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读书体会文章心得体会汇编(28篇)

学习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读书体会文章心得体会汇编(28篇)目录

1.汲取精神伟力

履好委员职责3

2.“四心”不忘“史志”不渝9

3.把住“三定力”干出新样子13

4.汲取榜样的力量在新时代奋力前行16

5.从经典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智慧力量20

6.树牢“民为贵”的价值理念

做一个有情怀的政协委员26

7.感悟领袖情怀汲取奋进力量29

8.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33

9.跟领袖学“大学问”为群众干实在38

10.学习总书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42

11.砥砺奋斗不负韶华46

12.读《主席在宁德》有感50

13.浅谈吃苦就是吃“补”53

14.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56

15.感悟为民情怀认真履职尽责59

16.惟实励新谋发展笃行致远践初心64

17.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政协好干部68

18.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72

19.几处欢喜,几多感动的泪78

20.读《主席在正定》心得体会82

21.牢记嘱托担使命实干担当展作为85

22.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88

23.学习领袖故事自觉履职尽责92

24.坚定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作为96

25.读《主席在福建》有感99

26.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103

27.我的学习体会与履职故事106

28.坚守为民初心,扎实推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110

汲取精神伟力

履好委员职责

按照市政协的部署要求,近段时间,认真阅读学习了《主席七年知青岁月》《主席在正定》等主席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丛书全面生动的反映了主席总书记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是一部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指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的生动范本,我们从中读到了他崇高的理想信念、坚韧的意志品格、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激情的实干作风。下面,就如何从领袖成长足迹中汲取精神伟力、激发奋进力量,立足工作岗位履行好委员职责谈几点学习体会:

——唯正,是委员履职尽责的道德基石

主席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树立了远大志向。从正定“县委六条”到中央“八项规定”,主席总书记都是率先垂范,守正于道德规范,守正于党性原则,守正于理论指导,守正于方针政策,谋正道、干正事、树正风、扬正气,为全体党员干部立起了标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主席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树起了立志立信的标杆和榜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作为新时代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崇高的政治理想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德的“压舱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大道上坚守本色、固本培元,不忘初心、奋勇前进。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做到与党委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推动政协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唯民,是委员履职尽责的根本宗旨

人民是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从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主席总书记与农民朝夕共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后来,主席总书记从梁家河回到北京,到了国内顶级学府——清华大学,之后又到国办、军办工作。那时候,他父亲也已经“解放”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没有什么令人烦恼的事情了。本来,习书记可以享受这种生活,衣食无忧,工作稳定。但他觉得国家百废待兴,仍然需要变革,仍然需要有担当的人负起责任来,于是主动要求下到正定,为基层的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虽然辛苦,却也心甘情愿。

主席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唯民不是口号、空话,而是实事、实干,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虚心向群众学习,诚恳拜群众为师,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来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近年来,我组织农工党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党派特色,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关心关爱困难群体,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围绕“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积极主动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开展送医、送药、送教下基层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为基层群众送服务上门,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唯实,是委员履职尽责的实践检验

梁家河的经历是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基于陕北缺柴火的实际,他带领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而且老百姓一直用到村里通电;基于缺水的实际,建设了淤地坝,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基于整合劳动力的实际,建立了村里的铁业社、缝纫社、磨坊和小卖部。如果不了解实际,恐怕不会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有“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不会有反腐倡廉,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我是政协宜春市四届委员会届中增补委员,担任政协委员后,坚持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实情、体察民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准确真实、符合实际、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为党委、政府所接受,使调研成果真正得到转化,使“参政为民”落到实处。先后形成调研报告4篇、上报社情民意信息10余条,在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做了《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助推中心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口头发言、在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做大做强宜春经开区的几点建议》个人提案获市委书记于秀明批示,被列为市政协2021年1号重点提案,由市委书记于秀明亲自督办;在政协五届一次、二次会议上分别提交了《关于应对当前电力紧张的几点建议》、《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个人提案,撰写的《亟需关注新版《中国药典》对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影响》被农工党中央和省政协采用。

——唯新,是委员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

在正定工作时,主席总书记让同事在他办公室挂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墙上写了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本是郑板桥的书斋联,讲的是艺术追求。郑板桥认为,艺术上尽量要追求简洁,不要蔓生枝节,这样的画才有意境。主席总书记把它借鉴到工作方法上来,尽量把繁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抓大事,抓重点。“领异标新”,有创新的意思在里面。创新,就像农历二月的花一样,欣欣向荣,充满着朝气。不保守,观念新,体现在抓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定当时超常速度的发展正是这样闯出来的,一开新面的“人才经”正是这样念出来的,人文旅游的“正定模式”正是这样创出来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中华文明五千年长盛不衰的推进器。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在的宜春,正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经济走势上扬期、高端要素加速集聚期,文化、区位、生态、交通优势叠加,平安、和谐、文明特质彰显,全市上下正按照主席总书记视察江西“做示范、勇争先”指示要求,围绕宜春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目标奋勇拼搏、奋发作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敢探索、勇创新,履好职、尽好责,立足双岗建功立业,助力宜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四心”不忘“史志”不渝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主席总书记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他心系人民,善谋实干,锐意进取,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感人诗篇。主席同志曾饱含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主席在正定》一书真实再现了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的峥嵘岁月,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鲜活教材,是共产党人党性锤炼的生动范本。作为新时代的史志人,要从中感悟人民领袖的优秀品质、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践行信念、责任、奋斗和为民之心,进一步树立职业自信,深化调查研究,赓续文化血脉,服务发展大局,为宜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史志智慧和力量。

一要以信念之心,树立职业自信。主席同志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熟读县志史料,勘察历史遗迹,对正定的历史和文化钻研得很深很透。他对编写《正定古今》的同志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史志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史志工作者任重道远、大有可为。我们要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史志工作,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强化理论学习,运用历史眼光,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汲取历史营养,把史志研究成果转化为“史志经验”,树立职业自信,强化文化认同。自觉承担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坚持把史志业务工作放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秉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做足“存史、育人、资政”三篇文章。进一步做好《宜春史志资政专报》和《中共宜春市委执政实录》编撰工作,提升史志资政水平。立足史志项目建设,为市委政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把“冷部门”做成“热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史志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要以奋斗之心,深化调查研究。主席同志在正定时主持召开专题常委会,提出反对官僚作风,注重调查研究:“要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多一些真情实况,长一些真知灼见,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他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奔波在乡间田野,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大队,亲自了解掌握基层第一手情况,推动解决一大批疑难问题。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宜春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编纂《宜春市扶贫志》和《宜春市全面小康志》是上级交给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既不能好逸恶劳,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学习和发扬主席总书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和“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史志精神,树立重视调研、深入基层的鲜明导向,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把调查研究作为资料征集、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把政治关、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审核关,全力保障“两志”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和圆满完成。

三要以责任之心、赓续文化血脉。面对正定县城的“九楼四塔八大寺”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现状,主席同志看在眼里、心急如焚:“我们对文物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他及时筹款、拨款,修复了寺庙佛塔。当时正值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他敏锐地看到了商机,派人与中央电视台洽谈投资搭建“荣国府”外景基地。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开创了旅游业的“正定模式”。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文化旅游发展不可分割。宜春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红古绿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和红色文化资源。2021年10月,全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作为史志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历史遗址,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历史文化,挖掘好红色故事,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担当起新时代史志工作的使命责任。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快把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赓续文化血脉,彰显宜春魅力,擦亮文旅品牌,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宜春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要以为民之心,服务人民大众。主席同志在正定做基层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原正定县委办主任张五普说:“他待在办公室的时候,特别是晚上,都是开着门,群众的来信来访,他都认真对待,认真看材料,认真解决。”他还创新了问卷调查和现场接访等调研方式,既有效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又加强了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唯有确立史志事业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理念,史志事业的繁荣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我们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到作决策、抓落实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部门发展实际,精心谋划“十四五”时期史志事业的重点任务,积极有序地规划和安排好未来五年的工作。要全面提升方志馆建设成果和便民服务水平,构建完善史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开展史志宣传宣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史志文化需求,让更多的人共享史志文化发展成果。扩大史志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把住“三定力”干出新样子

初夏的五月,捧读《主席在正定》一书,心理自是平添了一份升腾胸臆的景仰。掩卷静思,深刻感悟到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主席在正定》一书,生动展现了主席同志在正定期间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县一级“一线总指挥”的使命担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一名新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主席,要牢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政协使命,积极向主席总书记学习看齐,把住“三定力”,勇毅担当,积极作为,切实干出政协新样子。

把住政治定力,彰显信仰谱写忠诚。主席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有着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强调“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让我读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体会到“在40年前,他就已经有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担当。作为市政协委员、县政协主席,学习《主席在正定》,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切实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把对党忠诚作为首要的政治原则、政治本色、政治品质,坚决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用行动彰显信仰,用生命谱写忠诚。毫不动摇把政协工作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之下,坚决做到“党委有号召、政协有响应,党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要时时用政治标准来校准航向,绝不能“干着干着就忘了,走着走着就偏了,偏着偏着就算了”。

把住道德定力,厚植履职为民情怀。主席同志在正定经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在正定的1000多个日夜,他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大队,“探索半城郊型发展之路”“在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为71个村安装了自来水”等等,展现他“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的崇高品质。作为市政协委员、县政协主席,学习《主席在正定》,必须增强道德定力。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与群众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说百姓听得懂的话,问百姓关心的问题。正所谓“言之周全”谓之“调”,“石头开花”才是“研”。把调研作为政协履职为民的第一道“工序”,聚焦党政关注、群众关切,做到眼睛向下,脚上沾泥,一杆子插到底,零距离调查、沉浸式调研,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第一手资料。大力营造“有事好商量、有事来商量”的民主协商氛围,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努力为“六个强市”出“破题”思路、找“破冰”办法。切实发挥好政协“收音机”“连心桥”作用,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事代真言、真代言,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把住抵腐定力,永葆清廉政治本色。主席同志在正定经常讲“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奉公”;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成了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下乡吃饭一定要在乡镇食堂,而且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谋正道、干正事、树正风、扬正气,为党员干部立起了标杆。作为市政协委员、县政协主席,学习《主席在正定》,必须增强抵腐定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把清廉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信念,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修身自律,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格局高远,满怀政协情怀,聚民生守初心,在政协工作中主动作为,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界别群众中示范引领,把委员“作业”写进百姓的心坎里,展现新一届政协委员的担当与风采。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像主席总书记那样在工作上“习以为苦”、在生活上“勤以为常”,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持高尚精神追求,用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慎独慎微慎友,净化好“朋友圈”,守好“底线”,不越“红线”,做到“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真实自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阅读主席总书记在地方系列书目的这一过程,就是一次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感受领袖风范的过程。让我们一起追循领袖足迹,一起感悟为政之道的正定源头,一起聆听时代的声音!汲取榜样的力量在新时代奋力前行

