加深印象,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再次是直接领导。你平常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你的直接领导更了解,只要不是那种和下属“争宠”的负责人,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多少都会提及谁把活干了,谁干的不错,这就像平常的积累加分,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能者忙于事务,常常难得赏识;庸人天天织“网”,偏偏更易遂愿。搞好

了与三位领导的关系,提拔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是精炼业务水平。

时间和付出,是每个人的自主变量。想被同事尊重,被领导看在眼里,要

有自己的两把刷子。

  单位小徐刚入职的两年,就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工作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就从新手变成了成手。在业余时间他也不断钻研,日积月累,别人不会的、解决不了的,小徐都能说出新的理念、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方案。

  同时,小徐还注意做好沟通和表达。在一次会议上,小徐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他有逻辑有条理地列出了一二三四,把需要干什么、已经干了什么、干到了什么程度、下步准备怎么做,说得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说话不疾不徐、大大方方,让领导一下子就记住了小徐。等到要提拔的时候,领导优先考虑了小徐。

  表达力是领导形象的首要影响力。领导们能在大会上侃侃而谈,应对自如,也都是练出来的。他们是经过了多年的工作积累,经历了无数次大会熏陶,才练就了现在的讲话水平。

再次是搞好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就是群众基础。在维护好领导关系的同时,也要搞好同事关系。

不可能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但可以和大部分人搞好关系。

  单位小林平时注意和同事搞好关系,一个部门的同事,平常多聊天、多交流,能帮的尽力帮一下,渐渐加深同事友谊。不同部门的同事,有接触到的礼貌点,热情点,大部分都会有所回应,有需要时也好沟通。

  有次小林去请示签字,同事说领导刚刚发了大脾气,让小林改日再去。同事的及时提醒,让小林避免被迁怒,避免在不适当的时机出现,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这就得益于小林平常的关系维护。

总之,体制内的提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经历和观察的事多了,素质自然高了。做好自己能做的,多经历多砺炼,即使不被提拔,也能让自己站稳脚跟。

体制内除了钱和女人不能碰,这些问题也不行

经常有读者朋友咨询,自己在体制内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对钱和女人这

类红线问题避而远之,但事业上却没什么起色,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政治、经济、女人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桌面上的“仙人掌”,大家都

知道它们会扎人,一般人摸不得也碰不得。

而笔者要提醒的,是隐藏在桌面下的“暗刺”,被刺中后哪怕已经毒火攻

心,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碰的它。

一、背弃提携你的恩人,一定会被唾弃

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可能是资历相对较老的同事,也可能是所在科室的负责人、直属的分管领

导,甚至是单位的“一把手”。

  有意或无意的,我们总能从这些人身上学习到一定的业务知识和体制内生存规则,或是受到提携。

然而,如果有一天认为自己羽翼丰满,到了振翅飞翔的时机,而看轻这些

曾经提携自己的人,必然会在起飞之前就摔倒在地。

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小王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单位“一把手”老领导的赏识,被提拔为科长。

  在科长位置上干了几年,眼看同龄人都开始走上处级岗位,小王心里也暗自着急。

如今,老领导马上退休,到了新老领导交替的时候,小王按捺不住,主动

向新领导汇报工作,讨好新领导。

可新领导上任后,小王不仅没有进一步提拔使用,反而给新领导和单位众

人留下了忘恩负义的印象,个人形象一落千丈。

  追求进步是人之常情,但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小王可能只是一时心急,过早的暴露出自己的想法。

而在体制内,一旦被视为不忠或不可靠,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面对类似的情况,聪明的人往往会静观其变,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不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过于信奉“多做事少说话”,再亮的金子也会被埋没

“多做事少说话”一度成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信奉的“金科玉律”。

对于初入职场,或者是进入新单位的人来说,“多做事少说话”是了解新

环境、适应新环境最好的办法,也是让新同事最快认可你的办法。

但如果把它作为工作中长久的准则,势必会起到反效果。

换位思考一下,你作为单位的中层领导,直属的下属在你手下工作了三五

年,始终不愿主动表达自己,“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你会怎么认为。

是始终无法融入单位?是一直都没有把领导同事当做自己人?

