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讲话文章汇编(5篇)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讲话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

陈金甫:坚定不移将医保改革进行到底2

2.陈金甫:目前医疗消费中30%是过度医疗的浪费6

3.陈金甫:医保面临三重饱和三大困境、三种机遇10

4.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谈全民医疗保障制度15

5.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医保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减贫计划18

陈金甫:坚定不移将医保改革进行到底

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医保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更好地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

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民医保制度的重要使命。

全民医保的改革与发展,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多元利益诉求和公平保障将成为医保改革发展需要应对的主要命题。

虽然我国的全民医保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不少难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我们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聚焦机制建构,更加强调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坚定不移将医保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医保制度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时代医保改革发展的形势,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将医保改革进行到底。

(一)、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真正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

(二)、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对贫困人员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倾斜性政策,实行精准支付;对贫困人员中已核准的因病致贫返贫患者,通过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有效衔接,实施综合保障,发挥政策整体协同功能和托底保障作用,切实减轻贫困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受益水平。

(三)、健全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

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稳定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明确医保待遇确定和调整的政策权限、调整依据和决策程序,明确基本医保的保障边界,合理确定基本医保待遇标准。

(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

号),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五)、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并做好总结评估

指导各试点城市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管理办法、服务规范、运行机制等关键环节,及时总结,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六)、稳妥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

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开展跟踪评估,总结试点经验,研究适时扩大试点与全面推开的政策意见。

加强生育保险基金运行分析,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规范待遇支付政策。 

(七)、积极推动“三医联动”改革

全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等医改重点改革,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 

陈金甫:目前医疗消费中30%是过度医疗的浪费

从消费者代表的角度谈一点对健康的认识。首先,中国医保或者中国的医疗发展到什么历史方位,有这么几句话,首先,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也是美好的愿望。中国的医药发展、健康产业发展,近十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压抑性的需求,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就是整个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意味着今后发展的战略导向是什么。

从发展过程来看,去年健康大会以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的帽子满天飞,各种资本来,这是一个好事。发展的支撑首先是发展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一定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当我们吃不饱还穿不暖的时候,看病吃药不是主要的问题。资本的引入,有人看到商机,你打开闸门让它去博弈。其次是政府的配套,政府做一种价值导向规划,包括监管。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有清晰的判断和比较清晰的导向。

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判断:第一,在整个医疗发展中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原有的医疗发展是靠政府推动和公有资源的支撑。中国卫生总费用为什么达到4万多亿,十年前,卫生部门在提产业的比重应该达到多少,这是创造出来的。现在十年不到的时间,中国卫生总费用翻了一番,根本的原因是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过去靠政府投入,靠以药养医,是见不得人的。医保对于健康的发展是中国卫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它构建了一个中国最大的健康工程,人们的健康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保障问题,大家敢看病,能够看得更好,看得又便宜又好。不可能同时解决难和贵两个问题,好的东西不贵,一定好不到哪儿去。

第二,从当下的医疗服务来说,先不要谈健康,先谈卫生服务的评价。应该说总量还是不足,相较于进入更高发展水平的人民的美好希望来说,总量发展还是不足。资源的失衡极度的不平衡。在总量发展中还有个结构优化的问题。

第三,质量和创新价值问题。在所有的医疗消费中,比如2万亿,30%是浪费,过度医疗,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社会的转换,就是大量的企业发展,但质量堪忧。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意味着今后发展的几大命题:一是总量会持续高速增长,资本已经看到了,率先进来了。二是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三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引入新动能。一个庞大的事业或产业,如果没有原始的动力成长机制,靠政府投入,靠行政推动,靠政府的引导,靠个人的自觉,是做不到的。所以,医药的市场化能不能更具有价值创新力,医疗服务能不能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个人对医保也进行了分析,我觉得医保在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中国人们的质量改善方面,应该是有所作为的。第一,高度实现以价值和创新为导向的医保。第二,在机制上一定要引入社会创新。在社会治理中,不是强调政策为主导、法律为主导,或者行政为主导,一定是作为平等的交易双方进行规则的制定,利益的博弈和价值取向的认同。这样才能形成一致性方向。第二,更多的引入谈判和团购。而这种谈判和团购,一方面体现了医保趋势性的改善和整体性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引领价值的导向。

