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篇)在20XX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三季度文章汇编

20XX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第三季度文章汇编(60篇)

目 录

1.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民时评) 4

2.便民不扰民,治理需精细(人民时评) 7

3.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9

4.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12

5.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人民时评) 15

6.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人民时评) 18

7.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民时评) 21

8.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24

9.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民时评) 27

10.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30

11.多措并举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33

12.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36

13.共此月圆时,同叙家国情(人民时评) 39

14.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人民时评) 42

15.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人民时评) 45

16.脚踏实地,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人民时评) 48

17.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人民时评) 51

18.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54

19.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人民时评) 57

20.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人民时评) 59

21.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人民时评) 62

22.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人民时评) 65

23.培育更多创新尖兵(人民时评) 68

24.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人民时评) 70

25.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人民时评) 73

26.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人民时评) 75

27.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人民时评) 78

28.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81

29.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人民时评) 83

30.让人脸信息得到更有效保护(人民时评) 86

31.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便捷(人民时评) 89

32.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92

33.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人民时评) 95

34.人才与城市发展应互相成就(人民时评) 98

35.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100

36.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人民时评) 103

37.守护最美国土共享幸福家园(人民时评) 106

38.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109

39.推动服务贸易释放更大潜能(人民时评) 112

40.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人民时评) 115

41.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118

42.完善过期药品回收机制(人民时评) 121

43.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人民时评) 124

44.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民时评) 127

45.为乡村“著名”,助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130

46.文化共鸣市场共赢(人民时评) 133

47.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135

48.相约亚运盛会共赴美好未来(人民时评) 138

49.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人民时评) 141

50.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人民时评) 144

51.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人民时评) 147

52.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时评) 150

53.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人民时评) 153

54.营造清朗的艺考培训环境(人民时评) 156

55.用“新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人民时评) 159

56.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人民时评) 162

57.着重做好倾听、实干两件事(人民时评) 165

58.筑牢数字经济的通信“底座”(人民时评) 168

59.自贸“试验田”如何再提升(人民时评) 171


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民时评)

算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显示出对驱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民生的“倍增效应”

算力,就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小到手机、个人电脑,大到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算力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成为像水、电、燃气一样的公共基础资源,提供“即取即用”的社会化服务。

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服务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一,前沿技术多点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从互联网向制造、金融、交通等行业拓展,赋能各行各业稳步深化……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相关情况,展现着我国算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算力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还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算力融入传统制造业,参与生产过程,可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算力融入新兴产业,促进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发展,成为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驱动力。

算力的魅力,在于其能够释放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兴起,背后都依托于算力这个基础。算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显示出对驱动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民生的“倍增效应”。据测算,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将带动34元经济产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算力发展水平,也将极大影响这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高度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后劲。

应当看到,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与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仍有差距,计算效率和应用水平还有待提升。要想把算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在优化算力供给、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应用落地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优化算力供给,既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统筹好算力资源调度,不断提高利用效能。“东数西算”工程深入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启动部署,为我国持续优化算力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了支撑。着眼未来,还应进一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降低应用门槛,真正让算力实现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加强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和算法创新,加强CPUGPU和服务器等重点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要做好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适配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促进应用落地,是把算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当前,算力应用的边际效益、社会效益依然很高。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算力支撑,助力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算力应用加速落地,既是算力发展的预期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未来,应用更广泛、更智慧的算力,必将在各类数字化要素的协同中实现更大价值。



便民不扰民,治理需精细(人民时评)

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85日,上海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91日,深圳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新修订),也进一步优化摆卖、设摊经营管理方式。兼顾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城市整体市容美观有序,让小摊贩便民不扰民,能激发城市活力,也考验城市治理。

摊贩是城市商业的组成部分。对摊贩的服务与监管,是道需要同时破解“几难”的必答题。小摊贩有生存需求,能便利百姓生活,但城市运行需要合理的秩序,经营占道、噪声扰民、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破解。如何求取最大公约数?实践告诉我们,倾听百姓心声,做到统筹兼顾很关键。事实上,许多城市对街头摊贩的管理,都经历了从绝对禁止到逐步开放、分类管理的过程。结合城市发展和百姓需求实际,引导小商小贩依法依规经营,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规范设摊经营活动,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从治理的角度多下功夫、多谋良策,拿出细心、耐心、巧心,寻求可行解决方案,才能破解难题、实现共赢。

从“一刀切”到“分类管”,需要做的工作、协调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做好调查研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监管的可行性,十分重要。上海在开放设摊经营区域前,向市民发放1.2万余份问卷征求意见,最终提出多项禁止性要求,如不得影响行人通行、不得影响周边环境等,尽可能降低消极影响。奔着问题去,用好对话、协商等方式议出办法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治理共识。今年4月,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山街道,召集摊户代表、居民代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议民心佳园夜市如何规范经营。回应居民关切,了解摊户诉求,完善监管标准,话说开了、底摸清了,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就会更顺畅。民意表达越充分,服务的路标越明确,监管的靶子越清晰,城市商业才能越有活力与持久力。

规范设摊经营,不仅体现着城市治理水平,也彰显着社会文明程度。街巷叫卖声、夜市家乡味,是许多人的美好记忆。居民生活改善了,对小摊贩的需求也在改变。例如,既要享受农户自种蔬菜的新鲜,又希望有类似商超的食品安全保障;青睐夜市的热闹,又渴望城市的干净。从这个角度讲,提升服务与监管水平,让小摊贩依规摆摊、有序经营,也有助于丰富城市商业供给,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建设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包括小商小贩在内的每一个人创造良好环境,就能让城市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



乘势而上,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人民时评)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XX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怎样读懂这份半年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全面、辩证、长远地分析经济运行的“形”与“势”,凝聚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信心与力量。

——编者

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

今天巫山枝头,明天百姓桌上”。进入7月,一架架满载巫山脆李的“脆李专机”从重庆市巫山县飞往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从去年的每天1班到今年的每天2班,运行周期由去年的15天增加到20天,“脆李专机”的“扩容”,既折射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也映照着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态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经济半年报。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读懂中国经济,既要关注增速,也要分析结构、质量。从增速看,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快于去年全年的3%,也快于一季度的4.5%,回升态势明显。从结构看,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产业、消费、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从质量看,高技术行业增势良好,新产业成长壮大,新业态持续活跃,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综合看,环比增速连续4个季度增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读懂中国经济,也要放在全球视野里观察。今年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GDP同比增速都在2%以下,即便考虑到二季度情况,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较快的。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回升向好、物价平稳、金融稳定的发展态势,半年报成绩来之不易。近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彰显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经济如何,企业有发言权。读懂中国经济,外资企业是一个重要视角。今年以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在天津市建设第二条生产线,阿斯利康与山东省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众多外资企业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大国的经济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也只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更加强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经济航船定能越过激流险滩行稳致远。



持续挖潜,消费恢复态势好(人民时评)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

早上7点,在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C区水产市场,150多家专售小龙虾的批发商户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家批发商户做了个对比,他家档口今年平均每天出货3000多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小龙虾销售的火爆,成为消费恢复向好的生动写照。

出行游玩增加了,亲友聚餐频繁了,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印证着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52.9%……各行各业的消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经济回升向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总的来看,上半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国际上一般认为,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实属不易。从全年来看,支撑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特别是,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些新趋势,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有支撑、有基础、有条件。

优化供给点燃消费新亮点。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5%、10.5%,均保持较快的增速。此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绿色智能产品、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升级类消费、绿色消费、智能产品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制造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才能更好满足消费新需求,助推消费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创新服务激发消费新潜力。天津市在老洋楼里打造沉浸式戏剧展演,四川省成都市推出“火锅巴士”,贵州省贵阳市建设星空露营基地……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满足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继续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场景、创造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消费潜力将被更充分地挖掘。

乡村市场拓展消费新空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6个百分点。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农村市场升级类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农村既有追赶城市消费的新需求,也有产业下沉催生的消费新空间,还有城市居民入乡消费带来的新增量。加快挖掘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中共中央政治局7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必能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激发更大发展动能。



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人民时评)

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前不久,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蓝田村,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引起记者关注。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收割机可按照设定路线进行作业,收割、脱粒、筛选、排草、卸粮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只需10分钟即可收割一亩多稻谷。放眼沃野田畴,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数字农业技术已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近年来,我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不仅能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还可以让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等向农村集聚,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新的可能。从生产来看,生产智能化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精准播种、智慧灌溉、高性能智慧农机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效率大大提升。从管理来看,苹果、大豆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农业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从经营来看,经营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这既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也推动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仍相对滞后,面临诸多挑战。也要看到,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应在提升粮食生产智能化水平上下功夫。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赋能,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可以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粮食种植类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推动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的集成应用,建设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等系统,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智能管理;还可以围绕粮食生产,提供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整合共享粮食全产业链数据,推动与气象、病虫害、种植、产量等数据共享共用。

还应在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上做文章。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通过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平台等关键市场交易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再比如,加强食品农产品认证全过程信息追溯,升级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有利于推动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着眼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找准发力点,用好数字技术,就能更好激发数字农业的潜能。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提质升级的重要路径。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值得期待。



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人民时评)

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资源

数据资源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产业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娱乐数字化……当前,我国诸多领域都在向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经济新业态越来越丰富。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价值释放的过程中,数据交易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多家由政府发起、主导或批复的数据交易所。与此同时,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快建设,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等领域专业化企业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XX年)》显示,20XX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资源,驱动经济结构、企业模式以及科学范式等不断发生变革。

数据交易有多种方式,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也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的过程,涉及漫长的产业链,构建好数据基础制度是当务之急。做好数据流通与交易这篇大文章,数据交易所应着力推动数据交易与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等节点做好衔接,互相促进,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合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促进数据流通与交易,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让数据要素充分参与市场配置。各地交易所都在积极丰富数据产品、完善数商生态。比如,北京提出,力争到203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上海数据交易所在金融、航运交通、国际等方面的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超过了1300个;深圳数据交易所成立以来,已推出了1500多个数据产品。然而,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数据的海量生成相比,数据的流通与交易还不够活跃。最近,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繁荣计划”,设立1亿元专项激励资金,从支持数据产品登记、鼓励数据产品交易、培育优质数商企业三个方面制定激励方案。这一举措,对活跃场内交易、激发市场活力具有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不同于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主体清晰、不可复制、较为稀缺等特征,数据要素的主体和权属通常十分繁杂、难以确认,是非稀缺要素,且具有可复制性、即时性、虚拟性。因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合规合理地让数据流动起来,更高效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已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强化法治思维,促进数据要素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加快释放数字经济红利。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借力数据交易所等平台、载体,推动数据产品的创造、应用、交易,变数据为资源,变资源为优势,我们定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民时评)

