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学习班辅导报告

XX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学习班辅导报告

  昨天上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市情实际,给我们作了一个立意深远、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辅导报告,深入系统阐述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环节、重大问题和目标要求,相信大家一定收获很多、启发很大,关键的关键还是要立足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充分借鉴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也是全国各地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如何进一步审视、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把准方向、立足实际、深入研究。下面,我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认识和体会。


  第一个方面,回望来时的路,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四个必须”的重要原则(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四个必须深刻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目标要求、实践举措和价值指向,进一步释放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那么,对于高质量发展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对于其重大意义如何把握?我想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并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成为各级各地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回顾这些年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脉络,可以看出我国从重视经济增速到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和结构,从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到主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以GDP论英雄、以速度论成败”到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该说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不断明晰的过程。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为新征程上各地如何推动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进一步定了基调、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那么对于正处在爬坡过坎、奋力赶超阶段的*而言,我们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始终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上,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转型升级、缩小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中“不掉队”、不落后。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书记在昨天的辅导中带领我们回顾了*的发展历程,也回顾了二十年前*的发展水平和在全省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我们曾经傲视全省,在全国也是明星城市。下来我查了一下,我看“十五”末当时咱们*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4686元,这在全国是什么水平呢?仅比北京低283元,接近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2倍,是全国的3.2倍。我到*工作后,曾听有的同志戏说中国有三大城市:北京、上海、*。虽然是个玩笑话,但那时候*各个方面的发展确实非常辉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为之自信和自豪。前些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经历了转型升级的阵痛,2011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我们的GDP一直徘徊在200亿到300亿元之间(2011235.54亿元、2020281.6亿元),大家普遍感到发展没有以前快了。但一时落后并不可怕,就怕无动于衷、甘于落后。现在,加快发展、奋力赶超、争先进位是每一个雄关人最强烈的愿望,聚力解决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态势咄咄逼人;另一方面咱们*地域狭小,土地、水资源、环境空间等等都十分有限,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面对这种双重压力,*该何去何从?我想中央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气神,真正依靠发展来做大总量规模,依靠高质量发展来提高质量效益,从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破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主动回应群众诉求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咱们国家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推动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群众的实际感受、看发展为民的实际成效。客观来说,*民生事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好,教育、医疗、社保等很多指标走在了全省前列,像高考本科录取率67.7%、居全省首位,医院每千人床位数8.16张、高于全国6.7张的平均水平、高出了近2张,社保标准全省最高,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始终排在全省14个市州前3位等等。正如李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结束后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而要解决好这些具体事,光有一腔热情不行,从我们党委、政府的角度出发,就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以殷实的“家底”、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能够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更可靠的社保、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多更公平地共享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红利。


  第二个方面,审视当下的路,认清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这两年,全市上下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全力强工业、抓项目、促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首次突破300亿元的基础上,去年底提升到362.6亿元,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天中午和发改委、相关部门商议我们发展指标的时候,按照预测今年突破400亿元大关应该说没有问题,三年实现登上两个百亿元台阶,本届政府内实现突破500亿元目标,应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大有希望的、是能够实现的;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排名在全省位次持续前移,去年底提升到全省第9位,可以说已经走出了前两年连续排名末位被省委省政府约谈表态的困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铆足劲、拉满弓,各个方面齐发力、聚合力,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抓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拼劲促增长,力推经济发展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满堂红”。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历史性冲进全省前3位,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发展“好”的因素正在加速集聚,“进”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干”的氛围日益浓厚,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的结果,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百倍珍惜。当然事物发展都是辩证的,冷静下来看待和分析,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现代化建设中还面临诸多问题,结合昨天*书记强调的“四个有差距”,我也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下“四个不够”的短板弱项:


