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系统“乡村振兴,法治护航”论文征文汇编(12篇)

目 录

加强涉农执法检查 善用法治思维护航乡村振兴..............2 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 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14 强化人大涉农监督 依法助推乡村振兴......................... 30 彰显依法履职的高境界 ——浅谈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表率 作用的创新与实践........................................41 关于推进法治建设护航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49 如何高效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 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54 法治护航,同心共圆乡村振兴梦......................................59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65 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 70 基层人大聚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81 法治护航,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87

坚持“四个注重” 助推乡村法治....................................97

加强涉农执法检查善用法治思维护航乡村振兴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法律的生命在于贯彻实施,执法检查是人大加强法律监督,

推进宪法和法律在本地区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也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每年都安排对两部以上的法律进行执法检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法律遵循。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依法有序推进。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法律监督,特别是充分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如何发挥涉农执法检查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依法护航乡村振兴已成为人大履职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做好涉

农执法检查,依法助推乡村振兴,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开展涉农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大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方式和经常性工作,对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展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有效途径。通过执法检查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人大的监督分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而执法检查可以实现两种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凸显监督效果。其次开展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的有效方法。再次,开展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解决问题,推动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9 )明确“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重要方式。紧扣法律规定,突出法律责任开展执法检查,逐条对照检查法定职责是否履行,法律责任是否落实,法律执行效果是否明显,避免把执法检查混同于一般的工作检查”。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意见》(湘发〔202117 号)指出 “切实提高执法检查质量,改进执法检查方式,发挥好执法检查 ‘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中央、省委的文件精神,为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省关于“三农” 的法律法规众多,今后一段时间,涉农立法和修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如何确保涉农法律法规在我市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有力有效开展执法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执法检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检查主体力量相对薄弱。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按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我国法律法规数量多、专业性强,受客观条件制约,执法检查组成员相对于检查对象而言大部分都是 “门外汉”,在执法检查前开展的法律学习培训往往因时间紧等原因难以全面深入掌握法律知识,所以仅仅依靠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人大代表开展的执法检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检查盲区,而检查中的很多环节又都离不开被检查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由于检查组成员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使检查工作难深入开展,影响检查效果。

(二)存在“重过程”“轻实效”的现象。目前,执法检查

缺乏统一明确的操作程序,一般都是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集中检查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紧、内容多,往往检查组一天要跑多个点,造成检查有时流于形式,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影响执法检查的整体效果。

(三)跟踪督办力度不大,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序上存在重检查、轻落实的现象,对督促整改抓得不够有力,往往停留在一般的督办层面,对整改过程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手段。

(四)完善法律的功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湖南省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执法检查报告应当包括……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是执法检查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因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立法权,所提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需要逐级向有立法修改权的机关上报,一则认为这样做意义不大,效果有限;二则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执法检查时就没有将此项工作列入检查内容,从而所提交的执法检查报告往往对修改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只字不提,使执法检查的完善法律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提高涉农执法检查工作实效,强化法治思维、护航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精准选题,优化检查队伍。执法检查是人大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也是保证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要对标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心确定涉农执法检查项目。执法检查议题的选题是整个检查活动的关键,选题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紧跟党中央、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开展,突出代表主体地位,突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是执法检查的内容要实。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我国涉农法律数量多,不可能在每届任期内对所有的法律法规都进行执法检查,应选择关系本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适时适度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列入执法检查的法律法规为 2-3 部,每届任期 10 部以上,根据乡村振兴的法治需求,应尽可能考虑涉农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二是要配强配优执法检查组人员。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常委会机关人员的力量,纠正执法检查是某个委室的工作任务的思想,保证执法检查工作高效运转;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团的作用,同时注意吸纳懂法规、素质高的人大代表充实检查队伍,增强综合素质。在执法检查正式开始前召开一次高质量的动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统一好检查组与被检单位的思想认识,理顺好监督与被监督,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明确好各自的职责义务,为搞好执法检查工作打牢思想基础。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一是要加强培训。要搞好执法检查,检查者必须熟悉乃至精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检查者不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执法检查中就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难以对有关部门的执法工作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也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监督意见和建议,难以达到目的和效果。因此,执法检查组成员应加强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常委会及其相关工作机构应为学习培训创造条件,可以聘请专家学者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集中辅导。要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和执法检查确定的重点内容来学,既要全面了解掌握所检查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基本内容,更要深刻领会其中重要条款,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提高检查实效。二是执法检查的方案要科学。执法检查方案要有前赡性、针对性。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细化、量化检查任务,作为开展执法检查的依据。在方案制定前,要广泛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现和梳理一些问题,确定执法检查的重点,方案制定要回应社会关切,有的放矢。三是执法检查的组织要周密。对检查的目的、内容、重点,参加检查的人员,检查的步骤和方法都要周密,合理安排,对检查的每个阶段,每个时间节点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和推敲,注重细节的把控,时间安排应相对宽裕,留有余地,在人员和工作任务的安排上要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监督法的规定,探索制订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工作的制度规范,指导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三)创新方式,确保检查质量。执法检查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工作效果,执法检查的系统性比较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执法检查的大忌。要不断改进涉农执法检查方式方法,改变执法检查只泛泛听取汇报,大队伍视察现场的常用做法,要对照涉农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看哪些落实了,哪些没有落实,没落实的原因何在,责任在哪里?只有紧扣涉农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积极创新执法检查方式,运用好媒体、群众等监督力量,深入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意见,结合同步开展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才能不断提升执法检查实效。在执法检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听取汇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重在走访座谈。“一府一委两院”及其执法职能部门和领导是执法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属于被检查对象,听取他们的汇报是必要的,但走访座谈往往能了解更深层的东西。检查人员应注意听取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群众的心声,要善于在走访座谈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善于对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二是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重在抽查。要在检查中发现突出问题并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就必须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重点剖析,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情况分析根源。三是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重在暗访。明察往往是事先选择和安排好的现场,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暗访则可接触普通的群众,了解的情况可能更真实、更客观。要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利用生活在群众中的便利条件开展暗访工作,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提升检查的工作效果。四是发挥乡镇(街道)人大主席团(人大工委),市人大代表小组的作用,围绕执法检查方案在辖区内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掌握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可作为常委会执法检查工作的配套措施和有益补充。五是要进一步拓展执法检查的方式方法,可以开展问卷调查,可以通过信访渠道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可以利用网上征求意见等便利,快捷手段广泛征集意见,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

(四)总结提炼,提高审议水平。执法检查报告是执法检查成果的重要体现,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检查的成效,报告内容要按照监督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包括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同时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有修改完善建议的,应依法提出,并按程序向有立法和修改权的机关报告,切实履行法定工作职责。报告应注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文字力求简单精炼,所提建议要针对性强,符合工作实际,切忌人云亦云,不着边际。要紧扣涉农法律法规查找和分析问题,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准确、翔实的案例和数据说明法律实施和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该曝光的曝光,该点名的点名,不搞遮遮掩掩,直面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做好常委会审议的准备和引导工作。执法检查报告经主任会议审定后提交常委会进行审议,在常委会会议召开一个星期前要将执法检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发至委员手中,让委员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会议审议时,检查组成员要因势利导,调动委员踊跃发言,保证审议意见能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智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是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升华和提高,是人大常委会的集体意志,具有法律效力,“一府一委两院”和有关部门必须予以落实并按规定反馈报告落实情况。因此,努力形成高质量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常委会审议意见,是整个执法检查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必须慎重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

(五)强化督办,提升检查实效。检查是手段,整改落实才是目的。一是要努力形成整改共识。从执法检查工作启动到“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自清自查,在检查过程中的情况反馈、互动,一直到人大常委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并将审议意见和执法检查报告向“一府一委两院”进行交办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形成整改共识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形成整改共识,使“一府一委两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真正认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提高认同度,才能激发其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从而使整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人大常委会及相关委室要认真担负起跟踪督办的责任,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三是人大常委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听取落实办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促进“一府一委两院”及执法部门抓紧整改。四是对一些突出问题,通过组织视察等活动加大督办力度,促进问题的解决。五是对落实不力、敷衍塞责的,人大常委会要动真碰硬,适时启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法定措施,树立人大监督权威。六是要发挥报刊、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推进执法检查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对一些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整改落实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努力使监督工作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七是要将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及 “一府一委两院”的整改情况,向人民代表大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执法检查的情况及成效。使人大的执法检查及“一府一委两院”的整改情况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真正形成执法检查监督的压力,并让压力转化为有关方面改进工作的动力。让涉农法律法规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人大执法检查实效。

