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典型交流材料
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典型交流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民健康优先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医学教育做保障。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治疗和护理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基于此,高质量的医学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寓价值引领于医学知识传授和医学技术培养之中”。眼科学作为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代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临床专业之一。眼科学课程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眼科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文章主要从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路径,持续推进眼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观培养和塑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旨在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深入挖掘眼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
第一,把民族荣誉感融入课程教学。民族荣誉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眼科学课程教学有责任、有义务、有力量、有条件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民族荣誉感作出本学科应有的贡献。例如,在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章节,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我国著名眼科学家缪天荣为捍卫民族荣誉而奋斗的故事。缪天荣是眼视光学的开拓者,主要研究眼科光学器械、眼科检查法、视觉光学等。他在1959年研制出的《对数视力表》达国际水平;1986年,《对数视力表》在第25届国际眼科大会(罗马)宣读。1990年,《标准对数视力表》被制定为国家标准(GB11533-89),并在全国实施。从《对数视力表》的发明到全国实施,缪天荣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光明”事业的奠基人。总之,通过学习我国眼科学家的光荣事迹和奋斗历程,有利于增强眼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同时激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奉献的民族精神。第二,把责任与担当、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着力将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对此,我们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眼科学的各章节。例如,在“沙眼”章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沙眼衣原体发现者——汤飞凡的故事。汤飞凡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期间,一直坚守自己学医报国的理想。他怀揣赤子之心,毅然舍弃国外高薪、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自己筹资建立了当时中国仅有的微生物实验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物资和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汤飞凡克服重重困难,采集了200多例病例样本,进行了上百次的反复实验,成功分离出世界首株TE8病毒株。为了能了解沙眼病原体病毒株的类型、发病的机制和临床表现,汤飞凡冒着失明的风险,毅然决然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中,并在随后40天内坚持不做治疗,忍受病毒带来的疼痛和视力损伤,终于收集到了国际上第一套完整的沙眼病程临床资料,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为之后沙眼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眼科学课程应充分挖掘有关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的思政元素,以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勉励学生在新时代奋发有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贡献。第三,把法治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法治观念淡薄,漠视了患者的权利。因此,眼科学教育应将法治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眼科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例如,“眼部肿瘤”章节,教师运用临床案例教学方法,讲解视网膜母细胞瘤医疗纠纷案例。该病一般发生在婴幼儿眼病中,是肿瘤恶性程度最高、对患者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病情发展迅速且预防难度大等特征。这种疾病在影响患儿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会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患儿家属易出现紧张、急躁等情绪。此类复杂的眼科疾病常会引发医患纠纷。对此,医务工作者要有法律意识,在注意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的同时,也要依法依规进行疾病的治疗和检查,规范病例书写和记录工作,明晰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义务,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第四,把医德培养、人文关怀融入课程教学。医学从洪荒时代的萌芽时期走到医巫不分的氏族时代,又经历了漫长的经验医学时期直到今天高精尖的现代实验医学时代,医德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部分。医学巨著中也都弥漫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气息,无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巨典《黄帝内经》,还是当今西医学的经典内科全书《西氏内科学》都有专门的篇幅来论述医德。对此,眼科学教育应将医德培养、人文关怀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例如,在眼科伦理和执业精神章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中,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整体。对此,眼科学课程应注重医患沟通方式为导向,以学会换位思考为着力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心怀大爱,具有同情心,同理心,人道主义精神,践行关爱、博爱、至善、至关、慎行的医学人文关怀。
二、推进眼科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第一,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眼科学教育应将思政培养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教学为例,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将引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明的历史和新进展,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病机制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未来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药物进行大胆探索和思考,树立开创性科研思维,了解基本的科研模式,以科研反哺教学,在知识探究中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第二,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眼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性。一是眼科诊断对专科仪器检查依赖性大,眼科检查设备繁复众多,对学生来讲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思想品德。二是眼科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关系密切,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三是眼科大部分手术属于显微手术,需要眼科医师具有精细化的操作技能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也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实践和学习。四是眼睛作为五种感觉器官中最敏锐的器官,眼科疾病会对患者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这就要求眼科医师践行人文关怀、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教学内容是以疾病为中心,教师上课按书本逐章逐节讲述,往往造成讲者辛苦、听者无味,学生则死记硬背的状态。可以说,传统教学内容无法确保眼科学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眼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的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使命担当和崇德力行的精神。总之,随着眼科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陈旧的教学内容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要求。在眼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眼科专业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由案例引发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的情境分析,更有利于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会贯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点回应学生的关切和诉求,解决其思想问题。学生对课程中有“思政内容”不觉得突兀,对“品”出的“思政味”能产生共鸣,最终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眼科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打破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的课堂。在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注意将传统的LBL(讲授式教学法)、CBL(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RBL(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情感陶冶法相结合,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学规律,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时机,在专业知识讲授中,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可选取社会热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进行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钻研,坚定学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信心,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魅力。
第四,推进课程评价改革。将课程思政教学纳入过程性考核,这将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各环节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将思政教育的考核与专业教学的目标相结合,采用网络数据平台—问卷星,让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各环节进行教学全过程评价,评价过程注重思政内容的评价和讨论,采用学生对教学课程评价、小组表现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一致性。新时代眼科学课程思政改革要立足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树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从强调治病转向重视健康”理念。眼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授眼科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爱国情怀且敢于开创拓新的新时代眼科学人才。眼科学课程思政改革任重道远,应在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眼科学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教学的设计和案例的选择上下功夫,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结合医学专业、行业特点,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让我们的医学教育有高度、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