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著作选读心得体会汇编

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著作选读心得体会汇编

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著作选读心得体会汇编

  目录

  最是实干动人心

  以“心”为笔答好为民“主题卷”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心怜草木青方得乾坤大

  背上“行囊”同人民共赴远征路

  读《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悟“担当精神”

  最是实干动人心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为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具体执行者、服务者和领跑者,要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为民服务中用心用力用情,让人民的生活更舒心、有信心、更暖心,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奋力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言一行下真功,让群众更舒心。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为群众办实事是一项政治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若只是“光说不练”,只能是既害了自己、又耽误了工作、更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基层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涉及通村公路、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就业增收、看病养老等民生大事要牢牢记在心里、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常常聚焦到纠纷矛盾突出、困难需求众多的地方,聚焦到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琐事中去,坚决做到“说办就办、办就办好”,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只管埋头去干,让人民群众去说,用实打实的真心付出换来群众的舒心生活,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振兴答卷。

  一针一线出实效,让群众有信心。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往往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面对拆旧拆违、厕所革命、文明创建等应接不暇的工作任务,个别基层干部常常“身兼数职”,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部分工作华而不实、泛而不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满足于“差不多”,更不能算“糊涂账”。要立足岗位实际真抓实干、精干巧干,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分清主次,逐个击破,争做工作上的“多面手”。要下足“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努力把手中的工作任务做实、做细、做透,让工作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经得起质疑推敲,又经得起检查督导,更经得起来自党和人民的实践检验,让广大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一枝一叶用深情,让群众更暖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层工作通过线上群聊进行上传下达已成为普遍。但信息传达到位了绝不代表工作就落实到位了。抓落实如果只是抓在“纸面上”和手机“界面上”,而不深入一线访民情、挨家挨户察民意,只会让群众工作落了空、走了样、变了味,更让群众寒了心。要想走到群众心里去,就要走到群众家中去、干到群众心坎上。把群众当亲人,多坐坐群众家的“热炕头”,多听听群众讲的“心里话”,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感受群众的心声,认真倾听民意。要把群众冷暖安危作为“第一信号”、急难愁盼作为“第一选择”、高兴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以“心”为笔答好为民“主题卷”

  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我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从xx小小“红船”到乘风破浪巍峨“巨舰”,从新中国建立时“一穷二白”到乡村振兴中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我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心”为笔,用初心、爱心、决心照映民心,答好为民“主题卷”。

  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初心“起笔”,深入群众,绘好“民情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因此,站稳人民立场,主动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期盼,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根植的价值理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只有勤让脚上沾泥土,深入群众查实民情,将人民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方能在“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明心见性,方能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为民解忧。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初心“起笔”,深入群众绘好“民情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时刻把群众事记在心坎,落在实处,方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奋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爱心“运笔”,心系民生,记好“民事卷”。“关爱民生,以民为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苍生。”只要是群众的事,就无小事,下基层、记民事当怀一颗爱心,杜绝“形式主义”,杜绝“走场作秀”,真真切切地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记在本上、放在心上,事无巨细地让每一项惠民政策的制定都反映民意、让每一项利民措施的执行都顺应民心,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作为党员干部,要根植人民,心系民生,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以爱心“运笔”,记好“民事卷”,在工作和生活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和实际行动,不留余力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民生温度,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收笔”,凝心聚力,解好“民忧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的关心关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兵”和“服务员”,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为民工作决心,在解决民忧民困上抢先一步,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让“马上办、转身办”成为常态,服务好人民,巩固好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决心为笔,凝心聚力,以“马不解鞍”“店不打烊”的实干精神在解民忧纾民困上越是艰险越向前,切实守好民心,解好“民忧卷”,积极谱写人民幸福新篇章。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再出发。”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秉承初心、爱心、决心,真实、真情、真意为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走好新时代长征。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主席总书记在威海考察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党员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员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史书中感悟治国之道并吸取教训。“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不朽文史名著《资治通鉴》原名《通志》,书名之意在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历史浩瀚,青史寥寥数语凝练了无数人的一生。和史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可以设身处地与他们的快乐、悲伤、犹豫、恐惧、幸福、痛苦所感同身受,他们的远大理想和拳拳爱国之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治大国如烹小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串串的典故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学习力永远是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主席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从英烈故事中凝练品格树浩然气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二十四史并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你能在史书中看到那些为国为民不懈奋斗以至于不惜以身殉道之人,抑或是视名利金钱如粪土甘老林泉之人的道义之所在。我们在史书中见证了无数的民族丰碑,xx、xx、xx……他们的“道”,他们的“忠”,他们的“节”,他们的能力,他们的雄心壮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手将天补。他们用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浩如繁星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迸发出振聋发聩的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读史使人明智,从学习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学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我是谁”,更好地解决“从哪来”的问题,更利于我们明确“到哪去”的问题。我们要细读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一系列的战败割地赔款,日本侵华九州沉沦,洋务派、维新派、改革派、守旧派、投降派、抵抗派、革命派……前赴后继让人感到了深刻的绝望,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只有读史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才能深刻把握“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逢和平繁荣的盛世,更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党员干部要善读史,感悟历史的鲜活、生动与具体。深切感受“头可断、血可流”的坚定信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天地正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价值追求、“党让去哪就去哪,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忠诚担当。学习历史,有助于增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理论清醒不断走向行动自觉。在熟读历史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心怜草木青方得乾坤大

