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12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文章汇编(18篇)

20XX12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文章汇编(18篇)

目录 1.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 2. 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5 3. 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8 4.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11 5.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14 6. 助力信息消费跑出”加速度” 17 7. 讲好”中国制造”的奋进故事 20 8. 不断压缩”网络水军”生存空间 23 9. 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26 10. 让更多人租得起住得好 29 11. 让网络购药更安全更便捷 31 12. 守护好未成年人上网的清朗空间 34 13. 用好冬奥遗产,点燃冰雪激情 37 14. 强国必先强农 40 15. 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43 16. 从供需两端促进文旅回暖 46 17. 行稳致远,中国号扬帆再出发 49 18. 最大限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53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而言,筑牢人才之基是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使命在肩。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家队,广大高校应当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与自信。要充分认识到走好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应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同向同行。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应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纵观当下科技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依靠基础研究的积累和突破。提高对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鼓励广大学生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给予基础研究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方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学科,提高基础学科发展水平,提升”从01”的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需要高校积极强化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面对未来竞争,符合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应该是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以更加科学的设计、更加灵活的机制,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提供交叉平台,提高人才视野的高度和广度,充分激发人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各高校精心谋划、系统推进。有的从打破院系藩篱,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入手;有的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下大气力破解”两张皮”难题,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的在厚植情怀上动脑筋、想办法,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有的积极推进”从游”“同游”文化,引导师生教学相长,继承创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期待广大高校培养造就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之基、汇聚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20XX120405版)


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

〔故事〕2012年,当我国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因突发疾病,为建设航空强国奉献了一生。201211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罗阳因公殉职一事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2013年以来,航空工业集团以”罗阳青年突击队”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学罗阳、做先锋,累计有37万人次参与其中。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肯定他们”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的团结奋斗精神。

〔点评〕

战机腾飞,英雄长辞,留下航空报国、勇攀高峰的精神航标。十年过去,一群年轻人在罗阳战斗过的地方继续逐梦蓝天。他们传承航空报国的精神,赓续航空强国的事业,以青春之我铸造大国利器,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

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征途中,航空装备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是一代代航空人的初心使命。十年来,从一型舰载机的成功首飞,到多批战机的成功服役;从多型新型战斗机的成功研制,到多型预研型号的成功论证......在各项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中,”罗阳青年突击队”勇挑大梁、攻坚克难。他们把青春梦融入航空强国的梦想,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青春力量,让中国战鹰高飞远航。

实现航空报国,需要积极作为,需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扎根一线,奋勇拼搏。方文墨视质量为生命,他创造的”文墨精度”把加工公差缩小到0.00068毫米,解决了一直困扰航空生产制造业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由全国劳动模范王刚领衔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原因、快速解决问题”,技术问题解决率达100%,被职工们称为”生产线上的120”;为建设航空零件增材制造生产线,李晓丹带领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作现场,仅试验数据及分析报告就完成了800多页......”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在青春奋斗中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推动航空事业发展中成长成才,把大有可为变成大有作为。

航空装备的研制具有高复杂性、先进性、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越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越需要头脑风暴、集智攻关。在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中,有在航空科技前沿研究探索的技术人员,有在工艺制造领域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也有保障产品按时高质量交付的管理专家。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破专业壁垒,增进交流合作,在攻坚克难中形成青春合力。”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新征程的奋进之路上汇聚青年力量,让青年在携手拼搏、团结奋斗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必将激荡起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青年人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各行各业青年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必能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

《人民日报》(20XX120605版)


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用好科技力量,改造”硬设施”,也完善”软服务”,可以更细致、更高效地呵护老年人生活

推动适老化改造,不仅体现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更能未雨绸缪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对释放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床边、卫生间安装防滑扶手,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独立起床、如厕;小区楼门牌用钢琴、提琴等图案区分,照顾对数字不敏感但能记住图形的老年人;为老年人较多的居民楼加装电梯、完善坡道......如今,居家适老化改造在越来越多社区推广开来,以贴心的设计和服务,托举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美满生活,不仅是”小家”的愿景,更是”大家”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推动老有所养不断取得新成效。具体到居家养老层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各地就相关工作展开探索。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这些适老化”小改造”正在帮助老年人实现”大幸福”。

