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目录

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目录

1.关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的建议2

2.关于推动“美丽乡村”蝶变“和美乡村”的建议8

3.关于推进“5+N”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2

4.关于推进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8

5.关于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的建议21

6.关于大力发展全县草花产业的建议25

7.关于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30

8.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建议35

9.关于优化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建议40

10.关于推进X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建议46

11.关于在党性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建议52

12.关于加强全县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56

13.关于净化网络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建议60

关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的建议

X县政协委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

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更是标准、质量、品牌、信誉的集中反映,折射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们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20XX年圆满完成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如今的X,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环境显著改观、公共秩序明显好转、城市管理更加规范、社会认可度和群众认同感有了较大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任务依然艰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标其他先进地区文明创建经验,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我县文明创建短板弱项依然很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工作甚至出现了反弹。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人行道破损修复不及时不到位经常发生,尤其是商场和小区周边(龙星御东府北侧更为突出);老旧小区改造数量少,进度慢,20XX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我县只有4个(明光48个,来安46个、天长17个、全椒8个,凤阳6个);背街小巷水不通、路不平、灯不亮等现象依然存在;城区公厕存在着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少数公厕存在着不达标(如:老汽车站内公厕、黎明湖内公厕等);健身体育设施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数量少,标准低(除县教体局采购外,基本上都达不到国家标准);老城区停车场数量依旧较少,南门和东门缺大型停车场;无障碍设施不规范、存在坡度过大,或没有坡度,开发商代建的小区周边尤为突出;部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少,功能缺(如:城北社区、双塘社区等)。

(二)城市管理“顽疾”治理方面。经过去年的艰苦攻坚,城市管理治理难题已经解决很多,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突出。市民素质方面。车窗抛物、随地吐痰、喷嚏咳嗽不掩口鼻、乱丢烟头垃圾、戴头盔不系带、不文明养犬、出店占道经营、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屡禁不止。小区管理方面。道路破损、车辆乱停、垃圾暴露、杂物乱堆、乱拉乱挂、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小广告乱贴等现象抬头,物业小区违法搭建、毁绿硬化等投诉不断。绿化管护方面。由开发商和其它部门代建的绿化因管护不到位,移交不及时,造成杂草无人清,毁坏无人问(如:黎明湖公园二期、玖玖广场北侧绿化、碧桂园小区南侧绿化,明发小区南侧绿地等)。因园林管护公司巡查不力,城区范围沿街树木被商户违规砍伐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秩序方面。老旧小区、部分物业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存在垃圾无人清。四门入口两侧大货车沿路乱停,城区沿路两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放现象反弹较大,居民小区内乱停放现象较为普遍。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三小车非法上路、电动自行车和行人逆行、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文明创建氛围营造方面。重视程度有所减弱。迎检前的那种奋发热情、高昂干劲和进取态势有所降低,有的同志认为创城已经告一段落,存在着工作慢慢来,不推就不动的思想。创建强度有所减弱。部分职能部门在工作交叉时存在着推诿扯皮,事情还没干,理由一大堆,该牵头的不想牵,该参与的不想去。共建力度有所减弱。共建单位以本部门人少事多为由,深入社区次数越来越少,参与共建的热情越来越低。

二、工作建议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长期积累、久久为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才能确保常态长效,特建议如下。

(一)要在创建氛围营造上实现新突破

创建工作一定要围绕人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让不文明向文明转变,让少数文明向多数文明转变,让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一要持续深化文明养成。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广泛推荐命名一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身边好人等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通过基层宣讲、事迹巡演、公益广告、专题展览等文明传播活动,以身边事激励教育身边人,让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充盈X大街小巷。二要创新推动文明实践。依托居民小区与单位文体活动阵地、 阵地,科学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积极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对向对路的志愿服务项目,春风化雨般地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三要大力营造文明氛围。要依托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通过文明X公众号、三色X公众号、聚焦X抖音号等设置专栏,广泛开展正面宣传和不文明行为曝光。

(二)要在城市更新速度上实现新突破

根据文明创建的要求,聚焦广大群众的需求,合理利用城市更新等项目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一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如人行道修复建议由重点处牵头,老旧小区改造建议由住建局牵头,健身器材建设和管护建议由教体局负责,三小车整治建议由公安局负责,绿化管护建议由林业发展中心负责等。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停车场、便民市场、城市公厕、地下管网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扎实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巡查维护,持续开展道路路面、井盖、人行道、路灯等巡查、维修、养护工作,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解决方案和时限,及时处理。三是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实施前多与群众座谈交流,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招标关,材料采购关、工艺流程关、项目验收关,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让民生项目为民认可。

(三)要在城市精细管护上实现新突破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文明城市创建,既要在“建”上绵绵用力,更要在“治”上久久为功。一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行动,要紧盯早夜市、农贸(集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四门入口、校园、医院、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各界共管共治共享;要加强保洁公司的监管,提升主次干道深度保洁作业标准,加大垃圾清扫和清运频次,确保路面整洁、绿化带干净。二是加强居民小区治理。定城镇要穷尽措施,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加大对无物业小区管理,确保小区环境卫生好,群众参与度高。县住建局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以“六整治、六提升”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物业公司监管,确保其履约尽责。与其同时对物业小区内毁绿种菜硬化、乱堆乱放乱拉、乱搭乱建乱占等现象,联合开展集中整治,确保短期见成效,长期得巩固。三是加强园林绿化管护。对于开发商和其它部门代建的绿化,只要后期移交给林业发展中心的,建议县林业发展中心要提前介入,加强过程监管,确保苗木达标,栽植工艺规范、移交及时顺利。对于居民小区内的新建绿化,县住建局和定城镇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过程监管,确保苗木质量。县林业发展中心要加大对园林管护公司监管力度,确保绿化管养到位,合同履约到位,对管护范围苗木人为损坏的,要及时上报县城管局,并主动配合城管局进行查处。四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县公安局、县城管局、县交通局要加大巡查执法频次,突出整治县城区大货车乱停(尤其县经开区、南门、西门和北门入口),沿路两侧车辆乱停,行人闯红灯、三小车非法上路等突出问题,加快解决交通路口电子监控设备缺失、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交通信号损坏等问题,综合运用宣传、劝诫、处罚等多种手段,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文明交通的良好形象。

(四)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覆盖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只有大家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要压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分内工作来抓;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抓日常、抓平常、抓经常的创建常态,不搞突击式、运动式创建。二要健全社会监督。智慧城管要加大普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交办,县融媒体中心要继续用好“创城进行时”等栏目,发动群众曝光交通、市容市貌等不文明行为,要建立不文明行为曝光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加大联合曝光处罚力度,让不文明行为无处遁形。三要加强督查考评。要坚持落实已探索建立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继续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县创城办将按照时间节点认真做好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县委督查考核办围绕重点事项开展督查暗访,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类问题都能快速有效解决。

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常态长效,才能更好地惠及百姓,深入人心。

关于推动“美丽乡村”蝶变“和美乡村”的建议

X县政协常委、县住建局副局长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历经十年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县已完成109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X店金山新村、连江镇路陈中心村、大桥镇安子中心村等一大批省级中心村的建成,使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美丽的生活环境。20XX年9月,《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文件出台,提出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看似仅仅一字之变,实则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是从“静态美”向“动态美”的升华。

对标此蝶变目标,我认为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尚存在以下差距:

