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4年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4年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根据xx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印发的《xx省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决定组织实施xx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问题为导向,实施“xx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十大行动”,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显着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打造“xx好教育”品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7年,xx%以上的县(区)达到国家学前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标准,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持续巩固在xx%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xx%以上,优质资源覆盖率达xx%以上。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到2027年,xx%的县(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建设一批“xx好学校”。

  3.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扎实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到2027年,建设x所高品质特色普通高中,新增x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重点培育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x个、示范校x所。

  4.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完善学段贯通、适宜融合、优质普惠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到2027年,特殊教育学校在xx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融合教育水平显着提升,符合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在xx%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城乡资源优化行动

  1.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规划保障,编制《xx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加大中心城区学位供给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动乡镇学校合理布点。

  2.扩增城区教育学位。严格落实《xx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在开发区、新增人口集中区、符合条件的城镇小区等加大学校新建力度。在老城区多渠道挖潜扩容,进一步扩大城区学位总量,加快消除“大班额”,确保到2027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xx%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基本实现标准班额办学。

  3.全面提升学校标准化水平。对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标准,“一校一策”推进学校标准化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改造热点学校地上、地下空间,开辟学生活动场地,改善园舍设施设备、义务教育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等,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做好普通高中学位预测,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二)实施薄弱学校提升行动

  4.完善薄弱校帮扶机制。深化城乡教育联盟,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城乡、公民办幼儿园共同体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公民办学校差距。采取部属高校托管帮扶县城高中、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省级示范高中结对帮扶等方式,推进县域高中帮扶全覆盖。深化“xx教育扶智平台”应用,持续做好对国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以及革命老区的帮扶工作。

  5.加快建设“xx好学校”。根据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按照3至5年一周期制定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通过高起点举办新建学校、改造帮扶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等方式,建设一批办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口碑良好的“xx好学校”。

  (三)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6.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xx市与xx文理学院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定向就业公费师范生,每年向县区定向培养师范生xx名,为县域学校补充优质、稳定教育人才。强化教师编制保障,严禁“有编不补”和长期聘用代课人员。加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体音美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师资补充,推进科学教师专业化建设,重点补齐学前教师教职工、县城以上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中紧缺学科教师。

  7.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采取“菜单式”“特色化”等培训方式,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名师名家培育行动计划”,建立“名校+”“名师+”“名教研员+”的网络帮扶体系,实现优秀师资共建共享。主城区不得挖抢其他县区优秀校长和教师。

  8.推动教师有序交流轮岗。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探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落实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归口管理,促进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

  (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9.统筹课程建设。推进“新时代·新德育”铸魂行动,深化“新德育+大思政”育人品牌。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落实xx%跨学科课时要求。积极开展课程选修、“走班教学”、跨学科教学、长短课时等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点培育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x个、示范校x所。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科学教师综合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科学教师熟练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实验设备、自制玩教具和理科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科学与文化素质。

  10.建设“xx好课堂”。坚持以学定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推广应用思维导学、情景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模式,每年举办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思政课大练兵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学段特点,遴选一批思政“精品课”。建设xx个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人工智能、科学教育实验校。

  11.提升各类教育质量。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展幼儿园自主游戏,严禁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到2027年,培育xx个省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保障机制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xx个实验园。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占比达到30%。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建设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

  12.提升全面育人成效。深化“新时代·新体育”立人行动,深化“新时代·新美育”浸润行动,统筹社会资源推进教体融合,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程,鼓励学校每班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落实学生每日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要求,常态化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质测评。深化“新时代·新劳育”融通行动,建立“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常态化开展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定期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基地。推进“xx好研学”,全面落实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课时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x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力争年市级研学基地达到xx个、省级研学基地达到xx个,打造研学精品路线xx条。

