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篇)关于20XX年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材料总集

关于20XX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材料总集(55篇)

目 录

1.多措并举,防范外卖食品浪费(评论员观察) 4

2.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纵横) 7

3.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9

4.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12

5.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人民观点) 14

6.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现场评论) 18

7.持续整治“黄牛”乱象 21

8.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23

9.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26

10.智能客服要真服务(微观) 29

11.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 32

12.当好科技与田野的桥梁(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34

13.厚植开放优势(纵横) 36

14.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39

15.找到“金点子”拓宽“好路子”(现场评论) 42

16.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45

17.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 48

18.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纵横) 51

19.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人民观点) 53

20.推动中国制造抵达更多“极点”(新知) 57

21.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60

22.讲好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63

23.让社区成为幸福家园(治理者说) 65

24.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连线评论员·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④) 68

25.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纵横) 73

26.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金台随笔) 75

27.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治理者说) 78

28.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人民观点) 81

29.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85

30.推动暑期旅游市场升级提质(纵横) 88

31.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纵横) 90

32.村史馆里故事多(现场评论) 92

33.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95

34.合作共赢是共同期盼(评论员观察) 97

35.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人民观点) 100

36.把地方特色食品做成大产业(评论员观察) 104

37.当好便利生活的小蜜蜂(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107

38.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现场评论) 109

39.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111

40.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人民观点) 114

41.把传统的根扎深把创新的路走宽(金台随笔) 118

42.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120

43.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2·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123

44.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人民观点) 126

45.协同发力护航成长 130

46.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132

47.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134

48.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人民观点) 137

49.以标准建设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新知) 141

50.优化预约制让出游更舒心(纵横) 143

51.产研融合激发科创潜力(纵横) 145

52.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评论员观察) 147

53.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150

54.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152

55.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声音) 155




多措并举,防范外卖食品浪费(评论员观察)

推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制止餐饮浪费共治格局

通过网络订餐,如今已成为不少人的消费习惯。统计显示,截至20XX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线上点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卖食品浪费现象也引发关注。为了享受商家的“满减优惠”,多加吃不了的食品;菜量标识不够明确,缺乏必要提醒,收到外卖才发现点多了……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消费者超量点餐,使得网络订餐成为餐饮浪费的一个高发区。

防范外卖食品浪费,是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环节,也是网络餐饮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餐饮外卖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从优化餐品供给结构、强化全流程消费提醒、优化平台规则协议等方面提出10项举措。这对于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在引导适度点餐、推动“光盘行动”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餐饮平台入驻商户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量大价廉是常用促销手段,商户推行小份菜、小份饭、小份饮料时往往会有所顾虑。对此,此次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平台协议规则”“建立健全商户激励机制”。一方面,平台应当科学设置起送价格、满减促销规则,避免不合理促销导致浪费。另一方面,对积极推广小份餐品的商户,可通过首页显著位置展示等方式加以激励。加强对商户的正向引导,推动商户精细管理,有利于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

与线下消费有所不同,在网上点外卖,消费者对食物的成分、分量等缺乏直观感受,对原料、口味、制作工艺等也不一定了解。如果餐品信息过少,难以估计菜量,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多点餐。对此,网络餐饮平台应当完善相关信息服务,进一步优化外卖餐品展示,引导商户如实准确填写餐品主要原料、口味等各项内容,多提供食品成分规格、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完善餐品信息,强化消费提醒,有助于避免出现超量点餐的情况。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吃得适量、吃得健康。在网络餐饮平台上,“半份菜”“单人套餐”“减肥餐”等关键词搜索频次比较高。许多商户也在努力把握这些消费新趋势。比如,有的餐饮企业专门开发了一人食套餐,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套餐内容。有的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甚至煎饺、烤鸭包、桂花拉糕等都可以按只出售。有效提升网络订餐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优化餐品供给结构,丰富餐品样式种类,积极使用小份餐盒、可降解餐盒,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可以培养形成科学健康、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用餐习惯。

反对餐饮浪费,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制止餐饮浪费共治格局,在平台、商户与消费者之间形成防范食品浪费的有效互动,在促进粮食节约的同时,也将有利于网络餐饮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XX070305版)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纵横)

目前,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应当看到,粮食在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现象一直存在,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对于节粮减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倡导“新食尚”,树立崇尚粮食节约的文明理念也至关重要。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粮食节约减损的任务十分繁重。从中长期看,国内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减少收割、储存、加工等环节的损失,客观上就是增加产量,有利于提高粮食供给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推进节粮减损意义重大,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抓好节粮减损,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不容忽视。以玉米为例,损耗率每降低1%,每亩就能为农民“抢回来”约20斤产量,按市场价格估算,每公顷可让农民增收约300元。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已经从以往的“损失高、浪费低”转变为“损失降低、浪费升高”。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链条长、范围广、环节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协同联动。就目前来看,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观念,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粮食减损问题。着眼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粮食和其他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标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导适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和物流运输环节减少损失,切实降低损耗。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节粮减损涉及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诸方面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湖南日报》,原题为《节粮减损就是增产》)

《人民日报》(20XX070305版)



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虚拟主播上线新闻节目、数字员工与客户在线互动、虚拟偶像亮相剧场舞台……近年来,从文娱传媒到金融科技,虚拟人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一大批虚拟人入职不同岗位,大显身手。相关机构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成为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以数字技术打造的拟人化形象,虚拟人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兴起,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从消费端看,无论是新闻播报、舞台竞演还是生活陪伴,语气、样貌及姿态都“形似人”的虚拟人,能给人们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比如情感交流、娱乐服务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企业端看,作为企业重要的数字资产,生成速度快、生产成本低的虚拟人,不仅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释放生产力,还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应用场景,孵化千行千面的数字员工,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虚拟人应用的步伐加快,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虚拟人产业生态,虚拟人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渲染引擎和算法迭代优化,让形象更加精致细腻;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完善,为虚拟人注入“有趣的灵魂”;建模技术发展,推动虚拟人制作成本下降、周期缩短……从技术研发、内容制造到平台运营、应用推广,趋于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让虚拟人拥有更强健的硬件、更细腻的表情、更自动化的流程,助力虚拟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

产业前景可期,但挑战犹存。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要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3D显示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单向展示的身份型虚拟人向双向交互的服务型虚拟人转变,推动虚拟人加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为消费市场和企业服务创造更大价值。以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为依托,一大批“听得清、听得懂、会表达”的虚拟人深度融合千行百业,将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新生产力,通过更高效的产业协作,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前沿地带,法治是最可靠的轨道。作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虚拟人快速发展延伸出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需同步纳入考量。相关部门不妨紧跟创新需要,及时健全合规体系,让虚拟人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健康规范发展。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依法保护打造和驱动虚拟人背后的知识产权,积极回应人工智能司法保护新需求,才能有力维护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不远的未来,虚拟人有望成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入口,为人们带来更智能、更沉浸的数字生活新体验。我国在虚拟人产业领域具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深挖潜力,定能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出新贡献。

《人民日报》(20XX070305版)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人物〕阅读推广人李刚

〔故事〕李刚是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一名阅读推广人。捐赠近2万册书籍,走进赣州上百个乡镇,组织上千场公益阅读活动……10年来,李刚翻山越岭,分享阅读的快乐,传递知识的美好。20XX年,李刚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点评〕

如果阅读是一扇窗,我希望做那个拉开窗帘的人。”李刚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捐赠图书,到组织公益阅读活动,再到自费开设阅读书咖……这些年来,李刚默默地播种、静静地守望,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收获成长。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不能缺席。原先,农村地区读书氛围相对欠缺,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时间不足、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困惑较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截至20XX年,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推动12.4亿册图书进农村,为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提供了保障。

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分享阅读体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培养阅读习惯;发挥示范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多样、灵活、有效的伴读形式,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了知识分享,让阅读逐渐成为乡村群众的日常。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塑造淳朴的文明乡风。如今,像李刚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推广乡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有的农民作家通过创作反哺阅读,用书籍为乡村儿童插上梦想翅膀;有的乡村小学教师开办“四点半课堂”,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有的农家书屋创办人将自己开小卖部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购买书籍,开展阅读服务20多年……他们坚守初心、默默耕耘,架起图书与村民之间的桥梁,让田埂间、山乡中的书香氛围日渐浓厚。这些在乡村推广阅读的努力,如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农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阅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同行者。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需要有更多人共同推动乡村阅读。多措并举,汇聚合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乡村文化氛围,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XX070305版)



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人民观点)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文瀚阁里,“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主题展览,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文华堂内,“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基本陈列,引导人们领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之盛。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国家版本馆浓墨重彩展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文物和文献,将二者荟萃一堂,从版本视角为“两个结合”写下生动注脚。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百余年来,一条脉络鲜明呈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往深层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丰富的养分,“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要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能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手握科学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沐浴文明辉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我们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人民日报》(20XX070305版)



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现场评论)

民俗节庆、良好家风、传统技艺等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群众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乡村文化建设在为文化留住血脉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棠棣无处不逢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棠棣村,以花命名、因花闻名。在古朴整洁的村道上漫步,富有浓浓文化味的墙绘引人瞩目。“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关于兰花的诗句和画作扮靓村庄,彰显着“春兰故乡”的深厚底蕴。

