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篇)2024年6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39篇)2024年6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39篇)2024年6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目录

(39篇)2024年6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目录

一、中央国家机关

1.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1

2.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5

3.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模范………13

4.中国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学习《主席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22

5.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歌以咏志星汉灿烂…………………29

6.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

主席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39

7.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46

8.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监督检查室:

以有力有效监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57

9.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

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63

二、各级党委政府

10.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讲话…………………………………73

11.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致辞…………………………………79

12.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致辞…………………………………85

13.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在2024年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现场的致辞………………………96

14.嘉峪关市委书记刘永升:

年轻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党履职为民尽责………………………………104

15.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潜心学纪笃悟知纪立规明纪知戒守纪正风肃纪

确保党纪学习教育不断走向纵深取得实效………………………………108

16.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

在“老城汉服+贵州村超”战略合作仪式上的致辞………………………115

17.济南市委书记刘强:

在2024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120

18.上海市市长龚正: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24

19.贵州省省长李炳军:

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词……………131

20.盱眙县委书记孙志标:

向“新”而行增创发展新动能……………………………………………135

21.甘肃省省长任振鹤:

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词……………131

22.山东省省长周乃翔:

在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149三、各单位部门

23.无锡市梁溪区纪委书记宗春燕:

多措并举强化“一把手”监督……………………………………………154

24.在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担当使命、筑牢根基、勇立潮头做新时代卓越大工人……………………157

25.郭妙兰:

营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干事氛围………………………………………163

26.高谱:

做基层工作要会说“四种话”……………………………………………166

27.平邑县委书记郑戏元:

平邑县用“热线·首发”推动 与业务工作融合提升的实践………169三、各单位部门

28.天津市纪委书记王庭凯:

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175

29.北京市委秘书长赵磊:

坚持首善标准,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182

30.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詹敏:

制造业转型要“急”而有“法”…………………………………………189

31.甘肃省纪委书记王赋:

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193

32.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德睿:

推动组织工作善作善成见行见效…………………………………………199

33.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

在202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大学的所得与你的未来……………………215

34.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

在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推广暨招商(天津)推介会上的推介辞…224

35.济南市纪委书记杨光忠:

以优良作风护航高质量发展………………………………………………231

36.重庆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张萌:

增强“四力”练就过硬本领………………………………………………234

37.江西省纪委书记马森述:

以严明的纪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38

38.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黄德安:

突出发扬自我革命精神……………………………………………………243

39.浙江省委宣传部:

当政务号开始“花式整活”………………………………………………247

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2024年5月15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吴清主席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副部级),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市委副书记,直至2024年2月重回证监会出任一把手,具有丰富证券市场管理经验,一言一行可能对证券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给市场的印象是态度诚恳、说话直爽、思路清晰、容易沟通,非常正面。推荐这篇致辞理由有三个:

  一是视角站位“高”。这篇致辞体现了吴清主席的政治高度和一贯风格,贯彻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投资者保护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每一个关注证券市场的人都值得认真研读、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管理思路。

  二是层次结构“清”。在常规应有的开场白后,致辞从“制度、上市公司、行业机构、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五个方面出发,分别主要从“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和落实措施”三个维度进行阐述,理论结合实践,金融专业性强,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娓娓道来,即使没有金融专业基础的听众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坚持了“文以读者为中心”。

  三是措辞严谨“实”。通篇致辞充分体现了“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的行文思维,虽然用词不追求华丽对称,普遍实在、简洁、严谨,但是句子、用词表达精准达意、务实高效,在金融活动致辞中恰到好处,是金融领域专项活动致辞的佳作,值得学习。

二、正文评析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

  今天是第六个“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我代表中国证监会,向长期以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支持资本市场的广大投资者,向关心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社会各界友表示衷心感谢!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

领域践行主席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证监会

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和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新“国九条”,扎实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核心内容就是一体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加快打造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此,我们发布了一系列制度规则,包括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加强现金分红、股份减持、量化交易等方面监管,督促行业机构履职尽责,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保护投资者的鲜明导向。我们将一以贯之抓好落实,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的全流程各方面。(这一段的内容重在找准定位、开门见山,首先明确表达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在中央和证监系统的重要定位,紧接着阐述证监系统对保护投资者的监管思路和具体措施,突出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为接下来的五项下一步工作措施打好基础,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基础。崇尚法治、尊重规则是办好资本市场的基本前提。实现良法善治,必须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国情,牢牢把握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的市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制定修订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意见建议,作出客观公正的专业研判,更加注重制度的公平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实质的公平保护。(这一段的特点是摆好重点,把证监部门制定制度这一重点工作摆在了首位,“崇尚法治、尊重规则是办好资本市场的基本前提”这是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制度的重要性,接着谈国情、背景和下一步具体工作,是屡试不爽的文章段落结构体系。)

  第二,进一步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投资价值的源泉。从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续监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严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坚决把造假者挡在门外,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彻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过程,把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项机制,把“僵尸企业”、害群之马坚决清出市场。控股股东、实控人和董监高作为“关键少数”,必须挺在前面、扛起责任。同时,我们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优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支持那些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公司加快做优做强,既支持优质的新兴企业健康成长,也支持优质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让投资者更好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吴清

主席过去也提过“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一段可以说是上述论断的延续和展开,也是从理论、实践和下一步工作三个方面展开,占的篇幅最大,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进一步推动行业机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行业机构连接投融资两端,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来服务投资者。要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经营理念,回归本源、守正创新,恪守信义义务,增强专业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配的产品和服务。对标对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重视声誉管理,坚定职业操守,培育良好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这一段主要讲对行业机构的管理方向,先讲行业机构的作用和重要性,接着讲行业机构管理的原则,并从金融文化的角度对行业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角度新颖,充分体现了吴清主席的理论功底和水平。)

  第四,进一步依法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犯罪行为是资本市场的毒瘤,严重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去年以来,证监会坚决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查办案件数量和处罚金额大幅上升。对于“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犯罪,我们的态度坚定不移。我们将会同有关各方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刑事衔接效率,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代价,切实维护市场“三公”秩序。(这一段的结构主要是摆观点、讲措施和提要求。第一句摆观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光明正大的提出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第二句总结了证监会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措施和态度;第三句是证监会依法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下一步工作,三句话非常精炼、意思表达清晰明确,达到了用简要语言表达丰富内涵的效果。)

  第五,进一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近年来,证券法的修订,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为化解投资者纠纷,加强权益救济提供了许多新的制度机制探索,一些标志性案例相继落地。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综合用好这些投资者保护制度工具,加大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适用力度,更好发挥调解仲裁的作用,加强诉调对接,推广示范判决机制,依法用好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等,更加有力支持投资者获得赔偿救济。同时,我们将动员各方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更好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这一段层次主要有两个层次,相对简单。第一个层次是近年来的工作,第二个层次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下一步工作。这一点主要涉及进一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事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在活动致辞中少一点理论的阐述,把侧重点放在下一步工作,内容摆布显得非常合理,应该是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中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味。)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

  保护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将与有关各方一道,特别是与金融监管总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公安司法机关、地方党委政府、新闻宣传单位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健全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合力培育成熟理性的投资文化,积极营造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一段作了简要的总结,不可或缺的成分,重点在于把相关的部门直接提出来了,达到了在投资者保护方面达成共识、凝聚合力的作用。)

谢谢大家!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2024年5月16日)

一、推荐理由

  该篇文章刊发了《求是》2024年10期,是新成立中央社工部部长吴汉圣的署名文章。文章富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为各级社工部做好 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是标题朴实。标题者,文之机杼也。该标题,工整对称、结构统一、言简意赅、概括精准、中心突出、易记好读,朗朗上口。本文选取主席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作为文章标题。这种手法也可以在写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材料时,选取主人公在某一场景对话的语句冠以标题,显得亲切、实在。

  二是论述深刻。本文第一段阐述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摆道理、讲事实,这种论证的表述方式给人深刻影响,让我们对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有了更加深入的把握,对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是角度新巧。第二段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分析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文化逻辑,作者巧妙地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举措务实。第三部分从学思想、凝心铸魂,建机制、减负增效,聚合力、构建格局等方面指明了社工部当前的重点工作。每个措施都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基层实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有方法、有措施、有保障。

二、正文评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主席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中央社会工作部自组建以来,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踔厉奋发,努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深刻领悟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

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怎样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主席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共七个专题,第一,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第二,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第四,构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第五,提高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第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第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 引领基层治理。文章第一部分“深刻领悟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这部分全面总结概括了《主席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的七个专题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这部分每个段落的写作范式采用了“引用主席总书记讲话+事实依据+论点+举措”,通过引用总书记重要讲话提高理论站位,通过摆出事实依据提出必要性,论句普遍采用判断句式,整个论述既有党中央的要求,也有基层治理的必然,层层递进、气韵贯通,论证充分,很有说服力。这种论述方式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思维规律。)

  深刻阐明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紧盯不放、常抓不懈,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率先垂范踏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三进下党、七下晋江,带头把办公桌搬到一线接访,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讲掏心窝子的话、办细致具体的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

社区基础筑牢。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政权和基层治理的内在关系,这是大逻辑和小逻辑的关系。基层治理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深入阐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主席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总书记始终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每次到地方考察总要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到百姓家中去看一看。揭开锅盖看群众吃什么,摸摸被褥看是否单薄,坐下来同一家人算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总书记“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充分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是人的需求和社会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基层治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就是百姓的生老病死之事。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科学擘画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主席总书记强调,“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不断拓展、方式不断丰富,60多万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65万家社会组织、116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2.35亿名注册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救灾救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调动全社会

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质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画出共享的最大同心圆。)

  明确提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工作要求。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主席总书记十分关心基层治理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多次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今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进一步要求,“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指明前进方向。“枫桥经验”是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枫桥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成为我国推进基层治理的一个“金字招牌”。总书记多次要求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注重以自治增活力,又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使基层治理更加活力有序、张弛有度、行之有效。(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功效,多元化治理。基层治理不能仅有一个民生诉求表达渠道,枫桥经验到新时代枫桥经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四下基层、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都是畅通诉求表达的渠道,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

  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强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同时要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全国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的直接

执行者,也是基层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才能使 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全面加强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人员队伍、服务能力等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总的来说就是给基层赋权扩能、减负增效。如何赋权,就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心下移,为基层治理赋予更多的资源。明责,明确基层的职责任务,厘清基层治理的边界。)

  二、准确把握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实际,根植基层治理实践沃土,具有科学的理论架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从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认识到,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扮演着治理主体的角色。列宁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认为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也是最能收效的任务,应该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使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主席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是人民。本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丰富。)

  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秦汉时期创设“郡县制”,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初步制度框架;唐代将

律法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礼法并重,共同维护基层秩序;宋代提出“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格外重视基层治理中的张弛与分寸;明清时期设立“里甲制”,注重发挥里老“导民善”、“平争讼”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治理智慧,比如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缘法而治、事断于法的法治观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主席总书记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要推动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治理之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本段从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出发,道出基层治理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让中国特色基层治理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

  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百年大党基层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建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农会、共青团、妇救会、儿童团等,以严密的组织体系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基层政权建设与单位制、人民公社制、街居制、户籍管理等紧密结合,为我国在异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调动资源进行工业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在城市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居民社区的基层党组织网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落到社区;在农村通过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培育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凝聚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席总书记深刻把握、全面总结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坚实支撑。(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建设国家、治国理政的光辉历程,更是基层治理的探索与总结,凝结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智慧。进入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既要继承好以往经验,更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三、谱写新时代 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新篇章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新时代新征程,中央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作为、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学思想明方向,着力加强理论武装。《主席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公开出版,为学好用好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权威读本和根本遵循。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主席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作为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将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广泛宣传宣讲,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基层工作者抓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建机制破难题,着力为基层减负赋能。加强机制保障,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 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 引领、加强部门协同、有效整合力量、提升工作效能。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研究制定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抓好落地见效,让基层可感可及。开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项督查,持续清理规范各级党政群机构在村级组织设立的工作机制、加挂的牌子、推行的台账和要求出具的各类证明,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成效。

  强 聚合力,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加强政治引领,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 工作,鼓励“两企三新”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找到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基层治理、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商会 工作管理体制,成立行业协会商会改

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推动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新时代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引导广大群众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

  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培育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紧紧依靠社区工作者这一基础性力量,强化政策引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社区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研究制定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

  树典型促提升,着力强化 引领和示范带动。探索建立健全 引领基层治理评价机制,在若干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 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精准掌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地方推进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总结、发布基层治理先进典型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上清醒,道路才能走得正确。学习主席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做好基层治理的重要保证。该段,从学习先行,着力聚焦减负增效、构建共享格局、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措施。每条措施都针对当前基层治理的难题。)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模范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2024年5月16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5月16日发表在《求是》杂志2024第10期上的文章,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解读,为我们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解疑释惑。田培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 局局长等重量级文字综合职务,理论层次高、文字功底深。文章推荐名称:中央“大笔杆”解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一是思想深刻。文章深入探讨了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石。作者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纪律建设的必要性,还结合党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分析了纪律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党的建设、发展和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体现了作者对党的纪律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深刻性还体现在对《条例》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入解读上。文章指出,《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是服从服务于党的使命任务,更好地保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作者强调,要将《条例》作为规范党员行为、维护党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作者对《条例》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二是层次分明。文章以引言开篇,迅速明确了学习贯彻《条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文章的主旨。随后,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首先深化了读者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接着详细阐述了《条例》的鲜明特点,包括其政治性、全面性、科学性、严管与厚爱结合以及纪严于法等方面。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句和支撑论点,使得整体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有效地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此外,层次分明还体现在其对《条例》实施的实践指导上。作者没有局限于理论阐述,在结尾部分更进一步提出了将党的纪律内化为党员行动的具体途径。这些内容不仅为党员如何贯彻《条例》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也使得文章的结尾与开篇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贯彻《条例》

的逻辑闭环。

  三是论证充分。文章从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谈起,阐述了严明的纪律对于党的团结统一和先进性、纯洁性维护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导师和领导人的论述,强调了纪律在党的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历史和现实案例,展示了纪律建设对于党的发展和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文章还深入分析了《条例》的鲜明特点,如政治为魂、全面系统、科学精准、严管与厚爱结合、纪严于法等,这些特点体现了《条例》的权威性和时代性,以及对党员行为的全面规范。

二、正文评析

  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之举。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党的纪律的基础性法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同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息息相关。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要求在学习贯彻《条例》上下功夫、见成效。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条例》,准确掌握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开篇即强调了纪律建设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核心地位,指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党纪基础性法规的重要性和普遍适用性,即它是党的纪律的基础性法规,与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息息相关,为文章设定了严肃和权威基调。接着,强调了学习《条例》的深度要求,即要“原原本本学习《条例》,准确掌握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这不仅体现了对《条例》内容的尊重,也强调了精确理解和应用《条例》的重要性。)

深化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主席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和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经验。无论对党的整体、党的组织还是党员个人,党的纪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就党的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整体,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时刻用先进性标准来审视自己。由于党的组织之间强弱有别,每个党员觉悟程度、认识水平、思想境界、党性修养存在差异,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必须依靠党的纪律,通过制定和实施明确具体且具有强制性的纪律规范,有效防

止和惩戒各种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行为。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有过许多精辟论述。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强调:“如果你们没有使工人为建立真正有纪律的、能够强制全体党员服从它的纪律的党作好准备,那你们永远也不能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好准备。”毛泽东同志指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从中央以至地方的领导机关,应制定一种党规,把它当作党的法纪之一部分。一经制定之后,就应不折不扣地实行起来,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并使之成为全党的模范。”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正因为始终高度重视纪律建设,我们党能够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就党的组织而言,作为党的思想、意志和力量的载体,党赖以存在、发展和完成使命的物质基础,党的组织只有依靠铁的纪律才能保证规范运行、功能实现、作用发挥。纪律严明,党的组织就能成为凝心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组织体系就能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有力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纪律松弛,党的组织就会软弱涣散、乱象丛生,甚至成为一个地方或部门不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革命时期,红军之所以能以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克敌制胜、所向披靡,重要的原因是红军党的各级组织绝对服从命令、无条件执行纪律。党开辟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呈现出政府清廉、干群和谐、人心向党、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的生动局面,同样离不开根据地党的各级组织以铁的纪律立标杆、展形象、树新风。现实中,一些地方党的组织内耗严重、整体功能不强、工作打不开局面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党的组织忽视纪律建设,执行纪律不严甚至把纪律当摆设。

  就党员个人而言,纪律作为党员须臾不可离开的行动准绳,能够有效促进党员强化自律、提高觉悟、锤炼党性。事实表明,严守纪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党员就能淡定从容、行稳致远,就能拥有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无视纪律,党员就容易肆意妄为、自毁前程,甚至身败名裂,最终祸及家庭、损害党的形象。这些年被查处的党员干部、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从破纪开始。这些人要么是对党的纪

律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要么是心存侥幸、明知故犯,但纪律是刚性的,只要违反了,就必然带来相应的后果。(第二段至第五段,围绕深化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构建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论述框架。文章构思方面,紧密围绕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首先确立了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的基石地位,随后从党的整体、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构建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论述框架,展现了纪律建设的全面性和紧迫性。文中引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经典论述,不仅增强了论点的历史深度和权威性,也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写作框架方面,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第二段通过主席总书记的指示引出纪律建设的重要性,第三至五段分别从党的整体、组织、个人三个维度展开,每个部分先阐明纪律建设对该层面的意义,再辅以历史事例或现实情况对比论证,最后总结纪律松弛的危害,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确保了论述的连贯性和说服力。文章内容方面,既回顾了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又联系当前实际,特别是通过对革命时期红军的纪律严明与当前某些组织纪律松弛现象的对比,凸显了纪律松弛的严重后果,强调了纪律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同时,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直观展示了纪律对提升党的战斗力和保障党员健康成长的决定性作用。语言风格上,使用了诸如“从严治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凝心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等规范词语,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性和专业度。同时,引用总书记的原话,既增添了文献的权威性,也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力。此外,文中的警示性语言,如“无视纪律,党员就容易肆意妄为、自毁前程”,直接明了地传达了纪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增强了文本的警醒意义。)

把握《条例》的鲜明特点

深刻领会《条例》的思想内涵、微言大义、内在逻辑,需要把握好《条例》

的鲜明特点。

  政治为魂。“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党内法规不是一堆枯死的条文,而是洋溢着生命、有活的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着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纲领、政治任务。贯通《条例》的政治灵魂就是服从服务于党的使命任务,更好保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大战略部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把推动全党坚定做到“两个

维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转化为纪律规范;把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要求不仅直接体现在政治纪律之中,而且充分体现在其他纪律的各项规定之中,着眼于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政治为魂是《条例》最鲜明的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就能更好把握《条例》的政治内涵、政治意义和政治要求。主席总书记关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条例》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对防止“七个有之”、结交或充当政治骗子、干扰巡视巡察工作、不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条例》都作出明确规定。

  全面系统。辐射广泛、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是保持《条例》权威和效力的内在要求。全面系统主要体现为:对象全覆盖,坚持和贯彻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党纪约束没有例外,党纪执行没有特权,任何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领域全方位,不仅从总体上作出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而且重点对党员在履行职责、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的言行列出清单。可以说,党员八小时内外、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的言行都不能越过纪律底线。情形全包含,违反六项纪律基本上涵盖了当前条件下违纪的主要类型,并且每一种违纪的具体情形都有详细规定。此外,对其他违纪情形,第三十五条、第四十八条还作了兜底性规定。时段全周期,不仅对在职党员进行规范,而且对离职、退(离)休党员的违纪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之中。

  科学精准。制度规范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就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这次《条例》的修订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党的纪律建设规律,贯彻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明确具体规范等要求,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又根据实践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发展,及时把那些新出现的违纪行为纳入规范范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时代性和可操作性。比如,针对“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增写对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到任前已经存在且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消极回避、推卸责任,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处分规定。针对党员干部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增写对随意决策、机械执行,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处分规定。针对“四风”潜滋暗长、隐形变异,完善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处分规定,增写对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送礼的处分条款,充实对违规接待、滥发福利、未经批准租用借用办公用房,以及擅自举办创建示范活动、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等行为的处分规定。

  严管与厚爱结合。《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通篇贯穿着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但严管并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为了促进广大党员健康成长、更好干事创业。《条例》将厚爱寓于严管之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第四条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重要原则,规定“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第五条规定,“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成为极少数”。第十七条详细列举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情形。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免予党纪处分”、“不予党纪处分”、“不追究党纪责任”的具体情形。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对滥用问责的,给予相应处分。这些规定对促进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防止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激发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意义重大。

  纪严于法、纪法贯通。违纪容易导致违法,违法必然触犯党纪。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党员,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条例》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执纪执法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形成监督管理合力,体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条例》注重同刑法、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相衔接,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进行了详细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做到适用纪律和适用法律有机融合,党纪政务等处分相匹配”,这是总体要求。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有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浪费国家资财等违反法律涉嫌犯罪行为

的;虽不构成犯罪但须追究党纪责任的,或者有其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等违法行为,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有嫖娼或吸毒等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行为的,都要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这是根据执纪过程中发生频率高、负面影响大、对党的形象损害严重的实际情况而专门列举出来的,对有效防范和惩治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第六段至第十一段,围绕《条例》的鲜明特点展开深入阐述,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指导性。作者采用总分结构,首先强调了把握《条例》特点的必要性,随后通过“政治为魂、全面系统、科学精准、严管与厚爱结合,以及纪严于法、纪法贯通”等五个维度构建了本部分的主体框架,每个部分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内容方面,紧密结合实际,如在“政治为魂”部分,通过引用经典论述和具体规定,深刻揭示了《条例》的政治属性及其对维护党的统一和纯洁性的重大意义。同时,对“全面系统”的阐述覆盖了纪律规范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对党员行为的全方位约束,强调了纪律的无死角执行,确保了《条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语言风格上,使用了大量引经据典和权威论述,如引用马克思的法律观,以及对《条例》修订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同时,语言规范准确,既体现了党纪法规的严肃性,又通过实例解读,如对“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的针对性规定,使内容贴近实际,易于理解与执行。)

把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绳

学纪、知纪、明纪,最终要落实到守纪上,体现到工作生活的具体行动中。

  把党的纪律内化为严守政治纪律的行动自觉。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要将政治纪律作为把准方向的“导航仪”,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经常用政治纪律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不拖延、不打折;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抓到底、抓到位;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不绕道、不变通。将政治纪律作为辨别政治是非的“检视器”,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观察形势要把握政治因素,谋划推动工作要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要防范政治风险。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洞微察幽、未雨绸缪,及时消除各

种政治隐患。将政治纪律作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动力源”,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各种错误言行,特别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历史等错误言行,要旗帜鲜明亮态度,理直气壮开展斗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在原则问题上不退缩。

  把党的纪律内化为为人民正确行使权力的价值追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条例》关于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的规定主要是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来展开的,为权力行使明确了边界、列出了负面清单、划出了行为底线。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权力为谁而用、政绩为谁而谋、工作为谁而干的认识问题,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对各种诱惑保持足够定力、对各种“围猎”保持高度警惕,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扰、不为名所累,确保权力始终在纪律规范和国家法律的轨道上运行。要积极担当作为,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面对重大矛盾冲突、危机困难临阵退缩,面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都是纪律所不容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履职尽责、埋头苦干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把党的纪律内化为积极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平时看得出来,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引导和促进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先进性纯洁性,也是《条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在社会交往中要把握分寸,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心中有杆秤。要乐交诤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善于拒绝来自各方面的不合理请托,不犯低级错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有意识地交普通百姓之友、知识分子之友、党外人士之友。要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简朴的生活方式,善养静气、正气、浩然之气,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潜心阅读、凝神思考,加强锻炼、强身健体,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口不湎于酒肉之香。要弘扬良好家风,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廉以养德,注重言传身教,让亲属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受熏陶、走正道。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和近亲属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不行不义之举、不谋不义之财,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

