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报告汇编(7篇)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报告汇编(7篇)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报告汇编(7篇)

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席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要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

  一、深入学习领会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

  主席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阐述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主席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道路和价值取向,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更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主席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破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证,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谱写好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主席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有效打通堵点卡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主席总书记多次就坚持正确方法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是推动改革落实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做到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切实落地见效。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经济体制改革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新篇章。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多年来,我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XX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过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年度计划宏观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均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2—20X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30%左右,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XX年的15.7%、33.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45.5%提高至20XX年的54.6%。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十多年来,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长足进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2013—20XX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加快健全,新安全格局加快构建,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保障。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不断健全,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总装机的50%。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安全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数据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既取得了许多重大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席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委员会主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举旗定向、统筹协调,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改革事业胜利向前。展望新征程,改革任务仍将十分艰巨繁重,只有始终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才能成功应对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使命。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是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展望新征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提出并实施正确的改革方案,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拥护支持中获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集中解决制度性问题,大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不断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展望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本尺度。展望新征程,只有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志不改、道不变,才能把改革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行得正、行得稳、行得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与改革、创新一起,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应国际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展望新征程,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协调联动和互促配合,从而更好实现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协调一致。展望新征程,只有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四、全力推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从经济体制改革看,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好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大力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放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三是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堵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是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六是健全全面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

  七是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健全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xx,襟河枕海,绵长文脉浸润着城市筋骨,彰显着独特韵味,历史的波澜与时代的脉动交汇于此。

  2024年2月1日至2日,主席总书记亲临xx视察指导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总书记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古文化街、平津战役纪念馆等考察调研,强调“xx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xx的现代化新风貌”。在听取xx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要求xx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上善作善成。“四个善作善成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新时代同心筑梦,新征程凯歌前行。xx将以主席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负主席总书记的殷殷重托。

  一、守根脉:“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xx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万年人文之精华、千年文明之底蕴、六百年建城之风韵,人文荟萃,文脉悠长,积淀了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存储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为传承发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位于xx市xx区的梁启超纪念馆里,年轻游客们齐声诵读着“少年强则国强”,观众留言簿上写满了人们的肺腑之言,“见了真正的饮冰室,‘无负今日’受益匪浅”。在这里,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翻开一部鲜活的近代史。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梁启超旧居文物保护工程,场馆从馆舍修缮、展览策划、文物保护等方面实现了总体提升。旧

  居旁的“饮冰室”书斋修缮工作也已提上日程。“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9年1月,主席总书记视察梁启超旧居时叮嘱。

  近年来,全市12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深入实施,一大批全国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现历史原貌。从独幢建筑扩展到历史街区,系统性保护的观念在xx得到充分彰显。20XX年,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和平区五大道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使城市肌理得到充分展现。

  系统性保护理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相遇相融,催生了京津冀三地发布《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共同为历史文化遗产“保驾护航”。一个广泛覆盖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各类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大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见证历史,更是为了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从2013年开始,一个取材于xx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彩塑作品“梦娃”形象红遍大xx北、深入人心。从静态彩塑到动态视频,“梦娃”传递出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20XX年新年,xx博物馆人潮涌动,“北宋三大家”之一的范宽所作的《雪景寒林图》真迹展出,一票难求,“为一幅画奔赴一座城”成为独特文化现象。许多人不仅仅是来亲眼目睹画作本身的绝妙和意趣,更是体味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韵味。

  一件件古老的文物,讲述人们通俗易懂的历史;一段段悠久的历史,成为人们喜欢聆听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非遗项目,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验,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再是沉睡的记忆,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xx制定《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XX—202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统筹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戏曲振兴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展现蓬勃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席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衔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承血脉:“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鉴往知今守初心。xx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1920年,“南陈北李”悄然来津,此次xx之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出了先声。

  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在xx留下了辉煌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为这片热土打上了红色烙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红色资源记录百年征程。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次历史巨变都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功绩,每一位革命英雄都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辉传奇,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昭示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着我们党的情怀担当。

  今年是xx解放75周年,清明节前夕,平津战役纪念馆连续3天在英烈名录墙上补刻了29位烈士的英名。1949年初,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平津战役取得全面胜利,7030名烈士长眠于华北大地,391位烈士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留下名字。建馆27年来,找寻“无名”英烈、帮助烈士“归队”成为纪念馆坚守的使命。