端午节前走进该村文化礼堂,几位村民欢快地包着粽子。“有红枣馅粽,也有肉粽,包好了就给村里的独居老人送去。”村民诸亚飞指着包好的粽子,语气里充满自豪,“我们村,歌咏会、广场舞、拔河、兰花展评……每年100多场文化活动,四季不重样,生活挺精彩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文明培育、文化发展,更多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成为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从农闲时节无事可做,到一年四季生活充实;从文化活动乏善可陈,到文化礼堂人气满满……如今,在文化滋养下,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千百年来,棠棣村居民世代采兰、养兰、卖兰,涵养了独特的兰文化。在棠棣村,地里长、路边种、墙上绘,兰花元素随处可见;“别漾花海”“缤纷乐园”等村居工程充分运用兰花元素,为村民带来美的享受。文化不仅要上墙,更要入心。兰花被不少人视为“君子之花”,映照着人勤春早的精神、花好人和的乡风。如今,棠棣打造“兰乡有礼”乡风文明特色品牌,评选“最美家庭榜”“乡贤参事榜”等榜单,让善意不断传递,正气愈发充盈,文明之花开满山村。民俗节庆、良好家风、传统技艺等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群众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在安吉县,名为“余村印象”的农家图书馆坐落在青山环绕中。村民俞佳慧赞赏道:“无论看书,还是参加讲座、交流会,每次来都有收获。”“余村印象”不限于提供阅读服务,还包含乡村文创、教育研学、产业展陈等多个功能区,成为综合文旅驿站,为村民带来多样文化体验。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效果导向,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吸引群众深度参与。

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文化强基。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径山茶宴”非遗项目展演现场人头攒动。依托茶资源,径山村村民不仅种茶、制茶,更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让小茶叶成为大产业。从棠棣村的兰花,到径山村的茶叶,一个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叫得响、传得远,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有利于激发产业发展的潜力,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正能量。

“‘富口袋’和‘富脑袋’两手都要抓。”在棠棣村采访时听到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千万工程”的鲜活案例说明,乡村文化建设在为文化留住血脉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一幅幅山水与人文共美的乡村画卷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人民日报》(20XX070405版)



持续整治“黄牛”乱象

一段时间以来,演出市场复苏态势良好,人们观演热情高涨。然而,一些“黄牛”倒卖高价票,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观演体验。近期,北京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有关行为打出“组合拳”。

或利用软件,或招募代拍,或勾结主办方压票,“黄牛”蓄意炒高票价、牟取私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黄牛”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对此,应当齐抓共管、凝聚合力,有效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比如,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平台与主办方完善票务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等等。

治理“黄牛”乱象,关键在于斩断利益链条,让不法分子难有“可乘之机”。加快建立完善演出票务系统行业规范,让演出经营全流程有章可依,才能解好行业健康发展的这道必答题。健全机制、久久为功,规范行业秩序、提升购票体验,演出市场便能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充分释放促消费的效能。

悉心呵护儿童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徐雷鹏

在地铁车站母婴室开展“儿童防撞角”安全提升行动、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青少年宫”、打造停放儿童车的“小伢儿停车场”……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制定并发布《20XX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旨在从交通出行、普惠托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为儿童成长提供更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

儿童友好的程度,标注着城市发展的水平。从《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到《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明确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等要求,近年来,我国关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制度设计日渐完善。应着眼“1米高度”,让政策更包容、服务更匹配、保障更到位、空间更充足、设施更安全,助力实现儿童友好的愿景。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要以“绣花功夫”将各项惠童举措落细落实。学校门口的爱心斑马线、社区楼下的游乐园、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紧盯细节,从衣、食、住、行、学、医、养、服等方面入手,为孩子们营造宜居、宜学、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就能更好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20XX070405版)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预约的精准度,完善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XX—2025年)》,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并公布了27项评估指标。这为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看到,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还不高;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医院,仍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停车难等现象,距离群众期待有差距。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必须完善管理、创新理念和模式,改善全流程就医服务。从诊前看,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的号源,发挥预约转诊的积极作用。从门诊看,一方面要鼓励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丰富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住院看,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诊后看,要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方便出院患者获得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机会。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20XX070405版)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培养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调查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奋进新征程,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不断筑牢,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需求总量上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从需求结构上看,对支撑制造强国的紧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为创新体系赋能。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要充满活力,既要顶尖的科学家,也要有一流的工程师和技能型人才,既要有引领性、革命性、突破性的理论成果,也要有可转化、能落地、会推广的工程实践。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衔接、高效协同。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两张皮”情况有待破解,还需培养更多善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各类产品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应加快融入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市场推广、改进产品工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道路。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转型,让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才能推动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由大变强。同时,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技能提升的客观规律,重点推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为学生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体现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教育,还有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现代职业教育,关注的是人才持续发展的“成长路线图”,旨在促进技能人才不断学习,在技能提升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强化职前教育的同时,承担起职后教育的责任,促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各类人才从“一技在手”转变为“学技终身”。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培养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就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日报》(20XX070405版)



智能客服要真服务(微观)

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多渠道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有什么问题吗?”

我买的抱枕怎么一周还没发货?”

您是否想咨询以下问题——”

我的抱枕没发货,能解决吗?”

亲,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请您再耐心等待一下。”

?”

您是否想咨询以下问题——”

…………

这份聊天记录,是某商家智能客服与顾客的对话。类似智能客服“不智能”、聊天机器人变“机气人”的经历,相信不少人都有过。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智能客服,甚至以其完全取代人工客服。在网购退换货、手机换套餐、机票退改签、银行办业务等众多消费场景中,智能客服的身影随处可见。应当看到,智能客服不乏优点,比如,节省人力成本,服务效率高,可以做到随问随答,等等。然而,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但仅有约四成的受访者觉得好用。

入口隐蔽操作复杂、答非所问循环重复、“千篇一律”不会变通、对老年消费者等群体不够友好……智能客服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更令人困扰的是,有时智能客服沟通不顺畅、解答不对路,但转入人工客服程序繁琐、排队时间长。有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已经不设置人工客服。只回答问题、无助于解决问题的智能客服,提供了低效或无效的服务,浪费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这显然有违使用智能客服的初衷。

智能客服显得不够“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应用尚不成熟。目前,一些机器人很难识别个性化的提问方式和语句结构,还做不到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人性化服务。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成熟,智能客服的能力有望获得较大提升。

无论如何,技术应用不成熟,不能成为商家服务质量欠佳的理由。智能客服如果语义理解能力不足、达不到客服工作要求,就不要为了降成本而强行替代人工服务。如果智能客服只能处理重复性、通用性问题,就仍须保留一定比例的人工客服。事实上,不少老年人不会或不习惯使用线上服务。在推广智能客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适老化改造,确保各消费场景下老年人的沟通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可以设置“一键转接”等服务,让老年人更便利地找到人工服务。

做好服务是本分,改进服务能加分。在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多渠道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认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智能客服,不仅是成本更低的沟通渠道,还能帮助企业在售后服务中梳理商机、提升客户体验。从这一点看,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商业开发,智能客服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智能客服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发展潜力巨大。合理有效地发挥智能客服的优势,更好兼顾服务效率和使用体验,才能让消费者满意,让经营者改善形象和口碑,让科技进步不断造福我们的社会。

《人民日报》(20XX070405版)



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铭刻下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

稻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从617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XX年重点项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播出,透过“一粒米”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为观众奉上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中国稻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2000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我国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水田耕种技术、节气和历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与稻作农业息息相关的米食文化传承至今,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样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浙江,从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鲜米豆腐,到传统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创新食品咖啡汤圆,米香一如既往,形态千变万化;在广东,人们既喜爱非遗美食禾秆冚珍珠、风味美食“粥底打边炉”,也对“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米香浓郁的陈村粉钟爱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土家糍粑广受欢迎;在云南,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米线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气鼓鱼粥、港门酸粉、山兰米酒、凤梨海鲜炒饭等特色美食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具有悠久历史的米食文化,发展到当代依然充满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稻作农业的发展成熟,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我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15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今天的中国,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开展“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一系列有效举措,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铭刻下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在接续奋斗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20XX070505版)



当好科技与田野的桥梁(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打通科技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帮”还要“育”,关键在培养更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才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2014年,我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开展中药材栽培研究与应用推广的科技帮扶工作。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是责任,也是光荣。

当好科技与田野的桥梁,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问题,是科技特派员的分内事。比如,七叶一枝花是重要的林下经济作物。有些农民种植的七叶一枝花,经常不正常倒苗,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于是,我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在深山里住了下来,经常是白天钻山林、进大棚做实验,晚上分析总结,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历时7年,前后进行了400多项实验,我们终于突破了七叶一枝花栽培和种苗繁育技术瓶颈,将出苗时间由2年缩短到6个月,出苗率提高12倍。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只要能实实在在帮到农民,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的。

除了加强技术攻关,我们还创新生产模式,充分挖掘农作物的经济潜能。我带领团队探索七叶一枝花、多花黄精套种灵芝的林下经济模式,试水长中短期的复合种植模式。此外,我们团队还研究了凉粉草与玉米、大豆间作,多花黄精与玉米作物等复合种植模式,在闽粤赣示范推广中药材种植近20万亩,给当地农民带来很好经济效益。这种林下经济模式不仅能提高种植效率,缩短回报周期,还可以改变以往采挖野生药材、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推广新模式,农民“钱袋子”更鼓,村庄环境更美,一些乡村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通科技帮扶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帮”还要“育”,关键在培养更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才。曾经,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从外地引进种苗,种下后却生长效果不佳。得知情况后,我们和他一起建基地、育种苗,帮助他渐渐成为种植能手。如今,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年收益可达60多万元。同时,他还鼓励大家一起致富,带动乡亲们种植了3000多亩药材。在互帮互助中,大家学习技能的热情也持续高涨。如今,南平市光泽县积极发起乡土人才评选,让符合标准的农民获得乡土人才的认证,推动培养了更多农民科技特派员。乡亲们从依靠科技特派员到成为科技特派员,折射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景更为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将秉持初心、努力奋斗,继续发挥专业所长,努力钻研出更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20XX070505版)



厚植开放优势(纵横)