智能“防跌衣”通过芯片感知可自动实现跌倒监测,智慧窗帘在雨天能感知湿度自动关窗,智能眼镜通过“读”图帮助视障人群“看”见世界……在20XX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馆里,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尽显科技魅力,人们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想象智慧生活的未来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向20XX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XX年)》显示,20XX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新活力、新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可以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通过“线下生产+线上数据分析”模式,传统产业能够在规模化生产之外,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先生产小批量产品投放市场,再通过数据分析细分需求决定是否扩大生产。这种“轻资产、快反应”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增加了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的弹性,能帮助解决传统供应链模式下机会成本高、运转周期长等问题。这样的生产变革,能够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是一种更加适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能让中小企业以“小单快返”的新模式轻装上阵,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以数字技术驱动,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协作化程度,能促进传统产业联动转型、跨界合作。为了缓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共同培育行业数字化新生态。比如,有的云平台为超过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周期服务,突破原有组织、技术、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隶属于不同组织的工程师协同推进这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他们缺资源、缺技术、缺人才、缺方案等难题。

借助数字化力量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能为实体工厂带来质的改变。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电梯工厂实现智能升级后,目前已经可以做到2分钟生产1台电梯。在生产端,可通过数字平台对产品进行从设计到发运的全过程在线质量监测和管理,实现制造效率、质量等级与环保效益的多重提升;在售后端,可借助“工程大脑”,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时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精准捕捉,以最快速度维修,确保电梯正常运行。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既能推进企业设计、生产、制造、运输、服务、售后等全流程变革,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新引擎。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走深走实,就能不断催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新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人民时评)

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今年电影暑期档持续火热,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8187时,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创历史新高。同时影片类型丰富,涵盖喜剧、青春、悬疑、科幻、动画等题材,让观众由衷感慨“今年暑期电影市场每周都有新看头”。电影观影火热,作品琳琅满目,正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缩影。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XX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XX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从类别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30%。从利润看,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341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利润实现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话剧《初生》以多机位、多角度“纪实采访”的全新话剧艺术形式,讲述新时代民族企业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跃迁的奋斗史诗,展现爱国、实干、梦想、创新的精神,激扬奋进斗志和发展信心。扎根实践、记录时代的文化产品,从具体人物的生命历程出发,讲述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故事。继续在生动实践中汲取丰厚滋养,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文化产业将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回应好人们的新期待。

文化产业,以文化之魂,助产业之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底蕴。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汇。节目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这正是中国文化产业能够自立于世界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思想财富。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改变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催生出丰富场景,积蓄着强劲动能。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洞窟、文物,用户可在历史穿越中观览源远流长的敦煌文化;三星堆博物馆将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运用于博物馆的文物还原,把虚拟情景融入现实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运用科技赋能带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激活更多文化资源,将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有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展望未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潜能,点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实现产业做大做强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



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民时评)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半年报交出了一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改善的就业成绩单。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就业扩大的物质基础,就业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增速比去年明显加快。6月份城镇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25岁至59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4.1%,已经低于2019年水平。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有18705万人,同比增长3.2%,说明随着经济恢复,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意愿在增强。可见经济恢复向好,促进了就业形势总体好转。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也得益于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今年以来,河北发布17条稳就业政策,开发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江苏为用工规范、稳岗效果好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稳岗扩岗类贷款约435亿元;云南将吸纳就业补贴范围扩大至所有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增加受益主体418.71万户……各地出台的举措,为稳定就业基本盘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多措并举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加大就业帮扶助企稳岗,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为就业稳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也应看到,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7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对扩大就业带动明显。科创企业、高新企业,以及就业容量大的新业态发展向好,也有潜力释放出更多新岗位。从高质量发展中开拓高质量就业空间,既有利于稳就业,也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

稳就业,政策保障需护航。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落实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直补快办”,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就能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稳就业,服务帮忙畅渠道。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服务,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面;聚焦残疾、低保家庭等困难人群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落实落细各项服务,可以助力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我们定能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人民时评)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保障持续发力。5月中旬,中组部等五部门发文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便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决定开展20XX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进入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20XX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力度接续推出稳岗拓岗促就业政策,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合力。

抢抓毕业季的关键期,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才能有效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稳住企业这个“基本盘”。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主渠道。企业发展有活力,吸纳就业才更有动力。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象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降税费,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优惠;发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达到一定比例的,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今年以来,一份份减负稳岗政策“礼包”精准发力,提升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政策支持下,餐饮、旅游等一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恢复,就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拓宽就业渠道,要大力开发新职业这片蓝海。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人工智能训练师、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与2015版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XX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快新职业规范培育和标准开发。这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岗位潜力,拓宽高校毕业生求职视野,增强他们的择业、创业能力,形成更多人才红利。

拓宽就业渠道,还要用好基层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今年,有关部门继续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并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多地公务员招录也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这些政策将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一线、砥砺成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尤其要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倾注更多关心。展望全年,随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显效,各方压实责任、兜牢底线,广大毕业生积极主动、全力以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一定能取得新成效。



多措并举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829日,一举捣毁盘踞在印度尼西亚巴淡岛的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窝点,成功抓获88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96日,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集中向我方移交涉诈犯罪嫌疑人1207名,以及一大批作案工具……近期,中国警方积极开展警务执法合作,与印尼警方以及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等开展联合打击行动,打掉多个盘踞在境外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严厉打击了诈骗分子嚣张气焰,对跨境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形成持续震慑。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显著特征,虽然各国不断进行严厉打击,但仍然高发多发,同时催生了网络赌博、偷渡、人口贩卖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各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给各国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将犯罪窝点隐匿在监控盲区,企图钻法律漏洞,躲避严厉制裁。有效防止电信网络诈骗滋生蔓延,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合作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积极与各国各地区相关机构与组织共同进行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逮捕遣返犯罪嫌疑人、拦截非法外流资金,以更紧密的合作、更主动的攻势、更专业的行动,凝聚起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今年以来,公安部陆续派出工作组赴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持续推进相关联合行动,向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发起凌厉攻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类犯罪高发态势。

同时要看到,各国合作仍面临难题和挑战。比如,各国对电信网络诈骗执法标准以及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时,经常遇到取证难、抓捕难、遣返难、追赃难等问题;有的犯罪分子在境外地区长期居住,甚至加入了居住地国籍,在司法协助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抓捕后的引渡和制裁。

由此而言,铲除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必须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针对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业上游窝点、幕后组织者藏匿于境外等关键案情,要进一步积极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境外不是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盲区,也不是可以逍遥横行的法外之地。在尊重各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警务活动交流与情报信息共享,最大化推动司法合作,强化司法协助,提高打击的力度和效率,将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一步形成有力震慑。此外,还要全面推进我国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切断不法分子出国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渠道。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可防性犯罪,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减少群众财产损失。非重拳不足以惩恶。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始终依法从严惩处,对在境外实施诈骗等情形也绝不姑息。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上下游关联犯罪,同样要依法打击和惩处,斩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黑灰产利益链,全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全民反诈格局,促进人民群众识骗防骗意识能力提升,是解决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创新电信网络诈骗事前预防方式方法,让群众深刻了解、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和危害,提高对涉诈信息的警惕性,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辨识力,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共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浓厚氛围,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更好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人民时评)

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贵州榕江,“村超”看台上人声鼎沸;陕西华山,游客举起手机频频打卡……这些鲜活场景,显露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而强烈的消费意愿要想转化为消费行动,离不开消费能力和稳定收入预期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可谓切中扩内需、稳增长的肯綮。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本经济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XX大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这一发展目标,为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从现实需要看,居民收入增长能为消费复苏提供良好基础,有助于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绝对速度却在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完善分配制度,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综合发力,才能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具有推升作用,稳增长对于稳收入至关重要。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带动社会投资等政策举措,都是应对周期波动、扩大就业的有效办法。目前,各地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工作,已经收到积极效果。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将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年度全体会议,明确了今年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安排,围绕持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提高居民收入,不能让任何人掉队。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应成为政策必选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

面向未来,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共此月圆时,同叙家国情(人民时评)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向上向好,构成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石,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中秋将至,航空公司推出的“赏月航班”提供新的赏月体验,街道社区开展的中秋活动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中秋快乐动图增添了节日的轻松感与趣味性,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活力。大江南北秋意渐浓,节日气氛不断升温,涌动着对团圆的渴望与喜悦,体现着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

中秋佳月最端圆”。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回家团圆或与家人一起旅游,成为许多人的期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秋节更是被称为“团圆节”。皓月当空之时,一家人围坐一堂,老人给孩子讲述嫦娥的故事,孩子跟着父母吟咏那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一起吃月饼赏明月,乐何如哉!这样的团圆,既体现着亲情的凝聚,也传承着独特的家庭文化。围绕中秋夜的一轮明月,古往今来多少人寄托情思,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千古流传的诗词,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今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这一时间巧合让人们感受到家与国的深层联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家与国,己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双节期间,从保障人们的安全出行,到丰富物质和文化产品供应,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人需要坚守岗位,为千家万户的团圆托底。亲友欢聚时,人们感受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对“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秋节承载着中国人贯穿古今的情怀,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沟通中外,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东亚及东南亚不少国家亦有中秋传统,在赏月、拜月之外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庆祝民俗。而海外游子每逢中秋佳节,也喜欢开展文艺演出、赏灯猜谜、制作月饼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山海的魅力。中国的咏月诗词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流传海外,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以中秋佳节为窗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今天,无论是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实现古今“穿越”,还是线上线下的中秋互动,都是在创新方式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以共度中秋佳节为契机,挖掘诗词歌赋、礼仪风俗中的文化内涵,多样态、多维度地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神州大地,日月光华;华夏文化,亘古亘今。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向上向好,构成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石,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中华民族丰厚的滋养,必将不断与时俱进、返本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基石。



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人民时评)

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又是丹桂飘香时,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这是属于全国1800多万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是属于每一位守护三尺讲台的筑梦人的节日。

