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锐评汇编(27篇)

时事锐评汇编(27篇)

(202408)

目录

“e”起守护网络文明3

探索“老幼共养”

守护“朝夕美好”6

3000亿元国债激活潜在市场“新”活力9

以“未来产业”为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3

“回天行动”接续发力,托起北京民生大幸福16

全面深化改革须释放基层活力21

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24

下好防汛“三步棋”,筑牢护民安全防线28

执“好评”之笔,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1

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34

看,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成果丰硕37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满格”42

巴黎奥运会掀起“中国风”,让世界惊艳一“夏”44

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见效47

以高水平服务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49

北京出招破解“小哥”子女看护难52

加强保密法治建设,筑牢国家安全防线55

发放高温津贴,让劳动者权益落到实处57

加快发展壮大节水产业新业态60

北京全面进入企业开办“e时代”63

农资供应有保障,粮食安全添底气66

数“智”消费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动能68

激活文旅消费,推动暑期经济热辣滚烫71

长三角科技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74

推进改革开放,聆听世界回响77

外贸稳健前行,协同发展动能澎湃80

文博热让中华文化之美大放异彩84

“e”起守护网络文明7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经中央批准,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今年的大会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主席文化思想、主席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时代精神

共建网络文明”为主题,将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1场分论坛和“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

网聚文明力量,奋进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围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力量。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依法依规管网治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

夯实法治根基,强化有效支撑。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部署,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再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100余部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出台,坚持把依法治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管网治网能力水平,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日益完善,网络文明建设的法治根基不断夯实。

净化网络生态,营造天朗气清。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在网络空间掀起宣传正能量、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浪潮;统筹网上传播资源、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出一批现象级新媒体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启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推动更多优质思政资源触达年轻一代;推进“阳光跟帖”行动,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网络生态持续改善。

促进共建共享,树立文明新风。不断繁荣网络文化,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精心打造精品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拓展道德建设,开展典型事迹网上宣传,加快推进“互联网+公益”新模式,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更加有效,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广泛传播诚信理念,中国网络诚信大会连续举办,积极营造守信互信、共践共行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助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

坚持齐抓共治,引导人人参与。互联网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上家园的美好向往。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让网络生态更加清朗,让亿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推动主力军进军主战场,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增进价值认同、人文关怀、情感归属,凝聚起网络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广泛凝聚亿万网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携手共绘网络文明美好画卷。探索“老幼共养”

守护“朝夕美好”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多个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强化呵护“一老一小”。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整合资源,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率先开启“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实现“朝阳”与“夕阳”双龄共养,结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老幼共养”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然兴起。它是一种将长者和幼儿共同托管的服务模式,通过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有组织或自发性地开展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互利互惠。21世纪初,我国北京、南京等城市先后建立“老幼园”,尝试将老年人和幼儿结合同养,两者彼此独立又相互陪伴,取得的效果良好。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老幼共养融合照护服务,深度契合社会需求,是对我国依托农村社区开展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是促进“老”“幼”融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老幼共养”的一种新思路和有益探索。

老幼共养、老幼融合、老幼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教育的最初形态来看,老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开展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研究表明,老人的缺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也拉低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今日,老人仍然是被倚重的力量,其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使其在“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组织儿童参观养老机构,将幼儿园、托育机构建在养老院旁边或内部,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是“老幼共养”照料模式的最初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最优载体功能,这需要进一步从深、从细、从实推进“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

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实现“代际融合”,惠及千家万户。总体来看,老幼共养是一种市场行为,既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更需要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保障“老幼共养”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教育、卫健、民政等协调合作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保障供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有独立空间,又有共享空间,既有相互陪伴,又尊重个性化需求,避免“一刀切”等局面发生。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开发急需的专业和有效的服务体系、设计“老幼衔接”课程服务课程体系、建立老幼服务实习基地、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举办老幼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使之规范化、职业化、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一老一小”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关系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探索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扶持养老托育业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用实打实的暖心举措,守护“朝夕美好”,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3000亿元国债激活潜在市场“新”活力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文件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本次政策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视,更明确了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的具体举措,为现阶段党员干部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产业链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是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此次《若干措施》在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力度最大、规模空前,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在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落后低效设备早已成为制约一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出短板,此次设备更新行动正是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若干措施》不仅取消了“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要求,还将中央财政贴息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从“降门槛”和“重补贴”双向发力,将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对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综合性政策,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将对下半年消费市场产生积极正向拉动作用,让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此次《若干措施》的政策简单直接,总结就是两个字“给钱”。不仅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还大幅度提高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补贴标准。以汽车报废更新为例,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商消费函〔2024〕75号)基础上,补贴标准由此前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可以预料,此次财政补贴翻倍,势必会撬动市场消费的爆炸性增长,而这不仅是刺激经济的短期行为,也是进一步引领并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巩固内需复苏态势的中长期举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要让国家政策不偏不倚地传达下去、执行下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挺身而出、担当作为。《若干措施》强调,要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落实举措,加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地方党委政府要发挥统揽协调、牵头抓总的核心领导和指挥作用,以有效服务“双新”为牵引,在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树样板上狠下功夫,构建省级牵头抓总、市县具体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上下全面贯通的工作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同时,要严格落实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执纪问责体系,严防贪污挪用、截留挤占、骗补等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企业主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成绩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任何一幅发展蓝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变为现实;任何一项科学决策,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惠及百姓。经济部门作为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扎实做好政策解读,利用各大网站媒体平台宣传,不断扩大传播效应,确保企业和群众应知尽知。要抓紧摸排家底,精准掌握参与“两新”工作的企业名单及其具体需求,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科学编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业务办理、落地运营等“一站式”精品服务。要完善企业联系制度,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补贴资金和贸易融资等相关工作,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步伐,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以“未来产业”为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飞”起来——从北京科博会看未来产业“风向标” 

视频版权为新华通讯社及相关权利人所有,由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负责提供版权授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产业”这一改革热词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主动作为,更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未来产业,作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产业的未来,更要布局未来的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创新力度,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强、产业赋能能力强,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部署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2021年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启动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超常规、有组织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据报道,三年来,各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凝练形成了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探索了“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重塑、多出口分流”的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产出了一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青年英才,这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支新锐力量。

