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汇编(23篇)

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汇编(23篇)

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汇编(23篇)

“笔墨铿锵”让中国式现代化“力透纸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一宏伟蓝图的执行者、落实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与重大责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精准施策、高效执行,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以“点横撇捺”筑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起笔稳健”,挥墨宏伟蓝图“一纸辉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笔一划不仅承载着对未来的深切期许,更是对时代责任的坚定承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需要我们以“点”之精准,如北斗指引,明确发展方向,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以“横”之宽广,如江河奔腾,铺展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以“撇捺”之灵动,如疾风劲草,勇于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与韧性。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执笔人,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战略要求,将理论学习成果深深植根于心,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磨砺意志、锤炼本领,确保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力透纸背,不仅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更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以“浓淡干湿”运墨,创新驱动发展“笔走龙蛇”,挥墨科技创新“一纸璀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正是这股不竭的创新之源,它如同引擎,轰鸣着推动社会前行的巨轮。党员干部作为这场科技盛宴的引领者与参与者,应如同技艺高超的书法家,精准掌握“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征途上,要以浓墨重彩书写突破与超越的壮丽史诗,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在营造创新生态的细腻工作中,要以淡雅之墨,勾勒出人才济济、智慧碰撞的温馨图景,让创新之花在每一寸土地上绚丽绽放。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每一个创新细胞的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璀璨星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每一笔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划都闪耀着希望与梦想,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最耀眼的未来图景。

  以“结构布局”收势,绿色发展理念“妙笔生花”,挥墨生态文明“一纸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中,党员干部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民生情怀,精心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像艺术家雕琢作品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确保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我l为绿色发展筑起坚实的制度屏障;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每一分努力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每一步前行都是向和谐共生的迈进。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让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从春华到盛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年年好光景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将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会议精神,在进取中汲取力量,在改革中重塑思维,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奏响神州大地,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赢得“年年好光景”。

  在春意盎然中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让深化改革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以壮士断腕、雄鹰换羽的决心,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声化作春雷涌动、春潮拍岸,新时代数年间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显著加强、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其中既有“进淄赶烤”“尔滨出圈”的政通人和,更有动能转换、产业焕新的跨越发展,在神州大地绘就出一幅幅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改革画卷。

  在逾越寒冬时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自立自强”,将自我革命的韧劲贯穿发展始终。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外部势力的封锁打压,考验着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与决心。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经济持续“阵痛”,关税壁垒让进出口贸易频繁“堵塞”。面对改革中的困难阻碍,我们毫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去突破发展中的问题、化解改革中的挑战。“打铁必须自身硬”,始终将从严治党“主基调”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护航”自立自强的改革成果。斗罢艰险再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正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征程上。

  在花开盛夏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谱写崭新篇章。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在持之以恒接续努力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不能止步不前、歇脚喘气。当前已经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全会恰逢其时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要坚持守正创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回应民生关切,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改革发展中坚持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夏是秋的序章,是累累硕果的发力期,恰如我们正处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做“深化改革”的推进者、“自我革命”的带动者、“守正创新”的实干者,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接续奋斗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年年好光景”。

“号声嘹亮”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上下同心启新局,击鼓催征又出发。在新的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立时代潮头、厚植民生情怀、挺膺实干担当,以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为民造福的责任心、真抓实干的行动力,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勇立时代潮头,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别具匠心,吹响“敢闯敢试”的创新“冲锋号”。“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没有现成经验参考下,改革开放靠的就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风起小岗村到春雷动浦江,从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计,46载栉风沐雨、46载砥砺奋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揣“敢为天下先”的壮志,勇担使命、勇闯新路,紧紧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战略任务,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立潮头、奋勇向前。要永葆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厚植民生情怀,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初心,唱响“念兹在兹”的为民“主旋律”。为了人民的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里,“人民”二字贯穿始终,从户籍制度改革到三明医改经验推广,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教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诚如主席总书记所说,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政绩观,置顶人民利益、善谋利民之举,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采取更多惠民心、暖民心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挺膺实干担当,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奏响“攻坚克难”的奋进“最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聚焦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十分艰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需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争当“先行者”、勇做“排头兵”,要坚持苦干实干,积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主动担当、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精神品质,闯急流、涉险滩、破藩篱。要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务实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以“心”执“笔”织绘中国式现代化斑斓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上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以“心”执“笔”,矢志不渝守初心、一往无前挑重担、全力以赴惠民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进,让大美中华舒展斑斓画卷。