做事。

  (第十二段至第十五段,旨在强调将党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内在准则,采用了总分结构,既注重宏观层面的原则性指导,又兼顾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体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际行动转化的深度要求。首先,明确“学纪、知纪、明纪”到“守纪”的实践路径,确立了理论学习与实际践行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为后续内容铺垫了坚实基础。接着,深入阐述了严守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行动的“导航仪”、“检视器”和“动力源”,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既增强了论述的生动性,也便于理解和记忆。文中强调“两个维护”,并提出要通过政治纪律的严格遵守来维护党的权威、防范政治风险,体现了对政治纪律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警醒。然后,围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从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了党员如何确保权力服务于人民利益,强调了公正、依法、为民、廉洁用权的原则,以及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本段还列举了具体不当行为,如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进一步明确了纪律的界限,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何为纪律所不容。最后,关注了党员的个人修养与生活方式,倡导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通过提倡高雅简朴的生活方式、良好家风的建设,以及对亲属的正面影响,全方位展现了纪律规范在党员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这部分内容不仅强调了个人自律,还体现了党员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引领作用,语言平实而富含深意,既有原则性指导,又具有实践操作性。)

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学习《主席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

编》

中国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5月29日)

一、推荐理由

  这本文2024年05月29日刊登于学习时报A1版。推介词:全文辩证有力有据、逻辑清晰多样,文字干练简洁,内容十分丰富丰富,可以说是一篇视野宏阔,无论是思维思路还是素材组合,都值得学习。

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一是框架设置好。大的文章,框架层级多是由高到低、由内及外、由抽象到具体,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的贯通。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关于金融工作的总体论述。具体而言就是对主席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阐发,我们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第二部分为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此部分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方向和立场的高度统一”“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守正和创新的

辩证关系”“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境内和境外有效联动的系统观念”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效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第二部分从五对关系进行论述,内容全面、框架完整。我们在学习这部分时,可以思考作者是如何布局并论述分论点的。第三部分则是结尾,升华主题。框架上是经典三段论格式,标准展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但第二部分内容丰富且搭配有序,可反复咀嚼。

  二是素材运用好。文章的优质与否与逻辑的严密与否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既包括全文的框架,也包括段间段内的逻辑,将丰富素材通过不同的逻辑组合成错落有致的语句、层次分明的段落,是对文稿参与者的重大考验,也是高水平的具体体现。本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在论述“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效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时,从“坚持学习研究与深化实践一体推进”“坚持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一体推进”“坚持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一体推进”三方面整合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很有层次,值得学习借鉴。

三是辩证思维好。中央部级(含副部级)机构,语言的华丽已不重要,而

政治上的高度、逻辑上的严谨、内容上的深刻尤为重要,甚至有时候充满了哲学上的辩证性,此文正是如此。虽不乏金句,但让印象最深还是辩证,有内与外、大与小、远与近等等多种对比关系,仿佛为金融注入了哲学的灵魂,将党务、业务熔于一炉,以高质量 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一篇难得好文。

二、正文评析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主席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有世界观又有方法论,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新境界,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主席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这个根本遵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打造运营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门类齐全、具有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大的金融机构,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段首第一句开篇点题,写出金融的定位和作用,紧扣热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写主席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金融工作的重大意义,紧接着写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如何学习贯彻相关论述、牢牢把握这个根本遵循,进而点出“全力打造运营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门类齐全、具有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大的金融机构”的明确目标,最后落脚到“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层层递进,精准点题,视野宏阔。)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方向和立场的高度统一

  主席总书记反复强调,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党的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同时又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需要全面系统把握。

  确保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党

员干部坚持从政治上看业务,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把功能性放在优先位置,坚决破除“例外论”“特殊论”“精英论”。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完善“第一议题”制度,对标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第一政治要件”标准抓好落实,建立起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动落实、成效检验的工作闭环,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战略、高水平开放等方面持续用力。完善穿透式管理与后评价机制,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树牢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以高质量 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上看业务,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把功能性放在优先位置”,写出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着眼点、着力点。“坚决破除‘例外论’‘特殊论’‘精英论’”则是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这与一些国家金融为资本服务、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本质截然不同。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紧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站在人民的立场认识、分析和解决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聚焦产品和服务丰富度和触达率、网点服务效率、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点方向,统筹做好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场景融合,推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积极开展稳岗扩岗专题活动,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落实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优化支付服务,有效推动解决老年群体和来华人员支付堵点、痛点、难点,弥合“数字鸿沟”,持续在提升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上求实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守正创新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此部分充满了浓浓的辩证味道,守正创新这一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很好地运用到金融高质量发展中。而“坚持“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更是对守正创新的细化阐释,并且很自然引出下文两个段落,

其实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方面这种论述都可借鉴。)

  守正,就是要坚守初心、回归本源。主席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这既是主席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政治任务,也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要坚决按照主席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好全球化独特优势和综合化经营特色,主动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构建协同顺畅、高效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回答好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必答题”,通过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不断为经营主体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强化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持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动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战略契机”写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主力军地位,而“政治任务”体现了政治高度,“战略契机”则和此段下文中国银行具体的工作紧紧衔接。这对我们在做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和过渡给出了很好的启示,这句话虽不像对仗句很有声势,但是细细咀嚼,感觉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创新,就是要识变应变、主动求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席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方面,对标市场,提升竞争能力。突出市场导向,在优化结构上精耕细作、持续发力,打造“痛点切入+全方位业务跟进”的一揽子服务方案,为市场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覆盖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化在支持精准营销、管理决策、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乘数效应,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石。另一方面,深度挖潜,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厘清党委和“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强化党委前置把关作用,切实将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稳妥提升组织架构适配性,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竞争力提升和长周期考核,引导全行既算经济账,更算政治账,既算短期账,又算长期账。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境内和境外有效联动的系统观念

  部分整体分析:(1.坚持把支持设施“硬联通”和金融“软联通”结合起来。2.坚持把推动“走出去”和服务“引进来”结合起来。3.坚持把提升服务

能力和建强人才队伍结合起来。三个小标题分别从金融活动服务国家战略、金融服务助力外资外贸发展、提升金融能力建好队伍,视野从高到低、从宏阔到细微,且每一段都有“内”与“外”的交织。)

  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对强国建设作用更加凸显。主席总书记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必须紧跟国家外事外交、经贸战略部署,强化境内和境外机构有效协同,提高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支持设施“硬联通”和金融“软联通”结合起来。全力落实高访见签项目成果和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区域合作,做优熊猫债、中资离岸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间参行等重点业务,参与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设施“硬联通”和金融“软联通”的写法,十分形象,对比强烈。段中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犹如明线、实线,而中国银行开展的金融工作犹如暗线、虚线,对比论证有力。)

  坚持把推动“走出去”和服务“引进来”结合起来。加大“稳外贸”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结算和外币业务领先优势,强化“新三样”出口服务,助力国内企业更好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积极服务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国家级重大展会,举办全球撮合对接活动,助力地方政府跨境招商引资。积极服务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助力提升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度。(三个“助力”,形成排比,由推动“走出去”到服务“引进来”,再到“双向开放”,最后落脚到“提升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度”,紧扣段首小标题。)

  坚持把提升服务能力和建强人才队伍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落地境内外协同机制、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球一体化综合服务模式,强化差异化定策,健全“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球化综合化服务的整体合力。加大全球化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做好境内外人才交流,完善外派人员选派流程,

因地制宜做好境外本土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培育和储备一批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既熟悉商业银行又了解综合经营业务,既熟悉国内情况又经过海外摔打锤炼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防范境内外、表内外、传统和非传统风险,自觉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更要保证高质量安全。必须清醒认识到,错失发展机遇就是风险,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要依靠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要正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压紧压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政治责任,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提高风险预见能力、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确保既有防风险的先手棋,也有应对和化解的关键招,切实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蝴蝶效应。(“错失发展机遇就是风险,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写出了决不能丧失机遇、必须抢抓机遇的意思,可谓金句。“要依靠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既和上一句衔接,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风险、保证安全。)

  既要做到全面无死角,也要避免简单一刀切。一方面,全面掌握各地区、各条线、各领域的风险底数,提升风控智能化水平,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拉紧责任链条,完善产品管理制度和流程,强化内控案防工作,实现全覆盖、穿透式管理。另一方面,坚持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根据不同机构的外部环境、客户基础、管控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定策,针对境外机构特殊环境,“一行一策”制定境外风险策略,有效管控制裁合规风险,增强风险管理精准性,真正做到既把风险管住,也避免把业务管死。

  既要防控传统风险,也要关注非传统风险。一方面,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力度。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深挖大额不良问题根源,定期开展风险全面和专项排查和分析研判,制定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积极稳妥推进存量风险“出清”,严控增量风险。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风险防范。将非传统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核心银行业务系统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加强消费者保护、舆

情、信访、安全生产等领域问题隐患排查和整治,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避免风险关联传染、叠加共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效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主席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和最新要求,为金融业注入了赓续传统、积极向上的基因。

  坚持学习研究与深化实践一体推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研究,系统谋划文化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开展员工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文化活动,让干部员工记得住红色荣光、看得见红色印迹、守得住红色根脉。(“记得住红色荣光、看得见红色印迹、守得住红色根脉”这一金句写出要牢记我党取得的光辉业绩、走过的道路,做好红色根脉的传承。)

  坚持强化观念与规范行为一体推进。一方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推动“五要五不”理念贯穿融入经营管理各方面,明确价值导向,强化激励约束,促进文化柔性和制度刚性相互融合,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

  坚持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一体推进。统筹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加强与国家级核心文化平台和载体深度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有机融合,当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金融使者,为讲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银行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主席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主席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再次回应题目,升华主题。)

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歌以咏志星汉灿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2024年5月16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2024年第10期《求是》杂志上,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作家出身的作者,辞藻得当、文笔细腻、文风清新,本文中不时点缀着充满诗意的词句,与作者的写作风格关系密切,赋予了本文鲜明特色。整体来看,本文属体,但从内容来看,可以视作一篇标准的工作总结范文,核心便如标题点出那样,是对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系统性梳理和全面性总结。总览全文,既有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大势的宏阔视野,又有中国文艺工作十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果,也包含着精妙文笔带来的生动鲜活、鼓舞士气之感,在起承转合间实现了道理、事理、情理的有机融合,对我们撰写总结类文稿,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具体而言,可以聚焦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紧扣目标行文。任何文章,都有其所指的对象,也都承载着作者的意图。一方面,本文发表在《求是》上,肩负着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使命,特别是需要展现在文化思想上的学思践悟;另一方面,本文也寄托着作者所处组织、机构的目标,需要展现本领域工作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十年来中国文艺工作成果,宣传价值不容忽视;此外,本文最终是为了方便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战线领域学习的,因此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组织动员也是文章的价值追求。这三点明确了本文的目标,所以决定了需要是道理、事理、情理三者融合,也影响着文章的整体阅读感受。对我们写作来说,清楚写作对象、实现目标、阅读感受后,行文也就有了方向,内容也就有了标准。

  二是理顺逻辑线条。总结类文章,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合理逻辑串联内容事例,在一环扣一环中自然展现。本文就是围绕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个逻辑起点,从国之大者、人民立场、两个结合、开放包容四个主题侧面,介绍了中国文艺十年发展成就,这四个点的选择,对上扣住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要求,对下提供了素材组织线条,方便各类综合素材可以安放到不同的主题内,从而形成了全文并列结构,段内上下结构的清晰逻辑,这种思路值得参考学习。

三是锤炼语言表述。本文出彩亮点就是在于此,既有政治术语的抽象理性,

也有文艺积淀的情绪感性,比如“迈向更巍峨的高峰、描绘更壮美的风光、书写更恢弘的气象”“中华文化如日月之行、如星汉灿烂”等措辞,夹在理性客观的政治语言中,既冲淡了距离感,又赋予了理解的亲近感,在阅读感受上推进了道理、事理、情理三者融合。这种细腻,离不开作者的积累,也恰恰是文艺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可以在文字上展现的差异性特点。因此,充分挖掘本领域、本单位特质,不仅可以应用到内容中,在语言上也可以结合应用。

二、正文评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主席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主席总书记站在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号召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介绍本文逻辑缘起,点出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个出发点。对我们来说,写工作总结,也可以明确从本源出发,这样梳理的脉络是清晰的,逻辑是成线的。)

  从扬帆起航到乘风破浪,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这十年,在主席总书记坚强有力的指引下,文化被注入全新的能量,绽放出巨大的活力,正在为这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民族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凝聚力,正在为世界重新描绘中华文化的绚烂图景,正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中,新时代文艺这部崭新乐章,迸发出刚健激越、澎湃昂扬的时代强音。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活力尽情涌流,他们以信念、智慧、才华、激情和辛劳,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时代的脉动,深刻捕捉时代精神,雕刻出民族奋进的灵魂,铭记着时代前行的步伐。这是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艺活动缤纷活跃、文艺惠民春风化雨的十年——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各领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充满自信和自豪,在震古烁今的巨变中,新时代文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为十年来中国文艺工作发展总结定调,是全文整体脉络

的概括,同时也定调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总结成绩、振奋精神、激励新的担当

作为。)

  实践充分证明,主席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指出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艺取得的一切进展和成就,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作为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主席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艺开辟了理论和实践的广阔道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主席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满怀信任和关切,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多次向文艺工作者致信回信。主席总书记的关怀、指引和激励,极大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根本保证。(分析成果取得的根本原因,关联到文化思想,明确需要以其为指南。这既是原因分析,更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展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把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主席文化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文艺界和文联、作协工作实际,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宣传实践活动,持续推动文艺界学懂弄通做实,团结带领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开展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主席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新时代文艺的理论创新和观念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广大作家艺术家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联、作协坚定政治立场推进工作进行概述,介绍了对思想和指示的落实情况,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逻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主席总书记庄严宣告:“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

化使命。”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重温主席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信心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必将迈向更巍峨的高峰、描绘更壮美的风光、书写更恢弘的气象。(明确了本文的框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精神,以其为纲为引,介绍十年来文艺事业发展成果。从首段介绍座谈会,到本段结束,整个部分是按学思践悟会议精神和文化思想的政治逻辑组织的,书写篇幅较多,也是因所在单位层级、作者所任职务决定的。)

一、心怀“国之大者”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主席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百多年来,党领导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新时代文艺首要的基本经验,就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艺成为团结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的内在纽带。(从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起笔,点出逻辑脉络——在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中发展繁荣文艺事业。)

  于群山之巅俯瞰苍茫大地,自历史长河洞见激荡风云,伟大的中国人民正以移山倒海的力量展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能动地打开新局面、开拓新空间。他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精准的眼光,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立传,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画像,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文艺事业的特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在这段里展现的比较透彻,段内逻辑酣畅淋漓、情感充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一系列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深情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抒发了中华儿女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百年辉煌”戏剧晚会、大型原创交响合唱《百年放歌》、“向党报告”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演出亮相舞台……这些作品深情再现中国共产党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淬炼升华、感天动地的精神锻造史,为天地传正气、为英雄铸形象,承担起铭刻民族历史、赋形民族精神的重大文化责任。

  围绕国家重大部署,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巨变和千年梦想,广大文艺工作者豪情在胸,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国作协在湖南清溪村展开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学行动,充分证明了文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的实践力量。在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发扬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宝水》等为乡土大地史诗般的巨变留下新的篇章。时光流转,这些作品必将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长久流传。(前述两段,以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为线,串联了文艺工作取得的成果成就和优秀案例,呼应了“国之大者”逻辑主线,自然引出了文艺事业发展成果。)

  这是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思想上求深求进、在制作上精益求精、艺术品质不断提升、表现亮眼的十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召唤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山海情》表现山海相连、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世间》对工人阶级精神风貌进行了史诗性的开掘,《大江大河》再现改革开放的壮阔历史,《我的阿勒泰》呈现了绿草如茵、山河斑斓、人间有情、民族相亲的北疆大地……在一部部文艺作品中,人们从生命的深处领会到把我们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的信念: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对高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奔赴的远方。乐舞、吟咏和歌唱,辞章和故事、图像和影像,新时代的中国人从多姿多彩的文艺作品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弘扬中华文明以诗教人、以文化人的传统,培育和倡导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认同。这正是新时代文艺根本的社会责任之所在。(本段首句是对文艺工作发展的十年总结概括出的一个侧面,既是呼应标题,也是作为该部分的总结。整体表述同样是融合了道理、事理、情理,读下来一股振奋之感。)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将艺术创造的主体有机地融入创造历史的主体,必将以更好更多、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强调后续应该如何做,也是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逻辑。各段落均位于恰当位置,发挥着应有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对照思考如何谋划不同部分的段内组织,同时内容的表述,也值得学习。)

二、坚守人民立场攀登文艺高峰

  主席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读者、观众和听众,文艺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在人民的共鸣、回应和参与中,一个时代的艺术可能性才能无穷无尽地敞开。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评价评论,新时代文艺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样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起笔,点出本部分的核心——“人民立场”,为下文组织事理、情理内容提供了道理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积极推动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线,在深化改革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活跃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力反映人民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从一滴水看出江河的奔涌,从奔涌的江河感受一滴水的心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反映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总体结构,这是新时代文艺重要的思想和艺术经验。(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联、作协站稳人民立场的价值指引和实践情况,比喻恰到好处又充满诗意。)

  新时代文艺的主角是人民。在文学、影视、绘画、摄影中,我们与无数的“人”相遇,那些战斗者、劳动者、建设者和创造者,那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们,那些捍卫着内心的信念、执着追求善好人生的人们,他们是汇聚了无数具体的人的典型人物,他们所反映、所体现的无数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就是人民。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民。这是文艺创造力极大奔涌、文艺生命力蓬勃的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和期待更加凸显。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推动攀登艺术高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一系列全国性文艺评奖中,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标志着新时代文艺在攀登高峰道路上的进展和成就。总结和发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组织和推动文艺生产的成功经验,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协会依据各艺

术门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引导、支持、鼓励精品创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文学创作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上搭建平台、定向施策,为精品涌现营造良好生态。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公共文化欣欣向荣、人民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的十年。中国文联持续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等活动,数百支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把文艺送到基层,同时培训数万名文艺骨干,为数百万中小学生提供艺术指导和美育教育。顺应现代传播格局的变化,中国作协举办“中国文学盛典”等活动,把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带到广大的人群面前。文学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转化延伸有效放大了文艺创造的能量和效应,这一切有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这三段,着重阐明了新时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点出了新时代文艺的主角、动力和成果运用都要围绕人民这个根本,呼应本部分主题,同时也在介绍中穿针引线讲了全国性文艺评奖、送欢乐下基层、中国文学盛典等实践成果,)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时代的“书记员”,先要真正成为“同时代人”,广大作家艺术家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人民生活中提炼主题、内容、形式和风格,塑造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推出更多具有充沛艺术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力作,在回应人民的精神文化期待中达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高度。(围绕以人民为中心,阐述后续文艺工作需要如何做。)

三、坚持“两个结合”光大中华文脉

  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和科学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新时代文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同样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起笔,介绍了“两个结合”的逻辑,明确了新时代文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后续细化介绍作了铺垫。)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闪亮火花、辉映新的美学风尚的十年。电影《长安三万里》传递出沉淀在我们血脉中的诗的声音,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与千年前的画家王希孟心神相通,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迎来年轻观众,舞蹈《唐宫夜宴》、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一大批作品与观众双向奔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们又是新的、现代的,涌动着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杰出的作家必然是伟大经典的杰出读者,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对其所在的传统有着精深的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整理、传承、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文艺的高度自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为新时代文艺带来了蓬勃活力。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杂技、曲艺、摄影、民间文艺,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展开着现代与传统的热烈对话,“民族风”、“国潮风”引领潮流,蔚为大观,一大批融贯古今的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响应,中华美学精神在充满时代感的律动中深入人心、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伟大的传统教育、激励、启示着我们,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和路径。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正在成为永远携带着故乡的远行者,背靠着深厚的传统,面向星辰大海,创造的天地无限广阔。从日益壮大、正在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科幻文学,到电影《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新时代文艺参与建构着人类的未来想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喷薄涌流,文艺形态发生巨大变革,不断催生新的类型,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网剧、短视频等网络文艺正在深度介入人们的日常经验,数字化、集群化推动文艺形态加速融合,网络作家、自媒体创作者、独立制片人、独立歌手演员等新兴文艺群体和各种群众性、生活性艺术活动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重要的创造力量。(从文化与科技、文艺工作者、艺术作品等三个层面,介绍了新时代十年文艺工作的发展经验,从不同侧面呼应了本部分“两个结合”的主题。)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探索,全力以赴满足人民对于题材、内容、形式、手段、媒介的创新需求,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让中华文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

程中永葆青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本部分最后一段内容,同样是发挥“怎

么做”效用,内容中对如何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了介绍。)

四、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主席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民众之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属于全人类,可以超越文明、文化、语言的分隔,让人们领会世界的参差多态,体认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情感。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新时代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起笔,点出了交流互鉴这个逻辑,引出下文。)

  这是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十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热切希望了解中国。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历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作家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倾心畅谈,文学无远弗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天涯原是比邻。中国文联通过举办“今日中国”艺术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密切中外艺术家的交流交往,向世界推介中国文艺的优秀作品。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外电影人和中国观众欢聚交流的盛大平台。

  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剧、网络文学、图书等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网络文学的大规模“出海”赢得了大量国外读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了网文写作的道路,全球化的产业融合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从电影到电视剧,从动漫到微短剧,以文艺作品为桥梁与窗口,我们更加有效地与世界各国的公众分享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华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智慧,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承担和梦想。当我们通过文艺的桥梁走向彼此的心灵深处,相互的凝视将唤起我们感知不同文明的愿望,这其中包含着对他者的理解、对自身新的发现和肯定、对世界之广大的感知、对人类生活多样性的包容,以及身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沉的同情和爱,这些永远是值得向往和珍视的美德。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新时代文艺以自信的态度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各国的同时,中国也始终热情地接纳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优秀作品。歌德从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中产生了“世界文学”的理想,新时代的中国作家艺术家们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披襟当风、兼收并蓄,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满怀自信地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全人类的文化责任。(从文联、作协组织的活动成果、中国文艺作品出海、接纳海外文艺作品三个角度,论证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同时也介绍了新时代十年文艺工作的成果。)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介绍推进文化交流互鉴的做法要求,对做好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伟大的中华文明绵延阔大,岁月长新。中华文化如日月之行、如星汉灿烂,召唤和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引领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认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漫长路上,文学和艺术始终伴随着我们,诗书继世,弦歌不辍,这是文明的光,是文化的灯火,是让我们相亲相认、共同前行的炽热血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前方海阔天空、气象万千。让我们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主席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与党和人民一道前进,为我们的民族开辟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综合来看,全文逻辑基本是以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论述为起点,过程中穿插不同主题、不同侧面的分析论述及事例介绍,实现了道理、事理的有机融合,而本文更具价值的,也是用妥帖的文笔,把情理融入二者之中,诸如“如日月之行、如星汉灿烂”等表述,为文章增添了轻盈感、纵深感。由此思考,也不一定是需要理性客观感受为主体,理性感性平衡的行文,虽然更具挑战,但也却因此更有可读性。)

公众号标题参考:理论文章原来还可以这么写?!社科院部级领导,出手

就是气吞山河、与众不同,写透了文化思想的大视角、大格局!

