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培计划”教研组长能力提升(综合实践)培训学习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在广东珠海为期20天的*省“国培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研组长能力提升培训。学习是忙碌而又充实快乐的,能坐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教室里接受师大教授的教诲,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培训内容丰富,各级教育专家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我们享受着学习这种“福利”,这是收获丰厚的20天,也是促进我们教学上、认识上不断成长的20天。本次培训的目标:一是提高参训教师开展高水平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二是掌握丰富多样的开展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与任务设计的方法与技能;三是培训中对高质量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形成全面认识,有效经历自身职业认同和知识储备、教学观念与指导方法更新过程;四是在优化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参训教研组长在学校或所在片区进行示范引领,从而全方位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一、收获知识、转变思维
1、何为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不像西方国家的项目(化)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具有双重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功能与宗旨是将学科知识学以致用、如同在二维的课程结构中搭建一座桥,以“习”化“学”、以“行”促“知”。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是综合实践活动微弱发展却绵延不断乃至日渐蓬勃的根本原因。
《指导纲要》首次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古语有曰“仁者无敌、勇者无惧、智者不惑”。基于这个角度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课程目标可理解为“志”“仁”“勇”和“智”的有机融合。具体地说,“价值体认”是要立“志”(志向、理想信念),立下民族复兴之大志;“责任担当”强调的是“仁”与“勇”,讲的是培养学生由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有对生活责任的果断勇气;“问题解决”与“创意物化”侧重的是引导学生做个“智”者,要善于分析问题,懂得选择方法、审慎处理问题和明智地解决问题。
《指导纲要》系统阐述了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
1.考察探究: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科学实验……
2.社会服务: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
3.设计制作:动漫制作、动漫创作、创客活动、方案设计……
4.职业体验:军训、学工、学农……
5.其他: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改变了我的认知,纠正了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错误认识,它和其它学科同等重要,它采用“综合的”“实践的”方式,逐渐地、循序渐进地连接学生的知识世界(学科课程)与生活世界。其本质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融于学科课程,这不失为一种“温和而积极的”中间力量。而我们的生活即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是最高级别的综合实践活动。
2、聚焦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研究会会长陶礼光教授用一个个鲜活的、令人深省的事例为我们解读未来教育趋势、当今教育发展的八个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双减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的教与学;教我们如何安排45分钟(一节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实施、学生的表现如何评价、怎样设计双减的课表以及怎么安排课后延时服务等等,真的是“干货满满、细节满满”的解读。同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能营造思 考、探究、创新的环境。
让我们认识到: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存在感、幸福感、被认同感。
3、综合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项目化学习、知行合一
不同时代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学科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统一讲解,以知识为中心,以分数为目标的。时代发展,教育目标转变强调素养导向,突出实践育人;教学方式转变,项目式学习、转变育人方式。
项目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项目任务为主要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尽量避免广播式讲解,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个性化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技能,实现自我提升。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和完成项目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二、学以致用 反思提升
1、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法和步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个项目可能要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知识。强调综合性,着眼学生整体发展;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展示生成性,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强调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地方性,培养社会服务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订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安全保障等)。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照制订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收集资料、讨论、宣传、生活实践、劳动、制作等),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结交流的内容有: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提出一些课后进一步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性教材有很大不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是实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二、综合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综合实践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三、研究学生的需要,使“教”服务于“学”,对于学生的活动不能包办,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因学生而定,方案由学生设计,学生亲自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结论由学生分析得出……每次的指导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困难疑惑为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以总结评价为发展。
2、物理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
我从事了24年的物理教学工作,却从未将物理学科与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联系在一起,仍然骄傲的、按部就班的广播式的传授知识,也片面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此次学习,我开始思考综合实践与物理学科,甚至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它的研究性学习、操作性学习、项目化学习不正是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主导吗?那我可以逐步在物理学科上推行与综合实践活动严密相关的教学活动,比方:在八年级物理上《声现象》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会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与声音相关的项目,调查有关噪声污染状况等等,又该如何解决;利用节假日,选择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气候变化、调查近视眼、镜子种类、节约用电等)为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动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熟悉与体验。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和步骤有了充分的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知识已按下暂停键,将各学科与综合实践融合在一起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我将会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3、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扫地、做家务,不是汗水加劳力,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随着*中考改革,劳动课程进入中考总分行列,初中阶段6本劳动教育教材,有手工、插花、编织、木工等农业生产、传统工艺、工业生产、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的课程,当拿到教材,我迷茫了,怎么办?幸运的是,参加了综合实践的培训,我找到了一些方向,木工、机械及新技术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实现,那我们就因地制宜,依托现成的、地域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对生产劳动教育,结合综合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方法,融合劳动、美术、信息技术、生物等学科知识可开发项目化学习有:剪纸艺术、手工编织、篆刻、针织、花卉培育、绿植养护、插花等;对服务性劳动教育,融合劳动、语文、物理、生物、道德与法治、美术、历史、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可开发项目化学习,结合我校实际,七年级项目: 抗“疫”总动员、书香校园行动、废旧物品再利用、 小小环卫家;八年级项目:网络伴我健康成长、关爱行动(低年级同学、老人、小动物等)、我来当家、走进社区服务大家;九年级项目:职业体验(包含职业调查、跟班、体验等)、毕业感恩。
在项目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将成为学习者,我们要注意,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刻意的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而是随着实际问题的提出,研究过程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融合过程。我们也不能掉入重“行(活动)”轻“知(知识)”或重“(知)”轻“行”的误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