  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滚烫心”,执稳“信念之笔”,织绘“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写意画”。“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只有坚持党的全面的领导,才不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既要守好根和魂,坚定信仰、不动如磐,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切实把牢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方向不动摇;更要牢记形与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往深处学、朝细处想,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让科学真理与远大理想在实践中焕发出澎湃生机,确保信仰之根结出累累硕果。

  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韧心”,执牢“奋进之笔”,织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写实画”。“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将至。”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往往都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有时会遭遇风吹浪打,日晒雨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这时要想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活力涌动、景象壮阔,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敢于破除桎梏,勇于爬坡过坎,主动拥抱现代化发展方向,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既坚定斗争意志,又丰富斗争经验,还要在基层一线锻炼中练就硬脊梁、真本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篇章。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赤子心”,执紧“为民之笔”,织绘“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写景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应对各种风险和重大考验的有力武器,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准则。主席总书记就曾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回应社情民意,心知“民意”、行向“民盼”,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持久动能,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现代化建设与群众利益同频共振、紧密结合,把群众“心头事”变为工作“手头事”,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标注到改革“新蓝图”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实践高度上、朝着新的时代任务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从大局出发,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践行“改革初心”,涵养“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初心使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团结引领人民”。改革千头万绪,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时代问题,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出台2000多个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方案,生动记录了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深刻印证了共产党人改革为民的拳拳之心。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席总书记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走好改革开放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涵养“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初心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晰方向目标、明确战略部署、探索方法路径,在团结引领人民的道路上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转变。

  汇聚“改革动力”,激荡“依靠人民求胜利”的品格作风,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紧紧依靠人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证明,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真正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多个年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让人民群众从物质到精神都实现了真正的富裕。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我们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的含义,汇聚“改革动力”,激荡“依靠人民求胜利”的品格作风,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在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找到改革破题的思路,凝聚起奋进的共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让全面深化改革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坚定“改革指向”,瞄准“惠泽万民增福祉”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矢志造福人民”。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脱真贫、真脱贫”的务实举措,还是以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让“住者有其居”不再遥远;亦或者是推进简政放权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把改革的动力和突破点放在哪里,一件接着一件,一年接着一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以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成就了当代中国崭新的面貌。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价值主体。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坚定“改革指向”,瞄准“惠泽万民增福祉”的奋斗目标,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破旧立新敢闯敢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们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破旧立新、敢闯敢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

  破除“因循守旧、不思革新”的“不作为”思想,树立“先行先试、探路领跑”的“创新”思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闯出新路子。主席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从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四十多年来,我们结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拓展。身处百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打破思想固化、观念僵化的藩篱,“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让“先行先试、探路领跑”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最强音,助力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闯出新路子。

  破除“等待观望、躺平摆烂”的“慢作为”思想,弘扬“真抓实干、奋进拼搏”的“钉钉子”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主席总书记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看见青山、闻见花香,绿色发展深入践行;星辰大海,步履不息,续写逐梦九天的航天传奇……沉甸甸的成绩单,记录着实干中国的力量,诠释着奋进中国的担当。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广大党员干部要摆脱“佛系”“摆烂”“躺平”等思想,秉承“走在前、敢争先、善作为”的责任感使命感,处处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清醒认识,时时开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最大马力”,瞄准关键环节、关键卡口、关键问题,坚持“钉钉子”精神清除卡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以有敢的底气、有为的能力展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破除“敷衍应付、不负责任”的“乱作为”思想,坚守“人民至上、服务群众”的“为民”初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主席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结底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深化改革,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推动教育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革,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切实织牢“民生保障网”,充分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回应人民期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之路”,站在群众的角度和视野考虑问题,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让改革的“任务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党员干部们凝聚起“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磅礴力量,探路领跑、真抓实干、服务群众,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续写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

把握“三个坚持”点燃改革“新引擎”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立了改革原则,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方面部署了改革工作。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牢记、笃行会议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推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落地生根,点燃改革“新引擎”,激发创新新活力。

  坚持党的初心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科学统筹“稳”与“进”,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稳”住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大局。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许多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才能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突破,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狠劲,协调发力“内”与“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标识,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闪耀于世界舞台,我们就必须“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强起来、走出去。“内”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安全等体系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内需引擎。“外”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外贸、对外投资等体制改革,优化开放布局,推进“一带一路”,以内促外、以外促内。

