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12月人民日报精选观点文章汇编(34篇)

20XX12月人民日报精选观点文章汇编(34篇)

目录 1.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 2. 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5 3. 指引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8 4. 开辟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11 5. 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阔步前行 14 6. 锚定中心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17 7.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0 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 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6 10.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29 11.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32 12.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35 13. 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38 14. 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41 15. 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4 16.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7 17. 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50 18.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3 19.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56 20.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60 21. 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 63 22. 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66 23.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69 24. 坚持系统观念,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72 25. 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75 26.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78 27. 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81 2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84 29.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7 30.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90 31.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93 32.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96 33.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 99 34.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02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不久前,“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指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70多亿人犹如生活在同一艘大船上的200多个船舱里,必须同舟共济。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才能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从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昆明宣言》,到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事业,10年来,我国以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为加强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全球环境议程的重要引领者。

守护地球家园,是人类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这十年,我们高标准履行国际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本身就是世界性的。近年来,我国还不断设立新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比如,在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双碳”目标并付诸行动,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不仅着力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致力于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着力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也积极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助力。去年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与山川同美,成为许多老挝新人拍婚纱照的外景地。设计人员曾出台60多个方案,研究线路总长约1.4万公里,绕避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敏感点,环保低碳成为沿线43个车站的共同特色。此外,中国已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有主张也有担当,贡献成功经验也提供公共产品,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也为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新征程上,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定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


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推进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

——编者


习近平外交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形成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


914日至1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此次中亚之行,多边与双边日程结合,安全和发展议题兼济,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上合组织扩员迈出新步伐,引领中国同有关国家关系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和生动体现。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植根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形成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在乱局中保持定力,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格局、中国外交使命结合起来。提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强调“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明确“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习近平外交思想精辟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外交领域的体现和拓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5927日,习近平主席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共同将一块红绸缓缓拉下,足有一人多高、精美华贵的“和平尊”显露真容,这是中国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正确义利观体现出“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崇高追求,新型国际关系主张承载着“协和万邦”“立己达人”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博大胸怀……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全新内涵,而且使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习近平外交思想也是对新中国外交核心原则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路风雨一路歌,新中国外交不仅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彰显民族风骨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拓进取,把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一方面,始终坚守公平正义、捍卫主权安全,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发出了独立自主、反干涉、反霸权的时代强音。另一方面,不断与时俱进,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针政策新的时代精神,鲜明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和重大倡议,以及倡导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等重要理念。习近平外交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规律性认识,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体系。

循大道,至万里。2021123日,一列红蓝白三色列车驶离万象火车站,中老铁路正式通车。2015年,习近平主席同老挝领导人一道,作出了共建中老铁路的重大决策。一条1035公里的现代化铁路让天堑变通途,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终于成真,折射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使命任务。新的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担当作为、善作善成,我们必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指引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从世界力量格局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前进的纵坐标准确界定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所向和民族复兴光明前景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XX624日晚,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会国国旗旗阵恢弘壮观。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习近平主席以个人经历开篇,深情阐述中国支持全球发展合作的真诚愿望,宣布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会议达成一份包含32项举措的成果清单。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开始落地生根。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这一倡议,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生动体现。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确定了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坐标,指引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从国际上看,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持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历史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