教育强国建设,承载无数教育人的梦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建设教育强国至关重要。

近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越抓越实,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扎实推进。厚植信念情怀,加强师德学习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开展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释放基层创新活力;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储备;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持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是国家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的深切期待,也正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切身感受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肩负筑梦人的使命,一大批优秀教师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耕耘奉献,用爱与坚守诠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们中,有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大山深处为更多孩子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有人始终坚持“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尊重”,深耕特殊教育,帮助残障儿童建立信心、有尊严地生活;有人恪守“教学也是学术”,让兴趣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有人“守护童真,守护每一份与众不同”,潜心耕耘幼教事业一辈子。承载着孩子的梦想和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只为一件事”,诠释了何为“仁而爱人”,何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如今,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高,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随着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等政策的推进和深化,更多怀抱从教梦想的高校优秀学子热情加入,为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向着教育强国目标进发,期待广大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逐渐成长为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教育家、“大先生”。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民族复兴,教育先行。校园里茁壮成长的莘莘学子,呼唤引路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激励筑梦人。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人民时评)

不断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将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更好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供需上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流通

在北京,利用空间数据开发的增强现实产品,让公众能以全新方式领略古老建筑、胡同街巷的神韵。在湖南,利用遥感卫星精准捕捉地表“问题图斑”,提升了耕地保护预警监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广东广州,近9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数据实现共享,有力支撑着各类项目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又是新型生产要素。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要素保障。据统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在2021年已达7500多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去年突破了5000亿元。

测绘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可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领域,以及快递网购、外卖送餐、家政服务等生活场景。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重点监测的29家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提供位置服务合计达101.2万亿次,日均5590.5亿次。相关数据显示,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已覆盖我国360多个城市、110多万公里道路。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像水、电、气一样,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

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供给,进一步激活其潜能,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从加快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夯实时空信息定位基础、丰富基础时空数据资源、推进行业和企业数据供给等方面作出部署。建立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促进北斗导航定位、数字地图、遥感等测绘地理信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行业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从“老基建”到新基建、从传统管理到现代化治理,各方面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既要在数据供给上下功夫,也要深挖数据价值和作用,在提升数据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把数据用好,才能为政府决策和各行各业发展赋能。

还要看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以安全应用为核心,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法规政策,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面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惟有构建好测绘地理信息新安全格局,才能让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跑”得顺畅、用得放心。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不断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将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更好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供需上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流通。日益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也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美好体验。



脚踏实地,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人民时评)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富有“含金量”的半年报,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信心

翻看中国经济半年报,一个高频词引人关注——新能源汽车:上半年,产量、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5%、1.6倍,还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46.4%、53.1%。中国连续8年保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彰显中国制造的不凡实力,见证实体经济的稳健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中共中央政治局7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取得较快增速,与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密不可分。富有“含金量”的半年报,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信心。

信心,来自表现亮眼的“大家伙”。今年以来,从高铁、飞机等运输装备到起重机、盾构机等工程机械,从钻井平台、储油平台等能源装备到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有力支撑了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9%。下一步,发挥好装备制造业规模大、覆盖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链补链延链,实体经济基础会更实、底盘会更稳。

信心,来自动能强劲的“大马力”。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发布,一系列先进通信芯片、车规级芯片相继问世,新技术加快涌现;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产品加快推广;家电、服装等行业创新推出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等模式响应市场需求,石化、冶金等行业实施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举措促进质效提升,新模式加速落地……广大经营主体点燃创新引擎、加快转型升级,让实体经济结构更优、水平更高、动能更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体经济将收获更强动能、迎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信心,来自空间广阔的“大市场”。“大健康”“可持续”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电动自行车、冰箱、空调等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上半年,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有力撬动了订单增加、生产升温。从长远来看,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广阔需求。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到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再到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循环将更畅通、活力将更充沛。

成绩可贵,未来可期。脚踏实地、坚守实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必将更加根深叶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人民时评)

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统筹谋划,持续完善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出行充电需求大量增加,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高速服务区节假日充电排长队”“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难”“充电桩位置难找故障率高”等问题给人们带来困扰。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从长远看也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首要在于优化完善网络布局,更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充电需求。城际之间应打造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的城际充电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当加快建设采用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充电基础设施。农村地区应确保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区域有效覆盖。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半径已与加油站相当,但城市周边、热门公园景区等依然需要加强建设力度。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才能确保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少新能源汽车用户都经历过充电车位被占、高速服务区充电慢、充电桩出现技术故障、运营商APP操作繁琐等不便体验。不断提高充电服务经济性和便捷性,扩大多样化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信息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未来,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一网直达”,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城市和公路出行服务网等数据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浙江、广东的一些市县正推动建设“五分钟充电圈”,为绿色出行护航。然而,充电设施具有投资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资本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加上部分居住区电力改造难度大,这对经营主体是不小的挑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各类经营主体大显身手创造良好条件,才能确保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得快”“建得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统筹谋划,持续完善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将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更大的推动作用。



扩大开放,推动外贸稳中提质(人民时评)

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10条汽车运输船的大订单让船坞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带动汽车运输市场需求高涨,折射中国外贸的活力和潜力。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2.1%。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凸显了韧性。尽管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我们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且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外贸呈现稳中提质的向好趋势。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新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当前我国外贸的“含金量”,也形成了新增长点使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新产品塑造新优势。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外贸出口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相比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出口“老三样”,“新三样”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特点。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出口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国智造”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持续增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新市场开辟新空间。在浙江宁波,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增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在湖南长沙,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激发中非经贸合作更大潜力;在广西南宁,将于9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蓄势待发……一场场经贸盛会,见证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既扩大了贸易朋友圈,也拓展了外贸增长空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7%和10.5%。这启示我们,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必须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跨境电商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背景下,跨境电商以其低成本高效率,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助推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大市场。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进一步激发外贸主体活力,提升外贸运行效率,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强调,“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7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确实有压力、有起伏、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良好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能力,高水平开放的成效不断显现,外贸发展韧性足、回旋余地大。不断创新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我们一定能进一步壮大外贸发展新动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人民时评)

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提质增效的发力点

车身小巧、充电方便,买车还能享受5000元优惠。”最近,家住重庆九龙坡区走马镇的王东燕花费不到5万元,购置了一台新能源汽车,“1公里电费只需4分钱,续航里程也够用”。这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落地、有力撬动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生动写照,也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实效的具体例证。

上半年,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国内消费较快恢复,投资持续增长,内需贡献稳步提升。翻开半年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一项项释放暖意的指标,折射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只有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流动的中国才能迸发出巨大活力,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今年以来,各地体育赛事、演唱会、戏剧表演等文体活动增多。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名义增长38.5%,全国电影观影人次增长51.8%。截至624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600亿件,比2019年达到600亿件提前了172天,比20XX年提前了34天。可感可知的生活,印证着国内需求的稳步复苏。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才能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XX—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加快落地,到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从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家居等消费,到各地积极举办消费季、发放消费券……各地区各部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疏堵点、破卡点,建机制、畅循环,以需求牵引供给、用供给创造需求,让中国经济不仅扩容了“量的优势”,也提升了“质的优势”。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提质增效的发力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定能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人民时评)

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的监管态势,才能确保药品安全

严厉打击通过网络违法违规销售药品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药品、销售回收药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等行为,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有关负责人实施联合惩戒、行业禁入、从业禁止……不久前,国家药监局启动为期一年半的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旨在进一步规范药品市场经营行为,有效排查化解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更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从治理体系看,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修订,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从治理能力看,全国药监系统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加大药品监管力度。20XX年,全国药监系统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消除了一批风险隐患,维护了药品市场秩序。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药品安全无小事。要清醒看到,我国药品产业规模很大,药品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监管难度大,安全风险始终存在。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974家、药品经营企业64.39万家。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经营主体将进入药品产业。要严格市场准入,做好药品上市和生产经营许可审批,从源头上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压实药品经营主体责任,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加强风险隐患自查,通过普法培训、警示约谈等方式加强引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的监管态势,才能确保药品安全。

近年来,各地药监部门多次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要总结好专项整治行动的有益经验,将其落实到常态化监管中,持续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让铤而走险者没有空子可以钻。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安全水平较低、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要加强监管力度,以检查核查、监督抽检等方式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于排查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确保药品安全可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药品经营新业态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网络售药、微商、网络代购、直播售药等,经营行为点对点,隐匿性强,安全隐患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药监部门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最大限度消除监管盲区,让新业态在安全的轨道上更好发展。

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风险隐患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市场准入,不断加大药品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查风险、堵漏洞、补短板,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一定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人民时评)

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做饭、洗澡方便多了;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在村口就能坐公交;建基站,开通5G信号,直播卖农货,小山村连上大世界……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这不仅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优化了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分建,七分管。笔者近日调研时发现,个别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甚至不管护的情况。比如,有的村庄路灯大面积“失明”,有的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水质不达标,有的村内道路地基破碎、路面塌陷。凡此种种,既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确保各类已建成设施持续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护机制,原因首先在于管护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日常维护由谁来做、出现问题由谁来管,一些地方并未明确划定主体。有的即使明确了管护主体,也没有明晰具体责任。其次,管护经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种类较多,但部分地区只安排建设资金,不配套维护资金。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拿不出钱支付管护费用。再次,管护专业性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理,需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由专业人员完成。现实中,部分地区没有制定相应管护标准,也没有组织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健全机制,在建好的基础上管好农村基础设施,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厘清责任,解决“谁来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县级政府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村级组织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各地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立起清晰的管护责任制度。比如,不妨以清单形式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并建立公示制度。

分类施策,解决“怎么管”。农村基础设施类型不同,耗资不同,运营模式不同,管护要求也不同。在管护方式上,可以建立健全高效的分类管护机制。没有收益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应担起管护责任,既可以直接管,也可以购买服务。经营收益可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经营性设施,则可以由运营企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管护。地方政府有责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专业机构从事运营管护。

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解决“经费从哪来”。各地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创新资金筹措形式,建立、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比如,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对集体经济薄弱、筹措资金困难的村,适当予以补助;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拓市场化筹资渠道;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处理好使用者合理付费与增加农民支出的关系,逐步完善农村准经营性、经营性基础设施收费制度。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才能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各地应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合理筹划、落细落实,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让乡亲们生活更舒适、更舒心。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人民时评)

