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评论合集(9篇)

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评论合集(9篇)

目录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1 以更大的政治担当抓好 米袋子、菜篮子 3 以“两个必须”坚定意志 严守耕地“双红线” 5 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7 把学好习近平三农论述作为必修课 9 加强乡村治理重在出实招见实效 11 始终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 13 以优良的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5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17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历史的指针拨向*年,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步伐踏上赶考又一程。

新的一年,中国如何在变局中行稳致远?三农工作如何打开新局面、实现新发展?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年“三农”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些重要部署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确了三农工作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和主攻方向,务必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稳中求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经受实践考验的科学方法论。进入新发展阶段,“稳中求进”的内涵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当前三农工作“稳”什么?如何“进”?首先应准确把握三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

纵向看,刚刚过去的*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下一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三农基础“稳”和农业农村补短板强弱项的“进”。横向看,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全球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稳定成为稀缺资源,我国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对变局,谋求发展,必须以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基础。

立足三农自身,更需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但也应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多重挑战,农民就业增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农业农村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和短腿,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稳中求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不掉队、赶上来,乡村振兴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

稳中求进,必须坚持稳的基本点。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关键之年,三农必须稳住。三农稳,预期稳,大局稳,信心才稳。稳是工作任务,更是政治责任,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把三农“压舱石”夯得实之又实。一方面,把稳正确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遵循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守稳底线任务,千方百计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不折不扣完成保护耕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底线任务,不断强化执行力,确保硬措施真正见实效。

稳中求进,应当找准进的发力点。新的一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从谋篇布局到了具体施工的新阶段,需要在一些重点问题上取得进步、见到突破,稳不是止步不前,更不是光在存量里打转转。求进要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农民关心、短板突出的问题,集中发力,精准施策,攻克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的“老大难”,给农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求进要以创新为动力,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发展潜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求进要以质量为准绳,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中求进,还要把握稳与进的平衡点。稳是基础和前提,进是目标和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在“稳”和“进”的平衡中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既不能稳有余、进不足,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更不能进有余、稳不足,不顾农业农村的特殊性,干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既要在稳的前提下实现进,充分考虑乡村慢变量的特点,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动农民跟着干、一起干,求好不求快,取得的成果才真正经得起检验。同时要在进的过程中夯实稳,摆脱传统的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熨平农业生产波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手段推进乡村善治,通过全面的“进”,保障更高质量的“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稳中求进需要科学认识,更需要压实责任、抓好落实。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住稳的大局,坚持进的方向,交出一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三农答卷。


以更大的政治担当抓好 米袋子、菜篮子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饭碗,重若千钧。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对我国粮食供给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风险隐患的深刻洞察,对稳粮保供工作的最新部署,充分彰显了党中央重农抓粮,守住底线红线坚如磐石的决心。我们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14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但是,放眼国际国内,形势并不宽松。从国内看,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个别品种进口规模较大,大豆和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国际看,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首先捂紧自己的粮袋子。越是环境复杂,风险挑战增多,越是要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要强化党政同责的政治担当,始终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要讲政治经济学。我国有着14亿多人口的体量和超大规模的农产品需求,在吃饭问题上不能靠别人,也靠不住。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眼前账,不算政治账、长远账,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谁也不是旁观者,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共同端牢中华民族的“铁饭碗”。今年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第一年,要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汇聚起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

要树立大食物观的安全意识,做好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粮棉油等初级产品不仅关系经济安全,也关乎国运民生,其供给保障能力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色、韧性,以及抗风险冲击能力。必须深切认识到,保障全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与6亿多吨粮食一样,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要抓好关键品种,调优生产结构,合理区域布局,提升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蔬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水平。要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攻坚克难扩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确保我国大豆等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供应安全;要提高菜篮子产品保障水平,在保证总量的同时,降低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的发生,确保市场供应基本稳定。

要发挥好“两只手”的合力作用,调动各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稳产保供,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即使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也是靠政府高额补贴来支撑的。从中央到地方,要拿出真金白金补贴种粮,加快构建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做文章,重点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奔头;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多种服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我国大事要事多,做好稳产保供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把粮食安全的发条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落得实而又实,让“大国粮仓”更加丰实。


