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城市管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区城市管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上半年,区科技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产业发展,科技赋能彰显新成效

1.培育一批科技企业。抓创新、育主体,加快科技企业队伍做大做强。建立科技企业培育跨部门联动机制,结合“知识产权库”“万方数据库”“盛京征信企业库”等资源进行数据筛选。截至目前,后备库中共有“准高企”90家、“准雏鹰”59家“、准瞪羚”7家。全区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530家,科中小总数达到2703家。搭建“**区创新驱动平台”,是全市第一个为高企申报开辟线上通道的区县,计划推出科技创新券惠企服务,全面提高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意愿。持续提升科技企业发展水平,20241-5月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指标完成21460.7万元,同比增长11.02%。

2.打造一批双创载体。加速双创载体提质增效。发力“国家级”载体建设,力争到年末实现“科创数创”“星云”两家载体晋位“国家级”。在省、市载体建设方面,储备腾鹰众创空间、金蝶、网易、蓝天众创空间4家申报省级载体,储备辽建联创业孵化基地、亚洲大厦、金风零碳产业园3家申报市级载体。对金蝶、网易、智优沃、数产、北京飞地等载体考核指标进行优化调整,以补充协议的形式适当提高企业数量、体量和税收回报率。今年1月,**区与北京智优沃合作共建的两个项目“**数字经济产业大厦提质转型项目”“**智能计算中心新基建”成功入选“20XX中国数字经济先锋案例。以科创载体、飞地创新中心为依托,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和创新资源导入。在**(南京)科创飞地举办“未来合伙人首届产业资源对接会”,**区面向长三角企业推介皇钻十六条6.0版产业政策,5家企业现场签约。谋划建设京沈创新中心、科大硅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两个区域合作项目,打通****与北京、合肥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3.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力度引进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打造新质生产力。落地富信(**)精密制造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共同为重点产业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焊接工艺优化、配套铝合金焊丝研发等解决方案。引进大渔科技、中科国源、辽宁玻陶科技等一批高质量科技企业,企业4月份落地以来,已形成营收总额超千万。积极推进**哈工人工智能产业园落地建设,结合**区的产业配适度,拟引进相关领域科技企业5家、研发中心5个、生产线16条,落地高精尖智能制造产业板块。积极对接360、龙科中芯、中湘网络等科技企业,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聚焦创新生态,科技服务实现新提升

1.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对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和利用,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大学科技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半年,重点建设辽宁省多校一园数字产业服务基地,依托北京双创街资源,以数字经济为主题,联合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打造校企联动的高成长企业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已签约合作校企13家。辽宁省数字产业服务大学科技园、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生命健康科技园两家单位新增备案市级大学科技园。截至目前,**区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3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鼓励区内校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速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上半年,组织、辅导3家企业成功认定2024年第一批市级中试基地,占全市认定总数的30%。持续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截至目前,**区登记技术合同269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5.72亿元。

2.优化创新发展生态。加大区域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举办辽宁**AI科技智核高峰论坛、2024**区服务校企人才交流合作助力**都市圈建设等活动,为人工智能等区域重点产业链聚合人工智能领域上下游生态企业和创新人才。上半年,全区各级各类载体共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近200场,参加人数8000余人。417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在《**改革》(〔2024〕第4期)《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升级之路——**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上给予肯定性批示,并明确指示将**区典型经验报送全市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学习借鉴。

3.增强产业政策创新动力。升级推出《皇钻十六条产业创新政策》6.0版科创产业政策,通过奖补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举办2024**区高企政策资金兑付大会暨2024年准高企预申报启动仪式,兑付政策资金500万元,为全区“准高企”提供系列培训服务。截至上半年,科技局共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解读等服务活动10余场,服务科技企业500余家,有效增强了科创政策对产业创新的带动作用。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速培育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科技园区、优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培育库,分类制定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年底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雏鹰”“瞪羚”企业达200家。

(二)全力建设创新载体。一是加速载体提质增效。推进区内载体由“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提升,力争到年底前区内国家级载体数量实现新突破,全区双创载体数量达到70家。强化现有载体产业资源导入能力,推动金蝶、网易、数产大厦等数字经济平台加速引进生态伙伴,壮大**区数字生态集群。二是新增建设特色鲜明的科创园区。依托原乐天总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京沈创新中心,围绕“京沈科创走廊”建设定位,通过双城联动,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京沈两地企业同步办公,同步研发,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北京地区的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吸引到**进行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依托合肥科大硅谷资源,建设科大硅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中科大技术成果向我区转移转化。

(三)进一步夯实重点项目支撑。围绕培育科技力量、汇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富信(**)精密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京沈创新中心、科大硅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园运营。推动哈工人工智能产业园、龙芯中科、360、中湘网络、佳烨环保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为区域科创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