前不久,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正式成为吉林的境外中转港口,可说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一个生动缩影。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党的XX大报告再次宣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扩大开放仍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在拼经济、促发展的赛道上,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战略要求,也是必然选择。能否把地缘优势、机遇优势、政策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放”的文章,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放开搞活,厚植开放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解放思想始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做好“放”的文章,就要充分用好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以思想之“放”引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风气之“先”、气象之“新”。面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补齐认识上、能力上的短板弱项。要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打破条条框框、固有藩篱,着力解决那些影响和制约全方位开放的体制机制问题。要从“墨守成规”的观念、“瞻前顾后”的心理、“畏手畏脚”的习惯中走出来,认识形势、把握态势,保持定力、提升能力,遇事敢闯敢试、敢于拍板。

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做好“放”的文章,就要秉承开放包容,栽好养好营商环境这棵“梧桐树”,引来更多的“金凤凰”。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综合施策,放宽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限制,放开影响市场活力的阀门禁锢,放活促进创新创业的创造因子,放大对外开放的有利优势,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引资金、招人才、落项目、聚资源、增人气,以产业振兴集聚发展效能,以科技创新凝聚发展潜能,以人才兴旺汇聚发展动能。

以放开搞活汇发展之力、聚创新之势。做好“放”的文章,就要培育“放”的多元主体,“放”出经营主体的活力、基层一线的动力、社会各界的合力、群众创新创业的潜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内涵意义与路径,光明磊落同企业交往,帮企业解难题,助力企业破除“成长中的烦恼”;要在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加强开放通道建设等方面,努力开拓思路、探索新路、找准出路,进一步增强本地区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引要素、育主体、兴产业、添活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万马奔腾”、小微企业“生龙活虎”的生动局面。

(摘编自《吉林日报》,原题为《做好“放”的文章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人民日报》(20XX070505版)



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

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启动20XX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针对登记失业青年和20XX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服务;针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及长期失业青年,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6月底前,形成登记失业青年帮扶台账……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就业工作,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4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当前,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失业率今年以来整体呈下降态势。分年龄看,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继续下降,5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说明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而且还在改善;分群体看,进城务工农民工失业率继续降低,5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接下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青年就业的强大合力。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国内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带动作用增强,市场用工需求增加,促进就业形势整体好转;服务业增势较好,促进就业容量扩大,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较快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这都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我们完全有底气、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持续好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将逐步改善。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不断发力。接连推出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举措,为广大企业减负担、增后劲,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助力企业留工稳岗;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就业的潜力,促进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帮扶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各方面多管齐下,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托举。

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着眼经济发展大势,我们对稳就业具有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不仅将提升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更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人民日报》(20XX070505版)



找到“金点子”拓宽“好路子”(现场评论)

亲民敬民,为民惠民,需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

盛夏傍晚,笔者走进广东广州增城区的新塘水电二局小区广场,一些居民在跳舞,还有的在喝茶聊天,街坊们在树荫下怡然自得。

早在几年前,别说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连年轻人都不爱往广场跑。”说起今昔之变,一名居民感慨,“南方酷暑时,上下楼一次,全身能湿透”。如今,小区几十栋楼加装了电梯,极大便利了居民出行。居民们不约而同地点赞:“这可是解了难题,办了实事!”

为民办实事,科学规划是前提,得下足“绣花”功夫。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两难多难集中的任务。像加装电梯,尽管便利群众,但社区年代久远、建筑结构各异,导致施工空间有限、难度加大。现实难题考验治理智慧。在广州调研中看到的一个创新案例,颇具代表性。过去受制于楼梯结构等,加装电梯往往采取错层入户。经过充分调研,有条件的在阳台上重开入户门,加装电梯可同层到达,一下就化解了过去出电梯还需“上半层或下半层”的尴尬。既充分照顾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个性化诉求,也满足楼体结构、消防安全等刚性要求,这才有了各方满意的好设计。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过程都精细,就能把好事办好,让百姓真正满意。

办好民生事,多方兼顾是保障,充分共商才能更好共享。作为电梯安装召集人的曾女士,谈及加装过程时道了一个“难”字,因为需要劳心劳力办手续跑审批,还可能被邻居误会;说到圆满的结果,则连声感谢街道支持。加装电梯,难在意见不一,也难在资金协调、手续繁杂,等等。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由街道出面,请居民坐下来,大家把不同楼层的需求、不同住户的想法都摆在桌面上进行协商,往往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兼顾多方利益,协商破解难题,把事情说透、道理讲通,终能探寻到最大公约数。

小电梯”里有“大民生”,折射基层治理效能。面对多元主体、多样诉求,基层治理者既要敢于作为,又应善于作为,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正如加装电梯过程中街道牵头组织居民协商议事,只有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用心用情、担当作为,才能为民服务解难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亲民敬民,为民惠民,需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比如,越秀区水荫路34号大院曾因加装电梯的电梯井部分占用小区公共用地,引发与用地权属单位产权争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调阅历史项目报建和土地出让资料,用“法”与“理”相结合的方式,经主动与用地单位多轮沟通,得以达成一致,助力成片连片电梯建设顺利推进。又如,广州的老旧小区多、加装电梯存量大,逐个审批的流程多、效率低。相关部门积极创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申请、统一批复的方法,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思路一变天地宽。优化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善于寻找办事的“金点子”,就能拓宽基层治理的“好路子”。

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静谧宜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员、干部坚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

《人民日报》(20XX070505版)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贵州榕江,“村超”看台上人声鼎沸;陕西华山,游客举起手机频频打卡……这些鲜活场景,显露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而强烈的消费意愿要想转化为消费行动,离不开消费能力和稳定收入预期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可谓切中扩内需、稳增长的肯綮。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本经济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XX大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这一发展目标,为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从现实需要看,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绝对速度却在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具有推升作用,稳增长对于稳收入至关重要。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带动社会投资等政策举措,都是应对周期波动、扩大就业的有效办法。目前,各地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工作,已经收到积极效果。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将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年度全体会议,明确了今年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安排,围绕持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提高居民收入,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应成为政策必选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面向未来,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人民日报》(20XX070605版)



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持续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我国14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有效推进垃圾分类,需要投入大量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也需要全社会长期投入时间精力。推动全体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必须围绕从垃圾分类到资源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条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推进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包括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推动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要建好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处理系统,避免出现“先分后混”的现象。实际上,一些地方推广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未能形成工作闭环,不仅大大增加了末端处理成本,也影响了居民坚持分类的积极性。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实现垃圾处理全链条有机衔接,才能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努力凝聚成合力。

垃圾分类的便利性,是影响居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更精准,有助于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比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引入智能垃圾分拣站,通过红外感应、机械手等设备实现厨余垃圾整包投放、免手动破袋等功能,如果垃圾投放不规范,会收到语音提示;甘肃省兰州市引入垃圾分类声光报警系统,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观念和习惯尚未普遍形成的阶段,积极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帮助更多人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与技巧,在实践中强化垃圾分类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覆盖率。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各地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不一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统筹运用建章立制、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奖惩结合等手段,推动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各地在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进行奖励,派志愿者到小区进行劝导等。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也应把握好实施力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才能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具有更强感召力,在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中更好融入日常。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着眼长远,绵绵用力,持续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成果,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全链条管理,我们一定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人民日报》(20XX070605版)



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纵横)

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做好“土特产”文章,以小谋大、以小连大、以小成大,多姿多彩,各展其长,为乡村振兴增添亮丽的一笔。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土特产”升级发展之路。怎样进一步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深、做实?怎样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在产品、服务、场景、创意、产业等方面实现长足发展?从各地的实践看,“土特产”要在生产标准化、服务品牌化、产业集群化、消费场景化上下功夫,努力从一时旺变为一直旺,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

前不久,淳化荞面饸饹品牌战略实施和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标志着淳化荞麦产业在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路上又向前跃升了一步。近年来,作为“土特产”的淳化荞面饸饹,走出了一条“小荞麦、大产业”的发展之路。据统计,现在,淳化荞面饸饹门店已经发展到1300多家,县域内外集群化拓展,年营业额整体在4亿元以上。这得益于当地把荞麦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运用“科技+政策”双赋能、“外引+内培”双发力、“线上+线下”双推进的“组合拳”,全力打造荞麦种植、加工、销售、餐饮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在于产业振兴。各地的“土特产”资源,是县域经济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基于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各地“土特产”,恰是乡村产业扎根乡土,体现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重要依托,很多具备产业化发展提升的潜质。重点在于,如何走出一条新时代“土特产”产业化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在品质、品味、品位、品相、品牌上全面适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喜好,营造新的消费场景,着力在价值链挖掘、产业链拓展上出点子、创路子。“土特产”的想头、干头、彩头都在“链”上,要在价值链上创新创造,在产业链上聚焦聚力。价值链要如涌泉,源源不断;产业链要如藤蔓,集群发展。

一方“土特产”,往往具有多重价值,可做“+文化”“+旅游”“+生态”“+健康”等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很多地方在丰富价值链、拓展产业链方面已经作出了积极探索,但如何真正形成集群效应,还需要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努力让更多的“土特产”成为县域经济的“金招牌”、农民增收的“金饭碗”。

(摘编自《陕西日报》,原题为《从一时旺到一直旺》)

《人民日报》(20XX070605版)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人民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

秉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吸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健全;汲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智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纵观古今,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无比坚实的支撑、无比丰厚的滋养。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翻开风起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的观点。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连贯一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相融相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追求,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智慧,化作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传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胸怀,中华民族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今天,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新征程上,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青铜之韵,到汉唐气象,再到今天的大国风范,一个文明悠长、日新月异的中国,正坚定走在自己开辟的大道上。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就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人民日报》(20XX070605版)



推动中国制造抵达更多“极点”(新知)