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不相同,改造要立足实际、问需于老。最近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天津市河西区有位意外摔伤的老人,急需对房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该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多次沟通了解需求,带上可能需要的所有材料上门安装调试,赶在老人康复出院前顺利完成改造。从收集需求到安装改造再到调查反馈,居家适老化改造每一步都要基于老年人具体生活需求,同时根据高龄慢病、生活困难等特殊需求及时调整,确保改造能实实在在惠及老年人。

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是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科技的作用,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让智慧社会的发展兼顾老年人需求、惠及老年人生活。比如,针对一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能不能开发智能提醒设备,提醒老年人留意食材保质期、用电用气安全等日常生活事项?针对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有没有适合的远程监测系统,帮助子女及时掌握长辈健康状况?用好科技力量,改造”硬设施”,也完善”软服务”,可以更细致、更高效地呵护老年人生活,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老龄化趋势及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相比,我国当前的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普及率不高、规范标准缺乏等问题,亟须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有的地区把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惠民实事来推进,有的地区探索出”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这些都是有益尝试,值得鼓励和支持。推动适老化改造,不仅体现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更能未雨绸缪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对释放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动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积极推进老龄事业、产业与时俱进,细化推进包括居家在内的各领域适老化改造,我们定能更好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人民日报》(20XX120711版)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努力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精准,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科学有效,坚持用法治的手段保护蓝天白云,避免”一刀切”“运动式”攻坚,蓝天保卫战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等目标。一系列有力举措和目标任务,彰显了我国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接续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清洁能源;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建立全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打出一套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的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蓝天白云日益成为常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前不久,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人民网联合开展”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短短1个月就收到全国各地7000余件作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2013年到2020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就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从以往”盼蓝天”,到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在战术层面上,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行动方案》明确,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PM2.5污染,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以重污染天气频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重污染天气防控工作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点地区,针对区域不同污染特征提出相应攻坚措施。对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也作出针对性部署。努力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精准,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科学有效,坚持用法治的手段保护蓝天白云,避免”一刀切”“运动式”攻坚,蓝天保卫战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定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人民日报》(20XX120711版)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一段时间以来,从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到《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数字文创作品火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发出一大批彰显中华美学风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最充沛的源泉。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的结合。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点亮夜灯认识一幅宋代观星图,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轶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来越”萌”,沉浸式演出里的人物造型越来越”真”......从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爆款”产品看,文创从实物外形模仿向内容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正是基于对人们知识探索需求、情感表达需求、文化认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为当代文化业态发展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比如,深圳一位动画师团队运用京剧、水等元素创作了一则动画视频,网友直呼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之美”;有媒体运用智能影像修复技术让李苦禅所绘《盛夏图》”动”了起来,水波浮动,荷花绽放,尽显水墨之美。从实践来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可以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作为一种呈现手段,数字化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拓宽着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

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陈列在博物馆的先秦编钟、汉代宫灯、唐代乐器、宋代书画,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画、综艺、数字展览等内容创作,吸引着更多饶有兴致的寻访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史。期待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XX120711版)


助力信息消费跑出”加速度”

不断破除制约信息消费的瓶颈,完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新技术新应用,我国信息消费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只要一通电话,就可实现云端面对面交流,音乐、视频、图片同步传送,享受”全互动”体验;语音识别为交通出行提供智能导航,AR眼镜应用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等多个领域......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加深,数字产品和服务加速创新迭代,不断形成新兴消费热点。

近年来,信息消费蓬勃发展,正成为引领消费的重要引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由不到2万亿元迅速增长至6.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1.6倍。前不久,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经济稳增长的有力支撑。作为我国增长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消费领域之一,信息消费已成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动力。

信息消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动消费链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跃变,堪称一种新消费形态。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丰富着人们的消费选择。仅以5G为例,据预测,20202025年间,5G大规模商用将有望带动8.2万亿元信息消费。

