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讲话文章汇编专辑
目录
在全市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 1 -
在全州“美丽县城”建设暨特色小镇领导小组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 15 -
在全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36 -
在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启动电视会议上的讲话 - 47 -
因地制宜 产业建镇 以人为本 市场主导促进特色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胡祖才副主任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 - 66 -
于高坪区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 73 -
关于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85 -
关于竹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93 -
赴浙江省安吉县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 106 -
赴浙江调研学习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 114 -
关于柯桥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 131 -
东山镇培育全国特色小镇情况汇报 - 140 -
上饶市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 146 -
安庆市怀宁县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 150 -
休宁县特色小镇上半年工作总结 - 154 -
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 154 -
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情况汇报 - 158 -
宁海运动健康小镇汇报材料 - 161 -
在全市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李建勤
(2018 年 5 月 3 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总结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 5 个特色小镇,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掌握了情况,深化了认识。刚才,各县(区)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关乎城乡发展,关系民生福祉,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对原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和优化,能够迅速聚集优美环境、优势产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各种资源要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产生新的经济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现实。因此,特色小镇被称作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样板间”,资源聚集、产业优化、良性互动、共建共享的“综合体”,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综合“试验田”,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攀枝花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攀枝花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我市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城镇规模实力弱、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迫在眉睫。特色小镇建设,突出传统特色产业再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在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标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城乡接合部和广大乡村地区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全市在持续转型、创新、跨越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攀枝花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充分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功能载体,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把握形势任务,有力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非镇非村”,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建制,而是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产业和社区功能的创新平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认清当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有利条件、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面临重大政策机遇。 中央对特色小镇建设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5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办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强调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6 年 7 月,国家住建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 2020年全国将培育 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2016 年 10 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 127 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我市红格镇榜上有名; 2017 年 3 月,特色小镇写入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等等。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用好这些重大政策机遇。 二是有众多成功经验可借鉴。 近年来,全国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建设热潮。据统计,截至 2017 年,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 23 个省份启动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共有 403 个,加上各地正在培育中的 2000 多个特色小镇,到 2020 年,全国特色小镇将达到 2500 个左右。特别是去年和前段时间,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苏锡常、浙江杭嘉湖地区,对常州石墨烯小镇、苏州苏绣小镇、湖州天使小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了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为我们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是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省上“百镇建设行动”的推动下,全市已有 8 个镇成为国家级重点镇, 7 个镇进入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另有 7 个镇进入“百镇建设行动”拟扩面增量名单),红格镇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和省级特色小镇,平地镇被评为省级特色小镇。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在思想认识方面, 有的干部群众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等认识还不够深刻,存在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导致特色小镇建设概念不清、定位不准、盲目发展等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 现有特色产业发展不够成熟,项目支撑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非产业化”现象,不利于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保障方面, 融资模式比较单一,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特色小镇高投入、长周期、宽领域的资金需求。 在人才保障方面, 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招才引智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原因,努力寻找对策,在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市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产业立镇、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原则,立足攀枝花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以传统行政建制镇(不含城关镇)及非建制的村、社区、园区、企业或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加快创建一批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为目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
(三)近期目标任务。 按照“一个县(区)一个特色小镇”的思路,力争用 5 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 5 个以上市级特色小镇,争创省级特色小镇 2~3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 1~2 个。具体来说,分 3 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8 年),策划完成 5 个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落实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形成产业; 第二阶段(2019~2020 年),全面完成小镇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面貌、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小镇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产业支撑效果显现;第三阶段(2021~20XX 年),完善提升小镇功能,合理调整布局小镇业态,特色支撑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创建申报工作基本完成,基本建成 5 个特色小镇。
三、突出工作重点,探索特色小镇建设的攀枝花模式
特色小镇,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只有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才能释放出“特色效应”,使小镇充满魅力、活力,富有竞争力、生命力。当前,围绕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立足独特的阳光资源等比较优势,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要找准特色小镇建设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突出康养本底特色,着力向康养聚焦,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走出富有攀枝花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
(一)科学规划建设,实现形态“小而美”。 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规划设计,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要坚持规划先行。 立足实际、因镇制宜,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不断提高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水平,在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 “多规合一”对小镇进行科学设计,充分体现攀枝花大山大水的风貌韵味,充分体现攀枝花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充分体现攀枝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阳光特色。特别是要树立“一镇一风格”的理念,根据小镇的产业基础、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善于从“小”里找特色、挖细节、寻亮点,赋予特色小镇新的形象与活力,达到“骨架小”但“颜值高”的目标,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二要坚持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划定特色小镇规划红线,合理规划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范围,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周边景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鼓励小镇居民在房前屋后栽种三角梅、炮仗花等花草树木,打造山水相依、自然相存、和谐相生的特色小镇美丽宜居环境,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盆景效应”和“样板效应”。 三要厚植特色文化底蕴。 要把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具有小镇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力度。比如,平地镇要充分发掘俚濮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羊皮鼓舞、谈经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培育葡萄酒文化、苴却砚创意文化,精心打造葡萄酒康养文旅小镇。 四要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和钉钉子精神,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抓到底、务求实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努力将特色小镇作成百年精品。
(二)咬住“产业”不放松,实现产业“特而强”。 产业是特色小镇之本,特色小镇的“特”主要体现在产业上。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正确处理全局与重点、一般与特色、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兴旺、产镇融合、集群发展。 一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特色小镇的产业体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当地资源的内生式产业体系,另一类是无中生有的导入式产业体系。就我市而言,每个特色小镇都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比较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打造高品质、有特色、好口碑的“金字招牌”。比如,阿署达要积极打好“康养牌”,以“养、学、游”为主题打造“康养+旅游”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红格镇要积极打好“运动牌”,以“健康疗养,运动休闲”为主题,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运动赛事,大力发展“康养+运动”产业。各县(区)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有针对性地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放宽视野、放大胸怀,立足实际用好“拿来主义”,特别是要学习借鉴湖州天使小镇等好做法好经验,学会“无中生有”,创造性地探索发展新兴产业。 二要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在综合考虑特色小镇资源禀赋基础、产业集聚程度、周边市场需求、公共设施服务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类产业的统筹布局和统一规划管理,依托城市做好设施配套,引导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镇综合功能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功能结构优化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不能盲目跟风、简单复制,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的现象。 三要推进产镇相融。 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做好“阳光”文章,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促进康养与农业、工业、医疗、旅游、运动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独具优势的新业态,构建康养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的格局。比如,庄上小镇要紧紧抓住作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承接地的机遇,加快推进以钛材为原料的康复辅助器具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建成产镇相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享誉全国的康复辅具生态特色小镇。
(三)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功能“全而聚”。 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既要靠发展环境留人,又要靠生活环境留人。 一要为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功能。 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特色小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入特色小镇设立网点,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特色小镇物流配送体系,为企业原料、配件采购和货物销售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小镇。 二要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功能。 根据特色小镇人口发展趋势和空间布局,统筹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公园绿地、文化体育和餐饮购物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和繁荣的“商业圈”,以美好生活体验吸引科技人才、创业团队等入驻。 三要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功能。 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旅游并非全部目的,但如果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因此,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积极打造景点景区。
(四)注重创新发展,实现机制“新而活”。 特色小镇建设,关键在于“改革”,灵魂在于“创新”。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制定符合本地特色小镇发展实际和特色的政策,从源头上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能,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精细化服务,努力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 二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 落实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充分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并将该项目所需用地指标单列,保障特色小镇建设合理用地需求。 三要创新投融资机制。 研究制定特色小镇相关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创新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发挥好市县(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居民参与、支撑性银行和保险资金项目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全力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需求。四要创新人才引、用机制。 在落实好《人才新政七条》的基础上,紧扣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 积极借智借力,引入各类专业人才和优秀团队,为特色小镇提供顶层设计、策划规划、资源配置、培育指导、智库支持和投融资服务。
(五)强化有效治理,实现秩序“和而安”。 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和创新小镇社区治理,促进特色小镇和谐有序运行。 一要抓牢抓实小镇党建工作。 建好基层党组织,加强小镇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小镇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小镇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要建立完善小镇治理模式。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特色小镇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特色小镇转移,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微腐败”治理,鼓励小镇居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特色小镇治理体系。三要着力培育小镇文明新风。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小镇居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形成文明镇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压紧压实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久久为功,一年干几件小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以严的作风、实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实行“一个特色小镇、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将特色小镇建设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责任人,确保全过程、各环节工作落地落实。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汇聚各方力量,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形成密切协作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考核激励。 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年度考核等机制,市督查办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强专项督查与调研指导,督促责任落实到位、工作开展到位、保障措施到位。
三要抓好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方式,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宣传报道,推动和促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特色小镇建设事关攀枝花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以今天的推进会为新起点,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高水准、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助力攀枝花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在全州“美丽县城”建设暨特色小镇领导小组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州委副书记、州长张秀兰
(2019年4月26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刚才,贺勇常务副州长通报了我州“美丽县城”建设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情况,从通报的情况看是有喜有忧,忧大于喜。喜的是,这些年来,8县市在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在县城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久久为功,有亮点、有成效。上世纪90年代,我州刚开始启动县城和小集镇建设时,文山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在省内是获得了表扬和肯定的;富宁县作为云南省的东大门,在县城的规划建设和融资创新上,也一度是省内各州市以及周边广西百色和贵州兴义等地方前来考察学习的重点。忧的是,现在我们在县城建设管理上落后了,无论是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还是机制保障等方面都落后了。同时,在特色小镇建设上也很滞后,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我州纳入全省创建名单的3个特色小镇,只有丘北普者黑水乡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建设,但是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广南坝美世外桃源,进展缓慢,现在已经停工;文山古木三七小镇,没有实质性进展。这3个特色小镇,没有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今年2月,州十四届人大第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19年《州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全面启动“美丽县城”建设,力争建成3个以上全省的“美丽县城”,而且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完成全州101个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这是向全州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人代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美丽县城”建设这项工作,前期州发改委已按照省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美丽县城”建设方案的编制提纲,指导各县市做好“美丽县城”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目前,8县市有的已经启动《“美丽县城”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有的还没有启动,有的正在酝酿,个别县市的方案已经在组织专家评审,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这次专题会议,目的就是要再次提醒大家,这项工作是全州政府系统向全州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美丽县城”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丽县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县城改造提升,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建设“美丽县城”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城镇化发展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推动县城改造提升”。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列为2019年重点抓好的10个方面的工作之一,明确要重点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为此,今年2月,省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9〕8号)文件,对“美丽县城”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这也标志着“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已由过去的政策设计全面转入了推进实施和操作阶段。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把这项工作推进好、实施好,做出成效、抓出亮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该项工作完成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也考验和体现着我们的责任担当、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因此,大家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加快“美丽县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
但是,从目前工作落实和推进情况来看,我们各县市和州级各部门对“美丽县城”建设普遍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对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导致全州“美丽县城”建设氛围不浓厚、推进速度慢、效果不理想。在特色小镇创建方面,2017年我州丘北普者黑水乡、广南坝美世外桃源、文山古木三七小镇等3个特色小镇被纳入了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目前,除丘北普者黑水乡进度相对较好以外(总投资完成70%,各个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广南坝美世外桃源建设进展缓慢,只完成总投资的20%,特别是文山古木三七小镇,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到现在投资主体都还没有明确。这就是我们工作不实的表现,不仅仅是简单的把钱收回去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在工作推进中规矩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层面的问题,讲不讲政治,是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就可以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上看出来。
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中间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县城,县城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我们很大一部分的人口都是生活在县城,如果县城做不好,我们的农村和城市间就会出现一个断裂带,就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反之,如果把县城建好,就能把社会纽带维系起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平稳过渡,这也是省里提出“美丽县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在要转换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法,首先要自己把工作干好,这样才能得到省里以奖代补资金的支持,不能等着资金到位了才来开展工作。比如,去年红河州弥勒、石屏、建水等8个特色小镇就拿到了省里的奖励资金,每个1.5亿元。另外,据了解,今年大理预计也将拿到4个特色小镇的资金奖励,而我州能够保住1个就不错了。
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州的县城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看得到,这些年全州各个县城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的时间,我们都没有系统地对县城进行过改造提升,这次“美丽县城”建设是第一次自上而下,是先定标准,先定规则,系统的、配套的、整体的来对我们的县城进行改造提升。很多县城过去的建设都缺少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在县城规划建设的混乱。所以我们要深入领会和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美丽县城”建设。
二、把握好“美丽县城”建设的政策关键点
按照国家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这次“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摊大饼”,是要结合现有规划和需要完善的规划以及建设情况来进行完善、补充、提炼、打造,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品质,首先是规划要做到位;其次是要提升建设品质,围绕城市功能完善这个初衷和落脚点来打造和提升;第三就是要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来建设县城,体现管理的到位。
(一)吃透政策要求。省里面的政策是以奖代补,“小干小支持、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干了就有奖励,不干不但不奖励,还要进行通报批评,相关联的项目也不给予支持。省里明确要求,不能借助“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乱铺摊子,做不切实际的“摊大饼”,这是大家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对省里下发的“美丽县城”指导意见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要求,大家一定要学深悟透。比如,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不超出3平方公里,要有产业支撑,要素保障要到位。但是,正如我刚才列举的古木三七小镇,文山市虽然做了一个16.9平方公里的规划,但那只是三七产业园区的规划,不是特色小镇的规划,所以首先从界定上就不符合特色小镇建设要求。
(二)明确建设目标。我们的县城建设现在是做了两头,没有中间,也就是做了城市总规、修建性详规,做了最末端的项目规划和设计,但是没有城市设计,没有总规下面的城市专项规划,这些都是“美丽县城”建设中我们要重点考虑和完善的地方。我们有些县城的规划,一方面是见子打子,手指向哪儿建设就指向哪儿,导致很多县城有规划不按规划实施,没规划就乱执行、乱实施,出现了断头路、叉叉路等情况。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规范的建设体系来统筹城乡建设、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由于专业规划不到位、体系不完善,出现“脏乱差”,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按这头翘那头”的情况。文山市和马关县的城市管理在全州来说算是做得好的,但是文山市要补的课还很多,马关县要提升的内容也很多。所以,各县市都要抓住这轮“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推动改造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和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对政策的认识,二是对规划的认识,三是是对短板的认识。
(三)要端正政绩观。在“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端正政绩观,体现正确的政绩观。“美丽县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从规划到建设的完整体系,不只是靠一个单体的标志性建筑或一个区域性的规划建设就能体现出来的。比如说,富宁县不能只是普厅河的亮化、文山市不能只是主城区主街区的美化、砚山县不能用新区来涵盖旧城区,等等,我不一一列举。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要做的是整个城市的品位提升。所以,要提高认识,端正政绩观,不能“以点盖面”,特别是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一把手,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放心、放手让副职和班子成员去学习政策、把握政策、领会政策,大胆地去工作,确保工作收到实效。
三、着力补齐短板
在推动“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切合实际、补齐短板。首先要补的就是规划的短板,包括概念性规划、总规修编纠编和各种专项规划。第二是城市设计,今年8个县市至少每个县市都要先拿出一条主街区来搞城市设计和风貌设计。第三是规划建设,该拆的拆,该留的留,该打通的打通,严格规划建设。第四是干净,主城区、小区、街道等要干净。第五是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长效机制。补短板不只是补硬件的短板,还要补软件的短板;不只是补规划的短板,还要补建设的短板、管理的短板;不只是补道路建设和绿化带建设的短板,还要补厕所、停车场、垃圾堆放等方面的短板;也不只是补街区的公共部分的短板,还要补挨家挨户小区周边的短板、小区和门店管理的短板,等等。省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美丽县城”建设的3个目标就是“干净、宜居、特色”,我们要着眼我们的短板和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这三个目标扎扎实实推动工作开展。
(一)围绕“干净”建设“美丽县城”。“美丽县城”建设最底线的目标是“干净”。外地人到文山来,对我们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脏”。我们身处其中可能还不觉得,但是一旦与其他地方对比,就会发现差距很大。所以“美丽县城”建设的最低目标定在了“干净”,这是比较符合我们的实际的。要做到“干净”,具体要解决好8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路网的问题。首先把路网规划好,打通各种断头路、丁字路、叉叉路。二是要把县城内道路、街道打扫干净,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三是解决水的问题。现在很多县城存在下水道老旧破损,雨污没有分流,污水横流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县城甚至是中心城市,也经常开启“看海模式”,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四是解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卫生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率先垂范,切实解决好机关、学校、医院等自身的环境卫生问题。五是解决家居庭院的干净问题。六是解决城郊结合部和农贸市场的干净问题,因为在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脏乱差”。七是解决卫生“死角”的干净问题。八是改进“干净”的方法。过去对干净的理解就是把垃圾扫干净就行,现在要提高要求,要把街道、庭院等所有暴露在阳光下的地方洗干净,是洗,不是扫。用洗来解决“干净”,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方法的改进,实际上是提高了“干净”的标准。九是建立保证持续干净的机制。要有一个机制来保证“干净”,现在县城有很多地方还没有一个机制来保证一直“干净”,我们要实现的干净是可持续的干净,而不是说今天有领导来检查工作的时候,大家就突击去打扫卫生的干净。
