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汇编(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15篇)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汇编(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15篇)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汇编(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目录

1.马建堂常委的发言: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

2.刘家强常委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

3.霍金花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振兴………………………………………………3

4.孙东生常委代表民建中央的发言: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4

5.张雨东常委代表民进中央的发言:

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5

6.王路常委代表农工党中央的发言: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6

7.高秀梅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的发言: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7

8.刘晓梅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的发言: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8

9.江利平常委代表台盟中央的发言: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新成效……………9

10.南存辉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的发言: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机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民企力量…………10

11.林毅夫常委代表无党派人士界的发言:全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1

12.林建岳常委的发言:

发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助力国家更高水平开放………………………12

13.崔世昌常委的发言:

充分发挥澳门优势作用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13

14.杨杰常委的发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世界一流企业……………………………………14

15.黄润秋常委的发言: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5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汇编

(人民政协报,2024年7月25日)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马建堂常委的发言

  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会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遵守宪法和党章的高度,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高度,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坚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在制度完善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要从锻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力军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内部制度改革,继续苦练内功,不断增强企业活力;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将功能性改革与体制性改革更好结合起来;要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和高质量发展。要盯着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在法律和制度上把对民营企业公平对待的要求真正落地,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真正一视同仁,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为民营企业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同时,民营企业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馈社会。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刘家强常委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民革衷心拥护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将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做出新部署。为贯彻落实全会相关部署、以更高司法体制改革实效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议:

  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夯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构建权责统一、规范高效的司法权运行机制,以及程序严谨、处罚慎重的制约监督和惩戒追责机制,科学划定各类主体司法职责和权力运行边界,打造司法责任制的完整制度闭环。坚持保障司法人员办案主体地位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完善审判委员会、检察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检察官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和司法人员依法履职保障制度。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改革,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引导更多治理资源向“抓前端、治未病”发力。加快矛盾纠纷综合治理立法工作,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责任和相互协调衔接机制,促进规范各类调解组织的设立和运行。

  持续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动司法公正与效率统一互促。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推进庭审实质化改革,加强对案件侦办中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保障涉案当事人诉讼权利,规范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完善轻罪治理体系,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帮助轻微犯罪人员更好回归社会。推进民事、行政再审制度改革,优化再审程序启动标准和程序,探索建立再审申诉多元化解和繁简分流机制。

  稳步推进执行体制改革,畅通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完善立案、审判、执行、破产等相互协调衔接机制,织密织牢财产查控网络。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体系,细化分级分类惩戒标准,畅通惩戒救济通道。健全国家执行体制,统一开展民事、刑事、行政等案件的执行工作,构建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工作格局。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振兴

霍金花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社会主义中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进号角。民盟坚决拥护、坚决贯彻落实,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伴随“趋农产业”等乡村新业态的振兴,应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驱动城市空间的诸多生产要素向乡村空间和农业领域流动和聚集,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空间多维功能提升。为此,建议: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以一二三产融合为主要方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健全农村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推动涉农项目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推动设立粮食主产区专项转移支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引领作用,构建“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推动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改进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信用评定方式,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将技术、装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高水平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基建投资安排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数量相挂钩的制度安排,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强化农业生产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孙东生常委代表民建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民建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民建重大政治任务,并坚定地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推动者。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深化制度型开放

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自贸港衔接国家重大战略的前导作用,支持在规则、制度、管理标准方面探索创新,推进国际高水平经贸类多双边协定细化落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促进国际分工合作与国内产业布局的有机衔接。

  聚焦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推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多式联运流转顺畅化,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逐步消除产品服务及资源要素跨境流动障碍,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抢占新型贸易发展制高点。积极参与数字贸易规则谈判,把握发展趋势,形成合作共识,推动制度性改革,适时提出中国版数字贸易规则,提升我国在数字贸易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要素配套保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壁垒,确保制度环境稳定、透明,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整合力和配置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高效流动。

全面深化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张雨东常委代表民进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民进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将组织民进全体会员学深悟透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深入调查研究,凝心聚力献良策。

要按照全会新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全社会创

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此,建议:

  提升创新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策、规划、计划、平台、人才的统筹,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供给。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创新链结构,确保高效运转,提升科技金融、科技评价的正向激励。强化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创新选题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引领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突破。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在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产学研合作主导权。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方式,促进原创性成果产出。

  强化创新导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强化培养造就更多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健全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体系化、系统化布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理念革新,将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贯通基础教育全过程。

  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链、产业链需求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创新联合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兼顾人才与行业需要,全面评估各行业的人才状况和待遇情况,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人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职称等人才政策的衔接协同,创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跨行业跨体制有序流动。加快建立与未来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路常委代表农工党中央的发言

  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中共中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农工党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工党将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为助推全会决策部署落实而凝心聚力、履职作为。

  全会就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改革部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把这一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到位。为此建议: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重在科技创新源头发力,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宜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

  新赛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增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统筹支持各级各类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规则治理,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高秀梅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对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致公党坚决拥护并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时代深化医改的重点,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始终坚持“高质量”总基调,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应聚焦公立医院改革关键点,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为此建议:

  坚持回归公益性,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深层次改革,突出公益性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多措并举,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加强落实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重点学科专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保障,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投入,持续夯实公立医院公益性基础。

  进一步分类分区高效配置诊疗资源,尤其是优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资源。规范区域医疗中心和各级公立医院建设,综合考虑居民健康状况、经济社会指标、医疗资源水平、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按照居民健康需要,制定新的区域卫生规划,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模、布局。围绕区域医疗规划、分级诊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特色专科发展、社区医疗合作、绩效、人力资源等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各地加快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

  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量、病种成本管控、患者满意度、医德医风、科技创新等为导向的考核办法。健全医疗行为监管和奖惩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监测医疗服务质量、药品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过度医疗行为。

