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篇)关于20XX年基层党务文稿总集汇编


关于20XX年基层党务文稿总集汇编

121篇)

目录


1.谨防民主生活会“头重脚轻” 9

2.民主生活会当走“心”落“实” 12

3.党员教育当“百步穿杨” 15

4.备一份“关怀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动起来” 19

5.组织生活会当注重“准”“狠”“快” 22

6.党员教育培训切勿“脱离实际” 25

7.巧用“黑科技”写实农村党员冬训“命题作文” 28

8.善用“加减法”激活流动党员管理“新动能” 31

9.开展调研要善于“设笼捕鸟” 35

10.调查研究贵在“走着瞧” 37

11.把好“三关”推动新发展党员提质增效 40

12.农民工党员教育要“靶向发力” 43

13.用“绣花之功”提高党员发展“含金量” 46

14.以“三线合一”推动党员春训“一路生花” 49

15.“三步走”让谈心谈话直抵人心 52

16.严把“五道关口”推动发展党员“提质升级” 55

17.“谈心谈话”谈什么? 59

18.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四个维度” 61

19.“三牌合一”让流动党员“流出”不“流失” 63

20.调查研究当“研”之有“勿” 65

21.机关党建要“创优领航” 67

22.让群众在“家门口”触摸幸福 70

23.“四坚持”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 72

24.党员教育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4

25.打造干教培训“加强版” 79

26.民主评议党员要敢打“差评” 81

27.组织生活会要谨防“头重”“脚轻” 84

28.“点上发力”答好流动党员管理“题” 86

29.做好流动党员纳管的“后半篇”文章 88

30.以“破改立”促组织生活会提质增效 91

31.调查研究须“实”之有“勿” 93

32.写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篇“命题作文” 96

33.如何让党员教育更具“吸引力” 98

34.“三步棋”答好流动党员管服融合“考卷” 101

35.调查研究要“三力并行”找准“穴位” 103

36.妙用“三忌”点睛笔 绘好考核“出神”卷 106

37.感悟农村党员春训的“三字真言” 108

38.“三个聚焦”建好农村党员春训“加油站” 110

39.赋予“主题党日”满满“仪式感” 112

40.村党员春训提味“三字诀” 115

41.好党课要讲“土”味“情”话 117

42.突出“四性”为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 120

43.坚守拳拳初心 做强党校品牌 123

44.用好“育苗法”抓实发展党员工作 125

45.结合“点线面”绘就“三会一课”三张图 128

46.打造“三个支点”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 130

47.聚焦“三问” 让党员教育靶向发力 133

48.“三步走”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动能 137

49.念好“四字诀”让“三会一课”有料有效 139

50.“点”上发力让党员教育入“味”三分 142

51.破解“四个疑难”让督考实现“闭环一体化” 144

52.“三加强”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148

53.打通干部教育培训“堵点” 150

54.“点线面”结合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152

55.提“三味” 烹就党课“回味无穷” 155

56.从“绘事后素”看党建规划“三要” 157

57.一份基层管档“学习指南” 160

58.做实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加法题” 163

59.破解“四乏”为农村党员发展“蓄势积能” 168

60.巧用“三字锦囊”让农村党员教育“层层开花” 172

61.“起承转合”写好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174

62.“四变”让农村无职党员“星光璀璨” 177

63.深化“三围绕”做实党员教育培训“闭环矩阵” 180

64.问题导向讲党课“路宽行远” 183

65.@村党支部 主题党日当开出“泥土气” 185

66.“四种课堂”破解流动党员教育“四不难题” 188

67.多在党员中获取党课素材 191

68.“字斟句酌”巧解党员教育“时代命题” 192

69.“起承转合”巧解农村党员教育“四道难题” 195

70.让党建“新光”绽放在“最活跃地带” 198

71.“起承转合”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200

72.用心烹饪党课“五味大餐” 203

73.掌握讲党课“调研之道” 208

74.民主生活会要具有“生活味” 211

75.“追根溯源”让组织生活会更有“含金量” 213

76.“加料提味”让党员教育“浓郁飘香” 216

77.烩出民主生活会的“色、香、味” 218

78.让党员教育培训多些“精品思维” 221

79.“敢于较真”让组织生活会更有“含金量” 224

80.严为“首” 让民主生活会味入“三心” 226

81.奏响组织生活会“五部曲” 229

82.把“问题导向”贯穿民主生活会始终 232

83.擦亮“镜头”提升组织生活会的“分辨率” 234

84.让民主生活会也要“热气腾腾” 237

85.民主生活会的“幕后花絮” 239

86.做实监督谈话 拧紧管党治党“螺丝” 241

87.民主生活会务必“点对点、硬碰硬、实打实” 244

88.“靶向发力”破除对照检查“层层表象” 246

89.“三字诀”让民主生活会有“真实味” 249

90.“我是冬训主讲人”让基层宣讲“鲜味十足” 251

91.“化整为零”写实民主生活会后半章 254

92.民主生活会要“查病灶”“治病源”“断病根” 257

93.“三招组合拳”主题党日更有“范”儿 259

94.民主生活会要对问题“一盯到底” 262

95.“三项升级”激活基层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265

96.来一场民主生活会的“暖春行动” 266

97.党建述职重在做好“后半篇文章” 269

98.“三字决”让民主生活会“治病排毒” 271

99.民主生活会要“精准破局” 274

100.来场“剥洋葱式”的民主生活会 276

101.莫让民主生活会止于“问题” 278

102.“三圈”加持让党员冬训“味道”十足 281

103.“一针一线”绣出党建述职“实景图” 283

104.聚焦“三要素”写实民主生活会“后半章” 286

105.“开门迎新”让党员教育“春意盎然” 288

106.组织生活会要做到“改过自新” 291

107.常“提凉壶”而有真批评 293

108.民主生活会要“走心”才“有味” 295

109.解决是最好的教育 297

110.“加点料”让组织生活会“饶有滋味” 300

111.奏响党员教育“三重奏” 303

112.民主评议党员要“动真格” 306

113.“辣”就让民主生活会“严”起来 309

114.上好“三堂课”为党员冬训“添料加味” 311

115.组织生活会要“辣够味”实到心 313

116.党员教育要有“主旋律”“新形式”“强基础” 315

117.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要“三敢” 318

118.创新“做媒” 让党建品牌“货真价实” 320

119.聚焦党员教育质效 谨防三个“经济学现象” 323

120.“四变”激发农村无职党员“微能量” 326

121.“步步到位”提升组织生活会“含金量” 329

122.“张弛有度”方能“药到病除” 331

123.谨防民主生活会“头重脚轻” 334





谨防民主生活会“头重脚轻”


当前,各地领导班子都已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取得实绩实效的关键,归根结底还要看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整改落实的成效。为避免民主生活会陷入“头重脚轻”的被动局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会议结束后紧接着“下步动作”,把解决问题、落实整改、改进提升作为接下来的“重头戏”,切实写好民主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解决真问题、取得真实效。

问题整改突出“快”,切勿重“口号”轻“落实”。问题提得好,整改落实也得快。从“切准脉”到“开良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以速度改出效率、以彻底改出实效是民主生活会的生命力所在。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却存在“过关”思想,认为会开完了就结束了,即使会上“红脸出汗”时决心很大,“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汗水一干”就把整改落实抛之脑后。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问题更不能“树倒根存”,明知“患病”却任其发展,只会越来越重,最终小病成大患。问题整改绝不能“放一放”“等一等”,出现表态快行动慢的“拖延症”,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也要亮明态度、拿出方案,逐步整改到位。只有不推诿扯皮、拖泥带水、耽搁延误,切实做到带头于先、行动于快,才能确保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简单问题拖成困难问题,让民主生活会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措施制定聚焦“准”,切勿重“留痕”轻“实效”。会议开好是起点,整改见效才是重点。民主生活会开得效果如何,最终还要落实到一个“改”字,体现在一个“效”字。然而在现实中,“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精准把脉、找准症结、开出良方,做到“对症下药”。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在整改落实时,随意列几条措施、胡乱做几件事情,看似忙忙碌碌“成效显著”,实则风马牛不相及,不仅与开会初衷背道而驰,更会助长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方向看得准,步子才能迈得稳。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思路,瞄准问题“靶心”,把整改方案落细落小,措施逐条逐列细化具体,才能避免因差距找不明、措施定不准而导致的“打偏”情况。同时,随着整改进度的不断推进,也要对方案措施进行不断“更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边查边整边改,以此避免过程中出方向不正确、方法不适宜的被动局面,真正把问题整在“事”上、改到“份”上。

整改力度紧扣“狠”,切勿重“眼前”轻“长远”。整改落实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不能只是“一阵风”“一场雨”,风过则止、雨停地干。如果抓一阵、松一阵,虎头蛇尾、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还会使存在的问题“耐药性”更强,一旦反弹会更加严重。对待问题整改必须要有一抓到底的“狠”劲,持续发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以猛药去疴、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直面问题,坚决克服“闯关”思想,决不在整改上打折扣、走形式、搞变通,杜绝“葫芦水上漂”式的面上整改。更要把准“常”和“长”的关系,抓日常管理、建长效机制,在常抓、长抓、细抓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后续的预防、惩戒和约束机制,从根源上扼制问题的出现,谨防问题“重蹈覆辙”。唯有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不出现,让“药效”持续久远,才能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扎实写好民主生活会“后半篇文章”。




民主生活会当走“心”落“实”


近日,各地各级民主生活会正开得如火如荼。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广大领导干部要用“心”做好每一个环节,通过下“实功”、讲“实话”、出“实效”谨防查摆“浮于表面”、批评“流于形式”、整改“敷衍了事”,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开出新气象。

查摆问题要“入心”,由浅入深下“实功”,谨防“浮于表面”。民主生活会不同于汇报会、总结会,更不是评功摆好会,其目的在于查找不足、揭露矛盾、解决问题。查摆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撕开“真口子”、碰触“真问题”,下好“真功夫”,不能隔靴搔痒,抓不到痛处痒处。蜻蜓点水,大而化之,就是不在点子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在民主生活会中,领导干部要坚决摒弃“差不多”“过得去”“走过场”的错误心态,严格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章党规党纪,检视短板不足,坚决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带头自我剖析、自我革命,对待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动真碰硬地深挖问题根源,形成问题清单,确保这场“政治体检”查得全面、剖得深入。

开展批评要“诚心”,由表及里讲“实话”,谨防“流于形式”。如果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茶话会”“吹捧会”,或者以提希望代替点问题、以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民主生活会就会成为一场“闹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批评要实事求是,开门见山、直面问题,红红脸、出出汗,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辣味”。广大领导干部要带头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不抱有“老好人”心态,不打点到为止的“太极拳”,要带动干部们真正拿起批评“武器”,枪口向己、自我“开火”,添足“弹药”、互相“开炮”,敢于“揭短亮丑”“红脸出汗”,勇于接受批评、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触及灵魂”的效果,让民主生活会开出“党味”“辣味”“实味”,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良好效果。

问题整改要“实心”,由虚至实出“实效”,谨防“敷衍了事”。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查摆问题是手段,批评问题是过程,整改问题才是目的。整改不是喊空号,问题不会无端化解,从查摆问题到解决问题,需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桥梁。纸上谈兵、敷衍应付都不会出实效。要做到真改实改、立行立改,不能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一般性问题拖成老大难问题,达到“整改一个、触及一类、消除一批、震慑一批”的效果,彻底拔出病根,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成绩”“评出问题”“改出疗效”。广大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整改要抱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和“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的态度,把抓好会后的问题整改作为巩固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抓整改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要在治标上下功夫,又要在治本上不放松,把问题整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整理问题清单,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时间表,做到责任明确、对策明确、时间明确。以真改的决心,见到“立行立改”的实效,为民主生活会收好尾。




党员教育当“百步穿杨”


224日,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党员教育是事关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全局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各地在探索党员教育新模式的过程中,要始终瞄准三个主体,让党员教育“百步穿杨”。

瞄准受教主体,让党员教育的有效性“百步穿杨”。长期以来,“笼统式”学习让党员教育的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无差别”的学习内容让多数学员产生了“学习抗体”,出现了“学与没学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的感觉。党员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学”,只有瞄准受教主体,才能提升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党员教育工作者要精准把握组织需求、深度结合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个人需求,对课程内容精挑细选,既要突出主业主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教育、党性修养作为教育培训的必修课,让政治理论入脑入心;也要讲好讲透讲活专业领域知识,聚焦中心工作,体现不同领域和群体特点,在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民族地区分别开设不同教育内容的课程,针对性、精准性地“充电蓄能”;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青年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分别开设相关课程,按其所需“解渴充饥”,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精准滴入所需“养料”。

瞄准授教主体,让党员教育的丰富度“百步穿杨”。党员教育工作中,组织部门唱“独角戏”,关起门搞教育的现象时有存在。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推进,才能产生融合聚变的“化学反应”。只有瞄准授教主体,才能提升党员教育的丰富度。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在党员教育上都有责任,但又各有侧重,部门之间应紧密协调配合,跳出部门视角全局考虑党员教育工作,从而有效解决内容上重复,时间上冲突等各种矛盾。同时也要统筹专业力量,整合各方面人才“现身说法”,灵活多样开展党员教育工作。首先,党支部作为教育党员的“第一责任人”,在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要打好基础,固好根本;其次,师资队伍是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其中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以身示范、以“点”带“面”,带头学习;专家学者、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业教师作为“补充力量”,立足研究领域、结合形式政策为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土专家”“田秀才”作为“本土人才”,要用接地气的“方言土话”讲好讲实讲透大道理,推动党员教育从“一人讲、众人听”走向“人人讲,人人听”;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普及技术、传授经验的同时可以实现技术服务和学习教育“两不误”“双促进”。

瞄准考核指标,让党员教育的硬杠杠“百步穿杨”。长期以来,有些单位将党员教育当做软任务,有些单位认为考核难以衡量,因而时抓时放,时紧时松,抓而不实,落实不力,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党员教育工作关乎党的建设,是培养优秀党员队伍的重要抓手,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瞄准考核指标,将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这样党员教育才会在实效、实绩上“百步穿杨”。硬指标中应包括“内+外”两部分,从内部看,不论在战略定位、价值追求还是政治使命上,党员教育都有明确的“路线图”“任务书”。抓好党员学习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着力解决学习上不深入、思想上不统一、行动上跟不上的问题,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从外部看,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将日常考勤、参加座谈讨论发言情况、学习笔记完成情况作为学习态度的检验指标;将随时测试、结业考试作为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掌握深浅的检验指标;还要持续跟踪问效,着重考察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工作思路是否更加明确,工作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同时要将党员教育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真正做到学好学坏不一样、学深学浅不一样,学好的吃香,学差的淘汰,形成重教育严教育的浓厚氛围。




备一份“关怀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直接地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党员的最心间,是组织部门思考的重要课题。很多地方对流动党员疏于关爱、疏于管理,导致了流动党员滋生“躺平”的想法,如今,各地区都在如火如荼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当以此为“契机”、搭活动之“载体”,为流动备一份“关怀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动起来”。

备一份“理论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学习的心”动起来。一封“红色家书”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在外地务工的流动党员郭凯收到了来自家乡党组织的“特殊礼物”,是装着《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等书籍的“理论套餐”,读到这则新闻时,郭凯正轻轻抚摸着书籍,感受着党组织穿越千里传递而来的温度。无论是家乡送来的温暖、还是“暂居地”给予的关怀,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动不流学”,都是我们如一的追求和使命。各地区不仅要主动建立起“流动党员之家”,更要备一份“理论套餐”,积极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培训等活动,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连线、在线辅导”等方式,始终保持与流动党员的“亲密”联系,真正督促他们增强“紧迫感”、促进流动党员“学习的心”动起来,深学悟透加落实,在“人散心不散、学习不掉线”中汲取滋养。

备一份“真情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忠诚的魂”动起来。目前,流动党员具有“数量多、范围广、不确定性多”等特点,这无疑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如何在“管得住”中变为“管得好”“服务好”,是各地区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变化时代之中,各种新机遇、新业态的涌现,让流动党员的分布、就业情况复杂交织,为其打造“一站式、综合型、开放态”的服务管理阵地尤为重要和必须。各地区要备一份“真情套餐”,把调研摸排工作做在前头,以社区或企业为“单元”,充分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建立起流动党员“联络表”和“资料册”,真正在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解决和帮助他们的实际问题中,促进流动党员“忠诚的魂”动起来,在切实感受党组织的呵护和温暖中,增强使命感和行动力,真正融入到“大家庭”之中。

备一份“事业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奋斗的劲”动起来。“学习活动跑回村里,要求奉献没有平台。权利服务无法享受,流动党员需要关怀。”这几句打油诗成了不少流动党员的内心写照,在“流动”之中,容易失去“归属感、参与感、荣誉感”,如果再面临一些事业上的打击、生活中的风雨、人生里的波折,意志上就容易“摇摇欲坠”、精神上就容易“岌岌可危”了,所以,我们不仅要送学习套餐“强心智”、送精神套餐“强归属”,更要送事业套餐“强能力”,只有将其培养成可堪风雨、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才,方能在社会各处贡献党员先锋力量,在“有我”的地方尽情闪亮和绽放。各地区要备一份“事业套餐”,促进流动党员“奋斗的劲”动起来,要帮扶他们渡过生活的难关、解决实际的难题,要鼓励和动员他们加入到奋斗行列中,在讲奉献、讲实干、强作为中成长成才,真正变成一面面“流动的红旗”。




组织生活会当注重“准”“狠”“快”


组织生活会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武器,是干部洗涤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组织生活会当注重“准”“狠”“快”,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找差揪错”,切忌“明贬暗褒”,除掉“顽瘴痼疾”,做到一个问题不漏、一点面子不留、一处死角不落,确保组织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实效。

内视反听要“准”,对标“找差揪错”,直击要害“一个问题不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检视问题作为组织生活会的规定动作,要查准查全、深刻具体,若把“小伤口”藏着掖着,只谈无关痛痒的“皮毛”,“伤口”得不到准确有效的治疗就越难痊愈,“病症”会逐渐恶化成困扰自身的“痼疾”,直接影响到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和成色。部分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情况收集、交心谈心中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检视问题掩饰缺点、回避问题、文过饰非,不敢揭短揭丑,不愿交心交底,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让组织生活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广大党员干部检视问题要把自身、职责、工作都摆进去思考,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深入查找问题,通过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把问题和意见谈透谈开,确保问题检视不“缺斤短两”。

开展批评要“狠”,切忌“明贬暗褒”,红脸出汗“一点面子不留”。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组织生活会的重头戏,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既不掩盖事实又不捕风捉影,正视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在追根溯源、固本疗疾中抓住关键点、找到突破点、寻到破题点。部分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碍于面子“搞变通”“走形式”,大张旗鼓谈成绩、轻描淡写谈问题,批评同事怕伤了和气、批评领导怕被穿小鞋,,导致批评别人避重就轻“辣味不足”,相互批评含糊其辞“一团和气”,批评与自我批评明贬暗褒开成“吹捧大会”,达不到检视自我、补己之短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勇于“揭伤疤”“戳痛处”,做到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忌“软绵绵”宜“火辣辣”,让辣味十足“排毒出汗”。

刀刃向内要“快”,除掉“顽瘴痼疾”,立查立改“一处死角不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整改落实作为组织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不能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为改而改,要正视问题“对症下药”“按时服药”,最终“药到病除”,确保组织生活会形成完整闭环。部分党员干部整改落实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组织生活会一开了之、一说了之,会上一句“照单全收”只为“顺利过关”,会后没有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最后既“不治病”又“不防病”。广大党员干部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建立精准的“问题清单”,拿出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合理的整改时限,将组织生活会成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组织生活会开出高水平高质量。




党员教育培训切勿“脱离实际”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如何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工作水平,是各级党组织需要不断探索、紧抓实效的“必修课”。当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内容零碎、形式单一、实效不强等问题,党员教育培训要重点关注质量和成效,强化创新和拓展,用心用情、下足真功,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切勿“脱离实际”,切实推动广大党员在改革前沿、基层一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分类培训,靶向明确不搞“大杂烩”。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业领域虽有共通之处,专业需求却大相径庭。当下,部分地方党员教育培训存在出现领导干部“学不饱”、在职党员“学不精”、农村党员“学不懂”的尴尬现象。因此,各级党组织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注重将不同行业类别的人员统筹起来,分类、分级进行培训,不断精细化党员队伍,不搞“一刀切”、不整“大杂烩”,主动提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师资与培训对象需求的契合度,保障资源利用最优化、培训效果最大化。

科学培训,精雕细琢杜绝“一劳永逸”。科学有效开展培训对党员教育工作成效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当下,部分地方为完成培训任务,将各类工作一股脑设置为培训课程,不考虑学员接受程度和需求,因训而训,不仅达不到培训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学员积极性,浪费了培训资源。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合理进行培训,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受训学员的年龄结构、综合素质、岗位特点等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设置课程,让党员自己做主、自行选择,力求党员教育立体化,杜绝培训内容“假、大、空”,不接地气、脱离实际。

创新培训,改进方式摒弃“填鸭式”。创新不是要标新立异,更不是丢西瓜捡芝麻,而是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实践增强培训吸引力,提升培训实效。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主动将课堂搬到工作一线、生产一线、红色教育基地等,变坐起来集中学为走出去实践学,强化互动交流,改变“老师讲、学员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设置课堂讨论、提问、交流发言等环节,变单向传输为多向互动,激发培训新实效;同时,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培训全过程,通过举实例、讲经历、提问题等方式联系实际讲,通过现身说法、亲临现场、亲自验证、课后实践等方式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培训实用性,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巧用“黑科技”写实农村党员冬训“命题作文”


农村党员冬训是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汇集村集体发展智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做好新时期农村党员冬训工作,党借力“大数据”、搭建“云平台”、连通“实践链”,让冬训课堂走“新”才能更入“心”,写实农村党员冬训的“命题作文”。

借力“大数据”,依照“画像”精准施教,激活冬训课堂“气氛”。时代变幻风云莫测,社会进步最新讲话系列,“大数据”分析能够根据个人喜好绘制“肖像”,做到学习内容的精准投放,让“课堂”氛围“热”起来。农村党员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对于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有人却觉得“索然无味”。面对“众口难调”的现状,借力“大数据”对农村党员干部知识涵养、内容喜好进行精准分析并绘制“画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员“画像”进行多维度、有重点的冬训内容设计,比如针对青年农村党员以“段子”引出“故事”,对于中老年农村党员以“理论”促进“共鸣”,掐准所有教育对象的“兴奋点”,打好“兴趣牌”,将农村党员冬训内容讲到党员干部的“心坎上”。

搭建“云平台”,知识“共享”远程互动,突破冬训课堂“边界”。基层党员冬训师资有限,农村党员干部想深入了解学习内容时,往往会因为导师的“分身乏术”而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导致他们想要深入研究的知识内容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更无法做到知识的“延伸”,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要将农村党员干部在冬训课堂上学到的“碎片化”知识理清“脉络”形成“系统理论”,就需要构建农村党员冬训学习“云平台”,发挥“云平台”的共享性,将“精辟论断”“精品课程”分享在平台之上,让在农村党员干部随时随地进行取用、学习,利用“云平台”进行师生间的“远程互动”,为学员“答疑解惑”,通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打卡”“笔记”“研讨”不断提升“冬训知识”的“学习效率”。

连通“实践链”,理论“落地”事半功倍,助推冬训课堂“增效”。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实践是检验农村党员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实践结果就是他们在冬训中“一言一行”的“镜子”。在冬训教育中,农村党员会学习到很多经典理论、先进案例,将丰富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落地,是检验其冬训成果的重要方式。要连通“实践链”,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精辟论断”“先进思想”“创新模式”融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之中,引导农村党员进行“订单式”实践活动,将人民群众看成“点单员”,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写入菜单,再将冬训教育中的“理论”应用到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对标人民满意,定制优质服务“菜单”,将人民群众“菜单”中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落实好,促进乡村党员干部冬训活动提质增效。




善用“加减法”激活流动党员管理“新动能”


流动党员管理是一项重点的系统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党组织应着力破解流动党员队伍去向难掌握、学习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三难问题,通过科学问诊、把脉开方,在信息管理、学习教育、效用发挥三方面用好“加减法”,充分激活流动党员“红细胞”,变“沉睡资源”为“动力能源”,实现党组织有效覆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引领,减小距离隔阂,让信息“动起来”,筑牢党员管理“压舱石”。流动党员分散性广、流动性大,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是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掌握党员信息是“静止”的,所以时常会出现信息不匹配,导致党员“流失”。针对于此,应给流动党员发好数字“身份证”,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区(县)、乡、村”三级党务工作者信息化平台,对接省、市管理平台打造一体化全覆盖云端服务,用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起“家庭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动地点清、从业状况清、联系方式清”的“五清”流动党员信息库。不断强化动态管理和跟踪联系,在属地严格执行流动党员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安排专人更新和维护数据。区(县)以上设置高级管理员,共享共管平台信息,“打破”资源“壁垒”,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时间相匹”的原则,将流动党员编入不同党支部或党小组,鼓励流动党员在流入地亮身份,参与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从“流入”变“融入”,从“客人”变“主人”,实现从“安家”变“安心”,让精细化管理变为发展新势能。

加大服务力度,减小数字鸿沟,让教育“活起来”,织密党内学习“联系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武装是根本,对于党员来说,学习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法宝”,丢不得、也不能丢,必须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精准度。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探索服务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分析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时间难固定,住址变化频繁的工学矛盾,推行“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开展线上答题、网络“三会一课”的“云学习”,进行专题研讨、交流互动的“微讨论”,通过寄送学习书籍、推送理论资料的“送学上门”,实现“云端上安家,咫尺换天涯”,用“远教助学”帮助流动党员穿越时空、跨越地域进行学习,及时“补钙”充电”“加油”。此外,要落实“补课制度”,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同步开展线下帮学,利用清明节和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回乡时间,开设“假期班”,开展交流会,确保“异地不失学”、思想“不断档”。为确保属地责任落实,需建立管理考核平台,健全流动党员报到、年终述职、积分考评等一体化线上管理链条,将考评结果计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多措并举推动流动党员规范化管理。

加倍关心关注,减小疏忽冷落,让资源“火起来”,画好同频共振“同心圆”。“以人为本”是一切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以心换心才能心心相印、心心相印才能有求必应、有求必应才能一呼百应。人性化关怀需要抓平时、强要时,通过网格化覆盖,开展常态化走访慰问,定期组织“支部家访”,收集信息诉求,帮助流动党员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上难题,要求班子成员主动联系流动党员,定期与流入地党支部联系,帮助解决家庭成员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当好流动党员的“娘家人”,切实增强“归属感”。组织上真正关注、真心关照和真挚关爱是吸引人才的“动力引擎”和“强力磁场”,每个流动党员都是“沉睡”的资源,要打好“亲情牌”,召开新春乡贤交流会,组织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人才招引等一线观摩,激励流动党员勇做家乡形象宣传员、招商引资联络员、建言献策参谋员,发挥流动党员见多识广、思维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发光发热,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搭建引“流”回巢平台,以务工奖补政策、村级公益性岗位建设为依托,吸引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强大合力。




开展调研要善于“设笼捕鸟”


解剖麻雀”是我们党做好调研工作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深入基层寻计问策,多解剖麻雀小中见大”。“解剖麻雀”的前提是选好“麻雀”、抓住“麻雀”。在调研工作中,想要真正把值得“解剖”的“麻雀”抓上来,就需要我们“按需设笼,精准捕鸟”。

第一步,要清楚“该捕何鸟”——明确调研目的。在开展调研工作前,最首要的,就是想清楚、弄明白此次调研的核心目标。是总结典型经验还是查找解决问题,是服务理论研究还是服务领导决策,是掌握整体情况还是推动重难点工作……在不同的调研目标下,适合用来解剖的“麻雀”也各有特点,例如:如果是总结典型经验,在“麻雀”的选择上就要突出共性;如果是服务领导决策,则要在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来选择“麻雀”……只有想清楚了该捕什么鸟,抓什么样的麻雀,接下来的调研地点确定、调研方法选择等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开展,才能把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走好。

第二步,要明白“鸟在何处”——确定调研地点。明确了调研目的,知道该抓什么样的“麻雀”,接下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这样的“麻雀”去哪里找。对于在本地开展调研的,要充分考虑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关键因素,围绕本地综合情况,去找那些客观条件上既能突出代表性、典型性,同时又需兼顾特殊情况的对象,例如,到某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研,想要真正反映实情,即需要选取发展水平能代表整体的村,也还要去看条件最好的和最差的几个村。对于在外地开展调研的,则需要深入对比两地情况,突出共性,侧重从经验的可复制性、问题的可借鉴性等方面来选取调研地点。

第三步,要学会“按鸟设笼”——选好调研方法。抓住“麻雀”是“解剖麻雀”的前提。调研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麻雀”如何抓的问题。要想从若干调研对象中,找到那只值得解剖“麻雀”,就需要我们“按鸟设笼”,选好用对调研方法。作为调研工作者,要对问卷法、文献法、访谈法、实地研究法等调研方法心中有数,知晓每种方法的最佳适用条件,在工作实践能根据“麻雀”的情况不同灵活选择调研方式。例如:对于调研群体较大且结构较复杂时,要用好问卷法和抽样调查法;而对于尚无定论的议题,则适合采取访谈法和实地研究法……总之,只有充分考虑“麻雀”的大小、特性,精准选好“鸟笼”,才能真正把“麻雀”抓住。


调查研究贵在“走着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身到、心到,才能感知调研的关键所在和实践的重要性,基层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在了解研究村情民情、社情民意等过程中,切实迈开步子“走着瞧”,以真心、细致、务实提高调研“含金量”,彰显服务底色。

走有真心,“瞧瞧”百姓冷暖。调查研究是为了掌握情况、进而服务群众,要把准调查研究的“七寸”,在走访中为群众“把脉问诊”,让其安心、暖心、舒心。真心走嘘寒问暖,了解群众情况不能只问村干部,要自己沉下身去,多到群众家中看一看,面对面心贴心问一问,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棉被够不够厚”“看病有无保障”;少按照既定路线走,多多随机调查,贴近田坎边、菜地间,看看庄稼长得好不好、问问老乡收成怎么样,把百姓现状熟记于心。真心走纾困劫难,边调研边想办法,如了解到种植业状况不好,要通过农技指导、改良种子等“开源”方式和生产管理、科学滴溉等“拓渠”措施,促进作物生长、产业发展,总之对症下药解决群众的难处、困境,确保走访调研走出实效。

走得细致,“瞧瞧”工作短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沙里淘金,在于细致。调查研究也是如此,不可一味地“大水漫灌”只了解总体、听他人转述只了解大概,而是躬身实践、细致走访。走访有方向,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自身工作、年度计划、阶段任务等制定调研计划,有针对性地走访产业、基础设施、群众政策知晓度等,搞清楚产业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为补齐这一短板打下基础。走访要周全,少一点“兴师动众”,多一点将心比心,不把调研说成督导,避免村(社区)干部从日常事务中分散精力来“迎检”;养成自己了解情况的习惯,不事事听“汇报”、让人带路,亲身体验当地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就业等,看清问题短板,想好补短办法。

走而务实,“瞧瞧”发展出路。走访不是“走秀”、调研不能“走调”,而是聚焦村情务实走,进一步摸清“家底”,把握好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为农村谋一条可行的出路。在走访中打好基础,把优势力量“聚起来”,以分门别类、合并“同类项”为思路,建好台账,将充沛水源、肥沃土地等资源优势和劳动力多、种养殖经验丰富等人力优势“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为农村把好粮食种植、产业发展这一“基本盘”。在走访中挖掘“看不见”的资源,调研本地山歌、民歌等传统文化因素,为“手艺人”“曲艺人”提供提高和传承的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向游客展示、通过新媒体“走出去”,不断提高本地文化艺术的热度、知晓度,让其“出彩”“出圈”,拓宽农村发展路子。




把好“三关”推动新发展党员提质增效


近日,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强调,要持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工程,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只有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把好“入口关”“程序关”“口碑关”,才能不断推动新发展党员提质增效,从源头上、根本上保障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突出政治标准,把好“入口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首关不过,余关莫论。要坚决把牢政治标准这条“硬杠杠”,始终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放在首位,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各个时期阶段特点,量身制定发展标准条件,用政治的“高倍镜”全面扫描,用政治的“显微镜”见微知著,通过思想汇报、谈心谈话、家访活动等,考准考实思想政治和现实表现。要把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检验政治忠诚的经验交流,让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否加入党组织的首要标准;征求监察、公安、信访、税务、民政等部门意见,确保吸收的每一名新发展党员政治素质过硬。

细化流程机制,把好“程序关”。把准程序步骤是发展党员的“纲”和“魂”,只有坚持严格标准程序,发展党员才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按照5大阶段25项程序抓好“一人一议、一人一档、一步一记、一级一审”工作,织密清晰、透明、规范的发展党员“工作链”,重点对关键时间、重要节点、原始材料等做好标注提示;严格执行“全程纪实制度”,细化各个培养阶段、环节的时限、内容、责任人、确定方式、备案报批、公示等流程,任何一环既不缺少,更不“加速”。要开展发展党员“回头看”,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进行“拉网式”摸排、“过筛式”核对,针对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各步骤逻辑混乱、时间错位,提交的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材料书写不规范、与从事工作衔接不紧密的,及时建立问题台账,限定整改时间,逐一销号管理,确保发展党员程序合规、手续完整、材料齐全。

鲜明民意导向,把好“口碑关”。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发展党员工作最有话语权。要用好民意这把标尺,深入一线、精准考评,把群众意见听全、把群众反映查实。结合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职责任务、分管领域、工作实绩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听取群众意见和看法,从群众视角考准考实德能勤绩廉,了解发展党员对象的群众基础,了解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多少事、干事效果好不好。建立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把群众口碑作为衡量发展党员对象的参考依据,群众口碑好,具备入党条件的应大胆发展入党;群众口碑较差的,应继续加强教育和培养,获得群众的认可后方可发展入党。




农民工党员教育要“靶向发力”


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农民工党员存在流动大、管理难、作用发挥弱等问题,如何教育管理好农民工党员,引导优秀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就要从全方位对接回引、全过程纪实管理、全域式结对上“靶向发力”。

全方位”对接,做活回引“关键一步”。抓农民工党员教育的核心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队伍壮大、干部培养的难题,要深入实施“引雁还巢”工程,把优秀农民工党员引回家乡创业、把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发展潜力大的农村骨干力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要根据农民工党员返乡发展意愿,划分就业、创业、担任村干部等意愿类型,通过文件条款转述、信息宣传推送、电话沟通联系等方式,加强对外出农民工党员宣传对接回引。要加强定期联系、做实党员教育、组织返乡座谈,强化组织关心、丰富党员政治生活,以亲情纽带、乡土感情为基础打好“乡情牌”,通过“动态推送”“结对联系”等方式,通报家乡发展现状、留守家庭帮扶情况,引导农民工党员回报桑梓。要因地制宜推出一批适宜产业发展、适合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项目,采取双向洽谈、组织返乡考察等方式,推动外出返乡农民工党员领办创办农业规模种养、乡村农旅综合体等致富项目,发展壮大乡村经济。

全流程”纪实,做严管理“重要一关”。农民工党员教育既要加强已返乡农民工党员监管教育,又要加强在外农民工党员跟踪管理,既要解决已返乡农民工党员“熟人难管”的问题,又要解决在外农民工党员“鞭长莫及”的难题,做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将管理工作做严、做实。要强化在线跟踪,建立乡友微信群、QQQ,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定期开展“微党课”“微讨论”,在线听取思想汇报。要用好用活流动党员“一卡通”,实行流出地、流入地齐抓共管机制,村党支部每月将村级重大事务、家乡发展现状、家庭走访情况等向流入地党支部通报,供掌握分析、方便管理,流动党支部每月将掌握到的农民工党员思想动态、教育培训情况、工作变动情况详细向村党支部反馈,为农村干部人才储备提供信息支撑。要结合党员奉献积分、民主评议、群众评价情况,量化考评农民工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先锋服务情况,采取书记谈心、党员对话、意见反馈等方式,约谈奉献积分低、群众评价差、参与不积极的农民工党员,与表现不好的已返乡农民工党员交流谈心,及时引导纠正。