(二)围绕“宜居”建设“美丽县城”。“宜居”说白了就是要舒适,主要要解决旧、乱、功能3个方面的问题,做好县城软环境建设。
一是解决“旧”的问题。旧街道、旧小区、旧房子、旧厂房,先把这些“旧”的问题解决掉,还要针对破旧道路、街道两边的破旧房屋,小区的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是解决“乱”的问题。车乱、房乱、摆摊设点乱、标识广告乱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县城“乱”的表现。第一个是停车乱。省政府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到“美丽县城”建设中要解决停车场问题。我们县城建设之初没有预料到汽车的发展速度会那么快,现在很多县城都满足不了停车需要,所以一定要下决心解决好乱停车、停车难的问题。第二个是摆摊设点乱。第三个是广告标识乱。第四个是房屋建设乱。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规划控制,老百姓想怎么盖就怎么盖,所以必须要强化管理。第五个是电线乱。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把县城强电弱电设施改造提出来,切实解决好县城空中电线布线乱的问题。
三是解决县城功能问题。现在的县城功能存在3个突出短板:第一个是功能不全。我州很多县城基本功能都不全,比如,医疗资源跟不上,所以做不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看病、做手术都要去大城市,这就是因为县城的功能不齐全。再比如,县城的幼儿园、高中和职业教育滞后,县城的义务教育可以保障有学上,但不一定能保障上好学,那么就要解决县城里比较迫切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和优质教育问题。文化设施是目前县城功能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不是每个县城都有图书馆、文化馆?有条件的县城还要有博物馆。再比如说书店,实体书店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例如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资金来补贴实体书店,所以到北京的书店去买书,因为有政府的补贴,书店会给你打折。政府要积极鼓励全民阅读,县城要有一点书香气息。要解决好文化问题,如果是一个有历史、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有底蕴、有文化的县城,就要挖掘县城的文化底蕴。当然,不是说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不做文化,同样也要把县城的图书馆建好、文化馆建好、博物馆建好、把实体书店建好,让县城有文化的味道,这些是可以做到的,这些就属于县城功能中的文化部分。对于县城功能中缺失的部分要把它完善起来,把县城缺的功能补上。第二个是功能滞后。在这次“美丽县城”建设中,就是要对支撑县城运转的基础功能中退化的功能进行提升改造。比如居民用水,这几年文山市区经常停水,老百姓对此也有怨言。再比如说,电力功能要满足需求,电压的等级、容量要提高,不能经常断电,要做好县城用电安全和保障工作。这些是属于县城功能上的问题,要把问题梳理出来,理出与功能有关的问题,然后加以妥善解决。第三个是完善生态功能。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环境,其中一点就是绿化率要达到要求,水景要达到要求,如果一个县城里面没有水景,就会显得单调枯燥。有很多县城的生态功能不完善,就要把生态功能补上,要高度重视在“美丽县城”建设中把生态效益发挥出来,这样县城的宜居度、舒适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县城“宜居”中最重要的是功能要齐全,现在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实际上就是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供给水平提高。供给的水平提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补缺,一个是提升,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突破口。因此,大家一定要按照这个思路,认真查缺补漏,看看还有哪些功能短缺,还有哪些功能滞后、衰退,然后切实补齐补好县城的生态功能、基础设施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短板。
四是注重县城软环境建设。第一是安全,如果连安全都做不到,就谈不上宜居。第二是和谐,我州各个县城都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对于文山来讲,民族和谐,这一点至关重要。第三是包容,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外来游客等都要相互包容,这也是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围绕“特色”建设“美丽县城”。文山的县城美在特色,我们千万不要跟发达地区的城市比现代化水平,我们要比的是差异化,要结合城市风貌设计在特色上做文章。特色要在细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通过一些细节来彰显,要特别考虑这几个因素:
一是凸显民族特色。全省在凸显民族特色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两个县城,一个是普洱市的西盟县,县城改造后富有佤族的民族文化元素,元素凸显出来了以后,整个县城的民族特色就彰显出来了。另一个是红河州的屏边县。屏边是一个苗族自治县,最大特点就是苗家风情,县里明确了一个拓展新城、改造老城的方案,老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同时进行,就形成了现在的特色风貌,“滴水苗城”就出来了。因此,一定要找到县城主导的民族文化元素。有一句话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方面富宁县做得好,富宁的县城主要突出壮乡风情,提出“柔情富宁”,把壮族的特色凸显了出来。我们首先要打造的是民族文化元素,这是最主要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主基调是什么、主色调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民族文化的元素提炼出来,打造出来。特色不能太多,色调不能太杂,杂了也就不能称其为特色了。
二是改造建筑外立面风貌。外立面改造就是要围绕县城主体的民族特色或文化特色来打造,一定要把民族元素、文化元素琢磨清楚、琢磨透,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文山平坝看看,有一部份外立面就改造的很不错。
三是打造主题街区。无论是大县城还是小县城,都要有若干条主题街区,至少有1到2条。最近商务部发了一个文件,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建设步行街,就是鼓励消费,提出打造主题街区和打造步行街。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提到要打造步行街,所以有条件的主题街区最好还是打造成为步行街。这条街它一定是民族的,文化的,有鲜明业态的,环境优美的,适于人们慢生活的,最出彩的地方。
四是打造特色庭院。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房屋特征上、庭院特色上。县城里的高层建筑很难出特色,但是庭院可以出特色。县市政府要注重指导和扶持,打造县城里面的特色庭院。我们很多县市都有条件在县城打造特色庭院,因为它的“原住民”比较多。比如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的客栈,大部份都是有民族特色的,也有少数外地人租一个小庭院之后把它改造成国学文化的一个小客栈,不奢华但是很有味道。就是通过木建筑、小水井、小石砖,青瓦白墙,把庭院的味道凸显出来。县城如果也有这样特色的庭院,就有了自己的味道,有了自己的风景,不要说外来游客喜欢住下,就是自己也想在里面住一住、歇一歇。
五是打造提升绿化景观。重点打造县城绿化、水景、小品、公园。要沿街打造一些小景小品,这很重要,有些县城有建设大公园的条件,但是很多县城,比如说西畴县就不适合建设大公园,就得要打造小景小品。特色能提升城市的品质,也能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宜居度。比如,富宁县做得很好的一个地方就是普厅河的美化亮化,通过水景和绿化的打造,让整个城市品位提升了。要认真研究县城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大景观,那就打造小景小品,其实把小景小品做好也是精品、也是水平。
六是提升改造入城口。入城口是对县城的第一印象。我们的入城口有3个大问题:第一是堵,第二是乱,第三是脏,所以入城口的改造很重要。现在我们很多县城包括州府所在地文山市,入城口到蒙文砚这边基本可以了,但到西畴、麻栗坡、马关方向的入城口都还是一个短板。大家一定要把入城口建设好,入城口是第一印象,入城口脏、乱、差、窄是绝对不行的。
彰显特色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大家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来打造特色。“美丽县城”建设一定要围绕“干净、宜居、特色”3个目标,按目标来倒推工作,同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干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宜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特色”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从问题出发顺推工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美丽县城”建设就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四、创新建设筹资方式
省政府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了,每年省财政奖补资金40亿,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筹集项目资金60亿。坚持“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导向,这是省委、省政府定的原则。但“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还有差异性,特色小镇是创建制,“美丽县城”虽然有差异化的考核和资金补助,但是它带有普惠制,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进入省的盘子,工作得到了认可,才可能得到省上的政策、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力度,那么“美丽县城”肯定能建设得好。干好了资金就一定有,干得更好就会有更大的力度支持。除了省安排的资金,还要考虑如何用“杠杆”来撬动各方资金。虽然现在宏观杠杆率要降下来,但并不等于说要把宏观杠杆率去掉。撬动各方资金的“杠杆”,主要有下面这几个,大家要注意利用好这些“杠杆”:
第一个杠杆是土地。土地杠杆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初加工”,是土地出让,很多县城发生变化就是得益于土地出让,但是现在不能只依靠这个杠杆了。第二种用法是“深加工”,“深加工”就是要营造环境,先把环境营造出来,把地租水平提高,把周边土地的收益、级差地租拉大,这里面的文章很多,有不同的办法,这就需要大家认真学习研究。
第二个杠杆是政策。一定要研究政策,顺势而为,现在关于县城建设的政策机遇是非常好的。比如棚户区改造政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要把棚改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必须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政策的核心效应和边际效应。我们现在是政策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只会做什么,这只是发挥了政策的核心效应。但是政策的边界一定有很多可以挖掘和灵活运用的东西,我们要把政策的边际效应挖掘发挥到最大限度。
第三个杠杆是吸引社会资本。能够利用社会资本的地方,一定要用社会资本。比如说停车场就可以用社会资本,要尝试把有收益的项目引进民间资本来做。要用好银行的贷款,可以贷款的地方还是要用银行的贷款。同时还要利用好基金。目前国家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变化,从今年的1、2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看出,现在的流动性是比较合理充裕的,我们叫做宽货币,但是我们的问题出在信用比较紧,叫做紧信用,就是需要贷款担保,要控制负债率等,如何破解信用紧的问题,这是筹集资金的关键。也就是说货币没有问题,钱没有问题,换句话讲蓄水池里的水是没有问题的,而是渠系配套跟不上,自然水就流不到田里。所以现在要和银行说的是,我们已经把这个渠系配套建好了,你可以开闸把水放出来了。
第四个杠杆是整合资金。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整合资金,现在进行“美丽县城”建设也要学会整合资金,除了省里每年100亿的资金外,没有哪一笔钱是明确用于“美丽县城”建设的,但是可以整合,要把能整合的资金、项目整合到“美丽县城”建设中来。
第五个杠杆是用好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现在国家即将出台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关政策,各县市要提前做好项目的包装工作,把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库做出来,要积极争取“棚改”和“老旧街区”改造资金,抓紧项目申报,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渠道。
第六个杠杆是体制机制创新。“美丽县城”建设中很多工作还是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支撑。创新有很多方面,各县市的“美丽县城”建设指挥部怎样建、怎样运作,比如说老百姓民居的改造,要靠创新,如何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要靠创新,这不是花钱的问题,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大家不要把体制机制创新想得很大,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很小的,它是从小处着手的,只有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才能够把“美丽县城”建设这篇文章做活。
五、抓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按照省上的有关政策,特色小镇创建不需要进入省的创建名单,只要自己做得好,按照程序上报就行,成效显著的特色小镇,省就给予奖励。所以,大家如果要创建特色小镇,要靠自己前期做好工作,省上才会给予支持。特色小镇是以市场为主体来建设,投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还有一个经营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比较大,主要是用社会资本,它的责任主体,更多是社会资本方。所以大家要调整思路,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普者黑水乡特色小镇。丘北县政府要积极准备申报迎接2019年云南省示范特色小镇考评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标对表做好查缺补漏,认真起草自评报告,找出亮点和成效,确保今年争取到1.5亿元奖补资金支持。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普者黑水乡特色小镇,很有希望列入省的奖补名单,那我们的工作就要更加扎实有效。各县市都要积极申报特色小镇,但不是说必须乡镇上才可以建,特色小镇有时候就是一个行政村,有时候是个自然村,只要不突破3平方公里,有产业支撑和要素保障,只要你干得好就有可能进入到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奖补盘子得到支持。比如,马关阿娥、富宁坡芽都有条件创建特色小镇。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政策、扎实工作、抓住机遇、积极申报。
二是广南坝美世外桃源特色小镇。前期项目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投资完成也不理想,既然今年决定暂停开放景区,对景区进行提质升级改造,广南县政府就要督促业主,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加快推进项目进度,争取申报2020年省示范特色小镇考评。
三是文山古木三七特色小镇。到目前为止,古木三七特色小镇建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起码的投资主体都还没有明确,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只有1年时间了,还在说要对小镇详细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如果再不抓紧,很可能又会被淘汰出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到时不仅会被收回前期工作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省里对全州工作作风、工作成效的评估。请文山市政府认真理清思路,要怎么建设?怎么推进?拿出方案,理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并于5月底前上报州政府。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项工作,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完成全州101个乡镇集镇规划编制,对规划编制做得好的前20位乡镇,从项目前期经费里拿出部分资金,每个乡镇奖励30万元资金。干得好的要奖励,干得不好的要补课,还要通报问责。最近州政府办已经行文对这项工作做了安排和要求,请各县市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认真抓好落实。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州里在原来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根据省里工作调整的情况,对州的领导小组再次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现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贺勇常务副州长任常务副组长,马忠俊副州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比照省里的文件,将有关单位全部纳入和参与“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这样调整,主要是根据去年下半年省里的调整,“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主要是发改委在牵头,发改委主要做的是规划、资金筹集和考核验收,但是具体业务还是在住建部门,所以州里我当组长,贺勇同志统筹协调,忠俊同志全力以赴配合贺勇同志来抓这项工作。各县市、各部门也要比照州的领导小组,把你们的机构搭建起来,加强领导,推动工作。各县市每个季度推动的情况要报州发改委,州发改委根据推动的情况实时跟进,实时指导,实时督促,实时通报。
同志们,“美丽县城”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地方形象和发展大局,各县市务必按照省、州的工作要求全面启动,全力推进。2019年,重点做好西畴、丘北、富宁3个县的“美丽县城”建设,力争有1—2个县获得省的奖补资金支持;2020年重点推进砚山、麻栗坡、马关、广南4个县的“美丽县城”建设,力争有2—3个县获得省的奖补资金支持;2021年重点推进文山市的“美丽县城”建设。到2021年,全州8个县市都要通过“美丽县城”的考评,达到“美丽县城”建设标准。我们要通过3年的努力,使全州县城建设实现华丽转身,展现出新景象、新面貌。
在全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现场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2017年、2018年两批次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和培育情况,完善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指南,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全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刚才会议宣读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单位名单的通知》,向32个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单位进行了授牌。烟台市、潍坊市、德州市、海清茶园小镇、国井文旅小镇、磁山温泉小镇、十笏园文化小镇、钓具特色小镇、鲁西南记忆小镇作了典型发言,布兰德悦文创公司刘建波先生还将就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进行授课培训,下午还将组织现场参观考察,希望大家相互借鉴、认真领会。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作为,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于去年启动了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和培育工作,2017年和2018年共确定了49个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涵盖五个服务业领域,其中创意创业领域6个,信息科技领域2个,医养健康领域10个,旅游休闲领域25个,商贸流通领域6个。49个小镇规划总投资1390亿元,平均单个小镇投资28亿元,其中投资超过50亿元的小镇有5个,30亿元到50亿元之间的小镇有21个。截止今年一季度,累积完成投资371.7亿元,完成规划总投资的26.7%;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税15.9亿元,同比增长13.6%;解决就业9万人。服务业特色小镇已成为我省县及县以下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对加快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切实遵循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发展模式,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小镇培育总体进展顺利,这是全省服务业系统和服务业特色小镇积极作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相关部门对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数小镇所在地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发挥好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烟台市在做好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评选工作;夏津县制定了《关于德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成立德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牟平区、福山区、博山区等多次调度审议小镇规划,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调度进展情况;定陶区大力推进小镇环境整治与提升,取缔了小镇辖区内23家小散乱污企业,对镇属5家化工企业责令停产整改。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小镇建设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淄博国井文旅小镇在高青县牵头设立10亿元发展基金的带动下,由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幸福小镇通过PPP模式加强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并获得山东省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平阴花养花玫瑰小镇与多家全球著名食品和化妆品企业进行了接触、洽谈,积极寻求联合发展;东营西郊汽车小镇通过PPP模式融资5.1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
三是完善平台建设,提高运营质量。小镇试点和培育单位不断健全运营管理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入驻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烟台美航健康小镇依托医养结合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养老全产业链服务,建立全国养老人群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加速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聊城湄河文创小镇自主研发社区生活服务APP—星街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社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日照威尼斯小镇整合原旅游企业和周边5个村农业资源,整体委托给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和青岛星空旅游投资管理公司运营。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加强品牌建设。多数小镇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积极做好推介和宣传工作。五埠岭乡愁记忆小镇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思路,针对春节、国庆节等节日特点,精心策划,成功举办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和农耕体验活动,其中五埠岭“欢乐过大年”活动纪实片在中央四台进行了播放,提升了五埠岭“乡愁记忆”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九山记忆小镇强化品牌效应,通过获评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文化旅游名村等称号,与上百家旅行社签约,创建自有品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让“上九山”市场影响力向更远延伸;定陶休闲旅游养生小镇搭建智慧平台,开设“中国黄店玫瑰小镇”网站、公众号,定期举办中国定陶玫瑰风情节,让特色小镇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总的来看,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照部分省市的先进经验,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小镇还处于探索阶段。要真正把服务业特色小镇融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成长为全省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从规划定位看,存在规划方案编制不完善、水平不高、定位模糊、脱离实际等问题,对小镇建设目标、发展方向、营销战略、产业培育、“三生融合”等方面的顶层设计考虑不够。有些小镇把乡镇总体规划作为小镇产业战略规划,整合乡镇旅游、休闲、教育、农业、文化资源作为小镇特色产业,力求产业大而全,主业培育缺少“引爆点”,对产业“特而强”把握不到位;有的小镇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在“特色”上衍生的其它服务业不“丰满”,做传统服务业多,做现代服务业少,49个特色服务业小镇中,旅游休闲领域的超过一半,新技术、新业态为主的小镇少,说明我省特色小镇资源依赖程度高、业态创新发展不足。
第二,从建设推进看,部分小镇建设项目和基础设配套进展较慢,有的小镇规划内容比较多,但是实际建设的内容比较少。存在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招商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多数小镇以旅游休闲为核心,功能版块涉及旅游、休闲、养生、文创、度假、会展等内容,配套设施项目多,前期投资规模很大,企业开发成本很高。有的小镇产业发展与农业融合,资金需求大,回报时间较长,投资者对农业投资又比较谨慎,招商效果不理想。二是土地指标争取困难,有些小镇建设用地规模大,土地指标落实难,有些小镇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不相符合,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三是部分小镇项目建设手续办理较为滞后。
第三,从运营管理看,有的小镇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后期运营面临挑战。小镇大多位于乡镇或者农村,受区位影响,起步阶段回报较慢,营利模式不成熟,需要专业的策划团队提高赢利能力,但是人才引进压力较大。多数小镇反映缺少符合服务业特色小镇管理运营的人力资源信息,加上地处偏远、条件简陋、环境较差,很难引进小镇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留不住人”成为小镇的通病。有些小镇所在地原住居民存在思想保守、理念落后等问题,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这些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在今后小镇培育过程中大家要进一步正视不足、理性对待、积极应对、认真研究解决。
二、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服务业特色小镇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各省都加快了推进力度,各种模式、特色举措、奖励政策层出不穷,各类特色小镇迅速发展。从我省来看,培育发展服务业特色小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有机结合,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资源,从供给侧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是我省促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各地要高度重视并且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找准发展定位、发展方向,高质量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特色小镇。
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已进行了两年,根据前面所讲的问题和前期调研情况,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要求,我重点讲一下我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的目标要求。
一是要求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必须重视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规律,实施精准产业定位。比如,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的产业定位主要聚焦于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并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7+1”产业特色形态。这些特色产业属于“新+古”两大类。7大新产业需要依托强大的创新创业要素植入,传统的历史经典类产业则需要依托全新的市场运作模式来推陈出新,继续形成市场竞争力。江苏省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定位主要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历史经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风情小镇。与浙江版本相比,江苏版本属于典型的“6+1”形态,并把历史经典产业作为核心门类,同时将旅游风情小镇作为特定类型进行补充。总体上看,浙江和江苏的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范畴基本符合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些特色小镇除去高端装备制造外,都是我们服务业的范畴,除了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定位之外,更是从各自的产业培育、企业招商和企业培育层面,强化推动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其关键点是能够同时建立“目标集聚与差异化”两大竞争优势。服务业特色小镇不能仅仅依靠前期政府资金或产业基金的推动,如果没有形成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小镇只能是昙花一现,发展特色服务业也是纸上谈兵。
二是要求突出以人为中心。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人,要坚持“产城人文”并重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质量。首先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让小镇所在地居民充分参与到小镇建设中,贯彻好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让当地居民生活的更加方便、更加舒心、更加美好,不断提升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其次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和集聚,“引得来、留得住”各种人才。服务业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少、各项束缚少,更容易打造成为“双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小镇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资源集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
三是要求统筹抓好小镇的规划与运营。虽然很多地方刚刚启动服务特色小镇的建设,有的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在运营上下功夫,但是建立规划团队与运营团队的同步工作模式,十分必要。小镇的区位选择、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都是为了更好的培育“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特色空间,推动服务业特色小镇的可持续运营和发展。规划与运营团队同时需要从产业研究、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招商运营、小镇治理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与沟通,既不能形成规划、运营两张皮,也不能形成重规划、轻运营的局面,要在初期就树立规划与运营并重的理念。
三、强化措施,确保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实效
(一)强化规划引领。规划是指导服务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紧扣党的十九大“乡村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品位打造,做‘实’服务业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尤其要把小镇人文底蕴挖掘传承当作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小镇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小镇的产品就是一张山东名片,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把特色“故事”讲好,把“人文经典”展示好。
(二)强化责任落实。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涉及政府部门、小镇建设主体、企业、当地群众等多个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主动协同配合,层层抓落实,形成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高效服务的工作机制。各市、县(市、区)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属地管理,加大协调服务、日常督查和政策扶持力度,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小镇建设单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强化融资、人才、土地等要素配套支持。小镇建设单位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创新引领,积极作为、真抓实干,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取得实效。
(三)强化调度推进。我委对列入试点和培育名单的服务业特色小镇实行季调度分析、年考核制度,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年底进行监测检查,对存在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建设不规范等问题的小镇,向所在市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由小镇实施主体制定措施进行整改。对连续两年被通报、且没有整改到位的,取消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资格。前一段时间,个别市县对小镇调度推进工作不重视,调度信息和相关材料上报不及时,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要求及时报送。各市、县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镇的现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小镇在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认真审核上报材料和信息,确保调度数据真实、问题分析透彻,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试点和培育单位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遵守建设程序,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力争多出精品。
