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党课

人类命运共同体”党课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列强侵略后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融入全球化浪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强不息的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一、立新发展之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学理支撑,科学论证了由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迈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过程”“体系”“关系”三个维度来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预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从相对封闭的不平等体系来看,世界历史揭示了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世界历史包含了板块之间、板块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发展中心的转移显示了东方社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愿景。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髓要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这一主体性存在,关照历史主体的生存状况,回应其普遍的生活需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与构建的价值关切点和逻辑起始点。通过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马克思着重强调“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发展,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超脱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学者将世界历史主体归结为精神理念的禁锢,又与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不同,马克思深刻指明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才能够成为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是真正的历史主体。马克思强调,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已有的或者是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全部人类历史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深植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着重分析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人”参与物质实践活动的本质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指向的本质把握。这一理论统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最终走向,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以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回应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稳定的期盼,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以生产力的提升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难以进行跨地域范围的交往。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普遍提升,原本孤立的国家民族打破了地域限制,从封闭、分散逐渐开放、联系,建立了普遍交往,具备了能够突破区域钳制的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进而实现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并推动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在汲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努力调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主张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重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坚持创新驱动,释放社会创造力,坚持用“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的发展机遇,谋求新的发展动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历史发展指向。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处于共同体之中时获取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展现自身发展的最佳机会和手段;获得真正的属于个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这一价值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现实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基为出发点,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打破限制人的发展的层层壁垒,倡导世界各国了解、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发展中的差异性,以协商、共建为途径,倡导平等尊重、实现共赢共享。值得思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意识形态的异质性共存,是对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系统研判和深邃思考,是过去相互封锁、平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叉发展,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的发展新格局。理性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的新特点的时代呈现,既不会因为制度不同而排斥合作,也不会因为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而拒绝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的实践图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呈现与时代表征,就是期待各个国家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求同存异。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对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自由实现的未来方向作出深刻阐明和重要探索,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遵循其历史逻辑,汲取其精髓要义的同时,与马克思的自由观相统一,也延续了其致力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实现真正自由稳步迈进的一种现实路径和可靠选择。


二、明新发展之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富有时代精神和世界意义的共同体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劳动社会化立场,深刻揭露了“虚幻的共同体”的内部分裂和危机关系,准确来讲,劳动是如何才能摆脱资本的统治呢?马克思让真正驾驭“物的力量”归属于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的潜能,并借助劳动解放,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解放。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社会化主导社会共同体实践理念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方式决定着共同体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在劳动社会化基础上建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有为的出场方式,是破解世界全球性危机和国际关系冲突的中国智慧。上述三个维度显示了人类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相对封闭下的不平等到打破封闭并注入活力与平等的纵向发展趋势,规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命题、核心要义和世界意义,遵循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逻辑,汲取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髓要义,打造了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体性”上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视角和短期利益考量,在“包容性”上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与“零和博弈”思维,在“公正性”上超越了“大国优先”“强国有理”的丛林逻辑,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共善”;在“和而不同”的理念倡导下“求同存异”,并实践中做到“求同存和”,进而做到“和而合之”,这更能激荡起全球广泛共鸣和普遍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展开。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学说,不是故步自封、宗派主义、闭门造车的产物。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当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境遇交汇时,整体把握人类命运,系统研判世界情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选择。当前,世界各国因社会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的差异,产生纷争和矛盾;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游戏,解决不了本国问题,也应对不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国命运相连的现实状况,面对人为制造的政治偏见与文明隔阂,要摒弃傲慢和偏见,跨越文明冲突的陷阱,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将压力化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用沟通协商来化解分歧和冲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最终才能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勾画的人类社会图景。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性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价值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劳动社会化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力图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五个维度,打造“五位一体”可行性论证的实践图景。今天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推动公平正义的整体性发展,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是中国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自觉抉择,是坚持多元并存、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理念、致力于谋求各治理主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


三、创新发展之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和深厚情怀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情怀:尊重各国追求正当权益和维护各国的正当利益。在中国价值创新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实践性”是中国价值的根本特性,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中国价值在不断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生机活力,形成“和而不同、践行担当、多层次全方位”的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系。“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各国需要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找到利益的交汇点和融合点,尊重各国追求正当权益和维护各国的正当利益是世界民族的共同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充分考量和现实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以一种更加包容的观念、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来理解差异化、立合理行为为基本底线,以共同价值基础为基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方向、以携手合作为手段途径的新型国际关系。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情怀:坚持正确义利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道义。古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意蕴,其蕴含的是尊重人与自然的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强调的是人类发展方向的“正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大道之行”是以“天道”定世界大势,以“人道”定外交内核,以“正道”定外交性质,以“王道”定外交方式和路径,坚持道义为先、利益兼顾,力求使道义和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达到辩证统一。民心是道义的力量源泉,拥有民心,才能赢得道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与要求,坚持正确义利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义观的现代诠释和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历来以天下为己任,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和政治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道义支撑,是真理性与道义性的统一,彰显了共建共享的公正理念、“协和万邦”的包容胸怀,诠释了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道义理念。不难看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和文明智慧,寄托着中华民族祈望共同幸福的大同理想和美好愿望。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理念和视角,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必然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从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从凝聚国际抗疫合作共识到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充分展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反抗强权的决心,以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善心,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在走进新时代的进程中,中国有意愿也有实力发挥大国作用,展现大国担当,承担大国责任。以有容乃大的情怀,向世界说明真实客观的中国,以“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的精神内核贡献出中国智慧、舒展中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之治”与以“中国方案”引导的全球治理的关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中国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思想之光引领世界前行,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发挥自身的理论根基和经验优势,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之“本”,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生动准确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因为我们党自身带有鲜明的优秀品质,能激发中国人民在磨难中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因为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为什么“行”,是因为它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价值诉求,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消除偏见和误解,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让世界读懂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担当者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四、结语


面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世界各国都应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化解时代发展难题、突破时代发展困境。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大历史观为视域,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必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对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擘画期盼,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共同挑战和处理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重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是探索中的选择、坚持中的创新,是从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中国方案的实践路径;从本质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大爱情怀,命运与共行大道,大道不孤,天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