信息消费的强劲发展势头,背后是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从供给侧看,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显效,在不断拓宽信息消费应用的同时,也助力信息消费主体快速扩大。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已达5.24亿户,网络资费水平持续下降。上网速率和用网成本的一升一降,为信息消费拓展市场空间奠定了基础。从需求侧看,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5G终端用户数迅速增加,年轻人群和老年群体触网率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消费群体覆盖面扩大,信息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蓬勃发展的信息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助推器”。持续挖潜信息消费空间,对于着力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回稳向上意义重大。一方面,应以高水平供给创造信息消费新需求,通过加快研发新技术新终端、培育新业态新应用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消费领域广泛渗透,不断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深度激发消费者消费意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前不久,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加力振作工业经济,明确提出”开展信息消费+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规范发展线上经济,引导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这有利于激活城乡市场潜能,扩大信息消费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消费顺应了数字化发展浪潮,符合人们对效率提升、知识获取、技能升级等美好生活新需求。巨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也有利于带动信息技术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发展,驱动市场主体超前部署、积极创新、优化生产。不断破除制约信息消费的瓶颈,完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新技术新应用,我国信息消费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必将更加丰富便捷、规范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人民日报》(20XX120810版)


讲好”中国制造”的奋进故事

焊枪火花四溅,机器隆隆轰鸣,中国制造的奋进故事一次又一次走上荧屏。近期播放的电视剧《大博弈》里,重型装备制造业崛起的主题贯穿始终;电视剧《麓山之歌》中,麓山重工直面困境、坚守主业,在创新智造中奋勇争先,勇于同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争锋;电视剧《逐梦蓝天》通过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全景式展现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凡历程与发展进步......一段时间以来,工业题材电视剧以硬朗、硬核的中国故事,引发广泛关注。

工业题材在国产影视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从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到反映上海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受伤工人的电视直播剧《党救活了他》,再到《乔厂长上任记》《情满珠江》《车间主任》等改革故事,一批影视作品形象展现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激发了一代代建设者投身工业、矢志报国的热情。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脉动,主动拓展题材,工业题材创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作品、新思路、新实践,为如何用情用力讲好”中国制造”的故事积累经验,也为文艺创作从何处萃取题材、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提供了启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征程点燃新的梦想,时代之变、中国之进蕴藏着丰厚的故事,正成为文艺创作的”富矿”。《麓山之歌》播出后广受好评,主创人员感慨,”这是一次工业题材创作的新出发”,创作起点就是新时代的变革与成就。被观众喜爱的工业题材作品一再证明:唯有创作者对工业、工厂的魅力有感悟,观众才可能有感触;创作者对艺术有敬畏、能敬业,对生活有挖掘、肯投入,观众就一定会不吝掌声与赞美。

制造业的发展不能”脱实向虚”,文艺创作同样不能”脱实向虚”。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真实、平实、朴实的艺术风格描绘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真情讴歌人民群众的新风貌、新奋斗,文艺作品才能与时代共振。一位摄影家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影视创作同样如此。为真实讲述”大三线”的故事,电视剧《火红年华》的编剧花费3年时间,在四川攀枝花市采访700余人,积累下120万字的采访笔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一旦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的热力将喷薄而出。

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情感厚度,归根结底源于创作者对时代的体悟、对生活的深入、对所书写群体的认知。工业题材作品要塑造好人物,应避免走入”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观念不见生命”的误区,把这个行业、这条战线的奋斗者身上最果敢、最坚韧、最有时代感的部分提炼出来,给人物形象以精神钙质。《大博弈》的故事在作家周梅森心中酝酿了10多年,随着他对中国制造的理解一步步加深,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与最初的创意已经很不相同。周梅森说:”我就在生活里,我的创作追着我的生活跑,生活不停下来,创作便不会枯竭。”

影视创作,在方寸之间投射着时代的光影。一位观众说得好:”心中有光,何惧山高路远。”讲好”中国制造”的奋进故事,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必将涌现出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作品。

《人民日报》(20XX120909版)


不断压缩”网络水军”生存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络水军”通过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方式误导网络舆论,侵害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相关行为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也给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埋下隐患,必须持续实施集群打击,进行有效整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法治就要覆盖到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坚持把依法治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从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到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再到对”网络水军”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网上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乱象得到整治,网络生态状况整体向好。今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目前侦办的案件数量,已超过历年的全年侦办案件总数。聚焦”网络水军”突出问题,持之以恒进行打击整治,将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提供有力保障。

