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x街道社会治理工作专题报告
根据市委巡察组工作部署要求,现将我街道目前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希望得到巡察组的关注和支持,帮助解决难题。
一、街道基本情况
(一)行政区划
在20xx年x月,我街道进行了撤镇改街的调整,下辖x个村(居)委会,由原x镇x个行政村和原x镇x个村(社区)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x个社区和x个行政村,共计x个经济社。调整后街道辖区面积为x平方千米。
(二)地理位置
我街道设有四个主要中心,分别是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中心、社会事务中心和依法治理中心,分布于x个办公场地。其中,主要办公地点位于x街道x六路x号(原x镇人民政府驻地),主要满足党群服务中心和建设发展中心的办公需求。依法治理中心位于原x镇财政所驻地(距离主要办公地点约xkm)。由于街道干部和职工数量的激增,原有办公场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并处理相关业务,社会事务中心及财政办等部分股室被另行设立在县城河南片区新洲国际博览城一侧(位于街道整体腹部位置,距离主要办公地点约xkm)。
二、街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需求侧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广泛,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人民的需要不仅多元化,而且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从供给侧来看,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需要。从历史背景来看,镇改街后,街道各项工作需要重新理顺,在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存在服务功能发挥不够、资金保障投入不足、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因此,应不断增能力、强效能、补短板,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办公场地布局和规划问题
一是办公场所分散、布局不合理。我街道主要办公场所设在原x镇驻地,街道成立后,因原x镇的行政区划条件限制,原有的办公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只能分散布局,严重制约了街道服务功能的统筹与拓展。二是工作效率低下。领导干部对各中心的基本情况掌握不尽不实,不能有效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和工作效能,对工作的指导力度小,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往于不同的办公场所之间,既耗费了时间,又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原x镇x个行政村距离主要办公地点较近,原x镇x个村(社区)中,距离主要办公地点最近的怀高村约xkm,盘寨、梅石村等超xkm,升平、高龙村等超xkm,最远的珠洞村超xkm,路程花费约30分钟到1小时不等,均距离较远,影响了工作开展。公共服务办、财政办等股室依靠地理位置优势,能够有效为群众、村(居)干部办理业务,股室职能发挥较为充分。但大多数领导干部因挂点驻村工作、开展股室业务需要,到各村(居)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开展时,在路上花费了较多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三是沟通协调不畅。办公场所分散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增加了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成本。由于各办公场所距离较远,各部门沟通协调或领导干部处理跨部门事务时,需要频繁地进行线下会面或电话沟通,导致部分工作开展不及时、工作难度加大。此外,由于缺乏集中的办公空间,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和工作氛围街道各部门、站所之间协调难度较大,降低了工作的配合度。
(二)上级配套资金缺乏问题
目前我街道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上级财政各项办公经费及专项经费拨付。镇改街之后,薄弱镇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的惠农资金均被取消,比如省配套的x万元乡村振兴资金镇改街后被取消。同时,由于县级财政资源有限,无法满足街道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所需资金,财政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工作开展。一方面影响了街道队伍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采购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导致当前重点项目无法得到充分支持和推进。例如,在落实金鸡东西渠十万亩农田灌溉示范区建设这类民生实事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工作中,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制约了街道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干部管理方面的难点
一是工作量大、压力大。镇改街以后,下辖的行政区域扩大,由于经验不足、人员少等多方面因素,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工作任务繁重,街道干部每天处理大量工作,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二是人员流动性和积极度不高。镇改街后,因政策原因,干部职工的乡镇补贴等均被取消,工资待遇因此降低,较其他乡镇每月平均低x-x元不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投入工作的精力少,热情也不高,使干部队伍缺乏活力。三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街道干部队伍结构存在年龄结构、职业背景、专业能力等方面不够均衡的问题,尤其是干部队伍中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干部年龄结构老化,部分干部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具备优良治理能力的干部人才匮乏,制约了乡镇工作的开展。四是干部管理难度增加。由于多地分散办公,对干部监督管理存在盲点、堵点,不能有效及时的开展干部管理工作,部分干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存在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现象;在履行职责时缺乏服务意识,与群众脱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有效解答,没有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和反映,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低下,群众满意度有所降低。