  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对一个地级市来说,如果没有量的支撑,就没有速的保障、更没有质的提升。拿我们的经济总量来说,放在全省层面我从3个维度跟大家作一分析:第一个维度是总量较小的市州,现在全省14个市州中除了甘南、临夏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只有我们*GDP500亿元以下,而且临夏去年已经突破了400亿元。第二个维度是体量相当的城市,*书记之前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过,昨天也再次给我们分析,我们推动发展要确定一个对标超越的目标,最好的学习和追赶对象就是金昌。五年前我们和金昌经济体量差不多,GDP只低13.3亿元,而五年后金昌已经超过我们160亿元、去年突破了500亿元关口,而且连续60个月两位数增长。显而易见,我们的总量不如金昌、速度不如金昌,现实深刻告诉我们什么叫“慢进也是退”。第三个维度是增速较快的地方,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六年领跑全国新区,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近五年GDP增速分别为16%18.5%16.7%20%11%),去年GDP达到了342亿元,距我们只有20亿元的差距,如果继续保持这个增速,估计今年就可以超过我们。从这3个维度,我想大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总量不够大,所以做大经济规模就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是工业质效不够优。这里说的质效不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大而不强。去年,作为工业城市,我市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千亿大关、达到1090亿元。听起来确实非常振奋,但规上工业增加值只有168亿元,换算一下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也就是增加值率只有15.4%。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现在全国最大的3个工业城市上海、苏州和深圳,工业增加值率分别达到26.41%25.22%23%,我省的工业城市金昌达到23.4%,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其他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增加率低的也有18%19%。分行业看,根据省统计局测算,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工业增加值率都高达70%左右,像陇东的平凉、庆阳主要是这些产业,包括兰州石油天然气加工,包括我们周边的玉门,这些地方的工业增加值从行业上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而咱们*的主要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只有14.72%15.89%。从以上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工业总产值较高,但转化为增加值和GDP的效率非常低,主要还是我们的工业产品大多为“原字头”“初字头”,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所以加快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三是创新动能不够足。虽然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但客观上讲,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还需增强。首先研发投入不够。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较上年降低2.1%,投入强度下降0.5个百分点(20XX年数据国家9月才能认定)。除了酒钢、四0四这些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加工,有研发活动和投入的较少,几乎没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不足三分之一。其次创新主体不足。目前全市只有1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大部分规上企业没有设立研发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数量不多。再一个是人才结构不优。高层次产业人才较少,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研发人员只占从业人数的2.38%,人才流失和引进培育的困难并存。昨天下午的招商引资大会上书记给我们讲,广东招商引资已经进入4.0时代,开始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了。而我们现有的人才,甚至不是高标准人才,想留下来都很难,本土培育的成效也不够明显。这些问题,导致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品层次低等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是多元支撑不够强。首先是项目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有后劲的项目不够多,投资总规模偏小,民间投资低迷,项目接续不足,目前在库项目仅78个,预计投资余量只有32亿元,今天中午测算了一下,我们单二季度要完成省上的调度目标任务,固投就要新增投资40亿元,如果没有新的大项目落地,难以支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其次是产业支撑不足。大家都知道,除了工业以外,我们的一产小而不精,占GDP比重也就只有1.8%;三产散而不活,前两年受疫情冲击非常严重,我们尽管也想了一系列的办法、作了很多努力,有一定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几大景区的连通性还有很大差距,新建的游客中心尚未启用,关城、关城里、遗产公园之间的联动不足,而且我们其他旅游资源草湖片区、讨赖河片区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这与我们旅游城市的定位很不相符。再一个是财力支撑不足。我们作为全国四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之一,市财政同时承担着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压力非常大,但中央和省级下达的县级转移支付补助基本上未安排我市或资金量非常小(比如中央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去年*9302万元,与我们人口数量相当的定西通渭县高达10.82亿元,是我们的11倍;我市周边产业结构相似的工业城市玉门市达到3.51亿元,是我们的4倍。再比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0XX年我市仅243万元,通渭县高达2.92亿元,玉门市达到9236万元,是我们的20-30倍)。加之我们为总额分成上解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上划中央和省上,市级留成仅33%左右,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支出32.23亿元,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以上分析这“四个不够”,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清晰认识我们的短板、不足和劣势所在,进而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加快发展。


  第三个方面,展望前行的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抓手


  踏上新征程,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依靠哪些抓手?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其中找到了答案。这里,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4个方面,与大家作一探讨。