  摸清红色家底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xx公布了第一批红色资源名录、两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各类重要红色资源243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220件(套)。xx加强对“红色家当”的全面保护,既应保尽保、又突出重点,坚持修旧如旧,加强日常管理,最大限度保存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原貌。

  红色血脉映照初心使命。主席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革命英雄、革

  命精神、革命文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精神养分。

  xx始终重视弘扬革命文化、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面向全国设立哲学社会科学“揭榜挂帅”重点课题,突出红色底色,加强革命史、党史研究,深入发掘党的历史根脉和精神基因。出台《xx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建立xx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联席会议专项机制,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将重要革命纪念设施、场所、展馆提升改造纳入民心工程,更新深化展陈内容,举办“红色记忆——xx革命文物展”、“中国精神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面向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而时习之,增强斗争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红色基因涵育时代新人。中华崛起少年强,海棠依旧诉情长。xx是周恩来、邓颖超两位革命先辈求学和战斗过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把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觉悟社纪念馆作为红色研学的重要站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深深镌刻进无数青少年的心中。

  青少年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对象。主席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xx着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信仰之光”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精神”主题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大课堂、红色资源进校园、青年学子思政公开课大赛,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浸润,引导“强国一代”从小在心里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续文脉:“进一步彰显xx的现代化新风貌”

  今年2月,主席总书记在xx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这一重要要求,既是对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普遍性揭示,更是对xx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精准性指导,充分彰显了主席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xx把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全力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要求。

  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主席总书记评价,xx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九河入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近代以来的风云际会,共同造就了xx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借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从历史传承的脉络看,xx文化的原始底色是“上善若水、沽水流霞”的“水文化”;从区域文化经纬看,xx文化的发生发展涵养了“南北交汇、东西互鉴”的“融特质”;从时代发展的视野看,xx文化的创新创造衍生了“志在万里、达济天下”的“开放范”。多元性、包容性、融通性、开放性、创新性构成了xx文化的基本特征。xx文化名人辈出,是京剧和相声的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中国话剧摇篮、歌唱家摇篮,不仅在近代文化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也形成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津派文化。

  城市文化属于人民,也滋养着人民。今年2月10日大年初一,xx卫视相声春晚如约而至,创新编排的节目在欢声笑语中为全国观众呈上一道“文化大餐”,流动满满津味儿年味儿。艺术的生命力体现在艺术与观众的双向奔赴。20XX年,首届xx音乐节持续近两个月,国内外顶级院团、著名艺术家来津献艺,40场音乐会平均上座率达83%。历时3个月的20XX海河戏剧节为10余万观众奉献了47部、170余场中外优秀剧目,掀起了戏剧话题热潮。

  新征程上,xx要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润物无声,总结提炼、大力弘扬xx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丰富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提升xx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擦亮津味、津派文化品牌,讲好xx故事,扬xx之风,传xx之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三个体系”建设,涵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方面,目标指向是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内在要求。

  文化不是象牙塔里的玩赏,而应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xx以“变补贴院团为补贴百姓”的方式创新推出文化惠民卡,让群众“花小钱看大戏”。发行9年来,累计补贴102.2万人次、组织惠民演出3.8万余场,带动创造票房总计4.65亿元。小小文惠卡是xx兴文化、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xx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高水平建成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电视剧《换了人间》、图书《海边春秋》等一批津产佳作荣获“五个一工程”奖,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力持续增强。

  文旅是以文兴业的重要载体。xx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多方协力积极推动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和商贸综合体等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旅+”,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质量,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城市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新征程上,xx要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导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造社会力量参与、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戏剧、曲艺、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优势,实施津派文化精品创作计划,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国有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推动媒体MCN(多频道网络)、网络游戏产业等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之美,不在于形制,而在于文明。“社区是我家,美好靠大家”、“做好事、不能等、不能停”,这些理念在xx第一个“好人社区”xx区xx社区已经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好人社区(村)”试点27个,以社区为单元凝聚“好人”力量,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引领着城市文明的新风尚。这是xx持之以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鲜活案例。

