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打造充分就业社区样板的调研报告
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在推动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提高劳动者对就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X县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着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为深入推动全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打造充分就业社区样板,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县就创中心对我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调研概况
20XX年4月-7月,县就创中心成立由主任为队长,就业股干部为成员的调研组,深入X街道X社区、X街道X社区、X镇X社区,采取实地调研、座谈调研、查阅台账等方式开展调研。
(一)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情况
县区X个街道(镇、集聚区),设有X个社区(村)。
1.省星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情况。创建省星级充分就业社区X个,占比X%。
2.市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情况。创建市级充分就业社区X个,占比X%。
(二)劳动力就业情况
从20XX年数据来看,全县新增就业人数X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人数X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X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始终保持在100%。
二、主要做法
(一)广宣传,营造创建氛围。线上通过社区党员微信群、小叮当微信群等多个群众基础深厚的平台,线下设立以小区宣传栏、电梯显示屏等为媒介的政策宣传专栏,实时更新滚动就业创业政策和岗位信息。
(二)建台账,摸清人员情况。通过网格化服务,全面摸排收集辖区居民就业创业需求,建立基本情况、掌握技能、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信息台账,并根据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服务。
(三)优服务,回应企业需求。建立动态跟踪服务企业机制,设立企业管家,“一对一”精准对接企业,全面摸清企业用工和政策需求,做到企业有需求、社区有回应。
(四)搭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常态化开展“才聚XX”“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利用“XX上岗”发布求职招聘信息,为群众搭建精准高效的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
三、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我县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县产业以医药物流、数字经济、广告传媒等为主,企业对岗位需求更偏向于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困难就业人员、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企业招工稳岗实力偏弱。受经济下行压力,市场需求萎缩,部分中小微企业的各种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与就业人员要求差距较远,致使企业“引才难”、员工“跳槽频”,难以打造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
(三)社区创建工作水平不高。当前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很好的满足辖区居民的就业服务需求,且社区管理手段单一,部分台账资料不完整、更新不及时,与创建示范社区的更高要求相差甚远。
五、对策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江西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力争2025年年底全区充分就业社区占比超80%。
(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出台配套文件。结合我县就业创业工作实际和工作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机制评和判标准,全面提升和优化工作水平。二是加大督查考核。常态化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对示范社区基础工作、就业援助、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考核验收,并根据创建结果实施奖励。三是加强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现有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典型引领,以座谈交流的方式学习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共同提高创建水平。
(二)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一是加大就业力度。以“才聚XX”“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契机,充分挖掘用工企业岗位,依托“xx上岗”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政策宣传、岗位推送等,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二是加强就业帮扶。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完善高校毕业生数据库,加强跟踪、精准服务,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培训或见习机会。针对零就业家庭、困难就业人员等群体,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三是加大培训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指导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政务公开、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开展开展政策入企活动,实现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不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培训补贴、见习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鼓励用人单位和企业扩能增效、稳岗增员,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同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业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三是加强监督服务。联合市场监督、劳动监察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监督指导,引导企业依法依规落实国家、省、市、县相关法律政策,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强人文关怀,促进企业和就业工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