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发扬斗争精神激发磅礴伟力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5347字)
党课:发扬斗争精神激发磅礴伟力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5347字)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奋斗进程中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敢打胜仗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强化认识,深刻把握斗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底蕴
列宁曾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有的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品质在新时代的激活与发展。在理论层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思想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源于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恩格斯曾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时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强调:“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在克服矛盾中实现发展。列宁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才能“实现向对立面的转化”。毛泽东在描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时指出:“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在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时,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无产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由斗争而生,天生就具有斗争性。只有斗争,才能使无产阶级摆脱压迫,使得整个社会摆脱压迫,才能实现人类解放。在斗争的时间界限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支持不断的革命,指导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因此,共产党为了远大理想而永远保持斗争精神,以斗争来克服矛盾与困难,从而实现发展等思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斗争理论作出了思想铺垫。
(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其与生俱来的文化品格。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从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各阶级主体开展的救亡运动无一例外走向失败。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以及没有切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理论指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主义盛行,知识分子广泛地找寻救国的思想理论。在300多种主义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并且已在俄国成功实践的经历,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新选择。毛泽东曾指出,走俄国的道路是“山穷水尽皆走不通的变计”,这种蕴含彻底斗争性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历史与国情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将以彻底的革命斗争来救国救民,就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使命。“不私,而天下自公”。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来挖掘党斗争精神的要素,更能看出共产党鲜明的斗争性。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来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理论溯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对如何开展斗争实践的阐释,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鲜明写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价值取向。斗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以更坚定的斗争信念与更有力的斗争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结了千年历史精华的文明结晶,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斗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斗争风骨等精神品质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从未曾缺席。远古时期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表现,其创作与广泛流传都彰显了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敢于应对挑战、追求美好未来的朴素愿望。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总结出了诸多变革智慧。古代先人在政权的更替中总结出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政治智慧,指出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要敢于除旧立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也表明了以变革来实现发展的重要性。五千年来,华夏儿女的斗争精神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都充分彰显了自强不息精神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与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曾涌现出无数为了内心理想或民族存亡而勇于斗争的英雄,他们以铮铮铁骨展示了炎黄子孙的斗争气节,成为中华民族斗争史上的光辉人物。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精神,为民族复兴而斗争,为人民幸福而斗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新方向。
二、回首过去,斗争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精神底色
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以斗争精神为底色,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勇于克服困难挑战,不断夺取斗争的胜利。斗争精神不仅具有连续性和贯通性,在各个时期还有独特的内蕴。
(一)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实践中浇筑斗争骨气。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在各种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气节高尚的英雄。越是困难时期,越能检验一个人的骨气、品格。近代中国,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背景下,各种救亡力量纷纷做出救国尝试,但均由于自身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及软弱性等造成了斗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的忠义风骨和敢于斗争的雄浑胆魄将自身锻造成最具力量的队伍,最终赢得了革命的成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甘将热血沃中华”,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鲜明写照。
(二)在自力更生的建设实践中培养斗争志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政治基础,中国人民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艰巨。但是,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昂扬拼搏的精神状态同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切势力作斗争。一是发扬斗争精神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气概同美帝国主义作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发扬斗争精神同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同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作斗争,以“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境况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三是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斗争智慧在斗争中求团结,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在解放思想的深化改革中增强斗争勇气。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想法从未消散,面对考验,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坚定走自己的路,有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呈现出崭新面貌。
(四)在自我革命的复兴征程中夯实斗争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发扬,斗争本领得到了提升。一是发扬斗争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斗争决心开展反腐败斗争,指出“反腐败是输不起也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我们党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成为推进社会革命的底气,充满先进性、纯洁性、斗争性的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二是发扬斗争精神维护国家安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发挥斗争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恶势力斗争到底”。我们党始终把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三是发扬斗争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与贫穷落后作斗争,胜利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全面小康;与新冠疫情作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领人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斗争精神涵养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持续增加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挑战加剧了斗争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把握斗争的主动权,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成为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重要突破口。
(一)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保持战略定力。主席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扬斗争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一是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必须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的行为作斗争,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二是勇于自我革命。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中国共产党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三是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发扬斗争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困难面前要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唯有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开展斗争,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挑战,赢得胜利。
(二)在打好斗争的阻击战、主动仗中保持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成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就在于其能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来应对错综复杂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打好斗争的阻击战、主动仗。一是以新发展理念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深化改革,与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作斗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水平。面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以更宽广的胸怀与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多边主义,谋求合作、求得共赢。三是保持忧患意识,提前预判风险。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潜在风险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了然于胸,将各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在练就卓越斗争本领中保持战略自信。一是采用灵活的斗争方式。斗争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有所侧重。要将斗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保持原则性毫不动摇,又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赢得主动权。二是总结斗争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中探索出的“有理有利有节”“团结—批评—团结”等斗争经验对于指导斗争实践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我国在各项斗争实践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斗争经验亟待总结、许多斗争规律亟待升华,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经验指导。三是加强斗争历练。主席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这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勇担责任,勇于在重大斗争中经受历练,提高自身的胆识和才干,这样才能在面对风险挑战时“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有效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主席总书记指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