一是规划方面,“一村一品”挖掘不够,规划方案同质化严重。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创建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比重,看似是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则是乡村产业比拼。从“生产”到“产业”,一字之变体现了和美乡村对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作用的肯定,是从小农、小作坊生产到工厂、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华丽蜕变,是盘活中心村资源、保持中心村人口、维持中心村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县各乡镇仍停留在“省级中心村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未能将产业发展需求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片面追求新建“美好大队部”和城市化的大广场、大游园,导致建设规划方案同质化严重,不仅未能挖掘出中心村的特色风貌、人文情怀等差异化表现元素,更未能凝炼出中心村赖以生存的特色产业。

二是管护方面,“以人为本”渗透不深,规划建设两张皮凸显。我县和美乡村建设始于2006年,历经“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阶段,十多年间虽有一批中心村被大家津津乐道,但大多数都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归其原因固然有当时规划建设不符合村庄面貌、村庄人口等客观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规划与建设“两张皮”,规划时未能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群众房前屋后种菜、种果树的实际需求,盲目规划大面积绿地、草坪,栽植大量矮灌木和小乔木,加之建成后无人管养,久而久之不是被群众毁坏种菜,就是荒草丛生一片狼藉。

三是干部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村庄经营主动性欠缺。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的核心就在于当地镇村干部在创建工作中的用心与用情,鼓励村干部带头致富,为村干部先试先行提供容错纠错组织保障。不同于浙江,我县镇村干部的政治敏感度远高于经济敏感度,善于守阵地而非打阵地,村庄建设与管理仍过分依赖于外部工程措施,一味强调外部资金投入,未能发挥其主动参与村庄经营、发掘村庄自生动力的主观能动性。

20XX年是和美乡村建设第一年,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突出强调了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输血撬动更要源源不断造血补充,要实现由表及里的蝶变目标,我建议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特色产业振产业和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文则文、宜旅则旅挖掘村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哺育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我县张桥轻纺产业园、藕塘花生产业园、三和豆制品产业园、仓镇塑料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乡镇产业园初露锋芒,辐射区内村庄的主导产业应在产业链上做文章,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链向村覆盖,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劳务协作、创业带动等方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拂晓、藕塘、大桥、蒋集等乡镇,更应在农文旅、红文旅等方向上谋定而快动,村集体以游客中心、停车场等使用权入股,招募“村庄运营商”签约成立运营公司,盘活乡村沉睡资源。

二是干部下乡促人才和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除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外,更应多多鼓励县直单位的专业干部进村创业,设工作室、建创客空间,赋予专业干部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粮蔬专家、畜禽专家、机械专家、文化专家等本土专家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深度参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真正让干部因主动谋思路谋发展聚到一块,从而避免专业干部走马观花式调研和应付任务式指导。

三是因地制宜助生态和居。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仅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建什么,而不是我们建什么让群众接受什么,鼓励将和美乡村工程中的部分绿化资金用于购买经济果树,如本地柿树、梨树、桃树和江浙改良橘树、柚树等,一部分用于行道树美化,一部分发给农户栽种在房前屋后,产权归政府,收益归村民,引导村民自发认领和管养,同时,可选择性地打造出“一村一果”特色风貌,探索“经营”村庄,打造网红打卡村庄。

四是 引领树治理和谐。村和万事兴,要发挥村干部主动服务意识,通过村干部带头示范方式,主动引导村民服从村规民约、建立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更要突出“主人翁”自治,探索将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购买服务,建立由村民管理、考核的日常管护机制,提升村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重塑新时代乡村精神。

从美丽乡村的粗放建设到和美乡村的精细打造,我们要始终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把“和”的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和美乡村人心向善,确保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关于推进“5+N”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X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X镇X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主席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基本现状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在县委重点推进的“5+N”特色产业中,生猪规模养猪场已发展至340余家,年出栏量可达130万头;“稻虾共作”已推广至6000余户,年综合效益突破20亿元;品享牧业鹅加工项目建成投产,15个标准化扶贫养鹅项目绩效显著。众兴菌业产销两旺,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建成投产,大蒋牧场即将开工建设。全县年产业化利用农作物秸秆500吨以上企业33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截至20XX年9月底,全县生猪累计出栏99.53万头,同比增长7.5%;肉牛出栏0.72万头,同比增长0.61%;家禽出栏836.68万羽,同比增长3.2%;水产品产量3.33万吨,同比增长4.49%;畜产品产量12.31万吨,同比增长6.7%。

(二)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金山滴水、藕塘花生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吴圩九梓、连江西湖、池河永存、定城解放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乡镇已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13个。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按时竣工,仓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张桥镇轻纺产业园、藕塘镇花生产业园、桑涧镇禽类蛋白一体化产业园、三和集镇蔬菜加工产业园、二龙乡豆制品加工产业园、池河镇大米深加工产业园、七里塘乡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陆续投产。全县已有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电子原件配套等6大产业领域的40余家企业入驻乡镇产业园区。

(三)农旅融合深入推进。瓜蒌部落、花花市街、金山溪谷、兴永农业、山清水秀研学基地、令狐山风景旅游区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上半年,全县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数11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近3亿元。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3112万元,平均每村超过6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偏小。我县乡村特色产业较多,但规模相对偏小,在重点推广的猪、虾、鹅、菌、草、牛等特色产业中,“猪”产业虽养殖规模较大,但“X黑猪”少,仅停留在保种育种阶段。“虾”产业因冷藏加工项目未投产,加之受水利、市场行情等条件限制,实际养殖规模不增反减。“菌”产业因众兴菌业二期项目未开工建设,投产以来虽产销稳定,但规模未能扩大。“鹅”产业虽制定了“1158”发展规划、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但产业规划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精深加工也远没有达到一期项目设计的年屠宰白鹅2000万羽、总产值25亿元的目标。“草”产业因收购价格过低,镇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不高,不少乡镇建设的秸秆收储站未能发挥作用。“牛”产业光明乳业项目仅建成徐小一个牧场,养牛1000余头,其余3个牧场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均未开工建设。

(二)产业链条较短。我县虽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但大多是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5+N”特色产业中,猪、虾、牛产业均以养殖为主,加工较少;菌产业只有种植没有加工;鹅产业虽引入品享牧业加工项目,但目前仅停留在屠宰环节,禽肉、羽绒深加工均未启动;草产业大多用于焚烧发电或饲料、肥料、基料,未进入加工环节。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1.09:1,低于全省2.5:1、全市2.0:1的水平。

(三)“土特产”未能做大。我县X卤鹅、炉桥大救驾、能仁粉丝、池河糕、三和千张、天河腐乳、藕塘花生、蒋集饼折等老牌土特产品质优价廉,深受县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但因生产规模小,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滞后,不仅县外大小商场、超市难以买到,县内不少商店也很少看到。

(四)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我县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农产品精深加工较少,科技含量低,虽注册培育了“三品一标”农产品90余个,又与浙江大学智库团队合作,创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定有良材”,但因品牌知名度不高,缺少国家级、省级驰名品牌,产品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三、工作建议