互联网大数据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巨大的生态变化,同样对社会治理是一个大的影响。比如引入大数据,可以消除人的偏执。所以,互联网的应用对中国的治理有很大的提升。

靳丽萍:这位提问者有一个潜在的想法,未必正确,因为他对白血病本身并不那么了解,当然一般的患者有用药合理或检测合理的问题。陈司长,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

陈金甫:王院长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病是很复杂的东西,医学是很神圣的东西,不同的病检查手段、方法、包括价格,不一样。比如欧洲,检查OK,说没病,就很坦然。中国人就觉得检查半天没吃药,就觉得亏了。另外,很多医院以药养医取消了,取消了院长的15%,医生的呢,所以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出了药占比,药房里取药的人没有了,输液室满满的人。实际上中国当下医疗里有一个很大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医疗机构医生的利益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把医生拉下水,把患者也拉下水。当然医院有大数据,智能监控,但它毕竟解决不了利益机制原生动力的问题。

陈金甫:健康产业也好,健康领域也好,健康事业也好,刚才的问题揭示了一个问题,就是还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产业或事业,还是要靠发展解决问题,发展一定要有质量和价值导向。整个社会的创新,意味着技术的创新和政府治理的创新,我们这块应该不能落后。

陈金甫:医保面临三重饱和三大困境、三种机遇

一、医保面临的三重饱和状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的状况是: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待遇水平基本达到中高收入,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与三医联动的关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到了三个饱和的状态。第一个是超长增长饱和。

基于三个因素——

制度扩张,经济增长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财政投入,医疗保险施行了这么多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20%,但将来会处于一个常态增长,会跟经济发展、工资收入、福利消费更紧密地处于正态相关,不可能保持像以前那样超常规态势。

第二,保障标准和保障措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有13亿人口,能够在基本保障层面,而且较国际水平来说范围比较宽,达到70%左右的保障水平,应该说保障标准基本饱和了。但是因病制贫是一个社会现象,不能根治,只能通过前端措施,尽可能减少因病制贫及其产生的问题。同理,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客观存在,这是第二个饱和。基于这种饱和,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保险像国家领导人说的,到一定的程度就到此为止。

第三个饱和是传统工具基本上使用殆尽,只有通过新的方法解决新的挑战和问题。所谓的传统工具,是指政府投入、制度安排、机制作用等一些老的手段。这些手段目前还管用,但是解决新的问题可能不一定能够有效。

二、医保面临的三大命题

那么基于这三个饱和,全世界都面临三大趋势或者挑战,即经济下行趋势导致经济增长不受控;人口老龄化导致需求和费用增长;利益的多元诉求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社会转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福利的陷阱,或者公平性驱动导致的福利陷阱。欧洲用20年脱离了战争的束缚,但是仍然没有跳出福利陷阱,被民粹绑架,经济持续停顿。人工成本的增加,资本竞争的下降,都是基于刚性福利产生的巨大束缚。这样,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将是医疗保险乃至各类保险,包括政府治理遇到的最大命题。

上述都是世界性难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中国式命题,就是医改给医保戴上的羊头帽,医保是医改的领头羊。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在一定格局下,医保引发或者激活了一个利益大博弈,具体表现为医院的补偿,医药的发展,各种消费政策的刺激,以及健康的医保扶持,诸如此类。传统的利益诉求多元化格局没有改变,而新的产业性利益诉求又加入了医保蛋糕的分食者行列,而且以更强的姿态,以公共治理的格局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分配,这就是为什么医保被放到引领医改的位置,甚至把医保支付方式这么一个简单传统的内在机制性工具上升为国家医改的战略主导。