毕竟,再少言寡语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适当的多一些言语。

世界上也没有不可以说的话,关键在于什么时候说出来,才能取得最佳的

效果。

所以,人际交往是体制内工作的必备技能,惜字如金并不是好的工作态度。有时可以先说话后干事,有时可以先干事后说话,有时可以边说话边干事,

有时可以只说话不干事,有时可以只干事不说话。

无论干事还是说话,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不该说话时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一种城府。

三、自命清高是不知不觉将你沉没的“隐形杀手”

《三国演义》中,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

问周瑜。”

但是,孙权并没有让张昭当丞相,而是让比张昭资历浅的顾雍当了丞相。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人矜持、过于清高,不能和群众打成一

片。

一些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才高八斗。

如果不被重用,往往心里不服气,更愿意孤芳自赏,认为自己应当是淤泥

中的莲花。

然而,现在的单位,大部分人都是凭实力考进来的。

  你平时看到的不修边幅的中年“躺平”干部,可能以前也是中层领导;嘻嘻哈哈的年轻人,可能是名校毕业;你瞧不上的领导,也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所以,人与人相比,哪有那么多差距。

永远不要认为你差别人很远,但也永远不要认为你比别人都更有水平。

  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是自认完美,也不是无条件的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总而言之,违规违纪的大问题碰不得,但还有一些隐形问题也会阻碍我们的前进,只有做到时时刻刻自律自省、正心明道,才能行稳致远。

体制内,尽量不要在本单位找对象

  发现没有,身边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很大一部分找的对象也是体制内的,在这个相对较为封闭的“深宫大院”,两个体制内的处对象直至结婚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

  不可否认,在体制内,一方面,难免有日久生情的感情;另一方面,两人都有相对匹配的价值观以及稳定的经济收入,让家庭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我还是要劝你,体制内,尽量不要在本单位找对象。

  首先,体制内的恋情可能会违法。是的,你没看错,这可能是违法行为。在体制外的公司企业,明文规定同事之间不能谈恋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顶多算是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罢了,就算是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大不了换工作。毕竟那么多的霸道总裁、都市情感电视剧,早就将办公室恋情渲染的如此美好。

  然而,在体制内,就不仅仅是内部规章制度这么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要求:“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看起来很复杂,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男女双方在同一单位,如果要提拔某

一方,那另一方要么调走、要么辞职。

  体制内,对于普通人来说,提拔的机会是十分珍贵的,错过一次就可能永远错过。好不容易将要提拔时,很可能这段夫妻关系会成为提拔的障碍。最后,要么让夫妻一人调走或辞职,要么就放弃仕途,否则就是违反党纪国法,得不偿失。

  第二,单位内部难免说三道四。试想,就如同高中男女同学情窦初开早恋一样,老师的第一反应会是鼓励吗?单位也是一个道理。单位的存在是让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完成好工作,出现男女同事谈恋爱在领导眼中又算怎么回事?也许领导在心里已经给你们打上了不认真工作的标签。

  同样,身边的同事也许表面上会祝福你们,但背地里并不一定认可你们。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男女双方磨合期间有矛盾都是正常的,但在同一单位,一旦俩人有任何闹气表现,立马就被人拿来做文章,认为你们因此而影响工作效率,巴不得看到你们分手。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会真心的欣赏身边的美好,而往往更津津乐道于身边的不幸。

  最后,夫妻二人知根知底并不完全是好事。热恋期,男女双方往往如胶似漆,恨不能每天都在一起。但度过热恋,狂热和兴奋会逐渐淡去,双方的独立以及感情的平淡才是常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各自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圈子,反而能够持续在对方心中建立吸引力,进而更好的维系感情。