  坚持改革开放,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辩证把握“危”与“机”,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行稳致远。“危”和“机”同生并存,疫情、区域矛盾等问题不断激化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而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我们越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主动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构建坚实的国家安全体系及现代化国防力量为有力保障,变“危险”为“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保驾护航。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扬起“改革”风帆,乘风破浪、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听声”“悟声”“发声”共赴改革新征程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审议通过。一时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乐章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疆域悠然升起。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要倾听时代脉动、洞悉变迁真谛、奏响奋进强音,在“听声”“悟声”“发声”的循环往复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凝心静气聆听“改革之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满怀信心、披荆斩棘”的勇气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有机统一。“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审议通过的《决定》饱含了人民的期待,汇聚了全党的智慧,覆盖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字字句句皆是破解现代化征程堵点难点的快刀利刃,点点滴滴皆可洞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思维导图通篇研学《决定》中的各项内容,从浪潮滚滚的改革声中听出风起云涌的改革形势,感受系统科学的改革韬略,把握稳健有力的改革脉搏。要坚持自信自立,站在历史的宏阔长卷中洞察《决定》之深远意义,立于接续奋斗的壮丽史诗里细品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即将催生的万千变革。

  聚精会神体悟“民众之声”,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改革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的层层推进,其出发点和根本动力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时刻关注民众动态,了解民众所思所想,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关切,推动改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坚持在问计于民的过程中找到推进破解难题的人民智慧。要坚持让人民评判改革推进成效,建立更加完善的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广开言路、察纳雅言,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意愿新要求。

  坚定不移迸发“奋进之声”,锐意进取、脚踏实地,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改革的伟大事业。“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业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奋力谱写新的时代篇章。要把所有的勇气和胆量用在谋发展上,用创新举措化解矛盾,用斗争碰硬破解难题,蹚前人没蹚过的“深水区”,啃前人没啃下的“硬骨头”,谋“新”谋“实”谋“细”谋“远”。要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以务实态度追求卓越,以坚忍的意志勇攀高峰,抓紧抓牢各项具体工作,让每一个细微的努力汇聚成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磅礴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借势行船”让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为务实的举措“借势行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新篇章。

  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之势,行“未曾墨染是初心”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主席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一方面要自觉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决向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看齐,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开放工作全过程。

  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担当之势,行“一枝一叶总关情”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明白人民才是改革事业的主角,人民心声就是改革所向,因此要当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言人”,以人民为念、以民生为大,围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开展工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教育均衡、医疗可及、就业充分、住房保障等民生关键领域当中去,使之深切感受到党的深情厚谊。要坚定为民宗旨、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为民初心、树牢民意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用自己的“付出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确保改革成果能够广泛惠及全体人民。

  借“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开拓创新之势,行“敢教日月换新天”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而是一大批“干惊天动地事”的科技人,勇闯“无人区”,勇攀科技高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意识到只有自信才能自强,要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争当勇立时代潮头的“开拓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还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以“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的气度用好人才,发掘更多千里马,方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领题”“解题”“答题”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万里山河,东风浩荡。广大党员干部当牢记嘱托、担当使命,主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征途中“领题”“解题”“答题”,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书写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奋斗答卷。

  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主动“领题”,明确改革航向,伫立“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精神坐标。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46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基于对国家前途的深度考量,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40多年风风雨雨,我们闯过了道道难关、翻越了重重险峰,看到了绮丽秀美的风景、也书写了彪炳史册的篇章,40多年的伟大实践深刻揭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得以转危为机、乘风破浪。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主动“领题”,始终明白“改革”并非“改向”,无论行进到何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根本绝对不能动摇,只有真真正正明确改革航向,方能一往无前、永不迷失,在奋斗路上伫立“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精神坐标。

