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运用大数据面临的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亿,形成全球最庞大、覆盖最广泛的数字社会。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迈入数据化、智能化时代,即当下常说的“大数据时代”。从网络购物、外卖点餐,到扫码支付、手机导航,再到移动办公、远程视频等,可以说大数据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疫情造成了社交阻隔,带来了数据信息量的暴增,线上下单、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成为高频热词。不少权威机构和专家预计,“后疫情时代”将是数据时代,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将进一步融合,大数据将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大数据建设的新篇章。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中央、各省区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为我们发展大数据产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政务数据资源整合
着力建设“一中心”,确保规范运行
20**年,**大数据中心成立,作为市行政审批局的二级单位,负责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就重难点工作及时研究调度,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制定并发布了《**城市大数据术语》《**城市大数据清洗规范》《**城市大数据采集规范》等*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经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纳入国家标准数据库,填补了该市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空白,也是**省大数据领域第一个地方性标准,在**乃至国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市大数据中心搭建统一认证、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共享、大数据可视化和互联网数据接入平台,建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建筑物数据库,对中心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认证平台、信息资源门户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改造和重新部署,完成*.*改造升级,提升了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数据服务支撑能力。
着力打造“一张网”优化政务服务
20**年,**市在**省率先建成政务服务“全市一网”系统,目前已建成上联国家、**省,下接县、乡、村的六级电子政务外网专线网络,并与全省“一张网”系统实现数据对接。此外,还修订完善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服务指南,实现了与省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型、编码、办事指南“四统一”。20**年初,**市启动“全市一网”系统向乡、村两级延伸工作,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编制录入了机构、人员、事项等各项基础数据;集中统一采购了**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村(居)民办理相关便民服务事项,在村和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即可通过网上办理,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着力管好“一片云”整合数据资源
20**年,建成基于云计算的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完成市电子政务外网协同办公平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政务服务支撑平台、政务中心外网监控机房等项目建设和部署。对平台进行扩建升级,建成面向公众服务业务应用的“**云”平台,计算和运维能力处于国内地级城市领先水平,达到公安部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目前,已完成电子证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社会救助、税收共治等**个业务系统迁移上云,承担了协同办公、大数据、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税收共治、“两法”衔接、“信用**”等跨部门综合应用,率先与**“楚天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在此基础上,**市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城管、智慧警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在“雪亮工程”建设方面,全市现已建成图像监控点近*万个,中心城区所有单位、场所、住宅小区内部视频监控全部接入公安视频专网,村村有监控、道路有卡口,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率***%,真正做到“监控进村,探头站岗”。在网格化管理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个网格,为社区网格员配备专用手机,开发利用“**智信”APP向指挥中心报送巡查信息,充分发挥网格员城市“管家”的作用。在数字化城管方面,**市在原有数字城管基础上,大力创新方式,拓展功能,逐步补充完善了工地监测、环卫与渣土车辆监管考评、重要消防场所监控、中心城区无人机巡查等功能。在智慧警务方面,20**年**月,全省首位机器人接警员“小白”在**公安分局龙泉派出所上岗,借助移动警务终端,通过系统定位和视频通话,实现了远程跟踪和在线管理,节省了报案人和民警**%的精力。
2.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在大数据、智能设备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黑客攻击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对用户精准“画像”,导致大数据“杀熟”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平台过度收集、存储甚至售卖用户信息,轻则带来不胜其烦的骚扰电话、短信,重则诱发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等。笔者深入街道社区一线作了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广大群众、基层政府在推广应用大数据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对大数据认识不足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大数据之中,出行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购物要用到微信、支付宝,离开了大数据我们可能寸步难行,但是对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如何搜集各类信息、具体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大数据要注意什么等等,很多人却不甚了解。
运用大数据不够积极主动。对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我们更多是被动接受,很少积极主动去关注和运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果不是进出公共场所要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自己的出行记录。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推广的线上营业厅和智能APP,不是迫不得已,我们也不会主动运用。
能力素质存在短板弱项。受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式的影响,我们倾向于运用自己固有的经验、熟悉的事物,对于大数据时代涌现的一些智能设备和手段,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心理,存在不想用、不会用现象,这种情况在边远农村地区、在中老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顶层设计不够合理