三、膏药不能根治内伤

医保不能根治医改

当前的医改破局是破什么?主席总书记讲,我们改革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09年新医改启动之时,要改什么?一系列的改革合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但是很多人忘了医改在改什么。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扣住两个核心概念,医疗卫生和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应该紧紧扣住什么是体制问题,什么是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路选择,机制问题是在既定的道路上处理好相关的关系,也就是A和B的选择,以及A和B的关系问题。在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可能犯了路径依赖的错误,我们用旧有体制的思维改革旧体制产生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用医保的外部力量解决医药卫生体制的内部问题,无异于用膏药治内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医疗保险来说,一方面面临着社会转型中的福利化趋势问题,老龄化的需求增长问题,以及跟医疗服务购买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它回避不了医疗保险自身已经达到一万多亿能量的时候,对医疗卫生的促进、制约、引领和激励作用。如果把这种作用理解为医疗保险保障之外的第二功能,也就是外部激励性的机制功能,无可非议。但是医保作为改革的引领者来说,它只是一幅膏药,或者只是激励机制或者手段。

医改还是要回到医改本身的命题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医保利用它的能量,研究其外部激励和内部的制约,形成成本的有效控制,利益的有效调节,以及在一些公共政策上的机制协同。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需要解决的两大平衡,一个叫制度性的基金平衡,也就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公平性跟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谈到公平,就不可避免陷入福利的冲动,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公平持续流动、制度适应性和底线。

除了这个命题以外,还要解决一个叫服务绩效问题。我们用1.5万亿资金购买服务,从消费者来说要买到更合适、更具有品牌和长期战略价值的东西,所以要带有医保战略性的购买。

战略性购买一定要围绕服务质量和绩效取得均衡。这种均衡和绩效本身就客观形成了两个功能——

第一,它成为中国医保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就没有全民医保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以及服务购买,中国的医药卫生发展在这十年间也就不可能取得历史性跨越发展。另一方面,如果购买不当,成本绩效不匹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会带来负向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不计成本的、不优质的、不具有方向性的购买。比如说用药,什么药都支付,所以中国的医药市场产生了世界性的怪胎——

抗生素和各种辅助用药滥用,配置终端不合理的用药管理,劣币驱逐良币。

用好一个机制,比一百个政策要强,比一万个观念要强,比一千个改革的理念要强,甚至比一些政策要强。医疗保险跟医药卫生改革当然要强调三医联动,如何强调三医联动,两句话,做强机制,做强功能,用对机制。

四、医保改革创新的核心:公共治理

社会参与

医保改革创新的三个主题是:第一,做强医保的功能,加大整合的力度;第二,完善医保治理的规则,不是简单的待遇和机制调整的问题,而是要形成一个真正符合国民保险和社会基本制度的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第三,进一步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形成医疗保险对医药卫生的激励作用,这是医保改革需要解决的命题。

什么叫创新?就是把医保引入博弈。医保改革创新的核心是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引入博弈,引入多元利益调节下,由单一管理到社会共同治理的博弈机制,包括公开征求医疗保险药品动态调整机制,让各方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追求引入到公共决策的前端。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大范围推进治理创新。第一,今后的公共治理模式一定要引入社会参与,社会评估、社会组织经办。第二,一定要大力推进医疗保险的互联网+,用大数据推进公共治理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评价。第三,在具体管理中,要更多的形成团队,形成决策之外的整合,包括与医改之间的整合。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谈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6月2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举行首场全体大会,题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出席并发表演讲。

陈金甫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也就谈不上共同富裕。中国政府一直以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医疗就医的后顾之忧。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全面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通过完善政策、增加政府投入、资助各类人员参保,实现了医疗保险覆盖13亿人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巩固住院大病保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向门诊慢病倾斜,着力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健康管理的提升。

2018年以来,累计资助各类贫困人口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制度体系,实现2.3亿人的应保尽保,减轻个人缴费负担369亿。在各类人群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群5.3亿人,减轻医疗负担3600亿元,助力近1000万贫困人群脱贫攻坚、精准脱贫。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决定,确保患者不因费用影响救治,确保医疗机构不因支付影响收治。医保基金累计预拨专项资金194亿元,结算患者费用28亿元。同时实现新冠疫苗免费接种,提前专项拨付资金,实现“钱等苗”,助力中国防疫高地。