根据“喜迎二十大,委员在行动”活动安排,近日,我深入学习了《梁家河》,并查阅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中参考的资料。通过对相关书籍、文章的学习,系统了解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七年的岁月经历,深刻感悟到主席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复兴民族的梦想。

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间,同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起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赋予了他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七年的艰苦岁月里,总书记将延安精神融入到实践中,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大胆创新,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改善了这里的条件,并在实践中逐渐培育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崇高精神,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生活,谈四点体会: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1968年12月,主席总书记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为总书记认识中国农村、了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所思所想以及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问题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以立足于实际、立足于群众、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通过与农村、农民的接触,更为深切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更加坚定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通过日常社会实践锻炼,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理想信念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与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能力,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争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领导干部。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主席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梁家河》《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中描述他的读书生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主席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他住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他阅读书籍兴趣之广、阅读书籍门类之多令人叹服。在他阅读的书目中: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史记》《三国志》《离骚》《古诗源》等中国经典古籍、古典诗词,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外国名著,有《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国内军事著作,还有《罗斯福见闻秘录》《战争论》等外国军事名著。青年主席如饥似渴地学习,为自身的成长打下了扎实根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梁家河是主席总书记挥洒了七年青春的地方,通过在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面对梁家河艰难的生存条件,总书记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承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出苦干实干、拼搏奋斗的崇高精神。在《沼气专业户》章节,为建好沼气池,总书记跑了四川5个地区的17个县,为了查看沼气池哪里漏气,用手一遍一遍地摸满是大粪的沼气池,为了能够让沼气池排气,被大粪喷了一脸,最终建成陕西首个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基层虽然苦、虽然累,但能磨练意志、增强才干,也大有可为。对于我来讲,肩负着明月山的政法、信访、招商引资等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任,要学习总书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沉在明月山、服务明月山、造福明月山。在思想上,要保持旺盛斗志,奋斗不息;在工作上,要不避困难,勇挑重担;在生活上,要吃苦耐劳,克勤克俭。

我们要向总书记扎根基层的为民情怀对标看齐,坚持人民至上。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怀的,一心为民的情怀最无私,最受人尊重的。在《泪别梁家河》章节,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也充分体现为民造福的初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根本立场,也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全区政法工作的分管负责人,我将扎实开展大调研,全面了解群众对政法工作及平安最真切的需求,发挥民智、借助民力,坚决打赢扫黑除恶和政法综治助力乡村振兴攻坚战,让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迈入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贡献明月山力量。从经典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智慧力量

今年是我到交投集团工作的第4个年头,也是我任市政协委员的第7个月。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疫情反复,交投集团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改革发展形势,我在工作之余又一次拿起了《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主席在浙江》等经典书目,从头到尾详读了一遍,深入地了解主席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深刻地体会主席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智慧,思想上很受触动,精神上倍感鼓舞。

一、感悟思想伟力,在笃学中增强履职能力。

主席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即便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中积淀下来的。这启示我们,身处时代巨变的洪流之中,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越是事务繁杂越要充电学习。主席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殷切期望,要求“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懂、会、善”讲的就是履职能力问题。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夯实履职之“基”,提升履职之“能”,认真学习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人民政协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系统学习《政协章程》,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文件,深刻理解政协的性质定位和职责使命,熟练掌握政协委员必备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选题的“贴近度”、建言的“靶向性”、资政的“含金量”,以高质量建言助推高质量发展。

二、感悟思想伟力,在笃信中厚植为民情怀。

主席总书记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书中有多处这样的表述,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为群众做实事是主席始终不渝的信念、他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主席总书记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作为政协委员必须始终扎根人民,厚植爱民为民的情怀。要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像主席总书记一样,视民情如亲情、把民事当家事、怀民忧为己忧。在工作落实、调研视察、建言献策中,情系万家灯火、关心民生冷暖,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彰显“民生为大”的责任担当。突出问题意识,积极反映基层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出行、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关心的营商环境等方面问题,努力把履行委员职责的过程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要投身“为民办事”的生动实践。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汇聚调动各方资源,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2021年,交投集团为重点项目沿线群众免费新建、拓宽进村道路和排水管涵,更换老旧自来水管道,还为袁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围墙和大门,铺设沥青路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9件,获得了群众高度评价。

三、感悟思想伟力,在笃用中提升发展成效。

一直以来,主席总书记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比如他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多次到杭钢、宁钢等国有企业调研,并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为浙江国企转型、升级、重组付出了很多心血,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学懂弄通主席总书记在浙江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对于更好践行主席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熟读《主席在浙江》,有三点启示和收获。

一是坚持交通先行促发展。2003年,主席在浙江主持工作期间,率全国之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开展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近年来,主席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阐明了交通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今年3月的宜春“两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路网品质等关键词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交通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在宜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党和政府有号召、国有企业有行动”,为回应“两会”代表热切讨论和高质量发展期待,交投集团坚决扛起宜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责任,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截至今年5月,交投集团共承担市列大中型8个项目,其中4个同时是省列大中型项目,筹备开工项目2个;1-5月完成投资11.6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1%,总体上实现了进度过半。宜春大道、教体新区规划一、二路等多个项目今年全线建成通车以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中心城区交通条件。重大交通项目在强化固定资产投资、保障农民工就业、带动建材等上游产业发展、增加政府税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建设这张亮眼“成绩单”在服务社会大局和经济发展中先行有力。

二是坚持创新突破求效益。2002年10月调任浙江之后,主席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之旅。在温州调研时,他指出“创新”是温州的金字招牌,勉励温州“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这句话放在国有企业同样适用,国有企业要精进而不能守成。去年12月,宜春市属国有企业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交投集团确立了构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以建立健全产业链条、开展资产经营、市场化项目投资为“三翼”的转型布局,稳步开展房地产开发、材料贸易业务,参与我市新能源和融资保理项目投资,启动建设铜鼓混凝土搅拌站项目,有效增强了企业造血功能。今年1-5月,交投集团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材料贸易业务逆势上扬,实现采购7523万元、销售8158万元、回款1241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0.3%、36.9%、48.1%。自营业务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增活力。2003年在杭钢集团调研时,主席指示杭钢集团“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效率、要提高”。管理僵化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因,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管理变革,进而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是地方国有企业解决发展问题的努力方向之一。今年以来,交投集团大刀阔斧地实施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以竞聘上岗方式选优配强6个中层副职岗位和20个主管岗位,稳步推进定人定岗定责定薪“四定”工作,形成了职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职员“能进能出”的现代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同时,招投标与采购、办公信息化等多项管理改革措施纷纷落地,在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四、感悟思想伟力,在笃行中淬炼勤廉底色

在福建工作期间,主席始终强调从严管党治党,和搭班的党委政府成员一道,戮力同心,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出台了宁德廉政12条。福建宁德的干部说,中央八项规定与宁德廉政12条,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反腐倡廉、改进作风的一贯坚持。读《主席在厦门》《主席在宁德》,了解到主席的廉政往事,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什么级别,主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永葆清正廉洁本色,是主席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谆谆教诲,也是新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新使命、新要求。作为政协委员,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群众的立场之上,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群众的需要,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严格遵守政协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委员责任与义务,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自觉敬畏法纪制度,自觉维护政协的良好形象。同时,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敢管敢严,真管真严,一体构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勤廉交投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牢“民为贵”的价值理念

做一个有情怀的政协委员

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年上山下乡青年千千万万,有人走向平庸,有人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康庄大道上,主席是其中佼佼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主席如何从一开始的迷惘、彷徨到后面成为一个意气奋发、踌躇满志的有为青年,熟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每次都可以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但都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人民、黄土地在主席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作为政协委员,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深思践悟主席青年成长历程,树牢“民为贵”的人生价值观,做一个有情怀的政协委员。

提升思想境界,做到“为官想为”

主席,在不满15岁的年纪孤身来到梁家河当了一个“农民”。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黄土高原一呆就是七年?透过知青雷氏兄弟的讲述,我们似乎能找到些许答案。雷家老大说,“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正是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知识青年主席才能经受住四关的考验,其“体肤、筋骨、心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所以干工作、做事情,为民情怀是第一位的,肯吃苦,不怕苦,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决定了你能不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想的出办法,能不能把工作把事情办好办成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岗就要在状态,要经常问问自己三个“为什么”。即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境界?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迎难而上的担当?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常抓不懈的执着?之所以问这几个问题,因为境界决定干事的层次,担当彰显干事的胆识。

增强工作本领,做到“为官善为”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如渴”。主席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插队,什么都不带,就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不饱、穿不暖、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佳话。主席曾非常感慨地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除了向书本学,还积极向农民学习,向先进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修大坝、建沼气池、办铁匠铺以及种植蔬菜等创新实践活动,都是其不断学习和摸索的成果。人非生而知之,“不会做”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既不会又不学,日积月累终究一事无成,事事都会做的干部,并非都是生性聪明,“会”的背后是刻苦与勤奋。在知识更新更快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静下心来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向先进学习,在实践中创新,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锤炼扎实作风,做到“为官勤为”