从政府层面来看,顶层设计不够合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后,各地成立了大数据管理机构,但职能职责和管理体制却不尽相同,不能形成上下对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以**市为例,**市大数据中心是市行政审批局的二级单位,而其上级机关**省大数据中心是省政务办的二级单位,下级机关东宝区大数据中心是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安排部署工作时,由于行政审批、网格化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单位众多、协调难度大,工作运行不够高效顺畅。
数据融合不够充分
以**市为例,**大数据中心的运行平台(**云),已经市直单位很多系统“迁徙上云”工作。但一些部门数据信息仅限于某一领域,且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间无法兼容,一定程度上造成“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比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统计和管理,公安部门使用的是警务综合平台,卫健部门使用的是国网系统,**本地政法机关推广使用的是网格化系统,三个系统数据难以统一和协调。
监督管理不够到位
对于新兴产业和新生事物,相关的管理制度比较滞后,职能部门的管理理念、手段方式还跟不上,特别是事前预防和技术保护还不到位,这是安全隐患和隐私泄露易发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包括数据分析人员、数据理解人员和技术使用人员等,尤其在基层这些人才严重缺乏。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如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不能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无法准确理解、掌握智能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更谈不上有效指导群众。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将大数据打造成社会管理的“强力推手”,政府治理的“幕后高参”。
3.对策建议
营造“全民普数”氛围,加强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相关部门要系统梳理大数据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形成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普及教材。大力开展“谱数”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将数字素养和技能纳入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要创新宣教方式,采用“线上推介+线下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隐私保护、反诈等常识,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意识。要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以及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人群,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APP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全力补齐宣传教育短板。
构建“城市大脑”平台,优化治理结构
借鉴杭州、贵阳等地经验做法,坚持从战略高度抓好统筹谋划,形成大数据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编制推进大数据行动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要大力推进集约高效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大脑项目,着力构建“*+*+N”一体化发展格局(*个大数据中心、*个支撑平台、N个行业和部门应用系统),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码通服”,确保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民生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在疫情精准防控、城市应急处置、智慧城管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全市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综合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破除“数据孤岛”障碍,促进资源融合
以市域为单位,按照统一运行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整合各部门人、车、路、环境、城建、视频监控、公共事业等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系统直接接入平台中枢,为政务管理、城市治理和群众生活提供服务。尤其是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数据在源头采集时准确规范、真实可靠,为数据交流和共享把好“第一道关口”。积极探索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对于特定领域数据信息,如标准难以统一或存在保密需要,可以通过数据“搭桥”、技术“加密”等手段,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凝聚“多方共治”合力,激活神经末梢
针对大数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政府部门要深入开展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利用大数据资源信息的行为。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注重对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备和职业操守的教育管理,规范
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标准、流程和方法。广大群众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就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充分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把社区与居民的互动尽可能地移到网上、连到掌心,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切实把治理触角延伸到联系服务群众最前沿。
夯实“数据上链”基础,确保常态长效
逐步完善数据信息分类保护的法律制度,明确数据挖掘、存储、传输、发布以及二次利用等环节的权责关系,切实做到谁收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出现问题必追责。解决数据安全隐患,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推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手段上好“安全锁”,筑牢“防火墙”,从源头上堵住安全漏洞。例如,将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纳入技术开发程序,对个人身份信息、敏感数据等采取加密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要发展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通过政策支持、税费补贴等方式支持现有大数据企业做大做强,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加强统计分析和计算机领域人才的交流互动,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招博引硕”、专项人才计划等方式,大力引进大数据相关人才投身基层实践,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必将大有可为。但大数据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笔者并非否认大数据技术的宝贵价值和重要意义,只是呼吁在数据技术方兴未艾的重要时刻,通过对其深入分析、理性思考,找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靶向施策、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趋利避害,促进大数据产业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