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农办的要求,XX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于712日至13日围绕“谁来种地”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次调研由我中心副主任XXX同志带队XXXXXX同志共3人参加。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地点


我们选择XX市监利、洪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原、湖区县市开展调查,每个县市调查两个乡镇。分别调查了XX市的XXXXX村、XX村和XX乡的XXX村,XXXX镇的XXX村、XX村、XX村和XX镇的XX村、XX村,共调查农户79户。


二、调查情况


通过调查,我市目前在农村务农的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在23岁至70岁,大部分集中在5160岁阶段,20岁以下的基本上没有。其中2330岁的共5个,约占3.31%;3140岁的共19个,约占12.58%,4150岁的共22个约占14.57%,5160岁的共62个约占41.06%,6170岁的共34个约占22.52%,70岁以上的共9个约占5.96%。务农主力军集中在5170岁,约占务农人群的63.58%;而返乡务农的年轻人基本上没有。这个调查结果意味着在近10年内,将有近60%的务农人口是6065岁的农民,“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初步预算,到2035年,全市农村土地集中流转面积必须达到耕地面积的60%以上,才能有效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保证农业生产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土地流转特别是集中流转实在是刻不容缓。


三、现状成因剖析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在家务农的主要原因是种田经济效益低下。以水稻种植为例分析:


1.种植成本过高。调查时个别农户反映耕、种、防、收全程投入达1130元,据监利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前期调查,种植水稻每亩生产成本接近700元(不包含人力成本),其中土地耕整费用100元、种子120元、机插秧费用80元、农药及喷施费用170元、肥料140元、收割费用80元、灌溉水费及用电共30元。如果是流转的土地,每亩还需要流转费约600元。


2.水稻收购价格长期较低。据近期相关部门通告,20XX年早稻、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26元/斤、1.29元/斤和1.31元。与20XX年的最低收购价相比,早稻价格上涨了2分钱,中晚籼稻和粳稻的价格保持不变。2014年,对应的价格分别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从以上数据看,近10年水稻最低收购保护价没有大的变化,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却一直在上涨。目前种植一季中稻,监利市每亩平均单产约700公斤(湿谷),收购价格在0.91.0元/斤,每亩全部产出约为1400元。


3.人均耕地面积过少。据我们此次调查79户农户的家庭承包耕地面积数据,79户农户共有359人,共承包耕地874.73亩,人均占有耕地2.44亩。另据我市20XX年农村经济经营统计年报数据,全市农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8809161.82亩,全市农业人口共4290152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2.05亩。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在家种地,2.05亩一年的纯收入为1435元!正是以上原因导致我市年轻人不愿种田,因为种田无法维持日常开支。据统计,20XX年我市农村劳力共2418313个,外出务工劳力1180093个,占比48.80%,在农村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只有1230083个。


四、相关建议


通过与农民交心谈心,倾听群众心声,农民目前有以下期盼。


一是适当调整农资、农产品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速度,适当提高水稻等农副产品价格,进而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二是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群众,特别是现在农村种田的老年农民希望将土地集中流转出去。据调查,79家农户中有24户都提出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想法。


三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后,还希望能就近获得就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我们在监利市仙鹤台村调查时群众反映,交通、灌溉、用电等条件太差,洪湖市香山村群众多人反映地块过于零散,希望能通过全域国土空间整治项目、高标准农田创建等项目对土地进行平整,化零为整,为机械化操作提供方便。


五是引进、培育更多经营主体,为土地流转及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六是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范围。目前种地的老年人大多年老体衰,很多田间劳作难以完成。农民群众希望通过全程托管及单项服务,完成农业生产。


七是调整惠农补贴方向,让种田种粮者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政策实惠。能否将补贴通过农产品收购渠道兑现。


八是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仅靠传统的种植收益过低,大多农户希望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虾稻连作、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九是提高科技成果运用率,发展智慧农业。XXXXXXXXXX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法人XXX提出,希望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实现在家中完成全部生产管理,X先生目前已在260亩面积进行试点。


专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