主席凭借踏实肯干、勤劳苦干的精神,很快就从“挑水洒半桶”“挑麦子不会换肩”的“娃娃”成长为精通全套农活的“好把式”。正是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经历,磨练了主席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抓实作风。我们要坚决克服“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的“慵懒散”习气。要提振“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推动工作提速提效提质;要以讲奉献的情操干事,在岗一日、尽责一天;要以“钉钉子”的韧劲干事,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会上部署的东西付诸实施、落实落细。

社会上有许多像青年主席一样为老百姓干实事的人,他们也许是领导干部,也许是为中国社会做出点滴奉献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里的人民,愿意毕生为她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政协委员,理应展现新形象新担当新作为,为一域之发展出谋划策,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在想为、善为、勤为中持续打磨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奋斗,在为党的二十大的顺利召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上贡献绵薄之力!感悟领袖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根据市政协工作部署,利用近两个月时间,认真阅读学习了《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主席在正定》《主席在厦门》《主席在上海》等主席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通过学习,深切地感受到主席总书记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以身许党许国,勇于担当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通过学习,进一步汲取了政治营养,坚定了信念操守,强化了履职担当,下步将进一步在对标对表、追随看齐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在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不负韶华。

一、涵养崇尚学习、孜孜以求的优良品质

主席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完《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翻读这部书,深切感受到青年主席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初来陕北,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都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他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我们学习主席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都感到他的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文章文风朴实、清新生动。我想这正是源于他长期以来“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正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为党员干部、政协委员要强化学习的紧迫意识,要专门留出一些时间来静心读书,养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生活方式,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努力做到愈博愈专。读书学习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的视野和境界,关系到履职能力,要深入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注重加强本职工作学习,不断的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战学,熟练掌握调研方法、学会解剖麻雀和总结归案,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二、锤炼行动至上、久久为功的实干作风

主席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闽东干部群众急于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以深入调研起步,倡导建立“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和“行动至上”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把“摆脱贫困”写在闽东大地上,为广大干部树立了干事创业的标杆和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显著好转,这种实干担当与他在宁德时的工作思路一脉相承。

干工作抓落实关键在行动,要知行合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作为政协委员要围绕职责要求,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当选政协委员来,深知责任在肩、使命在身,任职期间,能够积极参与政协的各种座谈、调研、视察活动,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民意,积极撰写提案、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去年围绕推进宜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五次深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进行调研,在经过反复斟酌和论证基础上,撰写提交了《对标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企》《关于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等两个提案,其中《对标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企》提案还在市政协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通过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践行于民为心、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主席七年知青岁月中始终与平民百姓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与基层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他住在办公室,吃在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聊天。他还喜欢骑着自行车到乡村去,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经常陪伴主席穿梭于正定的乡间田野,奔波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到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不怕山高、不畏路远,从陇中高原到冰封草原,再到西南山壑,主席始终坚持看真贫、访真贪、扶真贫,始终心系平民百姓,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助民的好政策,主席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路走来,主席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始终饱满深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战“疫”过程中,主席总书记以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迅速作出果断决策,带领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应对疫情并同时因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席总书记这种爱民情怀,这种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昭示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作为党员干部、政协委员要履好职责,就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间,始终当好百姓的“代言人”。日常工作中要有敏锐的民生触角,要有深刻的民生思考,更要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要着重围绕关乎民生问题,努力办好惠民实事,扎扎实实地深入实际地调查研究,原汁原味地反映群众诉求,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积极在助力宜春加快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中展现“政协作为”、彰显“政协担当”。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

近期,我阅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完以后,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内心深处激起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感动。主席说:“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句话萦绕在我的耳旁,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更加直观地领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真谛所在。从此,我所理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和凌空的说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和具体实在。

《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共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谈”“村民谈”“各界谈”三个部分,每一篇访谈都语言朴实,笔触细腻;76幅图片,每一幅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个年龄才15岁的城里孩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一待就是七年,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与最普通的农民同吃一灶饭,共打一段坝,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有大事件,也有小故事;有大情怀,也有小确幸;永怀赤子之心,也记录点滴足音;饱含温暖关怀,也吹响前进号角。这些都带给我满满的“获得感”。

我获得了认知上的进步。主席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坚持读经典看名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是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读书,不仅是跟上时代脉搏的需要,也是开启智慧、滋养心灵的需要,应该成为一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像主席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涵养自己。

我获得了思想上的洗礼。七年知青岁月,主席从不考虑“平台”的高低和“舞台”的大小,只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沉潜到艰苦生活的深处,透视黄土高坡的底色,触摸最真实的大地。立足当下,宜春正处于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赢。

我获得了党性上的淬炼。主席情系黄土地,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办铁业社、建代销店、办缝纫社、建磨坊、打大口井、发展沼气等。在梁家河做的每件事,都是以便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培育了深厚感情。共产党员要学习主席感人至深的爱民为民情怀,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事创业,真正把群众想干的事情变成我们要干的事情,把我们正在干的事情变成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的事情,把我们干成的事情变成群众都称赞叫好的事情。通过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主席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阅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更像是与主席面对面进行了一次长谈,倾听着主席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经历,我深切地感受到对党绝对忠诚,既是政治标准,又是实践标准。这无形中为我的工作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为民解忧讲真情,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人民”二字,读来不过一秒,背后却承载千钧。在平时工作中,我坚持换位思考,坚守为民服务宗旨,不怕麻烦,不怕反复,协调解决一批困扰群众多年的“棘手事”、“闹心事”。去年,我在市信访局接待群众来访时,85岁老人龙宜民反映困扰多年一直无法解决的不动产证问题,恳请市自然资源局研究解决。他神情激动、老泪纵横地述说自己的烦心事:为了办理车库土地证,他五年来求助了多个部门,奔跑不动产办证大厅二三十次,每次都是徒劳而返。听了老人的诉说,我感觉其访求合理,虽然我不分管不动产,但看着老人渴望的眼神,我还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第二天,我就到不动产登记中心了解龙宜民老人反映的问题。“这是‘历史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摆出了政策,讲出了“无奈”。原来,受不动产登记政策的影响,管理的疏忽、资料的缺失,造成不能顺利办理车库土地证。我坚持尊重事实,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与业务人员沟通衔接,不让历史遗留问题再“遗留”下去。最终,龙宜民老人拿到盼望已久的不动产权证书,他主动送来了手写感谢信,并复印多份,发送到组织部等相关部门。

求真务实讲担当,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爱较真”是我的工作常态。遇着难事,我爱“较真”,喜欢碰硬,不把事情搞清楚、弄明白决不罢休。记得在讨论老城区考棚路改造方案时,由于紧临道路有一口井,该井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这给工程建设出了一个大难题。当时,各地都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古井、古树“让路”的例子越来越多。有同志提出修路需降低标高,可能会影响该古井水源,导致该古井干涸,要求考棚路绕行。为了留住一腔乡愁,领导也基本采纳了这一建议。考虑到考棚路是城市主干道,绕行将影响该道路的舒适性,也影响其周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我认为,道路的建设对古井水源到底有无影响,必须用事实说话,停留在担心、可能层面得出的决策怕有偏颇。于是,我组织相关专家、设计、施工等单位人员将古井水抽干,发现井中水来源于道路标高以下5米之远的地层,这也就意味着道路降标高不到4米根本不会影响该井补充水。通过这个实验,我用事实、用数据说服了大家调整方案,真正做到落实规划意图与实现古井保护“两不误”。

无私坦诚讲初心,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对工作心存敬畏,把合规作为最低标准,也是唯一标准。去年8月份,我接受“宜春地区陶瓷土矿整装勘查”任务,该项目投入资金高达2亿多。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无经验可循,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这个仗该怎么打?我带领有关科室人员,认真学习文件,深入调查研究。大到项目是否符合规范、设计方案是否科学、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小到一个数字是否有依据,我都严格把关,杜绝疏漏,力争把每一分钱花到实处、花出效益。在招标代理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有人提出招标代理费用按照2万元/个,7个勘查项目共14万元。我及时提出个人意见:“这7个勘查项目招标内容和程序都差不多,应按1宗项目代理,再考虑其它6个项目增加的工作量适当增加些费用”。最终,7个勘查项目招标代理费用仅3万元,比原来预算节省11万元,切实把财政的钱花在“刀刃上”。

我生长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和平国家,总有人替我遮风挡雨,总有人在人群中逆流而行,总有人在深夜潜心研究,总有人站着黑暗里凿出一道光……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真正意识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就应该找准政协委员的角色,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时常提醒自己以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履职尽责,用心做事,担当实干。虽然,我的两鬓已微白,身体也不再强壮,但仍愿意像年轻人那样积极好学、奋力拼搏、力争上游,把绝对忠诚写在红土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现代化国家道路上,为人民做些好事,为社会做些实事,所谓人生价值莫过于此,“幸福”莫过于此。跟领袖学“大学问”为群众干实在

根据市政协推荐,本人于近期认真阅读了主席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这套书通过对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共同工作、生活的同志进行面对面访谈,用质朴的语言、翔实的记录,全面、生动、真实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读过之后,感觉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

到群众中去,磨砺出自己的“大学问”

在这其中,梁家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是主席总书记工作的第一站。他曾这样评价到,“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带着对“大学问”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反复阅读了《主席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终于明白了“大学问”处处都有,他就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民群众。于主席总书记而言,他的“大学问”,就来自梁家河,来自梁家河的父老乡亲。

这里有为民初心的“大学问”。从1969年到1975年,主席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活。他在这些日子里融入农村,从下乡知青当上了村支书;融入群众,结交了一群农民小伙伴、好朋友;融入农业,锻炼成了每天能赚10个工分的壮劳力。他用最直接的方法触摸了、熟悉了我们的乡土中国,通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成长,铸造了为民办事的初心,升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为今后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有深入群众的“大学问”。在梁家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是主席总书记最难忘的时光。这里有他心心念念的酸菜。他和群众一个灶吃饭,每个月交粮票,群众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吃得最多的就是白菜和黄萝卜做的酸菜,一吃就是半年。这里有他彻夜苦读的窑洞。他与其他知青一起借住在群众的窑洞里,先后住过三个地方,搬过2次窑洞,每次搬窑洞的时候,最多的都是书本。这里有他挥汗如雨的坝地。他带领群众打坝、修梯田、打井,每次劳动的时候,干的比社员还要多。也正是因为“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他和群众相处得非常好,感情非常融洽,群众非常信服他,愿意听他话、跟他干。