〔现象〕湖南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展厅里,摆着一根直径仅为头发丝八分之一的“细针”。它是硬质合金微钻,能在指甲盖大小的精细印刷电路板上精准打出2500个钻孔,且钻头不弯不断。长期以来,这样的小针只能依赖进口,研究人员潜心钻研20多年,终于打破国外垄断。近年来,从硬质合金微钻到重型运载火箭,从纳米微球到“手撕钢”,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厚植了制造业优势。

〔点评〕

制造业里有个“极端”,颇受追捧,那就是极端制造。

极端制造主要解决产品尺度及环境极端化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顶尖水平。谁缺乏极端制造能力,就会遇到“天花板”,从而受制于人;谁掌握了极端制造能力,就拥有了“撒手锏”,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极端制造对于维护产业安全、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以更高的制造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上下游产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极端制造解决的是极端尺度、极限精度、极高性能等难题,有助于推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大科学装置等前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科技创新制高点。

极端制造每进一步,就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一些领域站上了“金字塔尖”。抢占塔尖的基础是拥有坚实的塔座,即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制造才能抵达更多“极点”。一架C919大型客机,由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几代航空人合力攻关;一座空间站,由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一艘大型邮轮,需要2500多万个零件、4000多家供应商……极端制造集中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科技,需要的不只是单点突破,还要求系统性创新。近些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创新氛围愈发浓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20XX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综合排名为第十一位,但部分分项指标排位较低,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加强基础创新,才能为极端制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极端制造上不断取得新成果,也存在一些“卡脖子”领域,尤其在科研仪器、基础设备等方面还有不足。一些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也存在加工精度、管理效率上的差距。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深空深海探测、远程精确制导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材料、工艺和设计等领域又面临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深入挖掘、提炼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探索研究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才能推动极端制造步入新领域、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极端制造以突破现有制造极限为目标,创新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需要大量投入和协同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练好内功、补足短板,我们定能不断提升极端制造水平,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在更多技术领域攀上高峰。

《人民日报》(20XX070605版)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保障持续发力。5月中旬,中组部等五部门发文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便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决定开展20XX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进入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20XX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接续推出稳岗拓岗促就业政策,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合力。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才能有效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稳住企业这个“基本盘”。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主渠道。企业发展有活力,吸纳就业才更有动力。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象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降税费,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优惠;发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达到一定比例的,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今年以来,一份份减负稳岗政策“礼包”精准发力,提升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政策支持下,餐饮、旅游等一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恢复,就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拓宽就业渠道,要大力开发新职业这片蓝海。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与2015版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XX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快新职业规范培育和标准开发。这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岗位潜力,拓宽高校毕业生求职视野,增强他们的择业、创业能力,形成更多人才红利。

拓宽就业渠道,还要用好基层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今年,有关部门继续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并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多地公务员招录也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这些政策将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一线、砥砺成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尤其要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倾注更多关心。展望全年,随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显效,各方压实责任、兜牢底线,广大毕业生积极主动、全力以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一定能取得新成效。

《人民日报》(20XX070705版)



讲好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2017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我,第一次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知·行”实践团,到西藏实地调研。当地党员、干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让我深受触动。2020年留校工作后,我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实践团多次进入雪域高原。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令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走进社会,火热实践蕴含立德树人的丰厚养料。我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把思政课堂搬到田埂、搬上雪山、搬向湖泊,通过高原微课、励志演讲、愿望清单等多元融合的研学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借助上海交大与西藏农牧学院的结对帮扶机制,我们创新教学方式,让实践团学生与藏族学生同上“大思政课”。可以说,植根在雪域高原的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唤醒了他们为家乡和国家奉献的奋斗之志。

结合现实,奋斗之志才不会沦为空谈。近年来,在与雪域高原的结对互助实践项目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体验者,也是贡献者、收获者。有学生表示,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同胞为当地发展付出的努力,更应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聚焦现实、结合现实、深入现实,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获得更加饱满的人生。

投入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升华精神境界。学生通过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的结合,将专业知识和理想信念化为知行合一的实践,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充实更多人的精神力量。我们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制作成微党课,在“南湖1921号”旅游列车上播放。搭乘列车的乘客在出行游玩的同时,也能够回溯历史、学习知识,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养料。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品,“大思政课”的成果会润泽更多心灵。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助力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堂同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成长、受益,我们责任重大。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

《人民日报》(20XX070705版)



让社区成为幸福家园(治理者说)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群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从夯实党建基础做起,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幸福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展党建阵地,提升服务水平。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我们下大力气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比如,打造“初心家园”“邻里春风”等多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28处社区服务场所,推行“一站式”服务,构建起“片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居民诉求解决平台,打造服务群众网络矩阵,完善线上服务流程,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快速响应、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推动协商议事,共建美好社区。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才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我们广泛建立“邻里议事会”,设立“邻里议事亭”,遇到社区改造维修等事项,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由大家商量着办,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自去年以来,全区71个社区开展民主协商5800余次,解决大小问题7300余件,“商”出了和谐邻里关系,“议”出了社区治理新气象。

办好惠民实事,回应群众关切。推进幸福和谐社区建设,必须认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办好,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近年来,我们加快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高标准建设82个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大力探索“智慧医养”等项目;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帮助23个小区引入物业管理,打造党建引领好、小区环境好、邻里关系好、服务管理好、治理机制好的“五好”物业小区10个……民生问题在社区层面高度集中,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工作做得更扎实。

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把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我们建立各类志愿服务团队620余支,按照“居民点单、社区派单、服务队伍接单”的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此外,广泛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如今,社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群众生活也更加有滋有味。

社区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努力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社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人民日报》(20XX070705版)



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连线评论员·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④)

对话人:

周珊珊本报评论员

高源北京日报评论员

赵威天津日报评论员

张博河北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有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怎样才能落实到、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上?

高源:要想让“协同红利”更多惠及老百姓,就要紧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上下功夫。在教育领域,三地已探索出校长教师培训交流机制,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注入雄安新区;在医疗领域,三地协作日趋紧密,异地就医已实现“一卡通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稳步推进;在就业领域,新兴经济、高端产业引领发展,人才在“轨道上的京津冀”上加速流动……相关政策落得实不实、扎得深不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关键小事”上,体现在老百姓“稳稳的幸福”上。

赵威: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得益于交通“快车道”,位于天津武清区的李大人庄村成了热门打卡地,七成游客来自京冀。连接京沪、京津等多条高速公路的爱一路通到了村口,让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重焕生机。精准识别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就能让三地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幸福美好。

张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身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9年多来,京津冀三地共护美丽家园,生态联防联控联治力度不断加大。河北围绕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工程。20XX年,河北的PM2.5平均浓度比9年前下降了六成多,11个设区市历史上第一次全面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我们深刻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周珊珊:这些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群众也有更高的民生需求。就业、教育、医疗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着力优化的重点领域。围绕新需求、新期待,京津冀还需要持续发挥协同之力,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赵威:京津冀协同发展,意味着三地公共服务资源再分配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组。协同发展越深入,三地群众需要跨区办理的事项就会越多。人才一体化建设,牵涉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如何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是民生福祉问题,也事关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资格在京津冀三地互认,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各类人才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公平的发展机会、良好的创业环境。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给群众和企业带来可知可感的便利。

张博:医疗是有温度的事业,群众感受更为直接。今年41日起,京津冀三地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过去,河北的患者总喜欢去北京大医院就医;如今,“患者不动医生动”,优质医疗服务家门口享用。这省去了群众来回奔波,也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高源:眼下正值毕业季,北京立足本市高校多、应届毕业生多的实际,举办多场就业服务季主题活动,帮助毕业生与用人方“双向奔赴”;创新开展“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改革,探索“21”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促进硬科技项目孵化成长;等等。相关帮扶政策和就业服务,不仅有助于北京毕业生更好求职就业,也搭上京津冀三地“就业服务一体化”的快车,不断向津冀延伸,让三地学子都有更多选择空间。未来,随着公共就业服务愈发均等,社保转移接续更加顺畅,再加上非首都功能持续疏解,三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突破,相信会有更多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周珊珊: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打造民生福祉一张网,提升三地百姓幸福感,才能共同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接下来,三地如何落实落细各项举措,让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高源:经过多年协同发展,北京与天津、河北紧密联动,在诸多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已经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积极服务支持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等地落地。在三地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北京也将立足首都优势,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上,北京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落地转化,创造更多共享发展新机遇。

张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是河北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河北会持续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协同发展动力活力;着力抓好重点对接事项落地落实,推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加强三地沟通对接。我们必须全面加快与京津公共服务标准对接,积极吸引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布局,精准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享受更多协同发展的红利。

赵威:天津正在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对相关举措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比如,社会保障方面养老是重点,三地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天津着手健全三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定信息协调机制,强化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支持北京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在天津落地,推动天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茬接一茬地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定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XX070705版)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纵横)

在戈壁、盐碱地上发展农业,在大海上耕海牧渔,在寒冷的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业突破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久前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XX—2030年)》,是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这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供给充足,但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还面临较大压力。现代设施农业包含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工厂化育秧设施、粮食烘干设施、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限制,拓宽农业发展时空,缓解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可节约耕地资源。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是重要食物。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应积极探索发展设施农业,重构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导农民在低丘缓坡地、戈壁、盐碱地和海洋等非耕地上建大棚、养殖场,以新路径拓展现代设施农业新空间。

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可解决育秧难问题。水稻要高产,关键是育好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工厂化集中模式,可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大批量育秧,且秧苗整齐,有助于实现标准化秧盘与机械化插秧无缝衔接。因此,要加快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补齐商品化育秧短板,满足水稻对高质量健康种苗的需求。