  而同一单位,双方低头不见抬头见,出了同房就是同事,几号发工资,发多少工资,手头上有多少工作,今天需不需要加班,这些情况双方都一清二楚,略有反常可能都会影响双方感情,引起摩擦,对于一段长久的感情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利条件。

  总之,体制内的人,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未来的他(她),都尽量不要在本单位找对象,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体制内,容易得罪领导的几句话

  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但这个表现,始终是把双刃剑,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能得罪领导,误伤自己,进而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一、当局者迷,潮水退去,方知自己裸泳。

愚蠢的人只顾展示自己的才华,聪明的人则是千方百计让领导展示才华。县教育局的同学说,小李“凉”了。

怎么可能?小李我也认识,是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名校毕业,能文能武,

刚30岁就……?

同学轻叹,“都是才华惹的祸”。

原来,几个月前,提拔小李的老局长退二线。新局长到任没几天,刚巧市

局章局长父亲八十大寿,新局长便让小李按例准备红包,陪他一起祝寿。

  到了市里,才知章局长父亲原来是全市有名的老中医。于是新局长一番“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之后,奉上红包。老中医接过随手放茶几下,淡淡道了声谢。

新局长尴尬间,又有客人抬匾进来,红布笼罩。掀开红布,老中医顿时起

立,两眼放光,不住颔首。

匾额上四个大字:“第三扁鹊”。都第三了,这不明显说老先生医术不行

吗?

老中医看出新局长的疑惑,转头说,老二啊,你给说说这匾。章局长脸一

红:爸,您别难为我了。

  老中医环顾一周,送匾的摇头:我们也不知道。写字的说,你们只管送,对方如果真是名医,肯定知道含义。看小李跃跃欲试,便道:小伙子,你怎么看?小李清清嗓子:扁鹊是黄帝时的名医,世人多有不知。我们熟知的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其实他叫秦越人,显然已是“第二扁鹊”了,所以说“第三扁鹊”没有任何错误。

老中医满意地点点头,众人面有愧色。

  出门时,章局长意味深长地拍拍小李肩膀:小伙子,不错。小李激动地满脸通红。

  出得门来,新局长对小李说,大家装傻都是逗老爷子开心的,全让你给搅了。小李顿时兴奋全无。

三个月后,单位人事调整,小李任局长助理,协助副局长分管档案室工作。

启示:体制内,遇事少说话,不发表自己的主张,尽量逢迎别人,但心中

主意其坚如铁、历久不变,永远立于不倒之地就是目的。

二、此尊彼卑,只有一个结局。

同僚之间,象贼一样互相防着。

放下酒杯,醉眼惺忪的老高给我说起他的初出茅庐。

  十几年前,还是小高的老高公务员上岸,进入老家县环保局。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小高很快脱颖而出,年纪轻轻就成了环境监测科科长,自然也成了一把手的心腹。

可无意的一句话,让小高第一次陷入人生低谷。

当时环保局一把手与二把手特别不对付。二人又一次爆发激烈冲突后,小

高和同为心腹的执法科长小杨脚跟脚进了一把手办公室。

  一把手边喝茶边批阅文件,只有倒在地上的垃圾桶说明这里发生过什么。小高看了看垃圾桶说:局长,咱别跟垃圾过不去,小心气坏了身体。一把手听后笑了笑,跟俩人聊了一会工作就出去了。

一年后,二把手变成了一把手,很快,小杨就成为局办公室主任,小高却

成了一个偏远乡镇的环保所长。

  已是一把手的二把手一次酒后说:那个小高居然骂我是垃圾,让他当所长都便宜了他。

启示:同事都是竞争对手,尤其是在官场上。

三、越俎代庖,无知而不自知。

上级对下级不满,你必须对他的不满立即引起重视,而且采取立竿见影的

措施使他迅速感到满意,否则,你就是非常危险的。

小周“吃面条”的事是听一个老乡说的。

畜牧局张副局长带小周去乡镇检查动物防疫。中午,乡里的同志陪着一起

吃饭:“张局,您看咱们中午吃点什么?”