这里有为民服务的“大学问”。“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特别是在当上村支书后,他用心用情为梁家河干了很多实事好事。为了解决群众缺柴烧的问题,他历经艰辛办起了沼气池,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让群众做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为了解决村里农具、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问题,他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让群众享受家门口购物的便利,免去了来回奔波的辛苦;为了解放劳动力,他办起了磨坊、缝纫社,让社员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粮食生产中......一件件、一桩桩事情都是在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理念从他当农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都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为群众干实事,把“大学问”转化大作为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既要有“大学问”,也要有大作为。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岗位实际、本地实际,围绕群众所需,积极为群众干一些实事好事。

抓调查研究,传递基层群众声音。立足于本地实际,履行好委员职能,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调研成果,为老百姓当“传音筒”。主动围绕发展、民生等内容,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准调研课题。经常性深入基层一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尽可能更多了解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意见诉求。始终保持一颗爱民之心,主动担负起为民代言、为民立言重任,积极关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形式及时反映群众的愿望呼声。

抓平台建设,拓宽联系服务渠道。立足于岗位实际,履行好统战部部长职责,围绕统战工作八大领域十二类统战对象,用心用情搭建平台,做好联系服务工作。搭建知情明政平台,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拓宽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搭建参政议政平台,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引导他们提交议案、提案;搭建联系沟通平台,落实好“列名联系”、“联谊交友”制度,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中的党员领导干部每半年与党外代表人士进行一次谈心交流;搭建优质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农工党党派之家”、党外知识分子之家,继续完善工商联直属商会、“百城百点”实践创新基地、知联会、新联会建设,为统战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抓作用发挥,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立足于群众需求,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办好一批力所能及的民生实事。组织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通过开办微工厂等形式“送厂进村、送岗进户”,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组织开展“同心.助学、助残”等系列活动,引导各统战团体及其成员积极帮扶生活困难群体顺利完成学业,为乡村修桥、修路、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出钱出力。学习总书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的系列书目,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灵魂洗礼。最让我受启迪的是总书记对调查研究的重视,无论在正定、宁德,还是在浙江、上海,无论是县委书记,还是省委书记,对调查研究的运用始终是他最重视的一项工作,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全面阐释了调查研究工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提供最好的指导。作为政协人,我们要努力向总书记学习调查研究,练好政协人最重要的这项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履好职,尽好责。

做好调查研究要真用心。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时候都要象总书记那样,到一地处一事,第一项工作就是认认真真调查,扎扎实实研究。在正定,总书记骑着自行车,走遍全县山山水水搞调研。在福建任省长时,他提出“对口帮扶,山海协作”,举全省之力,加快山区脱贫。为做好这项工作,他带队整整调研了8个月,在充分了解各地区的现状之后,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践行“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主席总书记几乎走遍全国特困地区,可以说,正是总书记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有了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理论思考、战略思想,才提出了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方针政策。我们学习总书记重视调查研究关键在于从心底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真重视才能真用心,才能够用心学调研,用心做调研,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求得真成果。

做好调查研究要真用情。人民政协为人民就要把真情为民作为调查研究的永恒追求。一要心系群众。主席同志深入寿宁县的下党乡调研,那是一个要徒步走三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走进去的地方,但他为了贫困山区的脱贫,他硬是三进下党调研,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一种高尚的为民情怀,也是我们政协搞调研最需要的,要带着感情去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要贴近群众。主席同志最喜欢直接接触群众,他常说“老百姓经常去的地方,我们也要去看看有什么需求”。宁德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主席同志拄着登山杖,戴着草帽,走遍了宁德的每一个县、每一个贫困的山区、海岛,他踏足的一些偏远山村,有的甚至已经上百年没有县级干部去过,通过调查研究,深切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苦衷,才有了他把思考的内容和工作实践写成的《摆脱贫困》,这也正是总书记身先垂范告诉我们,搞调查研究要放下身段,沉得下去,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这样才能让调研有广度、有深度。三要造福群众。在正定,主席同志首先解决的是正定县征购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正是基于他调研发现正定是“高产穷县”的现状,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解决的一个关系全县人民温饱的问题,而这需要的是敢于为群众担当的精神,政协搞调研同样需要坚持有一不说二,有二不说三,既报喜也报忧,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政协是为百姓服务的政协,这样我们的调研才会更有温度。

做好调查研究要真用功。一要练好学习之功。主席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阅当地的县志,他说不看县志就不了解这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就难以深入认识县情。正定县的棉花技术员说“别看习书记是城里人,他可是对棉花种植特别精通,问我的都是内行话”,我们搞调研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的调研态度、调研精神、调研方法,把学习放在首位,调研之前做足功课,做内行人,问内行话,才能问题问到点子上,问题抓到根子上,建议提到有用处。二要练好研究之功。在福州工作时,总书记组织1600多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形成67篇调研报告,邀请10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召开了几十场征求意见座谈会,深入研究,形成了“381”工程,这是一种钻劲,一种科学的态度。同样我们在调研时,也要善于分析研究,梳理,归纳、总结、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形成高质量的报告,让调研成果变成“金点子”。三要练好落实之功。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总书记一抓就是十几年,每年都安排1000万以上资金用于治理,一直到担任国家副主席时,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过两次重要批示,继续予以关心和推动。我们政协搞调研的最终目的是助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就要有总书记那样“滴水穿石”的精神,绝不能一文了之,要持续加强沟通,持续跟踪问效,持续推动落实,真正把调研成果变成履职实效。砥砺奋斗不负韶华

认真品读了《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主席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七年知青经历是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主席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刻领悟。

一、领悟政治信仰的坚定

主席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主席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主席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二、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我们要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主席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三、锻造实干兴邦的品格

主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主席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主席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主席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四、培养矢志奋斗的担当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青年主席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世间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我们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读《主席在宁德》有感

“渠清如许自有源”。品读《主席在宁德》,在19位老同志历历在目的回忆中,通过无数直击心灵的事例,追寻青年主席的奋斗足迹,对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萌发、形成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领略了总书记30多年前就表现出的强大人格魅力。在此,我想用三句话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主席总书记刚到宁德,就到9个县区、13个乡镇、18个村、12家工厂电站及学校等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闽东大地,用耳朵倾听群众心声,用眼睛观察基层实际,多见闻、善听闻、好博闻,诚闻言、广闻情、深闻策,探寻发展之道。不顾山高路远三进下党,最终使连家渔民上岸,茅草屋改造落地;深入地方解决孩子受教育问题,最终筹措资金进行改造新建教学楼;立足各地实际提出精准脱贫,念好闽东“山海经”……这正是主席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写照!

一件件提案,是政协委员责任的体现;一声声建言,是群众的期待和重托。只有切切实实地深入群众,真心实意贴近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愿望转化为信息,真正为群众利益发声。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面对宁德干部群众急于摆脱贫困、急于求成的心理,主席总书记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强调要想摆脱贫困就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要有“先飞”的劲头,有“穿石”的韧劲,坚持不懈干下去。从让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众搬迁下来,到实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扶贫先扶志”“三进下党”,再到学习温州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民营企业,探索如何为民营企业服务、加强旧城改造等,无不体现了“滴水穿石”精神。

一滴水,微不足道,跌落到顽石上只会粉身碎骨,牺牲了也未必能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胜利,但它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义无反顾、勇于献身、锲而不舍的精神上。在今后的委员履职中,我们更要学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坚持主动参加好每一次政协会议和调研活动,深入基层群众,在点点滴滴的履职实践中,积累撰写政协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真实素材,交出满意的“委员作业。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主席总书记在从政的道路上一直秉持和坚守着自律、廉洁、公正、无私的原则,并以上率下,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在面对干部乱占耕地建房成风的难题时,主席总书记坚决从作风入手,惩治腐败。拆除干部违规建房的阻力重重,但他不曾退缩,也不搞“一刀切”,而是分阶段分类别地开展清理工作,既稳定了干部队伍,又惩治了腐败现象。同时主席总书记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享受宾馆住房,拒绝配备新车、新办公室,从不搞特殊、开小灶……桩桩件件具体小事,折射出主席总书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风范。

政协委员是各界精英、善于监督,敢于监督,但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主席总书记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我。政协履职工作,既要敢于民主监督,要把握尺度善监督。发挥好政协提案和微建议、微协商、微监督作用,把政协视察作为重要方式,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在监督中服务发展。同时也更需要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廉洁自律,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浅谈吃苦就是吃“补”

1985年,主席总书记在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期间,和厦门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交流时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并结合自己的七年知青岁月,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何谓吃苦?一说到吃苦,大家往往先想到经济上的拮据、体力上的劳累,但这样的吃苦是极其片面的。《稻盛和夫给年青人的忠告》一书中写到:“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了解得太肤浅。吃苦不是穷,而是一个人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理解的孤独。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一种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应该说,“吃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项奋斗本领,正如一句在厦门广为流传的闽南谚语----“吃苦就是吃‘补’”。

记得2004年8月,主席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畅谈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等,回忆在延安经过的“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历练。这“五关”的历练,正是孟子《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实演绎。过完这“五关”,主席总书记真正做到了把“苦”当作人生最顶级的“调味剂”,开始了“自找苦吃”“以苦为乐”的生活。吃的第一“苦”,是对理念信念的坚持。主席总书记“写八次入团申请书,十次入党申请书”,这种“自找苦吃”是一心向党、矢志向前的坚定。他在厦门时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厦门大学学生张宏樑:“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吃的第二“苦”,是对学习的坚持。村支书说“梁家河的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上山放羊揣着书,秉烛夜读是常态,这种“自找苦吃”是寻求真理、求知若渴的追求。直到今日,主席总书记总是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吃的第三“苦”,是对初心的坚持。在梁家河,主席总书记不仅帮助当地村民建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还带头下池起粪,期间承受的辛苦与劳累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自找苦吃”是恪守初心、始终为民的执着,只有学会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让思想更加靠近群众,也让群众更加信赖你。

