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

扶贫有准头 脱贫有奔头


  “现在,一天吃五顿饭都没问题!”一见面,汤沟镇黄仪村贫困户高良忠就半开玩笑地说,他解释,现在的日子是几年前不敢想的,身体好了,家境殷实了,苦日子熬出头了。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剩下的贫困户大多是高良忠这样的“硬骨头”。干部带头、事有准头,通过分析全县贫困户的实际,枞阳从健康、教育、产业三个方面对症下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今年预计脱贫2.8万人,比去年多1.7万人。

  解决因病致贫

  为什么剩下的贫困户是“硬骨头”?2016年,枞阳县共有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78020人,是铜陵市唯一有脱贫任务的县。通过识别贫困原因,全县因病致贫人数46646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六成。

  患类风湿20年,高良忠身心都苦。每年去县、市医院要花费一两万元,不治,痛得死去活来,病重的时候坐了两年轮椅,他的手痩得只剩骨头,腿弯得变了形。“那个时候,日子过得比黄连苦,每天只想喝一顿醉,别人说我是懒汉,我也不在乎。”

  “健康扶贫,让我离开了轮椅,重新活了过来,站了起来!”高良忠说,在最失望的时候,县里的健康扶贫改变了他的命运:帮扶干部帮他联系了省里的专家,这下治对了,不仅站了起来,还恢复一定的劳动力,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医疗费用有“351”“195”等慢性病扶贫政策保障,每年的医药费开销从一两万元降至数百元,家里负担一下轻了。

  针对六成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现实,枞阳健康扶贫使出硬招。县卫计委办公室主任陆劲萍说,政策升级、支持加码,“351”指的是贫困户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个人自付封顶额为3000元、5000元和1万元;“195”指的是贫困人口慢性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95%

  好政策还不止这些,县里给所有贫困户购买了扶贫保险,每人每年280元,县财政承担85元,其余由中国人寿安徽分公司通过优惠政策解决。中国人寿枞阳支公司总经理王英说:“脱贫攻坚,是企业应尽之责。”

  “817日,老伴做了423元的核磁共振,我只交了5元。过去怕看病,现在去医院不用揪心了。”义津镇朱公村贫困户杨林根说,按照新政策,县里给像他这样的困难家庭组建一个医生服务团,由村、镇、县三级的医生构成,看病方便,费用“一站式”结算。

  截至8月底,枞阳县给贫困户因病补偿14.07万人次,累计补偿医疗费1.06亿元。


  发力教育扶贫

  “送孩子读书,哪怕砸锅卖铁。”枞阳人历来重视教育。安徽全省评出100位历史名人,小小枞阳县占了1/10。可是,砸锅卖铁又让有的家庭因学致贫。

  “这个学校好,校园干净,老师和蔼。”“真的好,我们好喜欢!” 91日,李天从县里一所民办中学转到公办长河中学,这个初三的学生,质朴的言语流露着真情:“原来的学校只有一个管理原则,不打架、不惹事,只管安全,校园脏兮兮的,不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长河中学教研室主任何春生解释,李天家里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母为了全家生计和学费,已在桂林务工10年,一年回来两次,平时管不了孩子,公办学校不能全托,只能送民办学校,但是一年学费得1万多元。学费贵,成了家庭一大负担。

  为帮助贫困家庭奔小康,枞阳发力教育扶贫,给孩子一个无忧的学习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县里试水寄宿扶贫,在长河初中、枞阳小学设立贫困户寄宿生制,免住宿费、生活费。今年9月开学,全县110名贫困学生享受了这样的好政策。

  长河中学校长吴先军说,学校接收了89名贫困学生,他们的父母在外地,学校从生活到学习全管,家长一分不花,贫困家庭负担轻了;学生们混着住,生活补助“偷着”打进贫困生饭卡,“要让他们有尊严地学习,不贴上贫困生标签。”

  创造性陪读就业。枞阳有一支陪读大军,特别是孩子初三、高中期间,很多父母在校外租房子陪读,这其中就有些贫困户。寄希望于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本身就贫,还没有就业,对贫困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怎么解决?县人社局副局长黄进军说,县里动员一些企业在学校附近设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就近就业。

  枞阳县建立多元化教育扶持资助体系,目前为贫困学生减免或补助的费用达1224万元,受益人数2.48万人次。

  落实产业扶贫

  “宁愿在外打工一年赚个10万,不愿在家种田一年挣个20万。”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枞阳百万人口,30万人在外务工。

  谈起脱贫出路,铜陵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成竹在胸。他说,搞产业脱贫既要有眼前之措,更要有长远之举,发展才是最大的脱贫。一是要把人力外流扭转为回流,支持大家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务农,解决农村发展需要人才的问题;二是要把传统农业升级到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培育现代农民。

  效果如何?以雨坛乡为例,这两年,乡里搞了一个以“为他乡繁荣做贡献,为家乡崛起当先锋”为主题的党建扶贫活动,通过走访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和流动党员工作所在地,宣传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回乡创业、回村任职。3万人口的乡,原本六成外出务工,这两年人开始回流,2500人返乡创业就业。

  “老了干不动怎么办?还是得回来。”雨坛乡高甸村村民吴昭泽放弃自己在北京的装潢公司,回来流转500亩田种水稻,成立合作社,从老板到农夫,吴昭泽的优势很明显:有一定的资金、眼光,改变原本的种田套路,引入新品种,学习新种法,规模化种植,每年收入20余万元,带动周边35户贫困户就业,每年为贫困户增收3000元。

  55岁的贫困户李玉珍算了笔账:家里有4.5亩田,过去自己耕种,刨去化肥、农药、人工,每亩收益只能管吃。现在租给吴昭泽,每年每亩租金250元,在田里打工收入5000元,比自己种划算多了。

  “发展就是民生,发展了自然会脱贫。” 雨坛乡党委书记陈来娣说。吴昭泽如今已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谋划着全村的农业发展。同样,横埠镇黄山村的黄玉介利用在外学习的瓜蒌种植技术,回家流转101亩地,瓜蒌藤下还养了2500只鸡,每年收入2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解决18个贫困人口就业,下一步准备带动贫困户种植瓜蒌。目前,在县里的激励下,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正转化为一个个种养能手。全县逐步形成以粮油、水产品、棉花、生猪、家禽、苗木花卉为主导产品的六大现代农业支柱产业。

  针对贫困户自主种养,枞阳制定水产养殖、牛羊养殖、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等十大类贫困户自主经营奖补项目明细“菜单”,让贫困户“见单点菜”,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截至8月初,全县贫困户申报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奖补项目23676个、奖补资金286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