  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从药品供应链的完整性、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就医方便的可及性、诊疗效果的可见性及医保政策的优惠性等方面做好宣传和服务。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刘晓梅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九三学社完全赞成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决拥护全会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等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谈以下建议: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一致性和稳定性。针对职务科技成果,建立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则,形成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清单,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明确勤勉尽职界定和免责情形,并通过法律确认和规范。

  推进“以评促转”,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绩效作为对科研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提高其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奖励等相关指标权重,让成果转化者“不吃亏”“有甜头”,激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转”。

  完善供需匹配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价值。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项目,应重点关注其成果转化成效。加快促进高校院所及企业间人才双向流动,建立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产业企业开放式、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指导和服务能力。总结推广各地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让更多教授专家和企业家共同谋创新,携手闯市场,实现双赢和多赢。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新成效

江利平常委代表台盟中央的发言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全体成员完全赞同、坚决拥护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

  20XX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峡篇章,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促融效能。为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工作统筹和责任落实。从全局高度探索示范区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制定协同推进机制,统筹部署落实福建深化改革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部际议事协调机制,就示范区建设中的相关事项开展专题研究,落实各方责任。探索政策集成机制,构建推动闽台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支持福建充分发挥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

  坚持优化创新,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两岸融合发展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定居生活、营商环境、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两岸产业融合,加强两岸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战略性产业项目合作对接。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差异化布局,在引导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梯度布局的同时,不断深化两岸经济的融合程度。

  加强团结引领,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扩展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渠道,助力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共享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成果。进一步加强居住证公共服务功能的开发与集成,畅通金融、交通等系统的互通管道。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发挥中华文化育人铸魂作用,更加主动承担起反对“台独”分裂、推动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任。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机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民企力量

南存辉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的发言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备受鼓舞,坚决拥护全会决定和各项举措。

  坚定信心促进高质量增长。民营企业要积极拥抱变革、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投身新兴产业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的转型浪潮,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运营效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助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民营企业要主动承担就业“稳定器”责任,积极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扩大利润增长空间,主动创造更多稳定且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加强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源头活水”。

  加大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民营企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探索技术前沿无人区,通过自主创新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大企业要瞄准卡链处断链点,发挥链主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积极有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民营企业要全方位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增强发展韧性。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走向,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自贸试验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切实提升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更要在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管理上下功夫,强化企业自身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伟大事业。

全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林毅夫常委代表无党派人士界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结合,提供了重要遵循。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全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要完善优化政策执行方式,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益,依法保障公平市场竞争。二要全面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积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统一、法治、透明、均衡、协调的市场监管体制。三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要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要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党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升经济增长动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目标,强化各类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注重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结合,以跨周期调节为补充,可以补齐逆周期调节短板。二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微观干预,全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三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助力国家更高水平开放

林建岳常委的发言

  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目标、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香港现在有非常好的发展条件,应抓住全会带来的巨大机遇,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助力国家更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减少经济增长对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的依赖,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逐步进入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获取更多的比较效益。

  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有两方面突出优势:一是香港是全球服务业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二是香港国际投资、融资和商贸等范畴的法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接轨,深受国际商界及投资者信任。

充分发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加强与内地互利合作,为国家更高水平

对外开放贡献力量,对此,建议:

  支持香港构建联通中外的生产性专业服务中心。支持大型央企和民间资本与港资和外资合作,在香港建立内联各省区市、外接国际市场的生产性专业服务中心,在会计、法律、融资、保险、物流、广告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目录,为市场准入、产业保护、政策保障等提供支持,鼓励香港生产性服务企业到内地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合作,既推动内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港资和外资制造业到内地发展提供所需的商务专业服务。

  支持内地省区市到香港进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招商。推动更多内地机构到港进行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不仅可以利用香港平台,引进更多国际化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而且有利于支持香港的专业服务中心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澳门优势作用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崔世昌常委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全国人民信心与意志,同心同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再部署、再动员。

  全会提出,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支持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激励!

  当前,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是中共中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重要动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们要结合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不懈探索,扎实推进,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效能更充分地激发出来。为此,建议:

  充分发挥澳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澳门既保留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又能够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获得国家的鼎力支持。由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没有现成的办法,只有先行先试。澳门特区要勇闯新路,加快合作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之一。

  充分发挥澳门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势,加快共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澳门特区应充分发挥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优势,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面自由化以及投资便利化,加快共建琴澳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充分发挥澳门爱国爱澳的传统情感优势,为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在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更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澳门爱国爱澳的传统情感优势,同时不断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杨杰常委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肩负的使命任务。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现就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产业引领力和聚合力。建议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两大平台、提升两种能力。一是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平台,支持企业承接前沿性、颠覆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持续提升产业引领力。二是着力打造国有企业主导的产业生态合作平台,支持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强化对全球产业链资源的整合配置,加大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持续提升产业聚合力。

  进一步提升政策协同合力和分类施策效力。一是强化政策协同,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更有针对性的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深化分类改革,精准施策,“从0到1”的基础研发类任务要匹配长周期管理机制,通过改革营造耐得住寂寞、舍得去投入、容得下失败的创新生态;“从1到N”的产业转化类任务要强化价值变现,通过改革加速科创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进一步提升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和基层改革动力。一是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大对市场经营主体授权放权力度,构建创新创造的经营环境,营造敢闯敢试的实干氛围,提升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的效能转化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二是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基层的探索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立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基层改革动力,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黄润秋常委的发言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扎实推动改革目标任务举措落实落地,谈几点建议。

  锚定目标任务,健全美丽中国建设责任体系。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强化源头预防,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落实企业按证排污责任。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碳定价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与相关国际机制衔接互认。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强化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议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基础,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坚决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