重温主席总书记“自找苦吃”的经历和对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的要求,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来讲,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有“吃苦就是吃‘补’”的觉悟,学会“自找苦吃”,学会“以苦为乐”,用勤奋和努力、青春和热血升华“小我”。其次,我们要有“吃苦就是吃‘补’”的担当,要拿出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在有难度的工作面前不推不让,努力学会群众工作方法、增加经济知识、锻炼应急处理能力,只有在风雨中砥砺前行,才能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参天大树。最后,我们要有“吃苦就是吃‘补’”的作为。主席总书记曾用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岗位开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当成事业主动作为,主动承担起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真正做到“有位还要有为”。

“自找苦吃”是一种精神,“苦中作乐”是一种态度,“吃苦是福”是一种财富。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把“吃苦就是吃‘补’”作为一种心有国之大者的人生情怀,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奋勇向前的智慧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实践考验中锻炼提高自己,在“小我融入大我”中绽放光彩!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近日,在市政协的统一安排下,重读了《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19篇访谈稿,29位各界人士的“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全视角还原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15岁的主席总书记当年与梁家河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的成长故事。细细领悟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感受颇多,感悟颇多,尤其是总书记最真挚最深厚的群众情怀,更是让我除了感悟,更有反思。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主席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看作是群众的一份子,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就已悄然扎根。在陕北农村的那段日子,总书记和群众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到现在,梁家河的村民还在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为什么总书记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实书上有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真谛——“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不但是总书记50多年前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的朴素追求,更应该是我们现在各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行为准则。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努力方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要厚植为民情怀。百年历史证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新理念。“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厚植为民情怀,坚持在前进的路上,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为民谋利,解民之忧,聚焦民生关切,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了解群众需求。“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立足点都应该是群众的需要和需求,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着力点是人民群众的诉求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与群众零距离,零接触,多问一问群众的意见,多听一听群众的想法,并且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找问题、想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才能真正知道当前群众的“需求清单”和“问题清单”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群众需要我们干好的工作有哪些、需要我们改进的短板是哪些。

要提升工作能力。“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个“干”不光是去干,更是要干好、干成,干得有用,干出实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法律、科技、经济等知识的学习,适应形势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为做好群众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求我们要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升新形势下服务于群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自然生态、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个干部怎么样,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评判权,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坚持以为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感悟为民情怀认真履职尽责

2021年,在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我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主席在宁德》。近日,在收到市政协开展撰写“委员作业”的活动通知后,我再次拾起这本书,细细读来,又有许多新的收获与感悟。总的来说,主席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就是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

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是总书记从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1988年6月,34岁的主席赴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是中国沿海唯一的贫困地区,下辖9个县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听说主席来任地委书记,宁德当地干部群众非常高兴也满怀期盼,都等着他能立刻带来“大项目”、抱上“金娃娃”。但是主席到任后,并没有立刻烧上“三把火”,而是花了一个月,把宁德9个县都跑了一遍,在基层找思路、寻答案。他指出宁德经济基础薄弱,不可好高鹜远,还是要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提出了“弱鸟先飞”“水滴石穿”的思想,要用敢为人先的意识,锲而不舍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久久为功,才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目标。这个思想贯彻了他整个宁德施政的全程,直到现在还一直影响着宁德人民,当地的干部回想起来都说,总书记的看法是非常恰当和深刻的。

二、深入群众关爱群众,是总书记勤政为民的人民情怀

宁德期间,主席特别注重践行群众路线,他强调,下基层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他自己也是时刻以身作则,下基层总要求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三进下党”就是主席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进下党,是总书记在听到下党乡非常落后的情况后,带着相关同志就踏上去下党考察的路,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路不好走,他们换了几种车后,还步行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下党,汗流浃背的主席简单冲洗了一下,就在下党村口的鸾峰桥上拉几张凳子,坐下来听汇报,并把反映的问题现场交办。这次考察为下党乡定下了建一座政府楼、一所学校、一个水电站的扶贫方案,打开了下党摆脱贫困之门,也敲开了下党群众渴望党和政府关爱的心扉。

第二次进下党,则是“受命于危难”。在主席一进下党仅仅一周后,下党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受灾非常严重,主席冒着危险,步行再次来到下党乡,看望受慰问灾群众,鼓舞民心,部署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协调解决公路、防洪堤坝、学校修缮等问题,与下党群众建立起了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第三次到下党,主席已经调离宁德,这次他是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去检查和调研奔小康工作的,当总书记看到下党乡已经旧貌换新颜,他欣慰地笑了,当地群众也暖心地笑了,他坚持扶贫下党乡的历程终于有所收获。

下党乡的徒步调研,是主席总书记所倡导的“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到后来,他提出并建立了“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这都是他甘入“苦海”、勤在脚下,深入群众、为民谋福的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政治清明作风清正,是总书记廉政为民的政治品格

主席刚到宁德时,发现一些地方很多房子盖得跟洋房一样,但看过去又很不规整,而且听到群众反映,干部违规占地建房现象较普遍,福鼎甚至出现了一整条都是干部利用特权盖房的“干部街”。主席当即决心从领导干部下手,严肃查处违规建房现象。他说“我们宁肯得罪这两三千人,也不能得罪宁德将近三百万老百姓”。他顶住压力,对清房的每个阶段、每个会议、每项事项都时时过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宁德地区共查处了七千余名干部,其中县级干部两百多名,科级干部一千多名,充分展示了主席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担当,彰显了他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品格。

反复品读这本书,我在每篇采访中、每个文字上、每件实例里,都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初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今后我要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注重实事求是、积极深入群众、严守纪律规矩,认真行使好委员职责。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能力。作为一名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要时刻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自觉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坚持以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开展履职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充分发挥委员带头表率作用,紧紧围绕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重心,结合自身所在和擅长领域实际,深入思考、积极谋划,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委员开展履职工作的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政协委员,要不断提升参政议政的水平、质量和效果,就要认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研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掌握事物的真实情况,发掘存在问题及其根源。要反复研究,认真思考,努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技巧,提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不断提升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

三是坚守为民情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政协做的是最大限度争取人心的工作。作为政协委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联系群众的表率,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做好释疑解惑和化解矛盾等工作。要积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对策、提出建议。要善于发现和汇聚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诉求,把群众的声音及时传递上来,积极参与各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协商活动,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

四是坚守自律底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政协委员是一种社会职务,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人民政协的社会形象。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作风上的清正,工作上的清廉,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更好地践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和使命。要自觉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坚决抵制各种低级和庸俗趣味,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和人生境界,时刻展现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惟实励新谋发展笃行致远践初心

民进樟树市总支主委、樟树市乡村振兴局三级主任科员赵娟

主席总书记地方工作系列书目是党员干部学习最好的教科书。通过认真学习、反复研读这些系列书目,主席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工作事迹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政协委员,要从主席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吸取政治养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接受政治历练、思想淬炼、业务训练、实践锻炼,强化担当作为、锤炼过硬本领、涵养清廉本色,用心用情用力履行好委员职责,争做一名有格局有能力有情怀的政协委员。

一、将读书学习贯穿于履职全过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建设高素质委员队伍的需要,要将读书学习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主席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利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我们要学习主席总书记刻苦读书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将读书学习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将读书与履职深度融合,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以学促行,力求通过学习丰厚学识底蕴,汲取历史智慧、提升素质能力,开阔视野境界,提高建言资政“深、广、实、专”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协委员,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政治必修课,把学习掌握新修订的《政协章程》作为委员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对“懂政协”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将调查研究作为履职的基本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能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能调查、会调查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也是主席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的一条基本要求。我们要向主席总书记那样重视调研、躬身调研、科学调研、高效调研,要心中装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装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开展调查研究,苦练调查基本功,调查既要“身入”更要“心至”。要学习主席总书记的调研六法,多到困难地区、多关注困难群众,经常进行“随机”调研,善于借力调研,通过直接接触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先调研后决策,善于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当前,我们要着力围绕“六个江西建设”,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好题、摸实情、谋对策,做到与党之所倡、政之所急合心合拍,与群之所盼、民之所忧合声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提交的调研报告及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将为民办事作为履职的出发点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作为一名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且有着20多年乡镇工作经历的政协委员,更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好主席总书记提出的“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指示精神,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决策部署,多交群众朋友,多察群众疾苦,多听群众心声,及时掌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要通过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提案、调研报告和政协微协商等方式为民代言、为民鼓呼、为民解忧,又要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和谐等各项工作。要善于当好群众代言人、政策宣传者、矛盾化解者、实事推动者,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减阻力、增动力、添活力,真正把人民政协为人民落实到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将守正创新作为履职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政协委员要有新作为、新担当,要有胸怀全局的高站位、心系发展的大情怀、奋发向上的好风貌。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站位上树立新标杆;要助力社会发展,在服务大局上彰显新作为;要提升履职能力,在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担当实干、奋发有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民生实事、基层治理,多献精准之策,多建务实之言,多尽落实之力,认真履行好委员职责,行使好委员权利,努力干出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新样子,展现出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新风采!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政协好干部

我认真学习了《主席在正定》一书。正定,是主席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主席同志的工作风格。

一是站在人民立场、善于发现问题,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第一步。1982年主席同志从部队转业来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那个时候的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是一个“好县”。但是通过走村入户、和群众交心,主席同志很快摸清了真实情况,大胆提出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并决心改变正定经济“单打一”、粮食“单打一”、群众吃不饱的状况。