  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思维巧妙“解题”,把准改革脉搏,跑出“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节奏。无论是身处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还是直面激烈残酷的国际竞争,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种种,无不告诉着我们“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一深刻道理,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辙中,若是一味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必将落后终会淘汰。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思维巧妙“解题”,就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涵养“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和眼界,主动向各地区乃至全世界学习和汲取经验和办法,更要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沉淀和提升,做到心往实处落、眼往细处看,不断探索新路径、尝试新方法,真正把准改革脉搏,跑出“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节奏。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用心“答题”,擦亮改革图景,绘就“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路走来,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能让美好梦想变成现实,怀揣着这份情怀和初心、担当着这份责任与使命,多少奋斗者、实干派、追梦者奔赴为民山海,用人生的光热为梦想而燃。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用心“答题”,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既要以实干作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落地,更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境,主动向群众取经、学习、问策,真正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共识、解锁制胜秘钥,用奋斗合力擦亮改革图景,绘就“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

于“伟大时代”秀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范儿”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这一年又将成为深化改革征途中又一个闪耀的里程碑,广大党员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要“秉”真心、“持”恒心、“执”决心,秀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范儿”。

  秉“改革为民生”的利民真“心”,在“常思常行”中夯实民生之本,秀出为民服务“新篇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皆系于“人民”二字,这是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最高追求。在改革浪潮中,要深刻领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真谛,于细微之处入手,从农村“厕所革命”的清新之风拂遍田野,到城市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深入人心;从守护孩子明亮双眼的“小眼镜”防治工程,到推动清洁取暖温暖万家,每一桩民生“小事”,都是国家发展蓝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这些举措,不仅是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回应,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了实处。在改革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痛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改革征途必将日益开阔,引领我们步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持“锐意破陈规”的奋进恒“心”,在“披荆斩棘”中锤炼革新之魂,秀出自我革命“新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深化改革正如这漫漫长路,需要不断进取。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勇于探索,到“蹄疾步稳”的扎实推进,加大改革力度恢复服务本质,再到破除“印章围墙”深化审批改革。我们见证了无数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面对改革深水区要不退缩、不畏惧,愈难愈进、勇往直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改革赛道上每一步都将走的铿锵有力,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执“远见启新局”的开拓决“心”,在“先立后破”中激发改革智慧,秀出持续发展“新图景”。不谋长远者,难窥当下。要瞄准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确保改革举措既符合当前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既紧抓大事不放又速办急事不拖。从监察法实施、四级监委组建,到政务处分法出台,国家监察改革全面深化,制度优势正高效转化为治理效能。生态改革摒弃旧思路,组建自然、生态两部,实施环保督察与河湖长制,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美丽中国图景渐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深刻理解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使改革实现跨越发展。要深入思考国家发展战略方向,领悟市场规律和行业趋势,敢于挑战未知,以新思想为引领,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挥毫“人才之笔”续写“改革新篇”

  科技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征程上,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秉承精心实意、拿出公心诚意、保持真心暖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秉承精心实意,以“唯才是举,抓创新不问出身”的招才气魄,打造更加包容开放的人才发现体系。主席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曾指出,“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创新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人民和国家造福,人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一切创新都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平等对待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急迫。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打造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来吸纳人才。实践中,各地各部门要着力打破唯学历、唯国籍、唯论文、唯年龄的“紧箍咒”,以“英雄不论出处,谁能干就让谁上”的开放心态,进一步创新引才手段。要通过采取适当降低学历条件、放宽专业要求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人才准入门槛,多举措吸引懂技术、懂市场、懂专业的科技实用人才。要深层次谋划“揭榜挂帅”“赛马”等工作手段,切实让各类科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推动形成人才活力迸发的工作局面。

  拿出公心诚意,以“人尽其才,抓使用不拘一格”的用才智慧,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只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这一系列科技创新的背后,和我们重视科技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密不可分。新征程上,各地各部门要付出公心诚意,始终把人尽其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摆在重要位置。要深入推进科技人员“松绑减负”,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上来。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针对人才评价中存在的“人才评价与使用错配”问题,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推动实现“万马竞相奔腾”的工作热潮。

  保持真心暖意,以“人才难得、抓服务不遗余力”的爱才举措,建立更加多元立体的人才保障体系。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一支矢志报国、奉献人民的人才队伍,就必须始终把尊才爱才摆在第一位。主席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新征程上,各地各部门要切实保持真心暖意,把尊才爱才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全过程。要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支持引进的各类人才享有公立医院、公立学习、公共旅游等公共资源保障,加强对引进人才家属子女生活政策支撑,增强人才本地认同感,努力为人才营造便利的工作条件。要多措并举提高人才薪酬待遇水平,支持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实行股权、分红、跟投等激励措,实现用人单位和人才增收“双赢”。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组织领导干部包保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定期了解人才工作生活实际难题,有针对性加以研究解决,让人才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