(四)强化宣传引导。一是要重视动态信息报送,主要报送服务业特色小镇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创新发展情况及典型案例,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动态信息要求时效性强,一定要第一时间报送,我们会把比较典型的动态信息上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二是要加强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对服务业特色小镇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小镇影响和知名度,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形成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要加大学习交流力度,通过外出考察、培训等方式,学习先进、启发思路,不断提高全系统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启动电视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启动电视会议,是经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有关部署要求,公布试点和创建名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推动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顺利实施、有序开展。刚才,徐启峰同志宣读了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名单;6个试点地区作了发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提高对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动能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上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详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就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多次批示,要求抓紧研究我省的实施方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大中小城市的各项自主权,抓好新的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山东省设立新的中小城市试点方案》和《山东省特色小镇创建方案》,省领导亲自把关修改,数易其稿,经过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两个方案。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广泛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加强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我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与江苏、浙江等省的人口输入型城镇化和四川、河南等省的人口输出型城镇化不同,我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县域城镇化、本地城镇化特征。县域城镇化、本地城镇化这种模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发展质量较高,减少了流动人口大进大出带来的种种弊端,能够有效降低城镇化成本,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本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三)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优化城镇布局形态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我省积极顺应城镇化发展空间演变规律和人口转移趋势,已形成了7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81个小城市、1115个建制镇的发展格局。但我省中小城市规模实力不强,小城镇偏弱,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滞后,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不强,对人口的吸引和承载能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比较突出。开展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进一步壮大城镇规模和总体实力,完善全省城镇体系,促进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四)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新的中小城市不等同于市区扩大、规模扩张;特色小镇也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更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等,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功能载体,必将惠及更多的城镇居民,成为贯彻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功能平台和具体体现。因此,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自觉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推动全省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二、分类指导,“质”“量”并重,加快推进中小城市试点工作
《山东省设立新的中小城市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导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都非常强。试点地区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结合各自的申报方案、年度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用好改革创新的“金钥匙”,尽快试出成效、创出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到2020年,试点城镇要在中小城市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2015年增长50%、60%、60%以上。重点要做好五篇文章,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做好规划引领这篇文章,在指导调控城市健康发展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中小城市建设发展更是如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发挥好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一是明确发展定位。要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为统揽,在全省城镇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规模。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试点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环渤海合作发展、中原经济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好“两区一圈一带”建设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条件,与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城市以及淄博、烟台、临沂、潍坊、济宁等地区中心城市加强协作,培育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区。这次入选的10个新生小城市试点和30个重点示范镇中,有部分镇的城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配套已经与县城相当,要按照小城市的标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确保一次规划、长期适用。二是搞好战略研究。积极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两个“百年”目标,深入分析人口流动情况、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按照城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人口总量和构成,科学预测城乡发展目标、规模、空间结构和重大设施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精明增长、绿色低碳理念,加强城市(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的衔接,推进多规融合,切实发挥规划统筹全局、超前引领的作用。三是完善规划体系。做好做细各类专业规划,科学指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生小城市试点和重点示范镇,要结合城镇实际和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制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管线和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跟进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有效指导和控制各类建设活动。要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2018年上半年实现试点城区建设用地控规和城市设计全覆盖。通过一系列完整配套的规划,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遵循和路径。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城乡规划各个环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
(二)做好产城融合这篇文章,在提高就业支撑能力上下功夫。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产城融合”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镇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中等城市试点要加快培植本地内生产业,主动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有效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快推动产业从传统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增强产业自我造血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小城市要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培育发展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新生小城市试点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找准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二是合理优化产业布局。要加强对各类产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统一规划管理,依托城市做好设施配套,引导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紧密结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发展,提高城市人口和产业吸纳能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提质升级,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将产业园区建成新型城区,使其成为小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三是着力抓好就业创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扶持政策,发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中小城市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与其相关的流通产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当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三)做好设施建设这篇文章,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上下功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可以带动设计、施工、运营、材料、装备、信息等行业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机遇,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要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夯实中小城市发展基础。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加强城乡空间的整体控制,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要求,统筹考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城镇空间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要求,着力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安全性,加快道路交通、园林、给水、排水、供热、电力、燃气、通信、环卫、消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编、报批工作,满足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素,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集聚需求、完备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有效避免“城市病”。目前,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正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要超前谋划、积极预防,摸清“城市病”的病理,汲取大城市的教训。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一批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打通断头路,逐步打开封闭街区,提高路网密度,增加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交通路网,提高快速通达能力,强化与区域交通的高效衔接。要重点解决好过境交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尽快解决国道、省道和交通流量大的公路穿越城镇的问题。积极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路权。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中小城市试点要统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开。同时,以地下管廊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电力、通讯、供排水、供热等管网建设,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新生小城市试点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城市看齐,不能再局限于小城镇的规模和标准,加强镇区主街道绿化,亮化和美化,多建设游园、绿荫小广场、绿荫停车场,提高品位和品质。
(四)做好公共服务这篇文章,在统筹各类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积极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创业、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教育方面,要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让符合入学(园)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近按时入学,保障他们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城镇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综合施策解决大班额问题,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试点城镇布局。在社会保障方面,将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健康山东建设。实施中小城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扩大三级甲等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持范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试点城镇倾斜。在住房保障方面,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覆盖范围。在文化设施方面,要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布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要达到国家三级水平,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养老服务方面,要实施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保障水平。
(五)做好精细管理这篇文章,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必须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智慧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要按照省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要加强城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应试点城市管理服务标准不断提高、任务日益繁重的实际,积极整合公共管理资源,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重心下移。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2017年底前整合形成统一的数字城管平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组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社会诚信等城市管理全要素数据采集整合试点,2020年实现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二是提高城管队伍素质。试点城镇要全面推行规范执法,做到服装标志、执法证件、文明言行、全程记录“四个到位”,开展城管执法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实行执法人员轮训,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广“721”工作法,用服务解决70%的问题,用管理解决20%的问题,用执法解决10%的问题,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能。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城镇要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强化宣传引导,保持高压态势,树立依法、安全、和谐拆违理念,确保年内完成60%治理任务。推进建设扬尘治理,坚持全天候巡查,加大违法施工、运输等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推进城市深度保洁和裸露土地绿化。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净化、绿化和美化措施,基本消除铁路沿线脏乱差,10月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组织开展黑臭水体整治,试点城市建成区要尽快消除黑臭水体。
三、明确定位,抓住关键,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特色小镇创建,首先要明确特色小镇的涵义。我省创建的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到2020年,我省要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省里首批公布了60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省级特色小镇的评选工作。各地在创建过程中,要抓好五个关键点。
(一)产业定位要精而准。一是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的定位就是小镇的建设目标,只有精准定位,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定位,既要立足产业、文化、生态等基础,也要瞄准产业的前沿高端,科学描绘产业的未来和小镇的蓝图。精准定位,还要注意与兄弟县市同类小镇避免简单雷同,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这次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镇中,莱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镇与日照东港区后村航空小镇都是以航空产业为主,东平县老湖水浒影视小镇与郓城县郓州水浒旅游小镇都是以水浒文化为产业定位的,在创建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差异性,还要体现出竞争优势。因此,各个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必须要差异定位,错位发展。二是完善产业链条。要在明确产业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小镇的特色产业,或新建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延伸链条,延长完善产业链,拓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这个特色产业领域中,要争取做到每个小镇的特色产业链是最长最完善的,产业生态圈是最优最强的。三是集聚高端要素。所有小镇要瞄准特色产业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千方百计把这些高端要素引进来,让这些高端要素在小镇上集聚,在小镇上生根发芽,把特色小镇建成特色产业高地。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或大胆谋划一些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生命力的高端平台,如产业大会、论坛、博览会等,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
(二)规划布局要统而合。一是体现“多规合一”。特色小镇规划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要充分把握当前“多规合一”的契机,做好特色小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相关专业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布局小镇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二是体现融合发展。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小镇各个板块的功能布局,使这些板块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有机衔接,使这些功能不是机械叠加而是有效融合。小镇规划还要注意彰显个性,不能“东施效颦、百镇一面”,要擅于利用自然的生态禀赋展示个性,也要积极打造标志性建筑,创造个性化景观。三是完善规划体系。各特色小镇在申报前都已做了概念性规划,下一步还要在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必须进行城市设计,形成完善的特色小镇规划体系。之前我们有些小镇的功能规划就是在原有产业布局和开发现状上,简单画圈画饼,没有独立、充足空间进行全新的规划,也不敢或不舍得统筹一盘棋对已开发用地进行规划调整,这种规划模式最终只会导致“拼盘式”嫁接,不能做到真正有效融合,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要坚决杜绝。
(三)有效投资要快而实。一是确保投资数额。特色小镇原则上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6亿元。西部经济隆起带的特色小镇和信息技术、金融、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特色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2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4亿元。二是严格落实投资计划。特色小镇建设每年都要排出项目投资计划,对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明确建设进度。要严格按照计划要求,加快推进小镇项目建设。要及时梳理小镇已纳入计划、已签约或在建项目的情况,加强跟踪服务。对还没有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想尽一切办法,集中力量推进前期工作,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争取早日开工。对建设滞后的项目,要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三是积极开展项目推介。要创新特色小镇的招商模式,紧扣特色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和政企联合招商,积极引入产业链的补链项目;也可以积极包装和策划一批互利共赢的小镇项目,开展项目推介。下一步,厅里也会通过举办特色小镇高层发展论坛等活动,搭建项目推介平台,促进镇企联合,最终实现一批龙头企业、领先企业、上下游各环节竞争合作的企业落地,一批投资亿元或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地。
(四)设施配套要全而优。一是提高小镇承载力。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小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功能和承载能力。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小镇居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二是精心打造小镇客厅。要抓紧谋划建设具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商贸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询、产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小镇客厅。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小镇客厅的建筑形态与小镇的整体形象要相协调,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小镇客厅建成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三是提升小镇智能化水平。要擅于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有条件的小镇还要积极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甚至国家级企业研究院,提升特色小镇的智能化、网络化、科技化水平。
(五)体制机制要新而活。一是明确企业主体地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创建特色小镇,关键不是小镇的行政级别问题,也不是强镇扩权、高配领导干部问题,而是以创新的资源为导向,培育市场化机制问题,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政府要“到位不缺位,守位不越位”。要做好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三是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省里已出台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和财政支持政策,在金融支持和人才支持方面也有明确意见。2016年1.1亿元的特色小镇专项补助资金已拨付到位。各市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并进一步在土地指标、财政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要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支持特色小镇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
此外,特色小镇创建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要组织一批书记、镇长出国精准考察,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提高指导小镇建设的能力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邀请国外规划设计人员、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管理运营,鼓励打造国外风情小镇。
四、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确保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量大、关注度高,而且培育和创建都是动态过程,必须有发展眼光和超前思维,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大事大抓、特事特办,依托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试点城镇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各级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调市县有关部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发挥相关部门优势,密切协作,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支持力度。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所在的市、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决策部署,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配套,依法下放相关管理权限,集中支持试点城镇壮大规模实力,增强产业就业支撑,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试点目标顺利完成。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最大限度调动试点城镇的积极性。
(三)强化考核评估。探索建立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的数据统计制度,为工作部署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每年对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行监测评估。将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和发展成效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完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提高各级各部门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工作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难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取消试点或创建资格。
(四)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省新型城镇化内参,对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凝聚社会共识,赢得群众支持,形成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加大培训交流力度,通过培训班、现场会、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开拓视野,启发思路,提高各级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高标准完成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因地制宜 产业建镇 以人为本 市场主导
促进特色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胡祖才副主任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采取实地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杭州基金小镇和梦想小镇,下午重点听取了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经验介绍,其他6个省市及两个镇也交流了各自的主要做法。袁家军常务副省长作了精彩热情的致辞,陈政高部长和舒国增副主任分别做了主题讲话,阐述了发展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充分肯定了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做法,强调特色小城镇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在于“改”,对下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郑新立常务副主席和程晓波社长做了精彩点评。这次会议既有实在的感性认识,又有深入的理性研讨,开得很务实、很有特色,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大家回去后,要将本次会议精神及时向党委和政府作出报告,按照政高部长、国增副主任的讲话要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适应四化同步的时代潮流,搭建城乡优势整合的新载体、城乡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城乡要素交流的新机制,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承载着大梦想,抓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抓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关键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一、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
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积极稳妥,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如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专业化产业集群基础扎实、信息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等,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压力,基于此,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意义上的小城镇范畴,用最小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实现了创新性
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重庆、吉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探索,也都很有地方特色和生命力。各地的探索实践,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了产业形态特色鲜明、城镇环境美丽宜居、服务设施便捷完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体制机制新颖灵活的共性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和优势。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经验,关键要学理念方法、学内涵实质、学创新精神,切不可照搬照抄、“东施效颦”,脱离本地实际,搞成空中楼阁;切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演变为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二、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
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建镇,就是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使每个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都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特色产业内涵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制造业,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等都可以作为特色产业来塑造,这些面向新需求的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要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英国温莎小镇等的成功经验,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位于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知名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还要做足“双创”文章。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更容易打造成为“双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要围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对接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提高资本、技术、创业者、孵化器等发展要素资源聚合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集聚人口、安居乐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
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小城镇集聚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潜力所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需要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块短板,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切忌搞形象工程,避免大拆大建、破坏生态环境、割断历史文脉、抬高农民进城门槛和创新创业成本。
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功能和承载能力。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可按同等规模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构建生态网络,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要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
四、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之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要依托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不堆财政资金“盆景”。要坚持市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能够由企业投资就由企业投资,为民间资本留出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空间。探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应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来作决策,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能过多干预。
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特色小镇规划,明确发展边界,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实现精明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是制约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要重点围绕挖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努力在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激发创新创业上下功夫。要强化扩权赋能,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充分保护好进城农民各类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和平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城乡资源高效配置。
培育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大文章,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把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做出新贡献!
