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篇)“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素材汇编

躺平”现象、“躺平式”干部素材汇编

20篇)


目录

  1. 卜建华、吕慧子:

平”群产生的实因素破解策略 1

  1. 嘉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曾豪杰:

平”现、规律其治理 7

  1. 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伟:

躺平”心态辨析及应对策略 14

  1. 苏省国特社会主理论体系研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基地马超“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22

  2.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周明华:

不当“躺平式”干部 29

  1.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山姗:

当代青年躺平主义现象及其引导策略探究 31

  1. 安华:

党员干部岂能躺平 37

  1. 王珑玲:

内卷”“躺平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39

  1. 沈东:

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 40

  1. 高山、吴金煌:

“躺平现象的态透析应对之策 51

  1. 潘铎印:

躺平式干部站 57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句华:

日子的躺平式干部没 59

  1. 薛万博:

力促“平式干”担当为? 65

  1.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高显文:

躺平,代年轻人的“习性无 68

  1. 杨雪:

平式干”呈现哪些“姿态”? 71

  1. 熊钰:

“躺平现象与年奋斗神培育 74

  1. 任红禧:

有些干选择了躺平”? 87

  1.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惟真:

躺平”不:四中国青“饱满的一天 90

  1. 薛万博:

躺平”说不 93

  1.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

以“躺平”为耻 以“奋斗”为荣 做不负时代的奋斗者 读关于党员部绝不“躺平的文章 94

躺平”群体产生的现实因素及破解策略

卜建华、吕慧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躺平”现象是青年群体在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生存空间狭窄、前途迷茫下的一种独特反抗,是青年群体不愿意被卷入让人感到筋疲力尽、人生价值被反复消耗的社会现实而采取的“退策”。可见,“躺平”群体是在社会矛盾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必然具备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浸染的时代烙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辩证审视“躺平” 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和时代症候,并立足青年群体思想实际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归纳出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的策略,确保青年“躺平”群体的精神力量得到增强。

一、社会“内卷”是“躺平”群体生成的现实因素

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社会焦虑、社会冲突、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等现实因素,在青年群体灵魂深处留下了恐怖的记忆。特别是部分青年群体无论如何拼搏和勤奋努力,都无法抵消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鸿沟与藩篱,导致一种严重“内坍”的精神开始病毒般地在青年群体内部蔓延,成为不断被传染的精神病毒,催生了缺乏理想信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躺平”群体。

    1. 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导致

躺平”群体生成的物质土壤。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激发出新的活力,整个社会发生了颠覆性的历史巨变。“全面小康”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这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独生子女政策相叠加,使得部分青年饱受家庭的溺爱,从小过着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生活。网络时代,青少年群体享受着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娱乐节目等娱乐文化带来的轻松与舒适,尽管社会主流文化反复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等先进理念,但仅能唤醒部分青年群体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理性认知。大多数青年群体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时代,无法真正产生“共情”。部分青年群体沉迷于娱乐文化中不能自拔,难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更缺失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面对社会竞争与社会挫折,部分青年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参与现实社会竞争与奋斗,对现实社会出现抵触情绪,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低欲望状态,进而陷入“躺平”状态。

社会转型期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阻碍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这是导致“躺平”群体生成的精神土壤。目前,社会阶层纵向流动越来越薄弱,阶层分化越来越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壁垒日益明显,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甚至固化停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中心议题,其焦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的阶层固化。政治上阶层固化的特征是精英阶级通过利益纽带开始联合起来,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并试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社会精英阶层的利益结盟是指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群体为了群体利益, 最大化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会,极力排斥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行为。尤其是社会精英在获取社会资源、公共利益、优势岗位等稀缺资源时,出现了代代遗传、代际复制等不公平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竞争职位职务时,拥有公权力和资源的社会阶层子弟更容易在职业流动中占据机遇和主动权。其次是经济上的阶层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随着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社会阶层逐步向高、中、低阶层分化,由此产生了以世代传承为主导的既得利益群体,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阶层差异。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马太效应”:越是富裕阶层越投资房地产, 等待社会政策福利,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越是穷人,越是难以承受高房价。再次是教育上的阶层固化趋势。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与机会的不平衡、不均等,导致教育在弥补社会分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中的功能日渐式微。由于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城乡户籍制度等原因, 部分社会阶层、社会区域的青年学生不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这导致部分社会阶层出身的青年群体一踏入社会,就“输在起跑线上”。可见, 财富差距扩大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不仅限制了社会底层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与社会地位的机遇,也弱化了高收入群体通过个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动力,给社会造成的直接毒瘤就是部分青年群体丧失理想、安于现状,失去了进取心,并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心理情绪,逐渐演变为“躺平”群体。

    1. 社会转型期集体主义迷失的价值体系降低了青年群体向上流动的欲望,这是导致“躺平”群体生成的文化土壤。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改革开40余年来,中国现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民收入、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青年群体实现社会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国家为控制人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当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饱受家庭长辈的溺爱,从幼儿时期就过着物质财富极大满足、衣食无忧的生活。再次,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迅速过渡的时期,在这种转变中,存在着社会结构不平衡的风险,这一风险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社会风险, 而且还包含了新的社会风险,表现出更多的叠加性和复杂性,导致青年群体面临着高物价、高房价、高竞争、高消费等严峻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职场压力和身体亚健康也导致部分青年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其价值观产生问题。最后, 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的“风险叠加”,使年轻人变成了孤独的“原子化个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具有多样化、碎片化的特征,导致青年群体对社会客观规律缺乏认识,部分青年沦落为网络时代的“畸零人”和“没有身份的人”。作为亚文化的主体,青年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认同危机,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产生焦虑与不安,“理想、奋斗”和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有“理想” 的奋斗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求而不得”的挫败感,“躺平主义”可以使青年群体产生“如愿以偿”的缥缈的空虚感,这成为“躺平主义”产生的引爆点。在现实社会中,部分青年在消费社会中享受着“超满足”的“小确幸”, 又践行着“我好难”的“丧文化”,最终成为“躺平主义”群体。

可见,“躺平”青年群体是处于“不均衡、不充分”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风险叠加对青年群体的一种外部回应。一方面,青年人的物质条件已相当充足,不会出现“输了就什么都没有”的担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固化造成的上升通道不畅通,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经过艰苦的拼搏后依然未能实现跨越,这都能导致青年群体出现消极、绝望、无力等心理活动。

二、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现象的途径

强化青年信仰教育,培养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引导“躺平”群体逐渐走出“躺平”,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 强化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凝聚作用,确保青年群体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如果理想信念薄弱或不坚定,就会造成“缺钙”现象,从而患“软骨病”。“躺平”这一群体虽然是暂时与世无争、得过且过,但缺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家国情怀;虽然低物欲、低消费,但缺乏“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离不开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要引导“躺平”群体走出“躺平”的泥沼,就要对青年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在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始终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其次, 引导青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发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以“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为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为精神灵魂的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诚信友善”“改革创新”等为精神指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成为砥砺青年前进的精神坐标。再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需要在恪守青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价值重构与重建,善于将宏伟叙事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变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并通过科学的理论灌输和教育来实现其价值塑造,确保青年群体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进而成长成才。

强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保障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马克思认为,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187)。“躺平”这一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而实际上是社会财富差距加大、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社会缺失公平正义等导致的利益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可见,保障好、维护好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做好青年信仰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首先,要注意“躺平”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健康的身心是青年发展、成长的基础。美满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家庭环境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期的工作压力与社会焦虑,良好的生活氛围有助于青年群体情感的自我调适。其次,要关注“躺平”群体的个人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与青年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确保青年群体健康发展。再次,要关注“躺平”群体的职业发展状况。在社会焦虑弥漫的整个“内卷”社会中,“躺平”群体表现出的无助和焦虑,本质上是由于“躺平”群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因发展不顺所造成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必须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予以关注,并引导青年努力拼搏、勇争一流,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最后,重视和给予“躺平”群体权利表达的机会。身处“内卷社会”的“躺平”群体更加注重权利和自由的表达,应采取各种措施,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给予“躺平”群体权利表达的机会,释放其负面情绪,消解潜在风险因素。

  1. 注重人文关怀,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平和。唯物史观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不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追求创造新的物质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消费主义思潮弥漫的现实社会,“躺平”群体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更加渴望对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后者在“躺平主义者” 的需求系统中更为突出,实质上后者的缺失也是导致“躺平主义者”生成的直接因素,“躺平主义者”更加渴望通过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融入主流社会。对“躺平”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要考虑其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更要关注其个性,不能仅在道德、经济上给予社会救济,还要从“躺平主义者”的精神需求出发,令其实现人生价值,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达到“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时代主题与奋斗目标,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激起新一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3]P53。“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针对青年中出现的佛系主义、颓废主义等一些不协调、偏激的行为,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要持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服务渠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躺平”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躺平”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与抗挫折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青年群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竞争环境,打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藩篱,使社会阶层上升的出口畅通无阻。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把“躺平主义者” 从“习得性无助”中解放出来的实际需求,也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渠 道。首先,创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负面功能,良好的环境能够促使社会与个人良性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助燃剂;社会垄断不仅是导致个人发展的樊篱,也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恶性竞争,导致社会“内卷”,激发社会矛盾,社会陷入滞胀。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缺失公平竞争环境,社会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依然继续扩大,因此在青年中产生了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加剧“躺平主义者”的焦虑。其次,建构有利于社会阶层上升的流动社会渠道。要使社会结构得到最优化,必须突破阶层固化,使之自由流动。由于社会阶层的持续固化,使得下层阶级的垂直流动和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困难,要引导“躺平主义者”站起来,必须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限制的藩篱,解决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让每个青年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既得社会利益阶层的垄断,为社会底层提供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和上升机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和财产继承税,实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确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阶层得到最优化的结果。第三,规范和健全法治体系。由于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治体系,这导致原有法治体系的失灵,进而导致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旧的社会体制对社会成员的制约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了新的法律制度的实施和运转。从制度建设来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制定相关行业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公德等的完善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尊重,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躺平”青年把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结合起来,引导“躺平” 青年走出“躺平”的泥沼,使“躺平”青年成为担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任的时代新人。


躺平”现象、规律及其治理

嘉兴大人力资源管理研


一、对“躺平”现象的认知

(一)“躺平”含义解读

躺平”,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从网上查询来看,有这么几种理解:第一种是引申解读,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也不会有任何反应,更不用说反抗,一概表示顺从的心理状态。第二种是简化解读,指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第三种是特定解读,指在部分语境中还表示一个人生活与工作累忙得瘫倒在地,从此不再鸡血沸腾,也不再渴求什么成功。

(二)对“躺平”现象的认知

躺平”现象并非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憧憬着“乌托邦”,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乌托邦”式的国家和社会,哪个国家和社会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问题。

世界上,甚至在欧美发达国家年轻人当中,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啃老、佛系等社会现象和问题。例如,美国曾出现过年轻人回到父母身边啃老的“归巢族”(BoomerangKids及曾经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又如,英国曾出现过受过高等教育,但不就业也不升学,天天无所事事的“尼特族”NEET还如,日本有“昭和养鬼,平成养豚”的说法,也有颓废堕落而混吃等死的“平成废宅”的形容,还有用“食草男”“食草女”“食草族”和“蛰居族”等来称呼一些年轻人。学者亚历山大␎克里格研究发现,“家里蹲”的韩国年轻人

已占其总人口的2%

躺平”问题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会存在的问题。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各行各业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放弃了奋斗,选择了“躺平”。例如,全国各地参加抗疫防疫的人中,就有很多年轻人。这些中国青年并没有因为疫情而退缩, 也没有因为生活与工作而“躺平”。

躺平”并非年轻人独有的现象和问题。从社会观察来看,一些过了不惑之年或者知天命年龄的中老年人,因年龄、健康、家庭、晋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放弃了职场梦想追求。他们当中,有的埋怨命运不公,有的抱怨领导偏心,有的指责制度有毛病,有的觉得管理不合理,感觉再多努力和奋斗也只够养家糊口,改变命运希望渺茫,对于上级安排的任务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动力和干劲都不足,久而久之,“躺平风”自然而然地蔓延开来。

二、“躺平”现象特点分析

(一)客观性

从中国知网查询来看,篇名含有“躺平”的媒体报道及评论文章已达20篇,

《经济日报》《环球时报》等15家报纸都曾报道或者评论。全国究竟有多少人选择了“躺平”,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估计也无法精确统计。但是,我们不管从感触与观察来看,还是从官方媒体报道来看,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年轻人逃避竞争而放弃奋斗,不思进取而过着低欲望生活,不想工作而宅家啃老的现象。可见,“躺平”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炒作,也并非臆造出来的。

(二)复杂性

躺平”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躺平”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不喊已躺,有的既喊又躺,有的喊而不躺,有的想躺但又不敢躺,有的想躺但又不能躺,有的确实是真想真喊也真躺。人们对于“躺平”现象的心态也是复杂的,有的嚷嚷着“躺平”即正义”,有的说“我累了,坚决‘躺平’”,有的斗志昂然地选择了“冲!绝不能躺”。可见,对待“躺平”现象,心理状态是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的。

躺平”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非主流思潮。这种思潮,不仅其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复杂,而且其个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复杂。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原因,有单位因素也有社会原因,有心理因素也有经济原因,不管是外在影响还是个体原因,没一个简简单单,它们综合起来发生作用之后,问题会变得复杂化。

躺平”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非积极行为。选择“躺平”的人, 有的是因家境优越,有的是因为压力过大,有的因为人性弱点所致,等等。有的是认为“躺平”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观,一种无欲无求的处世哲学,一种因就业、职场考核与晋升、住房与医疗、生育与教育等系列压力而产生的无奈选择,一种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于社会而言,“躺平”的人数一旦多了之后,不仅对个人有影响,对家庭也有影响,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个人消费内容和方式,也会影响社会生产与发展,还会影响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这些影响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

(三)长期性

躺平”现象,是一种时代问题的折射,也是一种社会矛盾的反映,其背后有复杂的必然性影响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躺平”现象与工业化背景有关系,跟内卷化影响有关联,和社会阶层固化副作用也有联系。从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愈来愈大,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让人备感压力,一些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剧了人的机器化及异化问题。如果将“躺平”现象与问题认定为现代社会竞争的产物、现代工业化的副作用以及社会阶层固化过程中的问题,那么要想杜绝和消除“躺平”现象,就得去工业化,就得消除阶层固化。然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并且当今工业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个社会的阶层固化想短期内消除比较困难。因而,“躺平”现象将是工业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将是与现代社会竞争及阶层固化过程长期伴随的一种现象与问题。

三、“躺平”现象危害分析

(一)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各大电商数据显示,年轻人是消费主力军。如果出现一个较大数量群体的“躺平族”,长期低消费,那么由于社会消费后劲不足,社会生产也自然将会受到影响。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社会生产也好,经济发展也罢,都需要年轻人积极参与,都需要年轻人贡献力量。如果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弥散在一种消极状态之中,“躺平”不作为,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较大影响。

(二)影响社会持续进步

学界认为,我国社会早已进入“未富先老”的状态,面临着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截至2018年底,“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2。又如,根据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及其他研究数据来看,我国残疾人已多达8500万。“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残疾人200~250万,平均每15~20秒钟就将新产生一名残疾人。”

其实,我国人口问题,除了老龄化严重和残疾人多之外,其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口与社会问题,比如单身人数不断增多、离异率居高不下等。

可见,如果年纪轻轻的健康青年人,形成一个数量较多、规模庞大的“啃老族”“佛系族”“躺平族”,那么我们社会如何进步,如何良性发展,都将成为难题。

(三)影响民族文化复兴

青少年从来就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民族文化复兴毫无疑问在于青少年认可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于青少年信奉什么样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将世界各民族和群体联结变成地球村,其中, 作为文化的四要素,也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都将会相互影响。“啃老”“躺平”等风气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亚文化,容易长期存在,甚至会融合其他各种丧文化及不良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远,毫无疑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不大有利,甚至成为物理学中所讲的“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熵”。

总之,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青年的创造性劳动和贡献。

未富先老”就已麻烦多多,倘若再来一大群人“未富先躺”,那么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受到重大影响。

四、“躺平”现象成因探讨

躺平”现象和“躺平”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也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体的原因。总体上看,影响因素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工业化社会竞争激烈

工业化社会不比农耕社会,资本的趋利性让市场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低速增长呈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深度调整,人工智能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加之全球疫情的全面影响,许多行业发展空间相对受限,社会竞争也自然而然随之加剧。长期的激烈社会竞争,容易让人感到能力欠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从而备感无奈。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纵深发展,企业、学校、政府等各种组织之内,过去简简单单的人事考核早已被精细化的指标量化管理所取代。过度的考核,过分的绩效管理,加上官僚主义的强迫及形式主义的凡事留痕,真让人有时喘不过气来,很多员工都深感工作压力大。例如,快递员的辛苦,外卖哥的横冲直撞, 都与绩效量化考核有关系。又如,高校年轻教师们在“非升即走”政策下的焦虑,基层公务员在“5+2”“+黑”模式下的工作压力,一些互联网企业“996” 加班工作制,这些对人的生理和精神都有较大伤害。长期处于高标准的量化考核及过度竞争中,一部分员工因压力过大而主动放弃奋斗也自然难免。

(二)都市化社会生活压力增多

现代城市,人口众多而密集,上下班交通拥挤,堵车是常事,来回路上花费少则半个小时,多则数个小时,担心堵车,害怕迟到,无形中会产生紧张和焦虑。

这些年,城市房价不仅较高,而且很多还一直逐年上涨。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地价更是寸土寸金,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据20216月份网络媒体报道:“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16063元人民币,环比上涨0.36%,涨幅较上月扩大0.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3.89%。”4进城谋发展的人都需房住宿,年轻的还需要房子结婚,然而很多地方的房价少则几万元一平方米, 高则天价,靠微薄的工资买房自然是困难重重,压力超大。

现代都市,孩子教育成本高,而且还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据报道,近几年来我国生育率逐渐下降,越是大城市人们的生育愿望就越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养娃成本过高。据网友根据部分参考指标测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育儿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杭州、南京、武汉、青岛、西安、长春等排名进入前10名,育儿成本都高达100万元之上,北京高达276万,居榜首。

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育儿成本不断攀升,然而,居民收入水平上升缓慢, 社会生活压力自然较大,一些人质疑自己奉献出的时间、健康和精力是否值得, 怀疑自己努力工作价值与生活意义在哪里,有人选择放弃奋斗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三)社会阶层固化负面影响

