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43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43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汇编(43篇)

全面深化改革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问需于民”听民声,坚持改革“为人民”。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情怀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始终,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及时回应群众期盼,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改革脉搏始终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要坚持和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心里话”,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梳理群众所思所盼,把群众“需求清单”变为改革“任务清单”,推动解决一批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的“呼声”变成“笑声”、“急难愁盼”变成“满满幸福”。

  “问计于民”聚民智,坚持改革“靠人民”。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广泛调动和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志。回顾改革开放46年的伟大进程,每一次成功的取得和实现,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人民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力量之源,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站稳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

  “问效于民”惠民生,坚持改革成果“人民享”。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者。改革方向对不对、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都要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评价改革的主体,将“人民拥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效最高标准。要把各项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从老百姓的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老百姓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对改革政策是否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做到心中有数,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确保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铆“劲”出“招”写好改革“组织篇章”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强调部署。踏上新征程,广大组工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奋发作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铆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出“真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十分艰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也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党的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组工干部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增强对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精神,做“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改革先锋。要在改革事业中身先士卒、打好头阵,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铆足“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韧劲,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出“实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决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其中很多方面涉及到干部工作、组织工作,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决定》强调“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组织部门要精准领题,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让干部“想为”更“能为”;要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考准察实干部现实表现,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干事氛围。《决定》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组织部门要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 引领基层治理上下功夫,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铆足“自我警醒、检视整改”的闯劲,在“勇于自我革命”中出“狠招”。打铁还需自身硬。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全会强调,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决定》强调“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同时部署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的清醒与坚定。组工干部身处关键岗位,更要加强自身建设,恪守清正廉洁、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努力做到讲党性、守原则、遵纪律、慎言行,纯洁“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给跑官要官者可乘之机,在廉洁自律上树立更高标准、体现更严要求,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自觉传承和发扬好组织部门百年优良传统作风,将改革任务向前推进。

别样姿“色”绘就乡村振兴绝“美”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厚植文化灵魂“本色”、壮大产业发展“特色”,以情为笔、以梦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绝“美”图景。

  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在“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绘就“山清水秀,绿波盎然”的和美画卷。主席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体现了乡村百姓对美丽家园和碧水蓝天的不懈追求。为答好“生态绘美”这一“时代考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践行“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绿”上做文章,以恪守如一的“尊绿信仰”捍卫森林保护红线,以历久弥新的“顺绿情怀”推进和美村居建设,以常抓不懈的“护绿决心”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在厕所革命、水质改善、垃圾分类等真抓实干中展现作为、干出实效,以“碧波盈心,满目苍翠”的绿色生态梦绘好“天蓝,山绿,水清,风和”的和美生态画卷。

  厚植文化灵魂“本色”,在“乡村文梦绽芳华”中绘就“萧鼓春社,古风犹存”的柔美画卷。乡村振兴中少不了文化铸魂的“源头活水”,文化振兴是根本。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时代跋涉,不仅需要各类硬性条件的坚实支撑,更离不开乡土文化灵魂的日日泽润和代代传承。在文化强基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思想坚定文化发展根脉,厚植乡村文化自信,点亮文化兴农梦想。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在走街串巷、深挖细琢中探索、传承、发展中国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宝贵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让各类民俗资源、乡土传统、非遗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广大农民群众记得住“文化乡愁”、守得住“精神根脉”,在文明新风劲吹广袤乡野中续写“文化兴村魂永存”的远方之梦。

  壮大产业发展“特色”,在“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绘就“稻粮丰硕,万事俱兴”的富美画卷。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致富之路,另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是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走活走顺的关键一步。为航远“产业兴,乡土旺”的逐浪行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开拓创新之志打破老路子、发展新业态、拓宽新渠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聚精会神发展重点产业,形成优质高效、和谐共生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圆梦筑牢坚实的产业支撑。要抓住产业变革这个“牛鼻子”,坚持“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的发展思路,运用好智慧农业、文旅融合、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模式,在深挖文化旅游“金矿藏”、激活电商平台“活水源”、开拓休闲度假“新门路”中下足真功夫、开拓新前景,以更深的产业链、更广的产业面念好产业兴则万事兴的“致富经”。

全面深化改革:志之燃情、知之破局、致之决胜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发布。主席总书记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的必然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以“志之燃情”的热忱、“知之破局”的智慧、“致之决胜”的行动,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志之燃情,以坚定的信念引领改革之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志存高远,方能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中央的顶层设计犹如灯塔,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地方的积极探索如同繁星,为改革增添了活力。看今朝,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念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广大党员干部要立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壮志,以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改革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胸怀大局,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知之破局,以深刻的洞察破解改革难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认知,找准问题的关键,制定科学的策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精准把握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举措,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要深刻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洞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中打破僵局,开拓创新,以智慧和谋略破解改革中的难题。

  致之决胜,以务实的行动夺取改革胜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精准施策,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同时更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增强推进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见到实效,以务实的行动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胜利。

  志之燃情,赋予我们勇气和决心;知之破局,给予我们方法和策略;致之决胜,让我们将理想变为现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共同铸就伟大的事业。同志们,让我们以“志”为翼,以“知”为桨,以“致”为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辉煌篇章!

在“时代洪流”中激荡改革开放的“澎湃伟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浪潮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勇立潮头,用信念凝聚初心力量,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责任和使命浇灌“改革之花”,努力在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勇攀高峰,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以实干精神践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用信念凝聚“初心力量”,在改革开放中“不忘来时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望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我们见证了国家的最新讲话系列,城市的繁华崛起,人民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熠熠生辉,在这“十年变迁”的背后,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定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应继续秉承这份初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让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脚步丈量“广袤土地”,在改革开放中“行稳绿色之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讲改革开放,不仅要讲经济的腾飞,更要走“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信念,既要勇于开拓,又要善于保护,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改革开放的亮丽风景线。

  用使命浇灌“改革之花”,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创新之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技最新讲话系列,社会快速发展,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从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到生物科技的最新讲话系列,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在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断开辟改革开放的新境界,让前进的车轮在中华大地上滚滚向前,不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更“进一步”争上游笃定改革向未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大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国人民关心,世界各国关注,开启新的伟大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国的巨轮越是向前越要保持改革定力,全方位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延续性和不同以往的突出性,从历史的教科书中追寻解题密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推动改革浪潮奔涌向前,助力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锚定“取法乎上”,在勇立潮头中升华“先”的智慧。“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今天之中国之所以达成“何以中国”,在于党的坚强领导下“先人一步”的发展智慧。改革在历史上是一场主动求变、主动转变的发展过程,从改革开放开始蛇口一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激荡中国经济40多年,各行各业总是在“抢先、争先、领先”的征程上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历史,让中国号的巨轮的航程更加风劲帆扬。新征程上,我们要读懂“先”的应有之义,坚持“取法乎上”先谋一步,立足未来布局先干一点,持续解放思想、冲破藩篱,以奋斗的确定性赢得发展的“好时机”,让改革开放的步子越来越稳、越走越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

  激活“源头活水”,在奋力前行中凝聚“敢”的勇气。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充斥着创新的影子,智能手机、北斗导航、新能源汽车等以前在科幻世界的存在变为现实,其中“敢想、敢干、敢冲”是我们不突破自我的实践总结。俗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相比于理论上的论述,实践更加彰显“敢”的力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最值得尊敬和铭记。新征程上,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字当先走好自己的路,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引,用于变革创新,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洪流,时刻矫正方向敢想事、铆足劲头敢干事、力争上游向前冲,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点燃“有为引擎”,在攻坚克难中涵养“为”的动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1万亿元,同比增长5.0%,从数据分析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飞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担当作为的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总量,不论是质量的提升还是总量的加大,“想为、有为、善为”是始终是我们不断创造奇迹的关键所在。新征程上,面对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做优的现实,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兼顾做到坚持想为、主动有为、用心善为,坚持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挖潜力、增动力,仰望星空做实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激活力,全链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用好“定海神针”,在为民服务中汇聚“干”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干托底将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出实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的同时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人民至上的力量。新征程上,必须要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公开讲话”,一如既往把群众的好事办好,一以贯之把为民服务的小事办实,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定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赢得人民中走向未来。

  主席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摸着石头过河”走过46年改革开放路的中国以别样的面貌展示世人,成就了今天一个不凡的、美丽的、自信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从“改革”中走来,也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未来,让我们坚持自立自信,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浪潮中担当时代“弄潮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力量。

凝“心”聚“力”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三重路”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不断回眸和瞭望中继续向前,广大党员干部当凝“心”聚“力”,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屈韧劲,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三重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贡献力量。

