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银行绿色金融主题发言材料(碳达峰、碳中和)汇编

银行绿色金融主题发言材料(碳达峰、碳中和)汇编

(4)

目录


1.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2.发挥好绿色金融在支持xx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3.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多方联动

4.做优做实绿色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20xx年《巴黎协定》提出,到xxxx年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x摄氏度以内,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碳中和。最近,中国提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这有利于全球实现《巴黎协定》,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大国担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疫情后各国政府实施变革型行动和气候行动,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复苏。碳中和目标将会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走向绿色低碳之路。

碳中和目标还将促进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进行大规模的绿色低碳投资,这将为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问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

我国绿色金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政策系统化。19xxx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20xxx月,原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制度框架。20xxx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全球第一个系统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20xxxx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20xxxx月,《xx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通过,这是全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的法规,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上升到立法层面。

二是发展主流化。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秉持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投融资理念,发展绿色金融正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主流趋势。

三是市场规模化。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截至20xx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xx.xx万亿元,其中,法人绿色贷款余额xx.xx万亿元,占同期法人贷款的xx.x%,居世界第一位。

四是产品丰富化。国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贷款、国际转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蓝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产品。

五是合作多元化。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咨询机构、评级公司、高等院校、环保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国内外多元合作越来越频繁。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x个方面:绿色金融统计标准不统一,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健全,尚未充分反映碳中和的要求;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有待持续深化。为此,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需在以下六方面着力。

——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借鉴欧盟气候法、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等,制定出台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将相关领域各方主体的责权利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并把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法定要求,明确金融机构在投融资项目中承担的环境风险责任。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研究出台“十四五”绿色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等政策,加强产业、环境、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和各类政策的协同,如加大税收减免、财政贴息、差异化风险权重、提供风险补偿与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及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

——逐步统一绿色金融的统计标准。在借鉴绿色贷款及绿色债券、绿色融资(含气候融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标准的基础上,兼顾与《赤道原则》《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债券标准》等国际标准接轨,加强多部门协作,统一绿色金融统计标准,发布重点支持项目目录。

——加强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内容与标准,强制商业银行等上市公司按照规范性要求定期公开气候和环境信息。建立统一的发债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制度,重点披露拟投资项目的项目类别、筛选标准、预期气候效益目标、资金使用计划等信息。出台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的指导意见,规范融资项目碳减排等环境效益的测算方法。非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等主体加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充分披露气候融资项目碳减排等相关信息。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环保组织、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应加强对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的评估、认证和监督。

——建设气候友好型绿色银行。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经营特色等因素,健全公司治理机制,自上而下推动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发展,推动建设气候友好型绿色银行。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融资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合作,逐步缩小我国在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方面与世界的差距。



发挥好绿色金融在支持xx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xxx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提出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单靠政府投资无法满足巨额资金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既是我国金融业应尽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促进我国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深刻认识绿色金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血脉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运行才会通畅。绿色金融具有资源配置、环境风险控制、绿色投资引导等功能,从供需两端刺激绿色低碳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从国际看,绿色金融是加快构建国际“外循环”的连接器。当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成为制约全球发展的共性问题,并威胁全球生态系统。《巴黎气候协定》生效标志着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链调整、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跃迁的共识和方向,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xxx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明确提出碳中和愿景。发展绿色投资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下开展国际合作的全新方式,绿色金融体系已成为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当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已在全球金融业广泛推广运用,成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但绿色金融理念普及、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滞后于绿色产业发展需要。因此,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标准体系,在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推进金融开放,吸引国内外资本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治理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从国内看,绿色金融是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加速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目前,绿色低碳产业普遍面临“外部收益难以内部化”和“内部成本无法外部化”的体制和市场障碍,绿色金融能通过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绿色金融助推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具有熟悉产业政策、了解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能够辨别和瞄准“双循环”中核心和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引导资金、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新基建、先进制造等新兴绿色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孵化、信用建设和市场培育。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对符合绿色标准的优质企业优先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升级,改善供给和低碳生产,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三)xx应发挥先行示范优势,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xx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是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最具活力的市场,有条件、有能力在连通国内国际碳市场方面先行先试。20xxxx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x/xx/x,并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中广核、深能源等一批国际领先的绿色环保企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xx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xx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xx-2025年)》均支持xx发展绿色金融。