  近年来,xx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争做文明有礼xx人”和“学雷锋、做雷锋,共建xx志愿城”等主题活动,全域创建文明城市,抓典型引领促风气提升,抓阵地建设促机制完善,抓德治教化促基层治理,文明的新风、道德的力量更加浸润人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精神富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xx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心铸魂的战略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精神品位、培育社会精神风尚、塑造城市精神品格,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津沽大地。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乘着主席总书记视察xx的强劲东风,xx锚定目标、步履铿锵,以“善”的能力、“作”的行动、“成”的效果,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xx篇章。

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2024年一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困难挑战,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靠前发力实施宏观政策,固本培元增强内生动能,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质效向好的特点,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增强,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从宏观指标看,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开局良好

  稳是大局和基础。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观察经济运行稳不稳,通常看四大宏观指标,即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状况。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稳”的基础继续夯实。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难能可贵。

  经济增长稳中有升,生产需求指标较快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9.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环比增长1.6%,连续7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从生产看,内外需求回升带动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增势良好,两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93.1%。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3%,提高7.3个百分点。从需求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投资、出口增速回升,“三驾马车”拉动更加协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7%、10.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作用增强,贡献率升至14.5%。一些能够直观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实物量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8%,货运量增长5.0%,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0.5%,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1%,客观反映了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表明5.3%的经济增速是有支撑的。放眼全球,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特别是3月份以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增多,为就业形势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为5.2%,同比、环比均下降0.1个百分点。初步推算,一季度服务业平均就业人数同比增加1000万人以上,其中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行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大城市经济活力相对较强,城镇调查失业率自上年12月以来持续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为全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居民消费价格止跌企稳,核心CPI保持温和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上年四季度为下降0.3%;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7%,比上年四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与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基本一致。从月度看,1月份CPI同比下降0.8%;2月份上涨0.7%,结束了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的态势;3月份上涨0.1%,涨幅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春节假期后食品、旅游服务等价格季节性回落所致。综合来看,CPI变动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烟酒、交通通信价格同比有所下降,但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均在上涨,分别上涨1.6%、1.8%、1.0%。从下阶段走势看,随着经济回升向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加快落地,“五一”、端午等节假日带动效应显现,居民消费需求有望继续恢复,就业稳定、收入增加也有助于消费能力和意愿提升,同时后期翘尾下拉影响总体减弱,这些因素都有望促进物价稳定运行、温和回升。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货物贸易质升量稳。面对外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货物贸易看,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外贸综合竞争优势得到巩固。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重点商品出口势头良好,大宗商品和民生消费品进口稳步扩大,民营企业持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从服务贸易看,跨境旅行持续恢复,生产性服务贸易稳步增加,服务贸易结构趋于优化。1—2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增长17.9%、26.5%。综合货物和服务贸易看,根据外汇管理局数据,一季度顺差超过600亿美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从外汇外储看,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外汇外储保持稳定。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245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7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950元/美元,保持基本稳定。

  二、从发展质量看,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

  进是方向和动力。“筋骨强”方能“个头高”,质量“进”才能增长“稳”。一季度,我国在经济总量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持续推动结构趋优、质效向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取得新进展,转型升级厚积薄发,“进”的势头愈发明显,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势头向好。

  新质生产力培育成长。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开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国重器频频“上新”,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商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动能。同时,更多科技成果正在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走入百姓生活,实现样品、产品、商品的有效转化,新产业、新业态、新基建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可感可触。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助力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升级发展,催生直播带货、即时零售、智慧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3%。5G基站、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3月末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过60%。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一季度,全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0%,比上年全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升至31.8%、15.2%。内需主动力作用凸显,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5.5%,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73.7%。居民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升至43.3%,旅游出行、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热度不减,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制造业补链强链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1.4%、8.2%,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0,同比缩小0.05。

  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稳步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0%、17.5%;初步核算,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涌现。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9.2%、20.1%、58.2%。污染防治效果持续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一季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广大外贸主体开拓国际市场,我国与全球经贸联系更加紧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地区的数量保持世界“双第一”,市场布局多元并进。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5%、11.3%;对拉美、中亚五国进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不仅助力我国产品通达全球,也成为境外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6%,其中海外仓出口额增长11.8%。引资质量稳步提升,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20.7%,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占比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彰显了中国市场对外资仍具有较强吸引力。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回升向好、就业形势稳定带动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2%。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是支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服务业向好发展,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和从业时间增加,带动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8%;在春节假期和文旅升温带动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家庭经营形势向好,带动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6.8%,其中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0.8%。社会兜底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截至3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7亿人、2.42亿人、2.95亿人,同比均有所增加。加大对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深化劳务协作,鼓励外出就业、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一季度,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主要是进城农民工)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季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18588万人,同比增长2.2%。

