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8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8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8篇)

拨动“改革”音符奏响“为民”强音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擘画改革宏伟蓝图,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今天,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任重道远又信心满怀、干劲十足。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争取人民满意,继往开来、砥砺奋斗,用实际行动继续谱写浓墨重彩的改革篇章。

  站稳人民立场,秉持“一心为民,矢志不渝”的信念,与人民同频共振,找准改革旋律和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决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代表并着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实现了从苦难到辉煌的历史巨变。主席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才能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从容不迫、迎难而上,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广大党员干部要砥砺“黎元为先”的民本思想,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坚定不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利益诉求为改革发展明确方向,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矢志奋斗。

  厚植人民情怀,永葆“鱼水情深,双向奔赴”的赤诚,同民心相通共鸣,积聚改革动力和智慧。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无论是“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的深情宣言,还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抑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出2000多项改革方案,涉及到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住房、就业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路上的奋进足迹映照着共产党人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彰显着人民至上的赤诚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心怀“国之大者”、情牵“万家灯火”,牢固树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勇挑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时代重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人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要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争取人民满意,恪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向民心关切发力,擦亮改革成色和底色。主席总书记强调,“在评价改革成效上要坚持群众立场,关键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新赶考路上,只要我们坚定地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源源不断获得改革攻坚的勇气和爬坡过坎的动力。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急、呼声心声列入“改革清单”“履职清单”,真正做到在为民纾困解难中挑大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在推动惠民利民中唱主角,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兵”和“贴心人”;要时刻牢记干事创业是“为了谁、依靠谁”,自觉摈弃“躲事儿”思想、树立“扛事儿”担当,争做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不做等闲视之的“躺平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乘风破浪推动“深改号”巨轮行稳致远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把稳领航之舵、高扬创新之帆、力挥为民之楫,乘风破浪,推动“深改号”巨轮行稳致远,不断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改革新篇。

  把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领航之舵,砥砺“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忠诚担当。回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党领导中国人民绘就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改革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开放赞歌,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彻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跑出“加速度”。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因地制宜、强化整体推进、上下联动贯通,确保各项改革工作要求不偏向、不变形、不走样。

  高扬“勇于破难开拓进取”的创新之帆,练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过硬本领。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之所以充满生机与活力,根本在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勤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破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走了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做了前人未曾做过的新事,一往无前、激流勇进,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很多困难挑战绕不开、逃不过,只有用好“关键一招”,积极创新、开拓进取,才能“拨开迷雾见月明”。要始终与时俱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摒弃“经验主义”,创新方式方法,敢于打破“天花板”,积极打造工作亮点,努力“另辟蹊径”,勇闯“无人区”,主动“摸着石头过河”,用一个个“小创新”推动实现改革“大突破”。

  力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为民之楫,厚植“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翻开厚重的历史图册,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成效如何、成色怎样,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实惠”。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不畏艰险、一路向前,越过“娄山关”“腊子口”,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将人民群众的“所忧所盼”变成我们的“所想所干”。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这一面,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凝聚群众智慧,以百姓心为心、以群众事为事,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要不断破除民生领域问题的体制机制弊端,多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拿一件件“为民小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持“精进不休”之志长留“清风正气”之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此次党纪学习教育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当持“精进不休”之志,莫让党纪学习教育“停留于此”,主动向下沉淀、向深处走、向实处落,真正让许党报国的信念长留“内心深处”、让严于律己的要求长留“人生正途”、让担当为民的誓言长留“赶考之路”,长留“清风正气”之魂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打好党纪学习教育“收官之战”。

  理论学习莫“停留于此”,修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终身课,让许党报国的信念长留“内心深处”。“一念之差,成败命数;一念之坚,天地难移。”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以自身之魄力、人生之经历告诉大家,凭借坚定信念就能行稳致远、就能朝着正确航向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然而修炼坚定信念,既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也要推动党规党纪入心入脑,在不断鞭策、砥砺自我中塑造忠贞风骨。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理论学习莫“停留于此”,用心修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终身课,既要逐字逐句研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必学内容,也要讲究一个“持之以恒、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在厚积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视野、格局的“进阶”,真正让许党报国的信念长留“内心深处”。

  自我革命莫“停留于此”,锻造“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真筋骨,让严于律己的要求长留“人生正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奋进的路上,既需要勇于闯关的魄力、更要有自省自警的精神,只有不乱阵脚、不改初衷、不变本色,方能怀揣着初心和斗志一路乘风破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干部往往容易在“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中失去定力,说到底还是自我革命精神不够深刻、严于律己要求不够严格。广大党员干部当推动自我革命莫“停留于此”,一方面要给思想“上好锁”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实堤坝,在不断补充精神之钙、常思贪欲之害中抵御诱惑侵蚀,另一方面也要对标榜样人物、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正身修己中锻造“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真筋骨,让严于律己的要求长留“人生深处”。