(六)多措并举,护航乡村振兴。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

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法治为本是乡村振兴五大要求中“治理有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具体标准,这就要求法治必须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全方位和全领域。要善用法治思维护航乡村振兴,基层人大除依法有效开展涉农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之外,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协助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搞好修法、立法工作。要积极主动配合好上级人大开展的立法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修法建议,畅通基层民意上传渠道。同时主动将执法检查和调研中掌握的立法修法建议上报,促进立良法,促善治,接地气,能落实。二是要加大对普法和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成虚设。”如何让法治成为乡村的一种信仰?要加大普法力度,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普及村民法律知识。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将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等法律法规列入重点内容。通过提高乡村司法质量和效率,办好村民身边每一件案件,用看得见的方式(比如巡回法庭)增强村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养成依法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行为自觉,彻底扭转“信访不信法”的被动局面。要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牢牢抓住基层干部这个群体,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养,带头崇法畏法,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服务的能力。市人大常委会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提升乡村执法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为乡村振兴法制体系提供有益补充。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己制定,共同认可的公约,具有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独特作用,是化解乡村矛盾的有效途径。要加大支持指导力度,使每一个乡村都依法建立科学管用的村规民约,保护每一位村民在制定中的参与权,确保村规民约的执行力、约束力和公信力,逐步实现乡村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新目标。通过以上举措,充分发挥基层人大监督职能作用,促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善用法治思维、方式和手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依法有序实施保驾护航。


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摘 要

2018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市乡两级人大积极履职,认真贯彻中央、省委、X 市委、X 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互促互通,为进一步做好学术研究和农村实际工作之间的互促互通,在实现与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战成效和社会主义农村振兴战略高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好实现法治推动、保障社会作用。为使经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人大代表能依法承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代表职能的任务,为其尽快进入角色提供帮助和服务。X X 镇人大主席团精心组织市乡两级人大代表以《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为题开展调研。

关键词:乡村振兴、市乡两级人大代表、代表履职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持续地主动稳妥深化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全方位推动依法治国,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必将更加发展与健全,人大代表所肩负的职责也越来越重,对代表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实现了城市代表按相同人口比例选出人大代表,而农村代表数量增长较多的最新形势下(处在基层的县乡二级人大代表占我国五级人大代表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全面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各级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和每一位代表面前。作为人大代表,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是当好代表、履行好职责的首要问题。

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积极推动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不仅仅是推动农村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确保乡村振兴策略成功实现的重大命题。这就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城乡繁荣规划的宏大背景下,对市乡二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的总体现状、发展困难、存在原因,以及改善途径进行比较深刻的剖析与反思,为提高人大代表服务能力提出切实的对策意见,以期对基层人大组织履职能力的提升完善有所裨益。

(二)研究意义

人大代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人物,是搞好人民代表大会各项日常工作的基础。人大工作的最大潜能就在代表,从人大工作的质量来看代表,而人大工作的发展全靠代表。但代表制民主也同其他的民主形式一样,其显著特点就是公众民主权利可以获得全面、合理的实现,但这在较大程度上还是有赖于“代表者”个人的素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依法履职的每一项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专业性都很强,既具有知识广博型又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要求人大代表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和法律、政策水平,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全局观念,具有代表、表达、实现民意和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能力。而代表的履职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学习培训和履职实践才能见效。因此,通过调研发现和解决新一届人大代表的履职困境和能力短板,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的尽责意识、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精神,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的当务之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之需!

二、研究方法、观察地点及人大代表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主要运用了自然观察法与调查研究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 X X 镇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人员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和参与相关工作的方式,获得了大量且最为直观的第一手资料。此次市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严把代表人选标准,规范代表候选人提名推荐,加强考察审核的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代表结构。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人大代表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非党代表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有所上升,党政干部的代表比例得到从严把控。

例如,X X 镇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分别从 10 个行政村及政府、学区、卫生院等企事业单位选举产生。其中,有一部分人既是镇级人大代表也是市级代表。

通过对 X 镇人大代表花名册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 X 13 名市级人大代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性别上看,男性代表占比高于女性代表。男女人大代表的性别比例为 8∶5。从年龄上看,年轻人大代表占比较低。40 岁以下的人大代表有 4 名,4060 岁范围的有 9 名。从政治面貌看,为中共党员的人大代表有 9 名,为群众的有 4 名,人大代表中无民主党派人士。从文化程度上看,人大代表整体学历文化较高。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12 名,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1 名。从职业结构看,领导干部 5 名,农民代表 5 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2 名,专业技术人员 1 名。

X 67 名镇级人大代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性别上看,

男性代表占比高于女性代表。男女人大代表的性别比例为 45∶ 22。从年龄上看,年轻人大代表占比较低。40 岁以下的人大代表有 19 名,4060 岁范围的有 47 名,60 岁以上的有 1 名。从政治面貌看,为中共党员的人大代表有 43 名,为群众的有 24 名,人大代表中无民主党派人士。从文化程度上看,人大代表学历文化差距较大。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12 名,专科学历(大专、中专)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19 名,高中(中专)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27 名,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9 名。从职业结构看,领导干部 9 名,农民代表 51 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5 名,专业技术人员 2 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51 名农民代表中身份为支村“两委”成员的人数占到 31 名。

三、X 镇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治理的履职实践情况

根据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不仅包括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还包括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体系中,各级人大通过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四项基础权力。由于乡镇人大没有立法权限,X 镇人大代表履职主要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三项权力。从权力来源上考究,上述权力均为人民授权赋予,所以 X 镇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需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确保 X 镇人大在行使这三项权力时体现 X 镇人民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X 镇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效果可以反映出乡村治理的民情、民意、民智是否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落实。

2021 年换届以来,X 镇第七届人大代表于 8 30 日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会议。会议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警钟长鸣》,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湖南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与候选人见面。

8 31 日参加了 X 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议程主要分为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 X 2020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 2021 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 X 2021 年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形成过程及基本情况报告、选举有关国家机关人员、通过 X 2021 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办法并票决 X

2021 年政府民生实事等几项。

10 24 -10 28 X 镇市级人大代表参加了 X 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议程主要分为,参加代表培训会,听取和审查了一府两院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XX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选举有关国家机关人员,选举 X 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几项。

四、X 镇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履职困境及内生性逻辑分析

X 镇市乡两级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与国家权力的联接纽带,在优化基层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市部分人大代表在履职中出现驱动力不足、能力不高、意

识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

(一)X 镇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履职面临的现实困境

1.人大代表不熟悉政府部门工作。从单位职责设置来看,人大与政府之间是决定与执行的关系。从单位办公楼所在位置来看,政府和人大机关单位在同一幢楼内,物理连接距离较近。但在部分人大代表履职的实践中,部分人大代表却往往因为不了解政府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流程,所提出的部分建议、提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在访谈过程中提到,很多代表因为不熟悉政府的工作,才出现了所提建议被否决、所提建议内容与主办单位职能不一致的尴尬困境。

2.人大代表整体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人大代表的素质是其从事政治活动所必要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更清楚地了解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表达政治生活诉求。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接受新事物的快慢。X 67 名人大代表中,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大代表有 9 名,60 岁以上代表有 1 名,代表的总体素质已然优化,但却缺乏实践经验,部分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有待加强。X 镇政府镇长表示,少部分代表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加之对政策不熟悉,看待问题的视野也比较狭隘,导致其所提出的建议意见与政府工作“风马牛不相及”或“想伸手摘星星”。

3.人大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和监督的效果不明显。虽然代表法、选举法对人大代表的职能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囿于部分人大代表主人翁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其履职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接受访谈的部分支村两委人大代表认为,只有领导干部才具有决策的权力,自己作为村干部,配合政府工作就可以了。总的感觉就是,他们不敢也不想对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提出不同意见,有的一年到头就是有会开会、开会举手,属于较为典型的“会议代表”“无为代表”,甚至甘当“哑巴代表”。镇人大办公室干部接受访谈时表示,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少数企业家人大代表选择“独善其身”,他们只是关注生意营生,对于乡村治理缺乏政治热情,俨然成了“荣誉代表”,一切建议都能归结于为自身某利益。对于众多人大代表而言,财政预算相关文件的专业性非常强,“代表看不懂预算” 是人大制度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大代表在审议财政预算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举手代表”。

4.部分人大代表缺乏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部分人大代表缺乏履职的积极性,只是简单地把参加人代会和代表活动看作是“例行公事”,甚至是代表间的一次聚会又或是拜访上级领导的一次契机,而不是真正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责任。部分选民表示,没见人大代表怎么上门,没有走访联系过选民,认为他们对村里发展的贡献不大,属于典型的“挂名代表”。

(二)基层人大代表履职不足的内生性逻辑

1.制度机制不健全,这是影响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的根源。一方面,代表的选拔制度不完善。为了平衡各个阶层、各个村庄和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党政机关会强势介入民主选举。例如,党政机关会在人大代表选举的过程中,对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确定正式候选人的程序等进行技术操作以保证某些特定人选顺利当选。不可否认,这是实现组织意图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大代表“陪选”现象的出现。(选民投票选举时对组织意图和“陪选”现象特别反感)。另一方面,代表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这表现为现行法律法规对人大代表开展监督管理的条文细则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是乡镇人大代表履职需要的时间、物质以及组织运行机制等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落实。例如,人大代表学习培训时间短、课程少、偏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上级有关部门没有多层次、多次数开展履职培训。再如,针对“荣誉代表”“哑巴代表”等现象缺乏一定的警醒约束措施,使得以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为主体的乡镇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往往敷衍了事。