在未来产业这片广阔天地里,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优化环境、培养人才等多项举措,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回天行动”接续发力,托起北京民生大幸福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晒出上半年“回天行动”计划实施的“成绩单”。2024年,回天地区全年滚动实施105项重点项目,不断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半年,二拨子横一路、和谐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完工。按照计划,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将在年底基本完工,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预计10月投用。

何为“回天行动”计划?早在2018年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制定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投资200亿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旨在努力打造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2021年,北京深化“回天有我”报到服务,扎实推进新一轮“回天计划”全新升级,其目的在于更好激发回天地区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回天地区民生短板,扎实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放眼当下,深入实施“五提升一深化”工程,聚焦织补公共服务短板、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创新“回天有我”基层社会治理,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持续取得积极成效。

 以需求为导向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出行,件件关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小事”,实则是体现为民服务宗旨的“政之大事”。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为深入实施“回天行动”计划,北京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1805街区0043地块中学、1805街区6008地块小学项目加速推进,将累计增加学位4000余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全力建设,将增加床位1000张,全市首个中央普惠托育项目落地回天,医疗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等4处文体设施大幅提升区域文体公共服务能力,成为京城北部运动休闲新地标,文体项目日益丰富群众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着手,北京聚焦百姓新需求,不断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以骨架为支撑稳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道路通则百业兴,百业兴则发展强。据悉,自新一轮“回天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17号线开通运营,13号线扩能提升昌平段10个站点、11个区间进场施工;全面构建城市路网,“一横一纵”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五通五畅”主干路加快实施,定泗路、回南北路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秩序整治,拆除违法群租房1376套,处理违停11.6万余起,检查街面环境秩序类问题2467件,立案处罚占道经营类、公共区域环境秩序类违法行为2350起……一组组数据回应着担当、闪耀着初心,是北京便民利民为民的行动体现,也为建设交通强市、铺展“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美好画卷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产业为引擎点燃激发双城联动活力。商圈焕新赋能是“回天行动”的关键内容,也是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据报道,上半年,小米智能工厂二期落成投产,天通科技园二期入驻企业100余家,昌发展载体已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16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0家,生命园集群注册平台新增登记注册40家企业……细数累累硕果,北京以回天三大商圈为载体,辐射四条南北向生活轴,统筹交通环境、公共环境、智慧化改造提升,联动轨道微中心等节点建设,打造“主街+后街”特色鱼骨式、内通外联商业网络体系,推动回天地区产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态圈加速形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也鼓足了百姓“钱袋子”,让发展的动能更显强劲。

以“回天有我”为品牌构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治则天下治,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以来,从坚持 引领,建立 引领社区治理案例库,形成史各庄街道领秀慧谷社区“三步一站工作模式”等一批社区先进典型,到坚持报到服务,84家区属单位制定事项清单510项,服务社区(村)增加到152个,开展报到服务280余次;从坚持多方参与,持续深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累计支持3家社区社会组织承接6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到坚持居民自治,深化社会服务活动工作体系,组织开展活动475场,累计1.6万余人次参与……一系列务实举措接续发力,北京坚持共建共享完善治理格局、坚持务实管用优化治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治理实效,打造区域系统综合治理典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本,全力推动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实施“回天行动”计划,北京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刷新群众“幸福指数”的生动剪影,也注脚着全市支持推进回天地区建设发展的奋进足迹。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期待北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回天行动”计划的各项服务举措做得更实一些、更细一些,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让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全面深化改革须释放基层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都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浙江民营经济的长盛不衰,离不开草根企业家“要让鸡毛飞上天”的干劲;“最多跑一次”的迭代升级,来源于基层民众对优质政务服务的强烈期望;“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积攒了一线群众自治的智慧和结晶……在浙江乡村,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改革案例,其蕴含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激荡起一串串改革的“涟漪”,如今已是刚正有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积极性颇高,但我们也应关注到基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些“促退派”,流露出

“畏难”“反对”的情绪,对改革畏葸不前;有一些“观潮派”,“上面让怎么改,下面就怎么干”,简单一刀切;有一些“作秀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改革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认识到,诸如此类现象会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程,迫切需要为基层注入活力。

合理容错,激活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主席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在改革的进程中,虽然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但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依然存在,有时更会与现有制度、运行体系、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难免遇到风险和挑战、遭遇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宽容看待,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通过细化容错方案、树立容错典型、宣传容错事迹,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的氛围,尽力破除“多改多错”“改革是背锅”的担忧,让基层改革者在放手闯、大胆干中吃上“定心丸”。

上下融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双向合力”。“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改革若各自为政、上下不联动,就会头转身不转,使改革虚晃一枪。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主动上联,充分用好中央“上篇”对基层实践的举纲目张,结合基层民生诉求、产业特点、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把握好政策尺度和适用度,因地制宜制定实事求是的改革方案;同时也要积极下联,推动地方的“下篇”执本末从,既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也要及时发现基层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让基层改革有准有度,更要把基层的优秀做法、先进典型提炼总结及时向上传达,努力形成上下融通、同心合力的改革态势。

破立并举,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活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基层改革最怕简单的“拿来主义”,既不敢对基层原有的“繁文缛节”斩立断,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照“上篇”立新意。

“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破”陈旧制度的篱笆,“立”新考核机制,变“不敢改”为“放心改”,增加改革的动力;“破”马马虎虎的敷衍思想,“立”改革为民的坚定信念,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增加改革的魄力;“破”绠短汲深的本领恐慌,“立”善作善成的实干作风,变“等上门”为“向下沉”,增强改革的脚力。相信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可以借助基层的力量,在基层风生水起、行稳致远。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时光的表盘上,总有耀眼时刻标注历史进程。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穿越历史烟云、见证岁月更迭,闪耀古韵今辉、迸发勃勃生机的北京中轴线,到底是一条什么轴线?