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中国科协推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帮助32岁以下人才走好科研生涯第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青年创新计划,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组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一事一议”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新星……近年来,科技界各部门、各单位出台一系列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硬招实招,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青年科技人才精力比较旺盛,条条框框束缚少,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往往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给予呵护,帮助他们走出摸索期,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反之,如果在最佳创新时期因缺乏支持而未能施展才华,不仅是青年科技人才的人生遗憾,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也是因应时势的必然选择。从科技人才构成看,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完成这一重大成果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中国天眼助力发现700多颗新脉冲星,这一国之重器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上,青年科技人才勇担重任,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值得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痛点、关切点、关节点,我国持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促进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各地和相关部门要落实落细政策,吃透原则、制定细则,协同配合,让政策红利更好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既需要完善硬举措,也离不开建好软环境。可以倾斜科研资源,比如中国科学院在部署的战略先导专项里,计划将一半以上基础研究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可以优化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让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得以轻装上阵,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优化创新生态没有终点,要持续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爱护,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文化环境,不断培厚创新的沃土。

时代呼唤青年科技人才,时代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新征程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迫切,青年科技人才拥有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和舞台。青年科技人才学习动力强、知识更新快、成长空间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他们加速成长为栋梁之才。期待青年科技人才围绕“四个面向”,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以科技报国的责任和担当各展所长,在服务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培育更多创新尖兵(人民时评)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以光为尺”的三维测量技术,可以将所有光扫描过的地方形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从对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测,到文物的数字化建模,再到口腔正畸、牙齿种植,都可以用到这项技术。“小创新”带来“大应用”,彰显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据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未来还将围绕加强制度保障、坚持创新引领、促进融通带动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增强,不仅展现出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坚定支持,更将增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与大企业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分工,能够丰富完善产业组织结构。这些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大多数属于工业基础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研发投入高、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规模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无论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都需要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尖兵作用。在这些企业中,有的着眼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通过深耕细分赛道做到强弱项、补短板;有的致力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通过提升自主化率填补市场空白;有的顺应产业趋势、瞄准未来需求,通过集中研发储备未来技术……这些企业择“一尺宽”、掘“万米深”,在细分领域挖深、做透、走高,不仅塑造了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更为产业转型升级汇聚发展合力。当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专业领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就能更好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要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离不开政策支持。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资源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立企之本就是在细分领域的创新成果,因此需要切实保障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帮助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来说,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坚定信心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经济才会更具发展潜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微观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动力,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效助力。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人民时评)

从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中汲取抗灾经验、坚定稳产信心,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

尽快补齐设施短板,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

今年主汛期,受台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影响,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局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技指导,组织农民积极补种补救,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坚决打赢抗灾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这场硬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我们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抓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三农”这块压舱石牢牢稳住了预期、稳住了物价、稳住了经济大盘。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新起点上,我们的粮食生产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这个难不只难在粮食需求依然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也难在如何在稳住“量”的基础上提升“质”,更难在如何科学有效应对各类灾害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粮食稳产丰产,需要“天帮忙”,还需要“人努力”“政策实”。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增多,给粮食及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天公不作美时,惟有更加主动作为,方能迎来丰收。比如,洪涝灾害后,应第一时间抓紧抢排田间积水,抓好灾后田管和改种补种;灾后防疫防虫也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正常生活秩序,才能及早让粮食生产回归正轨。

在闯过“台风关”“洪涝关”“病虫害关”等一道道关口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积累着抗灾夺丰收的经验。比如,一定要把灾害的不利影响估计得更足,一定要把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更紧,一定要把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科技推广等机制构建得更完善,一定要把科学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灾后生产的举措落得更细更实。正是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周全准备,今年夏粮生产虽然遭遇严重“烂场雨”天气影响,但仍然实现了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当前,正值秋熟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中汲取抗灾经验、坚定稳产信心,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就能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短板仍然存在。不少地方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一些地方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从长远看,应当尽快补齐设施短板,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创新,着力实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的突破,比如培育气候适应型作物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抗旱保墒等适应技术,让粮食及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全方位夯实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必将为促进大国粮仓根基更加坚实增添不竭动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人民时评)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25.5亿斤),下降0.9%,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处于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

夏粮是每年收获的头一茬粮食。对全年粮食生产而言,夺取夏粮丰收是关键一仗。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抢农时、抓田管,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有利条件,为稳定经济发展预期、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夏收小麦播种面积3.3亿多亩,春耕时节小麦苗情、土壤墒情都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但在5月底,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时,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面对突如其来的降雨,主产区及时行动,抢收、抢晾、抢烘,全国夏粮生产立足抗灾夺丰收,成绩来之不易。

仓廪实,天下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因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必须绷紧,须臾不能放松。

从全年看,稳住粮食生产,还可能面临病虫害、不利天气等多重考验,仍需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尤其是,今年实施了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必须一个区域接一个区域、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一个品种接一个品种地盯紧盯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分环节挖掘增产潜力,分类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把各项工作高质量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夯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

从今年看长远,我国的粮食生产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明显。面向未来,要着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也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尽快实现从“积累量”到“提升质”的跨越,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品质更好。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生产才安全。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扩大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发挥好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收益保障机制作用,有助于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让农民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更安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支持,亿万农民铆足干劲、辛勤耕耘,先进农业科技、高效基础设施保驾护航……我们有信心收获沉甸甸的丰收。



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人民时评)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件“天大的事”,要始终绷紧责任之弦

滚动预报、密集会商、科学调度、紧急救援……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多发,各地区各部门闻“汛”而动,与洪水赛跑,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值守、靠前指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防汛责任重于泰山,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绷紧弦、勇担当,抓实抓细防汛救灾责任措施。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件“天大的事”,要始终绷紧责任之弦。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据预测,今年7月至8月,区域性洪水、干旱、高温热浪偏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心理,更加需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20XX年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全国726座大型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名单公布,每天抽查100座中小型水库督促责任人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层层压实。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多年未遭暴雨洪涝,容易滋生松懈侥幸情绪。有的地方前期遭遇旱情,蓄水惜水,尚未做好旱涝急转的准备。防汛的测、报、防、抗、救等环节,环环相扣,必须周密部署、及早行动,才能让各项防备举措跑在洪水前面。相关责任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防汛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以各项举措的确定性来应对汛情的不确定性。

扛稳防汛责任,必须下足绣花功。近年来,各地江河堤防、水闸等防洪设施不断完善,但也要看到,一些堤段的背水坡、地下深处存在蚁巢、獾洞,容易诱发渗漏、管涌险情。只有拉网排查、精准监测、定点修复,才能确保大堤在抵御洪水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洪水形成时间短,加之防汛设施相对薄弱,容易成涝致灾。入汛以来,一些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这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要盯紧薄弱环节,预置抢险力量、物资和设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城市内涝是防汛重点领域,地铁、地下车库、下穿立交桥等容易积水,防汛工作须早安排早部署;预警启动时间选择要精细,要引导市民合理安排出行,科学规划路线。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才能确保防汛工作不留死角。

防汛救灾,落脚点始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比如,及时转移是保障人员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接到山洪预警、发现险情迹象,要立即转移受威胁区域人员。转移方案、食宿安排等应科学有效。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预案更精准,调度更精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防汛之责,不仅在汛期。功夫下在平时,关键时刻方能从容。今年汛前,细化完善重要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全面开展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调度实战演练,有效检验了方案、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有序推进,防洪工程体系不断优化,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设……这些举措为我们保障防洪安全增添了底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好应急处突和长远规划,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才能不断提升防洪安全保障水平。

防汛救灾无小事。把责任落实到环环相扣的防汛链条中,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我们一定能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确保江河安澜、群众安全。



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人民时评)

在总排口处添加药剂降低化学需氧量(COD)自动监测数值、人工“润色”难看的数据、改造管道“疏导”废气绕过监测设施……生态环境部前不久公布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曝光了花样翻新的环境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相关涉事单位和个人被依法严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的基本依据,环境监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人为干扰监测或是修改监测数据,导致数据失真,会影响环境决策,影响污染治理工作的战略布局、资金调配等。污染防治必须动真格、硬碰硬,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不论任何因由都应“零容忍”。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环境监测是必要条件。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有助于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找到治理方向、治理重点,进而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印发,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治理区域确定的重要依据,就在于真实、准确、全面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持续组织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查处了多起涉嫌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和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案件。监测数据如果被“污染”,造成的危害可能不亚于生态环境污染本身。可以说,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的真实性,就是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

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也是基于准确的监测数据来运行。比如,山东、河南携手保护黄河流域(豫鲁段)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据的是黄河干流由豫入鲁处的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安徽、浙江两省共护新安江水质,生态保护补偿也依据跨省界断面水质监测情况。正是靠着双方乃至多方都认可的监测数据,不同地区在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时明确了权责、促进了合作。从这个角度看,生态环境监测不仅有利于管住污染行为,也可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要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要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水平,让造假的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既要严查,也要严惩。不久前,《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对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行为适用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理规则。依法严查、严惩环境领域数据造假行为,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不断构建完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既能为制定环境治理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今年以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良好发展态势必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交通运输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年前5个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7.4%,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7.0%,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9%。现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京雄高速计划年内通车,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双主洞掘进过半……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压茬推进,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长远发展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回溯过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应对各种外部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稳增长、促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作为经济的脉络,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日益完善的“67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更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国内循环动力更强劲、国际循环空间更广阔。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顺利合龙,常泰长江大桥将实现“人—车—路—环境—信息”智慧协同运营,钦州港二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未来可实现远程自动化装卸作业……越来越多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交通运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规模巨大的市场。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正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坚实支撑、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由此来看,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是重要的增长点、投资点,而且还能通过畅通经济循环赋能千行百业,拉动其他行业发展、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好出行说走就走,“沿着高速看中国”“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地铁公交连线成网,快递小哥穿街走巷,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更让城市“血脉”畅通。“行在乡村、游在路上”,通村畅乡的“四好农村路”,串起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群众。今年71日至831日的暑期运输,预计发送旅客7.6亿人次,日均发送1200万人次以上,较2019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加快实现,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流动的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人民时评)

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

中国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也是如此。如何提高对这些老年人的照护水平,各地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探索推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依托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家中,受到老年人和家属欢迎。

和普通居家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床位在满足家人陪伴心理需求的同时,照护专业性明显提高。家庭养老床位不仅是物理上的一张床,还包含对老人的生活空间实施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如配备24小时远程看护体系,安装一键呼叫智能设备等,以专业化管理提升照护质量和水平。

和请一名护理员上门服务相比,家庭养老床位的优势在于照护服务的稳定性,其背后的支持体系更强。提供前端服务的是一名驻家护理员,但提供业务支持的是一个由医护人员、养老管家、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团队。这不仅可以提升照护服务专业性,还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照顾到老年人各方面需求。一些地区还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对象同步提供生活照料、居家护理和医疗服务,促进医养、康复服务在居家环境中深度融合。