全域式”结对,做实培育“临门一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苗子更需要好的培育,才能繁荣兴盛、生生不息。对已经返乡发展和有返乡发展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党员,要“一人一档”建立跟踪培养服务档案,村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导师”角色,强化跟踪联系,根据农民工党员实际需求,及时协调乡镇党委、行业部门、银行系统等落实帮扶措施。要区分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意向、担任村干部愿望等,“一人一策”制定培养方案、培育措施。对素质好、能力强、有担任村干部意愿的农民工党员,通过建议担任“振兴书记”、选拔担任村主任助理等方式,引导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维稳处突等任务,加强历练储备。要对有资源、有眼光、有头脑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通过输送进入产业园、电商项目等创业实践站点跟班学习,推荐担任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专合组织负责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对有威望、有技术、有热心的优秀返乡农民工党员,通过担任庭院经济顾问、先锋服务队员、农技指导员,定期到田坎地上授技术、到公益站所当先锋,积极引领带动。




用“绣花之功”提高党员发展“含金量”


近日,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强调,要持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甘肃省陇西县坚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重中之重,严审查、重指导、强跟踪,以“绣花之功”抓实党员发展细节,着力提高发展党员“含金量”。

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入口关。把政治审查渗入发展党员各个环节,在反复过滤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行初审,前移监督关口。在入党申请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前,由所在党支部提前对入党申请人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查核,提前对入党申请人进行政治把关。开展联审,建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公安、法院、司法、综治、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参与的联审机制,对发展对象全面筛查,织密“过滤网”严防“带病入党”漏洞。逐级备案,建立农村基层干部近亲属入党备案审查制,村、社“两委”成员近亲属在本村、社区申请入党的,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前,实行县镇村“三级备案”,以更严的标准加强审查,保证党员质量合格。

注重规范指导,严把程序关。严格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入党条件,认真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加强党务干部培训,定期举办发展党员专题培训班,围绕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对各党委副书记、党建办主任、党务专干全覆盖开展培训,总结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经验,对发展党员的“五个阶段、二十五个环节”中重要步骤进一步规范,确保对党员发展工作了然于心,有效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完善报审工作机制,突出紧盯发展对象确定、预审、预备党员接收和转正等关键节点,强化党委审核把关,形成环环相扣的程序“链”条,构建起支部审核党委审批的发展党员闭环监督机制。

落实全程纪实,严把监督关。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28项归档资料清单制度,对发展党员实行全程纪实管理,做到每个环节有据可查,每个步骤有人把关,使发展党员管理由“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规范档案管理。指导基层党组织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对党员入党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全县17乡镇全部设立档案柜,指定专人保管,并探索推行电子档案制度。严格督查考评。针对发展党员过程中问题发生率高、工作存在“盲点”的环节,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督查机制,同时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推动基层党支部责任上肩、任务落实。

健全培养体系,严把质量关。精准深耕培养教育“责任田”,实行全链条式培养教育模式,确保党员思想入党与行动入党同步。抓实谈心谈话。建立发展党员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对每一名党员至少做到“四必谈”,确保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党员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抓实结对培养。坚持和完善培养联系人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思想制度,以“一对一”谈心谈话、“面对面”教育学习等方式,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性修养。抓实日常培训。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等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日常培训,确保发展政治合格党员。注重实践锻炼。注重把发展对象放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岗位上去历练、去考验,看能否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经受一线实践的淬炼培育,为发展对象搭建“成长步梯”。




以“三线合一”推动党员春训“一路生花”


在冬天蓄势,向春天出发。党员春训是党员干部思想武装的“加油站”和实干担当的“练兵场”,对提升党员干部内在素养和外在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眼下,各地党政部门都陆续期待党员春训工作,在此过程中,要紧扣学习“主轴线”、画好实践“风景线”、搭建干群“连心线”,以“三线合一”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党员春训见真章、出实效。

紧扣学习“主轴线”,让理论课堂“燃”起来。理论是思想的导航,是行动的指南。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党员春训过程中,我们要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以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春训工作始终,以“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困难党建破题”的思路,在理论学习、基层宣讲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云上学堂”“专家讲堂”“田间课堂”“送课上门”等方式,推动理论学习“全覆盖”,讲深讲透理论“铸魂课”。要创新方式方法,用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方言土语和大白话做好理论宣讲,为基层党员群众献上一场场热气腾腾、干货满满的“理论大餐”,推动党员春训走“心”更入“心”,真正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画好实践“风景线”,让干事节奏“活”起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基层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党员春训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更要注重实践,要浸染“泥土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广泛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一线“主战场”进行“拉练”“比武”,将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火热的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和提高党员积极性、参与性,让理论经过实践的“淬火”,内化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能,充分释放春训活力,让基层党员干部在“实践考场”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进而进行自我“查漏补缺”,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真正从春训中获得提升和成长。

搭建干群“连心线”,让春训成效“实”起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员春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更好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将党员春训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紧扣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调动基层党员投身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顺应群众期待,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心”,点对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里,推动党员春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让“党员冬训“走心”更“贴心”,让党员与群众“连心”更“同心”,持续扩大党员春训“战果”。




三步走”让谈心谈话直抵人心


谈心谈话是同志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指出问题、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组织部门管好干部,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具体工作的重要路径。“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党的历史发展已充分表明,谈心谈话这一优良传统在党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一以贯之保持和发扬这一好传统。为此,谈心谈话需“三步走”,让谈心谈话直抵人心,见真效。

谈心谈话前要用心“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获取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提前理清好谈话对象、谈话内容、谈话时间、谈话地点等要素,打好谈心谈话“腹稿”、列好提纲,为梳理分析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做充足准备,才能保证谈得“有料”。每名党员干部的脾气个性、能力水平、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是不相同的,领导者对每名党员干部情况的掌握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要有“目标导向”,提前准备,明确谈心谈话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党员干部情况,还是解决个人思想包袱问题,还是进一步考察了解干部等等,根据这些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漫无目的的乱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对谈话对象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其任职经历、性格特点、工作动态等情况,明确谈什么、怎么谈,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地点和形式谈,达到什么目标,等等,做好谈话预案,才能确保精细精准、有的放矢、一针见血。

谈心谈话时要精准“点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谈心谈话要推心置腹地沟通,使谈话对象敞开心扉,见人见事见思想。聚焦主题、“对症下药”,重点围绕履行主体责任、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等方面落实情况,谈话内容覆盖业务发展、政治生态、员工行为等各方面,谈到要害、点到“穴位”,对发现的问题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确保谈深刻、谈透彻。要着重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干部岗位职责、工作思路、遵规守纪方面谈,不“蜻蜓点水”,不避重就轻,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要紧盯存在问题谈出“辣味”,切实做到“红脸出汗”,又要坚持严管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此外,领导干部在谈话时,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动到田间地头去,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讨“粗碗茶”喝,融入群众的生活圈,为选好用好干部提供“真材实料”。

谈心谈话后要跟踪“纠偏”。强化谈话结果运用,及时梳理意见建议,跟踪监督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要注重建立“一人一档”,做好诫勉工作的全程纪实,加强相关成果运用。让谈话真正发挥作用,要根据谈心谈话记录,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并与干部使用、考核相结合,督促干部整改落实,从根本上明确整改方向。针对谈心谈话发现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及时纠改落实,对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的,要再次约谈警示;对工作推不动、问题改不动的,要及时函询诫勉;对不收手、不知止的依规依纪处理,坚决防止谈时热、整改冷,说做“两张皮”的问题。同时,为了确保谈心谈话取得实际效果,防止“一谈了之”,要把谈心谈话与日常监督、事后监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与纪委、巡察办、信访局等部门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诫勉谈话后再次发现违纪问题的情况从重处分,促进整改全面落实,做好谈心谈话“后半篇文章”。




严把“五道关口”推动发展党员“提质升级”


日前,中央组织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持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容不得半点马虎。新形势下,如何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认为要严把入口、底数、结构、统筹、责任等“五道关口”,不断推动发展党员工作“提质升级”。

严把“入口关”,切实提高发展质量。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做细做实日常教育培养工作,落实谈心谈话制度,精心挑选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端正入党动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严把“底数关”,全面掌握发展现状。要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对现有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系统摸底,准确研判、全面掌握发展党员工作现状,切实找准薄弱领域和工作短板,精准下达指标计划。要将指标计划逐级分解到基层党组织,注重向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倾斜,杜绝搞平衡照顾,防止平均分指标、简单卡比例。要综合考虑人口流动、党员占人口比重等因素,适当加大对人口净增幅度较大、党员占人口比重较低基层党组织的计划倾斜力度,继续做好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党员工作。

严把“结构关”,持续优化队伍结构。要以大学生和产业工人、新就业群体中的优秀青年为重点,兼顾青年妇女、少数民族青年等群体,加大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以基层党委为单位建立台账,动态调整不合格分子,扩大源头储备。借鉴入党志愿书编号管理办法,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编号管理制度,推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养考察情况互通互认。要着眼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以生产经营一线工人为重点,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着力破解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党难题,持续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党员空白班组问题。

严把“统筹关”,新兴领域取得突破。要将发展党员作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两新”工委、行业党委和社区党组织作用,使之有效嵌入园区、楼宇、商圈党建,与组织组建、活动开展、骨干培养、关爱帮扶等工作有机融合。要以重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社会组织为重点,通过3~5年努力,使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对小微企业和规模较小的社会组织,要注重从出资人(合伙人)、专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生产一线职工中培养和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达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严把“责任关”,有序推动计划落实。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工人党员数量逐年下降、农村发展党员源头不足、部分高层次人才入党意愿不强等问题。相关负责同志要在基层单位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落实好各项任务。要巩固拓展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成果,推动相关责任人认真履职尽责,严防出现违规违纪问题。同时,要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肃工作纪律,从严从实抓好每个环节,防止程序“空转”。




谈心谈话”谈什么?


一直以来,谈心谈话制度都是我们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既可以促进上下级交流,消除心理隔阂,解决问题矛盾,又可以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真实情况,从而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如何使谈心谈话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实质效果,对主谈者既是挑战也是考验。

换位思考谈“知心话”。有的干部一说到“谈心谈话”就心存芥蒂,认为组织在“探底”、在“揪辫子”,怕自己的言行不当被批评,所以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要想拉近彼此距离、放下思想包袱,就得做到换位思考“引人共鸣”。既要提前准备、用心了解干部的家庭情况、社会往来、个人偏好、独特个性等,以谈话对象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讲“知心话”、掏“心窝子”,坚决避免打“官腔”、走“形式”,真正让谈话对象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从而做到坦诚相待,让彼此“一谈到底”。

单刀直入谈“敞亮话”。谈心谈话不是东拉西扯“鸡毛蒜皮”、也不是漫无主题“随意闲谈”,在“顾左右而言他”中避重就轻,既抓不到问题本质、又找不到顽疾病因,不仅背离了初衷、又达不到效果。要想谈出水平、谈出质量,就得单刀直入“触及本质”,围绕核心思想和关键问题发力。针对岗位变动、适应较差的干部要帮助其摆正心态,针对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干部要提出批评校准航标,针对默默耕耘、吃苦耐劳的干部要为其撑腰鼓劲,真正开门见山、快人快语,用“实在话”做“实在事”,真正将干部存在问题全部摸清。

情理结合谈“恳切话”。谈心谈话要想有说服力,起到“入心见行”的良好效果,就要极力避免空洞乏味、居高临下、泛泛而谈的表面谈心,只有入情入理、宽严相济,方能字字入心、句句见行。这就要求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要耐心听取干部的意见和诉求,问工作的难处和痛点,理解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同时要态度鲜明地讲清纪律要求,情理结合地谈透利弊关系,深入浅出地解析问题实质,帮助干部以更高标准更严态度要求自己,让谈心谈话收获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在自觉担使命、主动尽责任中取得更好成绩。




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四个维度”


一直以来,党建品牌建设都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和基本经验。但也需要看到,在党建特色品牌创建的过程中,“新瓶装旧酒”式的投机取巧行为时有发生。创建主题内涵深、品牌叫得响、工作措施硬的党建品牌要把准“四个维度”,真正突出党建品牌的政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让党建品牌有特色、叫得响、立得住、走得远。

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政治方向。政治属性是党建品牌的第一属性。党建品牌不管是在创建、推进还是在维护的过程中都应当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把“讲政治”作为主线和标准贯穿始终,把加强政治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杜绝党建品牌创建的“娱乐化”“庸俗化”。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搞“为建而建”的面子工程,坚决防止党建品牌创建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品牌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要把打造品牌作为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的基本导向,通过增强党员干部的党建品牌意识,凝聚推进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的思想共识。要从思想上树立党建品牌是党建工作提升和创新结果的理念,让党建品牌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标杆和目标追求,引导党员干部实现从“要我创建”到“我要创建”的思想转变,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创建、注重维护品牌的行动自觉。

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根本目标。只有找准党建品牌创建的根本目标,才能发挥出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真正效能。在研究谋划和推进党建品牌建设工作时,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作为重要内容。要把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开展到群众身边去,在创建过程中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解决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有效激发党员活力,确保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创建党建品牌要把准方法路径。党建品牌创建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从长远着眼。要注重提炼品牌内涵,突出自身特点特色,增强品牌认同度和凝聚力,避免“同质化”。要制定完善创建措施方案,明确品牌建设的整体方向、具体目标、创建步骤和落实措施,强化责任落实,用全员参与推动全面过硬。要抓好品牌维护,避免“一创了之”、后劲不足,常态化落实创建措施,确保党建品牌持久焕发生机活力。


三牌合一”让流动党员“流出”不“流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流动的“红色力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紧迫任务。为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掉线”,应当打好调研牌、亲情牌和互动牌“三张牌”,确保党员“流出”不“流失”,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

打好“调研牌”,建立“大台账”,确保流向“不迷失”。流动党员流向了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这些都需要“心中有数”,绝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对此,各级党组织要开展“地毯式”摸排,通过驻村书记、包村干部等对在外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外出时间、从事职业、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类登记,建立动态管理信息库,做到精准统计、实时更新、不落一人。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印制流动党员登记表,并利用微信、QQ、电子邮箱等方式发送到每位流动党员手中,然后按照流动党员的分布及从业特点,精准绘制流动党员“分布图”,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造先决条件,实现应纳尽纳、应管尽管。

打好“亲情牌”,营造“心港湾”,确保关怀“不缺席”。党组织作为“党员之家”,对流动党员要不抛弃、不放弃,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关心关怀都不能缺位。对于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来说,要在强化摸排的基础上,做好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关怀,譬如可以在党群服务中心广泛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窗口,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就业指导、生活帮扶等服务。同时,还可以开展“敲门慰问”等活动,直接走进流动党员的单位、家中,送去学习“大礼包”,面对面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不断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实现“隔山隔水不隔家,离乡离土不离党”,让“异乡客”成为“自家人”,让流动党员和党组织的心贴得更近。

打好“互动牌”,激发“锋力量”,确保身份“不褪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面对流动党员“身份显现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流入地党组织要创新思路、制定对策,强化互动交流,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志愿服务队等方式,积极搭建流入党员作用发挥平台,鼓励流入党员就近参与地方卫生整治、文明创建、治安巡防等公益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亮明身份、回归角色,让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彰显,让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流动党员才会增强身份使命感和荣耀感,始终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我,在工作上创先争优、在社会上奉献自我,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旗帜”。


调查研究当“研”之有“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一针见血”找寻问题、“独当一面”直面问题、“百计千方”解决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终达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

一针见血”找寻问题,切勿“蜻蜓点水”走过场。只有深入细致的调研,才能发现真问题。倘若只是“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不看不问、“逆向式”的量身定做,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所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实事求是的带着问题去调研,防止为调研而调研,杜绝“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临走说声好好干”的走秀式调研和扎堆调研。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莫要避重就轻、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应抓住问题实质,带上“放大镜”,鞭辟入里找寻能够“靶向治疗”的精准办法。要多措并举找,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克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心态,做到精通“穴位”、找真问题、真找问题,切实防止出现作风不严不实、问题浮于表面、“挂着空挡踩油门”的现象。

独当一面”直面问题,切勿“畏首畏尾”空比划。调研过程中,有极少数党员干部遇到矛盾和问题绕着走,不敢揭“短”亮“丑”,隔靴搔痒、隔山打牛,沉迷表面的“遮羞布”,只捏“软柿子”,不啃“硬骨头”,最后调研报告不了了之。调查研究就是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做到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拿出干事勇争一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劲,在矛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中敢于挺身而出,在调查研究中敢于向问题“开枪开炮”。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在“烫手山芋”面前毫不退缩,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真正将调查做到实处。同时根据确定的调研主题,要主动“认领”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选重担子往自己肩上“压一压”,踏踏实实,不浮躁,不推诿,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耐心,去推动调研工作有效落实。

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切勿“故步自封”打圈圈。“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和研究,是调研的两个必要环节,不应有所偏废。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还需要善于研究解决问题。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分解问题之时,要透过表面抓住核心关键,比如对于社会治理问题,就需要用创新思维来破解,从而实现由传统治理方式向现代治理方式的跃迁;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问题,就需要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对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问题,就需要用底线思维来对待,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做到警钟长鸣、警惕常在。同时要迈开双脚,在深入调研中找到“巧办法”,以群众为师的虚心,“甘当小学生”的心态,把基层当课堂,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把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归纳概括,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以事半功倍的“巧劲”按下“快进键”,构建调查研究的完整闭环。


机关党建要“创优领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机关党建既是牵引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又是其他领域党建的“标”,更是推动党委中心工作的“矢”,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创优领航、争当表率。

要建强机关支部“红色堡垒”。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只有党的组织强起来,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要规范建立党组织,配齐配强机关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从事机关党建工作,避免“机关组织不健全”问题。要根据党员数量和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党小组,切实解决“船大难掉头”问题。要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注重从加强教育培训、健全完善制度、突出作用发挥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机关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争当理论学习“红色先锋”。习近平总书记讲:“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要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抓好政策理论、大会精神、决策部署的学习。要将学习聚焦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总体要求”,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规定动作”,体现在启迪思想、树立正气、凝聚人心、提升素质的“重要成果”,决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更不能把组织学习搞成敷衍应付、只为任务的形式主义。

要走好规范建设“红色路线”。机关党建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课题。要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活动,切实强化党组织“熔炉”作用。要规范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严格执行理论学习、议事决策、督查落实、档案管理等运行机制,做到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形成常态实现长效。要规范党员管理,持续纠治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激励党员干部冲“一线”、战“前线”、上“火线”。

要做实服务中心“红色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机关是科学决策的“第一站”、执行落实的“第一棒”、指导督促的“第一关”,要在对标上级要求上有更高站位,在主动谋划上有更强自觉,在抓好落实上有更高标准。要聚焦“国之大者”,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精准聚焦发力,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以有力举措推动上级决策部署在机关落地见效。


让群众在“家门口”触摸幸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社区氤氲着最浓烟火气息,见证着群众聚散离合,既是城市万家灯火所在,也是党在城市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工作提质升级,切实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幸福。

织密“家门口”多方联动、与时俱进的组织网络,让社区工作全方位、多维度、管作用。独木难成舟,独树难成林,社区工作不能指望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来实现。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创各领域党建工作主体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既构建从“上”到“下”的联动模式,形成“社区+小区+楼栋+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让党组织“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也建设从“左”到“右”的一体化功能平台,实行网格化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打造街道社区“点单”寻找服务、职能部门“上菜”提供服务、人民群众“点评”评价服务闭环链条,真正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变成人人参与、事事可为的生动实践。

夯实“家门口”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基础保障,让社区工作地基稳、力量实、底气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保障越好,社区工作越优。要打造集组织体系建设、“一老一幼”服务、文化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并以此为核心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楼栋党群服务点,串珠成线构筑“15分钟党群服务圈”,让群众出了门就见到组织、下了楼就体验服务、进了社区就找到了家。要把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适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调整,避免“小河”载不起“大船”、“小马”拉不动“大车”问题。要发挥驻区单位作用,把社区工作转化为共建项目,实现社会发展和单位效益“双向奔赴”。

提供“家门口”细致周到、温暖动人的红色服务,让社区工作有温度、讲感情、润民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将责任扛在肩上,让工作抓在手上,以新时代“红色服务”助力老百姓“梦想成真”。要引导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明确“有什么”,梳理资源清单;要指导各类主体知道“会什么”,形成服务清单;要围绕急难愁盼确定群众“要什么”,研究实事清单。将“三张清单”合而为一,实现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群众诉求高效办理。要依托物联网、云平台等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新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研发特色APP、小程序,打造更有时代感、青春感、未来感的智慧社区。


四坚持”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对党员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组织要着力解决党员教育工作中站位不高、理念落后、形式单一、手段陈旧等问题,以“四坚持”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要坚持“高屋建瓴”的格局,提高政治站位。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对于锻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尤为重要。要牢牢把握党员教育的政治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引导党员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理论武装,切实提高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实践者、忠实捍卫者。

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要坚持“与时偕行”的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效果是各级党组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要注重在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实、情感上求真,用新颖的形式吸引人,用优质的内容教育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要着力在党员教育形式上求突破,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用有声有色的教育形式、“鲜”味十足的教育内容让党员在感同身受、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让教育效果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要坚持“秉要执本”的专注,聚焦主责主业。党员教育工作只有服务中心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才会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党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助企纾困、安全生产、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开展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阵地,引导党员在本职岗位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说真话、讲真事、诉真情,让党员在教育中受到触动,达到感动党员、教育党员的效果。

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要坚持“精雕细琢”的标准,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量”足,更要注重“质”优,以工匠精神雕琢精品工程、打造教育品牌。要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从教育主题、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着手,通过不断打磨、精心修饰,让党员教育整体效果趋于完善,彰显工匠精神。因此,只有坚持高质量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让党员在教育中印象深刻、受到启发,从而达到党员教育的根本目的。


党员教育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24日,中组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理论课堂+业务学堂”这把钥匙,开党员教育“学什么”这把锁。“学什么”的问题,关乎党员教育质量,只有学得准、学得全、学得细、学得精才会让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党员教育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问题学,奔着问题改,广大党员不仅要在理论课堂“签到”,还要在业务课堂“露脸”。在理论课堂,一要上好“必修课”,树牢理想信念;二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并用之指导实践;三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更新知识;四要把党章学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五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实际工作。在业务课堂,党员教育应聚焦中心工作,在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民族地区分别开设不同教育内容的课程,有针对性、精准性地“充电蓄能”;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青年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分别开设相关课程,按其所需“解渴充饥”,广大党员针对个人所需,及时选课入座,及时打开党员教育“学什么”这把锁。

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这把钥匙,开党员教育“怎么学”这把锁。“怎么学”的问题关乎党员教育的“路径选择”,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双向驱动”,既要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也要创新形式开展自选动作。基层党组织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交流学习、汇报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员观念、提高党性觉悟。同时也要以重大活动、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节日氛围营造学习氛围,在强烈的学习氛围中取得学习实效;通过典型教育、案例培训引导党员既要通过生动案例学先进、树榜样、立标杆,对标对表;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不足,提升自我。也可以邀请“土专家”“田秀才”作为“本土人才”,用接地气的“方言土话”讲好讲实讲透大道理,推动党员教育从“一人讲、众人听”走向“人人讲,人人听”。同时,更要利用好“互联网+”的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将党员教育从线下移到线上,打造“一键式”学习模式,多管齐下,及时打开党员教育“怎么学”这把锁。

室内会场+室外现场”这把钥匙,开党员教育“在哪学”这把锁。“在哪学”是关乎党员教育提挡升级的重要问题,为使党员教育的课堂形式“有滋有味”“有形有色”,广大党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室内会场+室外现场”两种课堂形式。室内会场是党员教育的根本阵地,是学习理论、涵养情操、充电补钙的直接场所,要一以贯之坚持使用,用心经营,精心打造,尽兴利用,争取发挥出室内会场的最大价值。同时也要创新创造,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可利用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党员教育的“实境课堂”,把教学现场从室内移到室外,从“会场”搬进“现场”,让党员教育走进乡村振兴第一线、走到为民服务最前沿、走入技术扶持主阵地,真正让教育工作“带露水”“接地气”“易接受”,广大党员要在“实境课堂”中边学边看边总结,边听边问边体悟,在实践“阵地”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奉献社会中坚守价值追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使命感,有效利用各种场所,及时打开党员教育“在哪学”这把锁。

重点党员+普通党员”这把钥匙,开党员教育“谁来学”这把锁。“谁来学”的问题关乎党员教育的覆盖面,《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按照党章和《条例》规定,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近年来,党员教育培训规模虽不断增加,但在培训对象上仍存在盲区和空白,全员性不够。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章的规定要求,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更是严肃党纪党规的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党员教育工作者学会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既要为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重点党员群体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党员教育示范培训引领作用,也要让普通党员“进得了学堂”,有机会去学、有场所能学、有内容可学,让党员教育不留盲区。普通党员中,针对流动党员离家外出、创业务工等难聚集的问题,要积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站、组建流动党员交流群,通过“微党课”“云课堂”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实现流动党员联系不断线、学习不断线、管理不断线。针对年老体弱党员行动不便,不能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积极开展上门送学活动,落实学习任务,推动学习教育全覆盖,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及时打开党员教育“谁来学”这把锁。


打造干教培训“加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训工作还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地设置培训内容、方式、对象和项目,打造培训工作“加强版”,以高质量干部培训服务于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在服务大局上“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服务大局、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应有的政治站位、政治担当。倘若把干部教育培训“业务化”,满足于“为培训而培训”,就难免出现“两张皮”“自娱自乐”现象,导致事倍功半。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事,紧密结合换届后干部岗位和成才需求,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委政府重点推动什么就突出什么样的培训,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始终将干部教育培训放在工作大局中去考虑、定位和谋划,确保方向不偏、标准不降。要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重点培训项目,建立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之间协调会商机制,精准摸排干部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师资、科学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填补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

在政治训练上“再加强”。政治性是干部教育培训第一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也是围绕中心大局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在要求。现实中,个别干部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缺少政治训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政治统领,强化党章党规学习教育、党的宗旨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政德教育,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干部,让干部从中感知真理光辉,补足精神之“钙”,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当前,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部门本系统重要论述,组织干部联系实际自学自修,转化成干好本职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针对培训学员政策盲点、思想困惑等,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备课、教学研究攻关,努力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发一批反映各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亮点的课程、教材,以清晰的思路、观点和表达,让受训学员感到“解渴”,切实提升学思践悟、学用结合的能力水平。

在提高质量上“再加强”。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干部素质培养不是朝夕之功,要增强干部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碎片化”,防止资源浪费,切实提高广大参训学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在改进方式、精准供给上下功夫,坚持怎样培训有效就怎样培训,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化培训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履职需求,分级分类开展“一把手”、班子副职、基层干部、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专题培训,以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解决“大水漫灌”“一招通吃”等问题。要突出参训干部的主体地位,变“填鸭式”教学培训为体验互动式体悟实训,广泛采取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答辩测试等方式,帮助干部丰富专业知识,锤炼过硬能力本领。


民主评议党员要敢打“差评”


古语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诺诺之声悦耳舒心,却往往含有“虚”的成分;谔谔之言逆耳闹心,却更接近于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差评”,就是一种谔谔之言,如果在民主评议党员时“人人不错”“评优不评劣”,就会致使该项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要站准立场,摒弃“害怕得罪人”的思想。民主评议党员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而是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的走心交流。有的怕说得重了得罪同事不好开展工作,有的怕得罪老乡亲属,被骂六亲不认,这些问题都与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要求背道而驰。党员干部要抱着敢于担当、秉公办事的原则,敢狠得下心、拉得下脸、说得出口,做到讲党性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讲面子,该提醒就提醒、批评就批评。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带头主动剖析自身不足,不做“老好人”、不当“两面人”,敢于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多“辣味”,少“甜味”,让其“红红脸”“出出汗”。被批评的党员也要有虚心接受的姿态,容得下批评的雅量,更要有敢于正视缺点错误的勇气和闻过则改的自觉,把批评作为改进的方向,不断补齐自身短板。

要实事求是,消除“老眼光看人”的偏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讲述了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但鲁肃仍不以为然,认为“阿蒙始终就是那个阿蒙”。智慧如鲁肃,尚且有“看走眼”的时候,何况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呢?党员干部在评议别人的时候要有“人是发展的人”的观念,通过不断对比来发现党员的进步或者退步,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区分出优等生和差等生,打出评议的“分差”。要善于发现同志们的不足,不能用工作成绩“一好遮百丑”,注重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用发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用具体事例说话,不断摆脱惯性思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评”、直接“议”,不拐弯抹角、不隔靴搔痒,让每名党员真正感受一次“政治大体检”。

要综合评定,破解“唯分论英雄”的困局。打分只是民主评议党员的一种手段,不能“尽信”也不能“不信”,这种方式对党员的素质和修养要求很高,如果存在个别“小团队”,就会出现“畸高”“畸低”的打分,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做好会前的“谈心谈话”和会后的“集体研判”。支委会成员要担起责任,不断拨开数据“迷云”,真正区分出谁是真正“出力流汗”的人,谁是“躺平不动”的人,更加精准地定位每一名党员的等次,给党员同志们定下客观、精准的等次。要发挥民主评议的应有作用,运用好评议结果。对“好评”的党员进行表扬褒奖,对“差评”的党员进行教育帮扶,防止小病拖成大病,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开好民主评议会。


组织生活会要谨防“头重”“脚轻”


开好组织生活会是广大党员增强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团结—批评—团结”的必定要求。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分析问题症结、用情凝聚班子力量、扎实做好后续整改,谨防重查摆轻剖析、重批评轻沟通、重会议轻落实,避免组织生活会陷入“头重”“脚轻”的被动局面。

认真分析问题症结,谨防“重查摆”“轻剖析”。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组织生活会当以深入灵魂,触动思想,不可止步于“查摆”,否则就会找不到问题源头,随着时间发展,便可能出现“旧疾复发”。各级党组织要以找寻问题源头列入整改清单中,严格要求广大党员对会前查摆出的问题,认真剖析,勇于弄清楚问题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问题该怎么解决,防止各类问题“年年述、年年在”的现象,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广大党员要对照问题整改台账,把职责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要以问题为抓手,敢于直面短板、直击灵魂,真正寻出“病因”、“诊”出病根,善于以一丝不苟的作风和“较真”精神,精准标注问题“靶心”,向组织交出一本“明白账”。

用情凝聚班子力量,谨防“重批评”“轻沟通”。一场“有血有肉”的组织生活会,便是刮骨疗毒,刀刃向内,充满火药味。但会中切不可只管批评不沟通。若只批评不互促、沟通,那就会陷入“貌合神离、各自为攻、相互攻击”的被动局面,必然会影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各级党组织要弘扬以沟通找寻解决办法的好风气,以批评指出存在问题、要促进班子之间沟通,相互交流,让每位党员在自身问题中找寻共性问题。广大党员要善于以公事公办之魄力“打开天窗说亮话”,见人见事见思想,真真切切说问题,避免“公报私仇”式的一否到底。切勿掺杂个人的喜好、恩怨等破坏队伍团结的现象出现,而是要共同进步、相互指正,通过“红脸出汗”达到“排毒清淤”。

扎实做好后续整改,谨防“重会议”“轻落实”。组织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查摆问题是手段,批评问题是过程,整改问题必然是目的。因此,广大党员会上问题找准了,但改得行不行、改得怎么样、是否会复发,关键在于“定期体检”,不然就会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的问题拖成老大难的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要上紧整改落实“发条”,问题梳理要细中又细,原因剖析要实中又实,整改落实更要严中又严,谨防“雨过地皮湿”的现象。要推动整改落实“立竿见影”效应,着力优化“改”的方法,增强“改”的自觉,注重“改”的实效,确保问题不反复、不反弹、不出现,让“药效”持续久远,才能切实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扎实写好组织生活会“后半篇文章”。


点上发力”答好流动党员管理“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队伍管理中的弱点、难点、焦点。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立足“摸排、服务、交流”“三个点”,答好流动党员管理“题”,为新时代发展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力量”。

抓好摸底排查“支撑点”,心中有数答好“基础题”,确保流动党员“不失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事先做好充足准备,才能有序高效开展工作。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全面摸排摸清底数、掌握实际情况,各级党组织要聚焦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数据核查量多等难点问题,找到开展工作的着力点,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红袖套”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等群体力量,构建全域排查“一张网”,通过上门查找、电话询问、微信联系、发动熟人“朋友圈”等方式开展摸排行动;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分类别清楚明了登记流动党员详细地址、从事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安排专人负责流动党员台账更新管理,做到“进出”“去向”心中有数,确保信息真实全面,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立足精心服务“关键点”,手中有招答好“必答题”,确保组织管理“不缺位”。新时代新要求,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也要紧跟发展趋势,紧扣发展需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不能让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停留在台账上、字面上。我们知道,流动党员多常年在外,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家乡的发展变化、最新政策;理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难固定,易出现“松懈”现象,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用好“互联网+”手段,实施“智慧党建”、云端“三会一课”等行动,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推送党的先进理论及惠民利民政策,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云端研讨、交流互动,确保学习不脱节、思想不掉队,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心。

找准互动交流“切入点”,肩上有责答好“加分题”,确保作用发挥“不缺失”。人在他乡,情系家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流动着资源、技术和财富,各级党组织必须发挥桥梁连接作用,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乡情回归,要将优秀的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发展“热点”“人才库”,要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时机,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与返乡流动党员进行谈心谈话、交流沟通,收集他们在外工作创业的先进经验,鼓励他们为家乡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社会建设等建言献策,推动家乡向上向好发展。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要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及学习生活情况,让他们时刻铭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切实发挥各自在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作用。


做好流动党员纳管的“后半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近期各地基层党组织都采取有力行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纳管,但是流动党员组成复杂、流动性强,纳管后应积极思考如何在严密组织网络、强化关心关爱、注重作用发挥上精准发力,帮助流动党员“筑巢安家”,有“家”更有“为”。

织牢组织网络“关键架构”,为流动党员科学“编组”。流动党员之所以难管理,不仅因为他们分布散、流动性大,还在于他们的组成较为复杂。比如有工作相对稳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劳务派遣的党员,也有快递、外卖员、货车司机等新兴领域党员,还有不少探亲、投靠亲属和帮助照顾孙辈的退休党员,这些党员的工作、生活差异大,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党员教育。应当从党员科学纳管“第一步”做起,确保纳管党员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信息库,根据流动党员年龄结构、职业类型、作用发挥等因素将流动党员标签分组,明确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教育服务及职责目标,将他们纳入相应的支部进行管理,为新纳管的流动党员快速找到“小伙伴”、融入新集体构建组织基础,为后续流动党员“入网”“归队”打下基础。

办好服务党员“关键小事”,让流动党员情感“入网”。“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关键在于取得党员的情感认同。在开展日常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还应创设有声有色的活动载体,以新理念、新内容焕发流动党员党建新活力。统筹整合各地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邻里坊、小区驿站等阵地平台,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需求特点,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内容,如整合工会、人社等资源,为新兴领域党员提供健康体检、关怀慰问、就业保障等服务,为退休流动党员推送“为老服务”“老年大学”信息,组织双职工家庭党员参加“四点半托育班”、幼儿托育、亲子互动等子女教育方面的活动项目。持续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安家”过程中的“关键小事”,让他们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新家”的温暖。

抓好领队带头“关键头雁”,促流动党员身份“归队”。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身在异乡的流动党员也应自觉践行党员义务和责任。基层党组织应当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形式,鼓励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挖掘和突出流动党员中的“头雁”培育,结合“党群连心大走访”“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就地参与到民情走访、服务企业、关怀弱势群体等基层治理工作中;设立流动党员服务奉献“光荣榜”,号召流动党员带头参与“网格智治”“平安巡防”“爱心帮扶”等志愿服务;定期开展“谈心话坊”,鼓励流动党员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长为小区治理、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所长,实现流动党员从情感“入网”到身份“归队”的蜕变。


