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XX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已占XX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稳增长、增财税、保就业、强活力的重要支撑。民营经济好则XX经济好,民营经济强则XX经济强。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亟需摸清情况、认真应对。为此,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我局会同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和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先后召开13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1200余份,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XX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省相关部署要求,始终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民营经济总体呈现逆势增长、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20XX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033.46亿元,同比增长8.83%,高于GDP增速4.53个百分点,占GDP54.24%,占比排名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前三;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吸纳就业、企业主体户数占比,分别达到全市税收的35.71%、吸纳就业的86.5%、企业户数的90.58%,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市场主体快速扩张。截止20XX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民营市场主体数量已达35.23万户,同比增长26.24%,总量占全省的6.7%,仅次于XX市,其中民营企业5.18万户,同比增长10.07%,分别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2.6倍、1.8倍。从市场信心看,有77.45%的民营市场主体对疫情后市场恢复比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从各县区情况看,XXXX区、XX县、XX区、XX县民营经济活跃度较高,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89.98%。

(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市、县区均成立了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先后出台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用于扶持民营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财政奖补资金占比超过80%,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20XX年度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结果,我市综合得分排全省第四;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

(三)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XX年,我市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位居全省地市第二、第一,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8家、同比增长65%,通过国网备案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同比增长85%;依托民营企业建立的专家、院士工作站86个,企业技术中心11个,分别占全市总数的72.88%、42.31%。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陕西好商标”分别为4件、10件,占全市的66.67%和76.92%;培育认定省级民营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8户,占全省总数的16.67%,位全省第二位。西玛机床五轴数控工具磨床、智海精密四通阀专用拉刀、秦航机电骨组织手术动力系统等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四)融通格局基本成型。坚持“龙头带配套”“国有带民营”发展思路,在全市主导产业中初步形成了万利航空、德容航空、君毅航空、大秦机械等零部件加工为代表的航空配套产业集群;以万目仪电、精测电器、锐杰电子、智海精密、秦航机电等传感器、元器件、工量具为代表的精密制造产业集群;以汉钢集团、汉邦钢结构、华晟永利、桂资丹、格伯莱彻等金属冶炼及制品、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利用、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现代材料产业集群;以汉王、汉江药业、东裕茶业、双亚粮油等中成药、原料药和食品加工为代表的高品质食药产业集群。龙头带动、多元支撑、多点发力、协同配套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XX经开区、航空智慧新城被评为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

(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引领推动下,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渐由传统的种植业、机械加工业、商贸流通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20XX年,民营经济在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8.6%、64.0%、53.5%。与2020年相比,一产降低4个百分点,二产提升5.6个百分点,一产占比持续缩减,二产占比稳步提升,新增市场主体中属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比例达到60%。

二、XX民营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与问题短板

(一)企业占比偏小,有高原无高峰。截止20XX年底,全市民营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达到85.3%,民营企业占比仅为14.70%,新增企业增速低于新增个体工商户增速20.9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仅168户,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70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户数占到94.32%,总产值却只有47.53%;规模前5位的民营企业总产值仅占规上工业的9.73%,而前5位的国有企业总产值则占到28.88%,超过全部规上民营企业总产值的60%。全市民营企业中尚无全省百强企业和50强民营企业,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略刚公司年产值还未超过50亿元,缺少像东岭集团、隆基绿能、比亚迪汽车那样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大企业。

(二)产业结构偏传统,产品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主要仍分布在传统农业、传统制造、传统消费和传统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占比偏低,全市民营企业没有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数只有0.067%,民营高技术产业产值不到10%,低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除航空制造、绿色食药、精密制造等少数优势行业外,大多数领域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有竞争力的成台(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少,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产业微笑曲线的中间端即制造、组装环节,代表技术、专利的研发端和品牌、服务的营销端贡献少。从调研的情况看,62.75%的民营企业上年度没有研发投入,68%没有产品或技术专利。

(三)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健全。调查发现超过80%的民营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管理模式,特别是传统行业比例更高,名义上是公司制企业,实际上内部治理结构不透明不清晰不规范,尚未真正实行“产权清晰、权职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对老板个人能力依赖程度高,企业家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接班人断层问题突出。如,绿色食品行业,主要管理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67%,其中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接近20%,30岁以下的新生代企业家仅占2.8%。