(一)做大产业规模。聚焦5+N特色产业,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徐小牧场满负荷养殖,大蒋、卜店、韩圩三个牧场尽快开工建设,做大“牛”产业;以落实“1158”规划为抓手,加快5个种鹅基地和8个商品鹅养殖基地建设,壮大“鹅”产业;以“稻虾共作”为模式,在水利条件好的区域扩大推广面积,做大“虾”产业。推进众兴菌业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做强“菌”产业;深化与天邦、温氏等龙头企业合作,扩大X黑猪养殖规模,做强“猪”产业。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细则和奖补政策引导,做实“草”产业。依托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推广适合我县繁育的优良品种,扩大“羊”产业。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藕塘花生产业园承载功能,壮大花生产业;完善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扶持政策,持续推进与合肥共建蔬菜基地工程建设,扩大蔬菜产业。对接永辉企业购、网萌等电商平台,全力做好农村电商培育和农产品上行工作,拓展电商产业。

(二)建强产业链条。督促光明乳业集团尽快启动乳制品加工项目建设,建成全链条“牛”产业;拓展禽肉市场,督促品享牧业一期满负荷生产,启动禽肉制品和羽绒深加工,延伸“鹅”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桑涧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招引有实力、有经验的第三方参与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经营,补齐“猪”产业链条。依托X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冷链物流区项目功能,健全“虾”产业链条;督促味全达食品有限公司米制品加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推进稻米加工向精深细迈进。加大绿色高端食品、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双招双引”力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统筹土地等要素支持,扶持更多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参照藕塘花生产业园发展模式,将更多的X“土特产”引入产业园加工生产,培优壮大产业规模。加大“土特产”进食堂、进商场、进超市等推进力度,鼓励各地X商会在县外、省外开设X“土特产”专营店,促进我县“土特产”销售。

(四)做响产品品牌。充分发挥“X猪”“梅白鱼”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影响力,着力培养“袁定大米”“X黑猪”等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加大X卤鹅、藕塘花生、三和千张、能仁粉丝、池河糕、蒋集饼折、炉桥大救驾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加快完善“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体系,打造一批驰名“定有良材”典型农产品。对接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定有良材”品牌官方旗舰店,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

(五)推深农旅融合。提升充实瓜蒌部落、金山溪谷、石门槛、山清水秀研学基地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轴线,选择在山场、林地栽种各种果树和景观花卉,建设不同季节的鲜果采摘和花卉观赏基地;在一般农田建设果蔬大棚,种植葡萄、草莓、西瓜、番茄等不同季节成熟的果蔬采摘基地;在山脚、沿线高旁田块种植花生、山芋、玉米等农事体验园。既供游客体验农事,也可展示销售新鲜农产品。将风景道两侧打造成四季有鲜果(花)、天天可采摘,集观光旅游、果蔬采摘、农产品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民宿康养、农耕体验、乡村美食等产业发展。为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关于推进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管委会工作人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

一、基本现状

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滁州市X县X店镇,2015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0年以同批次第一通过科技部验收,同年四月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

园区规划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6万亩,形成“一轴一廊四区”(G328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轴,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廊道,菌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绿色原粮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互动区)的空间格局。

园区核心区现有企业36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涉及设施农业、加工业、电商产业及农文旅业等多个领域,年总产值1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要素紧缺。示范园核心区总面积3.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1万亩,占总面积80%,加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园区林地面积增加较多,导致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存量不足。

(二)科技含量不高。园区一产占比较大,且科技水平较低,以单纯的种植业居多,研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据统计20XX年返园创业的大学生仅有3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三)产业链条窄短。园区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以文旅业为主,缺乏统筹规划,景点规模小且相对分散,不能形成集群效应。

(四)“造血”功能不足。园区管委会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有经费皆来自财政拨款。园区建设资金不足且没有有效的融资渠道,导致园区的总体开发、配套建设速度缓慢。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一是积极向上申请用地指标。二是摸清家底,将闲置地块信息完善,用于腾笼换鸟。三是严格项目入园审批把关,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四是对违法占地、圈多建少、圈而不建的企业进行清理、调整,提高园区土地资源利用率。

(二)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大院大所,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和“高精尖”人才,大踏步推进园区动能转换。

(三)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一批上下游缺口产业,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聚焦园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统筹规划项目布局,打造文旅产业集群,将园区文旅项目串联成片,真正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学习借鉴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探索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成立下属公司,参与市场化运作园区开发过程,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加园区自身“造血”功能。

关于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企业服务中心项目推进股股长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形成合力,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光明牧业、国科能源、金轩二期、华塑PBAT等4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安徽彩建、远景智慧储能、融宏新材料等3个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佳诺威板材、超邦新材料、东涂化学等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0XX年开工建设,其中光明牧业第一批奶牛已进场,远景智慧储能、科弘新材料、恒彩新材料已开始试生产,国科能源、佳诺威板材正在调试设备,即将投产,招商引资工作总体向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3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率及转化率:

2021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协议总投资437亿元。新开工项目28个,位列全市第9位,项目转化率41.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5%,处于全市末位。20XX年我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总投资517.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3个,居全市第六,项目转化率58.5%,位列全市第9位。20XX年1-11月份,我县新签约项目48个,位列全市第5位,同兄弟县市区相比,天长签约了62个,全椒签约57个,来安签约55个,凤阳签约50个。新开工项目47个,位列全市第4位,项目转化率54.2%,位列全市第9位。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开工个数及转化率均不尽人意。项目开工个数不多、转化率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项目研判不精准。部分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志在招引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使项目尽快签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企业实力、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及我县实际情况等没有综合研判,造成部分项目签约后无法落地或建设中途停滞。经统计,自2021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9个,但撤资项目15个(2021年5个、20XX年6个、20XX年4个),停滞项目9个(2021年5个、20XX年3个、20XX年1个)。

二、项目衔接不畅通。有的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没有将项目信息告知企业服务中心,也没有与企业服务中心对接,共同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判,对项目在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事项没有具体规划,只是简单盲目的跟进项目进度,没有去思考如何去加快项目的推进。如20XX年新签约的骑炫电子、翌昕晟模具、盛翔电子等项目,企业服务中心了解项目信息的渠道竟然是签约未开工调度会上,项目衔接渠道的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推进的速度。

三、项目服务不到位。项目签约后,从工商注册、项目备案、规划设计、安环评审批、施工许可证办理,过程中涉及市场监管、发改、自规、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部分职能股室工作人员在具体办理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在规定期间内办完,而不是如何加速提效,缩短办理周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按法律法规能不能办理,而不是如何去破解难题。

四、项目推进不够快。项目要落地,离不开土地,办理用地手续、支付征地补偿款、地表附属物清理,缺一不可,但是有的部门在帮办服务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啃“硬骨头”精神,对项目落地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经统计,目前具备进场施工的有达威包装、力澳二期、尚唯汽车等13家企业,但因用地手续未完善、征地补偿款未发放或征地拆迁未完成等因素,至今无法开工建设。

提高项目开工个数,加快项目落地进程,提高转化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一、畅通项目衔接渠道。项目签约后,引资单位及时将项目信息提供县企业服务中心,并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根据项目类型(化工、非化工,拿地自建、租赁厂房),倒排工期,完善《项目推进线路图》,纳入全县项目库,确保项目序时推进。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一项目、一领导、一专班”工作机制,建立由县领导牵头,落地载体、引资单位、职能部门、企业服务中心“五位一体”工作专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帮办服务。实行台帐管理,确保每个项目跟进过程中可检查、可考核,能够及时、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各个项目的履约。