家庭养老床位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更多养老新方式。《“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支持,加上有更多基本公共资源下沉到群众身边,为家庭养老床位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创新了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机构养老资源不足,也可以让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家庭养老床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比如,服务质量如何保证,责任风险如何划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度化、规范化上进一步发力,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质量和标准建设,对服务内容、频次、收费及各方权利义务、风险分担机制等作出规范,并加强监管。比如,上海提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的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需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确保及时响应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新生事物,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对一些家庭来说,这项服务还不够经济;开展相关业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则面临盈利能力不足、专业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完善家庭养老床位这一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养老服务机构、家庭形成合力,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用好各方面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才能推动这项有益探索日益走向成熟。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可以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就能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水平,让广大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让人脸信息得到更有效保护(人民时评)

〔关键词〕银龄讲学计划

〔事件〕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XX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6000名讲学教师,为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地的县镇和农村学校,输送一批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点评〕

2018年启动银龄讲学计划至今,一批批优秀退休教师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继续奋斗。或是担任受援学校副校长,指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或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课堂教学;或是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银龄教师放弃闲适的退休生活,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重返三尺讲台,成为农村学子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路人。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近年来,从“特岗计划”的稳步落实,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接续推进,再到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扎实开展,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健全了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提升了乡村校长办学治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优秀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银龄教师为乡村带去优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让乡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银龄教师教龄长,有经验、有学识又有情怀,发挥余热潜力巨大。银龄讲学计划为有意愿继续工作的退休教师搭建起了舞台,让他们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由此来看,银龄讲学计划实现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趣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

烛照人生,桃李满门,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两鬓微霜,年华垂暮,他们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家。从经费和政策两方面,将银龄教师在乡村任教期间的保障措施落实落细,努力做到政策上激励、待遇上保障、工作上支持,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关心关爱,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顺心工作、开心生活。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向银龄教师道声感谢,更期待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的敬业精神,能够感召更多有志青年走进一所所乡村学校,用爱心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将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便捷(人民时评)

不断完善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充电服务更具便捷性和经济性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超692万台,同比增加74.1%。同时,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充电依然面临着挑战:部分公共充电桩位置查找难、故障率高、充电车位常被占用;高速服务区节假日充电排队时间长;一些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电力容量不足、安装私桩比较困难等。

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居住区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并执行居民电价”……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要求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今年以来,《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提出相应政策举措。这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未来,持续改善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需要优布局、强服务,让充电更便捷。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整体不足且布局不均衡。应加快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拓展国家高速公路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加密优化设施点位布局,助力充电桩找得到、用得好。浙江省嘉兴市等地在高速服务区部署分体式移动充电站,缓解了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难题,这一设施平时则灵活移动至城市公交充电站使用,有效平衡了充电“潮汐”现象。针对找桩难题,一些充电桩APP优化功能,可帮助用户查找最近的充电站、实时查看快慢充电桩的空闲情况以及价格等信息,还可实现充电桩故障一键报修。相关经验、措施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创模式、降成本,才能让充电更经济。用能成本低,是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的一大优势。近期,一些地方的新能源车主反映充电价格有所上涨,引发关注。充电费用一般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组成。价格出现上涨,既受到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地区调整分时段电价,6月起新的电价方案执行、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电进行合并等因素影响,也与部分充电站运营商上调服务费有关。

客观而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前期不少充电桩企业服务费处于低位。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降低充电成本。比如,一些充电桩企业应用超级快充技术,缩短了充电时间,有效提升充电站运营效率、改善车主充电体验;不少地方鼓励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的技术探索,车辆在用电低谷时低价充电、用电高峰时反向卖电给电网,给车主和充电企业带来额外收益;还有的企业拓宽服务场景,附加电池检测、维护等服务。实践证明,加强探索、创新,有助于破解充电站盈利难问题,打开降本增效新空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完善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充电服务更具便捷性和经济性,确保充电基础设施“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预约的精准度,完善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XX—2025年)》,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并公布了27项评估指标。这为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看到,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还不高;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医院,仍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停车难等现象,距离群众期待有差距。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必须完善管理、创新理念和模式,改善全流程就医服务。从诊前看,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的号源,发挥预约转诊的积极作用。从门诊看,一方面要鼓励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丰富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住院看,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诊后看,要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方便出院患者获得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机会。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人民时评)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流淌着文化基因,凝结着情感认同,记录着时代风貌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

语言里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探源中华文明、阐释“何以中国”,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籍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

语言里有生生不息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诗句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语言里有蓬勃生长的文化自信。保存和研究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应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域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流淌着文化基因,凝结着情感认同,记录着时代风貌。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人才与城市发展应互相成就(人民时评)

对城市而言,青年代表着未来,人才是发展关键。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加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推行了一系列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计划,加快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比如,浙江杭州明确今年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江苏苏州今年计划新增青年人才公寓2万套,加快打造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让在城市奋斗的各类人才拥有稳定住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成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吸引人才到来,就要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除了解决好住房问题,还要努力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比如,山东济南发放人才服务金卡4322张,落实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待遇5600余人次,设立75所人才子女“定点储备校”,助力人才兴业发展、乐业安居。办好人才安居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具体细微的民生实事,才能让人才心无旁骛工作,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要搭平台、给舞台,在培养使用、人才服务、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精耕细作。比如陕西渭南高新区,围绕区内重点产业链推广“校区合作”模式,完善“产业+高校+人才”机制,依托3D打印产业基地、中创高科云谷等创新创业园区,积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不仅能造就和汇聚一批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厚植人才优势,还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更好地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为城市发展积累后备人才。

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既要创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也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想方设法打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激发“人才红利”,才能更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为兴邦之本,人才乃成事之基。人才流动往往伴随着技术、资金、信息等多方面要素的流动,其中蕴含着充沛的发展动能。各个城市敞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宽阔胸怀,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完善支持人才各类制度举措,努力把潜在人才“挖”出来、把紧缺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人才“聚”拢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翻开半年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绩单亮眼。被誉为中国“争气机”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航成功,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振奋人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今年上半年,高技术生产彰显韧性。“神舟”升空、大飞机首航,带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航空航天铝材产量增长23.3%;智能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58.0%。创新发展动能积聚增强,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上半年,我国半导体有关生产设备的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0.9%、46.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就能持续获得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创新型企业较快增长,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折射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7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汇聚新优势。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今年7月,20XX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一批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登场亮相。从制定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到编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一系列举措,为人工智能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根固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创新促发展,改革添动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未来可期。



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人民时评)

一点一点驱散雾霾、夺回蓝天,背后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彰显着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碧水蓝天相映成画;福建永安贡川风电场,夜空繁星闪烁;四川成都,城市与雪山遥遥相望……在世界环境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展览现场,“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从记忆里的“雾霾围城”,到如今各地摄影爱好者争相“晒蓝天”,一张张照片,直观展示了新时代蓝天保卫战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十年来的非凡成就,体现在可感可知的变化之中。在北京,过去要在郊区才能拍摄的“星轨”,如今在市区就能拍到;河南安阳昔日“职工不敢穿白衬衣”的钢铁厂,变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北石家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的电脑里,曾经名为“追踪雾霾”的相册,改名为“追踪蓝天”。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持续提升,幸福生活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从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到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从力推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到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国持续提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化、绿色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曾几何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人认为“只能靠天刮风”。新时代以来,我国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得益于一套周密的制度体系发挥作用。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相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两度修订完善,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信息公开、按日计罚等制度把降污减排责任压实,我们以强有力的执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空气污染跨越地域的特点,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2013年至20XX年,十年蓝天保卫战,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燃煤锅炉由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可以说,一点一点驱散雾霾、夺回蓝天,背后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彰显着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成绩喜人,也要清醒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近两年,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的第二大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要以更多确定性的污染物减排量来冲抵气象不利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回应民之所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齐心协力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们一定能让蓝天常驻,空气常新。



守护最美国土共享幸福家园(人民时评)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得到整体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17个新物种,藏羚羊、雪豹、大熊猫、东北虎等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在青海西宁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了我国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一批重大成果。通过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首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从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到擘画建设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走过非凡历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工程。

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涵盖了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20XX年,国家林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通过国家公园的方式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统筹保护和发展,国家公园才能兼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国民教育等多种功能。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各地区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积极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启动实施黄牛集中养殖、黑木耳提质增效等一批民生项目;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一户一岗”,青海、西藏共选聘2.3万余名生态管护员;武夷山国家公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旅游资源共享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成为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新技术应用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支撑。伪装式机器人、“森林眼”AI智能高精度转台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监管效率,国家公园感知系统上线运行,将逐步实现国家公园监测全覆盖,助力构建自主研发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科技范儿”不断增强,有助于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夯实制度根基。要积极推进国家公园法治进程,推动国家公园法尽快出台。国家公园建设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要在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环节,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制度效能。用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最美国土,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国家公园是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也是亿万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中国国家公园标识中,连绵的山川构成“众”字,寓意众人携手保护自然资源。伴随着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人将享受到更多绿色发展的成果,从雪域高原到碧水丹霞,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美丽中国的画卷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不久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举办的一场大型线下招聘会,专门设置了“职业指导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区域排队最长。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有差异,因而往往需要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在多措并举拓宽就业岗位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耐心细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就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就业预期各不相同,通过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在今年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着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以帮助20XX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说,积极的就业观念是顺利求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措施效果,让自己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看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就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我之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增强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在就业创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比如,很多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青年,一开始只是车间普通的技术工人,后来通过不断钻研成长为某个领域顶尖的技能专家;有的技能人才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名牌大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些都说明,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从更长远视角看待当下就业和职业发展,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拥有更多可能性。

青春的样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样子。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一样能实现青春的价值,还能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有的青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有的青年成长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在“三支一扶”计划中,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自身的职业赛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为走好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施展才干的一方舞台,莘莘学子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推动服务贸易释放更大潜能(人民时评)

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有利于引进各种优质生产要素,也有利于促进国内服务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金秋九月,20XX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全球的服务业企业齐聚一堂、共话合作,15.5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精彩纷呈,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层出不穷,一场场峰会论坛凝聚全球发展共识。