  凝“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忠心,聚“丹心一片寄云天”的信仰之力,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走好全面深化改革“忠诚路”。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改革开放46载伟大实践深刻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奋斗的价值圭臬,也是取得非凡成就的根本所在。“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广大党员干部要凝“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忠心,聚“丹心一片寄云天”的信仰之力,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和担当,让这份信仰、信念和信心转化为奋斗赶考路上最核心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明辨方向、抱持清醒头脑,真正以行动诠释忠诚和价值追求,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走好全面深化改革“忠诚路”。

  凝“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恒心,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之力,以“不休跬步至千里”的笃行不怠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路”。“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一路走来,无论是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升级,还是不断推出回应民心所向、解决民生所急的举措,都是为了用实际行动烘热“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用奋斗和担当诠释赤子初心。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主动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初心投映在每一次付出和行动里。广大党员干部要凝“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恒心,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之力,以“想为”的境界、“善为”的能力,“敢为”的作风,在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中提炼好办法、学习好经验,紧紧依靠群众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笃行不怠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路”。

  凝“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耐心,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之力,以“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昂扬志气走好全面深化改革“奋斗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要面对风风雨雨的考验、也要经历千难万险的磨砺。如何推进改革、如何更好答卷,绝非“拍拍脑袋想当然”,是根植于对当下问题的研究中、对未来规划的布局里所走出的坚定步伐。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耐心,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之力,不能为了创新去创新、为了改革而改革,而要在循迹来时路中提炼成功经验、在深度调研现实问题中找到解题关键,做到蹄疾步稳、箭无虚发,真正在经风见雨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由点及面”实现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以“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昂扬志气走好全面深化改革“奋斗路”。

在“三维空间”中绘就全面深化改革“蓝图”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开启了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具备为民思维、全局观念、理性自觉,在“纵向为民”“横向系统”“前向创新”的“三维空间”中,用心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华章”。

  依托为民思维,在人民至上的“纵向空间”中,绘好“为民靠民造福民”的改革目标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根本追求。主席总书记反复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立足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承改革以民为原点、改革成果以民为终点的理念,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多下基层看看、多到巷口串串、多去田地转转、多向群众问问、多与百姓聊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仅要从具体问题入手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要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收智慧、总结经验。事实证明,“一切为了人民”并非空泛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落实方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

  葆有全局观念,在系统集成的“横向空间”中,绘好“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改革过程图。改革越深入就越会面临着重重险阻、种种挑战,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一味单兵突进、孤军深入就容易顾此失彼。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强化“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和“一股绳”的系统思维,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只盯一处而不管他处、做好一件而干砸十件,要认真考量全面改革、主动锤炼辩证思维,不为“一时”牺牲“长远”,要将“小我”融入“大我”,把握改革规律、找准改革重点、稳抓改革关键,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窘境,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魄力,啃“硬骨头”、拔“硬钉子”、涉“急险滩”,以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才能扛住全方位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笃行理性自觉,在创新发展的“前向空间”中,绘好“敢争第一创唯一”的改革实效图。“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从主席总书记的隽永之语中,可见改革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是“破”,创新是“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贵在“破”、重在“立”,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关键则在理性自觉的创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做创新型干部,时刻保持“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警惕意识,自觉激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潜在意识,绝不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克服懒政怠政思维,把创新变为本能,做到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在为民服务的日常工作中,既要带着问题直插基层,又要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更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与群众需要解决问题,以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出老百姓“个人专属”的发展“新路子”,真正践行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铮铮誓言。

执笔“三心”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最美“新诗篇”

  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重要部署。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改革事业的“生力军”,要主动扛牢使命重任,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执好初心、恒心、决心之笔,为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最美“新诗篇”而接续努力。

  执“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的初心之笔,在站稳立场、把牢方向中起笔书写“一颗红心永向党”的忠诚诗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改革道路上的一个个艰险挑战,推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成效,归根结底在于有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科学指引,改革开放这艘巍巍巨轮才能更加行稳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接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点上开花、面上成景注入忠诚力量。

  执“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恒心之笔,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运笔书写“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奋斗诗篇。46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试点到推广,改革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改革的道路越发宽广,改革的力度更加增强。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春天故事充分印证了“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道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前行的路上会有很多急难险滩、爬坡上坎,这需要我们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持续发扬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斗争精神,随时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保持“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闯劲,脚踏实地、一步一印攻克改革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以实的行动当好改革攻坚路上的急先锋。

  执“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决心之笔,在凝心聚力、携手共进中收笔书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诗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抓改革、促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不变的理念。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每一步改革都对人民群众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尺,积极用好“四下基层”优良制度,深入基层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转化为现实,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抓住改革密钥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之锁

  7月15日-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领会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抢先手”“抓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我国如今的主要矛盾,必须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抓住改革的密钥,打开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住“突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密钥,打开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之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就是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想平稳蹚过这段区域,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团结在党的周围。中国就像一艘“巨轮”行驶在大海上,“船长”就是党中央把握前进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就是“水手”,要听从“船长”指挥,努力保证这艘大船平稳地在大海上远航,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当9918.5万名党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就一定能战胜改革路上的一切“荆棘”。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坚硬的“理论盔甲”,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披荆斩棘”。

  坚持系统观念原则。抓住“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密钥,打开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之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的观念本质也是辩证思维,通过对整体和局部、内部和外部、内容和形式综合分析,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用以指导具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席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是关键和基础。如今世界单边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等层出不穷,这使得国家安全内容越来越复杂,不仅包括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自自然灾害,还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规划和布局“防患于未然”,以系统观念打造国家安全体系、提升国家安全能力。面对国家安全杜绝“拆西墙,补东墙”、存在“死角”,必须要让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胎死腹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改革实效”全面深化改革密钥,打开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现代化之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绕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那么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改革实效”通过人民的满意度来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而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又突出表现的是民生问题,面对人民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满足人民精神生活上的需求,丰富文化内涵让人民生活更多姿多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使得中国人民更幸福,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调好“心状态”奔向中国式现代化“幸福未来”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校准干事创业的航向,以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举措,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在改革的浪潮中共享幸福果实,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调好“初心状态”将宏伟蓝图绘成“实践画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航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始于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承诺,广大党员干部需时刻摆正“初心状态”,让这份初心成为照亮前行之路的灯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义,更要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将蓝图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我们要以初心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让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调好“决心状态”将挑战困难铸成“胜利丰碑”,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图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摆正“拼搏状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将每一个挑战视为锤炼意志、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我们要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在解决问题中积累宝贵经验,将实践中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分努力,都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的坚实步伐。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稳步前行,最终将一座座难关险隘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胜利丰碑。

  调好“信心状态”将传统优势融入“现代科技”,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摆正“创新状态”,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发展优势,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轰鸣不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篇章。

“先立后破”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密码”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的改革开放新程将启。主席总书记十分重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问题,并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方法论就是“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新起点上,我们需紧密跟随时代的步伐,深入洞察实践的需求,在“立破之间”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密码”,共同绘制中华民族未来的“璀璨图景”。

  立“高瞻远瞩、系统谋划”的改革蓝图,破“目光短浅、零敲碎打”的狭隘思维,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密码”。改革之路,非一蹴而就,亦非单兵突进,它需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以全局视野绘制蓝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需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胸襟,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铺就发展坦途。党员干部应勇于担当,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战略思维融入改革实践,确保每一步改革都精准对接国家发展大局,避免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短期行为妨碍长远发展。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以战略定力冲破思维定势,让改革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发展的累累硕果。

  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实践路径,破“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的保守心态,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密码”。改革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面对改革深水区的重重挑战,我们不能囿于既有经验,更不能被传统模式束缚手脚。党员干部需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实践,将改革蓝图细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让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改革合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让改革者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

  立“人民至上、共享成果”的价值导向,破“利益固化、民生短板”的顽瘴痼疾,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的“民心密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改革,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让改革之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时时事事处处”解锁全面深改的“为民表达”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重要一条。“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铭记“时时”牵挂民生,“事事”围绕民心,“处处”彰显责任,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融入改革每一环节,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共绘人民美好生活的宏伟图景。

  “时时”牵挂民生,解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每一次深入肌理的改革,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要铭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誓言,把“为民初心”视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人民需求的沃土之中。要倾听基层的声音,感受群众的脉搏,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的期盼,让改革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在改革的征途上,党员干部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壮丽篇章。

  “事事”围绕民心,解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情感表达”。改革的每一步,都应是人民意愿的汇聚,人民力量的迸发。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到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要从《人民的名义》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人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谋划改革,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百姓,每一项改革都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做人民的勤务员、成为人民的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在改革的浪潮中,要与人民同频共振,携手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人民满意、时代需要的改革新画卷,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改革华章。

