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

主席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极不容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的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引导中国发展进步的光明大道。这次党课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进行讲授。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何去何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

-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新路

-“封闭僵化”的老路

-“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的新路

“老路”,是指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道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邪路”,指放弃社会主义旗帜,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老路”会使人民群众陷入贫苦、国家陷入落后,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危机,注定没有出路。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无法使中国走向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所以,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最终,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说到伟大的历史转折,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应该说,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路线破题,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

(三)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一环。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面对的是什么的问题和局面呢?面对的堆积如山、千头万绪的各种问题,“两个凡是”盛行的僵化局面。如何应对?邓小平抓住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体现他老人家的政治智慧。他还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科学评价毛泽东、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这几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

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此同时,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干部标准

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在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基础上,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所需要的组织基础。

在此基础上,实现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重点,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时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既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又对其晚年错误进行纠正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

(四)两个实践起点

那么,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是如何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有专家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两个起点: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二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强调不够。应该说,从实践上考察邓小平的探索过程,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这里,我讲两个例子:一是具有农村第二次解放意义的小岗村;二是“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

我们先来看,小岗破冰:农村的“第二次解放”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一张白纸上写着这样的话……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这些普普通通、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本能而勇敢地尝试着新的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影响?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小岗队的包产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收。将粮食总产6.6万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总和……社员分配人均200元,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

一年,等于以往5年的总和,一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这样的数据最有说服力。

我们再来看看,深圳兴涛:“一夜崛起的城市”

主席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邓小平领导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两个起点,是实践的起点,影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特点:

1.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注意到,在农村改革起步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央决定把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的时候,即开始全面改革的时候,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深刻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一科学结论,标志着我们的实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一科学结论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及其经验,首先要认识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极其重要的历史特点。

2.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我们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后召开的第一个党代表大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来自实践的“基本结论”。

这意味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拓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的政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探索,到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探索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1.经受了一系列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2.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得到实惠不断增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3.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深化了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风险的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夺取了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出台并不断完善一揽子应对计划,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这一时期应对急事难事、战胜大灾大难、举办喜事盛事的不平凡历程和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2.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作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2002—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2.03万亿元提高到51.95万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3.勇于推进重大理论创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主席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既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又体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在哪里?

(一)新时代,新在哪里

1.新时代就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当前,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新时代就新在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正如前面所讲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谱写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新时代就新在党和国家事业确立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清晰展望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一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必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4.新时代就新在中国和世界关系开创新局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5.新时代就新在中国共产党展现新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主席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升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实现重大创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

1.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席总书记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合适,开辟道路的人最有发言权。

中国道路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道路。中国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经由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通过接续不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才形成,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中国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必须倍加珍惜,切不可犯颠覆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顽强奋斗拼出来的,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要正确对待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四、正确对待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坚持唯物史观,坚持正确党史观的必然要求。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然而,在如何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有的人将这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上开创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关系,澄清错误观点,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是零起点,更不是抛开历史另起炉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的“一穷二白”烂摊子,新中国经过巨大努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苏联模式的“鞋子”不合脚的情况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毅然开始独立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在未知中开拓,在曲折中前进,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重要经验。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重要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很难顺利推进,也不可能取得后来那样巨大的发展成就。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零起点,更不是抛开历史另起炉灶。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的重要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很难顺利推进,也不可能取得后来那样巨大的发展成就。当然,如果没有我们党果断改革开放,并在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坚持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和珍惜,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必然要求。

正确处理两个历史时期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主席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导致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混乱。最终,苏共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段时期内,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些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一定要认清其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认清其险恶的政治用心,坚决抵制和反对。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探索,将二者贯通起来,才能回答好“我们从哪儿来”的问题,才能回答好“我们往哪儿去”的问题,才能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新时代、把握新特点,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找到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走下去,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