2.外部环境的制约,这是影响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的前提。主要表现为农村年轻人外流严重,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年轻候选人基数小。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等原因,现在农村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居多,客观条件已经决定了年轻农民人大代表的可选人员基数非常小。另一方面,部分在家的年轻人政治参与热情低。例如,留守的年轻妇女主要精力都是放在进厂挣钱、照顾家庭上面,对于人大代表的选任不太“感冒”。对于这个问题,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也提到,在人大换届期间,镇里派出工作组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户对一些符合条件的可推选人员进行反复动员,在动员无果的情况下,为了按时有序开展人大换届工作,很多情况下只能把村“两委”干部作为候选人推选上来。

3.代表自身因素的影响,这是影响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的主体

条件。一是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大部分人大代表大多数都是兼职,正如前文提到的,部分代表认为当选为人大代表仅仅是一种荣耀,而忽视了人大代表本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烈。面对知识匮乏的困境,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人大代表群体普遍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例如,部分人大代表一方面不懂电脑操作,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三是活动范围过于狭窄。农民人大代表有一定的政治意识,但相当一部分代表的活动半径仅仅局限于农村三里地的小圈圈里,尤其是相对于企业家代表而言,农民代表更多的是从事初级的农业种养劳动,导致看待问题的视野狭窄,例如人大会期间代表建议局限于村组道路修复等,缺乏将所提建议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的能力。

五、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的相关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也是我们新一届市乡两级人大代表的奋斗目标。针对目前部分新任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低,不知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代表履职培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当中,县乡人大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教育和管理。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实际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代表“四个意识”,坚定“两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过硬的基础之上考量代表综合素质,以提高履职能力。进一步明确人大工作的重点,依法行使好人大代表的职权,为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要提升县乡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增强代表意识、明确代表权利义务、熟悉履职程序、提高履职能力及进一步树立代表的全局意识,增强代表撰写议案、讨论议案、进行调研的水平和能力等,应是代表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要想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县乡人大代表必须努力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意义,并积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的履行职务、发挥代表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抓好政策理论学习。人大代表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在乡村振兴中带头学习。一是要学习好文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主动参与文化学习和理论学习,努力带头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技能技术。即:多渠道开展实用技术学习,带头掌握新技能,促进自己带头致富能力的提升。三是学习乡村振兴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学习借鉴丰富经验。做到虚心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切实提高自身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力。

(二)依法开展调查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监督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要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能,督促政府做实“乡村振兴” 战略基础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要围绕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实抓细抓好乡村规划,做好乡村发展的前期调研,以县为单位编制发展规划,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保障;二要充分发挥县乡人大代表的职能,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加强对县乡人民政府的监督,督促政府按照发展要求和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要加强对县乡人民政府 “三资”监督审议力度,保证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用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四要增强县乡人大代表监督的时效性,认真听取和审议关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报告。

(三)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保驾护航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县乡人大代表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提升人大代表参与率。一要发挥县乡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牵头作用。强化代表培训,带头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领会国家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目标任务,在群众中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落实;二要发挥县乡人大代表代表模范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注重发挥明白人、带头人的作用,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与鼓励农村人大代表立足于乡村的特色,大力发展乡村优势产业,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三要发挥人大代表的沟通与协调作用。由于人大代表肩负着县乡等沟通的职责,所提的议案、建议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的中,建议县乡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不断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村因户施策,不断补齐短板,才能又好又快地加快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身为一位人大代表,必须围绕着乡村振兴决策的部署充分发挥下列功能:一要进行好宣传推介。认真领会和传达好乡村振兴的战略精神,积极带动广大群众自发投入到好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二要起到代表的榜样带动效应。争当社会主义生态环保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领头人,争当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传承人,利用这种榜样带动效果,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要素起了带头作用。作为乡镇选民牵头人,积极引导和激励民众发展壮大当地的优势产业,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投入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发展力量。四要起到桥梁纽带效应。充分运用人大代表方便密切联系民意的优点,及时把民众的声音以意见形式反馈至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助力农业复兴战略决策更加契合民众意愿和切身利益;充分运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实实在在解决村民各种问题、争议,努力营造落实农业复兴策略的良好氛围。


强化人大涉农监督 依法助推乡村振兴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 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监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如何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监督职能,依法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

(一)脱贫攻坚完美收官。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4336 40959 人全部脱贫,27 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201620192020 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2021 年市扶贫办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着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派驻新一轮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 213 支,市乡两级均成立乡村振兴部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乡村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突出园区示范引领。东郊、泉塘、白田 3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驻经营主体 71 家,累计完成投资 15.67 亿元,田园育才农业综合体、古龙湖航天文旅特色小镇、湘中惠农、泉龙果业、亚栖亚、楚山宝、三迁生态等一批农业企业产销两旺。二是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X 水府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壶天石羊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翻江、X 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红肉蜜柚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涟水双泉等 3 个产品获得省茶博会金奖。三是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 186 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 11 家。休闲农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 258 家。四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出台《X 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市财政每年投入 300 万元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涌现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X 模式”“梅桥样板”“泉塘经验”“石竹做法”。(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一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3 个、示范村 29 个,完成农村“厕所革命”4 万户,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市)。二是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成全省一流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 100%,河长制工作和水府庙治理改革经验全国推介,石狮江西干流入选全省美丽河湖。禁捕退捕全面完成,野生动物养殖退出处置获全省先进。三是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实现组组通,获评全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市);治理中小河流 66.5 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 67 座;完成农网改造 186 个村,网改覆盖率

100%;行政村光纤网络和 4G 实现全覆盖。

(四)乡村治理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供

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农村改革政策在我市得到贯彻落实,激发了乡村内在发展活力。二是切实加强基础组织建设。高标准完成所有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村(社区)“一门式”服务全覆盖,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三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16 名科技特派员、212 支帮扶队全部充实到基层,8000 余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四是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拥有全国文明村 2 个(X 镇文星村和白田镇东茅村)、省级文明村 3 个、省级文明乡镇 2 个,X 市级文明村 11 个,X 市级文明乡镇 3 个。

二、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有序推进,取

得良好成效,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离农业农村现状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仍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仍是制约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村干部普遍反映,村集体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办事没有抓手,为村民办实事无法有计划性,修路、架桥等民生实事国家补肋有限,缺额部分主要靠四处“化缘”,能不能化到,大多凭关系,凭运气。此外,因村部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医保垫资等导致村级债务普遍存在,且缺乏化债能力。二是乡村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现象突出。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民很难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获得较大收益,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采取订单式农业、土地流转等形式,农民普遍只是得到少量的务工收入或土地流转金,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质上大多就是家庭农场,真正采取股份制等将农民利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少。2.因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掌握不好市场行情,部分产业过剩、农业发展质量低、农产品滞销等直接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下降甚至赔钱的问题。农业企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但市场知晓、占有率不高的现象较普遍,资源转化能力不强。3.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紧张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农业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低,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较低,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比较薄弱。三是农村人才匮乏,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现有人才能力素质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务农人口年龄偏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较小,农业农村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依然突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呼声大,特别是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等损毁严重,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导致有些地方仍然“靠天吃饭”,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五是粮食生产稳中有忧。去年我市粮食市场收购价格大幅低于国家最低保护价,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自然灾害影响双季稻产量,部分种粮大户反映因“镉大米”等因素积压大量稻谷,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很低,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六是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亟待提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基础公共服务保障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由于农村经济活力较差,农业比较效益低,大多数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存在年轻人回乡就业机会不多、留守孩子上学难、留守老人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农村医保收费年年上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短板,如有的村季节性缺乏饮用水,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差,小病都要到市城医院治疗,农村学校大量闲置,农村学生大量流失,乡村文化设施、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七是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证。调查发现,有些村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未能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部分村书记有逐渐脱离普通党员和群众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忙于个人创业,没有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有的村工作存在“等、靠、要”现象;有的村干部一发言就是村干部待遇如何低,安排工作就讲如何困难; 村务不及时通报、公开,村里发展规划停留在纸上,部分村的发展实质上是任其自然,基本没有引导和规划;个别村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腐败,自己有利可图的项目就干,否之就漠不关心,甚至推脱不要。党员干部和群众不能心连心,乡村振兴就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不能落到实处。

三、强化人大监督职能,依法助推乡村振兴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七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的规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真正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依法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1.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着力点,做到正确监督。依法开展监