既宏大叙事又人间烟火,这是一条连通古今的文化轴线。一线中轴,承古通今。“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是一条被誉为北京“脊梁”和“灵魂”的中轴线,是恢宏历史的集中承载,是中华文化的自信表达。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尽显端庄大气,呈现生活百态,让过往变得鲜活,让文化变得可亲。在北京中轴线文脉的赓续中,我们明白了“国门礼天下”的传承,感受了“仓实天下安”的人间烟火,读懂了“城墙卫安宁”中的守护,看到了“山佑文脉兴”的磅礴,领会了“馆簇中轴兴”的底蕴,通晓了“塔佑中轴安”的内涵,领略了“坛庙祈安康”的美好。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们听过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测量过太阳影子的长度、目睹过故宫的红墙飞雪,见证着繁华喧嚣的市井繁华。昔日庄严肃穆的宫苑建筑和祭祀建筑逐渐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北京中轴线这份活态文化遗产始终与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融共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大“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个“脚印”象征着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沿着连通古今的北京中轴线奔赴更加璀璨的未来。

既一贯到底又秩序壮美,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空间轴线。一线牵一城,中轴线上汇集了中华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建筑文明的精彩印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包含15处遗产点,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曾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赞美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和“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些遗产点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从选址、格局到城市设计、施工,“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符合中国古人所描绘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理想都城范式,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从辉煌壮丽的故宫、天坛到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古老的皇家宫苑建筑群到今天耸立的奥林匹克塔,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构建中国人生活秩序和都城形态的持续过程,也形成了北京城雄伟、严整、和谐之美。北京中轴线追求建筑群的整体对称美,从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到故宫内的东宫和西宫、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以及各道城门……主要建筑物的对称分布,形成一种整体和谐又极具东方美感的建筑艺术。独有壮美秩序的伟大中轴线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想象力、创造力,突出体现了东方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蕴涵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建筑美学精髓。

既拔节生长又保护传承,这是一条沟通中外的发展轴线。七百多年来,这条中轴线历经风雨的洗礼、战火的烟云、岁月的巨变,仍不断拔节生长。在北京市未来的规划里,北京中轴线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在这条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既有古老中华文明与现代奥运匹克精神交相辉映,又有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的大兴机场以开放的姿态让中国与世界联通,推动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年来,不少外国游客将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的首选地,在领略古都新颜和市井烟火中感受“好city(现代)”的中国。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北京中轴线,北京市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十二年的申遗保护之路,把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让更鲜活、更开放的中轴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中一大国,一轴一部史,一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是恢宏历史与未来希望的交响,是文化自信与开拓创新的共鸣。相信北京中轴线会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继续成为连接古今、贯通南北、沟通中外的轴线,书写更多文化自信的北京中轴线故事。下好防汛“三步棋”,筑牢护民安全防线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工作已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下好防汛“三步棋”——未雨绸缪、提前部署的“先手棋”,科学应对、强化担当的“关键棋”,灾后重建、总结提升的“制胜棋”,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下好防汛“先手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汛工作,当以预防为先。很多强降雨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都是因为降雨前的准备不足所导致的,只有把防汛工作做在平时,提前谋划,当汛期来临之后才能够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今年,北京市充分吸取去年强降雨经验,要求各区、各部门结合实际修订防汛应急预案、抢险预案,提前对居民住宅、河道堤防、水库大坝、雨水泵站、应急抢险设备等进行风险排查,组织开展防汛抢险、防汛避险转移等演练。气象工作是做好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在去年7月强降雨之后,北京市加快建设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已基本建成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三道防线”,能够更好地监测预报雨情和水情,为防汛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科学应对,强化担当,下好防汛“关键棋”。科学应对、强化担当是确保防汛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汛期来临之后,考验的便是政府的应急影响速度和科学决策能力,是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大雨倾盆而至,看得见的是雨水“有序”地流入排水管网,看不见的是深夜时分紧盯雨情信息商讨对策的领导干部,看不见的是在风雨之中穿梭在“雨幕”之下党员工作者的背影。7月24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后,多个老旧小区的物业人员冒雨出动,连夜排查险情,保护老旧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7月25日强降雨期间,北京市各防汛分指、各区防指按照全市防汛二级应急响应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全市3400余支防汛队伍,13万余人,24小时备勤值守,随时处置险情灾情,共转移群众8000余户,2.5万余人,未发生因强降雨导致的人员伤亡,打好了防汛的第一仗。

灾后重建,总结提升,下好防汛“收尾棋”。防汛要做的不仅是“防”,更要做好灾后的“建”。灾后恢复重建是关乎民众长远福祉的民心工程,今年以来,广东、湖南、重庆、四川等多地发布了暴雨预警,重庆市多个区县出现了暴雨极端天气,在暴雨过后,各地及时调查受灾情况,按照“先通后清”的思路,做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等民生实事,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运行安全,同时全面做好消杀工作,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防汛救灾是一场“硬仗”,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常抓不懈的态度、久久为功的姿态,持续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才能取得防汛抗洪的胜利。防汛工作结束后,各地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防汛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为未来的防汛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执“好评”之笔,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4“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正式启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可爱的中国

伟大的复兴”,通过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引导网友用文字、镜头、视频来展现可爱中国的时代模样,展现伟大复兴生机勃勃的时代气象。

中国有多“可爱”,评论就有多“滚烫”。“好评中国”关键是要评好中国,这是举办大赛的题中之义。据报道,自20XX年起,“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历经3载,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8.8万余件网络评论作品,超34亿次阅读量,十余万条网民跟评,超510家国内媒体报道……从点赞可亲可敬的人民,到讴歌日新月异的发展,再到展望赓续传承的事业,“好评中国”以一言而立骨,以“小文章”见“大时代”,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执“好评”之笔,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彩故事,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将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媒体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具体承载,评论在举旗定向、担负使命、展现形象、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全面小康创造奇迹,“太空出差”世界瞩目,“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一带一路”联通四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正是“好评中国”最深厚的土壤。执“好评”之笔,用闪光的观点、优美的文字、全媒体的表达,记录中国的发展轨迹、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笔下是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着走向复兴的力量。

发时代之先声,聚向上之伟力。今日之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曾如此憧憬一个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新亮色……展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每处着墨都令人心潮澎湃。执“好评”之笔,讲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就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我们就能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进复兴伟业、实现复兴梦想。