在我国,学界早有人研究指出并警示,社会阶层流动,因受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地域和户籍、语言与信仰等各种因素影响,已经出现同代交流性不断减弱的状态,也呈现出代际遗传性不断加强的趋势,社会不同层次性结构间的流动难度加大,尤其是晋升晋级通道受阻情况比较突出,诸如此类对社会发展都十分不利,容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官二代”“农二代”“富二代”“贫二代”“蚁族”等,都可以说是阶层固化的一种折射。利益固化, 社会阶层固化,都容易让“农二代”“贫二代”“蚁族”群体备感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与其努力还不如“躺平”。

(四)人性弱点驱动

众所周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加班、晋升、挣钱、买房、养儿育女等,如果压力过大,就容易让人感到努力无望和竞争无奈,人性弱点容易被激发出来。一些人因感到无法改变环境就选择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走向边缘化,甚至用消极的方式来消解外在环境对自身的压力。如此一来,不用别人教,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依赖思想,出现“躺平”心理。

总之,经济形势发展不好,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加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阶层固化严重,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孩子教育开支日益增加,老龄化社会养老与医疗费用增大,城市生活成本增多,工作绩效考核压力大,职场勾心斗角, 晋升竞争激烈,等等,都很容易让一部分人备感身心疲惫,对职业产生审美疲劳,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到人生充满无价值感,对前途产生迷茫感,对社会产生困惑感,从而选择妥协和放弃,随之自然“躺平”。

五、“躺平”问题治理建议

对待“躺平”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社会压力、优化公共服务等。

(一)加强心理疏导

躺平”作为一种消极思潮,同前几年媒体所提及的佛系、丧文化、低欲望等大同小异。个别人出现消极思想和行为不足为奇。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与社区管理、开展婚姻与家庭辅导心理健教育等多种路径,借助宣泄释放法、倾诉法、旅游法、运动法,以及开展音乐、绘画、文学活动等多种方式与技巧来梳理、泄压和引导,从而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行为能力, 从而改善自我发展。

(二)缓解社会压力

工业化社会竞争激烈,都市化社会生活压力大,有必要缓解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政府需想方设法改善社会环境,防范生活成本增长过快,扩展成长与成才的路径,依法监督一些行业过分的加班要求,依法监管一些单位极端的考核标准,促进社会与市场的合理竞争,预防社会无序内卷,持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稳定增长,让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都不断地得到提升。

(三)优化公共服务

要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发展,让创业者能享有更加舒适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环境。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畅通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人们上班出行焦虑与压力。适当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缓解老百姓因子女教育和课外培训而带来的焦虑。发展高质量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减轻人们因医疗和养老带来的压力。提高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整体水平,提升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感。

总之,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不断改善民生和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都十分有利于“躺平” 问题的治理。






躺平”心态辨析及应对策略

西安石大学马克思主义 张伟


引言

网络上将“躺平”炒作成“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躺平真的是一种智慧”,“躺平就是资本压榨的结果”等等。就心态而言,“躺平” 与前几年热议的“丧”文化、“佛系”文化一脉相承,是对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迷失。就传承而言,“躺平”从美国的“迷惘的一代”延伸到“垮掉的一代”“归巢族”,从日本的“平成废物”到“低欲望社会”“草食系”,乃至英国的“尼特族”等等。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躺平”不仅是心理补偿现象,更是一种在焦虑、慌张、恐惧、挫败时的自我放弃和逃避。

躺平”的诸多理念,悖逆了人性、常理及科学,是一种反智慧反文明的思想。“躺平论”公然宣称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 这是舍弃生活的欲望和成功的梦想。躺平论的附和者及喝彩者,大力鼓吹“躺平有理、躺平正义”,甚至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直接翻译成“不成功,则躺平”,他们甚至用道家佛家、张良韩信陶渊明、竹林七贤等来证明躺平古而有之,源远流长。

躺平”诚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其背后的社会心态需引起重视,更要警惕“躺平”的蔓延会成为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毒鸡汤”。倘若整个社会弥漫着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风气,其危害性自然不言而喻。19496躺平” 所呈现的是消极颓废,对价值取向和精神传导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

躺平”对人的内生动力、内在价值驱动的消解力极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精神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故决不能让大学成为“躺平”心理补偿的第一站。面对网络上有关“躺平”的杂音噪音,要先摆正心态,不能在思想上“放弃治疗”,不能让负能量影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2作为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应该辨明是非曲直,提高思辨能力,拥有“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思辩视角,扫除“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坚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1. 躺平”心态辨析

躺平即是正义”是伪命题

躺平即正义”逻辑而,自身是一个命题,析它的题“正义即是不躺平就更加不言而喻。按照“躺平即正义”的逻辑岂不要将希腊的维纳,法国罗丹的思者,美国的自由神,中国的老、孔、庄子等往圣先都应该统统放倒躺平?这种所谓“正义”令在类社会发史上无数抛头颅热血的思想者劳动者者和创者情何以堪? 更人声称“躺平”个词语的出现,告了某种道德绑的失败 言论是在战当前中国社会流价值体体现对社主义核价值观的不满, 否认马思关于人的成长才的基本观点分强个人权个人利益, 缺少科求实的治学态度要胸怀“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3用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方法来分问题,就能跳出不识庐山真面, 只身在此山中”的雾。从实际现象发,探求事物的部联系及其规, 就不难清“躺平”的本

    1. 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之谬误

躺平族”声称“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其言自谬。首先我们理清智者的概念。“智者”的第一种释义是特指职业,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希腊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在历史上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智者”的第二种释义是指有智谋或智慧的人。其第一种释义不辩自明,以下仅就第二种释义论说。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智者无不随社会潮流而动,以民族大任为己任。“智者必怀仁”,“躺平者”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功,于社会前进无助,于美好生活无利,焉能称谓“智者”?“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躺平”不是什么智者运动,而是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鸵鸟心态”。老子“大道自然,何必强自静”,“动为静之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应时而动;孔子教化人们“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授徒讲学、著书立言,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为万世师表;张载可谓集儒释道于一身, 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绝唱, 激荡千载;释迦摩尼劝诫“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而面对现实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霍金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让人不要辜负短暂而易逝的人生。“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实为不智之言,古今中外凡智者都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而是志存高远,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灿烂的人生和光明的事业。

用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

躺平学大师”所说的“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赫拉克利特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究竟为何意?常识告诉我们: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则肯定没有快乐。第欧根尼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是身体力行的苦行主义者,是地地道道的实践派,他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并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编有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共10卷,包括200余位哲学家与300余篇作品。赫拉克利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希腊哲学家,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源,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持对立统一观念,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著有《论自然》,包括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个部分,现只存130多个残篇。这两位外表放荡不羁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有着执着的追求,并身体力行,通过游学、讲学、著书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躺平学大师”只是看到了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表象,就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理所当然地认定其为“躺平”,可以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实际上, 第欧根尼和赫拉克利这两位希腊先贤既不消极更不“躺平”,而是积极地为他们各自的主张、观点、思想的传播而不懈奋斗着。

躺平”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

躺平”思潮在网上受到强烈指责,人们认为“躺平”过于消极,对个人、家人、社会和国家有弊无利,有悖于中国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直是人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躺平”的问题不在消极,而是太极端,几近于不要希望欲望,心如死灰。朱熹曾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4]“躺平学大师”所言的“人主体性”其实是丧失“实践主体性”,囿于“精神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化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化人胸怀国家,先人后己;“勤能补拙”“和为贵”教化人勤劳、善良。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

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这个命题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观点,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开始把哲学研究的视角由物转向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尊严受到了最初的肯定,但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性”思想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从历史维度来看,“人是万物的尺度” 打破了当时神主宰世界的局面,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但是普罗泰戈拉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无所谓真假是非,把个人的感觉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看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它们和感觉他们怎样而发生变化。

理性的思考与应有之义的警惕

针对“躺平”,有些网友发问:“一些平台为什么每天向年轻人推送‘躺平’文化,是不是有人在策动影响不成熟的年轻人,意图把他们塑造成颓废的下一代?”“美国亮剑国人‘躺平’,是阴谋还是赶巧?”“好心的旅行家至少心和脑没‘躺平’,网上很活跃,言辞很哲思。”“内部大循环,需要全国团结奋斗,谁巴望着咱们‘躺平’或者内部争吵?”6由此可以看出,面对“躺平”的灰色杂音和黑色噪音,人们还是很清醒。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尤其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往往以似是而非、貌似科学的理论迷惑人们,甚至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招摇撞骗。意蕴着西方个人主义的消极自由“躺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侵蚀作用,因此不能从大学生的“心理减负”和“话语盛宴”的单一向度看待“躺平”现象。

躺平”心态的应对策略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信念作为个人发展及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是人生目标的最高体现。大学生个人的理想要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个人的信念追求要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这样的有志青年,成千上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

大学生应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三个维度来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判断是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才能从认知层面、情绪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思潮进行评价或批判。要树立远大理想,用积极乐观心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挫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前进中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行动有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纷纷扰扰的网络及评论, 才能站稳立场,守护底线;才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预防诸如“躺平”之类的负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

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及行为方式上下功夫,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谱,善于明辨是非和决断选择。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9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0]面对互联网上流传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潮、社会上纷繁多变的现象、自身学业情感职业的问题,只有不断增强青年学子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思路清、是非明、方向正,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抉择,行稳致远。习近平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11]青年人与其消极抱怨,不如理性正视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新困难,践行“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如此才可能成就了不起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2]就像奥斯托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辨思维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内在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因素。把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实施两种文化教育并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和要求。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大学生青年时期的学识基础,会影响后期的发展甚至决定一生的成就。科学文化知识是成长成才的武装,是服务社会的基础,是建设国家的本领。大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论认知水平,要自觉树立崇尚科学、反对伪科学的科学文化及思想道德观念,还要提高思辨能力,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习惯。

大学生一定要学哲学。哲学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思辨的结束就是信仰的开始。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 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14]“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人。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及精神观念, 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 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伟大复兴。1932年,胡适曾告诫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5]当代大学生更应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座右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6]文化自信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征程上,我们要用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活水之源。

    1. 树立辩证唯物实践观,提高责任意识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标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实践,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点亮成才梦。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 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排除实践去探讨认识。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 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主体性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其阐明了对实践的依赖。普罗泰戈拉把事物的性质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性质的客观性,这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的是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只要我们从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出发,就会知晓人的主体性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客体制约的,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看到了人的受动性,就会看到大自然的规律对人类的作用,就会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躺平族”的颓废之气违背了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质,他们放任自流,甚至以抱怨为光荣,以放弃为潮流,在其认知中没有责任概念。长风破浪会有时,大学生理应拼搏奋斗、积极向上,从容“走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做事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

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

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面对“躺平”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时代蕴意。2017 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提高意识形态辨别力

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加深思想深度,学会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大学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毛泽东曾讲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大学生应以更高的政治敏锐性,牢牢把控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坚决抵制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错误思想言论, 积极宣扬和践行正能量、主旋律。面对激烈的学习就业竞争和压力,要开启智慧,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拒绝盲从跟风,才能走出迷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由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人在主观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缺乏自信。青年学子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政治定力,坚守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同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大学生们心里要“装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这四把“尺子”, 思想上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行动上才能理有利有节。对于有些意识形态问题要拿这四把尺子量一量,多想一想,提高警惕。21

结语

针对“躺平”现象和思潮,我们要加强对“躺平青年”的价值引导和文化引领,推助“躺平主义”变为“起来主义”,合力推动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担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当代大学生要胸怀大局,明辨是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江苏省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研究中心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超


2021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文席卷互联网,使“躺平主义” 一跃成为现象级流行语。“躺平主义”以其喜感的调侃方式、动态的叙事风格和悲情的心理构境,一经网络媒介的发酵与传播,迅速拨动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一时间燃爆公共舆论场。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角度来看,“躺平主义”传承了“佛系主义”的“丧文化”基因,但却拥有更加清晰的身份标识和更为明确的实践指向。

躺平主义”主要关涉“80后”、“90后”两代已经参与社会劳动的青年群体。“躺平主义”者声称他们的实践动机是要对抗社会的高度“内卷化”。所谓“内卷化”如今被泛指社会某些领域的劳动边际效应持续锐减,劳动主体被迫卷入“恶性竞争”和“高度内耗”状态,从而造成“个体‘收益努力比’ 呈现某种意义上的‘通货膨胀’”。[1]为此,部分青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他们不再积极渴求成功与奋进,而是宁愿主动降低自身欲求,通过贯彻“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丧佛躺”的生活方式,使自身实现“超然物外” 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工作压力与生活成本双重叠加的现代社会,真正具备“躺平”资格并选择“躺平”生活的青年人毕竟是少数。《环球时报》锐评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2]正因如此,“躺平主义”更像是蛰伏于青年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镜像人格”, 是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高度竞争压力之下,能够借此获得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话语狂欢与文化表征。本文试图在勾勒“躺平主义” 群像特征基础上,分析其社会成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一、“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跃升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尽管仍需要倚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加期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有意义的人生。尤其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他们最初充满着对职场生活的炽热、激情与渴望,社会劳动几乎承载着他们全部的理想、抱负和未来。然而,全力以赴的结果如果是满足感的频频“缺席”, 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便会沦为强制性的、束缚个性发展的铰链,呈现为一种非创造性的劳动形态。“躺平主义”正是当代青年对非创造性劳动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抵触和软性抵抗。对此,我们可以透过心理表征、价值构境、话语叙事和形象定位等维度加以窥探“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

  1. 心理表征:集体记忆里的“劳动创伤”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体心里的主观反映和存在方式。“躺平主义”者的心理表征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记忆”最初来源于劳动主体所亲历的某些伤害性事件(如工作中的失败经历、同事间的紧张关系、被领导责备等),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如心理疲惫、情绪衰竭、精神焦虑等)。这些消极体验和负面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释放与疏解,就极易在青年人的潜意识里持续累积,最终形成对工作本身

劳动)的负面记忆。“创伤记忆”最初以碎片化和个体化的形式留存在主体心里。由于每个人对创伤的感受和体验不同,个体表达创伤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创伤在个体化的话语叙事中就难以被集体反思而成为一种公共性话语表达。但是,“创伤记忆”一旦借助媒介技术的“言说”与传播,就会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再现,唤醒人们的深层负面记忆,从而获得集体的情感认同。事实上,“躺平主义”的话语叙事恰恰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煽动与渲染,并与部分青年群体的“劳动创伤”记忆形成深度互契,才能够被即时性地转化为一种“集体情绪”和社会话题。

  1. 价值构境:高度“内卷”下的“劳动无用”

躺平主义”的价值构境承载着当代青年对社会“内卷化”的不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愤慨,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无奈。“躺平主义”者声称在社会高度“内卷化”面前,再多努力也是徒劳,唯有“躺平”才是正道。在某种意义上,“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3]他们通过“欲望降级”和“消费抑制”来降低自身“难以企及”的价值期待,借助“反消费主义”和“为自己而活”的话语策略来彰显自身“超越凡俗”的价值境界。“躺平主义”者将“内卷化”视为“失败”的根本因由,通过夸大外部环境的制约效应来增强“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成功”的心理暗示,其目的无非是要为自己寻求一份心理慰藉和自我接纳。然而,“躺平主义”对外因的强化,同时也是对主体价值的矮化和对劳动意义的弱化。“躺平主义”者以“躺平不干”和“先躺为敬”的行为表征,预设“拼搏奋斗”的不可能性,消解“勤奋努力”的实践价值,这不仅抹杀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否定了劳动作为“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4]的创造可能性,从而展现出“躺平主义” 的文化叙事背后所隐匿的“劳动无用”的底层价值逻辑。

  1. 话语叙事:弱者权利里的“劳动自由”

劳动自由是劳动主体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劳动的权利。“躺平主义”者声称“躺平”是一种“劳动自由”。因为在他们看来,“躺平”不是拒绝劳动, 而是拒绝超出自己能力负荷的劳动,其目的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对于“躺平主义”者而言,幸福就是珍惜每时每刻的“小确幸”,快乐就是享受一点一滴的“小美好”。然而,这两种劳动自由具有本质区别,需要我们加以甄别。以塞亚␎伯林认为自由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

分。积极自由是“有能力去做某件事的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被干扰做某

件事的自由”。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从必要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后,主动追求有意义的劳动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自由。反观“躺平主义”者所谋求的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是主动创造的结果, 只是逃避现实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自由。

  1. 形象定位:“智者运动”下的“劳动解放”

在一般性意义上,劳动解放就是将人从强迫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躺平主义”者强调,“躺平”不是一味地消极怠惰,只是借助“丧”的方式来反抗裹挟,其最终目的是要“改造丧,以低姿态进行冷静、理性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也就是说,“躺平主义”所宣示的“躺平”,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也是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躺平主义”不是鼓励逃避劳动和放弃劳动,而是期望通过一种看似“最无所作为”的“奋斗姿态”来争取“劳动解放”。然而,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个人,更不存在超越社会发展的个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社会的制度条件(共产主义制度的创建)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双重实现。“躺平主义”消极应付劳动的结果, 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因此,“躺平主义”所谋求的“劳动解放”尽管看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味,但本质上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虚无主义”。

二、“躺平主义”的时代成因

躺平主义”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的群像反映,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利益动因和广泛的现实缘由。尤其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非创造性劳动困境,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症候。这种社会文化症候根源于劳动功利化倾向的纵深蔓延,表现为以功利化劳动为轴心所形成的社会不良氛围,通过影响人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环境和劳动技能,进而制约当代青年创造性劳动的实现。对于“躺平”者而言,“躺平”不仅是应对劳动焦虑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也是对抗功利化劳动趋势的一种被动防御机制。

