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笔杆子7句话拨开迷雾
曾为笔耕,伏案多年。自不再从事文秘工作后,拿烟的姿态终于从左手转到了右手。但文字这东西,一旦惹上,就永远是个纠结。
3 }1 r* S' W; u. W# t3 s3 n' ]+ H
世上什么人最苦、最累、最难,莫过于赤膊上阵、挑灯夜战“爬格子”的文秘工作者。有诗为证:“搞材料,被人笑;手起泡,头发掉;耗烟草,费灯泡”。可以说,搞文秘工作的同志饱含酸甜苦辣。对于如何搞好文秘工作,特别是文字材料工作,我有几点感悟。
1
把握意图——“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
| y3 l9 i& m( @) C+
o
有句俗话说得好:“方向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点子多”。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方向不明,心中无数,都是大忌,看似用力使劲,实则南辕北辙。公文写作同样如此。公文大都是领导机关用以阐述思路、安排工作、推进落实的有效载体,不怕材料写不好,就怕材料不对路。因此,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最为重要,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8
C, |3 s/ h/ z# E E) X1 U' E;
@
所以,文秘人员要想领导所想、谋领导所谋、为领导所为。要尽可能紧跟领导,当好领导的“尾巴”,尽可能多听、多记、多看、多思,把握领导的思想观点、工作作风、讲话风格。同时,要多主动参加领导主持召开的各种会议和调研活动,多听领导的即兴讲话,及时记录领导的思想火花。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火花可能瞬间迸发、稍纵即逝,但却是把握领导意图、思想和观点最珍贵的素材,也是使材料对路、对口味的最佳捷径。有了这些基础,形成的材料一般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甚至可能还会让领导感到惊喜。"
@0 \4 }; m1 ^1 P
2/ t2 J) r: R2 E6 G( |8 S" p/ ~: H/ C
熟悉情况——“近水识鱼性,入山知鸟音”0
G6 N9 S+ A2 d2
P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悉情况是起草材料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文秘工作者要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全面、具体、深刻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具体工作的操作和难题的破解,加强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对情况真知、深知,才会占有更多真实、鲜活、生动的素材,才会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变,才会达到理性认识向理论高度的升华。
第一,把握“七情”
。也就是要把握市情、省情、国情、世情和上情、中情、下情。写作时要视野宽、站位高,学会从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这样写成的材料才会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
第二,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由于领导考虑问题的层次往往比较高,尤其是撰写主要领导的文稿时,需要体现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否则出炉的文稿就显得高度不够、深度不够、品位不够。
第三,把握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这样的材料针对性强,大家心里所想的、所关注的问题,在材料中都得到了体现,让人感觉这个领导讲话对情况非常熟悉。听者会觉得很过瘾,对领导的信服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 F" B! r' M/ A) z6 O3 y5
`
第四,把握创新性、经验性、思路性、指导性的工作。领导讲话,适当的表扬或批评,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材料中,对亮点工作和存在问题适当点一点,是对下属单位工作的一种肯定、鼓舞、鞭策和促进。
3
学习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秘工作者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境界。只有做到知识容量大,才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1
^' K* ^7 P0
J
书本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多读书,读好书。多种知识的积累和融合,会产生一种新的知识;多种信息的交汇和碰撞,会赋予我们新的思维。要兼收并蓄,广泛的、大量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量,比如一些警句、典故、事例,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时,要收集其他地方、其他领导类似的文稿资料,一方面研究学习,另一方面借鉴引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提高材料质量。
好的材料都充满了哲理。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文秘工作者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一点哲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而且大大提高我们的公文写作能力。.