深化改革需“方向明”“担当显”“初心固”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如同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广大党员干部需以“方向”为舵、以“担当”为帆、以“初心”为锚,共同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方向为舵,踏上前行之路。改革之路,方向为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只有明确了方向,我们的改革才能行稳致远,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以“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的担当为帆,激发奋进之力。担当,是改革者的底色。面对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需要的是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作为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改革重任,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改革任务一项一项推进,改革目标一个一个实现。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合力。在担当中展现风采,在奋斗中成就梦想,共同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初心为锚,凝聚民心所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让人民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在坚守初心中汇聚民心民力,共同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明确改革方向中照亮前行之路,在彰显改革担当中激发奋进之力,在坚守改革初心中凝聚民心所向,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撇一捺”看改革“三问于民”惠民生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改革”一词出现了50多次。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正是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时刻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多谋民生之利、切切实实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政于民知得失。主席总书记强调,“政策对我们的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民生政策准不准、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制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好政策,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把“公开讲话”,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子向下扑,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访民情,既看发展情况好的更看差的,既听干部群众的表扬更听批评,做“明眼人”“有心人”,真正把社情民意摸实摸透,把对策方法找准找实。要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制定出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做到为政之策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

  问需于民知冷暖。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树牢“民生之事无小事”的公仆意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中,充分把握好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学习践行“四下基层”“千万工程”等优秀工作经验,时常主动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唠家常、问生计,在嘘寒问暖中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真正听到群众心里话、问到冷暖安危、了解到急难愁盼。要真诚回应群众所求所需所盼,通过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急难愁盼”等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计于民知虚实。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向人民学习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题中之义。要敢于问,问清惠民政策、就业住房保障、民生工程建设是否落实到位;要勤于问,拜人民为师,用“地方话”“家常话”与群众探讨交流工作实践中的“土办法”“金点子”,从民声民意中检验出政策的绩效、工作的得失。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做决策、定政策、抓落实中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让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

以高水平“抓落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的问题。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主席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起点,新部署,新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用力做起来,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在扎实奋斗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高水平抓落实,就是要准确领会精神。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党上下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吃透弄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举措,尤其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作出表率,引导党员干部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将自身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弄清楚,主动到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宣传宣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解读,推动全会精神传达到千家万户,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凝聚广泛共识,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推动全会精神深入基层、家喻户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高水平抓落实,就是要明晰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作为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伟业,其成功推进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只有紧密依靠人民的力量,改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坚实可靠的动力。改革要紧紧围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让人民获得更可靠保障;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扛起“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书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

  高水平抓落实,就是要成效可观可感。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始终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也要在市场主体改革、营商环境改革、市场要素化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多新突破,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有力举措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解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的“精神密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的“精神密码”,以实际行动续写党和人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解锁“党旗引领风帆劲”的“掌舵领航”密码,把稳“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思想之舵”,让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方向”始终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主持召开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引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航程。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展现了主席总书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和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事关改革开放全局和走向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保持改革定力、坚定改革信心、勇担改革使命,做到精确定向、周密部署、扎实落实,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

  解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至上”密码,扬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帆”,让全面深化改革“价值取向”始终鲜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人民至上”作为始终不变的鲜明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担当作为”密码,划好“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桨”,让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导向”始终彰显。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回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程,抓落实是要求,是行动,更是改革制胜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发展中的卡点堵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健全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改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带头抓改革,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动真格、敢碰硬,围绕既定改革目标任务,制定任务书、完善施工图、明确时间点,持续跟踪问效,切实做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到成效。

“一撇一捺”中诠释深化改革“何以人民至上”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文件聚焦教育、科研、收入、就业、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民生新举措、勾勒发展新图景。