  三、从发展前景看,经济运行有基础有条件向好发展、行稳致远

  科学研判下阶段经济走势,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优势和机遇;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大势、认清主流。当前,全球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外溢影响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变数较多,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仍处于恢复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犹存,一些领域风险有待化解,向好基础仍需加固。针对这些困难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和系统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正在加力推进解决,一些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也有一些问题出现新的变化。同时更要看到,我国发展具有坚实基础、诸多优势和巨大潜能,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改变,不少方面还在增强,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有基础、有条件。

  一是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企业效益和预期好转,消费者信心回升,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重返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10个;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连续3个月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这些指标反映了市场景气面在扩大、活跃度在提升,有助于带动下阶段生产经营扩张、经济循环畅通。

  二是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具有不少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比如,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动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内生动力活力不断激发。这些都增强了经济抗冲击能力和韧性,为巩固经济回升态势、推动长期发展向好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三是政策效力有望持续释放。政策从实施到见效需要一个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已经对今年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有关方面正在加紧落实落地。近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加上前期实施的增发国债、降息降准、减税降费等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将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我们要把握好二季度这个重要时间窗口,抓紧抓实政策细化落实,加快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始终情系工人阶级、心系工会工作,通过讲话、贺信、回信、指示批示等方式为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把关定向。20XX年10月23日,中国工会十八大闭幕不久,主席总书记就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三次集体谈话。在这次集体谈话中,主席总书记集中阐述了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总和各级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为己任,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

  一、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

  工会组织既是群众组织,更是政治组织,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主席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作出系统阐述。早在2013年,主席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第一次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工会要永远保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一优良传统。此后,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工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地、有效地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总书记的要求,就是工会的行动方向。全总和各级工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要求。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与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贯通起来,与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20XX年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双周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培训,谋划并推动公开出版《主席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摘编》,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专题座谈会等,持续深化对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阐释,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坚决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党组书记履行抓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坚持每周至少听一次分管部门工作汇报,及时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研究部署、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跟踪督查全链条抓落实机制,切实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一项一项抓好。认真履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开展全国职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阅读诵读、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推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持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

  新征程上,我们要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传达学习、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通报等制度机制,时时事事处处向主席总书记和党中央看齐,认真对标对表、经常校正偏差。实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职工身边、走进职工心里,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群众奋进新征程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席总书记作为民族复兴的领路人,始终身体力行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始终强调要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20XX年4月27日,一场由全总主办的致敬劳模工匠、交流创新成果、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盛会——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隆重开幕。主席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寄予殷切期望,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20XX年10月17日,主席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面对在座的一线职工代表,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从这个角度看,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是必不可少的,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现场,在认真听取中国中车著名技能专家、电焊工孙景南代表的发言后,总书记赞叹,“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在谈到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成就时,总书记感慨道,“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

  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既是对亿万劳动者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巨大鼓舞,也是对工会更好承担起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建功新时代历史重任的有力鞭策。全总和各级工会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十四五”期间共开展127个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积极开展“四技”(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两比”(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20XX年度,全国已建工会单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77.7万条,开展技术革新项目57.5万项,取得发明创造30.4万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举办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大国工匠论坛,选树“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最美职工”等,引导职工争当先进、争创一流,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落实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改革任务,组织起草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力推动解决产业工人在薪酬待遇、技能形成、晋升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激励广大产业工人投身建设、提升技能、积极创新。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完善“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构建线下线上结合的工匠学院培育体系,开展企业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企业间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活动,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新征程上,我们要着眼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会行动方案,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为重点,深入实施职工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建设工程,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活动和竞赛,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我创新、我创造”等良好氛围,让亿万职工群众在建功立业、创新创造中尽展时代风采。持续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研究开发工会助力职工创新创造通用型“AI+”工具,积极帮助职工群众立足本职、创新创造。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指导督促企业发挥好主体作用,在推动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分配向一线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倾斜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注重做好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