以“破改立”促组织生活会提质增效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五条规定:“党支部应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破除“老好人”思想,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要在会前开展学习、谈心谈话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组织生活会开好、开实,绝对不能搞“假把式”抱着“老好人”思想,把组织生活会开成了“一开了之”的形式主义,结果啥问题都没有体现出来。“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要通过深入讨论、查摆问题,大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批评对象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从而达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实现党员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整改过程中,可结合平时的主体责任谈话制度对党员进行提醒谈话、批评教育,同时,为防止“一谈了之”,党支部要及时帮助其找出“病根”、开出“药方”,对症下药,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改进措施,督促其整改落实。通过“红红脸、出出汗”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在平时、抓在日常,使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时刻清醒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改掉“老干部”作派,真正达到“照镜子、正衣冠”。“原创,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组织生活会上要甘当“小学生”,彼此坦诚交流、交换意见,会后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对存在的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逐一进行整改落实,这也是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在整改过程中,党支部要注意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或者出现重大困难、身心健康存在突出问题等情况的党员,党支部应当帮助做好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对受到处分处置以及有不良反映的党员,党支部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既感受到了纪律的威严,又能体会到来自党组织的温暖关怀,从而更加主动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整改。通过“照镜子、正衣冠”的整改提高,在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也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岗位上。

立足“孺子牛”精神,真正实现“守初心、担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新时代大变局,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组织生活会正是对党支部和党员的“自我革命”,这也是新时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破”中完善、在“改”中创新、在“立”中前行,才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站得稳”“走得远”,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经受住来自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通过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批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出一支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


调查研究须“实”之有“勿”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也是必修课。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然而,当前个别地方在调查研究中走过场、搞形式,奉行假调研、真享受,假“挑刺”、真“采蜜”,犹如“木人探海”“自由落体”一般浅尝辄止;有的习惯坐在“软沙发”上拍板决策,害怕下去坐“灰板凳”,觉得基层条件差,怕吃苦受罪。如此不真不实、不深不透的调研只会伤害群众感情,无益于干事创业。必须坚持“实”字至上,让调查研究摸得到基层的实情,让基层群众讲得出实话,让工作有实效。

身入心至,到基层摸实情,切勿“走马观花”。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只有把身心沉下去,脚沾泥土、头冒汗珠,到基层一线亲自察看、亲身体验、亲近群众,才能把真实的声音、最鲜活的经验、第一手的资料带上来,才能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在调研过程中,要把会议桌搬到农家大院里,将调解台摆在村头大街上,以“接地气”确保调研“有生气”。既要运用“田野”工作法,不设专场,直插现场,也要善用网络调查、大数据调查等新的手段;既要走大路、走远路,也要抄小道、到偏隅;既要看先进示范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也要看问题突出、矛盾集中、基层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力求把更多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依据。

问需问计,让群众讲实话,切勿“高高在上”。调查研究是了解民情民意、集聚民智民力的重要途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调研得深不深、真不真、透不透,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必须卸掉架子、放低身段、放下面子,带着感情和温度深入群众中间,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登上讲台,多听少说、先听后说、想好再说,多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在互动中触动,在说事中说理。高手在民间,要多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土方法、金点子、好方子,真正让真话实话变成实践实效。

求解善答,使工作出实效,切勿“虎头蛇尾”。七分调查,三分研究。当前,有的地方满足于“一调了之”“调而不研”“研而不久”,对调研中基层反映的问题能推则推,对走上门来的群众能躲就躲,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能拖就拖,生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此一来,基层群众自然会对党的政策半信半疑,对党的干部呼声很大,对地方政治生态感到失望。“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要树立解题思维、“扫尾”意识,抽丝剥茧、解剖麻雀,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办法,特别是对影响和制约基层工作的关节点,对群众眼前的“急难愁盼”且容易反弹的问题,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盯一件抓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钉钉子”的尺寸之功和“拔钉子”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推动事业发展。


写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篇“命题作文”


作为我们党在历史实践中取得的宝贵财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和一种责任,关键要写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篇“命题作文”,助其发挥应有效力。

以正确的思想认识“立意”,培根铸魂、夯实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明晰统一,才能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实效。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时时讲、经常讲,常讲常新,使党员干部解除心理负担,知晓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查找问题的方式手段,主要目的是“治病排毒”,更为有效地推动党建工作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升。在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让党员干部善于抓“大”放“小”,坚持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从客观、实际、具体角度出发,着眼于“大”方面,使批评有据可查,指向问题的批评具有针对性。具体到党员干部个人本身的“小”缺点,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方向,不必过于苛求。

以完善的规章制度“谋篇”,严肃态度、提升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坚强后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忌事前准备“临阵磨枪”,过程中查找问题“套用模板”,发言“艺术包装”。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建章立制,从加强台账管理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议事规则,确保用制度化使这一党内有力武器得以常态化使用。同时要围绕相关主题要求,精心谋划各项议程,抓好集中学习,做好谈心谈话,确保每个环节不落下,切实引导党员干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

以及时的整改落实“落笔”,立说立行、务求实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不能是“一阵风”,而应持之以恒常态化开展,避免批评和自我批评时“热火朝天”,批评结束就“一批了之”,后期整改了无下文。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用好相关批评材料,要在个人自我批评基础上结合他人提出的批评,及时整理出下一步问题整改清单。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一定范围、适当方式公开问题整改清单,严格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党员干部要针对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出的“慢性病”,反复查看防止反弹,对“临时病”则立查立改,确保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雷声”,问题整改有回声。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既“出题”又“答题”的思维,强化问题导向意识,从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上发力,通过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整改姿态,切实让自身和群众从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看到变化见到实效。


如何让党员教育更具“吸引力”


希望大胆丰富教育培训的形式”“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结合各地风土人情和技术迭代的”“进入新时代,应该提倡开放式教学同时让其更有针对性”……这是如今基层党员和党员教育工作者对于党员教育的思考和需求,我们不难看到,如今广大党员对培训的需求除了内容的合理还需要形式的新颖,因此,我们要通过优化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同时按照各领域不同特点,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让其更具“吸引力”。

优化传统教育方式,让党员教育“活起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是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最有力抓手,但实际情况是大家在开展时存在“学习形式单一”“标准不高”“走过场”等现象,这就导致这些组织生活制度在基层“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加以改善,让它“活起来”。可以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通过推广“百姓课堂”“红色公交”“墙根驿站”等载体,开展“故事分享”“互动交流”“忆苦思甜”等“自选动作”,让广大党员在学习前就需要做足准备,让大家都有参与感,而不是“我读文件,你来听”的老套路。

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让党员教育“亮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技术的迭代已成为党员教育新路径,但大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从而无法突显“短视频”在党员教育中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各领域、各层级、各行业典型案例和模范人物,以挖亮点、抓特点为主拍摄一批短小精干的先进典型“公益广告”,通过电视、电梯楼宇、公交地铁等大屏幕进行播放,打造“全民党校”营造“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可组建一支“指尖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短视频”优势,随机挖掘、随手拍摄、随时上传,真正让党员教育培训“随处可见”。

有效突出各领域特点,让党员教育“实起来”。教学方式如何适应各领域人群特点,真正实现“开放”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因此应该本着群众在哪里“宣讲”和“好声音”就传播到哪里的原则,充分挖掘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道德模范、热心居(村)民中有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的“骨干力量”,将其聘为“草根宣讲员”或命名为“基层好声音”,经过组织和培训后,在就近的基层各领域用乡音乡语讲述自己和身边的故事,以此来感染身边的人,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支队伍,实现“寓教于乐”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开发独具特色教育模式,让党员教育“优起来”。各地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优势,若能将这些与党员教育相结合,那么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人爱看爱听想参与,又能够接受教育。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借助“乌兰牧骑”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乌兰牧骑进万家”行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声”“舞蹈”“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上海借助自身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巴士课堂”从中共一大纪念馆出发,途经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渔阳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外滩陈毅广场等14处红色地标,讲解员娓娓道来,生动讲述发生在上海的党史故事。这样让党员教育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相融合,何愁没有“吸引力”呢?


三步棋”答好流动党员管服融合“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流动的“红色力量”。因此,要下好“制度、服务、有为”“三步棋”答好“组织管理、暖心保障、作用发挥”三道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流动不流失、一面旗帜“两地红”。

下好“制度”棋,答好“组织管理卷”。“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正道则水直流,渠失范则水泛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当按照“上下贯通、严密有序、易于管理、多重覆盖”原则,建立“流动党员党工委、流出(入)地党支部+区域党支部+行业党支部”多重覆盖组织体系,明确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建宣传、服务群众等职能和委员履职职责,配套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积分管理办法、流入和流出党员备案管理、发展党员“两地”公示、教育培训、作用发挥、激励关怀等各项制度,完善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列支、党费补助等形式,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工作经费,提升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下好“服务”棋,答好“暖心保障卷”。“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对于流动党员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对他们的关心关怀都不能缺位,要让他们既安心又暖心,让“异乡客”成为“自家人”。要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网格,线下,在流出地分布式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在流动党员党委下设法律服务站、人才联络站等服务机构,推出电子印章、法律援助、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持续帮助解决流动党员身边的“关键小事”,于细微之处、“千里之外”感受党组织的温暖。线上,可依托微信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将党的政策、就业信息等内容“送学上门”,通过打造“流动党员之家”手机APP,分版块推出教育、医疗、民政、养老、户籍等“指尖上的服务”,让数据“多跑路”、流动党员“零跑腿”。

下好“有为”棋,答好“作用发挥卷”。“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组织应当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打造有为平台,可通过提供金融贷款、项目用地支持、税费优惠等“一揽子创业政策包”,引导流动党员带技术、带资金、带人才回到家乡创新创业。同时,流动党员也要充分发挥眼界宽、人脉广、路子活的优势,自觉践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家乡绘蓝图”“我为异地添光彩”等实践活动,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转移承接等方面牵线搭桥、提供线索,在社区治理、爱心帮扶、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实现流入地“客人”到“主人”身份的转变,做服务家乡的“千里眼”“代言人”,推动家乡和居住地互为“飞地”抱团发展。


调查研究要“三力并行”找准“穴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调查研究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三力并行”找准“穴位”,多干实事、善谋实招、务求实效,增强扑下身子、实走真听的“脚力”,增强解剖麻雀、深入思考的“脑力”,增强回应群众、解决问题的“效力”,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练好用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态度要“真”,增强扑下身子、实走真听的“脚力”。正如鱼儿离不开水,大树不能没有根,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只是跟着“材料”走,而要紧紧地跟着人民群众的声音走。要不戴“假面”、不造“盆景”,不搞“花式把戏”、不做“花样文章”,用真心和真情聆听人民群众的每一句话,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要落在心上。党员干部要以真诚的态度打开群众的“心门”,增强扑下身子、实走真听的“脚力”,对群众的“发言”要认认真真地记录,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心心念念地牵挂,要扑下身子“到田地”,要躬下身子“听民声”,唯有如此,才能将“根”深扎到人民群众当中,才能深知民情民意,通过调研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

研究要“细”,增强解剖麻雀、深入思考的“脑力”。古语有言,“善学者明,善思者智”。调研既是发现问题的“放大镜”,也是找准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途径。对于在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要在思考和研究上“下真功”,不能做数字的“搬运工”,而要深究数字和事例背后的原因,要多看资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现状,让“脑力”紧紧围绕问题“转动起来”,善于“解剖麻雀”,既透过思考捕捉“细节”,也通过思考找准“招数”。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群策群力、反复研究,要有一股敢于较真的“轴劲儿”,真正把解决问题的方向研究对,把思路研究透,而不是“一拍脑门”就下结论,不是随心所欲地谈观点,这样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干事要“实”,增强回应群众、解决问题的“效力”。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把问题解决好,面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铁心抓”的决心,要有“大力抓”的作风,要有“善于抓”的本领,以敢抓会抓推动抓实抓细,在问题面前“不绕道”,在责任面前“不搪塞”,在群众诉求面前“勇当先”。逃避问题只会得“软骨病”,绕开矛盾只会得“软脚症”,党员干部要发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作风,不断弥补“空白点”、提升“经验值”、增强“薄弱项”,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得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得利落,不空喊口号,不寻找借口,远离“纸上谈兵”的“空谈家”,远离“高高挂起”的“旁观者”,无论面对的是严峻的挑战还是复杂的问题,都能第一时间站出来,真抓实干予以解决。


妙用“三忌”点睛笔 绘好考核“出神”卷


年度考核材料就是对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的书面体现,不仅仅简单地体现在评价“优秀”“合格”词汇上,通过“材料之窗”,我们可以明干部工作得失、业绩优劣、评价高低,一定程度上是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面“明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总结20XX年度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考核材料时发现,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考察材料,不仅会造成干部“画像”不准,甚至对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精准选任造成不利影响。着眼“三忌三要”,转变写作方法,方能使考核材料立体而鲜活,终成“干货”。

忌含糊笼统,要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生动鲜活。写好考察材料不仅要注重“画形”,更要“画神”,评价要求准确客观,力透纸背,充分体现量化和实质的双向融合。运用华丽辞藻评价如同使用染有油彩的手巾擦脸,只会越抹越花,适得其反,万万不可取。要提前科学合理地划定谈话范围,紧扣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谈话提纲,直击要害,突出重点。在普遍性中深挖特殊性,从不同角色,多角度了解“画像”,多层次识别“亮像”,运用关联信息多渠道印证“成像”,最终让被考察干部“神形兼备”,“立体感”十足。

忌千人一面,要写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个性特色。考察材料文风要朴实,要善“记录”而避免“创作”。要减少“高大上”的感情色彩,宜用“土味”语言来“白描”客观形象。在总结提炼干部主要特点时,仔细甄别、有所取舍,分清共性与个性,避免泛泛而谈,防止“撞脸”。材料要详实具体,每一个观点提出之后要通过摆事实、举例子、列数据的方式,具体阐述考察对象是干了什么的、干成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以期客观公正,见文如见人。

忌人云亦云,要写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实事求是。个别谈话是直观反映干部日常表现和群众口碑的方式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谈话内容都准确有效,遇到褒贬不同时,考察者要主见鲜明、头脑冷静,不草率地以个别看法为准,防止陷入“原始即真实”的陷阱。对于不确定信息,要通过与本人面谈、侧面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客观分析后下笔书卷方是上策。对谈话、测评汇总中发现干部的“致命弱点”,要坚持原则,敢于较真,坚决杜绝“睁眼不见”;对于“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切不可“添油加醋”“无事生非”,坚持公平公正的评价。要将“听其言”与“观其行”统一起来,将“看一时”与“看一贯”连接起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横向比看实绩、纵向比看变化,相互比看特长、前后比看潜质,不给干部加“美颜”、上“滤镜”,防止“一俊遮百丑”。


感悟农村党员春训的“三字真言”


在冬天蓄势,奔向美好春天。党员春训是农村党员的“加油站”和“练兵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今年以来,各地党政部门都陆续期待党员春训工作,在农村党员春训中,要感悟“统”“新”“实”三字真言,做好“三道加法题”,助力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花”,提振农村党员“精气神”。

感悟“统”字真谛,“全面覆盖+分类管理”,拓宽农村党员春训“覆盖广度”。“思想不稳,地动山摇”,理论是思想的基础,是行动的“指路明灯”。目前,部分农村党员思想基础比较薄弱,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也有“偏差”,导致“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的出现,要想拓宽精辟理论的“覆盖面”,就必须拓宽农村党员春训的“广度”,将“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进行“量体裁衣”式培训。对于“农村党员”进行“讲堂式”集中培训;对于“流动党员”借助“云端平台”进行两地共管;对于“困难党员”进行“一对一”上门培训,确保精辟理论、核心思想能够到达传达到这些“农村党员”的“心坎上”。

感悟“新”字真谛,“线上理论+线下宣讲”,定制农村党员春训“专属套餐”。春训工作要根据农村党员的“需求点、兴趣点”灵活定制培训形式“套餐”,采取线上理论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上为“理论征地”,将“微党课”“微宣讲”“云课堂”推广出去,让农村党员能够享受到优质师资,引导农村党员通过“网上答题”“云端课堂”将理论“吃透”。要积极创新“书记讲党课、专家讲技术、干部讲政策、模范讲事迹、百姓讲故事”的“五讲”宣讲模式,不断丰富“线下宣讲”模式,激发农村党员“兴趣点”。

感悟“实”字真谛,“引领示范+督导指导”,促进农村党员春训“见行见效”。健全组织保障能够促进农村党员的春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突出“党建引领”的作用,激活“领导干部”讲党课的模式,让“关键少数”带头“燃起来”,切实加强春训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确保活动有序开展。为了保障春训工作的“见行见效”,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督导机制”,采取随机抽查、现场参与等方法,不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冬训学习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督查,不断强化“党员联户”“党员量化积分”等机制,严肃春训工作作风,将农村党员的春训工作落到实处,助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个聚焦”建好农村党员春训“加油站”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党员春训是对农村党员进行“充电蓄能”的“加油站”和“补给站”,对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农村受训党员呈现出覆盖面扩大、党员流动性增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越来越多等问题。所以做好农村党员春训工作必须拓宽载体、创新形式、转换视角,从覆盖面、培训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注入“新动力”,让这座“加油站”助力农村党员干部行稳致远、不断发展。

聚焦“谁来讲”,壮大“宣讲主体”,打造“土味十足”的宣讲团队。“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在崭新的时代形势之下,农村党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要想与时俱进提升其素养,就必须用“旧瓶”装“新酒”。提升农村党员春训成效,需打造一支“土味十足”,与农村党员干部联系密切的“宣讲团队”,要善于发现农村现有的宣讲人才,让其在春训中“大放异彩”,组成“第一书记宣讲团”“乡贤巧匠宣讲团”“农村非遗文化宣讲团”等特色十足的宣讲团队,深入村落、驻村企业、田间地头,将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宣讲给农村党员干部,打通农村党员春训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在哪讲”,盘活“现有资源”,设置“丰富多样”的宣讲场景。“天工人巧日争新,满眼生机转化钧”,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具体特征,传统的“讲堂式”培训难免收效甚微。因此,党员春训要走出“传统大讲堂”,将“固定讲台”搬到农村现有场所之中,将“乡村文明实践战”“村民健身广场”等常规场所作为春训“宣讲阵地”,甚至可以将“阵地”搬到田间地头之上,将农村现有的“场地资源”都变成春训“实景课堂”,让农村党员干部可以“沉浸其中”,随时随地聆听党的教诲、时时刻刻感悟精辟论断,让宣讲理论真正充满“烟火气”。

聚焦“为谁讲”,创新“授课形式”,开展“趣味十足”的宣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农村党员春训取得良好成效,就要创新授课“形式”,将“特色主题”“鲜明观点”“热点素材”等农村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元素融入春训之中,将精华论断深入浅出,讲到农村党员干部的“心坎上”。创新春训形式能够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接受程度,比如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电影之中,让党员干部更容易理解、接受。还可以开展“地方戏+理论宣讲”的模式,用“地域风情”传递党的“好声音”。在进行春训的过程中,要始终聚焦“为谁讲”这个问题,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的喜好定制“宣讲模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形象”,让“红色种子”在农村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发芽。


赋予“主题党日”满满“仪式感”


仪式感”是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近期,通过几次参与试讲、聆听学习党支部在主题党日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认识到主题党日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是规范支部政治生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赋予主题党日满满的“仪式感”,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融入日常、抓在平常。

突出主题重点,让主题党日“冒热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主题党日必须有鲜明政治方向和突出主题内容,要始终旨在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还要服务于重点工作、致力于不断提升党员的政治品质,为强化作风能力建设发挥实效。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需要明确主题党日责任主体、压实党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做实主题党日方案,做细当日活动分工,做活当日活动主题,明晰主题党日流程,落实主题党日资源保障。通过目标明确、思路创新、流程合理、保障有方的主题党日,做到活动方向正确、旗帜鲜明,让主题党日冒出鲜活热气。

推动形式走新,让主题党日“沾泥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在机关党建工作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是一线党员干部,党支部主题党日主要是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议事、党员“政治生日”、党员实践活动等模式开展。充分发挥主题党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党支部主动开辟主题党日新阵地即“主题党日+”创新模式。在主题党日中“加”一份服务,通过走村入户,问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主题党日“加”户外,延伸活动场景,把活动开在春耕田间、生产一线、红色基地,引导党员在一线火热实践大课堂里提升党性修养,让主题党日“沾泥土”。

注重发挥实效,让主题党日“卷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让主题党日成为党员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实践动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需要不断强化主题党日的监督管理,确保主题主题党日“党味”浓厚、程序规范、形式丰满。还需要以需求、问题、特别是效果为导向,保障主题党日执行有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定星盘”的作用。同时,可以模板化主题党日经验成果,提炼出可复制、可参照的案例模板,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阵地,让主题党日“卷起来”、成果“火起来”,形成比学赶超、立志做标杆的活动氛围。


村党员春训提味“三字诀”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春训是农村党员的“加油站”,要聚焦理论“精课”、时令“创课”、个性“点课”等形式,梳理出铸魂提能、党心连民心、志愿服务等深互动、强体验课程,“训”出战斗力、生产力,提振农村党员“精气神”。

学”字当头,紧扣主线“燃点”,“鲜味”足。思想是塔,理论是灯,点亮方是灯塔。农村党员理论学习、思想建设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降格以求,聚光追光要系牢“灯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春训始终,研精覃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持之以恒学思践悟、深学笃行;要装满“灯油”,结合理论政策重点、社会生活热点、群众关注焦点、农村工作支点,以“一切工作党建引领、一切困难党建破题”的思路,举例子、摆事实,注重“小切口”、联系“身边事”,将精辟理论、核心思想转化为农村党员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的精神食粮;要调好“燃点”,根据困难党员、流动党员、高龄党员等不同群体分类施讲,创新方式方法,用好“乡音”、说好“乡理”,推动学习研习成为交心谈心、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凝心聚力的过程。

践”字为要,画好田间“风景”,“党味”醇。田野间,是农村的主场,是拉练的现场。把农村党员春训摆到户外、田野上,既是从春向秋的展望,也是春耕春管的动员。要向“农”字看齐,查墒情、估收成、拟计划,广泛开展“我是春训主讲人”活动,“连线课堂”到现场,“情境课堂”进田间,沉浸式萃取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等经验做法,让理论经过实践“淬火”,内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能,充分释放农村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向“产”字看准,通过“村级党组织引领+集体经济组织带头+农企商超参与”等联动模式,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思想、理念在田间车间“双向奔赴”,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要向“春”字看紧,锄春草、助春播、带抢收,把春训融入助农助产、抗旱保收、生产互助等行动中,贴近群众心窝、听到群众心声、回应群众期盼,推动农村党员做合格党员、做创业典范、做服务标兵。

效”字托底,拉长庭院“展线”,“回味”浓。庭院里,是民间议事场,是党建微阵地。农村党员有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等特点,要发挥“小院课堂”随学随建优势,有效解决学习难集中、时间难保障、成效难保证等问题。要选好“新基点”,结合农村党员居住距离,推选农村退休老党员、党员骨干等为中心户召集人,宣传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了解掌握党员群众诉求,有效补齐农村党支部“三会一课”短板,建好答疑解惑的微课堂、排忧解难的睦邻点、议事协商的小平台、锤炼党性的小熔炉。要拓展“新延线”,深入推动机关党员“帮学走基层、带训促调研”,与农村党员、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谈思想、抓生产,带去经验方法、点出问题不足、找到思路举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持续扩大春训成果。此外,要强化在线评测、党员积分等机制,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党员”、党员风采随手拍等活动,推动农村党员春训有力有效有温度。


好党课要讲“土”味“情”话


领导干部讲党课,是我们党的一项光荣传统。但在基层调研中,也有部分基层党员反映:“党课确实丰富了知识储备,提升了个人党性修养,但有一些想听的没讲,总感觉听完了离我们有点远。”“党课有点虚,听完还是口渴”。想让党课起到“春风化雨”“深入人心”的奇效,领导干部就要准确把握党员听众的思想脉搏和心理期盼,多讲泥泞的“土味话”,多讲换心的“真情话”。

讲“土生土长”的“长情话”。讲党课的目的,是传播知识,或为传递信息,或为引人深思、带来启迪,或为理清思路、寻找办法,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因课而背”“为听而讲”,一定要与基层党建、实际工作相结合,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讲关于党性、党纪的课程内容时,如果能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讲清楚增强党性、严守党纪对整体工作、事业发展、个人收获的意义,讲清楚在严守党纪党规方面存在的不足、短板,讲清楚党员干部应如何在本职工作中应对风险考验等,就会让听众有更多的亲切感、代入感,进而联系自己的思想动态、工作实际,自觉开展对照反思。“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在讲授党课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党课,才能与听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讲“积土成山”的“深情话”。党课要真正“解渴”,还需要准确把握党员听众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有迈不过去的“娄山关”,在现实工作中有跨不过去的“腊子口”,希望通过党课学习汲取能量、获取信心。如果领导干部在讲党课时,不了解党员们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势必就很难把党课讲到大家心头上,自然也就发挥不出答疑解惑的奇效。一堂好的党课,要更多地围绕党员干部们关心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同时,领导干部在讲党课时,也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党员的思想波动、心理起伏,既回应大家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也有针对性地解答单个党员的心理特性问题,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从党课中学有所获、听有所得。只有这样,党课才能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思想的“大熔炉”、工作的“润滑剂”。

讲“水来土掩”的“真情话”。领导干部讲党课是我们党坚定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举措,无论是讲解党的理论,还是体现具体问题,都要以情交流、以心传递,一方面要杜绝“张口闭口”的“官话套话”,另一方面要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在讲课方式上,应遵循“互学互鉴”的“理启式”原则,应采取“旁征博引”的“开导式”策略,扭转“官老爷”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共鸣的神态,将自己的独到见解、所思所想所悟,真正传递给党员,这样才会引发“情感交互”和“人心共鸣”。同时,讲党课要“动真情”,要多用大家“听得舒心、记得宽心、用得放心”的共鸣话,多结合自身经历、身边故事等,把党课讲得形象、说得生动,这样才能够让一堂堂抽象的党课“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出“四性”为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全党,作为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任务,各级党组织务必要牢记这一根本任务,把抓好党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结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突出“政治性、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促进广大党员在新征程上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突出政治性,强化思想引领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章和中央要求,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促使广大党员深学深悟、笃信笃行,抓教育党员工作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广大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恪守政治规矩、强化政治担当,坚持政治、执行纪律、品德、发挥作用这“四个合格”的标准,真正搞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约束言行,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突出针对性,坚持分级分类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作用。各级党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任务和党员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比如,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党员、社区流动党员、失业待业党员、复员军人党员等群体,重点围绕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带领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维护和谐稳定、抓好创业就业、依法照章办事等方面开展教育。对机关党员重点围绕加强政治素质能力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改进作风等方面开展教育。

突出有效性,注重方式创新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用好那些反面典型案例开展好警示教育。积极发掘选树身边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促使广大党员明“高线”、守“底线”。注重做好“互联网+”与党员教育工作的融合,重点抓好远程教育等平台的打造升级,着力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感染力,力促党员教育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实践,对广大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检验,坚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激励关怀帮扶广大党员,增强广大党员学习实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质效。

突出长效性,健全制度机制为新时代党员教育赋能提质增效。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不断完善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制度机制,拓展教育管理内容,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抓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坚持和落实好党章党规要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抓紧抓实广大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认真组织好党员集中轮训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制度,用足用好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定期分析等制度,切实增强党员日常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有序有效开展。根据党章党规要求,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机制,确保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顺利运转、高效运行。


坚守拳拳初心 做强党校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XX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基层党校要将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坚守拳拳初心,做强“思政、树人、智囊”三大品牌。

以“党校姓党”的初心做强“思政品牌”。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部分同志认为,“党性”是抽象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把握、难以评估,以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近些年来,党性教育已成为各级党校的主业主课,但笔者以为,还需通过一堂堂深入浅出的理论课程、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一次次身临其境的体验交流,使党性教育更为实质化、具象化。要让枯燥的理论教育“活”起来,不断深耕精品课程,少一些照本宣科、填鸭灌输,多以时政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组织深入交流研讨,提升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真正传递好党的声音和意志,奏响“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主旋律”。充分依托本土优质红色资源“活教材”,开展缅怀英烈事迹、参观体验旧址、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注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学员们浸润在浓浓的红色氛围和庄重的“仪式感”中,以党性检视初心、滋养初心!

以“为党育才”的初心做强“树人品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迈上新的赶考之路,风险挑战愈加复杂,对于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一些基层部门,从事一般事务性工作的人员偏多,敢于“挑大梁”“攻难关”的“悍将”和“提笔能写、遇事难干”的“多面手”却少之又少,以至凡是急难险重任务总是几个“熟面孔”挺在前头。基层党校作为我们党树人育才的“摇篮”,要用好党的思想理论武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从《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著作中寻找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观察时势、谋划发展、化解风险。要围绕“学政策、长本领、强信心”,与时俱进推出与时代发展更为合拍、更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出更多匹配岗位履职能力的优质课程和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谋科学决策、抓经济发展、搞调查研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祛除党员干部内心的“本领恐慌”“能力危机”!

以“为党献策”的初心做强“智囊品牌”。党校汇聚着一大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应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方面主动靠前,充当调查研究“主力军”,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热点”。要时刻站在党的思想理论研究宣讲的前沿阵地,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教研教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等党的创新理论加强研究阐释,结合本地区实践答好时代课题、找准发展定位。要以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平台资源和学科体系优势,主动联合社科联、法学会、政策研究室等部门,聚焦经济发展的难点、社会治理的堵点、民生短板的痛点,加强党情政情社情研究分析,围绕中心大局建诤言、献良策,提出完善政策的“金点子”,配好服务发展的“公开讲话”!


用好“育苗法”抓实发展党员工作


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取决于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党从百年风雨中走来,不断规范和完善发展党员程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发展党员程序。要以“育苗”法抓实发展党员工作,亦步亦趋将发展党员程序执行到底,确保发展党员工作不变形、不变样、不变通,真正发现优秀人才并吸收进来,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使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控源选苗,把“种苗”选出来。发展党员工作要注重选“种苗”。严控“源头苗”,守住发展党员“第一关”,选出优质“种苗”。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就要着手“选苗”,要常态化关注入党申请人思想状况,通过日常交流、工作情况、学习表现等形式了解入党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发现思想上存在不良倾向、存在违背入党动机的言行,要及时进行谈话,纠正入党申请人的思想作风。重点关注在思想、学习、工作上表现优秀的人,建立预入党积极分子台账,持续观察,动态更新预入党积极分子台账,通过日常检查、支委研究、综合研判选出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确保入党积极分子的容量和质量始终是一池清水。

精灌育苗,把“幼苗”育起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种苗”,就要赶紧育起来。要尽快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培养。结合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从思想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员中选出“最适合”的培养联系人精心培养,在工作上、生活中多与入党积极分子交流思想动态,不断让入党积极分子得到更多的提升。切实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用“过来人”的经历为入党积极分子“传道授业解惑”。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让他们在培养中变得更加优秀,培养出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各方表现优的入党积极分子。

修枝移苗,把“壮苗”移进来。发展党员要边育边择,好的“幼苗”在复杂的环境中,也有一些会被污染,导致变质。为此,从入党积极分子到走进发展对象的殿堂必须“优中择优”,把培养过程中变质的“幼苗”踢出去,择出最后的优质“壮苗”列为发展对象。所以移苗进入发展对象要保证每棵苗的质量,要通过提前体检与定期体检、常规检查与特殊检查相结合,提前发现苗子“病症”,把“病苗”踢出移苗清单,切实提升发展对象质量。移苗入室后,还需解决好恒温养苗,以“政治底色”提升发展对象“培训成色”,提升发展对象党性修养,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进一步为发展对象“充电蓄能”。

深耕细作,把“好苗”亮出来。壮苗始终是要成才的,是需要经历风雨的。当发展对象进入预备党员阶段,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党的形象。入党介绍人要以“夫子循循然善诱”的态度,对预备党员深化教育引导,让预备党员校准理想信念“指南针”,不碰政治规矩“高压线”,争当敢为人先“排头兵”。以“千锤百炼出深山”的力度,对预备党员进行“补钙铸魂”,展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合格党员形象;最后以“君扶上马送一程”的真诚亮出合格正式党员,走完发展党员的最后一公里。


结合“点线面”绘就“三会一课”三张图


三会一课”是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形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载体,各级党组织必须从严从实从细抓好“三会一课”的贯彻落实,把经常性的政治学习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点线面”绘就“三会一课”图,让“三会一课”走深走实,以党味更浓、趣味更多的“三会一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深抓理论学习“根本点”,助力党员干部常学常新,绘就“三会一课”理论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开展“三会一课”首先便要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让“三会一课”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良好效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确保“三会一课”的开展频次,保证参会人数,让“三会一课”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政治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定期开展集体学习研讨交流、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主题实践活动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让广大党员干部品尝真理的“味道”,洗涤思想的“尘埃”,不断增强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找准实际工作“主干线”,助力党员干部知行合一,绘就“三会一课”实践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为此,“三会一课”必须聚焦实际工作,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方可走深做实,要坚持推动“三会一课”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党建+”模式,让“三会一课”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急盼愁难,助力工作开展。同时,要坚持引领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三会一课”会议精神,在乡村振兴、安全生产、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冲锋在前,身先垂范,不断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水平,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铺设创新形式“基本面”,助力党员干部主动学习,绘就“三会一课”新蓝图。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党员干部的接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开展“三会一课”也需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改变以往“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传统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党员干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党的教育,感受党的关怀。同时,要创新打造互动型的“三会一课”形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畅通党员干部表达渠道,增强党员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党支部书记与党员干部之间的有效互动,将“独角戏”变为“群英汇”,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让“三会一课”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不断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


打造“三个支点”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工作,发挥着培基铸魂的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的“细胞”,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锚定“三个支点”,在阵地、队伍和载体等方面精准发力、推陈出新,让党员教育“原味”更浓、“鲜味”更足、“蕴味”更强,撬动党员教育“整个地球”。

建强教育阵地“支点”,为党员教育“支好灶”,保持理论“原味”。农村党员教育成色如何,首先要看教育阵地强不强。没有好的阵地,党员教育质量就会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对此,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党校这个教育培训主阵地,将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力量、实境课堂等党校优势资源利用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融入其中,通过理论宣讲帮助基层党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同时,要将地方红色资源利用好,组织党员到红色遗址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此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创设“田园课堂”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转化,实现以学促用、学用结合。

育优头雁先锋“支点”,为党员教育“选对厨”,释放多元“鲜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把党员教育比作一场宴席,那么主讲人就是决定宴席品质的厨子。做好农村党员教育,既需要理论和实践课堂的支撑,也需要“领头雁”的示范带动。在农村党员教育的理论课堂上,可以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就村集体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课题展开探头并进行“头脑风暴”,以打开发展思路。同时,可以让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乡贤等登上讲台,让他们“传经送宝”,以渐进式培育新生代“头雁”讲师,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和能工巧匠等从幕后走向前台,不断充实基层党课主讲“后备军”,让党员教育的覆盖群体更多、内容更加丰富新颖、课程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真正实现“培育一批人,带动一大片”的“蝴蝶效应”。

用活平台载体“支点”,为党员教育“上大餐”,提升时代“韵味”。“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党员教育也要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教育平台的打造上多下“实功夫”和“巧功夫”。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各级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学习强国APP、应用小程序、微信群等构建集学习、教育、宣传、分享、交流“五位一体”的党员教育“指尖课堂”,让流动党员可以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并实现即时互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考核”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让党员干部之间进行“擂台大比武”,比作风、比质量、比效率、比成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来“一决高下论英雄”,从而有效激活党员教育“一池春水”,让党员教育“余音绕梁”。