  张局长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小周随口说:“手擀面,你们的手擀面有股妈妈的味道!”

他话音未落,张局长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回去的路上,张局长淡淡地对小周说:“可以啊小周,你都可以替我做决定了!”

小周一愣:“局长,您不是爱吃面条吗?”

张局长没有说话,但是,从那以后,张局长下乡再也没有带过小周。

启示:官场的潜规则里有一条:永远比领导慢一步。四、写在最后

体制内理解领导意图,必须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利于达到准

确的程度。

  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具体事宜。会前,毛泽东同志提出,“开国大典礼炮要放28响”。有人质疑:“放28响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最高礼遇为21响)。

  听到异议,毛泽东同志未作解释,只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起草个说明。具体怎么写,他也没交代。

  接到任务后,唐永健详细研究了礼炮。礼炮分欢迎礼炮和庆典礼炮,欢迎礼炮迎接国家元首用最高礼仪,鸣放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放19响。而庆典礼炮由各国自行规定。如美国国庆时鸣放50响,表示美国有50个州。

  受此启发,唐永健起草如下说明:开国庆典用54门大炮,放28响。54门大炮表示第一届政协由54个方面人士组成;放28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好28岁,28响就是28年党的奋斗史的礼赞。

看到说明,毛泽东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他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

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

启示:在接到任务后,首先要把领导关于此项任务的真实意图搞清楚,把

任务的性质、目的、要求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是内容——办什么事?

二是时限——什么时间完成?

三是要求——工作标准、注意事项等。

  在接受领导交办的事项时,一定要把这三个要素搞清楚。当领导交代的任务比较凌乱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归纳整理;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过于简单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发挥完善,简要地口述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得到领导认可后再行动;当领导交代的任务超越客观实际、难以完成时,要用三个要素加以调整,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

“两办”,是光鲜亮丽还是盛名难副

  “两办”,是党委办和政府办的简称,无论哪一级,都被视为领导的“身边人”,被人戏称“大内行走”,甚至冠以“二号首长”之称。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解密。

一、自带光环:领导的“代言人”

  两办人,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传达领导指示要求,落实领导工作部署。无论是市县级的“联络员”,还是省级的“秘书”,只要说出工作单位,仿佛就自带了领导机关的光环。

  他们对外统称“某委办”“某府办”,不管通知事项还是安排工作,都自带一种浓浓的行政指令味道。长期在领导身边工作,自觉不自觉自认为就是领导的“化身”,身上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傲娇”。

  长期近距离接触领导,能够从领导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比其他单位人员思想认识、能力水平提升较快,有时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自然“加速”,同时也滋生了“宰相门前七品官”的莫名优越感。

二、精英汇聚:“卷王”集中营

两办的人,入口关相较于同级党政机关要求较高,几乎都是同级同龄人中

的佼佼者才有机会入选,门槛高自然容易心生傲气。

  进入两办,似乎就进入了个人发展的快车道,仿佛只要看到一丁点希望就觉得自己也能行,不断妄图“跳起来摘桃”。

  其中,以获得领导青睐,成为“联络员”或秘书者为最高目标。因此,不论是已经在两办工作多年的老兵,还是刚刚进入的新人,表面上云淡风轻,暗地里大多憋着劲,妄图“拔得头筹”。自然,“卷”就蔓延开来。

三、成长迅速?或许只是一个伪命题

  别人眼中,两办出干部,无论是谁,最终似乎都能混个“一官半职”。于是乎,年轻人争先恐后鱼贯而入,力求“鲤鱼跃龙门”。

实际上,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性价比”极低。虽然在领导身边工作,

也能时不时和领导打招呼、混脸熟,但真要提拔重用,关键还是看本事如何。

  除了极个别人,大部分人从事的都是办文、办会、督察、信息、后勤等常规工作,看似门高户大,其实也就是一枚小小螺丝钉,每天干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工作,在日复一日中等待“出头之日”,一飞冲天。