  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安危冷暖,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总书记关心关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足迹遍布大xx北,身影常在职工群众之中。2019年2月1日,距离农历己亥年除夕还有3天,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他临时下车来到前门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几步走到快递小哥面前,一边同他们握手,一边给他们拜年,赞扬快递小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2020年9月17日,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30名基层代表齐聚一堂,总书记同发言的每一位代表都进行了交流,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困难,我们要重视起来,不断解决”。20XX年11月29日,总书记来到上海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这个“家”着眼解决来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问题,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租赁住房和床位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在了解了大家的情况和打算后,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总书记的惦念,就是工会工作的重心所在。全总和各级工会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健全完善“普惠性+特殊性”职工权益维护、服务体系,努力为亿万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服务。发挥全国工会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作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150万个。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平台企业合法规范用工、科学调整算法、完善劳动定额标准,头部平台企业建立协商机制、签订集体合同,已覆盖230万快递员、300万外卖员和380万网约车司机群体。组织全国工会系统共同开展解决职工欠薪冬季专项活动,建立健全欠薪周报告、欠薪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做到“所有线索、全数处理”。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共同召开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培育推树第一批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建成运行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开辟及时高效解决职工问题“快速通道”。组织实施“双15工程”(20XX年底全国工会驿站达到15万个,在全国主要城市和城市重点区域基本实现工会驿站15分钟服务圈交叉覆盖),截至20XX年底,已建工会驿站18.42万个,年服务突破10亿人次。组织开展“暖边绿境”关爱职工专项行动、“工会伴您益路同行”关爱货车司机行动,建设“司机之家”1800多家。

  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解决职工普遍关注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扎实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将建会入会、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会及时调解劳动争议作为重点,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工会法律援助等传统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工会驿站“新双15工程”(推树15%的工会驿站成为最美工会驿站,打造15%的工会驿站升级为24小时智能化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可及、更便捷的服务。管好用好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努力把热线建设成为反映职工利益诉求、提供劳动关系矛盾风险隐患线索、推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巩固拓展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成果,健全防止返困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推动解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困的底线。

  四、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推动工会工作提质增效

  改革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包括工会在内的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始终是主席总书记谋划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013年4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就提出了工会工作发展创新的重大命题,强调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2015年7月6日,主持召开首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2015年11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对推进党的群团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8月,就群团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各群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20XX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全总和各级工会把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在心,深刻把握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智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工会工作总效率、总能力。加强全总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全总党组周例会制度和一级、二级重大工作周度检查布置制度,健全全总全年工作大计划、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检查点评机制以及周工作循环机制,提高工作计划性、部门协同性和落实及时性。强化对地方工会尤其是省级总工会的指导、协同,有力推动全总机关和地方工会、基层工会上下贯通、协作联动。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深化“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加强社区、园区工会联合会和“小三级”工会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工会“缺人、缺钱、缺阵地”的问题。建立全总和省级工会与头部平台企业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头部平台企业总部全部建立工会,已有9家建立职代会制度,20XX年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380万人。围绕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职工全天候全覆盖普惠性服务、新媒体矩阵建设等,启动全国总工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行动,以数字化、智能化等赋能工会工作。

  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适应时代和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以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增强工会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职工功能为目标,加强对工会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谋划,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增活力上下功夫。以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三年行动、“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行动等为抓手,着力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领域工作力度,最大限度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全面实施工会数智化建设工程,聚焦亿万职工群众涉及工会领域多种多样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创建直达亿万职工群众、集成各级工会全部服务内容的智慧服务终端。健全和改进对基层工会工作的指导服务机制,落实党组、书记处同志联系基层点制度,做好党组、书记处同志每月接待群众来访、每月接听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定期到工会驿站暗访等工作,持续深化全总机关干部赴头部平台企业蹲点和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奋楫扬帆新时代,破浪笃行新征程。全总和各级工会将紧密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崭新篇章!