聚焦“三问” 让党员教育靶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先保纯”的重要手段。但在党员教育中仍存在师资不强、方式单一、学用脱节等问题。因此,开展党员教育要紧扣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任务、新要求,聚焦“谁来讲”“怎么讲”“怎么用”来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实效性,切实激活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聚焦“谁来讲”,在师资配备上“出实招”,让党员教育火起来。师资水平决定党员教育授课质量高低,也是党员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但在党员教育中仍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要着力强化师资力量配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认真落实党员教育讲师聘任制,可按照“领导讲党课、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先进讲经验”的方向,从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先进模范人物、“两委员一代表”等人员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聘任为党员教育讲师,建立党员教育师资库进行动态管理,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切实提升教学水平。要通过个人自荐、基层推荐、实地讲学等方式,择优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宣讲能力优秀、群众口碑良好的村干部、驻村干部、“五老”、党员干部等建立红色志愿宣讲队,深入农村、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领域开展宣讲,让一线成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可开展送学上门等,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要积极邀请党员专家学者、“五老”、先进典型、业务骨干等到田间地头和大棚基地等,用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讲理论,用易于理解的“土做法”授技艺,将最新的政策理论、先进的生产技术等送到基层一线,让党员群众乐于参与,让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把党员教育触角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怎么讲”,在教学模式上“做实功”,让党员教育优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要坚持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通过改革创造新的方法,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但在党员教育中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差异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党员教育既要运用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要根据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需求等不断创新,推动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管”转变。要分领域分层次开展党员教育,坚持分类编班、因人施教,课程内容设置可按照“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实践操作”等教学模式,重点开设党的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党组织建设、强农惠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等课程的同时,围绕党员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课程,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内容的层次感、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要在培训载体平台上不断创新,可着力打造“红色课堂”,组织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用情景式、访谈式等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使党员教育更具代入感,让党员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前进力量;可打造“指尖课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依托公众号、网站等各类线上平台,不断拓展和创新载体形式,积极推送理论文章、学习体会、典型经验等内容,实现网上学习、在线培训、互动交流等;可打造“实景课堂”,依托党建阵地、产业发展前沿阵地等,将产业基地变课堂、现场素材变教材,运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督导点评、学员交流等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党员在现场教学中学懂弄通政策理论,领会先进经验,在田间地头中牢固掌握实用技能。

聚焦“怎么用”,在学用结合上“施实策”,让党员教育实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但在党员教育中仍存在学而不用、学用脱节等现象。因此,要建立健全机制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切实提升党员教育实效。要开展一次集中学习,采用座谈会、集中学习研讨、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及时组织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结合自身分享学习感悟,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中进一步推动学深悟透、真信笃行。要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鼓励农村、城市、医院、学校等各领域党员,开展“结对帮学”“送学上门”等志愿服务,让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要开展一次重温入党誓词,让培训党员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入党初心,谨记肩负的使命,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党员先进性鞭策激励自己,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兑现对党的庄严承诺。要开展一次交心谈心,多形式与培训党员开展谈心交心,了解培训党员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存在困难、工作计划等,及时为培训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让培训党员全身心发挥自身才干投身发展建设。要开展一次建言献策,多形式向培训党员介绍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倾听培训党员围绕培训所学以及自身所思所悟,积极提出关于招商引资、集体经济、招才引智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引导培训党员积极为本地发展献计出力。


三步走”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时代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组成越来越复杂,逐渐成为党员队伍管理中的弱点和难点。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以强管理、优服务、凝合力为目标,聚焦排查、纳管、作用发挥等关键环节提升流动党员队伍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数字赋能,双向摸排“更早一步”,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确保后续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首先要全面摸排清楚流动党员的底数、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以“全排查、全纳管、全闭环”为目标导向,建立“线上+线下”双向摸排工作模式。线上,充分运用数字化场景实现跨域信息互通,发动公安、人力社保、大数据等部门进行协作,及时反馈新掌握的流动党员信息,加强精准核查纳管;线下,依托“13N”网格,采取上门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核对摸清党员流动情况、现居住地、就业信息等,形成信息准确详实、实时动态更新的流动党员台账。同步通过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数字平台强化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组织联动,两地双向反馈流动情况,确保党员及时入列归队。

追根溯源,服务保障“更实一步”,情暖流动党员“异乡变家乡”。“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对流动党员来说,只有真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怀,才能安心学习、努力工作,实现“异乡人”变“自家人”的身份转化。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以流动党员理论学习时间地点固定难、地方政策信息获取慢等问题为突破口,在服务保障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依托学习强国app等平台资源,定期推送党的先进理论、惠民政策和就业信息,组织党员开展线上学习、云端研讨。打造“一点多核”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楼宇商圈、社区分布式设置服务站、联络站等,提供文化娱乐、法律咨询、就业咨询等多元服务,持续为流动党员解决身边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流动党员归属感和幸福感。

抓好头雁,组织活动“更新一步”,站台流动党员“想为更能为”。“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不管身处何地,都要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争做新时代的先锋者。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形式,鼓励流动党员主动到村社、企业、商圈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发掘和突出流动党员中的“头雁”作用,结合“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引导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流动党员,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到矛盾调解、环境卫生整治、服务企业等基层治理活动,当好平安协管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深化村(居)务联席会议制度,邀请优秀流动党员代表参与到村社议事决策、监督评议、问题反馈等工作,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的和谐基层自治生态。


念好“四字诀”让“三会一课”有料有效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指出,“党支部应当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会一课”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让“三会一课”这一老传统焕发“新活力”,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和个人对“三会一课”的思考,认为要以“实”字为要、“新”字为重、“活”字为先、“严”字为本,扎实推动“三会一课”向常态化、规范化、丰富化、长效化发展。

实”字为要,促“三会一课”有成效。“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得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就越明显,党员党性锻炼得就越好。党支部一班人要认真履行职责,保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党支部书记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支部委员要分工明确,切实担当起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责任。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切实把“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把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列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针对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特点,认真研究解决。

新”字为重,促“三会一课”有活力。在保证其政治功能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丰富充实“三会一课”内容,增强时效性、趣味性、实用性。坚持组织要求与党员需求有机统一,立足“三会一课”基本职能,在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最新理论的同时,根据党员需求,及时调整“三会一课”的主题、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直面群众诉求的焦点、难点、堵点,将党内组织生活与党员群众的切实利益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三会一课”有活力。

活”字为先,促“三会一课”有亮点。紧跟新时代新要求,通过探索新方法、新举措,让“三会一课”走出会议室,进现场、到岗位,注入新活力,提升“三会一课”新气息。要打破支部书记唱“独角戏”,普通党员当“旁观者听众”的“三会一课”传统形式,变“个人讲”为“全体讲、大家议、共参与”,避免讲者“空洞无物”,听者“食之无味”,变“念文件”为“趣味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让党员有更多的“参与感”,进一步增强党员参与意识。同时,积极探索“主题党日+志愿服务”“主题党日+义诊”“主题党日+业务培训”等模式,推动“三会一课”在系统走深走实。

严”字为本,促“三会一课”有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严格约束、加强监督、保障落实。结合党建工作督查,把“三会一课”纳入年度党建督查重点,通过实地查阅,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进行书面反馈并督促抓好整改。要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于落实到位、政治功能突出、实际效果明显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于搞虚功、不扎实、走过场、求形式的,要批评处罚,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同时,要畅通党员“出口”,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不服从党组织分配的,按自行脱党处置,予以除名,维护党内制度严肃性。


点”上发力让党员教育入“味”三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对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要紧扣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学、管、干”字上发力,让党员教育入“味”三分,切实提升新时代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干事能力。

立足“学”字基础点,在深学细悟中释放浓郁“党味”,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行稳致远。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实际、分类施策,针对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退休党员、农村党员等不同群体,科学定制“学习菜单”,将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科普常识等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用好数字化载体,依托“学习强国”APP、微信工作群等学习平台,探索实施“线上+线下”“网络+实地”等多元学习模式,打通学习壁垒,引导广大党员常态参与集中学习,开展自主学习,确保学习经常性、主动性,切实以科学理论知识补足精神之钙,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紧扣“管”字支撑点,在规范管理中释放提神“辣味”,确保纪律严明守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队伍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规定发展党员,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健全“全程追踪”体系,确保管控和审查党员发展工作的各个环节,防止“带病”发展现象;同时要抓好党员队伍日常监管,规范组织生活,把落实“三会一课”、参加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等作为考核指标,开展党员星级评比,将优秀党员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通报,对表现不合格的党员按要求进行处置,推动党员转变工作作风,锻造一支新时代高质量先锋队伍。

聚集“干”字关键点,在知行合一中释放深厚“鲜味”,确保为民办事有成效。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各级党组织要充分激发党员先锋干事创业的活力,让鲜红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里。一方面党组织要根据党员的意愿和特长,分类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传统节日、假期等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当好群众贴心人,密切党群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党员严格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到居住小区报到”的“双报到”制度,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深入基层,在走村入户、田间地头中听民声解民忧,要聚焦人居环境治理、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建好需求台账,及时对接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群众需求,以实际行动强化责任意识,树好党员先锋模范形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破解“四个疑难”让督考实现“闭环一体化”


督考工作不仅是阶段性工作的全面分析总结,更是督促工作落实的有效抓手和务实举措。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各地要充分发挥督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科学破解督考中出现的“一杆到底、一次一组、一锤定音、一考了之”等问题,通过督核“闭环一体化”管理,督促年初各项工作取得“开门红”。

要注重分类、细化内容“立好标”,破解“一杆到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分类考核,对资源禀赋、基础水平、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定位不同的地区在考核内容上要区别对待。”但在实际操作中,督考中不注重分类,以一套考核标准考核所有地方和干部,没有做到差异化考核,“上下一般粗”、走马观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干部工作积极性。督考要在年初或季度定机制、明方向,要考大事、考实事、考硬事,坚持把督考工作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紧扣上级决策部署、中心工作,构建差异化督考指标体系,坚持区分业务、区分领域,视情分配考核权重,切实增强督考针对性、客观性和指向性。让督考内容更加精准,使干部清楚“谁是干将、谁是平庸”,激励广大干部勇于“跳起来摘桃子”,“考”出真本事、“考”出真动力,认真考准干部的实绩。

要秉持公正、把牢关口“组好队”,破解“一次一组”的问题。部分地方在督考中,大兴“交叉互检”,喜欢“抽人代劳”“一人代办”,出现了人员不固定、“一次一组”“外行考内行”“业余查专业”等问题。要严肃认真督考、评价干部作为自身敢于担当、坚持事业为上的必然要求,作为“推动能上能下、鼓励担当作为”的重要手段,要严防抽人代办、一锤子买卖等现象的发生。承担督考的牵头部门要安排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参与督考工作,制定详实的督考方案,充分准备、专题培训,确保参与督考人员个个是专家、人人懂业务。督考中要树立群众导向,注意“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拓宽民意反馈渠道,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督考的检验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的评判和监督。

要紧盯日常、精简高效“考好绩”,破解“一锤定音”的问题。督考是推动工作落实、干部选育管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领导干部动态表现情况的集中反映,考的是工作实绩,不是表册资料。要严防考核“一阵风”、表册“一大堆”、结果“一团麻”的问题,让基层“累”于填表的任务、奔忙“陷”于迎考的会务。要树牢“督考在基础,功夫在平时”的干事理念,通过与平时督考、日常督查、年终考核等方式,在研判清、核定好上下足功夫。要抓住核心要义,确定督考成绩等次时必须慎之又慎、认真再认真,不能只听“一把手”说、只听领导干部讲,要多方听、深入谈,避免知事识人“以偏概全”。要全面细致做到精简高效“抓核心”,防止弄虚作假、厚此薄彼、随意评分等现象的发生,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要激励担当、树明导向“用好绩”,破解“一考了之”的问题。考是基础,用是关键。开展督考就是为了推动工作高效落实、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如果考归考用归用,考用脱节,指挥棒就会失灵。因此,督考不能“一考了之”,必须坚持真考真用,考用结合,把督考结果与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直接挂钩,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突出正反激励,树好担当作为“风向标”。把督考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激励关爱的重要依据。对综合督考成绩优异的干部,要及时大胆地使用起来,切实做到以业绩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对那些在督考中表现明显较差的干部,要做到“德不配位就去位,才不适岗就调岗,状态不佳就换人”。切实把督考结果转化实、运用好,确保督考动真章、见实效,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夯基聚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紧迫任务。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实际,从“加强组织建设、学习教育、服务保障”入手,抓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思想不松懈,教育不停歇”。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互建互管协同机制。坚持“流动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的方式,解决流动党员“找不到家”的问题。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重点城市等流动党员相对聚集的地方,动态建立流动党组织,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流动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选优强配流动党支部书记,将培训支部书记纳入干部提升计划;指定党建工作者定向指导联络流动支部。流出地党组织可向流动党员发放“一卡通”,进行登记造册,明确“一卡通”教育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教育情况,知晓去向,保持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协调提供活动阵地,通知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健全完善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共享党员教育资源。

加强学习教育,丰富教育管理形式。以“发挥党员先进性,积极融入流入地”为宗旨,引导流动党员扎根流入地,共建美好家园。线上,流动党员可通过QQQ、微信群、“学习强国”APP和当地党员教育学习平台等开展学习,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劳动技能、社会法律等内容,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就业创业政策。线下,紧扣流动党员行前、外出、返乡三个重要时间节点,采取“行前谈心谈话、外出双向共管、返乡补课教育”的模式,在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灵活机动安排,寓教于乐,将知识竞赛、技能比武、主题党日活动等与“党课开讲啦”、党员春冬训、党员普遍轮训等党员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开设“政治课堂”“乡村课堂”“技能课堂”“开放课堂”“发展课堂”等内容,吸引更多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党员教育培训,努力实现流动党员教育不脱节、培训不断线、思想不落伍。

加强服务保障,以情关怀流动党员。以流动党员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流动党员关怀帮扶机制。组织专人定期走访留守家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入学、看病、就业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定时通过电话、微信和面对面座谈,与党员进行交流,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变化,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了解。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时机,举办茶话会、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党员思想变化,增强外出务工人员乡情观念,积极争取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返乡创业,建设家乡。


打通干部教育培训“堵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党校、参训干部同心同德,打通联动失调、被动失效、主动失能等“堵点”,贯通教学相长、学用相长“全路径”。

打通专业不对口、岗职不对应、能级不匹配等“联动”堵点,种好“生态田”。“万物自生焉则曰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用人单位是干部所在所依的“土地”,更要成为育才造士的“沃壤”,肥力、生态越好,干部队伍“这片庄稼”长势就越好。培“土”为“壤”要在“水肥”,用人单位选派不重视、选派人员不精准,既浪费培训资源,也容易造成本单位干部队伍“水肥”失调、生态变差。要润“土”活“墒”,把选派之“泵”精准架于专业和岗职的“源流”上,坚决杜绝“闲人代训”等“跑冒滴漏”,引好梯队建设和事业发展“活水”。要点“将”生“金”,从长远考量、从事业出发,选派业务骨干参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强能级的学习交流、进修研修,增强党的工作引擎,“反哺”干事创业沃土。

打通培训内容不精准、问题导向不明确等“被动”堵点,打造“精品课”。传道、授业、解惑,贵在坚持问题导向。各地各级党校要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把握“知、情、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讲好共产党人“心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紧紧围绕党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需求,联系百年奋斗经验、联系当下实际问题、联系历史发展趋势,找准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多授“敲开核桃”“解剖麻雀”的实战课。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教什么,点单式教学、订单式培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出应对新形势、落实新部署、推动新目标的发展之“题”,让参训学员找到“解”、学透“解”、运用“解”,在解题中增本领、提干劲。

打通学得浅、学得散、学得乱等“主动”堵点,锻造“本领家”。参训干部要以“党之所需”明“吾之所向”,把组织的信任、期待、标准贯穿到学习培训全过程,勤学慎思笃行。要在学上作表率,认认真真学、踏踏实实悟、扎扎实实做,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务,都要以学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强烈的党员意识、党的意识和炽热的爱党忧党护党之情投身“熔炉”锻造,潜心求学、虔诚问道。要在思上做、走在前,与自我对话、与使命对标,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正视自身不足,思考解决办法,弥补自身短板,在不断反省中修正、完善自我。要在行上做示范,结合本职、带着责任学,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填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赤字,用上劲、用对劲,学而有用、学而有果。


点线面”结合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流动党员管理是党员队伍管理中的弱点、难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也是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摸底排查、组织服务、思想引领三方面结合,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深抓摸底排查“根本点”,答好流动党员管理“基础题”。做好流动党员管理的前提是心中有数,台上有账,哪些人在流动、流向哪里、流向地区的党组织情况等基本信息就像考试的课本,只有学懂弄通才能答好流动党员管理的“基础题”。建立“线上+线下”双向摸排机制,线下开展“地毯式”摸排,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依靠走访入户、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在外流动党员的就业情况、流出时间、流向地党组织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形成信息准确、实时更新的流动党员台账,做到精准统计、不落一人;线上利用数字媒体实现信息互通,与公安、人力社保、卫健委等部门进行协作,及时交流反馈新掌握的流动党员信息,保证流动党员台账的动态精准性。

立足组织服务“主干线”,答好党员管理“客观题”。做好流动党员管理的重点是发挥好组织的管理服务作用,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只有做好该做的才能答好流动党员管理的“客观题”。对于流出的党员,要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线上利用互联网建立流动党员交流群,通过学习强国app等平台组织开展学习研讨,定期推送家乡变化、惠民政策和就业信息,确保学习不脱节、思想不掉队,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心;线下,紧扣流动党员返乡重要时间点,及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努力实现流动党员思想不落伍。对于流入的党员,采取挂靠的方式,帮助流动党员“找到家”,帮助解决“关键小事”,使流动党员成为“自家人”。

铺设思想引领“覆盖面”,答好党员管理“主观题”。做好流动党员管理的目的是留住流动党员,管好流动党员,只有不断为流动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思想上凝心铸魂才能答好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观题”。在做好流动党员的摸底排查、组织服务后,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建立流动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定期通过电话、微信和面对面座谈的方式,与党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和思想动态变化,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抓住开展党内生活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主题党日等活动,鼓励流动党员交流经验,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思想教育、组织引导和情感关照的共同作用,加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幸福感,让流动党员做到主观上不流失。


提“三味” 烹就党课“回味无穷”


党课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方面。党课一般由党组织的负责人来讲,也可以请老党员或优秀党员来讲,但无论谁讲,党课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站在新的时代征途上,党课授课人一定要与时俱进,聚焦时代脉搏、聚焦党员需求、聚焦党课成效,讲出党课“正味”“土味”“余味”,使听课人尽享“信念大餐”,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正味。党课是保持党员先进性、锤炼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能力素质的大课堂,是淬炼思想锤炼党魂的大熔炉。党课姓“党”,这是党课的基本属性。党课授课人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方针政策的传达贯彻、宣传普及者,一定要始终牢记“党课姓‘党’”这一根本宗旨,确保党课“正味”。在党课的选题上要提炼“正味”,党的发展历史、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红色革命文化等等,都是党课宣讲的好题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达贯彻,要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在党课的着力点上要体现“正味”,通过党课浸润,引导党员“学思悟贯通,知信行合一”,对党忠诚,做到“方向坚定、立场坚定、态度坚定”这个着力点“坚如磐石”,确保党性之“钙”永不缺失。

土味。党课目的是以教育引导、浸润思想、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为导向。因此,党课授课人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外,还需非常注重在党课的“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作为一个党课授课人,要利用好“联系实际”这个“法宝”,“联系实际”就是指党课要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充满“土味”。“联系实际”就是指党课内容上有“土味”,如政策理论宣讲与地方乡土文化结合,与解决基层群众渴盼的具体问题结合;素材引用上有“土味”,善于借鉴、引用有榜样引领、先锋示范、能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身边人”“身边事”就人说事、就事学人,拉近宣讲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呈现形式上有“土味”,党课宣讲地点除了报告厅、会议室等大雅之堂外,更多要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授课人表达上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讲方言、土话,少讲套话、空话,使党课既有“灵魂”,又有“血肉”,大家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

余味。一堂高质量的党课绝不是读书读报式的“照本宣科”,更不是天马行空的“花言巧语”,而是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珍馐,能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一个优秀的党课授课人要把党课“启发共鸣”“讲出余味”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有“余味”的党课一定是有“别出心裁”的风格,要结合受众群体的需求,采用“互动式、分享式、情境式”等宣讲模式,使人人都是党课主讲人,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余味”的党课一定是能激发学员的吸引力和求知欲的,授课人开讲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辅以实物展示、音视频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旁征博引,直观展现,增强党课的吸引力,让党课教育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有“余味”的党课一定能触发听课人的精神追求的,授课人要精神饱满、充满情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做到“余音绕梁、润物无声”,让大家在兴趣中参与、在互动中思考、在共享中凝心、在余味中奋发。


从“绘事后素”看党建规划“三要”


《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一个姑娘顾盼生姿,笑起来眼睛里好似有光,所过之处也变得摇曳生辉,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子夏很聪明,当即反应过来回答说:“那之后还要学礼才行吧!”孔子非常高兴,表扬子夏说终于可以一起讨论诗歌文学了。

何谓“绘事后素”?其意思就是:如果想要画画,首先需要一张干净的白布;想要成为人人瞩目的美人,首先需要学习礼仪道德,让自己思想纯洁。由此推之,想要搞好、搞活党建工作,也要首先做好以下几点基础工作,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一要做好党建干部任用选拔。俗话说:“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把人用好了,活动才能‘亮’起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培养成党建工作的主角?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党建工作建立浓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态度是工作的基础,一个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的人,即使工作的本身很有意义,也很难引起从业者的共鸣,大大影响工作实效。此外,党员本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很重要,将适当的岗位分配给适当的人,将人才与岗位绑定,将特长与实际需要结合,催生最大动能,方能铸就强大力量。有了人员基础为“素”,党建工作才能有序推进。

二要搞好主题教育策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在强调事前规划的重要性。受“四风”等各种不良倾向影响,很多基层党组织在未明确活动主题、做好行动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地开展活动,又急匆匆刻意留痕,不仅没能收到教育成效,还引起不少基层党员的不满。笔者认为,各类主题教育开展前,一定要及时收集相关资料,把活动目的、开展路径、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吃懂吃透,才能确保活动开展过程有条不紊。只有提前准备好,党建这幅画才能画好。

三要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制度为所有工作圈定了活动范畴,提供了行为规范,将工作的内容、重心、方向、标准明确,使党建工作有迹可循。笔者认为,在积极践行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工作制度外,还要因地制宜,结合单位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党建工作制度,特别是县、乡、镇级基层党组织,面对的对象多样,面临的条件艰苦,面对的工作复杂,很难将上级的经验制度照搬照用。因此,必须在开展各类党建活动之前,做到“与工作实际结合、与当地实际结合、与单位实际结合、与个人能力结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先行”,才能勾勒出党建工作的美好蓝图。

总之,党建工作想要办得好,人才选用、提前规范、制度保障是关键,将以上几点提前明晰,方能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干出成效。


一份基层管档“学习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干部人事档案作为我们党创造的独特财富,作为新时代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基础,能够切实反映出干部成长历程和工作表现,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提供详实、全面的凭证。

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记录着干部个人成长的“轨迹”,如实地反映了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等内容,是历史地、全面地了解识别干部和正确选用干部的基础,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更好地为党的组织、人事工作服务,值得干部人事部门思考和研究。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完整、真实、及时、规范的要求做好人事档案收集工作,严肃纪律,严格保密。制定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要求严谨细致、严格把关,保守秘密,对于违反人事档案管理纪律的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采取“三严”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的管理力度。“三严”措施就是严格程序、严把关口、严守纪律。“严格程序”就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接收的入档材料要及时登记,干部统计台账要及时更新,查借阅档案要履行手续等。“严把关口”就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在材料收集中,对审核不合格的材料要敢于说“不”,对破损的材料裱糊要“勤”,对接转的档案材料情况要“明”。“严守纪律”就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要管住口与手,做到不泄密、不违法、不送人情。通过“三严”措施,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更加珍惜工作岗位、明白工作责任、了解工作使命。严格遵循“严谨、规范、细致、保密”原则,创新管档机制。严密档案管理,注重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始终,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出入库的干部档案数量、干部档案的姓名、干部档案重要材料、档案经手人和干部档案出入库时间必须详实登记,坚决维护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严肃性。把干部档案的信息安全作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要求,全程跟踪,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经过对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环节分析,对干部档案从库房到信息化加工场所的搬运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对干部档案的信息化加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与工作无关人员不接触档案。严保信息准确,严把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的录入、扫描、高清处理环节,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及规则,对照标准,反复审核,精益求精。在信息录入环节杜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信息不符;在电子扫描环节杜绝纸质档案损坏、扫描的信息不全;在技术处理环节,杜绝电子档案信息识别度不高、页面不清不真,确保干部档案电子信息的“鲜活度”、真实性和准确性。

要高度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把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专职管档人员,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推进人事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率。构建面向社会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系,需要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上进行重新思考,使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不仅要满足组织、人事等各部门工作的需要,同时还要不断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人事档案信息合理合法的利用需求。一是完善档案材料收集的长效机制,并把普通收集与定向收集、长期性收集与突击性收集结合起来,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档案收集机制,发挥档案工作者工作的主动性,克服其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应付性,增强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收集过程的规范性;二是疏通和拓展档案材料的来源渠道。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拓展干部人事档案资料的来源渠道,力求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广泛性和反映问题的全面性;三是完善档案归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处理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督促、监管档案材料的办理进程,规范档案资料归档,创新工作机制。

在新时期形势下,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全面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审核和信息化工作,是干部工作,也是人才工作,更是组织工作的坚实基础。


做实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加法题”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长期处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是党组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排头兵”,是破解“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由于受党员文化程度、居住环境、从事职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党组织在实行党员管理时面临着外出党员多、在家党员年龄大、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因此,农村党组织在加强党员管理时,要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做实“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年老党员”等五类党员管理的“加法题”,不断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提升农村党员队伍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和能动性。

履职+考核”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在岗有所为”。农业强不强,全凭“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村干部”,但在很多农村地区,部分村干部习惯于上级安排什么就干什么,什么事情急就先干什么事,工作疲于应付,而上级党组织对村干部缺乏严苛的考核体系,村干部缺乏自身管理的能力。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村“两委”班子及成员、驻村干部中的党员岗位职责,推行“年初承诺践诺+年终考核评诺”的目标式管理模式。按照各在职党员的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细化任务清单,并在年初时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作出公开承诺,结合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员群众代表公开述职,上级党组织对评议结果及在职党员的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绩效、评先评优挂钩,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在职党员在乡村建设、服务群众中担当作为。

设岗+服务”定责式管理,让无职党员“领岗知所责”。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基层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群众,他们是基层党员队伍的主体,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党员台账,并对在本地固定居住的无职普通党员,根据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和服务意向等因素,按照“因需设岗、因事定岗、因人立岗、以岗定责”的原则,结合村情实际,为无职党员设立农村产业发展、为民服务、乡村治理等岗位,号召广大党员主动领岗,让他们亮出身份带职履责,服务群众,引导无职党员参与村级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和对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等,并将履职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群众评价好的党员作为上级党组织评选优秀的推荐对象,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让无职党员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奉献者、引领者和受益者。

联系+引导”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流动党员数量日益增加,农村流出党员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怎样让每一名流出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动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村党组织要及时开展流动党员信息摸底工作,将流动党员的姓名、住址、流出时间、流入地点、所在支部进行全面登记,并建立电子档案,按月进行信息更新。同时,设流动党员微信群,指定流动党员管理联系人,建立“流出必上报、流入必报到、日常必报告、返乡必报备”的“四必”管理制度,保持对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动态,在群内认真梳理外出党员的意见建议,并向其通报支部工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介绍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惠民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结对+帮扶”暖心式管理,让困难党员“知足感党恩”。农村困难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是解决困难党员特别是困难老党员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要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对本村生活困难党员开展排查摸底,精准掌握致困原因、生产生活条件现状等,根据困难党员年龄、就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情况,按照“思想扶志、生活扶困、经济扶技”的思路,组织帮扶单位干部与困难党员“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构建困难党员“平时有人问、病时有人看、难时有人帮、节时有人访”的帮扶工作长效机制。不定期由帮扶干部、村干部对困难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向困难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给困难党员送去“精神食粮”;利用“七一”、春节等节假日开展困难党员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党员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关爱资金,并对有发展能力但缺乏技术的困难党员进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关怀+激励”关爱式管理,让年老党员“余热建新功”。党员的老龄化现象在农村地区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范围广、比例偏高等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种显现,探索农村老党员管理新机制,鼓励农村老党员努力作为、积极奉献,促进老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常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老党员,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与他们一起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一起过政治生日、开展谈心谈话、解决问题诉求,让老党员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最新政策,使他们始终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对身体健康的老党员,把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推进乡村发展的有力抓手,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设立适合老党员发挥作用的政策宣传、文明劝导、民主监督、矛盾调解等岗位,利用老党员联系群众广、威信高、说教感染力强等优势,充分发挥老党员在调解邻里矛盾、讲党史颂党恩、倡导勤俭节约、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为营造和谐乡风、推动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实现年轻党员关心关爱老党员、老党员帮带年轻党员的“双向提升”,增强老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破解“四乏”为农村党员发展“蓄势积能”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事关乡村振兴发展质效,事关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基层,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锻造出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的农村党员集体。破解后继乏人、发展乏衡、质量乏高、环境乏优难题,助推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筑巢育凤”破解“后继乏人”,“聚势活水”赋能组织全面振兴。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人口和劳动力大规模从传统村落向城市社区转移,去上学、去经商、去当兵、去打工,留守人口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趋势加剧,农村党员队伍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一个组织的最基本要素是人,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与所在组织的发展息息相关,解决农村党员发展源头不足的问题,重点在把年轻人才引向农村、留在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尽快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筑好“暖巢”引得凤凰归,引导年轻一代留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量体裁衣”破解“发展乏衡”,“因地制宜”助力结构优化均衡。均衡发展党员并非“一刀切”。在个别经济落后、发展不足的农村,党建工作特别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够重视,且基层党员发展计划指标受限,指标分配不够科学,农村通常分配到的指标较少,部分农村党组织存在“轮空”现象,导致发展不可持续,严重限制保质保量的农村新党员数量增长。《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到“慎重发展、均衡发展”党员的原则,对农村党员发展进行优化和平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有保有控、有增有减”的指导性计划,坚决破除平衡照顾、平均分配等问题,做好前期调研,掌握辖区农村发展党员实际和需求,把指导性计划向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倾斜,精准分解到农村,推动农村党员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的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爱才好士”破解“质量乏高”,“厚植沃土”推动人才破土冒尖。千秋基业要人才为先、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农村党员发展存在党员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不强,谋取自身利益、提高选举话语权等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增加党组织识别发展对象的难度。农村党员的质量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党员发展质量不高不仅影响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更会影响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各级党组织要打破发展局限模式,从多群体、多职业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党员队伍,不拘泥于务农的村民,要放眼务工群体、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特别是科技致富、经济带头的“能人”党员,吸引多层面的人才向党组织靠拢。

唯贤以入”破解“环境乏优”,“正本清源”对标制度逗硬动真。党无往而不胜在于任人唯贤、以德为先。少数村党组织书记受宗派、家族思想影响较深,主观上不愿意积极主动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党员,担心“培养了苗子、丢掉了位子”,甚至有的村虽然为党储备了后备力量,但只做表面文章,备而不用、有名无实。选择有德行、有才能、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人入党,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严肃认真开展发展对象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清单制、联审制、纪实制、提级政审等制度,明确发展党员政治标准“负面清单”,严防带病入党,逗硬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全领域监督、全过程考核,确保思想跟上、行动跟紧,把“入党唯贤”标准落到实处。


巧用“三字锦囊”让农村党员教育“层层开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农村党员培训工作对提高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想做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就要巧用“学”“训”“践”三字锦囊,推动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层层开花”。

立足农村发展现状,以“学”字见真章,让农村党员教育开出“精益求精”之花。“非学无以广才”,要想为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党员的素质,首先就要明晰培训目标,要围绕“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怎样培养老百姓喜欢的农村干部”这一核心,将优势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搭建一个融合“大师资”力量的在线平台,让理论专家、党员干部、培训讲师都统一在这一个平台之上,紧扣“学习重点”,通过“专家讲堂”“理论宣讲班”“云端课堂”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贯穿其中,通过“集中授课”“互动问答”“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组织学员开展学习交流、强化思想引领,让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在农村党员干部心中“扎根发芽”,实现从“外学”到“内化”的蜕变,帮助其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围绕农村发展导向,以“训”字求突破,让农村党员教育开出“知行合一”之花。农村党员培训虽然是“常规动作”,但是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走过场,不能只讲“场数”不求“质效”,要依托农村“闲置空间”,建设多元化实践“大思政课”。其实党员教育培训不光靠高数量,更在乎高质量。对此,基层党组织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切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的基础上,强化考核管理。要丰富考核手段和方式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书面测验、专题辩论、征文比赛等方式,激发学员“比学赶超”的热情,变“要我学”为“主动学”,在提升农村党员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让学员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实现“入脑入心”,让培训内容更具传播力、穿透力和影响力,切实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围绕农村发展实践,以“践”字见成效,让农村党员教育开出“创新发展”之花。“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推崇实干,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升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更好胜任工作岗位,更好服务群众。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农村发展重点和党员自身实际,鼓励广大学员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种植养殖培训等一线实践,引导农村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在创业创新、增收致富等方面打头阵、当先锋,成为乡村治理“行家里手”和强村富民“领头雁”,不断壮大“红色引擎”,真正将农村党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能量,切实提升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成色”。


起承转合”写好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俗话说“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要想写好党员教育这篇“命题作文”,必须用好“起承转合”的行文技巧。“起”于思悟、“承”继党性、“转”向实践、“合”力建功,写好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起”于思悟,在学思想、悟原理、强党性中凝心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时,要将政治过硬作为“第一标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同党员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实境课堂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承”继党性,在勤掸尘、静修身、俭养德中涵养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开展党员教育,要上好“廉政课”,用“解剖麻雀”的思维反复观看各种案例,从各种案例之中解锁出抵抗现实诱惑的良方,从中提取“克己奉公、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助力党员干部不断升华思想境界,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转”向实践,在蹚新路、探新法、解新题中提质增效。“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最新讲话系列,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带来深刻变革。我们在进行党员教育培训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创新学习载体,依托网络直播课、远程教育站点、微信抖音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党员教育培训“云上课堂”和学习“新场景”,以打通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之间的“堵点”,让党员教育培训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参与性与趣味性更强,更能入脑入心,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效率和水平,为“数字党建”赋能添彩。

合”力建功,在赴新程、建新功、绘新图中把控质量。质量是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命线”。各地要严格把好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关”,建立完善训前调研、训中跟踪、训后评估机制,合力助推党员教育取得成效,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党员教育培训成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识别干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等“实战课堂”,引导党员干部学以致用,全面检验党员教育培训“成色”,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通过“随机问卷”“专家打分”“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党员教育培训成效进行综合评测,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切实把培训的“软要求”变为“硬任务”,切实端正学风、转变作风,真正学有所获、干有所成。


四变”让农村无职党员“星光璀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基和长远之计。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也是党员干部的“雁巢阵地”,但是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干部自身,难免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而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基层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人脉广、威信高、经验足,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对其搭建广阔舞台,通过教育培训、量才定岗、精准管理、量化考评,实现“无职有识、无职有位、有位有责、有位有为”。

定向教育培训抓“塑形”,积蓄“微能量”,变“无识”为“有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针对农村无职党员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作用发挥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入手。结合本土村情和个人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实行精准调学,破解“冷热不均”难题。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农村无职党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化教育,接收能力普遍偏低,“文绉绉”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必须改变以往“开大班、上大课、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要多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方法,按照“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原则开展培训,利用好田间地头、广场空地、农家院落等场所,结合民俗体验、农事活动、红色文化等资源,创新性实施“滴灌式”培训,确保无职党员学习先进经验,掌握所需技能,挺直“腰杆”。