  奋斗拼搏莫“停留于此”,抱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气神,让担当为民的誓言长留“赶考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形势下,还是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恳切的现实情况中,抑或是事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发展期,这些都对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实干作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所谓“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广大党员干部当牢记奋斗拼搏莫“停留于此”,切莫有“歇歇脚、喘喘气”的懈怠和念头,更不要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只有清醒地认知到我们前面的坎还有多少、需要攀的峰还有多高、追逐梦想的远方还有多远,方能提振志气和豪情,永远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气神,勇于攻坚克难、勇于闯关夺隘,真正让担当为民的誓言长留“赶考深处”。

读懂“全会精神”解锁“三农”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养老”等“三农”关键词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三农”工作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身为基层青年干部,务必要灵活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三农”作为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聚焦科技兴农、产业富农、走访助农,共同探索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

  聚焦“科技兴农”,以“人才技术”为抓手,做“三农”工作的“探索者”。“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近日,河南小麦迎来收割季,全网喊河南人回家收麦子的视频冲上了热搜,“北斗精准定位”“智慧农机”“无人收割机”等“科技范儿”名词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据介绍,机械收割是镰刀效率的100倍,且每亩收割率能够高达99.9%。主席总书记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想顺利通过“粮食安全关”,就必须以科技为手段,实施科技下乡,为防涝抗旱、抑制病虫害等提供坚强保障,确保农作物稳产增收。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批批“爱基层、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深入基层。作为基层青年干部,应加强农业技术专业知识学习,熟悉农业发展规律,争做懂农业、会技术的“田博士”“土专家”,让科技更好惠及农业发展,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益和附加值。

  聚焦“产业富农”,以“扩宽渠道”为抓手,做“三农”工作的“传播者”。“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主席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从一朵小小的木耳,到一碗柳州螺蛳粉,再到一盘特色的沙县小吃,主席总书记时刻很关注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等品牌产业,把“小特产”“土特产”培育成了富农增收的“大产业”,因为特色产业吸引旅游资源的典型案例也不在少数。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在特色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入股分红,还能就近务工,他们的增收致富渠道得到了有效扩宽。基层干部身在基层,最能清楚了解到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要在高效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用活用好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实现以“龙头企业”“龙头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聚焦“走访助农”,以“联系群众”为抓手,做“三农”工作的“守望者”。“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无数前辈践行着“人民勤务员”的为民初心。点赞“快递小哥”、和林场职工一起种树、在十八洞村和群众交谈……主席总书记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故事同样数不胜数。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农民非常关键,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力量,是新时代基层青年干部必修的课题。基层青年干部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担当实干精神,通过“板凳会”“田间地头会”等方式全覆盖走访入户,全面听取收集农民群众诉求及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入,在持续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中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质”。

读懂“全会精神”背后的“组织担当”

  近日,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在面向组织系统宣讲全会精神时强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写下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广大组工干部要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以强烈组织担当坚决扛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使命。

  读懂政治铸魂这一“担当之本”,以理论武装筑牢“忠实根基”。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广大组工干部要围绕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题主线,普遍建立生成性学习、实战化培训机制,完善政治铸魂体系和闭环落实机制,深入开展政治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精心办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修班,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全体党员分级分类轮训和各类人才广泛研学,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读懂基层组织这一“担当之基”,以强基固本凝聚“先锋力量”。全会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让党的组织体系更加贯通有力,让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广大组工干部要聚焦“两个作用”发挥,提升组织体系建设整体效能,全面实施各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训储备,深入推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基本阵地作用,探索建立利用村规民约推进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基层治理争先攀高推动基层 提质增效。

  读懂干部队伍这一“担当之力”,以选贤任能锻造“硬核队伍”。全会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面对全会新要求新精神,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是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有了好的干部队伍、好的领导班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广大组工干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实施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计划,增强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识和能力,实施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专项行动,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让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

  读懂人才发展这一“担当之源”,以育才聚才厚植“发展沃土”。全会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人才成长培养、人尽其才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真正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大组工干部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打通人才跨领域、跨行业交流通道,主动融入跨区域人才协调发展,推动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优化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需求提供“绿色通道”,持续培优人才生态。