于高坪区特色小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今年5月上中旬,区人大组织特色小镇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到江陵、龙门、东观、长乐、永安、阙家、青居、都京、青莲、凤凰、城建局、农工委、相关指挥部等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听取工作汇报,调阅有关文件资料,现场查看在建工程的进展情况,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掌握全区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摸清存在的困难并找准突破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
加快建设发展特色小镇是打造“绿色高坪、幸福家园”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化新型城市化建设发展至今的时代需要和持续激活重点乡镇(街道)发展活力的重要支撑,可谓是集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重要战略布局。因此,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政策东风,打造一批各具特点的生态型特色小镇,对于助推高坪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强我区发展后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区委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将其作为落实省委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底部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在2016年下发的高委发34号文件中,对我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提出了“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布局思路,结合十个乡镇(街道)的产业基础、发展实际为其规划了相应的特色走向和建设内容,规划范围覆盖129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城镇面积3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4万人。相关乡镇(街道)积极响应,按照区委提出的“产业、环境、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5个方面的统一部署,在各自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开动了脑筋、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统一,对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认识到位。调研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一个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的特色小镇,无论是在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上,还是在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配套上,都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现代化等元素,这必将大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特色小镇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同时,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各自的特色产业,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增强本地的发展后劲。从浙江等地的发展经验来看,一旦特色小镇建成,必将成为当地旅游新的聚焦点,将使过去的“生态物质游”,向“生态文化游”延伸,从而增强本地旅游业的活力和内涵,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全面繁荣,实现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思路明晰,对各自乡镇(街道)的基础特色把握比较准确。按照省上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求,十个特色小镇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教育六大方向为重点,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引领带动全区小城镇发展和建设。如以文化为特色的永安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维护修缮了古城古井、红旗农庄、张澜旧居等历史旧址,并积极对接“嘉陵江一日游”等旅游项目,举办了在红旗农庄重现历史场景,开展吃大锅饭、品老窖酒等活动,同时大力发展休闲文化养老产业,助推文化小镇建设,收效良好。龙门、江陵依托古镇核心区打造、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等重大项目,在改善民生及生态环境的同时,小镇旅游功能不断配套完善,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阙家、青居等地把特色小镇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大力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助推精准扶贫,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东观镇以商贸流通为主,大力发展乡村特色餐饮、田园观光等特色产业,东观辣子鸡等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饮食招牌,商贸重镇、田园集镇的风范渐成雏形。
——因地制宜,在各自特色小镇的打造中基本找准了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十个乡镇把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结合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场镇建设、美丽新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在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建筑风貌改造,以及休闲娱乐、餐饮商贸服务配套等方面找到了各自的着力点,做了大量实事,环境面貌、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方面都较以往不断提升,实现了以特色小镇为依托,突出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一改过去向城区集中的模式,减轻了城区发展压力。
截至目前,我区规划建设的十个特色小镇,以螺溪河入江口为起点辐射整个流域并呈点状分布,如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构成了我区农旅结合、多列发展的“金腰带”。同时,江陵、长乐两个乡镇已由省发改委纳入全省“十三五”200个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分别列为现代农业型和文化创意型特色小镇;东观镇已由省住建厅从“百镇建设示范镇”列入了“百强示范镇”;都京、青莲也纳入了市级示范小镇范畴。
二、我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规划中的特色元素不突出。调研组认为,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脱贫奔康的支撑,因此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元素。当前,区委发[2016]34号文件是指导我们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唯一一个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十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概念性规划,但缺少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对个别乡镇的发展定位过于宽泛、不够精准,对核心区块的规划不明确,特色形象界定比较模糊,各乡镇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去执行,简单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场镇打造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体,没有认识到特色小镇是一个集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互相融合的一个特定区域,因此在建设中比较盲目,缺乏突出的特色内容,与区委的战略目标存在差距。如:凤凰的盐卤温泉度假小镇,目前仍没有建设详细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运作办法,尚停留在概念设想阶段。
(二)缺少功能与产业相结合的布局。调研组认为,大部分乡镇仍然按照“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集中居住区”的旧思维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对产镇融合、功能合理布局考虑不够。比如,旅游特色的小镇,缺少拿得出手的、对外地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又具备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文化特色的小镇,没有深入挖掘传统产业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而只是简单着力于整合、包装现有的商业体,尽管改善了小镇的形象面貌,但是与本地的“传统产业”文化结合不紧密,与现代的时尚文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如:阙家优质果蔬小镇,过去盛产的番茄在周边是比较出名的,但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算不上拿得出手的产品了。
(三)缺少市场化主体参与建设运营。调研组认为,从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应当以市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作为核心,紧密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比如浙江的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由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钱塘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公司领头开发;海盐核电小镇,以中国核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等国资央企为主进行开发建设,资金到位快、项目进展快、投资见效快。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收效甚微,“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依然占据主导,由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市场特点与政府主导的方式不相匹配,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制约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见效。如:长乐民俗文化创意小镇,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市场潜力和吸引力的项目,但目前就缺少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作为核心来引领。
(四)产业普遍层次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调研组认为,产业作为特色小镇的核心,对特色小镇的前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特色小镇普遍没有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还不能占据产业制高点,行业影响力远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一方面,一些基于传统产业、工业园区来建设发展的文化小镇,由于受旧有生产经营模式,或者产业特点的制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另一方面,以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主的“创业新四军”普遍对创业环境要求较高,我区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对行业领军人才或核心团队吸引能力严重不足。如:都京丝绸文化主题小镇,就是典型的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来开发建设的,虽然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丝绸文化元素,但配套设施、生态环境、建筑风貌、运作理念等等,与规划设想还相去甚远,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建设。
(五)缺少要素保障,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调研组认为,由于资金、用地、规划等要素保障的制约,全区特色小镇当前的建设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乡镇要完成计划是困难的。就资金而言,项目招商需要基础设施投入先行,而当前地方融资平台作用有限,区本级财力十分薄弱,迫切需要社会资金的投入。对比发达地区的资金保障,浙江的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要求是“三年内要完成投资50亿元,第一年不少于10亿元”,按GDP折算,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投入至少应该在1-5亿元左右,才有希望见效。就土地而言,受指标总量的限制,特色小镇所需的土地指标很难到位,如果需要拆迁,还涉及政策安置等问题,更要大大影响项目推进的效率。就政策支持而言,在充分放权上是有差距的,相关部门没有下放权力,该给的政策没有,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简政放权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建议:
(一)加快科学规划,彰显特色文化。一是注重规划的衔接性。尽快建立由概念到具体、由策划到规划、由整体到局部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以“多规合一”的思路系统化、高标准谋划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同时,要落实“双城双修”的发展理念,结合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要提前把该下地的管线规划布置好,要提前把城市修补、绿化修复的空间预留好。二是明确开发边界。特色小镇必须“求精不求大”,一般其规划面积不宜超过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要将不符合发展定位的项目区块尽快迁移,使小镇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规划范围达到科学合理的要求,保证空间形态上的“精致紧凑”,坚决杜绝无序扩张。三是凸显“特色”文化元素。将重点项目尽量集聚在小镇核心区,建好展示小镇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进行商务活动和接待来访等多功能的“小镇客厅”。在建筑风格上应当富有本地文化特色,或具有地方历史人文特征。同时,不同区位与模式的小镇,在基础设施的软硬建设上要与产业特色相匹配,确保小镇风格的独特性。
(二)实施分类布局,发挥特色优势 。 一是发挥好旅游功能。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类的特色小镇对生态环境有天然的要求,由于自然基础相对较好,产业与环境相互催生,应从消费者体验本身出发,注重生态、文化体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产品制造类的工业特色小镇,应摒弃搭周边成熟景区“便车”的思路,重点做好产业旅游资源和体验旅游资源开发,讲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故事,创设相关产业产品的风情体验区。二是发挥好文化功能。一方面应重点开发自然生态文化、人文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文化,保持地域特有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发创新文化,使创新资源、时尚元素等与本地传统产业充分交融,激发各类创新文化要素。三是发挥好社区功能。应注重环境先导,坚持“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的顺序,通过对生活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商业配套中心等精心规划建设,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贴心周到的服务环境。同时,应当探索在流转的土地中就地发展产业,让当地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设模式,使特色小镇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三)突出市场主体,完善运营管理。一是摈弃“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机制,选择符合发展定位、实力雄厚的投资主体,承担小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管理服务等工作。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促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以及加快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完善上来。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特色小镇尤其是制造类产业的小镇,应当引入市场力量强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发挥其建设大项目、布局产业链的天然优势和能力,务必形成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对于产业实力相对薄弱的小镇,可以加强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开发主体以控股、参股、相互持股、PPP等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小镇建设,引进大型餐饮、文化企业,让特色小镇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创新集聚转化,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做优特色项目。着眼高成长性的产业,充分运用重点客商联络机制、招商主题定位机制、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创新驱动转变。深化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以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强化创新链,以商业模式创新赢得市场,以管理创新增强效益,以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提高价值链,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三是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做好海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工作,制定落实创业场地补贴、贷款贴息、房票补助、引才奖励等奖励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小镇内的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功能配套,为创业创新人才营造一个绿色、环保、便捷、舒适的创业创新环境。四是做好创新转化。注重本地产业与开展技术合作的高校、省级以上研究院的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各创业创新平台活力,促进企业与科创平台对接,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品牌产品和企业。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强协调服务。结合扩权强镇的契机,全力帮助小镇建设主体做好基础配套、招商选资等工作,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及时掌握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适当向特色小镇所属乡镇(街道)倾斜,加强与省、市财政现有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衔接。探索建立特色小镇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各类产业资金、可用闲置资金、可用国有资产等划入专项基金。在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向全社会募集资金,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调整投资回报率,尽快形成科学收益分配机制,形成长期稳定投资回报机制,从而对社会资本产生吸引力。土地方面,要创新管理模式,必须突出为要素服务做好保障,尽量优先确保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同时注重存量挖潜,结合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多规合一”试点以及其他土地整治工作,以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增加用地指标,解决特色小镇用地及规划问题。三是要强化跟踪督办。区上应该将特色小镇建设任务纳入督查和目标考核体系范围,区目督办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定期对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关于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机关调研实践组
2018年4月24日至27日,省政协机关青年党团员调研实践组聚焦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深入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朱备镇和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与当地镇政府、村居代表、企业代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走访调研,详细了解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意见和建议,分析原因及对策。现将有关调研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实践基本情况
(一)调研实践地点情况
青阳、潜山两县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整合资源要素,通过挖掘特色、科学规划、建构新业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两县政府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政府部门在规划设计、整体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强大推动作用。呈现出后发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发力供给侧、构建新动能,推动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调研实践主要做法
1.提前谋划,充分准备。一是谨慎选择调研实践专题。调研实践组按照省直机关工委要求,突出服务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主题,结合贯彻落实“三心两进一流”工作理念和2018年度省政协重点工作,最终确定调研实践课题为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二是细致谋划活动安排。坚持方案先行,调研实践组迅速制定《关于开展2018年“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青年党团员调研实践活动的方案》,经机关党委审定,报机关党组同意。调研实践组于4月3日召开会议,根据方案要求,专门研究部署调研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调研实践等具体工作。调研实践组同志克服繁重的本职工作,加班加点,统筹本职工作和调研实践活动,挤出时间参与调研实践活动。三是切实提高业务水平。调研实践活动导师许晨副秘书长、调研实践组组长、副组长参加省直机关工委召开2018年青年党团员调研实践活动启动培训会;邀请省发改委规划处有关工作负责同志就我省特色小镇建设有关政策及业务知识,重点针对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我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等有关情况进行解读和业务辅导,提高调研实践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2.深入实际,扎实调研实践。一是丰富调研实践形式。调研实践组每到一处,除进行实地考察外,还发放调查问卷60余份,梳理分析汇总16项调查类别,收集20余条意见建议,并与当地镇政府、村民代表、企业代表深入座谈交流,仔细了解当前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认真收集第一手材料。二是开展走访慰问。调研实践组一行对青阳县朱备镇3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给贫困户送去粮油、牛奶等慰问品,并与贫困户促膝谈心,耐心询问他们目前的家庭收入,了解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开展同工同勤。期间,调研实践组成员与基层一线茶农和刷业企业工人同工同勤,亲身体验采茶和制刷的基本工序,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四是及时总结梳理。每天调研实践结束后,调研实践组成员都召开碰头会,总结梳理当天调研实践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撰写调研实践报告的意见建议。组员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交流调研实践心得,为圆满完成调研实践任务提供坚实基础。调研实践结束后,认真起草调研实践报告,集体研究打磨报告,并及时向机关党组及机关党委专题汇报调研实践活动情况。调研报告还被转化为省政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月度专题协商会会议材料。
短暂的调研实践活动让机关青年党团员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密切了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了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启发。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省特色小镇建设中既有成功的亮点,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反映了特色小镇建设在我省落地开花过程中的痛点,也反映了后发地区期待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是下一步我省特色小镇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念认知不够清晰。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在一个“特”字,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特色小镇“立镇之本”。有的特色小镇几乎完全是规划出来的,对自身基础的挖掘,现有优势的整合提升不足,存在重形轻魂、仓促上马、简单复制等现象。甚至个别干部简单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就是把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区、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或者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以获得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对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特色小镇没有清晰、全面、到位的认识。
(二)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每个小镇都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出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特色产业。目前,多数特色小镇仅仅强调环境、文化、旅游等等,忽视了产业和特色。形成的是消费集聚,没有实现产业集聚,其建设目的仅是旅游小镇、度假小镇,达不到特色小镇层面。有些小镇把原有的工厂、开发区等进行简单升级,引入特色小镇概念,虽然强调了产业,但产业大多处于中低端,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原料、市场、人才、科技等制约瓶颈突出,在科研技术和高端市场等领域亟待突破。
(三)市场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要素支撑不足,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不够,当地政府在规划、市场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但企业、社会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广度、深度明显不够。有的地方在特色小镇发展中,房地产企业参与度较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旅游功能开发水平,但也存在忽视特色小镇的运营周期、投资规模、游客承载量等客观实际过度投资、盲目发展等情况。
(四)特色文化挖掘不深。文化是特色小镇的“魂”,各地都十分注重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引入资金、项目和先进的设计运营理念,通过历史文化保护、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挖掘历史印记和民俗风情。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些规划和设想大多停留在纸上,或者实际效果与原先设想有很大偏差。很多特色小镇在氛围营造上不仅缺少深度挖掘本地特色的“软文化”,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硬文化”也明显不足,距离集产业、旅游、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身的特色小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意见和建议