登高望远,方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才可顺势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世界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精准辨析国际体系转型过渡期与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相互交织的阶段性特征。从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到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提出“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要求“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从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到宣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从世界力量格局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前进的纵坐标准确界定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所向和民族复兴光明前景,为制定对外战略、开展对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活力,“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前不久,在第七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结束后,会场外,许多国家代表等候与中方代表团握手交流,表示对中国倡议的支持和认可。这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全方位推进对外工作,我们必能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开辟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指引中国外交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同一些西方国家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陈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抉择,探索走出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区,有一条公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鸡蛋路”。原来,包括马哈扎扎镇在内的3个镇是马达加斯加的禽蛋业中心,鸡蛋总产量占全国40%,但过去由于道路运输条件差,超过10%的鸡蛋都会在运送过程中破损。今年初,由中国政府援建的连接塔那那利佛和马哈扎扎镇的公路正式通车,颠簸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混凝土路,镇上的养殖户们再也不用担心运输途中鸡蛋大量破损。“鸡蛋路”的故事,彰显着中国始终不变的价值坚守——“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指引中国外交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同一些西方国家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陈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根本指导意义,也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外交思想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超越了国强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创新和升华。针对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主张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发展伙伴关系;针对少数国家损害别国安全、谋求绝对安全,倡导共同安全、普遍安全,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针对保护主义、反全球化逆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站在时代发展最前沿,代表国际社会大多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规则制定权话语权的垄断,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战略走向的关注持续增多。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世界上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极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行胜于言。在坦桑尼亚,中国技术支持的“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提升了当地病毒筛查检测能力;在印度尼西亚,中企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带来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推动当地矿产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向深加工延伸;在哥伦比亚,中哥智网互联实验室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帮助港口实现包括航道疏浚等在内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新港口……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们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抉择,探索走出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开辟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展现出与时俱进、担当有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往开来、阔步前行的同时,也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为推动共同发展凝聚全球共识与合力。今年4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国际政要纷纷指出,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迫切需要。几个月来,全球安全倡议相继写入多份双多边文件,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一致支持澜湄六国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倡议已开始从理念迈向实践。可以说,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理念的突出创新成果,正产生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20XX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这样一幕令人难忘:来自世界各地的76名年轻人并肩前行,所过之处,一幅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共克疫情、为梦想激情拼搏的长卷徐徐铺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阔步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领导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在解决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国外交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又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外交思想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结各方面外交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鲜明而精辟地回答了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卡塔尔首都多哈往北约15公里,一座以椰枣碗和珐琅灯笼为设计灵感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作为20XX年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的卢塞尔体育场。该体育场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造的规模最大、容纳人数最多的专业场馆,2020年被印在卡塔尔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上。不仅是卢塞尔体育场,从普特拉姆煤电站,到南累克水电站,再到塔吉克斯坦国家图书馆,在斯里兰卡、老挝、塔吉克斯坦等国发行的纸币上,都印上了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地标性建筑。这是“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的有力彰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阔步前行的具体体现。

大国之大,关键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领导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在解决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国外交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又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行动指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冷战思维局部回潮,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从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从强调“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到宣示“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从明确“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到指出“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结各方面外交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鲜明而精辟地回答了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走出了外交新路、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遍布五洲四海的中国“朋友圈”: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这是世界各国共享的中国机遇: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进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这是回应时代之问的中国担当:累计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成为第二大联合国会费国、第二大联合国维和摊款国,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中国身上,世界看到了“大国的样子”。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正确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新路,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有人说,她是野草;有人说,她是生命;她,是食物,也是药物;她,是希望的象征……”在非洲南部国家莱索托,流传着一首关于菌草的民歌。来自中国的小小菌草,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致富草”“幸福草”。放眼世界,在埃及,中国的节水梯田模式得以应用,助力西奈半岛山区涵养水源;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瓦努阿图,中国援助扩建马拉坡学校,被誉为“像一座灯塔,照亮瓦努阿图年轻一代学习知识的道路”……一幕幕充满希望的图景,一个个迈向发展的故事,见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担当,彰显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力量。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应运而生,必将随着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

潮起东方,风正帆悬。今天,中国与世界,站在命运与共的新起点上。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继续擘画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新蓝图,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注入和平发展新动力。新的征程上,中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锚定中心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如何理解这一中心任务?怎样把握这些重大原则?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学习思考。

——编者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艘“奇迹号”帆船模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扬起的风帆上,一个个跃动的箭头标示着我国这十年的腾飞: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加到1817亿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发射240余次……一串串持续上扬的数字,勾勒出一个大国坚实的前行足迹,坚定着人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十年奋进,气象万千;百年宏图,征程再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善于科学确定和集中力量完成中心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00多年来,无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准确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党所面临的中心任务,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壮阔行进。这十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前一段时间我们聚焦小康,解决了绝对贫困。现在聚焦在‘两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

人间正道,文明新篇。进入新时代,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仍然存在各种风险挑战,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重大原则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将其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为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无可辩驳地印证着:“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

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昔日乡村里想破天儿想到的心愿,成为今天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日子。山河岁月,换了人间。今日之中国,有欣欣向荣的经济,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有生机盎然的文化,有安全稳定的社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远眺前路,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奋斗历史的精辟总结,也是对开创未来的深刻启迪。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远眺前路,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年来,从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D章,到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再到以一系列制度安排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面对党内一度存在的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面对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上旗帜鲜明作出回答。回望这十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砥砺奋进、壮阔前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