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要把监督落到实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必须要深入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准选择监督议题,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人大要紧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等农民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紧盯深化农村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革发展问题,紧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农村弱势群体的稳定问题,紧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粮食生产和销售、土地流转、农业设施用地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积极组织调研,利用专委会、主任会议、常委会等平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参与决策,不断加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力度。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做到有效监督。“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监督,就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人大自身建设。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地方人大依法监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紧扣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要每年把乡村振兴相关议题纳入年度工作要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二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监督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人大机关、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人大机关干部职工、全体代表系统学、深入学、全面学,把握精神要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实施路径,结合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开展调研,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脉搏,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形成质量高、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市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四是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推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更加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精神,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条件。一是要加强代表履职培训。将学习乡村振兴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乡村振兴相关技能、技术列入代表培训的范围,不断提高代表素质。二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天然优势,动员代表深入村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真正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汲取群众的智慧,围绕二十字总要求,不断提出关于乡村振兴好的建议、批评、意见和议案。三是发挥涉农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当好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引领和带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只有不断强化全体人大工作和各级人大代表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监督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才有底气,才能将有效监督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潮中彰显人大的力量。

3.敢于红脸出汗,突出重点,做到依法监督。全面振兴乡村,

法治是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多,为了避免工作打折扣、踢皮球,人大监督要大胆运用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把《监督法》规定的监督手段用好用活,不断探索监督新举措,不当“老好人”、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监督,树立人大权威,依法大胆行使监督职权。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督促法律在我市的贯彻实施,落地见效,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氛围。要努力拓宽监督领域,强化监督方式,以加强对涉农财政资金使用监督为总抓手,探索建立常委会每年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引入第三方专项审计、社会公示等监督形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通过综合运用专项调查、视察、工作评议,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专题询问等“组合拳”,每年安排一个以上的相关议题上人大常委会审议。届内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开展两次以上的涉农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检查,注重长效性机制的建立。在抓好涉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村规民约的作用,真正实现乡村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机结合。专委会年度工作计划要紧盯“三农”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监督触角延伸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人大监督目的是要抓成效、结实果,因此,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抓住不放,敢于坚持原则,跟踪到底,督促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具体措施,强化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重点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综合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缓解村级债务负担,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后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乡贤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村级班子的执行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等方面持续发力。对落实审议意见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要坚决要求政府部门重新办理,再次上会审议,对因客观因素一时难以解决到位的问题,要多次、反复的监督督办,推动问题彻底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而权限属于上级政府的可加强各级代表联动,发挥各级代表作用,争取上级重视解决问题,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彰显依法履职的高境界 ——浅谈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表率作用的创新与实践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健全,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已成广泛共识,得到了各级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通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将依法履职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到了新的水平,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法治支撑和政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已是国之大者,也是市之大局,既是阶段中心,又是长远伟业,如何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是摆在人大机关、人大代表、各级部门和基层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为何、如何、缺何和要何四个方面,就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表率作用的创新与实践谈点粗浅认识,进行初步探讨。

一、助推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表率作用发挥义不容辞

1.提升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是人大工作的任务所赋。人大代表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效能和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工作,多次就发挥代表作用、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强化联系和服务人大代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在日常人大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大代表工作的指示要求,以优质的服务保障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为抓手,提升代表能力和水平,推动履职时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2.彰显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是人民代表的职责所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对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人大代表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激发履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发挥表率作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人大代表风采。

3.依靠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所需。据统计,目前有 70%以上的人大代表工作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这些代表能够立足岗位职能和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这部分代表表率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代表履职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施和推进。所以人大代表要发挥好引路领航和先锋表率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冲锋陷阵,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二、给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表率作用发挥日益凸显

1.调研在先,在参政议政中体现表率。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结合乡村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村容整治、乡风文明、基础设施等重点,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真实情况,做好前期调研,为乡村振兴规划出谋划策,提出符合规律、贴近实际、顺应民心的意见与建议。市代表葛金平自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积极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先后撰写和提交了《关于重视解决塔子山道路的建议》《对农村水利设施改造的议案》《关于硖喜线道路加宽的建议》等议案、建议,为 X 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宣传走先,在政策靶向上做强表率。人大代表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及省市实施意见,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召开群众大会、屋堂会等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把党和政府关于乡镇振兴的方针政策给老百姓讲深讲透,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梅桥镇上峰村党支部书记肖斌,作为市人大代表,努力当好政策“宣传员”,积极将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传递到基层群众,带领群众共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3.创业领先,在实干引领中弘扬表率。人大代表带头发展做强特色产业,组织动员更多的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市代表黄培慧为 X X 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2018 5 月,为开发 X 村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楠竹资源,他牵头成立 X 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伞骨、竹跳板等竹制品,安排 21 名贫困户就业,每年实现营业收入 1000 余万元。目前正在开发“五七”林场和新合水库,培育竹制品加工、油茶种植等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全村人民走上产业振兴之路。

4.帮扶优先,在法治保障中夯实表率。人大代表充分利用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职责优势,主动联系帮扶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市代表、X X 村党总支书记陈智勇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刘介兵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无收入来源,与老伴一直居住在一间破旧的土砖房里,房屋急需改造。陈智勇得知情况后,帮助老人申请了危房改造,义务筹工筹劳、垫付资金,帮老人建好了新房。作为村上的“当家人”,为了帮助建档立卡户实现“安居梦”,陈智勇积极向上争取,帮助 20 余名脱贫户改造了危房。

5.监督为先,在堵漏防偏中拓展表率。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为“三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乡村振兴的进度和实效。市人大常委会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听取审议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及脱贫攻坚政府投入项目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专题听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推动市人民政府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监管,促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三、有碍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表率作用发挥仍有缺失

1.表率意识不强。虽然人大代表们在乡镇振兴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模范带头作用仍然不明显。部分代表仍存在表率意识薄弱,履职热情不高的问题,没有切实发挥好自身优势及示范作用。

2.履职能力不高。大部分人大代表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当地农民沟通交流较多,对本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强烈的期待与想法,但是对本地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规划、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发展缺失专业的知识和深入全面的思考。此外,还存在一定程度不敢监督的问题。

3.监督方法不多。由于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受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大部分人大代表对涉及乡村振兴的项目建设问题缺乏相应的系统性知识,除大会期间和调研视察期间提一些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意见建议外,没有使用或很少使用其他监督方式,不懂如何监督,存在不会监督的问题。

4.服务指导不够。平时的代表活动,一般由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大多只地本乡镇、本单位开展,局限性较大,市级层面到乡镇服务指导代表工作的次数不多,代表履职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及时准确掌握代表履职情况做得还不到位,如何发挥代表表率作用的实践探索较少。

四、紧贴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表率作用发挥任重道远

1.强化组织领导,造就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驱动力。加

强对人大代表的活动指导,保障代表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载体、有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AAA等平台载体,广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代表典型事迹等,为代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造就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驱动力。

2.活化教育督导,激发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自觉性。要通过教育督导,使人大代表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将党和国家对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有所贡献的客观要求变为代表自身的主观诉求,自觉将代表履职和乡村振兴联系起来,努力发挥决策参谋、推动落实、视察检查等职能,使人大制度和代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彰显优势、深入人心。

3.硬化培训辅导,教给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真本领。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人大代表要认真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总体要求。要开展集中专题培训,学习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外地农业农村建设先进经验,围绕乡村振兴灵活运用研讨会、履职经验宣讲、专题研讨和辩论、社会调查等各种培训形式,提升代表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集中学习培训之外,组建代表小组,开展小组学习、知识共享、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学习交流会、代表论坛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激发代表自主学习培训的动力。

4.深化统筹指导,搭建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大舞台。要着力创新代表活动载体,不断拓宽代表活动渠道,为代表发挥表率作用搭建舞台。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代表小组要以“争先创优” 活动为载体,利用好人大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站、群众接待日等,帮助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充分发挥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

5.细化支持疏导,创优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的新环境。要不断优化代表服务,推动意见建议办理,全力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进一步畅通代表意见建议反映渠道,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视察、执法检查、调研等活动,梳理汇总代表意见建议,吸纳到常委会决议决定、各类报告中。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交办代表意见建议,加大跟踪督办力度,推动代表意见建议得到有效落实,为人大代表发挥表率作用创优新环境。


关于推进法治建设护航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法治为保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近年来,X 镇人大围绕镇党委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行政执法、司法保障、普法宣传和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法治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X 镇北靠 X,东临 X,交通便利,信息发达,资源丰富,是 XX 两位大将的故乡。全镇辖 10 个村、1 个居委会、219 个村民组,总人口 30000 余人,面积 76.8 平方公里。X 镇始终把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法治文化繁荣。近年来共打造法治宣传文化广场 7 处、法治文化长廊 7 处,X 村于 2020 年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严格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11 个村居均签订了法律顾问团队,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每年度提供法律咨询及建议近 1000 余人次。积极落实“法律六进”及“七五”普法规划,精心组织开展了“五月农村法治宣传月”“6.26禁毒宣传日”“青少年法治宣传周”“12.4 宪法宣传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悬挂宣传《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横幅 28 条、宣传标语 120 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 2600 余份,受教育群众达 4600 余人次;开展“送法入校园”活动,由法治副校长进行授课,受教育师生 500 余人。所有镇机关干部圆满完成网上学法考法任务,参学参考合格率均为 100%

二、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法律意识有待提升。随着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普

法活动的开展,人民群众尊法守法的意识逐步增强,但重人情、轻法律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民主监督意识仍有所欠缺。群众合法权利被侵害,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群众法律知识贫乏、诚信缺失、行为失当,导致各种违法犯罪产生。

