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9篇)

学习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9)

学习在青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9)
第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近年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绿”而行、向“新”发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绿”彰显了青海现代化建设的底色。逐“绿”而行,护好“中华水塔”,青海聚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环境,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高原资源能源特色和独特生态优势,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致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实践,园区内雪豹频现,藏羚羊成群迁徙,“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高质量发展为青海带来绿富同兴,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有机统一。越来越多的三江源牧民放下了牧鞭、当上了管护员、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走上了致富路,人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擦亮了青海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向“新”发力,拓宽发展路径,青海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青海在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的同时,不断创新机制、转变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新应用特高压技术,青海建成了世界首条全绿电大通道,绿色电力源源不断输往全国15个省区市。察尔汗盐湖积极培育“盐湖+新能源”“盐湖+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用“洗盐+滴灌”方式选育耐盐碱作物,将盐碱地变为鱼虾养殖场、饲草种植地、增产大粮仓。在青海,“绿”与“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着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底色。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不仅青海,放眼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改变着中国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正在生动上演。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发展的高歌猛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锚定绿色发展目标,用心用力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谱写出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长江经济带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引下,实现了生态优先下的绿色发展;“高原明珠”滇池如今清波荡漾、鸥鹭翔集,明珠神采逐步再现;毛乌素沙漠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让周边村庄走上绿色脱贫之路……一张张生态名片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神州大地的含“绿”量和含“新”量日益提升,社会生态系统更具韧性和活力,人地和谐、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环境就是民生,绿色就是发展。阔步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持续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伴偕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二篇
  61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深刻体会到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肩负的重大使命。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强调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总书记还特别提到,要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十分脆弱。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确保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青海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抓住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要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西宁、海东、海西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切实保障民生,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总书记还强调,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高原特色种业和绿色有机农牧业,提升农牧民收入,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要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我深刻认识到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肩负的重大使命。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篇章贡献力量。
第三篇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青海,充分体现了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人民的关怀厚爱。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发自内心衷心拥护,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装着高原儿女,亲民爱民温暖了各族群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深厚为民情怀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指明了新方向、标定了新坐标、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悉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一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党纪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带着感恩、带着忠诚、带着使命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入脑入心学,做到学以致用,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二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三是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的殷殷嘱托,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人社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要结合部门职责,在履职尽责过程中落实好讲话精神。”
第四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的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青海足迹”,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坚决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石榴之籽”紧密相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组织合力中,达到民族团结的“思想共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有关讲话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提高自身民族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确保民族团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引发“灵魂共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要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着重在语言文字、传统风俗等方面提高科学保护力度,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互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
  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发展合力中,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的历史,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奋斗方向,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荣的“制胜密码”,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进步等重点领域,着眼文旅互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用心谋划、用情推动、用力落实,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凝聚起促进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
第五篇
  6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看发展、察民情、提要求。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总书记的“青海之行”,以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挺膺时代担当,写实“团结”“生态”“经济”三篇文章,在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饱蘸“党的领导”之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实“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团结文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追今抚昔,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统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都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充分说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各民族群众都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道理,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饱蘸“绿色发展”之墨,提升综合治理的效能,写实“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的“生态文章”。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员干部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刀阔斧的决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饱蘸“特色资源”之墨,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写实“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经济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巧打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金算盘”,聚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发展蓝图,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应该遵循的路径。因此,要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第六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省考察调研,从立足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提出了“三个坚持”。广大党员干部要紧随总书记步伐,多角度、深层次地从“青海足迹”中体悟“国之大者”的时代意蕴,以实干之姿展骐骥之跃,笃行不怠走好新时代奋进之路。