科学量才定岗促“成形”,提升“内动力”,变“无位”为“有位”。“人无岗位不免行其志”,一个良好的岗位能够让党员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会让每一个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聚焦群众需求、本村发展规划和年度中心工作,依据“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环境卫生整治岗、政策宣传岗、民情调解岗、村务监督岗、技术咨询岗等服务岗位,并通过正式会议、民主表决、拟制文件等方式形成有据可依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制定出合理的岗位待遇。定岗之后就是定人,要开展摸底排查,将党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素质、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纳入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取,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高效精准管理防“走形”,把稳“先锋旗”,变“无责”为“有责”。“纲不易,目不瞠”,针对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履职环境差等问题,基层党组织要严格建立权力运行台账和权力监督台账,组织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与每名上岗党员结成搭档,签订《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书》和《无职党员帮扶帮教承诺书》,实行履职尽责记实制度,确保全过程监督。无职党员也是党的重要成员,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要以党纪党规规范言行,认真组织无职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活动,为其打扫思想“尘埃”,促使无职党员明底线、知敬畏,讲规矩、守纪律。古人云,“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要始终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无职党员不是“苦力”,要充分尊重上岗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给予其相同的福利待遇,落实生活补助、缴纳人身意外保险、组织健康体检等关心关爱措施,提升无职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量化考评指标“正形”,增强“牵引力”,变“无为”为“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百姓是哭还是笑。”工作做得怎么样、作风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评判权。为了避免“尸位素餐”“怠惰无为”“滥竽充数”等不良情形发生,必须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正反激励”,将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收入、评先评优挂钩,倒逼上岗党员比学赶超,加油干、卖力干。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即时记事、季度评分、年度排名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评内容分为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参训表现、考勤情况、个人品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每个环节都赋予相应分值,邀请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对上岗党员进行监督评议、打分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张榜公布。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典型发放实物奖励,进行广泛宣传,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无职党员,进行谈话、诫勉,调整岗位,促进上岗党员认真履职。


深化“三围绕”做实党员教育培训“闭环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培训工作要深入研究准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作为培养基层年轻干部的重要抓手,教育培养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我们要聚焦需求调研、内容方式、体系设置,坚持“三围绕”要质量,以精准化嵌入式模式手段助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档升级,发挥党员干部“充电器”应有的效果,做实党员教育培训“闭环矩阵”。

围绕培训内容“因需”施教,向“党性训练”要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培训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贴近干部对能力提升的需求是开展培训教育的“第一要务”。需要紧扣党员干部工作的现实需要,做到干部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让你学什么就学什么”。在开展培训前,针对培训对象开展问卷调研、走访座谈,精准掌握了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充分掌握党员干部知识能力“现状”和培训“期望”,从而形成精准的培训需求清单。聚焦“学什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建立涵盖政策理论、专业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库,构建起内涵丰富的党员教育培训课程“菜单”。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革命之路,缅怀先烈,感受革命初心与决心;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学习先进区域“破茧成蝶”的“蜕变之路”;到龙头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扩大视野、提高见识、获取资源。

围绕培训方式“定点”施教,向“专业提升”要质量。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党员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推动作用不尽相同,因此,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创新开展党性教育“错峰”培训,不赶“旺季”,不去“挤场”,延长培训老师备课时间,保证培训质量,利用分段式培训时间为学员提供最好的培训条件,缓解教学矛盾、工学矛盾,力求靶向施教、因人施教,杜绝干部成“赶场”的学员,被“敷衍”的对象。同时,结合培训内容要求,采取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从而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热情度,推动培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带着期待而来,带着收获回去,确保培训入脑入心,收到应有实效,达到预期目标。此外,严肃学风建设,加强学员管理,以知识测试、专业实操等方式检验培训效果,以此检验学习成效,倒逼党员干部端正学习态度,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围绕培训效果“跟踪”施教,向“组织管理”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要把评价结果的运用放到闭环管理的重要位置,逐步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申报机制、评估机制、跟踪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科学的保障机制,切实把培训结果应用于干部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做到“训”“用”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跟踪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干部培训效果,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培训方案。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延伸办学培训实践检验链条,通过业务能力“练兵比拼”、工作开展“述职赛绩”等方式检验学用转化成效。根据教学计划、平台建设、作用发挥等内容,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每月基层党建任务清单中,通过月初下发、月中提醒、月末量化,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责任具体化、进度有形化,形成全环节、全链条的管理保障机制,切实把培训成效体现在推动工作上。


问题导向讲党课“路宽行远”


讲党课旨在解决问题,重在解决问题。坚持以问题导向讲党课,解决党组织、党员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党课教育之路自当“路宽行远”,达到实效、良效。

主动精准找问题,让党课问题更具代表性。问题没有长翅膀,难于不请自来,不会掷地有声,亦缺自惭形秽。问题需要在历史中挖掘,在实践中凸显,在思考中清晰,党课聚焦解决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如此这般费力费心查找、梳理和总结。党课问题存在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无论何类问题,都要回应党组织、党员之关心关注和关切;问题贴切了、确切了,体现群体性、代表性,方可对症施教,才易解疑释惑授道。讲党课首要树牢问题意识,更好发现问题,融会贯通分析问题,用问题敲开讲好党课的“大门”,大路始于此。

认真深入讲问题,让党课问题更富针对性。“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党课问题必须结合党组织、党员实际讲深讲透,才更能走进党员之心,引导党员产生共识、共鸣、共情。讲清党课问题,不能只讲“是什么”,最要讲明白“为什么”,教育党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容易说服党员,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党员心中扎根发芽,让党员坚定信仰、强化党性、提升能力。讲党课问题需多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发展维度,多从党员角度、工作角度、生活角度等着手,清晰分析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方便党员认知、理解,用敞开胸怀讲问题拓宽党课教育发展大道。

真切客观解决问题,让党课问题更显召唤性。解决党课聚焦问题要用正确的方法论,从党员中来,再到党员中去,如此无限反复,始可求取“真经”。解决党课聚焦问题,需要多做调查研究,综合组织文献、事例、数据等多种多样素材,运用基本逻辑思维,进行严密分析论证,增强合法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可行性。解决党课聚焦问题,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上下左右一般齐,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赢得信任、取得胜利,用真心实意解决党课聚焦问题激发党课教育无限生命力,推动党课教育之路行稳致远。


@村党支部 主题党日当开出“泥土气”


主题党日”是我党历史上“党日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和集大成,是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创新,决不能简简单单过,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

主题党日发源于实践,植根于基层,是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最灵活的方式,“党员靠活动,亲戚靠走动”,村党支部要因地制宜把主题党日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主题党日开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身边,通过田间课堂学农事、聆听乡音传党音、学思践悟提能力,让主题党日接地气、有实效。

田间课堂学农事,让党员干部“沾上泥”。脚上无泥,手上无力。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农民,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农事,当前村干部队伍中,“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果对农事不清楚不了解,群众工作就没有“共同语言”,村党支部要把主题党日活动从“会场”向“田间”延伸,将活动阵地从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将笔杆子换成了铁锄头,通过助农行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包村年轻干部能俯下身去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社情民意,学说农话、会处农事,听清群众呼声,读懂群众所盼,找出工作方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落实在田间地头。

聆听乡音传党音,让活动内容“有土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李强总理说“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都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主题党日当成是一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大调查、大走访、大调研,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多走近群众身边,走一走乡间道,蹚一蹚田间埂,坐一坐小板凳,拉一拉家常话,让党员干部月月“面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在活动中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找到办法。要创新宣传方式,把主题党日与党的理论宣讲、农村政策宣传相结合,走进田间地头,用充满“泥土”气息的方式,以“乡音”传“党音”,用“土方言”“大白话”讲大理论,用小故事讲大精神,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惠农政策与主题党日链接起来,让党的好声音传进千家万户,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开花结果。

学思践悟提能力,让活动方式“接地气”。“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发展看支部”,只有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村党支部才会有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主题党日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闭门会议”模式,敞开门“过党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做大“主题党日+”,通过交流学习、演讲研讨、比赛竞赛等活动,让田间地头、产业一线、红色基地、警示教育、志愿服务成为主题党日的主战场。有干货、有收获,党员干部才能积极参与,要把能力提升作为主题党日重要内容,将特色种养技术、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作为主题,以活动促工作、以工作促活动,把活动成效转化成干事创业、担当履职的实践成果,全面提高村党支部凝聚力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


四种课堂”破解流动党员教育“四不难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想写好流动党员教育这篇“命题作文”,就要找准创新管理的切入点、施力点,打造“四种课堂”,破解流动党员“四不难题”,锻造出高素质党员队伍。

整合力量,打造“驻外课堂”,破解教育“送不到”的难题。“隔山隔水不隔乡,离乡离土不离党”,流动党员长期“漂泊在外”,面临语言关、融入关、民俗关等客观困难,极易失去归属感、价值感和荣誉感,导致思想的滑坡和意志的衰退。正所谓,“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各地基层党组织应主动作为,按照“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原则,在重要区域、重点领域、关键企业建立流动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将流动党员集中起来,确保“流而有家”,并及时与当地社区、高校、革命纪念馆等机构取得沟通合作,运用当地组织和教育资源,有序开展党史学习、组织生活会、党日活动等党内活动,增强组织生活活力和效果,让党员无论在何地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创新载体,打造“云端课堂”,破解教育“够不着”的难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时代在发展,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学习时间和地点难固定,而且有着十分激烈的“工学矛盾”,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树立创新与服务两大理念,做到“云端上安家,咫尺换天涯”。基层党组织要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开通线上“学习园地”,依托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先锋网等平台,开展“指尖课程”,及时推送微党课、微故事、微分享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发挥电教远教优势,利用“三微一端”平台,帮助流动党员穿越时空、跨越地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线上研讨活动,确保教育不跑偏、不脱节、不断档,实现党员“流而有学”。

紧抓机遇,打造“假日课堂”,破解教育“跟不上”的难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节假日是党员教育的“黄金期”,是思想提质升级的“关键期”,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期给流动党员集中“补课”。基层党组织要当好流动党员的“娘家人”,定期与流动党员沟通交流,了解其轨迹动态和思想情况,提前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活动计划、实践方案,在清明节和春节等集中返乡时间,开设“假期班”,开展交流会,提供“充电式教育”,对返乡流动党员理想信念、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村规民约进行培训。同时可以举办主题党课,通过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瞻仰烈士纪念碑、追忆烈士丰功伟绩,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重问入党初心等形式,赓续红色血脉,号召流动党员坚守入党初心,助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学践结合,打造“实践课堂”,破解教育“看不见”的难题。“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流动党员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信息灵通,是流动的“资源”,要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头雁效应”,为“反哺家乡、回报桑梓”发光发热。因此,基层党组织要鼓励流动党员参与乡村建设,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家乡献计谋”实践活动,作为每月主题党日的规定动作,梳理出相应的“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引导流动党员主动认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激发流动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家乡民生公益事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和基层治理增添“智慧因子”。搭建好引“流”回巢平台,大力实施“能人回归”“金凤还巢”工程,支持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多在党员中获取党课素材


基层讲党课注重“接天线”,更要着力“接地气”。基层讲党课必要先做党员的“学生”,学习基本“合格”,拥有共同基础,思想行动相对丰裕后,才更能做好受欢迎、起作用的党员的“先生”。

客观认识党员群体,对党课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党员经过入党前的培养、考验和培训,普遍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组织纪律,这是共性存在。不同行业领域基层党组织中,党员履历、家庭、工作、生活等各有不同,但同一党组织中又有许多相近或相同的情况,要通过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客观分析、全面掌握这些情况,讲党课尤其善于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因材施教。

系统研判党员现状,抓住党课教育的主要矛盾。基层讲党课应当充分了解、掌握基层党员群体的所思所想、实践实际、疑虑问题、困惑困难,才能更具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开展党课教育。讲党课固然需要始终牢记坚定党员信念信仰、强化党员党性修养等主流主线主题不放松,但也需要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研判,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制约党员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本党组织显现的组织涣散、作风不纯、消极颓废,以及党员组织发动群众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够好、斗争意识不强烈等突出问题,对党员开展个性化党课教育。

与党员平等交流,更高效进行党课教育。党课教育也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用理论宣讲,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充分尊重并调动党员受众主体参与,激励党员学中思,感同身受,学有所获。要努力在党员日常交流中收集先进典型、正面话语等素材,用身边人身边事,用讲故事方式,营造宽松氛围,让党员放松下来,听进去、摆进来,有所悟、有所得。基层党课教育确要注意减少和防止趾高气扬式“指点江山”、“婆婆嘴般”说教式灌输,可多尝试场景演绎中角色扮演、一问一答中相互启发,循循善诱,相得益彰。党课教育力戒“教师爷”般妄自尊大,力戒过度化批评指责,乱了方寸和阵脚。


字斟句酌”巧解党员教育“时代命题”


俗话说“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要想巧解党员教育这道“时代命题”,助力理论学习“落地生花”,党员干部当以“字斟句酌”之技巧,悟透“字”字珠玑、“斟”辨立论深意、精研“句”中法则、“酌”品文辞精妙,从而答好时代考卷,写实绚丽华章。

悟透“字”里行间之珠玑,以“理论学习”为主题,在学思践悟中夯实思想基础。理论学习也是如此,一味“死读书”却“不求甚解”,等同于“沙上建塔”,一无所获。党员干部要“读原著、学原文”,要系统深入地学,要带着“问题”去学,要联系“实际”深学,确保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全、学深、学透。党的理论博大精深,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才能对经典理论“学以致用”,从而指导实践。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思考,在学思践悟中夯实思想根基,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精神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力求以学铸魂、正本清源、拾级而上、勇毅前行。

谨慎“斟”辨立论之深意,以“淬炼党性”为中心,在持身守正中涵养清正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开展主题教育正是党员干部自我净化与提升的必要过程,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让自己耳边警钟长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党员干部要守牢自己的思想防线,将“明德修身”作为人生追求,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明德”“修身”,做到对人民“心中有责”,对党组织“尽职尽责”,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信念拒绝“酒肉朋友”,多交“清正益友”,约束“亲戚朋友”,做到持身守正,在安贫乐道中淬炼清廉品性。

精研“句”内句外之法则,以“躬身实践”为主线,在虚怀若谷中砥砺奋进之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甘当“小学生”,带着“问号”入基层,以“见贤思齐”的态度去向“民间高手”取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理论的价值,要靠指导实践来展现;学习的成果,要靠实践成效来检验。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多接“烫手山芋”、多“啃硬骨头”,自觉做到“心向下沉”“脚往下走”“劲冲下使”,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踔厉奋发,才能成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干部。

仔细“酌”品文辞之精妙,以“建立新功”为主旨,在踔厉奋发中锚定实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时代风云变幻,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勇立潮头”。“精益求精”是“建立新功”的“密钥”。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以“实”为要、“干”字当头、“新”字谋篇、“效”字为准、“责”字于心,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之实践应用、抓好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在发展的崭新征程中披荆斩棘,以“奋进姿态”建立新功。


起承转合”巧解农村党员教育“四道难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想写实农村党员教育这篇“命题作文”,基层党组织要找准“小切口”,以“起承转合”为技巧“靶向施教”,通过“起”于师资、“承”继党性、“转”向创新、“合”于成效,巧解农村党员教育的“四道难题”,激活农村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起”于师资,变“固定教室”为“流动讲堂”,巧解教育信息“送达难”问题。目前,受到农村自然、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党员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导致部分教育信息无法精准传递,农村党员无法与新时代的党员教育“同频共振”。基层党组织要想助力农村党员精准深入掌握“精华理论”“精辟论断”,就要“深挖细掘”,整合本土、高校、红色基地的师资力量,便“固定教室”为“流动讲堂”,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农村党员干部也能够享受到“怀绝技”“有良方”的优秀师资力量,让教育信息能够精准有效地传播到他们的“心坎上”,让党的优秀理论能够在广袤基层开出绚丽花朵。

承”继党性,变“刻板话术”为“乡音土语”,巧解教育内容“理解难”问题。“思想不稳,地动山摇”,思想是行动的“指路明灯”,只有对党的理论学深悟透,农村党员才能夯实思想基础、激发红色动能。在当前的农村党员教育中,因部分导师在授课过程中惯用“刻板话术”,导致农村党员无法深入理解,因此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的出现。要想让党的精华理论以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基层党组织就要培养一支“会说土话”“善讲故事”的“导师团队”,让其戒掉“官话”说“土语”,变“照本宣科”为“场景搭建”,用“日常故事”诠释“深邃理论”,为“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培训,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理解难”的问题。

转”向创新,变“闭门造车”为“云上共享”,巧解教育形式“同步难”问题。“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精华理论的呈现方式也千变万化。农村党员因受到地域、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呈现出与时代“脱节”、难以“同步”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找准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点”,巧借“数字科技”,搭建“云上讲堂”,补齐党员教育短板、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多途径、多渠道推送党员教育信息,让农村党员能够感受到“时代新风”。基层党组织还要同步共享“线上活动”,利用“线上题库”“线上知识竞答”“线上宣讲比赛”等活动同步检测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成果,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助力农村党员干部“与时代发展同步”。

合”于成效,变“照本宣科”为“应用实践”,巧解教育理念“落地难”问题。“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农村党员教育关键是“学”,最终要落实在“做”上 ,基层党组织要想助力教育理念“落地生花”,就要为农村党员搭建“实践平台”,开设“田间讲堂”,引导其到农业生产一线、企业生产一线、产业培育一线,自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让广大农村党员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学习技术、增强实践能力。为促进农村党员教育“见行见效”,基层党组织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督导机制”,对农村党员学习情况以及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抽查,不断强化实“党员联户”“党员量化积分”等机制,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党员教育“落地难”问题。


让党建“新光”绽放在“最活跃地带”


如今,“体验经济”“快递外卖”等新业态、新群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社会发展到哪里,社会治理就要延伸到哪里,党的领导也要覆盖到哪里。如何做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打造出一贯到底、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时代赋予的最新命题。各级党组织要找准“麻绳最细处”,牵住“工作牛鼻子”,以“开放式”管理模式、“融合式”党建体系、“暖心式”特色服务推动新业态新群体党建全面发力,把“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走出一条党建工作与新兴领域发展同向发力、双向共赢的新路子。

绘制“行动指南”,点亮“城市满天星”。新兴领域群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应以党建资源的“精准介入”,多措并举激活新兴领域的“党建细胞”,真正让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动起来。一方面,要谋好“开篇序章”,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大数据筛查等方式,对新就业群体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和信息采集,准确掌握其活动区域、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优化组织覆盖,跳出“条条框框”,打破“坛坛罐罐”,把党组织延伸到业务板块、分支机构,推动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另一方面,要“满帆”启航,选拔一批优秀党员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联络员,配齐配强组织员队伍,形成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的专门力量;要强化思想嵌入,结合企业团建、日常管理、兴趣拓展等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增强组织和员工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政治引领。

运用“破题思维”,提升“暖心服务值”。新就业群体多为适应互联网的年轻人,观念新颖、思想活跃,从事的行业领域和生产服务灵活多变,更新迭代快。新群体的“新”导致党建工作开展的“难”,如何精准破题,变难点为推动工作的支点,需要各级党组织把落实精准服务,关心关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作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硬件保障”上,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点、城管网格等场所,整合服务资源,在新就业群体集聚区建设“工会之家”“暖心驿站”,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在“软件创优”上,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平台企业党委—主管部门”诉求表达机制,完善“诉求收集—对策谋划—跟踪落实”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不断延伸“服务半径”,提升“幸福感”。

抓牢“夺分攻略”,锻造“基层治理兵”。做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紧扣“融入治理”这个落脚点,充分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实现新就业群体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社会人”向“组织人”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的行业优势,由相关新业态行业党委牵头,开展“亮身份·当先锋”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司机、党员小哥、党员骑手成为违法线索“信息员”、文明行为“引导员”、城市形象“宣传员”。要搭建契合职业特点的综合治理平台,优化活动招募、表现记录、积分评价等功能,积极选树“先锋骑手”“红色速递”“最美小哥”“红旗车队”等先进典型,通过报纸、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激励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公益服务、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起承转合”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要想写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在“起承转合”这一技巧中寻觅解题之道。以“起于广度”“承接精度”“转向深度”“合于力度”,确保教育信息“及时送达”、教育内容“精准直达”、教育理念“深入传达”、教育成果“实效抵达”,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

起”于广度,搭建“流动讲堂”,以教育信息“及时送达”为主题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流动党员”面临“落户难、归队难”问题,缺乏“归属感”。如果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其思想基础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就要念好“沉”字诀、躬身入基层、深入一线企业,将重要地域与关键领域联动起来,将各地相关师资力量整合起来,联动村落、院校、企业、社区,根据流动党员的流动特征,组建“机动党支部”,以“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为载体,为他们搭建“流动讲堂”,助力教育信息“及时送达”,让流动党员对社会发展、就业政策、福利制度深入了解,提升流动党员教育覆盖的“广度”,助力流动党员夯实思想基础。

承”继精度,搭建“数字讲堂”,以教育内容“精准直达”为主线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流动党员生活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不一致,存在“工学矛盾”。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基层一线,以“水滴石穿”的功力摸清流动党员的“需求”,搭建“数字讲堂”,实现教育内容“云端共享”,对其“靶向施教”。基层党组织要以“发挥党员先进性,积极融入流入地”为宗旨,积极打造“在线学习阵地”“线上互动云平台”,为流动党员进行基础知识、劳动技能、社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教育内容“精准送达”,帮助流动党员实现“被融入”到“想融入”的转变,助力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赋能添彩。

转”向深度,搭建“场景讲堂”,以教育理念“深入传达”为主旨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如果流动党员对教育理念“一知半解”,就难以产生预先设定的效果。要想助力流动党员对教育理念“学深悟透”,就必须拒绝“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要为其搭建“场景讲堂”,让其投身于广袤基层之中,将教育理念融入其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场景之中,依据他们耳熟能详的生产、生活的场景为其量身定制教育内容。基层党组织要联动地区场馆,将流动党员置身于“红色主题场馆”之中,提升其思想信念;将其置身于“田间地头”之中,提升其“农业强国”的奋进意识;将其置身于“一线企业”之中,淬炼其“服务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其提供“充电式教育”,确保教育理念能够被深入传达。

合”于力度,搭建“实践讲堂”,以教育成果“实效抵达”为主鉴写实流动党员教育“命题作文”。流动党员就是“流动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流动党员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层党组织要提升教育“力度”,搭建“实践讲堂”。基层党组织要“入庭院”“坐冷板凳”,与有一技之长的流动党员“同吃同住”,在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中掌握“流动党员”的“特长”,为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实践平台,激发其“头雁效应”。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教育实践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在基层治理、城市更新等攻坚一线勇于担当作为,切实发挥作用,为时代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创业项目”助力流动党员积极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为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从而激活流动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用心烹饪党课“五味大餐”


七一”前后,按照惯例,各党组织负责人都会面向党员干部宣讲党课。在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如何使党课更加生动活泼、同频共振、直抵人心,让党员品尝到一堂“味道十足”的“饕餮盛宴”?笔者认为,应从“酸”“甜”“苦”“辣”“咸”五味入手,让党课“香起来”,思想“红起来”,党性修养“强起来”,不断激励党员“动起来”。

让党课带一点“酸”味。陈醋因“酸”得以出名,具有解暑开胃、保护血管、抑菌杀菌的功效,闻到“酸”味可让人精神抖擞。对党员来说,破除心灵碱垢,充分发挥稳思想、鼓士气、聚人心的优势作用是党课教育的应有之义。要讲好党的辛酸史,用一张张图片对比、一个个故事感悟、一组组数字回顾、一次次点滴变化说起,品味中国革命征途漫漫之“酸”,教育引导党员了解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要注意避开“酸文假醋”的样子,防止让人反感,起着反作用,先摸准党员的“胃口”,精心烹饪喜欢的“菜系”,让党员想听、愿听、喜欢听。1940年,贺龙上党课时,只在讲桌上放了一碗小米、一双布鞋和一个盛着一条小鱼的水碗,却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教育,真正用说服的办法“挑动”党员党课需求的“味蕾”。应注重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防止事事都带有“酸”味,面对成长进步,广大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要摆正心态,履职尽责,多追求知识、能力的进步,做好自己的事,把手头的事做深做实,把定下的事做透做成,把重要的事干好干出彩。

让党课带一点“甜”味。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废寝忘食,吃粽子时误将墨水当作红糖水喝了却依旧甘之如饴,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理论一旦被掌握,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物质力量。高屋建瓴的理论,往往需要深入浅出的解读、通俗易懂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教育。党课是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最佳渠道,应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工作主题,结合当前党员关注的热点、思想的疑点、工作的难点、遇到的重点等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解答,拉直心中问号。特别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到各项工作中,让大家在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引领下,尝到各方面工作走在前列的甜头。

让党课带一点“苦”味。如何使党课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激励人、打动人?带有“苦”味的内容往往很重要。在备课中,应摒弃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的空对空,多一些脱鞋下田、解剖麻雀的实打实,在内容上少些“样本”、避开“蓝本”、放下“课本”,做到既有别人的真实事迹,也有自己“田间地头”的调查研究、俯下身子解剖麻雀的点滴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党课“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相反,现在有些党课标题十分对仗、语言十分激情,内容却十分空洞,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台下却是“油盐不进”、昏昏欲睡。造成这种场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多与授课内容脱离党员具体实际和讲大道理多、说老百姓“方言”少、没有到一线“吃苦头”的因素相关。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讲党课要把自己在基层调研中碰到的难事、遇到的囧事、老百姓的趣事,用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与党员们话家长里短、解“急难愁盼”、看社会变迁、绘发展蓝图。

让党课带一点“辣”味。炒菜的时候放些辣子,会让口感更加鲜美。党课宣讲同样如此,要敢于讲问题、勇于说实情,这样,就会产生泼“辣”提神的效果。但在授课中,有些授课人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亮点不讲焦点、只讲他人问题不讲自身问题,对一些热点话题遮遮掩掩、囫囵吞枣、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让人听后索然无味。党课有“辣”味,听后才会回味。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一些错误观点,特别是高级红、低级黑的现象,要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扶正祛邪。要坚持问题导向,“剑”指问题要害,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典型性问题,深化纪律教育,讲好廉政党课,灵活运用好身边典型案例“活教材”的震慑警醒作用,辣出灵魂,脸红出汗,做到以案为鉴、以案明纪。

让党课带一点“咸”味。俗话说,百味咸为首。回望过去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凭借着坚定不移的担当与实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努力奔跑、挥洒汗水、顽强拼搏,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党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传承、发扬。上党课,就是要让党员时刻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一方面,应通过党课,把我们党的奋斗故事讲好、讲清楚,把我们党的革命先辈、英模人物先进事迹讲解好、宣传好,让大家知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另一方面,应把党课讲“活”,改变那种“我讲你听”“领导说教”的方式,多运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生动+互动的方式,让党课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特点,组织到红色基地、革命旧址参观见学,开展情景党课、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党员感同身受、产生思想共鸣,在尝“咸”味中,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理力量,从而自觉“撸起袖子加油干”。


掌握讲党课“调研之道”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讲党课、听党课是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员的“必修课”,党课教育应该也必须高质量开展。切实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真正掌握党课教育“调研之道”,就是抓住了讲党课的“公开讲话”,为讲好党课做足厚实铺垫。

党课调研首要弄清党课解决的问题。找准问题、弄清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党课源于党的事业需要、组织要求和党员需求,旨在解决党组织关乎全局、关系重点,党员生活、工作和思想、作风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党课要解决的问题不会自己跳出来,也不会一说就来、一找就显现,它同样需要党课讲授者去研究、去发现,拨云以见日,去伪以存真。要牢树问题意识,涉及党的理论知识、党建和干部人才等,时时事事处处做个有心人,多听多看多问为什么,避免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要带着问题思辨,针对基层党组织、党员确确实实在在的问题,盯着问题去,揪着问题来,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实事求是研判解析,做到问题精准、阐释精确,力戒空对空、虚对虚。

党课调研重要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且存在形式各异,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思维问题和实践问题等,一概都是问题的外在表现。选择什么问题讲党课,用什么样的方式讲党课,一定要充分考量强化党性、推进工作等根本所在,最终都要归结在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上来。讲党课必要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方,必需真正把党课关注聚焦的问题提前吃透、系统想清,既知是什么,又懂为什么,既能指出问题症结,又可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路径。问题本身就是解决方法,要善于从问题中找方案、在党员中谋思路,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形成的创新创造、好经验好做法梳理归纳起来,汲取失败的反面教训,提出阶段性、可行性方法思路,鼓励党员用行动实践检验思路方法。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格局决定成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帮助党员保持政治高站位、视野宽领域、方法有实效,才是党课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党课调研也要研定讲课的有效表达方式。党课教育发挥作用,必要讲课者与听课者产生共鸣、萌发共情,传递正能量,树立正风气,激励党员在奋进中谱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党课讲述方法、表达方式,要充分考虑授课时空、授课对象和授课主题等,无论单独采用问答式、体验式、讲述式、沉浸式,还是混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都要做到既“通天线”又“接地气”,通俗易懂地把党课理论层面、实践角度等多种纬度世界观、方法论,讲清讲透讲明白,能够教育引导党员干中做、做中优。讲故事是提升表达效果的好方法,讲党课应该着重学会用讲党课故事的方法讲好党课,着力以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等共知共识亲近党员,吸引倾听,以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科学理论背后的故事涵养党员,帮助党员种下理论修养的种子,以党课故事中真情、正气的情感感染党员,引导党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掌握讲党课“调研之道”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与时俱进地总结提炼。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凭空想象讲党课,无病呻吟、无的放矢蜻蜓点水讲党课,无头苍蝇、无问西东盲目无序讲党课,都不会真正拿到讲好党课的“验证码”,或许都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发挥不了党课教育实效。



民主生活会要具有“生活味”


当前,各地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作风,更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地方党组织存在走过场、做虚功等不良现象,导致民主生活会寡淡如水、无滋无味。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再对标、政治上再体检、行动上再加油,做到思想认识“由浅入深”、查摆问题“由表及里”、整改措施“由虚至实”,确保民主生活会有“生活味”。

思想认识“由浅入深”,检查材料更具“新鲜味”。“与人求不备,检身若不及。”党员干部自我审视梳理出的问题清单是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的核心内容,但部分党员干部在进行自我批评时,直接照搬照抄上一年度的问题总结,导致“问题年年有,年年一个样”的尴尬局面。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杜绝查摆问题是“自毁形象”的错误思想,强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思想自觉,主动摒弃“面子”观念,勇敢将“里子”亮出来,自觉对标先进、总结不足;同时,也要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行动自觉,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做到知耻而后勇、知止而后定,将新问题作为“食材”下锅,让会议更“鲜”更“可口”,增加民主生活会的“新鲜味”。

查摆问题“由表及里”,批评指正更具“辛辣味”。“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在相互批评环节能够直击要害,瞄准突出问题“开火”、对准顽固问题“开刀”,既是对批评对象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但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秋后算账”“公报私仇”“引火上身”等错误认识,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错误原则,只提些无关痛痒的意见,个别干部甚至把“加强理论学习”“凡事亲力亲为”“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等意见建议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万能通关卡”,导致会议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责任感讲问题、谈缺点,以“闻过则喜,知过不讳”的坦然心态接受他人批评,做到批评他人“不怕辣”,接受批评“怕不辣”。

整改措施“由虚至实”,对标落实更具“泥土味”。“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不能是“说归说,做归做”。部分党员干部习惯用一句“照单全收”回复批评意见,第二年又将其换个“包装”继续谈,不仅虚化了民主生活会,还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奔着问题去,找准问题干,对着问题改,逐项梳理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计划,排出“时间表”、画好“任务图”,立足问题根源“出发点”,找准突出矛盾“结合点”,注重问题整改“落脚点”;同时,要以对准问题的准劲、重拳整改的狠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把问题整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防止搞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确保问题整改见行见效。


追根溯源”让组织生活会更有“含金量”


近期,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要求陆续召开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仍会看到个别地区存在“雨过地皮湿”的浅参与现象,学习没深度、批评没辣度、整改没力度,陷入了“年年开、年年一个样”的无效循环。要想让组织生活会“食之有味”,就要求实、求深、求细,真正在“追根溯源”中把好脉、开好方、注好氧,打造成一场含金量十足的“思想盛宴”。

在“思想富矿”中追根溯源,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论提升学习“含金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只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指引工作实践,方有“有章有谱”“有底气有信心”,而组织生活会恰是召开理论学习、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个别地区仍然奉行照本宣科的“填鸭教学”和干瘪枯燥的“单口相声”,台上一人拿着讲义演“独角戏”,台下众人昏昏欲睡、食之无味,这样的“冷场面”让人尴尬、更毫无意义。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在“思想富矿”中追根溯源,就要抓住关键、理解内涵、领悟深意,通过有趣有味的互动交流、故事分享、党课答疑等环节提高党员“抬头率”,真正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论提升学习“含金量”。

在“检视问题”里追根溯源,用“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真诚提升批评“含金量”。“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在工作和生活中,赞美犹如“栽花”、批评好似“挑刺”,从心理角度来说自然是赞美容易被接受、而批评易被人反感,要把自己像“洋葱”般剖开谈问题、谈不足,要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领导撕掉“人情面子”而说批评之语,自然是“难上加难”的。诚然,这是人之本性,但这不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更不利于我们保持肌体的健康和活力,人在“蒙蔽”和“自我催眠”中生活得久了,就会失去面对真实的勇气、也会丧失向上奋进的动力。所以,各级党组织务必在“检视问题”里追根溯源,始终聚焦到“客观摆事实”上,而非“人身攻击”或者“隔靴搔痒”,在“打开天窗说亮话”中聚焦问题本身、深究病症根源,真正不断提升批评的“含金量”。

在“压实责任”时追根溯源,用“一茬一茬接着干”的奋斗提升整改“含金量”。组织生活会不是“一阵风”“一场雨”,吹过就完、下过就散,而是一场久久为功、持久深入的“答卷”,它不仅要考课前准备、课上心态,更要考课后功夫、课后努力,而往往人们只把力气放在前头,抱着“过关”“交差”心态,想要“三下五除二”快速结束,这样难免陷入“虎头蛇尾”的循环,也让问题始终“束之高阁”“谈而不改”。所以,各地党组织要在“压实责任”时追根溯源,无论是大事小事、难题困题,都要做到不避讳、不躲藏、不掩饰,一五一十清清楚楚记录在“问题账单”中、划分到“责任清单”里,既要明确责任人、更要清晰时间线和完成表,在主动请群众监督、请群众阅卷中倒逼干部作为,真正用“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奋斗提升整改的“含金量”。


加料提味”让党员教育“浓郁飘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能力素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根本性、长期性任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党员教育中仍然存在方式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上不够完善等问题。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针对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使得党员教育“党味”足、“鲜味”够、“甜味”浓,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让党员教育“有滋有味”。

加足“鲜料”,让党员教育回味悠长。搭配涮料,为党员教育增加“鲜味”。以往党员教育培训多是“照本宣科”“闭关说教”,党员学而“无感”、收效甚微。想突破“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就要多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方法,让党课“走新”更“走心”。除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还可发挥乡间大课堂、产业示范点、红色教育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多用“土语言”、多讲“大白话”,把道理和方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出来,将“源泉活水”注入党员教育培训中。要有效利用党员教育管理平台,依托“学习强国”“党建E家”拓展“小、灵、快”的学习方式,开设可以随用随学的网络培训课堂,推行“点单式”教学、“订单式”教学新模式,让自主选学有选择、个人自学有抓手,让党员教育有“味”更有“料”。

控好“火候”,让党员教育秀色可餐。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党组织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党员的行业千差万别,有工人、有农民、有干部……看病讲究对症下药,培训也得精准施策。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差异化设置培训内容。对机关党员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对农村党员突出致富能力培训,对“两新”组织党员突出业务技能提升,着力打造党员精神上的个性“加油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量体裁衣”“因需施教”,开展“互动式”“沉浸式”学习,真正让党课既“广通天线”,又“深接地气”,既富含“教育营养”,又符合“党员口味”,不断为农村党员“充电加油”,为一线干部“赋能鼓劲”。将以往定点定员培训的形式改为送课上门,把课堂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用小话题反映大题材,让党员在家门口听党课、受教育、学技能、有提高。