相比以往,如今”网络水军”的构成更加错综复杂,违法犯罪行为时有翻新,相关行为更具隐蔽性、顽固性、危害性。从内容上看,”网络水军”已从最初的发帖”灌水”,拓展到实施有偿删帖发帖、非法广告宣传等多种行为;从规模上看,”网络水军”已从最初的个体化、小作坊经营,朝着行业化、公司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形成非法推广、技术支撑、售后服务等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这对相关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整治”网络水军”,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威力。就立法而言,我国刑法、网络安全法、《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已对相关违法行为作出规制。”网络水军”涉及环节多、链条长,主体多元,只有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执法力度,揪出组织、雇佣”网络水军”的幕后黑手,才能铲除其滋生土壤,不断压缩”网络水军”的生存空间。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切实提高违法犯罪成本,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

整治”网络水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全过程、全链条治理,在做好事后追责、处罚的同时,继续强化事前、事中的防范与甄别。此前,各网站平台都已上线公示账号IP地址的归属地、网络账号所属MCN机构信息等功能,为网友监督创造了条件,也有力遏制了网络水军蹭热点、带节奏、恶意营销等问题。作为信息内容管理主体,网络平台要主动扛起责任、牢牢把住关口,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社区规则、加强账号规范管理、健全内容审核机制等有效举措,让”网络水军”无缝可钻,无计可施。现在除了传统的”人工水军”,还有”机器人水军”,模仿真人行为,躲避平台审核。面对监管新挑战,相关责任主体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形成治理合力,加大违法违规账号查处力度,确保网络信息内容健康向上,从而更有力筑牢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为进一步提升管网治网能力水平指明了方向。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我们一定能切除”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毒瘤,还互联网一片清朗空间,还人民群众以”眼睛干净、耳根清净”。

《人民日报》(20XX121205版)


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XX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围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看到,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形成政策合力。为此,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全链条加强针对性、协同性、时效性,形成治理合力。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十四五”规划已对战略安排、目标任务、重大举措作出了具体部署,宏观调控政策应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应健全规划落实责任体系,逐一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把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发挥到位,努力完成好发展目标任务。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求侧和供给侧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需求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实现良性互动与高水平动态平衡。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必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机制。宏观调控贵在有力、有度、有效,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前,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加注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合理分工、紧密配合,才能形成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真抓实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人民日报》(20XX121405版)


让更多人租得起住得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租房是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40%以上。

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通报在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中查处的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近年来,有关部门聚焦问题、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治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多地新出台住房租赁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北京、上海先后出台住房租赁条例,为大城市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行业、持续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有益参考。

加强对住房租赁行业的监管,明确权责是基础。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划定了租赁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维护各方权益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房屋出租要求方面,明确建筑、面积、室内空气质量和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中介是租房的重要渠道,管好住房租赁行业,规范中介服务是有效抓手。在企业经营方面,一些地方对住房租赁企业主体登记、房源信息发布、合同登记备案以及资金监管等提出要求。一些地方还对二房东的市场主体身份进行明确,并要求其收取的相关租金要纳入监管专用账户。

说一千道一万,保障安全是底线。如今,一些城市出现了隔断房、群租房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住房租赁模式。及时制定新规及细则,消除监管的模糊地带,为基层治理提供准确依据,才能有效规范住房租赁市场。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治理租房市场问题、切实保障租客权益,还需正视大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这一问题,并想方设法增加有效供给。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内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将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许多来到大城市、生活在大城市、奉献在大城市的人,内心渴望着”万家灯火,有我一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定能让更多人租得起、住得好,托举起更多人的安居梦。

《人民日报》(20XX122105版)


让网络购药更安全更便捷

随着药品网络销售活动日趋活跃,足不出户在网上购买常用药、急用药,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相比线下售药,网上药店往往没有实体店铺,购药时也没有药师当面指导,销售行为的监管难度更大,因而更容易出现用药安全风险。近年来,网上违规出售处方药、非法销售违禁药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加强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管。

121日,《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从规定”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应当按照经过批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经营”,到指出”通过网络向个人销售处方药的,应当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并实行实名制”,再到强调”第三方平台应当加强检查,对入驻平台的药品网络销售企业的药品信息展示、处方审核、药品销售和配送等行为进行管理”,《办法》为药品网络销售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合规指引,对于进一步规范药品网络销售行为,保障网络购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将《办法》落到实处,全面做好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严查违法行为,维护药品网络销售秩序。