主席文化思想贯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2024年5月27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2024年05月27日《光明日报》15版,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甄占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因此,全文带有着鲜明的哲学思维,相关哲学概念也不时点缀在行文中。而副部级的作者,历任中央党校相关职务,拥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验,撰写文章的视角和写作逻辑均体现着明确的学术标准,因此,这也赋予了本文较强的逻辑性和学术性。综合全文,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聚焦思考:

  一是文章线索分明。文章的主题或主线,是文章的躯干,任何段落都是由此延展枝杈、丰富细化的。唯有把握并构思清楚了主线,各部分才能有的放矢,素材才能有落脚点。这是行文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非花心思、下苦功而不得成。本文标题开宗明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主线,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三个内容,三个层级,直截了当说明了文章的核心是要从这三个层面来把握文化思想,同时也明确了这三部分是行文的框架。这种一目了然的架构和呼应,可以方便读者很快获取到信息,同时也是作者个人学术逻辑的精当体现。

  二是素材组织严密。明确文章主题主线后,便是需要通过对素材的精当选择、严密组织,从而达成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论证,这个过程,考验着作者的写作功力和文字积累。本文各部分的首句,作者选择了从哲学理论或概念这个抽象层级出发,经过由大到中,由中到小的降维过程,将哲学概念与文化思想联系起来,对文化思想内涵的哲理进行深入剖析,从而精准聚焦到各部分的核心(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同时穿插着直接引用的重要讲话,使得各段落论述显得有理有据、有抽象有具体、有高度也有深度,值得细细品味。

  三是语言风格鲜明。语言不仅仅是表达作用,更重要的是语言风格同样可以用来服务阅读体验、呼应文章主题。乃至学术论文,往往最常见的写作风格是理性客观到底,措辞表述恰如其分不能越矩。本文也带有相关的特质,

但更突出的是写作时的大开大合,这赋予了阅读时雄浑壮阔、大气磅礴之感。比如“展现出吞吐今古、纵横捭阖的大气魄”的论述,比如“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开时代先河、领文化风尚”的排比等等,这种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实践观这个主题相呼应的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更凸显了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是文以载道的鲜明体现。

二、正文评析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作为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主席文化思想的演进和形成所贯穿的基本逻辑和鲜明特质,就是自觉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考察和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从而赋予文化发展以更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在引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出强大实践伟力。只有深刻理解主席文化思想贯穿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好的文章前言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缘起于权威论述赋予文章主题关键性和核心价值,简洁精妙衔接由此及彼引出全文核心论点,这是常规的写作方式,却也是最考验功力的写作技巧,要求要对权威论述有深刻了解把握,在衔接上有着恰当逻辑,在论点中有着精妙构思。本文的首段,便是具备诸多上述特质的写作典范。作者从恩格斯的权威论述生发出来,连接到文化思想这个本文的核心与焦点,从而再借此点明了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三个层次把握好文化思想,既是后续行文的逻辑框架,也是学习掌握文化思想的视角方法,更可以延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工作上的方法论。)

一、大历史观:注重以宽广深厚的历史视野洞察文化发展大势

  历史观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维度,只有把握历史,才能洞悉未来。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思想观点,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系统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段,作者开门见山,从“什么是历史观?哲学依据是什么?实践情况如何?”这三个层面,对大历史观进行了层层递进的阐释,对历史观的内涵定义介绍是直接呼应标题,对历史观的哲学基础进行阐发是基于理论归因所需也是社科院的定位所需,对实践特别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历史演变进行介绍,旨在证明大历史观对于党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

  主席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用大历史观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把握文化文明的发展大势。主席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学习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会更加深刻感到,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历史长河之“大”,从历史的长周期和长时段回顾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精辟概括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都置于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中,从历史发展规律、内在机理系统认识和深入思考文化文明发展,展现出吞吐今古、纵横捭阖的大气魄。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比较之“大”,把中华文明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不限定于一国一域,在对中外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比较中认识文化发展脉络、把握文化发展主流、汲取文化发展智慧。这种大历史观之“大”,体现为发展眼光之“大”,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古鉴今、彰往察来,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等,都是运用大历史观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前述两句,阐明了文化思想内含大

历史观,本质是用大历史观贯彻和解决问题的,并引用了相关论述原话,再一次证明了大历史观视角的普适性。作者紧接围绕文化思想,具体阐明大历史观体现在历史长河之“大”、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比较之“大”、发展眼光之“大”三个方面,有着横亘古今的历史厚重,也有兼容并包、俱收并蓄的世界格局,更有继往开来、赓续绵延的光明前景,为进一步把握文化思想提供了三重具体指向。)

  把握历史大势就能把握未来。以大历史观观察和审视文化,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眼光,升华了我们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认识,升华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的认识,升华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介绍了以大历史观观察和审视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我们在文化内涵、规律、坚定自信等方面可以通过大历史观的视野来把握,作为“怎么做”的部分,按惯例置于文末是结构完整的需要。)

二、大文化观:注重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大逻辑把握文化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关系的视角来认识文化,深刻阐明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深刻揭示了文化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秉持的是一种在大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文化观。同时也要看到,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往往被人们从不同角度所理解阐发,产生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正因如此,在如何看待文化的问题上,一些人容易陷入狭义或片面的理解之中,就文化谈文化,将文化局限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文化视野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影响着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实践的推进。如何看待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把握文化的基本范围,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起笔,基于辩证法的哲学原点延展到对文化的界定阐释,明确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区别,从而引出从大文化观视角来理解文化这个本部分核心论点。本段论述环环相扣,也有反面素材举例,每句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值得细细揣摩。)

  主席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重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上思考文化发展,坚持用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审视文化发展,善于从思想武器、精神力量、价值追求等视野来谋划文化

发展,以更宽广的维度凸显了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主席文化思想强调,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搞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部分,核心论点是文化思想贯穿着大文化观,作者通过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物质精神关系、精神力量等大视野来论证了核心论点,并引用了关于家国视角、大局大势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证明了文化思想的内涵意蕴不是局限在一点一处,而是综合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

  主席文化思想所贯穿的大文化观,既体现在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上,也体现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上。主席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既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又强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强调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又强调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既强调管好用好传统媒体,又强调管好用好互联网等新型平台;既强调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这部分是承接上段,对文化思想贯穿大文化观作进一步细化阐述,侧重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层面,细分到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机制、各类文化战线工作,都有涉及并提到,依次展现出文化思想的兼容并包、博大精深。)

主席文化思想不是对文化建设某个方面的回答,而是涵盖思想理论、精

神世界、文化传承、文明创新等方面建设的集大成者,深刻阐明了文化文明所

具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充分彰显了对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结尾段再次总结并直接点明文化思想涵盖思想理论、精神世界、文化传承、文明创新等方方面面,是集大成的文化理论,并引用了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术语,赋予了不可置疑的论述权威性。这些措辞表述,如果合理化用到文章写作中,必能增色不少。)

三、大时代观:注重在全面观照时代变革中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主席文化思想是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构成这一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主席总书记就此鲜明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什么是大时代观?本段同样以哲学论述作为起点,阐明时代对于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介绍文化思想是基于时代的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因而需要从大时代观来把握,同时原话引用重要论述,强化了论断准确性和权威性。)

  主席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在回答时代问题中阐明文化发展方向,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开时代先河、领文化风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守正创新,正视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和哲学社会科学“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化新境界;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思想精神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明风尚;秉持开放包容,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沛养分,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文化思想的时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围绕这个问题,介绍了立足大局全局、人民中心、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开放包容等等层面,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所聚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文化思想也是体现了相关内容。)

  主席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是在对时代变化的全方位观照基础上产生的,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总体性回答,是在用整体性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产生的,在开放包容中博采众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有机贯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广阔前景。(进一步总结了文化思想的大时代观,对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来源于伟大实践,同时突出了对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着辩证法的思想。)

  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紧密联系,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时代高度的辩证统一,构成主席文化思想演进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要素,也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践行主席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开阔的思维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把握好文化发展大势所趋、方向脉络和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赢得文化发展的主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章结语起着总结全文、呼应主题作用。作者在本段内提出了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辩证统一,并指出这是理解文化思想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实践的工作方法,为新时代下学习文化思想、把握文化思想、践行文化思想提供了抓手和指南,也为我们“怎么做”提供了思路和举措。)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2024年5月16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2024年第10期《求是》杂志上,作者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本文是国家部委“笔杆子”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有使命职责赋予的站位高、逻辑严、系统全等文章特点,也带有辞藻高度凝练、信息高度压缩、事例数据丰富等鲜明的业务部门工作风格,是一篇标准规范的工作范文。从文章写作视角来看,全文有三方面特点值得我们学习把握:

  一是层次分明,脉络顺畅。什么是好的文章架构?私以为要做到“一通三严”。“一通”即以主题为干,连通文章各个架构层级,无论千变万化,自有内核岿然不动。“三严”即层级严明、逻辑严谨、衔接严密。所谓“层级严明”,是指不同内容架构之间的差异性、互斥性,要确保各在其位、各不相同,这样才能使得文章内容不至于泛泛而谈、重复单调;所谓“逻辑严谨”,是指各部分应是围绕主题的严谨分论点,或并列结构,或纵向结构,从不同侧面反映主题、凸显主题;所谓“衔接严密”,是指各部分之间虽然彼此独立,但有着一条严密的脉络线可以串联起来,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历史沿革——当前问题——未来做法”等。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有着标准架构的好文章,全文框架分为重要论述指引、历史发展成就、积累总结经验、后续做法要求四个部分,做到了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各部分互相发挥作用,不同部分之间按一定思路衔接,既符合各项要求,也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是内容详实,铺陈有序。内容的丰富度,是影响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选择内容、组织内容,与文章作者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好的文章,一定是内容丰富且具有大量鲜活的事例,一定是对相关领域具体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指南。本文的内容,始终围绕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全文中特别是在第二部分历史成就中穿插着大量的工作数据、专业术语、现实情况、实际问题、方式举措,是发改委党组立足自身实际写出来的权威性工作指南,而且事实案例数据能够与抽象表述有机衔接,真正做到了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启发着我们,写文章时要多用鲜活的一手素材,真正理解深、领悟透、把握好,才能在恰当位置、用恰当方式、实现恰当融入,

从而更好为文章增光添彩。

  三是文风干练,表述精当。信息凝练压缩与延伸拓展,是写文章特别是公文需要掌握的技巧。在不同文稿的写作中,有时候需要以高度凝练内容简明扼要,有时候又需要针对一个内容细致展开扩充篇幅,这对于作者的文笔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文是党组署名文章,体现的是一级组织的所有工作,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切口,虽然是一个主题,但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发改委党组就此撰文,也便是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表述来行文,如此才能覆盖全面、不留遗漏。学习本文,其实可以细细揣摩文章句段、词汇表述,品味如何把一件事情用高度凝练的表述来概括,对于我们锤炼文笔、提高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二、正文评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席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要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全文首段起着呼应主题、举旗定调的作用,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起笔,突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指引效用,既彰显出文章的纵深感和大格局大视野,同时也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体现,这与署名单位处于全国改革发展中枢的地位密不可分,是基于本单位立场的表态宣言。这也启发着我们要时刻考虑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恰当融入到文章的组织架构、措辞表述中,从而达成事与理、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一、深入学习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

  主席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阐述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进行了介绍,一方面指出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等实践论层面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对于指导实践认识论层面的重大意义,呼应了全文首段,作为本部分首段也为下文具体分析论述如何指引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铺垫。)

  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主席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和价值取向,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段首句点明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并从重要论述起笔,突出强调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并提出了新征程上应该如何做的要求。段内的逻辑是标准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行文逻辑,可见句段之间的紧密衔接和背后的逻辑严谨,值得揣摩学习。)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主席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破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证,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谱写好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本段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将全面深化改革置于中国

式现代化的宏大理论框架之内进行阐发,同时以重要论述作为强有力的论据,关联到国家发展、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等各个层面,进一步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无与伦比的重大使命和关联万千的现实紧迫感,阐明了重要论述中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主席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有效打通堵点卡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是当前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热词。本文也将这一新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体系之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引用重要论述,不证自明。同时进一步点出了通过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将二者关联起来,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这种精妙的逻辑关联,考验着对理论的把握和对实践的掌握,也启发着我们撰写文稿时要多注重言之有物、以理服人。)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主席总书记多次就坚持正确方法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

是推动改革落实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切实落地见效。(上述三段从不同侧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段进一步突出了其需坚持的方法论,同样以重要论述起笔,阐述在深水区、攻坚期阶段,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关注考虑的关键点和重要点,是我们改革实践中需要始终思考的问题。)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经济体制改革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新篇章。(本文聚焦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在上部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引、重大意义、方法原则进行阐释后,这部分进一步缩小论述层级,聚焦到经济体制改革层面,集中笔墨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而将整体成就作为论据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历史溯源与脉络梳理,起到承上启下、关联理论与实践的作用。)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多年来,我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XX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过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这是总体目标,这段抓总进行阐释,介绍了十年来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取得的成果,关联到很多术语素材,如全国统一大市场、国企改革、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等等,素材精要,衔接畅快。)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

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均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围绕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介绍十年间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等宏观治理引导下,在经济领域政策协调配合上取得的成效,并引用经济数据,突出显著成果。)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2—20X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30%左右,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XX年的15.7%、33.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45.5%提高至20XX年的54.6%。(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介绍十多年来相关做法成效,引用相关数据,更具权威性显著性。)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十多年来,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聚焦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介绍对外开放合作取得的成效,同样用数据作为论据,保证了内容丰富详实、成果突出明显。)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长足进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2013—20XX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在人民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上取得了系列成果突破,覆盖科教文卫等各领域,素材组织层层递进,数据不时穿插,这段习作可以反复阅读,学习信息如何压缩凝练、有机衔接。)

  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加快健全,新安全格局加快构建,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总装机的50%。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安全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两面,本段将经济体制改革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格局等安全体系建设相衔接,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具体点明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做到了点面结合、粗中有细。)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既取得了许多重大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展。(介绍指导思想、历史成就后,这部分聚焦到经验总结层面,立足发改委的立场视角,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做法,需要

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席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委员会主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举旗定向、统筹协调,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改革事业胜利向前。展望新征程,改革任务仍将十分艰巨繁重,只有始终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才能成功应对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阐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举旗定向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使命。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是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展望新征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提出并实施正确的改革方案,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拥护支持中获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呼应着上文经济体制改革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集中解决制度性问题,大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不断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展望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硬道理,是全面深化改革应始终围绕的目标方向,是检验发展成效的判定标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本尺度。展望新征程,只有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志不改、道不变,才能把改革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行得正、行得稳、行得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这条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允许改变的根本中的根本、关键中的关键。)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改革、创新一起,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应国际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展望新征程,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向前迈进。(以开放促改革,呼应着上文的历史成就,指引着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协调联动和互促配合,从而更好实现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协调一致。展望新征程,只有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系统观念既是认识论层面又是方法论层面,本段呼应着上文理论基础中的坚持改革方法论,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果离不开系统观念的支撑,也为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应坚持的方法论指引。)

四、全力推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从经济体制改革看,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谋划部署新一轮改革,本文明确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始终锚定这个关键点,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大力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市场体系建设需要久久为功,过去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取得了成效,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对此深化。)

  三是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新质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理论,是未来需要始终锚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坚持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难点,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堵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

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开放型经济也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以贯之的领域,对此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五是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从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区域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层面,将人民关心的问题都覆盖了,也呼应着上文的成果和经验,整体是一脉相成的。)

  六是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中健全绿色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对此进行了细化介绍。)

  七是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呼应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效,明确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安全能力保障,诸如对房地产业监管、政府债务管理、金融监管等新要求,也适时融入到了表述要求之中。)

以有力有效监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监督检查室

(2024年6月6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监督检查室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6月6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紧扣党的自我革命这一时代主题,深刻阐述了纪检监察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在框架上,文章按照“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聚焦铲除土壤条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聚焦政策策略运用,做实日常监督”、“聚焦干部队伍建设,打造纪检监察铁军”四个方面展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逻辑上,文章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考,又有微观的具体措施,形成了完整的论述体系。作者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一是逻辑严密。文章的逻辑非常严密,各个部分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作者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出发,逐步推导出纪检监察工作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二是语言精炼。文章没有冗余和废话。作者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紧扣党的自我革命这一时代主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切实解决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论证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些亮点使文章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佳作。

二、正文评析

  主席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阐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监督检查室认真组织学习,推动全室同志把这一重要思想领会深、把握准、落到位,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做到绝对忠诚、

绝对可靠、绝对纯洁,以有力有效监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持续净化西南地区政治生态。(开篇即引用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展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当前形势的敏锐洞察,突出了纪检监察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技巧上,作者通过引用权威话语,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聚焦“两个维护”,进一步强化政治监督

  紧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精准监督。围绕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以及党中央关于西南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督促西南五省(区、市)纪委监委确定政治监督“一省一主题”,完善全流程闭环监督管理机制,始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文风坚定有力,体现了对政治监督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态度。语言精准,通过“紧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等表述,明确了政治监督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技巧上,作者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多个方面的监督内容,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从严监督。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和报告等机制。突出重点问题,坚持查办案件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严肃查处“七个有之”、背离“两个维护”、违背新发展理念等问题,坚决纠治“低级红”“高级黑”。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安全、政治责任、政治立场和党内政治生活,督促“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做遵规守纪的标杆。(文风严谨细致,体现了对领导干部监督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把握。语言准确,通过引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等文件,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技巧上,作者采用先总体后具体的写法,先提出总体要求,再列举具体措施,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紧盯责任落实情况跟进监督。加强对《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西南地区党委切实强化对反腐败斗争全过程领导;督促纪委监委履行好监督专责,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推动各职能部门高效协同,把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用好问责利器,以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任格局推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文风务实具体,突出了监督的实

际效果和工作导向。语言生动有力,通过“加强对《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表述,展示了监督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力度。技巧上,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使文章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紧盯政治生态深化监督。坚持问题导向,跟进研究、深入分析西南地区政治生态特点,及时发现、着力解决相关地区在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选人用人、巡视整改、一体推进“三不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指导西南五省(区、市)纪委监委常态化对下级党组织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构建政治生态“动态分析研判、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净化修复”机制,把监督成果转化为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实际举措。(文风深入细致,体现了对政治生态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语言丰富多样,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跟进研究”等表述,展示了作者对政治生态问题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技巧上,作者采用因果推理的方式,先提出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聚焦铲除土壤条件,进一步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着力打赢攻坚战持久战,持续提升办案强度。党的二十大以来,十室和西南地区纪委监委深刻领会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坚持办案是最有力、最深入的监督,紧盯“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紧盯地域性、领域性腐败问题,紧盯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享乐奢靡潜滋暗长问题,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两个维护”、风腐一体、政商勾连、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坚持不回头、不松懈、不慈悲,永远吹冲锋号,用查办案件的实际成效践行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文风坚定而有力,体现了对反腐败斗争的坚定态度和深刻认识。语言精准,如“紧盯‘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等,既突出了反腐败的重点,又展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并列结构,通过列举多个“紧盯”和“查处”的内容,突出了反腐败斗争的广度和深度。)

  着力突出重点,持续增强办案精度。针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精准发力,聚焦“七个有之”和政商勾连等问题,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结合西南地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多、基础建设投入大、乡村振兴任务重等情况,继续加大对审计监督移送问题线索查处力度,既严肃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又坚定不移紧盯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与西南

五省(区、市)纪委监委加强协同配合、上下联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强力推动形成办案震慑效应。(文风依然保持坚定,但本段更侧重策略性和精准性,体现了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思考和精准施策。语言表述清晰,如“聚焦‘七个有之’和政商勾连等问题”、“继续加大对审计监督移送问题线索查处力度”等,都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和有力措施。技巧上,作者运用了举例和对比分析的手法,如结合西南地区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反腐败措施,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着力提高能力,持续扩大办案成果。提高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能力,确保办案质量和安全。全面起底问题线索,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并围绕行贿人的围猎行为深挖问题线索,持续发力清除腐败淤泥。一体推进审查调查和办案安全工作,牢牢守住办案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抓深抓细办案安全预判预案,切实落实办案安全责任制。(文风严谨而务实,作者在此段中强调了提高办案能力和扩大办案成果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推动和深化。语言准确而全面,如“提高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能力”、“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等,都展现了作者对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的全面考虑。技巧上,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总体目标(提高能力、扩大成果),再具体阐述实现目标的方法(全面起底问题线索、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等),最后强调办案安全的重要性,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全周期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使文章更具时代感和前瞻性。)

聚焦政策策略运用,进一步做实日常监督

  坚持精准处置问题线索。坚持以事看人,全面梳理和集体研究干部问题线索,了解干部的政声口碑、成长经历、分管领域工作等情况,为精准研提处置意见提供依据。坚持以人看事,通过处置问题线索拎出共性问题,以点带面深入了解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坚持全面分析,多渠道掌握“活情况”,对联系地区政治生态深入分析研究,确保问题线索处置与“人、事、地”实际情况吻合,夯实监督基础,推动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文风严谨,逻辑性强,体现了作者对于政策策略运用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条分缕析,逐步深入,展示了日常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语言准确而精炼,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接点明了工作的核心要点。如“坚持以事看人”、“坚持以人看事”等表述,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技巧上,作者采用了

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总目标“坚持精准处置问题线索”,再分别从“以事看人”、“以人看事”和“全面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到“夯实监督基础,推动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使得整段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坚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监督既严字当头、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也与查处、教育、挽救同步进行。发现问题时贯通融合纪法情理深入分析,重点看干部是不是出于“公心”,让没有问题的干部放下包袱、大胆担当作为,让问题轻微的干部在被惩戒威慑的同时受到教育警醒、知耻后勇。坚持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着力发现搞政治攀附、拉帮结派、结交政治骗子等行为,严把党风廉政意见政治关、廉洁关,对政治上廉洁上存在问题的一票否决。(用词精准。如“监督既严字当头、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也与查处、教育、挽救同步进行”等句子,既传达了监督的严格性,又体现了对干部的人文关怀。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对比和举例的方法。通过对比“没有问题的干部”和“问题轻微的干部”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举例“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具体问题,使得论述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说服力。)

  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充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扎实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综合查办案件发现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违背新发展理念、滥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问题,精准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联系地区抓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深入对照检查、反复查摆问题、坚决整改整治,常态长效净化修复政治生态。深入分析西南地区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社情民意等情况,督促西南地区抓实纪律建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打造具有“云贵川渝藏”地域特点的廉洁文化品牌,上下联动健全完善惩治腐败机制,增强监督针对性、实效性。(语言具体而生动,如“综合查办案件发现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等句子,准确地描绘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精准把握。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因果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先提出“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目标,再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背景,最后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聚焦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打造纪检监察铁军

持续筑牢政治忠诚。巩固主T教Y、教育整顿成果,严格落实“第一议

题”制度,切实做到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永不止步地纯洁思想、筑牢忠诚。深

刻理解“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坚持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在学习、思考、领悟、掌握、运用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上来。(语言明确而有力,如“持续筑牢政治忠诚”、“巩固主T教Y、教育整顿成果”等句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忠诚和思想教育的高度重视。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列举和排比的方法。通过列举“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和“业务讲堂”等具体措施,以及排比句式的使用(如“比信仰、比境界、比情怀、比追求”),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感染力。)

  持续强化使命担当。坚持把全室同志放在反腐败斗争一线练兵,注意让每名同志有机会参加多种工作,开展“业务讲堂”,交流专题调研、监督办案经验体会,使同志们练就铁肩膀、硬脊梁、真本事。在工作中倡导比信仰、比境界、比情怀、比追求,比党性、比责任、比担当、比作为,不断提高全室同志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文字能力,切实做到坚持原则、勇于亮剑,敢斗善斗、担当尽责。(语言生动,如“坚持把全室同志放在反腐败斗争一线练兵”等句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于实战训练的重视和对纪检监察队伍的严格要求。技巧上,作者采用了因果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先提出“持续强化使命担当”的目标,再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在工作中倡导比信仰、比境界”等),最后总结到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如“不断提高全室同志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文字能力”),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持续加强严管厚爱。牢记“三个务必”、践行“三严三实”,按照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关于“九个坚决防止”的明确要求,在思想、作风、廉洁、严管上勇于自我革命,落实常态化谈心谈话、家访等机制,同步抓好激励干部履职与防治“灯下黑”,营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团结拼搏、作风严实的工作文化,锻造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的纪检监察铁军。(语言具体,如“牢记‘三个务必’、践行‘三严三实’”等句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于严管厚爱纪检监察队伍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技巧上,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总目标“持续加强严管厚爱”,再分别从思想、作风、廉洁、严管等方面展开论述(如“在思想、作风、廉洁、严管上勇于自我革命”),最后总结到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要求(如“落实常态化谈心谈话、家访等机制”),使得整段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2024年6月1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发表在《求是》2024年第11期的文章。