(四)融资难、引才留人难、开拓创新难、准入与办事难、政策兑现慢等问题依然突出。融资难方面,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民间拆借等传统方式融资,58.63%的反映发展资金不足,48.63%的认为融资机构和产品单一,53.73%的感到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担保能力弱,47.25%的反映银企信息不对称,融资比较困难。20XX年末,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87%,与54.24%的非公占比不相匹配,贷款占比明显偏低。引才留人难方面,45.29%的民营市场主体反映用工比较短缺或非常短缺,民营企业中等以上学历员工仅占25%,低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高级人才难引进,技能人才留不住”较为普遍。开拓创新难方面,63.14%的民营企业不重视产品营销和宣传推广,53.14%的反映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70.98%的反映获取市场信息难,39.1%的感到民营企业产品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准入与办事难方面,虽然有52.1%的市场主体感到近三年营商环境改善比较大或非常大,但“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未彻底打破,76.5%的民营企业认为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或大企业市场垄断冲击大,65.3%的感到政府审批服务或执法监管有待改善,46.8%认为需要加大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政策兑现慢方面,超过50%的民营企业反映扶持政策申报门槛高、审核资料多、受理时间长,53.33%的反映存在政策兑现不到位现象,58%的建议应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查询系统和政策落实督查机制。

三、进一步推动XX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坚定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统一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为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民营企业家深刻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始终做到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要引导民营企业坚定发展信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守住根基,稳住阵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要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家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第二,加强优质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育培训。一是健全优质民营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分类建立培育库,“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和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民营中小企业和龙头型、头羊型民营企业。二是加大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聚焦联农富民、制造强市、业态融合等方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聚集共生,培育打造一批“汉”字牌茶、油、米、菌、果、药,XX面皮、麻辣鸡、腊肉、核桃馍等地方性小吃,藤编、羌绣等非遗手工艺,元器件配套、零部件加工、服装(饰)加工等基础制造以及农(工)旅融合、夜间经济、社区工厂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强化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培训赋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分类别对民营企业家进行集中轮训和培训,聘请专业团队组织对优秀民营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营销等专业化诊断,切实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意识、创新水平和营销能力。

第三、加大惠企政策快享直达力度。一是畅通服务平台。全面拓展提升“陕企通(XX)”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建成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一站式”民营企业服务和政策信息发布及推送平台。完善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争取让全市民营企业都能在系统注册。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对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由发改、财政、商务、工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研究出台的各类惠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各类服务平台,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政策辅导,提高政策通达率和知晓度。三是细查严督。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办牵头,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及“三张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逐项逐条进行督办落实,对组织实施不力、不按要求推进工作、未按时限完成任务的县区和部门进行通报和约谈。四是定期评估。探索政策首问负责、跟踪问效和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执行效果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和暗访调查,建立政策落实大数据评价系统,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综合评估成绩后3名的县区进行约谈甚至问责,切实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

第四,持续用力缓解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着眼扩大金融供给,加大XX投融资机构、平台及产品多元化进程,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针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和不同产业特点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持续强化银企精准对接,建立完善市场化投贷联动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信用修复机制,加大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培训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情况考核,多渠道促进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题。全面落实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天汉英才计划”,用好“人才池”,持续开展“兴业在XX·乐业在家乡”招聘活动,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就业拓岗工程,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提升人才精准服务水平;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鼓励民营企业探索建立高层次技术人才工作站等柔性引才模式,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和首席财务官、质量官、技术官等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加大对民营企业“订单式”培训和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扶持力度,建立特级技师、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提升实际成效。三是着力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定期开展工商业水、电、气、网、租等收费专项检查,依法公布各类合法收费款项信息;优先保障高新技术领域或就业带动作用强的民营经济建设项目用地、用能指标。

第五,用实招下狠劲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突出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最多跑一次”和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持续优化项目投资、市场准入和人才引进环境,构建“亲、清”统一政商关系;全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领域,着力打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卷帘门”“旋转门”“玻璃门”,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信心。二是再造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并联审批方式,控制审批环节,实行标准化运作,重构“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流程。三是用好引领“风向标”。健全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定点联系民营企业等制度,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意识,让民营企业少跑路、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组织企业家对政府部门工作进行评议,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六,始终保持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紧密联系。一是加大事前调研。在制定涉企政策前,深入细致做好调研工作,摸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操性,着力解决政策“宽而不细、普而不专”“接天线多、接地气少”“停电”“打折”等突出问题。二是完善参政机制。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制定机制,邀请民营企业家列席政府重大会议,充分听取企业家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确保惠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通达性。三是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完善政企“早餐会”、民营企业座谈会、助企纾困恳谈会制度和“1226”亲商助企工作机制,定期举办“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N”沙龙等活动,动态了解掌握民营企业所思所需所盼。

第七、切实加大组织领导与调度考核。建议将“市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根据需要调整充实成员部门和单位,统筹推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促进工作。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县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定期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定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发挥监测、调度和考核指挥棒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