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1.中小企业融资基本内容

  融资也称为资金融通,是金融市场上常出现的经济运行,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如股票、债券等,最终完成交易,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目前融资种类主要包括如下三种: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就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来看,我国并未对其形成专门的融资机构,尽管相关政策一直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但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并未因此削减。此外,中小企业并不注重信用保持,很难通过金融市场的信用审查,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途中的又一阻滞因素。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的动因如下:一是为创建公司而做出的准备;二是满足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持续生存经营;三是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偿还债务;四是调整企业资本结构;五是满足外部环境变化,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表现

  2.1融资渠道狭窄

  企业的融资渠道应当是多元化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形成开始逐渐向多元化层次扩充,但其效果微乎其微,目前其融资渠道仍较为狭窄。一方面,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多依靠自身积累,即以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虽然内源融资风险小、成本低,且可以长期利用,但其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长期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从中小企业为数不多的外源融资渠道来看,多以银行信贷为主,我国的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态度并不友好,一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生产条件达不到要求,二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差,很少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长期贷款,但银行信贷这一单一融资渠道也直接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风险集中化,若国家信贷政策、市场利率等发生较大变化,对部分中小企业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融资渠道不通畅直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1]。

  2.2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有限

  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企业总量中占比超99%,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国家财政资金支出力度也在逐年提高,如政府牵头设置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补贴等。虽然政府始终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在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综合作用下,仍有数不胜数的中小企业因生存空间狭小、资金不足等原因走向倒闭,财政部所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面前显得杯水车薪。此外,虽然国家对中小企业采取的资金补贴审核不如金融市场严苛,但仍有诸多中小企业不满足要求,因此争取政府补贴这一方式对中小企业而言也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

  2.3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广泛,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其获得的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也有所不同。例如沿海地区,其中小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企业自身的技术和产品等更新换代速度也较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因此该地区的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也更高,政策也更为宽松,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像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其技术与能力等均不如发达地区的企业,该地区多以传统的国有企业为主,金融机构分布较少,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地区差异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强者越强、弱者更弱,即“马太效应”[2]。

  2.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前期研发费用投入过高,经营利润亏损大、资产负债率过高,又无抵押物及可质押资产,不得不向银行融资,但正因为负债率过高,抵押、质押等担保条件不能满足银行要求,进而导致融资难。

  (2)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信贷资金,有符合条件的放款项目,但没有贷款规模。

  (3)在贷款规模控制下,政府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容易优先获得贷款,对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4)银企信息不对称助长融资难问题发生。银行贷款发放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多数企业缺乏了解,同时银行对不少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也缺乏了解,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5)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职会计人员,有些有专职会计人员,但对融资业务种类缺乏了解,不满足融资过程中的专业要求,降低了企业融资效果。

  (6)银行信贷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少、相关手续多,信贷人员对该类贷款不愿去做,具有明显的歧视心理,进一步将中小企业挤出金融市场。

  3.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探索

  3.1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原则

  (1)风险与手艺匹配性原则。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本轮融资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预期带来的收益进行预测,若风险大于收益,那么融资就是无意义的,且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或会直接诱发企业生存危机。

  (2)量力而行原则。融资规模大小的确定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也十分重要,如果融资过多,会造成企业资金闲置,额外增加融资成本;如果融资过少,会导致企业承担过大的债务压力,增加经营风险,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所以,中小企业在制订融资计划时需切实考虑自身的融资需要,确定科学融资规模。

  (3)合理性原则。即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必须客观考虑企业内部其他资金,确保科学的资本结构,这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的融资效益,同时还有利于分散企业风险,避免融资风险过于集中。

  (4)效益性原则。即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必须把握住最佳融资机会,最大化融资效益,在对企业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下进行的融资是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过程,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环境。

  3.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其必须从传统的银行信贷和内源融资跳脱出来,积极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融资,这也是中小企业分担资金风险的重要手段。而融资方式的选择,则需要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这里简单列举几项融资方式。

  (1)房产抵押。这是在实务中最易取得的融资方式,中小微企业可利用自有、法人、股东或亲戚的房地产为企业抵押融资,获得资金。

  (2)股权质押。该类融资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挂牌股份制企业可用自有股权向银行取得股权融资。无取得挂牌中小微企业有一定的难度,企业必须慎重选择。

  (3)应收账款质押。利用企业应收账款向银行提前进行融资,该融资方法虽然比较复杂,一笔对应一笔,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可以实际操作融到资金。

  (4)供应链金融。利用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向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该融资需要银行对采购原材料进行核查管控,目前银行操作性较高。

  (5)设备抵押或设备融资租赁。企业可利用已购置的设备向银行进行抵押或向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售后回租,也可在购置新设备时做一些按揭融资。

  (6)利用有资源企业为中小企业作担保。企业可利用对企业有信心的上下游有知名度的企业为企业在发展时期提供担保,企业可对该担保企业落实优惠政策。

  (7)利用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政策。目前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有相应的政策,企业要用好该类政策向银行取得融资。例如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向政府申请一定的专利资金支持。再如利用政府出台的税务贷政策、利用政府出台对中小企业工资贷、利用企业专利质押、利用政策向保险公司取得保险担保融资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3]。