四、以苦为乐,默默奉献才是本色

  加班,在两办是常态,也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工作时间长了,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不加班,还会不习惯。更有甚者,无事无事总喜欢到办公室坐一坐,传闻那样会感觉踏实。

  随时待命,是具体而明确的。无论文稿保障、会议服务,还是值班值守、应急处置,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事件会发生,时刻准备着,在那里不是一句空话。从进入两办第一天开始,就注定失去很多自由,一切时间精力都属于办公室。牺牲的不只是时间精力,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对孩子、父母、夫妻等愧疚感长期存在。

  空乏其身,有时往往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在两办,不被批评就是最好的肯定,每一件看似很小的事,一旦偏差,都是酿成不可预估的影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成为每一个两办人的准则。

  正是由于无数的“两办人”在看不到的角落不懈努力,才保证了各级政令畅通、国泰民安。这样的一群人,看清了他们光鲜亮丽外表背后的沧桑面孔,还值得羡慕吗?

单纯的人,该怎么在体制内混得好

单纯,于体制内而言,并非是一个正面的词汇。

  单纯的人,几乎代表了没有背景、经历较少、头脑简单。这类人大多来自普通家庭,长相大多路人甲乙,学历普普通通,因为个人努力或运气好而进入体制。家人亲戚朋友等几乎都远离体制,能够获取的经验少得可怜。

  这样的人,一头扎进体制的漩涡中,除了奋力扑腾,似乎别无他法。但就这样一个人,该如何混体制,甚至要混好呢?

  或许自身的经历是一个参考,我就是这样一个世俗意义上单纯的人,走在大街上,完全泯然众人。现在,坐在靠窗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即将落下的夕阳,思考着“一个单纯的人该怎么在体制内混得好”这样一个似乎很简单,但又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感慨良多。

  在体制内“混得好”的标准是什么。从参加省考考到乡镇工作,后到县级部门,而后又回到乡镇任正科级领导职务。工作4年副科、6年正科,10年间6次年度优秀、1次“三等功”,这样算不算混得好呢?

  单纯这个看似美好的词语,似乎与体制格格不入。如果在体制内,说一个人单纯,大概率不是什么正向评价。

但单纯的人难道就没有出路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单纯的人心思简单,待人接物也简单。这种简单有时也是一种优势,让领导能够大胆放心使用,尽管有时略显木讷,但终归可信任、托底,时时在掌握之中。

  单纯的人也大多踏实,这种踏实,内核在于有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就像一头老黄牛一般,闷头干活,工作交到他的手上不用过多操心。

单纯的人,也有很多不足,刻板、不通人情世故、固执等都是他们身上闪

亮的标签。

这种人如果想要在体制内混得好,除了保持自身的本色外,还要学会立足

自身实际“扬长避短”。

  首先,把每一件负责的事情尽力干到最好,无论大事小事都不马虎,树立一种极端复杂的形象,让领导想起你脑子里就蹦出“负责”二字。

  其次,打造属于自己的人设,既然没有八面玲珑的能力和想法,就老老实实静下来,修炼一门特长。或把业务搞得最透,成为专家。或提升写作能力,当“笔杆子”。或潜心宣传,成为各种刊物的“常客”。或培养演讲、体育技

能,给领导脸上“贴金”。

再次,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尽力多与直属领导、分管领导,乃至

“一把手”多接触,工作多请示,日常多汇报,牢牢把握“三个关键人”。

  同时,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生长的信念信心,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目标、方向。无论遇到什么都坚定不移,朝着有光的方向前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所处的平台。

  最后,时刻警惕和防范顾影自怜或自命清高的心态,无论自己多有本事,学历多高,在体制内,特别是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那几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白”。小白就要有小白的心态,摆正心态,一切慢慢来。