网上药店资质审核和销售行为监管需强化。药品网络销售主体类型多、数量庞大,推广和展示方式复杂多样,监管难度比实体药店更大。《办法》规定,”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应当对药品配送的质量与安全负责”“应当完整保存供货企业资质文件、电子交易等记录”。网上药店基本都有线下实体企业和仓库,加强对网上药店的资质审核和药品检查,就抓住了药品网络销售监管的”牛鼻子”。抓好药品网络销售全过程监管,确保每一笔交易有留痕、可追溯,如有违法违规问题就可以实现快速倒查。

处方药网络销售需从严、从紧管理。我国对非处方药和处方药有着严格的分类管理:非处方药使用比较安全,不需要开具处方即可出售;处方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违规出售造成的用药安全风险更大,必须在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出售。《办法》规定,”处方药销售前,应当向消费者充分告知相关风险警示信息,并经消费者确认知情”;销售处方药的药品网络零售企业”相关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且不少于药品有效期满后1年”。药品网络销售监管要突出处方药销售这个重点,遵循经营监管”线上线下一致性”原则,加强处方审核,严厉打击伪造处方、随意开具处方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方平台应担负起管理和监督责任。第三方平台面向大量消费者,进驻的药店多、药品销量大,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办法》对第三方平台建立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药学技术人员,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处方审核、不良反应报告等管理制度做了详细规定,并要求对申请入驻的药品网络销售企业资质、质量安全保证能力等进行审核,对销售活动建立检查监控制度等。第三方平台要完善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进驻药店销售行为的监督,从而更好地履行平台管理责任。

药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办法》对药品网络销售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监管部门须坚持”以网管网”,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测,发挥技术手段在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厉查处。药品网络销售企业、第三方平台要把药品安全放在首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统筹协作、共管共治,一定能持续提升药品安全治理水平,让网络购药更安全、更便捷。

《人民日报》(20XX122305版)


守护好未成年人上网的清朗空间

日前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其成长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增长,互联网对未成年群体渗透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报告显示,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28.2%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接触互联网。未成年群体社会经历不足,网络素养和上网习惯正处于形成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在网民低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显得愈加重要而紧迫。

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需持续改善网络安全环境。近年来,一系列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不断出现的新风险新隐患不容忽视。与2020年相比,去年未成年网民中遭遇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的比例有所升高;调查显示,过半数的未成年网民、家长和近八成教师对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新型上网设备的信息安全风险感到担心......针对形式多变、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推出创新举措,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才能更好保障未成年人的网上权益。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互联网平台责无旁贷。视频、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内容质量会对未成年人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不止网络音视频平台,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社交等网络平台,都应切实发挥青少年模式对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的阻断作用,强化相关内容审核,对未成年人参与网上娱乐活动时间进行”总量控制”,更好履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的社会责任。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是激发互联网正向价值的必然要求。报告显示,家长和学校越来越注重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超九成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开展相关教育,但仍有20.0%未成年网民表示上网过程没有考虑过网络安全防范问题。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规则、规范网络言行、防范网络社交风险。不仅如此,在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城镇的背景下,还需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生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弥合城乡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鸿沟”。

互联网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净化网络环境、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规范未成年人校内上网管理,家长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及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技能,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各方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定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人民日报》(20XX122305版)


用好冬奥遗产,点燃冰雪激情

近期,各地迎来北京冬奥盛会结束以后的第一个雪季。在吉林、河北等省份,室外雪场陆续开放,吸引滑雪爱好者前往”开板”;在湖南、浙江、四川、广东等省份,室内雪场受到人们青睐,冰雪世界类主题乐园开张迎客......北京冬奥盛会的筹备与举办,点燃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促进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实现了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强调”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XX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冰雪运动深入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形成东西南北交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规划》的发布,有利于持续激发冰雪运动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冰雪运动消费潜力。