三、提升项目帮办效率。县发改、人社、自规、住建等部门要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对县域内各类审批事项全面摸底,确定帮办代办事项,安排专人为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通过优化审批环节、容缺受理、简化流程、减少办理时限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无偿帮办代办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难点堵点,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四、创新问题办理机制。县企业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推进主体责任单位,要在提升项目帮办效率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创新项目帮办方式,实行“企业诉求挂号制”,“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召集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诉求进行问诊研判,对症下药。同时,完善“周调度”机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或涉及多部门共同办理的疑难杂症,每周列出“问题清单”,提请分管县领导高位推进,予以解决。

五、赋能重大项目建设。要在“落得下”上下功夫,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县,尤其是X经济开发区(盐化工业园)园区内的地块提前谋划,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批尽批,提前完善土地手续,由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财政部门要对全年招商引资项目统筹谋划,拿出一定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土地摘牌时征迁资金保障到位。属地单位对地表情况提前摸排,在项目开工时间节点前完成清表。多管齐下,尽最大能力以最快的速度确保项目落户建设。

关于大力发展全县草花产业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拂晓乡党政办副主任

党的XX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多途径发展乡村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非常关键的任务。近年来,草花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正以其自身优势冲出绿色“重围”。草花按其生长发育周期等的不同,可分为一年生草花、二年生草花、多年生草花、球根花卉与宿根花卉等,适宜在乡村田间地头和院落“四旁”种植。草花株型低矮,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而且品种丰富,色彩炫丽,具有造景迅速、装饰效果突出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政策指引、技术服务、订单育苗等支持力度,引导全省苗木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形成了合肥市肥西、滁州南谯、芜湖清水和宣城市四大绿化观赏苗木生产基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省苗木花卉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了解,我县部分乡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发展了一定规模的种植。比如,吴圩镇九梓村花卉种植基地,2017年引进的“一村一品”非洲菊项目,项目区内还种植了飘雪、尤加利、勿忘我、洋桔梗等品类鲜花;拂晓乡庙孙村山清水秀研学基地,2016年种植玫瑰花产业项目,用于学生研学实习;二龙回族乡中汤村大棚花卉项目,主要从事鲜花育苗、销售等产业。这些项目,早期收益较好,但是由于缺乏大型专业化企业带动,受产业链不全、市场、经营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的不太理想,有的项目已经停产停业。

当前我县草花产业发展较好的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几家规模化企业,如X县精品花卉种植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1.09亿元,占地面积约120亩,主打凤梨、红掌、吉利红等三大系列20多个花卉品种,另外配套种植部分盆景用花木和特色花卉供应市场,促进了企业所在地花卉苗木种植,形成了规模效益,进而形成花卉苗木种植、盆景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现状看,我县草花产业还有诸多不足。

一是草花品种少、单一、品质不高。目前,我县草花种植规模小,比较分散,草花产量低,供应量少。花卉绿植生产使用的依然是传统技术,没有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高质量品种和先进的生产设施,这也是当前花卉绿植生产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二是种植生产缺乏规划。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比较盲目,存在不系统、不完善、不准时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协调机制,缺少有效的宏观调控,致使草花生产中跟风现象严重,盲目性高,少数网红“草花”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成品花上市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导致了价格下滑。为了销售价格更具竞争力,只能通过降低成本使得利润更大化,种植户们开始减少栽培基质的用量,使得草花的品质也相对下降。

三是销售模式过于传统。早先种植草花的乡村基本上都是订单式的生产与销售,根据客户需求决定种植与销售,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制约性,缺乏自主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更倾向于网络购物,但是,花卉绿植销售并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电商平台的冲击,传统销售模式的销量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草花应用范围的局限性。由于草本花卉自身的特点,应用形式可以多样化,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园林绿化的实际应用形式却是比较简单,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绿地、花坛色带等。此外,草花生产计划上主要以我国的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来安排出圃时间,大多数是供节假日时的公园、重要路段应用。全县园林界中还没有较高水平的草花景观设计人员,尤其是布景专业设计人员严重匮乏。另外由于生产设施、栽培容器相对简单,以及不同草花品种每年出圃上市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制约了草花应用的范围。

从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来看,在我县培育推广草花产业具有较大的潜力和较好的产业前景。我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我省江淮分水岭北侧,滁州市西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宜发展草花产业。我县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波状平原和平原三种,年日照时数1533小时,阳光辐射较少,较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均气温15.4℃,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036毫米,属于湿润区。全县总土地面积为448.65万亩,土壤偏酸性、疏松、透气性好、排水性强、肥沃度较高、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等特点。这些资源禀赋,为发展草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就当前看,我认为需重点做好这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制定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做好产业规划,完善行业管理体制,规范生产和经营模式。重视培育扶持地方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出台扶持奖励政策,鼓励标准化生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提高草花发展水平。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整合闲置的集体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招引花卉苗木龙头企业投资建设草花基地,带动草花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主体,通过举办展览、展销等各种方式对花卉文化进行宣传、弘扬,从而引导人们进行花卉消费,繁荣草花市场,促进草花产业长足发展。

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拓宽产业市场空间。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整合零散的种植户;搭建平台,加强交流,充分利用土地优势,进行草花的种植规模与技术的提升。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流通体系,拓宽产业的市场空间。这不仅可以让草花种植产业化,还可以对产品的展销提供更好的平台,推动多元化发展。

三是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针对草花对不同地块的要求,合理布局草花种植的位置。从土地性质、空气湿度、土壤酸碱性、山坡坡度、采光背阴等生态环境要素对草花的种植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如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上可种植油菜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草花;村庄“四旁”可种植艾草、金银花、黄花菜等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草花;在山坡、田埂处等闲散地块可种植芍药、万寿菊等既可做沿途观赏又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对于愿意发展景观园林种植的农户,可帮助申请设施农用地,搭建温室棚等。同时对群众做好引导,积极利用小块闲散地发展草花产业。

四是培养专业人才,促进草花产业长足发展。目前,草花产业在我县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草花新品种选育、应用与推广、大棚设施技术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依托现有的花卉企业,在政策、资金方面提供支持,促进企业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结合,加强与农科院所、科研高校、产业界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将观赏价值高、有市场潜力的草花品种大力推广,促进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于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委教体工委委员、县教体局副局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成绩走在了滁州市前列。但居安思危,我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家庭教育缺位严重,并已逐渐成为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障碍,为了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确保我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全力推动我县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现状

(一)形式传统

我县的家庭教育大多仍停留在传统形式上。一是束缚式教育。家长以俯视的姿态对待孩子,以自己的三观认知作为孩子的行为准则和对错标准,设置条条框框,做不做、对不对、想不想都有家长拍板定夺,无视孩子个体价值,束缚孩子个体发展。二是打击式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恨铁不成钢”等打击式教育忽视孩子的个性,抹杀孩子的优点、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三是唯一式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分数高低论智愚、定赏罚、评好坏,扼杀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缺位严重

我县的家庭教育缺位比较严重。一是有陪无教。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很多家长没有现代家庭教育意识,不能够主动关注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导致虽有家人陪却无家人教。二是无陪无教。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与孩子实际接触时间少;甚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家长常年见不到孩子——农村地区尤为突出,造成儿童留守或半留守。家长和孩子的正常亲情交流都成问题,又何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指导,家庭教育缺失也就不可避免。

(三)水平较低

我县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是随波逐流。这些家长自身缺乏教育知识,用“看别人”“据听说”当作教育真理信条,看似头头是道、言之凿凿,实则虚无缥缈、离题万里,以至于和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是随遇而安。这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只要孩子不生病,就算养育好孩子了,家长的使命也就圆满完成了。三是随心所欲。这些家长们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或以物喜或以己悲,而不能静心以待、理性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淡薄