推进我省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科学统筹引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切实发挥特色小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统筹布局,注重科学引导。遵循特色小镇有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特色小镇建设运营模式。立足特色小镇发展阶段和实际,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和方向。强化特色小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重要抓手作用,统筹布局、科学引导、分类分批推进各地小镇有产业、有主题、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
(二)突出产业核心,瞄准高端品质。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在推进小镇建设中,各地应牢固树立产业兴镇意识,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已有较强基础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质量品牌意识,瞄准高端品质,不断提升特色产业、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特色产业链向研发等高端领域延伸,打造经营好小镇专属特色品牌。
(三)加强制度供给,力求精益求精。鼓励先行先试,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做好全省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模式,省市县镇多级联动,统筹规划、分类布局,求精不求多,求点不求面,保证资源要素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中集中优化配置。探索试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土地指标交易制度,跨区域(多方管理区域)调剂土地使用,优化土地供给保障。创新监管机制,探索公安、消防、食品药品监督等事中事后监管模式,适当扩大特色小镇管理权限,给投资运营主体以更多空间。
(四)优化政策配套,防范跑偏风险。优化调整考核指标,重点考核特色产业培育、科学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等情况。及时奖励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对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应倒扣奖励指标。取消一批尚处概念阶段、落实效果不好的省级特色小镇。统筹资金、人才、科技、招商等政策,逐级压实、聚焦发力,保障相关政策做实落地。避免人为造“镇”冲动,防止特色小镇建设“产能过剩”,防止出现“政绩小镇”和“房地产化”倾向。
(五)共享资源配置,助力创新驱动。开展特色小镇与大城市的结对合作,共享大城市创新资源,在城市中搭建服务于小镇经济的研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强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逐步形成多元资金投入创新的良性循环格局。营造更加便利的投资营商环境,吸引先进技术、创业人才、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特色小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小镇创新创业生态圈。
(六)形成政企合力,发挥市场主导。各级政府应着力打造好政务服务、创业创新、文化生态等支撑系统,推进各种资源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实现政策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积极总结规范好的经验做法,防止行政不当干预、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等现象。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高校、社会机构等利用科研、管理、运营等优势,参与小镇建设运营,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企业等市场主体更好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关于竹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竹沟镇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为了解竹沟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5月上旬,市老促会会同确山县老促会对革命老区竹沟镇“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竹沟“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
竹沟镇位于桐柏山和伏牛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山区平原过渡带,古因沟河沿岸“簧竹茂盛”而得名。距确山县城西30公里。全镇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56个村民组,总人口3.46万。省道S334公路、商桐路呈“十”字型在此交汇通过,新(蔡)(泌)阳高速横贯全境并设有下路口,与京港奥、大广、上荣高速相连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在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被誉为“中原小延安”。属全国首批命名的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国家和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中国首批“特色小镇”、“河南省旅游景观名镇”、河南十佳名镇。
近几年来,竹沟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挥老区优势,用足、用活老区政策,努力打造特色小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发展目标 提升小镇品位
近年来,竹沟镇党委、政府在集镇建设上,坚持以规划引领,正确处理革命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围绕“保护一个老区、改造一个旧区、建设一个新区”的发展目标,先后争取项目投资近亿元,对传统的老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使街道、建筑、景点的布局与红色旅游相吻合;对商贸为主的旧区,从基础设施入手,重点改造脏乱差的面貌,打造环境优美的经营环境;对规划新区,以打造美丽宜居为主线,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拉大框架,提升了集镇品位。
一是规划先行。投资80多万元先后制定了《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1一2020)》、《确山县竹沟镇总体规划(2014一2030)》。通过规划,进一步理清特色小镇发展思路。二是完善功能。投入2600多万元对镇区道路、给排水管网、绿化亮化设施、文化广场、环卫设施等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人工湿地2处,新增绿地56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8500多人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提升品位。围绕打造宜游、宜商、宜居小城镇,抢抓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大力挖掘竹沟红色旅游的内在底蕴和休闲观光的原生特色,升级改造传统商贸区,打造优美的经营环境,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高标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使集镇面积由2012年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36平方公里。
(二)立足本地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竹沟镇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始终抓住“特”字做文章。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挖掘特色产业,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山区小镇雏形。
一是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发展规模种植,扶持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每年利用流转土地近3万亩,连片种植烟叶近万亩,中药材1.8万亩,集中种植和管理,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成为全国高香气烟叶开发基地和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二是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业。每年为农户印发养殖科普资料上千册,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镇里多次邀请省内农牧高校教授及有关专家培训指导科学养殖技术,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羊繁育基地。竹沟镇年中转贩运山羊200万只以上,乐华实业、河南牧亚两家养殖公司入驻以后,年山羊存栏量达到3-5万只,每年出栏生态羊6万只以上,远销广东等地。当地6000多名农民从事该项养殖。三是注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竹沟镇成立了提琴协会,“草根匠人”的精湛手艺得以发扬传承,纯手工制作的“洋乐器”小提琴,远销国外,年出口创汇1000余万美元。可谓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土包子”造出“洋乐器”。
(三)红色与民俗融合 保护与开发并重
革命文物是革命老区的宝贵财富,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近几年来,竹沟镇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一是对境内的竹沟革命纪念馆等12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省级各有1处)划定保护区域,制定得力措施,严格管控文物场馆,使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保护。二是全力支持文化管理单位对竹沟纪念馆扩建、延安街历史风貌的修复工作,在征地、补偿、拆迁等工作中通力配合。竹沟革命纪念馆每年参观人数达10多万,不仅使观众受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也拉动了当地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挖掘民俗文化。发源于竹沟的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得以发掘、整理和传承。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曾进行了专题报道。每年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邀请表演的地方和单位应接不暇。竹沟红色歌谣,竹编、绣花鞋垫等传统手工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6年11月到竹沟镇进行了拍摄。该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先进文化为导向,集中展现了竹沟在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地位、作用、社会变迁和时代风貌。不仅流淌着人们对青山绿水的缕缕乡愁,更铭刻着人们灵魂深处的红色记忆。
(四)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红色旅游
发展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助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竹沟镇境内有20多处革命文物遗址,是原河南工委、河南挺进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八团留守处、新四军二、四、五师和三、七师部分骨干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整合、修复,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资2000多万元恢复重建的孤山冲新四军礼堂、竹沟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知名景区,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和瞻仰。
1.坚持“三个结合”,打造红色旅游。一是“红”与“绿”相结合。坚持把确山丰厚的红色资源与保护开发自然的绿色资源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参观红色景点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奇幻。二是“红”与“农”相结合。坚持把红色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务工结合,有计划地发展特色农业。沿路形成了百果园、百花园、农家乐等特色景点。既形成了旅游景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地处全市海拔最高的“黄石头”村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全村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靠发展旅游业率先脱贫致富。三是“红”与“军”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国防教育结合。确山驻军多、军人多、军训多。军事训练的演习场地大部分集中在天目山一带和竹沟、石滚河境内,每年的各种训练和演习活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旅游观光风景线,给青少年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军营一日游和夏令营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景观,也增添了不少旅游者的兴趣。
2.弘扬老区精神,助推红色旅游。竹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形成了独特的竹沟情结、红色基因和老区精神,为红色文化创作提供了源泉。为了宣传竹沟、弘扬老区精神,营造红色旅游氛围,助推红色旅游发展,县宣传部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竹沟群众中进行采访、拜访和创作。先后创作了《竹沟情》、《巍巍青山悠悠竹沟》、《竹沟颂》、《石榴花开》、《喊一声竹沟》等一大批革命歌曲和文艺作品,相继在全国东西部合作经贸洽谈会和省市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并在中国音乐原唱基地网站上发布。他们与河南省红旗公司联合举办了鄂豫皖苏四省红歌大赛和放歌红土地文艺晚会。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彭雪枫将军》、《李先念》、《丰碑》、《刘少奇在河南》、《思念》、《战将》等影视作品。相继编辑出版了《刘少奇主持中原局》、《小延安——竹沟》、《中原峰火》、《老一辈革命家与竹沟》、《竹沟英名》等一大批红色读物。青少年学生从英雄的史诗中感受到革命前辈的坚定信仰和赤诚之心,对竹沟革命老区更加热爱和景仰。不少单位都把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安排在竹沟革命纪念地举行。营造了老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促进了小镇旅游业发展。
竹沟镇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的期盼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项目建设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层次低、融资渠道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影响和制约竹沟特色小镇发展的瓶颈。
纵观我省申报成功的全国第一批四个特色小镇情况看:焦作温县赵堡镇、南阳西峡太平镇、禹州神垕镇,从投入资金、建设规模、建设速度上均超过竹沟镇。目前,竹沟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整体水准不高,产业发展还不够突出,还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发展及人民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供水问题、垃圾及污水处理问题、旅游接待服务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尤其是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核心区和竹沟传统村落保护问题较为突出,群众反响较大,亟待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加快竹沟“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竹沟特色小镇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快推进竹沟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
建议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把竹沟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验区和示范点,成立市县两级推进竹沟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动员社会各界,支持竹沟特色小镇建设,让竹沟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建立竹沟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竹沟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协调、部署、指导,强力推进竹沟特色小镇建设;要制定年度和中长期目标,并分解到市县相关单位,定期检查、督导、考核。要举全市之力,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竹沟人民的生活品质,把竹沟镇打造成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色小镇建设的样板。
(二)加大对竹沟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年)的意见》,强化保护利用竹沟革命文物的意识,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依法依规做好竹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二要兼顾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科学编制竹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充分发掘利用竹沟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开发出更多具有老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竹沟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三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制品、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进一步加大对竹沟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和利用力度。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1.依据竹沟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2.在“特”字上做文章,发挥其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做到“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小提琴制造、生态羊养殖、艾叶、食用菌、中草药和烟叶种植、乡村休闲、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
3.努力探索竹沟革命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子。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形成可行性报告。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发挥文化红色文化“塑魂、兴业、聚人”的重要功能,叫响红色、留住绿色,形成 “绿肥红艳”的竹沟特色。
4.大力开发农业多种资源,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5.依托“互联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物资流通现代化。
6.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具有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有关人士加盟竹沟文化建设,创新、丰富竹沟文化产业,繁荣竹沟文化市场,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努力打造竹沟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四)强化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市财政资金向竹沟镇的倾斜力度,支持竹沟特色小镇建设。二是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行业部门支持竹沟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继续探索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集经济发展资金。三是市各金融部门制定支持竹沟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探索和开发信贷支持与保险、期货等结合的混合金融产品和支持政策。四是继续扩大社会帮扶力度,将企业帮扶引向深入。要把竹沟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范畴,推动重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市发改、住建、财政等职能部门要对竹沟特色小镇的规划及建设项目进行论证、梳理和包装,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认真研究用足、用活上级政策。
(五)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
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发现一批、吸引一批、外地招引一批,激励各类人才到竹沟革命老区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打造一支强大的振兴竹沟的人才队伍。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和推动人才由城市向竹沟流动,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要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工作者定期服务老区、支持竹沟、蹲点帮扶的机制。
(六)积极支持竹沟镇的在建项目
一是竹沟大道(镇政府门口街道)与新阳高速下路口对接工程,路基虽基本完工,但存在工程占用军事用地置换及通讯光缆改造等问题。涉及三道光缆分别是长线局、联通和军用光缆。建议市政府牵头,军分区、市发改委、市交战办等部门协调解决。二是加快S334公路全线加宽及竹沟集镇段街立面改造工程,需要资金支持。三是竹沟镇区段3.8千米竹沟河综合治理工程。对现有光缆进行挖掘后深埋处理。同时,要求长线局、联通公司给予积极配合。河道拟改道工程设计方案已完成,整体景观打造及详细治理方案正在设计,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进度,力争早日完成。
(七)支持竹沟镇申报项目付诸实施
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竹沟镇的现有项目、在建项目、储备项目等进行收录入库、汇总分析、制定措施、策划包装,强力推进。
一是“竹沟革命纪念馆迁建工程项目”,建议文化部门积极申报,发改委尽快立项,以争取更多的上级专项扶持资金;二是“竹沟干部培训学院建设项目”,建议市委组织部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门立项,把竹沟建成省级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以便尽快办理有关手续和立项批复工作,更有力争取省级专项项目资金支持;三是竹沟南绕镇公路建设项目(商桐路北段和S334西段升级为国道的连接线路),建议市公路局、市发改委配合立项和规划设计工作,积极争取公路建设资金支持。
(八)打造小提琴产业知名品牌
目前竹沟镇的小提琴产业,仍处在原始型生产、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阶段,回迁本地的加工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加工企业分散在竹沟镇、确山县城、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等地。多数没有建厂用地,大有回流、外迁之势,如不及时应对,将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失去市场竞争力。由于缺乏品牌战略意识,缺乏规模经营理念,缺乏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机制。造成了原材料不统一、生产标准不统一、管理模式不统一、经营方式不统一、产品价格不统一等问题。建议竹沟镇规划一个小提琴产业集聚区,引导回乡的小提琴加工企业入驻,形成规模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形成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建议市政府协调市发改委立项,旅游局给予规划、立项,国土部门给予调剂用地指标,以此促进竹沟镇小提琴产业的迅速发展。
赴浙江省安吉县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浙江省是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和绿色发展先行地。安吉县特色小镇的成功创建经验对我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一带一路”草原名城,创建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19年5月17日,通辽市发改委组织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赴浙江省安吉县学习调研,实地考察了余村、安吉天使小镇、鲁家村,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良好成效。
一、安吉县发展现状及坚持生态优先的主要做法
安吉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上海黄浦江的源头、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西北节点,素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之称,面积1886平方公里,境内山清水秀“七山一水两分田”,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70%以上,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全县有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集高端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全面兴起。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32亿元,增长8.3%;完成财政总收入80.08亿元,增长19.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92亿元,同比增长18.73%;三次产业比为6.5:44.1:49.4。全县户籍46万人,城乡人均收入分别达到52617元和30541元。安吉县坚持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1+2+3”生态产业体系,“1”即健康休闲一大优势产业,“2”即绿色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信息经济、通用航空、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
余村。占地4.8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中穿过。十余年前,余村靠山吃山,卖石矿、开水泥厂,炮声隆隆,粉尘蔽日,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都连年减产。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年间,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变,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开发旅游景区,发展农家乐,来吸引城里的游客,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换回了绿水青山。现在,村民枕着“绿肺”就能赚钱了。2018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468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71万元。获得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天使小镇。天使小镇主要由浙江银润休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吉城投集团负责建设,银润集团主要精心打造以凯蒂猫家园为核心的银润度假小镇,并且负责建设70%的天使小镇。安吉城投集团则负责小镇另外30%的建设,主要打造安吉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童话村南北两区。小镇总规划面积3.17平方公里,总投资78亿元,已规划子项目24个,分布于6大片区。计划小镇所有项目于2020年底全面建成,带动就业6000人左右,小镇建成后游客流量预计达到400万人次/年,可实现40亿元/年的旅游收入,创造2亿元/年的税收,并争创5A级景区。天使小镇内已引进十二年制国际学校,拓展教育产业链;引进医院,延伸医疗养老产业;筹建水上乐园,丰富小镇内的旅游业态。
鲁家村。全村面积16.7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2011年时,鲁家村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恰逢村班子换届,一批年富力强、经商有道、富有家乡清华的党员干部参选村干部,使得村班子面貌大换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村班子结合鲁家村无文化资源、无产业支撑、无山水风光的实际,把改变村容、创建美丽乡村、发展家庭农场定为发展路径。班子成员自掏腰包做规划,拿着规划去招商,以农产业综合化经营为主线,以“公司+村+农场”为开发模式,坚持推进旅游与生态农业、传统农业、高效农业等相融合,打造集农业科研、农业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养殖、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休闲农场。鲁家农场经济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负债经营的根本性局面,一产、二产、三产进行共融,生活、生产、生态产生粘连,资源、资本、资产良性互动。2018年,村集体收入为400万元,人均收入38812元,村集体资产发展到2个亿。