冬奥成果,人民共享。开发利用好冬奥场馆,可以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国家体育馆冰球馆已成为北京青少年冰球比赛的主要场所之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先期开放约6000平方米冰面,公众可近距离体验”最快的冰”;崇礼云顶滑雪公园开启雪季运营,5条冬奥”同款”赛道吸引众多滑雪者......从积极面向大众开放,到引入高水平竞技赛事,再到努力探索四季运营,冬奥场馆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因地制宜建设航空飞行、汽车自驾、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营地。强化战略规划布局,建设利用好冰雪场地设施,丰富群众冰雪赛事活动,必能把群众冰雪运动热情保持下去,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冬奥成果既包括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包括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约15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开始冰雪项目专业训练的,他们连同其他专业运动员一起,成为下一个冬奥周期的重要人才储备;此外还有51名外籍教练,他们不仅传授运动员技术,更带动了一批本土教练员成长。我国还培养了一批造雪压雪等专业工种人才、裁判员等技术官员、专业志愿者和赛时实习生等服务队伍。下一步,要运用好这些人才资源储备,同时搭建新的人才培养平台,逐步建立起规模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持续强化人才支撑。

借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掀起的冰雪运动热潮,我国冰雪产业迅猛发展。202120XX年雪季,国内参与冰雪旅游人次达3.12亿,冰雪旅游、冰雪培训、冰雪装备等市场需求均出现明显增长。但也要看到,我国冰雪产业供给相对单一、产业创新力不足、产业规范和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冰雪产业提质升级,需要相关企业坚定走差异化、绿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比如,贯彻环保理念,让冰雪场地更加节水节电,提高健康运营能力;雪道和住宿饮食等配套设施多元化,可以显著提升滑雪体验。拉长冰雪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冰雪产业,才能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更好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发展冰雪运动,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也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好冬奥遗产,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冰雪产业,不断巩固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让”冷资源”持续带动”冰雪热”,一定能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人民日报》(20XX122305版)


强国必先强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国新征程上,农业处于什么位置,农村工作怎么干,农业农村如何为全党的中心任务服好务?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全党上下、各级政府都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这深刻阐明了强农和强国的关系,指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着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历史。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理想传承和千年夙愿,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农业大而不强,乡村振兴就难以全面实现,强国新征程就会有短板、存短腿,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中央之所以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正是清醒地看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短板就在农业和农村。

正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底线,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设施和装备升级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转变,切实加快建成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这既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既体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又彰显打破常规的后发优势和赶超态势。

当前,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要努力实现”四个方面强”。一是供给保障强,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保多样、保质量,实现农林牧渔业高质量全面发展。二是科技装备强,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确保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经营体系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联农带农实现强农富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小农户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四是产业韧性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全面提高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的空间。

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这项历史任务长期而艰巨。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锚定目标,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

前不久,我国首台套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成功,打通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这一重要成果是中科院多个科研团队联合20多家单位协同攻关的结果,成为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不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关键。在举国体制推动下,过去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攻关重大成就。近年来,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完善,在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研制、疫情防控等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看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通常具有开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难以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驱动出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部分国家的围堵打压,只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才能尽快补上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至关重要。在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确保创新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合理布局。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最重要保障。与传统举国体制不同,新型举国体制指向的技术或产品有很多面向市场,不能脱离产业链而孤立存在,在资源配置和协同攻关中,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大科研成果获得持续、广泛应用,离不开支持自主创新的环境,在产业生态打造中,有必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有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举全国之力,聚八方之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我们一定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人民日报》(20XX122705版)


从供需两端促进文旅回暖

机票和火车票的搜索量显著上涨、旅游产品的咨询大幅增加、酒店民宿的预订量持续走高......近日,各大出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文旅市场明显升温,一些平台的文旅产品预订热度甚至已超去年同期。数据折射出大众文旅消费需求的加速释放,不仅是助力行业恢复信心的一场及时雨,也是推动市场主体优化产品供给的助推器。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文旅行业如今不仅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市场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无论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还是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都需要促进文旅行业不断恢复,把文旅市场企稳回升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作为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较强的行业,文旅行业受疫情的影响比较明显,一些市场主体出现经营困难。疫情让文旅行业需求侧承压的同时,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仍然突出,进一步制约了文旅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因此,想要激活文旅市场的更大潜力,必须从供需两端采取有针对性的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不断提升文旅供给的质量水平。


当前文旅市场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力促进了文旅需求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接连发布相关政策举措,加快推动文旅行业复工复产。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新发布的《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XX12月修订版)明确,”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上限由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确定,不搞'一刀切'。”这些举措从供需两端发力,带动文旅市场回暖。

应该看到,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当前,我国文旅消费快速升级的方向没有变,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没有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没有变。近年来,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给文旅市场主体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市场不断发展,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需求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这对于文旅市场主体来说既是新的增长点,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供给侧的市场主体要紧跟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打造文旅产品新供给,推出更多符合游客口味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文旅消费新需求,有望持续激发文旅市场发展的新动能。