  1. 劳动目的庸俗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思想性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功利化劳动价值观泛滥。部分青年人对于参与某项社会劳动的现实考量不再是对意义世界的价值衡量,而更多的是对作为能否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的利益计算。工具理性使个人私欲逐渐膨胀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精神领域的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而使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面临趋向单向度、庸俗化发展的风险。工具理性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生存体验形式,对于部分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往往意味着劳动意义的贬值和劳动目的的物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高考热门本科专业类排名及介绍》显示,计算机、金融、自动化和医学等专业再度成为高考生的报考热选。调查表明,高考生热衷于这些专业的原因大多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期望能够在未来获得一份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部分青年人在最初的专业报考阶段已然屈从于纯粹以获利为目的的就业选择。然而,不少青年人纷纷投身于热门行业、纯粹执着于面子工作,实质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未经深思熟虑的短视行为。一旦遭遇现实的挫折与压力,他们往往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选择半途而废。工具理性的另一种负效应就是会导致一部分人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定义。在当今社会,“加班文化”和“996福报”的盛行就极为形象地定义了某些劳动群体的成功标准。“金钱至上”和“名利崇拜”不但被部分社会精英标榜, 就连相当一部分青年打工者也将其作为信条。希望的萌芽一旦遭遇现实的摧残, 最初燃起在青年人心中的奋斗火苗往往也更容易被瞬间掐灭,难以复燃。“躺平主义”作为部分青年人在未能企及自我预设的“成功标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防御性悲观”,恰恰证明他们仍处在一个主导价值观缺失而成功观又过于狭隘的状态。

  1. 劳动体验外在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工具性根源

劳动体验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认知感受。良好的劳动体验是保证


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劳动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的某些领域,人们展现出了对劳动的“工具性价值”的钟情与偏爱。一方面,一些人片面强调劳动的物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甚至将获取利益的多寡作为评价劳动的唯一准则,在他们心目中劳动因此有了三六九等之分、高低贵贱之别。另一方面,部分人痴迷于“效率迷恋”和“竞争激励”的市场运行法则,试图借助资本的作用来谋取社会财富,反而使自身被迫陷入严重的时间匮乏之中, 在不断加速的社会竞争赛道上沦为资本扩张的“棋子”。于是,在急功近利的部分行业里,劳动的尊严感被劳动的高低等级秩序所降解,劳动的舒适感被“时间暴政”和加速竞争所挤占,劳动的价值感被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所取代,人们的劳动体验不再取决于劳动本身对人的价值的实现,而更多地来自劳动的工具化倾向对主体生活的管制和约束。面对劳动体验被外在力量所支配和操纵的困境,部分年轻人陷入焦虑、迷茫和失望的状态之中,他们借助“躺平”来寻求自我抚慰和自我麻痹,目的无非是要填补自身劳动体验的意义缺失。

  1. 劳动技能同质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动力性根源

在追逐效益的现代社会,劳动常常被人们纯粹视为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 表现为一种以追求功利为动力的效益型劳动。效益型劳动意味着,劳动技能的获取与提升不是以“劳动者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劳动产品本身的卓越品质” 为最终考量,而是纯粹将提高外部效益作为技能培训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对于部分职场新人来说,他们急于求成地想要完成“考核要求”所规定的业绩和指标,往往难以沉下心来认真打磨自身的技能与本领。于是,在效益型劳动模式里,“时间管控”抑制了“精益求精”,“产量诉求”钝化了“独具匠心”, “效益至上”磨灭了“自由创造”,劳动技能丧失了原本的工匠特质和创造活力,沦为同质化了的工具和手段。即使是在对创新性尚具有较高要求的现代化工种里,“工匠精神”也正在被“名利场”所迅速浸染,结果是劳动技能在“创意的流水线”上同样避免不了“被模仿化”和“再类型化”[5]的境遇。这种同质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的技能习得,不仅使一部分青年人丧失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和底气,也使他们失去了再次择业的价值与机会。今天当我们理性审视青年人以“躺平”之姿消极应对社会劳动之时,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是, “躺平主义”的舆论井喷也在警示我们有必要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有效应对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现实境遇。

三、“躺平主义”的应对策略

可以说,“躺平主义”是部分青年人应对劳动困境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调节机制和“战术性”的行为调整策略。对于大部分年轻人而言,他们是寄望于在“躺平”中获得“喘息”以便等待合适时机再出发,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要“站立”。然而,“躺平主义”对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6]而“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7]青年人的幸福人生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新时代我们要助推“躺平青年”变为“奋斗青年”,通过塑造自立自强的理想人格、构建劳动本位的发展环境、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让青年一代能够在劳动的幸福体验中绽放无愧于时代的靓丽青春和精彩人生。

  1. 塑造自立自强的理想人格

当代青年拥有安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理应秉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不懈奋斗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惧者。” [8]作为时代红利的享有者,青年人更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抱负、有担当的“奋斗一族”。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期,塑造理想人格对于积极应对现实挑战至关重要。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价值多元和观念多样的复杂时代经受住腐朽思想的侵蚀与干扰,避免在精神藩篱和思想迷雾中迷失方向。二是要加强劳动教育。青年人要主动学习和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形成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只有克服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懒人思维”,才能在诚实劳动中体验到由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幸福与喜悦。三是要提高抗压能力。要理性看待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提高对抗挫折的承载力和抵御力。只有时刻保持敢为人先、大胆作为、无惧失败的精神状态, 才能泰然面对人生际遇中的顺境与逆境。

  1. 构建劳动本位的发展环境

构建劳动本位的发展环境,就是要让劳动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其根本目的是要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一是要实现正义的劳动分配。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价值都由劳动创造。因而,社会分配应该以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作为根本依据。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的整体分配需要让劳动者获得大部分收益,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的社会分配应处于次要地位。另


一方面,按劳分配要依据“差别原则”进行公平分配。这种“差别性”主要体现在既要能够激发劳动者“多劳多得”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能够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促进平等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新时代通过法律手段降低劳动关系的不平等性、捍卫劳动者的“劳动体面”和“劳动尊严”,是提高青年人的劳动参与度和劳动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三是要创造人性化的劳动环境。劳动环境是劳动活动展开的基本场所。劳动环境是否具有人性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劳动幸福感。粗陋恶劣的劳动条件、超出负荷的劳动强度和具有压迫性的劳动强制,必然会给劳动者带来痛苦体验。只有通过公平的制度设计、和谐的秩序安排和温情的文化营造, 不断提升劳动环境的人性化程度,才能切实提高青年人的劳动质量和幸福指数。

  1. 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劳动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劳动者实现劳动幸福的具体能力展现。劳动幸福的实现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在劳动分工趋于专业化和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的实现有赖于劳动者能够掌握与自身职业相匹配的专业化的劳动能力。青年人如果拥有专业精湛、技能卓越的劳动能力,具备在某个专业领域不断开拓的创造力、主动性和进取心,他们就更有可能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荣誉感、满足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劳动幸福也有赖于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马克思认为,劳动幸福本质上是人的自由本性的不断彰显,是人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全面展露和丰富呈现的过程。一旦青年人长期困滞在狭隘的劳动范围和狭窄的专业环境, 他们的身心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被压迫感和被剥夺感。因而,要积极引导青年群体走出劳动舒适区,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通过不断挖掘自身的各项潜能和各种可能性,使自己能够逐渐获得可以凭借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支配和开展不同劳动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能够不断地将“新的内涵、内容加入到人的规定性之中”,[9]从而使劳动者获得更高层次的劳动自由和劳动幸福。


不当“躺平式”干部

四川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20XX411日)


躺平”,指消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不敢较真碰硬的状态。近年来,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干部乱作为现象大为减少,但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干部,却时有曝光。比如,由于工作推进不力、疏于管理、推诿扯皮等问题,浙江某地就有三个单位“荣获”当地“躺平者”称号。

碰上工作两手一摊,遇到问题两眼一黑,这是“躺平者”的惯常表现,他们缺乏斗志,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态度,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挑三拣四,消极怠工。人民群众对此非常反感,这样的行为拉大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阻碍了工作开展。

让“躺平者”公开亮相,这下他们再也躺不下去了。当然,如此为“躺平者”授旗,只是一种整治“躺平者”、改进工作的手段,是对那些有着“庸懒散浮拖”习气的“亚健康干部”下的一剂猛药,对这些干部来说,是及时鞭策的一记警钟,让他们尽快站起身、动起来,这才是这次评定工作的根本目的。当前,我们要从根本上整治这些“躺平式”干部,需要内外双向发力,形成一股持续的倒逼力,让他们不想、不能也不敢继续舒坦地“躺”下去。

激活不想“躺”不会“躺”的思想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党员干部要抓住和用好机遇,就要敢于斗争,迎接和战胜挑战,机会稍纵即逝,一旦“躺平”, 就会错失。因此特别需要拧紧“思想阀”,荡涤“躺平”心态,解放思想、甩下包袱、冲锋在前、敢打硬仗。

扎牢不能“躺”不敢“躺”的制度笼子。部分基层干部“能躺”“敢躺”, 原因固然较多,但根由还是很多基层工作重部署、轻落实,无人跟进监管督促, 或者在工作开展上“重迹不重绩”。对此,我们除了要督促激励干部认真履职、担当作为外,尤须完善监督机制。极少数“躺平者”之所以长期不在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松软,使他们觉得干好干坏、干快干慢一个样。我们要强化问责机制,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让占位子混日子的混不下去,才能切实绷紧“混不得”“懒不得”“不敢散”“不能拖”的观念之弦。将治庸端口前移、探索长效机制、提升制度的净化功能,设置社会监督,多杀几趟“回马枪”,防止“雨过地皮湿、治理一阵风”,对庸官懒官形成持久震慑力。如此持久发力,才能形成避免出现“躺平者”的预防机制。

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不能避难就易、选择安逸,要不负春光、不甘于“躺平”,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帮助群众解决更多的难题。






当代青年“躺平主义”现象及其引导策略探究

西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山姗


躺平”是现阶段倍受青年“青睐”的网络流行语,并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衍生出“躺平族”“躺平主义”“躺平学”等一系列词汇。“躺平”以其颓废妥协和自我嘲讽的风格表达,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构境,进行符号化传播。“躺平青年”是指在“内卷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逐渐放弃对现实生活的抵抗,以无欲无求的消极态度应对生活压力的一类青年群体。“躺平青年”宣称“拒绝一切内卷”“拒绝做被割的韭菜”,他们不再“打鸡血”式奋斗,放弃对成功的追求,不被现实的压力所束缚。“躺平”并非一场转瞬即逝的舆论狂欢,而是部分青年思想状态的真实写照。“躺平主义”的价值内涵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是一种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躺平”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名为“好心的旅行家”的网友分享的文章。该网友在《躺平即正义》一文中叙述了自己如何以月均两百元的标准维持低欲望的生活,并发表了一些关于“躺平”的言论,如“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 “躺平是智者的选择”,等等。这种看似“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和话语论调迅速引发了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在网络社交平台激起阵阵波澜。“躺平”是当代青年在自我标签化和自我戏谑中对自我身份的消极重构,是一场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的柔性的反抗仪式。

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1]

一、“躺平主义”的社会生产:“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与符号传递

躺平主义”通过新媒体进行生产传播,借助文字、图片等进行意义生产和叙事重构,开展实时在线的“展演”,构建出属于青年的“新文化部落”。“躺平主义”是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相较于其他青年亚文化,“躺平主义” 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一)表达:“躺平主义”的产生与传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躺”被解释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而“平”的释义为“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躺平”在行动上表现为躺着不动,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躺平”与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相互交融的双重语境下,“躺”与“平”通过编码和重组,表达出新的文化内涵。

躺平”是在“内卷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青年社会心理的真实呈现“。躺平主义”借助表情包和流行语等表达形式,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霍尔认为“:任何具有某种符号功能的,与其他符号一起被组织进能携带和表达意义的一种系统中去的声音、词、形象或客体,都是‘一种语言’。” [2]在以微信、微博和微视频为主要表达场域的网络社会中,表情包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成为传递情绪、思想和观点的重要载体。“葛优躺”便是“躺平”经典表情包之一。“葛优躺”原指演员葛优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第1718集中的一种剧照姿势,后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并迅速火遍全网。网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躺平”表情包的表现形式,创作出“躺平鸭” “咸鱼”“躺平蛙”等一系列反映“躺平”式社会心理的表情包。这类表情包以其生动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博得众多网友青睐,并借助网络媒介的力量完成“再生产”的“蜕变”。除表情包之外,关于“躺平”的流行语也层出不穷。“躺平主义”在网络中蔓延,部分“边缘青年”刚从“内卷化”的泥沼中抽身, 就迅速跌入“躺平主义”的亚文化“漩涡”。

(二)生产:以共同“文化符号”感受世界

文化符号”的创生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一个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借助文化符号的形成过程,人类不仅能反观自我,还能反观人类整体结构和总体文化的发展[3]。“躺平”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它的表征和意义都是借以一定的“文化符号”来呈现的。通过这些共享的“文化符号”,受众群体内部成员得以以相似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世界。

托于各“躺平表情包流行语使用和播“,平主义络社中迅速发酵升温“躺平主义”的涵被完全固定下:“躺平”是一种无论界如何变内心都毫无波澜不做任何的反抗“,躺下” 的活态度。在社会速发展、竞争日激烈的背景下,年的生存和发空间严重挤压。日益升的房价,逐渐涨的生活成本,高的育儿与教支出断加重的养老负担 让部分青年弃了对更好生活追求,选择“动躺”来规避一切困与挑战。从某种义来说“,躺平义”是青年群用以自我神疗”,是青年群体排解压力和归自“精神药”。“我躺平我骄傲“”躺平正义“”躺平的我,是不一样烟火”,这些黑色幽默玩笑,不仅是青的无奈之感和颓心理的真实表,更是他们苦中作乐和缓解压力的“精神自慰法”。青年期待借助“躺平”群体创造和应用的“文化符号”来思考、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从而找到宣泄情绪和排解压力的方式与渠道。“躺平主义”的生产过程,是青年群体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对表情包和流行语进行解码、编码和再创造的过程。他们采取“不回应、不反抗”的态度,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困境。

(三)共享:相同境遇群体的“抱团取暖”

当群体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有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时,青年阶层实则就掌握了创新青年亚文化的媒介话语权[4]。面临相同困境的社会群体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进行自我归属和自我指认,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部落”,并在“相互戏谑”和“抱团取暖”中完成意义的共享。因此,“躺平主义”不是个体的“独奏”,而是一群人的“狂欢”。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变迁正不断改变着青年群体的生存样态。青年自觉难以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得青年滋生颓丧心理,“躺平主义”作为新的“文化符号”随即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因此, “躺平主义”既是当下青年社会心态的集中表达,也是社会问题的文化映射。“躺平主义”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广大青年群体主动参与、主动建构和自我标签化的结果。“躺平主义”以“反鸡汤”式的话语形式广泛传播, 营造出“悲凉”和“颓丧”的文化氛围。失意青年试图在“躺平主义”的文化圈层中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因此,他们积极融入“躺平”群体内部。在这个集体狂欢的世界里,“躺平主义”的“文化符号”逐渐演变为大众的“生活娱乐化”载体,青年以“躺平主义”之名,释放生存的焦虑、寻求精神慰藉。

二、“躺平主义”的归因分析:青年对社会“温和的反抗”

(一)主观因素:青年的自我期待值不断下降

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从“自然人”逐渐转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但也逐步暴露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调控能力不足等问题。青年的畏难和焦虑情绪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美好的心理期待和残酷的社会竞争之间的落差让他们身心疲惫,于是,他们不愿再努力奋斗,而选择“躺平”。“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行动力是由效价和期望值决定的[5]。如果青年对实现目标的价值评价很低,就会导致其对实现某一目标的动力不足。在遭遇现实的打击和挫败后,一部分青年失去了拼搏和竞争的动力。为了减少自身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他们不得不降低对事物的期望值和效价。长此以往,青年内心的激励感不足,对事物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们开始选择“躺平”以降低自我期待。

(二)媒介条件:网络媒介传播负面情绪诱发群体情绪感染

在网络社会中,个体的消极和颓丧情绪被无限放大,导致群体性的情绪感染,这是“躺平主义”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网络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躺平主义”的流行和发酵离不开网络媒介的“助推”。一方面“,躺平主义”通过创造各种衍生词来建构自身风格,借助网络媒介输出其文化价值观,从而掌握更多的网络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为了迎合受众, 大肆渲染和铺垫负面情绪。在“躺平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断传播焦虑和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网络中裂变式的“扩散”和“蔓延”,部分青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自我矮化的方式迎合自己并非完全认同的“躺平主义”。

(三)现实境遇:社会“内卷化”背景下青年难以实现阶层跃迁

内卷化”一词由美国学者福特␎格尔茨提出,后逐渐应用于社会学领域, 形容由于过度竞争,群体成员相互倾轧、相互内耗的现象。“内卷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物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只有通过激烈竞争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社会环境的易变性、冷漠性、竞争性使

青年产生“相对剥夺感”①。青年借由“躺平完事”“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 是想让你躺得更深沉”等口号,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调侃,以彰显他们对不合理社会规则的调侃和对不公平事件的控诉。当“内卷”的压力和困境已然成为青年无法跨越的阻碍,在经历心态的几轮转换后,青年逐渐丧失抵抗的意志。他们选择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再渴望阶层的跃迁,只追求现世的安稳。

三、“躺平主义”的引导策略:走出“躺平人生”

躺平主义”既是当下社会多元化的真实体现,又是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的直接反映,同时暗含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群体情绪。因此,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审视“躺平主义”,既不能一味从问题视角出发,对“躺平主义”进行抨击,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虽然“躺平青年”常常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通过自我戏谑的方式释放焦虑与排解苦闷,但这种情绪的宣泄未尝不是青年群体在心态上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调剂。尽管如此,“躺平主义”的持续蔓延也不利于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所以,必须准确分析其反映出的青年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转变青年的文化选择,端正青年的价值取向。

(一)畅通上升及发展渠道,回应青年合理的发展诉求

躺平主义”所呈现出的低欲望生活状态,并非青年的真正愿景,而是他们多次经历碰壁和挫折后,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渐打破了青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上升空间的美好愿景。一部分青年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在经历多次碰壁以后,拒绝奋斗和逃避“躺平”便成为他们的无奈之选。因此,保障青年的合理发展诉求是消解“躺平主义”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国家和社会必须重视青年群体合理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青年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青年的职业选择,为青年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躺下来”的青年转变为“站起来”的奋斗者;畅通青年的发展和上升渠道,始终维护好、保障好青年合法权益,给予他们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躺平”群体“站起来” 保驾护航。