我国举办服贸会,是以实际行动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各方一道,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服务共享创造美好未来,携手推动世界经济走上持续复苏轨道。”近年来,从取消或放宽增值电信、证券、文艺演出等服务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到在海南率先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从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到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我国不断以高水平开放吸引全球要素资源,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自2012年创办以来,服贸会累计吸引19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万展客商参展参会,为促进我国和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20XX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近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前7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1%。值得一提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1.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3.2%,服务贸易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今年服贸会上,“开放”“合作”“创新”是高频词。首次举办“投资中国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推介大会,11家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组团参展、洽谈合作,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海商领域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联合国公约——《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正式签约,促进国际航运和贸易进一步繁荣发展。芯片技术、量子测控、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领域一批专精特新成果集中亮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有利于引进各种优质生产要素,也有利于促进国内服务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也要看到,随着外部需求减弱、风险挑战增多、规则竞争凸显,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面临一定压力和挑战。在国际贸易投资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夯实服务产业基础、提升服务领域开放水平,才能推动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助力贸易强国建设。商务部前不久表示,将推动出台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初步形成中国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的制度体系,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动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级扩围,打造服务出口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平台功能,持续深化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就能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朋友圈”。

展望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蕴含机遇。看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推动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看国内,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为我国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在高水平开放政策推动下,我国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趋势,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注入新动力。



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人民时评)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

上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提出10条具体举措,有助于提升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基本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的便利度和服务质量。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基层诊疗能力、服务水平、便捷性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

从我国国情来看,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而推动分级诊疗体系有效运转,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十分关键。此次推出的各项举措,旨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患者的吸引力。群众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了,就能逐步改变就医习惯,从而实现把小病、慢病、常见病诊疗留在基层的目标,让分级诊疗有序有效。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足,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有关。近年来,我国通过组建各种形式医疗联合体、畅通双向转诊机制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辐射疏解,发挥县级医院向上承接资源、向下传导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供远程会诊等技术支持,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促进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妨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专科,使更多群众愿意也能够就地就近看病。

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党的XX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反映基层医师招不来、留不住。解决这一问题,要强化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配备。同时,要统筹城乡资源,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建立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方式,将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纳入县域医疗卫生人员管理。此外,应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待遇,改善医疗环境和条件。只有让人才留得住、留得下,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才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期待更多强基层、惠民生的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



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人民时评)

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虚拟主播上线新闻节目、数字员工与客户在线互动、虚拟偶像亮相剧场舞台……近年来,从文娱传媒到金融科技,虚拟人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一大批虚拟人入职不同岗位,大显身手。相关机构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成为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以数字技术打造的拟人化形象,虚拟人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兴起,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从消费端看,无论是新闻播报、舞台竞演还是生活陪伴,语气、样貌及姿态都“形似人”的虚拟人,能给人们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比如情感交流、娱乐服务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企业端看,作为企业重要的数字资产,生成速度快、生产成本低的虚拟人,不仅能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释放生产力,还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应用场景,孵化千行千面的数字员工,从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虚拟人应用的步伐加快,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虚拟人产业生态,虚拟人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渲染引擎和算法迭代优化,让形象更加精致细腻;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完善,为虚拟人注入“有趣的灵魂”;建模技术发展,推动虚拟人制作成本下降、周期缩短……从技术研发、内容制造到平台运营、应用推广,趋于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让虚拟人拥有更强健的硬件、更细腻的表情、更自动化的流程,助力虚拟人产业加快走向成熟。

产业前景可期,但挑战犹存。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技术,虚拟人产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监管护航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要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3D显示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从单向展示的身份型虚拟人向双向交互的服务型虚拟人转变,推动虚拟人加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为消费市场和企业服务创造更大价值。以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为依托,一大批“听得清、听得懂、会表达”的虚拟人深度融合千行百业,将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新生产力,通过更高效的产业协作,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进入深水区、前沿地带,法治是最可靠的轨道。作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新业态,虚拟人快速发展延伸出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伦理风险需同步纳入考量。相关部门不妨紧跟创新需要,及时健全合规体系,让虚拟人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健康规范发展。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审理了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依法保护打造和驱动虚拟人背后的知识产权,积极回应人工智能司法保护新需求,才能有力维护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不远的未来,虚拟人有望成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入口,为人们带来更智能、更沉浸的数字生活新体验。我国在虚拟人产业领域具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深挖潜力,定能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出新贡献。



完善过期药品回收机制(人民时评)

把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做好,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进药品全程化监管、减少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

过期药品应该如何处理?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不少家庭常备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等药品,但常常用不完。有统计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每年产生约1.5万吨过期药品。过期药品回收难问题长期存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有哪些正确的处理渠道。

应该明确的是,过期药品不能继续服用,也不能随意处置。药品过期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如果继续服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一些有效成分还可能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必须注意,过期药品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被列为危险废物,如果随意丢弃,容易在雨水、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下,污染水体和土壤,也有可能被不法商贩重新包装再次销售,扰乱药品市场秩序。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医药企业和零售药店等设立过期药品集中投放点,定期定点收集家庭过期药品,为群众提供了处理途径。比如,广州、昆明等多地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免费回收活动,一些电商平台也与制药企业合办回收活动,但这些尝试往往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出现,尚缺乏统一长效的机制。还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过去设置的过期药品回收点已经荒废,人们不知道去哪里找回收点。这些都为过期药品回收带来了困难,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破解过期药品回收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健全长效回收机制。药品回收的责任主体和统一流程,都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明确。从实践看,不妨依托各个社区(村)卫生服务站或零售药店,建立固定的过期药品回收点,制定回收、登记、保存、销毁过期药品的统一办法。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回收的过期药品进行流程跟踪,强化收集、交接、运输、仓储、销毁处理各环节的监督和监控,实现过期药品回收全流程可追溯。

让回收变得方便可行,才能打通过期药品回收的“最后一公里”。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社区、药企、药店和个人积极参与过期药品回收。有些好的经验做法可以借鉴:比如通过手机APP帮助居民找到附近的药品回收点预约回收,或在社区设置过期药品回收机,居民输入手机号码,即可轻松完成一键自助回收。对于无法集中回收的过期药品,还要同垃圾分类协同推进,引导公众将废弃药品及其包装物按有害生活垃圾处理,并加强对废弃药品垃圾收集、运送和处置的管理。

从源头上减少过期药品的产生,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安全用药宣传,通过发布消费警示等措施,引导消费者理性购药、科学备药,避免盲目囤药,增强居民安全用药常识和分类处理过期药品的意识。另一方面,应鼓励制药企业按照疗程推出不同类型的药品规格,并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激励药学人员在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安全用药无小事。把过期药品回收工作做好,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进药品全程化监管、减少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期待各方一起努力,为过期药品回收建好平台、机制,推动过期药品回收工作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人民时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合理地平衡了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久前,安徽、浙江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推动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保护、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的综合补偿。此举重在实现下游地区主动帮助上游地区谋划绿色发展之路,体现激励与约束并重,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权责关系复杂,是大国生态治理的特有难题。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汇入浙江省杭州市的千岛湖。从2012年开始,浙皖两省连续开展了3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拨付安徽补偿资金。这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被称为“新安江模式”。试点以来,安徽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浙江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打造流域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以生态补偿为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新安江模式”为其他地区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皖浙新安江、渝湘酉水等19个省份的15个流域已建立起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力促进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深入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年度安排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额度近2000亿元,在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目前多数生态补偿资金来自各级财政资金,补偿方式相对单一,补偿综合效力尚未充分发挥。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才能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更多实效。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的市场化机制,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可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系统总结成熟经验,将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将生态补偿纳入法治化轨道。

不断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相信绿水青山的底色将会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将会更足。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民时评)

推动职能部门、网络平台、家长等各尽其责,形成完整、有效的责任闭环,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时有出现,一些短视频、游戏平台诱导沉迷,利用新技术向青少年传播不良信息……因心智不够成熟、上网用网较多等原因,未成年人长期受到互联网有害信息的侵扰。如何切实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其提供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始终是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暑假来临,青少年上网时间增加,为保护好未成年人的用网环境,中央网信办不久前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XX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生态。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重点聚焦7方面问题,旨在全面压缩有害信息隐形变异的生存空间,有效解决网络沉迷问题,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通过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等举措,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打击整治成效显著,平台自律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涉青少年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花样翻新”,给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AI绘图”等技术,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或生成低俗色情图片视频向未成年人传播;有人运用技术手段,“有偿帮助”未成年人躲避防沉迷系统,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有人通过虚假摆拍鼓吹“霸凌风”“家暴妆”等畸形审美,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对这些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监管,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从严从重处置处罚,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监管要针对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专项行动重点聚焦的7方面问题,其中一些是借助新技术实现花样翻新;另一些是随着新技术、新应用出现而产生的新套路。因此,监管部门需要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老问题”背后的新变种、打击“新问题”滋生的新套路。要重点巡查未成年人较为活跃的网站平台、产品功能和位置板块,受未成年人追捧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儿童智能设备自带的和第三方APP,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反复反弹、隐形变异问题。

各网络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自律和内容管理。网站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压实网站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体责任,督促属地平台成立工作专班,对照专项行动要求,切实提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平台应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特别是在暑假期间,要多用积极向上又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青少年,大力传播正能量。家长也要尽到家庭教育责任,多关注子女假期生活,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互联网用好了,就可以成为连接自己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反之则会带来危害。推动职能部门、网络平台、家长等各尽其责,形成完整、有效的责任闭环,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定能让未成年人在充满阳光的数字世界健康成长。



为乡村“著名”,助乡村振兴(人民时评)

以地名建设为乡村发展赋能,让乡村要素流动更便捷、更智能

地名是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基础信息。前不久,民政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推动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乡村“著名”,加快推进乡村地名建设,正当其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地区村落布局结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地理实体不断新建改建。同时,乡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日益密集,人们对乡村空间定位精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村庄仅有村名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村庄周边道路、村内街巷、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各类设施都需要规范命名。

据报道,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以此为契机,各地应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乡村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道路街巷、农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地理实体全面纳入命名视野,系统排查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书写不统一、多地重名等地名不规范情形,有序组织实施命名更名或标准化处理。同时,严格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确保地名更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推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信息时代,乡村地名信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素,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部分。加强乡村地名建设,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比如,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无论是发展旅游,还是畅通物流,“我在哪儿”经常给人带来困扰。近年来,民政部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670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200余万个乡村居民点,有力促进了群众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当前,应进一步加快为农村地区设置地名标牌,推动乡村地名“入网”“上图”,以地名建设为乡村发展赋能,让乡村要素流动更便捷、更智能。