煲出“甜味”,让党员教育深入心扉。党员教育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只有坚持关心关爱党员干部,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级党组织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党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针对流动党员,可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跟进到哪里;针对困难党员,要在生活、工作、成长方面真诚地予以关注、关心、关爱,为其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在固定党日中突出民主议事环节,组织党员集体研究支部年度工作、阶段性任务、党组织建设等重大事项,鼓励党员建言献策,调动和发挥广大党员关心、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要常态化进行党内谈心谈话,及时同党员“讲讲心事”、帮助他们“解解心结”、夯实底气;通过表彰激励先进、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病困党员、为党员过“红色政治生日”等方式,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落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烩出民主生活会的“色、香、味”


近期,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正如火如荼地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各级党组织的“年终盛宴”和“开年大席”,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主厨”,充分准备“问题食材”、全力烧旺“批评之火”、认真清理“回味整改”,才能保证民主生活会“色”“香”“味”俱全。

会前查摆问题“食材”要新鲜,亮出党员“底色”。查摆问题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前提条件,如同准备民主生活会这道大餐的“食材”,料足则宴盛,问题充分,会议才有效。党员领导干部要对照党规党纪,紧扣会议主题查摆彻底,面对问题短板,不遮丑,不怕羞,敢于说真话、亮出真问题,大大方方展示不足。要向组织、向班子说真话,亮出党员“底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给自己“精准画像”,抓住重点、突出要害。全面查摆问题,既要自查,更要多听,要深入群众和服务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听、设置意见箱听、开通评价热线电话听,接受领导点、同事提、群众议。要深挖问题,回顾工作,反观内省,问自己“职责履没履,标准达没达到”,看清楚“去年的问题整没整改,年初的目标实没实现”。所得到的问题要总结分析,既不炒大锅菜,将共性问题当个性问题,也不“炒冷饭”,将老问题重新摆上桌,确保问题新鲜,查摆真实,剖析深入。

会中相互批评“火候”要到位,烹出气氛“香辣”。是否让每个人都“辣得痛快”,直接关乎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有的批评意见“假大空”,仅仅停留在表面,停留于形式,有的批评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对象不明,这都是“火候”不到位,会导致会议变形走样,流于形式。切勿让会议变味,把“批评会”开成“互夸会”,用建议和希望代替批评,要摒弃“老好人”心态,要出于互相帮助的公心和对党、对同志负责的态度进行批评,提出的批评意见要直击人心、一针见血,不对上级放“礼炮”,不对同级放“哑炮”。“一把手”要带头示范,做好表率,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奠定会议基调,突出“辣味”。做到指出问题有实例、有印证、有依据,见人见事见思想,多从自身建设、工作纪律、为民服务的态度等方面指出问题。会中程序不到位的要及时叫停,批评不明确的要及时指出,确保相互批评环节走深走实,烹出“香辣”氛围。

会后问题整改“清洗”要彻底,坚持反复“回味”。“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和对问题的麻木不仁。问题整改是民主生活会的“重头戏”,如同餐后的“整理清洗”,防止“残渣”“细菌”等问题蔓延发酵。要建立问题清单,总结群众反馈、自我查摆、互相批评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研判、集中整改,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多剖析主观因素,少寻求客观理由逃避。针对问题要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时限,可以马上落实的,拿出“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的效率,坚决不拖沓、不吊尾;有些需要长期坚持改进的,要及时研究分析、明确步骤、挂图作战,坚决一改到底、整改到位。要坚持“细品回味”,注重以“回头看”为抓手,不定期抽查问题整改情况,追踪实效,严防问题反弹回潮。以问题不整改彻底绝不罢手的态度,以务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推动民主生活会形成闭环,持之以恒地答好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


让党员教育培训多些“精品思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时间见证了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在新的历史时期,诸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等等,都需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时,就要以提升质量为抓手,多一些“精品思维”,才能推动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取得新的突破。

设置“精品”课程,让教育内容“有深度”。开展党员教育要以党员“需求点”为牵引,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员“心至”更要“心得”。当前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有的地方只注重教育培训的“量”,把重点放在培训了多少次、多少人、多少学时,对教育培训的“质”却很少关注,导致了不少党员对教育培训的参与度、认可度不高,存在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要让党员教育培训取得实效,要持续做好课堂质量的“提升工程”,让授课内容“有深度”,让党员听得投入、思考得深入,课后还能“有回味”,让党员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把理论学习一以贯之地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设置好各门教育课程,让党员在理论学习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激发赶考干劲,提升他们对于如何走好“未来路”的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理论水平,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让党员教育培训有“言值”也有“颜值”,要吸引广大党员“身心”都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打造“精品”阵地,让教育服务“有效能”。党员教育要把“阵地”和“资源”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以便更好地满足党员的岗位需求和课程期待。除了组织党员干部赴干部培训学校、党性教育基地“外出”培训这些常见的方式,要精心打造党员教育的“实境课堂”,让党员教育参与到乡村振兴、技术扶持、生态建设等重要工作中去。要统筹党员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开展党员日常教育培训。此外,优化党员教育还要用好“资源库”,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资源,将党课送进农村庭院,送到劳动一线,让党课真正“带露水”“接地气”,提升党员教育的工作实效,以“精品”阵地推动教育培训高质量开展。

建设“精品”队伍,让教育效果“有影响”。“授课人”的教学水平决定了“听课人”的学习水平,而“谁来讲”也影响到党员的认可度和接受力。一个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在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因为参加教育培训的党员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所需要的讲师队伍也要有所不同。要注重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员教育讲师,也要善于从高等院校、干部培训学院柔性引进一批“客座”讲师,并加大聘请优秀领导干部、成功企业家、科技专家、优秀专业人士进党校(行政学院)授课的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基层导向,从农村优秀致富带头人、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中聘请一批党员群众认可度高的同志进行授课。要进一步提升教学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带动教育培训质量全面提升。


敢于较真”让组织生活会更有“含金量”


当前,各级党组织年度组织生活会正拉开帷幕、有序开展。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活会是党员交流思想、增强团结、强化党性的重要路径,开好一次高质量的年度组织生活会,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在现实中学习不深、批评不深、整改不深大有市场,导致组织生活会走了过场、年年相同。要想组织生活会“味道十足”,就要敢于较“真”,做到“真学”“真批”“真改”,方能“含金量”十足。

会前要“真学”,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扎扎实实“学”,确保学习“含金量”。“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各级党组织要采取个人自学、集体研讨等方式,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原原本本、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让先进思想贯穿组织生活会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要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等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各级部署要求上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员有具体的组织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要通过送学上门、线上学习等方式,用党员干部“全覆盖”确保学习“含金量”。

会中要“真批”,用“直言不讳不避嫌”的态度真刀真枪“批”,确保批评“含金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于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开好组织生活会的关键,党员之间在会上不能一团和气、其乐融融。批评自己要不遮不掩、不躲不闪,敢于“刀刃向内”,主动揭短亮丑、放下身段、直面主题、不兜圈子、不绕弯子,真正将个人、工作、职责“摆进去”深入开展自我剖析。相互批评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敢于“开怀亮剑”,察丑不遮丑、揭短不藏拙,力求在“红脸出汗”中把问题找准、找实、找全,真正触及思想、触及灵魂、触及本质,切勿轻描淡写、蜻蜓点水,确保达到红脸出汗、治病救人。

会后要“真改”,用“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态度认认真真“改”,确保整改“含金量”。“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开会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部分党员存在开会走过场的心态,大有“闻过则喜”“时过境迁”的状态,对整改落实漫不经心、行动懒散,甚至将指出的问题束之高阁,成为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缺乏马上就改、真抓实干的作风。为此,党员干部应从“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高度,结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况,针对指出的问题,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措施,付诸实践行动,既要防止“旧瓶装新酒”,更要杜绝“虚假整改”,切实抓好组织生活会“后半篇文章”,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让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不良作风得到有力纠正。


严为“首” 让民主生活会味入“三心”


当前,各地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正火热开展中。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制度,是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意义深远。各级领导班子务必充分发挥民主生活会“政治体检”的载体功能,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推进自我革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严”字当头,让民主生活会“味”入人心,切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

严”实查摆,让深检细剖的“苦涩味”直入心田。吾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查摆问题是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关键,问题找不准、检视剖析不深,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初衷”就会“落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三省吾身”,自觉用自我批评的武器改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深入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章党规党纪,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实做细意见征求、谈心谈话等各环节,征求意见要既要“广撒网”、又要“精捕捞”,注重听取管理服务对象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谈心谈话要坚持一对一、面对面,把问题谈透、思想谈通,把改进方向谈明。查摆问题要“两结合”,深入结合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结合征求意见和谈心谈话情况,找准查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深刻剖析问题根源,让深检细剖的“苦涩味”直入心田,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坚决杜绝“敷衍了事”“套模板”“炒冷饭”,用空话、套话将问题“扼杀”在轻描淡写中。

严”肃批评,让红脸出汗的“火辣味”撞击心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民主生活会“辣味”足,才能达到红脸出汗、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贯彻好“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自我批评要提升“苦味”,坚持联系实际、针对问题、触及思想,不遮遮掩掩、不避重就轻,“放开手脚”找自己的问题,“单刀直入”讲自己的问题,让“入木三分”的苦味长留于心。相互批评要提升“辣味”,坚持出于公心、直截了当,从具体问题表现入手,既指出差距不足,又提出改进意见,始终摆出“治病救人”的架势,锚定“红脸出汗”目标,杜绝“话到嘴边留一半、事到临头让三分”。对待批评意见,班子成员要喝得“苦口良药”,听得“逆耳忠言”,保持“闻过则喜”的状态,拿出“知耻而勇”的劲头,主动听意见建议,敢于听批评骂声,永葆“知错就改”的勇气,不搞无原则纷争,也不搞一团和气。

严”格整改,让实在实效的“回甜味”久留心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整改问题、促进提升、加强团结是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落脚点,必须精准“对焦”、紧紧扣实。民主生活会后要及时制定班子和个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一体推进整改落实,让实在实效的“回甜味”久久留存,坚决防止整改结合不够“两张皮”、整改措施空泛“难落实”、整改责任不实“挂空挡”等情况。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能够当下改的,坚持立查立改、即知即改,保持“昼不改夜难眠”的紧迫;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明确阶段目标,持续用力整改,久久为功,直至问题清零。同时,要根据存在问题,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实现问题常态化、制度化防范,让民主生活会效果固化、深化。要通过适当方式将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促进整改的作用,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奏响组织生活会“五部曲”


近期,各级党组织正在陆续召开20XX年度组织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交流思想、加强党内监督、督促自我整改进步的重要方式,发挥着“风向标”和“治病救人”的“前哨”作用。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召开组织生活会时,要从“规定动作”入手,聚焦学习深度、征求准度、检视精度、批评辣度、整改力度,奏响前奏曲、进行曲、主题曲、交响曲、战斗曲,确保组织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成效。

理论学习有“深度”,奏响坚定信念“前奏曲”。理论学习是组织生活会的“开胃菜”,召开组织生活会前,党支部要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活动助学等多种形式,通过专题学习、党课辅导、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章党规党纪、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等内容,为党员思想上“充电”、精神上“补钙”。通过有深度、有高度、有成效的理论学习,让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以学习矫正观点、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奏响“前奏曲”,为高质量召开组织生活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意见征求有“准度”,奏响直面问题“进行曲”。组织生活会是党员的“政治体检”,部分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会前征求意见表上,往往习惯性地填写上“无”字,这是对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负责任的表现。党组织要把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建议作为开好组织生活会的重要环节,鼓励广大党员认真思考,提出切合实际、聚焦当前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同时,征求意见要找准问题,直面问题,刀刃向内,集思广益,带着问题找答案,征集具有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苦口良药”,以征求意见吹响解决问题“战斗号角”,奏响直面问题的“进行曲”。

问题检视有“精度”,奏响刮骨疗毒“主题曲”。检视问题真不真、实不实,原因剖析深不深、准不准,直接影响到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党员同志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深入查摆问题,要不当“配角”当“主角”、不放“礼炮”放“大炮”,深入剖析自身“顽瘴痼疾”。要通过自己找、领导点、群众提等方式,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主动查摆自身问题、深挖问题根源,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以查摆问题拂拭政治上的“灰尘”、清理行为作风上的“病灶”、祛除思想上的“污垢”、补足精神上的“钙质”,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奏响刮骨疗毒的“主题曲”。

指正批评有“辣度”,奏响红脸出汗“交响曲”。组织生活会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是要看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成效如何。组织生活会上,班子成员要坚持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主动摒弃“老好人”思想,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开展动真格、有辣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真点问题、点真问题,既指出差距不足,又提出改进意见,不避重就轻、拐弯抹角、浮光掠影、阿谀奉承,真正做到“真刀真枪”“见筋见骨”,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的效果,奏响红脸出汗的“交响曲”。

落实整改有“力度”,奏响全面提升“战斗曲”。理论学习、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批评剖析最终要落脚到问题整改上来。问题整改要力戒形式主义,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杜绝“表面整改”“纸上整改”,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针对组织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清单”,制定“任务规划”,明确“整改时限”,形成完整详细的整改“施工图”“路线图”,执行严格的整改销号制度,打表推进,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罢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始终瞄准问题“靶心”,以真改实改打赢问题整改“攻坚战”,在问题整改中实现全面提升。


把“问题导向”贯穿民主生活会始终


1929年古田会议的初步实践,到延安整风的丰富完善,再到党的十四大被写入党章,民主生活会制度已经走过94年。其价值内核在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直面矛盾和解决问题。近日,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如火如荼召开民主生活会。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自我解剖,对于查找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效开展起来,确保“问题导向”贯穿民主生活会始终。

查找问题要“动真格”,切勿“隔靴搔痒”。一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不是评功摆好,而是要“红脸出汗”。有些党员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直接照搬照抄上一年度的问题总结,找一些“浮于表面”“走马观花”的共性问题,回避那些“痛点”“堵点”问题,导致了“问题年年有,年年一个样”的尴尬局面。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敢于做“吹哨子的人”,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勇于自揭伤疤,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态度,真诚地向其他同志提出批评意见,不要怕伤和气,坚决摒弃“老好人”思想,才能真正达到民主生活会“动真碰硬”的效果。切勿让民主生活会“走过场”,只是“浅尝辄止”,偏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初衷。

剖析问题要“亮软肋”,切勿“纸上留白”。问题是表面的,要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找出病根,才能确保民主生活会原汁原味地召开。面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错误,党员干部要认真剖析问题深层原因,从思想观念、党性修养、作风纪律等方面透彻分析。要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向组织交出“明白账”,仔细清洗自己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的灰尘。要防止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不痛不痒地停留在浅层次原因分析,在深挖问题根源上“留白”。要敢于“揭硬伤”“亮软肋”,让民主生活会充满“真味”“辣味”,只有这样党员干部们才能日进日新,真正破除“病灶”,斩断“病源”,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整改问题要“出实招”,切勿“头疼医头”。查找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一些问题特别是思想、作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解决问题不能在民主生活会上“一查了之”,做好整改落实的“后半篇文章”才是重中之重。整改必须从严,落实必须到位。党员干部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冲劲,拿出“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的态度,认真梳理问题,建立班子及其成员的问题台账;制定出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将其贯穿全年工作,坚决一改到底、整改到位;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好“回头看”的长效机制,在“长效”二字上下硬功夫,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力求问题整改到位有“底色”,不留“尾巴”。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改出长效、干出实绩,把整改工作做实做细,让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一场有意义的民主生活会带来的新气象。


擦亮“镜头”提升组织生活会的“分辨率”


近期,各级党组织正在陆续召开20XX年度组织生活会。作为交流思想、批评教育、督促整改的重要载体,一直发挥着“风向标”和“治病救人”的前哨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个别地区“交差了事”“敷衍过关”,导致组织生活会寡淡无味、效果平平。因此,各级党组织务必要擦亮“镜头”聚焦“实况”,不断提升培训教育、指正批评、整改问题的“分辨率”,真正定格有质量、有水平的最燃组织生活会“现场照”。

擦亮“培训教育”镜头,提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分辨率”。“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理论学习环节作为组织生活会的“开胃菜”,自古讲究一个“选材鲜、内容实、回味足”,而不能是“照本宣科”的填鸭教学、“昏昏欲睡”的单口相声,拿着老模板、老讲义一念了之,不仅达不到“润心提气”的作用,更让组织生活会的“开篇”无味无趣。所以,各级党组织当用心擦亮“培训教育”的镜头,始终聚焦到最热的热点、最新的新篇,把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热度十足的“互动分享环节”、鞭辟入里的“剖析解说环节”、鲜活立体的“故事讲述环节”等,真正提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分辨率”,让思想之音直击人心、余音绕梁。

擦亮“指正批评”镜头,提升“与人求不备,检身若不及”的检视“分辨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老话我们常说、常听,却实难做到。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领导,要想丢掉面子讲问题、不顾人情戳痛点,更是难上加难的,所以会出现“老好人”思想,谈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聊一些浅尝辄止的问题,生怕挑动“神经”引来“关系链”的断裂。这种想法不仅有违组织生活会召开的初衷,更是党性意识薄弱的表现。各级党组织要带头擦亮“指正批评”的镜头,就得帮助党员干部卸下“思想包袱”、就得用心营造“坦诚布公”的氛围,引导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客观话,端正态度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提升“与人求不备,检身若不及”的检视“分辨率”。

擦亮“整改落实”镜头,提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的成果“分辨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整改要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上下协力、加强联动,持续用劲、步步为营,不达目的不罢休。”组织生活会是发现问题的“载体”,更是督促整改、唤醒责任担当的“引擎”,然而个别干部仍有“考过就忘”的糊弄主义,只求在会上好好表现,却忽略了会下的整改环节,陷入了“只说不做、只纠不改”的“半吊子”工程中,自然难以出成绩、难以看到改变和用心。各级党组要擦亮“整改落实”的镜头,就得聚焦问题发力,既要有直面问题、直面短板、直面错漏的勇气和魄力,更要有说干就干、坚决改变的决心和斗志,在时时“驻点看”、适时“回头看”中抓出成效、拔出病根,真正提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的成果“分辨率”。


让民主生活会也要“热气腾腾”


当前,各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召开民主生活会,透过一个个现场,我们既能看到躬身自省的认真态度、更能看到批评指正的红脸时刻,同时也会看到一些“冷场面”,参与度不高、剖析度不够、落地度不强等情况也在“上演”。民主生活会也要开得“热气腾腾”,方能烹出“思想盛宴”,让党员干部沉浸其中、收获良多,真正带着感悟和使命奔赴新赛段。

破解“套用模板”的形式之冷,让“求真务实、见人见事”的查摆问题“热气腾腾”。“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能否洞见作风之疾、查找问题之源,是关系着民主生活会是否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仍有个别干部在查摆问题时流于形式,套用过往的“老模板”“老说辞”敷衍糊弄,仍然认为“查摆问题”就是“自毁形象”,把“面子”看得过重、把“过场”走出了心得,既偏离了会议的本意和出发点,更是党性意识薄弱的表现。要用心破解“套用模板”的形式之冷,就要“从上至下”营造实事求是的氛围,领导干部当带头表率、主动“问疾”,为党员、干部们打好样、制个版,以客观公正、求实求细之心洞见关键,真正让“求真务实、见人见事”的查摆问题“热气腾腾”。

破解“交差糊弄”的态度之冷,让“红脸出汗、戳中顽疾”的相互批评“热气腾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亦是保持肌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法宝”。但正如俗语所说,赞美是“予人玫瑰”,而批评则是“挑毛拣刺”,总是让人不好受的,所以每每要进行检视指正时,也就总会有人“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特别是面对比自己职级高的领导之时,更难以说出“批评之语”,写下了“领导工作太累要注意劳逸结合”“领导管得太好太细我们自主能力太差”等“阿谀奉承”之语,这样的批评来得太浅,毫无辣味、实味可言。要想破解“交差糊弄”的态度之冷,就得“打开天窗说亮话”,在坦诚布公、深刻检视中找到“病灶”,帮助自己和同事尽快改变、完善提升,真正让“红脸出汗、戳中顽疾”的相互批评“热气腾腾”。

破解“谈而不改”的行动之冷,让“动真碰硬、拔除病根”的整改落实“热气腾腾”。“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民主生活会要想“余音绕梁”,开过之后能出实效、见改变,就要把会上的“责任清单”分清弄实,就要把会下的“整改工作”抓细抓深,只有明白“知不足而奋进,弥差距而自强”的道理,方能激发起奋进心和自驱力,把问题解决到实处、把成果亮在群众面前。各地区要想破解“谈而不改”的行动之冷,就不能让民主生活会成为“一阵风”“一场雨”,而是在会上就亮出态度,要有“一改到底”的决心和魄力,要求参会干部主动亮出“整改计划”和“时间表格”,同时把功夫花在“下半篇文章”,既要“驻点去看、去问”,更要“回头去翻、去查”,真正让“动真碰硬、拔除病根”的整改落实“热气腾腾”。


民主生活会的“幕后花絮”


天气回暖,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地以中央政治局为标杆,以年度考核的结果为引子,召开民主生活会,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逐一对照检查。其中不乏一些暖心的“幕后花絮”,班子成员深查细剖存在的问题,相互批评,坦诚相待,共同进步,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自我剖析“伤脑筋”,广开纳谏“不留情”。民主生活会需要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写长篇大论,只列突出问题,不“和稀泥”,就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把自我剖析说清楚、谈透彻。“我怎么不知不觉列了六点了”,对照着去年的年度考核结果,书记感慨道,“看来咱们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到位,愧对广大群众的信任呐!”领导班子成员严肃认真地准备着材料,进行会前的集中研讨,综合运用走访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广开纳谏,“别走,别走,跟我说说我上次那个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可得照实说啊!”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六个方面”,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一对一、面对面,切实把问题谈透彻,把思想谈通,把方法谈明白。会前的这波“预热”切实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见人见事见思想。

辛辣批评“真敢说”,一团和气“话真心”。为了清除体内的“毒素”,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开出“出汗、松骨”的民主生活会,就要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不当“老好人”。书记带头发言,敢于“唱黑脸”,亮出第一“剑”,从一年来的整改措施落实完成度入手,打响深度剖析“第一枪”,没有遮遮掩掩、避重就轻,而是敞开胸怀接受批评,引导大家正视批评,“你是真敢说,好!批评得好!”大家踊跃畅言,拿出刀刃向内的决心,没有以讲道理、谈体会代替摆问题;相互批评出于公心,也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大家深知如若相互恭维,提出的批评不痛不痒,刹不住歪风邪气,解决不了顽瘴痼疾。“这么好的举措你怎么现在才说?下次下乡非得把你拉着一起”,班子成员的共事氛围倒被民主生活会调得更浓了。这是“补短”的契机,也是“取长”的动力,斩断了“少说为佳”的庸俗哲学,亮出真诚这一“绝技”,用真心话驱散虚假的相互恭维。

整改落实“上台阶”,比学赶超“见实效”。会后对于未整改的问题都拿出了明确的思路和举措,班子成员互相鼓励,相互协作。对掉沙的路段进行修复,给贫困户送去米面,对污染水体进行治理,切实做到了把整改落细落小落实。只有用脚丈量土地,切身感受群众的安危冷暖,治理才能见准见实见效。如果安排工作习惯微信吼,处理事情经常电话问,了解情况依赖表面看,“旧疾”“新症”就会交替不断,整改落实上不了台阶。要干,就要大刀阔斧,用脑想,用手干,善于“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借鉴隔壁乡镇优秀的工作经验,虚心请教,亲自跟进度,比学赶超,既踏实做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要做为将来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做实监督谈话 拧紧管党治党“螺丝”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开好局起好步,锻造一支敢为敢闯、干事创业、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根据中央、省、州、县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吹冲锋号”的新要求,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开展监督谈话,以思想上“触动”、为行动上“突围”、在作风上“亮剑”,严防“庸懒散漫、不在状态”的“节后病”,持续传递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整行装再出发。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谈话的核心是“一把手”,坚持以上率下,扛稳抓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带头健全管党治党责任格局,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头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牢固树立“不抓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失职、抓不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渎职”的意识,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个关键,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到见行动、见措施、见效果。要当好“施工队长”,做到责任上肩“不甩手”,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认真落实好“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工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到分工明确“不缩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谈话的本质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严的主基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高质量向纵深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责任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严字当头,聚焦新情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大查处问责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同时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破除“官本位”、不搞特殊化,严格管好家属子女,严格家风家教,不断巩固提升作风建设成效;要进一步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从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严肃查处贪污侵占、吃拿卡要等行为,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谈话的目的是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维西,坚持统筹推进,不断推动整体工作提质增效。要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当前全县各项工作统一起来,结合涉藏工作“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日常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以监督谈话为契机,切实增强抓好全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转变作风、真抓实干,锚定目标、聚焦重点、强化措施,不等不靠,加快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维西的坚实步伐。


民主生活会务必“点对点、硬碰硬、实打实”


近期,各地各级党组织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方式,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得如何,是否出成果、见实效,关键要“点对点”收集问题、“硬碰硬”分析问题、“实打实”整治问题。

会前征求意见要“点对点”,勇于对突出问题“开火”。问题找不准、找不全,民主生活会就会变形走样。会前征求意见时,应为基层、群众“发声”畅通渠道,用好群众意见这把尺子。一些领导同志习惯于“请上来”听意见,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走下去”听取意见少,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正式场合、当着大家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坐到他们的板凳上、心与心交流才听得到,对于合理的意见,一定要认真听取、积极采纳,这样才能为会上直击痛处、出汗排毒打好基础。同时用好“背靠背”“心贴心”的方式,通过设立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特别是平时有隔阂、有误解的同志更要通过互相谈心,交换意见、增进共识,有话讲在当面,力求谈开谈透。

会中思想交锋要“硬碰硬”,敢于对顽固问题“开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不是红了脸、出了汗,是不是触及了灵魂,是民主生活会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绝不会是“隔靴搔痒”式的批评,如果大家会上提的意见都差不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锐利武器”就会“生锈”“钝化”。没有深刻的自我批评,批评别人就没有说服力;相互之间没有严肃客观的批评,开展自我批评就缺乏动力。自我批评是要求、也是修养,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揭短亮丑,特别是检视自己在对党绝对忠诚,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固问题,直接摆表现,挖根源、谈认识,坚决反对“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庸俗哲学和“老好人”思想,不能以提希望代替点问题,应切实以真批评促进真进步。

会后问题整改要“实打实”,善于对变异问题“开方”。深挖问题根源,对变异的情况需要“对症下药”,努力做到“药到病除”。把解决班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整改责任,由粗线条变成细清单,每一项整改任务都要明确一位牵头领导、一个主责部门、一套整改措施、一张整改时间表,建立整改台账,实现销号管理。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出表率,不等待观望,不敷衍塞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抓整改,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同时,及时通报情况,通过召开会议、网上公开等方式,让党员群众了解整改落实情况,特别是对群众在会前提出的问题,要一一给予回应,扎扎实实做好“下半篇”文章。


靶向发力”破除对照检查“层层表象”


当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20XX年度民主生活会。按照民主生活会的要求,参加民主生活会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实现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开好民主生活会,材料撰写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撰写一篇好的对照检查材料,应注重查摆问题的“实度”、原因分析的“深度”、整改措施的“精度”,以真材实料的内容破除“层层表象”,才能开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以查摆问题的“实度”为靶,力保实事求是,破除“避实就虚”式表象。存在问题部分是对照检查材料的重中之重,切实影响了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质量。查摆问题要敢于“说真话”。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拒绝对查摆问题写重、写实、写透的“忧心忡忡”,敢于从实际出发,自曝家丑、自我批评,不搞“朦胧主义”,切忌含糊其词、遮遮掩掩、一笔带过,从而真正做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查摆问题要勇于“说具体”。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放下“思想包袱”,增强自我批评的勇气,敢于“刀刃向内”,以具体问题代替共性问题,以个人的鲜明特色代替人云亦云,以有什么写什么代替复制粘贴,确保民主生活会不走过场、不放空炮、不流于形式。

以分析原因的“深度”为靶,力求刮骨疗伤,破除“隔靴挠痒”式表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查摆问题就是如此,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后,只有深挖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关键症结,才能真正触及思想灵魂,确保民主生活会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分析原因要“脑中有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增强站在主观立场上进行自我剖析的自觉性,由浅入深,从学习时间少、学用结合少的表面原因剖析到不够重视、态度上不够端正的深层次原因,真正做到从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从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分析原因要“心中有数”。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探寻内部原因,不找“自欺欺人”的借口,从根本上审视自己、完善自己,问题方能“迎刃而解”。分析原因要“手中有招”。党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应该有胸有成竹的定力、勇于担当的毅力、迎难而上的魄力,如同“刮骨疗伤”一般,破除旧思想、老办法,开辟新道路,用新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整改措施的“精度”为靶,力争对症用药,破除“面上功夫”式表象。整改措施既是对查摆问题的回应,也是对党性分析的解答,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做好整改落实,才能达到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最终目的。整改落实要“痛下决心”。态度决定一切,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清醒认识到对照检查材料不是应付上级,也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的自我批评和自我革新,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要摆正态度、坚定决心,尽最大努力改善提升。整改落实要“导向鲜明”。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分类归档,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做到“点对点”“线连线”“面扩面”。整改落实要“措施扎实”。整改措施是计划书、项目表、指挥棒,党员领导干部制定整改措施时应当考虑实际性、可操作性,不搭“空中楼阁”,要达到切实可行、可量化可考查的效果,以便真正成为推动成长的“一剂良方”。


三字诀”让民主生活会有“真实味”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开展严肃认真的民主生活会,是深刻剖析自我、警醒自我、完善自我的思想革命,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

民主生活会要取得实效,就要念好“思践悟”三字决直戳“痛处”,使之深刻吸取教训,让批评红在脸上、刻在心上,让自我批评呛在眼中、印在脑中,出一身“真汗”,从而找出“病因”,排出“毒素”,做到“党味、辣味、实味”的“真味”样样俱全。

自查反“思”检“党性”品“真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缺点,党的干部也不例外。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承认甚至竭力掩盖,把“牢底坐穿”。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一次政治体检,要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等内容,在对标对表中不断反省自身不足,在激烈思想斗争中提升认识。会前谈心谈话、查问题等坚持“问题导向”是检视问题的首要原则,坚持真开门、开大门,真听意见、听真意见,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对照检查要“开门见山”,坚决防止“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端正态度、摆正思想,全面、准确检视问题,挖掘问题根源,分析问题症结,才能在“政治体检”中,得到自我“党性检修”,不会变为“表彰大会”。

应“践”于实勇“交锋”品“辣味”。民主生活会的效果好不好,就需要看在会议中辣味重不重,如果只是一团和气地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就只能不温不火。组织生活会更像是一次“考试”,知其不足方知其改,要向自己、向“敌人”真开“炮”,重点讲做到什么、没做到什么,不讲业务工作,只讲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不避实就虚,不避重就轻,对不足和缺点毫不避讳,敢于揭短亮丑,全部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自我批评与批评切忌“浅尝辄止”,万不可在开展批评时充当“老好人”“和事佬”,给领导放礼炮、对同事放哑炮,让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也不能避开“四风”问题只字不提,只有深挖“辣根”,敢让被批评者挂不住面子、红脸出汗,才能达到“治病救人”“排毒养颜”的效果。

精研深“悟”祛“断根”品“实味”。“行百里者半九十”,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展民主生活会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民主生活会成效的“金标准”,对照检查的结果要落实在整改和“实干”上,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松,解决不彻底不销号,群众不认可不算数。会后,党员干部要将会上收到的批评建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坚决杜绝说与做“两张皮”,不能“光说不改”,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求长久之功”的信心,坚持边查边改、即查即改、立行立改,拿出实招硬招“对症下药”,决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避免“春风吹又生”。还要定期开展“回头看”,当“头回看”,扎扎实实做好民主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旧病”不复发、不转移,实现“治病”“养颜”的目的,让党组织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我是冬训主讲人”让基层宣讲“鲜味十足”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大国如烹小鲜”,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亦是如此,需精选“食材”、精控“火候”、精撒“调料”。基层党组织要用心用情、一丝不苟把握好每道工序,方能烹出一场“色香味”俱全的宣讲课堂,让党员流连忘返、难以忘还。

因地制宜、精挑细选,备好基层宣讲“食材”。小鲜者,小鱼也。要烹得美味佳肴须得仔细挑选新鲜当季的食材,一场好的宣讲也是这般。一方面作为“食材”的授课素材要“上接天线”,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导思想、重要执政理念,在紧跟时事中把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另一方面,“食材”要“下接地气”,善于捕捉身边的真人真事,多倾听民声,在学思践悟中积累好宣讲的“真材实料”,立足社会生活备好有身心“代入感”和情景“融入感”的课堂。“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素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像个“工具人”一样简单笼统拼凑,要融合自身思想,分清层次脉络,做好适当取舍,把好“素材”第一关。

小火慢炖、蒲扇慢摇,控好基层宣讲“火候”。小鲜娇嫩,烹的时候火太急会焦,火太弱会烂,因此须得小心翼翼掌握火候,用心烹饪。精心编好宣讲文稿亦是如此,要精准选题、化大为小,用小选题讲出大道理,用“小火”注入“温度”,让受众听得懂、易消化。“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搭好讲稿主体框架后,需要细致打磨,于细节之处“展拳脚”,于微小之处见功夫。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精益求精,在逻辑行文和言语措辞上精雕细琢,在事例选择和理论拓展上见解独到,让宣讲深入浅出、行云流水、引人入胜。

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放好基层宣讲“调料”。“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小鲜虽鲜,调料提味更能锦上添花。用新颖的形式撒上“调料”,第一味料是让宣讲“对口味”,把党的理论与党员身边的实事相结合,深入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同时结合受众的具体情况,因人施言、因材施教,在宣讲中插入一些“土味”方言,提高感染力,让课堂亮点频出、有声有色、鲜味十足。第二味料是让宣讲“有共鸣”,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守方向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把宣讲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车间工地”、搬到“社区楼宇”,以专题访谈、先锋对话等形式,让党员互动对话,不当“局外人”,让党的理论传播“有意思起来”;通过一些老物件、老照片、老电


化整为零”写实民主生活会后半章


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刻领悟主题内涵、准确把握工作要求,既要写好敞开心扉、揭短亮丑的前半章,更要谋实团结奋进零推诿、立行立改零延误、警钟长鸣零差错的后半章,切实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落细落小落实处,以新气象新业绩推动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把准团结统一、共勉共进的主基调,发之以勇确保整改“零推诿”。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是领导班子的生命力,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党组织要抓全“病根”,注重和班子成员多谈心、多交流,软硬兼施引导干部讲大局、顾大体,秉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将问题认领融入班子全局的问题中去分析研判、审视谋划,从大局上着眼,在大局下行动,全员额参与、全过程推进,做到班子问题整改一项不落、一措不错,坚决杜绝“甩手掌柜”“翘脚老板”。要聚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标尺,明确其饱含互帮共勉、共同提升的真挚情怀,以闻过则喜、知过不讳的胸襟照单全收、主动认账,通过诤友清清嗓、即时照照镜、会后洗洗澡,以评出差距、议出团结、论出进步,不断缩小班子成员在素质上的差异,达到在认识研究问题角度和深度上的同频共振,画出班子决策团结共进的最大同心圆,真正将全员力量赋予到行进的各节车厢,同心同力带动这辆硬核动车在前行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聚焦立行立改、日进日新的中心点,发之以专确保整改“零延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民主生活会开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还是要在“改”字上看。各级党组织要精准“用药”,探索建立“一把手”负总责、“指导员”管模块、“班集体”总动员的整改工作责任机制,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和意见,不管是涉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央八项规定,还是个人事项报告、持续纠正四风……逐项梳理列出“问题清单”“批评意见”,追本溯源、精准把脉,以问题为导向,划分“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党建引领”“政治责任”“服务群众”等大模块,明确模块指导员、建立责任总台账,理清轻重缓急、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重新设立计划表、重点绘制作战图,推动整改落实“吹糠见米”“立竿见影”。要实施挂图作战、时做时销制度,模块化每周跟进、按期验收,不断强化学习补齐短板、力行整改化整为零、反复对照确保疗效,以大雪压松的刚劲、热锅蚂蚁的干劲,实现易点立言立整、难点合力攻坚,常规大力推进、变例及时跟进,切实在落实中敢于动真碰硬,在推动中见真章出实效,真正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做深做细做实、到位到份到底。

