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XX年全市“产业强市”暨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的汇报发言

在2024 年全市“产业强市”暨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看产业,而产业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在制造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加速,新质生产力成为强劲涌动的新浪潮,实体经济发展正向着形态更高级、结构更优化、技术更先进的方向演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强劲动力。

**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坚持以三个“一号工程”为引领,以“三支队伍”建设为支撑,对标对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通过全面部署落实产业强县行动,迭代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攻坚打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奋力闯出产业强县、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子,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提供发展支撑。

  一、在把握规律中迭代打法、明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县提出实施“产业强县、制造 业当家”,就是基于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全县上下从主观认识跟上客观变化、招式打法上适应发展需要。

  深刻认识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律。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突出表现为三方面特征。

一是集群化和生态化。

表现为空间上向大平台集聚、形态上向链条化发展、生态上向圈层式迭代,以此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链圈的协同效应。

二是数字化和专业化。

表现为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

产业的兴衰并不取决于其本身性质,而取决于企业如何经营、如何转型和政府如何引导、如何赋能,产业发展未来的方向就是数字化和专业化。

三是创新性和开放性。

表现为既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产品、管理升级,也要通过开放创新,增强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更要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宽容、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

  精准构建“323”现代化产业体系。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迭代县域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明确产业主攻方向。

巩固提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家居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两大赋能产业,抢抓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三大新兴产业,形成“323”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在充分考虑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精细划分 34 条细分赛道,有效提升产业链拓展建强的潜力。

另一方面,优化空间承载布局。

遵循“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原则,按照“一个产业布局在一个重点集聚地,一个属地发展一个重点产业”思路,纵向上构筑“万亩千亿平台、专业集聚区、特色园区(楼宇)”三级承载体系, 横向上构筑“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开区两大平台聚链成群,各镇特色发展”的两级承接体系,努力形成“错位协作、融合互补”的生产力新布局。

  准确把握产业强县建设的工作逻辑。

在推进产业强县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六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产业和创新的关系。

坚持产业链引领创新链人才链发展,基于产业基础布局创新载体、研发配套、人才支撑,让更多创新成果精准赋能产业转型。

二是把握好引进和培育的关系。

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的带动,也离不开本地企业的壮大做强;离不开“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需要双管齐下。

三是把握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存量是增量的基础,盘活存量可以带来增量,既要严把项目准入、引入源头活水,也要深挖存量空间潜力,在抓存量中做出增量。

四是把握好链条和链主的关系。

链主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既要坚持以链主育链条,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也要抢抓链主型项目、领军型人才,以项目和人才的落地引进带动产业的发展。

五是把握好链式和圈层的关系。

既要针对现有产业链发展现状、规律和趋势,分类制定“一链一策”;也要把握“圈层”发展的独特优势,聚焦高成长性链条,完善综合配套,打造契合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六是把握好“产人城”的关系。

产业增长、平台生长、人的成长是有机统一的。

要坚定“以产聚人、以人兴城、产城融合”理念,以平台建设为牵引,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