二、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一)特色小镇产生在浙江的原因。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是“特色小镇”起源的重要因素。浙江有全国闻名的历史经典特色产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40多个块状县域经济。浙江有发达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贡献全省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特色小镇”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提出“八八战略”(发挥浙江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使企业和市场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角和主力,而政府作为配角和绿叶的发展模式,为特色小镇提供敢于创新、敢于创造的精神,为浙江万亿产业和市场主体搭建了创业创新的平台。“以人为本”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的。特色小镇的终极发展目标是惠及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支持又是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与传统开发区模式或旅游景区将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人为割裂的做法相比,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特别强调“人的城镇化”,即不能把当地居民矮化为企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是要让本地居民分享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
因势而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产业基础。主体产业是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而特色小镇则是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在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前,各地已经开始反思主体产业附加值低、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功能单一等种种弊端,正处于谋求突破的关键时期,而特色小镇“小而精”、“小而美”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及政策提供的土地要素保障、财政支持,为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和政策支持是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
乘势而起,传统产业化“危”为“机”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主体产业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在浙江省,绝大多数特色小镇的主体产业都有着十年以上的扎实基础,而即便是看似“无中生有”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也是浙江省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后催生的内生需求。
借势而兴,经济社会内源发展的动力机制。特色小镇建设延续了浙江省民营经济、民资造城的基本经验。在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镇计划后,各地政府并未大包大揽(以政府有形之手取代市场无形之手,以行政力量粗暴干预资源配置,拔苗助长产业转型升级),而是仍然坚持内源发展,充分借力企业家能人、业内领军企业以及社会资本等力量,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相比于政府,企业家能人和业内领军企业与特色小镇主体产业的共容性更强,因而更注重行业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顺势而为,小镇特色发展的政策供给。特色小镇建设对政府恰当界定自身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均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政府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在传统工业园区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特色小镇,当地政府需要按照特色小镇“小而美”的要求,投入公共财政资源改善空间设计、镇区管理,确保小镇在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符合要求。
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对我市的启示
比较而言,我市在经济发展程度、民营经济规模、产业要素集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不具备建设像浙江的“特色小镇”的条件,浙江的“先进经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复制。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大多处于规划阶段,可培育的少,特色小镇发展差异化、特色鲜明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产业支撑,更缺乏在业内、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民间投资占比较低,仍需靠政府性投资撬动;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板,整体功能还不完备;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能力不强。根据这次实地考察学习,对我市未来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如下启示。
尊重市场规律。“特色小镇”是城市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中成功的发展案例是经过市场竞争机制残酷筛选的结果,而绝不是政府事先挑选的赢家。承认政府有为,但绝不能过分夸大政府作用,将特色小镇的成功归之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意为之,一定要避免特色小镇“一刀切”的顶层设计。同时要避免仅靠政策优惠来培育特色小镇,市场因素是影响企业选址最主要的因素,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
小政府,大市场。特色小镇突出强调“非镇非区”,超越了行政区划范畴,也超越了通常意义上产业发展范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企业和市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去除行政束缚,本质上是对特定空间内各类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使特色小镇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动力。“小”不意味着政府角色的弱化,而是强调政府在经营和服务上的专业化。
注重产业要素集聚。“特色小镇”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形成“特色”。但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地“小”,避免摊大饼、粗放式、同业恶性竞争等传统开发区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浙江省要求把小镇建设成为至少3A级景区,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调发展旅游业,而是期望借助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隔阂,用“高颜值”吸引资本、文化、人才、产业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这种重新组合中不断创造出新机会,激发出新动力。
赴浙江调研学习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9月11日至14日,区政协副主席全泰源组织镇村组部分委员赴浙江台州市、丽水市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经验、现场交流等形式,走访了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宁溪镇乌岩头村,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蓝美生态庄园,中德活力农耕农场;丽水市农村创业生活服务赶街网络服务公司,“丽水山耕”,莲都区大木山茶园种植基地、古堰画乡、云上平田和陈家铺民宿等10余个地点,现将学习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市黄岩区和丽水市基本情况
台州市黄岩区,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总人口80余万人,辖8个街道、5个镇、6个乡。黄岩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舞台,聚力打通“两山”「1」转化通道,坚定沿着“八八战略”路子,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提炼的乡村振兴“工作十法”被新华社《智库瞭望》《国家财经周刊》和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中央核心媒体专题报道。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全市总人口210余万人,1.73万平方公里,辖1个区7个县,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浙江最大的山区,被誉“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始终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模范生。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期间,曾先后8次到丽水调研,鲜明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二、看到、听到了什么?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4」工程、“两山”项目和“八八战略”,十五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启示。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和丽水市两个地区,紧紧围绕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立足生态优势,通过“系统推进”“生态宜居”“农村电商”“小镇引领”助力乡村振兴。调研组通过走访各个考察点,聆听专家讲解,深入一线体会,面对面互动交流,从一行一路所观、所听情况来看,两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思路清晰、举措有力、氛围浓厚、成效斐然,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主要开启了三种“模式”。
(一)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开启“农旅振兴”模式
这两个地区主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水资源和采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把握人们对于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变化和升级,大力培育以文化体验、农村风貌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水果休闲采摘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全面推动“乡村+”“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农业旅游产业。黄岩区积极探索推动“三权分置”「5」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在开发乡村民俗、乡村美食、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休闲、乡村度假等产业。比如,屿头乡沙滩村和宁溪镇乌岩头村,与同济大学合作设计建设,采取保持原貌、就地取材、适度调整、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古村落进行活态再生再开发,打造旅游综合体,做强黄岩农家乐(民宿)品牌,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丽水市依托传统村落、古民居,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和休闲养生产业,打造“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小而美”的品牌、“细而精”的模式和“广受益”的成效,以山水为依托,以三农为特色,延伸优质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农事活动观光、体验等环节。如平田村,坐落在海拔630米的高山梯田上,是丽水市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014年,北京DnA设计事务所参与平田村保护公益性建设,打造成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为一体的民宿综合群,素有“云上平田”之称,每年平均入住率达到73%,旅游旺季达到95%以上,而且带动了陈家铺等系列农家乐民宿共同发展,形成了发展集聚群。
(二)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开启“产业振兴”模式
黄岩区和丽水市突出现代农业对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与引领作用,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黄岩区围绕“三生”「6」有机融合和“三农”统筹发展的建设目标,秉承黄岩蜜橘、东魁杨梅、双季茭白、黄岩枇杷等农业支柱产业优势,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比如,黄岩区以柑橘科技研发推广园区、现代化种植园区、柑橘罐头产业园和柑橘产业综合体四大“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黄岩蜜橘品牌振兴,2018年引进5家工商资本,流转土地5000亩打造蜜橘培育基地,近两年年均增幅达8%。同时,黄岩区积极推广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如台州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自动化蔬菜种植技术和空中草莓栽培技术、良种培育、农业观光、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推广等生产经营及服务与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企业,年产值近4000万,每年组织农技培训5000余人,为周边村民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丽水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行顶格的生态标准、严格的生态治理、科学的生态制度,努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大力推进国家级农高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实现了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比如,丽水松阳县大木山茶园景区,总面积2.2万余亩,拥有茶农800余户,政府从统一规划设计,加强原产地保护,提升加工工艺顶层设计做起,对土壤改良、种植、养护、采摘、加工、包装、销售、旅游等各个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升级,形成种、产、研、销“四位一体”生产模式,茶农人均年收入18000余元,间接带动3000余名人员就业。
(三)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开启“文化振兴”模式
这两个地方注重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黄岩区对乡村独有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定位,寻找、修复、重建或新建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点、传承点,构成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机体。比如,屿头乡沙滩村的“社戏广场”等改造项目,突出了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特点,形成“道教”“儒家”和中医养生等“文化集聚”效应。同时,黄岩区于2013年开始,为完善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在原有农民学习会馆基础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挖掘本村特有历史文化元素,传承和发扬本土优良人文精神,弘扬主流价值,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成为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和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截止今日,已高标准建成近200家文化礼堂。丽水市依托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项目,实施“百村复兴”工程,注重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莲都区的古堰画乡历史底蕴深远,小镇内有505年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通济堰、古街旧宅和千年古樟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2015年跻身全国首批3家服务业特色小镇创新试点,拟建的文化产业基地——油画交易中心,引进全国艺术家来创作和设计,打造最大、最优油画交易平台。
三、思到、悟到了什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并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7」、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要树立大农业融合理念。黄岩区蓝美庄园,占地1300亩,总投资3.5亿元,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农业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展示馆,坚持一二三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集四季采摘、四季赏花、农耕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农业休闲综合体。蓝美庄园的建设有效整合长潭水库、富山大裂谷、潮济古村落等周边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人们对农业的功能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满足于提供吃饱喝足穿暖,更需要一些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生态文化功能,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实行“一三”联动、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让广大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加工营销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树立大市场抱团理念。丽水市“丽水山耕”,是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生产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综合体,发挥企业与协会双重作用,搭建政府与市场完美结合的品牌公共运营平台,将丽水“农产品”变“商品”、“山货”变“网货”、“线下”变“线上”,实现丽水农业“四化”。截止今年,“丽水山耕”合作主体、合作基地分别增加到761家、1122个,背书农产品总数达到813个,“丽水山耕”品牌价值已达到26.59亿元,列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第64位。现在市场是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市场,要搞出名堂、树立品牌,仅靠单个主体“唱独角戏”“跑单帮”已经很难实现,尤其很多新主体是搞农业的新生力量,经验不足,难以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这就需要通过联合与合作模式,强化品牌建设,组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的联盟和团体,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建立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加快发展直营直销,推动农产品进展会、进超市,推广“会员制”销售、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极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要树立大生态绿色理念。黄岩区中德农场——被誉为中国人的道德农场,尊重自然规律,以德米特标准为依据,利用动力农法形成独立的生态循环系统,种植蔬菜、果树,养殖蜜蜂、牲畜,利用自然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性,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关注土壤健康,每年都会种植大量“绿肥”,配合使用活力农耕制剂及堆肥,逐渐激活土壤活力和免疫力,通过轮作、套种、稻鸭、稻鱼共生等方式来改良土壤,为农作物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所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不含任何污染,也不需任何再加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连接。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能够给人们提供清心养眼洗肺的好去处,把农业的绿色价值挖掘出来,不仅生产各种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更多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田园,打造连天白云、青山绿水、鸡鸭成群相映成趣的生产生态新景观。需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下功夫,实行种养结合,加强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推广,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四)要树立大网络联通理念。丽水市农村创业生活服务“赶街”网络服务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三大体系,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办事难、难办事”和农产品“难买、难卖”等问题,提高农村活力、引导农村消费、搞活农村供需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创业就业的机会。现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一系列新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把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与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连在一起,实现产品相同、信息相同、服务相同、利益共享,打造“互联网+”农村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网上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藏在深山无人知晓的优质土特产品更多的摆到城里人的家中,让乡村变的更美好。
四、下步怎么做,做什么?
我区于9月17日已正式下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后简称《实施意见》),从4个方面41项内容深入阐述了花都区乡村振兴具体步骤、目标和要求,内容紧贴实际、方法具体详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如果按照《实施意见》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实施,花都的乡村建设定将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定将为我省、市新一轮振兴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调研组结合赴浙江实地考察,并在认真研学区《实施意见》基础上,提五点建议。
(一)贯彻乡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治水的战略定位,坚守空间均衡的重大原则,统筹兼顾乡村振兴与治水、治山、治林、治田关系,避免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因重开发建设、轻生态保护,开山造田、毁林开荒、侵占河道、围垦河湖,带来的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和由此导致的生态链条恶性循环,把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地域特色、人文历史,把握差异性,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打造一批拿的出、叫得响、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近期建议全力推进梯面森林小镇(重点打造埔岭村、民安村)、赤坭生态休闲小镇建设(重点打造瑞岭村、蓝田村、锦山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推进芙蓉嶂度假区建设,打造天马河生态景观带、巴江河(白坭河)生态景观带。推动花东镇深度参与广州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主动创造乡村发展综合条件。根据中央、省市要求的乡村发展优先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针对各村域自然和社会条件,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将188条村分为若干类型,实实在在分类落实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工作,以落实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抓手,围绕农民住宅、历史留用地、空心村改造、安置区建设等的统筹安排,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三权分离”的实用方式,加强政策出台、指引和综合整改,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住宅困难、农村“两违”屡禁不止和农村发展缺乏抓手问题,积极探索针对性强的乡村精品民宿、农家乐的简约管理和环保消防的报备方式,着实解决乡村振兴综合软硬条件和用地、用电、用水、用人的政策支撑。
(三)积极强化镇村产业支撑。当前,我区传统种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适度规模经营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农业企业存活率比较低。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维持。一是引资引智要做“加法”。区镇村要以资源为“新郎”、资本为“新娘”,鼓励引导投资机构、创业团队到农村区域投资兴业、大展手脚,可以借鉴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动“学院+基地”“学院+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引进相关大学的专业“设计+投资”团队进驻赤坭、狮岭、梯面等地区,就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加大与乡村发展专业机构、资深专家的合作交流力度,为镇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策略,力争在镇村产业拓展、新业态策划、新模式探索上取得新突破。近期,在芙蓉度假村的综合利用,赤坭的蓝田、瑞岭,梯面的红山、浦岭的总体提升方面需要加大推动力度,取得长足进步。二是强化治污扫黑、散乱污和两违集中的“减法”整治。充分凭借中央省市治污扫黑、散乱污和“两违”集中“减法”整治的东风,彻底摘除多年来沉积乡村的毒瘤,全面扫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种障碍,积极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按照“人以食为天,农村要发展、农业种养要延续、农民要有出路,农保区也要给出路”的思路,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建立农、畜、牧业生态化建设机制;按照“规模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根据各镇域环境承受能力,以满足治污水土指标达标为前提,主动设立高密度养殖区,整合规模生态养殖,配套治污设施,有针对性种植对畜禽养殖污水修复净化作用强的植物,建管监并举,实现既保障花都区的禽畜产品有效供给,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发展,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区域种养平衡及生态和谐。同时,积极引导养殖户向菌类、花卉等生态高效产业转产。规范管理,巩固防治工作成效,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产业融合要做“乘法”。在区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的基础上,要注重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精加工”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充分拓展现有炭步芋头、李溪石硖龙眼、京塘莲藕、杨荷荔枝等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宣传品牌优势,积极谋划针对农产品加工增值环节的招商项目。目前,全区没有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环节和牵引作用发挥作用不大,需要新培育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可以借鉴丽水市“丽水山耕”模式,构建以“生态精致农业+”体系,探索种养与加工两条线分线运行,以组织化加工对接组织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发展冷链物流,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多元和坚实的产业支撑。四是质量兴农要做“除法”。要立足区镇村特点、农业生产分布和发展情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区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由产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区绿色金融“1+4”政策文件,着力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把“种什么、吃什么”转变为“吃什么、种什么”,让单向的“种得好”转变为双向“卖得出、卖得好”。如果每个村都能形成一个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产业或特色品牌,全区农村经济就能实现质的提升。