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乡村地名往往映照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渠巷、渡头巷、飞来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当地深挖灵渠地名文化,注重利用灵渠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街巷道路命名,丰富了地名的文化底蕴。地名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乡村“著名”,也应注重精神文化内涵,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说道、有讲究。

一个好地名,既能留得住乡愁,也能擦亮美丽乡村名片。遵循历史与习俗、尊重群众的情感、尊重群众的创造性,在命名更名中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能以地名展现和提振精气神,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文化共鸣市场共赢(人民时评)

期待更多中国电影拥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和工业品质,更好反映这片土地人们的情感和关怀、这个时代人们的气息和声音

今年的暑期档,是国产电影的收获季。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8187时,今年暑期档票房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暑期档总票房,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最高票房纪录;票房突破20亿元的影片有4部,也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新高。截至827日,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超过4.94亿。一系列数据,显示出电影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有多部进口影片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截至827日,国产电影市场份额高达87.66%,创下历史新高。国产电影扛起了大部分票房,并非因为某一部电影异军突起,《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热烈》等影片都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票房。优质影片分布更加合理,题材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国产电影呈现出质量整体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观影人与电影人共赢。

今年暑期档票房创下新高,固然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观众观影热情集中释放的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品质的提升。国产影片制作水准越来越高,而且通过深耕本土文化,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与文化共鸣,从而有了更强的票房号召力。

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精湛的艺术表达、精良的技术制作,还在现实性、话题性或情怀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与观众形成心灵共振,电影作品才能受到观众欢迎,以良好的口碑维持市场的热度。比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48首经典唐诗为媒,塑造了以李白、高适、杜甫、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诗人群像,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观众的感召力。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则以其话题性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比如,关注网络电信诈骗问题的《孤注一掷》、鼓励每个人坚持梦想的舞蹈题材电影《热烈》等,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证明深刻映照现实生活的作品总是可以打动观众。

电影创作,有创新才有市场竞争力、票房号召力。近年来,中国电影不断拓展题材边界,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国产电影的吸引力。以今年暑期档为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一部神话史诗类型电影,《长安三万里》则为“诗歌电影”打开了空间。这些立足本土文化的探索得到市场认可,鼓励更多中国电影以作品新意打动观众,以观众口碑驱动票房,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自觉,给了国产电影更大的探索空间、更强的创新动力。

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精神的表达。中国电影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发展脉络,其价值内核与艺术表达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中国电影走向未来,离不开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期待更多中国电影拥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和工业品质,更好反映这片土地人们的情感和关怀、这个时代人们的气息和声音,从而获得更多关注,赢得更大市场。



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

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启动20XX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针对登记失业青年和20XX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服务;针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及长期失业青年,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6月底前,形成登记失业青年帮扶台账……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就业工作,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4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当前,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失业率今年以来整体呈下降态势。分年龄看,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继续下降,5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说明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而且还在改善;分群体看,进城务工农民工失业率继续降低,5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接下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青年就业的强大合力。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国内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带动作用增强,市场用工需求增加,促进就业形势整体好转;服务业增势较好,促进就业容量扩大,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较快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这都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我们完全有底气、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持续好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将逐步改善。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不断发力。接连推出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举措,为广大企业减负担、增后劲,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助力企业留工稳岗;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就业的潜力,促进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帮扶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各方面多管齐下,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托举。

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着眼经济发展大势,我们对稳就业具有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不仅将提升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更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相约亚运盛会共赴美好未来(人民时评)

亚运会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刻录下中国坚定有力的前进步伐

以体育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杭州亚运会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宝贵力量

金风送爽,包含200多个品种的亚洲花卉主题园在浙江杭州芬芳开园;“薪火”相传,杭州亚运会火炬在浙江11个地市热情传递;食材入仓,餐饮保障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伴随着紧锣密鼓的筹备,杭州亚运会进入开幕倒计时,各个方面竭尽全力打磨办赛细节,精益求精提升服务水平。从场馆运维到服务保障,从文化交流到城市氛围营造,杭州将以饱满昂扬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亚运火炬第三次在中国点燃。33年间,亚运会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刻录下中国坚定有力的前进步伐。自本届亚运会申办成功以来,杭州和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5个协办城市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致力于呈现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

这将是一场绿色的盛会,绿色发展理念结出累累硕果。亚运场馆及办公场地全部使用绿电,助力打造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一根根电缆编织成网,把千里之外的绿色电能送到亚运举办地;一辆辆电动汽车在街道上忙碌穿梭,助力打造绿色出行新风尚;一座座亚运场馆设计精妙,借助技术手段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利用。“绿色亚运”说到做到,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呵护人类家园的大国风范。

这将是一场智能的盛会,科技创新体现在赛场内外、方方面面。走进位于杭州滨江区的亚运数智管理中心,场馆的能耗、实时状况、人流量、车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在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的外部道路上,装饰着亚运元素图案的自动驾驶巴士静待观众到来……得益于更多科技手段的运用,杭州亚运会的场馆管理更加精细,服务保障全面升级,观众也将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

这将是一场节俭的盛会,“简约却不简单”是追求,更是行动。杭州亚运会的绝大部分场馆是改建改造而来,新建场馆只占一小部分。例如,亚运会壁球场馆由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展厅临时改建而成,馆内的LED屏幕、观众座席、消防器材等采用了租赁方式,比赛结束后,场馆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拆除,恢复展厅原有功能。节俭办会不意味着放弃创新、降低标准,而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将是一场文明的盛会,亚运之城增添新的文明风景。处处“亚运味”,满城“文明风”。深入开展迎亚运“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举办相关活动1万多场次;56个竞赛场馆设置了约1万处无障碍设施和母婴室;推进省域文明新实践,涵养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风貌,激活每一位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人人都是服务员,人人都是志愿者”蔚然成风,于精雕细琢中“绣”出文明新风。

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1.2万余名运动员,相聚钱塘江畔,共襄这一体育盛会。“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正如主题歌曲《同爱同在》所歌唱的那样,杭州亚运会正成为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一个重要契机。以体育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杭州亚运会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宝贵力量。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人民时评)

严守耕地红线,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到“稳总量、优布局、管用途、严追责”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不久前,公安部公布6起非法占用耕地犯罪典型案例,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犯罪活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联合通报5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及时纠正制止、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设非农设施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再到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一些地方节约用地意识还不够强,违法违规占地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时有发生,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的各类因素复杂交织,耕地保护任务仍然艰巨。严守耕地红线,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到“稳总量、优布局、管用途、严追责”,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护好耕地,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目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相关考核办法已经出台,对于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突出问题将实行“一票否决”。截至20XX年底,13个粮食主产区均已推行田长制,并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稳住总量的同时,还要优化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通过经济奖惩措施,督促南方省份有计划、有节奏、分类别、分区域恢复一部分过去流失的优质耕地,以有效遏制“北粮南运”势头加剧。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千方百计增加耕地后备资源,还要提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可以通过将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开展农田连片整治等措施,实现粮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护黑土地,治理盐碱地,兼顾数量与质量,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才能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十四五”期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都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织密耕地保护网,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减少占用耕地,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沃土,才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助推绿色转型发展,端牢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人民时评)

跑步、踢球、跳绳,暑假期间,许多孩子在阳光下奔跑、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用运动的方式放松身心。随着中小学落实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量身定制的体育作业。丰富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预防近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普及预防近视科学知识,开展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咨询指导,提高儿童眼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持续开展“启明行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健康促进活动,并发布《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这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知识,营造爱眼护眼的视觉友好环境,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

防控“小眼镜”,是民生大关切。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让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快速上升的趋势。也应看到,由于课业压力大、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等因素,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眼健康不容乐观。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率也在增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

减轻课业压力,减少近距离被动用眼的时间,是预防近视的关键。现阶段,一些中小学生升学压力依旧较大,作业负担较重,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偏少,导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近视。各地区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缓解眼疲劳。

合理安排课程,让孩子均衡发展,才能更好预防近视。儿童青少年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上课、看书、写作业都需要近距离用眼。有必要将基本的健康用眼知识纳入课程,教会孩子如何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儿童青少年保护眼睛的自觉意识,把爱眼护眼的观念植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让他们认识到拥有清澈明亮的双眼,才能看见更美丽的世界。

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防止近距离主动用眼过度,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因此,电子产品的制造商和应用开发商必须设置青少年模式,严格限制使用时长。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还需完善眼科建设。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同时,一副好的眼镜可以防止近视加深。目前,医疗机构专业的验光配镜师不足,而市场上各类验光配镜门店繁多、人员鱼龙混杂。应着力完善眼科建设,特别是儿童医院眼科建设,增强眼科力量,提高儿童眼保健专科服务水平。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是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全社会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共筑近视“防护墙”,才能更好呵护孩子明亮的眼睛。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人民时评)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前不久,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目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折射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含金量”较高,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增强。从环境质量数据看,上半年我国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较高水平,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5G基站单站能耗较商用初期下降20%以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发展的“含绿量”彰显增长的“含金量”,标注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转型不仅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也赋予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引领下,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产业相关的绿色材料供给增加,其中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89.1%、86.4%。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与之相关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4%、53.1%。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就必须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在安徽宿州,漂浮式光伏电站让“废水”变成全新的电站载体,实现了采煤沉陷区的“变废为宝”;在宁夏灵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实现了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的转变……放眼神州,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产品、绿色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抢抓新动能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定能积蓄澎湃的绿色动能。



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时评)

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励亿万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利用红色资源、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久前,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19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阐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进一步形成全社会一体遵循的法律规范,有利于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中华儿女自古敬仰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家国天下等爱国行为和精神。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凛然,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节,万步炎“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担当……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励亿万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井冈山上,人们走进“元宇宙·境界井冈山”体验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基因;体育赛场,五星红旗一次次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令人肃然起敬;仰望苍穹,浩瀚太空里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让人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抽象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大好河山等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爱国主义教育应主题鲜明、融入日常,既要紧扣党和国家的“大实践”“大事业”,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又要联系身边可感可知的“小点滴”“小事例”,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面向全体人民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中。家长应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孩子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要结合当代青少年接受习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责任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以法治手段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定能激励无数个小我融入大我,把拳拳爱国情、殷殷报国志转化为新时代奋斗实践,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人民时评)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6方面24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稳外资政策措施,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积极信号,以更有效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进来。

对跨国投资决策来说,确定性的营商环境、可预期的收益是重要考虑因素。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持续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和服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确定性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许多外商愿意长期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叠加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3%的高基数效应,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这只是短期数据波动,外商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引资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