  立足关键时期,把一次次重大改革“串联”起来看,一撇一捺组成的恰恰是一个“人”字。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读懂《决定》中的“人民至上”,在“一撇一捺”中写好“人”字,切实做到改革为民、为民造福,奋力书写“矢志为民终不悔”新篇章。起笔于“常”,常修为政之德,于“一撇一捺”中树牢“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古人云:“政德兴,则政权安;政德衰,则政权乱”。政德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体现的是个人的品格与修养,关乎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这场“第二次革命”也已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改革走向纵深。要常明大德,旗帜鲜明修好理想信念这一终身课题,毫不犹豫践行绝对忠诚这一政治准则,保持对党百分之百忠诚的政治定力。要常守公德,立足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要常严私德,始终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思想上、作风上时刻用纯洁性来对照自己,慎独慎微慎初,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行笔于“深”,深悟民生为大,于“一撇一捺”中夯实“改革之深,根在民心”的坚实根基。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一百多年来,党的队伍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之所以日趋兴旺发达,关键在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深化改革聚力开放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一枝一叶总关情”,修好“人民”这堂必修课,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关心群众安危冷暖,从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改革工作成效,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切实拜人民为师,真心真意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和实践创新灵感,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以人民之“智”探索改革之“制”。

  落笔于“实”,实践为民之诺,于“一撇一捺”中尽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古往今来,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做好改革为民这篇大文章,同样也要念好“实”字诀,在火热实践中践行为民承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民忧我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将“民生堵点”变成“民生亮点”,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要坚持“民盼我行”,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用群众的“幸福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

全面深化改革舒展中国式现代化“恢弘气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重大的战略部署。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使命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舒展中国式现代化最恢弘的气象。

  让“知”和“行”相贯通。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以预料的风险有之,此起彼伏的挑战有之,矛盾交织的藩篱有之,剥开形势“迷雾”、校准前进“航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学深悟透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把握立场观点、找准干事之要、明确规律方法,方能推动改革向更广处拓展、向更深处延伸,汇聚发展新优势、凝聚发展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党员干部要站在战略高度上看问题、想问题,以理论之“矢”去射实践之“的”,前瞻谋划、积极思考,做到知行合一、学用贯通,以躬身入局的担当扛起改革发展重任,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更加澎湃。

  让“点”和“面”相呼应。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目标新任务,系统的推进离不开局部的探索,全面的进步离不开局部的突围,只有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实现事业发展的新飞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下足“滴水穿石”之功。党员干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使劲,找准着力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同时,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且深刻的,不能“碎片化”干,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干,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锚定目标、绝不散光,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覆盖,以“面”的引领统起“点”的布局,确保“点”和“面”相呼应。

  让“变”和“稳”相叠奏。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改革所面对未知领域就越宽泛,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也就越复杂。党员干部既要弹好“变奏曲”,把握形势之变、条件之变,精准识变应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保持主动担当、勇于突破的精神,在领域变革中激荡“新浪潮”,在系统重塑中嵌入“我力量”,在强国建设之路上蹄疾步稳,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弹好“协奏曲”,把顶层设计和举措落地相结合,让人民智慧与主动求索相结合,加速释放政策红利、破除机制障碍,把社会目光投射的焦点、人民群众担忧的堵点作为攻坚之地,提升改革精准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系统高效推动改革成果落地生花。

执续写“春天的故事”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主动结合工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研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敢闯敢试之砚,借“时代之风”起笔,在“顺势而为、勇立潮头”的壮阔浪潮中,勾勒锐意进取的壮丽“轮廓”。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到创造“当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站在发展的新风口回眸改革艰辛历程,从开启改革开放到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哪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不是先对思想认识动刀子。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解放思想这个“利器”,坚决克服思维上的惯性、行为上的惰性,多一点闯的勇气、试的胆识、冒的精神,决不能安安稳稳占位子、碌碌无为守摊子、疲疲沓沓混日子,旗帜鲜明向“庸懒散浮拖”现象开刀,从体制机制创新上寻找解决之道、变革之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要突入“无人区”开掘新天地,拿出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气魄,下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突破思想的束缚、制度的樊篱和体制的枷锁,杜绝翻开“本本”找依据、搬出传统找出处,攻克阻碍经济发展的难点,消除群众反映的痛点,疏通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和实效,勇敢承担起“开路先锋”重任。

  饱蘸“冲锋向前、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之墨,以“历史担当”运笔,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发展轨迹中,奠定自信自立的坚实“基石”。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表明,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靠我们党独立自主来解决。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还将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席总书记强调,开拓创新“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持紧扣发展创新、学习借鉴创新、大胆尝试创新,用新眼光观察问题、新思路分析问题、新办法解决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挑重担、愚公移山的韧劲啃硬骨,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涉险滩、过暗礁、闯激流,把脉问诊、彻底根治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性、老大难问题。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

