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企业职工薪酬水平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企业职工薪酬水平调研报告

**市企业薪酬水平现状

根据薪酬体系的构成要素,对不同地区、行业、职业的薪酬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企业薪酬有以下特点:

从总体情况看,企业职工薪酬水平较低******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元、城镇职工社平工资为****.*元、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元。三项指标中,除最低工资标准在相关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两项均排名靠后。总体看,**薪酬水平偏低,对劳动力缺乏吸引力。

从行业类型看,低端制造业薪酬吸引力不强二产电子装配、服装缝纫等低端制造业月均工资分别是****元、****元,高出一产农林牧渔业、三产住宿餐饮、商场超市行业*%—**%,远低于技术性行业,与新兴行业相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灵活性不足、工资没有优势,招工难留工难问题突出。

从职业工种看,技工工资水平偏低**市技工工资普遍在****元以上,车工、钳工、质检工月均工资分别为****元、****元、****元,虽然高于本地电子制造工、缝纫工等普工工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洼地。

从航空产业看,薪酬激励作用不够航空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职工月均工资****元,仅为******%****%。学徒工、熟练工、成熟工月均工资分别为****元、****元和****元,工资级差为****元和****元,加之生长周期漫长,不利于留工引才。

**市薪酬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大幅增薪土

一是经济体量小,**市人均生产总值*****元,远低于**,与**等地差距较大,经济基础支撑增薪能力弱。二是产业结构不优,薪资低的一产占比过大,薪资较高的三产占比过小,金融信息、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等高薪产业尚未成势。三是工业结构偏重,钢铁、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产值占比达*/*。虽然这些产业薪酬待遇较好,但是效益利润不高,且随着智能化技改的加速推进,就业岗位将会不断减少。

市场主体较弱,增薪遇到“天花板”**市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是全市薪酬水平低的直接因素。****年,**各类企业*.*万户,远低于国内发达城市和省内主要城市。**市大、中、小型企业月均工资分别是****元、****元、****元,低于********,与****相当。

企业人才意识不强,缺乏增薪动力**市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眼界格局不大、人才意识不强,只想使用千里马不愿当伯乐,舍不得提升员工的工资待遇,让人才缺乏稳定感、归属感。反观东部地区企业主动到**市抢人育人,人才理念更先进、育才力度更大、用才思路更新颖。

薪酬制度不健全,劳动维权需强化土

一是私营企业工资发放随意性大,部分私企未建立科学的工资体系,合理分配劳动者收益,而是由企业经营者根据个人意愿决定。二是行业劳动计量苛刻,电子装配、服装缝纫等劳密型行业普遍存在劳动定额偏高、工资单价标准偏低问题。三是企业职工参保率偏低,调查数据显示,服装缝纫、电子装配、商贸流通企业社保参保率不足**%,最高的航空企业参保率也仅有**.**%

薪酬是人力资源流动的指挥棒。由于**市薪酬水平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低于**等省内城市,导致近**%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外输出以赚取高薪,带来了人口流失、企业招工难等系列问题。

提高薪酬水平的对策措施

完善分配机制,扩大劳动者薪酬份额土

一是普及现代企业工资制度。优化工资体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建立规范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分配重心适当向一线生产岗位、技术人员倾斜,构造适当工资档次。全面推行结构工资制,制订合理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增加收入。二是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定期发布企业薪酬调查报告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政策。大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地落实,着力提升一线劳动者薪酬,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同步提高。三是激励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制定支持企业增加工资的激励政策,对达到职工工资年均增长**%以上标准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万元政府奖励。

培优市场主体,推动工资稳健增长土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精准招引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链优质项目和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释放就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更多的高收入岗位。二是支持市场主体。打好“免减缓返补”

政策组合拳,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体户渡过难关。扩大政银企对接平台影响力,加大信用贷、中长贷、续贷等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推动企业扩规。积极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促进航空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扎实推进亩均效益改革,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提高入园率。

提高技能水平,促进技能人才增收土

一是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组建技工学校联盟,解决办学专业同质化问题。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优化调整职校专业设置,扩大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等紧缺专业规模,增设一批数字加工、智能制造等新专业。二是促进企校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本地企业与职教机构、人力资源公司开展专业共建、设备共享和订单培训。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冠名班、订单班、定制班”数量,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培训一体化发展。三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专家管理体系,提高考评员、裁判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探索建立“新八级”制度,在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基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四是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推动用人单位将职工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采取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的方式,提高见习期、实习期、学徒期工资待遇,增强新入职员工干下去的信心。

强化维权保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落实劳动合同制度,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加强用工指导,依法督促企业落实工时制度、试用期制度、劳动保护措施,逐步提高社保参保率。加大重点领域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推动“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人才观念,增强以薪留人、以情暖人的意识,积极主动培育招聘本地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