(四)处理社会民生事务压力大
一是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原x镇x个村(居)划入街道后,为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事务,我街道在新洲博览城设立了社会事务中心,也专设了宅基地审批专窗,但部分业务如电表报装、用地审批等需要其他部门办理的,或个人证明事项需本人亲自办理的,或多部门审批认定的,仍需要到街道所在地(即x)办理,降低了服务质量,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给群众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二是群众信访投诉越级办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大,群众的权益保护意识更加强烈,社会矛盾和纠纷复杂化。街道综治中心设立在x圩镇,群众不愿意跑十几公里到街道信访部门反映诉求,经常直接到就近的县信访局、县纪委等县级部门进行信访诉求,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畅通,街道不能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往往都是等到县内相关部门派下工单才知道有群众反映问题,不仅导致了综治部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工作严重滞后,而且在信访工作考核中加重扣分。三是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方面,镇改街导致行政区域范围扩大和人口扩张,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居民的就读压力逐渐增大。一方面,随着新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出现,x街道迁入人口较多,适龄儿童增加,导致学校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新增居民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尽管街道发展迅速,但在教育学位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在医疗方面,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划分未完全到位。首先,x街道辖区内的两个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布局不合理,x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幸福片区和柑洞片区的x个村(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x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仅负责x片区x个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不全面。其次,数据统计存在困难。职能划分的不明确,x街道整体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数据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数据统计和信息汇总方面存在有缺失或重复。四是群众对多点办公意见大。由于街道办公场所分散、办理事项耗时、多部门办理流程存在顺序等,导致存在群众多地跑、多次跑甚至跑错地等问题,群众办事程序复杂、对我街道多点办公意见较大,甚至误解为我街道部门间故意“踢皮球”、工作人员拖进度,间接导致群众办事满意度不高、投诉事项较多。街道处理以上民生事项、解决信访投诉问题有较大压力。除此之外,派出所的职能划分也未完全到位。目前城南派出所仍负责x街道x个村的治安维稳和公共安全工作,而城东派出所也仍负责x街道的x个村,群众在处理治安、公共安全和户籍等事务时需要到不同派出所办理,给群众带来了不便和额外的时间成本,导致了群众跨区域办事的问题,也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复杂性。
(五)乡村振兴政策资金配套缺乏
一是资金来源不足。目前我街道下辖x个村(社区),其中行政村x个,体量相当于一个大镇的规模。镇改街后,无法享受上级针对乡镇的政策性资金。在当前镇改街转型期,街道经济基础薄弱,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乡镇大。二是资金分配不均衡。在资金配套过程中,存在着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不均衡现象。社会资本更多向原本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和主导产业倾斜,部分经济发展较差的村和非主导产业则面临着资金缺口,在缺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情况下,街道对该部分的支持力度较小、难以带动发展。
(六)驻镇帮镇扶村单位的配备不足
一是队伍建设薄弱。县内乡镇由其他实力较强的地市单位进行结对帮扶,街道由县内单位进行结对帮扶,我街道的驻镇帮镇扶村单位人员数量较少、力量分散、资金有限,帮扶队员需要负责较大范围的乡村工作,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深入细致。二是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驻镇帮镇扶村人员需要具备农业、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需同时处理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化人才引进机制,使得部分帮扶干部在专业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我街道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围绕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多方力量的思路,一体化建设工作阵地,争取在辖区县城范围解决集中办公点作为x街道办事处新驻地。二是加强干部培训制度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加大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配套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四是成立村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矛盾纠纷调处功能,方便群众就近反映问题、解决纠纷,形成村级排查、街道主抓的工作格局。五是加强信息化应用。探索打破信息壁垒有效途径,认真梳理事项清单,将各部门数据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内,实现跨部门行业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实现线上线下统一协调联动,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服务更便民,让信息服务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向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