  一是主题鲜明,结构井然有序。黄汉权院长的文章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主题,内容分为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等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清晰的小标题引领,使得文章结构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同时,每个部分的开篇都采用了不同的引言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阅读的趣味性。

  二是语言精炼,富有启发性。文章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精炼和启发性,运用了丰富的专业术语和生动的比喻,如“科技创新的引擎”、“绿色发展的底色”等,这些语言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也提高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文章中还巧妙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有力。

  三是紧密结合实际,突出战略重点。文章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优势和面临的战略机遇,同时也不回避挑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和建议。这种结合实际的写法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综上所述,黄汉权院长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深刻阐释,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有力指导,更是一篇写作艺术与思想深度兼备的佳作。值得广大读者,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深入阅读和学习这篇文章,加深对新质生产力及其发展路径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二、正文评析

  主席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主席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主席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开篇即点明了主席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论述的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了创新的主导作用,特别是科技创新,它推动生产力发展超越传统模式,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理论是主席经济思想的精髓之一,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深刻阐述。它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技术革命、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其发展需关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并在新技术驱动下实现高效配置。当前,中国在科技、市场、人才和制度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了有效推进,需遵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新,促进绿色转型,深化制度改革,开放合作,并畅通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最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从历史经验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应,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该段落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脉络与逻辑推理技巧,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轨迹与未来趋势。通过回顾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的技术革新历程,巧妙地构建了“创造性毁灭”这一核心概念,生动描绘了技术迭代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动态关系。接着,作者以历次产业革命的共性特征为依托,归纳总结,为当前的变革奠定历史基础,体现了“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智慧。段末,笔锋一转,聚焦当下,精准捕捉到本轮科技革命的独特之处,强调数据与智能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及其对生产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的重塑能力,展现出强烈的前瞻性和时代感。整体而言,该段文字运用了递进式的论述逻辑,历史与现实交织,理论与实践结合,展现了高超的论述艺术。)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中,引起它们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主席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

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明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为生产力构成,清晰构建理论框架,为新质生产力内涵打下理论基础。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对象层层深入,分述新质生产力的组成要素,理论与实践例子穿插其间,层次清晰,增强说服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技术等现代科技实例,具象,具体展现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支撑,理论与时代感,提升说服力,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写作技巧。)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大力推动生产力迭代发展和质的跃升。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要素新组合方面,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新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时代标志和时代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们致力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形成与认识深化,实践跃升,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实践应用性。明确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实践重要性,与生产应用,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以事实为据,列举科技发展、创新成果、前沿突破,现代化产业体系进步,实例展示新质生产力实践成果,增强说服力。该段以实践为核,融合成就展示、策略明确,要素、技术突破、人才培育,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

二、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根本就在于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经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具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保障。我们显著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正是依靠这一优势,我们一次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效协同攻关,亟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者在这一段中巧妙地运用了历史论证的技巧,通过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成就,来强化当前制度优势的论点。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展示了制度优势的深远影响,也增强了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此外,作者还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我国的发展速度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国制度的高效性。)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57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9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家。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成功实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5G网络运用全球领先。(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数据驱动的写作技巧,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具体事例来支撑论点。这种实证主义的写

作风格,使得论点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将数据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展示了科技能力提升对国家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产业持续壮大。20XX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同时,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既为孕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彰显,也正是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竞争力。(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并列结构的写作技巧,列举了多个产业领域的具体进展和成就,形成了一种累积效应,使读者能够全面感受到我国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分析,通过展示国内外产业体系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我国产业体系的竞争力。)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每日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催生社交媒体、移动出行、数字医疗等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机器设备台(套)数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世界1/3,有力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兴起。20XX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超32ZB。这些场景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给。(

  作者采用了因果逻辑的写作技巧,从数据资源的丰富性出发,逐步推导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不仅展示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数据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内在逻辑。)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20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近

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上形成良性互动,庞大国内市场成为“新三样”技术迭代、产品升级、走向国际的关键支撑,20XX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合计超过万亿元。同时,中国巨量市场需求持续吸引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强大引力场。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是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具体化的写作手法,通过列举具体的市场数据和消费情况,将抽象的市场优势具体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市场规模的实际意义和影响。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新三样”产品的发展,展示了市场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20XX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提高到635万人年,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XX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20XX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人才队伍。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使用了归纳总结的写作技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归纳了人才优势的具体表现,如研发人员的数量、高技能人才的规模等。这种多角度的归纳不仅使得论点更加全面,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才优势深层次的理解。)

三、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

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者在这一段中采用了目标导向的写作技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推动产业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使用强烈的动词如“推动”、“加速”和“坚决打赢”,作者传达了一种紧迫感和动力,激发读者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此外,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作者运用了因地制宜的写作策略,强调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这种策略体现了作者对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路径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作者通过提出“有选择地推动”和“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建议,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平衡传统与创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

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作者在这一段中使用了价值引导的写作技巧,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中。通过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者不仅提出了绿色转型的必要性,而且将其上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这种写作手法有效地将环保理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引导读者认识到绿色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作者采用了系统思维的写作方法,强调了改革和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提出“统筹推进”和“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作者展示了一种全局性的视角,强调了改革和开放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协同作用。这种写作技巧有助于读者理解改革和开放的复杂性和深度。)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人才驱动的写作技巧,将人才资源视为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关键。通过提出“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作者不仅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发展策略。这种写作手法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人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激发对人才政策的关注和思考。)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2024年5月30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讲话稿是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在“2024博士沈阳

行”启动仪式上的讲话,这篇三千多字的演讲将沈阳的观念之新、格局之新、

面貌之新娓娓道来,向参加活动的六千多位博士发出了“沈水之阳,我心向

往!”的热情邀约。当前一段时间,城市推介类的文稿比较出圈,有推介文旅的、有推介招商的、有向企业家发出邀请的……这篇文稿是向人才发起的邀约。从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讲话稿围绕“沈阳之行”这一主题,分五大部分,分别介绍了沈阳的文化底蕴、战略机遇、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和城市韵味,每一部分都有明确且规整的小标题,使得整个讲话条理清晰,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每个小段又具有不同的行文格式,分别以“沈阳”、“我们”、“这里”、“这座城”开头增强语势,使得此篇讲话稿更具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是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讲话稿在语言表达上追求优美和感染力,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如“万木争荣”、“群贤毕至”、“雄厚的产业基础”等,这些语言的使用增强了讲话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运用了排比、对仗、

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使得讲话更加生动和有

力。

  三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话稿紧密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突出了沈阳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提出了沈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结合实际的写法使得讲话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情感真挚,具有号召力。讲话稿在表达对人才的欢迎和期待时,情感真挚,语言热情,层层递进,如“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我们诚邀天下英才留在这里”、“我们期盼实现约定的时刻”,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热情的号召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五是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讲话稿在结尾部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表达了对沈阳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鼓舞人心,激发听众对沈阳未来发展的信心。

总体来说,这是一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优秀讲

话稿,其写作风格和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正文评析

  初夏沈阳,万木争荣。值此美好时节,我们相聚第二届“博士沈阳行”,共叙友情、共话未来。首先,我谨代表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讲稿首段煽情而达意,开门见山、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大家的欢迎和感谢。)

  推动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次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就是要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沈阳的有关情况,希望大家通过“沈阳之行”,更加了解沈阳、爱上沈阳。(第二段围绕人才第一资源论述了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点明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用语生动,引人入胜。)

沈阳之行,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

  沈阳,历史文化绵延不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200余年人类文化史和2300余年城市发展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镌刻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记忆。

  沈阳,工业文化积淀厚重。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美誉,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等都闪耀着“沈阳制造”的身影。

  沈阳,红色文化十分丰富。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抗美援朝从这里出征,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见证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杨根思、杨连弟、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等先烈,铸就了这座英雄城市的风骨。

  沈阳,民族文化多姿多彩。56个民族齐聚于此,朝鲜族风情街西塔街、锡伯族古镇、藏式四塔等特色景观,关东微雕、满族堆绫、胡魁章制笔等非遗传

承,处处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感受文化脉动,汲取精神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城市华章。(第三段到第七段展现了清晰的结构设计和言精心的语打磨,每个小段以“沈阳”开头,围绕深厚的文化底蕴介绍沈阳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并发出诚邀,段落层次分明,语言鲜活灵动。)

沈阳之行,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主席总书记对辽宁、沈阳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充满期待,去年9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擘画蓝图、指路领航。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沈阳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

路产业和临空经济,建设战略备份基地。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

破三年行动决策部署,支持沈阳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

  沈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用拔节生长诠释城市担当。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这里,抢抓发展风口,乘势奋楫而上,在肩负国家使命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第八段到第十一段结合沈阳当前的发展实际,阐述了当下需要把握的战略机遇,顺势邀约天下英才来沈发展。讲话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使得此篇讲话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沈阳之行,感受雄厚的产业基础。

  我们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成45个智能工厂、200个绿色工厂,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跻身国际一流,北方重工多种先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特变电工创造65项

世界第一。

  我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晨宝马等为代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速电动化转型,总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基地项目4月底成功签约;以黎明、沈飞集团等为骨干,航空航天产业能级日益提升,临空经济区、航空航

天城、航空产业基地“双核一基地”加快建设;以新松机器人为链主,形成国

内产品线最全的制造基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东北首家制造业“独角兽”微控飞轮、总投资255亿元的远景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为标志,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储能之都”建设积蓄千亿投资。

  我们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聚焦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素化、储能装备、深空深海深地开发、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去年,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迈进。

沈阳,用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基垒台。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扎根这里,抢占发展高地,制胜前沿赛道,在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大显身手。(第十二段到第十六段围绕沈阳雄厚的产业基础进行讲述,每个小段以“我们”开头,把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方面的产业蝶变一一列举、娓娓道来,并结合当下热门的新质生产力进行阐述,最终落脚点在诚邀英才来沈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沈阳之行,体验优沃的创新生态。

  这里,科创空间广阔。“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加快构建,其中的浑南科技城已建成智慧之云和科学家工作坊等创新载体、将全力打造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已培育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35家、集聚院士团队8个;着力建设38家大学科技园,260多家双创载体不断提标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科技型企业2.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756家,形成了汇集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

  这里,平台载体丰富。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690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引领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辽宁材料实验室组建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坚,辽宁辽河实验室、沈鼓集团核电装备中试平台、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等正在向国家级平台迈进,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

施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沈阳连续三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形成了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

  这里,政策体系完备。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每年列支人才资金15亿元,用心用情用力全方位支持;设立天使基金和盛京英才投资基金,为科创

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依托沈阳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40余项服务“一网通办”;通过配套人才公寓、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形成了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矩阵。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集聚这里,敢闯敢试敢为,创新创造创业,让人生理想在沈

阳照进现实。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集聚这里,敢闯敢试敢为,创新创造创业,让人生理想在沈阳照进现实。(第十七段到第二十段围绕优沃的创新生态进行讲述,每个小段以“这里”开头,突出科创空间广阔、平台载体丰富、政策体系完备三大特点,展示了沈阳的创新生态魅力,引出诚邀广大英才来沈创新创造创业。)

沈阳之行,领略独特的城市韵味。

  这座城有颜值。“东山西水、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绘制了浑厚、大气、舒朗的城市骨架;山水相依、城林相融,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中山路让您遍赏百年建筑,青年大街让您尽览都市繁华,3000多个口袋公园让您体验方寸之美,200多个城市书房、城市书屋让您畅享阅读时光,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

  这座城有活力。集风景、人文、时尚于一体的青年友好型街区让citywalk成为新风尚,中德国际风情街、世界最大泵道公园等叫响“国际沈”,辽宁男篮CBA三连冠彰显辽沈人民精气神,浑河赛艇公开赛上演水上健将的速度与激情,场场万人演唱会点燃八方歌迷的青春与梦想,充满动感、充满朝气。

  这座城有欢乐。到小河沿早市、彩塔夜市等品尝特色美食,在万象城、中兴等购物中心体验时尚潮流,去方特欢乐世界、森林动物园等度过休闲时光,赴世博园、稻梦空间等深入亲近自然,独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沈阳,是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留在这里,舒享品质生活,找到诗和远方,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第二十一段到第二十四段围绕优沃的创新生态进行讲述,每个小段以“这座城”开头,突出城市生活的颜值、活力、欢乐三大特色,其中“空间格局、城市骨架,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等语句生动诠释了沈阳的城市韵味,展现了城市的烟火气和乐生活。)

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

正举、未来可期。热切期盼大家共赴“城市之约”,与沈阳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把建好平台、倾力培养、用心呵护、放手使用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让大家在沈阳绽放青春、书写精彩、逐梦远航!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各位牵手沈阳、所愿皆得,事业精进、

宏图大展!

我们期盼实现约定的时刻,无论今天、明天还是未来的每一天,沈阳都在

等着你、欢迎你、拥抱你。

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

  谢谢大家!(第二十五段到第二十九段,聚焦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畅想未来的沈阳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正举、未来可期。围绕与沈阳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发出邀约的攻坚,既表达祝愿又表达期待,情感真实而饱满,富有深深地感染力和感召力。“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叫响了城市口号,令人过耳难忘、过目不忘。)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2024年5月30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

仪式上的致辞。原文刊登在5月31日“人民网-沈阳频道”。

推介词:要言不繁!市委书记三千字致辞,便传递出广邀天下英才的决心

和诚意。

  文章链接: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落户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我们也看到各地政府抛出的“橄榄枝”。今年4月,贵州省委书记徐麟、省长李炳军向广大人才发送一封公开信;5月,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百名博士南太湖论剑活动上致辞。

  在此背景下,如何写好人才引进文章,既表达诚意,又展现区域特色,就成了一大难题,当然,也成了我们鉴赏文章的关注点。通过对比阅读,笔者发现贵州省委书记徐麟、省长李炳军的公开信主题高度凝练、用词准确精炼,仅用八百字就展现了贵州省的优势和求贤若渴的诚意。不过,结合本篇文章,湖州市委书记陈浩的致辞更有可比性,身份一致、讲话背景一致、主题一致、目的一致,怎么凸显出城市特点?陈浩书记以“四个故事”为切入点,交出湖州人才引进的“答卷”,行文流畅、语言生动、逻辑性强。在此不再赘述。

现在重点品鉴本篇文章,看看王新伟书记如何作答?

  一是立意精准。“良禽择木而栖”,高端人才因何选择一座城?沈阳有何独特之处可以吸引高端人才?王新伟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从沈阳的文化底蕴、战略机遇、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城市韵味这五个方面入手,阐述沈阳的独特性和优势。而市委书记自身就是一张城市名片,在他的这些阐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放、真诚、生机勃勃的沈阳。

  二是脉络清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加并列的形式。开头和结尾是总,开头开门见山,交代讲话背景和目的;结尾照应开头,再次表达诚邀人才之意。而最精彩的当属中间并列部分,大并列递进结构中套小并列。文化底蕴、战略机遇、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城市韵味是第一层并列递进结构,文化底蕴中又

写到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四种不同地文化类型。写文章就像盖房子,要先设计好建筑结构、打好地基。运用两层并列结构,就是这篇文章最稳的“地基”。当然,总分总、并列都是我们行文中较常用的结构形式,那难点就在于如何运用这种结构把事情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阐释和说明清楚,这一点是值得仔细学习和琢磨的。

  三是张弛有度。这篇文章具有音律美、节奏美和整齐美。音律美主要体现在押韵上,比如,初夏沈阳,万木争荣;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节奏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了较多的短句式,如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二是运用重复句式,如,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这里,……。三是整齐美。这一点,上述提到的重复句式就是证明。

二、正文评析

  初夏沈阳,万木争荣。值此美好时节,我们相聚第二届“博士沈阳行”,共叙友情、共话未来。首先,我谨代表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推动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次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就是要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沈阳的有关情况,希望大家通过“沈阳之行”,更加了解沈阳、爱上沈阳。(开门见山。交代背景——第二届“博士沈阳行”,交代目的——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沈阳之行,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

  沈阳,历史文化绵延不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200余年人类文化史和2300余年城市发展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镌刻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记忆。沈阳,工业文化积淀厚重。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美誉,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等都闪耀着“沈

阳制造”的身影。沈阳,红色文化十分丰富。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抗美援朝从这里出征,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见证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杨根思、杨连弟、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等先烈,铸就了这座英雄城市的风骨。沈阳,民族文化多姿多彩。56个民族齐聚于此,朝鲜族风情街西塔街、锡伯族古镇、藏式四塔等特色景观,关东微雕、满族堆绫、胡魁章制笔等非遗传承,处处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感受文化脉动,汲取精神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城市华章。(从文化底蕴的角度,表现沈阳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象征着沈阳的记忆和血脉,工业文化赋予了沈阳的辉煌和积淀,红色文化铸就了沈阳的风骨,民族文化代表着沈阳的多元包容。从这一段也能够看出王新伟书记对沈阳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可见其功力。)

沈阳之行,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主席总书记对辽宁、沈阳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充满期待,去年9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擘画蓝图、指路领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沈阳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产业和临空经济,建设战略备份基地。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策部署,支持沈阳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沈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用拔节生长诠释城市担当。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这里,抢抓发展风口,乘势奋楫而上,在肩负国家使命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从战略机遇角度,阐释沈阳发展的内外因。总书记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沈阳自身的担当作为。)

沈阳之行,感受雄厚的产业基础。

  我们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成45个智能工厂、200个绿色工厂,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跻身国际一流,北方重工多种先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特变电工创造65项世界第一。我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晨宝马等为代表,汽车及零部

件产业加速电动化转型,总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基地项目4月底成功签约;以黎明、沈飞集团等为骨干,航空航天产业能级日益提升,临空经济区、航空航天城、航空产业基地“双核一基地”加快建设;以新松机器人为链主,形成国内产品线最全的制造基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拓荆、芯源微等为龙头,攻克一个又一个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形成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大集聚区;以东北首家制造业“独角兽”微控飞轮、总投资255亿元的远景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为标志,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储能之都”建设积蓄千亿投资。我们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聚焦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素化、储能装备、深空深海深地开发、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去年,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迈进。沈阳,用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基垒台。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扎根这里,抢占发展高地,制胜前沿赛道,在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大显身手。(从产业体系的角度,介绍了沈阳在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同时,这一段还需要学习怎样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列数字,第二种是举例子,第三种是通过罗列具体可感的词将抽象的词具象化。)

沈阳之行,体验优沃的创新生态。

  这里,科创空间广阔。“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加快构建,其中的浑南科技城已建成智慧之云和科学家工作坊等创新载体、将全力打造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已培育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35家、集聚院士团队8个;着力建设38家大学科技园,260多家双创载体不断提标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科技型企业2.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756家,形成了汇集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这里,平台载体丰富。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690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引领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辽宁材料实验室组建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坚,辽宁辽河实验室、沈鼓集团核电装备中试平台、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等正在向国家级平台迈进,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沈阳连续三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形成了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这里,政策体系完备。深入实施“兴沈

英才计划”,每年列支人才资金15亿元,用心用情用力全方位支持;设立天使基金和盛京英才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依托沈阳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40余项服务“一网通办”;通过配套人才公寓、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形成了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矩阵。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集聚这里,敢闯敢试敢为,创新创造创业,让人生理想在沈阳照进现实。(从创新生态的角度,阐释沈阳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同时,这一段可以学素材的运用。我们一般在写作之前,都会收集和掌握大量的资料,如何挑选适合的素材也是一个写作难点。这里作者提供了两个思路,一是对素材进行概括和归类,合并同类项;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显著的素材。)

沈阳之行,领略独特的城市韵味。

  这座城有颜值。“东山西水、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绘制了浑厚、大气、舒朗的城市骨架;山水相依、城林相融,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中山路让您遍赏百年建筑,青年大街让您尽览都市繁华,3000多个口袋公园让您体验方寸之美,200多个城市书房、城市书屋让您畅享阅读时光,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这座城有活力。集风景、人文、时尚于一体的青年友好型街区让citywalk成为新风尚,中德国际风情街、世界最大泵道公园等叫响“国际沈”,辽宁男篮CBA三连冠彰显辽沈人民精气神,浑河赛艇公开赛上演水上健将的速度与激情,场场万人演唱会点燃八方歌迷的青春与梦想,充满动感、充满朝气。这座城有欢乐。到小河沿早市、彩塔夜市等品尝特色美食,在万象城、中兴等购物中心体验时尚潮流,去方特欢乐世界、森林动物园等度过休闲时光,赴世博园、稻梦空间等深入亲近自然,独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沈阳,是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留在这里,舒享品质生活,找到诗和远方,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作者从城市景观、活动、休闲娱乐场所三个方面阐述沈阳独特的城市魅力。这一段,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回归生活本身,沈阳也是一个品质宜居之城。笔者在阅读这一段时,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通过文字,在沈阳的街头流连忘返。我们在写讲话稿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和表述,怎么从公文状态转化成聊天状态,这一段的表述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正举、未来可期。热切期盼大家共赴“城市之约”,与沈阳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把建好平台、倾力培养、用心呵护、放手使用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让大家在沈阳绽放青春、书写精彩、逐梦远航!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各位牵手沈阳、所愿皆得,事业精进、

宏图大展!