(二)建立情绪宣泄渠道,引导青年释放负面情绪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躺平”内含的焦虑、颓废和妥协心态是青年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消极反映。当代青年面临就业难、住房难等现实压力。青年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难以控制的社会性问题。因此,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关注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第一, 正向引导网络舆论。一方面“,躺平主义”从生产实践、话语建构到意义共享都是借助网络媒介完成的。青年的生活离不开网络,难免会受到“躺平主义” 的影响,产生消极和颓丧情绪。因而,相关部门必须在网络空间中对舆论进行正向引导,在网络空间中展现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为了达到“吸睛”的目的,不惜歪曲和捏造事实,而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增加青年负担,放大“躺平主义”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有效规避“躺平主义” 的低俗化和极端化。第二,建立情绪宣泄机制。负面情绪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对负面情绪要进行引导而非强制干预。故而,必须正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其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 引导他们融入集体和社会,激发他们的奋斗意识。

(三)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消解青年的价值迷茫

躺平”现象反映出部分青年群体价值和信仰的缺失。马斯洛认为,人的 社会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需求。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促使人们的社会需求逐步由低级需求转变为高级需求,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向获取尊重、爱、关怀以及实现个人价值转变[7]。然而,在追求更高级的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青年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的优良品格。青年初入职场,面对现实困境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新时代的青年需要辩证看待风险与挑战,在思想上进行“自我革命”, 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达到从“躺下去”到“站起来”的重大转变。其次,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当今社会,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等思潮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造成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与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全面引领与涵养积极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的重要调节机制[8]。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规范青年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在思想上纠偏,主动反思自身的价值选择,积极向正确价值观靠拢。


党员干部岂能“躺平”

安华


有一个网络热词叫“躺平”,意思是指面对外部的一切,内心毫无波澜, 不再热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妥协、放弃,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 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如果任其蔓延必将后患无穷。

我们党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了无数次考验和磨难,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但越是在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的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越不容易,特别是承平日久,一些党员干部难免会出现精神懈怠的问题。从物理学“熵增”定律看,一个系统的“熵”总会自发地增加、有效能量则会相应减少。社会上出现的“躺平”现象在我们党内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党员干部出现的不敢斗争、不愿担当、不愿作为等现象警告我们,必须要持续不断地焕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激励他们勇于奉献、勇于牺牲,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在前进道路上注定会有艰难险阻。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正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国际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破坏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处在关键时期,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疯狂遏制打压。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战略定力,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党和国家事业是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前进的,改革发展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干部担当尽职、勇于斗争。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党员干部什么时候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要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干部都要充分认识“严”是对党员干部最好的保护,不能因为组织上从严要求,就怕出事而不干事。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在干事创业方面, 要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为重,少一些瞻前顾后,多一些担当作为;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实干苦干,尽心尽力,再立新功。要保持激情,绝不能静看风云起,我自心悠然,做“躺平”式的人。

需要警惕的是,不作为不担当的“躺平”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危害,但乱作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尤其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敬畏法纪,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干任何事都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决不能为了自己搞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不尊重规律,胡乱作为。




内卷”“躺平”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王珑玲


当前,“内卷”“躺平”成为中国青年日常社交的高频词汇,吸引了青年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一般而言,“内卷”是青年对其所处客观环境的主观定性,而“躺平”则是基于“内卷”这一主观定性后的行为选择。如果将“内卷” 与“躺平”置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思考,可以发现其间的逻辑转换不是单维度的,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多维度变迁,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内卷”“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以“内卷”与“躺平”为特征的部分青年精神状态,于个体而言可能仅仅是当事青年人生发展的阶段性消沉与萎靡;但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一现象一旦在青年群体蔓延开来,则可能造成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的停滞与萎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既为回击“内卷”“躺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青年指明了人生的奋斗方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自觉抵制“内卷”“躺平”的人生哲学,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促进青年奋斗、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

沈东


一、“内卷与躺平”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2020年,一个本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的“内卷”概念,却意外走红网络,成为时下中国青年争相追捧的社交话语。“内卷化”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首创,用以描述社会文化发展迟缓现象的理论术语,后经华人社会学家黄宗智的阐释运用,成为解释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有增长、无发展”的一种共识。其后,由于超强的解释力,“内卷化” 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成为被“基层政权、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治理” 等领域所普遍接纳的学术概念。据考察,最早引起青年关注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内卷照片:骑着自行车看书,骑着自行车写论文,床铺上堆满书籍,等等。经过网络社交媒体的发酵,伴随几张照片的“内卷”评价纷至沓来。“清华卷王、好卷、太卷、卷死了”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评价,成为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用语。2020124日,“内卷”更是入选了《咬文嚼字》2020 年度十大流行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32021年,青年群体的“内卷” 评价尚未停息,一波“躺平”风潮又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支持者认为“躺平即正义”,在内卷化时代,年轻人“躺平”有着充分合理的理由,“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年轻人应对“内卷化”状态的自我选择,有助于年轻人缓解现实压力,维持年轻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和谐;反对者认为“躺平即有罪”, 年轻人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躺平”不仅无助于现实压力的缓解,反而会助长不思进取和好逸恶劳的工作学习状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年轻人应当保持奋斗的人生底色。有学者还区分了“无奈式躺平”与“回归式躺平”两种类型,并且深入考察了“躺平”的形成机制,认定其双面性社会后果,因而无须对其负面效应夸大其词4。但是,当前的社会舆论对“躺平哲学”予以严厉深刻的批判,而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青年以“躺平”“躺平一族”自居,呈现出“工作的糊口意义、需求最低化、迷茫与颓废、回到老家” 的行为选择特征5。换言之,“内卷与躺平”越来越显著的成为部分青年的社交话语与生存哲学,一定程度消解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如果说“内卷”是青年对其所身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判断,那么“躺平”则是基于“内卷”这一主观判断后的一种主观行为选择。“内卷与躺平”表面上看是一种无欲无求的“佛系文化”,其实质却是年轻人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婚姻”等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被动回应,由此而衍生出的“遁世心态、悲观主义、不婚主义、不育主义”等消极社会文化现象。于个体而言,可能仅仅是人生发展的消沉与萎靡。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一思潮一旦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开来,则可能造成国家与社会发展层面的停滞与萎缩, 由此引发“青年危机、人口危机、生育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以“内卷与躺平”为特征的中国青年精神状态,不仅阻碍了当事青年群体的人生发展,而且更加阻碍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中国青年不仅要自觉抵制“内卷与躺平” 的人生哲学,同时更要自信树立起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及其人生发展,在多个场合多次论述中国青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7]。“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发展的相关论述,既为回击“内卷与躺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青年人生奋斗提供了人生指南,同时更加丰富发展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内涵。

二、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发展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谁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同时也总结概括了在世界局势风云突变和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的历史发展、现实定位、时代责任、发展前途等方面的理论命题,进而明确指出了中国青年“为什么奋斗、为谁而奋斗、怎样奋斗”等一系列具体的人生命题。

  1.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逐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所接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直接表现为领导中国青年展开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使中国青年自觉自信地学习、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永久奋斗”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才能从西欧经过苏联传入中国,在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奋斗者的努力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中国青年的政治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中国青年的学术奋斗,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推进更加需要亿万中国青年的人生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永久奋斗”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9。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社会实践”及其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10], 迫切要求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而中国青年则是“马克思主义最热情的接受者、最积极的宣传者和最坚定的实践者”11]。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

12]。

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13]。“永久奋斗”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鲜明特征,更是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饱受病痛折磨的环境中,他本人正是依靠不屈不挠的永久奋斗精神,才能完成洋洋洒洒数以千万字的理论著作,构建了气势恢宏且大气磅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奋斗精神,同时更加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学术奋斗精神, 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换言之,马克思本人的永久奋斗精神直接投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成为鼓舞激励马克思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动力。随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中国早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凭借永久奋斗精神,吸收、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奋斗精神,同时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引领下为中国革命而永久奋斗。

  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鼓励中国青年“不懈奋斗”。当时的50多位青年知识分子在奋斗精神的引领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尔后,奋斗精神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成为中国青年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召唤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之而奋斗,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奋斗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近代中国一百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凭借的就是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及其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引领。历史不容许中国共产党放弃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更是召唤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投身于“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从最初50多位青年知识分子组建的党,到现如今9500多万党员的全球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懈奋斗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4]。为革命而奋斗、为建设而奋斗、为改革而奋斗,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也由此成为其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历史证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一个“谋”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及其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历史任务、历史使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永葆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面对四分五裂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带领中国青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论是近代的历史环境, 还是当时的历史任务,抑或最高的历史使命,均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将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其间,不论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青年以“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为之努力。新时代中国青年更是响应“不懈奋斗”的精神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以其74岁的高龄振臂一呼,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此后,不论是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南方谈话,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驾护航之作。邓小平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国青年树立了“接续奋斗”的光辉典范。尽管邓小平在74岁的高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但是他本人却极力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要求做好各项青年工作。换言之,青年工作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之义,而鼓励号召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更是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而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品格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中国青年提出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同时也更为迫切地呼唤中国青年为之“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给在校学生、部队官兵、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行业青年群体及青年活动、留学生与国外青年的35封回信中,有10封信讲到了奋斗,而“奋斗”一词更是出现了30次[17]。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朋友回信时,总是鼓励他们书写奋斗的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要求中国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将之视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出调研时,总是不忘与青年朋友座谈,充分肯定当代中国青年在疫情防控、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成绩,认为他们“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赞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是堪当大任的”。

三、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奋斗”这一青年主题,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永久奋斗、不懈奋斗、接续奋斗,孕育形成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受孕于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的理论总结与精神升华,是五四运动以来100多年中国青年运动的总体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现实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1.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一代又一代青年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家舍业、奔走呼号。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率先树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将个人命运前途与民族复兴大业相结合,展开民族救亡运动。随后,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扛起了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复兴大业,有的国内革命,有的海外求学,有的思想启蒙,有的实业救国。但不论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 近代以来的中国青年始终秉承救亡图存的民族宏愿,积极奔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青年新的人生追求。在此感召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8],“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9],“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0]。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代中国青年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与使命,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中国青年奋斗的榜样与标杆。

  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1]。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青年工作,始终强调关心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团结青年,将青年工作视为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22]。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相当一批青年在不具备入党的条件下依然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就;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青年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成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青年奋战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青年的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青年才能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第一线。

  1. 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试图挽救沉沦的旧中国。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以及历史局限,这些运动先后都以失败而告终。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革命杂志《新青年》,发表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文章,吸引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先进青年的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 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展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艰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23],鼓励中国青年将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因此,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召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得以超越时代局限而理论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

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24。由此,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可以表述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这一实践特征蕴含着三对关系,即青年与国家、青年与政党、青年与社会。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国家的统一性,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青年奋斗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彰显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政党的一致性,即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青年奋斗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坚持青年与社会的有机性,即以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依托,将青年奋斗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在追寻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升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可以说,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是中国青年个体奋斗精神的简单结合与拼凑,而是基于“青-国家-政党-社会”四者结构关系的有机锤炼,是100多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内嵌于中国青年的灵魂深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佛系”“丧”的青年亚文化,还是“内卷与躺平”的非主流思潮,其核心要义均与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相违背, 均不符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为实践特征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要对“内卷与躺平”予以回应,而且更要以此为契机自觉树立起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以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姿态自信回击“内卷与躺平”。“内卷与躺平”不仅削弱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更应当成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批判对象。本质上看,“内卷与躺平”不是“不奋斗、少奋斗”,而是“个人奋斗”之后“求而不得”的现实感叹与无奈,指向的是个体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对中国青年的腐蚀,以及其对中国青年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价值精神的消解。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重塑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价值观,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党的领导、社会发展的实践层面, 培育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

四、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培育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然而在“内卷与躺平”的冲击下,少数青年不仅无法树立起新时代青年奋斗者的角色姿态, 反而还为“内卷与躺平”所蛊惑,成为“内卷与躺平”的推崇者、鼓吹者、践行者。究其根本,既有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根源,也有现实发展中青年群体主观内在的文化心理原因,更与当前青年工作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关联。本文以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培育为着力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树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青年工作与青年政策的决策者、贯彻者、实施者。其一,组织青年党员学习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通过学习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初心使命、成长历程、主要事迹、人生信条,弘扬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光辉精神,使广大青年党员认识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使命及其时代价值。其二,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系统梳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历史传统,以“中国青年”为主题建构“青年奋斗者”的人物谱系,丰富发展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内涵,使广大青年党员认识到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历史渊源,进而在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中传递时代接力棒。其三, 发挥青年党员奋斗精神的先锋模范作用。将青年党员的奋斗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将实际工作作为衡量青年党员是否具有奋斗精神的重要标准。因此,选取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人物谱系,发挥青年党员奋斗精神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首要途径。

  1. 以共青团为纽带培养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奋斗观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担负着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职责功能。其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奋斗精神。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在青年时代的奋斗事迹,以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形象教育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其二,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在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奋斗事迹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实际,总结概括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其三,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青马工程”。将马克思主义奋斗观融入“青马工程”, 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奋斗观,进而孕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因此,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奋斗精神,总结概括提炼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将其融入共青团的“青马工程”,成为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1. 以“学校-单位-社区”为渠道回应中国青年奋斗者的现实利益诉求

当代中国青年是一个涵盖面极其广泛的群体,既有青年大学生,也有青年农民工,更有青年公务员、青年工人、青年教师等多样化群体。其一,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厚的理论,回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克服“内卷与躺平”的心态、认知、角色,彰显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其二,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注入机关、事业、企业的单位党建工作。在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党建工作中,突出“青年工作”,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党建工作中去,培育积极向上的青年奋斗文化。其三,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调动青年力量,使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全过程,积极回应社区治理的青年诉求,在社区治理中孕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弘扬积极向上的青年奋斗文化。因此,基于“学校-单位-社区”的路径培育,不仅有助于学校教育、单位发展、社区治理,同时也有助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

  1. 以网络主阵地为媒介弘扬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正能量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当今青年也是网络青年。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年接收的信息极其庞杂多元。其一,打造网络世界中的青年奋斗者形象。当今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以网络为业、以网络为生的互联网青年,其中相当一批是依靠个人能力与技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有志青年。与其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如以网络为支点,深入挖掘网络青年的奋斗故事,打造网络世界中的奋斗者形象。其二,青年奋斗者的线上化嫁接。将现实生活中的青年奋斗者进行线上化嫁接,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动漫化的技术手段,将其转移到线上网络,进而抵消网络世界中的“内卷与躺平”思潮,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最大化发挥网络的技术功能与手段。其三,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积极构建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机制,做实线下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宣讲教育,做好线上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宣传推广,通过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管齐下,共同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因此,打造网络世界中的青年奋斗者形象,将青年奋斗者进行线上化嫁接,实现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是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途径之一。

当代中国青年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之中,有些身处知识学习的校园环境, 有些已经成为行业的中坚骨干,还有些因为各种原因尚处于人生的迷茫困顿之中,时不时发出“内卷与躺平”的呐喊。但是,不论身处何种行业何种领域, 以“奋斗”为底色的青春都应当成为中国青年的人生发展追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紧要的历史关头,中国青年理应在这一历史时刻激流勇进, 将人生奋斗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彰显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所谓的“内卷与躺平”,仅仅是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替代威胁不了占据主流核心位置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内卷与躺平”冲击下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仅不会有丝毫的萎靡与退缩,反而会在中国青年的奋斗实践中得到新的理论升华,并以“青年奋斗者”的角色与姿态傲立于世人面前,增强了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5第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志气。中国青年奋斗者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将民族复兴大业视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展现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志气。第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青年奋斗者的骨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担负着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使命,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实践特征,更是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骨气所在。第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中国青年奋斗者的底气。中国青年奋斗者不徇私利,始终牢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使命,将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在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生奋斗中彰显了中国青年最为雄厚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 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不仅增强了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且还进一步培育了中国青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之与“中国人”这一特定身份认同相契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展现中国青年的时代风貌。中国青年奋斗精神不仅是百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实践淬炼,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时代召唤,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在中国青年运动中的文化投射与集中体现。当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当代中国人也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当代中国青年更是前所未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 中国青年奋斗精神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青年发展的最大价值共识和最高精神目标!