时代画卷波澜壮阔,好评之声催人奋进。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现在,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这是一个需要网络评论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必能产生精彩网络评论的新时代。执“好评”之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推动产出更多“一字重千钧”“一图胜万言”“一频传万家”的精品佳作,我们就能不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在2024年7月24日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周年”专场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朴学东介绍,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北京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导向,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建设验收422个,服务1930余个社区、840余万居民。

城市是美好生活的依托,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北京市一手抓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一手抓生活服务行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据介绍,目前,北京消费地标供给不断优化扩容,累计认定老佛爷、星巴克等26家消费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吸引了3700多家首店落地北京。同时,中华老字号达到137家,北京老字号达到259家,并培育11条数字化餐饮街区、26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美食之都。

同时,全市除聚焦美发美容、家政维修、美食茶饮、社区生鲜、洗涤护理、家居家电、服装服饰等领域外,还推动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市5A级景区达到10家;300余条“漫步北京”线路、300个网红打卡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休闲目的地。另外,持续营造便利开放的消费环境,率先设立全国首家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目前,重点商圈、景点、4星级以上酒店等外卡POS机布放覆盖率已超95%。如今北京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世界500强企业总量、服务业增加值、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国际国内航班直达城市数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有力地激发了社区消费活力,着力打造了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圈”。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越是细微之处,越是彰显为民服务温度,越需要拿出实招硬招。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烟火气。况且,居民的城市生活是多方面和广泛的,也正因如此,城市的大街小巷才富有多元的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昭示着:当前虽置身数字经济时代,以“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代表的线下生活空间不仅需要,而且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个大课题。群众有需要,服务就得有配套,管理还得跟得上。我们在为北京建成4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赞的同时,也期待各地在打造更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制定完善的发展规范,努力让修鞋、配钥匙、补衣服等“小修小补”回归市民生活,并不断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这既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真切地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看,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成果丰硕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我们要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路走来”中吸取经验、澎湃改革动能,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来时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简政放权、搞活企业、价格并轨的改革,从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到加入WTO推动体制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激活了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我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长近7个百分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速度”;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0%,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倍……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濒临崩溃、封闭半封闭到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巨变,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昭示未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看今朝任重道远,踏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脚下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由主席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这一重要论断。将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一词之差,这反映出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明确的定位,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抵御了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20XX年,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20XX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1.8万亿元,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11.1%提升到14.2%。“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展未来豪情满怀,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行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循环存在干扰;环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跋山涉水。”让我们勿忘来时路、踏实脚下路、坚定前行路,在改革路上革故鼎新、在开放路上劈波斩浪,一步一个脚印将经济体制改革蓝图变为生动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辉煌的时代华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满格”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日前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2021年10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确定了30个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5方面、22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刻钟能做什么?居民从家步行出发的一刻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活动中心、诊所、药店、健身点、市场、公园等场所提供的服务。这样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契合百姓生活需求的微民生、微服务,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趋势,让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抬脚就到”,群众幸福“近在咫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居住小区为中心,步行一刻钟范围内,灯泡坏了找不到五金店,修改衣服找不到裁缝铺,配个钥匙半天也找不到地方……这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了满足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需要,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度、城市宜居度,据报道,2021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分三批次选择150个试点地区,开展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这种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一个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试点一刻钟生活圈,各地早已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一批能复制、易推广的案例。一圈多能,一点多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马涧商业广场,果蔬摊、卤菜店、裁缝店等一应俱全。顺应时空,追求卓越。中新天津生态城十多万居民享受一刻钟生活圈的便捷,家门口的菜市场、沿街可见的大小餐馆,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高度融合,居民乐在其中。“一刻钟”的便民工程,彰显为民服务的情怀,书写人民至上的新篇。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助于完善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小消费也有大潜力,通过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就能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经济发展“肌体”增添更多活力,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助力惠民生、扩内需、促消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只要以创新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就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人民群众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一刻钟”的便利、“一刻钟”的温度和“一刻钟”的烟火气,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璀璨的日子将越来越好。巴黎奥运会掀起“中国风”,让世界惊艳一“夏”科技与浪漫交融的球台、嵌入智能芯片的运动垫、炫酷夺目的地板屏……巴黎奥运会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开幕。即将亮相奥运赛场的,除了运动健儿们,还有一些中国设计和制造的先进的体育装备,“Made

in China”正成为奥运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智造”出圈,“赛事经济”爆火。从体育装备、场馆设施,到吉祥物、助威棒等赛事周边,此次巴黎奥运会的舞台上,不少产品都打上了“中国造”的烙印。从开幕式、奥运会主要赛事场馆到奥运庆祝活动等核心区域的LED大屏;从3000套懒人沙发入驻巴黎奥运村到吉祥物“弗里吉”80%都由中国制造;再到100万个印有“PARIS

2024”字样的官方奥运硅胶手环……数据显示,在巴黎奥运会带动之下,中国体育用品和赛事周边产品出口呈现肉眼可见的大幅增长。据义乌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额达41.0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对法国的体育用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0.5%。巴黎奥运成为中国制造连接世界的窗口,掀起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热潮。

中国制造闪耀奥运赛场,不仅是对品牌产品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实力的证明。从产品输出到参与标准制定,从设备供应到更多场景的技术合作再到商业赞助,标志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稳健步伐,如,泰山体育的柔道垫不仅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芯片技术,能够全面追踪器材的使用状态,还能精确捕捉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运动轨迹,为比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再如中国淮安生产的足球,内胆中植入的芯片每秒可以识别500次运动员的动作,适时通过传感器反馈运动员是否有手球、越位等行为,有效提升了比赛的判断准确率和透明度。

奥运赛场上刮起的旋风不只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智造”。背靠中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不少企业潜心耕耘,坚持质量至上、精益求精,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使产品完全符合奥运会这种超级体育赛事严苛的质量标准。在沙滩排球、网球、柔道等项目上,阿里云AI技术“子弹时间”将使全球电视观众在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如科幻电影中一般的静止画面;乒乓球台采用了自带芯片的可变灯光系统,设计上让人耳目一新……无数“黑科技”背后,正是“中国智造”的缩影。