我们期盼实现约定的时刻,无论今天、明天还是未来的每一天,沈阳都在

等着你、欢迎你、拥抱你。

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

  谢谢大家!(结尾,言简意赅。第一层,表达“新”字,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印象不同,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第二层,重在“未来”,时至势成、宏图正举、未来可期。第三层,旨在邀约,沈阳未来,因你而来。)

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2024年5月30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为沈阳市市委书记王新伟于2024年5月30日在在“2024博士沈阳行”启动仪式上的致辞。文章推荐名称:该报告是一篇高质量的吸引博士人才落户的致辞,框架清晰、条理分明、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一是结构清晰。本文逻辑清晰,架构工整,层层递进。本文围绕沈阳具备的五个优势“文化底蕴深厚、战略机遇难得、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生态优沃、城市韵味独特”展开,每个具备优势都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种结构使得文章的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听众理解和把握。

  二是语言精辟。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令人感同身受,极具感染力。王书记通过简练生动的语言彰显了沈阳自身独特的优势,大量使用实际数据和实际案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容易让听众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同。文章中结尾金句颇多,可作为人才致辞的范本,值得广大读者深入学习、收藏、揣摩。

  三是感情饱满。王书记从沈阳实际出发,深入剖析了沈阳吸引人才落户的发展优势,言辞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让听众深切感受到沈阳市政府对博士们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提供了极高的情绪价值。

二、正文评析

  初夏沈阳,万木争荣。值此美好时节,我们相聚第二届“博士沈阳行”,共叙友情、共话未来。首先,我谨代表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第一句,讲话开门见山,明确表达本次致辞主题是欢迎博士沈阳行,是全文整体脉络的概括,同时也定调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让博士们感受到宾至如归。)

  推动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次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就是要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把人才第一资

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沈阳的有关情况,希望大家通过“沈阳之行”,更加了解沈阳、爱上沈阳。(承上启下,介绍沈阳自身优势,吸引人才落户)

  沈阳之行,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沈阳,历史文化绵延不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200余年人类文化史和2300余年城市发展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镌刻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记忆。沈阳,工业文化积淀厚重。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美誉,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等都闪耀着“沈阳制造”的身影。沈阳,红色文化十

分丰富。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抗美援朝从这里出征,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见证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杨根思、杨连弟、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等先烈,铸就了这座英雄城市的风骨。沈阳,民族文化多姿多彩。56个民族齐聚于此,朝鲜族风情街西塔街、锡伯族古镇、藏式四塔等特色景观,关东微雕、满族堆绫、胡魁章制笔等非遗传承,处处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感受文化脉动,汲取精神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城市华章。(凸显沈阳文化底蕴深厚,爱上沈阳首先是爱上它的文化,只有认同了文化才会爱上这座城市,故王书记将文化放在首位进行介绍。)

  沈阳之行,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主席总书记对辽宁、沈阳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充满期待,去年9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擘画蓝图、指路领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沈阳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产业和临空经济,建设战略备份基地。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策部署,支持沈

阳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沈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用拔节生长诠释城市担当。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这里,抢抓发展风口,乘势奋楫而上,在肩负国家使命中更好实现

人生价值。(凸显沈阳振兴发展深受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省出台

各项政策文件支持沈阳振兴。)

  沈阳之行,感受雄厚的产业基础。我们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成45个智能工厂、200个绿色工厂,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跻身国际一流,北方重工多种先进产

品填补国内空白,特变电工创造65项世界第一。我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晨宝马等为代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速电动化转型,总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基地项目4月底成功签约;以黎明、沈飞集团等为骨干,航空航

天产业能级日益提升,临空经济区、航空航天城、航空产业基地“双核一基地”加快建设;以新松机器人为链主,形成国内产品线最全的制造基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东北首家制造业“独角兽”微控飞轮、总投资255亿元的远景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为标志,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储能之都”建设积蓄千亿投资。我们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聚焦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素化、储能装备、深空深海深地开发、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去年,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迈进。沈阳,用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基垒台。我们诚邀天下英才扎根这里,抢占发展高地,制胜前沿赛道,在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大显身手。(凸显沈阳工业基础扎实,本身具有良好的传统产业基础,又针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许多产业技术跻身国际一流,能够支持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之行,体验优沃的创新生态。这里,科创空间广阔。“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加快构建,其中的浑南科技城已建成智慧之云和科学家工作坊等创新载体、将全力打造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已培育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35家、集聚院士团队8个;着力建设38家大学科技园,260多家双创载体不断提

标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科技型企业2.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756家,形成了汇集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这里,平台载体丰富。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690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引领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辽宁材料实验室组建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坚,辽宁辽河实验室、沈鼓集团核

电装备中试平台、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等正在向国家级平台迈进,

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沈阳连续三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形成了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这里,政策体系完备。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每年列支人才资金15亿元,

用心用情用力全方位支持;设立天使基金和盛京英才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依托沈阳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40余项服务“一网通办”;通过配套人才公寓、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

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形成了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矩阵。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集聚这里,敢闯敢试敢为,创新创造创业,让人生理想在沈阳照进现实。(凸显沈阳科创空间广阔,创新氛围浓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沈阳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在加快构建,还有着完备的政策体系、人才服务政策,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沈阳之行,领略独特的城市韵味。这座城有颜值。“东山西水、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绘制了浑厚、大气、舒朗的城市骨架;山水相依、城林相融,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中山路让您遍赏百年建筑,青年大街让您尽览都市繁华,3000多个口袋公园让您体验方寸之美,200多个城市书房、城市书屋让您畅享阅读时光,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这座城有活力。集风景、人文、时尚于一体的青年友好型街区让citywalk成为新风尚,中德

国际风情街、世界最大泵道公园等叫响“国际沈”,辽宁男篮CBA三连冠彰显辽沈人民精气神,浑河赛艇公开赛上演水上健将的速度与激情,场场万人演唱会点燃八方歌迷的青春与梦想,充满动感、充满朝气。这座城有欢乐。到小河沿早市、彩塔夜市等品尝特色美食,在万象城、中兴等购物中心体验时尚潮流,去方特欢乐世界、森林动物园等度过休闲时光,赴世博园、稻梦空间等深入亲近自然,独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沈阳,是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我们诚邀天下英才留在这里,舒享品质生活,找到诗和远方,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凸显沈阳人文韵味显著,城市有颜值、有活力、有欢乐,描绘出沈阳城市的吸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沈阳的宜居环境、城市活力、烟火气息,增强了说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致辞效果。)

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

正举、未来可期。热切期盼大家共赴“城市之约”,与沈阳双向奔赴、携手同

行。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把建好平台、倾力培养、用心呵护、放手使用贯穿人才

成长全过程,让大家在沈阳绽放青春、书写精彩、逐梦远航!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各位牵手沈阳、所愿皆得,事业精进、

宏图大展!

我们期盼实现约定的时刻,无论今天、明天还是未来的每一天,沈阳都在

等着你、欢迎你、拥抱你。(点睛之笔,表明沈阳一直欢迎人才落户。)

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

  谢谢大家!(结尾段,发出邀请号召,期盼博士们能够牵手沈阳,双向奔赴、大展宏图,收尾干脆有力。)

打造现代多元“万亿级”中国物流之都

临沂市市长张宝亮

(2024年3月6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刊登于2024年3月6日《学习时报》,作者是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宝亮。文章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多元“万亿级”中国物流之都展开,一般地区领导围绕全面论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章比较多,而国家部委和行业部门关于其行业领域的理论文章也比较常见,但是某一地区专门针对某一行业领域发展的理论文章并不常见。文章语言简练、文风干练、逻辑严密,既有整齐的对仗撮要句,又有详实的数据案例支撑,全文从“优势”“位势”“起势”三个方面以总分的结构展开,各部分以内容为纲,长短相宜,不拘于三三论,彰显文章务实品格。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整齐工整的提纲标题。用词考究。全文围绕“优势”集成、“位势”跃升、“起势”已成展开,三个“势”准确的勾勒出临沂成为物流之都的前世今生,提升了信心和力量。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打造“高品质”市场集群、构筑“高效能”互联通道、培育“高融通”产业生态用四个整齐划一的句式,把“四高”的优势完美展现。放大“商”之优势、补足“仓”之短板、提升“流”之内涵、夯实“园”之根基、撬动“展”之规模,准确地讲“商、仓、流、园、展”多元融合讲的透彻明白。

  二是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文章在语言选择上不拘一格,运用非常娴熟灵活,与文章内容十分契合。如:推动过去“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临沂,变成如今“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国物流之都、市场名城。再如,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礼遇江浙、闽粤等“八方客”,情暖欧美、亚非等“四海宾”,厚植了“近悦远来”的“赢商”沃土。以及,“有形之手”“灵活之手”“放水养鱼”等等。

  三是有物有序的阐释论述。文章总体是总分结构,每个部分也都是总分结构进行展开。文章以标题和简要论述为纲为目,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作为支撑,做到虚实结合,以实为主,透过文章可以看到作为地区行政“一把手”,对宏观的把握准确,对微观的细节熟悉,因此使文章非常具有说服力。

二、正文赏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坚定不移推动临沂商城多元赋能、市拓商兴,形成具有超强辐射力的“万亿级”商贸物流体系,成为山东商贸物流发展的关键引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20XX年,实现市场交易额6126亿元、物流总额9334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3倍和2.7倍;临沂先后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全国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对临沂市的物流产业进行总论,用数字的变化充分表明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强基固本,“优势”集成

临沂市持续挖潜力、扬优势、锻长板、筑根基,推动过去“四塞之崮、舟

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临沂,变成如今“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国物流之都、市场名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奋进画卷中写下浓重一笔。(关于“优势”集成的总论,用古语说过去,用现代白话说当前,以文风的对比突显时代之变下的物流之变,后面围绕“四高”运用大量案例数据展开分论)

  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坚定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开市场“灵活之手”,大力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先后出台临沂市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临沂商城转型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集全市之力优环境、建市场、兴商贸。坚持“党群同心”,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带领、支持村居创新创业,村办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破土、竞相发展。坚持让利于企,每年拿出8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商城转型,减免税费、“放水养鱼”,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万个。坚持重商亲商,制定优化营商环境28条措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礼遇江浙、闽粤等“八方客”,情暖欧美、亚非等“四海宾”,厚植了“近悦远来”的“赢商”沃土。

  打造“高品质”市场集群。聚力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类市场全面优化升级,发端于45年前的马路集市、成长于20多年前的大棚商贸,现已华丽转身为现代化、专业化的“全国最大”市场集群。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25处,亿元以上批发市场占山东的1/5、全国地级市第一,经营业户近5万户、从业人员

30万人,经营27大类、6万个品种和600万种优质商品,覆盖生产、生活资料主要门类,形成“南义乌、北临沂”的中国经贸版图格局,在《20XX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临沂居全国二线城市第27位。

构筑“高效能”互联通道。坚持把交通运输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

工程,聚焦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铁海空”全要素发力,“内通外达”综合型构建,为临沂商城“买全球、卖全球”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京沪、长深等6条高速环绕临沂市区,鲁南高铁、京沪二线等4条高铁将形成“米”字架构;公路运输辐射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价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左右;顺丰等10家快递企业在临沂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是山东欧亚班列三大集结中心之一,年到发班列405列;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国际国内航线累计46条,打通了临沂商城与国际间的客货航运通道,圆了千万老区人民的“国际航空梦”。

  培育“高融通”产业生态。聚焦商贸一体、工贸联动,大力发展沂蒙乡村产业、先进工业,全面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土特产”优势突出,被誉为“中国肉类产业之都”“中国桃业第一市”“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工业体系健全,拥有41大类中的38个,是“中国板材之都”“中国食品之都”“中国工程机械名城”,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700家,居山东第二,总产值8031.3亿元,2024年有望“过万亿”。据测算,全市有20个制造业集群是在临沂商城相关专业批发市场的诱发下产生的,约60%的规上工业企业原始积累来源于商城,临沂商贸物流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14%,“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市”,已经成为临沂商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完美注脚。

多元赋能,“位势”跃升

  临沂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数字化经济大潮,推动“商、仓、流、园、展”多元融合、高位突破,在推进“万亿工业、万亿物流、万亿金融”中放大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战略位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临沂实践”。(关于“位势”跃升的总论,以“商、仓、流、园、展”多元对应三个“万亿”,后面围绕商、仓、流、园、展”,也是运用大量案例数据展开分论)

  放大“商”之优势。坚持市场改造拉长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重塑供应链、业态升级提升价值链,构建起“实体市场+电商平台+智慧供应链基地”富有临沂特色的商贸发展模式。实施集约整合工程,对125个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改造提升老市场14个、100万平方米,打造了华丰国际、1972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市场整合典型。实施升级改造工程,以建设6.0版新临沂商城为指导,以商谷片区为主要承载地,推动市场向商业综合体、体验式购物中心升级。实施新型电商培育工程,加快推动“电商兴市”,建成各类电商园区55处,创建齐鲁E

谷电商产业园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处,快手注册商家数全国第一,成为

中国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

  补足“仓”之短板。坚持商、仓、运、配信息化整合,全面提升“全国分拨仓库+精品专线”组合竞争力。聚焦智能“建仓”,打造国际陆港现代化仓储集聚区,累计新建标准仓储520万平方米,智能仓储占比35%以上。其中,罗滨逊智慧云仓获批全国第一批数字化仓库企业试点;新建的兰山财金智慧云仓项目总投资40亿元,被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评为“五星级仓库”。聚焦联盟“增效”,以“园线一体运作”为核心,全面推广“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开发模式,有效促进了“统仓统配、仓配一体”。聚焦业态“升级”,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农产品上行、生鲜网货下行”仓储基地,形成了“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定制”等一批新型仓储和加工业态。

  提升“流”之内涵。抢抓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契机,全面推动物流多式联运、无缝衔接、高效直达。“点”上强枢纽,规划建设28.5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片区,打造铁路物流枢纽、公路物流枢纽和快递分拨中心“两枢纽一中心”,落地圆通山东临沂智创园、金兰智慧物流港等16个项目,其中圆通山东临沂智创园推动航空货运和陆运枢纽一体化,年处理快件5.8亿票件。“线”上优畅通,先后培育临沂济铁物流园等5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山东顺和物流等5个省级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积极推广TIR国际公路运输模式,全面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面”上促融合,加快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物流指挥调度中心建设,接入专线物流企业495家,打通信息壁垒,服务辐射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用数据“一张网”撑起了临沂“大物流”。临沂也先后被列入“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荣获“‘一带一路’物流发展贡献奖”。

  夯实“园”之根基。聚焦全市各类开发园区、地产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强化园区配套,聚焦商城所需,全面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向开发园区要合力,全市共建设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1个省级新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培育形成绿色木业、健康食品等八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8.9%。向地产园区要潜力,按照“十个一”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沂蒙新质产业园和25处地产品园区,培育地产品“链主”企业26家,商城地产品占有率达到41%,构建起产销一体、链条完整的地产品制造业发展格局。向物流

园区要活力,集中建设、整合39处物流园区、2361家物流企业,全面激活人、车、月台、货、仓、安全六大要素。其中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建设超级分拨中心、北斗试验仓等6个分区,充分利用5G、区块链等技术,创造性推进园区管理智能化、物流业务智慧化,年吞货量近1500万吨,是2013年的2.5倍,诠释了“现代物流、大有可为”的责任和担当。

  撬动“展”之规模。把会展作为临沂商城触摸世界的“窗口”、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以提升场馆承载力为重点,先后建成临沂国际博览中心等3处、共15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加快建设30万平方米的屠苏岛会展中心。20XX年,全市办展160场、展览面积188.6万平方米,均居山东第3位,实现会展成交额340亿元,各项指标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临沂被授予“中国商贸会展名城”称号。以争创品牌为动力,坚持“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重点办好世界人造板大会、秋季全国五金展、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9个展会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形成“会聚临沂、展放精彩”品牌。以创新模式为突破,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向赋能,举办首届中国临沂智慧生活产业博览会等一批数字会展,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一核四城,“起势”已成

  临沂市以现代物流城为核心牵引,以“四个商城”为支撑,在“全方位”开放中融入“一带一路”,在“新竞合”态势中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全力打造万亿级商贸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关于“起势”已成的总论,以现代物流城为核心牵引,以“四个商城”为支撑,后面直接对“一核牵引”“四个商城”展开论述,更是罗列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本段没有完全按照“无三不成文”的套路,二是只用两个部分来论述,体现了以内容为主的根本的原则,没有刻意拼凑。)

  “一核牵引”成效凸显。按照“一年成形成势成城”目标要求,20XX年初启动建设规划占地176平方公里、核心引领区86平方公里的临沂现代物流城,全力打造“临沂商谷、国际陆港、产业基地、滨水宜居”四大片区,同时开工建设物流仓储和产业项目35个,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一座万亿级现代物流新城拔地而起,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重点打造物流升级承载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智慧物流园区,已引进中通鲁南(总部)物流等25个项目;推广数码托盘、周转筐等标准化物流设备,仓管减少70%人工,标准托盘试点提高装

卸率50%以上。打造商贸转型新空间,坚持商文旅一体、游购娱综合,落户临沂

国际酒店用品城等12个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聚焦产城共兴、功能互补,

布局木业升级产业园、精装家居产业园等4个园区,招引木业产业项目71个。

打造滨水宜居生态城,坚持职住平衡、宜居宜业,投资107亿元全方位建设道

路、水系、公服等62个基础配套项目,全面启动45条道路建设,已建成通车

42条,实现了路畅、水清、景美的目标愿景。

  “四个商城”格局重塑。“国际商城”纵深外拓。以“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成员国为重点,建设17处海外商城、海外仓,用好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两大政策”,集成临沂综保区、临沂港、临沂进口商品城等外贸平台,扩大了临沂商城“朋友圈”和影响力,带动商品全国通关“一体化”、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521.5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16亿元。“数字商城”提速蝶变。发挥数字技术对商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打造商城云计算数据中心,引入3家数字科技公司、5家供应链平台公司;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带动发展“新明辉模式”企业30家,助力商城加快数字化转型。20XX年,临沂商城实现网络零售额610亿元,10年增长9倍多。“绿色商城”加快崛起。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商贸物流行业各环节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装备材料,探索货物包装回收“逆向物流”模式,开行山东省内首条(临沂—青岛)城际氢干线,商城新能源货车达到1400余辆,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链式商城”集成构建。以“商城+”思维重构产业体系,强化“商城+金融”,打造沂链通、沂商惠服务平台,累计为5208家商城链属企业提供49.8亿元供应链融资服务。“商城+文旅”,打造琅琊古城、沂州里等“情景式”商文旅综合体,推出灯火兰山新琅琊等“沉浸式”网红打卡地,带动商城“吃住行购娱”全场景消费。“商城+品牌”,聚焦“临沂商城·中国大集”,开发银凤陶瓷、连胜体育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沂蒙好货”,带动临沂商城销万类商品、交四海朋友、赢美好声誉。

在2024年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现场的致辞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2024年5月30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稿是5月30日,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在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现场的致辞。

  近期,一则“书中真有黄金屋!沈阳皇姑区给博士人才分120平精装修住房!”的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对沈阳市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活动现场,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发表的致辞,虽然只有三千多字,但却充分体现了沈阳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观念之新、格局之新、面貌之新,向参加活动的六千多位博士发出了“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热情邀约。

这篇致辞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主旨鲜明、意义重大。初夏时节,沈阳这座城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沈阳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并举办了第二届“博士沈阳行”活动,这是沈阳市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沈阳自身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

  二是热情满满、诚意十足。这篇致辞的字里行间,充分彰显了沈阳作为东北重要城市之一,以诚挚的热情邀请天下英才共聚沈阳,共话未来的期望。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沈阳作为东北重镇的魅力和活力,也凸显了沈阳市委、市政府对于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向外界发出了强烈的求贤信号,展现了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和尊重。

  三是推介宣传、相得益彰。整篇致辞详细介绍了沈阳拥有的丰富文化底蕴和面临的难得战略机遇,为“博士沈阳行”的参与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蓝图画卷。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重镇,不光拥有曾经的辉煌、更是得到了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自身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参与活动的广大博士朋友呈现了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发展可能。

  四是重点突出、定位准确。作为拥有博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其重点作用就是科学技术类的创新、创造、创效。为此,这篇致辞着重介绍了沈阳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尤其是在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等方面的前景。积极围绕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科创格局,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些切实可信的举措,都为整篇致辞的影响力、传播力、渲染力增色不少,也为“博士沈阳行”整个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正文评析

  初夏沈阳,万木争荣。值此美好时节,我们相聚第二届“博士沈阳行”,共叙友情、共话未来。首先,我谨代表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推动全面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次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就是要发出求贤若渴的时代邀约,营造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沈阳的有关情况,希望大家通过“沈阳之行”,更加了解沈阳、爱上沈阳。(一般而言,致辞的写作最不容易摆脱“八股气”和“讲话风”,但这篇致辞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直接引出活动主题。语言风格庄重而亲切,通过描绘初夏沈阳的美景,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同时预示着沈阳作为城市的人才新气象,以及人才与沈阳共发展的美好前景。整体写作的风格既展现了官方的严谨,又不失对人才的热情邀请。词句运用贴切而有力,突出了沈阳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

沈阳之行,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

  沈阳,历史文化绵延不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7200余年人类文化史和2300余年城市发展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50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镌刻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记忆。(这段文字不仅使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地名,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使得内容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具有时代感。例如,“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等历史遗迹的提及,让人感受到沈阳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嫦娥”登月、“祝融”探火等现代科技成就的引用,则展现了沈阳作为现

代工业城市的实力与魅力。)

  沈阳,工业文化积淀厚重。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美誉,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等都闪耀着“沈阳制造”的身影。(本段落在写作技巧上,除了使用排比句式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比如,将沈阳的“历史文化”与“工业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进行对比,突出了沈阳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将“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等现代科技成就与沈阳的工业文化相联系,象征了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辉煌与荣耀。)

  沈阳,红色文化十分丰富。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第一枪,抗美援朝从这里出征,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见证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杨根思、杨连弟、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等先烈,铸就了这座英雄城市的风骨。

  沈阳,民族文化多姿多彩。56个民族齐聚于此,朝鲜族风情街西塔街、锡伯族古镇、藏式四塔等特色景观,关东微雕、满族堆绫、胡魁章制笔等非遗传承,处处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感受文化脉动,汲取精神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城市华章。(讲到历史必然要庄重,但此时还能带有一种亲切和热情的语气,使听众既能感受到沈阳的历史厚重,又能体会到其作为现代城市的活力与包容。例如,“我们诚邀天下英才融入这里,感受文化脉动,汲取精神力量,共同续写新时代城市华章”这一句,既是对沈阳的赞美,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三段至第七段,通过描绘沈阳的多元文化景观和人文历史,营造了一种既庄重又亲切、既古老又现代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让人对沈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也激发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意。同时,这种意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沈阳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使得致辞也成为了一份优秀的城市宣传材料。)

沈阳之行,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主席总书记对辽宁、沈阳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充满期待,去年9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擘画蓝图、指路领航。(这段文字庄重而富有力量,通过“念兹在兹、充满期待”等

表达,凸显了国家对沈阳振兴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这种语言风格不仅

体现了致辞的正式性,也传达了沈阳作为重要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沈阳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产业和临空经济,建设战略备份基地。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策部署,支持沈阳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

  沈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用拔节生长诠释城市担当。(运用列举和排比的手法。列举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清晰地展现了沈阳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政策支持。同时,排比句式的运用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等,使得致辞讲话节奏感强,听起来铿锵有力,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这里,抢抓发展风口,乘势奋楫而上,在肩负国家使命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第八段至第十一段,通过描绘沈阳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全力打造多个中心的决心,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意境不仅让人对沈阳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也激发了人们抢抓发展风口、乘势奋楫而上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致辞还巧妙地运用了“拔节生长”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沈阳在发展中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态势。)

沈阳之行,感受雄厚的产业基础。

  我们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成45个智能工厂、200个绿色工厂,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5%,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跻身国际一流,北方重工多种先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特变电工创造65项世界第一。(此部分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每个字句都经过精心打磨,直戳要点,无冗言赘语。例如,“沈阳之行,感受雄厚的产业基础”一句,开篇即点明主题,让人一目了然。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名词组合,如“改造提升”、“建成”、“培育壮大”等,使得整个描述过程动态而富有张力,展现了沈阳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晨宝马等为代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加速电动化转型,总投资200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基地项目4月底成功签约;以黎明、沈飞集团等为骨干,航空航天产业能级日益提升,临空经济区、航空航天城、航空产业基地“双核一基地”加快建设;以新松机器人为链主,形成国内产品线最全的制造基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东北首家制造业“独角兽”微控飞轮、总投资255亿元的远景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为标志,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储能之都”建设积蓄千亿投资。(本段文字详细列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的数量,高端装备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以及具体企业的成就,如“沈鼓集团压缩机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等,致辞用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展示了沈阳在制造业领域的卓越实力。通过对比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突出了沈阳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我们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聚焦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素化、储能装备、深空深海深地开发、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推动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去年,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迈进。沈阳,用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基垒台。(运用比拟方式而来的“产业蝶变升级”一词,既形象地描绘了沈阳产业发展的过程,又富有时代感,体现了沈阳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准确地传达了沈阳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

  我们诚邀天下英才扎根这里,抢占发展高地,制胜前沿赛道,在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大显身手。(第十二段至第十五段,不仅描绘了沈阳产业发展的现状,更通过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展现了沈阳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邀请天下英才扎根沈阳的呼吁,也体现了沈阳开放包容、广纳贤才的胸怀和决心,为沈阳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沈阳之行,体验优沃的创新生态。

  这里,科创空间广阔。“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格局加快构建,其中的浑南科技城已建成智慧之云和科学家工作坊等创新载体、将全力打造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已培育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35家、集聚院士团队8个;着力建设38家大学科技园,260多家双创载体不断提标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科技型企业2.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756家,形成了汇集创新资源的强大磁

场。(通过“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具象描述,让听众对沈阳的创新空间有了具体的认识。列举“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等具体实例,进一步增强了可信度。使用了“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等词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沈阳在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梯度培育体系”等词汇,也展现了沈阳在创新生态构建上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这里,平台载体丰富。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690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引领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辽宁材料实验室组建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坚,辽宁辽河实验室、沈鼓集团核电装备中试平台、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等正在向国家级平台迈进,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沈阳连续三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形成了支撑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此段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如“平台载体丰富”、“引领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等,都准确传达了沈阳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和成果。为听众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载体集群,进一步加深了听众对沈阳创新生态的印象和认知。)

  这里,政策体系完备。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每年列支人才资金15亿元,用心用情用力全方位支持;设立天使基金和盛京英才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依托沈阳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40余项服务“一网通办”;通过配套人才公寓、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形成了激发创新活力的政策矩阵。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集聚这里,敢闯敢试敢为,创新创造创业,让人生理想在沈阳照进现实。(本段落的文字,为听众描绘了一个充满关怀和支持的政策环境,让广大博士群体感受到沈阳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诚意和实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听众对沈阳创新生态的信心和期待。)

沈阳之行,领略独特的城市韵味。

  这座城有颜值。“东山西水、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绘制了浑厚、大气、舒朗的城市骨架;山水相依、城林相融,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枫、冬可嬉雪;中山路让您遍赏百年建筑,青年大街让您尽览都市繁华,3000多个口袋公园让您体验方寸之美,200多个城市书房、城市书屋让您畅享阅读时光,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能够把致辞写出美感,是所有文字工作者的追求,本段文字采用了既古朴又现代的语言风格,如“东山西水、一河两岸”的表述,既展现了沈阳城市格局的壮丽,又带有一种古典的诗意美。)

  这座城有活力。集风景、人文、时尚于一体的青年友好型街区让citywalk成为新风尚,中德国际风情街、世界最大泵道公园等叫响“国际沈”,辽宁男篮CBA三连冠彰显辽沈人民精气神,浑河赛艇公开赛上演水上健将的速度与激情,场场万人演唱会点燃八方歌迷的青春与梦想,充满动感、充满朝气。(如

何避免平铺直叙,关键是要找到“燃点”,刚刚结束的CBA总决赛三连冠话题,在本段文字中被巧妙地引用进来。还运用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替叙述,从城市的空间格局到具体的景点和活动,再到不同季节的景致,使得听众仿佛置身于沈阳这座城市中,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通过具体实例的列举,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沈阳的城市特色。)

  这座城有欢乐。到小河沿早市、彩塔夜市等品尝特色美食,在万象城、中兴等购物中心体验时尚潮流,去方特欢乐世界、森林动物园等度过休闲时光,赴世博园、稻梦空间等深入亲近自然,独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沈阳,是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我们诚邀天下英才留在这里,舒享品质生活,找到诗和远方,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本段文字选词精准且富有感染力。例如,“浑厚、大气、舒朗”的词汇准确地描述了沈阳城市骨架的特点;“处处有景致、无处不诗意”则生动地描绘了沈阳的诗意生活;“独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则全面地展现了沈阳的多面魅力。这些词汇的选用不仅丰富了致辞的内容,也使得听众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沈阳的深厚情感。)

  现在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正举、未来可期。热切期盼大家共赴“城市之约”,与沈阳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全市上下将进一步把建好平台、倾力培养、用心呵护、放手使用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让大家在沈阳绽放青春、书写精彩、逐梦远航!(这一段落以诚挚的邀请和美好的愿景作为结尾,进一步增强了致辞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听众对沈阳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各位牵手沈阳、所愿皆得,事业精进、

宏图大展!