  铺展“民生所系,枝叶关情”的无私奉献之纸,用“人民之心”收笔,在“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的深厚情怀中,填充人民满意的温暖“色彩”。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开放的目的也在于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为民造福作为改革的第一目标,以人民满意作为评判改革成色的第一标尺,要苦干实干勇担当,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锤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作风,杜绝“只重面子工程、不重发展实绩”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人民至上践初心,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从人民所想所盼中寻找改革方向,从群众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绘出改革画卷中永恒跳动的“心”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大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徐徐展开这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用心感受那记录着每个影响前途命运的“关键笔触”后面矢志不渝的“人民情怀”,在接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切实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出发点“起笔”,描绘全面深化改革背后“民生小事,念兹在兹”的“真心”。“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改革改什么?改革为了谁?这两个问题是一切行动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更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山一程、水一程,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都汇聚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铿锵承诺。全体党员干部要明确“改革不仅有‘惊天动地’,还有更多从无数个‘细微之处’落笔的‘润物无声’”。我们要始终饱含“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把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当作改革实践的“头等大事”,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一如既往地坚定践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地“答民问”“解民忧”。

  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落脚点“绘形”,勾勒全面深化改革背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的“决心”。“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纵观我国改革历程,每一次“破后而立”的革新,都始终聚焦人民的急难愁盼和利益诉求。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十多年“闯关夺隘”,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沉甸甸的成绩单,详细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生动诠释着让人民生活幸福才是“国之大者”。全体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改革中做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不断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强烈、“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关键点“描彩”,渲染全面深化改革背后“民心所向,胜之所往”的“信心”。“政兴以顺民,政废以逆民。”回望过去,正是因为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广泛支持和踊跃参与,让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得到最大发挥,我们才能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间奇迹。正如主席总书记所说:“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人民是改革的“源动力”,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活力”。建党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改革开放46周年、全面深化改革11周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高分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同人民一道满怀“信心”地迎接实现强国复兴伟业的“时代大考”。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新篇”。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执“党心民意”的共鸣之笔,蘸“为民改革”的担当之墨,用“与民同谋”的奋进之姿,矢志不渝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画卷”绘声绘色地画下去。

以“满格状态”奔赴中国式现代化“有我”征程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当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应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以信仰满格、动力满格、初心满格,发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有我”之誓言,真正在“可为”的时代,做“有为”之人。

  保持“志存高远,学无止境”的“信仰满格”,以“有我”的信念指明前进方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使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之上。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矢志不渝、学无止境的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时刻葆有爱国为国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积极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党史学习课程,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中砥砺爱国心。

  保持“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的“动力满格”,以“有我”的奋斗涵养前行底气。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中,每一滴汗水都是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坚定步伐,这是全体人民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宏伟蓝图。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胆量和拼劲,把磨难当作前进的利器,在困难面前勇毅前行,主动提升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直面难题,勇挑重担,以舍我其谁的干劲、敢干敢拼的闯劲、坚韧不拔的韧劲,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要树牢“求真务实”的责任意识,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练就铁肩膀、硬脊梁、真本事,围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用踏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绩,彰显出勇往直前的奋斗目标。

  保持“躬身为民,兢兢业业”的“初心满格”,以“有我”的担当积蓄奋进力量。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心”需要贴近才能感知,人民群众的“情”需要投入才能体会,人民群众的“事”需要实践才能掌握。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弄清悟透“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自觉守住廉洁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廉洁奉公、自律自省的实际行动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要常怀为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事,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思,将每一项惠民政策耐心地讲解给群众听,将党的政策传到每一位群众的耳中、心中,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不畏艰苦,真抓实干,在甘于奉献、砥砺进取中续写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精彩篇章。

乡村振兴要“伴潮涌”“踏潮行”“与潮舞”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奋楫扬帆新征程,广大基层干部应当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坚持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扎实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请缨担当”,顺全面深化改革之“潮”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伴“潮”涌,科技赋能“万亩良田”,在“鼎新革故”中守住“中国粮仓”。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在与时俱进中逐步从追赶时代的“探索者”转变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这种转变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科技创新是涌动发展活水的“泉眼”,主席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立足希望田野,广大基层干部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崭新机遇,以“悠悠大事,吃饭为大”的理论扎根乡土,燃“科技创新”的火把照亮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守护之路”,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统筹发展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创新科技护航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加强农技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担当与气魄探索农业科技领域的“无人区”、挑战农业智慧发展的“难解题”,让大国“粮”仓装满中国粮。