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可帮助农户解决晒粮难问题。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机械化烘干可减少粮食晾晒环节损失。要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需要,加快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可解决粮食储存难、保鲜难问题,延长粮食保鲜期,拓展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要加强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粮食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实现收益最大化。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地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粮食生产从传统粗放式转向现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持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原题为《现代设施农业让增产走上快车道》)

《人民日报》(20XX070705版)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金台随笔)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被悬崖峭壁阻隔,这个小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下,化屋村不仅脱贫摘了帽,还做强了特色苗绣产业。回乡做苗绣的95后绣娘杨文丽,所在的非遗工坊去年销售火爆,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拓宽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例如,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制作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才能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人民日报》(20XX071005版)



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治理者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必须发挥比较优势。衡阳市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多年稳居湖南省前列,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湖南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坚定不移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加快布局中锻造长板。胸怀全局才能科学布局,锻造长板才能更好发展。衡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通江达海,还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我们将依托这些优势,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化进程。一方面,着眼全局,奋力融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内陆的集散地;另一方面,立足全省,加快建设区域经济、消费、医疗、教育、应急“五大中心”,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作用,打造标杆、创造经验。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发展中找准方向,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在做强产业中增强底气。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实体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底气足。衡阳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双轮驱动”战略,深耕电气设备、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主导产业,以产业链思维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有色金属、盐卤化工、钢管及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基于自身特色,不断夯实产业根基,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凝心聚力中攻坚克难。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凝聚合力,才能不断破难题解新题,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将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大力整治“懒、庸、怕、慢、假、奢”等作风问题,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按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激励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唯有苦干实干,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前进道路上,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多作贡献,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多作贡献。

《人民日报》(20XX071005版)



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人民观点)

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具有“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的高度自觉和坚定自信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可以为回答今天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


延续中华民族“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党的XX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在所作的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体现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和主动。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扎根中国土壤,方有源头活水、充沛养分;坚持独立自主,方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具有“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的高度自觉和坚定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立足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些年,“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也不能忘了“过去未去”。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今天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治水智慧。在古代,基层水利管理者负责维护日常用水秩序、修筑堰坝、疏浚圳沟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渠长”“河长”“湖长”等均可见于传世文献。先贤们在水利管理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当今的河湖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现在,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江河湖泊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小切口”带来了“大转变”。由此来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可以为回答今天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方此之际,只要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起来,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既定奋斗目标。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变革和开放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我们的道路无比宽广、我们的前景无比光明!

《人民日报》(20XX071005版)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不久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举办的一场大型线下招聘会,专门设置了“职业指导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区域排队最长。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有差异,因而往往需要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在多措并举拓宽就业岗位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耐心细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就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就业预期各不相同,通过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在今年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着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以帮助20XX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说,积极的就业观念是顺利求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措施效果,让自己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看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就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我之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增强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在就业创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比如,很多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青年,一开始只是车间普通的技术工人,后来通过不断钻研成长为某个领域顶尖的技能专家;有的技能人才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名牌大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些都说明,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从更长远视角看待当下就业和职业发展,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拥有更多可能性。

青春的样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样子。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一样能实现青春的价值,还能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有的青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有的青年成长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在“三支一扶”计划中,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自身的职业赛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为走好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施展才干的一方舞台,莘莘学子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人民日报》(20XX071005版)



推动暑期旅游市场升级提质(纵横)

年轻人约上好友,在旅途中发现更美的风景;家长们带上孩子,走过名山大川,探访人文古迹,追寻更有意义的假期……最近,“暑期档”旅游热潮悄然而至。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区别于传统旅游以观光游览为主,他们更加注重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联结,追求个性化和社交化的旅游体验。这折射出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促使旅游市场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多样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一些旅游目的地通过主题研学、生态旅游、“旅游+体育”等新业态和新玩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一些地方率先推出以各类音乐节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和旅游融合项目、地方民俗和非遗项目,以满足年轻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向往。

毋庸置疑,这些个性玩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多元需求,为“诗和远方”创造了新的图景,塑造了暑期旅游新气象。不过,这些新兴业态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不少暑期旅游产品缺乏具有可信度的品质评估和监管标准。一些旅游景区和文旅企业过于追求新奇和独特,忽视了游客的实际需求和体验感受。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要把保障游客安全和权益置于首位,并推动出台行业指导文件和品质监管方案,加强对暑期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在规范管理上“做加法”。

年轻人群体规模庞大,需求多样,这意味着市场创新有很大的空间。不过,在供需对接方面,一些经营主体图省事,采用通用化产品代替个性化产品。有些所谓的研学游只是以旅游为名,缺少教育之实。经营主体应该从精细运营的角度探索更多可能性,在行程设计、价值创新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广新业态和新玩法时,经营主体还应不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维护能力,在产品创意和开发上探索更多可能。同时,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保留一些兼具挑战性与安全性的项目,满足年轻人探索新鲜事物的需求。

在暑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升级提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旅行业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不足都会制约旅游服务产业链的良性运行。只有不断拓展长板、补齐短板,在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让暑期旅游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广大游客带来更优质、愉悦、难忘的旅游体验。

(摘编自《解放日报》,原题为《个性玩法塑造旅游新气象》)

《人民日报》(20XX071005版)



不断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纵横)

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有助于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难题。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存在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个体成因复杂,但充分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在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学校建设是一个极佳的契机,可由此加快建立学校健康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应当把建设健康学校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更加主动地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相关实践要求。

健康是个大概念,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到底该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在关注肥胖、脊柱侧弯、龋齿、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应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注重多方协调、系统推进。目前,各大中小学校对健康课教育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应尽快解决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工作职责不清、课时无法保证等问题。推进健康教育,要不断优化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为教师提供实现专业价值、施展专业水平的舞台与空间。此外,应加强统筹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健康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卫生健康等相关单位在师资配置、课时安排、研修培训、专题教研、健康科普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原题为《健康学校建设体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人民日报》(20XX071705版)



村史馆里故事多(现场评论)

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蓝天白云下,灰褐色的山体高高耸立;清澈平缓的河流,在山前拐了道弯。河滩上,绿树掩映之下,一座座藏式民居错落有致。

河是黄河,村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德吉村。游船快艇、特色民宿、风情藏餐……这个由260多座藏居组成的村落,在黄河上游远近闻名。几年前,千余名贫困藏民,告别几十公里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脑山,整体搬迁到这里定居,从牧民变成了民宿老板、厨师、生态看护员。

村前黄河边,一座两层的村史馆引人注目。走进展馆,一张张泛黄照片记录着过去的景象:一名藏族妇女背着一个水桶,跋涉在崎岖山路上,背来全家一天的饮用水;破败的几间石屋、紧邻一座石头垒砌的牛羊圈……当地村干部说,这是以前牧区的常态。与此同时,一幅幅新图片,记录着德吉村种植苗木、发展旅游的奋斗故事。

近年来,从东海之滨到雪山之下,从塞外草原到江南水乡,记者在农村社区采访时,常见到这样的村史馆。

村史馆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新时代以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如今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小小村史馆是时代大窗口,生动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村史馆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图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西沙沟村村史馆,真实呈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的发展历程。开商铺、晾晒棚,公益林补偿款、村民入股分红,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村史馆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小桥流水、特色民居等尽可能保留着,但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机械化代替了牛马耕作,标准化代替了手工生产。石磙、石磨、木轮车、地排车、蒸笼、风箱……不少地方的村史馆,将过去的生产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来,为乡村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

村史馆里有真切的民声民意。德吉村村史馆的显眼处,摆着一幅巨大的全村实景图——利用各种谷物制作完成的“五谷画”。6户脱贫户搬入新居后,感恩好政策、好生活,主动制作了这幅图。不少村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到了村史馆。一次采访时,恰逢一个村在开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汇成共同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好日子?”朴实的话语,表达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情。

村史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馆,就要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史”的特性,在整理乡村发展史中推动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础上,深耕内容、讲好故事,以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录时代发展。村史馆源于百姓,应当聚焦服务群众,整合各项功能,不断汇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必将助力赓续乡村文脉,更好造福农民群众。

《人民日报》(20XX071705版)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占地面积仅0.7平方米的智能椭圆机,设计时尚、风格独特的滑板与陆地冲浪板,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于一身的智慧化体育公园……前不久,20XX年(第四十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产品科技足、服务创意多、展会人气旺,折射出我国体育消费的升级趋势与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也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在全民健身的带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持续火热的体育消费,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面对消费新需求,体育产业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这一新趋势、新变化,体育品牌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创新步伐,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才能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在跳绳中加入智能芯片,同时通过外观设计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跳绳这项运动。碳纤维打造的自行车受追捧、注重“精细化”锻炼的新型健身器械走红等案例也证明,只有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才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体育品牌往往直接面向消费者,其创新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让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是一种有益探索。例如,国货品牌鸿星尔克此前正式发布了“共创中国跑者”品牌战略,从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开放共创平台,在研发过程中吸纳专业跑者和跑步爱好者对跑鞋的意见建议,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的产品。同时,不断完善跑者服务体系,在提供更具科技“硬实力”产品的同时提升服务“软实力”,努力打造更适合国人的运动产品。瞄准消费者使用需求精准发力,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有助于实现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更好惠及消费者的双赢。

当前,在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水平等产业政策带动下,我国本土体育品牌迅速崛起,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展望未来,在产品科技创新、销售渠道改革、服务升级、拓展品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协同发力,体育品牌与用户加强交互,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群众不断升级的体育健身需求必将得到更好满足。

《人民日报》(20XX071705版)



合作共赢是共同期盼(评论员观察)

“20XX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30%,未来将在亚洲区域制造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对中国各地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了大量投资,这是真正的长期投资”……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从通力合作、促进能源转型,到直面挑战、推动绿色发展,从商业新模式、消费新趋势,到数字新技术、产业新方向,各方嘉宾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兴趣。