截至20xx年末,xx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近xxx亿元,同比增长xx.x%

xx在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组织体系、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可通过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国内外绿色资金联动,积极构建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商业生态,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准确把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将助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全球金融资源会逐步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绿色金融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金融业应以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我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准确把握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xxx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围绕长江、黄河流域将布局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能够促进资金、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金融血液”。

从实践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环保等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投资大、收益低等特征。金融机构可以充分依托专业和科技优势,对具有一定高收益和低收益的生态环保项目提供“一揽子”支持,提升绿色低碳项目的可融资性,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增信和资金支持。

(二)准确把握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带来的绿色产业融资机遇。绿色、生态、低碳、节约、集约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环保新科技研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空间结构的变革正持续催生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等绿色产业新业态,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同时,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的升级改造也会催生新的融资需求。企业更有动力引入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升原有设备的绿色产能,企业对绿色金融的融制融智融资需求不断增加。

(三)准确把握生态治理现代化带来的产品创新机遇。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构建“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的全产品服务体系,可以为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建设、运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金融服务。从实践看,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投资主体很难收回全部投资价值,通常面临市场失灵的困境。金融机构可以帮助政府整合资源,协调集成财政、税收、土地、货币等政策支持,打造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合格市场主体,通过规模效应和跨期效应推动项目在中长期内越过盈亏平衡点,同时吸引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居民储蓄等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形成支持合力。随着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环境权益将进一步物权化,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也将获得广阔拓展空间。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难。首先,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存在“利润导向”和“社会责任”、内部效率和外部经济的矛盾,需要完善外部补偿机制,构建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模式。其次,绿色金融标准不完备、不统一。国内绿色信贷、债券、基金等市场缺乏统一标准,且各部门多以政策框架、方针和部门指导性规范文件为主,存在一定程度标准交叉和空白现象,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再次,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披露薄弱等现象。金融机构难以及时完整的掌握绿色环保信息,影响其投资定价和风险管控。

绿色金融支持xx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xx要在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金融机构要牢记国家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在支持xx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先行先试,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贡献“xx方案”和“xx智慧”。

(一)以银政合作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信息披露等金融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完善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应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绿色基金、证券、信贷、环境权益等市场的统一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国内绿色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和相互认证。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借鉴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统一发布绿色项目清单、认证目录和交易信息的绿色金融共享信息系统,引导各市场主体定期披露绿色项目信息,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构建市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应统筹利用财政贴息、绿色专项再贷款、优惠利率、风险准备金补偿等财政和货币工具,扩大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杠杆作用。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四是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搭建常态化合作机制。金融机构发挥专家和智库优势,规划先行,及早介入国家和地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重大绿色项目库和企业库,服务重大战略项目、重大绿色环保工程和重大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

(二)以银企合作为纽带,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化绿色金融的融资结构、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一是改革优化间接融资体系。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依托国家信用,利用长期大额低息的先导资金引导商业性金融、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绿色投资。金融机构要深度植入ESG投资理念,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授信评估决策,提升绿色资产占比。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体系。加快绿色基金、债券、股权融资、基础设施REITs等金融市场建设,提升绿色环保企业的中长期直接融资比例。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碳中和等专项债券,募集资金定向投入具有碳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项目。三是推进绿色金融向个人消费领域延伸。加大对绿色金融功能的宣传力度,推动公众参与度和普及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打通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四是优化绿色信贷产品。依托节能环保项目经营权、污染物排放权、可交易碳资产,创新绿色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产品,服务中广核、光大环境等企业在长江、黄河流域布局,支持深水集团以智能化手段服务全国供排水项目,助力xx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以银协合作为抓手,加快构建绿色金融的服务保障体系。当前,xx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积极指导筹建xx市绿色金融协会,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密切银协合作、政协合作,共同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一是发挥绿色金融协会统筹协调作用。绿色金融协会应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善《xx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的相关细则,优化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例如对经认定的绿色金融企业融资给予优惠利率和相应的政策资金补贴。二是定期组织绿色金融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建立与智库组织、高等院校、会员单位的定期交流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双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绿色金融人才。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中介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和规范绿色金融的配套服务,鼓励第三方认证、第三方评估、信息咨询、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多方联动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不足

从当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企业或行业的战略高度不够。随着政策的普及,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或行业仍未真正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战略规划中,绿色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行业发展规律未能完全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资金的有效流入。

二是绿色金融准入评价标准不一。绿色行业涉及众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缺乏可参照的、统一的金融服务准入评价标准,无法充分满足绿色金融发展需求。