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认识不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认为孩子一切教育在学校,与自己无关,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第一粒扣子就没有扣好。

(二)理念狭隘

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比较狭隘。“跳农门”“铁饭碗”的落后思想影响依然存在。在孩子的教育目标方面,只着眼于孩子本人前途和事业发展,不能把孩子自身的持续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在孩子的素养培育方面,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三)指导不够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开始,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的一生,特别在幼儿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更为关键。目前家庭教育缺少职能部门指导,主要靠家长的自觉行为,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一些家长甚至因为自身素质不高或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学校构建家庭教育实施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落实《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要求,系统推进我县家庭教育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指导、家庭实施、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实施体系。其中,学校是极其重要部分,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其次,学校可以组建家庭教育服务团队,指导家长针对性解决各种家庭教育问题。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或信息化交流平台,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更新教育观念、系统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工作机制

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制定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明确家庭教育推进过程中环节要求(需要做什么)、部门职能(分别由谁来做)、目标成效等(应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和指导,确保家庭教育切实推进、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事业,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三)组建专家团队持续调研和指导

不同的教育对象、同一教育对象的不同问题、不同的家庭都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和方法。另外,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教育也会出现各种新课题。所以,从政府层面需要由教育、心理、社会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对我县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持续调研和指导。从学校层面,家庭教育服务团队需要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提升针对性指导能力,保障家庭教育服务实践效果。

(四)制定以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激励制度

建立以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激励制度,对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对表彰和奖励结果予以积极应用。引导学校和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教师及相关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同时,要对家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五)加强保障全力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我县家庭教育的保障和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员配备等方面。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注重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加强督导同时,要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待遇,对不同岗位的工作量认定,作出明确要求,从政策上给予保障和支持。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对我县来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也是确保我县基础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让我们以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契机,全力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为未成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建议

县政协常委、县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我县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城市老旧小区由于建造时间长,尽管在过去历史阶段,解决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居住需求,但是,由于设计理念与建设风格陈旧,不仅无法满足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要,还对市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做好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抢抓政策机遇,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实事,以改革创新的举措、坚持不懈的韧劲,积极兑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承诺,顺民心、应民意,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造,小区设施老化、整体环境差等现象得到全面改观,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推进过程中引起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统筹协调难。老旧小区改造涉及诸多方面,涉及部门多,利益复杂,小区内的天然气、供电、供水、通信等配套项目的改造,必须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推进,改造过程也需要小区居民的积极协助。改造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高位推进,妥善安排好工程顺序、工作衔接,否则相关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项目组织施工难。老旧小区建成时间久远,许多小区前期设计图纸和建设资料缺失。同时,小区建成后,不少进行了后期改造,电力、给排水、通信、天然气等地下管线也迁移了,甚至存在违章建筑,即便拿着旧时的资料图,也需要实地核对修正,否则就可能挖破管线,发生危险,而且水、电、气等专业管线单位由于出资等原因,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对旧改设计施工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居民需求统一难。与新建工程相比,老旧小区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会受到不同业主、不同意愿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例如,一部分居民只想做基础加固,但另一部分居民却想要品质提升,低层居民不愿意加装电梯,高层居民不愿意整改管道。但凡涉及到自身利益,居民并不愿意妥协,因此,进行多方利益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协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停工或者重复改造的情况,直接影响改造工作的开展。

(四)改造资金筹措难。城镇老旧小区内建筑多数没有缴纳维修基金,而且小区住户很多为老年住户、下岗失业人员、租户等,低收入人群占比较高,开展改造工作的过程中出资意愿相对较低,甚至不愿意出资。另外,与棚改相比,老旧小区改造盈利空间较小,社会资本缺乏投资热情。因此,目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多为政府出资,由于资金共担机制尚未形成,需要改造老旧小区又多,资金缺口大,政府财政负担重,改造资金筹措困难。

(五)后期管理维护难。在现有的大部分老旧小区当中,很多没有成立业委会,或业委会形同虚设,松散管理或者无人管理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安保安防、卫生保洁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即便小区已经改造完成,依旧存在违章搭建、车辆乱停的情况,进而重回改造前的混乱局面。受以往福利住房制度的影响,老旧小区大部分居民缺乏物业管理付费意识,习惯了无偿享受服务,同时,低收入居民占比较大,支付物业费用的能力不足,物业费收取困难,导致物业企业不愿意进驻老旧小区。

二、工作建议

针对我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需求确定改造内容。在改造中,合理划分居民基本需求、政府强制性需求、少数居民个体化需求,分类推动改造,除对建筑外观进行修缮及建筑本体进行加固维护,更应适当增加一些居民需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及适老化改造项目。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建立健全改造方案公开、群众参与等相关机制,特别是施工方案制定中,要通过反复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沟通对接,均衡各方诉求。二是居民安全及必要需求应改尽改。小区公共部位维修,道路、排水、供电、供气、通信、垃圾处理、架空线规整等,应做到彻底改造。三是生活便利化美化需求能改则改。要拆除违法建设,积极整治小区绿化、照明等环境,对小区及周边的无障碍、适老设施,停车泊位、充电设施等也要做到能改则改。四是拓展公共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托幼、便民菜市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立足实际,统筹推进。

(二)积极创新组织协调模式。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共性问题,但也不乏个性问题存在,处理难度各不相同,情况纷繁多样,但处理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老旧小区的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案和理念。首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合理完善的协调机构,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统筹工作。对老旧小区改造所涉及到的城管、住建、供电、供水、燃气等部门,整体统筹协调。其次,针对老旧小区存在问题、自身特点等全面了解把控,因地制宜,制定老旧小区改造的详细规划,设置工程推进分解表,加快工程实施进度。

(三)努力拓宽改造资金来源。一是拓展资金取得渠道。鼓励企业发挥社会责任,为老旧小区改造奉献力量。老旧小区多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对闲置场所进行再开发,用开发收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流入。二是加强财政政策支持。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要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给予倾斜,多级财政共同出资,在财政投入上大力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是降低改造参建成本。政府部门要对参建企业采取一定利好政策,通过部分税费的减免,来降低参建企业的施工成本,鼓励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四)持续做好后期管理维护。老旧小区改造是个系统工程,从短期看是资金投入,从长远看是后续维护与服务。一要加大财政补贴。加大政府对于物业管理的补贴力度,通过补贴费用、减免降低税费等灵活方式,吸引物业公司进驻小区,以实现小区的良性管理。二要完善物业管理。通过推动小区业委会组建,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 、社区治理融合共进,逐步建立“社区统筹、居民参与、自我管理”的治理体系。三要探索集中管理。将无人管理、无人清洁、无人维护的多个相邻老旧小区,实行“大物业”集中管理,“打包”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在保洁、秩序维护、维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四要引导居民参与。把管理办法,收费标准,物业服务做在前面,全过程征求居民意见,通过居民全过程参与,在提升物业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居民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区管理和社区治理中来。

关于优化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

农贸市场建设是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民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了一批农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这项重要民生工程距离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基本现状

