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的论文材料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参与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服务,以及日常的社区服务、“三下乡”服务、敬老爱幼服务、扶贫帮弱服务等领域。这些服务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为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行政色彩仍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仍以政府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志愿服务活动较少。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控为主的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使志愿服务失去了自身本来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活力。各级政府为了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做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向符合行政要求,但这种约束间接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灵活性、创造性都受到阻碍,使志愿服务的平台和渠道受到限制。
(二)缺乏政策法规支持和资金支持
目前,随着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日益显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真正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的政策法规却不多。这使一些志愿组织在身份确认、角色定位、服务活动合法性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是政府及学校自行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尚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另外,资金是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多是由各高校进行资金划拨到团委等部门开展工作,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是依靠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开展工作,而这两种形式的资金都非常有限。资金的不足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下降,长期以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来开展,而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个人的能力、服务的态度等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服务活动只是捞资本,便于将来就业,并不是真心想做公益事业,为社会服务;有些大学生虽然非常积极,但缺乏相应工作能力,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太注重方式方法和工作态度,将负面情绪带给服务对象,反而适得其反,严重影响志愿服务质量。
(四)缺乏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融入机制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是在校学生自发组织或在学校学工、团委等工作部门以及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志愿服务的内容多局限于传统的敬老爱幼、义务支教、“三下乡”等活动,这些活动多停留在浅层次,基本上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就没有了后续的发展和深入,对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大学生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缺乏长远规划和融入机制的探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影响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各方支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引起关注,最终在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得到政府与社会更多支持,最终形成一股政府主导、社会关心、自身努力的强大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是对日常工作的科学指导,尤其是要建立工作章程,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另外,还应当制定志愿服务人员的选拔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服务评估制度等各项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日常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党和政府对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要想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就得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把好源头关,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针对服务项目选拔符合项目需求的人才,把真正具备才能的大学生志愿者吸纳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团队中。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从志愿服务活动的产生和组织、方案的设计、服务项目的评估到志愿者自身业务方面,都要加大培训,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提高服务质量。