二是执法司法公信力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

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知法犯法时有发生,司法执行难以及行政干预司法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X 镇项目建设多,在征地拆迁和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发了一批利益纠纷和矛盾问题,此类事件处理不当则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如泉湖村 5 组因征地款划分引发的诉讼案件,将村民小组长纳入“被执行人失信名单”,该判决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可能将村民小组长推到镇党委政府的对立面,极大的影响到当地村民对法律的信任。

三是法治宣传教育有待加强。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教育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但是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张贴横幅标语、设置宣传橱窗、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这些宣传形式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效果,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或是内容过于简单,造成人民群众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或是资料内容过于专业,难以使其学懂弄通、学以致用。“灌输式”教育多、“服务式”教育少;引领公民遵法守法“义务性”内容多,尊法用法“权利性”内容少,法治宣传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基层信访维稳压力大,在“两会”、

国庆等特护期期间,为了将信访老户稳控在当地,无奈之下“花钱买平安”,结果使一些无理闹访缠访者尝到了甜头,导致更多人效仿,形成了“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风气。

三、加快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夯实法治教育基础,创新普法方式。全面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切实形成普法工作合力。创新法治宣传载体,利用 QQAAA群宣传法律条文,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力度,定期举办法治文化讲堂,培训一批法律明白人;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评选活动,确保法治宣传见实效。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着力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宣传教育。把人大工作与普法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执法检查、考察调研活动等方式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充分发挥人大人代表的作用,带动周边群众提高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提高。

二是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升法律素养。优化法治队伍人员配置,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有机统一,真正把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依法任用到乡村振兴的重要岗位上去。加强对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法治工作者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职业追求。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抓住“关键少数”,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律师授课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强化法治意识,让基层组织真正成为领导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是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着力发挥人大、政

协、纪委、监察委、社会等多种监督力量,加强司法行政监督,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惩治执法司法腐败。镇人大要更加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监督,采取调研、视察、审议、评议等监督手段,着力解决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是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有效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代表选民反映诉求、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协商调解矛盾纠纷。依托人大代表工作室和工作站,每月 15 日坚持开展五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接待日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等方式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听民意、查民情、解民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如何高效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率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尽责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X 镇人大围绕镇党委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发挥“连心桥”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助推党委政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基本情况

X 镇位于 X 市腹地,X 脚下,是 X 市区域中心镇。全镇总面积 149.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6680 亩,林地 107488.5 亩。下辖 19 个村,1 个居委会,67076 人,集镇面积 3.8 平方公里,是 X 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全镇共有学校 16 所,其中中学 3 所,小学 13 所。镇区设有中心卫生院、派出所、法庭、国土所、供电所、工商所、地税五分局、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电信、邮政等市直管单位。X 镇目前有 X 市人大代表 4 人,X 市人大代表 16 人,镇人大代表 91 人,其中镇代表中连任代表 15 人,按性别划分,女性 43 人,男性 48 人;按政治面貌划分,中共党员 59 人,非党 32 人;按结构比例划分,基层一线农民代表 75 人(其中支村两委成员 46 人),专业技术人员 3 人,其他基层代表 3 人,领导干部 10 人;按年龄划分,35 岁以下 15 人, 36 55 64 人,56 岁以上 12 人;按学历划分,大学本科及以上 17 人,大专 13 人,大专及以下 61 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代表表率作用不明显。虽然部分代表在履行权利义务时很积极,但“带头作为”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不能完全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勇气不够,有时甚至存在畏难情绪。如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总是想着交办上级,而不是独立去思考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好方法,有时只是就事论事,不会举一反三。代表日常与代表小组、主席团联系较少,在镇代表中有时都出现了“开会代表”、“举手代表”等情况,没有充分发挥代表的表率作用,没有践行好“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理念。二是代表服务意识不够强。代表中多数是农村代表,都是每个选区选出来的,日常工作中都是联系的本选区的选民,但是因自身的工作原因,可能存在与选民平时接触的较少,接触一般都是依靠每月的 15 日的群众接待日和代表向选民述职等途径进行交流,没有经常性的深入群众中听民声、询民意,导致收集的意见建议可能会有短暂性、滞后性,离新时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的要求还有差距。如在镇代表中,有部分以为选出来就完了,没有厘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日常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够强,联系群众不够紧密,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代表们的期望值和实际之间有落差。

三是代表自身水平不够高。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平常基本都

有自己的工作,主席团日常例会较少,自身建设力量也不是很足,基本上都是有事开会,没有很好地静下心来研究乡镇人大工作。而由于新一届人大代表选出仅半年多,且连任代表较少,代表自身履职能力不够高,日常性履职培训不够多。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乡镇人大会前后,导致代表们对地方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不是很熟悉,即使是学习,有时也是学习流于表面,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主动性、规划性不足,有时候工作太忙而疏于学习,存在懒惰思想,与工作相关的书籍文件学得多一点,与工作无关的书籍则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自身理论水平有所欠缺,无法完全做到依法履行代表职务。

三、促进代表高效履职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切实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代表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加强代表学习培训,探索乡镇代表的培训机制和方法,加强代表结构的调研,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加强代表教育管理,加强代表活动保障,丰富代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对不能正常履职或履职不积极的人大代表,要有“退出” 机制,劝其辞职或中止代表资格。对于代表作用发挥得好,提出的建议和提案质量较高的,要适当发放经济奖励,发放履职补贴。

二是注重调研视察活动实效。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开展监督,其类别较多,主要通过代表视察和专项调研活动来开展监督。首先,要明确视察和调研的议题。主席团成员要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仔细倾听群众声音,了解发展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符合群众诉求的议题。其次,要围绕议题制定工作方案。要邀请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参加活动,做到活动前充分准备、活动中深入研究、活动后跟踪落实,正确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活动成效之间的关系,始终围绕议题开展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三是规范改进乡镇人大工作。参加乡镇人大会议和必会期间代表活动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良好基本途径。规范和改进乡镇人大工作,既要出台乡镇人大会议议事规则,又要对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进行规范。主席团应当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乡镇人大会议和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并及时总结归纳向上级人大和本级党委做好汇报。

四是切实加强人财物力量。1.加强经费保障。一方面,切实增加省、市、县对乡镇人大经费的保障力度,维持乡镇人大日常运转。另一方面,针对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和代表活动经费足额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并建立随财力增长而增加的调整机制。对无固定收入代表,其活动补贴数额要明确并落实到位。2.加强人员保障。重点解决人大干部兼职多的问题。乡镇人大主席作为乡镇主要领导,其分管工作不能与人大监督工作冲突,既适当分担基层党委政府工作压力,又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乡镇人大工作人员同样应明确为专职岗位,主要从事人大工作,解决人大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3.加强场地保障。目前,乡镇普遍建立了“人大代表工作站”,要进一步规范场地建设,将人大工作人员办公室与工作站就近设置。同时,严格落实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制度,更好地发挥代表工作站联系群众的作用。

法治护航,同心共圆乡村振兴梦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2021 4 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等等,为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提供了法律基础,指引了发展方向。

X 除汉族外,现有少数民族 38 个,人数达 4391 人。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三个宗教团体。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68 处,其中佛教 28 处、道教 7 处、基督教 33 ; 宗教教职人员 152 人。其中佛教 38 人,道教 43 人,基督教 71 人信徒 1701 人。其中佛教信徒 299 人,基督教信徒 1191 人,道教信徒 211 人。现有新侨 4000 多人,出国留学人员 1000 余人。留学归国人员 500 多人,其中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 5 人,天津市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各 1 人。新侨及归国留学人员在 X 创新创业的有美籍华人博士邱宇晨、海外高层次人才曾政、美国卫生厅医学博士李昆阳等 17 人。新侨及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主要企业有埃普特、金子箱包、腾达电力、湘美生态等 6 家,总投资额 7000 多万元,涉及电池新材料、医药、皮革、电力、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

作为人大民侨外委,要以专委会成员为基础,加强与四级代

表中民宗侨外人士的联系对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不仅是要推动这部律法,更要推动其他涉及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群众、海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等群体心中落地开花,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同心同力共圆乡村振兴梦。

一、充分调动专委会成员的积极性,深入走访联系民族宗教侨务外事人员,做好律法推行的宣传者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中专委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等重大关系,不断夯实理论基本功,从而做到信念更坚定、心中有底气、前进有方向。

二是加强法律学习,提升委员的法律水平。组织专委会成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真功夫,做到学用结合。通过学习,树立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把学法、维法、遵法、护法、用法融入到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在联系走访调研中坚持接地气、重实效,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话语,律法宣传深入浅出、入耳、入脑、入心,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是积极履行职责,维护好法律的尊严。专委会成员要自觉维护宪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任何损害法律尊严、破坏法律实施、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说“不”。要认真深入开展调研调查,广集智慧,广纳民言,自觉地把法律法规融入到履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到建诤言、献良策、有效发声、共同发力,努力为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充分发挥侨务外事人员中代表的示范作用,将资源向农