  首先是必由之路:走好必由之路,需要在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上实现更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把“强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搭建更多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重点是支持酒钢、四0四等大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全面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孵化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真正让科创森林更加繁密、更加茂盛。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创建必须全力加快进程,目前全国有90多家地方园区在竞争40余个名额,我省的酒泉、定西、平凉也都相继启动了创建工作,可以说竞争非常激烈。相关部门要紧盯没有达到要求的6项指标,一项一项提升、一个一个攻克,确保早日创建成功,让我们的企业享受更多政策红利、享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投入是今天的营收点,研发投入则是明天的增长点。一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就可以带来一个产品的质量飞跃;一个重要技术的攻克,就能够推动一个产业的重大升级。我举一个调研中发现的例子,嘉东园区有一家生产热弯玻璃的企业,规模不大,已经获得27项国家专利,其中异形玻璃热弯技术行业领先,企业因此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也是我市第一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的企业。这充分说明,不管企业大小,哪怕是传统领域,只要掌握了过人的技术,企业就能有发展的独特优势。三是全面加快城市创新步伐。主要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精细化管理的一个趋势。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脑”,包括警务、交通、文旅、健康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城市大脑”试点,就是要加快5G网络及场景推广应用,特别是我们的数字政府建设也走在全省前列,去年是第一个整体上线的城市,在数次考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位次,所以我们要继续推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发展,真正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更加智能。