  “处处”彰显责任,解锁“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的“奋斗表达”。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落在人民满意的答卷上。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唯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赢得人民支持,汇聚起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改革洪流,不仅要做改革的推动者,更要做人民利益的守护者。面对硬骨头,我们要有敢于啃的勇气;面对险滩,我们要有勇于涉的胆识。同时,建立健全人民参与、评价、监督的改革机制,让改革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民,让人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干部队伍建设要“舍小我、成大我、铸无我”

  干部是推动改革的中坚力量,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事业发展的“牛鼻子”。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舍“小我”之轻、成“大我”之重、铸“无我”之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服务初心,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善作善为善成。

  聚焦服务群众“不放手”,以“民有所盼,我必有行”的善作心态,在践行初心使命中舍“小我”之轻。“舍得”就是要有舍才有得。做了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学会算大账、舍小利,善于把维护好群众利益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部分领域和部门,个别存在一些“不愿为”“不想为”的干部,他们热衷于算个人利益的“小账”、习惯于打个人发展的“小算盘”,对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对群众的所求所盼漠不关心、置之不理。如果任这种行为发展下去,无疑会对我们党的事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主席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实践中,我们要切实树牢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服务观,把“民有所盼我必有行”的善作心态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要正确对待好个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多做一写雪中送炭的实事,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虚招,做到群众哪里有“呼声”,就在哪里发出“回应”,切实让群众看得到实惠、体会到变化、感受到温暖。

  聚焦服务大局“不松手",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善为心态,在苦干实干中成“大我”之重。“大我”就是心怀“国之大者”。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苦干实干,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善为心态,以“光阴迫从来急”的精进态度,做到与党中央勤看齐,与时代共奋进。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心怀“大我”情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善于把自身工作融入到全国发展的大棋局中去谋划、去推动。要主动把握党中央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察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做到既为“一域添功”,又为“全局增彩”。

  聚焦服务发展"不甩手",以“事不过夜、案无积牍”的善成心态,在造福一方中铸“无我”之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是主席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所作的词。其核心含义在于告诫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甘于奉献放在第一位,做到在任一方、服务一方。翻开共和国70余年的发展篇章,从为兰考倾其所有的焦裕禄、到像蒲公英一样扎根泥土的范光来,从带领村民奔上致富路的基层带头人王传喜、到用心灯点亮麻山大地的韦成刚,一位位党的优秀干部,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服务地方发展摆在前,以“无我之境”实现了“造福一方”。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号角,蓝图已经绘就,剩下的工作就是抓落实、见成效。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事不过夜、案无积牍”的善成心态,对各项改革重点任务“看准了就抓紧干”,做到与机遇赛跑、与发展竞速,把“任务表”变为“项目表”,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对各项既定的发展要求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真正干出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业绩。

心有所“信”争做全面深化改革“实字先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踏步新征程,青年干部应读懂其中的深厚内涵,以坚定的信仰为舵,以不懈的奋斗为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争做新时代的“实字型”干部,让每一分努力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芒,以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让青春之花在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

  坚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信仰”,争做忠诚于党的“老实人”。百年党史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描绘出跨越时代的青年风采。夏明翰以“生命换真理”英勇就义,瞿秋白面对敌人“大义凛然”,陈树湘“宁死不屈”悲壮牺牲,百年前的青年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信仰丰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当深读党史、感悟历史、倾听回响。从先辈的足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接过他们手中的“精神火炬”,让信仰之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让爱国情怀成为我们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要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矢志不渝地跟随党的步伐,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砥砺“石破不可夺其坚”的“意志信念”,争做迎难而上的“实干家”。历史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前行之路仍旧曲折崎岖。在“个体与大局”的抉择面前,我们仍要直面“进与退、得与失”的严峻考验。回顾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如抗灾英雄李向群、李景涛,为使命献身的黄文秀、李夏,还有守边勇士陈祥榕、肖思远,他们心怀家国情怀,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事业与发展,用青春谱写了不朽的赞歌,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典范。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砥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坚韧意志,不畏艰难困苦,不惧风雨雷电,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一道道难关,翻过一座座险峰,真正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迎接每一次挑战,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挥洒在奋斗的征程上,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争当迎难而上的“实干家”。

  展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争做可堪重任的“实力派”。无论个人、国家还是民族,都需对心中的崇高目标、美好未来抱持坚定信心,方能创造辉煌成就、书写传奇篇章。从浩瀚宇宙的“星辰大海”到深海奥秘的“探秘之旅”,青年一代以无畏的勇气追逐着科学的无限可能;从繁华都市的“创新高地”到广袤乡村的“振兴热土”,青春的脚步踏遍了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国际赛场的“荣誉之战”到国家盛事的“壮丽篇章”,青春的力量彰显了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广大青年干部应坚守“不畏艰险志犹坚”的坚定信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不断磨砺自我、锤炼品格、提升能力。在拼搏奋斗中,我们要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栋梁之才,以无畏的担当和实干的作风,做可堪重任的“实力派”。

以“精、浸、劲”完整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精、浸、劲”完整准确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清醒认识到全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吸收全会的精神内涵,提高政治站位,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动力。

  以“一笔绘丹青,细微见真章”的专注,投入十万分的“精神力”,完整准确学习三中全会精神。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起点上,党中央以无穷的勇气和无限的对人民的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四十六载,我国通过改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在方方面面走在世界前列,如今我党依旧高举改革旗帜,提高改革强度,不断进行自我优化,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付诸努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地投入到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浪潮中,把握发展“脉搏”,提升理论“基石”,找到工作“重心”,完整且准确地吸收全会的精神“养料”,精准且细致地领悟全会的内涵要义,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方法和前进动力。相信通过对三中全会的认真研习,我们将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排兵”。

  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深入,投入十万分的“沉浸力”,完整准确宣传三中全会精神。广大党员干部,不仅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全会精神中,还需要在领会完全会内涵后,将之传递给人民群众。落实改革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调度的参与改革。所以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和使命,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员”,帮助人民群众领会发展方向,把握改革趋势,让人民群众在未来的工作上有方向、有目标。同时,贯彻改革的“主力军”是我们党员干部,所以我们要既要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宣传学习报告会,还要将学习心得总结好,做好向各级部门的宣传工作。面对宣传工作,要投入十万分的用心,拒绝将宣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坚持系统的观念,合理规划宣讲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做好宣传内容。面对各级部门要多组织学习培训会、学习心得分享会、全会精神主题演讲会等,面对人民群众,要丰富宣传方式,简化学习内容,以看宣讲视频、看全会公报漫画、圆桌交流会等方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领会到全会精神内涵。党员干部要切实把三中全会精神讲清楚、讲透彻,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参与学习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

  以“劲风吹过雁,雷霆万钧势”的有力,投入十万分的“强劲力”,完整准确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主席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唯有投入十万分的强劲力量,才能够创造伟大业绩。四十六载辉煌改革路,是无数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勇敢踏入改革浪潮,在中流击水,争做“弄潮儿”的奋斗之路,如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告诉全世界:中国是一艘大而活的“巨轮”,随时可以调转方向,奔向星辰大海,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变革中“所向披靡”“披荆斩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放全人类。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不断努力。

以初心为楫借实干为帆驶好“改革之船”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保持为民“初心”,扬起“实干”风帆,在时代的浪潮中奋楫前行,驶好驶稳“改革之船”,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领跑者”。

  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精神,不忘初心,走好为民服务之路。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使命。要听民声,在关注“背街小巷”的人间烟火中找准“小切口”,对事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拿出一针见血的实招、硬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时时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自身职责扛在肩上,解难题、办实事,始终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精神,勇于实干,走好务实奋进之路。主席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干在实处,才能后发赶超,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干精神的支撑。从早期物质生活的改善到现代科技产品的涌现,从繁琐的办事流程到高效的政务服务,每一项改革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实干精神的支撑。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谋划,更需要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被赋予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任务,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实干是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次第开花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敢于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勇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担当和决心,要弘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拼搏精神,敢于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做撸袖实干的践行者。

  以“探古寻新意,古道新思量”的精神,敢于创新,走好改革发展之路。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为中国“天眼”燃尽一生的南仁东,组建我国第一个村委会的韦焕能,扎根电力一线的“大国工匠”李辉,他们都是创新的践行者,不断为我国富强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他们这些优秀者学习,向他们看齐,勇做创新型干部,敢为人先,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精神融入本职工作全过程,主动应对新挑战、深入探究新疑问、策略规划新方案,激发创新变革、攻克难题的新局面。同时,党员干部更要增强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广大党员干部才会有想法,跳出思维窠臼,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胆接受新兴事物、勇于冲破传统束缚,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觉走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以“改革之制”新优势创造“中国之治”新境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同时又需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改革之制”新优势开始“中国之治”新境界。