文旅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在需求侧,优化疫情防控为文旅需求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在供给侧,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逐步成为业内共识。从供需两端发力,让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就能推动文旅市场加速升温,促进经济运行实现整体好转。

《人民日报》(20XX122905版)


行稳致远,中国号扬帆再出发

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将在稳步向前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困难面前挺得住,风雨来袭稳得住,哪怕只是小步走,只要能够不停步、不间断,就能在长时段内收获时间累积的复利,在长周期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岁末,神州大地重新忙碌起来了。返岗复工的快递小哥不避寒冷,将民生医疗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步伐,开足马力把时间抢回来;商超餐厅人气越来越旺,消费逐渐回归......人员忙起来、全国动起来、信心强起来,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稳步走向新的一年。

不久前,”汉语盘点20XX”正式揭晓,”稳”“党的二十大”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和国内词。这一年,这个东方大国风雨不动安如山,以一场精彩绝伦的北京冬奥盛会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这一年,党的二十大擘画未来,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放在时间坐标中看,”稳”字刻写中国号航船行稳致远的状态,”党的二十大”标注中国号航船扬帆再出发的航向,构成了前后相续、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

稳,首先体现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惟其艰难,惟其磨砺,方更显”稳”的难能可贵。面对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我们挺住了,”朋友圈”越来越大;面对疫情冲击,我们顶住了,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国内经济下行,我们稳住了,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从这一年回溯近三年来,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114万亿元;20XX年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持续巩固回升态势......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将在稳步向前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稳,还体现在民生稳、人心稳上。这一年,民生始终放在首要位置,人民至上始终是不变的价值指向。人们不会忘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水、电、燃气、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断,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人们更会记取,纾困帮扶政策托举中小微企业,保就业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住”粮袋子”“菜篮子”守护千家万户,一系列惠民生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大战大考,检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之诚;非常时期,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之坚。每一个普通人稳稳的幸福,构成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新篇章的最坚实基础。

稳,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必胜信念,一种坚定信心。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这一年,中国历经狂风骤雨冲击而能够稳住阵脚,善于在崎岖坎坷的路上负重前行,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难得的确定性,充分展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国家发展的蹄疾步稳,给每一个普通人以砥砺前行的动力。临近新年,当企业家成群结队包机到海外抢订单,当城市楼宇经济再现人流如潮,当农民工谋划着回家过年后的打算,亿万人民的奋斗会形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

一个人的人生也好,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好,都是一场比拼耐力和持久力的长跑。如果赢得一时的掌声就放松懈怠、遇到暂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那只会半途而废、不能抵达终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困难面前挺得住,风雨来袭稳得住,哪怕只是小步走,只要能够不停步、不间断,就能在长时段内收获时间累积的复利,在长周期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际上是一种长周期、广视角的方法论智慧,看似慢实则快、看似少实则多。从20XX年看向20XX年及更长远未来,只要保持稳扎稳打、以稳求进,风雨无阻向前进,那么无论千山万水,也终将抵达既定目标。

在岁序更替、辞旧迎新之时,置身于时间的河流,一个国家将从过去的奋斗中汲取赢得未来的力量。回顾20XX年,在风雨多经之后人们更加相信:”遇到的困难很多,有的困难是空前的,但是我们做到了。”展望20XX年,在整装待发之时人们更加笃定:”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人民日报》(20XX123005版)


最大限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这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时代,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数据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新型生产要素,构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一方面,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生产力。不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能够促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满足需求而又实现价值。因此,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既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从《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到民法典首次将数据纳入保护范围,相继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再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作出重要部署,一系列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形成了数据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方向性指引,构筑起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四梁八柱。

此次印发的《意见》,坚持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这一主线,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构建四个制度,推进加强党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试验探索、稳步推进制度建设等四项措施,旨在有效破除阻碍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红利加速释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方面的一次次制度性突破和机制性创新,有效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是迭代更新快、使用效率高、应用成本低的新型生产力,数据是具有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边际成本极低等属性的新型生产要素。只有因时因势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高效流通使用与安全可控等方面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备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就能最大限度挖掘数据要素富矿,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民日报》(20XX123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