(四)努力提升镇村建设水平。《实施意见》中从5个方面明确了全域推进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一年来,我区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污染治理”“两违查控”工作,镇村在“软件”方面得到了提升,村容越来越整洁、乡风越来越文明、农村越来越和谐,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建设标准不够高,推进速度比较缓慢。当前,广大农民物质生活富裕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需要“有办事、有交流、有学习、有娱乐”的场所。一要让办事有场所。在区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服务功能定位和强化,网络不仅要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更要将为民服务触角延伸到末端。可以借鉴黄岩区“赶街”生活服务平台,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在区推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推动镇村“四大平台”向村级延伸,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让群众真正获得幸福感。二要让交流有场所。针对农村老弱病残群体,在区推进健康镇村建设和深化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的基础上,建议积极探索建设流动幸福院,按行走里程不超过1.5公里标准,建立群众交流服务站,配套活动室、休息室、亲情联动室、爱心饭堂“三室一堂”,对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爱心助长”,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三要让文娱有场所。在区打造“十里文化圈”的基础上,建议加大对农村各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每个村都有一个以上的综合体育运动场,包含露天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小型足球场等,并给予足够的开放时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享有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力。
(五)始终坚持镇村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基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一是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在全力推动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和河湖治理的同时,通过整体实现专业市场改造、产业连片进园区等措施,通过“品牌、标准、检测、技术、人才、设计、金融、市场、流通”等综合手段,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内外贸试点政策,扶持壮大一批箱包制造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箱包品牌、全面就地提升皮革皮具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富裕农村、造福农民、提升农业上的功能和作用;发挥花都花卉、苗木、盘景的传统优势、区位优势和巨大潜力,全面支持和整合业内大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花都三高农业新增长点,从根本上解决“花城没花,花都没花”问题;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基础上完善创业服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实到每个农户,加强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每户有一个技能人、就业人;依托村社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二、三产业,拉动社会需求,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新经济业态,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增收。加快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和合作生产,吸引农民以地入社、带地入股,推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品牌”经营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可以参照我区出台的《鲲鹏计划——花都培育扶持高新企业创新工作方案》,拟制出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提高企业注入的吸引力,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要求之间的矛盾,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收益。三是强化农产品营销促进增收。目前,花都没有完善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没有区域公共品牌,可以结合花都农业特色创建一种区域品牌,提升花都区一些名优农产品的形象和效益。例如,丽水市,在区域内就打造了“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把控当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提升丽水农产品的品牌。也可借鉴黄岩区“赶街”模式,将花都区的“炭步芋头、李溪石硖龙眼、京塘莲藕”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打包、宣传,大力推广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关于柯桥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绍兴市柯桥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缪智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情况。
特色小镇是我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举措。自2015年省、市启动建设特色小镇以来,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健机制、出政策、定方案、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有9个小镇列入省、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名单,产业涉及旅游、健康、金融、时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和黄酒、花木等历史经典产业。其中,省级特色小镇3个,湖塘黄酒小镇、柯岩酷玩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兰亭书法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单位,省级特色小镇数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并顺利通过了省级年度考核。今年马鞍蓝印时尚小镇新增申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目前已通过省级实地初审,正在进行省级部门联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所做工作
1. 深入谋划,精心设计。前期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特色小镇规划“必须高起点、准定位、领未来、成精品”的工作要求和“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社区多功能叠加”的创建目标,积极借智借力,聘请了杭州南方设计、上海东方设计、新加坡盛邦设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对全区特色小镇进行高起点、高水准的概念性规划编制和设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关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规划汇报,进行规划论证。各个小镇也根据创建工作实际进展和项目引入情况,适时优化完善规划内容,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目前,9个小镇的概念性规划均已基本定稿,马鞍蓝印时尚小镇、漓渚花木小镇详规已经编制完成,其余小镇详规正在抓紧编制中,规划面积共计约40平方公里。
2. 健全机制,扎实推进。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我区每年年初制定下达区级特色小镇工作指导计划,9个小镇也分别制定工作计划,成立规划招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宣传推介等工作小组,形成区镇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合力。今年各小镇还排定了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将项目建设、重点工作分解到月、落实到人,努力推动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同时,抓紧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工作推进会,交流亮点特色,协调困难问题;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按季度对小镇整体推进、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通报,动态跟踪项目进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小镇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培育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 重抓项目,强化投入。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是基础,投入是关键。2015-2017年全区9个特色小镇计划安排项目160余个,计划总投资520亿元。2016年各小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4亿元,其中,国有投资36.6亿元、非国有投资55.8亿元。2017年各小镇计划安排项目共81个,当年计划投资逾100亿元。目前,酷玩小镇东方山水一期,智汇小镇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一期,黄酒小镇、书法小镇、基金小镇的小镇客厅等项目已建成投用;酷玩小镇东方山水二期、智汇小镇绿色大数据产业园、蓝印时尚小镇印染产业集聚三期等项目今年已开工建设;黄酒小镇年产10万吨黄酒包装物流自动化项目、书法小镇兰亭休闲文化度假村、养生小镇裸心谷休闲度假村、蓝印时尚小镇小镇客厅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4. 突出重点,招商引智。紧扣小镇定位、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资源对接、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育,一大批优质项目纷纷签约落户。黄酒小镇与精工集团等签订了投资25亿元的绍兴黄酒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项目,与会稽山酒业签订了投资9.2亿元的会稽山集聚搬迁项目;智汇小镇与盘古数据签订了投资150亿元的绿色大数据产业园项目;酷玩小镇与上海华昌集团签订了投资100亿元的东方山水二期项目;基金小镇与亿咖通科技签订了投资10亿元的亿咖通汽车智能系统项目;兰亭文创工艺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也正在积极洽谈中。另外,黄酒小镇、蓝印时尚小镇分别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浙江树人大学绍兴黄酒学院、高端纺织印染研究院,致力于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应用专才的培养集聚。
5. 宣传推介,提升名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对我区特色小镇建设进行广泛宣传和推介。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小镇LOGO,举办中国·绍兴黄酒小镇“黄酒文化论坛”、绍兴黄酒节黄酒新品发布会、兰亭书法节、漓渚兰花节等节庆活动,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小镇建设,不断扩大小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2016年以黄酒小镇、酷玩小镇、书法小镇为主共接待了各地各部门考察团350多批次,游客约110万人次。中央、省市区媒体多次对我区小镇进行采访报道,小镇建设得到了中财办、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设时间趋紧。根据省定方案,今年是特色小镇三年建设期的最后一年。从实际情况看,各地普遍反映三年建设时间明显偏紧。从省里发文到各地实际启动已是2015年6月份,而小镇规划编制、论证、申报以及项目招商、论证、审批、落地等前期工作需耗费较长时间。同时,省定投资要求也较高,三年投资须30-50亿元(不含房地产),按核心建设区1平方公里摊算,投资强度在200-330万元/亩,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2. 要素保障不足。在土地方面,近年来我区每年建设用地指标总量严重不足,用地指标难以充分保障特色小镇项目的落地需求,导致部分小镇出现“镇街等签约、项目等土地”的现象。在资金方面,传统融资模式无法适应小镇高投入、长周期、宽领域的投资要求,部分特色小镇以镇一级作为创建主体之一或配套设施建设主体,在财力保障上略显不足,影响建设进度。
3. 进度差异较大。从区内看,9个小镇培育创建进度差距明显。一方面总体进度较慢,与省里创建要求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梯队分化明显,财政实力较强、项目投资较多的小镇,形象初步显现,而财力弱、项目少的小镇,进度明显落后。从区外看,贵州茅台酒镇、余杭梦想小镇、龙游红木小镇等优秀小镇由于基础好、特色强,早起步、善运营,已成为行业标杆。相比而言,我区小镇尚处在培育阶段,进度差距不小。
4. 体制机制偏弱。一是主体多元化。个别小镇由于情况特殊,工作界面尚未厘清,增加了难度甚至形成障碍。如兰亭书法小镇规划市控,推进迟缓,保牌较难;黄酒小镇“一镇两片”模式存在协调困难;酷玩小镇、黄酒小镇、基金小镇建设涉及镇街和平台,职责分工、沟通协调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二是政府主导多。在缺乏类似乌镇的中青旅这种统一投资运营主体情况下,我们小镇创建政府主导较多,甚至变成政府主体。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是特色小镇三年建设周期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我们将紧扣“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小镇创建导向,进一步找准定位、细化工作、强化举措、全力推进,争取量质并举,争获更多奖励,争创全省一流。重点是抓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 全力争牌创优。今年,围绕 “保牌、争牌、创优”的工作目标,一是全力抓保牌。确保已列入省级培育创建名单的小镇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并争创一个省级示范小镇。二是全力抓争牌。全力以赴做好马鞍蓝印时尚小镇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工作。目前,蓝印时尚小镇申报省级第三批培育创建名单已进入最后一关,即将通过省发改委主任会议审议揭榜。我们将重点关注动态进展,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全力争取列入第三批名单。三是全力抓创优。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经验,立足定位、聚焦特色、致力标杆,深入谋划小镇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抓手,努力争创全省一流小镇。
2. 重抓项目进度。一是明确任务要求。按照2017年柯桥区特色小镇工作计划,分类分批推进81个小镇建设项目,确保今年完成80亿元的市对区小镇投资考核任务,全面完成各小镇的三年建设投资任务,产业类投资比在70%以上,达到或超过省市验收要求。二是加快建设进度。督促各小镇细化落实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挂图作战、抢抓进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干劲,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对已开工、续建项目,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快进度;对已签约未开工项目,进一步加强督促,尽快开工;对意向招商项目,由一把手亲自对接,确保签约落地。三是加强项目入库、统计等基础工作。
3. 理顺体制机制。一是理顺市与区、镇街与平台的协调关系。对于“跨区联创”、“两级管理”问题,积极向上汇报,尽早明确市区两级工作界面和分工侧重;对于镇街和平台“双重管理”问题,抓紧衔接协调,尽早明确所属镇街和属地平台的责任分工和目标要求。二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协作关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政府着重做好规划编制、政策引导、基础配套、要素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企业着重做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效益创造等工作。三是探索引入新的创建模式。借鉴乌镇等模式将小镇开发运营权交由民营企业负责,真正实行一体化、市场化运作。
4. 加快全域改造。一是实施全域景区化改造。按照至少3A级、参照5A级的景区标准,部署开展9个小镇的全域景区化改造工作,重点抓好小镇域内企业、工厂去工业化和工业旅游改造,以及小镇外围和红线范围的景区改造,切实做好游线设计、设施配套、景点串联、节会推介、智慧旅游等工作,争取在年底前见到成效。二是注重小镇特色塑造。围绕“主题、功能、空间”三大环节,深化完善小镇规划设计,深度挖掘小镇特色活力和人文内涵,做深做足小镇特色文章,不断彰显独特魅力。三是加快小镇客厅建设。抓紧推进酷玩小镇客厅的规划建设,蓝印时尚小镇客厅力争在年底前建成投用。
5. 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土地保障。根据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需要,作专题项目用地申报、协调,切实保障用地需求;积极争取黄酒小镇、酷玩小镇项目的省级土地指标补助。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组织开展“镇银”融资对接,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用好产业引导基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强化工作保障。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交流进展,及时解决问题。加大信息通报力度,以《特色小镇建设专刊》形式对小镇建设情况进行定期通报,适时提请区人大进行督查指导。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创建等级、培育阶段、产业定位,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这次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为契机,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勇立潮头、勇当标杆,奋力开创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为打造“三个柯桥”、实现“三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东山镇培育全国特色小镇情况汇报
中共东山镇委员会 东山镇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2日)
东山镇位于华容县域东北部,北枕长江,南滨洞庭,界湘鄂两省,连华容、君山、石首、监利四县(市、区),全镇集雨面积278平方公里,辖25个建制村(居委会),人口8.5万,先后荣获岳阳市十大明星乡镇、岳阳市美丽乡镇、湖南省文明乡镇、全国重点镇等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提出了培育“绿色能源特色小镇”的目标。今年7月,经过省住建厅和国家住建部评审考核,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培育优势
一是具备快捷便利的交通区位。公路方面,中心集镇距离杭瑞高速许市收费站仅7.5公里,镇域内以许东公路、S202省道、东洪公路、沿江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两横”高等级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建成,东山至周边县市“半小时经济圈”正加速形成;铁路方面,江汉平原铁路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蒙华铁路货运支线2019年底可以竣工通车,东山发展铁路货运、客运将具备完善条件;水路方面,东山拥有湘北地区除城陵矶港外唯一的3000吨级深水港口——塔市驿港,现已建设一个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和一个3000吨级散货泊位。随着公路、铁路、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东山公-铁-水互联互通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是具备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和清洁煤电于一体的绿色能源产业格局。神华国华岳阳电厂总投资173亿元,一期建造2台1000兆瓦清洁燃煤发电机组,采用代表清洁煤电最高技术水准的“近零排放”烟气处理方案,年发电量可达104亿度;小墨山核电站计划总投资800多亿元,是中国内陆地区最佳核电选址之一,一期建设2台1250兆瓦核电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约200亿度;桃花山风电项目已建成并网发电25台,年发电量9500万度;光伏发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320兆瓦,目前已建成2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
三是具备生态秀美的自然环境。东山原始生态风貌保存良好,境内有桃花山、天井山、明碧山、狮子山等山脉,有32.7公里长江岸线,有大荆湖、沉塌湖、繁莲湖、小荆湖等内湖,有东山水库、关山水库等大小水库35座,全镇山水相依、生态秀美,古木林立,有树龄1700多年的银杏树,树径达7米,号称“江南银杏王”。
四是具备美丽宜居的城乡环境。东山中心镇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1.8万,远景规划定位“5平方公里,5万人口”,现已形成“四纵三横”的主干街道网络,镇区内绿化亮化、给水排水、通信网络以及商业超市、餐饮酒店、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商贸功能日趋完善。同时,我们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了江洲新村、岳电新村、天井山新村等多个美丽乡村示范小区,人居环境条件良好。
五是具备繁荣独特的地方文化。东山历史底蕴深厚,境内有关羽义释曹操的华容道,还有七星墩、倒马岩、斩龙石、李氏桥头等历史遗迹。东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贺龙、蔡协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东山还有丰富的本土民俗文化,采莲船、蚌壳舞、竹马戏、地花鼓等民俗文化活动极具地方特色。
二、特色小镇培育设想
总体思路:依托绿色能源产业基础,大力培育“新能源+休闲旅游”产业特色,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村镇风貌,深入挖掘三国“义”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着力把东山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全国特色小镇。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在大力发展清洁煤电、核电、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同时,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关的产业项目。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沟通对接,引进一批新能源研发、孵化、生产、体验等项目落户小镇,构建特色鲜明的能源产业链。
二是突出旅游带动。充分利用东山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康养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逐步形成“二产业带三产业促一产业”产业格局,重点是围绕桃花山森林公园和长江生态休闲走廊抓好旅游布局和策划。
三是突出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三国“义”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内涵,讲好东山故事,为特色小镇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组建“义”文化研究协会、民俗文化传承协会,举办义文化传播节、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方式,加强特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快修复新四军江南支队指挥部旧址、新四军野战医院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榜样系列活动,不断扩大本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突出生态宜居。结合本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保要求,重点建设好以湖乡风格为特色的岳电新村,并将其作为东山特色小镇城乡建设示范小区,为镇区内集中规范建房树立样板,使城乡建设既凸显本土建筑风格,又符合生态环保宜居要求。另一方面,深入探索本土古村、古镇建筑格局,通过原址重建、就地改建等方式,改造好天井山千年古寺、古村落和逐步恢复塔市驿古镇原始风貌,不断丰富特色小镇的建筑文化内涵。
三、当前重点工作
一是抓规划修编。特色小镇,规划先行。我们着眼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全国特色小镇的要求,拟聘请国内顶尖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产业布局、休闲旅游、镇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东山特色小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修编。目前,已完成前期对接和基础资料收集,中规院正在进行规划框架编制,预计本月底将完成框架初稿。
二是抓项目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今年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抓三大起步工程和三大市政工程。三大起步工程包括:岳电路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土石方工程;岳电新村,目前一期10栋45套、二期20栋100套和文化活动中心已动工建设;石家港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设计方案评审,预计年底前将动工建设。三大市政工程包括主干街道黑化、沿街绿化和街道亮化,目前分别由相关主管部门编制设计方案,农历年底前将陆续开工建设。
三是抓招商对接。9月份以来,我们接待了包括正信集团、北斗航天集团、中铁二十局等多家大型企央企、上市公司来我镇考察调研特色小镇建设,我们就东山培育特色小镇的优势、发展思路、项目需求等方面分别与考察团交流了意见,并就合作开发进行了初步接洽;此外我们还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赴深圳等地就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招商对接,为特色小镇项目招商储备了丰富的项目资源。
上饶市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旅游特色小镇概况
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是江西省特色小镇,葛仙山乡位于江西省铅山县中部,辖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共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葛仙山乡交通便利,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文化厚重。
葛仙山位于葛仙山乡境内,同属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葛仙山乡管理,因汉末著名道士葛玄在此炼丹传教飞升而得名,其“一山两教、道佛双修” 的宗教特色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在闽浙皖赣极具盛名。葛仙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道家文化浓厚,总用地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主峰海拨1096.3米,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被称为“中华灵宝第一山”。
二、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理念
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包括葛仙山风景名胜区、镇区、秀美乡村,葛仙山乡人民政府聘请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景区+镇区+秀美乡村。其中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秀美乡村点20个。坚持共建共融共繁,景区带镇区,镇区促景区,建设一体化,发展全域化。
三、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做法
(一)、做强景区。葛仙山风景名胜区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额13.1亿元,其中客运索道项目投资额1.2亿元,景区升级改造项目投资额11.6亿元。葛仙村文化旅游风景区规划范围主要包含葛仙村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和天街景区。通过索道将上下景区打通,极大地方便了信众的上山朝拜和游客的出游,索道提升高度达700米,总长度2.4公里,使葛仙山景区的旅游线路得到质的飞跃。通过葛仙山旅游小镇的打造,实现中国宗教景区的全新突破,成为中国道教主题景区的示范工程,实现葛仙山旅游的井喷式增长,计划在运营一年内实现旅游人次翻番的目标,通过长期的运营形成国内名山景区的明星项目,拉动整个铅山乃至上饶地区的旅游发展。葛仙山,这座中国灵宝第一山,必将因为葛仙村的全新打造,成就中国最美仙村的美名!