  以“真刀真枪指问题”的改革之“志”推进制度创新,坚定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问题为抓手,让改革聚焦卡点堵点、痛点难点、焦点热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攻坚克难、动真碰硬,增强“涉险滩、破坚冰、闯难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确保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进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要发动群众参与改革、引导社会支持改革,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问需于民也问计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人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改革之“智”推进制度创新,抓好顶层设计、总体谋划。越是庞大复杂的工程,越需要精确定向、周密部署。尊重首创精神,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制定并完善各行各业的顶层设计。要从基层实践中不断提升实践经验和理论,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注重系统集成,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同推进。破除“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各领域各方面深度融合,促进各方面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相衔接,抓好改革落实、方案、效果当面的协同,使各项改革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提升改革效能。

  以“稳中求进抓落实”的改革之“秩”推进制度创新,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要进一步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但是,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长期探索、久久为功,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尤其是对于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特征的制度类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稳中有进,积小胜为大胜,绝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先立后破,意味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是因地制宜进行改革,绝不能在没有新制度出台的情况下废除旧制度,把“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否则就会出现制度真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改革实效。二是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照既定节奏推进改革,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破得准、立得稳,才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闯关夺隘、纵深推进。

“同向而行”让全面深化改革迈“正”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抱持坚定信念、怀揣为民情怀、发扬奋斗精神,“同向而行”让全面深化改革迈“正”步,真正以“有我”姿态行稳伟大征程,努力创造不负党和国家、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坚定信念“同步走”,保持“臣心一片磁针石”的非凡信念,迈好“不忘初心、不移其志”的“忠诚之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1978年主席同志到安徽调研包产到户,到34年后,他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领航中国。一路走来,亲历多少风雨与考验、背负多少压力和重担,他始终以非凡信念、强大自驱砥砺自我,不仅引领改革全方位展开、向纵深挺进,更用行动践诺守约,将一幅幅壮阔的蓝图投映在祖国山河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念“同步走”,始终保持“臣心一片磁针石”的非凡信念,永远将“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作为人生箴言来坚守,循着正确的航向、踏响青春的节拍,真正做到矢志不渝跟党走、勇奋进,迈好“不忘初心、不移其志”的“忠诚之步”。

  担当作为“同轴转”,怀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迈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之步”。为人民造福就是改革的发展观。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的朴素心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告白……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主席同志,对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无论身在黄土地、奋斗在最基层,还是在中央工作,都时时、事事、处处将人民挂在心上、念在心头。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同轴转”,始终怀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既能眼见群众的喜怒哀乐、更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将热血和汗水挥洒在基层一线这片土地上,长出幸福花、结出美好果,迈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之步”。

  开拓进取“同频率”,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气势,迈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奋斗之力“创新之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改革掀起了次次浪潮、推动了事业进步,其成就举世瞩目,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振奋和鼓舞。正如主席总书记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篇重要文章中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将新的改革蓝图绘就。广大党员干部要开拓进取“同频率”,既要涵养“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界和格局,更要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气势,往更深处漫溯、向更高处攀登,将祖国荣耀写进无垠宇宙、无限深蓝、发展浪潮之中,迈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奋斗之力“创新之步”。

青年干部要乘“改革之船”寻“逐梦之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书写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新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为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需挺起青春的脊梁,满怀激情与壮志,在时代的浪潮中追梦逐梦,在改革的洪流中劈波斩浪,把握大势、顺应时势、勇往直前,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为强国奋斗,以勇于追梦为方向,在仰望星空中融入“大我”成就“小我”。主席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同时也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辛勤努力。“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脱贫路上,黄文秀扎根乡村、深入群众,用生命奏响青春之歌;科研路上,黄旭华深藏功名、荒岛探索,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倾注毕生精力。广大青年干部要以榜样领航,胸怀“国之大者”,把自己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要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改革要求相适应的能力,脚踏实地、干事创业,让青春在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中绽放光彩。

  为改革蓄力,以守正创新为依归,在孜孜奋进中探求“未知”开启“新知”。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不错失机遇、把握引领时代潮流。改革的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在这个时机制胜的时代,只有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冲破狭隘视野,才能迅速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打破路径依赖,闯出发展新路。广大青年干部要勇于跳出“舒适区”,借鉴“老路”而不盲从“老路”,在工作中学会找规律、想办法,举一反三,在流程上优化,在细微处提升,努力把过去做过的事做得更好;要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善于用创新的举措来突破瓶颈,大胆改革一切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难点堵点,大胆创新一切有利于活力释放的方式方法,找到解决难题的最优解,做到既苦干实干、又会干巧干,积极展现青年干部先锋者、探路人的担当作为。

  为时代奉献,以坚守初心为底色,在为民服务中做好“一时”追求“一生”。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进一步凸显了改革的价值取向。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人民情怀的传承和理论成长的脉络清晰地记载着我们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时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广大青年干部要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公仆之心,以民心为大、民生为重、民苦为忧,让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一生的追求;要经常扑下身子走进群众、深入基层,从点滴小事做起,真心实意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做到嘴里说真话、眼里见实情,耳中听心声,真心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

“点”到为“止”见全面深化改革“更”字真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现如今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广大党员干部当“点”到为“止”,把稳改革方向“基准点”、牢固改革初心“关键点”和找准干事创业“落脚点”,以“点”起笔,见全面深化改革“更”字真章。

  把稳改革方向这一“基准点”,持续牢铸“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让政治底色纯之“更”纯。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得益于党的全面领导,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拼搏和不懈奋斗,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事等各方面才会取得丰硕成果。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我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须臾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更是实现和取得各项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团结奋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与行动者;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聚力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立足自身岗位,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认知维度,确保自身工作与党同轨、与时同频。

  牢固改革初心这一“关键点”,主动对标“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让使命担当亮之“更”亮。“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主席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大党大国的为民情怀,更是大党大国的价值坐标。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宽、范围广,面对的各类民生问题也纷繁复杂,各不相同,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问题难事开展调研,找办法求突破,探寻改革工作的方法路径,真切实意地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原创性改革方案,实现“以点带面”,提振改革成效。

  找准干事创业“落脚点”,蹄疾步稳“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深改之路,让干事成色足之“更”足。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守正创新。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眺望前方改革奋进路,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改革的成果,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不创新、故步自封就会失败,就有可能引发群众脱离党的危险,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思想真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实现新创造、新突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系统集成,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要素,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局势,全面抓好人才发展、党的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项改革举措完善和落实,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一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既有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也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历史的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以“一心为民”的本色初心、“一心向党”的赤胆忠心、“一心干事”的奋斗决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要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感,永葆“一心为民”的本色初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与人民紧密相关、‌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一分民心、少一分官心,多一分公心、少一分私心。要乐于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多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问问群众需要什么,多听听群众意见建议,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让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能直击问题难点要害、直达人民群众心底。

  全面深化改革,要秉持“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感,践行“一心向党”的赤胆忠心。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已集中出台超600份改革文件、3000多项改革方案,直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领域的“硬骨头”,展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矢志恒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要与党同行,筑牢心中的“灯塔”,把稳改革方向,做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的忠诚实践者。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确保改革举措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形成和谐统一的工作格局,共同谱写与党同心同德的壮丽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要秉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使命感,坚定“一心干事”的奋斗决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前方的路没有可参考的“标准答案”,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急流险滩,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奋斗决心和勇气,秉持“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朝着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深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变量”,要深刻认识到,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要永葆“赶考路”上的清醒和坚韧,时刻保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推动党的自我革新,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和闯劲开拓进取、赢得未来。

宣讲“对味”方能让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近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各地各级组织要秉持钉钉子精神,扎实开展基层宣讲工作,让会议精神如花朵般在实干热土上绚丽绽放,不仅装点大地,更结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累累硕果,确保改革红利惠及万家。