奋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xx市审计局以主席总书记对审计工作“三个立”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本,聚焦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系统观念,在思想观念转变上精准发力

  一要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自觉。组织审计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深悟透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统筹安排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审计现场学、参观见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由“坐着学”向“走出去”延伸,努力以学习质效的提升促进理论清醒、政治坚定。

  二要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方面,找准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自觉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争当“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表率。

  三要立足经济监督,勇于开拓创新。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开辟新思路、寻找新举措,摒弃闭门造车、摆脱路径依赖。要鼓励年轻干部提高自我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在大数据审计、绩效审计、跟踪审计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传统思维和思维定势束缚,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专业能力提升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修订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统筹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安排,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干部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开展全市审计系统干部综合培训,常态组织业务培训和大数据审计能力培训,推动审计干部加快知识更新、拓宽眼界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加强实践锻炼。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理念,通过交任务、压担子,让审计干部在一线中提高业务能力、提升“能查能说能写”本领。积极推行“大兵团作战”,安排不同处室、不同专业的审计干部在同一个审计项目中相互支持、通力协作,着力培育一批既精通财务知识,又熟悉财政、金融、工程造价、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多学科人才。

  三是要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健全完善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培养机制,认真落实双导师制,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让层层选拔来的“好苗子”不断吐穗拔节成长为“壮苗子”。加大年轻干部跨部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轮岗力度,盘活人才流动的“一池清水”。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审计机关学习锻炼、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拓宽视野、磨练作风、增长才干。

  三、坚持守正创新,在综合素质培养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开展研究型审计。把立项当课题研究,围绕高价值问题、高风险领域,科学谋划审计项目;把问题当课题研究,用“抽丝剥茧”的功夫把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揭示出来,形成实质性震慑;把建议当课题研究,立足“稳”的要求、“进”的方向,坚定“立”的目标与“破”的决心,精准提出建议,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规范促进和决策参谋作用。

  二是要严格选人用人。把公务员考录、事业人员招聘作为审计机关补充力量、选拔优秀人才的主渠道,适度提高审计事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的招录比例,合理设置年度招录计划,着力优化审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坚持把政治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的首位标准,把业务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的关键要素,不断强化“重实绩”的导向,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出来。

  三是要塑造审计职业精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敢于碰硬,以善作善为的斗争本领和斗争意志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坚持依法审计、以理服人,强化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履职尽责,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的探索思考

  主席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围绕这一时代命题,我们对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市政协加强“三化”功能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聚焦提升人民政协制度效能这一关键,从强化制度健全、执行、更替、贯通四方面,探讨提升“三化”功能建设的路径。

  一、“三化”功能建设的追根溯源

  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提法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意识愈来愈强烈,“三化”概念首次提出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于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并于2006年2月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主席同志主政xx期间,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实践愈来愈深入。2004年9月,主席同志在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是提高政协履行职能水平,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以《宪法》和《政协章程》为依据,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以程序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政协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范可守、有序可循。”这些重要论述是主席总书记关于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思想源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体系愈来愈完善。主席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力推动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制度体系走向成熟稳定。

  主席总书记在xx工作期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化”功能建设的重要论述,实现了从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到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的发展升华。在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先后印发加强人民政协 、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等方面的重要文件,为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加强“三化”功能建设完善了顶层设计、健全了制度体系、明确了规范程序,为更好地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及其辩证关系分析

  从辩证关系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内涵具有一定整体性、统一性、复合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重点又不可偏废。

  首先,制度化是核心,其功能是实现权威性。制度具有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创新激励、反向约束、协调整合、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充分实现这些功能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政治协商运行的持续性、权威性和约束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其次,规范化是基础,其功能是实现约束性。规范化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经过规范化的过程,可以让制度更加具有完整性、操作性。只有讲求规范,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才能固守,人民政协履职中的行为才能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履职行为进行程序约束和规范。

  再次,程序化是重要抓手,其功能是实现操作性。程序化是指制度运行从起始到终止的步骤、方式和时限明确合理。在协商民主中,程序决定着整个协商民主的过程控制,体现出次序、秩序,如同一根链条,环环相扣,有条理、不混乱。程序化要求在人民政协履职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步骤和程序设计,以方便执行操作,提高协商民主效率。

  三、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是健全和落实党的建设制度,强化政协组织规范引领功能,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持续深化政协 ,确保人民政协事业的正确政治方向。比如,市政协按照市委“争做有志政协、争做有为政协”的指示要求,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举“两山”旗、搭协商台、助赶超业、当奔跑者,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重点工作安排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形成“以市委真重视、政协真努力、委员真给力,来促进政协更努力、市委更重视”的工作闭环。积极展现一线部门、一线作为、一线担当,一体推进党员委员履职临时党组织和市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理论学习制度体系,持续擦亮“同心向党·两山红遍”“书香政协·两山学堂”特色品牌,深化政协理论研究,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真正实现了以 引领政协履职。