我们期盼实现约定的时刻,无论今天、明天还是未来的每一天,沈阳都在

等着你、欢迎你、拥抱你。

  沈阳未来,因你而来;沈水之阳,我心向往!谢谢大家!(第二十三段至第二十五段,文字展现了对沈阳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语言风格上,文字简

洁而富有力量,反复强调“沈阳等你、欢迎你、拥抱你”,构建出强烈的情感共鸣。选用“宏图大展”、“我心向往”等词汇,既富有诗意又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文字不仅传递了活动的祝福,更营造了一种沈阳作为梦想之城的意境,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年轻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党履职为民尽责

嘉峪关市委书记刘永升

              (2024年6月3日)一、推荐理由

  本文2024年6月3日刊登于《学习时报》A4版(领导论苑),作者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委书记刘永升。文章聚焦新时代干部标准,对年轻干部如何以实际行动为党履职为民尽责进行了深入阐述。逻辑架构清晰明了,文字表达简洁精炼,不论是行文写作还是工作实践,对年轻干部都极具指导意义。

  一是结构“眉清目秀”。文章总体上采用的是策论文经典结构模式“总-分”结构,开篇以领导人系列讲话引出中心论点,随即提出奋发向上、问需于民、担当尽责、干净履职四个对策。在对策论述中采取了文友们普遍善于运用并乐于接受的“观点+例文+分析+结论”的行文方式。这种经典的行文方式非常适合新手文友们借鉴学习运用。

  二是辞章“妙论精言”。文章字词句应用恰当,文字干净整洁。写文章也是讲究环肥燕瘦的,有的地方要泼墨如水,有的地方则必须惜墨如金,但不管是泼墨还是惜墨,道理都是一样的,泼墨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随意挥洒,而是要让每一滴墨都泼的合情合理、丝毫没有多余。惜墨也不是说要做葛朗台,滴水不漏,而是要惜的合情合理,不让人觉得吝啬抠门。本文作者在“环肥燕瘦”上做的就非常好,值得文友们深入剖析学习。

  三是内容“文以载道”。古人说文以载道,评价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主要看行文的目的和内容反映的好不好,有没有真知灼见,有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作者针对新时代年轻干部斗争精神发扬不充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理想信念根基不牢等问题,逐一提出解决对策,对当代年轻干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正文评析

2019年以来,主席总书记连续6次出席中央党(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

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发扬斗争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练好内功提升修养、铸牢理想信念根基、牢记初心使命等方面,对新时代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讲话,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实

际行动交出为党履职、为民尽责的满意答卷。(以领导人出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次数,强调中央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通过引用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精准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使观点更加鲜明,让读者对论述产生深刻的认同。注意:在引用中央文件或者领导的讲话时,一定注意,要以最新的论断为主,既往论断为辅。)

  奋发向上,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保持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正以拼命的劲头,奋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立起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一生忘我工作,用生命诠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草鞋书记”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志在造福百姓,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四有”书记谷文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荒岛变宝岛的实际行动,换来人民歌颂至今。正是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无私无畏、默默奉献,才创造了一个个从“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间奇迹、发展奇迹。新时代新征程,必然会遇到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和挑战,需要党员干部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永久奋斗的韧劲,通过奋斗创造新的业绩。永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

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既定目标任务落实落细。永葆奋进向上的学习心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锻造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铁肩膀、宽肩膀”,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提出对策一:奋发向上,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此句在今后的写作中可直接引用。本段采用“观点+例文+分析+结论”的行文方式,引用了大量的名人事迹,通过具体例子和分析加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在写作中文段中的名人事迹文友们可直接引用。)

  问需于民,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要求,着眼群众关切和

发展需求,持续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

肃”工程,积极破解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出对策二:问需于民,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此句在今后的写作中可直接引用。本段作者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分析了补齐甘肃当前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的具体举措。)

担当尽责,践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作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

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

出,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攻克更多难关、付出更多艰辛。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支持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部署持续落实,为西部地区带来了重大机遇。特别是主席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牢系统观念和全局思

维,把准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认真研究发达省份和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跳起摸高、追赶进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破除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找到攻坚克难的新思路新办法,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闯出新路子。(提出对策三:担当尽责,践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作风,此句在今后的写作中可直接引用。通过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阐述,为读者描绘了甘肃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甘肃干部树立信心、加油鼓劲。)

  干净履职,坚守“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廉洁操守。主席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干,

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主席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一些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不是晚节不保,而是早节就没保住”。这是对党员干部的有力警醒,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常照清廉之镜,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把事业和集体放在首位,把个人和私利看淡一些,真正履好职、尽好责、为好“官”。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不动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部署,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传导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

任,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提出对策四:干净履职,坚守“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廉洁操守,此句在今后的写作中可直接引用。通过引用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原话,体现对领导指示的准确理解和贯彻,同时再次强化了文章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潜心学纪笃悟知纪立规明纪知戒守纪正风肃纪确保党纪学习教育不断走向纵

深取得实效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2024年4月30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2024年4月30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今日浙江》发的理论文章,总字数4327,文章共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很聚焦,避免了空洞、泛化、散光走深。一级标题虽然较长,但十分注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用性,把党纪学习教育学什么、如何学讲得十分透彻,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跳脱出固有的材料起草思路。从起草材料的层面而言,浙江的材料是全国各级各地许多笔杆子学习的典范,从省委书记的材料可以看出浙江的材料具有守正创新、思想性强、务实求真等特点,我们平常在材料工作中,既要学习“不拘泥于一隅”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把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变为以内容为主再加些创新,让整个材料新一些、亮一些、好一些,也要学习“时时刻刻讲政治”的对标思维、核心思维、大局思维,让自己的材料站位高、视野高、起笔高,更好把内容统筹起来。从本篇材料来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启示。

  一是紧扣时代主题,明确政治导向。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文章通过强调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政治方向,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将党的纪律建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政治引领和时代担当,为全省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是系统全面,内容丰富。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从政治标准、自我革命、制度规范、综合治理效能、用人导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解读。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党的纪律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为全体党员干部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材料和行动指南。

  三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文章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文章结合浙江作为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实际,提出了“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的行动方案,并具体部署了“五个

专项行动”,构建了全链条闭环,推动“六项纪律”刻印在心、见效于行。这

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做法,增强了文章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是文风朴实,语言生动。文章在阐述党的纪律建设问题时,采用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文章还运用了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来支撑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文风朴实、语言生动的特点,使得文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于被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和理解。

二、正文评析

  主席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明确指示、提出重要要求,为我们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次党纪学习教育与以往的党内集中教育相比,有许多新变化新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把重点聚焦到《条例》上,防止泛化、复杂化、散光走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省级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引领带动全省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强纪律保证。(作文如治兵,择械不如择卒,择卒不如择将,该段在择将也就是亮明观点上作用十分突出,从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视,到具体的学习要求,再到对全省的引领带动,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的意图。)

一、学懂弄通、熟练掌握,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

行动自觉

  此次《条例》修订,最大的特色就是全面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正风肃纪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浙江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我们更要以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主动对标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任务,不断深化对纪律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强化遵规守纪的自觉主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淬炼忠诚品格、坚守初心使命、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领头段直接点明条例与浙江的联系,既体现了担当,又立高了标准,把重要性、紧迫性一一点出。)

深刻认识把握《条例》立起了新时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更严政治标准。

《条例》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始终,坚决落

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部署要求,突出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规矩。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以严明纪律确保全省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强调了学习贯彻《条例》的重要性,这样的表述既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号召,也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既突出了《条例》的权威性和时代性,又凸显了其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把握《条例》凝练了新时代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最新规律认识。《条例》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转化为纪律要求,用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纪律建设,全方位体现了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坚定,自觉践行“九个以”实践要求,持续推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省域实践,加快打造新时代勤廉浙江,为答好“六个如何始终”赶考之问提供更多浙江素材、展现更大浙江担当。(指明了重要地位,突出了《条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代自我革命规律的深刻洞察。)

  深刻认识把握《条例》集成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制度规范。《条例》通篇贯彻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总则中增加“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等内容,在分则中有针对性地细化违纪情形和处分规定,进一步为全党确立精准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边界。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一体推进“三不腐”,努力把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铲除得更干净、更彻底。(前面内容突出《条例》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凸显了其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关键作用。)

  深刻认识把握《条例》放大了新时代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综合治理效能。《条例》坚持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注重从党的光荣传统中汲取纪律滋养,从反面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一体推进锤炼党性、纯洁党风、严明党纪,对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贯通党纪教育和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章标准印刻在基因里、把“六项纪律”融入到血脉中,主动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

追求,不断擦亮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鲜明标识。(把条例与具体的综合治理效能结合一起,讲条例讲纪律更是讲政治讲忠诚,层层深入,不断升华,最后四个“最”读起来相当响亮。)

  深刻认识把握《条例》强化了新时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鲜明用人导向。《条例》在纪律处分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结合,促进党员干部秉公用权、正确履职,在增进群众感情、

维护群众利益上担当作为,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结合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组合拳,推动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善谋会干、真抓实干,努力干出新时代第一等工作、创造第一等业绩。(谈对条例的认识最后落在人才上,牢牢把握住了“人”这个根本大计。)

二、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一体推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肃纪

  主席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党的纪律是党赖以建立、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保证,并对从严遵守党的纪律规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对标中央要求、结合浙江实际,研究提出潜心学纪、笃悟知纪、立规明纪、知戒守纪、正风肃纪“五个专项行动”。这“五个专项行动”既各有侧重、互为基础,又相互衔接、有机贯通,构建了全链条闭环,是推动“六项纪律”刻印在心、见效于行的具体举措。(充分解释“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由来,并在党纪学习教育的“四纪”基础上增加了肃纪行动,体现出了浙江特色。)

  潜心学纪,就是要通过原原本本学习《条例》,解决好对党纪党规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要带着忠诚之心学,把握好贯穿《条例》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学出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核心、忠诚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与党中央同心同德,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带着敬畏之心学,以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权力的自觉,把《条例》作为案头卷逐条对照检视,作为工具书时刻牢记在心,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持续打扫政治灰尘,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要带着恒毅之心学,坚持常学常新、日学日新,不断把对《条例》学习的新认知,转化为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新领悟,防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断提升依规依法依纪履职能力和水平。(重点谈如何学纪,从忠诚、敬畏、

恒毅三个层面论述,既体现了政治担当,又呼应了学习要求。)

  笃悟知纪,就是要通过逐条逐项领悟《条例》,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要始终把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严防“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任何时候都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要始终把组织纪律作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战斗力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强化组织意识,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处理好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切实做到“四个服从”。要始终把廉洁纪律作为守好立身之本、从政之要的重要保障,自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公私分明、依法用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始终把群众纪律作为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心关怀。要始终把工作纪律作为党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要始终把生活纪律作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涵养道德情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重点谈如何知纪,对“笃悟知纪”这一重要要求的深入阐述和实践指导。它不仅明确了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还为党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要求和道德引领,有助于引导党员更好地遵循党的纪律和规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立规明纪,就是要通过结合实际运用《条例》,以刚性约束筑牢拒腐防变堤坝。要时时明辨“思想行为有没有偏差?”以《条例》为“镜鉴”,把牢立身处世、干事创业的思想指引,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处处明察“举止边界有没有逾越?”以《条例》为“戒尺”,把牢“尺度”、把准“刻度”,廓清模糊认识、厘清行为边界,自觉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要事事明确“担当实干有没有到位?”以《条例》为鞭策,把躺平、不作为、不尽责也当作一种腐败,在纪律上管得住手脚、在干事上甩得开膀子,进一步激昂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干净加干事、干事且干净”。(重点谈如何明纪,采用三个形象的比喻,让明纪既有具象化的阐释,也有了更有历史感更有责任感的内容。)

知戒守纪,就是要通过慎独慎微遵守《条例》,始终做到不移其志、不改

其心、不忘其本。要全方位遵守,坚持系统思维,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系统工程,在对象上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全覆盖,在内容上从细节小事到重点要害全覆盖,绷紧每根“神经”,拧紧每个“开关”,确保不丢一规、不失一毫。要全周期恪守,把遵规守纪作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之本,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做到在任离任一个样、在职退休一个样、网上网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特别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监督管理,引导扣好“第一粒扣子”,做到一生清白、一世廉明。要全链条严守,守牢从政履职的纪律底线、法纪红线、道德高线,不仅要自己守好《条例》,而且要守住亲情关、管好身边人,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重点谈如何守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如何守纪,并用了“神经”“开关”等形象化比喻,让内容读起来更加鲜活、更有分量。)

  正风肃纪,就是要通过从严从紧执行《条例》,切实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要严肃开展自查自纠。突出抓好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关键岗位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开展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认真对照“六项纪律”进行深入自我剖析,革自己的命、严自己的行,全面查找违纪风险点,有效增强防范意识。要严格抓好制度执行。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坚决查处违反党规党纪行为,深化推进执纪执法贯通,形成纪法合力。要严实推进整治提升。持续治理政绩观偏差、“四风”隐形变异、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落实好《条例》新增的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处分规定,持续巩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果,确保在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上见实效。(重点谈如何肃纪,这是浙江的特色亮点行动,该段主题明确、措施具体、重点突出、制度执行严格、整治提升全面、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坚持干对的事情、找对的路径、用对的方法,确保党纪学习教育不断

走向纵深、取得实效

  认真对照中央部署要求,以走前列、作示范的高标准,抓好组织实施,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一要领导带头、组织带动,做到扛责尽责。省委常委会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动各级各地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第

一责任人责任,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党纪学习教育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见行见效。各级 工作领导小组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专班要把好关,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加强分类指导,防止出现偏差。二要聚焦用力、精准发力,实现一体推进。做全做实规定动作,做好做优自选动作,抓好《条例》学习、警示教育、培训解读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行“四学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纪律培训,注重提高学习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三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确保常态长效。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统一,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推进省委中心工作融合起来,持续以党纪学习教育推动能力提升、工作提质、服务提效,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该段不仅体现了浙江在党纪学习教育方面的决心和策略,更展示了一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老城汉服+贵州村超”战略合作仪式上的致辞

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

(2024年6月10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2024年6月10日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带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开展交流合作时,在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的致辞讲话。赵书政书记曾先后在县文联、市文联、统战部理论宣传科任职,长期从事材料工作,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笔杆子。

  文章背景:20XX年,由榕江县当地20支村队发起的全称为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村超”打响。这一赛事一经推出便迅速火爆出圈,甚至火出国门,全网浏览量超700亿,成为现象级草根赛事。同时,洛阳老城汉服也持续出圈。6月10日,老城和榕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赵书政书记在签约仪式上作致辞讲话。

  本篇致辞讲话短小精悍、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主要有3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是站位。撰写讲话时,不能囿于一地一城,要时时将工作放在一省乃至国家的重大方针中,这样往往能显示极高的站位和广阔的视野。本文中,作者作为县区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在看待两县交流合作时,没有简单从两地发展的角度谈合作,而是站在了省级交流层面谈发展,作者先后介绍贵州和河南快速发展情况,将本次交流合作作为两个省份交流互鉴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将县区交流合作升级为省级交流发展的一部分,甚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忠实践行者,体现了作者极高的站位和眼光,令人眼前一亮。

  二是交流感。讲话虽然是单向的,但讲话的内容要有交流感。在撰写交流合作发言时,如何引起对方共鸣,显示自身对交流合作的重视和尊重。我认为,第一要对对方工作的成效和亮点提前做好功课,并在讲话中积极予以肯定,本文不仅对榕江发展模式进行了肯定,并对两地发展模式的共通之处进行了总结,随后指出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第二要找准二者发展合作的共通点,本文从开始至结尾,全部在说两地发展的共通点,三、四、五段从共同愿景、共同宗旨、共同目标三个方面阐述,紧紧抓住听众的心,让人深以为然。另外第二段,作者先谈贵州后说河南,先说悠久文化、后论如今发展,内容时时把握交

流二字,让与会者可以明确感受到两地同样历史悠久,同样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没有一处说共通点,但是听起来却觉得有很多共通点,无形中拉近了双方距离,成功引起与会者共鸣。

  三是语言。交流合作讲话是平等发言,是引起共鸣,要多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生动的词语,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多多学习积累。本文语言生动,极富感染力,诸如共谋合作愿景、共话美好未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豫”你相遇、携手“黔”行、人文相亲,文化相融等词语随处可见,进一步增加了文章的语言张力。另外,作者紧跟互联网时代,用词“年轻有朝气”,诸如火爆长红、顶流出圈、双向奔赴、升腾信心、浸润人心、叫好、点赞等一些词汇也是频频出现,让本文增色不少。

二、正文评析

尊敬的徐县长,各位领导、嘉宾、同志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是端午佳节,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重要的日子里,我们跨越千山万水,与大家相聚多彩贵州、苗山侗水、甜甜榕江,共谋合作愿景,共话美好未来,这是榕江与老城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喜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老城区委、老城区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出席今天签约仪式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开门见山,指出会议目的,随后礼貌性问候和感谢。知己知彼。在进行交流发言时,如何与对方形成有效互动?就要提前了解交流对象的工作成效、亮点和名片,本段中,一句“多彩贵州、苗山侗水、甜甜榕江”,言简意赅,点出贵州和榕江的文化旅游名片,一句话就知道作者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功课的,既能引起对方共鸣,也是对交流对象的尊重。积累:共谋合作愿景、共话美好未来。)

  各位领导、同志们,贵州与河南同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和历史文化,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近年来,贵州围绕“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尤其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了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又位居“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天地之中,故称“河南”,也称

“中原”。近年来,河南牢记主席总书记“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黔豫两地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两地从本省出发,所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体现了两地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和责任担当。而榕江与老城作为两地的基层县区,在“豫”你相遇,携手“黔”行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忠实践行者、两地深化合作的开拓者、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者。(该段主要对贵州河南两地经济和文旅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指出两地共通点,最终落脚于县区级层面“‘豫’你相遇,携手‘黔’行”,并使用践行者、开拓者、示范者对两地交流合作进行总结,指出两地发展探索的重要意义,进而引起全体与会者共鸣,进一步加深致辞效果。积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践行者、开拓者、示范者。)

  今天,榕江与老城因文化交流的共同愿景而相识相遇。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榕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的美誉,是苗侗文化的祖源地。老城与榕江虽相隔千里,但人文相亲,文化相融,洛阳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榕江的苗侗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老城是洛阳市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全国唯一以“老城区”命名的行政区,辖区内7家景区、66处文物古迹、91处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以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洛邑古城,是在隋唐洛阳城东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是洛阳地面上唯一一座古代城池,历经三千年没有断代,被专家称为全国唯一一座活着的古城。今天,我们来到榕江,既是为了学习借鉴村超火爆长红的成功经验,也希望能够借助村超这个平台,向贵州、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老城,助推我们老城文旅再次火爆全国、顶流出彩;我们既要向全球展现汉服之美和中华文化魅力,更要推动老城汉服和贵州村超两大顶流携手并进、双向奔赴、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双方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该段从文化交流入手,以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基调,先说榕江后谈老城区,并重点介绍了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优势,随后指出交流合作的目的和期盼。作者在谈目的和期盼时,说了4层意思。一是学习借鉴;二是借助平台推介城市;三是展示文化魅力;四是推动携手并进、优势互补。这些内容是我们在撰写交流合作发言时可以直接模仿的。积累:人文相亲、文化相融、携手并进、双向

奔赴、优势互补。)

  今天,榕江与老城因为民谋福的共同宗旨而携手共进。主席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讲到“‘村超’活力四射……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这是村超获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榕江打造的“超好吃”“超好玩”“超好住”等“超品牌”带动餐饮、旅游、住宿等快速发展,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这与我们老城区践行“两个结合”,坚定不移走文旅富民兴区之路不谋而合。今年以来,我们立足“老城实际、文化实践、人民需要”三个着力点,把握“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产业四个特征,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打造“食尚老城、乐宿老城、畅行老城、漫游老城、嗨购老城、潮玩老城”,创造了妆造、跟拍等新就业形态和岗位,激发了广大百姓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老城与榕江发展的共同之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文旅产业发展成果。(该段从为民谋福宗旨入手,仍然是谈榕江谈老城区,找共同点,并进一步引申。本段中承上启下句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与....不谋而合”,还有上一段中“...虽相隔千里,...与...同为...主要组成部分”,转折极为自然。积累:立足三个着力点、把握四个特征、大力发展。)