  3.3强调法律政策支持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发布、财政工具的应用等,为中小企业创建公平、公正的融资环境。首先,在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体系上进一步优化、创新。自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部分原则、政策等已经不适用,亟待革新,因此必须充分置身当前的融资环境,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引导资本市场的形成,强调其层次性建设,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机制要求,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专业、标准的规章内容,使得其融资活动有章可循。其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可协助中小企业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工作,明确信用标准,打开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系统接口,多渠道采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督促中小企业积极维护自身信用,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市场的融资资格。

  3.4规范金融市场融资标准

  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巨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鉴于这一背景,金融机构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适当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面向发展强劲、经营效益好以及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抛出橄榄枝,进行融资支持。

  首先,金融机构可督促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辅助其加强现金流管理,保证其还款能力,同时结合多种担保模式保证中小企业的贷款安全,也分散了机构自身承担的贷款风险,实现合作共赢。

  其次,银行机构应做出表率,引导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减轻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一来公平对待中小企业,给予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的权利,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竞争业态;二来通过国家政策发挥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并加强对市场的金融监管,积极主动与中小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市场与企业的互动率。

  最后,加速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提高政府资本投入,保证基本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保证的担保体系。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运作时,必须时刻铭记自身的政策性原则,不将盈利作为唯一目的,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筹划,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同时担保机构的运作能够增强中小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信心,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实现风险共担[4]。

  3.5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其他策略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面外,中小企业还可从如下五方面为融资工作提供保障。

  第一,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形成规范化的治理结构。良好且透明的治理结构能够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因此,中小企业需结合自身规模和发展要求,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以长期发展指导企业建设,并与银行保持联系,向其全方位的展现资金状态和财务信息,便于其进行审查。此外,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会计准则规定内容进行会计作业,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依法纳税,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强调自身信用体系建设。

  第二,树立风险意识,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机会共存,而只要发生经济交易,就一定会面临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承担的风险压力更为明显。一来中小企业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客观识别企业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归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二来构建风险资料库,强调企业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做好风险筹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三来对每一项融资活动都要进行合理分析,避免盲目融资,从融资成本、融资方式以及融资顺序等方面多加考虑,并非资金越多越好,满足企业经营运作需求最重要。

  第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主动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其融资能力的表现,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筹划。注重企业人才引进,根据发展方向和现有情况,明确人才类型与标准,通过外部吸收和内部孵化双管齐下,强调企业的人才储备,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第四,柔性调节企业的融资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成长周期,处于不同阶段,其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企业需选择与当前发展需要契合的融资方式,例如创业阶段,除了自有资本外,企业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可适当进行风险融资;成长阶段,企业已经渡过了资金危机,该阶段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成熟阶段,企业需要选择稳健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保证资金供应稳定[5]。第五,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向新领域、新行业跃进。市场消费节奏越来越快,中小企业置身其中,必须积极对各项新技术进行应用,如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它们都是巨大的商业机会,转战至新兴领域,不断提高企业产业的附加价值,吸引金融机构的目光。

  4.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简析

  为更直观地表现中小企业融资管理内容,以下将以案例形式对其融资进行具体分析,并阐述其融资效果。

  ZX中小制造企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万元,该厂以制造螺丝、钢钉等低值易耗品为主,生产工艺良好,销路广泛。2016年,ZX中小制造企业预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新型销售方式,同时重新定位了销售市场,希望能够在保证企业稳定运作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的资金周转不及时,资金供应未跟上,再加上企业订单暴增,在各种因素影响下,ZX中小制造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原材料无法得到补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虽然该企业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但因为自身缺乏抵押物,现有的固定资产也只有必要的生产设备,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

  ZX中小制造企业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后,发现ZX中小制造企业通过综合外包服务解决资金问题,该机构协助ZX中小制造企业成立了私募基金,即ZX中小制造企业将100%股权质押给了基金管理人,通过合法募集的方式拿到400万元的融资。在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后,ZX中小制造企业开始迅猛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实现销售收入953万元。

  而ZX中小制造企业的此次融资,除解决了资金问题外,还在企业的其他方面取得了意外收获:首先,企业的资金风险意识得到了提高。ZX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资金的重要性,待企业恢复运转后,ZX中小制造企业成立了相应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情况进行全过程、系统化的监督,始终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建立了资金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黄橙红三色预警线,对资金风险分级分类划分,实时监督,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即可启用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其次,ZX中小制造企业开始了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探索。立足于基础业务,ZX中小制造企业开始向衍生行业探索,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启用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奠定了企业运维的财务基础。最后,ZX中小制造企业开始融资渠道的开拓,除了已经启用的股权质押外,在后续发展运作中,ZX中小制造企业还启用了供应链金融、设备抵押等多种融资方式,极大地分散了融资风险,协助企业构建了较为理想的资金结构,实现了持续经营。