村延伸,激活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做好律法实施的践行者

一是要推动校(院)企合作,将资源有效向乡村延伸。要引导渉侨资外资代表中实力雄厚或有投资意愿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围绕农产品综合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中药标准化种植等开展深度合作,让技术、资金等资源源源不断向乡村延伸。

二是要推动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侨资外资代表中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推动新侨和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形成虹吸效应,加快高素质海外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的培育,吸引广大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

三是要汇聚侨智,凝聚侨力,集聚侨爱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要躬亲践行,团结引领并吸纳热心公益事业的侨胞侨眷为乡村环境整治献计献策,为乡村环境整治出钱出力,为乡村环境整治添砖加瓦。并积极参与乡村绿化工程、乡村道路建设、乡居立面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沟渠河道清理、庭院绿化美化等等主题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共建共享幸福美丽乡村。

三、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人员中代表的引领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发掘民族宗教文化精髓,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一是助力推动各民族大融合。以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的创建为契机,组织各民族代表献计献策,积极作为,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推动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扩大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广度与深度,让国家法律制度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各民族文化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大融合。代表们要身体力行,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宗教文化时,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感情纽带,发挥好民族宗教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融合作用,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传承中发展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繁荣。

三是坚持律法遵循与文化引导相结合,助推乡村移风易俗。民族宗教界的代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掘民族宗教中的优秀文化道德,通过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优秀文化的柔性引导,让各民族、农村信教群众自觉把民族特征、宗教信仰实践与培塑良好家风、民风、乡风结合起来,自觉践行互帮互助、诚信友善、孝老爱幼的良好风尚,提升其道德情操。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逐步剔除有悖于现代法治精神和公序良俗的习惯,助推乡村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带头坚持尊法守法,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宗教界的代表要加强《宗教事务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学习,自觉坚持并带领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尊法守法,严格依法开展宗教活动,扎实推进“五进五好”活动,自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工作,不断提高安全和防范意识,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做到杜绝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的现象发生,防范非法宗教、外来宗教收割乡村振兴成果。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2021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高度与全局角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要善于找准切入点,依法履职行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汇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科学依法决策乡村振兴重大事项

乡镇工作直面百姓,最能掌握群众期盼,了解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乡镇范围内的重大事项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交由人大代表审议决策,能够最直接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法原则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法定要求。在决策乡村振兴事项中,一是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召开乡镇人大会议前,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自身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表、设置意见箱、设立电子邮箱、公布征求意见电话等形式,“把脉”群众生活、“问诊”群众需求,准确把握“热点难点焦点”,切实保证民主渠道畅通,在维护人民权益中坚持人大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谋发展,形成合力合拍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乡镇人大会议议程除了对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批准外,还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对本乡镇发展规划、产业结构、民生项目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事项列入会议议程进行审议和表决。要确保在审议表决前重大事项让代表广泛知晓,在审议时要充分尊重每位代表发言权并充分吸收全体代表的意见建议。三是要注重决定决议的可行性。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定位,认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确保形成合法规范、目标切合实际、措施步骤切实可行的决议决定,把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人大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二、通过有效监督推动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人大监督的要求更高。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弄懂弄透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等,在法律框架和监督职权范围内,找准人大依法监督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认真把握监督工作的角度力度,更加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如期实施。一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当前人大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在人代会上组织代表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在闭会期间同样可以组织代表就农村经济工作、农村改革以及乡镇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定期听取政府有关工作报告,及时提出推动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开展调研、执法检查、视察等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代表能够了解掌握政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督促支持推进政府依法开展各项工作。有针对性的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粮食安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乡村治理等内容,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稳定有序发展。三是做好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乡镇人大在代表建议上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在“提”上下功夫。要积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的深入调研、认真分析、集中汇总的基础上,多提一些事关发展大局、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局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从而提高建议的办理质量,增强人民群众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度。要在“督”上下功夫。乡镇人大一方面要做好乡镇人代会上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听取办理工作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并把办理情况逐件答复有关代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上级人大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市县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所提建议的办理情况,并将代表对办理结果的意见反馈给市县人大,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办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发挥代表作用引领乡村振兴

各级人大代表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引导人大代表靠前服务、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头作用。一要当好宣传员,广启民智。人大代表要深入选民群众中,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宣传中央和省委、X 市委、X 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部署,传递乡村振兴“好声音”,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二要当好领航员,示范带动。人大代表大多是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行家里手,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乡镇人大要发挥他们在思想素质、个人能力、眼界见识等方面的优势,广泛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积极纳言谏策,培育引导普通群众在思想观念、社会认知上得到提升,示范带动群众创业,人人争做产业发展的楷模、经济建设的能人、新农村建设的 “领头雁”,为壮大村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释放正能量。三要当好服务员,顺应民意。深刻领会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念民之忧、行民之盼。积极引导代表深入村组、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切实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聚人心、凝智慧、合力量,全力推动乡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四要当好监督员,履职为民。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乡镇人大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组织辖区内人大代表围绕实现情况进行检查、视察、工作评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切实解决好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饱满热情和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打实的良好成效。


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会和思考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通过在人大工作的这几年,陪同领导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与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广泛收集了我市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结合自己所了解的 X 农村现状,浅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X 市人民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具有 X 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凝聚共识,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高位推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筑牢了市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多次开会调度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了《X 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XX 年)》,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双稳”目标任务。生猪产能恢复推进有力,复养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强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个全覆盖”由点向面铺开。综合种养产业规模较快增长、产业效益全面提升。深入推进“两社融合”建设。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推进有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4336 40959 人全部脱贫,27 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正从各个方面向乡村全面振兴聚焦发力,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二)突出重点,培育了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涧溪村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村产业振兴,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来源。围绕推进农村产业振兴,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加大对东郊、泉塘和白田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引导与支持,政策、资金、项目向园区倾斜,重点建设了“精品农业” 东郊示范园、“优质果蔬”泉塘示范园、“体验观光农业”白田示范园。三个园区累计完成投资 16.97 亿元,入驻经营主体 78 家,培育了田园育才、湘中惠农、泉龙果业等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产业大道杨泉公路、古龙湖环湖公路建成通车,田园育才农业综合体、古龙湖航天文旅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湘中惠农、泉龙果业、亚栖亚、楚山宝、三迁生态等一批企业产销两旺。二是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之源、泉龙果业、香露红、水府火焙鱼、X 烘糕等具有地方特色。X 水府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壶天石羊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X 香露红茶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称号,泉塘红肉蜜柚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涟水双泉等 3 个产品获得省茶博会金奖。三是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1081 家、家庭农场 596 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5 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18 家,X 市级示范合作社 81 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5 家,X 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54 家。四是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 186 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79 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3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 11 家、 X 市级龙头企业 31 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遍地开花,休闲农庄(景点)、农家乐已经发展到 258 家,年营业收入 4.18 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 6860 人。水府旅游节、油菜花节、桃花节等主题节日办得极具地方特色。

(三)把握关键,夯实了乡村振兴发展基础。200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就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一是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场硬仗。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3 个、示范村 29 个,完成农村“厕所革命”4 万户,推进主要交通干线“三治三化”和村庄“四清四治四提升”,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市),极大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二是全面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建成全省一流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 100%,饮用水安全合格率达 9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 92%,秸秆综合利用率为 91%。河长制工作和水府庙治理改革经验全国推介,连续两年获评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石狮江西干流入选全省美丽河湖。禁捕退捕全面完成,野生动物养殖退出处置获全省先进。强力推进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关闭非煤矿山 17 家,取缔非法采洗砂场 124 家,做到还绿于民。三是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44 个;新建、改造农村公路 635 公里,农村道路实现组组通,获评全省

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市),水府大桥、水府大道竣工通车,圆了库区人民 60 年夙愿;治理中小河流 66.5 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 67 座;完成农网改造 186 个村,网改覆盖率 100%;行政村光纤网络和 4G 实现全覆盖;新改扩建乡镇农贸市场 22 个,马路市场全部取缔。

(四)强化保障,建设了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坚持自治、

法治、德治相结合,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一是强化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696 个村合并为 297 个,高标准完成所有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村(社区)“一门式”服务全覆盖,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一村(社区)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16 名科技特派员、212 支帮扶队全部充实到基层,8000 余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 824 名,27 个原省定贫困村每村完成 3 名致富带头人培育任务。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拥有全国文明村 2 个(X 镇文星村和白田镇东茅村)、省级文明村 3 个、X 市级文明村 11 个。县级以上文明村共 156 个,占比达到 52.5%。泉塘镇军塘村、东郊乡新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军塘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五)聚焦改革,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全市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应用平台已完成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登记颁证。目前,全市村级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69 个,入股农户 5.8 万户,入股率达 85%,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在 60%以上。农民合作社总数达 1231 家,家庭农场 778 家。二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市 22 个乡镇(街道) 311 个涉改村(社区)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经济组织,明确经济组织成员,摸清了各村的资产情况,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三是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指导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领导小组,建立联审联批制度。各乡镇实行建房公示牌制度、四到场制度、一户一档制度、巡查制度。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将东郊乡浒州村、棋梓镇水府村、山枣镇洪塘村作为试点村。四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出台《X 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市财政每年投入 300 万元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涌现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X 模式”“梅桥样板”“泉塘经验”“石竹做法”。