二是发现问题不容易,为之负责、为之担当更不容易。主席同志把情况汇报给县委书记、并与县委班子成员沟通后,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久,经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到正定调研后,一致认为反映的情况属实,决定把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正定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三是负责担当不容易,负责担当到底更不容易。八十年代初,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的主席同志发现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广泛存在“干不干,八分半”的想法,如何解决正定这个典型的内陆县进行改革开放,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他深入思考的问题。主席同志决定迈出改革的第一步,他找老书记“说说”,还请县长找其他领导同志“说说”,逐步扭转大家的看法;选里双店公社开展“大包干”试点,第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翻了一番。就这样,正定开了全省“大包干”的先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四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生动体现。梁家河七年,知青主席就树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正定三年多,青年干部主席践行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他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正定每个村落。不论风霜雪雨,不论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拦那颗赤诚的初心,正定的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见证了他的初心。他的人民情结,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变。主席总书记初心不改,他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运用到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心是赤诚之心、高尚之心,亦是勇敢之心、无畏之心。永葆初心不变,才能有负责之勇气、担当之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才能干成大事、善作善成。

如何做一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政协好干部?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是做一名敢于负责担当的政协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敢于担当,是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勇于负责,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我们要更加注重学习,不断长知识、强修养、增才干,涵养品性,提升境界,始终保持理论清醒、立场坚定、政治成熟。在全市扎实开展“三拼三促”活动时期,身为一名政协党员干部,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推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这不仅是对政协干部能力素质的实际检验,更是当好群众满意、委员满意政协干部的基本要求。

二是做一名敢于负责担当的政协干部,必须立足工作实践。政协干部必须带头消除自我封闭的思想,改变政协无大事可做,无法担当的错误认识。树立开放包容观念,消除悲观畏难情绪,树立迎难而上思想,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冲锋在前,围绕全市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以务实、负责的态度搞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要强化责任意识。政协干部要带领委员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牢固树立起求实务实的工作理念,敢于担责任,工作说了就办,定了就干,件件有着落,事事出成效。要敢于迎难而上。矛盾最能考验担当精神。我们每一名政协干部都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结合开展调研工作,要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到群众中去,善于倾听呼声,及时反映民情,真正办点实事。在被动中找到主动,进而解决问题,打开局面,从而树立政协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是做一名敢于责任担当的政协干部,必须坚持廉洁自律。无私才能无畏。政协干部绝对要除掉“政协是清水衙门,反腐倡廉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必须注意和把握住小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格的自律意识来履行职责。要排除干扰,守住思想阵地,始终坚持勇于担当的操守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要加强廉洁自律管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折不扣地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始终清醒地认识自我,恪守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要始终保持应有的浩然气节和政治本色,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看透人生路,真正做一名水泼不进、针扎不透、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优秀政协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1.

1990年4月,主席同志从宁德地委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到福州不久的一个深夜,思绪萦绕,填了一首词: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他对焦裕禄同志的敬仰,也表明了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坚定决心。其中“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两句最为传神。个人认为,这首词初读有一种仕途自勉的审美情境,仔细品读,其间蕴含的旨趣志向却是现代式的精神追求。其中的英雄意气不是传统的英雄概念,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不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伤叹,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野望,更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狷狂,封建士大夫最容易患得患失,其本质都是个想为封建王权服务而不得志,并不把为民造福当成毕生追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骨髓,追求的是荣华富贵或散发扁舟,在享受劳动人民服侍和特殊待遇时毫不含糊。即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上境界,还是有个“庙堂之上”的“君”主要忧,本质还是君臣纲常那一套。共产党员则不同,是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追求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中只有人民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特别是模范党员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心系群众忧苦,心忧党国天下,不是不会享受,也不是有规定限定,而是源自内心如磐的信念,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有感于此,主席以超越历史的眼光,体味到焦裕禄同志“暮雪朝霜”不改初心的英雄意气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怅惘悲怆。斗转星移,抚今追昔。在楷模精神的照耀下一步步走过来,如今福州的事业薪火相传,一定要将年轻时立下的志愿“遂了”,赓续前人光荣传统,将焦裕禄等先烈先辈未完成的事业向前推进。尾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已从兰考的治沙蓝图拓展为美丽中国的景象,从一域放大至全局,充分展现了主席的博大胸襟与深邃眼界。

主席总书记曾动情地说,“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我们听着听着也流泪了”。他先后3次来兰考视察,谦虚地说“我也是来学习的”,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与学员一起吃住,重温焦裕禄事迹的点点滴滴。在座谈会上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兰考之问”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之问,应该是总书记多年来的工作体会,结合《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看,说明总书记很早就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而且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事实上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与主席总书记的英明决策领航掌舵密不可分。

2.

沿着总书记的工作足迹一路看来,有个深刻的印象:总书记追求远大理想、心系苍生社稷的思想形成是个一以贯之、知行合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就有的,更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梁家河知青时代就开始崭露,一件一件为民办实事干出来的。有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

1991年1月14日,主席同志在当天的《福州晚报》不起眼位置看到篇豆腐块报道,内容大致讲的是福州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这篇报道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他马上组织市委政研室等部门的同志研究市民办事的各种流程和难点,在50个小时之内就编写了一份《福州办事指南》,并且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以向群众反馈。接下来还召开市委工作会要求机关干部充分重视群众诉求,讲求工作实效,少说空话,狠抓落实。3天之后又在现场办公会上提出,“要抓住那些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的事要“马上就办”。即使完成了,也要回头看,通过督促检查落实“真抓实干”。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福州当时搞了全国首个一条龙服务的“一栋楼办公”,之后在福建全省提出“12345,有事找政府”,再上升为电子政务。在制度和硬件层面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篇豆腐块报道,谁都没想到主席同志会如此重视,并一抓到底。“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星辰大海,离不开宏伟蓝图,更需要涓滴不弃、清流永续。从这件小事背后,可以看出主席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是怎样抓工作抓落实的,又是怎样践行初心使命的。

3.

通过阅读主席在地方工作的系列访谈,深受触动和启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件件为民的实事,一串串跨越的数字,饱含着总书记深切的民生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思维方法、坚韧的品格意志和超前的视野理念,令人肃然起敬、心生敬仰。也再次阐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没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又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干字当头,实干为要。既要履行好“为民建言”政委职责,又要担当起“为民服务”的干部之责,切实回答好“兰考之问”。

一是勿以事小而不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经典调研报告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也是一件件小事干出来的。委员参政的前提是情况真、问题准、举措实,这就需要扎实的调查研究。新任委员不久,按照部署,我参与了中心城区斑马线设置的调研,负责对最大的东北片区20条路段进行实地查看。这个片区共有139条斑马线、129个路口,共发现路牙过高61个、地线不清15处,中有隔栏23处,无斑马线3处,每一处都用手机拍照印证,为整个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参与的每位委员都尽心尽力、充满热情,有种共建美好家园的感觉,这种体验感比坐在办公室里更强烈更直接。

二是勿以事外而乱为。委员的建言权是一种政治话语权,既要敢言能言,也要慎言谨言。要有一股子激情,该反映的社情民意要及时发声,有事实、有思路、有对策。同时,也要坚守理性、尊重现实、厘清边界,对情况不明的事物要三思而后“言”,审慎使用建言权,尤其不能夹杂个人好恶,从私利出发。不能因为置身事外,就无的放矢说外行话,让人徒生“拿着鸡毛当令箭”之嫌。要以真知灼见体现政协水平,以严实作风护卫委员荣誉。市“两会”前,对一些针对城区一些地方公共体育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我实地调研,并参考外地成熟做法,才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心城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维护的建议》。针对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和我市养老产业现状,查阅了市区民政局多份资料,在相互商讨的基础上,还询问了宜春有关物业老板,最后提交《打通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关于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的提案,从政策和市场运作层面论证,充分考虑了老人的传统观念、经济负担、个性需求等实际情况,提出“社区+物业+养老”模式是对现有养老模式的创新,力求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打通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勿以事难而无为。作为社会福利界的委员,又在医保局工作,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是绕不开的问题。每当看到患者为昂贵的医药费所苦恼,就会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在审问自己,“看医贵”的问题本质是上药品贵、检查费贵,其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条与商业壁垒,是医改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长期难以解决的硬骨头,是风险高难度大的“腊子口”。对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8年底,主席总书记亲自审定《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

国家局、省局均开展了集中带量采购。2021年,市医保局党组决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中低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得到市领导重视支持,并列入市委深改委“微改革”任务。通过和同事一起努力,当年9月完成了第一批中低值耗材集采招标。从公示结果来看,涉及3类产品、27个规格,平均降幅73.38%,最大降幅90.38%,可节约资金4000万/年,为推进我市医改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是不设前提条件的,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珍惜委员的麦克风,珍惜组织给予的平台,干一点群众期盼的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正是以我“涓滴”之“绿”,“会它千顷澄碧”吗?

几处欢喜,几多感动的泪

细数着《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里31万量的浩瀚的文字,甚是感慨,或圈划上惊叹不已的句子,或适时地“涂鸦”出彼时彼境阅读的最直接的感怀:看得欢喜处标注一个简易的笑脸,读得动情时,也情不自禁地旁批上“泪目”之类的小语……

452的页码处,文篇终究是暂告完结。掩上封底,思绪仍如翩跹蝶舞:看完此著,总也想跟着唤声“近平”,毕竟,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个人都在你面前这样亲昵地称呼他,他便直接以青少年时候鲜明的形象走进了你的心!

说来遗憾,早在2019年6月底,在我参加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省民盟骨干”培训期间,宿舍桌上赫然放着《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而我当时竟然与之完美错过,仍执拗于自带的文学著作。这倒恰如一个风度甚好的青年,在某种美好的情境里邂逅了一位面容姣好的佳人,还不及探寻芳龄,更不及追觅行踪,却因着种种而擦肩而过,此后多年,总也念念于当时的“惊鸿一瞥”!