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与应对之策

高山、吴金煌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各行各业发展受限,竞争却日趋激烈,于是“躺平”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用来逃避社会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呈现出扩散效应。因此,要及时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在深入分析青年“躺平”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现实社会问题。全面而系统地透析“躺平”现象的样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有利于青年群体涵养艰苦奋斗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走出“躺平”,成为新时代的奋斗青年。

一、“躺平”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躺平”的概念与内涵,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学、功能学和语言学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躺平”与相似概念进行了比较。

  1. 躺平”概念的多视角解读。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学视角来看,“躺平”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不仅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而且会使青年丧失进取之心。如果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被“躺平”思想占据,那么, 青年在现实行为当中则会表现出低欲望的姿态,对大多数事情缺少兴趣与热情,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缺乏信心与斗志。无论别人做何事或者自身面对何种状况,“躺平”青年都是一种“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都是一副无欲无求、波澜不惊的样子。

从功能学视角来看,“躺平”并非一无是处。面对严重“内卷”和阶层逐渐趋于稳定的社会,“躺平”不失为一种调节之道。在社会前进的快车上,短暂的驻足不仅能低头审视自己,还能更好地明晰自己前进的方向。表面上“躺平”意味着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实际上“躺平”是一种自我建构的“泄压阀”。在“泄压阀”之下,高强度工作的身体可以得到适当调整,麻木的灵魂也能得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适,一些“躺平”的青年又能重回正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躺平”主要有两种类型:“无奈式躺平”和“回归式躺平”。所谓“无奈式躺平”,是指付出与回报失衡,心有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于是选择“躺平”,这种“躺平”是奋斗无获之后的被动选择。与“无奈式躺平”不同,“回归式躺平”是一种主动行为。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主动回归现实,放弃高欲望,正是“回归式躺平”的真实写照。

  1. 躺平”与相似概念的比较。放眼世界,在美国学者梭罗的极简主义和日本的“第四消费主义”中都能看到“躺平”的影子。从表面上看,极简主义是对物质的不追求,而实质上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为生命留有更多余地,因而是丰盈的。然而,当代大多数“躺平”青年因选择“躺平”而留出的空闲,更多的是懒惰本性支配的结果, 具有消耗性,是空虚的。相比较梭罗的个人观点,日本的“第四消费主义”则是整个时代的症候。对抗高消费主义的“第四消费主义”者不再追求品牌消费, 更加注重“无印良品”,这与“躺平”青年的消费观若合符节。无论是极简主义还是“第四消费主义”,二者都不再崇尚奢侈的消费理念,更注重简约化、精神化的消费观,回归内心“物朴”的满足感及其平和心态。

二、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

躺平”现象自出现以来,便迅速蔓延到我国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当前, 学术界对于“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研究主要是从思想、行为、工作、婚育和消费等方面来展开的,具体如下。

  1. 价值取向偏离导致现实行为懒散。青年肩负着推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要时刻保持奋斗激情,而“躺平”思想的出现,极大地消解了青年群体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冲击了国家在青年主流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奋斗观,使“躺平”青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中都有一种萎靡不振、责任感缺乏的懈怠状态。在思想上,“躺平”青年价值取向存在偏离,不求上进,对任何事物都缺乏激情和奋斗精神;在现实行为当中,“躺平”青年则体现为不断向下突破维持生存的底线和追求最低限度的自由。对“躺平”青年而言,“奋斗”一词变得陌生且遥远,取而代之的是安于现状、行为懒散,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而且也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阻碍。

奋斗精神缺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工作当中的“躺平”现象, 青年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稳定工作的群体,另一类是自由职业群体。在学者们看来,事业单位里面的编制人员是比较容易滋生“躺平”现象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干部群体。稳定的收入和安逸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不用担心失业, 久而久之便慢慢滑向“躺平”主义的队伍中。这类群体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应当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体恤民情、改善民生、造福一方百姓,但却因为升职无望,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进而在工作中表现出遇事能推就推、行动率和执行率直线下降的消极一面。个人选择如果变成集体狂欢,便会助长不正之风。干部群体轻易“躺平”,这既不利于培养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利于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区别于拥有稳定工作群体的“躺平”现象,自由职业群体的“躺平”现象则更加泛滥和严重。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再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束手无策,自信心严重受挫,在人生规划上也没有清晰的认知,于是在未来的迷茫与现实的无奈的双重影响下,“躺平” 青年的焦虑感开始产生,并逐渐放大。这种焦虑感在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诸如不计薪资、不关注工作发展前景,更不会关注自己的价值和抱负能否得到实现,因为工作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只是“最低需求层级的糊口保障”。相比较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和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倾向于清闲、低水平和非脑力型的工种,这样的工作既能满足青年“躺平”群体的生活保障, 又没有过多的压力。

  1. 消极处世思想导致婚育观念弱化。作为“躺平”青年,他们不工作、不交流、不消费,不想像机器一样只知赚钱,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他们主动退出现有的社会机制,保持低欲望生活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赚取生活最低物质消费收入即可,对结婚和生育毫无兴趣,他们只为自己而活。这从侧面反映出外部压力是致使青年产生失望情绪和颓废感,进而影响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对此,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完善并落实生育配套措施,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培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给孩子一个伴” 的生育文化,全面推进和完善弹性工作和灵活假期制度,发展多种路径[4];也要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要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相融合,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物质追求不高导致消费欲望降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面临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使得新型消费的发展正当其时。在提倡全民消费的时代,消费的形式和种类日益增多。激烈的商业竞争行为和复杂的消费方式削减了消费者的热情,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躺平”如果进入了消费领域,会极度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欲望,既不利于扩大内需,也不利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矛盾与冲突日趋激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导向的“异化”会助推“消费至上”的观念,“我消费故我在”成为主导生活意义的意识形态。而“躺平”青年不刻意追求消费主义塑造的“身份话语”,并对经济基础较弱的边缘青年的伪消费主义感到不解。在消费主义面前,“躺平”青年通过“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抵抗消费主义的裹挟,为自己寻得“复归返自然”的一方净土。随着社会消费欲望和功利主义扩大,“躺平”主义能够洞悉消费逻辑,既不高攀具有奢侈消费的高消费能力者,也不会因为消费能力不足而失落,抱着一种“你实现你的主义、我享受我的安逸”的心态。[5]与“躺平”青年所倡导的诸如“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 等最低生存标准理念相契合。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躺平”正逐渐占据消费者更多的话语空间,这是“躺平”思想向消费市场逐渐蔓延的信号。

三、青年“躺平”现象的应对之策

面对“躺平”思想对社会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侵袭,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要相互配合,坚决打好思想防腐的阻击战和攻坚仗。

  1. 完善法治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表现出国家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解决青年“躺平”现象,需要国家通过法治和公平的手段才能解决。“躺平” 看似是青年的个人价值选择,实际上暗含着对社会公平的呼唤。有人选择“躺平”是因为能够躺赢,有人逃离“内卷”是因为社会竞争不公平。青年一代从不缺乏梦想,也不会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们从不畏惧竞争和挫折,更不想甘于平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构建并完善新型的劳动制度,保证劳资关系透明化,实现劳动付出与价值创造的对等化,在社会上充分肯定并尊重劳动者,在法律上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年群体实现从“躺平”到奋进的心态转变。

注重民生福祉,弘扬奋斗精神。“躺平”现象无处不在,只是有些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则较为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躺平”现象听之任之。“躺平”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成为主流,但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时刻在提醒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成员福利,避免因为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固化导致社会活力缺失,要尽可能给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开拓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要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理念,积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年轻人寻找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渠道和路径,完善青年工作保障机制,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以“钉钉子精神”帮助人民更快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加强青年舆论导向,有效控制并扭转青年群体因“躺平”而出现的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的蔓延趋势。要加强学校与社会联动,通过社交媒体大力弘扬青年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奏响奋斗主旋律。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社会应该扎实落实关于规范网络媒介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躺平”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培育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文化。

  1. 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实践本领。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符合社会主流的意识才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

从价值观层面来说。首先,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担负时代责任。青年群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躺平”主义在以奋斗为主旋律的新时代必然不可取。要引导“躺平”青年奋斗,就必须引导“躺平”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劳动实践观。人生道路难免有许多挫折,但只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向上、勤奋做事、踏实做人,就能从劳动中获得愉悦感,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其次,青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回首过去,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和生死存亡的考验时,青年群体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青年担当。立足当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青年要继续传习包含着明确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的红色基因。[9]用百年党史形成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勇于扛起时代大旗,推动青年接好历史的交接棒,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要引导青年正确辩证地看待“躺平”。“躺平”思想是青年时期心理特征与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0]青年时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挫折、压力等问题,我们都应该理性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青年群体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实践层面来说,“躺平”青年从“躺平”到“躺起来”到“站起来”再到“强起来”,强本领是重要的能力保障。只有努力提升知识文化素养,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才能为增长本领注入更多的青春能量。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强素质,外强能力。要坚持矢志于奋斗,在艰难环境中强化本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兼具行动力与执行力,才能促使青年从站起来到强起来。[11]习近平总书记也寄语青年,要做有才干的实干家。这就需要青年脚踏实地地去奋斗,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潘铎印


近日的《光明日报》报道,7位“奋斗者”在激昂的背景音乐声中,精神抖擞地从县领导手中接过鲜花和奖杯,收获如潮掌声;3个“躺平者”单位负责人则红着脸上台各领取一面黄旗,旗上印着两行红字:“不做躺平者勇做奋斗者”。这一幕发生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年初召开的全县工作会议暨“大抓招引、大干项目”动员部署会上。

一段时间以来,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式”干部成为热议话题。“躺平” 是时下颇为流行的网络热词,它原指社会上一些年轻人放弃理想和奋斗,选择佛系的人生态度,以“躺平”姿态面对生活。然而,现实中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缺乏信心与斗志,面对工作任务左躲右闪,甚至直接“躺平”,被群众称为“躺平式干部”。

躺平”就是妥协放弃、瘫倒在地,内心不再沸腾、渴求成功。“躺平干部”是典型的不想干、不能干、干不成事业。党员干部选择“躺平”,看似心态豁达,实则是在试探突破制度底线,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近年来,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在一些基层干部中潜伏着一股“躺平”的暗流。

现实无望“躺”、推脱绕偷奸躺平担心“躺平”未老式“躺平” 等等如干部不在少数到底,无论哪种躺平族”,其本都是丧失了理想念、淡忘了初使命,“躺平式干部”虚字当头、空字帅,严重损害了府形象,伤害人民群众心。

对“躺平式”干部猛击一掌,让其站起来,站直了。“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对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躺平”现象,我们不能姑息迁就, 必须深挖根源、找准症结,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精准“靶向”治理。对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问责的问责,对“躺平”者亮剑, 让“躺平”干部付出代价,下猛药治顽疾。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破除“大锅饭”思维和“铁饭碗”现象,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让想干事能干事者上,让不担当不作为者下,让习惯于“只进不出”的“懒汉式”干部危机重重,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的“躺平式”干部无处容身。

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人民公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既是政治品格,更是从政本分。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监督管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厚植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刻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从思想深处摒弃“躺平”, 真正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党员干部要“挺直”身板、有为向前,以“功成不必在我,克难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扎根基层谋发展,甩开膀子干实事, 坚决做到敢担当善作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苦干实干,在工作岗位上展现担当、实现作为,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共产党人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永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忱,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鼓足攻坚克难的勇气,用矢志不渝的理想撑起践行初心的脊梁,用坚如磐石的信念扛住民族复兴的重任。


让混日子的“躺平式”干部没市场

北京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副书记 句华


躺平”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现实压力面前难以抗争、不再渴求成功、主动降低欲望的一种心态。基层干部的“躺平”现象则特指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无欲无求,缺乏动力与热情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基层部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广大基层干部不辞劳苦, 承担了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工作压力的增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躺平”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躺平”现象的出现,使得基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政令落实的“中梗阻”,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与绩效达成。只有让“躺平”干部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绊脚石”转化为“铺路石”,才能确保国家肌体健康、事业赓续。

躺平”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难推难动,一推一动牢骚满腹。这类“躺平”干部是单位里的“特殊人士”,惹不得碰不得。他们平时工作消极,不但推不动、干不了,而且传尽风凉话、说尽丧气话,将负面效应发挥到极致。比如:工作部署时,台上领导讲话,台下就唱起反调,导致工作无法层层落实到位。然而一旦这些干部在工作中被批评,或是考核时被评为不称职,他们便会成为“拼命三郎”,不是向纪委无穷尽举报,就是成为年终考核的“杀手”或是信访干部。还有一些“躺平”干部是快到退休年龄的单位“老人”,他们稳坐过去的“功劳簿”,工作全都推给他人,提前享受退休生活,但好事绝不能少,成为坐享其成的“功臣”。面对他们,一些单位的领导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又躲又推,拈轻怕重做表面文章。这类“躺平”干部并不真正关心群众的衣食冷暖,工作形式主义作风严重,花拳绣腿,不重实效。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他们怕担责任,找尽理由躲开绕开;看到有利可图、有权可握的工作, 想尽办法把持到手,利用权力来拉拢关系,为晋升铺路搭桥。他们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部署工作时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 “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靠表演”,工作形式大于内容,缺少实实在在的成效与变化。

三是不争不抢,明哲保身得过且过。基层工作面广人少,干部承担的工作越多,意味着责任越大,风险越大,加之晋升通道相对狭窄,部分人认为自己提拔无望。为此,“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的思想在基层有一定市场。一些干部抱有“只要工资奖金不少、不贪也不干”的躺平心理,工作上满足于完成常规性本职工作,对于上级部署的重点任务能拖就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平时准点下班,享受生活,不再争先创优,抢当先进,只求差不多、过得去。

四是不想不问,心生倦怠冷眼旁观。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 但在政策落实时,一些地方也存在“会议多、活动多、文电多、工作组多、检查评比多”等问题,加重了基层负担;一些政策的出台缺乏部门间协同,政策“打架”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在政策理解及方案设计上不够严谨,工作安排一日三小变,三天一大变,导致一线执行者长时间、重复性地做同一项群众性工作,引发深层次的干群矛盾,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逐渐处于“躺平”状态。比如,某县的扶贫表格一年要变十几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在帮扶贫困户时,要求必须帮助打扫庭院,最后变成干部干得热火朝天,老百姓搬个凳子看热闹。

五是不作不为,心灰意冷退意十足。近年来,基层工作的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各级纪检监察以及职能部门不断加大巡视督查力度,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得到了纠正和处理,基层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容错机制还没能真正落到实处;个别下派干部业务知识与工作经验欠缺,特别是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客观情况,常常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便指指点点,妄下结论,导致一些干部无所适从;各级组织对于被无端诬陷、造谣的基层干部,真正采取澄清机制加以保护的少;个别部门为给上级组织和上访者等早有交待,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粗暴的执纪方式,甚至挑老实人进行处理,让老实人、实干人伤透心,不再承担工作,甚至退出体制,成为影响政治生态的暗流。例如,某县在处理中央环保督查案件时, 在事情未查清前,便将干部先行处理,待结果查明才发现,案件和此干部毫无关系,但查处结果已经上报,导致干部抵触情绪高涨,基层党委无法开展工作。

以上列举的只是基层干部“躺平”的几种典型表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躺平”现象复杂多样,它们程度不同,原因各异。根据“躺平”的程度与原因,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原因全躺平、内在原因半躺平、外在原因全躺平、外在原因半躺平四种类型,其中,全躺平是个别现象,半躺平则相对常见。

躺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躺平”一词是新生事物,但“躺平”现象并非现今独有。1963年,周恩来总理曾总结过当时20种常见的官僚主义表现,上述“躺平”现象就在其列。“躺平”现象并非是公共部门的“专利”,私营部门也同样存在。任正非曾将“惰怠”列为华为最主要的腐败表现,“以奋斗者为本”则被确定为企业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从学理上看,“躺平”现象源自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职业、组织、工作甚至社会等方面的固有特征与情境因素,内在因素则主要指从业者的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能力等。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ingMerton便注意到科层制的“反功能”Dysfunction,在严格的等级及规章制度的作用下,科层组织一般都易滋生形式主义,甚至礼仪主义;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工作倦怠”JobBurnout)概念的提出,个体因工作而产生的情绪性耗竭现象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一些研究表明,员工的年龄、性别、个人能力、人格特征等内在因素与工作倦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组织与社会的环境等外在影响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马斯拉赫

ChristinaMaslach)等美国心理学者总结了工作倦怠的三种表现,即:情感耗竭、玩世不恭与成就感低落,认为工作倦怠之所以在北美流行,源自于个体与工作的不匹配。工作超负荷、对工作缺乏控制、缺乏对工作贡献的认可、缺乏公平待遇、共同体瓦解、价值观冲突等都与工作倦怠密切相关。

既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躺平”现象提供了线索。从内在角度来看,近年来基层干部“躺平”自然也可以从干部个体差异上找寻原因。比如, 在同样的工作压力下,单身群体比已婚人群更容易倦怠,年轻员工比老员工更容易倦怠;男性更有可能玩世不恭,对待工作不再热心,对待他人冷漠疏远; 而女性则比较容易出现情感耗竭,感觉工作压力大,疲惫不堪;与男性相比, 女性的个人成就感水平相对较低,对自身的评价容易负面,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怀疑自己的贡献价值;干部的宜人性越差、神经质越严重,则情感耗竭可能性越大,而其责任感越强则倦怠程度越低。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责任心欠缺而引发的“躺平”现象并不鲜见。少数干部敷衍塞责、无所用心,他们个人整体素质堪忧,却故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对国家三令五申的部署要求充耳不闻,过目即忘,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躺平姿态应对工作,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而从外在角度来看,“躺平”现象无疑也侧面反映了国家发展进程中制度建设与组织生态等层面的隐性问题和潜在暗流。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层制反功能未能有效抑制。目前基层干部的“躺平”很大程度上源自“工作长期超负荷”“工作自主性缺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多为科层制的反功能作用使然。科层制带有典型的“双面神”Janus性质,一方面,它通过严密的等级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专业化的分工建立起权威的“命令—服从”体系,能够确保组织理性高效地达成目标;另一方面,理性结构的运行也可能带来不少“非预期成果”:严守工作规范与程序极易异化成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专业化分工、层级节制也会引发大量的协调难题。目前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痕迹管理”“文山会海”“查考繁多”等现象正是科层制反向功能的现实体现,正是这些现象人为地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致使干部疲于应对,心生倦怠。此外,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组织伦理,也意味着对于下级工作控制权的限制。上级要求被视为金科玉律,基层干部缺乏工作自主性,挫败感也容易随之萌生。

二是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感欠缺。组织公平感是指个体对工作场所公平性的整体感知,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等维度。其中,分配公平是指员工对于报酬数量及分配公平程度的看法,程序公平是指员工对分配程序公平程度的看法,互动公平则指个体在互动中感觉的关怀以及尊敬程度。研究表明,工作倦怠与组织公平感密切相关。如果员工认为分配结果不公平,则更容易出现情感耗竭的现象;而当员工没有机会对分配问题表达意见,或是上级对于分配结果的解释理由不充分、前后不一致时,则容易产生玩世不恭的心理。

对照现实分析,基层干部的“躺平”现象与其组织公平感缺失有很大关联。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权力逐步向基层下放,资源逐步向基层倾斜,推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开辟职级晋升空间,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难、待遇低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让干部们看到了希望。但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执行,程序的公平、领导的互动等对于组织公平感的营造都必不可少。事实上,目前基层干部考核与任用的标准、方法、程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奖勤罚懒的激励问责机制未能真正有效运行。

例如,一些地方干部考核不够全方位、立体化,简单将划票、稳定等数据和指标作为重要依据;职务职级套改中论资排辈,不加竞争筛选,致使“混子同志”也获得晋升,而有限的名额却被占满,年轻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已无晋升可能;任用干部缺乏正确的识人观、政绩观,脸熟、耳熟、心熟的潜规则依然流行,而从不露脸的“老实人”根本难入眼;为按要求配齐配全领导班子, 不顾实际情况实行“暴力配备”,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牛”、能力突出的“创新牛”常常因为年龄限制而被排除在外,最终出现“台上的不如台下的、指挥的不如干活的”等不良后果。比如,某乡镇2021年换届将一名刚到单位工作的年轻人推上领导岗位,年轻人自言啥也不懂,啥也不会,领导班子结构的确符合要求了,但工作局面可想而知;对于主动“躺平”的干部没有根本性的治理办法,对待敢于碰“硬”的干部缺少强有力的保护、支持和宽容,导致碰“硬” 干部常招批评教育和处理,“躺平”干部更加安安稳稳地“躺平”,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感也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躺平”现象的治理之道

形形色色的“躺平”现象发人深思,也令人警醒。无论何种类型的“躺平”,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都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必须坚决加以克服。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部的责任心与进取心。“躺平”现象的出现,暴露了少数干部内在思想问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作精神统领,遇到困难自然容易退缩。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全面持续地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教育,补足精神上的“钙”,让“躺平”干部不想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躺平”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

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负担的重要来源,大量的无谓事务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成为基层干部“躺平”的外在诱因。近年来,中央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机制为基层减负,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必须意识到科层制的反向功能与其正向功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主义是大型组织的固有顽疾,根深蒂固,去而复来。无论是运动式治理还是常态化机制都需要真正有效运行,只有持续发力, 精准落实,才能久久为功,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

三是要优化考核任用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观。研究表明,个体对于程序公平的感知格外敏感。要充分考虑基层特殊情况,优化机制,完善细节,保障考核标准和程序的科学性、公平性和一致性。树立唯实干重实绩的政绩观,鼓励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出台周细的保障性政策,根治用人上的诸多顽疾,给老实人搭建好平台,给实干者提供好舞台,保证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人真正能独当一面,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感,让“躺平”者不敢躺、不能躺。

四是要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职务职级并行是党和国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破解基层干部晋升难题的重要政策。各级组织要进一步优化职务职级并行制的落实工作,以一药对一人对一症的决心研究细节,提高政策落实的透明度,避免出现“看希望、得失望” 的现象,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营造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的组织氛围。互动公平特别是主管领导的态度行为是影响员工组织公平感的重要因素。各级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倾听干部诉求,疏导情绪压力;各级领导应当尊重下属人格,支持下属工作,帮助下属成长,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命令方式,努力在机关内部营造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构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另外,对于违纪干部也应当关心关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真正认识错误,避免自暴自弃,始终坚定信念,以奋斗者的姿态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去。


如何力促“躺平式干部”担当作为?