  第二是战略基点:把准战略基点,需要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打下更牢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基调和主旋律,每一个地方包括我们*,都要积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探索有效支撑,努力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首先是工业主导。作为一座因工业而生的城市,工业始终是*的命脉;*依靠工业走到现在,也必将依靠工业走向未来。那么在这其中,我们如何利用好现有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让*的工业出特色、出优势,让高质量发展有支撑、有成色?我理解,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脱胎换骨”,就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传统产业不改造提升,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当前国家重视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抓紧时机新上项目,不能局限于扩产能,应更加注重内涵式提升,重点围绕信息化改造上项目,围绕装备升级上项目,围绕市场导向上项目,围绕淘汰落后产能上项目,以技术改造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就像我们的有色金属加工,可以延伸发展特种金属制造,进而拓展为新型材料。之前和不少研究机构包括一些技术人员交流中,他们都在讲,*从传统产业看有优势,转型有非常好的基础,特别是围绕新材料转型升级,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新材料还是围绕钢基和铝基。那么在钢的基础上、在铝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现代冶金科技研发,完全可以把*打造成为现代冶金技术金属新材料基地,这是我们转型发展非常好的一个方向;就像大友、索通等精细化工可以向后端延伸,进而发展化工新材料,这些都是“脱胎换骨”、赋能升级的过程。第二个关键词:“强筋壮骨”,就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集群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符合发展导向的系统集成和高效聚合。这就需要我们以巩固产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为方向,推动产业向关联度高的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走“专精特新”之路。像铝产业,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好,形成了以电解铝为主体的产业链,现在正积极推进氧化铝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虽然氧化铝在全国产能过剩,但在西北地区起码在西北五省还是空白,目前仅我省电解铝就有近250万吨,每年需500万吨的氧化铝外购。我们引进的河北文丰600万吨氧化铝项目,就是能保证上游氧化铝的安全稳定供应、提升中游电解铝品质和规模、做强下游铝箔铝板等高端铝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包括刚才讲到的以铝为基的新材料铝镁合金、铝钛合金等等,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使*真正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铝产业基地。第三个关键词:“蓄势赋能”,就是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高附加值、低能耗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比如新能源就是当前最大的“风口”,国家正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今年31个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1个省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12个省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那么在这股东风下,我们如何更好借势发展?除了光伏产业,利用我们的区位、利用我们的基础,我想我们的氢能、储能、甲醇、绿氨、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都是*很好的突破点,近期我们就极有可能落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新能源延伸项目,包括和吉利合作的甲醇制造、甲醇汽车制造等等。和其他地方比,我们既有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大型企业厂区、矿区及矿产品运输专线等应用场景,这些为我们抢占先机、弯道超车、壮大相关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吉利为什么会选择在*探索造车?为什么掌握集团甲醇重卡落地*?除了看重光伏资源,还因为我们的综合优势,我市处于新疆能源、物资出疆东运的战略要地,有非常丰富的物流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我们也能做好文章,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放大优势、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其次是内需拉动。面对“双循环”,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核心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投资方面,俗话说:“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对于我们西北内陆城市来说,主要是投资拉动型经济,没有投资,就没有GDP、没有产出。目前我市投资的国家核基地综合保障区、S06酒嘉绕城高速、讨赖河综合治理、“一馆两中心”等重大项目都已接近尾声,像机场改扩建这样正在建设的大项目较少,投资支撑不足。必须紧盯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聚焦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全力做好谋划论证、项目包装、对接争取工作,在城市更新改造、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实施更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优质项目,以有效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消费方面,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火力全开,全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商圈消费、地铁人流、景区消费、城配物流活跃度等指数大幅提升,说明消费呈现全面回暖向好态势。我们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抓住文旅市场井喷增长机遇,立足抢占市场、做大流量、提升品质,聚力做好文化旅游整合提升文章。前段时间我在调研中看到一组数据:今年一季度,关城景区省外游客占比78.19%,其中排前五的分别是广东、四川、新疆、江苏、陕西;而方特丝路神画省外游客占比仅为20.51%,主要来自新疆、青海等周边省区以及省内的张掖、酒泉、兰州等地。两个景区仅仅就一路之隔,这就充分印证了刚才所说的景区之间联动不足,如果关城景区这78%的省外游客,其中有一半能够到方特去,产生的餐饮、住宿等带动效应都是非常大的。但现在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省外游客看完关城就走了,基本上不在*停留,“过境游”的现象比较突出。下一步,我们要通过联票通票套票、限时打折、与旅行社建立利益联接机制,以及大力发展研学游(这是一季度包括五一期间非常大的亮点,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增量)、建立一批特色研学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面放大*关城这一金字招牌和5A级景区的龙头带动效应,加快市域内景区联动发展,提升旅游内涵品质和吸引力,真正把游客留下来、让游客能消费,切实以文旅产业带动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这方面我们可做的工作非常多,周边景区已经把路都蹚出来了,我们的IP很大,是一个世界级的IP,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但是我们围绕关城旅游产品的供给特别有限,你想让人家留下来,那么人家留下来干什么?参观完就走了,没有更多的、有效的、打造好的旅游产品供他们消费,他们想花钱想消费没有旅游产品。而且我们旅游时长确实非常有限,关城仅仅是白天,过去虽然做过夜游但是晚上仅仅是有照明,允许游客晚上参观,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够。而现在全国很多有名的5A级景区都把夜游打造的非常好,远的不说就我们跟前的张掖丹霞,夜游的人数在特定时间段超过了白天的人数。我们要把夜间的旅游效果也充分挖掘出来,而且参与关城夜游的游客也必然是要过夜的,不可能连夜就走。今年我们三大中心的游客中心要建成启用,那么长城博物馆一万多平的场馆,我们怎么探索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展示手段,把这块的资源盘活运用起来,作为吸引游客参观打卡的热门景点,这些都要在下来之后做深入研究、做广泛探索,要抓紧行动起来。文旅局、文旅集团有了一些初步的考虑,我想今年夏季一定要把这两项工作推动起来、实现起来。