目前,城区共有8个农贸市场,1个批发大市场,分别为华宇农贸市场、靠山路农贸市场、长征路农贸市场、胜利农贸市场、瑞阳农贸市场、北门农贸市场、仁和农贸市场、胜利农贸市场和汇农批发大市场,总建筑面积114500平方米。从投资主体和建设规模看,政府投资建设3个农贸市场,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分别是长征路农贸市场4500平方米、靠山路农贸市场9000平方米、严桥路农贸市场1500平方米。民营资本投资建设5个农贸市场,总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分别是胜利农贸市场2500平方米、仁和农贸市场2500平方米、华宇农贸市场27000平方米、瑞阳农贸市场3500平方米、北门农贸市场3000平方米;汇农批发大市场61000平方米。其中华宇农贸市场是滁州市单体面积最大的标准化室内农贸市场。从管理情况看,政府投资的3个农贸市场分别由县商务局、心之惠超市、县城投公司代管;民营资本投资的华宇、胜利和汇农批发市场由各自投资方管理运营,瑞阳、仁和农贸市场由物业公司代管。从经营状况看,人气较旺、正常经营的有长征、胜利、靠山路、华宇等4个农贸市场。其中长征、胜利2个农贸市场建设较早,属于传统的大棚式市场,也是城区最具人气的农贸市场;其他7个都是室内市场,其中华宇、靠山路农贸市场、汇农批发大市场商户入住偏少,效益不佳;严桥路、瑞阳、仁和农贸市场的入住商户分别只有6户、9户、5户,大面积摊位闲置,市场萧条,经营惨淡,面临倒闭;北门农贸市场尚未投入运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划,空间布局不合理。从空间分布看,目前老城区西部伟华幸福城一带和新城区中北部古城区域一带还没有规范的农贸市场,不能完全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而老城区中心区域的长征路农贸市场和胜利农贸市场为连体市场,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计划投入运营的北门农贸市场靠近长征路农贸市场和胜利农贸市场,加之市场周围住户少、发展空间又受限制,很难发挥效应。

(二)投入缺失,资金保障不给力。农贸市场建设是民生工程,公益性事业,纯市场化难以推动其良性发展。受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一方面政府投入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资金严重受限;另一方面企业出资、群众自筹等社会资本投资意愿明显下降。支持保障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农贸市场的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

(三)功能缺失,配套设施不完善。受土地制约、经费投入和市民购买习惯的影响,部分市场基础设施落后。如长征市场、胜利市场建设运营近20年,仍为大棚式建筑,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档次低,摊位破旧,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场地小,市场周边停车、垃圾和污水处理、仓储、安检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且市场四周紧邻商住楼,噪音扰民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再如瑞阳农贸市场,为地下一层,没有架设电梯,市民和商户只能步行通过陡长的楼梯进出市场,如遇雨雪天气又极为湿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给市民和商户带来极大的不便,老年人和腿脚不便者更是难上加难。

(四)服务缺失,系统化监管跟不上。农贸市场监管服务涉及商务、城管、市场监管、住建、卫健、公安等多个部门,受条块分割及部门职能职责的影响,监管的主体责任不清、投入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建成投用的农贸市场摊位大量空置和“马路市场”以及流动摊贩长期并存。如一边是瑞阳、仁和、严桥路等多个农贸市场摊位大量闲置,濒临倒闭,另一边是幸福东路瑞阳农贸城路边菜市、小黄庄菜市、南门石膏矿路口周边流动摊贩等屡禁不绝。

(五)机制缺失,规范保障不到位。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尚未编制,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统一领导和联席会议机制还未建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尚不完善,从制度层面规范保障农贸市场建设管理运行不力,与超市化、规范化、智慧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如华宇市场几条街门面占道经营、出摊经营、乱摆乱放、车辆乱停、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依然突出;仁和农贸市场、瑞阳农贸市场没有培育起来,开发商已将市场摊位全部或部分出售,业主与开发商及具体管理者经常发生纠纷冲突,日常管理矛盾重重。

三、工作建议

为全面提升城区农贸市场的整体面貌,优化功能配置,更好地服务群众,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把农贸市场建设作为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把手工程”“菜篮子工程”,统筹组织,狠抓落实。建议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力度。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建设牵头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常态化抓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科学规划,严格执行。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对照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制定出台X农贸市场建设专项规划,既注重新区配套,又兼顾老城提升,确保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有机融入、无缝对接。要结合区域人口数量、服务半径、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布局城西、城北、新城区中北部农贸市场,确保规划科学、布点合理。对于确实不具备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条件的小区,可采取规划小型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等方式灵活处理,弥补农贸市场建设和供应不足。

(三)多元投资,加快建设。鉴于农贸市场建设公益性强,涉及民生民利和社会稳定,政府要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市场用地、税收、水电气、商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探索制定农贸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直接投资、产权回购或改造补贴等多种形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增设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确保市场周边交通便捷顺畅、环境整洁美观。建议拆除长征路农贸市场与胜利市场之间楼宇和市场西侧民宅,由城投公司收储胜利农贸市场,重新规划建设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收储仁和、瑞阳农贸市场部分场地摊位,和靠山路、严桥路农贸市场一样采取自营或低价招标方式运营,并给予一定期限租金减免,培育扶持市场良性发展。

(四)强化服务,严格管理。要按照“谁开办、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强化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依法依规督促其全面履行市场消防、安全等管理职责,严把商品食品质量准入关,建立完善经营户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和惩罚制度,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营造公平竞争、清洁卫生、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要强化监督管理,坚决杜绝马路市场,减少空壳市场,提升农贸市场经营户的入驻率和利用率。借鉴外地经验,为方便市民买菜和城区周边群众自产蔬菜出售,可在城区大型住宅小区、背街小巷和人口居住密集地段设立临时蔬菜市场,落实保洁、质检等监管措施,引导“流动摊贩”依规有序入市经营。

(五)健全机制,提升保障。进一步理顺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体制,夯实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学习借鉴外地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加快研究制定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农贸市场建设管理资金支持办法、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规范引导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健康发展。积极教育引导经营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农贸市场管理制度,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文明服务,逐步形成大、中、小市场相结合,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城区农贸市场体系。

关于推进X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总医院副院长

党的XX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医疗卫生政策,县委、县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快医疗强县建设,我县紧密围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急危重症在县域内救治,突出大健康、坚持保公益,在“政府主导、三医联动、县域一体、强医惠民、共享健康”的综合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基本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7个。其中县级公立医疗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分院)26个,村卫生室245个、民营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个人诊所91个。公立医疗机构床位2248张,全年门急诊总人数158.7万人次,总住院人次9.33万人次。全县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共4884人;县委、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财政投资32亿元,新建县中医院新区、县妇幼保健院新区、县总医院分院、县总医院医养综合楼,新、改、扩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深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专科医联体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县总医院与上海、合肥等多家医院合作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共15家,院士工作室1个,加强了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县总医院肿瘤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胸外科成功创建滁州市重点学科;县总医院专家对口支援下沉乡镇卫生院,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高质量诊疗服务,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化就医模式;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幅增长全科医生待遇保障;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服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等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医疗界专业技术领军人物及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应聘受聘缺乏,对医疗规范、医保政策、医改规律认识不深,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思路缺乏创新;高级职称人员仅99人,比临县偏少过半,也导致县总医院重点学科数目差额;全县乡镇基层医务工作者人员不足,对照医疗卫生资源及卫生健康工作核心考核指标,现有医师(助理)2047人,其中村医599人,按照医师总人数每千人口3.18人的要求,缺额0.16‰,共88人;现有护士2469人,按照护士总人数每千人口4.0人的要求,缺额0.35‰,共229人,人员数、技术能力还有待提升;乡镇医务人员待遇保障偏低,20XX年乡镇卫生院职工实际拿到手可支配的收入仅4至6.4万元;近年来共招录了定向医学生101人,完成在校学习及规培后正式参加医务工作仅68人,截至目前又已辞职35人,留不住人才问题严重。