四颗小星环拱着一颗大星,象征着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五星红旗飘扬在中国大地上,时刻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上,体现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明确“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赋予党的全面领导新的时代内涵;强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全面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指明方向;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深刻阐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指引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使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沧海横流,砥柱巍然。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变革彪炳史册、来之不易。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今天,我们行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前景光明同时前路艰险。一方面,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这样的道路前所未有,这样的变革没有先例,这样的征程充满挑战。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把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好。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一首《领航》唱响中华大地,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愿与心声。新的伟大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伟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以前在城市里寻找公园,如今在公园里遇见城市。在深圳,已有1200多座公园,市民可以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10年来,深圳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建设,打造“千园之城”,为市民创造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日新月异的深圳,成为中国道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充分肯定C919大型客机研制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从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如今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历经了半个世纪。这一历程生动注解着:“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盛和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必须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追求的宏伟目标有着坚定信心,才可能创造人间奇迹。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有大江奔流,也有乱云飞渡。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形势越是纷繁复杂、任务越是艰巨繁重,就越要坚定道路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创造新的伟业。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以坚定的决心、信心、恒心,以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昂首阔步迈向未来,我们一定能“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金秋时节,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吸引国人目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丛书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面向未来,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勇毅前行、不懈奋斗,我们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老工人们搬进改造后新房的欣喜表情,我永生难忘。”在党的二十大中央和国家机关代表团讨论现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代表讲述了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改造项目带来的变化。原本楼道里的公共厨卫巧妙腾挪后,每家每户拥有了独立的厨卫;符合条件的老楼加装了电梯,过去蛛网般的架空线消失在地下;与此同时,砖红瓦片、老式木窗等得以保留,让小区留住了历史记忆。20XX8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十年来,全国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成为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一个生动写照。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202191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并说道:“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一个“端端地”,映照着我们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百年奋进,初心如磐。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始终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新的赶考之路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永葆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激发“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我们必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在浙江龙泉市小梅镇黄南村村民王登辉眼里,改革开放是绿水青山换新颜——受益于河长制推行,家门口的小河又变回儿时的水清岸绿;在上海市民李阿伯眼里,改革开放是餐桌上的进口美味更多了——随着进博会的举办,超市里进口生鲜种类更加丰富,价格也很实惠;在浙江义乌商家吴晓明眼里,改革开放是出口订单的不断增长——得益于当地开通世界杯海运专线,义乌制造的世界杯相关产品从宁波港和上海港出发,只需要20天至25天就能直达卡塔尔哈马德港,和去年同期相比,吴晓明收到的订单量增加了70%。普通人身边具体而微的变化,彰显着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回望过去,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眺望未来,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十年来,改革不停顿,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年来,开放不止步,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启示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十年,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源配置更高效公平,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医药体制改革持续减轻患者负担,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养老保障更公平;从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加快深度融合……改革增进了市场活力、增加了民生福祉、增强了创新动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面对疫情考验,一艘艘远洋货轮扬帆起航,一列列中欧班列穿梭往来,推动外贸保稳提质,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能。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连年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搭建起开放合作的平台,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宣示:“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2012128日,深圳莲花山上郁郁葱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十年来,这棵榕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斗争取得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在党的二十大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上,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代表回忆,在国外考察自动化码头技术时不能下车、不让拍照,国外专家断言“你们要自主研发,成功的概率就是零”,这极大激发了他们自主研发的斗志,最终攻克了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中铁十九局三公司南充高速公路项目部副经理李绍杰代表介绍,在打通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最后特殊地层的173米时,每前进不到1米就会遇到塌方,很多国外专家到现场看过都说“不可能完成”,李绍杰所在的项目团队花了整整6年终于完成这项施工任务……令人振奋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艰险面前不退缩、重任面前不懈怠的鲜明品质。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斗争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劲,从“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坚定,到“千难万险不退缩”的勇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始终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种风骨和品质,成为党鲜明的特质和特点。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新时代这十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同贫困落后作斗争,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同环境污染作斗争,我们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坚持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我们经受住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坚持同党内腐败和作风问题作斗争,我们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警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只要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进,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2021425日上午,正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血战湘江突重围”展陈。回望红军浴血奋战、突破湘江的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我们必能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学习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编者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