  单纯的人,在体制内成长,也许会很辛苦,也许付出很多也未见回报。但别着急,小树苗长成大树,需要时间的积累,哪怕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也不能轻易放弃,努力往上走,一步一步,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到时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干部调动,就是一条主线、三个问题

一个朋友,夫妻分居三年,近期通过工作调动实现团聚。

  认识他的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平时看着平平无奇的他,竟然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的跨越。

  其实,体制内流动是常态,常见的有遴选、借调、调动等。当下,体制内编制不断缩减、要求日益严格、人员流动趋于固化,借调机会少,遴选难度大,想要流动似乎只剩下调动一条路。

现实有调动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既有

年轻人,中年人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干部调动在当前的大形势下越来越难。其实,因私调动从来都没有容易过,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是在当下想脱离基层的人多、编制控制,才更显难度倍增。

  调动看似程序简单,只要接收单位要、原本单位放、组织部门办就行。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事。

  有的人把能调动了的简单归结于“有背景”“有关系”,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和这位朋友深入探讨交流之后,似乎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他说,大部分人有了调动的念头后,往往就着急去找、去挖掘有没有所谓的关系,其实,刚迈出的一步就错了。调动应当遵循程序,要做的首要的事就是先认真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调动?二是凭什么能调动?三是怎么样去启动?

三个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几乎都停留在为什么要调动这个问题,只

是有调动的想法。其余两个问题,几乎都没思考过。

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楚,调动能成的概率基本上等于零,白忙活一场。

  首先,想清楚为何而调动。了解自己的需求,权衡好调动动机,想清楚调动性价比。有了强烈的动机,后面的事情才能开展。比如这个朋友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解决两地分居,所以对到什么单位没有要求。

  其次,有了调动原因,还要考虑自己“所能”与单位“所需”够不够匹配。现在每个单位都编制紧俏,几乎都希望调来的人,接手就能干活、挑大梁。想调动就有能填坑尤其是大坑的本事。当然,如果自带光环,当然,如果自带光

环,能给领导脸上增光添彩,这也是不二法门。这是接收单位首要的考量,也

是个人首先应该明白的事。

  再次,调动路径是否通畅。没有调动成功的先例,那就是一条不归路,纵有通天手段也等于零。有没有明确政策约束,比如,乡镇干部5年、试用期不能调动等。这个朋友调动时,省会城市主城区不让调动,他就退而求其次,把目标定在主城周边县区,后来到了一个离主城区只有半小时的县级市。

  调动前的这三个问题,不但可以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还可把调动前的问题、困难大体预估。让调动不再是一种臆想或是一厢情愿。

  在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干部调动还有的一条主线,其实就是你有没有“求关系”的途径。“章子比不上条子,条子不比不上面子”,如今,调动首要的选择不是按程序、政策,而是“求关系”,打通一条与一把手或者常务沟通的渠道。

  调动的本质是“交换”,用自己的能力本领以及能够为单位、为领导排忧解难的程度为砝码,进而换取调动的机会。领导同意接收你,不用想,看中的是你能“出力”。

调动的底层逻辑,就是一把手让认识你、信任你,觉得你能行、能干事、

肯填坑,抓住了一把手的需求就抓住了调动的关键点。

  因此,如何通过“求关系”,发动身边关系,找到值得信任的中间人,与缺编单位一把手搭上线,再合适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愿望,展示自己的能力,才是调动中关键的事。

现实中,很多人既无法知晓缺编单位有哪些,更没有机会与该单位一把手

认识,才会觉得调动难如登天一般。

大千世界,机会不会主动地向你走来。调动,是勇敢者的游戏。

  想调动就要趁早,看准了就干。努力把你的能力本领和领导想解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有效对接起来,那么你的调动诉求就很容易变成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调动就会容易得多。因工作需要而调动,这是相当靠谱也相当直接的办法。