二是医疗平台信息化滞后。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软件系统多年未升级改造,资金投入比邻县差距千万,急需加大力度,进行升级更新。建立慢性病管理、基层120急救平台、“预住院”管理、“床旁”结算、多途径智能随访平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全民健康信息等国家考核项目综合平台均未启动,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目前我县乡镇卫生院的居民诊疗信息、卫生公共服务信息相对独立,与县总医院不能互联互通,随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在医防融合、县乡协同、上下转诊、病史资料、治疗方案等工作上的信息资源不能延续上传下达,不能共享,极大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病情隐患。

三是医保资金短缺压制医疗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4.0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20.77%,农村常住老人占比高达69%。慢性病人群多:高血压患者10.7万人,糖尿病患者3.7万人,恶性肿瘤患者7898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656人,“一人多病”现象严重,老年人和慢性病医疗保障费用大幅度攀升,使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大;外流人口增加,基本医保筹资额度逐年下降。异地就医人次多,基金外流现象严重,外出住院占比26.83%,花费全县总住院病人医保资金的近50%;健康脱贫政策调整,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资金激增;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与群众看病就医从基本需求向更高质量转变加剧负担;群众基本医保缴纳费用与县财政支付在年年增加,仍然满足不了医疗支付需求。

四是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足。县级公立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儿科危重症病房、产科危重症病房、精神病病区、眼视光中心、创伤中心、口腔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建设水平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条件总体仍较为落后;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在用药范围、药品配送时效、短缺药品供应有待提高,难以承接上级医院转诊患者;村医老年化严重;优质护理、惠民便民服务不到位。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行动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工作建议

推动以县总医院为龙头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建设县域内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围绕“县强、乡活、村稳”的目标,加大财政扶植,做优县级医院,集中力量提高疑难危重症诊断和治疗技术,提升县级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以“县级强”带动“县域强”;着力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提升和打造中心集镇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县域医疗次中心,激活乡镇卫生院;着力提高基层的急诊急救能力,布局全县120院前15分钟急救圈体系,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家庭医生治未病、管慢病,建立以基层全科医生为核心,与县级专科专家协同服务模式,真正实现“防、筛、诊、治、管”的有机融合落实到人到位;联合疾控、县妇幼、卫生监督资源,推动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共同体转变。

二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县总医院人才引进、联系上级专家会诊坐诊,建议中医院托管,共同提升县域内医疗人才培养与重点专科建设和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县级医院专家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坐诊带教,与晋升晋级、提用挂钩,提高岗位待遇,增加基层吸引力,落实“县医乡用”;出台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保障政策,落实疾控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的奖励性绩效方案,特别是增加偏远区域的岗位吸引力,留得住与高校联合为基层培养的“定向”生源,落实“乡聘村用”,让基层医疗机构能招得来、用得上人才,解决缺医问题,力争基层诊疗量提升达70%,确保县域内就诊率达90%目标。

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信息体系,着力打通医疗、公共卫生与医药、医保等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使医共体内电子病历、健康档、就诊救治信息县乡上下畅通,三级转诊管理有序;推进县乡医共体资源配置、业务运营、效率监测等数字化信息管理建设,利于绩效考核,向信息要效益;开展智慧服务诊疗,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提供分时段预约、在线支付、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让大数据活起来、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保资金安全。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医保政策的薪酬制度改革列为头等要事,在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落实医疗行为规范,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保障医保资金安全的激励机制,加强量化考核,打击医保违规行为,严格奖惩兑现;落实紧密型医共体内规范化建设,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升县内医疗服务能力,完善本地就医的肿瘤病人医保报销扶持方案,规范外出无序就医,更好地满足群众在本地就医获得感;推动本地就医的医保资金达到较高占比,确保医保资金安全运行,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关于在党性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县委党校教师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在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何把红色资源开发好、把红色精神解读好、把红色基因赓续好,是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基本现状

X县拥有着非常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资源遍布县域各地。其中,X县藕塘革命烈士陵园、X县王小庙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X县中原局三次会议旧址“三大红色基地”在全国均久负盛名,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当前,我县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红色文章,无论是对红色文化的挖掘,比如,对历史遗迹的保护,纪念场馆的建设,英雄人物事迹的研究;还是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宣传教育,再比如,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纪念地、党课宣讲、文艺作品创作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我们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红色资源打造进度不快。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就整体而言,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力度不够。目前X县挖掘打造出来的红色基地只有藕塘镇和大桥镇,数量有限,其他的如吴圩农民暴动、朱湾镇革命烈士陵园、定城镇皖东首个抗日民主政府等红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或者存在场馆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全、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党性教育需求。

二是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定期上党课、主题党日实践活动、集中培训等方式,在过程中重灌输、轻实践。比如到革命烈士陵园,大多采取重温入党誓词、进献花篮、扫墓、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存在参观就是教育、解说就是教学的现象。其次,对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较少,导致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形式不够丰富,没有与时俱进。

三是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利用红色资源来开展党性教育,就是以史为鉴,赓续红色血脉。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仍然存在就历史说历史,就红色文化讲红色文化的现象,却忽略了对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的挖掘与诠释,缺乏时代气息。没有对新时代党员的发展需求进行聚焦,缺乏问题导向,特别是结合我县发展实际情况,比如将红色文化内容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问题结合来启发党员干部接续奋斗。

三、工作建议

要想发挥出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真正作用,我建议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首先,要加强科学保护,擦亮红色底色。红色历史遗迹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必须科学保护、用心呵护。要加强红色遗址遗迹的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尽可能保持和恢复红色遗址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其次,开发多重价值,发扬红色传统。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和打造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产品,如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文艺作品等,从营销策划、活动组织、品牌宣传等方面统筹推进。最后,加强综合管理,建强人才队伍。要聚焦红色遗存管理现状,充分挖掘和培养综合型管理、宣传人才,发动全社会参与,真正提高红色遗存的管理水平和整体运用效果。

二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首先,深挖内涵,加强理论诠释。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等多个维度阐释清楚红色资源形成的基本逻辑、精神内核,通过对红色历史及历史人物精神和人格力量等资源的挖掘整理,紧扣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讲清楚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使之成为我们武装头脑、坚定自信、指导实践的锐利武器。其次,拓宽研究范围,体现时代精神。红色资源中的很多元素都不局限于战争年代,在和平年代诞生的精神品质也同样是一种红色文化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代精神同红色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所以,应该把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重大理论问题或时代问题的合理解决作为立足点,总结提炼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红色文化的经典案例,讲透彻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使之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是创新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形式。首先,创新活动形式,激发情感认同。要基于不同党员群体的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具有特色的红色实践活动。比如,创新爱国主义基地教学体系,开发红色故事、精神等教学课程,探索线上线下两个课堂,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其次,创新传播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要时俱进利用VR、4D、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新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打破距离感,拉近我们与红色历史的距离,实现当下与历史的对话,让红色血脉更加深刻地融入我们的基因里。最后,进行数字化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和数字终端,实现跨地域、跨部门共建共享,使碎片化的红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促进数字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分享。