每一次的亮相,都是实力的见证;每一次的挑战,也都是成长的契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在国际赛事中的活跃表现,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的标志。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未来将会有更多中国企业以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为全球体育赛事提供更坚实、更充分的产品支持和服务保障,不仅拉动了中国赛事经济发展,也为进出口注入新动能,让开放包容、创新自信、绿色发展的国家气质和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更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生动体现。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见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

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我们要提高站位“自觉学”,丰富载体“全面学”,融入实践“转化学”,以“慢不得”的紧迫感、“急不得”的理智感、“假不得”的责任感,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走深走实走心。

提高站位“自觉学”,入脑入心武装头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是否入脑入心入行,是检验党员干部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拿出对事业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认认真真地学、实实在在地学、真心实意地学,下足“真”功夫,写好“实”文章,不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不好高骛远、盲目自信,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做到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读原文、悟原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切实在对标对表中提升政治判断力,在深学深悟中提升政治领悟力,在落细落实中提升政治执行力。                

丰富载体“深入学”,学深悟透精神实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各级党组织要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讲究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注重一字一字地学,一句一句地品,带着感情、饱含深情学,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学,消化吸收、深入思考学,面向实践、带着问题学,研究透内涵要义、理清楚逻辑关系、把握准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媒体阵地作用,在各级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定期推送权威解读,确保学习宣传有速度、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激励党员干部切实以学习的实际成效带动和促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效贯彻落实。

融入实践“务实学”,立足岗位再建新功。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干”字为要,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与做好当前工作相结合、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重点目标任务,持续守牢安全底线,深入调研谋划未来,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切实转化成推动当前工作的强劲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使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实际工作成果检验学习贯彻成效。要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水平服务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780余家,地市级以上行政区域机构覆盖率达到84%。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XX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比2018年末增长51%;20XX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是2018年的1.3倍。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作为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以高水平服务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更显意义重大。

近年来,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等阵地,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要求,谋划推进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开展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着力打好服务中小企业“组合拳”。北京根据专精特新企业区域分布情况,加快构建形成“五公里服务圈”;江苏开通“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四川明确16项工作安排和要求,提升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直达能力;广东珠海高新区在全区多个产业园新设立5个企业家服务站,将企业服务下沉、延伸至园区一线等等,服务中小企业的举措日益精细化、优质化。

在一系列服务举措的保驾护航之下,我国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据报道,2024年一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上升,4月、5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均高于20XX年同期,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经跃升成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对外贸增长贡献度超半,助力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0%。同时,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中小企业展现出的强劲创新活力,助推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日益上升至第11位。实践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推着走”,发展才能“快步跑”。总体来看,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中小企业市场预期有待恢复,但需求偏弱、成本上升、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依然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供给势在必行。要加快建设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开展好“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不断为中小企业“解渴”“减负”“赋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支持,实现更好发展。

洪波千万里,扬帆出其间。从细处着手,在难处发力,向实处出招,做好融资、减税、降费等各项服务,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我国中小企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出招破解“小哥”子女看护难对于许多从事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平时只身在外打拼无法与在外地的亲人团聚,暑假把孩子接来身边后,又要处理如何在假期期间安排孩子们的日常看护和监管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暑期北京部分区域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探索,让新就业群体既能安心工作,维护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又能享受孩子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从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到网约车司机……如今,新就业群体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人。可以说,新就业群体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细胞,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就业群体规模已达8400万人。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他们既是奋斗者、追梦人,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然而,对很多快递、外卖小哥来说,炎炎夏日,孩子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暑假。他们既想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又因没人帮忙照顾孩子成了他们的一大困扰。为破解新就业群体面临假期子女团聚、看护两难问题,今年暑期,北京部分区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探索。如北京朝阳区共青团通过开设红领巾暑期成长营,面向7-12周岁青少年招募营员310人,以此来响应青少年家庭假期监管及课后服务需求,缓解青少年假期“看护难”问题,同时加强暑假期间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培养。

无独有偶,北京市各级工会也积极拓展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让孩子开心,职工安心。比如西城区总工会制定了《关于“大力推动职工子女假期托管 助力解决职工家庭后顾之忧”的工作意见》,示范带动各街道总工会拓展资源、创新形式,做优做强职工子女暑期托管服务品牌。其中,西城区陶然亭街道总工会依托陶然亭街道图书馆,以“托”“管”“教”结合的方式,设置了科普知识、安全教育、艺术培养、非遗手工、参观研学等暑假托管课程。

服务无小事,细节见真章。通过“小哥加油站”“社区青年汇”“小哥爱心站点”等方式,北京帮助“小哥们”解决“看孩难”问题,就是关注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也是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亲情关怀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同时,这也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暖“新”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城市归属感、家园幸福感,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好力量,也让他们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一同成长。一个以真心真情感动每一位奋斗者、追梦者的城市,一定是值得奔赴与拥抱的城市。同时,让社会“有福”,让群众“有感”,这样的社会工作定会更“有效”。加强保密法治建设,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六个章节、七十四条在推进保密依法管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对于推动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保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奋进新征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保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修订完善《条例》,推动形成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法治合力,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武器。

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保密工作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防患于未然,始终坚持把防范窃密泄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关口前移。为此,完善保密宣传教育制度,建立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通报制度机制,合理分配保密资源,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完善相应管理制度,有的放矢、精准施治,加强全面管理,有利于规范派生定密行为,有效避免派生定密过多、过泛的问题,也必将更好促进保密工作协调发展。

技管并重,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应用,国家秘密形态日益数字化、网络化,面临的泄密、窃密风险也更加多样化、隐蔽化,窃密与反窃密斗争逐步体现为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与对抗。《条例》指出,要“重视保密科学技术创新”“注重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保密工作,必须注重技术防护与管理措施双管齐下,构筑起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确保国家秘密安全。与此同时,主动适应保密形势任务要求,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保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科学技术创新,全面激发保密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实现保密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升保密工作体系对抗能力。