  第三是招商增量。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小、自有财力有限的城市来说,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旋律,借助外力扩大投资、提升增量、推动发展。关于招商引资工作如何做?书记在昨天的招商引资大会上已经作了全面辅导,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就不再赘述。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以百倍热情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第四是营商环境。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谁的环境优、谁就发展得好。我们*需要打造怎样的营商环境?我想就是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富生命力的营商环境,努力使审批事项越来越少、办事效率越来越高、企业获得感越来越强。我们要着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论国企还是民企,不管大、中、小、微何种规模的企业,必须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全力扶持。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把执法行为与帮助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规范涉企检查,包容审慎监管,尽量避免企业背上“信用污点”,避免企业因小过失、贻误大发展。我们要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立足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加大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力度,扩大“弹性办”“帮办代办”“一件事一次办”等特色服务范围,从企业开办、项目审批到竣工验收,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全生命服务,真正让企业办事不难、轻装上阵。我们要着力打造企业满意的政策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政策出台方式方法不对口,效果不尽如人意,要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今后凡是与企业相关联的政策,相关部门都要征求企业家意见,做到政策精准供给,不干出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做两张皮的事。像今年2月我们出台的《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涉及财税支持、金融服务、降低市场主体成本等多个方面,都是“真金白银”,而在制定出台过程中相关部门都征求了企业家的意见,出台后社会反响、市场反响都非常好。我们的工作就是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网申捷享、代办直达等方式,过去我们政策出台了就视为工作完成了、视为为企业服务了,现在我们一定要转变这种观念,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研究政策、出台政策还要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真正让惠企政策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另外我想今天作一要求,出台的涉企政策一定要做好政策出台后评估,真正评估政策社会效果怎么样、市场效果怎么样、企业反响怎么样,来倒逼、指导我们提高出台政策的精准化水平。我们要着力打造亲清有度的政商环境。各级干部都应当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把企业家当做自己人,把帮助企业“解决多少问题、带来多少实惠”作为标准,做到“无事不扰、难时出手”,企业不需要时,感觉不到政府存在;企业需要时,政府能够第一时间无处不在,坚定企业投资*、深耕*的信心,把*真正打造成为项目投资的“洼地”、营商环境的“高地”、企业发展的“福地”。


  第三是必然要求:遵循必然要求,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好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就*而言,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就是全域城市化。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在全省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之所以在全省率先支持我市推进全域城市化,我想也是基于咱们城市大、农村小、城市化率高的实际,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机遇、重大利好。那么首先就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全域城市化?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全域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高级状态,并不是全部、全面城市化,不是不要农业、不搞农业,也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在拓展城市空间和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理念去引导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所辖地域范围内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域城市化的关键不在城市而在农村。那么对*来说,如何推动全域城市化,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我想有这么几个目标是需要实现的:


  一是让农业经济“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全域城市化归根到底也还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就是土地和产业的高效集约。我市总共10万亩耕地,本身量就不大,还分散在各个农户手中,每家的土地又分散在不同区域,我调研过程中看到,最多的一家土地分散在六处不同地方,属于典型的“零碎田”,这就导致农业产业规模小、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我想这是我们农业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和阻力。为了破解这一问题,今年我们把“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先流转集中、再整治提升、同步配套产业,现在已经完成了4万亩土地的集中流转目标。那么后续如何经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做好土地整治、同步配套产业。我们不能费这么大劲只是把土地从农户手上流转过来,到最后还在集体手中,过去种的啥现在还是种的啥,过去啥产出现在还是啥产出,涛声依旧!这不是我们干这项工作的初衷,关键是流转之后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做好整治、同步配套产业,整治上必须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通过把零散的“小田”整治成高标准的“大田”,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产业配套上就是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布局精品林果、精细蔬菜、花卉苗木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园区,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深化农业“+深加工”“+电商”“+旅游”“+康养”等模式,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具有我们*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