以“两个必须”坚定意志 严守耕地“双红线”


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并作出明确贯彻落实要求。会议指出,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我们务必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中两个“必须”的深刻内涵,真抓实干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动真碰硬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石。

保护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国内外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更是要以端牢饭碗的确定性去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因此,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耕地保护须臾不可懈怠,要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来抓。

保护耕地要切实提高认识、落实行动、务求实效。认识上突出一个“紧”字。要把耕地视为“珍宝”,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从我国耕地资源家底来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亩多,不到世界水平的40%,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仅占三成,绝大部分为中等和较差耕地。面对耕地先天不足的国情农情,我们要时刻将红线“拉紧”,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行动上突出一个“严”字。第三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比十年前减少了1亿多亩。红线即是警戒线,意味着不能突破、不容有失。党政同责、耕地占补平衡等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核举措须落实落地见真章,做到制度最严格、执行最严厉。效果上突出一个“实”字。要确保农田姓农,坚决遏制“非农化”,确保良田种粮,防止“非粮化”,做到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严守耕地红线,必须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责任不明、考核不严必然导致执行不力。耕地红线也是经济社会的生命线。若任由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就是在触碰红线、挑战底线。要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打好耕地保卫战。抓紧下达带位置带责任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并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对已经突破耕地保有量的,要抓紧制定恢复补充方案,切实把减少的耕地补回来。

严守耕地红线,必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耕地利用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量,有些地方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养鱼挖塘、挖湖造景,经济上局部上看可行,但从战略上全局上是不可行的。因此,保护耕地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必须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严厉查处违法占用耕地,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不仅要从数量上补回来,更要确保补充耕地与所占耕地质量相当,防止用劣地、坡地、生地滥竽充数,只顾账面平衡、不顾产能平衡的自欺欺人行为。

严守耕地红线,必须加大耕地建设力度。我们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潜力的释放。在现有耕地紧缺、后备耕地不足的资源约束下,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是保障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高品质粮食需求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改造利用盐碱地,积极研发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增加耕地灌溉面积,实施黑土地保护修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从而扭转耕地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变被动为主动,确保粮食丰产增收。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要着眼于战略全局高度,也要落实落细于田间地头。只有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牢牢守住数量、质量“双红线”,才能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根基。


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年我们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举,一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夙愿。而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为今年三农工作划出了底线,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过去的一年,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疫情在全国多点散发、极端天气频发,面对种种困难,我们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一些返贫致贫风险被有效化解,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得到深化,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平稳有序推进。但也要看到,部分脱贫地区基础比较脆弱,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将影响农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因此,过渡期内政策不能脱节、帮扶不能脱钩,要继续用好精准施策这一制胜法宝,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作,守底线、加力度、提增速,守住来之不易的成果,争取过渡期内更大进步。

聚焦重点人群,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巩固是拓展的基础,只有抓好巩固,才能实现拓展。守底线、筑防线的根本,在于建立、完善和落实常态化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人管、管到位。在机制建设上,要建好大数据监测平台,形成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在对象监测上,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开展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和动态清零;在应对措施上,要实现快速发现和响应,精准分析,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

聚焦重点区域,增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帮扶力度。拓展是在巩固的基础上再深化,对脱贫地区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接续发展。这就要求在保障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增大对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抓住“两个重点”:落实好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各省确定的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政策,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倾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地区稳得住、能融入。另一方面,要抓好“三类帮扶”:抓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增加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

聚焦重点工作,大力提高脱贫群众增收速度和脱贫地区发展速度。过渡时期既要防止返贫,还要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只有增收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脱贫群众和地区的未来前景。那么,就要从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入手,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就业方面,要推动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通过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促进就业;产业方面,要提高帮扶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支持产业全链条开发,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富民产业。同时,脱贫群众和地区还要切实担负起发展主体责任,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做到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使脱贫群众与当地农民收入比例、脱贫地区农民与全国农民的收入比例不断提高,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守成亦有挑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守住底线,着眼发展,持续响鼓重锤,抓紧抓好落实,筑牢三农基本盘,绘就乡村振兴新诗篇。