202010月,正值丰收的金秋时节。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百年复兴路,苦难铸辉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气象万千、前景光明。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新时代这十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大关,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更加相得益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正所谓“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每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不同,因此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应该看到,一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新征程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有道不改、志不变的决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沿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我国14亿多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完成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形成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力


截至今年6月,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21年底已达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这十年,中国打造的这张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不仅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也为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今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意气风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我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十年,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人命运,更稳定的工作托举起更多精彩的人生,更满意的收入充实了普通家庭的物质基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人们身体健康,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更多人安居乐居,更优美的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福祉……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大海,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成的;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形成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伟力。这样的伟力,镌刻在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中,体现在小岗村大包干契约的红手印上,涌动在当今中国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中。不仅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还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人才资源、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党的二十大报告激扬起无数人内心的奋斗豪情。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只要党与人民始终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人口规模巨大”之难、发挥“人口规模巨大”之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见证了中国发展牢牢占据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启动一项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让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多年来,闽宁村发展成闽宁镇,昔日干沙滩变成产业兴旺的金沙滩,2021年人均收入比搬迁之初增长近30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强调:“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闽宁合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树起标杆,也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写下生动注脚。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必须看到,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擦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见证了中国发展牢牢占据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步增收,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分配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作出详细部署,有助于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亿万人民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实干创实绩、以奋斗促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科技创新创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人民抒写,为梦想高歌。从《觉醒年代》《长津湖》中体悟历史、增进历史自信,从《山海情》《守岛人》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从《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激扬奋进的豪情……不久前,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公示,无数人在对这些作品的凝神观看、侧耳倾听与静心阅读中,感受到温暖、鼓舞与启迪,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前进道路上,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自立于世界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发展进步,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新时代这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时至今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这十年,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活动,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征程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互协调、科技创新创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才能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塑造,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个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生动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刻昭示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兼顾、实现共赢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既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


这几天,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承载着武汉市民“诗和远方”梦想的城中绿心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褐色沙丘与碧绿江水交相呼应、芦荻摇曳与水鸟翻飞相映成趣的天兴洲湿地,经过生态修复后满是“生态绿”的青山江滩……武汉市的众多湿地宛如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成为展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绿色底色。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十年来,我们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今天,当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当绿色冬奥成为美好的时代记忆,当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奏响新的生态乐章,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夏贺兰山砂石矿区整治修复后成为葡萄酒庄,产业转型带来丰厚回报;黑龙江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良好生态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江苏连云港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渔获丰富起来……回望过去,一个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生动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刻昭示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兼顾、实现共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既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就能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69岁拍到77岁,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家住河北石家庄的资深摄影爱好者王汝春,自2014年起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片天空。从最开始“镜头里的蓝天白云成了稀罕物”,到后来蓝天白云照越来越多,数千张照片组成的“天空日记”,真切地记录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非凡历程。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保护者、建设者。新时代新征程,携手同心、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建更加美丽美好的家园。


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既是始终如一的价值坚守,更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行动


风起东方,大潮奔涌。今年以来,中国以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展会为契机,与各方携手谱写更多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故事,展示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机遇的诚意。在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人类重大抉择面前,中国以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实际行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引领开放合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历史上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我们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探索走出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对外合作新平台,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面对疫情冲击,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树立了大国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正能量。实践充分证明,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既是始终如一的价值坚守,更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走通走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新征程上,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有两句标语,一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一句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见证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注入和平发展新动力,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要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新蓝图鼓舞人心,谋新篇踔厉前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出台方案,探索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南洋浦港开展封关项目建设,奋力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南方五省区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展开,为超6000万户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要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前进道路上,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一定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前进道路上,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无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还是落实“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大部署,无论是兑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庄严承诺,还是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编者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听众深化对大会精神的理解;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方便更多人收听宣讲报告;与会人员聚精会神聆听,认真参与互动交流……近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开展集中宣讲活动,帮助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思想精髓。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水深火热,到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明前景,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大幅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科学的思想,历经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而愈显光辉。“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彰显了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的“六个坚持”,正是开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的“金钥匙”。要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在“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到第四卷依次排开。这部权威著作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打开了重要的“思想之窗”。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进军,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D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句句深情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践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针对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热切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聚焦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新时代这十年,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正是因为我们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向未来,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信心、守正创新,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高度的太空轨道上,呈“T”字构型的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每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不久前,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顺利对接,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浩瀚太空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振奋着亿万人民自信自立的精气神。

