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某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XX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健康XX”的战略号召,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特点和诊疗优势,全方位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和新力量,使中医药发展成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创新医疗服务方式的重要载体。

一、顺应变化趋势,立足改善民生,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新思路

(一)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进。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X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党建助推,凝聚发展动力。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以“中医兴阿”的工作理念为牵引,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中医药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全市各级党组织也坚持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到重点工作之一,定期听取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形成了中西医医疗服务并重、城区中医院与乡镇中医馆连接、党的建设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多方保障,助力传承发展。近年来,XX市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费投入,凡是中医药预算资金足额拨付,凡是中医药项目配套资金足额保障,2019—2020年,累计实施中医药类建设项目XX个,拨付本级配套资金XX万元。同时,坚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投入资金XX万元,在综合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在地、县X家中医医院建设核酸实验室和发热门诊,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实力。

.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市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遴选我市中医药拔尖人才作为带教老师,对在职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发展。

三、发挥中医传帮带的教育方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尝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完善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等政策措施,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市内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构建完善市内名老中医培养体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和市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四、强化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强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导向,健全我市确有专长中医人才、名老中医评选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

五、为民间中医“松绑”,健全中医药传承体系。

探索一套符合我市实际、有利于评价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制度,全面保护民间中医师带徒形式的中医药“赤脚医师”等确有专长人员,继承和发扬具有独特疗效的民间验方和中医诊疗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经验、做法,完善民间中医精华传承保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向中医药人才培养集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中医药事业政策扶持力度,目计划建五层平方米,主要用于做门诊及病区,预算资金2400万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在项目用地划拨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中医院的发展瓶颈。

其次尽快出台我市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建议这个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发。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制定对中医服务的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经费实行预算单列,逐年增加事业经费;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科教、人才培养、适用技术推广、中医突出贡献奖励、农村中医先进集体创建及中医药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坚持中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优先向中医院倾斜的补助政策,激励其开展中医药服务,尤其要重点支持中医院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措施,落实中医药医保扶持政策。落实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城乡居民在定点的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按40%报销政策。实行医保中医药报销倾斜政策,扩大医保中医药支付范围。中医院住院起付标准比同级综合医院住院起付线降低100元,报销比例在原报销基础上提高5%。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调整中医药收费价格,提高中医诊疗费标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二是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首先是扎实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推进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抓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其次是在人员招录政策上给予倾斜。现有的事业单位招聘办法,对于招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极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招聘办法,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再次是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不仅要引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还要注重引进已负盛名的中医专家人才,特别是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医人才,开辟医疗单位引进所需人才的“绿色通道”。最后是积极做好传统医学师承工作,积极动员基层合格人员参加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组织开展传统医学师承考核,加强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中医师送出去进修或拜师学习。

三是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引导中医药事业“错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推广培训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知识,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支持中医药事业。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一般认为,中医在治疗“已病”方面,不如西医“立竿见影”,但是在治疗“未病”和“末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引导中医“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研究和确立中医药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定位。即:秉持“中”的特色,强化“医”的功能,彰显“药”的疗效。坚守中医药姓“中”,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推进“五个拓展”:服务对象由单一的诊疗病人,向服务健康、亚健康人群拓展;服务范围由治已病的传统领域,向“治未病”的养生和“治末病”的临终关怀两端拓展;服务内容由治病向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拓展;服务药剂由传统的“一抓一大把、一煎一大锅、一喝一大碗”,向研制更多更好的中药剂型拓展;服务方式由等病人到医院就诊,向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送服务上门、送宣传上门拓展。

四是探索中医秘方的保护与开发应用。部分中医医师通过自身多年摸索而形成治疗某种疑难疾病的秘方无法正常传承,也未能有效推广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相关部门给符合条件的民间中医秘方授予认定证书,让其享受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还可以设立民间中医秘方开发基金,对于紧缺、临床疗效显着、开发前景好的民间中医秘方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增强持有者的信心。同时,鼓励秘方持有者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所有者还可以将中医秘方转让给企业,或者以入股形式参加中医处方的开发,从而使中医秘方得到有效的推广,产生规模效应,造福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