全面深化改革当以“涓滴小流”积“扬波伟力”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三百多条重要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时间永向前,改革不停歇。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时代,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期”,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涓滴小流”之力积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扬波启航。

  汇涓滴“勤学”之功,在领会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主旨中坚定忠诚信仰,积聚“一颗红心永向党”的“扬波定力”。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此次全会中又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勤学”之功准确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才能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从而积聚忠诚于党的“扬波定力”,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政治坚定。要及时跟进学习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学习掌握《决定》的重要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真正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涵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的“扬波定力”。

  汇涓滴“善谋”之功,在锚定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中永葆革新之势,积聚“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扬波内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行至深水区,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面对各种阻碍与瓶颈,更需勇于探索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灵活的策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汇聚涓滴“善谋”之功,以创新的思维和眼光谋划发展,以创新精神积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强大内力”。要围绕《决定》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重大举措,抓住改革关键点,有效总结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认真研究新时期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勇于破深冰,努力探索新征程上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要真正以“善谋”的勇气和能力谋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以革新之势积聚“扬波内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汇涓滴“贤行”之功,在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立场原则中常怀为民初心,积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扬波动力”。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此次《决定》全文中“人民”一词出现了46次,可见“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汇聚涓滴“贤行”之功,站稳人民立场,一心为民、贤以弘德,真正为人民干事,在躬身力行中积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扬波动力”。要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真正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推进改革的“第一信号”,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群众的事。要始终常怀为民之心,以涓滴“贤行”积聚为民服务的“扬波动力”,真正让人民的事业扬帆起航。

全面深化改革需“必争”“敢争”“善争”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成功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三百多条重要改革举措。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排头兵”,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定“必争”决心,铆足“敢争”干劲,涵养“善争”本领,动真碰硬、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坚定“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必争”决心,由“浅滩”入“深水”,以“勇立潮头”的志气、锐气把稳深改“航船舵”。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全面深化改革既没有成功的“模板”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套路”可照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定盘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理论填补思想空白,不搞“小团体”、不做“骑墙派”,让忠诚于党“神形兼备”、让理论学习“有理有面”。时刻不忘为民谋福这一“国之大者”,将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勇进改革“深水区”“无人区”,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铆足“芳华待灼,砥砺深耕”的“敢争”干劲,破“旧制”立“新篇”,以“滚石上山”的有为、愿为走好深改“脚下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是干事创业的“练兵场”,也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硬骨头”,敢不敢接、愿不愿干,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直接标尺。要时刻以敢闯敢试的政治勇气,主动把握时代征程中的关键机遇,培养“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行事作风,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主动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担苦、担重、担险,争当“开疆拓土”的先锋、“英勇善战”的干将,多去基层群众家里,多去重大攻关一线寻脉问诊,用肯干、苦干、实干的姿态矢志拼搏,知重负重、奋楫扬帆,切实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业绩。

  涵养“情系桑梓,竭诚为民”的“善争”本领,于“小事”见“大爱”,以“念兹在兹”的初心、恒心勇攀深改“最高峰”。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做得好不好、怎样能做得更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个生动教材,让“调查研究”入脑、入心、入行,将“常走基层”作为日常,多坐“百姓凳”、同说“乡土话”,在为民服务中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敢于用群众的期盼来对标,用民生诉求来对照,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工作重点就抓住什么、推动什么,不断从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获取攻坚克难的“公开讲话”,在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中不断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凝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领题”“破题”“解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要求,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始终把群众所需所想所求作为“必答题”,善于“领题”“破题”“解题”,尽心竭力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新考卷”。

  紧盯“群众需求”主动“领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必须蹚过的“深水区”、务必啃下的“硬骨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需于民”导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呼声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契合点,紧紧抓住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始终把关系群众的“枝叶小事”当作改革实践的“头等大事”,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坚持“群众路线”精准“破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峥嵘岁月,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找到破题关键、凝聚发展共识。党员干部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少一些“闭门造车”的空想、多一些“实地走访”的探索,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调研,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背街小巷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把关键问题“调”出来、把真实情况“摸”清楚、把解决办法“研”透彻,同时也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政务热线、领导信箱等各种渠道广泛集中民智,进一步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与地方发展实际相结合,使改革举措更加符合实际、顺应群众期待。

  对标“群众满意”高效“解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大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小到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完善……这些改革举措不仅顺了民心、强了信心,还能凝聚民心、赢得人心。衡量改革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以改革行动求实绩实效。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群众诉求抓手里、把公仆责任扛肩上,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推进,真抓实干、勇毅前行,用可观可感、更可持续的改革成果赢得群众的点赞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