本届论坛以“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为主题,是新冠疫情暴发三年多来首次恢复线下举办。过去几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更加渴望稳定性和确定性,大部分国家谋求合作共赢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展现了我国坚定扩大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各界代表参会,表明世界在关键时刻渴望听到中国声音,期待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将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采取了许多正确的措施支持经济增长,他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今年5月,我国生产供给持续增加,消费和投资逐步恢复,外贸稳中提质,就业和消费价格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外资外商以实际行动继续投下“信任票”。今年1—5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48.1亿元,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5.9%、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7.5%。展望未来,我们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一个自信开放的中国,为全球合作注入更多确定性、包容性。

在互学互鉴、改善预期中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增添更多发展动能,在聚同化异、精诚合作中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增强内生动力,努力扩大内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另一方面要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团结协作才能应对挑战,携起手来方能互利共赢。在本届论坛的主会场外,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吸引了大批记者驻足,通过VR设备和5G网络观看实时回传的生产作业场景,感受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的新成就。今年以来,从消博会到广交会,从中关村论坛到夏季达沃斯论坛,合作共赢是大家共同的期盼。以对话与合作寻求解决之道,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完全有条件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人民日报》(20XX071705版)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人民观点)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学习思考“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

——编者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真理的一贯立场和鲜明态度


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山间。文瀚阁里,“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主题展览,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基本脉络,荟萃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一卷、300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不同版本、多语种多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00多册(件)经典版本,全面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闪耀真理光芒的重大论断,揭示“两个结合”深刻的理论逻辑。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真理的一贯立场和鲜明态度。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指引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以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以文化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筑牢了厚实的文明根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必能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人民日报》(20XX071705版)



把地方特色食品做成大产业(评论员观察)

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既应立足于“特色”,也要着眼于“产业”

你会因为美食去旅游吗?”此前有媒体发布微博调查,超八成网友选择“会”。如今,品味美食已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跟着味蕾去旅行”也日渐流行。广东云吞面、广西柳州螺蛳粉、云南鲜花饼……暑期旅游季,各地在做好景点景区游览服务的同时,也铆足劲用地方特色食品吸引游客。

在游客眼中,美食是好味道、好体验;对于当地而言,地方特色食品则可能是大产业、金名片。食品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增长引擎。20XX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利润同比增长9.6%。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引导地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既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助于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为地区经济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正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描绘蓝图。这有助于引导各地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食品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既应立足于“特色”,也要着眼于“产业”。加强特色化,升级现有产品,突出差异属性,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带动可持续发展。聚焦产业化,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小吃转化为有标准、可溯源、便携可运的现代食品,才能形成规模效益。还应看到,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要培育好这一产业,原料、技术、品牌缺一不可。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升技术、装备和设计水平,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方能保证地方特色食品“原汁原味”,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推动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

酒香也怕巷子深。扩大地方特色食品影响力,光靠产品好还不够。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给西瓜贴上溯源码,扫码可查询生产企业、育苗来源等信息,让消费者“安心买”;安徽推动臭鳜鱼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顾客在网络上可以随时下单;湖北潜江举办龙虾节活动,把小龙虾产业和文娱、旅游相结合,赚了人气也进一步打响了品牌……不少地方通过促进特色食品产业与旅游、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新业态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这也启示我们,让“家乡味道”美名远扬,还需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创新业态,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

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市大渡口区大力培育重庆小面产业,抢抓契机推出预制重庆小面。20XX年,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快消品全产业实现营收24.3亿元、同比增长47.3%,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深入挖掘各地优势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产业竞争格局,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人民日报》(20XX072605版)



当好便利生活的小蜜蜂(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我是一名快递员,10多年来累计配送30余万件包裹,行程超过32万公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我作为快递小哥代表,骑着电动车、背着快递箱,作为“美好生活”方阵的一员驶过天安门。我深刻感受到,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只要肯努力、不怕苦,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能绽放人生风采。

做好快递服务,不仅拼速度,更要有温度。鉴于所负责的片区公司密集,我努力记住上百家公司的情况,按客户需要规划配送路线。有时客户有急需,我们就紧急翻拣、提速配送。记得一个雨天,一名客户需要我们半小时内把货物送到,我和同事从2000多件快递中帮客户找到货物,第一时间送达。送货回来,雨水掺着汗水,我全身都湿透了,但能帮到客户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有名老客户甚至将库房钥匙交给我保管,表示“你给我送的是包裹,我给你的是信任”,这样的情谊让我感动不已。满怀热情、爱岗敬业,让客户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哪里有需要就立刻奔赴哪里。从2021年初到20XX3月,从张家口到北京,我一直奔波在冬奥服务保障一线。冬天的张家口寒冷异常,我和同事顶风冒雪,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物流保障工作。抗疫期间,我和同事们为居民配送米面粮油、药品、母婴用品等生活物资,顺利地完成了特殊时期的保供任务。不畏困难、热心坚守,快递员不仅是货物的运输者,也是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守护者。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现在,我每天配送的订单量是入行时的三四倍,品类涵盖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客户“前一晚下单,第二天早上收货”已不再是新鲜事。科技的发展也让物流更快更智慧。从单向配送到双向揽派,从智能快递车投入使用,到跨境寄递、快递“出海”……种种变化折射出快递服务的提质升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今天,人们的网购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快递企业都在加大技术投入,进一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随着物流体系更加高效、更加通畅,货物将更好更快地送到消费者手中,让生活更加便利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动人的话语,温暖着我和同事们的心,激励我们继续奋斗。未来,我会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名用户,当好勤劳的小蜜蜂,为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20XX072605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现场评论)

“20XX年,收案15901件,结案18934件。”来到广东省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导诉台背后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映入眼帘。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综合性司法体制改革示范法院,前海法院不仅受理辖区内第一审民商事案件,还集中管辖深圳市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收结案数量自然不小。然而,走进立案庭,12个立案登记窗口前冷冷清清,只有1名当事人在现场办理业务。

为什么立案庭没几个人?听到疑问,前海法院法官谢雯脸上浮现自豪:“现在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网上立案了,实地办理业务的当事人只是很少一部分。”原来,别看窗口前空空荡荡,法官助理们都在电脑前埋头立案。

现实中,不少法院面临“案多人少”问题。缩短诉讼周期,降低经营主体诉讼成本,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法院可以帮忙。从配备互联网庭审系统,到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再到开发与相关机构数据共享的线上系统、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快速裁决……前海法院建网络、搭平台、囤数据,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为实现司法服务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入非诉讼机制,可以尽早化解当事方矛盾。在前海法院,有6个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分中心,分别调解民营小微企业、新兴金融等领域案件。当前,许多商事纠纷标的额大、法律关系复杂。前海法院通过调解、中立第三方评估、司法确认等方式辨证施治,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事实证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诉源治理的重要手段。处理商事纠纷时,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发挥专业性组织作用,完善多方参与、有序衔接和协调配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相关经营主体不打官司也能解决问题。

笔者在采访时发现,在前海法院的法庭上,常常有来自香港的陪审员参与;在国际商事案件中,也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邀调解员在工作。人才队伍国际化,体现了前海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注重与外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前海法院建立了系统的域外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可使用8种外语开展调解工作,有助于更好处理跨境案件、平等保护域内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便利投资、提振信心,护航企业在大湾区开拓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更加公正、高效、权威,有益于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营造依规经营、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查显示,75.29%的企业表示投资前海最看重的就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前海,改革还在往深处走。诉讼流程的每一次简化,司法服务的每一点优化,都将为企业布局扎根增强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人民日报》(20XX072605版)



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10条汽车运输船的大订单让船坞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带动汽车运输市场需求高涨,折射中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2.1%。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尽管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我们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且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新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当前我国外贸的“含金量”,也形成了新增长点使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新产品塑造新优势。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外贸出口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相比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出口“老三样”,“新三样”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特点。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出口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国智造”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新市场开辟新空间。在浙江宁波,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在湖南长沙,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更大潜力;在广西南宁,将于9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蓄势待发……一场场经贸盛会,见证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既扩大了贸易朋友圈,也拓展了外贸增长空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7%和10.5%。这启示我们,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必须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背景下,跨境电商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助推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大市场。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进一步激发外贸主体活力,提升外贸运行效率,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强调,“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7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确实有压力、有起伏、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能力,高水平开放的成效不断显现,外贸发展韧性足、回旋余地大。不断创新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我们一定能进一步壮大外贸发展新动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人民日报》(20XX072605版)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人民观点)

7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广大读者一道,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心聚力。

——编者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夏日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碧波荡漾,铺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辽阔水面上,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在芦苇丛中穿梭。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这里的生态之变,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了“四个重大转变”: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这为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必将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到各地考察中一次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洱海岸边,总书记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秦岭深处,总书记迎着清冽山风,语重心长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察看河道水情,凭栏远眺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XX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一个个具体数字,折射更蓝的天空、更清的河湖、更强的绿色发展动力。以最坚定的决心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这是清醒的认知,也是坚定的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XX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着眼未来,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五百里滇池,湖水一度因蓝藻暴发成为“绿油漆”,早在300多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就游弋其中的金线鲃也从湖体消失。如今,在入滇河流盘龙江上游,金线鲃种群身影重现。广袤神州大地上,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呈现出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让万里山河焕新彩、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人民日报》(20XX072605版)



把传统的根扎深把创新的路走宽(金台随笔)