领航力量,扭转乾坤;思想之光,照亮征程。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新征程上,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信念之火淬炼奋斗之志,用信心之风鼓荡梦想之帆,我们就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回望过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事实充分证明,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前进道路上,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信心、守正创新,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续写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


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守正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了新时代的新辉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犹如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D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D章。D章的修改和完善,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代特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奋进新征程,“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前进道路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


走进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想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寻找答案,彰显着真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破坚冰,持之以恒纠“四风”、刮骨疗毒反腐败,啃下贫中之贫“硬骨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新时代这十年,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的赶考之路上,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我们一定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再创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坚持系统观念,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走进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水光潋滟,四周鸟声悦耳,经过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草原植被,这里成为260多种鸟儿的乐园;在山西右玉县四五道岭生态景区,樟子松、小叶杨郁郁葱葱,景区护林员感慨“从黄沙漫漫到绿色葱茏,都是托了生态工程的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神州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新时代这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系统观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谋深虑远,方能行稳致远。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矢志“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明确“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形成新格局;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系统观念,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前进道路上,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就一定能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我们的理论自信历久而弥坚。


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智慧、天下情怀,闪耀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坚持胸怀天下,顺大势、行大义、谋大同,不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矢志不渝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赴“东方之约”,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一系列“全球首秀”“亚洲首发”“中国首展”纷至沓来……前不久,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再次谱写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恢弘乐章。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球贸易盛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机遇的满满诚意,为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正能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以博大的天下情怀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共行天下大道的胸怀担当。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智慧、天下情怀,闪耀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明确“中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全球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建设;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一系列重要理念,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充分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心声,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社会追求更加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以前无法想象,现在美梦成真!”去年底,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老挝网络社交平台上对这条铁路的评价,道出了老挝人民对共建“一带一路”改善民生的赞叹。先进思想辉映非凡事业,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新时代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我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新时代十年,也是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十年。放眼世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为沿线各国发展注入动力;面对疫情冲击,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中国菌草项目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中,看到了命运与共、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信心和希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116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中方提出了《二十国集团数字创新合作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中方愿继续同二十国集团成员合作,携手构建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数字经济格局”。坚持胸怀天下,顺大势、行大义、谋大同,不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矢志不渝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应有的境界。

应时代潮流日新,行人间正道致远。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我们一定能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如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编者


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党的二十大绘就宏伟蓝图、吹响奋进号角,神州大地气象万千,亿万人民奋勇争先。第五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实现了成功、精彩、富有成效的预期目标;新能源汽车产销连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夏耘秋收,仓廪殷实,全国秋粮收获进度接近完成,丰收在望,稳产优产……“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航程破浪前行,我们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回答好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进行了科学谋划,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也是基本路径。无论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还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无论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需要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只有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安全能力增强等各方面建设的物质条件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有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一个方面。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促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供给体系质量还不高、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尽快形成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在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在大挑战中用好战略机遇,关键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一体两翼的统一整体,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且是贯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要求。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我们一定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持续顺利推进,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正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歼—16、运油—20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M轮番登场,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世界纪录……近段时间,中国科技事业捷报频传,收获累累硕果,“创新中国”引来世界关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正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作出部署。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十一位……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卓越贡献,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下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充分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充分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是波澜壮阔的征途,这是万马奔腾的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们一定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强大动力、提供强大支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回应了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是能够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型民主


大型纪录片《征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湖南长沙杨花村召开“小区夜话会”,围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征求立法意见,村民们踊跃参与,畅所欲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探索民情直通车、民主听证会、民主议政会等机制,到创设“立法直通车”“小院议事厅”“线上议事群”等形式,鲜活生动的人民民主实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写下生动注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具体部署。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奋进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人民群众就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以及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座谈、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人大“开门立法”,政府“开门问策”,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老百姓通过村民、居民、业主代表大会畅所欲言,推动公共事务管理……今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实践证明,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回应了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是能够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型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其目标任务,也是其重要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出的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从“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开展“网络问计”,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起草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智聚力,从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到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治国理政各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房产证难办怎么办?如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噪声污染严重找谁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超过300万件群众意见建议获得回复办理。一块留言板,成为倾听心声、了解困难、吸纳建议的沟通平台,促成群众关心的问题的有效解决,生动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用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一定能汇聚磅礴力量,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把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需求,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保障