精准保护,保放适度。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家秘密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网络信息和数据保密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条例》明确,保密事项范围的确定应当遵循必要、合理原则,进行科学论证评估,从源头上提升定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将国家秘密的定期审核修改为每年审核,督促机关、单位及时审核已确定的国家秘密,推动及时解密;此外,增加了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专门条款,建立起信息公开的“安全网”,做到该保守的秘密坚决守住,该公开的信息依法公开……如此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国家秘密的精准保护,有助于最大限度保障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在保密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保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进保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保密力量。发放高温津贴,让劳动者权益落到实处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一些地方最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伴随天气一同升温的还有“高温津贴”的话题。人们总是想尽量避开“炙烤”的天气,但“阳光下的岗位”总要有人承担,建筑工人、保安、导游、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这些户外劳动者直面“烤验”、坚守一线,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我们理应充满敬意,为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点赞,更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关爱,使他们在高温之下感受到送来的阵阵“爱的清凉”。

“高温津贴”是一项有温度的福利政策。高温之下,劳动者顶烈日作业,极易中暑甚至危及生命,给予他们特殊照顾理所应当。早在2012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就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近年来,全国多地也出台政策或采取措施,提高高温津贴补助标准,完善高温津贴保障制度。从法律上讲,高温津贴作为劳动报酬的组成部分,并非可发可不发,少数用人单位以发放绿豆汤、西瓜等防暑降温食品或相关药品来代替高温津贴的做法,其性质也是变相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属于欠薪的违法行为。因此,必须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高温津贴,让劳动者权益落到实处。

就当前而言,加大对高温作业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势在必行;加大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迫在眉睫。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检查督促,对违反规定、侵害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用人单位要依法责令其改正并给予严厉的惩戒,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不再在发放高温津贴上耍花样,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清凉权”不受践踏。另一方面,劳动者在发现用人单位未履行义务时,要敢于积极行动起来,如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向工会反映等,同时切实提升自己的诉讼能力和证据意识,保留考勤表、天气预报等能够证明自己工作时环境已达到发放高温补贴标准的有效证据,如此才能让高温津贴不再有模糊空间,才能让广大劳动者不再为此烦恼。

高温津贴绝不仅仅是一笔钱的问题,其意义还在于给劳动者带来了人文关怀,体现着日益完善的劳动保护制度和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眼下,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协作,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积极行动起来,以强有力的劳动执法,保障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降温权、休息权和健康权,让劳动者在炎炎夏日不再“心凉”,托起大众百姓“稳稳的幸福”。加快发展壮大节水产业新业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别,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节水技术工艺、产品装备制造和管理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近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节水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已涵盖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基本形成了从研发设计、产品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服务管理的全产业链条,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持续提升。然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节水产业发展仍面临行业竞争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一些难点堵点。《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激发节水产业发展动力、强化节水产品装备供给等方面重点任务,为推动节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发展节水产业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把发展节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XX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强化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树立先进的节水理念,“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推动水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相协调、水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相适应、水利项目与产业项目相匹配,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限制较高耗水产业和低效用水产业发展,坚决查处“三高”产业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发展壮大节水产业经济新业态,积极推进节水型产业集群建设,协调推进“产业节水”与“节水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节水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节水产业的深度融合,给行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做好行业节水关键核心及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养节水学科应用型人才”。我们要树牢节水优先理念,引进先进节水技术,创新先进节水工艺,开发先进节水产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骨干企业,持续激发节水产业发展动能。此外,各地还要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贷”等绿色信贷支持节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为节水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夯实资金保障,为节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也应看到,统筹推进节水产业发展,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重点领域节水管理,健全节水法规标准,积极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完善节水市场机制。协调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以大中型灌区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力推动现代化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科技和发展节水型农业,按照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等不同水源类型,分别明确配置利用领域及相关措施,推动建立非常规水源利用产业链,推动南水北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打好节水优先主动战,建成国家节水高地;推动黄河流域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建成国家节水产业先进区;推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承载区打好精细精准节水总体战,建成国家节水产业先导区。北京全面进入企业开办“e时代”北京市企业登记注册门户“e窗通”平台,整合全部开办事项,7个环节压减为1个环节。新办企业还能免费刻制公章,开办成本降至0元。目前,北京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类别市场主体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全面进入“只进一门、只对一窗、一网通办、一天办结”的“开办e时代”。

营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梧桐树”,会引来“金凤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哪个地区能够提供高效、便捷、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哪个地区就能够在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等方面占据优势。反之,营商环境不佳,企业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可能选择离开,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开办e时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通过实现全类别市场主体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只进一门、只对一窗、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大大简化了企业开办的流程,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这一举措打破了过去繁琐的审批程序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同时,这也体现了政府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开办e时代”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非终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主体的需求变化,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持续跟进、不断创新。

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开办e时代”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要在开办环节提供高效服务,还要在企业的后续经营、发展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打破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现政策冲突和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同时,要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举措,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优越的环境。

此外,还应注重倾听企业和群众的声音。优化营商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和群众满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营商环境的优化成果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永远没有终点。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心态,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发力,为企业和群众打造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农资供应有保障,粮食安全添底气7月17日,2024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暨“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推进会在江苏兴化召开。

化肥等农资是粮食的“粮食”,农资供应是否量足价稳,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只有充分做好农资服务的“进、销、存、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让农资等粮食的“粮食”有充分保障,才能夯实粮食安全底气。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承压的背景下,稳住粮食安全底线,就稳住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夏粮丰收,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支持,增添了底气,为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注入强大信心。