  把“改革蓝图”作精神食粮,细嚼慢咽品出“政策精髓”,在春风化雨中让全会精神“生根发芽”。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代改革的崭新起点,其宏伟蓝图不仅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壮丽图景,更成为激励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这份蓝图,如同滋养心灵的甘露,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细细品味,避免浅尝辄止的浅薄,摒弃走马观花的浮躁。要深入研读会议文件,剖析政策脉络,理解其背后的深刻逻辑与长远考量。同时,更要注重将抽象的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生动语言,通过讲述改革历程中的鲜活案例、分享改革红利惠及民生的真实故事,让群众在细嚼慢咽中深刻领悟政策的精髓与意义。如此,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便能如春雨般细腻入微,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民众的心田,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共谋发展的热情与动力,让改革的种子在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把“田间地头”变宣讲讲台,说唱结合唱响“发展新声”,在欢声笑语中让全会精神“向阳而生”。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号角,不应仅回荡在高楼大厦之间,更应响彻田野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需以创新思维,将会议精神巧妙融入乡土文化,让“田间地头”成为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活力舞台。在这里,快板声清脆悦耳,三句半幽默风趣,地方戏曲悠扬婉转,每一声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句都讲述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农民朋友们在劳作之余,围坐一起,聆听这些接地气的宣讲,既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又深刻理解了国家政策的深意。在欢声笑语中,大家不仅看到了自己辛勤耕耘的希望田野,更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强劲脉搏,从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兴乡村的信心与决心。如此,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便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深植人心,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把“实干路线”当最燃引擎,脚踏实地走出“实干之路”,在携手共进中让全会精神“开花结果”。实践出真知,唯有实干方能兴邦。学习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成效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以此次会议精神为引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将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实干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要倡导团结协作,携手并进只有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起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照耀下,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让实干之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绚丽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四聚焦”强化人才工作“全链条”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为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各地各部门当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四聚焦”强化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全链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聚焦体现“最佳质效”,以“慧眼识金纳才俊”的理念“引才”,让五湖四海的“英才”纷至沓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尤其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既要通过招聘的方式,也要善于用“揭榜挂帅”的方式,还要创新运用“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等方式,确保每一颗“金子”都能被发现、被珍视,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要因地制宜完善人才政策,不仅“给房子”“给资金”,更要提高人才政策“含金量”“含情量”,实行“特事特办、一才一策”,以更加精准、务实管用的政策吸引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性。

  聚焦挖掘“最强潜能”,以“干将莫邪百炼成”的功夫“育才”,让独具特色的“新星”冉冉升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育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能“照葫芦画瓢”,必须“量体裁衣”,牢牢地把握住人才发展的成长规律。要结合不同层次和类别人才的特点,因人施教、按单点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着力培养一批符合地方发展的优秀人才。要注重事业育才,突出实践锻炼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工作的各类项目主战场作为人才培养锻炼的“大熔炉”,引导广大人才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之中,使他们在干事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聚焦发挥“最大作用”,以“万马奔腾展宏图”的环境“用才”,让各怀绝技的“俊杰”尽展风采。“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工作做得好不仅要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更体现在人才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上。要破除“官本位”的杠杆型举措,把人才从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式管理,避免多头检查和评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要坚持爱才、惜才、重才的理念,给人才证明自己的时间,给人才创造充分发挥的空间,逐步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压实责任的基础上给予人才最大程度的自主权,形成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性用人氛围,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聚焦提供“最优服务”,以“春风化雨润心田”的诚意“留才”,让胸怀壮志的“精英”扎根沃土。“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高度重视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的闭环管理,用细致入微、温暖用心的务实举措做好留才工作,才能真正形成让人才扎根的“沃土”。要强化对人才的人文关怀,通过定期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方式,主动到人才身边,瞄准人才工作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将其转化为人才服务的重点、焦点、发力点,用心用情让人才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在持续完善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人才服务相关配套的同时,更要注重关心其价值的追求,坚持用事业吸引人才,凭制度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切实推动区域发展和人才成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执改革之笔写实“奋斗新篇”

  近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精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执改革之笔写实“奋斗新篇”。

  以理论为“指南”,写实勤学不怠、知行合一的“奋斗新篇”。对形势认识不彻底,对问题辨析不到位,就像行船于大海、徒步于沙漠、跋涉于旷野,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不知道该怎么走,影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效率和成色。想要擦亮“慧眼”,就要以理论为“指南”,在实践中加强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自己的能力“更上层楼”。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矛盾窝”和“荆棘丛”要去闯,要想实现发展的“破局”,先要在思想上“破冰”,多学习一些管用的好办法、新办法,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以创新的思维落实好各项工作,点燃发展的“强引擎”。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还要向群众学习,多到基层去,多到农户家中去,虚心向群众请教方法策略,让“能者之言”成为“解题之钥”,切实增强改革质量。

  以规划为“蓝图”,写实系统谋划、精准识变的“奋斗新篇”。“举一纲而万目张。”在“关键处”铆足劲和在“微末处”用全劲,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后者则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推动改革发展,是一项大工程,要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根据“施工图”有力推进这项工程,始终聚焦改革发展的关键,做到“不散焦”“能聚焦”,紧抓结构改革、城市建设、矛盾化解等环节,让改革的成果更充分涌流。巍巍巨轮,才具有乘风破浪、劈波斩浪的力量。党员干部要把稳“前行之舵”、高扬“奋进之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改革发展上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够凝心聚力、一起解决,以团结奋斗应变局、开新局,抓全局、抓根本,拂去“遮望眼”的云层,向着更加美好璀璨的未来前进。

  以实干为“风帆”,写实担当为民、兢兢业业的“奋斗新篇”。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必须时刻放在心里、坚决抓在手里。不能因为细微琐碎就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也不能因为难度大、很棘手就产生“畏难”的心理,必须保持“时刻在线”的状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头等大事”来办,丝毫不松懈,把“硬骨头”啃下来,让人民群众能放心、舒心和安心。党员干部要心无旁骛干工作,多做“雪中送炭”事,面对困难激发“不怕难”的勇气,面对难关激发“向前冲”的劲头,面对成绩不骄傲自满,以有力的担当推进为民事业,带领人民群众一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要把人民群众的“好差评”作为工作的“衡量器”,人民群众赞成的事努力去做,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努力去改,全心全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担当”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为新时代新征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战略部署。历史和现实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务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彰显组织担当。

  “实实在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筑稳“担当之本”。主席总书记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各级组织部门要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村(社区)领域,要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村干部年龄结构,积极培养善于做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才;在城市住宅小区,要大力推进“支部建在小区”,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单元”组织架构,确保物业住宅小区应建尽建;在新兴产业领域,要充分发挥行业党委作用,加强快递物流业、滴滴司机等新兴业态 工作,持续推动互联网企业、新媒体等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在基层各类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每一个领域。

  “实实在在”抓好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担当之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为不同历史时期推进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深化党内法规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创新,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把一些好的、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升为规章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制度内涵,提升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制度成为从严治党的“硬杠杠”。

  “实实在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汇聚“担当之力”。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只有坚持抓住党管干部这个根本遵循,从严管理好这个“关键少数”,从严治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各级组织部门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在管住管好干部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好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中长期系统培训与短期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履职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员干部监督问责效能,完善干部工作报告、出勤、到岗、值班、出差、外出请假等制度,严格落实干部节假日活动审批、干部红白事报备等,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监督贯通起来,健全全方位干部监督管理体系。

于“韧”之中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员干部要保持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于“韧”之中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

  保持学习“韧劲”,让真知灼见成为“源头活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习能够增强我们判断问题的前瞻性,能够增强我们观察问题的敏锐性,能够提升我们研析问题的精准性。依靠学习,能够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深、更广,以“真知灼见”为解决问题的“源头活水”,提升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学不能已,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必须常学常新、主动出击,才能保持敏锐的“嗅觉”,精准识变应变,“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有片刻迟疑,把机遇牢牢紧握在手中。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用新的目光审视新的形势,用新的思路看待新的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矛盾,在学习中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把思想廓清,让行动有力,意气风发走好改革发展道路。

  保持攻坚“韧劲”,让勇往直前成为“破浪之舰”。向前一步,是海阔天空的广阔天地;向后一步,是狭小难行的“弹丸之地”,是进是退,不但关乎改革之效,也体现着党员干部是否有担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做改革发展的“闯将”,要做勤勉务实的“干将”,即使遇到“险滩”和“浪潮”,也要“跨滩而进”和“迎浪而行”,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强烈责任感撬动改革发展的“大能量”。党员干部要拿出“纵有千难万险,吾往矣”的大气魄,深入基层一线,在调查研究中找准发展的“堵点”,对于发展不平衡、基础不牢固、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详实记录下来,摸清问题的“脉搏”,知道从何破难、如何破题,找准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点”和“脉络线”,紧牵“牛鼻子”,切实答好改革发展之“卷”。

  保持实干“韧劲”,让俯身为民成为“日常标配”。改革是为民奋斗、为民造福的事业,只有昂扬的“进行曲”,没有“终止符”。党员干部要有为民情怀和“群众视角”,把群众“怎么看”代入到工作当中,不能“想当然”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以百姓心为心”,以兢兢业业、勤恳不怠的姿态踏响不停歇的“奋斗音符”,在全力以赴、全速前进中书写“为民答卷”。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听民声,群众赞的地方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群众说不好、不足的地方,要找出症结和根源,在短板处补足,在弱项上加强,在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继续改进,把群众的评价作为“镜子”、作为“动力”,朝着为民造福的目标笃定前行,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转化为现实,让改革发展的“成绩单”更亮眼。