悉尼歌剧院舞台中央,90后“唢呐博士”刘雯雯吹奏的《百鸟朝凤》,以苍劲有力的唢呐之声,变幻出惟妙惟肖的百鸟之鸣,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让更多人认识了唢呐,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土飞扬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汉子……说起唢呐,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然而,乡野田间是唢呐匠人传艺的重要土壤,却不是唯一的舞台。唢呐历史悠久,气质与音色独特,充满穿透力,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近年来,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表演方式不断翻新、新作品日益涌现,唢呐热度不断攀高,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风貌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不只是唢呐。从古筝花式演奏的视频达到数千万播放量,到胡琴组成的乐队备受关注,从琵琶被赋予更多表演形式,到流行音乐中添加马头琴等元素,许多传统乐器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从古老到潮流,从小众变火热,从本土向国际,以新的姿态开辟更广的舞台。

这样的热潮因何而来?唢呐等传统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本身就拥有广大的、潜在的受众基础。传统乐器具有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意境,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比如,唢呐曲《百鸟朝凤》营造出布谷鸟、鹧鸪、燕子等群鸟争鸣的场景;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有轻舟荡漾、春风吹拂、江水涟漪的意境;二胡曲《赛马》能让人感受到万马奔腾、草原驰骋……刻在血脉基因里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让很多人沉浸在乐声中久久回味。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也让不少海外观众叹为观止。

今天,许多热爱中国民乐的音乐人既赓续传统,也继往开来,把传统的根扎深,把创新的路走宽。要下功夫挖掘、梳理、承继一件件传统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如中国唢呐地域特色鲜明,每个地方都有接地气的传统曲牌,学艺者需要潜心学习、认真整理、精益求精。民乐的编曲、表现、场景都有创新创造的空间,要敢创想,推动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不少音乐节目把目光对准传统民乐,用笙、唢呐、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多种音乐曲目;中央民族乐团也走进直播间,为民乐演出打造新的舞台,让更多听众有机会欣赏到丝竹管弦之美。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才能让文化的美更具年轻态和生命力。

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趣不断更新,曾经的“传统”不能满足于“进非遗”“开展览”,还要参与生活、融入时代。通过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这是对昨日的守护,也在积淀明日的经典。

《人民日报》(20XX072705版)



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

早上7点,在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C区水产市场,150多家专售小龙虾的批发商户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家批发商户做了个对比,他家档口今年平均每天出货3000多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小龙虾销售的火爆,成为消费恢复向好的生动写照。

出行游玩增加了,亲友聚餐频繁了,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印证着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52.9%……各行各业的消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经济回升向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总的来看,上半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国际上一般认为,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实属不易。从全年来看,支撑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特别是,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趋势,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有支撑、有基础、有条件。

优化供给点燃消费新亮点。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10.5%,均保持较快的增速。此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绿色智能产品、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升级类消费、绿色消费、智能产品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制造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才能更好满足消费新需求,助推消费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创新服务激发消费新潜力。天津市在老洋楼里打造沉浸式戏剧展演,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火锅巴士”,贵州省贵阳市建设星空露营基地……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满足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继续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场景、创造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消费潜力将被更充分地挖掘。

乡村市场拓展消费新空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6个百分点。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农村市场升级类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农村既有追赶城市消费的新需求,也有产业下沉催生的消费新空间,还有城市居民入乡消费带来的新增量。加快挖掘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中共中央政治局7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必能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激发更大发展动能。

《人民日报》(20XX072705版)



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2·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最近一段时间,“村BA”“村超”等“村味”体育赛事引发热议,鼓舞了各地办好群众体育运动的热情。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文章,一起探讨如何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

——编者


激发兴趣广泛参与

北京市西城区达仁

观看贵州省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令人振奋的不只是激烈的竞技比拼,还有普通观众对体育的热爱。比赛时,村民和游客挤满看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发展好群众体育,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参与兴趣。基础设施到位,才能方便群众参与。以榕江县“村超”为例,当地拥有标准足球场14块,方便了足球爱好者训练活动。体育项目有特点,才能吸引群众参与。从珠江上的龙舟争霸赛,到八桂大地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再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锡尼河杯”足球赛,无不是以浓厚的地域特色,赢得群众支持参与。

随着人民群众对休闲放松、健身康养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多群众体育运动场景等待开启,更多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等待唤醒。为更多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创造条件,现象级群众性体育赛事必将持续涌现,赛事的综合效益也会越来越明显。

扎根乡土赢得群众

贵州省贵阳市马刚

贵州省榕江县“村超”,每个比赛日赛场都有四五万观众,在网络上也赢得满堂喝彩。“村超”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有竞技观赏性,又方便群众参与,人们能从中享受到体育之乐、文化之乐。

村超”能够火爆全网,靠的不仅是足球运动本身的号召力,还有扎根乡土、扎根群众的感染力。技惊四座的“倒挂金钩”、眼花缭乱的“彩虹过人”,“村超”踢出了球技“名场面”。比赛间隙的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体育运动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公共产品,让观众在“最炫民族风”中享受加倍的快乐。

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村BA”“村超”绝非急就章,而是凝聚着各方的热忱付出、长久努力和紧密配合。对于全国其他村镇而言,潜心发展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推动文体转化、文旅融合,就能让人们从体育中愉悦身心。

突出特色避免同质

贵州省六盘水市李万军

贵州省“村BA”“村超”的火热表明,饱含地域特色的乡村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展现风土人情、地方形象的窗口,也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动能。

BA”“村超”为何这么火?一个重要原因是找准了发展定位,发挥了自身优势,突出了地方特色,推动了群众体育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村BA”“村超”出名后,也有不少地方跟风模仿,打出“村操”“村赛”“村运会”等“村牌”。能带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好事,但跟风模仿、重营销轻内容容易出现同质化、良莠不齐的问题。把赛事做实、把体旅融合做优,是赢得观众和游客口碑的基础。

无论是发展群众体育,还是促进乡村振兴,都没有依葫芦画瓢的捷径,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做大文章,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上精准发力。坚守初心、展现精心、投入耐心,群众体育才能稳健发展,乡村文旅才能常赢长红。

《人民日报》(20XX072705版)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人民观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在街边一家商铺内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观看苏绣制作,听到四代人传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一番话,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韵、脉,传承的精、气、神。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今天,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国宝、文物、非遗走进人们生活,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旅游演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北京20XX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折柳寄情等文化元素,“中国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展览深受欢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XX大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主动的精神力量,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在北京市,京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在老会馆开启了活化利用之旅;在上海市,经过保护性修缮,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被赋予全新商业功能;在辽宁省沈阳市,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有效传播了历史和文化……今日之中国,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中国,是文化之花繁盛绚丽的中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将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将生生不息。

《人民日报》(20XX072705版)



协同发力护航成长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营销视频制造教育焦虑,引发网友强烈反感。视频中,每个暑假都被渲染成“被甩掉”“快赶超”的关键节点,如果孩子“暑假不努力”,只能“开学徒伤悲”;接着,便开始兜售辅导课程和各类材料。一些家长受到这类营销视频的影响,出现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传导扩散,也让孩子压力倍增。

好的教育,绝不是贩卖焦虑,而是给予希望。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让孩子与他人比较,而是鼓励孩子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与最优秀的自己相遇。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盲目通过课外辅导拔苗助长,可能阻碍这种能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长此以往还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深化拓展改革成果,需有关部门、地方进一步协同发力。7月至8月,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XX年暑期专项行动。北京市委网信办已启动相关网络不良信息专项整治行动。各方携手努力,必将为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暑假创造更好环境。


精细管理改善民生

河南省郑州市苏砥

前不久,为进一步规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对拍黄瓜、泡茶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作出了简化许可的规定,同时明确从事生食类食品、冷加工糕点、冷荤类食品等高风险食品制售的不适用该条规定。

法规规章从来不是一成不变,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合情合理的诉求,解决好民生关切。把拍黄瓜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与夫妻肺片、凉拌牛肉、冰淇淋蛋糕等真正容易滋生细菌的高风险冷盘区分开来监管,实实在在减轻了商家的负担,获得广泛好评。

调整虽然细微,反映的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的大文章,彰显的是有关部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也启示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是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盈。有理由相信,在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实事上多下功夫、下绣花功夫,市场监管就能收获更多掌声与点赞。

《人民日报》(20XX072705版)



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事件〕入夏以来,各地气温持续攀升,特别是北方一些地区不断刷新高温历史纪录。穿梭街道的外卖员、保障安全出行的交警、奋战工地的建筑工人、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保供抢修的电力工人……许多劳动者,不惧高温坚守工作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点评〕

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通知,要求通过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高温天气因素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传递着“高温无情人有情”的价值导向,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障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权益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夏日坚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带来了徐徐清风。

正如网上那句流行语所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炎炎夏日,谁都愿享受室内清凉。但无论是在80摄氏度的炉顶坚持作业,还是在太阳最烈时放飞无人机,抑或是顶着烈日测量道路,对于一些劳动者而言,在高温下劳动,是职业和岗位所系,也是城市运转和社会运行所需。对相关用人单位来说,既要保持城市在高温下有序运转,又要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必须更好秉持科学态度,坚持底线思维,统筹部署防暑事宜。最近,一些平台企业为外卖骑手提供免罚权益、线路优化和派单保护,让外卖骑手能够根据身体状况,适当休息、躲避酷暑;一些单位为员工配备小风扇、“空调背心”和防强光的护目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作业的不适感。根据高温作业的特点,做好源头预防、采取周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到细处,该暂停时暂停,能完善则抓紧完善,就能实现城市运转和权益保护的双赢。

高温中的劳动者是城市的一分子,他们不避酷暑、挥汗如雨,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呵护。提供更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现一座城市的脉脉温情与人文关怀,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天津市,上千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免费为劳动者提供饮水、纳凉等服务;在上海市,园林绿化、环卫等行业职工可轮换休息,缩短户外连续作业时间;在浙江省杭州市,多个避暑纳凉点开在地铁、防空洞,可供户外劳动者休息……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提供贴心呵护、到位保障。高温无情,人间有爱。多一分尊重、多一些关怀,拿出真招实招,解好民生答卷,才能为劳动者内心增添一抹清凉。

