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世界读书日经典理论文章汇编(6篇)

历年世界读书日经典理论文章汇编(6篇)

目录

1.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2

2.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4

3.领导干部读什么书(半月谈)6

4.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光明日报)14

5.总书记如何劝学?(人民网)16

6.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人民网)191.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

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

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知识的浅表化不仅在社会大众中存在,在学术研究中也很普遍。譬如要写一篇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论文,前人就得通读李白全集,今人只需要在电脑中敲上“月亮”二字,李白诗歌中所有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都蹦了出来,你根本用不着读李白诗集,甚至用不着去完整地读一首李白诗,一篇上万字的论文就可以“糊弄”出来。前人说李白诗“豪放飘逸”,李诗何以“豪放”,又如何“飘逸”,写文章的作者可能不明所以。

知识碎片化的情况更为严重。过去获取知识大多来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或事实依据。这种知识往往系统完整,而且还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今天,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我们都不必积累大量的知识,更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

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

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

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App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2.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

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3.领导干部读什么书(半月谈)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读书学习。近几年,中央对于这一传统愈加重视。

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强调:“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与此同时,不仅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更加重视向领导干部推荐书目,中央领导人亦曾多次推荐书目,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那么,领导干部们都在读什么书?

读书水平决定工作水平、领导水平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主席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田国良的感受是,“现代领导活动强调科学领导、民主决策,强调国际视野、开放性和竞争性。从目前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来看,许多人需要‘补课’。”

中央党校曾于2014年组织

“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所有在校学员进行了一次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田国良是该课题组组长。

目前,“50后”干部仍然占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大多数,“60后”干部占县处级和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大多数。

与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相比,田国良说,这两个年龄段的干部的知识体系较为传统。

“譬如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意味着经济建设再也不能采用旧模式、旧套路。如何找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新本领、新手段,党员干部都需要学习。”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到,执政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还有“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因此,胡锦涛提出,“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

而就在此前一年,2010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

理论性、时效性与功用性

就在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那年,中宣部理论局和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开始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

梳理这两个部门历年推荐的书单,马列主义著作颇为引人注目。

譬如,2015年11月推出的第十一批学习书目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而此前的推荐书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等。

执政党对于马列主义著作的重视程度无需赘言。

主席曾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勉励中央党校的学员:“如果我们党有100个至200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今天,我们仍然应当这样提出和认识问题,并为此作出应有的努力。”

田国良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对党员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这么简单。”

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贴近干部工作、重视解决问题,同时兼顾阅读趣味,也已经成了我们推荐读书的大趋势。”一位参与过党员干部学习书目荐书活动的干部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以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的第十一批学习书目为例,《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工业4.0大革命》便紧贴“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两大热点问题。上述干部说:“这有助于党员干部开拓视野、及时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有效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新问题。”

事实上,梳理历年推荐书单可见,推荐方不乏对时效性和功用性的考量。

譬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推荐的《改革热点面对面》,主要是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等10个问题进行阐释。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荐的《法治热点面对面》,则是围绕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答疑解惑。

家风非小事

在涉及历史的书籍中,有一类值得特别关注。

譬如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的第四批书目中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是聂力回忆她的父亲——聂荣臻元帅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

类似的书还有第十一批书单中的《谢觉哉家书》。这本书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鲜为人知的百余封家书,由其子谢飞整理选编。

这两本书不仅记录了两位革命家的革命事业,还展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感性侧面。

例如,《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展现了聂帅作为一个体贴爱人的丈夫、牵挂女儿的父亲、疼爱孙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谢觉哉家书》则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

这类书籍进入推荐书目之列,与十八大后执政党加强作风建设不无关系。

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从其他书籍来看,中央希望领导干部通过读书学习加强作风建设的用心展露无遗。

田国良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度图书销售排行榜或体现了领导干部们当前对作风建设的重视。

2015年度排行榜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制度建设进行时》《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亮出制度利剑》《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主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学习的力量——跟总书记读历史》《决战百年目标》《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党政干部关注的“十三五”经济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深度解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三严三实”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和《习仲勋与群众路线采访实录》。

其中五本书的主题都与纪律作风和制度建设有关。譬如排名第一的《制度建设进行时》,便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读本。

最热门的干部读物

在这个年度销售排行榜上,有多本书都与主席有关。

其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辑录了主席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主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旨在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的力量——跟总书记读历史》选取了主席历次谈话及文章中引用的一些经典,将其分作“修身”

“立志”“为官”“治国”四篇,以此作为切入点,观察前人世界中的兴衰更替,荣辱赞毁。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于2006年12月出版,2013年重印后,被许多地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列为学习材料。

近年来,与主席总书记相关的系列书籍已成为最热门的干部读物。诸如《主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主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主席谈治国理政》《主席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主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都是中宣部中组部推荐书单的重点书目。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十批学习书目中的《主席谈治国理政》。

该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出版,自2014年10月出版发行以来,引发了海内外强烈关注,不但成为2015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更以中、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发行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6年3月,《主席谈治国理政》的全球发行已突破540万册,同时也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该书为何备受海内外关注?