领悟全会“精神密码”奏响深改“时代强音”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勤捻一心向党之“弦”、敲响枝叶关情之“鼓”、合唱实干笃行之“声”,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忠诚音”“民生音”“担当音”。

  领悟“万山磅礴看主峰”的信仰精神,勤捻一心向党之“弦”,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忠诚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改革事业兴旺发达、向纵深发展,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政治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持自信自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到党中央提倡的积极响应、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政治定力迈好对党忠诚的正步。要系统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读原文、悟原理、明方向,在深学细悟中懂得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压舱石”。

  领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精神,敲响枝叶关情之“鼓”,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音”。“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主席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改革的价值底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改革的“人民”导向,做到人民期待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烙印于心,将人民的“需求清单”和“问题清单”作为改革的“推进清单”和“整改清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汇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合民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让就业、增收、就医、入学、养老等各领域的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生死相依、命运与共,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持续提升“群众课题”的温度和厚度,让群众笑容更加灿烂。

  领悟“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拼搏精神,合唱实干笃行之“声”,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音”。“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主席总书记在祝贺深中通道建成开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面临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需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抓好落实,不做表面文章、不做面子工程、不耍花拳绣腿,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做好做细做实每一条改革举措。“心中有数,方能干事有方”。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讲求改革方法、改革智慧。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硬本领,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重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摸清改革的“切入点”,疏通改革的“堵塞点”,找准改革的“关键点”,一张蓝图绘到底,永葆“战”的姿态、“拼”的精神、“闯”的劲头,争当改革的实干家、建设者,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踏浪而行。

从“过去”“现在”“未来”中激活改革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时间车轮滚滚向前,改革步伐永不停歇。身处改革开放红利丰厚的时代,党员干部肩负重任,面对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的“大考”,需怀揣“虎山行”之勇,展现“啃硬骨”之韧,兼具“出头鸟”之胆,携手并进,把握改革的往昔经验、今日实践与未来愿景,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书写完美答卷,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从“过去”汲取“改革智慧”,铸就“破浪前行”的坚实基石。回望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它不仅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璀璨篇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全国,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制;从深圳特区的敢为人先,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典范,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领全球合作新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前辈们在未知中探索、在挑战中前行的勇气与智慧,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态度,勇于试错、及时纠偏,又要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开辟新路,在新时代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坚实基石。

  于“现在”锚定“改革坐标”,描绘“创新驱动”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党员干部要精准锚定“改革坐标”,明确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同时,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置于核心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挑战既得利益的阻碍,以改革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要善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真正让“创新驱动”的宏伟蓝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变为现实。

  向“未来”高举“改革旗帜”,展现“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在全球化逆流与不确定性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改革之路虽布满荆棘,却也铺满了通往辉煌的基石。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挺立潮头,引领风尚。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决心,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勇于直面改革中的顽瘴痼疾,敢于触动深层次利益格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我们应具备善于创新的智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发展规律,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用新思路、新举措破解改革难题,开辟发展新路径。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将改革视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气馁,不因短期的成效而自满。要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开创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人民“所向、所需、所愿”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征途上,无论是深入细致的调研,还是脚踏实地的探索,都需秉持为民情怀,将“人民意志”置于首位,将每一步行动、每一个决策,深深植根于群众的需求与期盼之中,真正贴近民心、顺应民意,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不竭动力。

  细听“心声”亦纳“诤言”,在改深拓广中锚定“人民所向”。在这个最新讲话系列的时代,“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不仅是改革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改革路上,我们常遇见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民意调研视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干部们避重就轻,害怕触及敏感话题,导致改革方案脱离实际,难以落地生根;另一种则是沉迷于表面的光鲜亮丽,只愿听到掌声与喝彩,却对群众的真实诉求和潜在的不满视而不见。真正的改革者,需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既要能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每一声细微的“叹息”,感受他们的忧虑与期盼,也要能抬头挺胸,直面群众的“欢呼”与“拍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批评与建议。在改革的征途中,党员干部应将民声民意视为最宝贵的资源,作为改革决策的风向标,确保每一步改革都踏着群众的节拍,回应着群众的呼唤,让改革的每一个细节深深镌刻上“群众满意”的印记,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透视“表象”深挖“根源”,在改精研透中聚焦“人民所需”。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其能否真正触及社会的肌理,解决群众的痛点。不少改革举措,往往容易陷入“表面文章”的误区,追求短期的光鲜亮丽,而忽视了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矛盾与群众长期以来的期盼。改革之路从非坦途,必须拥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改革的“成绩单”,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华丽的报表,无法全面反映群众的真实感受与获得感。因此,党员干部需要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不满。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以及严谨细致的论证,要拨开问题的重重迷雾,找到改革的真正症结所在,真正精准施策,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回应人民的期待,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到每一个需要的人,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兼顾“当下”谋划“未来”,在改中思变中引领“人民所愿”。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布局未来图景。这是一场既需勇气又需智慧的深刻革命,要求我们在解决群众当前急难愁盼的问题上毫不手软,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入手,切实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洞察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为人民的未来福祉精心规划。要敢于触碰并打破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有框架和利益格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同时,在每一次突破与创新的背后,都应心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繁荣、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真正在改革的征途中不断前行,引领人民共同驶向那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每一个梦想都有机会照进现实。

用“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赶考路”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淬炼“赤诚忠心”、坚守“利民真心”、永葆“实干决心”,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保持斗争姿态,走稳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赶考路”。

  淬炼“矢志不渝、初心不泯”的“赤诚忠心”,坚持党的领导,走好“万山磅礴看主峰”的忠诚之路。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赶考路”中仍有许多“险滩”要渡、“硬骨头”要啃。只有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战胜无数风险挑战,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在时代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清醒,高举党的领导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持续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不做“骑墙派”,拒做“两面人”,做到对党忠诚、为党负责,确保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坚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利民真心”,站稳人民立场,走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路。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多领域、多行业,面对的民生问题复杂多样,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深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笃定“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把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当作改革实践的“头等大事”,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赶考路”上,矢志不渝地“答民问”“解民忧”,让改革发展始终紧跟民声关切,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永葆“士虽有学,行为本焉”的“实干决心”,保持斗争姿态,走好“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实干之路。实干必唯实,实干要真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推进改革重在“知行合一”,不仅需要为改革鼓劲加油、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的促进派,更需要为改革动真碰硬、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的实干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之时,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毫不动摇的信心与决心,坚持战无不胜的毅力和勇气,将斗争精神贯穿在深化改革、稳定发展的全过程。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当空头评论家,放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作风秀”的花架子,做一头埋头实干苦干的“老黄牛”,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切实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一锤接着一锤敲”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执笔挥墨”绘就全面深化改革“为民篇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牢记初心使命,明晰在全会公报中出现的“人民”二字的分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奋力执“笔”挥“墨”书写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璀璨前景”。

  执“一颗红心永向党”的“忠诚之笔”,挥洒“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思想之墨”,书写“赤诚之心、矢志不渝”的“信仰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在党的坚强引领下,我们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不断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思想高度,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还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和行动自觉,树牢“国之需要,我之理想”的坚定信念,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执“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忘我之笔”,挥洒“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墨”,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利民篇章”。“人民”二字,在主席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尊重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明白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要接受的“讯号”,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航向”,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气概,铆足勇立潮头的闯劲,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品质,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开放的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群众是否共享到了改革开放成果作为评价尺度,让改革开放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共同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执“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之笔”,挥洒“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担当之墨”,书写“笃志躬行、担当有为”的“干事篇章”。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对人民的责任,做到“真为”、力求“实为”、担当“敢为”,把基层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问题当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本领,锤炼一身“钢筋铁骨”,顶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还要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敢于突破常规思路,善于创新方法,以实际行动守护好共产党人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政治本色,用苦干实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巧用“加减乘除”解好年轻干部选育“方程式”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干部是重要因素。各级各地要健全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巧用“加减乘除”解好年轻干部选育“方程式”,凝聚全面深化改革“青春力量”。

  在识别储备上“加满油”,强化“精心选种”,以更宽的视野做强“后备库”。年轻干部培养,数量是基础。要树立战略眼光,着眼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把握用人需求,加大优秀人才吸纳力度,保持总量充足的“源头活水”。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全程跟进“政治体检”和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政治标准“负面清单”评议制度“成长档案”,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坚决不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用好平时考核、调研谈话等办法,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工作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年轻干部的主战场,发现一批现实表现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年轻干部,确保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坚决破除唯学历、唯年龄、唯资历、唯出身的僵化思想,拓宽年轻干部发掘渠道。