薛万博

20XX28日,虎年的第二个工作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一场颁奖大会火速“出圈”——在该县工作会议暨“大抓招引、大干项目”动员部署会上,三个“躺平者”单位的负责人上台,从县领导手中接过一面黄色旗子,旗上印着“不做躺平者、勇做奋斗者”的鲜艳红字。这让三位负责人齐齐“红了脸”,更让台下的干部绷紧了弦。

景宁县此举,只是全国各地向“躺平式干部”亮剑的一个缩影。

然而,“躺平”既是新花样,也是老问题,纠治起来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如何树正树牢选人用人的“风向标”,让混日子的“躺平式干部”没有市场,是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答题”。

思想破冰,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

说到底,干部肯不肯干事,关键还是思想问题。因此,要让“躺平式干部” 躺不住,必须革除其“躺平”思想。

针对“躺平式干部”的“信仰低温”,《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指出, 从“躺平”中“起身”,须捧一颗滚烫的初心奔赴信仰高地。要有干事创业的情怀,摒弃“工作分好坏、干事论大小”的思维,让情怀转化为担当干事、为民办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现实中,有些“硬骨头” 不好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还可能要担风险、担责任;有些难题牵涉面广,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却又必须破题、解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共产党人该如何应对?

因为怕争议而缩手缩脚,该干的也不干,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回顾自己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的故事,以亲身经历为年轻干部讲明“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的深刻道理,并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此外,有评论指出,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找到解开思想症结的“钥匙”非常重要。各级党组织应主动与有消极懈怠表现的干部深入谈心谈话,以耐心倾听和循循善诱的方式,了解其内心想法、找到关键症结、摸准其期待诉求,帮助其排解郁闷情绪。

精准问责,狠刹“庸懒散慢拖”之风

有的放矢,不枉不纵,才能维护问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拼搏。”《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指出,对于各类“躺平式干部”,要采用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咬耳扯袖”,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充分运用监督手段,准确界定职责范围,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

纪工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你经常迟到早退,多次无故缺岗,对交办的到龄青年婚房确权等工作不能及时完成,且未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这暴露出你规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担当作为不力等问题 ”日前, 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对一名年轻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这是启东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坚决治理不担当、不落实、不作为等问题,狠刹“庸懒散慢拖”之风的一个缩影。

对‘躺平式干部’不同的问题情形,需要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完善管理制度等举措,多渠道、多形式向‘躺平式干部’说不。”云南省墨江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精准发现问题、掌握动态、传导压力、促进整改,才能从根源上唤醒“躺平式干部”的干事热情。

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翟绍果看来,还应探索建立退出机制,破除“大锅饭”思维和“铁饭碗”现象,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的弊病,让习惯于“只进不出”的“懒汉式干部”危机重重,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的“躺平式干部”无处容身。

正向激励,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

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要有良好的氛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撰文指出,如果不能形成明确导向,如果不能让担当者受尊重、让作为者有地位,党员干部的一腔热血、满怀豪情也不可能持久。

为了让干部看到考核的鲜明导向、组织的关心激励、成长的方向路径,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近期,江苏省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原副局长陈荣明牵头完成“太湖一级保护区基本建成无化区”攻坚任务,“担当指数”排名靠前,被提拔为无锡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这样的结果源自无锡市探索运用的“担当指数”考评机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对干部的担当作为水平进行专项评定、量化赋分,有效激励干部挑重担、啃“硬骨头”。

强烈的动机是基层干部良好工作状态的基础支撑,须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层面着手,激励基层干部‘想’担当作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翟绍果撰文指出,就外在动机激励层面而言,要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让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有“奔头”,最大限度激发其活力;就内在动机而言,通过减少繁文缛节、为基层减负、建立合理且清晰的绩效目标、加大对基层干部的精神关怀力度、校准基层工资水平等途径,促进基层干部真正从内心深处“想”担当作为。

容错纠错,为干事担当者撑腰鼓劲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被动“躺平”的干部,不能“一棒子打死”。 “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由于一些工作没有明文规定,难免出现改革实践

者干得越多、出错可能越大的情况。”辛鸣表示,这就需要组织为干部明确容错免责的情形,让干部知道能试水的地方在哪儿、不能踩的红线在哪儿。

调动干部积极性、提升工作精气神,既要靠个人努力,也需要组织撑腰护航。

2018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后,各地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在“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我可以干这个活,但别让我签这个字。”云南省抚仙湖畔澄江县,环保要求严,根据规定,施工基本都得去住建局规划科报批。因为一度“谁当规划科科长谁被追责”,导致这个“烫手山芋”位置长期空缺。澄江县出台容错机制后,新走马上任的规划科科长瞿兵压力减轻不少。“以往没土地证就拖着不批,现在凭借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划拨决定书可以预审批,要在以前可不敢这么办。”他说,“不少项目都是省市重点项目,又已经通过了规委会讨论,我只要依据相关规定就可以放心审批。”

此外,对被诬告的干部,要予以有效保护,并采取有效方式及时消除负面影响,还其清白。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看来,如果干事者频频蒙受“不白之冤”,也会引发思想困惑,挫伤其干事担当的积极性, 阻碍事业发展。各地党组织要坚持在依纪依法的前提下,保护敢负责、敢担当的干部。


躺平,当代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

江西泰动漫职业学院 高显文


转眼,我在高职院校担任心理老师已数年,在心理咨询、教育教学服务中, 我发现高职学生的“躺平”现象十分普遍。这两年,在网络上频频引起讨论的“996”“社畜”“打工人”“内卷”,最终也指向了躺平的现象,表现为年轻人对生活没有什么想法和目标;对工作没有上进心;不恋爱,或恋爱不结婚, 或结婚不生子,不愿意承担养育和照料孩子的压力;在物质消费上也呈现低欲望的状态。

有人称年轻人的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社会;有人建议年轻人应该追求精神财富,而非钞票;还有人说年轻人不要太佛系,不然国家就没希望了

在我看来,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躺平。何为“躺平”?

躺平,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 主动去过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

躺平的哲学并非来源于网络热议,而是来自我们身边。在刚离开校园时, 人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可随着步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长,对职业套路的越来越熟悉,不少人都陷入了“上班没什么意思”的自我怀疑。

接着,有人跳槽,有人选择考研重回校园,有人一边工作一边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月薪几万的工作说辞就辞,你若是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工作不快乐”比“没有工作”更难以忍受。你若是问他工作为什么不快乐,他会告诉你“因为我想要的东西,无法通过工作得到。”最初的美好愿景,逐渐被消磨殆尽,所以躺平就成了一种防御手段。当经历了多次的“先尝试,后失败”的过程,躺平可以帮助年轻人不受“我努力了,但我还是得不到我想要的”想法的伤害,毕竟“我已经躺平了,所以不拥有那些东西也没关系”。

躺平,有可能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作竞争、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躺平成了一种自我探索的新机会和自我保护的新方式。年轻人为了放下焦虑、慌张、恐惧、挫败和无力感选择躺平,也不能算作一种错误。

只不过,躺平不是你想躺就能躺,躺平是有门槛的:

经济能力:很多年轻人的躺平生活都无法持续太久,因为躺着躺着就没钱了,需要去找工作。

压力程度:躺平现象往往出现在长期受挫的单身青年身上,而上有老、下有小,有工作压力和房贷车贷的中年群体,是根本不敢躺平的。

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拥有正常的成人自恋和正常的自尊调节, 能真正以自己的内心标准去衡量自己的现状,能真正实现自我状态的接纳,面对外界评判能保持清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正在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真正能够躺平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躺平的条件,又偏偏要躺平,很可能是因为习得性无助。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提出:过去的失败经验可能使人们认为他

们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从而选择被动接受,放弃做出改变,这种由于过去受

挫导致的消极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事物总持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不确定的态度,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年轻人因为长期受挫而选择躺平,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并且他们不仅无法通过躺平缓解无助感,还会长期处在强烈的焦虑中,加剧习得性无助的循环。

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既然不是人人都可以真正躺平,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沼,就没救了吗?当然不是。

在提出习得性无助之后,塞利格曼还研究了那些乐观的人,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他通过研究发现,乐观的人对坏事情的解释具有暂时性、特定性和外在化特点,并相信好事情是持久、普遍的,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另外,乐观的个体在压力下表现得更好,更不容易放弃,能更快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悲观的人则是相反的。

塞利格曼还提出“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的。通过培养习得性乐观,能够有效消除无助感。

那么,怎样才能够从习得性无助转变为“习得性乐观”呢?

依据塞利格曼的研究,一个人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关键取决于一个人在解释问题与挫折时所采用的归因方式。塞利格曼团队发明了ABCDE技术来培养个体乐观的归因方式。

A代表事实;B代表想法、认知;C代表基于想法后产生的反应;D代表反驳; E代表激发。

举例子来说:

A:你用心给家人准备了晚饭,但爱人就只尝了几口菜。

B:菜不好吃,我可能根本不会烧菜。本来想和爱人拉近关系的,现在全泡汤了。

C:我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对自己失望。

D:我知道某个菜是我的拿手菜,饭菜没有那么难吃。爱人没有吃多少,但是其他家人吃了很多。爱人今天的反应有很多种理由,比如今天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或者在节食,或者有紧急任务。

E:我没有像之前一样不高兴了,我多了一个机会去理解爱人,我可以去关心爱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样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这就是ABCDE的具体内涵和在具体生活中的示例。

ABCDE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它可以使你觉察自己的自动化解释,并帮助我们练习反驳的能力。熟练运用这个工具,当你遇到负性事件时,才能够觉察自己自动化、消极的想法,寻找事情的真实原因和保留更多可能性去反驳它。


躺平式干部”呈现出哪些“姿态”?

杨雪


20XX210日上午,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全市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

在大会现场,黄山市委书记凌云结合60PPT展示,通过数据对比、图表分析,对黄山市干部队伍的能力作风进行深入剖析,直指某些干部标杆不高、担当不够、服务不优、效率不快、工作不实、状态不佳——有的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甚至甘于‘躺平’”,有的干部“不紧不慢,企业和群众心急如焚,他却慢慢悠悠”,有的“官气太重、暮气沉沉,守摊子、混日子,等文件政策、等组织安排,甚至等转岗、等退休”

躺平”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持续“打虎”“拍蝇” 的高压态势下,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却在工作中选择“躺平”,用“无为不是过,无过就是功”的态度工作,看似自我“放弃”,甘当社会“隐形人”,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是作风问题的新表现。

由于处在不同岗位、不同年龄阶段,这些“躺平式干部”虽“样貌”相似, 但“躺平”的“姿态”却有所不同。

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做做样子”

有些干部在落实工作要求时,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满足于“用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

20194月,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委原书记张清河因不担当不作为、受贿等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张清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调门高”,曾在媒体上侃侃而谈,表示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但实际上, 他对当地恒山景区周边的私挖滥采问题默许纵容,主抓的其他工作排名也处于全市倒数。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指出,这种“表面上办”,其实只是“做给你看”, 目的是“赢得你赞”,至于实际成效,却是“稀松散漫”。

显而易见,如果干部这样“躺平”,只是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行动轻飘飘,不仅稀释政策效应、贻误地方发展,甚至会造成“上行下效”,影响地方政治生态。

安于现状“摆资格”,不思进取“混日子”

这种“躺平”状态一般在临近退休或升迁无望的干部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一些干部由于受到经历、学历、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认为自己在职务上没

有晋升的空间,从而不思进取、行动懈怠,满足于当“混事官”。

例如,吉林省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谢铁军在被调整到服务中心后认为:“既然组织不看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那么在这个‘二线’ 岗位上也无需继续努力。”怀着这样的心态,谢铁军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只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心思都用到了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并逐渐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

有的干部年近退休,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坐等退休交岗。这样“躺平”不仅会导致干部本领退化,长此以往也极易造成思想滑坡,堕入腐败深渊。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西部地区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刘某经常以“不会使用电脑”为由,在工作上选择“靠边站”,当有人表示要教他学习使用电脑时,便称自己已经快60岁了,眼看要到届了,学了也没用。而他在落实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时,明知道当地适合发展养殖业,却不按照上级的要求对养殖场进行选址,坦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村民在任上上访告状”。

乐当“太平官”,遇事“挑着干”

一些干部害怕一旦事情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未来仕途,只想做“太平官”“潇洒官”,遇到存在某些制约条件的事情就徘徊不定、畏首畏尾“挑着干”。

这个纪委要来查,那个也要来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一些干部坦言,只要有人顶在前头,这事就与我无关,谁也不愿当“接锅侠”,不如“躺平”,反而太平。

据《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报道,某市一位干部举例说,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当地每个乡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而建污水处理站就要涉及土地报批,且很多建站点位于基本农田附近,审批程序复杂,短时间内很难批复,“干或不干得算账”。有的干部面对高风险领域工作一推再推,甚至临阵脱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中部地区某区一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不服从组织安排、调度,对单位多次催促其返岗的通知不予理睬,甚至将手机设置成勿扰模式。

此外,一些干部对需要协同完成的工作尽量“旁观”,对有利可图的就跟着“蹭车”,遇棘手的矛盾就躲,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工作不认真,影响同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易成为激化单位矛盾的导火索。

202010月,《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剖析乌鲁木齐市原副市长李伟贪腐案。其中提到,任乌鲁木齐县县长时,李伟不仅“官架子”越来越大,而且又有着严重的“太平官”思想。他一心只求平稳过渡、捞点“政绩”,盼着早日被提拔重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李伟将县政府日常工作几乎全都交给其他班子成员负责,自己只关注能带来好处的“政绩项目”。

用“拖延”应付工作,听“指示”择要落实

一些干部以领导批示为风向标,主要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狠抓落实, 主要领导不怎么重视的工作就选择性忽视,乃至出现“领导不批示就不干工作” 的问题。虽然这样的“躺平”并非“饱食终日”,但是对于职责范围内应办理的工作事项,在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受理或超过规定时限办结,拖延怠政、贻误工作,是典型的“慢作为”,影响干群关系,隐患无穷。

202110月,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年轻干部吴某因为对开发区一些群众反映的“公共厕所污水倒灌无法使用,希望对公厕进行改造”这一合理诉求消极应付,导致厕所改造工程拖了四个多月没能解决,最终在上级领导的介入下才将工作落实。开发区纪工委认为吴某担当作为不力,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

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并不鲜见,因“慢作为”被通报批评的干部也不在少数。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的股长黄某,在工作中屡次以缺材料、没时间等理由打发办事群众,让本该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的业务用了10个月才办结,被纪委约谈;天津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张某,在企业负责人多次协调办理开工事宜的情况下依然“磨洋工”,直至天津市纪委监委将该问题列入不作为不担当专项治理问题进行重点督办后才将此事办结,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躺平式干部”表现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归结起来,其典型表现就是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这种现象虽不是主流,但影响恶劣,不但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长此以往还会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为官避事平生耻”。“躺平”之风不可长,“躺平式干部”不能当。


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熊钰


躺平”是2021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也是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通常理解,所谓“躺平”,是指一部分青年在社会“内卷”下,在所承受的压力突破个体心理临界时,选择放弃努力、消极逃避的精神或行为状态。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躺平”现象的发生发展,立体而真实地投射出“内卷”的现实样态,直观而生动地反映出青年的集体心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走向,是反思“内卷”、观照青年、洞察舆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卷”治理、青年发展、舆论引导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

目前,关于“躺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上,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将在社会“内卷”语境下,梳理“躺平”的网络图谱,分析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剖析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躺平”现象应对的策略要点。

一、“躺平”的网络图谱

一般而言,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交流的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并在网络使用和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原初场景,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相较于其他网络流行语,“躺平”的网络流行具有极为显著的过程性和关联性特征。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反复流行,与“躺平”形成网络接力;共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若干与“躺平”逻辑相关、与“内卷”意思相近的网络流行语同步流行,与“躺平”形成网络共振。“躺平”“内卷”以及相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共同构成了“躺平”的网络图谱。

  1. 躺平”的网络走红

在网络上,“躺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出现的饭圈词语“躺平任嘲”,意思是“自家偶像做错了事,粉丝闭麦任人嘲讽”。比如,“自家爱豆idol) 衣服穿丑了,就不要责怪造型师,躺平任嘲吧”。在饭圈中,“躺平任嘲”作为粉丝们圈地自萌的用语,语义重心是“任嘲”,“躺平”作为一种姿态表示, 只是一种形象表达无奈、服气、不回应、不反抗、不刚不:、任人嘲讽的语言学修辞,并不具有太多的社会学意义。