二、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目前全市还有监测对象

1519 3234 人,脱贫户中纳入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供养占比 37%,持续增收能力较弱,主要靠短期帮扶举措或靠政策兜底脱贫,一旦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措施没跟上容易返贫。二是农业附加值不高。相较其他产业,农业生产利润率相对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处理规模不大、结构单一、水平较低、附加值偏低、品牌知名度低,农业“二品一标”产品占比不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短板。三是“三农”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向城市流动。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四是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一方面,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市债务化解压力大,财力紧张,投入需求与本级财政支出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农村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资源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三、发挥人大职能作用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

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按照中央、省、市各级关于“三农” 工作的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做出积极贡献。

(一)依法开展监督,守护振兴之路。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开展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涉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发展项目进行专题视察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加强跟踪督促,进行执法检查,监督督促市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措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二)依法强化政策保障,推进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缺少产业发展用地。要把解决人地钱问题作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个重点。解决好人的问题,重点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

农”工作队伍。大力推进开放引进、招商引资,开展“请老乡、建家乡”行动,争取外地 X 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把资金、项目、技术等带回 X,帮助家乡发展,振兴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乡村致富能人、带头人,使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者、当地农业发展的引领者、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动者,提升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谁来种地”的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民合作社,支持组建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解决好“地”的问题,重点是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以乡村为主,开展整村流转土地,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例。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同时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

解决好“钱”的问题,重点是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多种途径引进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信贷上,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大对项目融资担保力度;社会上,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财政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土地增值收益上多想办法,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

(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根据乡

村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总的发展思路,科学系统的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为乡村产业发展引路导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结合村庄布局优化,高标准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配套设施,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行标准服务、集成服务、网上服务、主动服务,加快产业项目落地见效。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的保护。切实为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

(四)加强自身建设,人大代表履职树立振兴榜样。加强学习。坚持把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作为人大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认真学习

《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监督水平。加强调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准确把握全市“三农”工作实情,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强化担当作为。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要充分调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让代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出意见建议,建言献策。人大代表要深入到农村和选民群众中,宣传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宣传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要健全农民参与的引导机制,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共同改变乡村面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涉农议案建议,加强跟踪督办,切实解决涉农议案建议中反映出的“三农”问题,让代表满意,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基层人大聚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部署,X X 街道人大工委精心组织代表以《地方人大聚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题开展调研。

X 街道下辖 10 3 社区,目前只有 6 个纯农业村,其他村(社区)部分或全部融入了城市区。因此,X 街道是 X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扇门户”。X 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各村(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左脚踏进乡里,右脚还在城里,周围还有景区”,这是对 X 街道现状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各村(社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如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对人大代表的法治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X 街道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情况

(一)代表结构

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人大换届已经顺利完成。此次选举严把代表人选标准,规范代表候选人提名推荐,加强考察审核的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代表结构。X 人大代表 11 人,身份更加多元,涉及基层一线、非党代表、宗教代表和妇女代表,党政干部的代表比例得到从严把控。选举实现了新老交替,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充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人大工作的活力。

(二)履职情况

法治建设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基层人大应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X 街道人大工委在围绕市人大中心工作、X 新城的发展、街道党工委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对辖区内经济、社会事业、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及实事工程、重点工程、财政性资金收支等情况和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 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六个 X”“四区一地”建设和“一点三区”定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落实重点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人大法治工作的影响力。

1.依法对本街道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提升街道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时效性,畅通人大代表和广大选民参与监督的渠道。

2.依法跟踪监督城市管理专项整治落实。人大代表对东岸村马路市场充分调研提出建议,街道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东岸村“两委”多方筹措,最终将马路市场旁边的旧村部改造成农贸市场,修建小仓库、台式摊位、临时寄养鱼池等,方便群众,促进商贸流通。

4.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对 X 街道城市主干道、安置区、背街小巷进行环境卫生治理、违章搭建的拆除、消除垃圾死角、维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查看路牌、门牌是否规范,推动创文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助推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深入东台中学项目 12 栋房屋拆迁腾地任务项目建设现场,认真听取和收集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施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张江村改建集体所有的废旧厂房为室内体育馆时,通过充分调查讨论,促一期项目引进优瞰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培训项目,借力体育设施及特色项目,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

6.调研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X 双泉村的葡萄园由于早

期经营管理不善,多年来基本处于荒废状态。目前,经多方努力、修整改造,村内一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下来,因地制宜种植双季稻或“稻+油菜”轮作。作为曾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的先进典型,为保证农田基本功能不丧失,五年后合同到期时能顺利交接,目前亟待解决年费约三十万的资金缺口,以及治理土地流失的技术支持。代表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分期治理抛荒提出建议,力争农业、水利部门的支持。

二、法治建设水平的现实困境

作为人大代表,从工作实际出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才能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和法治环境。但受到现实和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人大代表在履职中出现法治意识不强、法治建设水平不足、能力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

(一)法治意识缺位。在人大代表的结构中,绝大多数代表为兼职。代表本身履行职务时存在精力不足、利益冲突、待遇过低等诸多问题,还要在实践中就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职务之间如何理清关系,在一致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有冲突性的时候怎样更好地履行职责,再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各个阶层或利益群体,这本身就充满考验。

(二)学习氛围缺失。一部分人大代表缺乏法治思维或法治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而面对知识匮乏的困境,各方面条件限制,普遍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聚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促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

目标,任重道远,要努力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刚性实效,将善于监督和敢于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积极探索新方法,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促进司法公正深入人心的建议。

(一)制度上加强建设。科学规范的建设好街道人大工委,做好街道人大工作的基础性工程,离不开工作上的“建章立制”,以及工作平台和阵地的建设。X 街道人大工委要结合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人居环境、便利的区位优势,围绕街道人大工作规则、工作职责、会议制度、工作监督制度等方面,围绕明确工作规则、规范工作开展、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二)营造良好学法、守法和用法氛围。推进法治建设首要的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增强代表意识、明确代表权利义务、熟悉履职程序、提高履职能力及进一步树立代表的全局意识,增强代表撰写议案、讨论议案、进行调研的水平和能力等,应是代表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代表自身要努力领会“乡村振兴” 战略的内涵意义,并积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的履行职务、发挥代表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街道人大“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确保街道人大工作始终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探索履职的创新方式。

(三)致力推进法律实施,维护法制统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人大要着重加强法律监督,推进法律实施,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引入询问机制,开展执法检查,调研村规民约规范情况,考察法治阵地建设情况,如发挥城南社区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民主法治和法治乡村建设,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四)致力强化依法监督,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的恣意滥用,促进权力的公开透明,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对涉及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主动审议决定,通过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考察调研、专项评议和专题询问等形式督促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以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监督,督促纠正司法不公平、不文明、不规范和执行难等问题。

法治护航,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X 镇是 X 的一个边陲小镇,与 X 镇隔水相望,南邻 X,西北与 X 市镇接壤,三面环水,属 X 示范区内的移民大镇。全镇总面积为 95.7 平方公里,下辖 18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总人口 3.79 万,其中库镇移民人口约 1.5 万人。

一、人大发挥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施情况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 镇人大紧紧围绕中央、省委、X 市委、X 市委决策部署,聚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切实加强法律服务供给、监督、议案建议督办、专题调研等工作,以主动、担当、精准、有效工作理念和及时有力到位的工作成效,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一)以法治建设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输入法治活力。农村基层组织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部”,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X 镇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抓住“关键少数”,通过举办法治讲座、警示教育学习等方式加大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法律素养,强化乡村干部的法治意识,真正把大公无私、忠诚担当、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法律意识强的优秀人才选进“两委班子”,选进人大代表队伍,让基层组织真正成为领导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实施乡镇振兴注入了法治活力。

二是优化乡村法律服务供给,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X 镇不断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镇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20 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1 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 19 个,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构建 10 分钟乡村法律服务圈,引导司法调解、法律援助、律师服务等主动向农村延伸,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7 年以来,X 司法所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建议 2960 余人次,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 60 余份,办理法律援助 100 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三是加强乡村法治宣传引导,打造良好的法治乡村环境。实施和助推乡村振兴,法治是保障。X 镇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发展农村经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夯实法治根基,全面推进“法律进乡村”。2017 年以来,X 镇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30 余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 15 万余份,受教育群众 1.8 万余人次,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累计开展送法入校园活动 20 余次,受教育师生 8000 余人,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大力加强乡村法治宣传引导作用,提高普法宣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干部群众通过身边事、身边人感受公平正义,将法治元素延伸到群众身边,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乡村环境,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四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X 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领导开门办公、大走访、民情恳谈等形式,实现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多元化解。完善 “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在机关干部中选聘优秀干部组建 19 只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各村(居),全面充实乡村振兴力量。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镇 19 个村(居)以组为单位分片创建 102 AAA服务群,每户至少一名群众入群,及时宣传最新政策、发布惠民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线答疑解惑等,目前累计发布各类信息 10000 多次,解决群众疑问 3550 余人次。网格员既是网格服务员也是人民调解员,逐步形成“法律顾问+村(居)干部+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及时发现矛盾,及时化解矛盾,将信访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