面对高温天气持续现状,各有关方面都要切实做好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给劳动者更多尊重、理解和关爱。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劳动者生活措施保障,这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20XX072805版)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翻开半年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绩单亮眼。被誉为中国“争气机”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航成功,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振奋人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今年上半年,高技术生产彰显韧性。“神舟”升空、大飞机首航,带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航空航天铝材产量增长23.3%;智能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58.0%。创新发展动能积聚增强,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上半年,我国半导体有关生产设备的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0.9%、46.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就能持续获得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创新型企业较快增长,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折射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7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汇聚新优势。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今年7月,20XX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一批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登场亮相。从制定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到编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一系列举措,为人工智能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根固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创新促发展,改革添动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未来可期。

《人民日报》(20XX072805版)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人民观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

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

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近年来,从习近平同志《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等著作问世,到《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籍出版,伴随着研究视野的不断丰富,一系列理论成果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深邃内涵。

不久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只有坚持好、运用好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才能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到党的XX大以“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关键就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坚持全面系统学,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面向未来,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必将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一个重要课题。从《之江新语》中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再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思想的力量穿越时空,让这一课题的答案愈加清晰。新征程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人民日报》(20XX072805版)



以标准建设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新知)

〔现象〕区块链技术领域出台了首个国家标准。不久前,《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正式发布,对区块链系统的功能架构、核心要素等作出规范,为产业界统一对区块链概念的认识、建设完善区块链系统、选择使用区块链服务提供参考指引。这一标准是指导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目前已在上百家典型区块链企业中得到应用。

〔点评〕

建立标准,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区块链技术兴起短短数年间,在金融、能源、供应链、司法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此前,我国发布了数十个区块链行业、团体标准,但标准落地效果不够理想,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也缺乏“共同语言”。制定国家标准,有助于实现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信息安全可信交互,建设开源生态,加快打造完备的区块链产业链。

随着区块链技术从小规模探索向大规模应用迈进,建立高质量、有共识的标准体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底,我国着手推动区块链标准化,从研制团体标准到制定国家标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首个区块链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的出台,凝结了管理部门、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集体智慧,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进程,为区块链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区块链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有助于形成产业共识。由于区块链发展尚处早期,各个企业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大家对区块链的理解存在差异,对一些基础技术概念、框架缺少共识。有了国家标准,行业参与者就能更有效地跨链互联,进而降低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应用成本,更好开展产业合作。

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一些领域拓展比较快,对它的规范监管相对滞后。区块链技术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活动,将给行业带来不良影响。制定统一的区块链技术标准,有助于监管部门、产业界、公众准确识别、评估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掌握更好技术的企业、更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块链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可以在全球区块链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总结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在一些关键概念、技术框架等方面形成国家标准,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也可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被视作价值互联网和信任互联网的有力支撑。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价值数据的流通、共享越发重要,区块链的“信任网络”作用将更加凸显。相信,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成熟,跨链兼容的区块链将更加安全可控,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民日报》(20XX072805版)



优化预约制让出游更舒心(纵横)

烈日炎炎挡不住人们出游的脚步。多家在线旅游平台预测,今年有望迎来近5年最火热旅游“暑期档”。市场热度回归,带来旅游消费增长,也出现新的难题——景区门票预约难。

如今,随着门票预约制的推广,“先预约、后出行”成为观光游览新风。实施预约旅游,对景区而言,有利于减轻负荷,也可降低管理成本;对游客而言,可避免排长队、拥堵等窘境,让旅游体验更好。但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一些地方的景区门票供给与游客需求之间出现短期供需失衡现象,预约制无形中成了一道“门槛”。

其实,景区门票预约难,反映出制度配套有滞后、服务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比如,有的景点设定的每天入园入馆人数限制远未达到真实承载量,有的景点预约流程和规则存在漏洞,这些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不利于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各地来说,暑期旅游消费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契机,必须及时回应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供给,真正抓住游客的心。

一方面,预约制及其配套措施要因时制宜。如今,公众出游需求大幅度增长。在场馆可容纳范围内,要科学统筹方案,尽可能提升参观人数上限,增加供给,满足游客出行需求。既要把“爽约票”及时回填票池,也要做好测算评估,根据“爽约票”占比适当扩大门票投放量。另一方面,预约服务也要更精细透明。实行预约制应当本着便利原则,合理设置放票时间,同时协调好散客票和团队票派放比例。对于“黄牛”代抢购门票等问题,应从规则和技术等方面规范管理。

有效缓解门票预约难,也要以更宽视野、更广维度,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研究不同游客个性化需求,根据自身资源特色,推出更丰富的线路选择,不失为分流游客、探索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好办法。可以创新思路方法,优化服务举措,为游客提供更多进入热门景点的机会。比如,一些市民积极响应号召,在旅游高峰期让景于外地游客,一些热门景点主动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场文化活动等。

在旅游业全面复苏背景下,各地应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这不仅关乎旅游业扩容提质,更关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政府加强监管引导,景区合理制定预约流程规则,游客错峰出行,多措并举,就能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安徽日报》)

《人民日报》(20XX072805版)



产研融合激发科创潜力(纵横)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长期以来,这项技术设备掌握于几家国际大公司手中,采购成本极高,间接加重了患者负担,打破垄断势在必行。核磁共振设备涉及大量高精尖核心部件,只靠一家企业的研发资源力有不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攻关,助推国产核磁共振仪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创新,都有重要示范意义。高端医疗器械融合了化工材料、计算机、电子芯片和精密制造等数十个学科。破解高技术壁垒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潜心研发,实现强大的产品力。国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出台了研发、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帮助国产医械“牵手”实验室、医院等一线使用场景,快速获得反馈并不断迭代,成功在内镜、高端放射设备等细分赛道上打破垄断,而且培育出了一批国产龙头公司。

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是科技发展、产业革新的双赢。但长期以来,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尤须破除产研全链条融合障碍。鼓励民营企业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召开“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一些地方用市场化投资“滴灌”专精特新企业……打通产学研壁垒,盘活人才队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更加顺畅。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还在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加速完善产学研配套政策,深入挖掘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创新潜力,建设科技强国就有了坚实依托。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产研融合打破更多“科研孤岛”》)

《人民日报》(20XX073105版)



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评论员观察)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依法依规为其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上半年,广大民营企业迎难而上、积极进取,进出口规模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2.7%,继续保持了外贸主力军地位,助力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长期以来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7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围绕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6个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引发社会关注。

6月,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上海出台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河南省财政梳理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0大类53条财政政策……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的利好政策持续推出。《意见》的出台,必将进一步助力民营经济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截至6月底,已累计有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1,比上月上升0.2点。同时也要看到,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一些民营企业面临问题和困难,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预期和信心亟待提振。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等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创造性落实好各项举措。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时给予指导。抓好《意见》落实,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各自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加强动态跟踪,防止变形走样;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改进政策举措、优化落实方式。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依法依规为其解难题、办实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氛围,才能提升民营企业谋发展、谋改革、谋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意见》落实,弘扬企业家精神,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着力增强经营主体活力,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我们一定能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20XX073105版)



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今年以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良好发展态势必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交通运输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前5个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7.4%,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7.0%,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9%。现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京雄高速计划年内通车,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双主洞掘进过半……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压茬推进,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长远发展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回溯过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应对各种外部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稳增长、促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作为经济的脉络,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日益完善的“67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更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国内循环动力更强劲、国际循环空间更广阔。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顺利合龙,常泰长江大桥将实现“人—车—路—环境—信息”智慧协同运营,钦州港二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未来可实现远程自动化装卸作业……越来越多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交通运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规模巨大的市场。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坚实支撑、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由此来看,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是重要的增长点、投资点,而且还能通过畅通经济循环赋能千行百业,拉动其他行业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好出行说走就走,“沿着高速看中国”“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地铁公交连线成网,快递小哥穿街走巷,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更让城市“血脉”畅通。“行在乡村、游在路上”,通村畅乡的“四好农村路”,串起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群众。今年71日至831日的暑期运输,预计发送旅客7.6亿人次,日均发送1200万人次以上,较2019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加快实现,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流动的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人民日报》(20XX073105版)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人民观点)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山水相连,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千头万绪,何处发力?面对这块“硬骨头”,山东省五莲县破板岩、填新土、建水源,打响治山治水攻坚战,总结出“源头在治山,重点是增绿,关键要蓄水”的治理经验。今天,在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有效应对了水土流失带来的挑战,成为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生动注脚。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强调“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到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从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从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到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重点攻坚、以点带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江之上,一艘艘执法船如利剑般穿入茫茫江流,水政、公安、海事执法人员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浅滩、水汊……这是不久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的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动的一幕。近年来,跨部门、跨区域治砂管砂合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鄂赣湘三省共同签署“一江两湖”系统治理合作协议,长江委会同流域19个省级河长办建立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长江大保护新格局。新时代以来,正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面向未来,我们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统筹兼顾,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盛夏时节,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里,迂曲回环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绿树蓬勃盎然。从荒草滩到鸟掠芳洲的公园,雅尼湿地的变化,离不开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新征程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20XX073105版)



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声音)

谭铁牛

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时强调,“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启动实施“奋进行动”,努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增进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把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许党报国的事迹讲好,把奋斗精神讲透,帮助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让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成为自觉选择。

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我们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加快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协同,加强有组织科研。同时,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想问题、做思考,主动奔着科学前沿、技术短板做研究、搞创新,以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充分发挥南京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加强通识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一方面,完善自主学术评价系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添砖加瓦,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大力推进与全球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伙伴关系,培养博古通今、拥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的朝气青年。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开展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要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本报记者何聪姚雪青整理)

《人民日报》(20XX0731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