20214月,百度贴吧“中国人口吧”中发表了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 子,作者“好心旅游家”讲述了己如何在充满竞和忙碌的世界后退躺平生活和躺平学,“两年多没作了,也没觉得里不对;每天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解决一切每月销控200块以钱了一年也就作个一两个月日常是家闲散的猫猫狗一”, “躺平就是我的者运动,只有躺,人才是万物的度”。这篇帖以“平”来表征一种工作、不消费、社交的精神或行状态,赋予了躺平特定的社会学意,迅速引起网民观,引发全网讨,并且讨论的围和度远远超出了帖本身—年轻人该该躺平?年轻人平可耻吗?如奋斗希望,谁会躺平躺平是等死,不平是猝死,怎么?反正都是穷何必得那么累?“内”之下,如何看“躺平”?用“平”对抗“内” 真有效吗?“内卷”or“躺平”,年人的出路只有这条吗? 网民、网络“大V”乃至民日报》官、《光明官微等体也都参与进来,“平”一词迅速走网络。

  1. 躺平”的网络语系

实际上,“躺平”一词并非横空出世,在“躺平”火起来前,网络上已反复出现过形形色色意思相近甚至相似的网络流行语,各自火了一段时间,有的至今仍在流行。譬如,2009年的“逃离北上广”,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 2011年的“蛋定”,2012年的“丝”,2014年的“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2016年的“葛优躺”,2017年的“低端人口”“丧”,2018年的“三和大神” “佛系青年”,2020年的“985废物”等。尽管这些网络流行语各有各的原初场景,所表达的意思、情绪与“躺平”不尽一致,但或多或少都与“躺平”有所交集,或浓或淡都有“躺平”的痕迹,可以将之统一归为网络流行语中的“躺平”语系。

在“躺平”语系中,先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大多有着特定标签,或是区域标签如北上广、三和,或是身份标签如第三代农民工、码农、大学生,或是情绪标签如淡然、无奈、自嘲,一般仅指涉特定群体,适用特定场景,表达特定情绪,多数网民则是以看客的身份在参与,以娱乐的心态在使用。然而, “躺平”一词的出现,彻底抽离了区域、身份、情绪等特定标签,精准击中了青年的集体痛点,令青年群体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感同身受,在受众上导引了各群体的快速汇流,在情绪上激起了各群体的强烈共鸣,一举成为“躺平”语系的“总代言”。“躺平”语系衍化的过程,是情绪强化的过程,是群体互动的过程,是意义赋予的过程,是认知趋同的过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20年来网络流行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快速更迭中,“躺平”语系的网络流行语翻新出现、反复上榜、持续走红,警示其“所反映的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种普遍情绪始终弥漫在社会生活中”。

  1. 躺平”与“内卷”的网络共振

在“躺平”的网络热议中,“内卷”是一个如影随形的话题。所谓“内卷”, 本初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内卷化”(involu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和格尔茨分别用以描述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农业生产,意指“系统在外部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情况下,尽管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但却难以达到更高水平、跨入更高阶段的过程”,即“无法达到质变的量变”。

2020年,随着“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的图片刷爆大学生的朋友圈,“内卷”一词开始流行于各领域、各系统,用以表达陷入内耗、恶性竞争、付出更多努力但却收获不变甚至更少的社会现象,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焦虑、痛苦的社会情绪。回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躺平”有其“躺平”语系,“内卷”也有其“内卷”语系,包括2009年的“蜗居”“蚁族”,2010年的“鸭梨”,2011年的“伤不起”“悲催”,2012年的“亚历山大”,2013年的“女汉子”“人艰不拆”,2016年的“蓝瘦香菇”, 2019年的“我太难/南了”等。

关于“内卷”的网络讨论,触及“躺平”的现实背景、社会根源等深层次问题,自然而然地纳入并深化了关于“躺平”的网络讨论。在“内卷”与“躺平”的关联讨论中,“因为‘内卷’所以‘躺平’”的因果逻辑快速建立,“‘内卷’不死‘躺平’不已”的舆论基调广泛凝成,“内卷”与“躺平”为因为果、强烈共振,更加聚集了社会上对“内卷”与“躺平”的目光关注,激发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情绪释放,深化了对“内卷”与“躺平”的深入思考。一定意义上讲,“内卷”与“躺平”作为社会现象、网络现象,“内卷”更多地属于社会存在层面,“躺平”则更多地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在观察网络“躺平” 现象时,“内卷”具有比“躺平”本身更基本、更现实的意义,认清“内卷” 方能理解“躺平”,消除“内卷”方能拯救“躺平”。

二、网络“躺平”现象投映的青年心态

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心态的“风向标”,直观地反映着一定时期内弥散在青年群体中的心境状态,包括青年的认知、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透过网络“躺平”现象,可以感知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青年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1. 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给青年带来了丰厚红利,也给青年带来了沉重压力。一方面,高企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另一方面,“996”“007”“末位淘汰”“非升即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 的“内卷”成了青年不能承受的精神之“痛”。面对生活之“重”与精神之“痛” 的双重重压,青年高度敏感而又无比清醒,焦虑痛苦而又无力改变,“努力无用那便不再努力”“付出无果那便不再付出”的负面情绪在青年中悄然累积和郁结,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普遍情绪、集体心理和认知倾向。此时,网络上“躺平”一词的出现,极大地迎合了青年身心俱疲之下想要逃避的心态,刺激了青年压抑已久之后想要发泄的冲动,满足了青年身处“内卷”之中想要突围的需要,一下子打开了青年情绪淤积的“闸口”,扣动了青年情绪释放的“扳机”, 点燃了青年情绪爆发的“引线”,迅速在青年中引起共情共鸣、形成群体极化, 在网络上酝酿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群体情绪—“我‘躺平’了,生活你来吧!”

青年所宣称的“躺平”,只是口头“躺平”而非行动“躺平”,他们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他们仍在努力,仍在奋斗,仍在追逐梦想,“躺平”只是青年自娱自乐、自嘲自解的一种方式而已。2010—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北漂”仍然在以22万人/年、14万人/年的速度增长,“逃离北上广” 并未真的逃离。2010—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10年的141万人增长到2021 年的377万人3],年均增长近10%,“佛系青年”并未真的佛系。“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可以判定,目前阶段“躺平” 主要呈现为一种网络情绪、网络现象,并未现实化为社会行动、社会现象,青年仅以“躺平”作为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以“躺平”来宣泄“我累了”“我做不到”“我卷不动了”的负面情绪,来对抗“你要努力”“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别人都这样,你怎么不这样”的社会裹挟和环境规训, 以此激活心理防御机制,减轻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促进心理韧性,恢复心理平衡,实现自我激励。

  1. 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

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青年的意见表达要求和意见表达方式。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以大众媒体为主要载体参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真理标准问题、潘晓来信、西方社会思潮热、读书热、邓小平南方谈话等,这一阶段青年的意见表达是间接的、“代议制”式的。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为青年意见表达提供了平等、开放、便捷的平台,“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青年都能通过自媒体工具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切身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已经成了当代青年意见表达、汇聚、协商、发酵的“民间舆论场”。网络“躺平”现象,正是青年关注社会和现实、表达诉求和主张的一个典型现象。

言语活动是心理的和社会的想象世界的一面镜子,它在所有层次上都能忠实反映心存欲望的说话者的种种向往”。观察网络上关于“躺平”的讨论, 无论是青年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写实性描述,还是青年对所承受的诸种压力的情绪性宣泄,抑或是青年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建设性建议,抛开情绪层面的因素,其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以话语的方式表达意见、进行抗争,呼唤社会关注青年境况、回应青年诉求,吁求社会破解“内卷”困局,纾解焦虑情绪,一言以蔽之,即为青年成长发展创造健康友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上,话语抗争本身成为一种行动,利益相近的人们在线上集合,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申明主张。换句话说,网民用‘说’的方式完成对生活问题的修正和解决”7。青年以“躺平”所进行的话语抗争,已从起初的娱乐性的戏谑表达逐步转变为当下的抗争性的严肃叙事,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行为抗争的意义,是虚拟化的行为抗争。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看,必须透视网络“躺平”现象的本质,接收网络“躺平”现象的信号,把握青年所表达的意见、诉求、主张,积极回应、主动作为,以此避免青年话语抗争的继续蔓延、持续发酵。

  1. 青年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

青年在以“躺平”进行外部性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深刻的内部性反思, 重新审视社会与自我,重新思考过去与未来。在现实语境中,“高学历=高收入、多付出=多收获”的生活经验被证伪,吃苦耐劳、顺从忍耐、出人头地的思维定式被打破,进大城市、进大企业、进体制内的传统路径被质疑,观念与现实的对立,选择与现实的矛盾,冲击和颠覆了青年的传统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在青年中造成了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真空”。面对选择“真空”,青年从社会-个体的自变因变关系出发,重新定位“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重新进行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规划,超脱社会裹挟,走出路径依赖,摒弃丛林法则,打破纳什均衡,尝试选择符合实际、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选择“低姿态”“高品质”的“慢生活”。

年的“平”,是“不力了”,而是“再简单按照你努力方向或方式努力”。在这个意义,青年选择“躺”,不是一种自我降”,而是一种自我觉醒”,在姿态上“躺下去”,在心态上“起来了,展现出重建我的先锋姿态。年在“躺平”思中重建生活哲, 不盲目渴求所谓成,更加注重自我现;不再片面追物质财富,更注重神满足;不再跟参与社会竞争,加注重赛道选择不再简单讲究活配,更加注重生活义;不再轻易受外界干扰,更加重独立思考,遵从自己内心选择发掘己的独特潜质控自己的生活节躺平” 之下重的生活哲,“种超科技主和消费主义捆绑俭朴主义’ 的归,也是一种内‘物朴’的满足及其平和心态的归,表达了对生活或简生活的一种信念内卷”,似是“源”之卷实则心态” 之;打破“内卷”,不仅冀望外部性社会治理优化,加需要内部性生活学重建。正如北大学教授姚洋所:“政府和社会该、也可以做些事,降低整个社会竞争压力,但是要最终摆脱‘内’,还得靠年人自己”。

三、网络“躺平”现象孕生的社会土壤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网络“躺平”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一方面,网络“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 是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内卷”现实与发展变迁,才能深刻理解网络“躺平”现象及其所投映的青年心态。

  1. 资源稀缺的现实发生与制度藩篱的局部存在

在网络“躺平”现象的深度讨论中,主导性的舆论基调认为,社会“内卷” 是青年“躺平”的根本原因。毋庸讳言,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内卷”问题,特别是在青年集聚的教育、就业、职场等领域中“内卷”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社会“内卷”问题何以发生?从微观社会系统考察,尽管各系统的“内卷” 问题表征不同、成因各异,其共同根源是“僧多粥少”,其基本原理是“通货膨胀”—由于作为“回报”的特定社会资源的稀缺,导致作为“投入”的分数、学历、工作等的贬值。从宏观社会系统考察,中国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的供给水平还没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内卷”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的矛盾。需要的不满足态是绝对的,需要的满足态是相对的,资源的稀缺态是绝对的,资源的不稀缺态是相对的,人的需要与资源稀缺间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卷”必然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

内卷”客观存,并不确证一“内卷现象的然合理分数对学生的标签”,“985211”对求职历歧视,“996”作制《劳动法》的公挑战,论文“计制”对科研水平扭曲评价,大据对卖骑手的算法驱策 这些“内卷问题的共同特征于,并非完全资源缺的问题,并非全是自然演化的果,当前社会转阶段,在教育就业职场等局部领域在的制度藩篱,定程度上放大了源的稀缺性,助推“内卷”形成、强化带来了更”幅度和更强“内烈度, 造了更严重的“内”事故和更惨烈“内卷”踩踏。为需要注意的, 如得不到及时关注刚性纠治,制度篱与资源稀缺相叠加增强,将可能成“内卷”的持升级和恶化。较资源稀缺问题,度藩篱问题因人为素的存在、调节能的失效,更容造成青年的被剥感、不公平感更容诱发青年的失望理、负面情绪,而导致青年在激勇进与急流勇退的非即彼的“二选一选择中以“躺平来宣泄不满情绪表达变革意见制度藩篱资源稀缺叠加作下所形成“内躺平作用机制在于, 当数、学历、工作“投入”被定价于所获得的或所期的特定社会源“回报时,就有可能导青年考虑降低“入”甚至放弃“入”。

  1. 创新驱动的时代转型与人力资源的适配错位

中国社会的“内卷”问题,固然有资源稀缺、制度藩篱方面的成因,更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及其阶段特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由要素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1]。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创新驱动” 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上升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人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旧经济发展模式的交迭过渡时期,创新发展模式与创新人才供给间的结构性矛盾骤然爆发,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所塑造的人难以快速完成思维转换、知识升级、能力提升,难以有效响应经济社会转型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一方面,创新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不饱和”,科技“卡脖子”领域、科技“无人区”领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创新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中人力资源严重“超饱和”,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堆积与闲置。由此,在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创新产业中的“地广人稀”与传统产业中的“地少人多”这一极具对比度的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内卷”是“过度竞争”,不如说“内卷”是“低水平过度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不足制约了创新产业的发展, 限制了中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速度和水平,进而在社会层面上限制了以转型发展打破外部发展条件限定、实现质变跃升的进程和范围,在个体层面上减降了以转型发展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会的层次和规模。处在中国经济转型阵痛期中的青年“躺平”,不单单是努力问题,还存在着能力问题,相当一部分青年是在素质能力无法跟上社会转型发展节奏、适配经济升级换挡要求的情况下,自我感到奋斗无力,无奈选择被动“躺平”。

  1. 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与节俭传统的高调回归

网络“躺平”现象,不单有青年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负面意蕴,也有青年重新构建生活理念、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对此,可从文化层面的消费主义与节俭传统的对垒中予以观照。消费主义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是指“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把消费视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标唯一实现路径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12]。消费主义兴起于战后经济快速复苏的西方社会,是资本为供过于求的工业生产“创造”消费者的产物, 宣扬“欲望之无限的观念和欲望应该得到满足的意识”,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持续刺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迅速发展成西方社会主导生活意义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深入,消费主义逐渐渗透进入中国社会,滋生了追求物欲满足和消费愉悦的扭曲消费观念,以及盲目追求名牌、档次、精致、奢侈的异化消费方式,侵蚀着人的精神世界, 干扰着人的行为选择。

在经历了40多年的蔓延膨胀后,消费主义正在当代中国悄然退潮。一方面, 随着以追求名牌、讲究档次为表征的“第三消费社会”达致顶峰,在过度购买、透支消费所带来的购物快感和消费愉悦与所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的此消彼长中,青年正逐渐认清消费主义的真相,消费主义正逐渐失去青年的市场, “断舍离”、无印良品、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新消费理念和新消费方式正在青年中逐渐兴起、形成风尚。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的大力倡导,社会大众对“炫富”“奢靡”的众声挞伐,汇聚了反消费主义的刚性力量、舆论声浪,正在将消费主义捆上制度枷锁、逼进道义死角。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在精神文化层面解除了“物欲”绑架,召唤着人本、素朴、简洁、节俭等传统价值的回归,引导和支持青年以积极“躺平”的姿态,重新思考人生意义,重新塑造生活理念,重新选择生活方式,超越“单向度的人”, 退出毫无意义的“内卷”,想象和追求与以往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不是第二消费社会中的追求‘更大’,也不是第三消费社会中的‘更高级’‘更时尚’‘更高档’的这种上升指向、自我扩张的生活,而是主张环境友好型的、温和的、简约的生活方式”。

四、网络“躺平”现象下的青年奋斗精神培育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 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4。在社会“内卷”语境下,应对网络“躺平”现象, 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既要致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更要致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15],多措并举大力培育青年奋斗精神。

  1. 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于一夜之间在一代人中被集体遗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躺平”现象弥散衰丧气质,传导负面情绪, 如若不闻不问任其发酵蔓延,势必干扰青年的情绪心理,消解青年的奋斗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对“躺平”的声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批评责备, “受挫就‘躺平’,算什么正义”“‘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二是理解同情,61.55%的网民对将“躺平”挂在嘴上的青年持理解同情的态度16]; 三是正向引导,跳出“躺平”对错争论,关注青年境遇,剖析社会现实,提出对策建议。总体来看,在公众讨论、媒体介入、学界发声、政府引导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躺平”舆论在经历了前期的情绪化阶段之后,已逐步转入了当下的理性化阶段,需要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1. 积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社会。青年“躺平”之声起于社会“内卷 ”之弊。对于网络“躺平”现象,无论“怒其不争”式的批评抑或“哀其不幸”式的同情,其实并不具有太多意义,因为青年本就从未“躺平”。网络舆论引导关键在于立足社会现实,观照社会境况,用理论证明,用事实说话,引导青年既要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社会变革的努力,既要明了社会当下的现状、更要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向,在感知中国、体悟时代中坚守希望、奋发有为。

  2. 积极引导青年正确做出人生选择。网络“躺平”现象的正面效应在于启发了青年对人生意义、人生选择的重新思考,这场自下而上的青年大讨论具有堪比“潘晓来信”的精神启蒙意义。“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网络舆论引导应当敏锐抓住这一契机,引导青年不为物欲所扰,不被功利所惑, 鼓励青年升华精神境界,厚植家国情怀,支持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引导青年正确理解中外“躺平”。眼下,一种网络论调倾向于将“躺平”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归巢族”等相提并论,认为“躺平”是世界性青年亚文化的国内传导。此种论调极易造成混淆,需要及时廓清。中外“躺平”尽管在表象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本质上则是截然不同。“低欲望社会”根源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陷入“失落的20 年”,“尼特族”“归巢族”根源于欧美国家的长期经济低迷,中国在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躺平”现象,显然与之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讲清中外“躺平”的本质区别,对于平和青年心态、引导社会舆论以及开好治愈“躺平”的“中药方子”具有前提意义。

  1.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改善青年发展条件

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关键靠改革、根本靠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按照先容易后困难、先表层后深层、先外围后核心的策略,稳步推进各个领域重大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推动农村的“去内卷化”, 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推动治理体系的“去内卷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领域的“去内卷化”[17],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经济40多年的快速增长,有效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多领域都触及深层次问题和难点问题,比如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就业、房价问题,城乡领域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一体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恰恰正是网络“内卷”“躺平”舆论的核心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发展模式局限,推动相关领域的“去内卷化”。

  1. 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治理社会“内卷”关键在于以改革破除制度藩篱。近些年来,中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针对社会关注青年关切的住房、教育、就业、民生等领域突出问题,坚持“房住不炒”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破除“五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根治行业垄断,推行“双减”减轻学生负担,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去内卷化”。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核心是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变革,用好制度“指挥棒”,立起制度“风向标”,破除制度藩篱,平抑资源稀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2. 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治理社会“内卷”根本在于以发展突破增长边界。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迈进18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拓发展新空间,释放发展新活力,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从“内卷”向“外舒”演变。

  1.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青年创新素质

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推动社会改革发展是关键和根本, 提高青年创新素质是基础和前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人才供给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19]。当前,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人才结构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要求不尽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复合增长率差值平均达到11.9%,高端研发人才、新经济领军人才、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等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成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主要瓶颈。抢占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突破增长边界,拓展发展空间,要求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创新人才,以青年创新人才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吸纳更多青年创新人才,激发社会“去内卷化”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去内卷化”的良性循环。

  1. 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深化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健全学科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专业教学标准随职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切实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题,切实解决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难题。

  2. 着力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学习理念、创设学习氛围,促进“人人皆学”,创新内容形式、丰富资源供给,实现“处处能学”,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学习平台,保障“时时可学”,推动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引导支持青年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提升存量人力资源能级,激活存量人力资源潜力。

着力深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树立创新人才评价正确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的错误导向,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英雄不问出身”“创新不论身份”的制度环境,最大程度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潜能,努力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五、结语

显著区别于一般的网络热词流行,网络“躺平”现象与社会“内卷”现实相伴而生,与青年成长发展紧密关联,与经济社会大局深度依存,呈现“小话题反映大主题”“小叙事映照大时代”的鲜明特征。这决定了网络“躺平”现象不会很快淡出网络,仍将存续较长时间,其发展走向仍有待跟踪观察,其理论研究仍有待持续深化,其治理效果仍有待评估改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治理社会“内卷”,破解青年“躺平”,根本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下,引导青年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增强心怀“国之大者”、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志气,增强越是艰险越向前、用臂膀扛起如山责任的骨气,增强实现人生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不懈奋斗。


为何有些干部选择了“躺平”?