关于加强全县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会议安排,结合自身工作,现就加强全县人才引进工作,汇报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县各级组织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XX大会议精神,主动作为,砥砺奋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引才引智职责,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为我县人才引进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科技人才牵线搭桥,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收集整理主要产业、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并给予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科技信息网络、组织专家教授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等方式,进行技术难题对接;为科技人才提供政策支撑,提高为科技人才服务的水平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一年X县的人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我们经济企业角度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再进一步完善:

一是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X县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县,纵观全县的发展来说,技术的创新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农业产品占全县产品的绝大部分,与其他高技术产品相比相对低端。

二是高层创新型人才十分匮乏。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比较少,科技人才中具有硕士职称的人员少之又少,人才来到X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三是激励创新的人才开发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现在很多科技人才有比较强的创新欲望,但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仍较缺乏必要的创新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是目前我县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不强,同时与其他县市相比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传统中小企业比重大。

五是人才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各类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科技人才的特长是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但在经营管理、销售等方面往往不内行。

三、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从企业家角度出发,为我县今后人才工作提出几点个人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是内培与外引有机结合,实现科技人才的有效增长。一方面牢固树立与带动全县创新创业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识,加强对人才团队创新成果的跟近和关心扶持,提高对如“曲阳”产业创新团队培育等工作的支持,加大资金奖励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和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有计划地引进省内外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二是进一步做好科技人才管理工作,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支持鼓励高校学生参与科技项目研发活动;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氛围,提倡科研风险,成功就有奖励,失败就一无所有了。能否失败了也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建立科研项目风险基金,鼓励创新。

三是全面落实我县科技工作者目标责任制的实地考核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我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我县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的科技工作者实行技术指导考核奖励制度,做到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懈怠就有惩罚,付出越多奖励越高的原则,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是不断修订完善我县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目前我县根据滁州市制订出台的《滁州人才政策一本通》也制定了文件,也印发了《X县人才培育实施办法(试行)》,加大了人才培育奖补政策,有利于鼓励各层次科技人才来我县工作、创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好的政策也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和宣传落实,望相关部门根据排查的各个企业情况督促协助企业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来定的“引力”作用。

五是继续加大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加大科技创业中心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场所。对于那些有价值、需要扶持的研发科技项目,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创业中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孵化的平台,扶持他们创业。

关于净化网络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X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抖音、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几乎人人皆知,人人下载。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网络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得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成为“键盘侠”,“网络推手”,“网黑”等负能量人群的聚集地。低廉的成本,高效的传播,让负能量人群可以零成本的去制造舆论、制造恐慌、制造绯闻,让网络成为他们攻击其他人的枪炮子弹。这也使得很多社交平台成为很多企业家及个人的梦魇。

一、基本现状

(一)采取冷处理方式,但潜在危机并未解除

当网络舆情形成时,大多数人往往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希望借时间推移使公众淡忘此事。但是,由于事情真相扑朔迷离,如果不出面针对公众质疑的问题给以合理解释,结果,事情的发展往往朝相反方向发展。例如:蚌埠徽州宴事件,嚣张跋扈的态度引起全民公愤,公司的态度是简单道歉,并未自我反省,并积极让当事人出面道歉。使得潜在的危机在一夜间暴发。

(二)采取积极处理方式,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当网络舆情刚刚萌芽时,如果能积极应对,并且及时发布事件动态,迅速平息舆论,这是网络舆情处理做得比较好的范例。例如,2021年,某市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文件,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当言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针对此事,市政府迅速展开调查,并决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市政府还通过公开渠道向公众发布了道歉声明,承认了不当言论对市民的困扰和影响,并承诺将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在网络中,“网络流量”这一新型词汇是当今网民纷纷追求的,向往的。“蹭流量”“关注、点赞”“刷个火箭”等等都是增加流量的方式。很多三观不正、脱离常规思想的人,为了增加网络流量,不择手段、毫无下限的制造舆论或直接造谣。造谣者为博取他人眼球,增加自身流量,往往利用一条几秒的断章取义的短视频,或者直接捏造一个事实,就能让很多“吃瓜”群众跟风转发,这些“吃瓜”群众不分青红皂白,不论事情真假,就为了“蹭一波流量”,这让受害者名誉受到极大的损失。为了还原真相,受害者需要使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证实,去辟谣。而造谣者却逍遥自在,一张嘴,几行字就把流量增加。例如:前段时间,某本土企业超市陷入“骚猪肉”风波。顾客说购买的猪肉感觉有异味,要求超市给予经济赔偿,经过多人检查并无异味。为让顾客满意,超市将同一片猪肉进行现场烹饪加工,分多人品尝后,也均无异味。顾客未获得赔偿后,不依不饶,随后在几百人的小区群内发表了:某某超市欺骗消费者,售卖骚猪肉,当地的高启强,黑心商家等众多不实言论。很多不明真实情况的群众,纷纷跟帖,让超市处于下风口。最终超市为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对该名顾客的不实言论进行起诉。

三、工作建议

要实现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应对,必须转变传统思维,从传统的堵、压、删、被动应付为主的控制思维,转向现代的疏、导、主动回应为主的引导思维。具体策略如下:

(一)以疏导为主,实现疏导和封堵相结合的策略

根据网络舆情的形式,当前的网络舆情信息大部分都是视频类、文字类为主,存在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对于这类视频,当前很多做法是寻求平台后台进行投诉,无论真假,希望后台立即删除视频,切断传播的来源,但删视频的速度根本赶不上信息传播的速度,这种做法现实效果很差。对于这类视频,应及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如果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解决处理网民反映的事情,或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当事人,并且没有引发更大的网络舆情,再联系网信部门将视频删除。如果相关职能部门效率低下,短时间内没有处理网民反映的事情,并且在网上已经引发了针对此事情的讨论热潮,此时再继续删视频,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民愤和质疑。这时的较优策略是以疏导为主,回应网民和媒体的质疑,公布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对事情处理的进展情况。

(二)提高反应速度,并努力做到信息公开

流言止于信息公开,恐慌止于心中有数。在事件发生后应该通过网络或者新闻媒体尽快表明立场并澄清事实,应在第一时间把已经了解和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负责人的态度予以公布,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在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做到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恰当,如果事件确实复杂,要等到完整结果后才能公布的,也应随时根据进展情况,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回应并解决网民诉求,并不会降低自身的公信力,而是化危机为契机,真正赢得信任。

(三)畅通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技巧

在当今社会公民意识觉醒、传统管制模式逐渐失效的情况下,对于发表的言论,民众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全盘接受,相关部门与民众的沟通已经成为了一个技术性难题。沟通人员应该注重沟通技巧。要提高相关人员与媒体打交道、舆情引导的能力。可以邀请网络舆情分析及处理方面的专家定期对第一处理人进行必要的培训。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对于大肆报道负面新闻甚至歪曲事实的行为,应追究该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逐步实行从事网络运营活动企业和网民等的实名制。将网上各种聊天工具、视频平台等纳入相关监管范围,有效查处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网络媒体自身应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度,抛弃个人主义,加强平台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规范信息搜集、制作和发布的流程,务必做到不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信息,不传播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

(五)增加巡查力度,发布典型案件

网信部门要做好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分析的工作,即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的搜集与跟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为以后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参考。而当下可以加大网络的巡查力度,侦破部分虚假案件,公开公示,树立典型,以儆效尤,打造良好的、有正确导向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让网络不再是传播负能量的工具,而是拉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录

某县政协X届X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13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