追求警钟长鸣、久久为功的高质量,发之以强确保整改“零差错”。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查问题不留死角,抓整改注重长效,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基本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时常“体检”,建立健全长效化跟踪问效机制,坚持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模块督导相结合,实行督导检查全覆盖。通过现场督察、跟踪催办、督办通知、专项通报和结果运用的一整套流程,并将整改结果同绩效考核挂钩,反复回头查看,把整改标准不高的再理一理、进度迟滞的再促一促、落实不力的再抓一抓,对执行制度打折扣、搞变通、出纰漏的情况,追责问责、严肃惩处;对在整改工作中实绩贡献突出的干部,通报表扬、给予奖励。要立足长远长效、拓宽监督渠道,完善公开公示、改进评议办法,将整改是否完成、干部群众是否满意等纳入评议范围,让整改实效在阳光下运行。要紧盯清仓见底,梳理归纳整改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形成抓当前、管长远的工作机制,把措施落到细节、将整改融于日常,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之劲头“按时服药”,切实固化深化好整改效果,将取得的良好成果真正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持续升华民主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


民主生活会要“查病灶”“治病源”“断病根”


近日,各级党组织正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如火如荼地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踏踏实实开好民主生活会,让民主生活会开出实效,才能发挥出其“查病灶”“治病源”“断病根”的作用。

民主生活会之前,当精心筹备,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韧,深查“病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好民主生活会意义重大,通过开好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就能照镜子、正衣冠,红红脸、出出汗,这是对大家一年来在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回头看”的好机会,也对明确自身短板、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提升大有裨益。民主生活会召开前,如果没有下一番“绣花功夫”,那是无法发挥出其应有效果的。因此,要想开好民主生活会就要认真开展会前筹备工作,要对标中央要求,原原本本、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让先进思想理论贯穿民主生活会各个环节。从理论学习到谈心谈话,从自我剖析到发言提纲的撰写,党员干部都必须认真对待,做到笃学、详谈、深挖、细刨,才能确保会前筹备有质量,进而为会议召开打下坚实基础。

民主生活会之中,当红脸出汗,要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直捣“病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因此,民主生活会要开出成效,关键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触及思想和灵魂,要多一些“辣味”,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同时,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讲“辣味”,带头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带头树立高标准、严要求,并做到带头发言,主动自我剖析,把缺点摆出来,把毛病挑出来,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党员干部共同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达到“红脸、出汗、排毒”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出民主生活会的积极作用,实现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直捣“病源”,让民主生活会成为党员干部再出发的“充电桩”,为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积蓄思想动力。

民主生活会之后,当立行立改,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志,铲除“病根”。民主生活会开得好不好,关键看整改落实的结果。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生活会上激发的干劲有效结合到整改落实上来,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作为刚性规定,从严要求,才能又快又好地见到实效。与此同时,整改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把问题整改“融入日常”,以“立行立改”的决心,确保问题整改治标治本,为民主生活会收好尾。因此,在民主生活会之后,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一抓到底、落地见效,要将查摆出来的问题形成整改台账,排出整改时限,将“时间表”“作战图”摆在手边、放在心间,切实把问题改到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志,铲除“病根”,从而让民主生活会取得圆满成效,以实际行动向组织、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三招组合拳”主题党日更有“范”儿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滨江街道坚持在规范上出实招、在结合上做文章、在效果上求实效,打好主题党日活动“组合拳”,确保主题党日更加有“范”儿,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

在规范上出实招,确保主题党日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明确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推动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党工委督促指导各基层党支部“一月一活动、一月一计划、一月一主题”,探索主题党日长效机制。认真规范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各基层党支部每月固定一天,诵读党章、交纳党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组织生活、实行民主议事、落实公开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把主题党日活动与“三会一课”相结合,精心设定活动主题,使主题党日成为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全体党员戴党徽,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活动,同时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各级党组织步调一致集中开展主题党日。明确主题、明确时间、明确内容开展主题党日的做法,有效解决了主题党日随意化、表面化、娱乐化的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常抓常新、常态长效。

在结合上做文章,确保主题党日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结合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联系点点长到支部上党课,为支部党员、积极分子购置书籍,进一步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增强“四个意识”。结合红色资源,充分融合周边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黄镇纪念馆、安庆烈士陵园等等红色革命遗址,走红色路线、听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结合重点工作,把活动开到一线,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投身社区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结合解决问题,坚持开门搞党日活动,邀请物业、居民、党员等各方代表参与社区组织的协商议事,化解邻里纠纷,在协商调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网格“13”体系作用,网格长定期上门做居民户工作,用“绣花功夫”解决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效果上求实效,确保主题党日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充分运用“互联网+党建”,将主题党日相关要求、内容信息公开,通过线上督办提醒、线下实地督查等方式,督促各基层党支部落实“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以“线上+线下”严实主题党日。坚持定期分类分层对社区、机关、非公企业各个领域主题党日开展情况进行拉网式督查,对督查出的个性问题进行现场反馈、现场指导解答,对政策不清、程序不规范等共性问题进行书面通报,并责令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及整改时限,以“督导+问责”严实主题党日。通过基层调研、走访慰问,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和急难愁盼问题,增进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主生活会要对问题“一盯到底”


当前,各地各级党组织正紧锣密鼓地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党的重要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员干部的一种“政治体检”,必须对问题一盯到底,做到查有力度“对号入座”,剖有辣味“红脸出汗”,改有决心“拔除病根”,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

查有力度“对号入座”,定“见筋见骨”的高标准。民主生活会是党内的深度体检,也是与自己灵魂面对面。思想上的成熟、胸怀格局的涵养来源于这一次次的“坦诚相见”,政治上的主动是保持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的根本。正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在前期调查研究、谈心谈话、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要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对照理论思想反观是否深钻细研,对照职能分工反观是否履责于行,对照党章党纪反观是否表里如一,对照民心民意反观是否用情为民,主动认领问题,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政治能力和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把个人问题和班子情况联系起来,不回避缺点、不掩盖问题,把“常照镜子”作为一种自觉,把“多正衣冠”作为一种习惯,把“对号入座”作为一种责任,主动把问题揽过来,把责任扛上肩,保持坦然以对、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见筋见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进作风、锤炼党性。

剖有辣味“红脸出汗”,立“有棱有角”的严尺度。清汤寡水没味道,隔靴搔痒赞何益。“剖”得深不深、辣味足不足在于有没有把话讲透、把汗出透。最严厉的批评才可穿透心灵,最真实的声音方能深触灵魂。就像天平的两端,虚的东西越多,实的东西就越少。不痛不痒的大空话说多了,“深度”就少了;冠冕堂皇的场面话说多了,“实度”就少了;相互表扬的奉承话说多了,“硬度”就少了。“比较”“虽然”“尚有差距”等词说到底是“不敢谈”“不愿谈”和“不真谈”的心理作祟。心病不医、难塑其形。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敢进“深水区”,不挂“免战牌”、防止“松虚浅”,避免“雨过地皮湿”,有什么问题就要“知无不言”,是什么问题就要“一针见血”,不但要“脸上出汗”更要“手心冒汗”,不但要“敢于亮剑”更要“刺刀见红”,不磨蚀问题的“棱角”,不磨平作风的“棱角”,真正立起“有棱有角”的严尺度,让“当面锣、对面鼓”起到红脸出汗、强身健脑的效果。

改有决心“拔除病根”,下“立行立改”的深功夫。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问题不能“树倒根存”,从“切准脉”到“开良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务必抓要害、谋实效,推深走实的闭合机制是民主生活会的生命力所在。现实中,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将影响整改效果,需以“惟以改过为能”的精神和决心解决思想问题、革除作风顽疾,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下足深功夫,方能把闭环链条“拧紧”。整改不能“脱靶子”,不能前紧后松,把说和做、查和改分离,说起来热热闹闹,做起来更要风风火火;整改不能“过筛子”,不能避重就轻“走过场”,避难就易“搞形式”,要定位精准、聚焦重点,扎实推进整改实践,以快速改出效率,以彻底改见真章,确保整改不偏不虚,件件都有着落。


三项升级”激活基层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基层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排头兵。加强基层党员教育,激发党员队伍活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基层党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员教育,要在推进平台机制、阵地资源、实践活动“三项升级”上发力,不断激活基层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推进平台机制提档升级,“点对点”增强吸引力。要涵育创新思维,完善创新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台账,保障流动党员“流而有向”,学习教育“不落一人”。同时,要持续优化“供给侧”。妥善合理利用“两微一端”,坚持把“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客户端作为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引导渠”,蓄力搭建“云课堂”,将信息化资讯延伸到各领域、各层次,推动党员教育由“面对面”到“屏对屏”,不断构筑便捷化、科学化的党员干部教育新平台。

推进阵地资源扩编升级,“阵联阵”增强承载力。要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方式。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红色资源、历史文化,“叫醒”本地“沉睡”资源,开发一批“校本课程”。同时,要充分用好镇街党校(党员教育中心)、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本土红色教育阵地,坚持资源整合,串珠成链,连线成面,打造党员教育“精品教学线路”和“教育学习功能圈”,常态化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叫响”本地教育品牌,不断开拓系统化、规范化的党员干部教育新路径。

推进实践活动联动升级,“面接面”增强感染力。要运用创新手段,激发创新动力。开展基层党员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党员教育七项基本任务,将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实地观摩、加强互动研讨等纳入教育培训环节,推动教育培训向“沉浸式”方向转化,增强基层党员参与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要探索设立“点单”模式,以党员干部实际需求为活动开展依据,例如组织主题参观学习活动,设立镇街夜校,开展“党课走基层”活动等等,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亮身份、做表率,不断培育专业化、品质化党员干部教育新动能。


来一场民主生活会的“暖春行动”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近期,各地区的各级党组织都在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内监督、发扬党内民主的有效载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着深远影响和意义。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要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暖春行动”,真正在查摆问题中“问暖”、在批评指正中“驱寒”、在整改落实中“向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合力让开往未来的“奋进号”准时到站。

在查摆问题中“问暖”,来场“追根溯源”的把脉行动,迎接“成长拔节”的暖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查找问题、挖掘根源、聚焦共性,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后续开展工作、推动整改落实的“基础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各地区各级党组织当在查摆问题中“问暖”,来一场“追根溯源”的把脉行动,引导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从态度上正视“问题之音”,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群众提出的诉求和抱怨、去聚焦工作上的疏漏和错处,带着求真求实的精神、问疾看诊的心态去查摆问题,真正在一篇篇“问题账本”中、在一页页“责任清单”中触摸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迎接“成才拔节”的暖春。

在批评指正中“驱寒”,来场“坦诚布公”的沟通行动,迎接“润心赋能”的暖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常常把赞美比作“栽花”、把批评视为“挑刺”,栽花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而挑刺则给人难受的体验,对比鲜明,爱恨亦鲜明。但自古以来,要想迎来蜕变和成长就是痛苦相伴的过程,从“凤凰涅槃”的严峻考验,到“破茧成蝶”的蓄力迸发,或许我们生而不完美,却有追求非凡、追求完美、追求蜕变的力量和坚韧。各地区当在批评指正中“驱寒”,来一场“坦诚布公”的沟通行动,努力打破“你好我好大家好”佯装和谐的场面,发自真心、出自关爱地说出肺腑之言,帮助自己进步、也帮助同事向上,真正形成正向有力的氛围,迎接“润心赋能”的美好暖春。

在整改落实中“向春”,来场“步履坚定”的落地行动,迎接“改变腾飞”的暖春。“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民主生活会的水平高不高、质量好不好、成色足不足,还得看解决问题快不快、落地行动实不实,任何事情若是陷入“虎头蛇尾”的境地,就会失去会议本身的意义,久而久之就容易变成“束之高阁”“虚无缥缈”的形式主义。在华夏文明里,我们始终崇尚“实干精神”,也讴歌和赞美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勤于耕耘的坚守,更分外渴望奋斗创造美好、拼搏成就梦想的圆梦时刻。所以,各地区当在整改落实中“向春”,来一场“步履坚定”的落地行动,把民主生活会上的问题、讨论和规划,都变为看得到的行动,在主动请群众“阅卷”中,激励干部投身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来,迎接“改变腾飞”的暖春吧。


党建述职重在做好“后半篇文章”


党建述职评议作为年度“大考”,既是对党建“第一责任人”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述职评议的过程中,各级基层党组织书记不仅要在述职评议的相关程序上严把,更要在做好党建述职评议“后半篇文章”上持续用力,把整改落实作为“必答题”,避免“一述了之”,杜绝“年年述、年年改、年年在”的现象发生,真正发挥党建述职评议“指挥棒”作用,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列出整改“任务单”,让“断档整改”不复存在。党建述职评议会议一结束,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产生歇口气的松懈思想,查找出的问题也就摆在了一边,导致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流于形式,存在整改工作断档脱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整改最忌出现“雨过地皮干”现象,针对述职评议时自身查摆的问题、点评点出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分层分类建立问题清单,认真分析原因,深入剖析根源,逐项制定措施,分析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靶向施策,及时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本着根治旧问题、清除老毛病的决心,对查摆出来的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坚持猛药去疴、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解决问题,决不在问题整改上打折扣、走形式、搞变通。

排出整改“课程表”,让“折扣整改”无处遁形。整改有计划,工作有方向。述职评议问题整改中切记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和过关思想,基层党组织书记要立足本职担责,切忌做“甩手掌柜”,避免“自己头疼,别人吃药”的情况存在,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做到真述真改,亲自谋划推动。整改过程中克服“蜻蜓点水”,力求精准把脉、细处着眼,定好规划,排好工期,注重“一个萝卜一个坑”,防止有的问题无整改措施,有的整改措施“文不对题”,及时排出整改课程表。对立行立改的问题,做到抽丝剥茧、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对长期坚持的要注重建章立制,敢于动真碰硬,做到标本兼治,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推敲,获得党员群众认可,避免出现问题整改“打折扣”现象。

亮出整改“路线图”,让“正在整改”偃旗息鼓。党建述职评议查摆问题、点出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部分党组织书记会上“红脸出汗”时决心很大,会后“汗水一干”抛之脑后,“会上激动、会后不动”现象总是存在。党建述职评议成效,要通过整改落实来体现,理清抓党建工作短板弱项,制定了整改措施,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问题整改要避免浅尝辄止,注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彻底解决整改落实总是“正在整改”现象,要建立常态化的整改跟进机制,加强跟踪督办,从严推动整改落实,不折不扣把问题彻底销号清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切实推动整改任务落实到位,倒逼基层党组织书记答好基层党建工作这张“考卷”,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质增效。


三字决”让民主生活会“治病排毒”


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以“团结—批评—团结”为方针,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是增强党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广大党员们干部要念好开展民主生活会的“三字经”,深入剖析、整改问题、矫正思想,切实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起团结一心、奋力前进的强大动力。

准”把脉,精准诊断“病因”。查摆问题、整改问题是民主生活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生活会开得成不成功、有没有效,首先在于“病因”诊断是否精准,是否真正找到了堵点痛点症结点。如果任由查摆流于形式,含糊其词敷衍了事,“蜻蜓点水”走过场,“一团和气”做批评,被忽视的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干部的病症也会愈加“恶化”,酿成严重后果,最终危害党组织的健康肌体。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各级党员干部须紧扣主线要求,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章党规党纪,坚持“准”字当头,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失误、落后的成绩为切入点,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刀刃向内寻找“病因”,勇于“亮丑”“揭短”,敢于剖析自我,充分发挥民主生活会“排毒”的作用。

真”开方,高效治疗“病症”。找准“病因”就要对症“下药”、及时“用药”。民主生活会召开的目的就在于治病救人,要摒弃“说归说、做归做”的套路,遏制“认真查摆、照样不改”的歪风邪气,才能正本清源、药到病除,写好民主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各级党员干部要用好真情实意“精神药”,坚持知错能改、立行立改,以党的纪律规范和制度要求为标准,矫正思想偏差,增强理论底气,助推实践提升,用“精神”健康保障“身体”健康。要用真才实学“能力药”,针对诊断出来的短板缺陷,要主动“认领”,对标整改清单,实时追踪落实,主动在“挠头犯难”中突破自我,切忌“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要用好真刀真枪“作风药”,做到严明政治规矩,强化纪律意识,发扬担当精神,以“动真格”“硬碰硬”干出新工作、干出新成效、干出新局面。

效”托底,长期保持“健康”。手术不能一做了之,不仅要“治已病”也要“防未病”,民主生活会也不能一开了之,不仅要“改当下”也要“利长远”。对症下药、从严整改、常抓不懈,干部队伍才能风清气正。针对民主生活会提出的问题,要落实整改举措,明确整改时限,实现一项一项改、一人一人改,切实推进整改问题落地见效、入心入行。要树立用人导向,坚持群众当裁判、实绩论英雄,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使干部“上”有底气、“下”无怨气,激活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要加强监督检查,对照查摆问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整改不及时、落实不到位的严格要求“返工”,把整改实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将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于成效。


民主生活会要“精准破局”


岁末年初,是“考点”,更是起点。近日,各地各单位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我们党发扬党内民族、加强党内监督、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手段,民主生活会的定期召开有助于持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要想开出一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就要开诚布公,直面问题,抓好整改,“精准破局”让民主生活会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以真诚态度查摆问题,破除“思想困局”。查摆问题是民主生活会的重要环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查摆自身问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存在偏差,对照检查材料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此,必须摒弃老一套,敢于动真格,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决心找准自身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要坚持开诚布公、不藏不掖,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桥梁纽带,用深入透彻的思想交流让党员干部灵魂受到触动,真正将深层次的问题谈透彻,才能达到教育引导的实际效果,营造积极交流、增进团结、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以动真碰硬批评指正,破除“交流困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民主生活会直面问题、对症下药的不二法宝。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有些党员干部存在“好人主义”现象,批评“隔靴搔痒”,过程“心平气和”,进而导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效不明显,党员干部收获平平。因此,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拿出“不剖析到位不罢休”的决心,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提出意见,保证批评的“锐度”,做到不“顾左右而言他”,不避重就轻、回避问题,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指出问题,找准症结,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党员干部不断完善自我的“清醒剂”,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

以立说立行整改落实,破除“形式困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好落实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最终的落脚点还要聚焦于问题整改落实。各地各级党组织必须将查摆出来的问题整理形成整改台账,将整改计划严格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节点,明确具体的负责人,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毅力与决心推动沉疴顽疾得到有效解决。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照最高标准,拿出最实举措,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抓起,逐项整改到位,将“整改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场“剥洋葱式”的民主生活会


当前,各地各级党组织正紧锣密鼓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作为我们党内的一项重要组织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旨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政治体检”,在见筋见骨中戳到顽疾,从而“对症开方”。让我们来一场“剥洋葱式”的民主生活会,摒弃那些“遮遮掩掩”“表里不一”“虚浮无味”的形式主义和糊弄套路,真正开诚布公、红脸出汗,把问题摆在桌子上、把批评说到关键处、把行动落在泥土里,让民主生活会开出水平、开出质量、开出成色。

对问题来次“剥洋葱”,切忌“遮遮掩掩”“避重就轻”,要在追根溯源中聚焦“症结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在为民服务的进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而工作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纰漏,如果有问题就“置若罔闻”、有错漏就“忽略不计”,那何谈推动发展、何谈回应期盼、何谈认真负责呢?所以,各地各级党组织当对问题来次“剥洋葱”,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问细求实之心,切忌在翻阅“问题账本”时遮遮掩掩、在压实“责任清单”时糊弄应付、在谈到“关键症结”时避重就轻,始终拿出认真而谦恭的态度、展现负责而尽力的勤勉,在对照纪律要求、对照民心民意、对照使命担当中“查摆问题”,真正在追根溯源中聚焦“症结点”,从而激发起想改变、想进步的奋斗之心。

对体检来次“剥洋葱”,切忌“表里不一”“清汤寡水”,要在红脸出汗中立起“严尺度”。“清汤寡水没味道,隔靴搔痒赞何益。”谈起民主生活会,我们应有一些“紧张”和“焦虑”之感,但不知何时,在个别干部的口中,却变成了“年年都开,应付了事就好”的交差打卡了,可见没有“辣味”的民主生活会,无法起到红脸出汗、震慑心魂的作用的。纵观各地区的民主生活会“现场”,总会有些“啼笑皆非”的时刻让人“忍俊不禁”,有人写下“领导太累要注意休息”“同事太好让人没有竞争心”等看似批评、却实则奉承之语,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话说得多了,就没有“严”的准度和深度了。所以,各级党组织当对体检来次“剥洋葱”,要有敢进“深水区”的觉悟和魄力,更有“知无不言说真话”的坦诚和恳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一针见血戳顽疾”,真正在红脸出汗中立起“严尺度”。

对行动来次“剥洋葱”,切忌“浅尝辄止”“松散虚浮”,要在立行立改中下足“深功夫”。从“把脉问诊”到“追根溯源”,从“刮骨疗毒”到“对症下药”,问题不能一查就停、批评不能语过则止,只有推深走实的“闭合机制”才能为民主生活会形成“正向效应”。在工作当中,有些问题是“当即能改”的急症,而有些痛点却是“久久为功”的长线,有些干部会上表决心那是言语丰富、力量奔涌,到会下干实事、解难题却是“慢慢吞吞”“敷衍了事”,这样的“前紧后松”“虎头蛇尾”多来几次,就会寒了群众的心、就会冷了奋斗的热。所以,各级党组织当对行动来次“剥洋葱”,对于问题要有彻底改、改到底的决心和担当,在常常驻点调研、时时回头查看中把工作一一落实,倒逼干部在群众的监督和组织的检验中加速行动,真正在立行立改中下足“深功夫”。


莫让民主生活会止于“问题”


当前,各地领导班子都已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枪实弹”开展自我批评,不仅要写好深入查摆问题的“前半篇文章”,更要着重写好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莫让民主生活会止于“问题”,要走深做实抓常问题整改,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真实效、解决真问题。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觉悟,让问题整改不断“走深”,谨防“流于形式”。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关键在于制定的整改措施能否落地落实、发现的问题能否真正整改。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后针对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意见,形成个人的问题清单,并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学习其他同事的优秀做法、座谈交流等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这一过程不能过分追求速度上的“快”,而应追求质量上的“高”,留出充分的时间,沉下心,反复考量,最终形成自身切实可行的具体整改措施,不能仅仅是坐在办公室,在电脑面前敲敲打打就把整改措施制定好,要谨防把形成的“文字”措施就当作整改任务完成。当然,也不能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把表面问题列出整改措施就算完成,要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并做好解决的应对之法,做到问题整改往“深”里走,才能确保民主生活会这场“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问题整改做到“见实”,谨防“敷衍了事”。民主生活会会议结束后,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以实干担当,做好问题整改的抓落实工作,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本领,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切莫“本末倒置”“敷衍了事”,不能开好整改措施这一“药方”后,又因为“药苦”不好整改,而只吃“甜药”不吃“苦药”。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主动“领药”,对于问题整改,要做到能立即整改的马上就办,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列出整改责任清单,要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做到挂图作站、限期销号,绝不能让问题“放一放”“等一等”“停一停”,要真正做到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让问题整改一项不漏、整改措施一项不少,确保不让民主生活会发现的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简单问题拖成困难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到达“药到病除”的功效,实现问题整改往“实”里去。

以“行百者半九十”的清醒,让问题整改持续“抓常”,谨防“一改了之”。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仅仅将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当前问题整改就算是完成任务,要做到常态化抓好问题整改,形成长效机制。工作中,经常性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把自身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进行“定期体检”,通过“回头看”了解之前的问题整改是否彻底、问题有没有反复、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要主动性、经常性的与其他党员领导干部之间进行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不能仅仅满足于民主生活会上的问题整改,要做到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做到“有错必纠”,让整改成效能够经得住群众和时间的考验。同时,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将民主生活会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动态问题台账,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会议、网站等形式及时通报整改进度、整改成效,实现问题整改往“常”里走,以免出现问题反弹现象。


三圈”加持让党员冬训“味道”十足


党员冬训是基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加油站”“充电器”。眼下,各地党员冬训进入“收尾阶段”。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各地各部门当下足“绣花功夫”,通过打造“阵地圈”“朋友圈”“学习圈”,为党员冬训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党员冬训有声有色更有味。

拓展冬训“阵地圈”,延伸基层“触角”,涵养作风“土味”。“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冬训也要扎根基层、深入人民。要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将党员冬训的触角向群众中间延伸,通过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农家书屋、居民议事室及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搭建线下与线上宣讲“双阵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精神文明创建等纳入其中,切实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最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员冬训更有“泥土气息”,更加接地气。

扩展冬训“朋友圈”,搭建联合“平台”,提升理论“鲜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为行业不同、平台不同,各单位党员冬训也存在一定差异和劣势,从而导致冬训形式单一、企业党组织冬训不规范、青年党员冬训热情不高等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以开放合作的思维,取长补短、携手联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112”的效果。譬如,社区可以与消防、学校等单位联合,开展消防知识进校园、志愿服务进养老院等活动;国有企业也可以与民营企业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冬训打破常规、提升效果。这样的交流合作,相较于各单位各部门的“单打独斗”,更能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参与热情。

延展冬训“学习圈”,打造五彩“课堂”,增添内容“趣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是党员冬训的“开胃菜”,不能一味搞理论灌输,否则就容易乏味。在党员冬训的学习环节,我们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开动脑筋,一方面要创新学习载体,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云课堂”,另一方面也要丰富学习内容,将党的最新理论和红色文化、廉政文化、非遗文化、家风家教等融会贯通,达到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效果,真正打造打造“个性化”冬训教育品牌,真正让党员干部学进去、受教益、获提升。


一针一线”绣出党建述职“实景图”


党建述职评议是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年终盘点,开展党建述职评议,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更是对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年终大考”,是一场接受检验的期末考试。党建述职“后半程”更是重中之重,各级党组织要拿好“针”、穿好“线”,才能在“穿针引线”中让党建述职后半程“实打实”,真正让党建述职述出压力、述出责任、述出成效。

找准“下针起点”按图施针,引“查摆问题线”,绣出敢以“针”话亮实绩的“新图景”。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各级党组织书记要通过党建述职评议找准“起点”,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最终落实到研究问题和回答问题上,使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一清二楚。不能一门心思地挖“亮点”、堆“业绩”、唱“赞歌”,说成绩“一味浮夸”“口若悬河”。要在实绩上见“真章”,看工作能否“履责于行”,看成绩能否“顶天立地”。抓党建述职评议好比一次严肃认真的“党性体验”,用好查摆问题补短板“针线”十分重要,必须突出一个“实”字,体现一个“真”字,挤掉华而不实的“水分”,留下强筋健骨的“干货”,这样才能“述”出实力、“述”出底气、“述”出亮点,才能由表及里深挖问题根源,看问题中的自己,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把查摆问题做深做细。

用对“针功绣法”匀细施针,引“整改落实线”,绣出敢以“针”评督职责的“同心圆”。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谈及基层党建工作问题要有数据有案例、见到真人真事,不能笼而统之、浮于表面、“精挑细选”、“年年相似”。要敢于揭短、自曝“软肋”,避免“隔靴搔痒”“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党建述职评议中,要切实做到敢评、真评,保持“辣”味、点到“痛处”、揭掉“伤疤”,一针见血地揭开问题本质,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要想真正写好党建述职的“后半篇文章”,就要针对查摆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表明态度,开“空头支票”。各级党组织书记是整改落实第一责任人,要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动真碰硬,要明晰整改落实“任务书”“责任人”“路线图”,要让群众“检阅”,多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解决党建突出问题,确保党建述职评议取得实效。

做好“穿针引线”构图引针,引“建章立制线”,绣出敢以“针”改促实效的“新格局”。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建述职评议只有直言不讳地述过,对症下药地改、久久为功地干,才能真正做好“后半篇”文章。要让党建述职评议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用好“放大镜”,开展述职评议不是一味“评功摆好唱赞歌”,而是梳理成效、分析原因、厘清思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明确导向。因此,必须坚持“严”作风,坚决防止述职评议会后的“寂静无声”,坚决防止“一述而过”“评而不促”“纸上落实”的行动怪圈。要用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对于整改完成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明确来年发展“轨道”,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促进自我成长,真正让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成为“铁规矩”和“硬杠杠”。要以民为本,广泛吸纳民意,一针一线显初心,一点一滴真奉献,真正写好党建述职“后半篇”文章,下足“绣花功夫”穿针引线为党建述职“点睛”,确保党建述职评议取得实效。


聚焦“三要素”写实民主生活会“后半章”


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但开好民主生活会只是检视问题、查摆问题、发现问题的新起点,“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关键要把解决问题、整改落实、提升改进等做好“后半章”作为民主生活会的落脚点。

扣紧“切入点”,聚焦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祛顽疾”。“蛇有七寸,在头之下,腹之上,觑得清,击得重,制其要害之处,得之矣。”做好民主生活会“后半章”亦是如此,党员干部要主动认领班子查摆提出的问题和相互批评指出的问题,结合自身查摆,坚持一对一、点对点,建立台账清单,细化整改举措,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件一件促落实,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留空白、不留死角。要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坚决防止“口头上”整改、“被动式”整改、“慢节奏”整改和“半截子”整改,做到问题清单“掷地有声”、整改措施“不折不扣”,确保问题整改吹糠见米、药到病除。

紧盯“关键点”,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防反弹”。《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做好民主生活会“后半章”就是要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查找纠正同类问题,防止类似问题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关键点”入手,结合民主生活会主题和基本要求,把自身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回头看”了解之前的问题整改是否彻底、问题有没有反复、有没有出现类似问题。同时要立足长远长效、注重建章立制,把民主生活会整改问题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梳理分析、全面总结归纳,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及面,举一反三,形成抓当前、管长远的工作制度机制,用制度机制固化深化整改效果。

找准“着力点”,紧盯清仓见底改进提升“壮筋骨”。《韩非子·喻老》中蔡桓公讳疾忌医,已成千年诟病。古人“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的警示犹在耳边。做好民主生活会“后半章”就是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切莫“本末倒置”“敷衍了事”,不能开好整改措施这一“药方”后,又因为“药苦”不好整改,而只吃“甜药”不吃“苦药”。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主动“领药”,对于问题整改,要紧盯清仓见底,把抓好后续问题整改作为改进提升、强筋壮骨的重要途径,该吃药就吃药,该开刀就开刀,该手术就手术,切实做到问题不见底不放过、解决不彻底不松手、整改不到底不罢休。要重视成果转化,把民主生活会取得的良好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自我剖析中不断成长,在自我完善中强身健体,在自我革新中强筋壮骨。


开门迎新”让党员教育“春意盎然”


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唤醒奋斗力量的重要引擎。新时代十年里,一堂堂出彩党课、一次次走心体验让人耳目一新,更点燃了学思践悟的兴趣和动力。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一起“开门迎新”让党员教育“春意盎然”,真正以春风之和煦、春光之温暖、春意之浓郁感染和滋养党员干部,唤醒内心的活力与生机,与大好时代“撞个满怀”。

迎引人入胜的内容之新,让思想课堂展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意盎然。一堂优质党课应如淅淅沥沥的春雨给人以酣畅淋漓、清新自然的感受,更应如透过窗户洒在案牍上的春光,给人以温暖和煦、美好静谧的体验,更应如美好的春景,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会看到“单口相声”的冷场面,也会听到干瘪枯燥的回馈抱怨之音,说到底还是课堂不够新、不够活、不够有趣和深入,难以聚焦党员、干部的注意力。在这个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迎“引人入胜”的内容之新,既要从过往的讲义模板、授课教案中摘选经典,更要结合群众热议的话题、党员关切的热点、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让思想课堂展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意盎然。

迎“氛围十足”的形式之新,让沉浸课堂展现“人在画中游,心在景中走”的春意盎然。老是待在会议室里、培训室里听讲座、看文案、学理论,难免会给人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党课创新就不过如此,绕来绕去还是得咬着笔杆写笔记、撑着脑袋看幻灯片。但之前的《党课开讲啦》节目却一扫这一标签,给全国的观众来了一场干货十足且滋味馥郁的党课,成为了不少人反复打卡的经典。各地区要创造新体验、擦亮党课“金字名片”,就要迎“氛围十足”的形式之新,趁着大好春光、伴着美丽景象,带领党员、干部来一场实实在在的“走心之旅”,在田野阡陌上捕捉春天的信息、在厂矿大棚里去种下希望的秧苗、在革命老区去倾听历史的回音,真正让沉浸课堂展现“人在画中游,心在景中走”的春意盎然。

迎“躬耕实干”的体验之新,让实践课堂展现“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的春意盎然。党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思想赋能、精神强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创造奇迹、成就非凡的动力。而个别地区仍把党员教育工作束之高阁,将其变成了不发热的暖气片、不输电的充电桩、不释能的加油站,只顾课上三下五除二结束交差,而不看党员干部的吸收程度和转化落地,久而久之,党员教育的成色、水平和效果就大打折扣。各地区当迎“躬耕实干”的体验之新,就得在课堂之上传递奋斗的信号,在课堂之下深耕奋斗的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春耕秋获的自然智慧,组织和推动他们到干事创业的“火热场”上施展才华,真正让实践课堂展现“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的春意盎然。


组织生活会要做到“改过自新”


转眼间,又到了各级党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关键时期。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方式,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党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想开好组织生活会,关键要做好会前征求意见、会中对照检查、会后整改落实等各项工作,确保党内政治生活更上一层楼。

会前征求意见要“全面广泛”,勇于让基层群众“敞开心扉”。党员干部应该清楚自身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为基层群众谋幸福、找出路,因此,会前征求意见时,应面向基层群众、面向基层工作,让征求意见成为基层群众“发声”“叫屈”的门道,用好群众意见这把标尺,让基层之声成为衡量自身工作质量的标尺。党员干部要坚持俯下身躯、放下架子,“走下去”多听取基层群众的想法看法,多和基层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地交流,同时,还要通过设立匿名反馈意见箱、发放匿名调查问卷表、开展匿名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让基层群众“敞开心扉”提意见、谈看法、点不足。党员干部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特意让平时有隔阂、有误解的基层群众多说话,多提意见,多表达自己的心声,坚持有问题拿在桌面上,有不满晒在太阳下,解开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死结”,达到团结一致的目的。

会中对照检查要“求真务实”,敢于对自身不足“开诚布公”。会中对照检查是组织生活会的重头戏,开展对照检查关键要敢于针对“治治病”、敢于揭短“红红脸”、敢于批评“出出汗”。一次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会,绝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查找问题,要敢于用自我对照这把“利刃”,坚持问题导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展对照检查要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开诚布公,坚持有缺点直接谈缺点,有意见直接讲意见,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地找准自身工作的“不足”与“短板”,真正让对照检查、问题查找落到实处。

会后整改成效要“立竿见影”,善于对群众意见“改过自新”。组织生活会要善于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对突出问题“依病开方”“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把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整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整改责任,限定整改时限,列出整改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对号销账管理。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做表率,带头做整改,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抓实抓细整改落实工作,做到解决问题行之有效、改进工作立竿见影。同时,对党员干部问题整改进展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公示栏张贴等形式进行公开通报,让基层群众及时了解整改工作进展;特别要对群众在会前征求意见时提出的问题格外重视,严格按照群众期盼,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切实把“问题清单”化作“成绩蓝图”,以扎实的整改成效,保证组织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开出高水平。


常“提凉壶”而有真批评


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头戏”,也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批评的辣味够不够、成效好不好,贵在打开天窗说亮话、哪壶不开提哪壶。

为人“提壶”,要拎得清、提得准、烧得旺。有些同志怕提、不愿提问题,或批评起来“甜味四溢”,是内里“一团和气”在作怪;有些同志提不出问题,或批评起来像“清水煮白菜”,是“内心之壶”烧得不够开。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被提者”真正摆进去。要结合其成长经历、性格特质等,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廉洁自律等方面做好“政治体检”,把“第一身份”摆进去;要对照其亮出的“职责”“承诺”,志得意满时不忘直陈其软肋和不足,低迷低谷期不妨帮其开方,把“工作职责”摆进去;要看其分管领域的业绩,也看其对分管领域之外的作为、对社会事业的贡献,回应分工合作、团结奋斗的主题,把“眼界格局”摆进去;要点风险、把底线、架红线,如在己身、警醒不倦,把“忧患安危”摆进去。打鼓打到点子上,“提”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生产力。