  踏“潮”行,绿色点缀“发展新貌”,在“产业升级”中探索“共富新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要想让乡村振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就要从夯实“产业根基”、连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的全过程入手,下好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先手棋”。广大基层干部要成为这一过程的“先行者”,以“做”的睿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因地制宜”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之间的关系,聚焦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发展短板”“解题瓶颈”,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入深山“寻瑰宝”、走市场“寻良策”、进企业“议新法”,在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中,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和驾驭风险本领,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中勇立“潮”头,不断解锁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找到促进农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进而促进农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产业升级中助力乡村振兴之舟行稳致远。

  与“潮”舞,骏马奔驰“广袤原野”,在“近悦远来”中建设“和美乡村”。“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行走于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大基层干部要以“破圈思维”为本地人才需求“精准画像”,通过因“地”引才、按“需”配才的战略,不拘一格向“天下英才”递出“橄榄枝”,凭借“筑巢引凤”的决心、“三顾茅庐”的恒心和“周公吐哺”的诚心,构建能够为时代发展赋能献力的“人才雁阵”;通过全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人才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子女等现实问题,以撑腰鼓劲、信任支持的态度,积极为他们铺路子、搭梯子、给台子,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尽其才”,助力“天下英才”赋能“诗和远方”,将“静谧村落”打造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美桃源”。

精进“技能”激活中国式现代化“奋斗能量”

  近日,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主席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雨兼程与机遇挑战,需秉持“准确识变”的敏锐洞察、“积极应变”的果敢行动、主动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升级自身的“技能装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扬帆远航于民族复兴的壮阔航道上,勇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确保中华巨轮稳健驶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彼岸。

  精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判断技能”,在“准确识变”中点燃“砥砺前行”的“奋斗火种”。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变局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到国内发展阶段的深刻变革,每一步都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敏锐洞察力和战略定力。党员干部要像古代航海家那样,在星辰与风浪间寻找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敏锐的洞察力,洞察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规律。要以全局视角审视时代变迁,以辩证思维洞察世事沧桑,以长远眼光预见未来趋势。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与思考,学会抽丝剥茧,穿透表象迷雾,直达问题核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同时,要时刻保持对工作中潜在堵点、难点、风险点的高度警觉,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唯有如此,方能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如磐石般坚定,如流水般灵活,任凭外界如何波涛汹涌,都能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引领时代潮流,书写青春华章。

  精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干技能”,在“积极应变”中锻造“破茧成蝶”的“奋斗本领”。识变,犹如航海中的罗盘,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而应变,则是那灵巧的帆,助我们乘风破浪,抵达彼岸。科学应变,精髓在于灵活应对、精准施策、顺势而为,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稳扎稳打。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党员干部要以问题为引领,紧密对标国家发展大局,查找差距,狠抓落实,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理解“上情”的深远意义,又洞悉“下情”的细微需求,破旧立新,以实招见实效,为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服务民众的同时,要将这份深情与责任升华至社会责任的高度,以民众福祉为己任,急社会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超越个人得失,成就更广阔的社会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先锋,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汇聚起一支心怀梦想、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队伍,他们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为墨,于绝境中开辟希望之路,迎接每一个春天般的生机盎然。

  精进“风正帆悬正当时”的“变革技能”,在“主动求变”中引领“乘风破浪”的“奋斗航程”。正如破壳而出的雏鸟,唯有自我奋飞,方能翱翔天际;人生亦是如此,外界的压力或许能促使我们前行,但真正的成长,源自内心的觉醒与蜕变。面对最新讲话系列的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亦无直接可复制的成功模板,这要求每一位奋斗者都应怀揣“敢为人先”的胆识,主动出击,以创新的火花点燃变革的火焰,摒弃依赖与等待,勇于成为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需鼓足勇气,以锐意进取之姿,秉持“积跬步以至千里”的信念,勇于跨越改革路上的重重难关,将每一个小胜利汇聚成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同时,要持续解放思想,让新思想的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不断提升自我,强化政治敏锐度与执行力,铸就坚韧不拔的脊梁与担当重任的肩膀,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引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真正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创造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