  今天,榕江与老城因合作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共创辉煌。榕江抢抓村超出圈机遇,加强宣传推介和对外交流,获得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连续刊播,BBC、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正面报道,还与英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让村超跃入国际视野。老城与榕江发展思路相近、发展目标相向。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汉服+洛邑古城”火爆出圈、走向海外,洛邑古城全网话题播放量达到33亿次,持续位居抖音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榜首,驻华外交官、欧美多国媒体走进洛邑古城,老城汉服艺术家远赴韩国表演,不仅吸引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高频次报道,更是吸引知名女企业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八天内两次到洛邑古城体验汉服,董宇辉、王濛、佟丽娅等20余位明星争相打卡老城。老城与榕江在宣传推介、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相似做法和成效,有助于我们经验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榕江和老城坚持以“烟火气”升腾信心、“文化味”浸润人心,赢得群众欢迎、全国叫好、国际点赞,既是群众乐子、又是增收路子,既是传播流量、更是发展增量,既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力量,也是社会蓬勃发展的典型示范。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此次签约,两地文旅“长红”的根基将更加牢固,两地合作发展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两大顶流的火爆出圈将持续点燃全国人民的文化激情、文化自信!(该段总结榕江和老城文旅发展的一系列成绩,对两地做法成效进行肯定,并对未来合作发展前景予以展望。既然是交流学习,肯定成绩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段在叙述榕江老城文旅发展的成绩后,直接从精神文化生活、经济发展、示范效应多个维度予以肯定,既对当前工作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增强交流感,更容易引起听者共鸣,这种多维度肯定成效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学习。积累: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升腾信心、浸润人心、欢迎叫好点赞、群众乐子、增收路子。)

  在此,我代表中共老城区委、老城区人民政府,向榕江县、向全国人民及国际友人发出诚挚邀请,欢迎你们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起到洛邑古城穿越!同时以此次球赛为契机,与榕江持续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在体育赛事筹办,民族服饰研究、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多点联动、共享成果,全力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次点题,发出邀请,加强宣传推介,强化文章效果。)

  最后,预祝本次签约圆满成功!预祝和美乡村足球超级星期六友谊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朋友端午安康、事业有成、万事胜意!谢谢大家!(预祝成功、例行祝福。交流合作仪式中必备祝福,不可或缺。)

在2024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济南市委书记刘强

(2024年6月18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为济南市委书记刘强于2024年6月18日在2024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文章推荐名称: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朴实的大白话,更加吸引人才落户!。

  一是结构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但“五脏俱全”,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本文围绕济南具备的五个优势“综合实力更强、科创优势更足、营商环境更好、生活品质更优、人文气息更浓”展开,又结合现实案例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最后指出济南市政府提供的人才政策,尊重人才、尊重人才家庭。我们在撰写人才致辞时,其实可以借鉴本文,按照常规套路是指出本城市的发展优势和人才政策,刘书记在文中提到能为人才的家庭提供医疗健康、生育养育、照护老人等方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这点才是最打动人的,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注重家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是语言朴实。本文语言简单朴素,通俗易懂,令人感同身受,更得学生喜爱。大家经历过材料撰写,总觉得稿件需要高大上,标题一定要好。但针对不同群体就要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刘书记这一篇致辞中就很好地避开了这点,讲话简单朴素,其实大学生作为求新立异的独立个体,最忌长篇大论,不如说话朴素一点,直接一点,更讨学生喜爱。

  三是感情饱满。刘书记作为济南市一把手,是第三次站在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进行致辞,不难看出济南市政府对于人才的渴望和决心,致辞语言轻松自然,和蔼亲切,让听众深切感受到济南市对大学生群众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提供了极高的情绪价值。

二、正文评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各位同学们,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这是我第3次站在这里,祝贺我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学毕业,即将走向人生的新的发展阶段。我想,这既是同学们父母的骄傲,也是老师们和学校的自豪,当然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荣耀。(开门见山,祝贺同学毕业快乐,同时指出自

己第3次站在这里致辞,表达了济南市政府求贤若渴的态度。)

几年来,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奋斗,

相信这座城市给广大的学子们、给亲爱的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济南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介绍

济南市的发展状况,以求留住人才。)

  一是济南的综合实力更强了。20XX年,济南的经济总量在26个过万亿的城市里排第19名,全市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到了1.6万亿元,可以说济南助力青年人投身产业的基础更加巩固,舞台更加广阔。

  二是济南的科创优势更足了。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17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23家,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百强城市中居第32位。坚实的科技实力,可以为从事科研事业的同学,提供丰富的科技资源、完备的科创平台。

  三是济南的营商环境更好了。全市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从2016年的57万增长到了现在的155万、年均增长13%以上。同时,济南还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四是济南的生活品质更优了。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建成了山体公园89座,现在全市500平米以上的公园数量已经达到1241个,“一湖一环”项目实现了环城泉水绿道的全线贯通。轨道交通目前已经开通了3条线路,今年年底,3号线二期即将开通。从今年起到2027年,每年至少有1条地铁投运。

  五是济南的人文气息更浓了。超然楼、猫猫寺火爆出圈,泉城路、万象城等商圈人气旺盛,一场场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接连不断的精彩演唱会,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更多时尚的气息和现代的魅力。济南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简单介绍了济南近几年在发展上综合实力更强、科创优势更足、营商环境更好、生活品质更优、人文气息更浓,实际数据又进一步加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济南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在20XX年,也是在这里,在济南城市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我向大家介绍过两位青年人,两位新济南人在济南追梦圆梦的故事。两年来,他们的发展非常好,毕业后在济南创业的四川小伙子古欣,他创立的有人物联网公司,现在已经有600名员工,营业收入突破了亿元,连续三轮获得了金融机构和基金机构的投资。创作“泉城抗疫天团”卡通形象的青岛姑娘丁姣,这两年又参与了多

个济南机场、济南招商等重要IP的设计工作,她现在已经拿到了泉城人才服务金卡,享受济南市D类人才待遇。(引出现实案例,引起学生共鸣,也侧面表达出济南市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

  我相信像古欣、丁姣这样的故事在济南不是个例,不是个案,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新济南人”,正在全市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市评选的60名“影响济南”经济、创新、创业人物中,一半以上是“新济南人”。2010年以来,全市常住人口增加了130万,其中来济落户或就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就突破了63万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281.3万。(“新济南人”这一词用的很巧妙,济南想要发展,不能单靠本地人,还需要吸收更多新鲜血液来助力济南市高质量发展,本段点出有着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落户济南,增强了说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致辞效果。)

  今年济南将有近23万名大学毕业生,大家无论是留在济南、还是去外地发展,我们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家、鼓励大家、期待大家。特别是去往外地发展的同学们,我们希望大家能多宣传济南,能够当好宣传济南的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同时也希望大家经常找时间回来看看,转一转,看看济南有没有新的变化。对于留在济南发展的同学们,特别是现在可能还仍然在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同学们,我在这里向大家再简要介绍一下济南的人才政策。

  今年,济南市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双30条”,出台了《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0条(2024版)》,正在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我们将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创业支持。持续举办系列招聘会,完善求职补贴、技能培训、产学对接等“政策包”,特别是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为来济求职的青年提供7-14天免费住宿;为符合条件的同学们提供最高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99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最长3年的免费服务。

  我们将提供更加全面的住房保障。想购房的同学,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首套房购置补贴;想租房的同学,可以申请最长3年的租房补贴,也可以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两年,我们多措并举,筹集到了租赁性保障住房共7.57万套,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全市还有7个“优徕青年社区”,还将以低于市场价5%-10%的价格,提供近3600套的优质房源。

我们将提供更加贴心的公共服务。持续举办“海右青年人才交友会”等活

动,帮助青年朋友解决婚恋问题。近两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已经为5万多名青年

成功“脱单”牵线搭桥,当了“月老”。全市的景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

馆、文化馆,将很好地满足大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我们还将在医疗健康、生育养育、照护老人等方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济南,我们将努力做到不仅人才会得到尊重,也让人才的父母得到善待,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第十二段至第十六段,简单介绍了济南市的人才政策,有着更加精准的就业创业支持、更加全面的住房保障、更加贴心的公共服务,尊重人才、尊重家庭,在第16段很好把握了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打动学生。)

  同学们,毕业意味着新的开始,衷心祝福大家,未来的日子,工作好、生活好、发展好,一切都好!好上加好!(结尾朗朗上口,连用5个“好”,祝福同学们好上加好、步步高升)

谢谢!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市市长龚正(2024年5月24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2024年05月24日刊登于《学习时报》第1版,作者为上海市市长龚正,他文字素养深厚、思维眼界开阔、作风文风硬朗,喜欢运用“接地气”的语言,文章通俗易懂,措施便于操作。文秘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学理论懂理论,本文是一篇综合运用新质生产力最新理论指导发展实践的理论文章,不仅在理论学习上,而且对指导各地发展实践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是学谋篇布局的逻辑性。写文章就像建房子,谋篇布局是结构,结构一定要合理完整,逻辑要严密。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分为三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的四对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个关键要素,其实就是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逻辑。我们在写理论中心组学习体会时,往往采取的就是这套逻辑。先说概念是什么,然后你是如何认识这个概念的,最后写这个概念如何落地。

  二是学理论实践的统一性。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主席总书记原创性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文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论述,与上海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辩证法和系统观念,清晰分析了上海未来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并结合“五个中心”建设,深度阐述了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融合发展的各项举措,切合时代语境,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又紧密结合上海发展实际,体现了极高的政治站位和国际视野。

  三是学观点提炼的精准性。文章的观点就是房屋的大梁房柁,本文一级标题观点明确、主题突出,不刻意追求形式美。二级标题简短有力、辩证性强,能够准确把它管辖的那部分文字挑起来、笼络住,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深挖细照,比如“长”与“短”的关系、“立”与“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思维的前瞻性和系统性都非常强。

二、正文评析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必须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走在前。(简要说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点出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主席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我们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提纲挈领,简要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上海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变化,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早、更大、更直接。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努力掌握先进生产力质态,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分工格局和治理结构重塑中占据优势地位。我们要更加坚定自觉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继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从理论到实践,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论证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上海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体来看,很多新技术、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领域各国的基础和水平还比较接近,这为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肩负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抢抓机遇,聚力推动前沿新兴领域创新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从理论到实践,在当前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上海要承担使命,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

  上海加快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仍处在新旧产业接续期和新旧动能转换期,对旧动能的依赖还比较大,新动能的推动力还不够强,产业发展也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效的治本之策。我们要着眼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经济增长的接续力量。同时,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加快从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努力推动上海经济高效增长。(从理论到实践,客观分析上海当前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困难,论证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方法)

二、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从上海实际出发,加强整体谋划,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实践中着力处理好四个关系。(从系统观念的视角,提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扬长补短,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更加注重锻长板、扬优势。上海的优势在于科技综合实力强,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和外资研发中心;在于产业转型升级早,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于人才资源总量大,全市人才规模达到675万人,仅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人才数量就超过80万人,这些都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因素。我们要持续深耕具有比较优势、领先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努力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运用辩证法,从理论上阐述“长”与“短”的关系即“扬长补短,分析上海的优势所在,论证上海要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更加注重锻长板、扬优势。这也启发我们撰写文稿时,多从理论认识层面先起笔,然后自然引出实践层面举措。)

  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扎稳打向前

推进。尤其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看待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对上海来说,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赋能、业态焕新等途径,这些传统产业也可以脱胎换骨,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对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要持续做好清理淘汰工作,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更大空间,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先从理论上阐述“立”与“破”的关系,论证上海既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钢铁、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又要淘汰落后产能,即“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我们要针对前沿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一方面,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汇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组织推进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先从理论上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接着从两个方面论证加快科技创新、打通堵点的具体举措)

  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其自身发展也需要不断夯实安全根基,努力做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颠覆性技术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守护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我们要着力构建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能治理体系,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监测预警,及时完善法规标准和监管办法,明确安全边界,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共治机制,规范引导新技术、新应用安全有序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质生

产力发展的安全环境。(先从理论上指出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翼,然后分析

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动力,产业是载体,资金是支撑,人才是关键。当前,上海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个关键要素,接着提出习总书记关于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海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继而阐述了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四链”深度融合的观点。)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把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功能全面升级,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一是打造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和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质量运行发展,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更多原创力强的“链主”企业。二是提升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和前瞻布局,推动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建立健全高风险基础研究风险分担机制,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三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实施路径,努力破解一批“卡脖子”环节,在产业发展最前沿、最具潜力的领域抢占先机。四是健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科技咨询、研发测试等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产业资源集聚耦合、叠加碰撞,形成产业发展“核爆点”。(紧密结合上海科创实际,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着力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目标明、措施细,这也是安排部署工作的常用写法)

  着力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一是推动“2+2”,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一手抓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转型”,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传统企业发展,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鼓励钢铁、化工、电力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建设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努力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二是壮大“3+6”,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深入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下大力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培育“4+5”,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持续加强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布局,聚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和技术堵点,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投融资模式和支持政策,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上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三大任务,明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用数字化的方法概括发展任务,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便于记忆,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全会等综合材料常用的写法,值得借鉴。)

  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着眼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链条、全过程,积极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高效率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一是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全过程创新。依托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建设,健全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专业化社会组织等作用,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通科技企业孵化的“最先一公里”。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科创板等功能,打通科技企业上市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动金融更好支持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特点以丰富产品

和服务,探索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数字金融等新业务,整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三是推动金融更好支持经营主体稳健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普惠金融顾问制度、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平台、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等服务机制和政策工具,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科技、产业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该段提出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三条具体举措)

  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制定实施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深入推进人才和教育、科技资源融合集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放眼全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发挥开放引才的综合优势,深入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等计划,持续打响“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品牌,大力引进集聚一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及其团队,更大规模引进海外青年才俊。同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二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大人才发现、推荐、评价等各环节放权松绑力度,深化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建立健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机制,构建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形人才结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深入实施全球人才优享服务、人才全周期服务改革,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以国际化视野,提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三条具体举措,为科技、产业创新提供保障)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词

贵州省省长李炳军(2024年6月14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在2024年6月14日发布于国新网,是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第31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推介贵州省的介绍词。李炳军曾经担任朱镕基总理的大秘,在国办长期从事秘书及文字工作,既锤炼了其宏观思维和大局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务实致用的文风——不追求文章的精巧,辞藻的华丽,标题的对仗等形式,只注重务实管用,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以短平快的文体来适应快节奏是抓住人心、赢得观众的关键。本篇文章针对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场合等特点要求,仅用1500余字就向听众讲清了“好山好水好风景,好酒好茶好生活,养身养心养健康”的贵州特色,让人听后印象深刻、回味悠长,是推介词写作的典型案例,值得广大笔杆子花时间仔细品评,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是突出政治站位,展现贵州风采。肩负重大责任的省级地方领导走进新闻直播间,系统介绍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生动实践,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本文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并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讲述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绩,反映了贵州干部

群众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生动实践,体现了贵州全省上下朝着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加快奋进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文章充分体现了贵州地域文化特色,论述精准,新闻现场感极强,向大家立体呈现出一幅多彩贵州的美丽画卷。

  二是风格朴实无华,表达真诚自然。初看到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朴素”,但经过用心细读之后,感受到更多的是“真诚”。作为国新办举行的高层次、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代表地方政府推介发言的官员,以我们普通文字工作者的传统思维,一般都要精心设计对仗工整的标题、提振气势的“排比句”。本文反而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不仅有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的语句,还通过讲述黔灵山野生猕猴故事,让人有一种身临

其境的感受,这种看似简单的表达中却蕴含着强大的说服力,能够深入人心,

引发广泛的共鸣。

  三是内容简洁凝练,主旨鲜明生动。作为一篇面对广大新闻媒体的现场推介词,本文是一篇以精短篇幅反映时代宏大主题,以小篇幅体现出大容量,以小段落呈现出多角度,在简短的演讲中涵盖丰富的内容,表现出较高的文字驾驭和信息整合处理能力。本文结构简练、层次分明、表述精巧,不仅具有深度,还具有广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大、重点突出,善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观点。本文描绘了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的生动实践,审美内涵与思想内涵相互交融,发人深思,给人以奋进力量,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正文评析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也非常感谢大家对贵州的关注和支持!(礼节性打招呼,朴实而充满感情。)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是中国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曾经的贵州,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现在万桥飞架、四通八达;曾经的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如今脱贫攻坚改变了贵州贫困落后的面貌,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用几组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词组,概括介绍贵州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用纵向对比的手法,生动的体现了“曾经的贵州”与“现在、如今”的巨大发展变化,新闻感、画面感极强,相互映衬,迅速吸引台下众多媒体的眼球。)

  2021年2月,主席总书记视察贵州,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我们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四新”重大使命。近年来,我们把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坚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也就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我们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

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总量迈上了2万亿元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贵州的主旋律。(此段首先强调主席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新要求和赋予的“四新”重大使命,体现了贵州讲政治、顾大局、观大势,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及时转变发展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实施“四新”主攻“四化”主战

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此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接下来的具体论述。)

  这些年,我们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高于经济的增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们致力于发展乡村产业,现在的贵州到处是茶园、果园、田园、森林,全省特色产业、林下经济加快发展。“老干妈”等品牌的辣椒酱畅销全球。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上种出的茶叶,都是干净的、都是健康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茶、红茶很受市场欢迎,做出的抹茶出口到40多个国家。我们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群众生活更方便、农村环境更优美,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首句与下面三段首句形成排比句式,精准概括了本段的中心内容,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千万工程”“看得见山、望的见水”等关键点抓得准,既体现了贯彻主席总书记治国理念的精准性,又增添了听众的体验感和感染力。)

  这些年,我们用好自然资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但也孕育了丰富的矿藏,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就是把矿产资源探准、开好、用好,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省级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各市县都在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8%,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我们大力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提质升级,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开始形成。(本段主要讲述了贵州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现的成就,富矿精开”“第一动力”“四梁八柱”等语句精炼、生动形象。)

  这些年,我们全力守护好贵州的绿水青山。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贵阳市主城区有座黔灵山,生态环境很好,绿树成荫,上千只野生猕猴生活在这里,数万只飞鸟在这里栖息,每天三四万市民游客到此休闲游览,一大乐趣就是看野生猕猴,有些市民还和猕猴结了“对子”、交了“朋友”,这就是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三。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可以说,贵州好山好水好风景,好酒好茶好生活,是养身养心养健康的好去处。(本段主要讲述了贵州生态文明

建设的成就,通过具体事例,别出心裁向听众讲述黔灵山野生猕猴故事,描绘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起到了活跃氛围的作用,恰如其分。)

  这些年,我们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每年近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去年新增各级各类学位18.62万个;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诊运营,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体系加快健全,贵州的教育、医疗条件正在加速改善。我们大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贵州各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和谐。(本段讲述了贵州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体现了贵州多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发展氛围。)

  今天的贵州,正在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朝着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加快奋进。(呼应主题,更加突出贵州加快向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目标强力奋进的“主旋律”。)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向“新”而行增创发展新动能

盱眙县委书记孙志标(2024年6月7日)

一、推荐理由

  该署名文章于2024年6月7日发布在《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作者是盱眙县委书记孙志标。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而著文,行文目的很明确,就是表明态度,做了什么、做成什么事,还要做什么事。但是从县级来说,是最基层,需要贯彻落实的事项也很多,如何找出一个结合点,其实很关键。李瑞环讲“起草文稿不是文字上搬来搬去,而是在脑子里想来想去”,所以我们在起草文稿的时候,一定要把领导想要表达的意图弄明白,这才是文稿的灵魂。具体到本文,作者的贯彻落实的选点就很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主席总书记和各级领导都比较关心关注的话题。作者以这个切入点,把上级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部贯彻其中,构成文稿的钢筋骨架。本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过多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阐释,而是从实践层面具体说怎么做,所以对于大家来说,尤其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来说,是一篇值得深入研读和广泛推荐的文章。

  一是主题鲜明。一篇文章,主题越鲜明、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生命力就越强。文章用“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既契合中央、省、市意图,也符合当前工作实际,后面用工业强县、深化改革、生态保护、为民谋利、干部队伍建设等内容来阐述如何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上级机关的思路和意图、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使文章的内容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二是结构严谨。一篇文章有了大观点,还要有与之配套的中观点、小观点。正如构建房屋除了要有大梁,还要有椽搭起框架,再配之以材料,才能完成工程。如本文,大观点新质生产力,下面二级标题工业强县、高质量发展、正确政绩观等就是中观点,再下面三级标题重大项目抓建设、产业集群抓培育、科技创新抓转化等就是小观点,通过多个观点的相互照应、相互配套形成体系,构建内在逻辑,发挥“整体效应”。

  三是材料详实。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难以写出公文。文章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把干成的、正在干的、未来还将继续干的工作有机串

联了起来,让文章文脉贯通、段落分明、首尾呼应、焕然一体。比如,第一段:坚持因地制宜,以工业强县壮大新质生产力,导语部分先写成绩,再写未来思路,最后用三个自然段来写具体怎么干,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具体。

二、正文评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主席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的殷切嘱托。盱眙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20XX年11月8日和2024年5月8日省委、省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先后来盱考察调研为契机,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真抓实干、鼓足争先干劲,向“新”而行增创发展新动能。(主要阐述文章的背景,即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由此引出文章的主题:向“新”而行增创发展新动能。)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以工业强县壮大新质生产力。20XX年,盱眙着眼新老结合、科创融合抓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11亿元,增长7.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6.3%,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9%,新增工业入库企业23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的能力和潜力。我们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战略,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定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重大项目抓建设。始终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工业强县的重中之重,建立县级层面的项目攻坚办、专业招商部,用好乡贤、商会、在盱企业家等各类资源,强化以商引商、链式招商,结合龙虾节、淮河华商大会、盱眙(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说明会开展招商推介,今年以来新签约超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抓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节点化推进、指标化考核,总投资51亿元的年产1万台套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基地等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再新开工50亿元项目1个。同时,坚决防止“四个冲动”,确保招一个像一个、建一个成一个。

  聚焦产业集群抓培育。主攻“新三样”、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系统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力争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应税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各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实现单体应税开票超50亿元企业零突

破。

  聚焦科技创新抓转化。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南理工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2个全国、3个省级实验室揭牌为契机,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与南师大、南工大、西北工大等高校院所对接,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才聚·盱眙”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健全综合性人才新政,完善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全年新引进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人才创业项目30个以上。(第二段至第五段,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是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主要措施是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转化,具体内容包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延链补链强链、中小企业培育、科技攻关和人才引育等。)

二是抓好区域协调,以改革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盱眙作为国家和省战略

交汇点,始终将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

  提速南北合作步伐。按照苏北建设规划、社会管理、政府服务“三到位”要求,始终把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最大项目服务好、建设好,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构建扁平化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为目标,围绕产业、医疗、教育、文旅等加强对接,积极谋划推进南京至盱眙城际铁路、沿淮铁路等纳入上位规划,打造交通一体化大循环。

  提升开发园区质效。始终把开发园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主引擎,瞄准“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目标,进一步加快招商体制、人事薪酬等改革,持续加大低效闲置资产清理盘活力度,盘整储备一批500亩成片工业用地,切实增强队伍活力和产业发展动力。20XX年,盱眙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同级开发区中跃升27位。同时,加强开发区和凹土科技园、港口产业园联动发展,放大“1+1+1>3”的资源整合、发展融合效应。

  提优营商服务品牌。延续营商环境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方阵的良好势头,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县级层面统筹土地、厂房、能耗、环评等要素充分服务于产业发展,用好“绿色通道”“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等机制。定期召开党政亲商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放大扶持30强企业等政策激励效应,全面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让企业家放心投资、舒心经营、安心发展。(第六段至第九段,虽然二级标题高质量发展很空,但是切入点是改革开放,所以从提速南北合作步伐、提升开发园区质效、提优营商

服务品牌三个层面来展开,具体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突出重点即可。如在提升开发园区质效这段,虽然只写了园区改革和对外联动发展,但是这两点就是重中之重,内行人一看就懂。)

  三是突出绿色生态,以特色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引领区。

  打响龙虾产业升级战。盱眙享有龙虾之都的美誉,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连续9年蝉联全国水产类冠军,小龙虾产业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紧扣“种源、基地、标准、加工、品牌”五个重点,加快“二次创业”、推动“接二连三”,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新模式,推进“盱眙1号”新品种发布,建设小龙虾全国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创新办好第24届龙虾节,力争到“十四五”末龙虾工业产值实现翻番,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