  在淬炼培养上“减弱项”,强化“施肥浇水”,以更大的力度练就“宽肩膀”。“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加强政治统领,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筑基铸魂工程,把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课、主课、必修课,不断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加强实践一线磨炼,有针对性选派年轻干部到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压担历练,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山芋”,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靠得住、打得赢。要强化能力提升,结合年轻干部履职所需、知识短板、能力弱项,按需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滴灌式”精准培训。要加大组织跟踪培养力度,通过“师徒帮带”“青蓝工程”等方式,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帮助年轻干部驶上“成长快车道”。

  在严管厚爱上“做乘法”,强化“修枝剪叶”,以更优的措施把好“方向标”。好干部是“选”出来的,“育”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坚持激励约束并重、严管厚爱结合,做好年轻干部的全方位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要强化日常管理,坚持多渠道了解年轻干部的朋友圈、社交圈,做到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帮助年轻干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坚持防微杜渐,从严落实函询、诫勉等制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察、审计、信访、公安等渠道作用,用好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等手段,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抓早抓小,防止“小毛病”演化为“大问题”。要强化关心关爱,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三必谈三必访”等制度,旗帜鲜明为实干者撑腰鼓劲,营造宽容失误、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选贤任能上“除短板”,强化“及时追肥”,以更实的举措树立“指挥棒”。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人不激不奋,水不激不跃。年轻干部既要“管”得住,更要“用”得好。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优秀的优先,重点的重用”,用好干部调研、谈心谈话、专项考察、无任用推荐等手段,及时把实绩突出、锻炼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年轻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要加强“双向”交流轮岗,择优选派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在县直部门、乡镇之间相互交流任职,弥补工作短板,增加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大胆提拔使用,对有发展潜力、需要递进培养的抓紧放到关键岗位,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及时用起来,真正树立“有为才有位”“吃苦者吃香”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比学赶超、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巧用“调色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斑斓画卷”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手握“调色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墨,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笔,精心绘制一幅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染一抹“星辰大海”的“蓝色”基调,铺展“科技创新”的“广袤”,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腾飞图”。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需深刻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以“蓝色”为喻,象征着深邃与无限可能。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应紧密合作,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让科技创新的浪潮涌动在每一寸国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点亮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星空。

  携一缕“绿水青山”的“绿色”渲染,勾勒“生态文明”的“轮廓”,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熠熠生辉。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坚定推进,到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的持续加强,再到国家公园体系的逐步建立,每一抹“绿色”都是对生命之树的深情浇灌。各级政府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福,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借一束“团结奋斗”的“金色”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团结奋进图”。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这“金色”不仅代表着收获与辉煌,更寓意着团结的力量和奋斗的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顺“改革潮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精彩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意志、科学指引改革走向纵深的方法路径,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举旗定向、指路引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新担当、勇当先行者,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读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格局,让信仰“明灯”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中全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作的重大决定和决议,都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都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把握方向、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伟大变革。党员干部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中去,胸怀天下,不能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亩三分地”的小天地里,要摆脱“埋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的窘境,在更高站位上“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创造出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工作业绩。

  学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自觉,让奋斗“底色”处处绽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全景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群策群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都是参与者贡献者。全面深化改革务求真抓实干,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闻令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事业中来,在“急”处提升应变能力、在“难”处提升攻坚能力、在“险”处提升决策能力、在“重”处提升执行能力,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起重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感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情怀,让鱼水“深情”紧紧相连。“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人民群众如水,共产党人似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收入、就业、社保、住房、医改、生育、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我们党满满的民生情怀。党员干部要把牢牢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争当人民群众最坚强的贴心人、主心骨。

@党员干部:以“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三问”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全会意义,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辉煌新篇章的时代大考中,矢志不渝地以“三问于民”的真心、真情和真诚,切实答好“改革三问”。

  以“治国有常民为本,政教有经行为上”的真心“问政于民”,答好“改革为了谁”之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建党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一切革命斗争、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细数百年党史,我们党始终以真挚的情怀把“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旗帜之上,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人民而改革,必须踏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牢把握“问政于民,方知得失”的深刻内涵和“治国理政,亲身征询”的实践意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人民愿望,以人民群众满意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让改革更深入、更广泛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为民造福不辞苦,冷暖安危挂心头”的真情“问需于民”,答好“改革改什么”之问。“民生小事,枝叶关情。”回望来时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个有利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是否”,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改革的价值取向,秉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原则,让“改革脉搏”与“人民向往”同频共振。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改革是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要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公仆意识,牢记“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时时以尊重群众的真心、爱护群众的真情“问需于民”,问到“冷暖安危”、问到“酸甜苦辣”、问到“急难愁盼”,找准每一项制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沉疴痼疾”,精准施策、对症抓药,推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把“改革”真正改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上。

  以“衙门久坐真言少,步履张开妙策生”的真诚“问计于民”,答好“改革依靠谁”之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问计于民”摆在开展各项斗争和建设事业的突出位置,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全体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面向未来,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拜人民为师“广纳贤言”、向群众学习“躬身问计”,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中充分汲取“改革养分”,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共识”,最大程度激发“改革力量”,坚持不懈地将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改革实践的“金果子”,以人民群众检验满意的改革实效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落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处处生花”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令人振奋、催人奋进,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新的“深改画卷”徐徐展开,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跟党中央的领导接续奋斗,“精准落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处处生花”。

  以“一以贯之”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常盛长青”。本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为我们描绘好了清晰的蓝图,未来的发展必将愈发动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各领域的卡点瓶颈想要解决并非靠一日之功,只有拿出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执行,以铢积寸累的毅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更多应有的贡献,方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各领域各战线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着“最茂盛的姿态”,紧跟着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明确自己的领域“路在何方”,靠一贯地坚持将工作切实推进好。同时应当避免单打独斗,与其他领域分管部门做好“相互补充”“相互带动”,和其他科室、其他同事之间抱成团紧密推进各项任务,和人民群众之间保持血肉联系、密切沟通,通过合力战胜前方的种种急难险重,一以贯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路上取得更多傲人成绩。

  以“自信自立”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苍劲有力”。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不是沿着历史的旧路微做调整,也不是沿着其他国家的改革步伐亦步亦趋,我们的改革,是有底气应对各种变数、各种挑战的,是以自信自立为根基的。本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无论是从总结层面还是从下步规划来看,都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大国自信,我们也必将根据实际国情、根据发展需要,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党员干部要挺起自信的胸膛,跟随党的正确领导,在当今的复杂局势下挺膺担当,在明天的未知挑战前做好提前量。在日常的工作中,在各项改革的推进路上,都要充分考虑实情,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让各项工作能够真正出彩,在奋斗中写下自己领域不凡的新篇章。

  以“守正创新”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硕果累累”。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傲人成绩面前,党中央没有躺在光荣簿上,而是正视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将来可预见的风险挑战,做好守正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出招出策并坚守基本原则,才使得我们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收获新成果。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求,争做守正创新的实践家。充分汲取党史的营养,总结好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让过往的精华带动今后的发展。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工作实际要求,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在创新路上下“先手棋”、啃“硬骨头”、打“主动仗”,真正在守正创新中拨开迷雾、战胜风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描绘斑斓盛景。

用“心”“信”“行”“兴”坚持“人民至上”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内容涉及教育、科研、生育、养老等多个方面,无不惠及人民,万般改革,其不变理念为人民至上。站在新的改革浪潮,广大组工党员干部要用“心”“信”“行”“兴”坚持“人民至上”。

  顺应民“心”,让人民心声不掉在地上。早在2016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主席总书记就强调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找准民生难点堵点痛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改革发展,就得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真正惠及民生的改革,绝不是“眼睛停在文书上”“屁股粘在椅子上”“脚步留在科室里”的调研便能得出的结果,而是要做到“眼睛向下”“俯下身子”“脚沾泥土”。要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了解民心,在群众的“唠嗑话”“牢骚话”中找到改革发展“公开讲话”,要化“问题清单”为“发展清单”,用“群众微心愿”促成“民生大实事”,真正做到让群众的“心声”不掉在地上,而是落到实处。

  不负民“信”,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改革浪潮要滚滚向前,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不竭源泉。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赢得人民信任,让改革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坚实。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锤炼品格强化忠诚,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贯穿干事创业始终。要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要服务于人民,时刻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依靠民“行”,与民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力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依靠人民而改革”,既要自觉做好理论传播者,深入社区、学校、工厂等基层一线宣讲,回应群众关切,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党和国家事业;又要做到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用“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学习掌握最鲜活最实用的实践经验,不断锤炼干事创业的能力。

  促进民“兴”,在新赶考路上奋进前行。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绘就了一幅幅壮丽的民生画卷,画卷上的人民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百姓笑脸有多灿烂,决定着党员干部的奋斗幸福程度有多高”,这既是对过去改革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我们启航新征程的强大动力。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令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在新的赶考路上奋进前行,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点线面”结合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破”字为先,深度贯通“点、线、面”,全力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