当然,调动只是一个选择,可能是机会,也有可能是火坑。

  如果一次能成相当好,不成,也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和节奏,等待下一次机会。

体制内的明规则:上进心冲锋、平常心保底、感恩心守局

  最近浏览新闻,发现各地不少省部级领导出了事,如:农业农村部长唐仁健,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徐㼆,江西省人大副主任洪礼和等等,仅还没过去的六月,被查中管及省部级干部就已5名。

  看看年龄段,有的还在台,有的快退了,有的刚退,也有退下来好多年的,细挖原因无外乎:拿了不该拿的钱、办了不该办的事,吃了不该吃的饭、去了不该去的地或站了不该站的队,“辛辛苦苦几十年、最后不如小科员”,结果令人唏嘘。

  对于还在体制内“混”的人,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呢,个人觉得至少该长“三点心”。

一、“上进心”冲锋

  刚进入体制的朋友,多多少少有些想法,无论是立志为“大家”,还是考虑为“小家”,都是一种进取心的表现,无可厚非,客观上上进心就是动力,是推动进步的源泉。

  但随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一些朋友的心气变弱,上进心变成不甘心、不甘心变成躺平心,有的像“天文爱好者”孙连成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像“全椒三杰”中的杨某等着退休,最终都没能平安着陆,对他们个人来说,可能还觉得有点“冤”“运气差”,殊不知报复不仁,恶性循环,前因早已种下,结果只是早晚。

奉献和付出是修心修行最简便的路径,对于我们而言,无论何时段、何岗

位,保持一定上进心,提住一口心气,才能积跬步至千里。

二、“感恩心”守局

体制内竞争,有时不光看你做了多少对的事,更看谁犯的错更少。

  因为工作缘故,曾经面对面接触一些误入歧途的同志,他们在诉说过程中,都不同程度提到由于自己忘记了父母的培养、组织的栽培、领导的告诫,遗忘了曾经的苦日子、困难时,才导致放松了警惕,逐渐沉醉于一张张卡、一瓶瓶酒、一条条烟、一场场局,最终犯了错。

  有个朋友出事前,在房产部门任中层干部,因请托帮忙收了有价值卡,被举报受了处分,虽然保住了工作,但当年的评优和未来的提拔是与他无缘了,用他自己话讲:有种“看到人生尽头”的感觉。

得福要思祸,得祸要思福。时刻保持一定的感恩心,才不会像断了线的风

筝,越飞越高、永无回头,才能不犯严重错误、少犯低级错误,也才能守好基

本局、赢得最终胜利。

三、“平常心”保底

  记得工作那会儿,遇到一位前辈,能力强,情商、智商双优的,是领导看中的好苗子、同事眼中的未来星,家人心中的顶梁柱,后来没过多久就提拔了,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但现实如同故事,前段时间一朋友来看我,提到他说被踢出了体制,追问后才知晓:他在提拔后负责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接触了许多老板,觉得无论能力、学历、水平都不如他,但却开豪车、住豪宅,生活奢华,让他觉得很不公平、却很羡慕,于是在分管的工程招投标、企业扶持资金上动起了歪心思,后纪委巡查案发,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心态的失衡,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形。替他惋惜时,也在想假如在他下决心时,有一个“过好自己日子”“不与他人论短长”的平常心,今日会不会又是另一番光景?

  总之,体制内,对于多数人而言没有曲折就没有直路。人生如同马拉松、体制也是名利场,练好三颗心内功,也许才能“进可攻、退可守”,一起笑傲江湖到最后。

国央企工作要务:保护好自己

在国企工作,不明就里的人,常误以为我们已经端上了“铁饭碗”,然而

在国企工作的我们都清楚,国企受到的管理比一些机关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不说年年都有的公司内外部的各项“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有一些离任、

专项等会审。公司内部有纪委,还有所在地纪委,联合进行约束。

可谓时时刻刻,胆战心惊!

