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研究报告(高校)

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研究报告(高校)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加之2020年初至20XX年底新冠疫情的推波助澜,“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信息化教学亦是教育现代化实现和提升的重要指标。互联网、信息化给教学及相关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效率,高校是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网络作为教学管理以及宣传阵地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时常伴随着一些负面甚至违反意识形态、违背师德师风、背离客观常识内容以及激烈矛盾冲突的观念的出现,这对青年学生、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青年学生成长以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构需要面对的情况更加多元复杂,风险点更加隐秘,更加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认真研究,寻找合理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青年学生教育与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环境。本文将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防范的风险措施和建议,以期发挥好互联网、信息化的正向作用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能力,助力高校教学管理以及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风险点

高校作为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及前沿,切实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极为重要。习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提出高等院校需“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他把网络及其安全问题提升到强国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2016年中央专门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需要同步推进。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因为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以及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为多元意识形态和多元的文化思潮提供了很大空间,这样就给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安全带来较大的实际挑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更加隐秘

相比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已是竞相抢占的意识形态主战场,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和社会教育意义都不断增强,网络范围也可能带来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而且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点更加隐秘,有时候带有高智商、高科技和大项目的隐蔽性,使得安全风险发生的能级更高,概率也更大。在这个全球互联、技术赋能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传统场域向虚拟场域延伸,线上线下交织,明争转暗斗,阶段转常态斗争,很多的斗争是在更加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能否打赢顶住,已然直接关系到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政权安全。

因此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关乎高校的安全稳定也需拔高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安全的问题是整体的而不能割裂开来看,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动态、开放、相对、共同是特点,高校理应一起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发挥好网络传播的互动、体验、分享优势,更好地为防范社会风险做努力,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

(二)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说教强针对性低,不利于青年人吸收

目前相对单一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学模式,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教育方式的灌输,单一且公式化的说教,很明显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网络信息社会发展要求,更不利于调动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使得高校抵御风险能力大打折扣。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网络社会发展,但是即使是在高校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率依然偏低,对微课、慕课等新型的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充足和充分有效,网络化教学与课堂式教学的科学融合任重道远。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多数高校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还是被局限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实际选择性是非常有限的。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说教强针对性低,不利于青年人吸收更不利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的建立,甚至有时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三)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高校目前涉及网络意识形态的现行从业人员大多是兼职,甚至并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知识,很多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远远达不到标准,完成不能胜任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多数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比较薄弱,缺乏网络领域中的意识形态趋势发展预判力、缺乏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知识素养,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实践经验,化解危机和突发处理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很多高校没有网络数据中心的独立建制,更没有做新媒体的尝试,网页管理等均停留在初级的新闻发布,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还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建立防范风险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与学的过程,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改变,“互联网+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形态,更使教育的技术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方法创新进而推进互联网教育与相关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育变革和创造教育的新业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众多高校的追求。互联网可以优化师生、同学关系,扩大开放,开阔视野,建立更具生态性多元、开放的格局。通过充分利用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教育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精准施教导学,可开展更具特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可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块,构建个性化课程矩阵,强化学生爱国热情和公民责任,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切实保证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相关教学进度和教育质量,更进一步探索多元特色的专业建设实践道路。但互联网在教育技术的运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防控,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和措施,为更好地开展高校的网络管理和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还是较少关注的领域,要加大关注度,研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课堂思政教育和开放大学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网络安全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背景和意义,操作模式,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另外对高校的网络宣传、学生教育等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引领高校的课堂教学、网络传播等也适应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对可能的风险建立防控措施。可以建立防范风险防控机制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领,坚持党性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示,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指导理念,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进一步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的能力,需要加强思想认识,构建网上网下的同心圆,加强对网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专人负责,提高责任意识,“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切实履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和引导。高校肩负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有理论自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应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分析鉴别批判的接收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充分反映符合当代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要发挥网络优势和特色,深化中国梦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相关教育教学,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流的道德文化和思想价值滋养人心和社会。

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战场上要做到积极进取而不退缩,积极开展健康有效的理论斗争,营造敢于坚持真理、及时修正错误的良好网络意识形态生态,做到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做学生工作,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政治原则和学术观点不同问题。对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必须要加强正面的宣传引导,做到言之有理有据,能够以理服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澄清引导;对涉及政治性敏感问题,必须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能够守得住底线,把得牢红线。对学术争鸣,倡导研究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探讨要有分寸,能够把握好尺度和方向。牢记政治责任,面对谬误迷惑的言论,要能勇于负责,主动担当,敢抓敢管,勇于亮剑。需正确把握和处理以下几组关系: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学术自由与正确政治方向的关系、促进发展繁荣与加强阵地管理的关系、学术研究无禁区与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关系、发挥网络正面作用与管控网络负面影响的关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

(二)加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创新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师生员工、党员同志坚定“四个自信”,要旗帜鲜明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管理,团结师生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这需要我们在建设上面需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推进网上宣传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如举办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宣传,与游戏结合的网络宣传教育;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筛选信息的复杂性,建立的防范机制不能太死板和抵制掉好的内容,另外意识形态因为很多还是比较观念的一些东西也存在把握上的难度。形成良好的互联网丰富内容,本来就不是只能有一种声音调子,只要不颠倒黑白,不搬弄是非,不造谣生事,不违法犯罪,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一些高校的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用好互联网手段更好地为师生服务。针对高校群体不同学生或学科专业的特点的阅读习惯等,注重个性化处理,做小而美、多而精的栏目,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贴近学生,重视技术的创新,做到可视化互动化的更好重现,也不管的增强师生用户的黏性。

高校的很多工作均可以在网上开展,做到工作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真正将网络的作用使用起来,做好线上线下联动,把“面对面”和“键対键”相结合,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两手抓,不断用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来增强联系管理的存在感和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人才的建设和做好教师管理

要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识别错误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意识、逻辑建构、理论思维、科学决策等能力水平,要夯实人才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练好基本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声音时能进行科学的理论甄别筛选。处理网络问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区分政治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问题,不能把政治问题当一般问题而缺乏政治警觉和敏感,也不能把一般问题政治化简单粗暴,一删了之,需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方法,增强分析水平,有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敏锐性,也需要提高他们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建设,鼓励参加网络意识形态相关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高校的领导干部、学生工作干部、教育管理者等等也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运用网络语言多引导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引导对一些模糊认识、多错误言论等进行驳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需要加强教师的有效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教师聘用考核及建立执行教学过程督查、违纪查处相关制度,不能让错误思想在校园传播。

三、结语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师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及人才优势,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澄清是非、伸张正义,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加强互联网管理,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

高校是党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总结高校网络管理意识形态方向的风险防控化解机制,做好防范网络风险的建议和意见收集,更好地做好院校网络管理工作是一项值得做的事业。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应贯穿高校科研、教学、常规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是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事项,我们要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过程中均需要做到传播正能量,网络发声,又需要做好新闻媒体监管和做好意识形态相关工作。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做好风险防控和化解可以在塑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高校网络空间方面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