  二是让农村环境“美”。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就咱们*来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都是高的,但农村人居环境与收入不成正比,而且与周边地区和兄弟市州也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市上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配套道路、渠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农村面貌确实有了一定改观。但实事求是讲,年年投入不少、但不少资金撒了胡椒面,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根本性改变,有“面子”没“里子”,前墙后院看起来确实新了也整齐了、好看了,但到里面一看房子有的还是土坯房,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干部,对农村情况也熟悉,咱们*现在有多少人还长期在农村生活?有多少人还计划在农村呆?而且现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咱们每个村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近郊、有的远一些,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像断山口常年居住的就那么10来户几十人,有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专门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循序推进,下决心改变农村居住条件。今年我们结合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在具备条件的断山口村个别村组先行先试,推进撤村并居、人地分离,就是争取能够在试点集中居住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让农民腰包“鼓”。前面讲到土地流转、集中居住,这两项工作都是乡村振兴破题的关键,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解决好农民后顾之忧、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在这方面周边市州已经暴露出了问题,值得引起警惕,有的把农民都集中搬到一起,农民上楼了、没有地种了,也没有收入来源,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有返贫的风险;有些农民想养个鸡养个鸭,也没法养了,更别说养羊养牛了。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地分离后农民到底怎样来实现收入的稳定?我想首先就是土地联结收益,充分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农民的收入也由原来单一的土地收益变为“土地保底收益+年底收益分红+日常劳务收益”等多份收入、多种收益组合。关于规范组建合作社、高效经营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书记在陇南工作的时候作了深入的探索和创造,被时任唐仁健省长充分肯定为“宕昌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全省的贫困县都去宕昌学习,我也去现场学习过,应该说这个模式对全省脱贫攻坚发挥了重大作用。那么我想,在现在乡村振兴中,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也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和意义,应该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再一个是发展劳务经济,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释放,我们就可以依托工业优势,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业园区、企业务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前段时间和晋婷市长商议怎么增加农民收入,四种收入中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就是工资收入,而且我们*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规模又不是很大,镇村能掌握、帮扶单位能顾得上,就近有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项目建设工地,能够有效的消纳。现在索通等很多企业招工都很难,我们就是要建好对接机制,优先保障本地农民就业,并提前做好对口培训,实现更好的岗位匹配。第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集田园采摘、农事体验、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提升星级农家乐和民宿档次,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吸引市民到农村消费,真正让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使乡村旅游成为百姓致富的突破口。


  四是让城乡服务“优”。全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政策上平等、居民待遇上一致,核心就是让农民享受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务。为此,我们就是要紧紧围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收入水平、生活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方便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最后是最终目的:锚定最终目的,需要在打造高品质生活上拿出更实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并特别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这两项工作,也是*书记到*后,市委反复强调、重点推进的工作。在基层治理方面,*书记多次指出,*城市化率高、没有县区、层级少,最有条件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我们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把推进基层治理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真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在“民生保障”方面,之前*书记讲过一句话,“只要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我们必须抓紧干、马上干”。就像新华路改造提升工程,群众对道路状况非常关注,而且改造的呼声很高。前段时间*书记带领我们实地调研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特别是针对征集到的256条群众意见逐一分析,对老百姓关心的转盘、路灯、公铁道口、公交站和地下通道等问题细致研究,对每个路段路口怎么开、标线怎么画、停车场如何设置、周边绿化如何提升等方方面面都通盘考虑,就是为了让每一个细节、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抓到关键处、干在点子上,通过努力把新华路这条城市主干道和“大动脉”修得更好、更美、更通畅、更有品质,打造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民心工程。这件事给我很深的触动:我们干工作尤其是对待民生工作就要有这样的态度,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思考、谋划、推进,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使群众在看得见的变化中、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第四个方面,走好奋进的路,必须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素质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节点,就是要看我们有没有领导和推动发展的能力,是不是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进取精神,能不能拿出与时间赛跑的冲劲和拼劲。我想,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当练就这么5个方面的能力素质。


  第一,要有政治素养。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都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同时,也要把握好政治大局和发展趋势,善于从一般经济工作中发现政治问题,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全面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要有专业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能力危机感”和“本领恐慌感”,着眼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争当善用专业思维、具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的领导干部。要坚持学以致用,从履职需要出发,针对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成为各方面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三,要有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各级干部要聚焦制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短板,紧盯人民群众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群众路线,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真正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


  第四,要有担当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切实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狠抓落实上。要坚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遇事不推责、不回避,多想能干事的办法、少找干不成的理由,尽心竭力为民谋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切实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尽的责任尽到位。


  第五,要有干事韧劲。干工作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尤其是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就是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钉钉子精神,对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工作部署、明确的工作任务,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务求实效。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改善民生上,只要是方向对、符合*实际的,就要坚持不懈往前推,全力以赴抓落实,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