万幸,万幸美好的缘分可能遭遇些许延迟,却终究不至于缺席。为积极响应市政协倡导的“喜迎二十大共读主席在地方工作系列图书”活动,我一口气买来一整套,谁曾想,这一瞥,便是“惊为天人”,乃至沉浸于“一发而不可收”的痴迷之中。

《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采访实录集结版,由六期“知青说”、六期“村民说”及七期“各界说”有机组合而成。在这一系列的访谈中,主席总书记青少年时期的形象、风度及智慧无不跃然纸上。

其一,身处窘境,仍以学习、思考为第一要务。

1969年元月至1975年十月,这是主席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每一个被采访者回忆起当年,都会毫不夸张地表达出当年真真切切的艰难与不易。“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道关,关关“险峻”。尤其是在当时“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社会风气竟以读书学习为耻的大环境下,主席总书记却仍能坚持读书、学习、思考,的确难能可贵。

阅读中,主席总书记酷爱读书的形象不断地在脑海里呈现、呈现,乃至格外明朗起来。因为在访谈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饶有兴致地提及主席总书记的那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即便是当年比主席总书记还晚一个月到梁家河而没能到文安驿接站的张卫庞(梁家河的上门女婿)也有“佐证”:“他在我们梁家河总共住过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刘金莲家,第二个地方是吕侯生家,第三个地方是村里的知青窑洞。近平两次搬窑洞的时候,我都过去帮忙了。搬窑洞的时候,才知道他的书可真多!”此外,主席总书记在田间地头看书、就着一盏煤油灯读书至深夜的情形也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镌刻于我们的脑海……

其二,敦厚质朴,待人接物时时彰显人格魅力。

从《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主席总书记为人处世所呈现出来的敦厚质朴的性情。

1973年3月至8月期间,主席总书记被抽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驻点。他在赵家河吃的第一顿饭是在当地村民聂瑞兰家。采访中,聂瑞兰回忆道:“近平从兜里掏出来粮票和钱塞给我,我说什么也不要,他拗不过我,就走了。等他走了以后,我去收拾桌子。拿起碗后,我才发现碗底下压了1斤2两粮票和3毛钱。那时候,这些粮票和3毛钱,可是超过这两碗热汤面几倍的价值了。”

雷平生在回忆中也由衷地评价道:“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很‘仁义’。他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

或者说,从主席总书记当年离开梁家河上大学时候全村村民“道路相属”“十里相送”的情景,我们不难窥探七年岁月里他给梁家河百姓所呈现的良好的为人与品性。

他离开梁家河之后,再之后,他都不曾忘记当地的百姓,他始终怀揣着感恩的心,回馈报答,乃至将对梁家河、对延川、对陕北百姓的深情厚谊、关怀爱护拓宽至对全国每一位百姓的真心呵护……

其三,道术合一,为民谋福祉处尽是为政才华。

梁家河村民武晖坦言:“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话在理。如果说主席总书记“一心为民办事”,体现的是他的大爱情怀,那么“善于为民办事”则透露出他为政善政的卓越能力了。

在《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你只要看看他在赵家河短短8个月的为政绩效,你就会为他的勇气、远见卓识、为政智慧所折服!而梁家河与赵家河“争夺”主席当本村村支书的“戏剧性”一幕,除了有力印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古话,无疑也充分彰显了主席总书记人格与为政上的多重魅力!

当然,当我一字不落地品读完《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随后狂奔着到书架上取下《主席在正定》一书,才读至短短12页,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主席总书记在赵家河的那些,确实如曹谷溪所言——“赵家河是主席初展才华的地方”。

我情不自禁地写下:“我已经被他的善政本事给征服了,有想法,有办法,有能耐!恰如冰冻的河面迎来温润的春风啊……我的强烈的感觉!近平,我们的总书记,敬你!”

“大家好,20XX年即将到来。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

今日,再回放、再聆听主席总书记20XX年新年贺词,我似乎读懂了更多……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

读《主席在正定》心得体会

主席总书记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研读《主席在正定》,是中青年干部学习为政之道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感悟体会,追寻为政之道的源头。

学习博学上进的学习精神。他除了每天十几个小时孜孜不倦地投入工作,有限的业余时间就是读书。主席同志主动要求到县里工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住都在办公室,几个月也难得回一次家。穿着旧军装,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群众。通过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单位办公会组织理论学习,学习主席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我本人也是坚持每天读书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武装思想和理论基础。

学习真挚浓厚的为民情怀。封面上那张熟悉的照片,在正定的大街上,主席同志坐在一张桌子前,倾听一位老大娘的倾诉。这是他经常在大街上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的一幕。学习为民情怀,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中,平衡群众、医院、基金三方利益,把群众放在首位,把医保效能发挥到更大。5月8日,在发布宜春市中心城区实施临时静态管理的公告后,本人立即召集单位班子研究发布疫情期间暂停线下业务办理的通告,安排值班值守人员全力保障特殊时期群众线上办事需求;联系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为封控区管控区慢性病患者配送药品;帮助解决定点医疗机构因疫情引起的资金压力,可依申请进行医保资金预付。全力保障了特殊时期宜春医保经办服务不受影响,把“人民至上”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人也在疫情期间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为市民免费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为缓解群众疫情心理压力和宜春疫情防控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学习淳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正定时,主席同志自己骑自行车下乡,却把县委唯一的一辆吉普车安排给老干部使用,还常常利用节假日去老干部家走访看望。他做到了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观念唯新,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到了新单位才体会到,总书记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的真正力量,每天脑子里琢磨的都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我单位有一个窗口工作人员,小姑娘形象不错,业务也不错,就是服务态度有点冷漠,曾经被群众投诉过,领导也给予过她批评教育,好像收效甚微,为了从内心增强她的服务意识,给年轻人一个改正的机会,中心专门举办一次经办服务体验式培训,通过这次活动,小姑娘在认识上有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同时单位窗口经办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

学习慎独慎微的严格自律。在正定,主席同志生活十分简朴。他在办公室里睡觉,铺盖是自己带来的,褥子是母亲做的,还有很多补丁。平时吃在县委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每次回家,从没报销过车费。他说,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学习严格自律,就是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经得起考验。平时经常自省自警自励,用身边的例子警醒自己。对待合作单位,保持亲清关系。在医保基金管理上,严格实行单位内控,从待遇审核,到基金使用,在制度上,措施上自我约束,自我革命。牢记嘱托担使命实干担当展作为

近日来,我阅读学习了主席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系列书目——《主席在厦门》《主席在宁德》《主席在福州》等篇章,结合分管工作,重点深刻感悟了主席总书记在践行统一战线、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领袖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主席总书记始终如一的改革精神、担当意识、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一要坚持以初心赢得民心。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牢记初心和使命,必须坚持一心为民”“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宜丰工作以后,我始终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站稳统一战线是群众工作的立场,多次参加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活动,与统一战线成员广交深交朋友,先后协调解决好了民盟宜丰总支“盟员之家”、县知联会“党外知识分子之家”建设等等问题。在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大力推进了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了1.33亿元的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了21个乡村振兴专项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有效的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毫不动摇地把总书记心系民生、情暖民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为民情怀学习好、践行好,用心做到为民谋利、为民尽责。

二要坚持以作风彰显作为。主席总书记在宁德、福州工作期间,提出“四下基层”要求,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在宁德留下了“九赴寿宁”“三进下党”“两入九仙”等凝聚为民情怀的感人故事。在当前,我们就是要深入推进抓落实活动年“三拼三促”工作暨“五比五争先”活动,盯紧作风领域顽疾整治,坚决破除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推行“13710”闭环工作机制和清单工作机制,大力弘扬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的办法有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要持续提升主动服务意识,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坚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真心实意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要学习主席总书记“解剖麻雀”式地开展调查研究,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切实解决一批分管领域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要坚持以实干创造实绩。主席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指出,宁德的发展,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滴水穿石”,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久久为功,而不是急于求成。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绩观,要把干事业的功夫做在平时,以“滴水穿石”的韧性推动事业发展,不能搞短期效应。尤其是统战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是否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多少人心,很难用具体指标来考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统战领域有些工作不去做,一时不一定出问题,做了也不一定能出成绩。就更需要我们要砥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日日做功、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做好打好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着力解决好一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用实干的精神来推动工作实绩,为奋力描绘“美好生活在宜丰”新画卷贡献统战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五一假期,再次捧起《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看着封面习总书记最青春的留影和书中一帧帧珍贵的照片,细细阅读每一个章节,心灵再一次受到冲击和震撼,灵魂再一次得到洗礼和升华。主席的知青岁月,就是一场激励青年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现场教学,一本激励干部坚守信仰、干在实处的鲜活素材,一幅为人民幸福不屈不挠、不懈奋斗姿态的生动写照。读完此书,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习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一、苦难是滋养青春的力量。“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1969年1月13日,在上山下乡浪潮的裹挟下,年仅15岁的主席,怀揣着青年的热血与对未来的茫然,来到了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陕西延川。初来时,孤独且困窘。但他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同甘共苦,小到缝衣服和被子,大到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一件不落,脏活累活抢着干,从来“不撒尖”。习总书记的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一段奋斗与挑战共存、收获与苦痛交融的七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恰恰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成为了他人生中丰富又厚重的精神滋养。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苦难滋养了他青春的生命,将他的青春蕴育得丰厚而坚实。

二、读书是最大的爱好。习总书记曾说过,“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青年主席的读书学习场景。到梁家河插队,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间隙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主席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些老乡讲道,“主席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夜晚靠自制的煤油灯照明读书,因太过靠近,常常把鼻子弄黑。”第一次去拜访主席的陶海粟说,“一进窑洞,第一眼就看见炕上、窗台上、箱子上到处都堆着一摞一摞的书。”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习总书记依然秉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日积月累,内化于心,逐渐积淀成为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三、根植人民是最深厚的情怀。“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这是见证了主席七年知青岁月的石春阳说的话。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群众服务。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孩子一一灵娃的包容、关心;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然能够做到对乞食老人“解衣推食”,都是因为他心中装着老百姓。习总书记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即便是在2015年2月春节前夕,他携彭丽媛回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还用陕北方言介绍:这是我的婆姨。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群众之中。习总书记从梁家河到北京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从县到市到地区到省到中央......几十年这样踏实地干下来,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基层群众想什么,渴望什么,面临的什么问题,需要做什么工作来改变现状...这些工作内容比起他当初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但本质市相同的,那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习总书记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这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群众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习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身为一名奋战在农业战线的政协委员,当勤勉尽责,奉献本职岗位,当牢记政协使命,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一名政协委员的担当和风采,为加快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推动宜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学习领袖故事自觉履职尽责