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


今日中国,法治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服务保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促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加大法治乡村建设力度,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法治亮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就跟进一步。新时代十年,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法治建设事关根本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要靠法治守卫,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奋进新征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需求,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编纂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能更好发挥法治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从在全国各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问计于民汇集民意民智,到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有效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再到制定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着“人民”两个字。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回顾过往,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定位越来越精准,举措越来越到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法治基石。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同时,也更加需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反映文字起源的贾湖刻符龟甲和新石器时代刻符彩陶钵,商周时期刻有铭文的青铜器版方鼎、何尊,刻印精致的罕见宋刻本、元刻本古籍……在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将文献记载和文物实物相结合,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鼓舞着中华儿女自信自强地行进在复兴大道上。

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一系列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要求,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20XX年金秋时节,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吸引国人目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为丛书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回顾过往,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生动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一定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朱熹园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苏祠里,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莫高窟下,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谋划文化发展,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同时,也更加需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扬帆新征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就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提供新选择;“20XX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启动,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搭建多元平台;各地贯彻落实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和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做好民生保障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展现出奋进新征程的新担当新作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鲜明特征。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到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从推动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华夏大地上,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保障答卷,演绎着激动人心的团结奋斗故事,见证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发展底色。

犹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10个“更”字,描述人民的期盼。“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人命运,“更稳定的工作”托举起更多精彩的人生,“更满意的收入”充实了普通家庭的物质基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人们身体健康,“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更多人安居乐居,“更优美的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福祉……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是价值旨归。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完善分配制度,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必能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在胡同给快递员拜年,在工地同农民工交谈,在清洁站称赞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在田间地头问收成……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基层考察,都会来到群众中间,拉家常、问冷暖,体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新的起点,新的奋斗,全党必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历史的见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摒弃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美丽中国必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过去重卡阻路、煤灰遮天,如今高天流云、焕然一新。在青海木里,因为大规模非法采矿导致的“天坑”,已经初步实现生态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化工围江”难题加速破解,祁连山重回水草丰茂,内蒙古“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四川成都治理大气污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锦绣华夏,更多地方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明显改善。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要论断,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保护方面我无论是鼓励推动,还是批评制止,都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放眼世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摒弃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森林面积增长了7.1%,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就能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另一方面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美丽中国必将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长白山下到三江平原,从苍山洱海到秦岭山麓,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考察,总会嘱托要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干部群众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不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直接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的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凝聚共识与力量。

——编者


我们能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跃上新台阶,靠的就是以系统观念观大势、看问题、作决策,就是以守正创新统领干事创业、推动改革发展


奋斗决定收获,当下刻画未来。克服局地严重高温干旱等影响,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0%,物价保持总体稳定;新动能新业态接续涌现,彰显发展活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的宏观调控稳准有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前三季度新增市场主体2201.6万户……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巩固。

20XX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贯彻落实好“六个统筹”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推动经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经济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把握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实现多重目标间动态平衡、整体推进。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认识并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善于“弹钢琴”“转盘子”,到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能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跃上新台阶,靠的就是以系统观念观大势、看问题、作决策,就是以守正创新统领干事创业、推动改革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抓好“六个统筹”对经济实现整体好转、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重要意义。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科学防控、提振信心。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技术基础。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让国民经济循环更加安全顺畅。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有效对接、紧密协同、相互促进。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助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有助于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风雨无阻向前进,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人间正道在我们脚下。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目标越宏伟,任务越复杂,挑战越严峻,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从战略全局出发办好自己的事情,在矛盾变化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必能推动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明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质与量的关系,才能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才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夯实提质增效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在供给侧,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平稳增长态势未变,新动能继续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0.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7%、13.5%;在需求侧,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1—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今年以来,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辩证认识和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明确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六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

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长期看,经济没有“质”就不会有“量”,离开了“量”也谈不上“质”,量变积累形成质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质与量的关系,才能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才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夯实提质增效的物质技术基础。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不是一时一地之举措,而是要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在强国之路上迈出更坚实步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这条可预见的向上运行轨迹中,既有量的要素,更有质的内涵,我们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做好统筹兼顾、搞好综合平衡。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协同发力,推动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相互促进,尽快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协同并进,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内涵、扎实工作。浙江着力扩大内需,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内蒙古加大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谋划新能源的全产业链发展;海南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当前,各地正在因地制宜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正在打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正在凝聚。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我们一定能守正创新统筹好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