M# w a- _- p$ ]9 x
4
转换角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要写出高质量的公文材料,最关键的是要转换角色,因为公文材料不是个人的抒情达意,而是领导机关意图的传递表达,这就要求文秘工作者要站在领导者的位置和角度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在兵位,要有帅谋”。
我参与过一些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深深地体会到,公文构思、起草的过程,其实就是文秘工作者角色转换的过程。这就要求文秘工作者大胆进行角色模拟,完全把自己摆到领导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谋划,进入到领导的思想、内涵、风格和境界里面去,真正做到“不在领导位,善谋领导政”。依我的体会,模拟好领导角色,关键要做到“五看三突出”。
“五看”,就是一看会议性质。不同性质的会议对材料有不同的要求,要认真把握;二看会议对象。要了解领导讲话针对的对象是上级、下级、同级还是来宾,只有把对象搞清楚了,才能确定表达的方式和口吻;三看会议场合。要先了解会议是什么样的规模,是室外还是室内,是在主席台会议,还是圆桌会议,是什么样的情景等等;四看时机。要了解领导讲话的顺序,先讲就带有引导性、示范性,后讲就应是侧重性、补充性、总结性;五看时间。要考虑领导讲话时间的长短,把握时间度,并留有弹性。7
v# ~/ z; B2 \ ^% [2 m5
a
“三突出”,就是一要突出领导的意图,知道领导想表达什么,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二要突出讲话的主题,切忌跑题和偏题;三要突出领导的风格,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 L# p3 N9 h4 E
5
突出个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y1
x8 p1 s* \$ A2 l# O5
G
个性就是特色。现在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听众层,文化知识水平都很高,鉴赏能力都很强。材料没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信服不了人,打动不了人。这就要求文稿要有独特的思想和理论,要有真知灼见,要有鲜明的观点。俗话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公文最忌的就是雷同,要因时、因事、因地、因人有所变化:或独树立一帜,或别具一格,或深入浅出,真正把听众的心带到材料的境界里来。
一要有独特的角度。同样一件事情,尽量用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比如经济工作会、全委会等会议,内容大同小异,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又要常谈常新,要“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岭侧成峰”。+
a& q* n6 x7 e! B( w- V$
w
二要有独特的风格。旧酒装新瓶,材料也要经常变幻风格,调节口味,花样翻新。文秘工作者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刻为浅显、融枯燥为生趣,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这样才能赋予它以生命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u" x2 W# K9 {2 W3
s
三要有独特的文彩。我们要善于使枯燥的文字鲜活起来,这就要用比喻、拟人、夸张、对仗、排比、借代、警句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沐春风,似饮甘泉。
6
精雕细琢——“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一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今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的至高地位。*
d- U% G X& q3 g/ y$
t
写成一个出彩、叫得好的公文,必须下苦功夫,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被誉为“中共一支笔”的胡乔木,是文章大家,他常说:“我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他对文稿的修改可谓苛刻,对每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表述和提法,都力求准确、恰当、贴切、得体,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乎分寸,合乎政策意图,从选题到立论,从标题到全篇,从理论到政策,从观点到材料,从布局谋篇到层次结构,从引语数字到标点符号,经过他的细心掂量和推敲,举凡有什么毛病、偏差和欠缺,都难逃过他的眼睛。因此,一篇文章经胡乔木一改,哪怕是改几句话,加几句话,甚至只是改几个字,就大为改观。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胡乔木同志对文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养成一种“鸡蛋里头挑骨头”的习惯,耐心地修改、推敲、淬火、打磨,通过清新的文风和恰当的修辞,使得文字不仅简明扼要,而且呈现一种生动活泼、兴致勃勃的气象,这样才能拿出上乘的作品。)
i; ?) C- C, t- y- _& U) k
7
广泛交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 `* o; ]" x4 K9 \* F9 H: D
俗话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在上级机关部门工作的时候,非常喜欢跟那些搞宏观经济、搞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朋友。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遂、思路清晰、知识面宽阔、见解独特。与之交流,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给人全新的境界、全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所以,我觉得,跟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知识面宽的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启示、更多的受益——这也是我们文秘工作者掌握知识、积累能量,展翅高飞的一个重要的方法。4
`, f8 P+ ]2 ?3 P+ }$
|
公文写作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借用兵家的话说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就要求我们文秘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积累、提炼升华,以求达到“苟日新、日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