坚定外商投资信心,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延续性,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关注的营商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比如,能否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是外资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意见》提出,进一步明确“中国境内生产”的具体标准,推动加快修订政府采购法等。在平等享受支持政策方面,《意见》提出,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外,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享受政策设置额外条件。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落到实处,才能稳定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经营信心。

提振外商投资信心,要加快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目前,中国一般制造业领域对外资已实现全面开放,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成为重点。《意见》提出“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力度”“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等措施,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制定各类涉外经贸政策措施时,应注重增强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比如在反垄断方面,我国已完成《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等5部反垄断法规配套规章,为合规经营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指引。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加快构建,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惠及外资企业。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着力扩增量、稳存量,并注重提质量。要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应进一步探索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将招商引资与“稳链补链强链”相结合,与“招才引智引技”相结合,引进一批补短板、强优势的高质量外资。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超大规模市场蕴藏巨大发展潜力,随着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故事必将续写更动人的新篇章。



营造清朗的艺考培训环境(人民时评)

又一年高考尘埃落定,几大艺术院校新生名单出炉,吸引众多考生和家长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多青年学子投身艺术之路,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增设艺术专业,让艺考热度居高不下。然而,随着学员数量猛增、学费水涨船高,一些缺乏资质的培训机构混入市场,产生了一些亟待整治的失范行为。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近年来,我国对艺考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文化课占比逐年提升,专业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这不只对考生形成了新的挑战,也对艺考培训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艺考培训行为,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选拔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营造清朗的艺考培训环境,首先要把好准入关。艺考培训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与资质管理不严有关。比如,有的培训机构打着“与艺术院校招生合作”等旗号虚假宣传,有的无证违规办学。这侵害了学生权益,损害了艺考培训的声誉,也影响着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信心。此次发布的《通知》,对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都作出了针对性规定,如要求培训机构“证照齐全”,落实从业人员准入查询制度,对机构从业人员信息进行公示并录入全国监管平台,等等。合理设置行业准入门槛,把不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拒之门外,使优质的培训机构脱颖而出,才能让家长宽心、社会放心,让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长远发展。

艺考培训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常常是来自各地的学生住在一起进行集中培训,容易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守住安全管理底线。比如,此次发布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影视表演、舞蹈等含有肢体接触的培训项目,机构应确保培训场所透明公开,安装视频监控,不得在密闭环境中开展“一对一”培训。督促培训机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落细相关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学生培训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当前,我国高中艺术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学生的艺考准备依赖培训机构。在规范艺考培训的同时,应做好校内外衔接。一方面,要约定各方责任,严格落实培训机构主体责任和家长监护责任,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学校则要为离校的艺考学生做好文化课教学衔接。另一方面,要立足校内,加大投入,积极提升校内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合理引入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对有艺术升学需求的生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培养。

艺考关系万千考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更事关教育公平。随着艺考培训市场的扩容,不断加强规范管理,是保护孩子们艺术之梦的必要之举。坚持育人为本、实事求是,坚持内外联动、标本兼治,坚持综合施策、稳步推进,聚焦重点问题、重点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健全艺考培训管理长效机制,定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艺考培训环境,助力更多热爱艺术、立志从事艺术工作的好苗子成长成才。



用“新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人民时评)

从需求侧的火热消费,到供给侧的优质产品,我国文旅市场在供需两端发力,不断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票难求的热门景区、每天满房的网红酒店、需要抢购的演出票、排队用餐的小吃店……暑期出游旺季,文旅市场火热。今年以来,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的政策举措,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部分业态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甚至更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95.9%。文旅消费强势复苏,见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扩内需、促消费注入强大动力。

规模增长的同时,文旅消费在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随着文旅深度融合,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出游方式备受追捧,参观文博场馆、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各类非遗项目,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亲子游、研学游预订热度升温,一些出游平台的报告数据显示,亲子研学成为暑期国内最热门的出游主题,7月以来某旅游平台上,“亲子”“研学”相关旅游搜索热度大幅上涨。这些以前相对小众的出游方式,如今已然成为文旅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这表明,伴随着消费逐步恢复,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仍然是我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

文旅市场强劲复苏,得益于供给侧的创新。从暑期市场看,文旅市场供给越来越丰富。其中,夜经济市场表现亮眼。参与夜间游的游客比例持续走高,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接待游客量明显增长。文旅融合的产品也是精彩纷呈,各地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戏剧场、电影院等文化空间,丰富了文旅融合场景。创意满满的新供给,让更多游客更愿意走出家门拥抱诗和远方。从需求侧的火热消费,到供给侧的优质产品,我国文旅市场在供需两端发力,不断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既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旅游市场空间广阔,要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目的,紧跟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打造文旅产品新供给。一方面,要持续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力度,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矩阵,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继续优化消费环境,改善出游消费体验,不断提升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激发文旅消费更大活力,为扩大消费和内需注入新动能。

这个暑期,火车站、飞机场的人潮涌动,各大旅游景区的游人如织,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有理由相信,文旅市场的加速复苏,将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牵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任务注入强大动力。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人民时评)

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东城区,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典雅的胡同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广东潮州,木雕、潮绣、手拉朱泥壶等非遗技艺展示,成为广济桥的常态化活动。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20XX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从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等“城市病”。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更新并不等于大拆大建。过去一些城市出现随意拆除老建筑、破坏传统风貌等情况,不仅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还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正是要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从要素层面看,要保护的不只是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海南的黎族织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涵养当地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从时间层面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只有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

活化利用,才能激发内生活力。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历史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老住户生活较为不便。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提升城市活力。在山东青岛中山路、广东广州永庆坊等地,博物馆、咖啡店等业态的引入,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这启示我们,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坚持以用促保。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将不断提升,城市也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着重做好倾听、实干两件事(人民时评)

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将更好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的功能,形成工作合力,避免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

前不久,经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又一项具体举措。

这一探索,有经验可循。例如,2019年山东省青岛市、济南市先后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努力做民营企业的“店小二”“娘家人”,帮助民营企业打破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再比如,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成立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局,致力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来自地方的改革创新实践,为国家层面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提供了经验。

新设机构,是形势需要。当前,中国经济恢复正经历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今年前7月,全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7%,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因此,针对新情况,迫切需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提振民营经济预期和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新设机构,为发展聚力。民营经济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此前,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归口分散在不同部门,在政策协调和资源统筹上存在一些障碍,政策的系统性受到影响。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综合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将更好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的功能,形成工作合力,避免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

此外,新设机构还有利于畅通沟通渠道,提升政策针对性、时效性。此前,民营经济的声音更多是通过工商联、政协等系统及一些行业协会反映。民营经济发展局直接对接民营经济,进一步畅通了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能够让民营经济运行的实时情况及企业诉求及时反馈到政策制定部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社会各界寄予厚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新机构将着重做好倾听、实干两件事。倾听,主要听民营企业的真实声音和发展诉求,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实干,注重做好政策落实的跟踪问效,确保政策落实落细。有网友热议,希望民营经济发展局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娘家人”,表明社会各界寄望于新机构为民营企业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今年以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新起点,相信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活力将充分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筑牢数字经济的通信“底座”(人民时评)

坐在家中戴上眼镜就能以360度全景视角沉浸式体验一场演唱会;“井上看清井下”,矿山数字化平台应用助力智能化采矿;联网路灯、芯片垃圾桶、人脸识别摄像头,万物互联让城市治理更智能……20XX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黑科技”频频亮相。从赋能千行百业到走进千家万户,5G这个新引擎正加速从“建得好”迈向“用得好”。

20196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至今,我国5G商用已经走过了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全球60%;5G网络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区、县城城区;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4年来我国大力推进5G产业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网络覆盖能力持续提升,融合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万物互联、数据互通,信息通信业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无论是让全球最丰富的数据资源畅通循环,还是充分发挥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螺旋,离不开5G通信这个“底座”。我国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发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起良好生态系统,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创造了丰厚土壤。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能力和制度优势,这将有助于我国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5G具有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三大特性,可以有效支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数据传输容量和时延是很多技术应用落地的限制因素。比如远程操作精密手术,由于手术过程需要处理很多突发情况,就必须要求数据传输及时高效;再比如无人驾驶技术,需要传输海量数据,先进通信技术的支撑至关重要。如今,我国5G发展已正式进入产业升级、融合演进的“下半场”,将以强大的网络连接能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实体经济渗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时不我待,快人一步,将5G应用做深做广做精,催生更多业态创新成果。从5G覆盖来说,还需要继续夯实网络基础,加快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部署,持续提升农村及边远地区5G网络覆盖水平,提供更好更优的电信普遍服务;从5G技术演进来说,还需要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加强5G增强技术研发,加快毫米波、轻量化模组、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6G潜在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从赋能实体经济来说,还需要深化融合应用,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深化在矿业、电力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探索在农业、文旅等潜力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有这样一组数据对比意味深长。截至20XX年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达到33.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5倍,这意味着5G在全球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以5G发展撬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自贸“试验田”如何再提升(人民时评)

这些举措改革力度之大、开放程度之深,体现出我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坚定决心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知识产权类案件‘简案快办’”……不久前,国务院批准推广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红利。放眼神州大地,覆盖东西南北中的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正在发挥先行先试、引领示范重要作用,着力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取得新进步、打开新空间。从2013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设立已有十年,现在正是扬帆远航再出发的重要时间节点。

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提出,率先在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同时,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部门制定《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XX—2025年)》,提出未来3年相关自贸试验区拟自主推进实施164项重点工作。这些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指明了路径。

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迈出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一步,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很多个“第一”在自贸试验区实践、探索、成熟,再复制推广到全国。目前,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已经取得累累硕果,如何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党的XX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当前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是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下功夫,把提升战略有步骤、分阶段落到实处,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提升,聚焦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环境等重点领域,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提升,要在市场准入水平上着力,尤其是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加大压力测试。比如,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上提出一系列举措,包括除特定新金融服务外,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等;再比如,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明确“试点地区应允许真实合规的、与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所有转移可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这些举措改革力度之大、开放程度之深,体现出我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坚定决心。

提升,还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上用劲。要顺应当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态势和特点,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统筹协调,增强先行先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以制度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立足中央赋予各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鼓励各地精准定位、主动谋划。比如,天津自贸试验区重点建设世界级的租赁产业集群,山东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江苏自贸试验区加快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唯有做强做优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年来,各地自贸试验区如同一个个改革开放窗口,打开了更多可能性。展望未来,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抓手,落实一揽子举措,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拓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路径,一定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