  二是健全和落实履职工作制度,强化政协组织规制约束功能,坚持顶层谋划制定制度、与时俱进修订制度、立足实际设立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比如,九届市政协换届后及时制定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党组等4个工作规则和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为政协事业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聚焦重要职能,健全“1246+X”协商议政新格局、完善“四融三联两走进”凝聚共识新机制、创设“《看见》政协在监督”新模式、夯实“三位一体”基层履职新平台。认真落实市委要求,首次为8个市直部门单位颁发“协力同心奖”,营造重视支持政协履职的浓厚氛围。制定出台《民生议事堂协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等17项制度,修订《专委会通则》《界别活动室工作规则》《协商议政工作实施细则》等32项制度,并对协商前“调研准备”、协商中“程序方法”、协商后“办理反馈”作了明确规定。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增设环境资源界别,创新性邀请100名界别群众参加市政协全体会议开、闭幕会,首次召开市政协参加单位协商座谈会、年度协商工作推进会,首次邀请72个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组长参加主席读书会,制度性安排界别群众在协商活动中建言献策,有力提升了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效能。

  三是健全和落实组织管理制度,强化政协组织整合聚合功能,坚持以制度强化专委会功能、以制度发挥界别作用、以制度激发委员活力,有效激发了政协委员队伍生机活力。比如,市政协及时优化专委会设置,完善主席会议成员分工联系专委会制度,健全党政部门与政协专委会对口联系制度,使专委会的工作更加贴近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推动专委会工作提质增效。加强政治培训,不断完善“1+1+N”委员培训体系,先后组织委员赴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开展政治培训,每年修订完善《委员履职考评办法》《优秀委员评选办法》《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意见》等制度,创新出台《市政协委员参与12345阳光热线接听工作办法》等制度文件,积极推动委员实干争先、双岗建功。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部署,系统打造界别活动室规范联、民情直报点码上联、委员服务单深入联、群众列席制常态联、主席接待日示范联等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五联”矩阵,持续激发了委员参政议政积极性,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委员通道”中介绍xx经验,得到广泛好评。

  四是健全和落实内部运行制度,强化政协组织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强化奔跑履职制度、优化上下联动制度、细化考核激励制度,有力推进了政协机关高效运行。比如,市政协坚持一流标准一流业绩一流作风,创设“分管主席工作月交流、专委会工作半月谈、日常工作周例会”机制,每月评选奔跑委室,年度评选“实干争先·奔跑委室”,积极打造“一委一品”“一区县一特色”,精心营造“干部敬业专业乐业”“组织关注干部工作、关爱干部生活、关心干部成长”“三业三关”的政协机关文化,着力建设“五型政协”。积极加强对区县政协工作的联系指导,坚持 共抓、履职共推、品牌共建,有效发挥了人民政协制度整体效能。严格落实省政协重点工作对接联系服务责任清单,将政协工作纳入市委对部门、对区县委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人民政协“三化”功能建设的提升路径

  一要强化制度健全,为人民政协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对标上级“接”。从加强顶层统筹性制度建设入手,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中央有新部署新要求,但尚未建立的制度,及时抓紧研究制定。二是找准问题“补”。落实协商闭环制度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健全意见建议反馈机制,从反馈的程序、反馈的时限、反馈的方式、反馈的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提升人民政协在参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力。三是大胆创新“立”。充分发挥基层政协“试验田”的作用,大胆探索具有本地辨识度的制度体系,每届开展创新案例评选,将基层探索实践的好机制好做法上升为规范制度。

  二要强化制度执行,为人民政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以学习增强制度意识。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制度学习教育,把政协制度学习作为各级党校(社院)重要学习内容,探索建立政协“制度查询数据库”,推动党政干部、政协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理解制度、认同制度、掌握制度。二是以宣传增强制度氛围。分批次、分层级开展相关制度解读和宣传培训。推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把对政协制度的宣传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意识。三是以督查增强制度刚性。对于人民政协制度执行效果,上级党委应纳入督查的重要内容。对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则和协商议政成果,各级政协要加强与党委政府督查室的联动合作,及时对建议办理、领导批示等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健全协商议政的闭环。