  生态兴则国兴,生态兴则文明兴。x月xx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的纪念日,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彰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广大干部群众不可抛弃对细微自然的怜爱,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身体力行、久久为功,让地球永远生机勃勃,也让世世代代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思想为先,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键提亮生态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x.x个百分点;去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有所回升;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xx%……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以主席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牢绿色发展的政绩观,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干为要,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奋斗信念,一键美颜美丽中国。认知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地球。大自然始终慷慨地馈赠我们——春华秋实的景致,天光柔和;还有富饶丰美的资源,包罗万象。若要让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万丈xx,xx为雪山清理污浊;黄沙荒原,治沙群众让xx上演“绿色奇迹”;xx,工人放下伐具,“深山老林”化身“世外桃源”。行动证明,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应该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躬行实践,把美丽中国建设化为行动,当好生态文明保护的实践者和急先锋。

  责任为本,以“保护生态功在千秋荫后代”的使命担当,一键定格大美江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从xx山林区到xx,从八步沙林场到xx的红树林……一棵棵树,一片片林都用盎然绿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万物生机勃勃,人类遂能生机勃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棒接着一棒敲、一代接着一代传,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背上“行囊”同人民共赴远征路

  树立“一颗红心永向党”的坚定信念,在远征路上要始终保持“精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近代以来,面对日益衰弱的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面对陷入深重灾难的民族,众多仁人志士曾为中华民族复兴而顽强奋斗,但都没有找到一条能使中华民族走出积贫积弱、不断强大起来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才让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走上了自由民主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就是我们不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坚强核心。党员干部要始终精诚团结,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砥砺团结奋斗的坚强意志,矢志不渝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突破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用实际行动扬起信念之帆,在攻坚克难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涵养“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人民情怀,在远征路上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百年来,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根深蒂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人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的xx,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的杨善洲,“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他们每个人把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倾心倾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干好事。党员干部要勇于接住历史“接力棒”,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嘱,把“让人民生活幸福”始终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断造福人民,植根人民。

  汲取“一腔热血干事业”的奋进力量,在远征路上要始终勇于“艰苦斗争”。回顾我们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斗争史、奋斗史,我们党就是在不断斗争中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一笔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党员干部要始终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意志保持奋进之姿,以“民”字托底、“干”字当头、“实”字着力,不断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用“铁肩膀”挑起“硬担子”。要始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保持清醒、保持定力,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在矛盾冲突中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灾难苦难面前要挺身而出、逆行向前,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读《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悟“担当精神”

  《主席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提出:“坚定担当责任,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以担当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到各项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担当精神体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主席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胸怀“国之大者”,勇于肩负时代使命,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不怕苦和累,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拿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魄力在乡村振兴战场上,深入基层,与群众并肩作战,努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立足党和人民的事业,用心用力用情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充分展现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担当精神展示了党员干部的勇气和魄力。“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面对困难和挑战,党员干部要敢于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涵养“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付出了巨大努力。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和组织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决不能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要有勇气和魄力同困难叫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魄力,正是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

  担当精神彰显了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奉献,甘当人民的“泥腿子”,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不计个人得失。xx同志在xx县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最终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站得出来、豁得出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担当精神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品质。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让我们以担当精神为帆,破浪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