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四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涉及品种157个,平均降价53%。目前,实际平均节约费用大约1000亿元。同时,今年开展了首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中标的冠脉支架产品价格由1.3万元/只降价到700元/只,平均降幅达到93%,预计全年节约费用达到100多亿。同时,连续三年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初步形成一年一调整的动态调整机制,累计纳入433种新药好药。在推进三批药品谈判的过程中,纳入了183个品种,平均降幅达到了50%,更多的特效药、高质量药品纳入了医保支付的范围。累计为群众减负997亿元,约1000亿元。医保基金的战略性购买充分发挥医保,显著减轻了群众各方面的负担,扩大了有效医疗的可及性,同时也有力助推了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有力地促进医药行业有序竞争、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2020年,中国政府在总结前15个城市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截止年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已经覆盖1.1亿人,基金收入近200亿,累计有136万人受益,人群减负1.6万元。试点地区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中有力促进了护理体系的发展,近3000家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纳入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定点服务机制,同时吸收社会投资253亿元,新增相关就业岗位131万个。由此表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的试点既有利于保障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也有利于改善劳动供给侧的质量和恢复继承中国传统家庭的美德。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来说更有利于养老服务体系、护理服务体系的持续健康和更有前途的发展。

陈金甫最后说,中国政府将着力深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防范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机制。同时,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作用,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持续提升人民健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促进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力量。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中国医保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减贫计划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6月12日出席了在XX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陈金甫在“实现全民健康――可持续融资、医疗保险系统与扶贫”的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医保制度将是全社会扶贫的重大攻坚领域。

陈金甫表示,从中国医保制度发展过程看,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首先发端于减贫。医保制度的建立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中国的医保制度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都是不足的。

“从中国政府的意图和政治决策看,医保制度建立主要立足于减贫。”陈金甫说,发展到后来,医保制度才成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一个制度保障。

中国医保制度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逐步走出一条制度性解决贫困的道路”,陈金甫说,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解决普遍医疗需求,社保像一张大网一样,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率。“若没有覆盖13亿人的医保制度安排,中国因病致贫发生率会远远高于目前的40%。”

“中国政府推进医保过程中,始终把贫困人群视为社会政策首要关注对象”,陈金甫说,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曾经有1000多万下岗工人,其中几百万人退休工人,他们依赖单位体制,没有社会保障。中国政府拿出几百亿资金解决他们参与医保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医保是世界上最大的减贫计划,它看似是一个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嵌入了政府庞大的减贫计划。

比如说,2005年,中国推出了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医保制度。陈金甫表示,这实际上也是基于农村原有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医疗供给系统已经弱化,大量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过程中,农村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状况;同时,进入城市的群体如何融入城市医疗的保障问题也很突出。

当时中国政府一方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8亿人的医保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解决了2.8亿城市非职工的医保制度。当然,这些群体的筹资能力和医疗成本负担能力比较弱,在政策设计中采取两档,居民通过参加大病保险解决大病住院保障,未来再解决全面保障。

陈金甫表示,医保的筹资不能看成是一个预算问题,要的越多越好;也不能看成是投资问题,追求有利可图;而是应该看成一个财务问题,有较好的成本控制和绩效产出。

陈金甫表示,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中,医保将是社会扶贫政策的重大攻坚领域。目前采取的办法是“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兜底解决”。

基本医保解决政策范围内80%的费用;随后建立特殊大病保险,给参保者增加给付,解决群体性的负担问题;对贫困人群采取特殊兜底保障。通过这三重保障,确保城乡居民“有病有地方看;小病能治好;得了大病,不影响基本生活”。

不过,陈金甫也表示,在扶贫攻坚阶段,财政等各方面投入非常大,但后续如何持续地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能否建立长效机制,中国政府正在研究。

另一方面,“解决贫困不光是支付,还有医疗服务能力的问题”。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即时有钱也买不到合适的医疗”。这意味着,贫困人群需要到外地看病,增加医疗支出和就医的成本,同时还减少了生产收入。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的改革仍然需要同步推进。

“医保赔付不光是支付,实际上是一种购买。”陈金甫强调,医保购买要能够促进医疗服务和产品质量追求和创新追求,促进医疗服务供给方面的有效发展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