  三要强化制度更替,为人民政协事业注入持久动力。一是定期评估。加强“制度盘点”“制度体检”,每届对政协制度机制进行梳理评估,将制度分为保留、修订、废止三个类型,实施清单式管理,制定年度计划,分类推进。二是及时修订。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矛盾冲突或衔接不畅的政协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对于模糊的制度要界定清晰,推动人民政协制度体系更加科学更加精准。三是有序废止。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建立制度定期清理机制,一旦发现一些制度已经时间长久、不再符合当前政协工作实际,就及时果断进行废止,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

  四要强化制度贯通,为人民政协工作打通外延梗阻。一是推动“内外贯通”增强权威性。高度重视政协制度和党政制度的有机衔接,确保党政工作和政协工作同频共振。如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机制,推进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媒体监督等形式相贯通,合力提升民主监督质效。二是推动“上下贯通”增强规范性。建议加大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在协商议政制度、机关内部制度建设以及干部委员培训等方面的统筹指导,全国政协、省级政协加大制度公开,并强化对基层政协指导。三是推动“左右贯通”增强协同性。进一步明确政协专委会与党政部门对口联系的相关规范规则和程序步骤,充分发挥党政部门和政协专委会各自的优势作用,不断提升对口联系的科学性、协同性、高效性。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助力建设金融强国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注重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对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对养老金融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主席总书记指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xx监管局认真学习《主席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推动辖内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助力建设金融强国。

  一、深刻把握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意义

  主席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20XX年7月,主席总书记在xx考察时强调,xx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完善“一老一幼”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由2000年的70%左右下降至2020年的不足45%,xx也同样面临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的问题,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压力需要通过养老保险、储蓄、理财、基金等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来弥补。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老龄事业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自觉把发展养老金融放到服务xx老龄事业的全局中来。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意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狠抓落实,自觉服从总局和地方政府关于发展养老金融的各项工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养老金融的各项工作举措。

  二、深刻把握发展养老金融的本质和矛盾

  主席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金融本质。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当前金融领域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要的矛盾,金融工作要站稳人民立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以保险业为代表的养老金融机构责无旁贷要做时代的答卷人。20XX年,xx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541万人、占户籍人口19.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潜力巨大的养老金融市场,xx省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多元化程度、服务能力和水平仍需继续提升,机构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人员素质,打破供给能力瓶颈。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必须要处理好长期主义与短期经营的关系,处理好养老金融人才职业化专业化与队伍建设滞后的矛盾,从产品、队伍和渠道方面共同发力。金融监管部门要坚定不移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机构坚持长期主义,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的养老保障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三、深刻把握发展养老金融的方向路径

  主席总书记指出,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更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xx监管局支持保险机构发挥长期储蓄、长期投资和养老风险管理优势,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全省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累计积累养老责任准备金超650亿元。为进一步提升xx65岁以上的老年人医疗保障程度,xx监管局联合省医保局等部门指导保险机构推出了多款单价在百元左右的“惠民保”产品,将老年人群列入可参保范围,20XX年累计赔付金额10.69亿元,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当前家庭成员老龄化、高龄成员失智等带来的护理保障需求大幅提升,xx监管局引导保险公司持续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服务民生保障,20XX年累计向参保人给付金额超22亿元,超28万人享受待遇。xx监管局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养老社区建设,已建成4个养老社区,养老床位超过3000张;鼓励保险机构与社会其他组织运营的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开展合作,为客户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补充养老服务。xx监管局坚持推进辖内机构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高水平 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局。

  四、奋力推动养老金融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总局党委领导下,xx监管局将深入实施“四新”工程,进一步做好养老金融相关工作。一是持续提升公众对养老金融的接受程度。与相关部门、官方媒体、行业协会联动,加强养老金融宣传,鼓励机构培养专业养老金融咨询队伍,普及养老金融知识。二是提升机构参与养老金融的效能。支持引导机构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等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切实提高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鼓励机构开发适应老年人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持续推进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三是推动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保险公司在xx布局养老社区,拓展居家养老领域,逐步形成医养康养结合、高中低端全覆盖的养老社区和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四是加强养老金融业务监管。养老金融事关国计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坚持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以严监管促进养老金融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