  在“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体悟“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视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命题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敢开顶风船,善打攻坚战,善于用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发展,在学思践悟中主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在真信真用中克服本领恐慌,弥补能力不足。要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为民情怀,吃透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干部队伍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发展环境优化,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f卷之忱在危机中抢育先机、于变局中再开新局。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体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大担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持续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争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力军。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以坚守“生态底线”的担当,因地制宜地把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文旅产业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等扎实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常态长效之路越走越宽,让“有过去、有未来、有温度、有乡愁”的绿水青山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在“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中体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大作为。行程万里,人民至上,2021年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曾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合则俱荣,分则俱损”的发展深意,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做民族团结的带头人、宣传员和践行者,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怀当好共同富裕的“领头雁”。要始终以民心为大、民生为重、民苦为忧,立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抓改革、谋发展、促振兴,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自我包装”,多一些实干苦干的“自我磨砺”,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党的好政策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开花。
第七篇
  仲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佛寺等地,看发展、察实情,意义重大深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海之行”,走好新时代的为民之路、忠诚之路、担当之路,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时代画卷。
  循迹“民族中学”、看“东西协作”,汲取“不忘初心”的奋进力量,走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为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所学校正是上海市对口支援,联想在儿童节之际,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回信,这所学校正是浙江省对口支援,从两所学校,看出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总书记始终关切着。“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纵观28年东西部协助的笃行不怠,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壮大,人民幸福更加美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耕好“责任田”,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干出成效、干出实绩、干出口碑,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循迹“宗教资源”、看“团结进步”,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走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忠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望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团结统一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要从全局看、从战略上看、从人民根本利益看发展,笃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狠抓落实、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循迹“教育工作”、看“全面发展”,汲取“善作善成”的实干力量,走好“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的“担当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敢”字当头、“干”字为先,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铁肩担道义”的胸襟,豁得出、靠得住、顶得上,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练就“真本领”。要将前瞻性思维和务实推动有机地相结合,及时复盘、有效解决新质发展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久久为功,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行家里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第八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生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得多不多、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真正为民造福,让群众满意。新征程上,要牢记嘱托,常知民所愁、常解民所忧、常应民所盼,时时处处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用实打实的行动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倾力答好为民卷。
  常知民所愁,多办顺民意的实事。民意是百姓的真实倾向,是人民的意愿要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民意,才能获认可、得民心。因此,一定要把知民所愁作为顺民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身边,掌握第一手资料,用心倾听群众心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愁是什么、真正知晓民意在哪里,将其作为办好顺民意实事的依据与遵循。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愁出发,不因顺民意的事小而不为、事难而避之,脚步向下、找准方法,守好防线、兜牢底线,直面矛盾、破解难题,逐一研判、逐个推进,办好办实、多办常办顺民意的实事,让顺民意直达身边、让幸福感直抵人心。
  常解民所忧,多办惠民生的实事。民生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常解民所忧,多办惠民生的实事,方能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内心深处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真正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时处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常解民所忧作为重要任务,掌握同老百姓见面、交流的方法本领,既尽力而为,能做到哪里、解决多少,就倾尽全力想办法、做努力,解民所忧,又量力而行,不过度承诺、不开空头支票,从群众所需出发,紧扣群众诉求,尽最大努力做好民生工作,办好办实惠民生的实事。