任红禧


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的没市场。”“要做好斗争准备,坚定斗争意志,练就敢斗争、善斗争的硬功夫、真本事,坚决不做‘老好人’‘圆滑官’‘太平官’。” 春节假期后,全国多地召开了“虎年第一会”。从内容上来看,多地聚焦干部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其中不乏痛批“躺平式干部”的疾言厉色,以鞭策、激励干部铆足干劲,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躺平”事小,作风事大。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躺平”现象,备受各地主要领导关注,折射了当下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上的松懈。

躺平式干部”不仅是工作推动不力、带偏工作节奏、破坏工作氛围的直接责任人,还是影响行政效能的群体性障碍,其背后的心态和病因值得关注和探究。

奖惩机制不畅,“没动力”

待遇不高、晋升无望、“不干不错”,这可能是个别干部选择“躺平”的直接原因。

《半月谈》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记者调查指出,职位升迁无盼头、待遇落实有困难是一些干部工作热情消退、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一些基层干部更是在受访时表示,“与其身心俱疲,不如享受生活,升职、加薪、干事都‘道阻且长’”。

也有一些干部年近退休,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因心态失衡而选择“一躺到底”。

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还是个股长 ”一位基层干部在说出这番话时,一脸的怅然与无奈。5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但如今“一张旧船票哪还能登上提拔的客船”,“洞察”一切的他早已激情不再。

28年的股长”“20年的科长” 基层“天花板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这部分干部不愿干事。这里既有个人思想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并且,由于缺少有效的正向激励手段,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机制也加剧了“躺平”现象的出现。

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朱克力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缺少正向激励的情况下,当某些干部觉得精力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便会把“躺平”当作一种相对低边际成本的所谓“理性选择”,以期及时“止损”, 从而降低“沉没成本”。

此外,与激励机制相应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洗碗效应”则为某些干部“躺平”创造了可能——“不洗碗的就不会打烂碗”。山西省委组织部曾在全省11个市(地)进行了一次干部状态专题调研,样本近两万人。结果显示, 一些地方有超过50%的干部表示“不敢作为,内心没有安全感”。也就是说,由于一些地方的问责督导过频过严过泛,导致一些干部萌生了“为了不担事,宁愿不干事”的心态,继而选择“躺平”。

干事氛围不佳,“没干劲”

在个别地方或一些单位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干事氛围不佳则是有些干部选择“躺平”的客观原因。

2021114日,光明网刊发评论指出:“在一些单位,上级领导搞‘一言堂’,或者很喜欢搞‘团伙’,只跟所谓‘自己人’混在一起,紧紧把握话语权,让其他‘非亲非故’的干部无奈地成为‘边缘人’,想做事又处处掣肘, 无法施展抱负,最终只好选择‘躺平’。”

另外,有的地方或部门,岗位职责不明确,有的领导习惯“鞭打快牛”, 进而造成“能者”多劳、“庸者”悠闲。“庸者”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比较麻烦的工作时动辄大吐苦水,向“能者”推诿工作,或者干脆“一躺了之”。久而久之,“能者”也失去了动力“,躺平”也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干部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干部,都是很希望干出一番事业的。但是,有的干部如果所处环境的干事氛围不佳,长期承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制而又无力改变,最终也就只好选择庸碌无为的“躺平”状态。

此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来的不实之风,也在一点点“榨干”实干者的工作热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边”的“躺平”和“上边”的折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本来基层干部的事务就比较琐碎繁杂,又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活儿”,耗时耗力。

《经济日报》也曾刊发评论指出:“部分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眉毛胡子一把抓,轻重缓急都不分,文件通知发得快,报表总结要得急,指挥得基层干部如陀螺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心气去细化落实一项项措施?”

因此,在缺乏实干导向的氛围中,让一些踏实肯干的干部寒了心,热情日渐消磨,倦怠情绪滋生,干劲逐渐消退。

主观能动不足,“没担当”

有些干部之所以选择“躺平”,固然存在一定的外在原因,但病根还是在自己身上——理想信念缺失、政治定力不足、素质能力欠缺才是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私心杂念丛生,甚至临阵脱逃。”

躺平式干部”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干部并没有真正厚植人民情怀,没有真正把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把个人的晋升、待遇、福利看得太重。《重庆日报》就一针见血批评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躺平式干部’私心太重。”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继承则指出:“一个人如果把价值的聚焦点放在自我的身上,一定会觉得累,想‘躺平’。红军长征苦不苦、累不累?为什么红军能完成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答案就两个字:使命。所以, 一个人一旦把注意力放在小我的悲欢离合、咀嚼着自己的所谓得失成败时,就容易‘躺平’。”

有的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缺少为民情怀、报国之志、责任担当,所以才会在遇到麻烦时“绕着走”、面对重担时“装样子”。

此外,能力不足是“躺平式干部”不敢担当的另一个自身原因。《中国纪检监察》刊文剖析“躺平式干部”时指出,审视种种“躺平”现象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干部个人能力不高、本领不强的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既没有应对新环境、新挑战的能力,也缺少同不良风气斗争的本领,只好选择“一躺了之”。

须知,从来没有“躺”出来的成绩,也没有“躺”出来的发展。深入剖析并把握好“躺平者”的上述心态,方能更好地对症开方、“治病救人”。


向“躺平”说不:四个中国青年“饱满”的一天

新华每电讯 刘惟真

20XX55日)


新华社天津54日电(记者刘惟真、王井怀、李鲲)“五一”假期,中国青年在做什么?不同于一些人流行的口头禅“躺平”,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在各自领域努力学习、工作和探索,追求实现自己“饱满”的人生。

大学生、创业者、技术人员、基层干部从清晨到深夜,走进四个中国青年的假期一天,中国发展的“活力密码”可见一斑。

清晨,科研青年的潜心求索

清晨,阳光才从郁郁葱葱的树木间露面,武汉一所高校的“90后”博士生小佳已端坐在实验室里,研读起了文献。翻阅论文材料、梳理研究思路、分析数据信息对于正在“主攻”资格论文的她来说,一天时间总是匆匆而过。

为了让论文写作的效率最大化,她不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向前辈们请教探讨。“我经常和师兄师姐们学习,他们能一眼看出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指出论文的问题、拓宽视野。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有时不免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消极循环。”

身边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前进动力与能量源泉。面对重重考验,小佳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在为打好学术基础、摸清门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

虽然有时我也会遇到‘瓶颈期’,但在读博的过程中,一份份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给了我满足感,坚定了我沿着学术道路走下去的信念。”她说。

午后,“斜杠青年”的创业拼搏

斜阳午后,北京的一座影棚中,四五个年轻人拍摄的拍摄、化妆的化妆、打光的打光,正在赶制一条广告片。因为疫情,身在天津的平凡开启了“云监工”。

作为天津廿卅创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平凡这几天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他说,任务来了,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

近年来,中国年轻人兴起一股创业热潮。平凡也瞄准了互联网创意策划, 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广告创意公司。制作剪辑、维护客户关系、经营管理公司毕业于广告专业的平凡很快成了能力全面的“斜杠青年”。

业务受到疫情冲击后,平凡将公司迁到天津,重整队伍。“现在虽有困难, 但公司一年的合同额保持在二三百万元。”

今年初,平凡接到一家银行的冬奥会主题信用卡设计工作。他带领几名年轻人忙了一周,设计出了多款不同风格的“冬奥风”信用卡。“这种方式把年轻人和国家联系起来,让我们有了时代参与感。”

奋斗是青年的底色,‘躺平’有时只是口头上的调侃。”平凡说,更多青年创业者同他一样,正在克服困难坚定前行。

傍晚,“靠谱青年”的技术创新

华灯初上,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城西供电分公司输电运维一班班长王泽跃换下工作服,结束了一天的巡检工作。虽然腿脚有些酸痛,但他的思绪仍在高速运转。“准备把今天的现场信息整理一下,看看作业模式如何优化提升。” 王泽跃笑着说。

今年是王泽跃工作的第八年。作为一名“90后”线路运维检修工,他见证着科技给行业带来的变化,更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的洪流中。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为工作赋能,王泽跃与班组成员潜心探索,利用闲暇时间查阅资料、琢磨研究。去年,围绕“黑飞”无人机入侵可能会对电力系统设备造成破坏的难题,班组齐心研发出了一整套设备系统。而如何运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也是近期王泽跃脑海中的“课题”之一。

青年就要有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拼劲儿。在提升自我的同时照亮他人, 用奋斗与奉献来实现价值梦想,这正是青春的题中之意。”王泽跃说。

深夜,青年干部的默默奉献

夜已深沉,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办公室内灯火通明,“90后”基层干部宫晨光仍在岗位上忙碌。大学毕业后,宫晨光进入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道,成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基层工作琐碎繁重、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宫晨光说。

这一天里,作为街道党建办副主任,宫晨光一边忙着基层的党支部、群众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协调,做好假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一边梳理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材料。

为了将基层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寨上街道搭建了不少平台组织,“帮管家服务队”便是其中一个。这支由20多个社区居民组成的服务队,平日里为社区群众修水电,疫情期间则承担起防疫巡逻、物资转运等工作。

除志愿服务队外,疫情期间街道办也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进驻封控区。所有党员都在一线运送物资、参与核酸检测工作,每天都忙到深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我要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这个时代负责。”宫晨光说。

事实上,中国青年口中的“躺平”,更多的是为了缓释压力的调侃。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认为,在中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人才竞争环境下, 当代青年有时确实会感觉使不上力气。但经过调研,他们发现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












向“躺平”说不

薛万博


甘于‘躺平’”“当‘老好人’‘太平官’” 新春伊始,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等多个省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强调干部作风问题,批评一些“躺平式干部”的“为官不为”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性扭转,但在一些干部中仍潜伏着一股“躺平”的暗流,值得警惕

——有口号喊罢“唱空城”的,有拈轻怕重“做样子”的,有撸起袖子“站着看”的,有遇到难题“绕道走”的,有作风散漫“拖着干”的,有自甘平庸“差不多”的,一碰到“沟沟坎坎”就打起“退堂鼓”,一遇到困难挑战就选择“一躺了之”,不一而足 这类干部,被群众形象地戏称为“躺平式干部”。

啥都缺陷事情不担风险组织没有 “躺平”,不仅染了干事创业的境,带偏了为民务的节奏,还响了干部伍的整体形象此,20XX1月召开十九中央纪六次全会便将“整治诿扯皮、玩忽职、不思进取的不为问题”纳入今工作重点

20XX21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题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重要文章。“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并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的明确要求,进一步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确立了行动准则。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尤为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鼓足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精气神,荡涤身上的消极萎靡之气,更为需要各级党组织旗帜鲜明地向“躺平”现象说不,树立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真正实现干部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舞台。


以“躺平”为耻 以“奋斗”为荣 做不负时代的奋斗者 读关于党员干部绝不能“躺平”的文章有感

集团公党组书记、董事长 刘爱力

20XX527日)


日前,中组部发布的关于党员干部绝不能“躺平”的文章,概括了“躺平者”不敢为、不愿为、不真为、不会为、慢作为等典型表现,深刻剖析了“躺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如何纠治“躺平”现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出了明确的举措要求,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释放了党员干部要勇当“奋斗者”、绝不做“躺平者”的鲜明信号。

525日,集团公司党组召开了20XX年第4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会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领学了这篇文章,并交流分享了他的思考与体会。他强调,全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认真学习这篇文章,针对少数党员干部4种典型“躺平”现象,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树牢“有位必须有为”的责任意识,修炼“有为不必有位”的境界格局, 强化“有为才有位”“无为者无位”的激励约束效应,坚决纠治“躺平”思想, 铲除“躺平”土壤,激活干事动能,拒绝“躺平”、起而行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用实践实干实效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躺平” 与新时代的奋斗基调相悖,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相悖,与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相悖。关于党员干部绝不能“躺平”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躺平者”不敢为、不愿为、不真为、不会为、慢作为等具体表现,深刻指出了“躺平”的根源在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强调要从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干部专业能力培训、干部考核导向用人导向、干部激励保护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综合施策,释放了党员干部要勇当“奋斗者”、绝不做“躺平者”的鲜明信号,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对如何纠治“躺平”现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践履于行,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有关要求,以“躺平”为耻,以“奋斗”为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实实在在的奋斗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直接体现。我自己始终认为,选择了“当官”,就是选择了率先垂范、选择了牺牲奉献、选择了朝乾夕惕(毛主席讲,“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企业的向导,没有领导领错了路而事业能成功的。领导干部对每一项决策都要慎之又慎、实之又实、细之又细)。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当官”是一种责任,“当官”是一种担当,“当官”就得永远兢兢业业,“当官”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从中国邮政来看,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都是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不讲条件讲奉献、不讲困难讲付出、不讲权力讲责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中国邮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感受得到、客户感受得到、广大干部员工感受得到的改革成绩。尤其在近期上海、吉林的疫情防控和保供保通保畅工作中,当地邮政的领导干部主动带头,吃住在单位,坚守在一线,展现了行业“国家队”应有的形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仍然有极少数干部存在“躺平”现象。比如,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有的干部拈轻怕重“不愿为”。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绝不是喊喊口号、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的思考认证、过硬的专业能力,还不可避免要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个别干部不愿意系统地思考问题、不愿意深入基层调研写实、不愿意去进行实践探索、更不愿意去触碰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们结合企业实际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制定的“三大核心优势、八项战略任务”的落实落地。面对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有的干部能力不足“不会为”,既不进行核心要素的对标对表,也不愿意沉下身子庖丁解牛、解剖麻雀,对于各项业务、管理的流程、标准、定额、制度都不甚了了,稀里糊涂当“南郭先生”,以其昏昏,使人昏昏。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任务,诸如分业经营改革,寄递“六大改革”尤其是“两集中”改革、邮区中心规范化改革、市趟改革,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IT变革,金融业务改革等工作,有的干部明哲保身“不敢为”, 缺乏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善于作为的精神,涉及人员分流、岗位调整等难题时就一味当“老好人”,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走,致使部分改革进展缓慢。面对服务乡村振兴等集团公司重点战略任务,有的干部不思进取“慢作为”。农村市场是中国邮政的“根据地”“大粮仓”和核心优势所在,同业“千军万马”正在加速涌入,已呈现“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局面,而我们个别干部依然缺乏忧患意识,动作迟缓、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导致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难以有效落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影响着整个单位和部门的氛围,如果选择了“躺平”,那更加会涣散全员士气、败坏企业风气、贻误事业发展。中国邮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躺平”现象必须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坚决防范和纠正。

党员干部拒绝“躺平”,首先必须树牢“有位必须有为”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我们深刻认识到,“躺平”是对问题的麻木、对困难的妥协、对未来的放弃、对自身责任的不担当,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的不负责任,与党的性质宗旨、党对干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背道而驰。中国邮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笃行,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管好了,把自己应该干的工作干好了,把应该取得的业绩取得了,让组织“放得下心”,用实践实干实效兑现入党誓言。

党员干部拒绝“躺平”,必须不断修炼“有为不必有位”的境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深情地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总书记还强调,“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 要夯实理想信念之基,自觉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用心用情担责。不简单以职位高低、职权大小来衡量个人价值, 要从国家大局、企业发展、群众需要来定位人生目标,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工作成绩成就人生价值。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自己奉献的自我价值认同,然后是广大员工的认同。不管职位升迁、岗位变动,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从容,以自我认可、毫不懈怠的精神一往无前、干事创业。

各级党组织要坚决防范和纠正党员干部“躺平”,必须切实强化“有为才有位”“无为者无位”的激励约束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用好一个人能激励一大片。中国邮政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通过实施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突出对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的考核, 明确所有领导干部的重点任务和岗位业绩,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从管理上让“躺平者”无法躺平;根据中组部有关文件精神,对能力平庸,长期打不开局面、完不成目标任务,重大战略、重要改革、重点工作推进不力,关键时候经不住考验、敷衍塞责甚至临阵退缩,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果断调整下来,决不让他们占着位子贻误发展,从制度上让“躺平者”无处容身;对“躺平”现象纠治不力的单位和部门,要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追责问责,从执纪上对“躺平者”形成震慑。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邮政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纠治“躺平” 思想、铲除“躺平”土壤、激活干事动能,让“躺平者”躺不住、没市场,从思想上“站起来”、行动上“跑起来”,让全体党员干部坚决对“躺平”说不, 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邮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