对“被提者”而言,要有“愿被他人提凉壶”的度量。有些同志不愿正视自身问题,把“不开之壶”捂得严严实实,;有些同志作自我批评,百般辩解、顾而言他,非但没谈问题,反倒把自己“打扮得更美”。归根到底是自身欠缺“提凉壶”的度量。接受批评亦如排毒,察纳雅言亦如进补,有从谏如流的气度;每每对“提壶者”感戴有加,“谔谔之声”如“绕梁之音”,有闻过则喜的温度;从小处微处抓起,对小问题也常深刻自省,慎初慎微,有见微知著的热度;顶针尖动真格,“向我开炮”辣不怕、怕不辣,直面整改不绕弯子、不摆样子、不留把子,有口言身行的力度。身体力行、见诸日常,行而不得、反求诸己,经常开展“回头看”,防止雨过地皮湿、风过草抬头。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不管是“提壶者”、还是“被提者”,都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种需要,作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手段,用好用足、清“垢”添“火”,“开”得热气腾腾。


民主生活会要“走心”才“有味”


当前,各地正在有序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既能系统总结成绩、深刻查摆问题、推动检视提升,更能有效消化矛盾、加强党内团结、凝聚内部共识。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身心俱入”,才能真正让民主生活会开出味道、开出实效。

怀着“真心”查摆问题,才能“新味够”。查摆问题是自我检视、自我提升的一次绝佳机会。现实中,部分干部抱着“任务式”“被动式”的心态应付了之,“问题年年有,年年一个样”,导致查摆问题的收效甚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开展自我批评,根本动力来自党性。敢不敢真心实意“拿自己开刀”“革自己的命”,最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担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严格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以“检身若不及”的态度深刻自我剖析、查摆不足。要自觉扯下扭扭捏捏、文过饰非的“遮羞布”,把问题摆上台面“开怀亮丑”,切实做到“打开天窗说亮话”“见人见事见思想”。

怀着“诚心”开展批评,才能“辣味足”。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环节。若是批评时抱有“老好人”心态,言辞不痛不痒、问题可有可无,求和气、保面子,无疑达不到“红脸出汗”“清热排毒”的效果。事实上,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发现错误、校正航向的过程,是对个人和同志真正的爱护。要摒弃不良心态,真心诚意开展批评,察丑不遮丑、揭短不藏拙,原原本本、针锋相对讲事实、指不足,力求在良性的思想斗争中把问题找准、找深、找实。要从具体问题入手,对问题本身和产生根源深入剖析,是习惯所致还是思想偏差,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通过“解剖麻雀”帮助被批评者找出问题根源和整改方向,让其心服口服、心悦诚服,达到直击思想、触及灵魂、深入本质的目的,起到“团结—批评—团结”的良好效果。

怀着“决心”整改问题,才能“实味长”。“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查摆问题的核心目的在于整改问题,若是“一查了之”“一摆了事”,将问题“照单签收”后却“束之高阁”,无疑与初衷背道而驰。“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作为党员干部,面对“新账”,就要敢于“买账”,要坚持问题导向,将个人和职责摆进去,围绕盲点痛点堵点查症结,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利益问题找短板,围绕未解之题、未了之事、未尽之功寻切口,并抓紧制定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倒排整改工期。能够当下解决的问题,要坚持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瞄准不足“回炉”、揪住遗憾“修补”,逐条逐项“过筛子”;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坚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解决是最好的教育


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党员交流思想、增强团结、净化灵魂的重要路径。通过召开组织生活会,有助于清洗党员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的灰尘,起到“补钙铸魂”“强身健体”的教育作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问题查摆不准、整改不深、时有反弹大有市场,导致组织生活会走了过场、失了效果。要想将组织生活会开得有声有色、触动灵魂,党员干部就要敢于较真,敢于揭短亮丑,敢于挑刺亮剑,持续向问题叫板,把解决问题贯穿全过程,真正实现“治未病”“真治病”。

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查摆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员干部思想进步、行动有力的重要保障。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因此,组织生活会上,党员干部要勇于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揭自己的短、亮自己的丑,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要对标对表查摆问题,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等,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亮出来。要广开言路查摆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工作干得实不实,群众最具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耐心倾听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意见不能过“筛子”、选择性“屏蔽”,要原汁原味地吸收。党员干部唯有做到解剖自己不怕痛,听取意见不怕刺,查摆问题触及灵魂、触及痛处、触及要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以刮骨疗伤的勇气整改问题。组织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问题的整改落实是保证会议成效的关键环节。问题整改既是做好组织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修养教育的重要举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人的问题不同、症状有轻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谁的孩子谁抱走”,做到按方抓药、对症治疗,方能药到病除。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党员干部不能搞“蜻蜓点水”“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细化的整改措施和明确的整改时限,时刻将问题记在心头、放在心上。能立即解决的要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彻底改;限期整改的要画出“作战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实招硬招“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一项一项整改到位,一步一步攻破每个难点、痛点,坚决做到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不放过、群众不满意的不放过,从而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素质能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以一抓到底的韧劲防止反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原则立场不坚定、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也有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工作标准有所降低的问题。党员干部决不能在“谈笑风生”间将问题“不了了之”,成为年年整改年年在的“顽瘴痼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防止反弹。要加强自身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躬身践行初心使命,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纳民谏,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在一抓到底中让初心使命“落地生根”。组织部门要定期对问题整改情况调度、“复诊”,对整改质量不高、措施落实不到位、进度迟缓的要二次“手术”,彻底改变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和“糊弄”心理,真正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真正使组织生活会严起来、实起来。


加点料”让组织生活会“饶有滋味”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当前,各级党组织正在陆续召开20XX年度组织生活会。要开好组织生活会应抓实理论学习、查摆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问题整改等关键环节,切实开出组织生活会“党味”“真味”“辣味”“实味”“回味”,让组织生活会“有料有味”。

给理论学习加点“红料“,让“培根铸魂”尽显“党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锤炼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会前精心准备,深入开展政策理论学习,进一步筑牢党员的思想政治根基。积极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和党员微信群等平台,采取集中学习、交流研讨、个人自学、活动助学、上门送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深研细读、扎实研讨,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为开好组织生活会奠定常学常新、真信笃行的理论之基。

给问题查摆加点“鲜味”,让“追本溯源”尽显“真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聚焦“把握重点、突出主题”这条主线,各基层党支部应对照职责任务进行自查,以广泛征求意见为切入点,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上门走访、电话交流等方式,主动听取上级党组织、工作和服务对象以及身边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形成问题台账。坚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各党支部党员严格按照“三必谈”要求开展谈心谈话,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要求、新时代合格党员标准、入党誓词、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等方面查摆自身问题,以问题导向推动整改落实。

给互相批评加点“香料”,让“切磨箴规”尽显“辣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将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按照“团结—批评—团结”方针,将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查摆问题相结合,剖析集体与反省个人相结合,采取“一人谈、众人帮、逐一开展”的方式,自我批评不遮不掩、揭短亮丑,相互批评讲实事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让“红脸出汗、辣味呛鼻”成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主基调。党支部书记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带头批评别人,带头启发别人敢于进行批评,引导党员开诚布公地相互批评,亮出问题,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真正起到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良好作用。

给民主评议加点“大料”,让“较短量长”尽显“实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和支部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党员日常表现和民主测评情况,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每名党员作出评定意见,不搞好人主义和平衡照顾。对评为“优秀”的党员,进行通报表扬和褒奖;对评为“合格”的党员予以肯定鼓励,提出希望和要求;对评为“基本合格”的党员指出差距,帮助改进提高;对评为“不合称”的党员立足教育转化,按照规定办法和程序作出组织处理。通过认真客观地评定,党员之间找到了表率与差距,切实提高了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给整改落实加点“底料”,让“真抓实干”尽显“回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紧盯写好组织生活会“后半篇文章”,按照“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的工作思路,针对组织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理清哪些是党组织要改的问题、哪些是党员个人要改的问题,组织党支部和党员分别建立问题整改清单,明确整改事项、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及时作出整改承诺,并把整改清单和整改承诺向党员群众公开,向上级党组织报备,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督促党员整改落实,确保反馈问题有一件改一件、改一件成一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奏响党员教育“三重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党员队伍,是贯彻执行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及国内环境的重要保障。各地应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引导、规范管理和日常监督,使之成为新征程上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攻坚先锋。

奏响思想教育“奏鸣曲”,激活前进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政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心中有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就有了无惧挑战的精神力量,而教育则是立心铸魂的关键。要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思想教育,立足强化忠诚信仰,充分发挥好基层党校主阵地作用,探索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突出培训特色,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用好用足分布在各基层党支部的远程教育站点作用,通过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先进典型打造精品电教片,常态化开展“线上”集中教育。在加强思想理论引领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理论上的成熟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凝聚起信仰之力,从而更加自觉主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奋进之姿、务实行动响应党中央发出的伟大号召。

奏响规范管理“协奏曲”,增强干事活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细胞”有活力,党的肌体才能健康强壮。通过对党员的规范管理,让党员明责于心、担责于行,是增强党员队伍活力的重要保障。要全力推进党员规范化管理,着眼于强化党员主体意识,持续探索完善和运用积分管理、“一编三定”等制度办法,为党员科学设岗定责,激发广大党员尤其是无职党员的能动性,使其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党内事务,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要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使党员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感受到管党的力度和温度,自觉提升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积极主动履行党员职责。通过“协奏联动”、多管齐下,让广大党员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于实践中牢记党员职责,增强干事创业活力,与党组织步调一致、齐心前行。

奏响日常监督“进行曲”,守牢廉洁之心。对党员队伍的日常监督,关键在于抓早抓小,让党员时刻心存敬畏、学会“知止”是为成效。各级党组织要勤于“体检”党员队伍,把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突出对“第一种形态”的运用,通过批评教育、廉政谈话等方式,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尽早敲打提醒,让其紧绷廉洁之弦,防止“小病”变成“恶疾”,止步于破纪之初。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强化党员遵守党章党规党纪的自觉性,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于日常面向各领域各阶层党员加强宣传引导,以廉洁文化润心启智、正心明德,助力提升日常监督质效,使广大党员在廉的氛围中怀“廉”心行“廉”事,懂“止知”不犯错,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


民主评议党员要“动真格”


近期,各级党组织正在陆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一项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机融合的重要的组织生活制度。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对于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意义不言而喻。但个别党支部在民主评议党员时,还存在“做样子”“绕圈子”“留面子”的现象,只有“动真格”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才能让民主评议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动真格”严程序,确保规范运行不打折。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民主评议党员要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的程序,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民主评议党员要杜绝形式主义,防止不触及思想、不解决问题,就要强化程序意识,以每一环节的高质量确保整个过程的高质量。因此,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民主评议党员的指导,确保民主评议党员内容精细、程序精准,开展民主评议之前,要对党支部书记进行“一对一”培训、“手把手”教学,制发简单易懂“流程图”,对关键流程进行重点提醒,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剖析,全面帮助基层党组织查漏补缺、规范程序,引导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评议程序,对党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定,确保民主评议党员规范运行、不打折扣。

动真格”实评议,确保动真碰硬不留情。民主评议党员是“紧箍咒”,若是来虚的,所有工作就会浮于表面,“评”沦为表功表态,“议”也成了相互吹捧,不仅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也起不到激励党员的作用。民主评议党员要讲真话、说真事、提真问题、真提问题,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隔靴搔痒,坚决杜绝“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现象。自我批评要大大方方剖析自己,对成绩和优点不夸大、不粉饰,对缺点和不足不遮掩、不回避;相互批评要破除“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思想,推心置腹提出问题,不做“老好人”,敢于做到敢于“揭硬伤”“亮软肋”,让其“红红脸”“出出汗”。组织考核时不能“论资排辈”“轮流坐庄”,要以工作事实为准绳,在横向对比中找差距,在纵向分析中找不足,确保民主评议党员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动真格”抓整改,确保成果转化不拖延。民主评议党员是对党员各方面现实表现的一次“政治体检”,也是党员剖析自我、整改问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武器。要坚持“真体检”、真治疗,充分发挥“评议”的风向标作用,让民主评议取得实效。要抓好评议结果运用,对评议为“优秀”等次的党员,以适当方式进行表扬表彰,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对评议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的党员,要谈心谈话,妥善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制定措施,抓好整改,在完成整改之前,应暂缓其评优评先、提拔使用,切实树立起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加强评议成果转化督导,采取定点现场指导、随机暗访抽查和调阅资料等方式,对整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坚决防止重查轻改、查而不改,通过跟踪督导,使党员“动”起来,把群众“带”起来,确保各项整改措施真正能够落实落地。


辣”就让民主生活会“严”起来


近日,各地各级民主生活会正开得如火如荼。民主生活会不仅是一次全面的“政治体检”,更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党组织自身免疫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民主生活会应坚持从严把关,多点“辣味”,以“红脸出汗”推动问题整改落到实处。

辣”就严把学习研讨关,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想要保证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班子成员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向内生长”,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突出重点学,同时积极展开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教育和集体研讨,确保深刻领悟党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要求,切实保证以理论指导实践。

辣”就严把征求意见关,确保问题查摆到位。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前提是在参会前做足功课,能够做到“带着问题去参会”。针对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应结合日常监督、信访举报所掌握的情况,全面开展谈心谈话,通过党员干部“一对一”交流、群众走访调研、集中座谈等方式,提前梳理总结对思想认识不全面、廉政风险排查不到位、工作部署落实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拿着“问题清单”参加民主生活会,会上说明原因,提高发现问题的靶向性和精准度,防止走过场、表述模糊客套。

辣”就严把督促指导关,确保问题剖析到位。民主生活会想要更严更实,督导人员应全程履行监督职责,严格要求班子成员深入开展“三查三审”:“查”筹备方案是否严谨、专题学习是否扎实、征求意见是否全面;“审”谈心谈话是否直面问题、发言提纲是否剖析深刻、整改落实是否切实具体。要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督导全过程、各环节,坚持会前审核把关、会中较真碰硬,着力在严肃认真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监督质效,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的“炉火”烧得更旺,确保民主生活会真材实料。

辣”就严把整改落实关,确保问题整改到位。民主生活会开得如何,最终都落实在“改”字上。会上的“辣味”变成会后的“无味”,这一问题并不少见。我们应该明确充分准备民主生活会不止在会前、会中,会后也需加强待整改工作的关注力度,明确能操作、可落实、有成效的整改措施、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积极督促落实、加强重点工作督查,举一反三、建章立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确保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党员干部要在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上做深做实,当好表率,持之以恒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上好“三堂课”为党员冬训“添料加味”


党员冬训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理论上“冬令进补”的重要课堂,成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头脑的“充电器”、精神的“补钙剂”和工作的“加油站”。做好新时期的党员冬训工作,当用心上好“主题课”“创新课”和“实践课”这“三堂课”,这样才能让党员冬训“有料有味”。

上好原味“主题课”,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思想政治课是党员冬训的“当家菜”,也是强基铸魂的“必选菜”。我们要紧扣“党”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料”,精心“烹饪”党员冬训“营养餐”,通过“理论专家解读”“支部书记领学”“主题党日自学”等形式,将专家课程“引进来”,让基层党员“走出去”,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基层,在基层干部群众中传播开来,进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理论“原味”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做到上下“一盘棋”。

上好鲜味“创新课”,增强活动趣味,提升教育成色。“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进入新时代,党员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能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老一套”,否则就会“味同嚼蜡”,令人昏昏欲睡。要创新党课形式,通过“情景党课”“故事党课”“音乐党课”“观影党课”等鲜活形式,让党课“活”起来,让党员“听得进”“坐得住”。要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云党课”让党员教育随时随地开展,并结合最新社会热点,加入非遗文化元素等,丰富党课内容,有效契合年轻党员的接受习惯。这样,党员冬训才能活力十足、常训常新,基层党员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高涨,学习效果才得得到保证。

上好土味“实践课”,走好群众路线,做到学用贯通。“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党员冬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落在为民服务这一“原点”上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党员冬训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衔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让党的思想灯塔高高矗立在每一名党员干部心中,转化为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要教育引导基层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开展针对空巢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行动,与群众面对面“交心”,竭尽所能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架好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使党员冬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组织生活会要“辣够味”实到心


开好组织生活会是党员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原则,实现“团结—批评—团结”的必定要求。但是,现实当中批评与自我批评避重就轻、敷衍了事,问题剖析避之不及、躲躲闪闪,整改落实做“纸面文章”的现象,这样就会让组织生活会失去“灵魂”。组织生活会要开出实效就得坚持“辣味够”实到心。

一根筋”挖病根,剖析根源敢于“触及灵魂”。检视问题全不全、真不真,原因剖析准不准、深不深,整改措施对不对、实不实,直接影响着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和成效。“躬身自省、检身正己”,是党员同志锤炼自己的必修课。敢于亮丑,严于剖析,是提升自身觉悟的表现,也是进步的阶梯。党员同志要敢于拿出“向我看齐、对我开炮”的勇气和决心,把病因找准、把病根剖透,刮骨疗毒、去腐生肌。要自觉对表对标,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防止老问题穿上“隐身衣”、新问题躲进“青纱帐”,做到剖析自我不怕“细”、解剖思想不怕“痛”、暴露问题不怕“丑”、敢于较真不怕“辣”。

一股劲”戳痛点,开展批评善于“挑刺亮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强肌健体、修身治病的利剑,组织生活会离不开“真刀真枪”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开展批评时党员同志要放下面子、打开情面,从党的事业发展和关心党员同志出发,针对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和生活上的问题,大胆批评“一针见血”,决不能受“面子”影响,当“老好人”,提出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更不能把批评搞成工作建议,搞一团和气。相互批评更要有“辣味”,直言不讳、直截了当,达到“触及灵魂、红脸出汗”的效果,但也要把握好批评的“辣度”,不能为辣而辣,不能脱离实际胡乱批评,更不能随意“贴标签”搞“人身攻击”,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扎实开展相互批评。

一口气”提心力,问题整改勇于“知行合一”。组织生活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抓整改才是最终落脚点。但少数党员同志带着“过关”“过场”的态度和思想来对待,会上的那一句“照单全收”,便为“过了关”,对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当回事,问题整改更是没有落实见效。因此,党员同志要把写好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作为开好组织生活会的落脚点,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对照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相互批评意见逐项梳理,制定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改起,一件件改到位,一项项抓落实,切实将整改力度转变为工作落实见效的助推器,真正“辣”出成长、“辣”出进步。


党员教育要有“主旋律”“新形式”“强基础”


224日,中组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始终重视抓好党员学习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党员教育要始终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式”、固好“强基础”,以此助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唱响党员教育“主旋律”。越是事业发展,越要高举旗帜;越是攻坚克难,越要培根铸魂。党员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是要举好旗、定好向、谋好篇,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走好走对政治道路,坚持政治原则,让党员教育“主旋律”越唱越有劲儿,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作为党员教育中心内容,贯穿于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开展红色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推动广大党员在学懂上下功夫、在弄通上有收获、在做实上见成效,同时也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补钙固基的必修课程,时时刻刻学、坚持不懈学、脚踏实地学,常学常新;将党性教育、党性分析列入党员教育日常课程表,学习党纪党规,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让党员教育主旋律“越唱越有劲儿”。

把握党员教育“新形式”。党员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在人的心坎上办教育、在人的行动上见真功、在人的成长上出实效”的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瞄准方向会用力、更要应时而变用法,准确把握规律,深入总结和运用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着的宝贵经验,不断创新载体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党员教育成效。真正让党员教育形式多样,趣味十足,吸引力极强。以重大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行业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等群体结合实际“现身说法”,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利用节日氛围烘托学习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让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这一“不见面的党建指导员”作用,把党性教育、特色实用技术、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党员教育中,扩展时长、延伸触角、丰富内容,把枯燥难懂的理论变为狠接地气的话语、把抽象生硬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党员教育的多样形式,让广大党员喜欢听、喜欢看、听得懂、听得进。

固好党员教育“强基础”。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运转高效的制度机制是重要保障,党员教育工作各项制度与规定对于党员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好比粮食一样,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党员教育法规文件的制定为党员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干事方向、提供了干事指南、同样也为党员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XX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等文件印发以来,党员教育工作者在线下参加专题培训班和各类宣讲活动,在线上利用各类教育平台开设的网络课堂进行专题学习,对《规划》《条例》等文件中强调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并结合各地实际列出任务书、计划图,同时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要求,时时对照《规划》《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制度“补课充电”“充饥解渴”并“指点迷津”,各类法规文件落地落实的过程就是党员教育工作开花结果的见证,这些“铁规矩”“硬杠杠”为党员教育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根本遵循。


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要“三敢”


224日,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时强调“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而在日常工作中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要保证,因此要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动真碰硬、敢于真批真评,使党员教育管理取得实效。

敢于刀刃向内,把思想铸坚实。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能“只讲工作,不讲思想”。批评不是工作总结,重点应当是发现“问题”,揪出“毛病”。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真批真评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是能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重要举措,因此不能只是汇报成绩、分析困难、谈工作计划,重点应该是认真查摆自身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拿出“壮士断腕”和“向我开炮”的刀刃向内的勇气,将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洗干净,这样才能让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变味”。

敢于动真碰硬,把“结症”挑出来。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能“只讲好话,不讲问题”。能否正确地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经验交流。在开展批评中,不能“只栽花不栽刺”“批评成变相表扬”,要确保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虚、不偏、不空,确实在批评中“动真格”,“红红脸、出出汗”,挑出“结症”所在,直指要害。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讲私情、不讲面子,既要勇于指出他人不足,点出要害,也要严于自我剖析,敢于自揭伤疤。只有听得下不同意见、容得下尖锐批评、挑得出“真毛病”,才能擦亮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镜子”。

敢于真批真评,把“病因”讲具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能“只讲空话,不讲具体”。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要做到见人见事,绝不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能把“病因”讲得具体,才能够对症下药,绝不能讲空话、套话、模糊话。要敢于动真碰硬、揭短亮丑、不留情面、不带“私货”、不走过场。把“问题”讲具体、讲清楚,把“毛病”挑干净、挑仔细,不能含糊其辞“假大空”,只有“不怕丑”“不护短”“不怕痛”,把“问题”“毛病”点实点细,才能“找病因”,才能“寻良方”;只有不留情面,才能触及“灵魂”;只有敢“刮骨疗毒”,敢于“亮剑”,才能根治“顽疾”。


创新“做媒” 让党建品牌“货真价实”


近年来,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各地通过微改革、微创新等方式,积极打造党建特色品牌,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工作增色不少。但也存在少数地方“货卖一张皮”“新瓶装旧酒”等“伪创新”现象,不仅党建创新形式与提升实效没有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党建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创出真品牌、用出真举措、干出真业绩,避免陷入“伪创新”形式主义陷阱。

党建创新要真创。党建创新凝聚了地方党建工作的特色做法、创新举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与基层党建工作相得益彰。而在少数地方只重“新”不重“创”,同一套人马,同一种做法,更名易姓便成了党建品牌,这种给基层党建工作穿“新衣”的做法,变的是“面子”,不变的是“里子”,并没有起到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党建创新要真创,要突出基层首创,注重从基层汲取创新力量,深入挖掘优秀案例,对好做法进行提炼,加入“助燃剂”,提升“闪光点”,形成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可见效的党建品牌。要坚持承上启下,党建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要在巩固既往成效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要树立精品意识,从党建工作成效突出、满意度高、可塑性强的典型中确定培育项目,认真制定创建方案,避免党建品牌徒有其表。

党建创新要真用。党建创新不能纸上谈兵,更要忌“喊口号式”创新。为提升党建创新的实效,各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党建品牌,创立了琅琅上口的品牌名称,制定了便于操作的方案举措,其落脚点都在“用”字上。但也有少数地方存在党建创新与党建工作“两张皮”,只注重标新立异的赶时髦、求新意,搞表面文章,缺少实际行动,以至于党建创新工作布置止于纸面上、会议上,品牌推广止于制度上、墙面上,就是没有落到地面上、干到群众心坎上。党建创新要真用,就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要破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不搞假大空。要拿出务实举措,真正扑下身子去基层调研、去用心发现、去提炼总结,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态度抓好党建创新机制落实。要拿出有效的督促机制,以“鞭打慢牛”的铁腕整治虚浮之风,列出党建“红黑榜”,颁出“蜗牛奖”。

党建创新要真实。党建创新不能认认真真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到头来白忙活一场。党建创新其目的不是新,而是通过一系列微改革、微创新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长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见质见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建创新要创出成效,不能只顾眼前而不思长远,忽视党建创新的最终目的。要锚定方向,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在于服务中心大局,必须找准结合点,系统谋划、细致部署,让党建创新真正达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要精准落脚,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拿出真招实招,聚力破题解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要跟踪问效,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够接地气的基层党建创新评估考核方案,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让实干者“吃香”、让躺平者“脸红”,营造大抓快干、真抓实干的干事氛围,不断释放党建创新“乘数效应”。


聚焦党员教育质效 谨防三个“经济学现象”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动形成全党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在突出党性教育、创新载体手段、聚焦学习需求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成效。

突出党性教育筑牢信念之基,谨防“劣币驱逐良币”。“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是“躺平式干部”所奉行的行为准则。这种干部表面上不违法、不乱纪,实则危害极大,不仅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且严重损害民生福祉。如果长时间不予以纠正和整治,将会对干部队伍造成严重侵害,在干部中形成消极、懒政的不良导向,逐渐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极大削弱干部队伍战斗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品行的根源,部分干部“躺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党性修养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坚持把党性教育摆在党员教育的突出位置,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用典型案例克己省身,在教育学习中不断强化党性锤炼,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创新载体手段提升学习成效,谨防“边际效用递减”。党员教育如果总是以“你讲我听、你读我记”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开展,受授课内容和接受程度的限制,不同党员群体的教育成效会大相径庭,单一的形式和单调的内容也会让学习成效大打折扣,出现教育成效“边际效用递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结合不同党员群体,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内容,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上通天线讲理论,下接地气促学习,激发党员学习兴趣,让党员愿意学。要以“互联网+”为抓手,打破教育工作时间、地域、空间上的集中限制,增进学习互动、增强学习体验,让党员喜欢学。要以党史、革命为题材的“红色”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为学习“教具”媒介,使党员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而强化党员意识,固化服务宗旨,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

聚焦学习需求开展精准滴灌,谨防“结构性失业”。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把这个蓝图变成现实,关键靠党员干部做好落实。面对新形势下新任务、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如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党员干部就容易出现不作为、不敢为、不会为的“结构性失业”。“根据党员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引导党员学习掌握业务知识、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帮助党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增强服务本领”是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深入研究党员学习需求,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做”不同党员群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推动党员教育更加符合党员成长要求,符合党员素质提升需要,帮助党员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使广大党员在学习教育中增长才干、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四变”激发农村无职党员“微能量”


农村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基层青年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基层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群众,他们是基层党员队伍的主体,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通过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教育培训等方面积极推动无职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当先锋,让无职党员“领岗知所责、在岗有所为”,进一步激发无职党员队伍“微能量”,让无职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奉献者、引领者和受益者。

科学设定岗位,变“无职”为“有职”。在设定岗位前,村党组织要围绕本村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收集整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到需要党员发挥作用的支点,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合理设立岗位提供依据。本着“发展需要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党员能干什么就设什么岗位”的原则,综合分析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和服务意向等因素,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具体要求,搭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同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党员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把党员放到最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岗位上,架起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打破农村无职党员“隐身”状态。

分类教育培训,变“无识”为“有识”。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保持基层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能提升农村党员的工作能力、基层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对已经“领岗”的无职党员,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重点,在抓好党性教育的基础上,按需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如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开设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农村电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围绕为民服务,开设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村务监督、民意收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围绕村级治理,开设结对帮扶、治安巡逻、公共卫生、文明劝导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还可不定期组织无职党员到周边先进村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无职党员的思想认识以及联系群众、致富带头的能力。

认真履职尽责,变“无责”为“有责”。村党组织要依据岗位细化制定岗位职责,把岗位职责落实到每位党员人头上,肩上才有担子、有压力,他们才会管事、干事。在确定岗位职责后,村党组织要组织无职党员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公开承诺,结合产业发展,村级治理、服务群众及自身实际,提出承诺事项。村党组织要通过党务公开栏、党员群众微信群等载体,公示岗位职责,把每一个岗位的党员姓名、职责、服务承诺、联系方式等进行公开公示,督促党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村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无职党员开展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开展岗前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并鼓励他们“亮出党员身份”。要全面加强日常管理,充分发挥村级党风政监督员的作用,对无职党员在岗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坚决杜绝无职党员“领岗不履职”,工作走形式。

定期开展评议,变“无为”为“有为”。按照“组织认定、群众公认”的原则,结合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对无职党员的党性观念、道德品质、作用发挥、履职情况等进行考评,为无职党员进行“政治体检”,党员对自己的履职情况、承诺完成情况进行讲述,接受组织的审核和群众的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比例分别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并对评议结果进行张榜公布。跟据评议结果,对履职情况好的党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作为上级党组织评选优秀的推荐对象,并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还可根据党员获得“优秀”等次的多少分别授予“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对主动性不强、履职情况差的党员,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安排村干部或其他优秀党员进行帮带,或从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岗位调整,督促无职党员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步步到位”提升组织生活会“含金量”


当前,各地基层党组织陆续召开组织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次严肃的政治“体检”,要坚持对标对表查问题、实事求是亮问题、立说立行改问题,确保会前、会中、会后“步步到位”,方能开出水平、开出力度、开出实效。

坚持对标对表查问题,确保会前准备“做到位”。查摆问题是组织生活会的重要环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作为组织生活会的规定动作,查摆问题认不认真、充不充分、走不走心,直接决定组织生活会的质量。然而,少部分党员干部在查摆问题时,隔靴搔痒、避实就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导致查摆问题收效甚微。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破除“完人”思想,坚持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严格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找准查实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收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把自身不足找得准、找得实,从而让组织生活会成为发现问题、改进不足的“神仙会”。

坚持实事求是亮问题,确保会中批评“辣到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他人并不是不给“面子”、不当“好人”,恰恰相反,这是在“治病救人”。然后,少部分党员干部批评他人心存顾虑、遮遮掩掩,甚至把批评会开成“吹捧大会”,让组织生活会失去“红脸出汗”的效果。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好人主义,以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将会议当作“强身健体、刮骨疗毒”的绝佳机会,带头倡导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麻辣话风,敢于批评,直言其事,直指其过,不留情面,不走过场;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评功摆好、不相互吹捧、不乱扣帽子,以“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的态度揭伤疤、戳痛处,力争以辣味十足、红脸出汗的批评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坚持立说立行改问题,确保会后整改“落到位”。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查出问题不是目的,抓好整改落实才是关键。然而,少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开会走过场的心态,对整改落实漫不经心、行动懒散,甚至将指出的问题束之高阁,最终会让组织生活会“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担担子”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根据查摆问题以及批评意见,要制定整改清单,细化完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确保逐一整改,逐一销号;各地基层党组织要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强化整改内容是否真实,咨询群众是否满意整改成效,真正让整改落实由“进行时”变“完成时”,由“纸上谈兵”变“躬身力行”,防止出现说归说、做归做的“两张皮”现象,从而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张弛有度”方能“药到病除”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召开民主生活会,有利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开出高质量民主生活会,就要在问题查摆、批评和自我批评、督促整改这三个环节做到精准查摆问题,全面深入剖析原因;敢于揭短亮丑,一针见血开展批评;问题立查立改,全力以赴督促整改,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成效、取得实效。

精准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有深度,刨根问底诊病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查摆问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查摆问题重视不够,对照检查材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存在“问题年年找,原因年年有,措施年年改”等不良现象,影响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效果。要及时、深入、精准自身问题,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入手,找准“切入点”,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本着对党忠诚、对群众坦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坚持辩证思、系统性和全面思维,切忌大而化之、以偏概全和轻描淡写,要结合实际把原因找出来,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确保精准查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为有效开展民主生活会的材料撰写和自我批评环节打好基础。

敢于揭短亮丑,开展批评有辣度,动真碰硬刨病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民主生活会高质量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批评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碍于情面,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想也不敢对同志提出针对性批评,不敢揭短亮丑,导致批评效果较差,民主生活效果不佳。在进行批评时,要本着“帮助同志成长”的态度,开门见山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真心真意提出批评意见,提高批评的“辣度”,不仅“辣”在脸上,更“辣”到心里,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民主生活会上的“常态”,把批评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问题立查立改,督促落实加力度,对症下药治顽疾。“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要确保民主生活会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立查立改抓好问题落实。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问题整改,要充分认识到民主生活会的落脚点就是问题整改,必须及时将查摆出来的问题整理形成问题整改台账,落实问题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负责人;在整改举措要落实落地,党员干部要对照最高标准,拿出最实举措,针对查摆的问题一个一个分析研究,一项一项制定措施,确保整改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建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对于不能马上整改的问题,要找准问题症结,落实专人跟进问题整改进度;对能立刻整改的问题立查立改,从问题根源上杜绝此类问题滋生,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提高问题整改力度,推动问题整改及时到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谨防民主生活会“头重脚轻”


当前,各地领导班子都已陆续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取得实绩实效的关键,归根结底还要看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整改落实的成效。为避免民主生活会陷入“头重脚轻”的被动局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会议结束后紧接着“下步动作”,把解决问题、落实整改、改进提升作为接下来的“重头戏”,切实写好民主生活会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解决真问题、取得真实效。

问题整改突出“快”,切勿重“口号”轻“落实”。问题提得好,整改落实也得快。从“切准脉”到“开良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以速度改出效率、以彻底改出实效是民主生活会的生命力所在。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却存在“过关”思想,认为会开完了就结束了,即使会上“红脸出汗”时决心很大,“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汗水一干”就把整改落实抛之脑后。民主生活会不能“一开了之”,问题更不能“树倒根存”,明知“患病”却任其发展,只会越来越重,最终小病成大患。问题整改绝不能“放一放”“等一等”,出现表态快行动慢的“拖延症”,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也要亮明态度、拿出方案,逐步整改到位。只有不推诿扯皮、拖泥带水、耽搁延误,切实做到带头于先、行动于快,才能确保不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简单问题拖成困难问题,让民主生活会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措施制定聚焦“准”,切勿重“留痕”轻“实效”。会议开好是起点,整改见效才是重点。民主生活会开得效果如何,最终还要落实到一个“改”字,体现在一个“效”字。然而在现实中,“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精准把脉、找准症结、开出良方,做到“对症下药”。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在整改落实时,随意列几条措施、胡乱做几件事情,看似忙忙碌碌“成效显著”,实则风马牛不相及,不仅与开会初衷背道而驰,更会助长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方向看得准,步子才能迈得稳。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思路,瞄准问题“靶心”,把整改方案落细落小,措施逐条逐列细化具体,才能避免因差距找不明、措施定不准而导致的“打偏”情况。同时,随着整改进度的不断推进,也要对方案措施进行不断“更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边查边整边改,以此避免过程中出方向不正确、方法不适宜的被动局面,真正把问题整在“事”上、改到“份”上。

整改力度紧扣“狠”,切勿重“眼前”轻“长远”。整改落实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不能只是“一阵风”“一场雨”,风过则止、雨停地干。如果抓一阵、松一阵,虎头蛇尾、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还会使存在的问题“耐药性”更强,一旦反弹会更加严重。对待问题整改必须要有一抓到底的“狠”劲,持续发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以猛药去疴、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直面问题,坚决克服“闯关”思想,决不在整改上打折扣、走形式、搞变通,杜绝“葫芦水上漂”式的面上整改。更要把准“常”和“长”的关系,抓日常管理、建长效机制,在常抓、长抓、细抓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后续的预防、惩戒和约束机制,从根源上扼制问题的出现,谨防问题“重蹈覆辙”。唯有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不出现,让“药效”持续久远,才能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扎实写好民主生活会“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