  5.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进步。通过文章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政策支持不明显、不同地区间融资差异大等问题,结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也从如下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如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强调法律政策的支持、提升企业内部治理能力、科学制定融资方案、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吸引资本市场目光等。并通过案例形式详细讲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管理过程以及其实际取得的效益成果,但鉴于笔者能力有限,对相关政策及文献等的解读不够深入,提出的部分观点实操性尚待考察,且大多内容从定性角度出发,没有深入具体的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泛,对全企业的指导作用不明显,还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所述案例代表性不强,无法以此反映出全行业的融资管理情况,未来会加强对该板块的学习,力求提出更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借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联合力量持续建设,才能找出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法,但就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实际情况和整体金融市场态度来看,其要想解决融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资源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方案,助力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层面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物质环境单一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办公场所、员工休息区等区域缺乏能够传递和弘扬企业文化的符号与标识,如企业标志、宣传墙等,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定位不明确。企业产品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展示,也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旦企业产品定位不明确,就会给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二)行为层面

  部分中小企业沟通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片面追求工作效率与成果,致使员工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企业内部工作氛围紧张。

  (三)制度层面

  首先,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制度规范不明确、不完善的情况。模糊的制度规范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要求,从而影响企业文化的有效传递。

  其次,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有序运行的体制框架。如果企业制度无法得到落实,企业文化就难以有效传承和践行。

  最后,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落实企业制度,过度重视制度的刚性,而忽视制度的灵活性,导致企业制度死板僵化,难以适应企业内部发展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无法满足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四)精神层面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缺乏清晰认知,其制定的企业制度、经营规范不够明确,导致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和愿景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其次,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且企业没有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来引导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较低,影响了企业文化的深层次传播。

  最后,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重视培养员工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没有开展专门的宣传工作,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理解和认同,无法将企业文化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物质文化认知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员工对物质文化的认知至关重要。首先,中小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内部宣讲活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物质文化的认知。其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分享实际案例、成功经验等方式,向员工展示物质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后,中小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物质文化建设团队或委员会,鼓励员工代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决策,并策划相关活动,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物质文化的关注度。

  2.完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企业应重视完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首先,中小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形象识别标准,如企业标志的图案、色彩、字体等,确保企业外部形象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其次,中小企业应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专题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正确运用形象识别系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形象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最后,中小企业应定期检查和更新形象识别系统。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小企业需要更新和维护形象识别系统,以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对策

  1.拓宽员工沟通渠道

  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采用多元化方法,确保员工沟通的高效性和灵活性。首先,中小企业应定期召开团队会议,通过案例分享、座谈会等形式传递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与员工共同讨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其次,中小企业应建立内部社交平台,如在线论坛、企业微信群等,在方便员工沟通交流的同时,为员工分享和传播企业文化提供渠道。最后,中小企业应建立员工反馈系统,鼓励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予反馈。

  2.发挥企业管理者的引领作用

  管理者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核心人物。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通过具体行动来引导和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可以组建文化建设团队,带头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执行工作,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信号,形成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其次,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年度计划,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同时,中小企业管理者应投入充足的资源,以确保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最后,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员工沙龙等活动,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3.发挥文化活动对员工的宣教作用

  开展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并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一、中小企业应以关爱员工为主旨组织一系列庆祝活动。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在企业成立日组织员工参加宴会,按季度集中为员工举办生日会,在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员工参加团建等。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庆祝活动,员工可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爱,从而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中小企业应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蕴含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员工。例如,中小企业可以将企业发展中的成功案例、优秀员工成长故事制作成微型纪录片,并组织全体员工观看,或者在内部出版物中刊登优秀员工访谈,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

  第三,中小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参与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志愿者活动,加深员工之间的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传播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因此,在策划文化活动时,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创新活动形式、吸引员工兴趣等方面下功夫,还要确保活动内容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三)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第一,为了确保培训的有效性,中小企业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员工的兴趣和需求,并据此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培训。第二,中小企业应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培训活动的始终,例如:安排企业业务骨干结合实际案例分享成功经验,解读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引导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活动中的案例应突出强调企业文化对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的引导,以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第三,中小企业应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员工参与度。除了传统的课堂培训,中小企业还可以引入在线学习、业内专家讲座等形式。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帮助员工开阔眼界,吸收外部经验。

  2.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考核指标

  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小企业应明确制定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考核指标,并将其与业绩挂钩,以提高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考核指标应尽可能细化,包括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团队协作水平等。同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中小企业可以将文化建设完成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此外,为了全面了解企业文化在各层级的建设情况,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同级之间的互评等。中小企业还应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创新想法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的员工进行奖励,以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四)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核心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核心理念体系建设,确保企业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员工,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中小企业应明晰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做出明确定义。同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确保企业文化理念既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能够激发员工的情感共鸣。

  其次,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完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不仅要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还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最后,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在完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时,中小企业应重视激发员工对企业使命和愿景的认同感。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可以在员工团队建设、培训等活动中渗透对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讲解,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的长远目标,并找准自己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应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提高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让企业文化更贴近员工需求,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