在粮食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无论是春播、秋种,以及田间管理,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供给和成本,是保证播种质量、助力粮食增产、巩固种植效益的重中之重。只有培育适合本地种植条件的“金种子”,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积极提供技术支持,供应丰富优质的新品种,确保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质量可靠,让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才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稳产增产创造良好条件。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能不能丰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尤其是粮食种植生产过程中,需要农机、化肥、农药这些重要的农资先行,才能不误时令。近年来,我国农资流通网络加速建设,农资配送更畅通,确保“最后一公里”不掉链子。据报道,就江苏而言,省供销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共计投入近1亿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农资配送中心、为农服务中心等项目,不断优化农资网络。目前,省供销合作系统拥有农资企业224家、农资配送中心156个、服务网点1.5万个。省供销合作社苏合农服走出“订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入选20XX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农资供给和农资质量的确保,为接续丰收提供有力保障,也巩固了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基石。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二十连丰”,但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穰穰满家不仅是农民的事,更需全社会的通力支持,从强化农资服务着手,压实责任,严把质量关,为粮食生产全过程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夯实大国粮仓根基,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数“智”消费激活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在上半年经济版图中,数字消费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数字商品、服务消费以及以旧换新成为新增长点,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彰显了我国经济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以旧换新激发市场新活力。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以旧换新模式正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主要电商平台冰箱、洗衣机、手机和电视以旧换新同比分别增长82.1%、70.4%、63.9%和54.3%,这一增长态势,反映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以旧换新不仅促进了新产品的销售,还有效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旧换新的火爆,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消费者更新换代,同时电商平台也积极响应,推出各种便捷服务,使得以旧换新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香饽饽”,这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智能产品引领消费新风尚。在数字消费的浪潮中,智能产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成为引领消费新风尚的“弄潮儿”。数据显示,上半年,AI学习机和智能穿戴同比分别增长136.6%和31.5%,数据彰显了智能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从学习辅助到健康管理,智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推手。智能产品的热销,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能产品正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贴心。它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加精准的服务。这种以科技为驱动的消费升级,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线上服务拓展消费新空间。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服务业也不例外。数据显示,上半年,重点监测在线旅游和在线餐饮同比分别增长59.9%和21.7%,数据彰显了线上服务在消费市场中的强劲增长势头。从旅游规划到餐饮预订,线上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线上服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通过线上平台,消费者可以轻松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消费体验,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服务。同时,线上服务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加精准的营销手段,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数字经济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我国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好、更加智能的生活体验。激活文旅消费,推动暑期经济热辣滚烫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以“文旅惠民乐民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贯穿全年举办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根据全年活动总体安排,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于7月1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启动,31个省(区、市)同步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将发放超4亿元文旅消费惠民补贴。

随着中考、高考相继落下帷幕,大中小学陆续放假,从繁忙的课业中暂时解脱的学生群体,迎来难得的放松时间。趁着这个假期,以学生群体为主的避暑游、研学游、亲子游消费迎来了“黄金期”。无论是红色景区、山川海滨,还是文博场馆、古镇乡村,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身影。乘势而上,推出丰富多样的文旅线路,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供给更具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激活文旅消费,推动暑期经济“热辣滚烫”。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文旅消费作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是暑期旅游的重要需求。精准回应这一需求,江苏南京为青少年推出108项精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及研学、夏令营等“文博大餐”,四川推出多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湖南一些文化馆推出暑期公益培训,贵州“中国天眼”科普基地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研学路线……暑期文旅产品的多元性不断提升,文化服务的精细度持续优化,这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旅盛宴,能够让孩子们更好感受祖国大地的山川风物,深刻感悟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知识、增进自信。

当前,随着文旅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暑期热门景点场馆不再缺游客,更多的是缺门票。或是因“一顿操作猛如虎,门票秒没哪诉苦”而放弃行程,或是因没有预约而被卡在景区门口的“最后一米”,或是因错过开放时间而无功而返,等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文旅需求旺,服务得跟上。坚持问题导向,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各地也纷纷跟进落实,北京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取消周一文物古建院落、园中园、博物馆闭园(馆)的规定,江西多个博物馆推出延时开放服务,等等。当强烈的文旅需求被温柔以待,收获的必将是更满意的消费反馈、更强劲的消费活力。

暑期文旅消费犹如一个“蛋糕”,关键是要做大做强,这就离不开系列优惠政策的保障。当前,31个省(区、市)同步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陆续推出消费券、票价优惠、消费满减、折扣套餐等惠民措施,各地、各支持机构还将发放超4亿元文旅消费惠民补贴,这些“大礼包”涉及景区门票、酒店民宿、旅游线路、高铁票、机票等诸多领域,将更好把优质文旅产品推送到游客面前,助力文旅消费潜力加快转化为文旅消费活力。目前,“大礼包”已准备就绪,只待有出行需求的民众共享多重福利,开启美好暑期生活。

一路山海一路歌,共赴暑期文旅盛宴正当其时。形态各异的山川河流、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充满科技感的馆藏精品,之所以呈现出巨大的磁场效应,源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抢抓暑期机遇,把这份需求挖掘好、释放好、满足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享受文旅盛宴,这个暑期生活必将值得珍视,这个暑期经济必将“热辣滚烫”。长三角科技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广袤的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地区熠熠生辉,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创新活力,引领着区域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潮流。据报道,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集聚全国逾30%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一幅幅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制度创新引领,重塑一体化创新生态。长三角的创新故事,始于制度创新的深刻实践。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破除体制障碍,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发布,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的揭牌,再到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的上线,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的重塑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例,这个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试验田”,通过“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壁垒”的探索,实现了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一体化。此间,“一地认定、三地互认”的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机制、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不仅为人才流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更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原始创新策源,锻造战略科技“硬实力”。长三角的创新之路,是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征途。在这片土地上,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战略科技“硬实力”显著增强。从“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成功研制,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的通过验收,长三角在量子科技、同步辐射光源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长三角地区各类实验室加快建设,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不断突破。紫金山实验室的6G关键技术攻关、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沿探索、合肥科学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些实验室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三角的创新版图上,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此外,长三角还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落地。据报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拨投结合”等方式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超过9000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不仅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更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创新协同,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片热土上,沪苏浙皖四地携手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蓬勃发展,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长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这种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更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长三角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方向,加快布局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空天利用等前沿领域。三省一市通力合作,为未来产业成长提供优良土壤。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天,长三角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策源地。

科创浪潮、奔涌向前。长三角的创新故事,是一部不断书写新篇章的史诗。在这里,制度创新引领着一体化创新生态的重塑,原始创新策源锻造着战略科技的“硬实力”,产业创新协同打造着世界级创新集群。展望未来,长三角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共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推进改革开放,聆听世界回响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深刻影响世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展现大国担当,激发世界经济新活力。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和外国博主来到中国,多个海外社交媒体数据显示,“China