  以“学习”破难,内外兼修,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主席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公开讲话”,也是强化认识、丰盈自身的最佳方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老办法“不给力”、软办法不管用,唯有增强学习、廓清思想,才能打破固有模式、寻到发展“新钥匙”,培育出新的发展引擎。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内外兼修,一方面,“内在的素养”要深化,唯有经常“咀嚼”先进理论,才能以“深厚的内功”认清“灰天鹅”、辨明“黑犀牛”,以防陷进前进“雷区”、滑入“思想泥潭”。另一方面,“外在的本领”要强,既要敏而好学,到村落田坎拜人民为师,赴街头巷尾社区院坝向能者求教,也要以程门立雪的姿态,进科研院所向和行业先锋学习,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素养、拓宽眼界视野,努力淬炼成“六边形战士”。

  用“矛盾”破题,善始善终,矢志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主线”。“举一纲而万目张。”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建立经济特区到雄安新区城市雏形初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大量实践证明,扭住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诸多成果的关键。要让改革开放这艘巨轮始终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就必须一如既往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此作为打破僵局、开辟新局的“切入点”。“不畏浮云遮望眼,胸有全局抓根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纷繁的表象中找到主要矛盾,扭住关键问题,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一体推进。要常常聚焦时代热点、聆听社会声音、跟随发展节拍,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与“主力”破局,众志成城,不断拓宽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面”。主席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是主体,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医改”“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等一批先进基层经验在全国推广试行,无一不体现出改革力量在人民中汇聚,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澎湃动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一同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用“心”执“笔”勾勒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画卷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要部署。寒霜烈日皆成歌,砥砺前行谱壮丽。中国式现代化是清晰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以潜心“立笔”、以恒心“行笔”、以决心“落笔”,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深化改革等方面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不断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

  以“沧海横流显砥柱”的“潜心”,在自主创新、引领未来高处“立笔”,勾勒关键领域、战略技术的“突破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从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蝉联世界超算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再到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这些科技成果显著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掌握核心技术已成为赢得未来的关键。我们要以“沧海横流显砥柱”的“潜心”,站在自主创新的高度,精细勾勒出未来科技发展的蓝图。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智慧互联的“学术—创业—社群”生态圈,筑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鼓励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跬步江山即寥廓”的“恒心”,在融合共享、协同发展深处“行笔”,勾勒产业升级、效能提升的“转型画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也是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联动。产业升级如同强大引擎,驱动经济列车穿越转型隧道,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在全球经济版图重构的浪潮下,我们需保持“跬步江山即寥廓”的“恒心”,以创新为舵,精准定位产业升级的航向,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打造产业集群的“升级版”,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嫁接新技术、新业态,努力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蜕变。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企业与科创企业、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中稳步前进。同时,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从“独奏”转为“交响”,联动国际资源,共舞产业技术革命,让新质生产力破茧而出,成就中国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华丽转身。

  以“荆棘满途心不改”的“决心”,在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实处“落笔”,勾勒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改革画卷”。改革开放自1978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荆棘满途心不改”的“决心”,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和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激荡青春“源头活水”逐潮踏浪扬满帆

  72次重要会议,超过600份改革文件,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改革事业气象壮丽、气势恢宏,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系列成就。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跨越一个个新的“关卡”“隘口”,改革大势浩浩汤汤,广大年轻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勇立新征程“潮头浪尖”接受时代大考、风浪洗礼,在激昂青春中逐潮踏浪,在追梦前行中扬满风帆,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一往无前。

  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之姿,激荡“载一抱素、矢志不渝”的“忠诚活水”,唱响激昂青春“主旋律”。4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航船越过一个个疾如旋踵的“激浪湍流”,实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奇迹,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根本原因,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广大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要永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姿态,确保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同向而行。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谨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深刻道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确保贯彻落实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坚定向深处递进、向高处攀登的信心决心,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业绩。

  以“时代后浪登苍穹”之姿,激荡“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奋进活水”,走好接续奋斗“赶考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2029年完成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想走向新的辉煌,走向胜利的彼岸,我们仍有许多“险滩”要渡、“硬骨头”要啃,需具备解题破题的高超本领和阔步向前的担当勇气。年轻干部是时代后浪,也是接续赶考的“后继之人”,要总结和运用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来武装头脑、强筋壮骨,让各项工作不跑偏、少走弯路。需念好“闯”“创”“干”三字诀,善用调研开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改革攻坚战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大胆试验、积极探索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与转型期的阵痛赛跑,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赛跑,千山万水、披荆斩棘,始终奋进在新时代长征路的最前列。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姿,激荡“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为民活水”,谱写心心相印“新篇章”。为人民而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抓改革促发展也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广大年轻干部要深刻领会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的精神实质,坚持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积极参加驻村、对口支援等挂职锻炼,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撑起百姓“解难伞”,修好民生“护城河”,筑牢干群“鱼水情”,铺展为民富民惠民新图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初心使命安放胸膛,把群众再小的事也当做大事来抓,在“降心俯首、侧耳倾听”中涵养“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为民情怀,在“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中诠释“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的铮铮誓言,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谱写新时代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笔墨铿锵”让全面深化改革“力透纸背”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万里山河,东风浩荡。”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广大党员干部需以“起笔”之决心、“行笔”之坚韧、“收笔”之圆满,让全面深化改革之墨,在中华大地上“力透纸背”。

  以“铁画银钩”起笔,让深化改革“力透纸背”,挥毫改革蓝图“一纸坚定”。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需以钢铁般的决心为墨、无畏的勇气为笔,方能勾勒出改革最坚定的轮廓。新时代的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党员干部当以“壮士断腕”之决绝,直面挑战,勇于自我革新,将改革视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要深入剖析体制机制之弊,勇于向利益固化格局开刀,展现出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要敢于触及矛盾核心,啃下硬骨头,又要注重方式方法,精准施策,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学习、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将改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充满力量与温度,挥毫出改革蓝图的一纸坚定,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穿透纸张,直抵人心,引领国家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迈进。

  以“浓淡相宜”运笔,让破除障碍“行云流水”,挥毫改革征程“一纸畅通”。改革之路,荆棘密布,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需以深邃的智慧为墨,灵活的策略为笔,方能驾驭复杂局面,破茧成蝶。面对改革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须有“庖丁解牛”般的敏锐与精准,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精确把握改革脉搏,确保施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同时,改革非一蹴而就,需注重其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我们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改革合力,确保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与自如,灵活应对改革中的各种变数与挑战,推动改革之舟在波涛汹涌中稳健前行,最终绘就一幅改革征程畅通无阻、成果斐然的壮丽画卷。

  以“龙飞凤舞”收笔,让创新驱动“笔走龙蛇”,挥毫改革成果“一纸辉煌”。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创新不仅是发展的引擎,更是改革的灵魂。于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我们当以创新为墨、激情为笔,挥洒自如,勾勒出改革新蓝图。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心怀壮志,勇于破冰,以创新思维引领实践,打破常规,挑战极限,不断催生发展的新动能,铸就竞争的新高地。同时,需将改革之果深植于民,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中感受幸福的温度。如此,方能在改革征途中,以龙飞凤舞之豪迈,书写改革成果的辉煌篇章,让全面深化改革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将“人民满意”写进全面深化改革“最美诗行”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握改革,时时事事处处将“人民满意”写进全面深化改革“最美诗行”,同人民群众一道让深化改革步履铿锵、大步向前。

  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时时倾听民声之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一切为了人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聚焦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目光始终向下“落”,脚步始终向下“沉”,设定好目标、明确好任务,走进田间阡陌、生产一线、街头小巷,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让制定的方案计划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让改革行动与人民心声“相激相荡”;要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落脚点,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焦点热点,坚持“一项接着一项改、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年一年见成效”,自觉做好为群众纾困解难的“顶梁柱”,让改革在听民声、顺民意、暖民心、得民赞中走近、走稳、走深、走实。

  坚持以群众智慧为“最优答案”,事事凝聚万民之力,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紧紧依靠人民”。在不同场合,主席总书记总是将成就归功于人民,他由衷赞颂“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紧紧依靠人民,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学习,集中民智、汇聚民心、激发民力。要充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按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和实践经验完善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舞台的“主角”。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改革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发展相信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起亿万人民投身改革的共同理想和巨大能量。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处处落实惠民之策,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矢志造福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我们进行的每一项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让人民群众成为评价改革的“阅卷人”,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改革的“金标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精准把握人民需求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努力锻造出新思路、新理念、新技能,描绘出与人民“心心相印”的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