  打好绿色资源增效战。盱眙拥有丰富的凹土、矿山、港口等产业资源以及山水、历史、人文、美食等文旅资源,是中国凹土之都,连续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拓展绿电市场,加强玄武岩、石灰岩等开发利用,推动“黄金资源”释放“黄金效益”。加快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天泉湖“亚洲最美星空”、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等文旅热点,形成来盱眙游山水、品文化、尅龙虾的新潮流。

  打赢生态保护攻坚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严格落实“三个千万不能”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推进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国省考断面水质提升攻坚等行动,抓好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整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守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第十段至第十三段,新质生产力内涵很广,不仅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也体现在生态环保上。本段表面写做好“土特产”文章,但是深度的战略布局是打响龙虾产业升级战、打好绿色资源增效战、打赢生态保护攻坚战“三大战役”,具体内容包含品种培育、富矿精开、推进降碳等新理念新举措,契合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要求。)

  四是促进城乡融合,以为民惠民践行正确政绩观。我们坚持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和乡村融合并进、共同富裕。

  让城市更具颜值。作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以有机更新优化空间品质,以绣花功夫强化长效管理,坚持经济开发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路径,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城市风貌提升等工程,新建一批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健身步道等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构筑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让乡村更富乡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将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村集体增收等一体推进,统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实现全县所有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力争达超100万元超100个。20XX年,盱眙获评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

  让民生更有质感。围绕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特别是将“县中振兴”作为民生最大工程,让盱眙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一流高中、考一流大学。坚持新官理旧账,推动群众呼声较大、期盼已久的331省道盱眙绕城段竣工通行,305县道仇集至龙山段等民生路改造完成。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守牢安全生产、政府债务、社会稳定等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盱眙。(第十四段至第十七段,新质生产力最终落脚点在于为民惠民,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段从围绕城乡融合这一方向,通过让城市更具颜值、让乡村更富乡愁、让民生更有质感等来叙述为民惠民践行正确政绩观。)

  五是突出实干实效,以更强合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我们聚焦“人”这个关键因素,提出“要求严、行动快、节奏紧、作风实”标准,聚焦抓发展、抓项目、抓作风、抓队伍“四项任务”,实施重特大项目攻坚、作风效能和营商环境提优等“五大行动”,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

  以教育培训提升干的能力。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实施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大提升工程,举办“攀高比强勇争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等活动,以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本领之变,促进发展面貌之变。

  以鲜明导向增强干的动力。树立综合考核“风向标”,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更加注重在项目攻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让更多能力强、冲劲足、敢决断、有激情的“自燃型”干部脱颖而出。持续深

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坚决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新形象工

程”,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以严管厚爱激发干的活力。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以苏北唯一的监督体系试点县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运用明代廉洁文化馆、反腐倡廉教育中心等载体,以零容忍态度纠治“四风”、惩治腐败,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旗帜鲜明地为探索型、创造型、改革型工作撑腰鼓劲,让广大党员干部放心大胆地干,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起拼”的合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盱眙新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省勇挑大梁贡献更多盱眙力量。(第十八段至第二十一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何以更强合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其实质就是以教育培训提升干的能力、以鲜明导向增强干的动力、以严管厚爱激发干的活力。结尾以为全省勇挑大梁贡献更多盱眙力量,既回应了总书记对江苏的殷切嘱托——勇挑大梁,又提出了盱眙下步的工作方向,即贡献更多力量,与本文主题前后呼应、升华了主题。)

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

江北区委书记滕宏伟(2024年6月24日)

一、推荐理由

  本文是江北区委书记滕宏伟于2024年6月24日发布在《重庆日报》的署名文章。这位工学博士,是桥梁设计的一把好手,所以其文章也如同设计钢筋大桥一样结构紧凑,以做人、做官、做事三个维度切入,写如何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一是会串“标题”。串联标题是指在文章的段落之中点缀几个小标题,即将文章的内容分割成几个看似独立,实则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的结构形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提纲挈领地概括文章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写作上的便利,可以让我们省却很多过渡性的语句,让文章的结构富有特色。比如,文章框架用“做人有精神”“做官讲规矩”“做事追求极致”三个部分完整概括全文主题思想,简单明了。此外,标题后缀用“三个自觉”“三个突出”“三个关键”直接点明文章具体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二是会写“亮点”。一般的署名文章大多针对某一类事项来写贯彻落实的措施,所以在文风上普遍采用“将来时”,并且篇幅有限,也限制了作者的“发挥空间”。所以如何巧妙把干成了的、正在干的以及将要干的衔接起来,就需要在遣词造句上点缀“亮点”。比如,用好“三个两眼”工作法,即“两眼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两眼向外”招商引资,镇街“两眼向下”服务群众,这是江北区在工作实践中提炼探索出来的亮点,运用在文中,能增加文稿成色。

  三是会说“人话”。文稿要讲究表述方式,要以人为本,意思就是以听的人为本,以看的人为本,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毛选、邓选,因为他们是在“说话”。比如,文章写自觉锤炼忠诚品格、自觉强化道德修养、自觉树牢为民意识“三个自觉”,并不是从个人角度去写空洞无物的理论认识,而是具体到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闭环落实机制、干部培训、重点民生实事等一件件事项上,让人看后清楚明白,也容易记得住。

二、正文评析

  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江北区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主席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时刻用党规党纪校正言行,努力把党纪要求转化为干事创业、唯实争先的具体行动,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争当先行示范凝聚起磅礴力量。(主要阐述文章的背景,由此引出江北区定位: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争当先行示范。)

倡导“做人有精神”,切实做到“三个自觉”

  做事先做人,做人看精神。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当好“头雁”,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锤炼忠诚品格。健全政治忠诚淬炼机制,强化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定力,着力完善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明确10个领域、48个具体事项,推动政治监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江北有成效”。自觉强化道德修养。用好全区“1+12+7”党校阵地、基层 培训中心、西部金融培训中心等教学矩阵,突出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培训,让党员、干部厚植遵规守纪的理论底气。以培育最小颗粒度清廉细胞为抓手,一体推动清廉江北建设与职业道德规范、家风家教建设等协同发力,引导党员、干部规范行为作风,做到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正心明道。自觉树牢为民意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扎实开展社保、医疗、办证、消防安全、老旧小区微改造等“5+N”专项整治,形成“群众点题、部门治理、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以小切口的“点题整治”推动民生领域的“大治理”。(从自觉锤炼忠诚品格、自觉强化道德修养、自觉树牢为民意识3个角度来阐述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倡导“做官讲规矩”,重点强化“三个突出”

  讲规矩,讲的是办事的规矩。我们始终坚持“没有个人的特殊利益,只有群众和发展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从政用权底线。突出建章立制抓监管。紧盯纪检、巡察、审计等监督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领域靶向发力,探索建立限额以下政府

采购和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等机制,切实把“不能腐”的笼子扎紧织密。突出警示教育强震慑。聚焦工程建设、国企资金、城市管理、金融借贷、生态环保5大重点领域惩治腐败问题、深挖典型案例,强化以案示警、以案为鉴,深入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放大警示震慑力度,着力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突出严管厚爱相结合。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既用纪律管住绝大多数,也让一些游走在违纪边缘的干部悬崖勒马;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树牢“有为有位”导向,旗帜鲜明坚定容错纠错、及时澄清正名,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重点突出党员干部做官要讲规矩,其关键是从纪检监察、警示教育、严管厚爱来发力,当然主要目的不是把干部管死,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活力。)

倡导“做事追求极致”,着力抓实“三个关键”

  做工作干事业,做就要做到最好。我们始终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将之贯穿到党员、干部干事业谋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抓实关键目标。锚定“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争当先行示范”的新使命,始终保持奋进姿态,主动抓好承接落实,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城市品质、惠民安民等方面成为先行示范。抓实关键任务。围绕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美丽重庆建设样板区“六个区”的重点任务,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加快推进中環万象城、观音桥商圈空中连廊、长安文化国际商业街、北滨路东延伸段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有效落实“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加速三级医院能力提升和学校新建、改扩建等民生工程,加快江北新城、五宝国际生态运动城建设步伐,做深做实 统领“三个全覆盖”等,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乘数效应”。抓实关键保障。用好“三个两眼”工作法,支持区级部门“两眼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园区“两眼向外”招商引资,镇街“两眼向下”服务群众,持续推动优质项目、利好资源等发展要素涌向江北、集聚江北。始终秉持“做的比说的好,干的比签的好”理念,迭代推出投资清单、机会清单等硬举措,优化“百千万”联系服务经营主体全覆盖等机制,着力以“最优营商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是“做事追求极致”,那么具体要做什么事。“三个关键”直接点名,要做争当先行示范这一大事,做建设“六区”重点任务这

一难事,做资金要素保障这一要事,呼应本段主题:做工作干事业,做就要做

到最好。)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甘肃专场的介绍词

甘肃省省长任振鹤

(2024年6月13日)

一、推荐理由

2024年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

发布会甘肃专场,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介绍有关情况。

任振鹤曾在贫困地区连续奋战了24个春秋,将大好的青春年华和智慧汗水

都献给了贫瘠的土地。

他是一位“土”领导干部。

  为了领导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他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他的调研报告站位高、考量全、思考深、文风实,为推进实际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据我收集整理,这些年来,他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就有四篇之多,在领导干部中极为罕见。

他不是一位“土”领导干部。

他推进工作的方法很“土”,但工作理念绝对不土。现在比较热门的二次

创业”、“一村一品”等新鲜词汇,在2000年,他就已经提出并推广实施。

  他的文章不土。自古荆楚多才俊,他虽然不是文科专业,也没有一线文字工作经历,但从他的讲话文章来看,他对国学经典和诗词曲赋有一定的积淀和研究,经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对文字材料的要求标准也非常高,特别是对字词句的锤炼功夫更值得学习。

  本文为本次甘肃专场新闻发布会的开场介绍词,短小精悍,不到1500字,不仅全面展示了甘肃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就,而且通过具体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效地传达了甘肃的发展愿景和决心。文章在内容上详实、在结构上清晰、在素材上丰富,是一篇具有较高传播价值和感染力的“开场白”。

  一是平台和主题重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聚焦“十四五”目标任务,邀请全国31个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席,介绍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以主席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举措、成效的重要专题新闻发布会。截至6月14日,已举办31期,均是各地党政要员出面宣传、推介各自高质量发展成就,大部分开场介绍词文采飞扬、妙笔生花,让人印象深刻。

  二是内容和数据扎实。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目标定位,突出了甘肃在经济、生态、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用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国土绿化面积等具体的数据来支撑观点,增强说服力。

  三是地域和特色鲜明。富有甘肃特色,多处提到敦煌、黄河、祁连山等陇原大地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甘肃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也让文章极富地域性。融入了甘肃的红色基因和多民族文化,如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展现了甘肃的多元文化魅力。通过民勤县的治沙造林奇迹等典型案例,还使抽象的发展成就具体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正文评析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甘肃的情况。首先,我代表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全省2500万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谢意!(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开场白首先以情动人,代表党委政府和2500万人民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

  说到甘肃,人们就会想起敦煌。敦煌,那是甘肃的名片,也是中国的骄傲。梦回千年,敦煌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放眼今天,敦煌见证着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火热实践。甘肃这方积淀着深厚底蕴、传承着红色基因、蕴含着独特魅力的热土宝地,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前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以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城”“壁画之都”敦煌开头起势,拉近受众距离。通过“梦回千年”与“放眼今天”的敦煌对比,既回顾了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示了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主席总书记心系陇原大地、情牵甘肃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亲临甘肃考察,勉励我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近些年来,我们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的省情特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富民兴陇的精彩篇章。(从

主要领导的深情厚意、殷殷期盼切题,围绕主要领导原话中的发展目标,回顾“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就、分析“三个不平衡”的省情特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策略,发出“奋力谱写富民兴陇的精彩篇章”行动号召,整体上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然后分别阐述具体内容,最后再次总结并发出号召。逻辑上从领导关怀到发展目标,再到现实分析和行动号召,层层递进,结构严密。)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经济发展,追赶的步伐越来越快了。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了万亿大关,20XX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光彩,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前列。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老区人民期盼多年的平凉至庆阳铁路开工建设,引洮供水工程让四分之一的甘肃人民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山川秀美,多彩的颜值越来越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黄河甘肃段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见成效,实现了绿色蝶变。过去三年,我们完成了国土绿化2952.05万亩,20XX年和20XX年国土绿化面积均居全国第2位。地处河西走廊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均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过去人们担心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人民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造林奇迹,当地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如今已成为沙漠里的碧水明珠,呈现出一派波光荡漾、水鸟翔集的景象。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民族团结,共进的旋律越来越响了。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我们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集中力量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迈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像全国第一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青山绿水彩云间,诗和远方在天祝”,近三年经济增速均在8.6%以上,稳居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这些年,我们致力于社会和谐,幸福的成色越来越足了。全省80%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每年办成了一批教育、就业、养老、健康等方面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20XX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速居全国第2位。

省市县乡四级干部与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结对认亲,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关爱行动。针对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对受灾害威胁较重6类区域内的群众,实施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已有7.86万户、28万名群众远离了危险、搬出了安全、搬进了幸福。(第四段至第七段,通过清晰的结构、合理的层次、恰当的句式和生动的语言,全面展示了甘肃在经济、生态、民族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情感投入,专业与通俗兼顾,文采和案例齐飞。主要特点有:一是层次分明。每段文字都以一个主题为引领,然后逐步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体。二是逻辑清晰。每段内部的叙述逻辑清晰,先提出总体成就,再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提升,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三是语言生动。文似看山喜不平,文中如“一河清水送下游”“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语句,运用比喻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四是情感色彩浓郁,围绕民族团结内容,使用“新时代愚公精神”“共进的旋律”“幸福的成色”等词汇,赋予了文章以情感色彩,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主席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章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结尾段突出政治性、方向性,以重点突出、抢抓机遇、实干担当、愿景描绘等元素组合,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号召,旨在激发积极性和行动力,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元素组合法是很好的文章收尾法,各种大报告的结尾大都以此法收尾,但要注意有的放矢,适可而止,否则容易给人华而不实、歇斯底里,为了号召而号召的生硬感。)

相约亲情沂蒙共享好客山东

在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山东省省长周乃翔

(2024年4月25日)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山东省省长周乃翔2024年4月25日发表在中国旅游报的文章,是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撰写。文章不仅概述了山东省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叙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省在文旅发展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文布局考究、语言精炼、用词典雅,对我们平时撰写此类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结构工整。一篇文章谋篇布局很重要。就如同盖房子,只有设计得合理,房子质量才有根本性的保证。本文以欢迎各界人士到山东做客为开头,以“总—分”的结构高度概括山东的历史厚重与地方特色,以“品文化之盛、览景观之奇、观生态之美、享节会之丰、感待客之诚”为架构,给读者呈现出一幅集文化、景观、生态、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生动画卷。

  二是主题鲜明。主题是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衡量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关键看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强不强,指导意义大不大。本文的主题是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文章中展现厚重文化、景观丰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孔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或诞生于此,或在这里著书立说”,再比如“汤头、夏津、商河等上百处温泉让人涤荡身心、轻松愉悦。齐鲁大地,山海之间,满目皆胜景,处处是丹青。”

  三是感情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许多成功的讲话稿,都是把真挚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文章中也有许多表现“真情”的部分,比如“走在山东,最常听到的是“把最好的留给客人”,不论您来自哪里,山东人都会用最真诚的微笑、最实在的服务欢迎您。齐鲁大地,城乡之间,人间烟火气,最是暖人心”。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山东人民用他们最真诚的话语,最实际的行动,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不仅齐鲁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齐鲁的人民更是热情淳朴、自信大方。

二、正文评析

  在这惠风和畅、繁花似锦的美好时节,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好客山东、亲情沂蒙,共同出席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此,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文化和旅游部、世界旅游联盟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山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第一段开门见山,直中主题,对共同出席2024年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以及衷心的感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本次大会在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临沂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必将为推动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第二段文章结构为“是什么”“怎么办”的形式,表明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离不开山东开展的具体行动。)

山东齐风鲁韵、岱青海蓝,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和旅游不断融

合。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主席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践行“两个结合”,深入推进文化“两创”,持续做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扎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全省接待游客8.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0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68%,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长11.9%,文化遗产旅游、乡

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海洋旅游等蓬勃发展,全省上下发展文旅产业思路更清晰、举措更扎实、热情更饱满。(山东持续加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在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上持续发力,以更实举措、更大步伐、更强信心推动山东文旅长足发展。)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出游好时节。诚邀您畅游齐鲁,乐享春和景明,

体验好客热情。

  畅游齐鲁,品文化之盛。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如一部百读不厌的书,令人常读常新。这里有考古之盛。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都能在山东得到实证。沂源猿人遗址距今60余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填补我国古人类地理分布空白;跋山遗址旧石器时代的象牙铲,成为东亚人本土起源的重要佐证;

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地、命名地,被誉为“考古圣地”。这里有思想之盛。孔子、孟子、墨子、孙子、荀子、庄子、管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或诞生于此,或曾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孔子设教“杏坛”,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私学,被尊为“万世师表”;百家争鸣的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闪耀着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智慧光芒。这里有宝藏之盛。812家博物馆遍布全省,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山东博物馆可以赏“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齐鲁瑰宝”亚钺,在孔子博物馆可以看“商周十供”精美礼器,在青州博物馆可以观北朝佛教造像的“最美东方微笑”、“明代唯一存世状元卷”。齐鲁大地,古今之间,文脉绵而盛,回味更悠长。(第五段撮要句为畅游齐鲁,品文化之盛。以考古之盛、思想之盛、宝藏之盛串联起山东的厚重历史,与本段第一句形成呼应。)

  畅游齐鲁,览景观之奇。齐鲁大地拥山揽海、山水奇胜,如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令人陶醉其中。“山之魂”在这里泼墨。不论是“五岳之首”泰山的日出奇观,“海上名山第一”崂山的山海奇峰,还是“天然氧吧”蒙山的林海奇瀑,“仙山之祖”昆嵛山的云海奇景,“中国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的幽谷奇境,都让人流连称奇。“海之韵”在这里写意。3500公里的蓝色海岸线,流传着徐福东渡、八仙过海等种种传说,既可到蓬莱阁、崆峒岛游人间仙境、探“海市蜃楼”,与长岛憨态可掬的斑海豹奇妙邂逅;也可到“东隅屏藩”刘公岛、“鸥鹭王国”海驴岛,自驾“千里山海”,赏翩翩起舞的大天鹅;还可到青岛奥帆中心,观碧海蓝天、白帆点点,到青岛邮轮母港,开启深蓝旅程;到日照阳光海岸,漫步金色沙滩。“泉之脉”在这里律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一声清啸月无光”的黑虎泉等上千眼清泉“甲天下”,汤头、夏津、商河等上百处温泉让人涤荡身心、轻松愉悦。齐鲁大地,山海之间,满目皆胜景,处处是丹青。(第六段撮要句为畅游齐鲁,览景观之奇。本段结构清晰,主题鲜明,深入这片大地,可感受山的雄奇壮丽。海的奔腾不息,泉的涤荡心灵,这些景色汇聚成山东的奇景、美景。)

  畅游齐鲁,观生态之美。齐鲁大地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如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令人心驰神往。这份生态之美,美在大河之洲、群鸟翔集。“黄河落天走东海”,黄蓝交汇处,烟波浩渺,蔚为壮观。黄河三角洲鸟类达到373种,是“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600多万只飞鸟啼鸣,汇成天

地间的灵动音符。美在广袤湿地、绿意盎然。白鹭湾、汶河、齐河等200处、369万亩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沂山、原山、孟良崮等115处、440多万亩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让人回归自然、心灵栖息。美在湖光潋滟、碧波万顷。“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八百里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水城明珠”东昌湖、万顷水云的马踏湖、山水相映的云蒙湖等上千座湖泊璀璨夺目、美不胜收。美在乡村野趣、诗意田园。徜徉于“2000余年枣乡村”聊城许庄、“500余年石头寨”菏泽前王庄、“山泉环抱”的济南灵岩村、“绿茶围庄”的日照后山旺、“全国最美乡村”临沂朱家林等乡村郊野,入住九女峰、回崮、潭溪山等乡间民宿,享静谧时光,寻浓郁乡愁。齐鲁大地,阡陌之间,风物皆可观,生态更宜人。(第七段撮要句为常有齐鲁,观生态之美。山东生态悠然,风景宜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也有静谧的山村景色,品景色的同时,也可感受人文魅力,真乃人间幸事!此段重点介绍齐鲁大地的自然景色和瑰丽风光,语言优美,令人神往,与本段第一句相照应。)

  畅游齐鲁,享节会之丰。齐鲁大地千种民俗、万种风情,如一曲欢快优雅的歌,令人魂牵梦萦。春天,是花朵的圆舞曲。“春至花如锦”,菏泽牡丹节、蒙阴桃花节、阳信梨花节、长清杏花节、日照杜鹃花节、莱州月季花

节……皆是“百花芳草佳节”。还有潍坊风筝嘉年华,“筝”奇斗艳,让梦想在天空飞扬。夏天,是海风的奏鸣曲。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节、日照海洋节、荣成渔民节等节会精彩纷呈,让人尽享清爽与惬意。秋天,是非遗的交响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孔子文化节、孙子文化节、齐文化节、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竞相呈现。冬天,是灯会的幻想曲。“东风夜放花千树”,演绎泱泱齐风的淄博花灯会、“梦回千年”的大宋不夜城灯会等各具风采;还有烟台冰雪运动季、威海冰雪嘉年

华,“冰雪天地”尽显时尚活力;还可到全国首个海上卫星发射基地东方航

天港,沉浸式体验发射观礼,拥抱星辰大海。齐鲁大地,四时之间,月月有

节会,季季皆精彩。(第八段撮要句为畅游齐鲁,享节会之丰,山东节会之多,举世无双,来这里,体会的是节日的丰富和文化的绵长,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让齐鲁大地平添一抹现代的色彩。)

  畅游齐鲁,感待客之诚。齐鲁大地民风淳厚、热情好客,如一个温馨和睦的家,让人宾至如归。这份“诚”,源于真诚朴实的秉性品格。山东人自古崇仁尚义、诚实守信,“管鲍之交”“鸡黍之约”至今传为佳话,淳朴厚

道、热情豪爽的性格有口皆碑。这份“诚”,源于地道纯正的物产品类。峄城石榴、蒙阴蜜桃、日照蓝莓、济阳西瓜、烟台大樱桃等鲜美水果,都是待客上品;淄博陶琉、枣庄鲁班锁、沂蒙煎饼花、曹县马面裙等“国潮”新品,引领时代风尚。这份“诚”,源于食不厌精的饮食品味。三餐烟火、四季安暖,不论是孔府菜的“孔府家宴”、博山菜的“四四席”、胶东菜的“八仙宴”、运河菜的“全鱼宴”,还是活色生香的各地特色小吃,“舌尖上的山东”都会让人回味无穷。这份“诚”,源于诚心实意的服务品质。走在山东,最常听到的是“把最好的留给客人”,不论您来自哪里,山东人都会用最真诚的微笑、最实在的服务欢迎您。齐鲁大地,城乡之间,人间烟火气,最是暖人心。(第九段撮要句为畅游齐鲁,感待客之诚,山东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待客真诚,这里有鲜美的水果,有国潮的新品,还有各种特色小吃。这里的“烟火气”让你动容,这里的人民让人感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欢迎海内外朋友,相约亲情沂

蒙,共享好客山东;欢迎广大企业,同话文旅发展,共创美好未来。(本段总结全文,突出主题。山东省诚邀海内外朋友一道,共同奔赴山东,邂逅更美山东。)

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身心愉悦、万事胜意!

目录

(39篇)2024年6月好文”品鉴官”推荐文章及赏析文字汇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