田国良认为:“该书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切,开启了海外感知中国的窗口。书中谈的许多先进执政理念,不仅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也有借鉴意义。”

2016年4月初,《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正式出版发行。据中宣部、中组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该书的通知,2016年版的《读本》,“在2014年6月出版的《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增补和丰富”,“全面准确阐述了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版的《读本》发行突破1500万册,创改革开放以来同类图书发行的新纪录。可以想见,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本教材的2016年版《读本》,将会纳入下一批推荐书目。

上述参与过党员干部学习书目荐书活动的干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荐书目在坚持推荐党的基本理论著作、党史国史著作的同时,加强了主席总书记重要论述著作的推荐力度。这是符合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的。

领导人推荐了哪些书

除了中组部、中宣部的荐书,中央领导人也曾多次直接荐书。

主席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以史鉴今,是推荐书单的重要考量。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尤其被重视。

在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的推荐书单中,不乏《中华史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国情备忘录》等历史类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苦难辉煌》一书,不仅进入了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的第二批学习书目,还曾被主席推荐给省部级干部。

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壮举。

岳亮说,主席总书记推荐此书,“首先在于该书所表现的信仰的力量;其次,主席可能希望党的高级干部看事看物要有战略思维与战略意识;此外,这本书是对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中国建军史的正本清源。”

据新华社报道,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问世,立刻引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注意,他马上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该书认为,依赖石油的经济将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经济转型。

而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这本书探究的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和特点。

中央党校教授岳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王岐山的荐书既说明了反腐的紧迫性,又引人重新审视,社会到底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改革。

总书记的书架上都有啥

2016年元旦前夕,主席在中央电视台发表年度新年致辞,他在中南海办公室书架上的藏书得以曝光。

这个书架上的书籍涵盖范围颇为广泛,除了《诗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鲁迅全集》《世界历史》《历史的教训》等文史类著作外,还有《笛卡尔几何》《海陆的起源》《薛定谔讲演录》等科学类著作。

在主席的书架上,有一本书颇为值得注意,那就是基辛格的《世界秩序》。

中央党校的“大有读书茶座”曾举办了主题为“世界是有秩序的——解读基辛格《世界秩序》”的干部读书交流活动。

在该书中,基辛格指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并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2015年9月22日,出访美国时,主席在西雅图发表演讲时还曾引用书中的话说:“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海外出访时,主席时常提及自己阅读过的当地书籍。

2014年2月,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苏联文学作品曾对中国领导干部产生巨大影响。前文所述中央党校所作的调研显示,党校学员回答“自己青少年时期阅读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时,推荐人次最多的是同一本——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3月27日,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说:“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2015年9月22日,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时,则提到自己阅读的数部美国经典,包括《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海明威《老人与海》,以及基辛格博士的近作《世界秩序》。

4.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光明日报)

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

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知识的浅表化不仅在社会大众中存在,在学术研究中也很普遍。譬如要写一篇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论文,前人就得通读李白全集,今人只需要在电脑中敲上“月亮”二字,李白诗歌中所有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都蹦了出来,你根本用不着读李白诗集,甚至用不着去完整地读一首李白诗,一篇上万字的论文就可以“糊弄”出来。前人说李白诗“豪放飘逸”,李诗何以“豪放”,又如何“飘逸”,写文章的作者可能不明所以。

知识碎片化的情况更为严重。过去获取知识大多来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或事实依据。这种知识往往系统完整,而且还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今天,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我们都不必积累大量的知识,更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

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

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

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App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作者:戴建业,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总书记如何劝学?(人民网)

今年2月,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出版发行,主席总书记为这批教材作序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这篇序言,深刻阐明了全党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点要求,是推进学习型政 设的“再动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劝学篇”。

近年来,主席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些重要论述,对干部读书学习、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遵循指南。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以期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

——编者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爱读书

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好书

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善读书

工作太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

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6.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人民网)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