  常应民所盼,多办暖民心的实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急难愁盼的事,说到底是民之所盼的事。如何多办暖民心的实事,值得付诸实打实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重视民心向背,始终心系民所盼,群众的盼望在哪里、期待在哪里,行动的脚步就跟进到哪里,既顺民心而为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又得民心而成之,以常应民所盼之行,述真情、传温暖、暖民心,使得百姓心里美滋滋。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善作善成,坚持从最困难处、最关键处、最细微处回应群众期盼,多办暖民心的实事,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反映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比如,在发展任务上,强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比如,在文化事业上,要求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比如,在生态建设上,注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织就了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筑就了力量之基、培厚了信心之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前不久,一段国家医保准入谈判现场“砍价”的视频感动许多网友。医保谈判分毫必争,彰显出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用上好药、用得起好药的民生关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享发展不动摇,在推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能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九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点亮“民族团结”火炬,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谱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点亮“思想火炬”,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从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到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到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阔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作为科学谋划、循序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准则和核心要义,准确为各民族把稳前进“方向舵”,努力实现“思想上的同心、行动上的统一”,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点亮“实干火炬”,种下民族团结“常青树”。“民族团结千秋业,社会和谐万代功。”群众基础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在群众中扎下根、散开枝,才能将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走进基层,扑身一线,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入交融,多一些“走街串巷”、少一些“特立独行”,多一些“田间地头”、少一些“机关坐班”,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闷声不吭”,多一些“俯身低头”、少一些“高高挂起”,在各族群众家长里短、只言片语甚至抱怨牢骚中敏锐细致地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反对的是什么,以“促膝长谈”的方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点亮“文化火炬”,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想要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必须倾心浇灌好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使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魂不散、形不乱,万枝花开归于一树,才能更加深厚地彰显出中华文化伟大的聚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抓手”,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
  6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情感归属与美好期冀,是中华儿女共有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团结奋进,使中华民族成为交融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共”拥党的领导,铭记“暗夜南湖亮斗星,万族齐心长夜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各民族就像是千姿百态的枝叶,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引领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主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党员干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
  此外,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管理、统战协调、各族共治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又要夯实基层阵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与民族团结在基层有人抓,做到上下一心,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共”承华夏文脉,坚定“横贯古今九州共,同根同源同舟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中,在中华文化六合同风的“大一统”中,在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被孕育、滋养,各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变得日益活跃、精彩。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抖擞各族人民奋斗新征程的精气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添砖加瓦。党员干部要进一步理解好“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在培育精神高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共同历史的宣传教育。
  既要保护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自由,提高各族优秀文化自觉,坚定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又要引导各民族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不断共聚中国版图,共承中国之制,共尊中国认同。
  “共”建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族人民一家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坚定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中,“合”为主流,多元的群体、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尊重、学习借鉴中形成了四海一家、寰宇一心的团结和谐;“交”是过程,线下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交往,搭建各民族共享互嵌社区,线上用好网络平台,抓好各族科教文卫的共建活动,讲好各民族向内凝聚、互嵌发展的经典故事,积极分享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传播感情联结的最强音,不断增强各族的共鸣与共情。“融”是关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各族的团结奋斗。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制定政策与谋划布局时,将改善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海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总结青海20XX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突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会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做好新一年全省经济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坚持学到深处、谋在新处,落到实处,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实干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要有鲜活的“赤子心”,以学铸魂,守好“政治关”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而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衡量。
  坚持把学习贯彻好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紧密结合,与深化巩固拓展主题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响应全会发出的动员令,进一步端正想干事的态度,发扬敢干事的精神,增强会干事的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实干、奋发作为,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切实将省州县委部署要求,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让各项工作都办到干部群众的心坎上,每项任务都见底到位、落地见效。
  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以学增智,守好“理论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理论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真学,才能真懂,想通了、弄透了、理解了,才会认同,才会真信,才会有定力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我将充分利用个人自学、研讨交流、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将学习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历次全会等内容相结合,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融会贯通学,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着力在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更好地悟原理,更好地消化吸收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真正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创新工作的新理念、促进工作的新举措,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要有十足的“踏实劲”,以学正风,守好“作风关”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为鲜明导向,为全省吹响了催人奋进、真抓实干、勇毅担当的冲锋号。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将按照“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常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充分吸取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既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又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守好底线,以一片公心养浩然正气,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要有过硬的“真本事”,以学促干,守好“实践关”学习好领会好全会精神,就要贯彻落实到基层工作实践中去,做好学习到实践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凝聚发展力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党建、强产业、惠民生、促振兴,切实找准党建与业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融”字上下功夫,促进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有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快推进藏牦牛、西门塔尔肉牛、藏羊养殖繁育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