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党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注重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意蕴
  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等手段,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新质生产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参与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之中,推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有利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三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四是体现文化价值。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传承和挖掘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总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认识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农村经营模式的落后和新质生产力的不足,成为乡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面对诸多挑战,更应综合考虑技术、资本、人才、市场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政策设计与地方落实之间能有效匹配,以发挥乡村振兴策略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一)技术落后,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数字基础设施缺乏与技术推广困难等问题尤为明显。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已成为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推广的主要障碍。如电力供应的不稳定、交通网络的局限性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的机械化与智能化,依赖于电力的稳定供应,但乡村电力供应不足,致使相关设备工作中断。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网络覆盖率明显不足,不仅使乡村错失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诸多益处,还变相增加了农民运用新质生产力学习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困难,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技术知识的传播较为迟缓,使用多媒体教室互动教学方式的乡村受教育者比例不足21%。教育资源短缺和技术推广方式的局限性,使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并掌握技术,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地区的普及。
  (二)融资困难,资本不足与投资环境复杂。在新发展阶段,资本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成为新质生产力深刻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乡村地区而言,资金的流动和筹集都面临诸多困难。农村经济发展预期不明朗、投资环境不确定,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弊端,致使外部投资者对农村投资持保守态度,在权益保护和投资回报方面更为谨慎。而乡村地区金融体系完备性不足,又给农户和农企筹集资金带来了更大挑战。此外,乡村地区财务治理还存在产权模糊、股权管理不当、多方治理目标冲突、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农村金融政策运用不足,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尽管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满足新的融资需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
  (三)人才流失,人才结构失衡。人力资本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当前,乡村所面临的人才结构失衡及知识流失等问题,禁锢了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城市地区,乡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高、增速显著,劳动力供应呈现年龄结构断层的特征,进一步加重了人才要素的地区失衡与城乡鸿沟。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市因其薪资高、发展机会多等特点,持续不断地从乡村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青年人才,加剧了乡村地区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同时也导致乡村在知识、技术和创新等领域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虽然人才建设政策渐趋丰盈,落地成效却亟待加强。目前,乡村人才素质有所提升,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仍保持低位;乡村地区贫困家庭受教育水平偏低、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以及不均衡的人才结构,成为乡村地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的短板。
  (四)制度壁垒,乡村市场和产权的模糊。产权属性的不明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壁垒。尽管“强人治村”“能人治村”和“富人治村”等乡村治理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发挥过独特的作用,但导致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受限,新质生产力发展困难。乡村市场产权制度的不明确性,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也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土地、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独特性,是乡村地区经济投资与创新的关键堵点,制约了技术的转让、企业的合作及外部资本的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提出推动涉农国有经济的优化和结构调整,开始在制度层面关注乡村市场产权。
  (五)法规缺位,政策制定与实施存在偏差。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运用,需要健全的法律政策的保障及各级法规的明确规定。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法规缺位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村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性,统一的政策往往无法满足各地的具体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导致无法有效应对某一乡村地区所特有的难题。法律和政策框架的不完善,加大了每个乡村制定合适发展策略的难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成为现有法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的表现。没有清晰的法规来指导资源的合理分配及信息的公开透明,政策执行往往受到地方利益和信息壁垒的影响,而无法落实。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及时或有效的实施,削弱了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地方的切实利益与中央既定目标之间的潜在冲突,也是政策难以实施的关键原因。
  三、加快推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面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将创新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力,通过创新驱动带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大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手段,将完善数字化乡村建设、优化融资策略、构建人才智库、复兴乡村市场等作为重点抓手。此外,更新乡村发展观念,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水平。释放乡村潜能,并由此转化为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提升因素,已成为乡村振兴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制定并执行全面农村互联网接入计划,确保高速网络覆盖到每一个村、每一户,尤其是边远的乡村地区,加大对于光纤网络、无线通信塔和其他相关的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仅依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够的,农民必须掌握必要的技术应用知识。完善数字基础网络使用的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和疾病预防,利用在线平台,为乡村居民提供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将尖端的农业技术与乡村治理、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应与技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及电信供应商等机构平台达成有效合作,共同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田管理培训,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乡村地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二)优化融资策略,鼓励资本向乡村流动。乡村地区建立综合的资金流动机制,不仅重视外部资本引入,更要注重内部的金融创新。基于“共治、共享”的原则,构建涵盖政府、社会资本以及农民参与的乡村金融治理体系。其一,吸引外部投资,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保障和技术引进支持等激励措施,提升乡村新质生产力水平。其二,完善乡村金融生态,推进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加强对传统银行、合作社等乡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有效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由于乡村地区面临收益波动性与资产流动性等经济特征的挑战,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应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适应性,如创建与农业生产周期一致的贷款计划,确保农户在丰收时期有能力偿还;或推动与农产品期货相关的金融策略,为农户提供稳定的价格保障。其三,促进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乡村金融机构与主流银行及数字金融公司的合作,引进尖端金融技术和管理策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农户信用评估、简化贷款流程,推广移动金融服务,以增强交易的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乡村新质生产力水平。
  (三)打造人才智库,推动人才培养城乡一体化发展。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发挥农村人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新型经营实体和服务体系全面革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乡村地区应与高等教育机构协作,为农村学生提供特定的奖励机制和培养方案。优化高等教育招生机制,完善乡村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吸引本土人才回流。侧重学生的职业意向和兴趣,有序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构建“引进、培育、委任”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多措并举为农村带来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政策指导。集人才、技术和资本于一体,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鼓励与政策引导;改善乡村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提供创业基金、税收减免和项目支持等,充分利用现有园区、创业孵化地、创立返乡人才创业基金会,构建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构建人才智库,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革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创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其关键在于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高质量的党建助力乡村文化的复兴。面对新时代的多重挑战,提升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需要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转变。首先,加强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激活乡村传统资源,积极引进城市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技术革新、组织模式的转型和集体经济的增长。同时,厚植“法治文化”根基,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确保乡村振兴的稳定发展。其次,改善乡村空间整体规划。以乡村为中心,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宏观布局和系统规划,实现县、乡、村三级产业的协同发展。集中优质乡村文化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配置,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最后,依托乡村区位优势、文化传统和产业发展优势,建立乡村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价值,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拓展农业产业链,促使乡村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
  (五)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政策执行效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是一个关乎乡村经济、文化、历史传承与发展的综合性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同时为乡村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充足空间。在治理层面,乡村振兴需采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的方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全领域,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深入分析当前农村的发展困境,制定系统性的区域发展策略,并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构建一个既具针对性又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框架,确保乡村振兴区域策略的整体性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一致,从而促进城乡间协同进步,实现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