三是商业银行产品过于单一。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市场细分,银行创新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往往是面向所有客户群体,缺乏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的能力,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方案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四是激发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保障不足。绿色产业受经济周期、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部分绿色产业经营不景气、财务管理不完善,不良风险逐渐显现,这些只能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而且近年来,监管趋严,问责力度加大,无疑会让金融机构产生“惧贷”“惜贷”的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放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

在战略规划上,银行、政府和监管部门要三方联动,持续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引导企业在发展之初就将金融支撑融入到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环节流程以及未来行业技术升级等各个方面,强化金融配套支持与绿色相关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出台特定行业、领域、群体以及相关上下游链条的专业金融配套措施,让金融支持“精准滴灌”。

在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建设上,建议由政府主导,对辖内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产业进行重新梳理,按行业或区域分类建立企业、农户等数据库;搭建政银企三方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绿色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发展规模、经营数据、绿色环保标准执行情况等大数据信息,为金融机构加强资金支持提供行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数据支撑,进一步破解绿色产业信息缺失的问题。

在产品建设上,金融机构可根据绿色企业或项目的周期、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项目融资、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产品贷款、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要积极探索利用企业特许经营权质押、排污权抵质押、碳资产抵质押、节能减排融资等专业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创新绿色企业专属产品;同时可针对个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创新多样化的个人绿色金融产品。

在激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方面,建议政府适度加强政策的指引和考核,对于执行绿色金融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有力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其提高对绿色金融的贷款规模和产品研发的积极性;要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机制,进一步减轻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压力,让金融机构更有动力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

斗目标交汇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xx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意义重大,xx金融系统将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和中央赋予xx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xx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做优做实绿色金融服务


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让xx进入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xx银行xxxx支行作为xx分行绿色金融服务的示范行和特色支行,积极服务xx及大湾区发展新趋势,聚焦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投资信贷进一步向低碳发展倾斜,大力发展以“节能、减排、环保和循环经济”为主题的绿色信贷,主动创新绿色债券工具,尝试“投贷债服”一揽子综合服务框架,在总量扩张和结构完善两方面做实绿色金融服务,并探索风险管控工具多样化。截至x月末,绿色信贷余额为xx.x亿元。

以绿色信贷,驱动信贷结构调整。xx支行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营销挖潜绿色项目,实现绿色贷款审批xx个,xx个项目已进入授信运作阶段。从行业看,电力领域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xx%以上,实现电力碳中和是中国碳排放减低至关重要的一环,从路径看,只能放弃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道路,转而通过高成本的技术创新来减排。xx支行紧抓机遇,全面深化与xx能源的合作,成功中标能源集团风电项目x个、生物质发电项目x个、燃气管网项目x个,累计投放贷款xx.x亿元,顺利运作了辖内“平原地带低风速风电机组”的首单信贷审批。另外,持续跟进广铁集团铁路项目x个,累计投放贷款xx.x亿元。

以绿色债券,撬动投行资管份额。绿色项目在直接融资方面,已有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公募REITS等创新工具,xx支行紧跟市场步伐,协助能源集团筛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协调新型债券的环评、报会、承销,保持发债总份额稳居同业第一,预计首笔碳中和债将于2021x上市发行。创新的债务工具,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并由第三方对挂钩目标进行定期验证,有效降低了债券融资成本。

以行司联动,打包提供综合服务。技术迭代蕴含着多样的金融需求,xx支行作为xx能源的主要合作银行,对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客户和项目,保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与农银投资、农银理财、农银租赁等单位合作,形成服务客户的组合牌。包括: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营销,特别是核心技术孵化的企业,可以在“科创贷”切入之前,引荐到农银投资考虑战投;集团权益性融资工具发行,推荐农银理财参与绿色投资;新项目扩容二期融资的,附带农银租赁沟通融资租赁事宜;待绿色保险产品投产,可以联动保险子公司承保相关项目。

以风控为本,平衡挂钩碳足迹。风险防控是前提,业务发展是目的,低碳转型的技术发展路径包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把握“稳”和“进”的平衡,为绿色信贷发展保驾护航,构建助力绿色发展的稳定金融环境。xx支行提前研判,积极作为,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前瞻性跟进深能环保的碳市场交易额度,探索利率与碳足迹浮动挂钩的新思路,关注绿色账户核算体系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丰富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对每笔信贷业务合理制定授信方案和贷后管理措施,从授信审批到贷款收回严格把关,所有投放的绿色贷款实现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