笔者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就曾经遭遇“塌方式”问题,5个班子成员有3个班

子成员受到处理。

  国企就像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的园林,外面看起来光彩夺目,但规矩是其生长的篱笆,个人如花,如果想在篱笆内绽放光彩,保护好自己,方能成就非凡事业。

首先,管理制度要牢记在心,做事不能逾越底线。

  制度,似锁链而实为盾,智者不惑于其表,反在规则的框架内探索成事之径。

  国企的内部制度往往又多又复杂,许多人觉得条条框框枯燥乏味——懒得去查阅(看了也记不住),还会觉得束缚了自己,做起事来非常麻烦。

特别是与款项有关的工作,如果不按照制度执行,有可能了踩红线,甚至

给自己挖了坑,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

  笔者单位的同事小李,在报销业务招待费用时,没有考虑到节日前三后三不允许招待的规定,所开具的日期恰好是“五一”前两天,一个小失误,引发了一系列大问题,被财务、纪委等多个部门分别问询,给自己和部门领导带来了的麻烦。

其次,关键流程步骤不能省,做事循规蹈矩。

  正如古语所言,“欲速则不达”,工作效率是在坚实的工作基础上的稳健前行的。

绕过流程,所形成的捷径,或许能短暂加快工作完成的速度,但之后可能

迷失在风险的迷雾中。

  国央企的各个业务条线,有时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或者增加效率,一些人没留那么多心眼,选择在流程上走捷径,绕过了一些步骤,但往往事情是办成了,自己也陷进去了。

平心而论,这些人并没有私心,目的就是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也没有从

中获利的念想,但一旦有了“污点”,那么,以后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为了利益斗争的“排头兵”,搞得自己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笔者曾从同事那里接手了积分兑换业务,需要向后台部门提供符合条件的

外部单位。

  为尽快完成工作,我没有走正式流程,要求相关部门提交外部单位名单,而是走捷径要求同事直接提供。

  之后,同事安排一名外聘人员发邮件提供了名单。事后发现外聘人员提供的名单中,新增了一家不符合条件的外部单位。幸亏及时发现,不然造成的损失和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笔者想起来都后怕,因为走了让同事直接提供名单的捷径,反而给自

己挖了一个的坑。因此,工作哪怕再急、再紧迫,该走的流程,一个都不能少。

再次,要精通所负责的业务,做到心中有数。深谙业务之道,方能洞察秋毫;精通规则之术,不让潜流成坑。

  要成为所负责业务的行家里手,熟悉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一些明规则或灰地带。如果不精通业务,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在工作中或者招标合同中埋坑、耍手段,甚至于被业务单位忽悠。

  笔者曾经负责某项业务宣传工作,需要业务单位采取拍摄照片方式反馈工作执行情况。

之后发现这个业务单位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将后拍摄的照片,作为当天的

照片。如果不是我通过照片细节的观察和判断,差点就被忽悠了。

还有一条,就是要有防人之心,做事时留有后手。

机关单位,人心难测,善良需带刺,拒绝是智慧。不为人棋子,亦不作他

人盾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在单位中,也是这样。

有推人冲锋的、有撺掇别人办擦边事的、有些存心打击报复的、有背后下

黑手的,所以,凡事都要多个心眼,该拒绝就要拒绝,不要被人利用。

这个年头,谁又能让别人没问题呢?

  如果有些事情无法拒绝,例如,领导让你去做一些明显有瑕疵的工作,这时就要留下证据、保留工作痕迹,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特别是领导审批的签字不能省,这些痕迹就是以后的“符”。

职场如棋,一步一思量,记录为证,清者自清。

笔者单位的小陈是领导的心腹,按照领导的要求,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情。

后来领导出事,小陈也接受调查。

但小陈把领导安排的事情都一笔一笔记录下来,每项工作都有“依据”,

涉及款项的都有领导签字。

  虽然事情并不合规,但小陈的工作痕迹完整,没有问题,小陈还是“脱身”了。

  总之,现在国企管理越来越严格,我们既要保持敬畏之心,扎实做好自身工作;还时刻注意保护自己,才可能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

目录

(13篇)2024年6月体制内工作经验文章汇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