把学好习近平三农论述作为必修课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指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学习、系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切实理解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紧密结合具体实际学懂弄通做实。这为我们强化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武装、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指出了明确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的关键一年,工作领域更宽了,工作系统更大了,工作要求更高了。更好地开展三农工作,抓好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就是要学深悟透、用活用好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新的形势下,学好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愈发凸显。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决定了它必然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对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思想、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持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认清三农工作历史方位、破解三农发展难题,需要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步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之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世纪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叠加,极端灾害风险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碰头,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加剧的复杂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三农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怎样找到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这些课题,都能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找到答案。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作用,以其科学理论之光廓清前行路上的迷雾,以其强大精神力量开辟三农发展的崭新境界。

三农工作的特殊性倒逼三农工作者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三农工作牵涉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多主体、多层面、多领域的复杂内容,具有特殊规律,想做好并不容易。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既有基本原理,也有工作指导,既有总体部署,也有具体要求,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最权威教材。*年以来,不少地方党委政府换届,许多新任党政分管领导此前不负责具体三农工作,对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掌握得还不够全面系统和详细具体。这一情况也要求全国三农战线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只有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心中有数、行之有方,才能不断增强三农决策能力和工作本领,才能不负党和人民期待干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一方面,要在“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上下苦功。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深刻领悟总书记的人民立场、大历史观、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和三农情怀,将其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上出实招。把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融入农村改革发展各方面,鼓励引导三农干部群众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习成果创造性细化实化为思路办法、政策措施、制度机制,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行动、见举措、见成效。

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步入乡村振兴大时代,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用好思想武器,激发动力源泉,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措施,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篇章。


加强乡村治理重在出实招见实效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的稳定与善治,历来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在新阶段关键期,外部环境越是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为艰巨繁重,越需要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提振农民精气神,以善治乡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乡村治理是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同时也是最综合的社会治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项工作抓好了可以凝心聚力,稳住农村这个战略后院;抓不好就可能导致人心离散,甚至激化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农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将乡村治理抓紧抓实。然而,由于乡村治理的目标难以量化、缺少抓手载体、成效难以考核等原因,这项工作往往被认为“不好抓”,因此在一些地方不被重视,甚至有所忽视。

事实证明,乡村治理抓与不抓不一样、大抓和小抓不一样、虚喊跟实干更是大不一样。近年来,随着乡村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各地重点围绕共性问题以及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党建引领、村民说事、一村一法律顾问、积分制、清单制、数字乡村治理等各种创新性做法不断涌现,“三治”结合实现形式更加丰富,其中不少治理方式由于探索创设了细化标准、规范程序和评价机制,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重点就是要务实功、出实招、见实效,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首先要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中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国128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引导力、号召力,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建立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乡村组织的领导,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城市滞后,主要滞后在适应农民群体特点的平台载体少。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增加形式多样、接地气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要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坚决反对各种不良风气,重点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还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动,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矛盾冲突。化解矛盾纠纷要抓小抓早,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实际加快构建起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要常态化开展农村扫黑除恶斗争,进一步改善农村政治生态和治安环境。要深入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维持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持续抓好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防止出现聚集性疫情。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展望未来,乡村治理虽然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和挑战,但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乡村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乡村善治就一定会迈入新境界!


始终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


百年奋斗绘就壮阔画卷,百年实践积累宝贵经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始终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深刻汲取长期实践探索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遵循党的农村工作中形成的成熟有效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不跑偏、不背离、不迷失。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题上,要坚持与完善并重,把握好“统”与“分”的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防止打着发展集体经济的旗号收回农民承包地搞“返租倒包”,也要防止打着共同富裕的名号走“归大堆”的老路。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和管理体系,创新和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稳定“分”的基础上,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统”的作用,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上,要促进有机衔接,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大国小农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如果在发展中仅着眼解决农业问题,一味强调土地规模化,不考虑小农户问题,势必会出问题、栽跟头。因此,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要把握好度,确保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相适应;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去拔苗助长,人为搞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经营。还要创新经营方式,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各种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上,要讲政治经济学,把握好“责”与“利”的关系。作为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吃饭问题上绝不能靠别人,靠也靠不住。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绝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须更多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在重农抓粮上,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要从战略上、全局上考量。保障粮食安全,中央与地方,主产区、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地方也要拿出真金白银补贴种粮,党政要真正负起责任,较真碰硬抓好考核。