Travel”也成为多个海外社交媒体的热门搜索词条,相关浏览量超7亿次。我国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中国贡献。改革开放是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是打通与世界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据报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来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坚持平等互利,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径。据报道,近年来,我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是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新思维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贡献全球发展新方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实施。十余年来,从最初的190条,到目前全国版的31条、自贸试验区版的27条——清单上的“减法”见证着开放的力度,也为外资企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创造条件。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谈判,推动全球双边与多边贸易、投资的发展,给全球消费者带来诸多实惠,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推动共建共享,释放全球发展新动能。作为承载全球将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未来中国发展仍将是各国发展的重要机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我国依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改革开放走向未来。面向未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张开双臂,与全球共享机遇,释放发展新动能。外贸稳健前行,协同发展动能澎湃近日,北京海关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区域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5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4.6%,占据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其中,北京地区的进出口表现尤为突出,总额达到1.83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京津冀区域外贸总值的72%。这一比重不仅体现了北京在外贸领域的核心地位,更凸显了其对整个区域外贸增长的强力拉动作用。

外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观照对外开放程度及活力的窗口。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等多重因素,京津冀地区月度进出口规模屡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除2月份受到春节因素影响略有波动外,其他各月的进出口均保持同比增长态势,且规模不断刷新历史同期纪录。这一亮眼成绩单既得益于国家开放政策、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利好因素影响,也有赖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的共同结果,充分展现了京津冀区域外贸的强大韧性和澎湃活力,也进一步坚定了三地协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从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相继获批,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地见效……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叠加共振之下,京津冀区域立足自身优势,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发展,不断用好人才优势、制度优势、区域优势,全面发力对外出口、货物贸易,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大幅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持续开展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不断推动京津冀外贸节节攀高。

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积极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以成品油、汽车、汽车零配件为代表出口商品值快速增长,“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在全国“新三样”产品出口中的占比连续提升。据统计,上半年,三地一般贸易方式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达到了79.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8个百分点,更较2014年同期大幅提升了26.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外贸结构的持续优化,也昭示着京津冀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路通则百业兴,业兴则发展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以天津港为核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津冀两地港口从竞争到竞合,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在携手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深化,正努力成为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放眼当下,京津冀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通航、“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等均为京津冀区域的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在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基础上,海关全力推动区域物流通道提速增效,三地口岸合作持续加强,创新推出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模式,惠及企业超7000家,这也使得京津冀外贸“月月有增长、季季有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报道,上半年,京津冀区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出口产品增长迅猛。特别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航空器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其出口分别实现了18.3%、16%、17.3%、54.6%的同比增长。这些新兴产业产品的出口合计占据了同期出口总值的18.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1个百分点,更较2014年上半年提升了8.6个百分点。这不仅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的出口增长,也充分展现了该区域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赢,这是京津冀三地外贸稳健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今年以来,京津冀连续举办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等多边会展活动,促进跨境电商供需对接、经贸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共建,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三地贸易渠道更加多元化,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展现出京津冀服务贸易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生动彰显出三地外贸市场的巨大潜力,更为全国经济企稳回升、进中提质注入了不竭动力。

外贸数据向上向好,经济发展动能澎湃。眼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期待京津冀三地持续释放政策利好效应,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如此定能为实现全年外贸“满堂彩”汇聚强劲合力,共同开创出京津冀地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文博热让中华文化之美大放异彩盛夏时节,三星堆文物北京展“人山人海”,山西博物院预约火爆,成都游客冒雨排队看太阳神鸟,苏州博物馆加场夜游活动,各地持续高涨的文博热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注脚着暑期夏日游的澎湃活力与无限魅力,更让中华文化之美大放异彩。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根脉。近年来,随着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与日俱增,加之传统文化的呈现与表达形式不断迭代出新,“逛馆”已融入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炎炎夏日,走进历史博物馆,在与古人对话中聆听历史回响、在走近考古文物中感知时代文明、在缅怀革命先烈中追寻红色记忆……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博活动如同一股股清流,滋养着大众百姓的心灵,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充盈,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洗礼。换言之,文博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这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

文博热浪迭起,科技“上新”赋能。文物因科技而鲜活,科技因文物而更具底蕴,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以科技为依托,故宫博物院上新《故宫展览》App,只需指尖轻点,便能“空降”到故宫“殿堂”;三星堆博物馆引入数字化展示系统,参观者可以借助高科技和古蜀文化互动,沉浸式体验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文明;苏州博物馆推出了“拙政问雅·夜苏博Plus版”夜游活动,游客可以凉凉快快地享受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以文化赋能,开展各种文化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写进年轻人的“备忘录”。在这一来一往、双向奔赴之间,博物馆的科技范、互动性不断吸引年轻人,也持续提升着观众观展文化体验。

文博热既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生动缩影,也是强消费信心的积极信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暑期文博热的兴起,以文博机构为载体带动的夜游经济、汉服旅拍、非遗研学等“新中式”旅游迎来消费热潮。放眼当下,围绕“夜游、夜赏、夜娱、夜购、夜食”五大主题,陕西历史博物馆周日延长开放时间,北京多个景区场馆调整预约放票时间,江西滕王阁管理处临时开放夜游场……各地借文博热机遇,推动交通、购物、餐饮等一系列消费活动起到良好的集聚拉动效应,带动区域夜间经济的整体发展,让文博热与烟火气叠加共振,升腾起经济发展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更应看到的是,文博热不应止于清凉一“夏”,更应“四季可期”,从“一时热”变为“长久红”。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挖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讲好生动的历史故事,以鲜活的小切口撬动大众的兴趣点,以创新展陈方式,创造更多可知可感的多维观展体验,使文化遗产更贴近大众,让绚烂的历史文化散发出更多魅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文旅产品和服务上推陈出新,开发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博活动及文创产品,创新并拓展文旅消费场景,精心打造一串而非单个的文旅体验路线,在扩大供给、更好承接消费热潮的同时,引领带动其他资源方提升开放、利用及管理水平,持续锻造内容产出、运营等核心竞争力,如此定能让文博热持续升温,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期待各地推出更多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中华文化之美大放异彩,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