(二)以高质量建议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近年来,根据中央决策和上级有关部署,X 镇人大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深刻感受农业农村发展新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谋求 XX 人大及各职能部门支持,形成《加快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X 镇打造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关于 X 镇移民退库上岸后扶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关于加快推进 X 镇药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等系列调研报告,为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农业生产上,我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治理耕地抛荒 556.5 多亩,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4.3 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 2 万吨以上。在确保粮食生产底线的同时,依托 X 特有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水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并初显成效。

一是茶叶产业。近年来,X 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振兴 X 茶叶

产业的发展思路,树立了“万亩茶园,十亿产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镇茶园约 12000 亩,其中高标准茶园 3408 亩,成立 2 家茶叶精加工厂,7 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超 2000 万元。其中,香露红茶厂、水府茶叶厂、香妃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具规模。2018 年,X 镇茶叶产业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2019 年“X 水府茶” 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香露红获批 X 市十大特色产业园;

2020 4 月成功举办首届 X 茶旅文化节;X 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 X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露红茶叶通过绿色产品认证,香露红茶叶有限公司获评 2020 年湖南茶叶“精准扶贫企业品牌”、湖南省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企业。我镇通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将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收进入合作社,通过产业获益增收的农户超过 3000 1 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500 余户 1000 余人,平均每户年增收 5000 元以上,去年我镇成功完成了全面脱贫任务。

二是中药种植。目前主要有华毕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现有薄荷、藿香种植面积 1200 亩,年产值 300 多万,纳入群众和贫困户 200 多户。X 中药材在市场上因品质好、口碑好,销售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状况,现在有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增 2000 亩的种植基地,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三是特色种养业。万洲村的炳乾水果种植合作社现有 800 多亩水果种植基地,涵盖黄金梨、冬桃等 10 多个品种,产销形势喜人。坪花村的有 100 多亩的黄桃种植基地,产量稳定,品质较好,一直专供于“金明水果”等水果连锁店。双潭村的泥鳅、崇山村的龙虾、红旗村的基尾虾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三)以有效监督汇聚乡村振兴动力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X 镇各级

人大代表勇做改革创新的“开山牛”、甘做敬业奉献的“孺子牛,充分发挥代表在人大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将建议纳入监督工作计划项目中,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访民情、听民声、暖民心的实地调研,为走出一条具有 X 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一是扎实推进意见建议办理工作。镇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先后收到代表意见和建议共 80 余条,全部按时办结。按照代表建议案办理办法相关规定,镇人大主席团及时交由镇人民政府办理,并适时跟踪督办,注重强化承办部门单位与代表的沟通联系,推动批评、意见和建议高效办理,努力实现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二是围绕全镇的中心工作,相继对劳保站、X 卫生院、国土所、X 司法所、政务服务中心、X 市农商银行 X 支行等部门进行评议。通过评议,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三是严格依法召开人代会,听取和审议政府、人大、财政等工作报告,通过各项决议,加强对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调整情况、民生实事办理情况、涉农资金等监督,推动镇政府优化财政资金支出预算结构,加大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相关资金使用成效,集中财力优势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各项事业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全力抓好乡村法治建设,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重人治、轻法治”的人治文化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干部法律知识缺乏,依法建设经济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群众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知之不详,在自己权利受侵犯时,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且存在“信访不信法”现象。

(二)制度建设不规范,法治化建设进展不平衡。一是村务、

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部分村在财务等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当前农村普遍制定有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村民参事议事机制,村级民主决策和议事程序、四议两公开等民主法制制度,但部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群众知晓率不高、执行打折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制度甚至在制定出台后就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付诸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三)农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有增无减,信访维稳形势比较严峻,因处理难度较大,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隐患。

三、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一方面,建立完善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要结合实际,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村规民约及其他规章和制度,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各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加大涉农方面的立法进程。应加快对农村种植养殖业、乡镇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诸多涉农方面的立法。特别是优化农村就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及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加快进程,把农民的各项权益纳入各种法律保护之中。

(二)贴近农民的思想实际,搞活农村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一方面,要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加强乡镇和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守法、用法的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把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之中,使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三)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一是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功效,积极预防和打击农村犯罪活动,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净化农村环境,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二是检察院、法院进一步深入基层,探索开展“巡回法庭”“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以案释法”等活动,拉近执法机关与群众的距离。三是切实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保障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一要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机制。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力量。建立法律服务人员执业信用档案,实行年度执业情况综合考核机制,促使农村法律服务人员成为具有公信力的高素质团队。二要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法律顾问”团队,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特色工作。三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律师事务等法律机构所以顾问制、服务团制、“结对帮扶”和建立法律服务联络点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三农”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X 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三高四新”站略,聚焦“一个融入”“两张名片”“三大进位工程”“六大攻坚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聚力提升法治水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促进代表积极依法履职尽责,为奋力谱写山水 X 乡村振兴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X 贡献人大力量。


坚持“四个注重”助推乡村法治

网络乡村振兴 法治护航 人大征文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一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推进乡村法治,作为市乡两级人大代表,直面基层,既是实践者,又是推动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应从四个方面发力,在推进乡村法治中发挥自身优势,贡献人大力量。

一、注重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乡村法治正确方向

一要突出政治站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落实到依法履职各方面。二要突出党委领导。基层人大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委的工作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做到党委有号召、人大有响应,党委有部署、人大有落实。三要突出人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将党委关于乡村法治方面的重要决策和改革措施纳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通过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百姓所望、人大所向,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在乡村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宣传教育引导,不断营造乡村法治浓厚氛围

一要深化法律宣传教育。利用每年 12 4 日国家宪法日等契机,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严格落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法律知识考试和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好任前考试和新任人员宪法宣誓。要把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通过“线上+线下”,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常态化,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推动普法工作落实落地。二要严格开展备案审查。要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力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既要注重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又要加大主动审查力度,全面落实“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工作要求,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为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提供法治保障。三要全面推进“三治”融合。市乡两级人大要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依靠群众自治尽量化解矛盾,在“一事一议”等社会事务中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抓住《民法典》等法律实施的契机,持续加强全民普法力度,使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以法治定分止争。要注重德治引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法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润物无声的柔性治理。

三、注重依法履行职权,切实提升乡村法治实绩实效

一要聚焦依法行政。市乡两级人大要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找准助推乡村法治的切入点,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食品安全、国有资产管理、养老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调研,持续跟踪监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气污染治理、非法采洗砂、黑臭水体治理、小区物业管理等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人大代表调研视察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相关工作报告,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意见,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推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切实转变乡村法治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畜牧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师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执法检查,通过市、镇两级人大联动,督促政府及其部门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乡村法治方式提质增效,为全市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要深化司法监督。要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出发点,围绕当前乡村法治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 2018 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至少听取和审议一次“两院”相关工作报告,针对调查组了解掌握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措施、提升工作质效,协调配合、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的具体要求,“两院” 司法人员责任感明显加强,办案质量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队伍的评价明显好转。2020 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一府一委两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情况报告,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开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要落实监督效果。市乡两级将深入调查研究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集中讨论审议,形成集体智慧结晶,持续监督问效,以监督促整改助发展。比如,近几年,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律师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行政执法的决定》等。又比如,持续监督“河长制”工作落实,60 名人大代表担任“河长制”监督员,推进河库清四乱常态化;支持、指导检察院与环保部门联动,创造性开展环保工作公益诉讼,解决了某纸厂污水直排饮用水源地问题,这两项工作都在全国进行经验推介。

四、注重发挥代表作用,推动形成乡村法治强大合力

一要畅通履职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好乡镇人大代表活动室和村级代表工作站,将站(室)打造为代表活动的场所、学习培训的园地、联系选民的桥梁,打通代表反映社情民意最后一公里,为人大代表履职创造更多更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阵地,组织代表进站(室)履职,广泛听取、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好宣传员和联络员,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二要加强能力培训。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代表履职意识与能力,是代表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一届代表选出后,针对代表中新成员多的实际,要以市级或乡镇街道为单位,就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人大基本知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提高代表对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每名代表更加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掌握执行代表职务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步骤。特别是农村或涉农代表除接受必要法律法规“规定动作”的培训外,还要根据工作特点接受专题培训,如对乡村振兴知识、就业和社会保障、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学习,提升整体素质。三要创新履职方式。市乡两级人大要扎实开展“三联双向”活动,落实代表小组“每年集中活动不少于 4 次”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代表联系,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各种会议,围绕征地拆迁、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等相关议题,把乡村法治工作落细落小,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调研以及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拓展代表知情履职,为乡村法治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激发代表参与乡村法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