在农民进城问题上,要保持历史耐心,把握好“进”与“留”的关系。长期以来,大量农民在城乡间流动,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农村有效发挥了劳动力“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人的城镇化进程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农民自然而然在城里真正扎根的过程,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都敞开怀抱、无条件接纳和吸引农民的过程,我们必须保持充分的历史耐心,吸取一些国家城市化过快发展、导致“贫民窟”的教训,不要大呼隆推进、赶农民进城,不要急着断了农民在农村的后路,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使他们在城里遇到困难后还能有回去的地方。要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统筹县城内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从党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把牢三农正确发展方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绘就三农发展新画卷。


以优良的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年的帷幕已经拉开,在新的征程上,着眼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求,如何做到蹄疾步稳、稳中求进?面对各种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兼顾多头、确保三农工作不跑偏、不走样?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了一项关键所在: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顾群众需要、不顾农村实际,盲目搞合村并居、大拆大建等问题。不仅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对此,我们要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不断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积极而稳妥、有力而有序地推进乡村振兴。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坚决贯彻”和“因地制宜”之间的关系,杜绝“一刀切”、简单化。新时期三农工作怎么做、乡村振兴如何全面推进,中央有了明确的决策部署,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一把尺子量到底、简单地搞“一刀切”,不仅不符合地方需求,在实践中容易走偏走样,也与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中央的要求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分级分类找到适合各地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模式路径。

要坚持求真务实、讲求实效,处理好“打造样板”和“营造风景”之间的关系,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可以打造一些样板,但是必须在财力、物力允许的前提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并且要积极发挥示范效果,以点带面,形成风景,而不是拿有限的资源一味去垒大户、做样子、搞面子工程。农村工作直接为农民服务,随时接受农民的检验,来不得半点虚假。是盖一座漂亮的小楼好,还是为农民修建100个卫生厕所好,农民心中自有计较。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沉下心来办实事、求实效,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把精力放在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上,让每一位农民群众都能受益、得实惠。

要做到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处理好“慎重稳妥”和“积极作为”之间的关系,切实防止急功近利和无所作为。三农工作是慢变量,自有其规律和特点,农业生产得一季一季抓,村庄建房子得一户一户盖,农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不能简单大干快上。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好不求快。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拔高标准,不吊高胃口,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松劲歇脚、等待观望情绪,抓乡村振兴还只是停留在理念性、口号式重视上,没有真刀真枪干起来。三农虽然是个慢变量,但是也不能无所作为,干到哪里算哪里,必须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小步快跑,一点点改变,一年年进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切实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但是归根结底,农民群众才是主体,只有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力量、注入强大活力。面对2亿多农户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全都靠政府来兜是兜不住的。现在有些地方存在政府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政府干、农民看的问题,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必须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建立自上而下、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政府为主干的要把农民带上一起干,农民群众愿意干、能干的事情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干,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反对三农领域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以优良的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接续奋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一次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出部署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加之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来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积极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及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这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能力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要更好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早就明确的责任与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书记抓”,进一步树牢“书记抓”是党政一把手抓的意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切实把三农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上下贯通、一抓到底;另一方面要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加强对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情况的督查督办,强化考核监督“指挥棒”作用与结果运用,不断增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千条万条的农村政策能否落实落地,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能否坚如磐石。一方面,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更有力的政策、更有效的办法充分激发“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运用好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支持保障,既要推动更多资源向乡镇和村下沉,又切实减轻基层组织负担,提振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上来。

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领域领导干部的工作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涉及的面更广,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积极与稳妥的关系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很多问题不是拍拍脑袋、听几次汇报就能解决的。因此,三农工作领域领导干部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在学习和实干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本领,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交出新的高分答卷。特别是新进入三农工作领域、之前没有三农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时间补好课、充足电,做到迅速了解新领域、适应新岗位,尽快履职到位、尽责入位。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新征程上,正迎来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始终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书写更多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三农发展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