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验的有关情况汇报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土地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县作为丘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在农村土地管理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省道公路横贯全境。是22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全省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5个村、113个社区居委会。全县耕地面积119万亩。总人口148万,居全省第三位。县城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万,城镇化率30.2%。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总量居四川前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粮、油、猪、油橄榄生产基地县,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近4年连续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和“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称号。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也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十三五”末相比,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9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1%;规模工业增加值27.19亿元,增长4.5倍,年均增长36.8%;财政总收入8.4亿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5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元,年均增长13.9%。
二、土地管理现状
(一)严格执行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大局,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一是耕地保护措施有力。狠抓耕地保护责任制的落实,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将保护机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坚决守住了市政府下达我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底线。在依法保障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制度,我县未发生违反或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行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管理排名第一。二是土地整理成效显著。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自筹资金39950.87万元,共开发整理耕地20747.55公顷,实现新增耕地2323.15公顷。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耕作条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时,认真组织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十四五”以来共完成红层找水打井40953口,有效地解决14.3万人饮水困难,经验收水量、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展顺利,县级规划即将进行专家评审,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正在稳步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其中农村土地调查外业成果顺利通过市级初检和省级预检,均被评定为优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已处于建成完善阶段。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加快推进,初步实现网上公开、网上传输和网上招拍挂,建立了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四是权益维护落到实处。不断规范征地工作,依法提高了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初步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抓好土地登记发证工作,2015至20XX年共办理县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22000余本,镇乡国有土地登记发证9600余本,深入扎实开展了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各镇乡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共计6800余本。
(二)创新承包机制,积极引导促进土地流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流转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不断提高流转效果和质量。今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2万亩。一是搭建流转平台,强化服务管理。率先成立绵阳市首个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组建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委员会,制定流转价格评估办法,及时提供政策咨询,资质考察,价格评估,合同指导和跟踪管理等流转服务。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优化流转环境。及时制定出台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及管理办法,明确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合同签订、备案登记等规章制度,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文本格式合同,依法建立土地流转关系,制定奖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截止20XX年底,支持流转大户金融贷款600多万元,农机项目补贴50台(套)、资金20万元、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项目30个、项目资金700 多万元。三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杜绝硬性流转;每年5月和9月,组织县农经站、农监办和土地流转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督促检查,加强对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指导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妥善处理,坚决纠正和查处流转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创新流转模式,增强流转活力。积极探索“大户+转包出租”、“专合组织+股份合作”、“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大力培育流转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大户,以转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五是开展典型示范,展现特色亮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选择科美蔬菜、向阳红藤椒等户土地流转典型大户,进行典型示范,在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目前,立新镇科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1941亩,建立优质蔬菜种植基地,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20XX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带动农民种植蔬菜面积达5200亩,创收3000多万元。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45亩,建立藤椒种植示范基地,发展藤椒产业,现已发展社员5600多户,带动种椒农户2000多户,藤椒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
(三)优化林业资源,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台率先在全市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全县63个镇乡、935个村,累计确权125.1万亩,区划界定公益林30.66万亩、商品林94.44万亩,确权率20%,涉及林地95.7万宗、农户27.94万户。一是林权制度改革助推企业发展。通过积极整合林地、技术、资金、劳力等林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专合组织和生产营销大户,实施林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林业生产整体效益。2018年以来,全县先后成立了“三台阳富杨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社”等林业专合组织7个,发展生产营销大户47户,涉及林地面积3.47万亩,带动17.3万户农户发展。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助推林业增效。通过林改工作的深入推进,林业企业、专业组织和林农主动参与工业原料林、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米枣、核桃、油橄榄等特色林产业,为林业产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县新增核桃产业基地3.3万亩,总面积达到1.2万亩;新增油橄榄基地3000亩,总面积达到1万亩;新增米枣产业基地0.8万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新增藤椒特色产业基地5000亩;新增以柜桉、杨树和台湾桤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1.7万亩,总面积达到6.3万亩。三是林权制度改革助推林农增收。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多,管理细,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林木蓄积增长较快,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XX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7.9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收入达625元。
三、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大。保护耕地压力增大,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还需要占用耕地,耕地污染和退化比较严重,后备资源不足,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农村宅基地使用超标,闲置、浪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还客观存在。
2、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在自然因素和规模、强度日趋强烈的经济活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问题日趋突出。人口密集区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不断加重,部分基础设施受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地质灾害调查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相对较低,应急反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农民思想认识还不够高。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还是主要依靠耕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对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有的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敢大胆参与流转。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从2018年至20XX年,我县都没有省投土地整理项目,其与我县耕地后备资料状况、土地自然条件、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需求不相符。今年,即将实施省投永新镇土地整理项目。同时,我县正在编制上报景福镇等3个土地整理项目,力争全部纳入省厅项目储备库,力争部分项目今年内可开始实施。
2、建议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我县地处成渝经济圈内,区位条件优越,地貌为丘陵区,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土地整理需求十分急切。目前,由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流转受较多限制,很大程序上制约了社投资金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建议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有效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推动各地区平衡发展。
3、建议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支持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励补贴机制,开辟土地流转融资渠道,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土地流转业主融资难问题,支持流转大户做大做优做强。
总之,我县在农村土地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还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突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为契机,坚持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新路子,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