  (五)实施教研能力提升行动

  13.构建全覆盖教研网络。建立市县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以行政推动、教研引领、实验(基地)校为平台、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高校和各类教育研究学术团体共同参与的教科研协同机制。加强市级对县级的方法指导、县级对学校的定点帮扶,组织开展市县级教研人员业务培训,整体提升教研人员业务水平。

  14.建立全领域教研责任区。建立由市级教研员牵头、县级教研员落实的学校教研责任区,构建两级教研部门协同推进学校教研发展的共促机制。组织市县教研机构定点帮扶、对口指导薄弱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带领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示范课、研讨课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负责策划组织和实施责任区内的教研活动。

  15.实施体系化教研项目群。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化设计教研项目群,聚焦落实立德树人、转变教育理念、推进“xx好课堂”、落实新课程新课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研究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与评估,及时跟进项目实施情况。

  (六)实施少年儿童关爱行动

  16.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xx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加快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市、县、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确保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xx%以上。

  1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新时代·新心育”,推进中小学普遍设立心理服务平台,配置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重点关注困境儿童等开展精准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依托xx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家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18.推进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春雨计划”。全面加强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推动学生资助政策、心理辅导服务、教师结对帮扶、社会关爱保护全覆盖,开展大家访、双谈心活动,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七)实施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行动

  19.规范办学行为。落实《xx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二十条(试行)》,强化规范管理。对幼儿园名称不规范、使用名称与审批名称不符、虚假宣传、违规使用教材或境外课程、无证园等问题,部署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全面规范义务教育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招生考试、评审评比、“五项管理”和收费等办学行为。规范教师从教、教辅选用等行为,严格控制“进校园”活动。

  20.提高管理效能。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公办园收费标准。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工作,推动学籍管理、课后服务、控辍保学、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培训等子系统全面应用,提升xx教育云平台应用实效,以教育数据支持科学决策。

  (八)实施综合改革攻坚行动

  21.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探索建立幼儿园招生服务区制度,努力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就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取消跨区域招生等政策,完善“一依据、一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使用。

  22.深化质量评价改革。实施xx省第四轮****工程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价,建设学校质量自评和督导评价系统,推动学校和幼儿园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到2027年培育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提升学校(幼儿园)。强化评价牵引作用,科学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指导,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

  23.实施教育新基建。开展智慧校园示范创建和数字校园普及行动工作,优化学校网络环境,提升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发挥各类信息化平台作用,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新模式,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组织开展教育数字化相关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到2027年,遴选x个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xx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数字校园达标率不低于xx%。

  24.建设教育大数据。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xx教育扶智平台等,促进平台资源在智慧课堂、双师课堂、网络教研、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融合应用。推进国家、省级和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对接,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优势互补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5.推进数据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项目,全面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支持中小学构建智能教育教学环境,利用智能化学习工具支持教师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开展幼儿园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专项培训,办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各类信息化应用交流活动,宣传推广数字化教育教学应用优秀成果,提升数字化管理效能、融合应用能力。

  (十)实施教育品牌建设行动

  26.建设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推进基础教育“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等x项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在我市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建立市、县(区)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研究基地,培养建设示范县(区)、示范校、示范学科,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27.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实施政府领航、阳光体育、环境优化等八大工程,推进学校照明器具、绿色作业本等全面普及,建立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把视力检测纳入学生年度体检必选项目,每学年监测视力不少于2次,促进学生近视率逐年下降。

  28.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持续深化“好家风·好家长”家庭教育绿荫计划,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将家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升育人水平。推进家长学校全覆盖。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积极探索数字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29.全面打造“xx好教育”。推进xx好学校、xx好课堂、xx好教研、xx好招考、xx好研学、xx好校长、xx好教师、xx好家教等八大支柱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学好上”“上好学”“学得好”的xx好教育品牌,积极构建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组织实施

  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对县区工作的考核范畴,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检查指导。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营造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基础教育政策法规和扩优提质的成效经验。各县区工作方案请于2024年7月底前报市教育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