《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学习热潮。《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主席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主席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一、提升理论素养,坚定价值追求。把《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和鲜活教材,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磨练意志。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主席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主席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主席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实事求是。主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主席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主席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情系人民。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主席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主席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

二、锤炼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锤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脚踏实地,履职尽责。一是更加深刻理解了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主席总书记党的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意义。主席总书记能够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中国的西、中、东部地区都工作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淬炼了扎实的实践功底和深厚的理论思考。二是更加深刻理解了主席总书记为民务实的深沉情怀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知青时期的主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感情,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更加深刻理解了终身学习和思考对青年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艰苦的环境中,青年主席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坚持读马列著作、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理论素养。四是更加深刻理解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重要意义。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主席带领大家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

三、坚持实践磨练,筑牢为民情怀。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走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从容面对时代所赋予的磨砺和挑战。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政治理论武装。加强自主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吃透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抓好专题学习,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等要求,以集体研讨交流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结合重点发言和集体研讨、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互动交流。深入专题调研,结合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解决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实际,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学习调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政策举措。二是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自觉。提高政治站位,认清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持续把“严”的主基调贯彻始终,切实把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严以用权,紧绷权力运行的“高压线”,站稳人民立场,注重严格规范,严格制度执行,扎实推进“大规范”体系机制建设。加强廉洁自律,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把准红线、守住底线,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恪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加强学习,常学常思常悟,管住私心私欲,筑牢做“好干部”的思想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守住做人做事的政治标准和道德底线。带头加强自律,压实“一岗双责”,树牢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三是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加强基层调研,多深入基层进行全面调查、细致研究,真正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把服务基层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助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真正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开展基层调研活动,通过微信交流、现场收集、问卷调查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一线职工、零售客户意见建议,倾听基层群众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分类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项目清单,落实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推进措施、时间进度,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搭建“我为基层服好务”“我为群众解难题”“执法为民树新风”“我与客户共成长”四个活动载体,推行联合服务模式,创新组织“ +终端”“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活动,开展“守护成长”专项行动,全方位做好客户服务、困难群众帮扶、未成年人保护等各项工作,助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实走深。

坚定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作为

近日,细细品读《主席在正定》一书,感觉受益良多,收获满满。该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全面、真实还原了主席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三年工作期间的奋斗轨迹,生动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形象,展现了主席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信仰、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

掩卷沉思,回味悠长,主席总书记这段宝贵经历,值得我们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思考、借鉴,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永葆艰苦奋斗底色和提升政治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让他感到一种充实,一种升华,一种底气”。一位主席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的同事对主席同志评价道:“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富于年,是当年近平同志给大家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到了正定,走上领导岗位,面对独当一面的重要担负,他仍能够做到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淬炼成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学无止境的追求是我需要向主席总书记学习的一个重要品质。要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主题,在钻研理论中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努力求得真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他把人民看得重,人民也把他看得重”。主席同志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大机关、大城市而有丝毫优越感,而是扑下身子,愣是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正定的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胸怀大志的奋斗者一定是格局宏大、境界高尚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无坚不摧的,其源泉和动力正是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人民政协为人民,我所从事的人民政协工作需要的就是这种融入群众、根植群众、造福群众的为政理念,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坚持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聚民力,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他说话做事做人都踏踏实实,诚诚恳恳”。主席同志一心一意只想着务实,一心一意只想着干事,一心一意只想着为老百姓谋福利。正是这种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主席总书记对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作为“政协人”,更需要学习这种品质。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要把全部功夫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用在狠抓落实上。以新面貌、新行动和新成效,把初心使命融进灵魂、刻在心头、扛在肩头。特别是今年抓落实活动年,更当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全市“三拼三促”工作部署和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模范机关工作要求,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以实际行动交出满意“答卷”。读《主席在福建》有感

《主席在福建》是反映主席总书记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六部。主席同志从1985年6月任厦门市副市长至2002年10月离开福建,赴浙江省任职,一共在福建省待了17年,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省里不同层级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位。这本书通过对当年班子成员、身边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记者等人的访谈,记录了主席同志心系基层、心系民生的赤诚情怀,领导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主席同志超前谋划、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范,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永恒的人民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福建期间,主席同志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他经常下乡听取群众呼声,工作安排也处处想到群众。他彻底解决了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让他们能够“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过上了“电器洋房、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倡导山海协作、联动发展,从宁德的造福工程,到闽宁协作示范村,再到省内省外的对口帮扶,他抓扶贫工作一直扎扎实实、卓有成效。主席同志把自己完全融在人民群众当中,得到了人民的认可,那时福建人民都叫他“百姓省长”。在新时代,作为党的干部树立人民情怀,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高超的战略思维。是否具有战略思维,是检验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试金石。在福建期间,主席同志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时,他对身边干部群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他推进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曾经恶臭的筼筜湖、西湖(福州)早已成为厦门和福州亮丽的风景名片;他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他提出“数字福建”建设,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主席同志以战略眼光、前瞻思维、科学理念为福建谋划了美好未来、绘制了锦绣蓝图。在新时代,作为党的干部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谋长远,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站位全局、把握大势、找准定位、谋求深远,加强对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解决好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三、强大的担当职责。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福建期间,主席同志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主导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全省推行县级政务公开;他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这些创造性工作,已经镌刻在福建发展的历史丰碑上。现实中,这些骨头不好啃,需要耗费大量心力,还可能要担风险责任,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主席同志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新时代,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党员干部要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苦干实干、不懈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为一名政协工作人员,一要向总书记那样树立起爱民情怀与公仆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牢记为民谋实事、做实事,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紧抓不放,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切实解决好问题。二要以身作则,坚持学习,要时刻谨记教诲,躬身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锻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三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并要经得起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是否”检验,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以“赶考”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恪守底线,不愧对父老乡亲,常怀感恩之心,不忘进取,为一方百姓的福祉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

《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再现了主席总书记青年时期在陕北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所展现的青年主席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主席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之情。通过这本书的系统学习,让我们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为我们青年干部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对于新时代共青团干部,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为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聚焦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主席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主席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主席总书记对团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要时刻保持强烈的本领恐慌、知识恐慌,虚怀若谷、如饥似渴地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青年学习;要把握党的政策,精通团的业务,学习新的知识,要博览群书,勤学、敏思、取为,真正做到“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二、聚焦青年需求,树立争先进位之志。与主席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主席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在梁家河做了许多的实事:办沼气、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打井、打坝地,引进种植烤烟技术……多年后主席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青团工作就要坚持以青年为本,拒绝“躺平”“佛系”,准确把握青年的新期待、新需求,解决青年难题,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围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纵深推动《宜春市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实施意见》落实落效,对照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积极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促进青年发展措施,以务实举措助力青年发展。

三、聚焦中心大局,鼓足干事创业之劲。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主席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共青团由党缔造,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共青团工作也应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决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以“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为抓手,对标对表建设“六个强市”的中心大局,在助力双“一号工程”、乡村振兴行动、文明城市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打造一批党政肯定、青年满意、社会认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品牌,为全面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贡献青春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的学习体会与履职故事

年轻的生命在土壤里蠕动,勃发的乐曲在心里流淌;年轻的我们,拥有不变的誓言,年轻的我们将坚定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题记青年是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必将影响一生。研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其以访谈形式再现了青年主席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生动的描绘了青年主席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勤学苦修,敏于求知

“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这是习总书记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的。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主席同志“最大的爱好”。与主席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主席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主席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以大学习成就大本领。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主席同志的知识储备、远见卓识,源于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他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

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执政本领,练就“干一行,学一行,成一行”的才干本领。

坚定初心,热血青春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是2013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的话。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是个“大龄”青年,连续多年担任政协委员一职,“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继续发挥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主席“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主席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从主席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坚定初心,勇往直前!

真情实干,情系民意

主席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主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主席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主席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主席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

作为政协委员,我将认真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在政治立场上不含糊、政治原则上不动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锤炼道德品行、严格廉洁自律,当好人民政协制度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平时注重走访、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目标,奋力前行。坚守为民初心,扎实推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通过阅读《主席在正定》后,得知主席总书记从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了三年多,正定也成了主席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许多观点,与他在正定的探索和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主席总书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正定县的每个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农村,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主席总书记团结带领正定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大批以前未办成的大事,使正定这个古老之城大跨步赶上时代发展大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如1983年正定工农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56%,人均收入增长75%。因此,主席总书记深受正定党员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人民心中是个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共产党员和父母官,就如王玉延同志所说的那样:近平离开正定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天,正定的老百姓一提起他,还和三十多年前一样,称呼他“习书记”。他几次回正定,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农民,见到他都叫他“习书记”。干部记着他,老百姓记着他,在正定人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们正定的县委书记,是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

读完《主席在正定》,我收获颇丰、感触很深,深知自己肩负的任务很重、使命光荣,唯有勤勉工作、勇挑重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能不负主席总书记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真正践行为民初心和使命。

一、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旗帜鲜明讲政治,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做到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都做到政治上与党同向、思想上与党同心、行动上与党同步。

二、密切联系群众,坚守为民初心。“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法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拿出“我的事情,我认领”的干事勇气和“人民的事,我来办”的担当精神,敢接“烫手山芋”和“问题麻烦”,以“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年为契机,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成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困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以涓涓细流滋润群众心田,让自己身上多沾些“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筑牢干群鱼水之情。

三、筑牢安全防线,贡献应急力量。坚决扛起应急人“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不断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打造一支“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铁军。自觉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持“两个至上”,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好安全和发展,勇于担当负责,善于综合协调,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攻坚战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实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标,坚决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以高水平安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宜春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应急管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高复杂环境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以更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在稳住经济大盘中主动担当、奋勇争先,以安全形势之稳为经济大盘之稳夯实基础,以大应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应急人应做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