(二)、做大镇区。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镇区杨林河的一河两岸景观和双源溪景观,建设葛仙山大桥、葛仙山休闲广场、葛仙山集贸市场、旅游小商品市场,改造镇区路网和排水、给水、排污设施,对镇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通过以上建设,拉大镇区框架,增强镇区功能,提升镇区品位。
(三)、做美乡村。采取宗教朝圣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目前在葛仙山大道沿线建设了6个秀美乡村点,其中有三个点被评为3A级的乡村旅游景点。2018年,重点是在按照“六园两馆”(花园、果园、公园、菜园、茶园、乐园)(欧阳修文学馆、家风家训展览馆)模式建设的虹桥上和欧家秀美乡村点上进行提升建设,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美食商业街、儿童水上乐园、玻璃栈道、丛林穿越、山中民宿、灯光景观等项目,将这两个秀美乡村点打造成5A级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葛仙山朝圣游的游客来秀美乡村点游玩。
四、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成效
(一)、做热全域旅游。通过葛仙山景区提升建设和秀美乡村建设,使景区宗教朝圣游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葛仙山全域旅游,推动葛仙山乡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旅游特色小镇打造以及客运索道的开通,葛仙山风景名胜区游客呈50%的增长,今年1-4月份游客人数达20万人。
(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秀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在虹桥上、欧家秀美乡村点打造了百亩马家柚园、十亩鱼塘、十亩桃李果园、一栋民宿,今年1月-4月份,虹桥上、欧家秀美乡村点游客人数超过6万人,给当地带来旅游收入600万元,增加了陈家坞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长岭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三)、助推脱贫攻坚。成立了上饶市振和葛仙山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秀美乡村点进行公司化管理运营,将秀美乡村点提升为乡村旅游景点,结合脱贫攻坚,将陈家坞村、长岭村贫困户纳入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参与公司分红,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旅游公司就业,预计2018年为两个村的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地指标问题随着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和集镇建设、乡村旅游建设的深入推进,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续建、新建、待建项目较多,项目建设缺乏用地指标、建设用地调规、报批指标,希望上级解决葛仙山集镇建设用地、乡村旅游用地、葛仙山景区二期建设用地300亩用地指标,真正实现做强景区、做大镇区、做美乡村,促进景区、集镇、乡村经济发全面协调发展。
(二) 资金问题葛仙山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一直严格保护葛仙山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存在投资大回报慢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旅游特色小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量较大,为此恳请上级政府在资金上协助银行贷款融资。
安庆市怀宁县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认真落实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指示精神,按照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工作要求,聚焦“一点一片”和“6+6”任务清单,主动作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目前工作进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镇区湖区双核建设,新区老区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项目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庆洲河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区(简称镇区)占地1平方公里,麻塘湖戏曲文化创意休闲区(简称湖区)占地1.18平方公里。2015年1月,委托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石牌历史街区发展与保护规划编制;2017年,由北京城建集团以“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为主题高标准编制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慨念性规划和石牌镇总体规划,突出戏曲文化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倾力打造产业有支撑、文化有内涵、旅游有品位、基础设施完备、戏曲氛围浓郁的特色小镇。徽班博物馆、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委托深圳市建筑规划设计总公司及设计大师孟建民主持设计,初步设计已出台。目前,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及石牌镇总体规划已经县规委会审议通过。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已于12月4日提交县规划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徽班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京黄大剧院、老街开发利用、戏曲朝圣中心及配套商业设施、徽班进京文化长廊等6个重点项目通过EPC+O模式建设,石牌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金鸡湖及周边市政道路(含管网)、新区及老区连接道路、戏曲文化交流中心等4个重点项目通过EPC模式建设,以上10个重点项目估算总投资15.59亿元,由安徽省招标集团作为代理机构进行公开招标,项目招标公告已于12月8日挂网发布。
投资1200万元的石牌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项目已建成对外开放。投资800万元的小镇客厅所有工程元旦之前可全部竣工。投资1.5亿元的庆洲河西路、庆洲河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EPC挂网招标,待沿线房屋拆迁结束即可动工;投资1000万元的刁子河整治项目正在进行迁坟及沿河清障工作。投资2300万元的皖河大道改造提升、投资6500万元的石牌污水处理厂、投资4000万元的麻塘湖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新区、老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于8月11日全面启动,老街片区已签订拆迁协议395户,完成拆迁163户(含公房4户),已过渡安置拆迁户277户;新区征地1030.3036亩,新区安置点第一批1500万元征地费用已发放。X080县道改线工程1185亩征地工作已经启动。
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县政府出台了《怀宁县石牌镇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盔帽、道具、戏服制作等传统产业培育,戏曲表演、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被列入重点扶持产业。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6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在本省及全国各地演出达3000余场次,观众达50多万人次。对6处戏服、戏剧盔帽、道具作坊制定了保护方案,搜集整理戏曲文化相关资料600部(套)。“怀腔”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牌戏曲盔帽制作工艺被列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
四是积极举办重大活动。成功举办2017和2018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京黄故里·石牌戏会”。首届中国(石牌)戏曲论坛在安庆市隆重举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7年11月组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并邀请乌镇旅游股份公司总裁陈向宏等业内专家举行石牌特色小镇专场研讨会。2018年5月7日,在安庆(广州)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专题推介。2018年5月10日,石牌泰和祥戏装盔帽参展深圳文博会。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全面加强产业培育。加强盔帽、道具、戏服制作等传统产业培育,恢复“老字号”品牌,培育“老字号”传人。进一步加大对石牌民间戏曲班社等各类戏曲表演机构扶持力度,不断壮大戏曲文化产业,辐射带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和要求,聚焦“一点一片”和工作任务清单,按照时间节点,主动作为,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积极举办石牌戏会、戏曲展演等大型活动,同时组织开展戏曲论坛、艺术交流等,营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彰显戏曲文化特色。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加强与高校及知名大型企业合作,通过特色小镇良好平台,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创业。
休宁县特色小镇上半年工作总结
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齐云旅游小镇2018年重点项目共有6个,祥源小镇三期、自由家黄山齐云营地三期和云山诗意三期项目正快速推进;温泉养生道苑、齐云公寓二期和齐云山景观亮化工程正进行规划设计。溪口汽配小镇今年共有重点项目9个,镇区南岸汽车站、停车场、商场及旅游集散中心;年产30万件静电离子喷涂产品生产项目;祖源梦乡村二期已开工建设,正在推进中;其他项目正按照年度攻坚任务进行实施。截止六月底,两个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216亿元,占全年任务的43.7%。
2、突出品牌营造,推进产业发展活力。齐云旅游小镇坐落于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下,道文化与徽文化交相辉映,财神巡游、节日祈福、太极拳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并通过举办全国首届道教联盟大会、全域旅游投资发展高峰论坛,有效扩大了小镇的文化影响力。加强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开展,引进了汽车特技表演项目,举办了“中国新歌声”安徽赛区总决赛,联合知名文人墨客举办“云山问道·登封大雅”活动,截止目前小镇旅游人数达80.4万人次,主营业务收入收入3.89亿元。溪口汽配小镇融合花海、文化、民俗等多样化元素,精心打造梦乡村祖源、高山村落木梨硔等乡村旅游点。在祖源村举办“第八届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暨想见新安江全国摄影大赛”,接待游客及摄影爱好者3000余人次。
3、突出招商引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齐云旅游小镇引进中国文化与旅游度假地产十强企业的祥源集团等6家社会资本,基本建成三个板块:旅游综合服务区、郊野运动健身区、休闲农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入驻注册企业59家,旅游民宿、文化产品经营等个体经商户235家,吸纳就业人员近3000人,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从业6500余人。溪口汽配小镇通过与上海、杭州、深圳、合肥等地企业,洽谈乡村旅游等有关项目。近年来,新签项目3个,创工艺品二期、休宁长隆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产融联动黄山有限公司;在谈项目2个,包括与衢州星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洽谈月潭湖农业开发项目,与黄山市月溪置业有限公司洽谈二期开发事宜。
4、突出环境治理,推进小镇生态建设。以开展生态文明六大行动和全域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特色小镇周边及沿线主要干道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完善和提升小镇的接待能力和水平。成立青年、农家乐、巾帼等志愿者队伍,经常性的开展整治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快慢不一,齐云旅游小镇进展顺利,溪口汽配小镇受市场投资主体影响等制约,推进较为缓慢。产业偏弱,特色产业培育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配套不优,部分特色小镇基础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素紧缺,地处皖南山区,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缺乏专业规划人才指导,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力较弱。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按照省市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借鉴其他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立足县情、放大优势,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一批有产业支撑、有生态品质、有文化内涵、有功能配套的特色小镇。一是优规划。深入推进多规合一,结合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五城茶干、瑶溪篮球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明确各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防止“千篇一律”、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抓项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已开工项目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建设任务,未开工项目破解各种制约因素,尽快开工建设。使项目建设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动力。三是重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六大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行为,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小镇。四是聚要素。研究出台一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在土地供给、人才培育、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特色小镇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五是浓氛围。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广垃圾兑换超市、一献四捐等创新模式,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情况汇报
象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一、工作进展情况
1.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和培育策划编制工作进展。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策划,投资40万元,由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中标进行编制,预计于9月上旬得出策划初稿,9月中旬开展评审工作,9月底交付策划编制成果。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计划9月份开标。
2.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建设情况。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培育共获得上级专项资金1400万元,规划建设石龙镇体育公园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选址,正在开展项目其他前期工作。
3.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项目。项目建设重要性:该园区发展目标是打造纺织服装丝绸板块,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打造桂东地区产业配套的环境综合处置中心,为服装、电子、机械、市政等提供环境综合处置配套,同时以环保为切入点聚集服装、丝绸加工,机械五金、电子信息等产业,并积极发展环保产品生产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项目等新兴产业,统一规划能源、水资源、环保、运输的策略支持体系,达到电汽热统一供给,第三方治污、治污设施先于企业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150亿元。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300亿元人民币,年上缴销售税金30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50000人。项目建设地址:来宾市象州县石龙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建设“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项目”与配套的“丝绸特色小镇”,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000亩,其中工业用地5000亩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规模30万吨/日,供水厂30万吨/日,建设厂房300万平方米,建设660t/h热电联供厂以及园区配套的路网等项目。丝绸特色小镇用地1000亩建成节能环保园配套服务的生态化生活与完善的服务区,建设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滿足园区3万员工及家属的生活与综合服务需求。项目建设年限:2018年至2025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1500000万元(整数),拟通过申请国债、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业主自筹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计划9月份完成特色小镇策划编制工作。10月份完成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完成石龙镇体育公园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实现年内开工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提升五大工业产业。
四是结合特点统筹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将象州县石龙镇轻工业特色小镇建成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产业集聚、生态保护、生活宜居等为一体的城镇生产生活综合体。
宁海运动健康小镇汇报材料
自去年以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 规划》文件要求,依托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休闲运动的资源优势,我们全面启动运动健康小镇创建工作,成功引进“乐途”智能骑行平台、梦鼎中小学培训学校、“宝驿”户外运动基地等新的项目平台,顺利推进国家级登山步道、山地自行车道、梅山垂钓基地、长山主露营公园、滑翔基地等场地功能升级,先后获荣中国最美村镇50强、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果蔬采摘旅游基地等先进称号。经过高水准谋划、精致化建设,小镇建设凸显六大亮点。
一、创建条件优
一是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全境水资源质量在Ⅱ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6%,负氧离子浓度常年维持在B级以上水平,是国家级的生态乡、省级森林城镇。
二是果蔬之乡的产业优势。境内小水果品种达20余种,水果总面积达3.2万亩,四季瓜果飘香。目前有水蜜桃、杨梅各10000余亩,柑橘、洋芋各5000亩,猕猴桃、白枇杷各1000余亩。
三是名人故里的人文优势。境内有古桥戊己桥、千年古樟、归云洞、归锦桥、丞相墓等历史遗迹10余处,是唐吏部尚书叶温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的故乡,素有“唐代尚书第,宋朝丞相家”的美称。
四是户外运动的资源优势。已建成国家登山健身步道40公里,山地自行车道80公里,水廊绿道10公里,桃园自行车道5.5公里,且途径山路、古道、溪流、瀑布、寺庙、古树、桃园等多种景观,既适合休闲骑行,也能够开展高级别、高强度的大型自行车赛事。坐拥胡陈港、中堡溪、虎溪三大优质水源地,可开展垂钓、皮划艇、溯溪等水上项目。
五是日益完善的交通优势。小镇西至宁海县,东至象山县,距宁海火车站24.9公里,距宁海客运枢纽24.6公里。根据新区总规,沿胡陈港将建设滨港大道,串联胡陈乡、胡陈港度假区、新区中心区和下洋涂通航小镇,小镇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提升。
六是顺时应势的政策优势。宁海作为浙江省第一个制定县级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县市区,正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首批国家全民健身模范县。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胡陈于2016年被列为宁海县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全力争创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
二、创建思路活
我们坚持以生态农乡作为小镇创建的基底,以特色小镇作为中国农乡的行动抓手,以健康类项目作为旅游产业项目体系的配套,串联小镇运动项目,加快培育户外运动健康产业,积极打造基于农乡、健康、慢时理念的运动特色小镇,在一三联动中进一步推进当地经济提质升级。
三、产业发展新
我们充分利用小镇优质生态资源,彰显户外运动氛围,重点聚焦发展护理康复、中医保健、度假养老等服务业态,全面打造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集户外运动、养生度假、健康慢食、乡村体验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运动健康小镇。
四、空间布局好
小镇选址于胡陈乡镇区周边,东至胡陈乡联胜村,南至胡陈港水库,西至大麦塘粮站,北至胡陈乡永和村,沿着中堡溪、胡陈港水库带状分布,总面积约3.1 平方公里,处于胡陈乡内环境极佳地段。周边水系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距离镇区最大距离约6公里。
小镇规划形成了“双环双溪双核”的总体布局结构,并设置了“梧岑黄金湾”(含小镇客厅)、农业迪士尼、水上乐胡陈、慢食享健康等4个功能分区。其中,胡陈乡镇区塑造“梧岑黄金湾”(含小镇客厅),作为健康服务核心;东山桃园打造“农业迪士尼”,作为康旅产业核心;依托中堡溪、虎溪两大水系,以“8”字形精品线为纽带,打造运动健康小镇。
五、支撑项目全
小镇坚持以海陆空为基点进行全方位覆盖,以24节气为节点进行全时令打造,采用自上而下进行开发和自下而上进行开发的2种开发模式,建设了运动体验、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等3大类20个项目,总投资约为33.25亿元。预计建成后,实现年税收收入1020万元,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康旅产业收入10200万元,新集聚企业30-50家,新集聚中高级人才150人。
1.游客接待中心(含小镇客厅):项目总投资0.5亿元,用地面积约20亩,在胡陈乡镇区内建设集景点卖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
2.登山步道: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用地面积约60亩,建成国家登山健身步道40公里,沿途古道、溪流、瀑布、竹林、桃园、文化遗址星罗密布。
3.水上运动中心: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用地面积约20亩,借助良好的水系资源,打造内含水上自行车、水上CS、皮筏艇、游泳等水上休闲项目的水上运动中心。
4.垂钓休闲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通过开辟普通垂钓、特色垂钓、高钓区、夜钓、竞技钓等不同类型钓鱼区,满足不同品位、不同消费层次钓鱼爱好者的需求。
5.宝驿户外运动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依托中堡溪和东山桃园,开展登高、野营、拓展训练等融游乐、运动于一体的自然化健身的旅游方式。
6.胡陈乡长山主村露营谷公园:项目总投资0.6亿元,用地面积约80亩,根据周边地势环境,设置度假宿营地,并以此为基地,开展绳索技术、户外越野跑等活动。
7.滑翔中心:项目总投资0.5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充分利用周边地势环境,打造华东一流滑翔基地。
8.自行车运动中心:项目总投资1亿元,通过规划建设自行车赛道、山地自行车道,串联沿线桃园、古桥等旅游资源。
9.天益山庄(梦鼎假日培训学校):项目总投资2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致力于建立度假别墅及会所。
10.胡陈粮仓精品酒店: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用地面积约20亩,通过把现有的粮仓改造,并添置服务设施,建设精品民宿酒店。
11.“心宿无尘”山水人文度假空间:项目总投资0.2亿元,用地面积约15亩,通过把现有的小木屋改造,添置服务设施,全力建设精品酒店。
12.湿地度假村:项目总投资6亿元,用地面积约50亩,结合湿地公园,建设湿地度假别墅以及配套健康服务中心。
13.灵峰寺国际禅文化研修中心: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用地面积约50亩,建设国际化禅文化研修中心。
14.养生中心: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用地面积约15亩,根据游客的养生需求,建设驻颜中心、养颜美容中心、水疗中心、spa 中心、鱼疗会馆;根据现代人的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建设运动健身中心、亚健康理疗中心、心理调理中心。
15.养老度假村: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以老年人的生活养生需要为导向,安排专门的老年人度假别墅,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切专有服务。
16.亲子度假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用地面积约70亩,建设以母婴度假、家庭度假为主题的亲子度假区块, 并在度假区中提供家庭游戏、家庭教育等服务。
17.农业嘉年华:项目总投资6.75亿元,用地面积约150亩,通过建设豆豆庄园、农业巨蛋、创意农业展示、花卉基地、杨梅酒体验中心、慢食之家等农业设施,打造农业嘉年华。
18.七彩胡陈农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面积约500亩,充分结合特色农业温室集群和四季果园温室集群的建设,打造农事体验区。
19.胡陈国元有机抹茶基地:项目总投资0.5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致力于建设华东最大有机抹茶项目。
20.桃文化体验区: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用地面积约30亩,位于中堡村旁,整体建筑以白墙灰瓦的中式建筑为主,主要出售桃相关产品,开展水果展销、桃花嫁接、桃花摄影、桃木制作等相关业态。
六、推进举措多
我们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力度等手段加强组织领导,全力营造上下齐心、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小镇建设氛围。同时,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确保小镇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我们坚信,坚持补短板、促转型的工作方向,围绕“打造市级运动健康特色小镇”这一目标,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王、业绩为王”的工作理念,全力以赴,克难攻坚,三年后,我们必将成为全市运动健康特色小镇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